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P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培育
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手段,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人类适应自然的活动和改造的独特方式。教育与劳动的结合是我国一贯坚持的教育方针,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却在逐渐淡化,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不被重视,而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的高校,其劳动教育的社会功能也在逐渐弱化,在现阶段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并未发挥出其应有作用。
“以劳动托起中国梦”是同志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强调的。大学生是未来的劳动主力军,他们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以及劳动技能的状况,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后续发展,更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一、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的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在国家教育方针、学校德育实施意见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意见中都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要求各学校认真落实。
(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的根本体现,德育、智育、体育是社会考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既能解决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和劳动能力上有所提升;解决教育的知行合一和全面发展问题。
(三)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高校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一是可以培养其自理、自信、自立、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二是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助人、敬业乐群的良好品德;三是可以扭转学生劳动价值观,丰富大学生的劳动情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当前高校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越来越重视,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存在诸多问题,造成劳动教育在多数高校教育中成为薄弱甚至是缺失的一个环节。
(一)劳动教育边缘化
一是劳动教育观念边缘化,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一直有重德不重劳的思想,甚至是鄙视劳动和技术教育,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等,特别当前教育体制下,学校和家长都存在重分数、轻素质,重智力、轻体力的思想,使学校用知识教育替代了劳动教育;二是劳动教育理论研究边缘化,与其他学科理论相比较,对于劳动教育领域的研究不多、不深、不全,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使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严重缺乏理论依据,特别是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中,由于缺少理论支持而导致其难以达到既定目标。主要表现在:1.理论体系不完整;2.理论研究中劳动教育往往被劳动技术教育所取代;3.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的成果不多,这需要引起学校和全社会的关注重视。
(二)劳动教育功利化
过分强调劳动教育的外在价值(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从而导致其内在价值(即育人的价值)的弱化,将劳动教育本身视为达到外在价值的一种手段,而将实现教育的外在价值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教育的政治化倾向。不是把学校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过程,而是将劳动教育视为政治上的要求来进行。二是劳动教育的经济化倾向。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缺少平台及场所的现象十分普遍。有时将打扫卫生、清理校园等极为简单的劳动也由学校出资雇人完成了,学生失去了各种劳动机会。
(三)劳动教育片面化
片面是相对于全面而言的,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片面化主要是对劳动教育认识程度不够全面具体,甚至是有偏差、错误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一是智育至上,高校在对学生开展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脑力劳动,过分看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思维及逻辑判断等方面能力的上升,把学生的智育教育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是教育的全部内容,造成其他教育弱化甚至缺失,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二是体力至上,这种现象是与智育至上截然相反,对待劳动教育是将肢体上的生产劳动看作是劳动教育的全部内容,认为体力劳动便是劳动教育;三是以生产劳动代替社会实践,很多教育与劳动结合的研究结论都过分夸大生产劳动的作用及其功能,认为劳动教育具有可代替性,并且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规律广泛应用到各种领域,造成对劳动教育内涵的一种歪曲。
三、在大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思考
(一)强化对劳动教育的重视
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质量和效果,以及教育者对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劳动教育活动规划与目标的最根本认识和看法。要想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从思想上摒弃对高校劳动教育的漠视和淡化,强化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一是加强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建设,把劳动价值观教育放在首位,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二是加强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发科学有效的教材,列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严格认真落实考评;三是健全劳动教育的保障制度,从国家、学校和家庭三方面明确责任、达成共识、通力合作完成劳动教育的任务。
(二)优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环境
经济要增长,教育是基础;人才要优秀,劳动不可少。外部环境是开展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条件。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的教育环境,一是需要通过高校、家庭、社会三方联手构建立体的教育环境,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通过舆论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比较重视“三位一体”的教育理论,但是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视程度不够,家庭教育不能有效配合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孤立无援、社会教育处于无力状态,三者缺乏有机联系与配合,直接影响当前高校教育的效果。在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下,大学生能辨别对错是非,提高他们对快乐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真正理解,在劳动教育实践中,使他们主动参与,并在劳动中感受快乐。正确的舆论引导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意识。
(三)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
首先要明确大学生劳动教育目标。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必要途径。大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观、劳动习惯和劳动知识、技能已初步成型,但还要依据其身心发展规律和技能形成的规律与特点,帮助其全面规划劳动教育目标,从而提高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实效性。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高校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提高社会生产力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二是充实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使劳动教育内容科学合理,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特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劳动。三是探索有效的劳动教育方法。利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做到“灌输”与“渗透”并重,方式`活多样。
(四)制订科学的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
由于劳动课特点所限,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的劳动教育还缺乏规范管理,尤其是缺乏规范的劳动教育考评制度。开放性的学科特点的考核体系,才能使劳动课的设置合乎学生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要把劳动观纳入学生的德育考察范围,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只有凭借自身的创造力和辛勤劳动提高自身能力,才是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考核机制,把大学生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杜绝形式主义和忽冷忽热;三是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激发学生劳动自觉性。劳动教育必须有严格的成绩考核。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建立不同的评价方式,理论知识可以采用书面考试的方式,也可以论文的完成质量给出成绩。偏向实践型的教育内容,可以采取用作品说话的方式,而关于大是大非的职业伦理道德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等方式,从而能全面把握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掌握程度。建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科学考评机制,有助于在大学生的道德层面扭转这种歪曲的认识,在价值观、人生观的层面规范大学生的人生发展轨迹。
参考文献:
[1]任然等.论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读天下,2016(18):330.
[2]杨素云.关于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5):31-32.
摘 要:农大精神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使农大师生奋发进取、积极有为并发展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本文从农大精神的内涵、具体表现和具体途径方法对农大精神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大精神,教育,学生
山西农业大学是有着百年历史文化传承的一所著名学府。山西农业大学1907年由孔祥熙投资建校,1951年10月1日改名为山西农学院,1979年,更名为山西农业大学,列为全国重点院校。在百年的学校历史上,以农业科学研究为主要科研方向,在一代又一代农大人对农业科学研究的艰苦奉献中,形成了农大“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精神。
一、“农大精神”的内涵
山西农业大学以“崇学事农,艰苦兴校”作为精神支柱,它的发展面向“三农”一直与农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崇学事农,艰苦兴校”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说要崇尚学习,从事农业劳动,用我们的艰苦奋斗来使母校更加强大。
崇学事农――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根本。作为一所农业高等学府,农业理应说它的最大特色。虽然我校现在已经发展成一所农、理、工、经、管、文、法、教育等多学科发展的教学型农业大学,但农业科学永远是我们山西农业大学的灵魂所在。那是无数农大前辈们在农业科学上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理论联系实践的成就。因此,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前辈留下的优良作风,奋发图强,用功读书,坚持向着以农业科学为主的方向前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艰苦兴校――农大今日的辉煌不是一撮而就的,辉煌的背后,是农大百年走过的曲折道路,是农大人为之辛勤劳作的智慧、毅力与血汗。我们的前辈为我们创造了一所知名海内外的百年学府,使我们能够感受到身为农大人的骄傲,“现在我以农大为荣,将来农大以我为荣。”
二、“农大精神”的具体表现
1、硕果累累,体现农大精神
山西农业大学从建校至今,共培养了5万余名各级各类人才,科研成果丰硕。2002年5月,23只南美羊驮首次引进中国,农大校长,博士生导师董常生教授主持的国家“948”项目――“羊驼的引种,繁育和推广技术”第一次将羊驼规模化引进我国,填补了我国羊驼养殖业的空白;2003年9月,我校杜俊杰教授培育的“农大钙果”通过了省作物委员会审定;2005年3月,我校张光星教授成功育出“甜红1号”胡萝卜杂交新品种,远远超过了引进的常规品种,填补了我国胡萝卜杂交品种的空白等等,为我校争得了荣誉,更为贫困山区农民致富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丰硕的成果,体现了百年来农大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一代又有一代农大人不屈的开拓进取精神,更加体现了出了农大的精神的光辉业绩。
2、投身农村,传承农大精神
历代农大人发扬“崇学事农”的农大精神,投身于建设农村的事业中,把心血和汗水挥洒奉献给乡村,为农村的发展做出了牺牲,赢得了社会的美誉。山西农大立足三晋,服务三晋,到田间选题,送科技下乡,走出了一条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也出教材的新路。近20年来,农大向省内外推广科技成果200多项,为全省农村培训各类技术人才40多万人次,创社会效益60多亿元。
在山西农大,无论是年逾花甲的老教授,还是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者,在谈及科研成就时,无不对深入基层找选题津津乐道。80%以上的科研课题来自基层,来自群众,来自生产实际,使山西农大的科研教学活动更具活力。不仅积淀了“甘于奉献,敬业乐教”的教风,“勤奋学习,注重实践”的学风,更加体现了“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农大精神。
三、对大学生进行农大精神的教育具体途径和方法
1、加强对大学生的“爱校教育”和“校史教育”,开展校史讲座
对大学生进行农大精神的教育,首先一开始就要对大一新生进行爱校教育。如果一个学生不热爱自己的母校,更不要去提农大的精神了,早就抛之脑后了。只有真心热爱自己的学校人,才能领会学校精神的灵魂所在。
我们这所拥有百年辉煌的历史名校,利用这一笔得天独厚的资源开展校史教育,对于弘扬学校精神,凝聚全校人心,激发广大师生校友爱校热情。青年学生只有心中充满了对母校的爱,才能充分的理解“崇学事农,艰苦兴校”这八个字的内涵,才能继承和发展这一优良传统。
大一新生刚来的时候,校史馆经常人来人往,让新生知晓农大历史,但是,校史教育不能只针对大一新生,要经常性地分阶段、有计划的经行校史教育讲座,使每一个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都能对校史耳熟能详。
2、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落实“劳动周”的效果
热爱劳动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劳动教育是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养成劳动习惯。而现在的大学生几乎全部都是90后,是被捧在手心里的一代,从小没有从事过什么体力劳动,甚至是害怕劳动,厌恶劳动,认为劳动是无能的表现。我校是以农业科学为主导的综合性院校,农业劳动是我们艰苦兴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踏踏实实的劳动才能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使命。因此,在我校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我校的“劳动周”是很有特色的劳动教育的方法,然而现在“劳动周”的效果却不尽理想。学生劳动十分被动,没有认识到劳动的真正涵义,只是为了学分,认为学校为了省钱,把他们当成廉价劳动力了。应当正确的认识劳动,宣传劳动的重要性,让学生换个角度去领悟劳动。选择的劳动项目大多数不具有代表性,无法使学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起不到劳动教育的作用。应适当去养老院、探望老一辈革命烈士,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老人们。
3、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成功校友的宣传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尤其是现在的青年学生。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只有从政或从商获取更大的权力和高额的利润,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权利和金钱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而农业只能一步一步走向腐朽,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因此,对农业科学产生了抵触情绪,不愿意在农业科学上艰苦奋斗。所以,我们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农业科学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农业劳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意义,才能使大学生主动地接受农大精神的指导,热衷于农业科学的学习,真正做到“崇学事农,艰苦兴校。”
山西农业大学作为百年名校,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社会有用型的专业人才,在农业各个领域都创造出不菲的业绩。我们要加强对这些成功校友的宣传,邀请成功人士回校传授经验,使在校的青年学生认识到,农大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农业科技一样使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农大精神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能想到的每一个细节去影响他,指导他,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农大精神、领悟农大精神和传承农大精神。(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冯雪芹,房培平.新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9(01)
[2] 崔创,刘星.略论当前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3)
[3] 张建中,程喜中.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0(05)
《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说得很具体:"实施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里将生产劳动提到了教育的社会本质高度,而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的一个重要素质则用一个"和"字提高到了与德、智、体、美四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认为小学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换言之,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不全面的教育就谈不上素质教育,两者是有机的结合体。
一、 开展劳动素质教育的意义
1 、开展劳动素质教育能促进德育教育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世界现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美德,通过劳动课的活动能使学生养成爱护设施,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同时能改变学生懒惰的习惯和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通过劳动课的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
2 、开展劳动素质教育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领悟到掌握,这就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换和运用过程,这便是素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学生,一般都具有比较清晰的思维,这是因为劳动实践能促使脑的思维和手的劳动相结合。手脑结合,脑教导手,手又发展和训练脑,使人心灵手巧,学生的技能越高,他就越聪明。
3 、开展劳动素质教育能促进美育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是美学家的观点。在笔者看来学校里也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劳动教育可以成为一块艺术教育的小天地。因为劳动课所从事的创造不仅要求运用科学的知识去创造,而且要求运用美学的知识去创造。学生创造出来的作品,不仅有技术规格的要求,而且有结构、造型、色彩等审美工艺的规格要求,这就必然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能力的发展。可以开辟一个劳技作品展览室,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作品参展,学生们各显神通,用麦秆、纸、木头、石头、桔应、可乐瓶、泡沫塑料做材料,制作各种物件,从中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重视劳动教育是这样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般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家长过份溺爱孩子,尽量不让孩子因为干家务而脏着累着;有些家长由于自己年少时,受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书读得少,因而把自己想上学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宁愿自己多干些,也要给孩子腾出时间学习。在学校,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为追求升学率,教师多注重对学生进行智育的培养,文化成绩的好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师对学生品德的评定,在分数第一的思潮中,劳动教育被抛到九霄云外……这种种教育都导致了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劳动或逃避或干不好,试想一个不爱劳动和不会劳动的人如何能面向未来。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长此以往,学生恐怕连生存的能力都要大大降低。
孩子是民族的未来,为使他们能健康地成长,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帮助他们从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中解脱出来。低段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可塑性强,教师要重视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注重平时的劳动实践,逐步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转贴于
二、开展好劳动技术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营造氛围使学生喜欢劳动。
劳动课上教师的首要职责不在于"教"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如情境法,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如把自己当作环境卫生的保卫者、班级的美容师,把枯燥的卫生打扫变得富有人情味,学生干起来也特别积极;也可运用尝试发现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教师不论用那种方法,都应注意以下两点:
(1) 教师要摆正位子甘当配角。配角并不等同于消极参与。教师应适时地参与学生讨论,并使学生忘却师生界限,消除学生的被驱使感。
(2) 教师要包容学生的失败。劳动课实践操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尝试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引导学生正视失败,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首畏尾,封闭自卑,不敢尝试。
2、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重视劳动。
低年级儿童的劳动教育尤其要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入手,使他们从生活实践中了解劳动的意义。带领学生参观农村、工厂,了解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使他们懂得身上穿的衣服、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我们有机会能为大家服务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3、教给劳动方法,使他们学会劳动。
在教学中借助生活劳动教材,依据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并根据课文进行讲解,学生参看课文图示,用课本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劳动技能。如教材安排的"整理书包"、"削铅笔"、"叠被子等",都是很好的范例。同时结合学校的劳动实际,教给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入校第一次大扫除,教给学生怎样扫地、排课桌等,既美化教室的环境,又学会打扫方法。教学生劳动,家庭的作用不能忽视,因此要发动家长,每逢节假日教孩子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组织学生向家长学一样劳动本领,开展"我学会了……"的活动,扩大学生的劳动范围。
4、重视评价,巩固教学效果,让他们自觉劳动。
在劳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劳动热情,自觉端正劳动态度,是取得良好的劳动效果的重要保证。
①学生自评。在劳动中,要求学生随时检查自己做到了没有,做得对不对,与要求有多大差距,随时做到自我调整。
②学生互评。学生相互间的启发帮助,比教师一个人面对四十几个同学考虑得更周到、细致。
③家长参与评价。对于生活自理方面的劳动,学生在家的实践由家长给予评价。
④教师评价。在上述的基础上,再由教师对学生作全面的评价,重点放在总结经验,明确下一步的努力目标上。
5、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提高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严重的孤独冷漠症中,许多学生像失去了免疫能力一样,稀里糊涂地上贼船、破罐破摔。“九龙一凤”、“金刚”之类的青少年犯罪团伙由此生焉。
据国家公安部统计,中小学生犯罪率已达青少年犯罪的72%,这是一个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其次,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症,这是实施“爱己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济宁市教委去年下半年的调查结果是中小学患有厌学症的学生比率高达47%,即有近一半的学生讨厌学校、讨厌上学、讨厌作业、讨厌老师。厌学症的原因种种,虽不外乎社会影响、家庭影响及同学间的互相传染,但作为学校,我们完全有责任加大力度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病症”。学生连学习都不爱,这可算是最大的“不爱己”!
第三是进行劳动教育。有资料显示,很多国家注意给小学生安排一定的劳动时间,美国为平均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而中国只有0.2小时,即每天才让孩子“劳动”12分钟,而且城市的许多父母甚至连1分钟的劳动时间都没给孩子安排。我们要记住:劳动教育就是劳动品质的教育,而且是关系到公民将来生活水平及幸福的教育。应该认识到:无忧无虑、一帆风顺的童年环境是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变成懒汉的最合适的土壤。所以我认为,劳动教育是使学生热爱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学习机会也珍惜自己的很有效的“爱己教育”。据美国最优秀的教师说:“最好的学生都做家务!”
第四是思想政治课绝对不能放松。鉴于青少年犯罪呈较大幅度增长的趋势,教师有义务采取适当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法制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前几方面好理解,而现在着重提一笔的是,能否以适当的方式向青年学生传授高尚的爱情观,这是新时期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新的难题。据《文汇报》的资料显示:全国性犯罪的最低年龄是14岁,最小的性病患者年龄只有17岁!
1坚持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与养鱼生产全过
程实习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强化自立自强意识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养鱼生产全过程实习是基于我国北方地区渔业生产季节特点、鱼类生长特点及渔业生产特点而实施的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教学改革,即从每年四月下旬至十月上旬,在水产养殖专业教师带领下,到校外水产养殖生产实践基地,开展为期半年的亲鱼培养、鱼苗繁育、鱼种培育、成鱼饲养、鱼类越冬全过程养鱼生产实习[2]。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完全脱离了校园“舒适”的环境,如环境卫生的物业管理、品种多样的食堂餐食、外卖洗衣房的方便快捷等等,取而代之的是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生活区域及生产区域卫生保洁、衣服被褥清洗、餐具自行清理等各种日常生活安排。这是很好的劳动观念教育和劳动习惯养成培养期。实习指导教师根据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学生养鱼生产全过程实习方案,结合实习项目和任务,划分实习小组、分配居住寝室、落实生活及生产区域值日制度,制定与个人实习成绩挂钩的寝室及生产场所卫生检查标准,以“大家长”的身份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的同时,一步一步指导学生什么时间进行寝室通风、被褥晾晒、洗衣做饭(有时会安排学生帮厨)等,让学生切身感受看到劳动成果的快乐、体味到在校学习时后勤服务人员的辛苦和家人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每一份付出的辛勤。半年实习下来,学生们变得勤快了、眼睛里有“活”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懂得尊重劳动成果,尊重为他们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的人们,自立自强自律意识明显增强。
2坚持将生产劳动教育与养鱼生产全过程实
习相结合,培养学生深入理解渔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学生在池塘养鱼实习过程中,都要面临着劳动关,即与养鱼生产紧密相连的劳动关,如打伏草、肥水发塘、池塘清淤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格,体会用劳动获取养鱼丰产丰收的喜悦。打伏草是在池塘养鱼生产中,由于池塘周边杂草翻生,即容易藏匿敌害,又影响池塘通风。为了避免用药除草后因降雨将残留药物淋溶到池塘而破坏养鱼水质,所以常常采用三伏天晴天中午气温最高时用镰刀沿杂草根部去除,即可有效遏制杂草再生。同学们在老师及渔场师傅的示教下,顶着烈日,弯着腰、流着汗,手上磨出了水泡,但为了实习小组集体荣誉和自己负责池塘的养殖产量提升,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晒黑的脸庞、长成了老茧的手掌,相互帮助后的喜悦,都将这份实实在在的劳动成果融入到了养鱼生产实习的成果中,由衷感受到劳动的光荣与伟大。又如在养鱼生产实习中有个“发塘”环节,即将1cm左右的小鱼苗(俗称水花)通过池塘施肥培育天然饵料生物,经15d~20d长成3cm左右小鱼种(俗称夏花)的生产过程,其中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就是通过施粪肥培育天然饵料生物。刚开始,同学们抵触情绪很大,粪肥往往大味又脏,谁都不愿意去做,甚至认为生产企业应该直接购买“开口饵料”或渔场工人施肥进行天然饵料的培养,不是实习应该完成的任务。在指导教师认真讲解肥水发塘高效环保又节约成本的专业知识原理和亲身示范下,原来带着手套口罩“全副武装”的同学们,看到一车车基肥被渔场其他池塘养鱼工人拉走的时候着了急,撸起了袖子、甩开了膀子,“抢”了起来,并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粪肥中加入1%的生石灰,即杀菌消毒又提温促进发酵,使投放到池塘中的粪肥短时间内培养出天然饵料,看到投放的小鱼苗吃着可口的食物长得快又不得病,给企业节约成本的同时用劳动获得了渔场师傅、企业领导和实习指导教师的肯定,真切体会到了劳动创造财富的快乐和用生物技术进行养殖生产的安全、生态与高效的环保意识提升[3]。
3坚持将志愿服务性劳动教育与养鱼生产全
过程实习相结合,培养学生懂得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他人和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感在养鱼生产全过程实习中,在带队实习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成立鱼病防治、水质调节、投饲技术等志愿服务小组,在实习之余为当地及周边水产养殖业户提供技术咨询和上门服务。周围渔场交通不便,自愿服务队小组或徒步,或骑自行车、乘坐三轮车等往返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路程,采集水样检测分析、收集病鱼样本进行解剖镜检、鱼池实地踏勘等,提出水质改良方案、饵料投喂方法和鱼病防治措施,常常一忙起来顾不上吃饭,来不及换装就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当池水好了、鱼吃料了、病鱼少了,鱼户亲切称他们为鱼大夫时,那份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志愿服务的劳动成果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劳动创造美和劳动带来的快乐。
4结语
通过师生共同参加养鱼生产全过程实习实践,深刻体会劳动教育特征具有:一是鲜明的思想性,强调劳动是伟大的、劳动者是最光荣的,重点是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二是突出的社会性,要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担当意识,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4];三是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劳动认识世界,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5]。努力使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翟秀梅.水产养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提升学生服务能力的研究[J].黑龙江水产,2019,(4):6-10.
[2]刘畅.《水产品营养与烹饪》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水产,2021,40(3):38-41.
[3]朱世荣,颜相君.高职院校水产养殖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J].黑龙江水产,2019,(4):34-35.
[4]田曙曦,陈文钦,周乔.高职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水产,2019,(4):38-41.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各方面能力的现代化四有新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自理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它贯穿着人的一生,是生活的基础。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出现的中学生家长陪读现象,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现象,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缺乏。我校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发生过几次,有的小学生不会削铅笔,有的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是这样写的“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二、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通过对本校学生网络调查、个别调查,对其他学校小学生通过上网浏览了解,笔者认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1、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低年级中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往往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有的学生真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学生上学迟到不找自己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索性发脾气;经常进行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到10%。
2、祖辈对孩子宠爱变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现在孩子的家长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也有较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祖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往往对孩子更加溺爱,对孩子护短,更别说是让孩子自己做事了。有的时候还出现家长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训斥爸爸妈妈的现象。
3、学校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形成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一些活动课,实践课成了自习课、语数课的情况屡有发生,学生失去了活动与实践的机会;有的老师以劳动为惩罚,致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
三、对提高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建议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都是队员们喜爱的活动形式,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训练和培养队员的自理能力。如“我是小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做一些简单的班务劳动;“我是小帮手”,在家长的指导下,练习并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我是小大人”,在师长的指导下,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内容。还可以根据低年级的队员上进心强的特点,设计一些竞赛:整理书包比赛,系鞋带比赛等。
2、加强家校联系,更新家长育儿理念。
爷爷、奶奶和父母不管怎样爱孩子,宠爱、溺爱,总之他们对孩子都很关心。这是教师、家长相同的地方,我们要从为孩子的将来为出发点,拉近家校联系,从而为家长接受老师的教育理念打下基础。学校要组织家长学校,定期做育儿理念讲座,有条件的可以请一些专家作专题讲座。
一、忽视劳动教育带来的不良后果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劳动“答卷”一直令人担忧。各种传媒不断报道有关当代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差的现象。如近些年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
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
据北京市家教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
看了三份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答卷”,使我们不得不忧虑,劳动这种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素质,中华民族最为优良的品质正遭到某些因素的削弱与侵蚀。结果,许多青少年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较欠缺。从种种调查报告和现实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劳动观念正日趋淡薄,对青少年的教育已陷入一些误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责任应在家长身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是由于家长思想上的偏差,忽视了劳动教育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可悲的是,忽视劳动教育,致使孩子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上发生扭曲,不尊重劳动人民,甚至形成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的坏思想。某小学校的一个孩子课间不慎将眼镜掉入便坑中,急得没办法。一位工友用手从便坑中帮她掏出来,还给了她。没想到她转身就走了,连个谢字也没有。同学问她,你怎么不好好谢谢人家?她居然说:“谢什么,她就是干这个的。”
没有经历过劳动磨炼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他们不爱惜劳动成果,不知道这些劳动成果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目前,有不少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护东西,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分析今天在丰盈的物质生活氛围中成长的一代,许多不良的道德、心理品质,大抵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缺少劳动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决不可掉以轻心。
二、劳动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
劳动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孩子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劳动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促进身心健康。劳动能培养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
劳动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活,不愿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其实学习并不能排除孩子参加劳动。因为劳动可以改善呼吸、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在劳动中,孩子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
如湖南省湘潭清联小学的许卫东和张永义,在他们十一、二岁时早晨起来要帮家里烧饭,但又想利用烧饭的时间看书,有时读书入了迷,忘了熄火,饭就烧糊了。为了解决看书和烧饭两不误这个难题,这两个孩子一起研制了一个饭熟报讯器。它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一头是装了米和水的锅,一头是相当重量的沙罐。当饭熟时气体蒸发,重量减轻,沙罐下垂接通电源,电铃便自动报警。如果人在外面,听不到电铃的声音,报讯器还可以自动将炉门关闭。这项成果,在湖南省举办的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这是劳动能激发孩子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的生动一例。
劳动可使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学会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是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证。劳动可以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创造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明白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有助于孩子的心灵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都自觉主动地承担家务劳动,可以增进家庭的团结、安定,使家庭气氛和谐。每一位有远见的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从小学会做合格的家庭成员,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做父母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是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通过劳动,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即在外关心同学、老师,在家关心父母、长辈,长大成家后才能关心妻子、丈夫。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
三、学习发达国家家教经验,走出家庭劳动教育误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劳动之美德
据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美国为72分钟,韩国为42分钟,法国为36分钟,英国为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德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擦汽车和菜园里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另据报载,美国和加拿大有17个城市每年举办“铁孩子运动会”参赛者是7至14岁的少儿,比赛内容是连续进行长距离游泳、骑车、越野和长跑。每年均有成千上万的父母带着孩子前往报名参赛,角逐“铁孩子”的桂冠。无独有偶,日本中学普遍设有一门锻炼课程,即在严冬组织学生身着短裤进行户外长跑,旨地培养孩子钢铁般的意志。
这些生活富裕的国家,竟有如此苛刻的教子法,令人大开眼界。相比之下,我们身边的孩子未免被娇宠得过了头。然而,眼下这些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过于娇嫩,吃不得苦耐不了劳,经受不了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这实在怨不得他人,从72分钟比12分钟的数字里,就不难得出,责任主要在父母身上。该是父母警醒的时候了,做父母的应充分认识到,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要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素质,从小就应给其创造磨炼的机会。
培养孩子热爱劳动不是个简单的习惯问题,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大问题。一代青年如果不爱劳动,将后患无穷。古代巴比伦的消亡,与其民族好吃懒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可等闲视之。决不能说说重要,做做次要,过后全忘掉。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创新能力
医学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将创新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推动“接受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型,培养创新人才,修订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注重第二课堂、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一、以创新精神为主要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一)控制总学时、周学时。培养方案修订中贯彻了将五年制各专业总学时控制在3500—3700学时;四年制各专业总学时控制在2900—3200学时;平均周学时控制在24—26学时的原则。其目的是尽量精讲多练,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培养自学能力。
(二)加大必修课和选修课中人文课程的学时比例。在保证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形势与政策课学时的情况下,在必修课程中加入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两门课程。选修课程中人文课程的学时由99年教学计划中的274学时(所占比例为41.5%)增至新培养方案中的382学时(所占比例为55.9%)。
(三)整合、优化课程。按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军训、劳动、社会实践等)相结合的基本规律,精选、重组、调整课程,合理分配学时,构建“专业教育、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尽量使课程体系得到优化。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验课学时比例,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劳动教育,通过劳动锻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加强社会实践,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基层卫生工作状况,增进学生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学生为医学事业献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环节,学生直接参加临床工作,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五)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前三学年,每学期2学时,第四学年每学期4学时,共20学时。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端正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开展实验教学改革,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2000年以来,我们改革了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手段,构建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目前,机能学实验完成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实验内容的改革,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形态学实验正在积极探讨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实验内容的改革,力争通过实践,建成独立的、完整的、科学的形态学实验。
在新修订的实验教学大纲中,在保留学科经典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更新,引入新的、更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项目,整合实验内容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保证实验开出率。同时,各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技能考核,严格考核管理,严格考核纪律,严格考核标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三、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课程,改革课程体系
在培养方案制订中,本着淡化学科意识,强化培养目标的原则,优化整合课程设置,打破学科壁垒,加大学科融合幅度,从而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如临床医学专业先后合并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为人体解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为病原生物学,卫生学、流行病学为预防医学,独立开设免疫学、卫生统计学、机能学、组织病理学实验等。课程的优化整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积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调动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学校每年拨出专款用于大学生科研立项和前期投入,对重点项目大力扶持,充分调动广大同学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艺术活动
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每两年一届组织开展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包括了征文比赛、主持人大赛、书法摄影绘画大赛、健美操街舞大赛、校园FLASH大赛、演讲赛、辩论赛等。另外,学校和各院系每年还组织“迎新生”文艺晚会、元旦文艺汇演、国庆文艺晚会、运动会、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的文艺鉴赏能力,增强学校人文气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联.王建发.地方性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块化”课程设计构想[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5).
[2]刘俊荣.高等医学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建议[J].医学与哲学,2006,27.
作者简介:
【关键词】家庭教育;缺失;策略
一、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
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可谓尽心尽力,成了孩子发展的总导演。在中国,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好,家长就对孩子持否定态度。“学而优则奖”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中国家长鼓励孩子学习的常用手段。而美国家长给孩子的奖品从来不以考分来衡量,美国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是通过“按劳取酬”的方法刺激孩子做家务的。所以美国的孩子参加劳动从不厌倦,而是表现的异乎寻常的积极。中国的孩子并不比美国的孩子差,他们也有劳动的渴望,对一切事情都充满好奇,都想动手做一做。一个男生曾经这样对我说:平时在家里大人们总不让活,说是好好学习就行了,有时也真想尝试劳动是什么滋味、想体会一下劳动的乐趣。由此可见,许多家长让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太少了,以至于出现家务劳动“理所当然”的由父母包办代替的不正常现象。他们认为孩子参加劳动,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得不偿失。在家里不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孩子参加学校的公益劳动,家长也不支持,寻找理由不让孩子参加,这是一种缺乏远见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可见,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必将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家长应该清楚,劳动与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休戚相关。试想,看着用自己的双手洗干净的衣物、餐具、打扫整洁明亮的房间;望着校园中用自己的双手栽培的花卉、小树,孩子们心中那份对于“劳动创造一切”的情感体验,不是会远远胜于滔滔的说教吗?实践证明,在家里获得正确的劳动教育的儿童,以后会很顺利的完成自己的专业教育。凡是在家里没有接受任何劳动经验的儿童,则会遭到各种失败。所以要培养孩子在良好的劳动习惯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二、少比较多鼓励
家长很容易在不经意间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孩子赛过别人的方面家长不免洋洋得意,不如别人的地方就觉得有些失落,把这种失落和不满直接传达给孩子,这很容易导致孩子的自卑心理。人的个性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喜怒哀乐、不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智商也是有差异的。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其核心教育思想是:智力分为多种,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有强项弱项之分。家长应该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状况,按照自然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强项,和谐发展相关的智力水平,以此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詹姆斯教授也说:“在人类天性中,最深层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多鼓励孩子是培养孩子的满足感,培养孩子自信的最佳方式。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在《高等教育学》中提到,大学生的课程设置,要注意满足原则。未达到一个目标而选择的课程内容应该使学生对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都极为重要的。对大学生来说如此重要,对中小学生来说更加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满足感,适时的表扬和鼓励,最容易让孩子产生自信。
三、加强子女与外界的接触,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