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材料作文怎么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日常教学中,只要训练有法,低年级学生也能写好作文。当然,对他们的要求不要太高,最主要的就是培养他们的习作兴趣。
根据低年级的学生特点,怎样培养他们的习作兴趣呢?
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孩子从掌握一个词语到用词造句,再到说、写句子,然后把句子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成一段话。
比如看图写话,可以先让孩子认真观察图画上有什么,然后能把这些东西联系在一起,进行说。最后把大家说的进行筛选,引导学生串成一段通顺的话。在说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语言上的自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可以从说一个词,到一句话,然后到一段话。这样便会有许多孩子争着说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提高了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如此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孩子们一步步扎扎实实地进行写作训练,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思路,从而对写作产生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写作文最大的困难就是“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因此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到有说不完的话、写不完的材料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方法。作文教学要创造和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吻合、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联系点的典型场景,使学生在情真意切的情境中唤发激情,从而兴致勃勃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项活动的作文时,我是这样为学生创设请境的: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玩什么活动,再说一说这项活动怎么玩,最后把喜欢玩同一活动的学生分成一组到操场上玩,玩完后回到教室告诉我你们是怎样玩这个游戏的,玩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这时老师抓住时机总结:作文就是用我“手”写我“口”。怎么做,怎么说,就怎么写,一点都不难。这样先说后写言之有物,学生很顺利的完成了习作,并逐渐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三、留心生活,保持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写作材料的宝库,是激发学生创作兴趣的的源泉。
对于学生写作文,如果离开了生活,坐在教室或家里冥思苦想,会使学生感到作文枯燥无味,即使写出文章也会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要克服这种现象,老师就要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并学会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因此,平时我要求学生写生活日记,长短技巧不做过高要求。只要写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想所感即可。批阅这些日记,不做技巧批改,只注意日记是否真实而有新意。
四、充分赏识,延续兴趣
《小学教学》(语文版)中的何捷老师曾把作文认识归纳为12个字:低要求、早起步、勤锻炼、多鼓励。“低要求”能一下子受到孩子们的欢迎,他们总是乐呵呵的拿起笔来写。“早起步”指很多情况下,我们都等到三年级时突然提出作文这一概念,吓到了孩子们。作文教学应该早起步,并与日常活动紧密结合。但早起步,不能急于求成,要与低要求相配合。“勤锻炼”告诉我们作文不必都靠写,平时课堂发言、随文小笔、同伴、父母之间的交谈都是在练习作文。“多鼓励”是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对于写作能力不高的,只要他愿意主动写作,哪怕用正确了一些标点符号,一个成语,一句修辞,老师也要适当鼓励,给予赞美;并且因材施教,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而对于有写作能力或有较高水平的学生,教师应该把握好他们每一次独具特色的习作。可以在班级内范读,可以利用墙报公示,甚至可以推荐到报纸杂志上发表等等。
《大纲》明确指出:学生作文要“有具体内容”,教师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人手”。小学作文的训练实质就是培养学生认识能力,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小学阶段的整个作文训练要求。从“内容入手”才能达到学生作文“有具体内容”,“从内容人手”就是让学生认识事物、认识生活,了解、认识要写的内容,在表达之前,对作文材料有所选择。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概都有所知,然作文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习作材料贫乏、内容空洞大多雷。其原因、结症在哪里?制约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因素是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过研究分析认为:作文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选材能力。只有解决了“写什么”言之有物的问题,才有可能进行“怎么写”言之有序的训练。而且选材能力的培养贯穿着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有计划、有层次的训练过程。为了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和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调查分析和对策研究,拟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对学生作文材料来源作调查分析,研究对策;第二步对学生获取材料后如何表达作调查分析,研究对策。本文是第一步的实施情况,我们是在第一学期的后半时进行的,调查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共115名。调查时采取了个别座谈、察看学生习作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
二、问卷的编制和调查结果
为了全面真实了解情况,我们从行为、实事、态度几方面设计编题,根据小学生实际而采取了封闭问卷形式。调查表如下:
小学生作文材料来源调查表
姓名: 班级: 时间:
1.你订有作文类刊物吗?有———无——。
2.你是否有写日记的习惯?有———无——。
3、你对平时看到的、听到的和经历的主动写作文吗,写——,不写——。
4.活动前老师就要作文,你认为怎样,喜欢活动害怕作文----,讨厌作文玩不开心----。
5.你作文中所写内容是自已经历的———看到或听到的——。看书获得的——。
注:此表只用/符号表示,每题只选一项要真实填写。
此表设计上姓名旨在和平时情况对照。几个问题的设计是想了解学生在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方面获取作文材料的情况,和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认识的敏锐程度,以及积累表达方面的情况。
调查结果:
题号 问卷结果
1 、订有刊物的4 9 人占4 2 . 6 % , 没订刊物有6 6 人占5 7 . 4 % 。
2 、主动写作文的8 人占7 % ,不主动写作文的1 0 7 人占 9 3 % 。
3 、写日记的2 8 人占2 4 . 4 % ,不写日记的8 7 人占7 5 . 6 % 。
4 、喜欢活动害怕作文的1 0 0 人占8 7 % ,讨厌作文玩不开心的1 5 人占1 3 % 。
5 、写以历的 7 2 人占 6 2 % ,看到听到的 2 3 人占 2 0 % ,看书获得的2 0 人占1 7 . 4 % 。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对策
从如上调查结果及座谈和察看作文情况来看,学生作文材料贫乏,内容空洞的原因便一目了然。关键不具备独立选材的能力,眼皮底下的材料视而不见,不会发现捕捉有价值的写作材料,更不要说对事物的敏感和认识分析了。
①学生作文材料的来源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学生作文材料同样也源于生活。他们的生活内容、生活范围决定了其习作的内容。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活动范围相对比较狭窄,主要生活在家庭、学校之中。社会活动较少,对社会现象也只是表面的感知,用自己的是非观做简单的评价。正是由此习作中才显出童真童趣,学生眼中的世界反映了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一般,小学生作文材料来源范围、写作内容和文章类型如下:
来源范围 写作内容 文章类型
家庭 长辈、同辈、同学、老师、各行各业 写人
学校 参观、游记、活动、游戏、各类事情 记事
社会 植物、动物、器皿、物品、任何物体 状物
自然 环境、现象、风景、风情、大千世界 绘景
转贴于 由此可见,学生习作内容之多、范围之广在他们的生活圈内写作素材并不贫乏。可以说眼前即材料,身边即作文。只要动笔,生活这座室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为什么作文效果不如人愿呢?归根结底还是学生不会选材,不具备独立选材的能力。
②选材能力构成因素
选材能力是一种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包括对事物的敏感注意力、观察力、想象、思维等因素。概括起来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选材能力:
1、 感知事物能力
2、观察事物能力
3、分析认识事物能力
4、积累材料能力
5、筛选剪裁的能力
在这几项能力之中,感知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开端,没有感知人就不可能认识客观世界。而感受性又是因人而异的,表现在灵敏程度的不同。观察是分析认识事物的前题,没有深入细致的观察,就抓不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联系;也就无法认识其本质意义。积累是写作的基本功,没有积累就无法选择,更谈不上对事物的深入研究,写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筛选剪裁是运用材料的能力。显而易见选材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气呵成,而是一个有阶段,有层次的训练过程,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各阶段要明确训练重点。
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从这次调查结果看,高年级作文训练仍要以内容为主,形式为辅,特别是对刚进入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更应如此。
A、培养良好写作习惯,训练感知观察捕捉材料的能力。
习惯的养成可使人终生受益。大凡作家都有良好的写作习惯。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三十卷,就是日积月累用树叶写成的巨著。从调查看学生主动作文和有日记习惯者甚少,这怎么能提高写作水平呢?我们的作文训练每期8篇文章,太少。而且在教学当中读、写分离现象较为严重,到基础训练时才讲作文,再加上指导不得法,作文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学生对身边能发生的事,常常是熟视无睹吗?其实并非如此。调查中可知,作文中写自己经历的、看到、听到的所占比例并不少,他们对生活中的现象同样表现出关切、热情、激动。然而,事情过后也就烟消云散了。这是符合儿童观察、思维特点的:无意识占了主要地位,情绪性又十分突出,轮廓性更加明显。他们在感知、观察事物时常常是被动的,受情绪支配的,缺乏精细的分析、辨别。粗略而笼统地一看了之。
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首先要注意激发兴趣,培养他们对事物的有意注意,从多方面去感知事物,使之感受性不断地发展、完善。养成处处留心,遇到事物都要问是“为什么”的习惯。培养观察习惯,教会观察方法,学会如何分析、思维。采取措施训练积累习惯。要勤写多练,让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日记不仅可积累写作素材,锻炼写作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分析、认识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纷繁的生活现象中发现价值的写作材料,学会捕捉写作素材。
B.扩大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
从调查看学生阅读量小且面窄,仅局限在语文课本中,这对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是极为不利的。阅读是写作的前题和基础,是间接的观察。鲁迅先生说:“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了。”一代大师,如是说,那只有多读、多看了。多读多看不仅能丰富写作材料,更能提高认识水平,学习别人的方法。平日我们常说:“作文功夫在文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不去多读,平时无积累,作文何以倾吐?何况我们的小学生不可能什么都要去经历体验一下,可以说阅读是小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学习观察、表达的主要渠道。
对策:首先要有大作文观,不要仅局限在作文课堂上。开展读书、评书、心得、竞赛等各类活动,从培养兴趣入手,逐步养成习惯,教会学生徐特立老先生所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摘记方法。在扩大阅读量,拓宽视野的同时,还要在辅导精读上下功夫,精读名家经典,学习方法,掌握规律,以达到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C、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写作素材
活动、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调查中可看出:学生既喜欢活动而又怕作文,这种心理是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究真原因:一是理解认识和教学艺术问题。过分地、单一地将活动的目的理解为单纯为了作文。而于活动前大加强调,造成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二是对作文的要求过高,不能正确理解作文训练的阶段性,层次性和单元性,对每篇作文都以综合指标去衡量。学生作文只是习作练习,不是文学作品。不能要求过高、十全十美。要针对年级作文训练要求进行,达到本次训练要点即可。
因此,在我们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中,首先要端正认识:活动不是为单纯的作文而活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在活动前大加强调,而活动中不加指导。要克服学生惧怕的心理负担。巧妙地,有艺术性地加以引导,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观察习惯。其次,要准确把握作文训练要求,根据情况因人而异,逐步提高。活动一定大力开展,只有生活丰富了,才有取不尽的材料,写不完的内容。通过活动,学生获取了丰富的写作材料,“写什么”的问题解决了。训练“怎么写”才能得心应手。
关键词:小学 语文 作文 教学 过程 经验
一、创设写作情景,激发写作欲望,让学生主动想去写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写作,所以我们要创设写作情景,激发写作欲望,让学生主动想去写。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极力反对那种作文前“无所作为”,而临到“写”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类。不要轻易规定作文命题,束缚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形成儿童写作能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缤纷的世界。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
二、作文源于生活,鼓励学生写实,让学生有素材可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写作一样如此,所以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去发掘写作素材,去开拓写作空间,而现实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同时也是一个大百科全书,古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因此,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无病,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其次教师要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在作文中出现了说真话,表真情的内容,哪怕表现出了不积极的道德思想,或语言文字不规范的情况,教师都要指出表扬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苗头,在肯定了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再对学生在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改正。
三、教给学生方法,落实作文指导,让学生知道怎么写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学生再多的优秀范文也不如教会他们写作的一些基本规格、方法,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落实作文指导,让学生知道怎么写,比如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二是要在教学中落实作文指导。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例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课文着重写了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的令人胆寒两部分内容,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对表现文章中心关系紧密的内容要详细,重点写,对表现课文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要一笔带过,要略写。三是要在长期的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大脑仓库,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下笔如神。没有语言积累,学生的作文将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内心有情而不能抒发。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不断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
四、重视后期指导,做好作文讲评,让学生逐步提高
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作文只是一笔带过,不做深评,其实这是对于学生劳动成果的不尊重,作文教学中,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学生对于自己的作文认识不足,对于作文的整体认知不是很强,所以需要教师重视后期指导,做好作文讲评,以便学生能够逐步提高,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机构是文章的骨架,具体生动则是文章的血肉,一副“骨架”加上“血肉”才能构成鲜活的生命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学生自主、合作修改,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一定要提出表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作文指导;实践;讲评和探讨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观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活动,是把内在的精神的东西作为理解的对象给以外化的活动,也就是表达者用一定的结构和语言反映某种思想感情以使读者接受的活动。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为了更快地提高小学作文的教学效率,要加强研究和改革作文结构,并要进一步探索作文指导课和讲评课的新路子。
一、小学作文指导课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作文指导课一般包括写前指导和写中指导两个阶段。写前指导是指导学生写作的重要阶段,它包括取材指导,确立主题指导和文体指导等。它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经历必要的内在心智运用过程,可使学生处于更为积极主动的地位。写中指导是在学生执笔过程中的指导。学生执笔为文的过程就是把思想认识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过程,包括把草稿修改成定稿。它涉及到学生的文字书写、标点符号运用、选词造句、谋篇构思等多种技能的运用和对草稿的内容、结构及至文字的修订等系列活动。作文的实际效果如何,从作文教学的程序来看首先取决于作文的写前指导和写中指导。作文的写前指导在作文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在学生思考最紧张、注意力最集中时做好指导,就能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最大兴趣。指导学生“写什么”是作文前的基本环节之一。论性质,“写什么”是取材立意问题,是内容的问题,只有学生明确了“写什么”,就跨越写作中的第一关。指导好这一步的基本点是:教师定题不凭主观,而要揣度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愿意执笔为文,甚至写出为快。可以说,唯有设身处地地出题,才能不使学生被第一关卡住。针对有的学生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对作文教学采取改进措施,不能沿着老路子走,我们认为目前在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问题:(1)不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分析事物。 (2)不少作文课从形式上入手,主要讲“怎样写”,而不从指导选择作文内容,启发学生写作愿望上着力。因此,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树立“写作离不开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观念,使客观事物在学生心“活”起来,学生才能产生反映它的愿望,才能写出亲切感人的文章来。
二、小学作文指导课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识和思维能力
作文过程中的指导,多被忽视,这可能是由于执笔作文的过程是学生个人思考、书写的过程,于是便认为教师只有等着批改和讲评了。其实这个过程,也需要指导,既需要指导个别,又需要指导集体。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在想过“为什么写”、“写什么”之后,还要加强“怎样写”的指导,使学生知道“怎样写”,学会“怎样写”,是作文教学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也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一道关卡,它是继“写什么”之后的第二道关。作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培养学生叙事说理、表情达意的能力。“事”怎样叙,“理”怎么说,“情”怎么表,“意”怎么达,都属于“怎么写”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实属不易,但却是写作指导的主要环节之一。因此,在指导学生“为什么写”、“写什么”之后,教师应力争把指导重点,转移到指导“怎么写”上来。作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这与用口头语言表达思想不同,它不能借助语调、手势、表情来表达,这也不能像运用口头语言那样,对表达不当之处,可以及时纠正,它必须表达得合乎逻辑、周密、恰当。因此,在进行取材、立意的指导之后,要加强写作过程中的构思、谋篇和表达方式的指导。要根据写作的需要,确定出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详略;记事写人,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特征;发表自己的看法,阐明某个观点要有一定的根据,作一些必要的分析。这些内容都是“大纲”中的基本要求,如果忽视了对这方面的指导,即使有了材料,也不能完成表达任务。要引导学生从范文的阅读中学习语言,锻炼思维能力,只有全方位地进行指导,才能大面积提高作文的教学质量。
三、作文讲评课是联系学生写作与提高技能的纽带
关键词 情境 作文 高效
课标告知我们,要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书面表达”,对作文“有兴趣”。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对这门新学科既有一份期待,又伴着一份害怕。如何消除作文心理障碍,让学生将这份害怕转化为热爱,就是三年级作文教学的一大重任。而纵观当前的作文教学,小学生普遍怕写作文。怕写作文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三个最关键的原因:一是总觉得没什么可写。由于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生活空间受到限制,对生活又缺乏深入、持久的有意观察和思考,许多新颖有趣、真切感人的事物从身边白白流逝;二是有话不知怎么写。课外阅读少,语言积累少,语言贫乏,语言组织能力也相对薄弱;三是缺乏写作的信心。基于上述原因,我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会创造机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起情感体验,让他们有材料可写,知道怎么写,有信心去写,努力打造教师教得高效,学生学得高效的课堂。
一、给予实践空间,积累素材
课标要求学生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然而素材从何而来?我想除了学生阅读书籍获得之外,更多的是从实践活动中而来。在课堂上,老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展开想象,说出自己心里的话,因为活动就像源头活水,为学生提供了不断更新变化的丰富的写作源泉,少了这个源泉,学生在作文格式、结构、字数、命题的框框下,习作没了灵气,少了“诗”兴,缺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缺少“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激情,因此教师善于让学生捕捉生活的乐趣就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实践情境,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让其获得丰富的习作体验,提高作文课堂的效率。
第六册语文教材中,要求学生将一次活动经过记录下来,写清活动过程。我就安排学生自由搜集素材,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小活动、小游戏等,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多观察、多思考,在实践中互相交流、互相讨论、互相学习,碰到困难学会克服。在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后写作,“无材料可写”的问题解决了,且作文也多了几分灵气。
课堂上一位学生在《夹老鼠》中这样描述道:“袁佳欢这只‘大老鼠’在圈内不停地转呀转,两眼盯着空隙。‘哼,看你往哪逃!’我暗暗想。‘不好!那边有空隙!’‘压下!压下!……’我大叫道。可是,‘大老鼠’一个跟斗,还是翻了出去。‘唉——咦——’曹川那只‘老鼠’怎么不见了?原来我们对付‘大老鼠’时,他从另一边溜走了,真是两只狡猾透顶的‘老鼠’啊!”这样的习作传神、逼真多了!可见实践确实给予学生灵性,给予孩子们成长的摇篮。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会百玩不厌,乐此不疲,也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会捕捉到身边有趣、真切、感人的素材,让这些素材汇入习作之中,让习作不再是一种负担,不再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
二、课内课外结合,学会表达
课标要求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才能“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可教学中常发现学生在习作中会出现 “词不达意”“挤牙膏”等现象,这多数和学生语言积累相对贫乏,组织能力相对薄弱有关,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拓展语文学习内容、形式。克服上述困难最佳办法就是利用课内外的阅读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学会表达,如在语文课堂上就可以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创设情境,进行习作说话的训练。我们可以借助优秀教材中的佳词妙语,供学生借鉴,特别是表达方式值得学生去品味,进行潜移默化的指导。长此以往,日积月累,那么到作文课,就不会有因“肚中无货”而“不知如何下手”的困惑了。
在学习《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我抓住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不同位置的云雾时,把它们分别比作帽子、腰带、天幕、大海,让学生体会词句的优美、表达的准确,并评价比喻的写作优点。这样的情境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受到美的熏陶,还当场学习了表达,这对今后习作语言的生动性的训练是有帮助的。
三、改革评价方式,体验写作乐趣
一、疏于审题
无论是高年级学生,还是中年级学生,往往一看作文题,还没怎么思考,拿起笔来就写,其结果虽然不一定“赔了夫人又折兵”,但事半功倍是不可避免的,毕竟他们的作文技巧还不是那么成熟。如一次六年级语文单测题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记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显而易见,文章必须围绕“品学兼优”这个中心来落笔,但很多学生未能认真审题,只写了学习方面,而对思想品质方面只字不提,试卷发下后才掩卷叹息,悔之无及。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老师也为之惋惜。
二、谋篇布局能力低下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文章的开头怎么写,经过怎么写,结尾怎么写,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怎样安排段落,段与段之间怎样衔接,怎样才能做到层次清楚、段落分明……这一切茫然、不知所措,显得力不从心。
三、详略不当
对学生来说,这又是一个让他们好不为难的地方。详写的地方必须“泼墨如水”,略写的地方则应该“惜墨如金”,这样才能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问题就是,他们往往搞不清楚文章的重点,也就无所谓详略得当了。至于遣词造句,标点符号,修辞手法等,对学生来说,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薄弱环节,须在不断练习中提高。
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不能等闲视之,而应用积极、负责的态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尽心、尽力、尽职地给予指导:
(一)鼓励学生广读书报
学生之所以作文能力不高,是因为知识面太窄,词汇极其有限。通过广泛阅读书报,特别是名家名作,认真学习他们写人、记事、状物的方法,研究他们叙述、描写等手法,能极大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加上勤做读书笔记,这样,作文时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了。
(二)面改作文
老师当着学生的面来改作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老师一边说,学生就会一边听、一边记、一边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应该那样写。下次作文,学生就会边斟酌边动笔,而不敷衍了事了。
(三)以范文指导作文
每次布置学生作文时,老师都可先在黑板上写范文,且边写边讲,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产生明显的效果。且学生可以从老师流畅的语句中感受到:其实,作文并不难。
教学模式与范例
范例1:《发豆芽》
一、课前准备(课前一周左右)
在盆子底部铺上一层细沙,然后将未炒过的黄豆和炒过的黄豆各均匀撒半边。将盆子放在教室后面,遮光,指定同学负责每天浇水,并要求全班同学做到以下几点。
1、每生每天起码观察一次,并作好观察记录。
2、查阅相关资料,搞清楚发豆芽的原因和炒过的黄豆不发豆芽的原因。
3、学习园地的观察日记由指定学生写,其他学生可以自由补充,全班同学均要看观察日记,并和自己的观察日记相比较。
二、课堂指导
第一教时
1、要求学生(可指定平时作文较差者)说出本次作文的顺序,若有遗漏,其它学生作补充。
2、讨论确定事物的特征。
3、讨论确定应详写哪些部分和应介绍哪些有关知识。
4、学生自由作文。
第二教时
1、分组推优
要求每个学生为作文写评语和总结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
2、点评佳作
教师评点要结合学生具体作文情况并突出本次作文训练目的与要求。
三、课外延伸
精选作文佳作打印,每生一份,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和作文佳作一起比较阅读,写出读后感。所有作文资料妥善保存,以便每期装订成册。
范例II:《手工贺卡更传情》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精心制作一张贺卡,鼓励学生有独特创意。
二、课堂指导
第一教时
1、教师先对各式各样,做工精细的贺卡发出由衷赞叹。然后说,这么漂亮的贺卡,制作时一定费了不少心血,回忆一下,把从材料到工具的准备、创意设计、制作的各个过程一一道来,让对你的贺卡感兴趣的人也来做一张,同学们,你说好不好?
2、引导学生简单拟出提纲,然后作文:
制作初衷――准备材料――制作过程――点题
第二教时
与《发豆芽》的第二教时教学内容相仿。
三、课外延伸
1、每组评出本次最具创意和最精美的贺卡作品各一件。
看上去这个材料的包容性很强,但由于是材料作文,材料本身对于学生开掘内涵和拓展素材具有天然的限制作用,也就是说,想要写好文章,就必须能够对材料有足够清晰和深刻的把握,否则就必定会写得似是而非,鹿马难辨,其结果拿学生的话来说就是“悲催”。
考生第一感觉好写是因为这是一则典型的“好人好事”,而且这个好人的典型特点是长时间地坚守自己的职责,因而“坚守”“责任”这类学生很熟悉的立意自然成为学生作文的首选方向。可以想见司马迁等历史伟人或者感动过中国的那些好人们又“寝食难安”了,不过每年六月他们都会被广大学子提及数万次,可能也都习惯了吧。
不少考生是这样构思的,第一段先引述材料,把老计同志的精神概括为“坚守”,完成立论。第二段就这样写:“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乏像老计这样拥有坚守精神的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第三段写司马迁九死不悔,第四段写苏武百转千回,第五段写文天祥视死如归。第六段回扣一下第一段,号召大家好好学习,继承先辈的遗志。
这思路挺清楚吧,事实上这样写的同学大有人在。可是如果真是这样写,你就真的“悲催”了。
——你想想,就这么把老计和司马迁凑合在一起,感觉不别扭吗?
——不别扭!我们老师说了,就是要从材料里面提取个话题词,然后找同类的人物写。
——是啊,作文基本构思是这样的,可老师们也说了啊,要找“同类”的人啊,司马迁和老计是同类的人吗?
——怎么不同类?他们都是具有坚守精神的人啊。
——是啊,他们都坚守了,可他们坚守的内涵一样吗?
——内涵?是什么?
——……
我们可以假想上述对话的存在。其实有上述构思的学生一定不会去思考什么叫做内涵的。北京考题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从来都是非常重视,今年的考题尤其如此,如果学生缺乏对老计精神世界的深层次理解,仅仅是从外在行为的相似性去寻找可以类比的人物,其结果就是看似与题相关,实则文不对题,其结果怎一个“悲催”了得!
一、重视引导学生形成写作内容
《诗大序》中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写作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行为。学生正是因为没有新颖、丰富的写作内容,所以才无法产生写作的冲动,主动的写作行为也就无法发生。当下的许多写作教学,只是写作技巧教学,根本不关注“写什么”,也不思考学生“为什么写”,其教学效率总被人诟病。所以,“活动式”作文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生成写作内容。因为只有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学生写作的欲望才能被更好地调动起来,才更容易进入主动写作的状态。在“让描写更加丰富与具体”这个课例中,杨老师通过让学生吃糖的活动,使学生当堂获得了写作内容。这个写作内容是这样的新鲜、强烈和集中,才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活动中那样活跃,其写作成果也可圈 可点。
让学生获得写作内容的方式除了当堂设计情境这一方式之外(比如本课的吃糖),还可以在作文课前开展一项语文活动,在活动之后,再展开作文教学。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设计情境产生的写作内容还是通过课前的活动形成的写作内容,要一以贯之于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包括写作手法探究、习作及修改等所有环节。这样的考虑主要起到聚焦作用:在写法探究环节,所有学生探究的是同一写作内容应该怎样表达;在写作实践环节,所有的学生都针对同一写作内容展开;学生们也是针对表现同一写作内容的文段来加以点评和提修改意见的。这就有利于提高课堂对话的聚焦度,更利于课堂对话的展开和深化,让学生的写作兴趣盎然。
二、写作技巧当堂生成
在学生形成写作内容之后,就会出现“这样的写作内容如何表达”的问题,此时此刻,教师展开“怎么写”的指导才是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的,学生在探索“怎么写”的内容时才会更加主动和积极。一般而言,“活动式”作文在探究写法时,会采用“任务驱动”和“例文探究”两种方式。所谓“任务驱动”,是指教师要求学生不借助任何资料,独立思考某种特定的写作内容应该怎么写,通过生生、师生的对话,生成写作技巧。“例文探究”则是教师提供与某一写作内容一致的材料,让学生探究例文是如何写作的。比如写作重庆小面的文章,可以让学生阅读《端午的鸭蛋》,从而发现一些写作食物的技法。显然,杨老师在上述课例中使用的是“任务驱动”的方法。因为,如何把吃“秀逗糖”这个事件写得丰富与具体,需要的写作技巧并不复杂,是学生完全可以主动建构和发现的。其实,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储备了很多关于“怎么写”的知识,只是这些知识处于尘封的状态。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尘封的知识浮出记忆的湖面。总之,“活动式”作文的写作技巧都是当堂生成的,是学生主动探索建构的。这样,学生运用这些技巧就能更加娴熟到位。
三、“写什么”与“怎么写”的融合
在学生探究出特定的写作内容要“怎么写”后,“活动式”作文就要求学生运用“怎么写”的知识去完成特定写作内容的写作。在上面的课例中,学生探究出了“多角度描写”和“运用类比、比较、比喻和夸张”这些手法后,杨老师分别要求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描写吃秀逗糖这件事情,而这两种写作手法正是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把吃秀逗糖@件事写得丰富与具体得到的结论。这就实现了“写什么”与“怎么写”的水融。
四、让学生亲历写作的过程,用写作教写作
“活动式”作文认为,只有让学生亲历写作的过程,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从事写作,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是一种实践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训练和提高。在“让描写更加丰富与具体”这一课例中,吃糖这一环节所占用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课堂的时间主要用来让学生探究写法,让学生用探究出的方法完成描写吃秀逗糖这一任务,让学生点评和修改习作。这就体现出用写作教写作的思想,让写作课更像写 作课。
五、课堂由大量的活动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