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可持续建筑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概念区分与界定
工业化发展多年后“现代主义”功能至上的建筑理念逐渐被时间遗弃,建筑呈现出现代化折衷主义的特点。现代建筑理论呈现多元化、矛盾化、复杂化、集约化、交叉化等多方面的发展趋势。在建筑与社会发展、自然生态结合越来越紧密的今天,每种可持续建筑理论都有其侧重方向,由此出现了形形、各式各样的建筑标签,但究其根本原理又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1)节能建筑:上世纪末,由于全球对石油、矿产等不可再生能源进行普遍无节制的使用和开采,造成了世界性的能源危机。能源危机爆发后,节能建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为了炙手可热话题。顾名思义,节能建筑就是通过设计与技术手段,考虑气候与能耗因素,遵循节约原则,降低建筑在建造、使用、维护过程中的各种能源消耗,是一种能效利用率高的建筑。我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颁布于 1986 年,表明了我国在 80 年代贯彻国家节约能源的政策下,研究学者就已对建筑降低使用能耗有初步的研究成果。2005 年随着节能省地型建筑的提出,政府部门对建筑在节约能耗、节约水资源、节约材料、节约用地方面做出了更为具体的新要求。
(2)生态建筑:意大利建筑师 Paola·soleri 以生态学范畴的理论为基础,将其交叉融合至建筑学邻域,取建筑单词的前半 Arc,结合生态学的后半 ology,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创造了建筑学的新方向——建筑生态学(Arcology)。这标志着将建筑视为地球生态的一部份,将建筑融入整体生态环境考虑。但由于两学科多方向的深度交织、多元化发展等原因,造成生态建筑概念界定不确切,给生态建筑概括出一个既简单又明确的概念非是易事。部分研究人员将有机建筑、地域建筑、自然建筑、绿色建筑、气候建筑、健康建筑甚至御寒建筑、空气上升建筑等同于生态建筑,虽然这些类型建筑在某些方面确实符合建筑生态学范畴,但片面的将生态建筑等同于它们是不准确的。确切来说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结合体。”
(3)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同样最开始出现于二十世纪末,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创造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中全生命周期指建筑从初期规划开始,到建筑设计、具体施工、投入使用、围护管理直至最后报废拆除的整个过程,最大程度上压缩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控制不可回收利用建筑垃圾的产生。可以看出绿色建筑是凌驾于节能建筑的理论,它包括了能源节约与环境节约方面内容,其考虑同时涵盖了经济和环境因素。绿色建筑把环境和建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总体考量,注重各专业的相互关联,从建筑生命周期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减少建筑对使用者和整体环境的有害影响。
(4)可持续建筑:可持续建筑的概念和由其衍伸的原则、技术、评定等理论的形成,都源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由于世界范围内对可持续发展概念定义的共识,因此可以将可持续建筑定义为: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贡献的建筑,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所构成危害的建筑。可持续通过结合环境,降低建筑的建设对周围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满足居住者的身心健康需求。可持续建筑是综合全方位考虑减少能耗、节约用水、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健康、提高效率的建筑,使建筑既满足当代人们的舒适合理需求又有利于后代未来的生存发展。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可持续建筑判断标准有四原则一因素,具体包括:资源应用效率原则,能源使用效率原则,污染防止原则( 室内空气质量,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环境和谐原则及前述原则的研究评定因素。
不仅大部分群众分不清楚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概念定义的不同,自建筑技术科学向着生态、环保、节能等方向衍伸后,有部分研究学者也将其概念视作等同。
但从上述各理论概念定义可以看出,虽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与能耗、环境结合程度、生态等有关联,虽有相似,但其内涵与外延都存在差异性。
节能建筑的关注点主要在能耗,绿色建筑的关注点主要在节能与环保,生态建筑的关注点主要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利用,但可持续建筑理念涵盖了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交通出行、政府管理、住房和建造环境的内容,并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都是可持续建筑的一部分,但它们不是可持续建筑的全部。可持续建筑在强调效率同时更注重建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它降低了因建筑引起的自然环境的污染,扩大了建筑物外部效应的作用范围,不仅着眼于当前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并放眼于未来考虑了建筑物对子孙后代的影响。
2 研究的范围界定
由可持续建筑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它是一个综合、复杂、涵盖面广的概念。可持续建筑与科学技术、自然环境及社会意识之间的各个层面都具有理论上的关联或重合。在空间范畴上具有与环境整体协调的特性,在时间范畴上具有全生命周期的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可持续建筑的关注层面从宏观来说可以是整个区域城市的范围,从中观来说可以是整片居住社区的范围,从微观来讲又可以对单体建筑或建筑内某个具体空间进行研究。
本篇论文的研究以夏热冬冷地区作为地域范畴,选取可持续建筑在居住社区整体层面的理解作为研究对象,对小区在整体层面上基于气候分析的布局、朝向、遮阳、自然通风,能源资源利用,生态绿化,文化继承等方面的可持续设计研究。
二、可持续建筑的自然观
1 地域性传统的建筑倾向
传统地域性建筑在长时间内不断的适应自然生态变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和地域气候条件动态适应,逐渐形成了特定的建筑风格。例如夏季炎热多雨的山区地区,干阑式建筑底层架空的设计,有效的避免了潮湿空气对室内环境的湿度影响;在南方采用坡屋面小天井院落的房屋为多,原因在于较小的天井面积可减少建筑接受太阳辐射时间,一方面在夏季天井口的烟囱效应可保证优质的自然通风,另一方面雨水从坡屋面落入天井流畅的排出室外,相反在北方建筑中,需要较大的中庭面积才能保证冬季接受较长的日照时间。
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更是当地文化的承载地和凝聚地,建筑的人文环境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也是住区生态价值的重要体现。
如图 2-1 所示,建筑的设计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还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人文因素,体现出继承传统的人文地域价值。现代的地域性建筑不仅强调建筑外观上的地域性,并强调当地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尊重地方文化,继承和发展当地的传统建筑施工技术、生产技术和建筑形制。
2 尊重自然环境的倾向
自然环境在人类事物中发挥着原动力的作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与自然相处的历史。不同地方的自然环境对当地的物质文化和生产技术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但人们对与自然的敬畏是相同的,建筑空间环境依赖和顺从于自然环境。 自古我国传统村落的选址讲究面水背山,坐北朝南。坡向和坡度大小会影响建筑的日照和自然通风,将房屋建在向阳的南面山坡上可使建筑受到较好的日照和自然通风。南坡是太阳照射最为直接,辐射量最大的坡向,也是物体投射阴影最短,遮蔽程度最小的坡向,因而南坡是冬季最暖和的地方;同时,南坡夏季具有较为舒适的东南风,而冬季由于山坡的阻挡,寒冷的西北风影响较小,故而保暖效果相对较好。
3 生物气候建筑倾向
必须考虑地区内的气候条件,根据地区内的气候特征如太阳日照与太阳辐射、风向降水和湿度、气温等因素选取有利地形和建筑朝向,日照和通风也是可持续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
例如夏季通风和冬季防风对于住宅建筑的节能和舒适性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住区选址时应顺应当地夏季主导风向,最大程度利用自然通风,尽量避开冬季主导风,以降低建筑耗热,提高室内热舒适度;同时,住区必须避开工业污染区,尤其不能设置在污染区风向的下游。一般而言,各地区冬夏季主导风向并不相同,则需要通过权衡判断来解决通风与防风的问题。
通过土地的高效利用,优先采用被动式设计,有选择的结合主动式设计。通过建筑平面的优化、材料和能源的节约、表皮优先和建立生态补偿等设计策略达到建筑的可持续目标。
三、可持续建筑的技术观
在可持续建筑技术方面,可采用以传统为背景的低技术,也可采用以现代高新科学为背景的高技术,还可采用低技术结合高技术形成的较为经济的中间技术来解决提高建筑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环境影响等问题。但每一种技术的选择都应基于项目的实际情况,根据低技术、中间技术、高技术的整合选择适宜的技术路线。
1 低技术
由于低技术建筑是由地域与传统建筑技术演化而来,因此其具有传统原始建筑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传统建筑的形式美。在工业社会以前,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在对自然环境的长期适应过程中自发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技术。传统建筑在形式上均表现出一定的适应当地自然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特征,从可持续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些传统技术和做法,其中许多都具有良好的节能环保作用。
在可持续建筑设计中,同样可采用现代工业化以前的传统建筑被动式手法来减少建筑受室外环境的影响,减小对自然系统的破坏。低技术在材料选择和构造做法上充分考虑建筑技术的经济性和在地性。从另一角度看,其也是对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延伸。低技术建筑几乎不涉及现代昂贵的科技技术和高端材料,但在对地域性材料的运用和传统材料的更新运用、选择方面更巧用心机。
采用低技术的可持续建筑在前期建设阶段投入资金相对较少,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筑建造成本。同时,低技术建筑针对地域气候、区域生活习惯的设计手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可应用在规模较小、空间跨度要求不高的建筑项目中。低技术采用地方材料和传统技术结合的地域性设计手法,也可取得良好的降低能耗、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继承的可持续效果。
2 中间技术
中间技术最初是由英国经济学家(E. F. Schumacher)提出的,在他的著作《Small Is Beautiful》中阐述了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技术。高科技的使用往往需要很多的配套设施作为技术支撑,这些配套设施的建设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建筑技术低水平的重复已不能满足现代人们日常的生活需求,因此需要在旧模式和新技术之间取得平衡,称为中间技术。
中间技术弥补了传统技术低效率和昂贵的进口建筑技术、设备之间矛盾,采用中间技术的建筑不需要耗费巨资,并在最大程度上采用当地的材料。另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技术难度较小、施工复杂程度低、对施工管理人员教育层次的要求不高等因素,减小了项目施工的执行难度。尽可能的利用太阳能、地源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以此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中间技术是建立与建筑需求和经济水平基础上的,中间技术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整体技术水平。
中间技术与廉价的传统技术相比较,生产率较高,与资源密集的高技术相比较,成本较低。因此,中间技术概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和落后国家,在相对低成本、低难度的前提下,实现了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
3 高技术
建筑中的高技术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高新材料和新型技术来解决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对应新型技术的运用,在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产生了高技派(High-Tech),是在工业革命发生后建筑技术革命,带来的建筑变革,并由此产生的新的建筑流派。其特点如下:(1)采用强度高、体量轻、用料少的新型材料,施工时便于灵活装配提升建设速度;(2)结构固定情况下功能空间可自由变化,运用技术的合理运用和空间的灵活性以达到空间的多功能需要;(3)在建筑审美方面,应将技术性作为建筑外观审美的决定因素,同时使高技术与传统美学相结合以适应人们的生活习惯。
高技术建筑是一种以技术为主导的设计手法。从本质上看,高技术建筑(High-TechArchitecture)是建筑学理性思维和科学技术的交集;从形式表现上看,高技术建筑乐于在外观上采用预制的装配化、标准化构件以展现高新技术的现代科技感。高技术的应用上,充分利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方法来解决提高建筑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环境影响等问题,高技术是建筑学学科范畴内理性思维和科学态度的最佳体现。
高技术建筑虽然在建设前期投入相对较高,但其后期使用运营回报率高,且技术指向性强。对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要求较高,且高技术的可持续建筑中并不抵制低技术的使用。高技术的可持续建筑技术手段通常用于低技术和中间技术无法在空间、跨度、室内环境等功能性要求高的建筑物中。
四、可持续建筑的系统观
1 全局性思维
可持续建筑的营造旨在平衡建筑与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因素,在可持续观念的指导下,将建筑营造行为纳入“社会、经济、环境、人类”的系统中,既实现社会价值又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由此可见,要实现可持续建筑,必须涉及学科领域交叉、跨越多层级尺度范畴、贯穿建筑寿命周期、涉及众多相关主体、硬学科与软学科共同支撑的整体系统。以全局性思维站在整体的角度看待建筑与环境,建筑不再完全以人类为中心,而是运用可持续价值观,允许人类、动物、植物的正常利益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中相互作用。
2 交叉性思维
由于可持续建筑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广泛发展,技术策略的积累已有一定成果和经验。同时建筑学科涉及的范围较广,且在技术应用上的层次不是概念性的一笔带过。因此,在实际的建筑营造活动中,当这些普遍性的技术和理论与实践的特殊性相遇需要有效率综合的处理问题时,理论、技术与实践之间的平衡就变得复杂起来。这时,不能单调的以某一纯粹的技术角度来解决问题,需以学科之间交叉性的思维来解决和优化可持续建筑设计,考虑学科技术之间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时间内的空间关联性。例如,区域性的能源结构和自然资源的不同会在极大程度上动摇建筑策略的优先性、地方材料的生产和使用并不一定环保节能反而在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这需要建筑师、工程师们以交叉性思维和全面的眼光来考虑可持续建筑设计产生的矛盾性解决方案。
关键词:住宅建筑;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
可持续建筑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观规划和设计的建筑,内容包括城市选址、建筑物、建筑材料、建筑设备以及与它们相关的建筑功能、建筑经济、建筑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可持续建筑注重以人为本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所强调的健康舒适,不仅包括通风采光、噪音控制、自然环境、空气品质等物理量,而且包括环境色彩、建筑美观、使用材料及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满意度等主观性心理因素。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在社会得到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同时,科学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当前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建筑的可持续主要包括 3 个方面:能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生态可持续,而其中能源可持续是最为突出的,它包括了能源节约,能源替代和能源回收3 个内容。在我国,人均资源匮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大量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冲击已日益严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 2 个方面:
1.1 建筑业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如水、能源、土地和原材料
在建筑材料的应用上,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建筑都在使用粘土砖、石材、混凝土等高能耗的建筑材料,这些建材在生产加工、制作安装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并且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气、废水,从而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1.2 大规模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本身也对原有地理环境产生破坏
它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林地、水域等,区域原有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受到冲击,地貌地质条件产生变化,生存条件趋于恶化。建筑耗能在我国社会耗能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早在2001 年我国建筑年消耗已达到 3.76 亿 t 标准煤,占总消耗的27.6%,现在建筑耗能已占到全社会耗能的 1/3(不包括生产建筑过程中的耗能)。另外,我国目前在能源回收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水资源和生产生活垃圾中有效能源的回收再利用。
2 可持续的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历史
我国古人创立和信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理论,与今天我们所讲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不谋而合。受我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气候的影响,传统建筑中有许多可持续的建筑手法可以借鉴。其中最典型的理论就是中国风水学,其实质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学说,其核心内容是天地人合一。
这种理念贯穿在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各个过程,包括:规划选址、建筑单体、园林小品、室内外装修设计和施工营造等,我国现存的大量古城池古建筑中就有许多可持续建筑的典范。
在西方,许多著名建筑师都非常注重生态。例如:赖特将建筑视为有生命的有机体,他所遵循的将建筑与环境溶为一体的设计原则,体现了深层生态学的设计原则。由于设计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赖特认为没有一座建筑是“已经完成了的设计”,建筑始终持续地影响着周围的环境、使用者的生活,也就是说可持续建筑必须是同所在的场所、建筑材料以及使用者的生活有机地溶为一体。代表作流水别墅就是他最好的例证。
3 住宅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理念和方法
可持续建筑主张在设计时统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与自然环境共生、建筑节能及环境技术的应用、循环再生型的建筑、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等。这些概念正逐步得到建设主管部门、开发商、消费者、建筑师的认可。目前在建筑设计领域,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概念就是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实践。
3.1 设计理念
3.1.1 建筑外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本身应与环境协调,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包括:⑴建筑应与地形地貌相结合,达到建筑与环境共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⑵注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采用更有利于环境的加工技术和设备;⑶注重建筑节能,推广使用高效绝热节能材料,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⑷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如大部分的照明,采暖可以由太阳光提供,制冷由流动空气产生等,避免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导致能源紧张、大气污染;⑸节约用水,可在建筑内设置废水处理设施和净化循环系统,使生活污水多次利用,用于景观水体、绿化浇灌、清洗冲厕等;⑹通过绿化建筑来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维护生态平衡,可利用屋面、墙面、窗台、阳台等处种植花草,使建筑群成为城市立体绿化园林的主体;⑺树立建筑材料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争取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3.1.2 内部功能的可持续发展设计
建筑内部功能设计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设计过程,是通过建筑的可变性,使其达到较长时间的适应性,充分发挥实体材料的寿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强调整体设计的意识,即重全局、轻细节的设计思路;②结构方面采用新技术,如大跨度预应力叠合楼板、无梁楼板等,以求以少的承重体系支撑起最大的空间,为其可变性提供前提条件。如日本 1997 年建成的新神户公寓,结构方面框架用了反梁法与架空地板,天花板处不露梁,便于隔墙的移动,设计者列出了多达 31 种的隔墙布置方案供住户选择,充分体现了它的可变性设计思路;③建筑体形应力求简洁,减小建筑体量,门窗位置应尽可能满足多种室内布置的需求,为内部的改进创造条件;④管道井、楼梯、卫生间等不可变部分可作为一单元集中布置,以求加大可变部分的面积和灵活度,适应建筑的发展。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引言
近几年来生态建筑、绿色施工、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等名词、概念不仅仅成为一种时尚,而且已经成为建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研究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对于建设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1可持续建筑的定义
可持续建筑是对可持续发展有积极贡献的建筑,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建筑。可持续建筑观是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回应。可持续建筑观是一种全面的建筑观,它有别于一般的建筑思想,因为它强调的不纯粹是形象、风格,更主要的是强调设计思想和具体的技术,它是一场建筑思想革命。建筑的创作应寻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建筑不再是对环境的剥夺和污染,而是促进同周围环境的协调,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能够持续地向未来发展。
2生态学与建筑学的有效结合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有机体和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生态学这个字100年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家或住地。生态学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单元为研究对象,从各个侧面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深化了人类自身及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保护人类的生活环境,顺应和保护自然生态,创造适宜人类生存与行为发展的物质环境、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具有迫切性的问题。生态建筑学的研究已是为了探讨这些问题而出现的,同时也是时代特征的表现,它既是生态学与建筑学交叉渗透的产物,又是自然学科的多学科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更大规模结合的产物。生态建筑学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首先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下,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协调人、建筑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寻求创造生态建筑环境的途径和设计方法。生态建筑学一词是由美国意大利建筑师帕欧罗・索列瑞提出的,他把生态学和建筑学两个词并为一体,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的新概念。
3生态的建筑设计的原则
对生态建筑的理解与衡量标准是会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但其基本的原则基于建筑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中介地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对使用者的关心;对于沟通人类与自然环境创造条件;面向未来发展的足够弹性。生态的建筑设计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条件下利用适当的技术,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物质空间。根据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系统,考虑节能节水、方便美观、适用等因素,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3.1以生态为基础进行整体规划和生态规划
根据自然的本质属性,组织各功能分区,使建筑群的能流、物流畅通无阻;从建筑物朝向、间距、形体、绿化配置、能源的循环利用等方面考虑,建筑规划要走中小型化、花园化、智能化为一体的道路,提高绿地面积比例,降低能耗量;建筑整体规划应体现建造场地、植被的一体化;减少对资源的干扰和污染;建筑及装饰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对能源消耗和对空气、水污染的影响;全方位考虑建筑绿化,沿街绿化、楼间绿化、楼旁绿化、绿化建筑,形成多品种、多层次、立体的、广泛的绿化环境,改善建筑小气候,使人类贴近自然。在生态的建筑规划设计中要把具体建筑看成是城市建筑大系统的一部分,与城市建筑大系统相联系,使建筑内部难以消化的废物成为其它元素的资源。
3.2注重建筑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用
建筑外表面应考虑围护结构的热效率;设计规模恰当有效的供热、通风和空调系统;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可选择的再生能源,形成与建筑空间使用配套的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系统,建筑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从节能出发做好照明、器具设备和电气负荷的最优化设计;考虑建筑空间的建筑材料中易挥发的有机成分,尽量减少微生物生长的机会,提供新鲜的空气,建筑构造使用可循环或带有可循环材料(如钢材、铝材等)的产品,考虑建筑构件和建筑设备的再利用,尽可能减少建筑垃圾;为建筑物主人使用可循环设施提供方便,通过中水的再利用和节水装置,使生活污水排放量降到最低;建筑屋顶、地面、门窗要进行隔热处理;广泛应用建筑采暖节能、制冷节能、通风节能、照明节能等建筑节能技术。
4生态建筑设计方法
4.1生物设计法
借鉴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来解决建筑与环境间的冲突,是生物设计法的主要思想。生物设计法是将建筑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通过安排建筑内外的物质因素,以循环方式令资源、能源在系统内有序流动,获得一种低耗、高效、无污、无废、生态平衡的人工环境。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美国风景建筑师麦克哈格提出的“生态设计方法”。可以从4个方面进行:自然过程调查,视自然过程为资源,进行资源信息调查;生态因子调查,广泛收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和人文资料,进行资源信息调查;生态因子的分析综合,先对各种因素进行分类分级,构成单因素图;再根据具体要求用图叠技术进行叠加或用计算机技术归纳出各种综合图;结果表述,对各主要因素及各种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进行适宜度分析,确定最优的利用方式
4.2气候设计法
气候是生态建筑设计的原点。建筑适应气候要求的特征,在“自力更生”最大限度庇护人类的同时,也顺应和保护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气候设计法是指在建筑设计中以气候为参照物,选择和创造与场地气候相适应的材料、构造、建筑形式和自然能源的利用方式,其设计的生态意义在于影响建筑的舒适度和能源利用方式。气候设计法重点突出气候调节被动系统的设计,并从更高的技术起点来增强对自然能源的利用,其具体手法包括:①生物-气候方法,1963年,《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方法研究》一书中,概括了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建筑设计与气候、地域关系的各种成果,提出了“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生物气候地方主义”方法从影响人体的生物舒适感觉的因素出发分析气候、地域和人体生物感觉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可能采用的设计策略。奥戈雅的方法建立在建筑物理知识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试图建立起一种通用的设计模式,具有科学化、理性化的特点。但对建筑师而言,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对环境中的多样性估计不足。②针对上述方法的不足,气候设计的另一个设计方法,就是重新挖掘和评价地方传统经验和建筑做法,找到典型的气候适应设计模式。通常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气候是比较稳定的外在条件,对地域建筑气候设计分析研究,可以为同一个地区或相似地区的建筑的气候经验设计提供参照。借助于现代管理学和人体科学的成果,对传统地域建筑中的生态设计策略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评估;直接采用、修改或发展这些策略,使其符合现代设计和生活要求。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着许多的问题,环境状况令人堪忧,中国的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建筑界的共识。如果我们能够从生态建筑设计出发,完全可以避免发达国家已经犯过的错误,避免今后对大量已建工程的改造,减少有限资源的耗费。
参考文献
[1]徐子苹,刘少瑜. 英国建筑研究所环境评估法BREEAM引介[J]. 新建筑,2002,01:53-5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筑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环境、生活的质量开始注重起来。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话题,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里被热烈而广泛地讨论。保护人类的生活环境,创造适宜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环境、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迫切性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是现代建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伸和继续,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通过各种生态思想和技术落实到人为环境上的。生态建筑的产生实际上可以形容为这样一种实践:它既利用天然条件与人工手段创造良好的富于生机的环境,而同时又要控制和减少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生态建筑与绿色文化、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互动关系,绿色文化、可持续发展理论推动了生态建筑体系的创造,而生态建筑又丰富了绿色文化的内容,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实践。
二、可持续建筑
从字面意思看,可持续建筑就是对可持续发展有利的建筑,也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在建筑行业的体现。它既符合当代人对绿色健康的生活追求,又不会影响到后代人的利益,坚持绿色环保的原则,对我国现代建筑业的新概念的具体诠释。可持续建筑观是一种全面的建筑观,在对建筑的风格形象进行确定的时候,它强调的是设计方法对环境,人们居住舒适度的关注,具体的设计方法要坚持协调可持续,避免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利用新能源,避免环境污染等,可持续的建筑观是一种绿色健康的观念,把可持续的思想融合其中,对我国的建筑业是创新,是突破,也是颠覆。它是一场建筑思想革命。建筑的创作应寻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建筑不再是对环境的剥夺和污染,而是促进同周围环境的协调,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能够持续地向未来发展。
三、生态建筑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在设计中,必须对其各个构成要素(能源、资源、废弃物、建筑材料、灾害、文脉、室内环境、技术措施等)确定相应的原则和设计目标,同时这些构成要素又是人们具体操作的对象。生态建筑的设计,要尊重一定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中,首先遵循的原则就应该是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建筑的落成都是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不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特点对生态建筑进行合理的布局;
2.对建筑场地的充分考虑。在进行生态建筑的设计时,我们要根据建筑的功能进行建筑场地、所处气候、地形地势、植被选择等进行综合的考虑;
3.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生态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到利用存在的可再生资源和无污染的新能源等,如自然通风、太阳能、雨水等;
4.有地方特色。每一幢建筑的设计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进行生态建筑的设计中,我们要坚持当地的特色,尽量使生态建筑的特色与当地的整体风格相一致,这样设计的建筑不会显得太个性,利用当地的特色建设的建筑,一定程度上就带着明显的生态色彩。
四: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
1.注重产地设计,根据要被建设的场地的特点,因地制宜,减少对当地土壤的破坏,合理的组织交通,减轻地面各区域的相互干扰,根据地形的特点,自然气候的特征进行采光等的设计,组织立体绿化和水面,以达环境改善环境的目的。使人们生活在绿色、具有生命力的生态环境中。
2.生态建筑的设计中,停车场的设计对传统的水泥路面方案采取否定,在铺设时可以选择植草砖,这样能增加绿化的面积,也能合理的利用雨水等资源。
在如图的建筑中,增加绿化的面积成为建筑设计理念中一大特色的体现。
3.根据地形地势风向等确定建筑物的朝向,利用自然风、太阳能等资源,在追求资源的利用率时,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态建筑的层次。在不改变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现代人对自然的追求。
4.合理确定建筑体形。建筑细高比越大、热损耗、热吸收也就越大。以立方体建筑为例,最经济的比例是1∶4(高∶宽)。因此夏季降低建筑的热吸收或冬季减少建筑的热损失不只是简单地取决于朝向,建筑形式及体量/面积比也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5.有效利用雨水和井水,利用中水设施循环使用水。湖南地区地下水、地表水资源丰富,但日益发展的区域城市化,须把保护水资源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设计中可考虑雨水的收集贮存,在建筑组团中设置污水处理设备,经物理方式处理后的中水即可用于花木庭园浇灌及土壤渗透等方面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所使用建筑材料在生产、运输、加工过程中的模式趋于环形可循环状态。使用耐久性强的材料,提倡使用地域的自然材料及当地建筑制品,提倡使用经过无害化加工处理的材料,以及使用易于分别回收再利用的材料等。
6.围合结构须有良好的保温隔热处理。主要体现在对围合结构构造上。如采用复合技术,即在承重墙体屋面板、楼板处紧贴一层隔热材料,重点部位在屋面、东西墙处理。这种处理使墙体屋面处表面具有较高的热阻,减小了传至墙体内的热量。而墙体(屋面)因热容量较高,即使吸收了一室的热量后表面温度也不致升高太多。在外墙的处理上,精良减少大面积的使用玻璃,避免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建筑物外墙尽量浅色刷涂,可加强建筑物隔热性能,减少环境中的辐射热,设计适宜的遮阳系统,调节直射光进入建筑内的热负荷和减少视觉的不舒适感。
7.加强绿化设计,增加建筑的绿化面积,植被覆盖率,能有效的改善居住的环境,屋顶绿化,阳台绿化等在美化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屋顶绿化,屋面种植花草甚至蔬菜、果木等,都对自然资源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8.利用太阳能资源。太阳能资源干净方便可再生,家用的热水等采用太阳能,能有效的节约电能等,根据太阳的特点设计房屋的朝向,能充分的利用太阳能资源,保证房间的采光,温度等。
9.生态庭院模式可以被运用在近郊、村、镇等,将人、畜、庭院种植及居民建筑等综合设计,促进生态循环。热衷于推广沼气技术,使用沼气能节约大量煤气或天然气。生产沼气后的粪便已消毒,可直接打包运往农田作农肥,有效的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是新能源的利用之一。
10.注重保护和综合利用自然水体。在城市近郊和农村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池塘、水库等自然水体,在这些地域进行工程设计时,要有机结合地形及建筑功能要求,灵活处理建筑物布局及场地竖向组织,尽量保证场地上的有效水体不受损坏。池塘是场地内很有价值的生态系统,它对改善该场地的微气候,建设宜人的活动场所有重要意义。同时重新设计池塘及其周围地带的植被,建成良好的自然景观,能改善场地的物种的多样性,加大该场地的生态平衡。
11.推行绿色照明,不同的照明场所,选择不同的照明灯具,避免造成对电力资源等的浪费,节约电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选择高效节能的电源,采用电子镇流器,有效的节约电能,绿色照明要求我们采用高品质的节能灯具,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
生态建筑作为一个新兴建筑形式,要求我们不断创作实践和研究,逐渐将各种理念变为现实。同时还需要业内各方面人士的支持合作,需要投资业主的理解和配合,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生态建筑的应用发展将带来建筑科学技术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相应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俊,叶炯,朱达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12:91-93+98.
[2]谭亚武.生态建筑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6.
关键词:办公建筑;可持续设计;现状;方法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的可持续设计理念是迎合时展、体现设计优越性的有效选择,建筑的可持续设计体现在建筑能源、资源的节约化利用,自然生态能源的充分利用,节能减排功能的有效发挥,建筑能够被长期、可持续改造、利用与使用,建筑物的安全性、牢固度与稳定性得到有效保证,总之,能够实现建筑物多功能的发挥,创造出得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标准的建筑形状、形态与样式,从而打造出良好的办公环境、居住环境与生活环境,达到建筑物与大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
1、办公建筑可持续设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环境污染造成的能源紧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贯彻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性,建筑设计的节能问题俨然已经成为了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方面。目前,常用的外墙保温形式主要是两种,即内保温和外保温。大多数人认为外保温的好处大大多于内保温形式,提倡用外保温取代内保温。而内保温主要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就是热桥的问题。由于目前很多的建筑设计是以现代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主要走向的,因而在建筑外立面常用的装饰物和挂件,就是解决某些外保温的问题的,其中建筑的主体结构是藏在保温材料内的,这就造成每日的冷暖循环中大能量的消耗;其次就是悬挂件的问题,包括暖气的预埋件等,这也是室外同样需要面对的问题;最后,在进行二次建筑装修的时候,内保温仅在外墙的内侧,无法发挥保温材料的作用,同时,内保温会减少室内使用面积。再如,就是在进行建筑采用遮阳构建的时候主要是为了防止太阳辐射的,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夏季防热做法。目前,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遮阳的做法也趋于多样化了,已经摆脱了过去单一的只用混凝土板遮阳的简单形式。
2、办公建筑及其能耗特点分析
在进行的大量的办公建筑的设计中,对建筑的特征、空间及常用的技术特点做了思考,并整理为如下的总结。
2.1、办公楼的建筑特征
公共建筑相对居民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形式和使用功能上的区别,人们对公共建筑所寄予的审美期望值增高,这一特点就导致公共建筑的可持续设计比居住建筑要求更加复杂,设计的范围也相对较大。相对公共建筑中最大量性建造的一类就是办公建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出自己所独有的特点。
图1 某办公室示意图
2.2、办公建筑常用技术特点
现代办公建筑的外皮,就是建筑物的护结构。外墙:目前的新建项目建筑填充墙大多都是由各种混凝土砌成的,就办公楼外立面的装饰来看,多采用的是涂料或瓷砖进行贴面,档次显得较高、但是人们通常采用幕墙作为维护和外部装饰,虽然美观但是热工性能较差,在建筑设计中应谨慎使用。外窗:办公建筑出于景观和采光需要,开窗面积较大,这就要求设计过程中考虑窗墙比要求,同时,满足窗的气密性要求。屋面: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屋顶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近年常见办公楼有屋面设置屋顶绿化等做法,对于建筑的保温隔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建筑从造型到美观而进行的设计,很多时候就会造成楼内局部空间环境质量不佳的情况出现。现代办公建筑的内核,主要就是指建筑物内部所有设备的构成情况。其中,办公建筑由于混凝土热惰性指标较大,在建筑物内部蓄能上有着明显的作用,有利于建筑物的热工稳定。
3、办公建筑可持续设计方法
3.1、办公空间的时段性使用
办公建筑使用具有明显时段性,主要集中在日间,日间舒适度要求及能耗需求远远高于夜间。利用太阳能的办公建筑能量来源与能量使用时段具有一致性;日间太阳辐射是建筑得热的主要来源,炎热地区的办公建筑则需做好遮阳、防眩光措施。重质材料可延迟建筑最热时间的出现时段至夜间;冰蓄冷技术可利用夜间城市用电低谷时段储存能量供日间使用。这一特征可带来的节能优势,我国许多办公建筑未充分利用。仅少数项目使用了冰蓄冷技术。原因主要是目前针对该特征的冰蓄冷空调等建筑技术成本较高,与其他技术相比使用不便,节能效果也不明显,设计者倾向使用其他技术手段达到同等节能效果。
3.2、公共空间的间歇性
使用办公公共空间使用具间歇、不定时性。交通公共空间除上下班时段大量集中使用外,其他时段零散使用;“沟通共享”概念的广泛传播使得公共空间在办公建筑内所占比例、重要性都有所上升。一方面,公共空间应及时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环境;另一方面,无人使用时,其各项环境指标应适当降低以减少能源消耗。公共空间间歇性使用的特征主要影响我国绿色办公建筑照明、暖通系统等主动技术。使用系统感应系统调节,可根据空间占用情况及时调整设备状态。自控系统的广泛应用不仅要归功于设计者对办公建筑的充分认识,也得益于该项技术应用的较低成本。
3.2、科学的设计,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科学布局建筑物间距。为了能够确保每一座建筑物都能够正常采光、获得合理的光照,就要对建筑物的间距进行科学布局,根据建筑物一天的影长、光照时长等来科学设计建筑物密度,打造出密度较高、采光条件较好、土地空间资源充分利用的建筑群。
根据地形地势优化设计,确保生态环保。要本着全局出发、大局把握的原则,根据建筑物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地势等进行设计,确保建筑设计同周围环境有效协调、和谐共生,特别是遇到山地、丘陵等地形条件时,要科学地开挖土方,控制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尽量避开地势陡峭、地形复杂的地方,优选地势平缓地方来建设施工。
合理布局建筑群,提高建筑物内外风环境质量。过于聚集的建筑群会影响风的流动,因此,必须结合当地常年的盛行风向、风力以及风场等来科学布局、安排建筑群落,实现建筑物内外通风良好,同时,又能有效抵御风力侵袭。单个建筑中不妨依靠风压来达到自然通风的目标,使建筑物内部风力流动、空气流通,为人们创造出自然、舒适又环保的自然环境,例如:调节窗户的朝向、科学设置通风口尺寸、增设导风构件、设置自然通风口等等,这样不仅能够自然通风、也有利于建筑物中污染物的排出。
3.2、进行大面积透光设计
为了增强采光效果,可以根据幕墙系统中的方式设置大面积透光部分。这时候,最常见的护结构的主要建筑材料之一就是玻璃的选择,在使用玻璃材料的办公室建筑而言,在进行玻璃材料选择的时候,需要对材料进行了解。目前,主要的节能效果好的玻璃材料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传统的镀膜玻璃,二是现在低能耗的玻璃。两者都是通过镀膜减少玻璃的热量流的,前者虽然一定程度上反射了热量,但是也减少了可见光的通过,后者是通过镀膜层的性能和厚度的搭配,减少热量的同时也增加了透光性。
3.3、遮阳设计
建筑遮阳设计种类较多,随着我国建筑节能事业的开展,新材料、新颖的外遮阳形式,与建筑造型完美地结合起来。利用阳台、雨棚作为水平遮阳构件是最常用的形式,结合百叶外遮阳、活动遮阳等组成综合遮阳系统,达到更好的节能效果,丰富建筑立面效果。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遮阳设计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例如我国南方夏热冬暖地区,据研究表明,该地区居住建筑空调能耗约为7.9kW・h/m2,每年空调期从5~9月约150d,空调普及率按面积算约占70%,空调用电约占住户用电的40%,外遮阳是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外遮阳设计既能节能,又能调节室内光线分布,还可以丰富建筑立面;外遮阳是夏季隔热最有效的措施,它反射和吸收了大部分的太阳热能,避免太阳辐射热直接进入室内空间。有利于防止室温升高和波动,达到节能目的。我国颁布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提供了外遮阳的遮阳系数计算方法,该方法所用参数是通过多次能耗分析结果拟合而来。该方法可以通过输入几种常见外遮阳形式的外形尺寸,便捷地计算得到外遮阳系数。但使用该方法只能计算固定遮阳,且遮阳形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程需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发的建筑外遮阳设计分析软件(ShadePlus)与国家标准图集相配合,实现了活动外遮阳的动态计算。并结合DOE-2进行能耗分析,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外遮阳形式,是建筑师进行外遮阳的设计、节能分析的优秀软件工具。
图二 遮阳板安装方式
4、结语
可持续建筑是建筑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必须有各方面人员的充分配合,才能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刘宏.智能建筑中可持续性技术的设计与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2]李振翔.办公建筑节能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4.
关键词:建筑信息模型(BIM);可持续性;建筑设计;建筑节能
0 引言
如今,建筑业发展迅猛,随之而来的便是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由此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据统计,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已经占全体社会总耗能的四分之一左右,由建筑行业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二分之一。由此可见,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筑行业必须同样推行可持续理念并付诸实践。因此,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等概念相关的设计标准引起各国关注。2006年6月中国也开始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行业的可持续性设计理念越来越引起设计师及建筑师的关注。要想设计出真正符合可持续理念的建筑物,建筑师必须在设计初期就将可持续设计这一观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随着建筑物复杂程度的不断加深,建筑师已无法仅通过经验及主观意识来合理把握建筑物的各项指标。为了满足建筑物的可持续性设计,BIM技术越来越受到建筑师的青睐。BIM技术不仅是一种关于建筑的信息模型,其更是一种技术理念。BIM技术基于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为科学合理地判断建筑物的性能指标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数据[1]。其更大的作用在于建筑师可以在设计的任何阶段对先前的设计方案进行全方位的评估。由此得出的结论能够帮助建筑师对设计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并有助于建筑师通过比较不同设计方案在可持续性方面的差别,进而选择更加符合可持续性理念的设计方案。
1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BIM是英文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缩写,译为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理念早在30年前就被提出,于2002年被应用于建筑行业,至今已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可。建筑信息模型最早在美国兴起,随着其不断成熟,逐渐被韩国、新加坡及欧洲各个国家采用,目前,BIM技术在以上这些国家都取得了一定成果。BIM技术不仅具有与CAD类似的功能,还可提供整个生命周期的各项信息,如:建筑物的几何空间信息,施工进度信息及工程造价信息等。本文主要针对建筑可持续性设计对BIM技术进行介绍。
BIM技术被公认为建筑行业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它为建筑行业的运营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尤其在建筑设计方面体现出重大的应用价值。在建筑设计阶段,BIM软件系统由节能设计系统、结构设计系统、建筑设计系统、成本预算系统、施工计划系统、项目管理系统、设备设计系统等构成。建筑师可以根据设计方案利用这些软件系统对建筑物建立模型,并由此对建筑物的日照、耗能、温度、通风、绿化等指标进行模拟仿真及科学分析,从而选择既符合可持续理念又经济适用的设计方案[2]。
2 建筑可持续性设计
为人类行为提供物质环境是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传统建筑设计概念中,建筑师很少将节约能源及可再生资源利用等可持续性理念考虑到建筑设计方案中。而当前社会,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政府政策的规制,业内人士已经十分青睐可持续性建筑设计观念。人们保护环境的主流思路是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及优化城市建筑设计[3]。建筑可持续性设计是将物质设计、科学理论有机地协调综合,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小到日常材料的使用,大到建筑物、城市的设计。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新型建筑不断出现,高尺度、大体量的建筑物迅速增加,导致城市规划与环境要求出现不协调的现象,从而加剧城市环境恶化,对生态平衡产生巨大干预。为了缓解甚至消除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建筑师不得不开始探索建筑可持续性设计。其尝试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实现建筑物的外观、实用与其舒适程度、能源消耗以及外部自然环境的协调。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环境、资源等问题急需解决,于是建筑可持续性设计便受到人们的关注。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平衡人类生活环境的舒适度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干预程度和有限资源的利用。适度及资源节约是建筑可持续性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建筑可持续性设计最终实现建筑多元化发展及自然环境的改善。建筑可持续性设计必须视实际情况确定建筑物的形态及尺寸,其不仅要保证建筑效果还要节约资金及资源。
3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可持续性设计
BIM技术在建筑设计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维度的应用。建筑师应在不同设计阶段结合与之相应的数据建立并分析模型。BIM技术不管在规划阶段、比选阶段还是细化阶段都实行交互及验证过程,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实现了闭合回路[4]。
3.1 节能分析
建筑可持续性设计当然要实现能源的节约。BIM技术能科学准确地分析太阳辐射的强度及范围,建筑师可以结合该项分析结果合理地完善太阳能设备的设计方案,以达到最大程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BIM技术还可以分析建筑物的采光情况,这便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降低由人工照明产生的能源消耗。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BIM技术建立建筑物的三维模型,并将此模型与能耗分析软件相结合,将建筑物所在地的气象数据作为输入,得出较为科学的模拟结果。建筑师可以结合此模拟结果与预期节能目标来调整设计方案。
3.2 材料分析
为了实现建筑物的可持续性,应该控制建筑物的使用材料及其所占比例,如可持续利用的建材应占总建材的一定比例。如果利用传统的计算手段很难将该要求快速并且准确地计算出来,但BIM技术可以实现。BIM技术通过统计分析可靠的数据信息及各项材料的功能,可以利用较短的时间计算出各种建材的使用量。从而为工程建材配置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
3.3 碰撞检测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中,由建筑或机电专业人员带头对二维图纸观察分析从而完成管线综合处理工作,但由于二维图纸的信息不全面,导致施工过程中有许多尚未发现的碰撞。但BIM技术完全能够避免该问题,因为其可以建立模型并提供三维可视模型[5]。
3.4 室内环境质量分析
建筑可持续性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室内环境质量。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观念中,室内环境质量往往简单地依据居住者的主观感受和经验。BIM技术则更加科学合理。建筑师通过BIM可以规划不同方式的空间及材料,使建筑物能符合不同人群在生理及心理方面的需要。此外,建筑师可以通过BIM技术对室内环境做出更加精细化的设计,该精细化程度是仅通过经验无法达到的,从而打造更加舒适的室内环境。
4 结束语
BIM技术在建筑可持续性设计中的应用,实现了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建筑行业,是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应向美、英、韩等国家学习,将BIM技术与建筑可持续性设计有机结合,促进BIM技术在建筑可持续性设计方面的应用,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牡丹.BIM技术在绿色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建材, 2015,(24):48-53.
[2]王成元.浅析BIM技术的应用[J].江西建材, 2015,(24):87.
[3]应国红.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可持续性设计研究[J].建筑规划与设计, 2014,09:191.
【关键词】居住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设计要点
【 abstract 】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requires architect with the new visual Angle in a new design technique, depend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form of new building, structure, material, equipment and fully and interpretation, and can make the human to have more extensive, and more beautiful future of the worl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is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obl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ut forward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key points of the desig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keywords 】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sign key points of the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新的世纪是经济、社会、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人们更多关注保护生态环境的时代,在住宅设计中,它要求建筑师以全新的视角,以一种新的设计手法,依托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重新对建筑的形式、结构、材料、设备等进行充分的诠释,才能使人类能够拥有更加广阔、更为美好的未来世界。这正是可持续发展住宅建筑设计的意义所在。
一、居住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性
1、我国建筑能源节约面临的问题
据了解,我国既有的城乡建筑中,98%为高能耗建筑,新建住宅中,也只有5%符合现阶段的节能标准。这导致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高达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建筑能耗的3 倍左右。在建筑能耗中,空调又是“能耗大户”,夏季城市电能消耗的40%都用在空调上。但这种状况不是不能改变,事实上,在建筑能耗中,空调制冷用电有巨大节能空间。有专业人士算了一笔账:按现有建筑建设规模和增速,到2020 年,全国制冷电力高峰负荷将会翻两番,即达到约相当于10 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电力,为了满足空调制冷的高峰负荷,电力建设总投资共约需1.4万亿元,这是个十分惊人的数字。如此以建电站应付高峰用电需求,是很不经济的。但如果应用已经成熟的节能住宅技术,给住宅穿上一层“棉袄”,冬夏两季所用空调的耗电量就会大幅减少,住宅总能耗可减少一半以上。
再有就是水资源的节约问题。很久以来,水都被人们看作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物质;然而,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水量需求呈直线增长,水荒初现端倪;另一方面,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质型缺水更加突出。因此,事实让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水,从而,水终于以一种资源的身份被提出来。
2、我国能源替代的严峻形势
对于中国来说,尽管已探明的众多矿物燃料储量居世界前列,但考虑到中国的人口因素,能源的使用效率就相当低了!例如中国人均煤的探明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拥有量的11%,天然气为世界人均的4%,我国的年能源需求量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倍多。因此,我国的能源问题比国外其他国家更加严峻!抛开这些矿物燃料目前的短缺情况暂且不论,他们本身所带给环境的污染也是相当严重的。其中最主要的当数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在建筑材料上,我国大多数的建筑都在使用砖石、沥青、混泥土、硅酸盐等高能耗的建筑材料。这些建材本身在生产制作的过程中就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且产生大量的废渣,从而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因此,在可持续性的能源替代问题中,我们应该提倡:①尽可能少用天然材料,大量使用尾矿、废渣、垃圾等废气物。②采用低能耗的制造工艺和无污染的生产技术。③在材料的运用过程中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不得危害人体健康,并且要具有多功能性。④产品在消耗能源的同时具有可循环和回收利用价值。
3、我国能源回收存在的不足
能源回收主要指的是生产生活垃圾中有效能源的回收再利用。我国垃圾处理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无害化水平还很低,处理率不足5%。城市垃圾一般采取卫生填埋法、堆肥法、焚烧法等三大基本处理技术消除对环境的恶劣影响。而针对生活垃圾有机成分逐年增加的特点,国外研究采用蚯蚓分解技术及复合肥生产技术,有效地利用了部分垃圾资源。利用垃圾制造烧结砖是城市垃圾资源化的另一种有效方式,利用垃圾制造的烧结砖质轻、强度高,既可达到垃圾减量化处理的目的,减少污染,又可形成环保产业,提高效率,由此使得城市垃圾处理与建材生产相互补充成为可能。这个方法在我国很有推广的必要。
二、居住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要点
1、设计理念
(1)建筑外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筑本身应与环境协调,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包括:建筑应与地形地貌相结合,达到建筑与环境共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注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采用更有利于环境的加工技术和设备;注重建筑节能,推广使用高效绝热节能材料,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如大部分的照明,采暖可以由太阳光提供,制冷由流动空气产生等,避免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导致能源紧张、大气污染;节约用水,可在建筑内设置废水处理设施和净化循环系统,使生活污水多次利用,用于景观水体、绿化浇灌、清洗冲厕等;通过绿化建筑来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维护生态平衡,可利用屋面、墙面、窗台、阳台等处种植花草,使建筑群成为城市立体绿化园林的主体;树立建筑材料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争取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关键词】城市建筑 建筑设计城市规划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期。个人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多年,在工作过程中感受到,建筑与城市之间的脱节现象非常突出,城市规划管理对建筑创作中城市意识的控制和引导力不从心。主要原因在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衔接产生了严重的脱节,特别在当今城市开发建设利益多元化、城市建设以房地产开发这种单一模式为主的时代背景下,城市与建筑的脱节就越发突出,所以解决问题的紧迫性就越发突出。
一 “可持续发展”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1、“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人类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进化、协调发展的过程,在社会进步中,人类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坚持总目标不变的情况下,不断选择,休整自己的发展模式。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性思考开始在全世界推开,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经为世人普遍承认,成为全球性的命题。新的时代,要求建筑师探求和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并在其指导下进行设计。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一是表现在建筑与环境的协调问题上,着眼于即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造福于后代的长远考虑。如节能、节水、节材、减噪、减少垃圾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筑设计还要注意建筑使用的长期特性,在使用周期中,建筑功能应有其可变性和对未来的适应性。
2、“可持续发展”在内部功能设计中的体现建筑是人们营造的生活、工作空间,其功能随技术进步和时间推移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可持续发展”在内部功能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功能随时间推移有其可变性。“马赛公寓”这座历时百年的建筑如今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建筑师和参观者,主要原因是其功能的多元性及可变性。如今,它的外观依然维持着建造之初的状态,但内部的动态变迁较为明显,如住户或将复式二层的卧室合二为一,或连同两个居室等等。
社会不同时期对建筑创造性的改造,揭示了建筑的发展是包含时间因素的动态的过程,从目前一些建筑来看,功能老化大大快于实体材料的老化,这对社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因此,建筑内部功能设计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是通过建筑的可变性,使其达到较长时间的适应性。应做到以可发展的建筑适应发展中的功能需求,充分发挥实体材料的寿命,在设计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强调整体设计的意识即重全局,轻细节的设计思路。未来的不确定性,使我们难以把握其发展的方方面面,精心设计往往带来明天的局限,因此,可变性设计应是有预测性的,把握全局的整体设计。美国一些设计公司开展拓展服务,即为业主提供全过程的设计。需要为业主提供系列设计而非仅仅是一个计划。
(2)结构方面采用新技术,如大跨度预应力叠合楼板,无梁楼板等,以求以少的承重体支撑起大的空间,为可变性提供前提条件。如日本1997年
建成的新神户公寓,结构方面框架用了反梁法与架空地板,天花板处不露梁,便于隔墙的移动,设计者列出了多达31种的隔墙布置方案供用户选择,充分体现了它的可变性设计思路。同时架空地板方便了设备配管,还可利用地板下储藏和按日本习俗安装暖炉。
二、进行“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要考虑到应用环保节能材料和高新施工技术
“可持续发展”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新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
1.“可持续发展”建筑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主要是木材),尽量使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建筑材料,包括无放射、低挥发、低活性材料;另外,对油漆、胶水、粘合剂、地板砖、地毯、木板和绝缘物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性能优良外,还开始强调没有毒性物质的释放。
2.注重对外墙保温节能材料的使用。外墙保温节能材料属于保温绝热材料,仅就一般的居民采暖的空调而言,通过使用绝热维护材料,可在现有的基础上节能50%~80%。
3.“可持续发展”建筑主张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例如:利用空调冷凝热作为生活热水的辅助热源 ,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产生的热水作为日常生活用热水。利用太阳能光电系统来支持日常生活用电。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阔,自动调节太阳光亮。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
无论使用何种技术,“可持续发展”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生产(recycle)等几个方面。其次,绿色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绿色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将是多样的,尤其是外层材料将是高度综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居民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高科技建筑环境
三、 “可持续发展”建筑是追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和谐统一
“可持续发展”建筑核心内容是尽量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尽可能采用有利于提高居住品质的新技术、新材料:要有合理的选址与规划,尽量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且充分考虑自然通风、日照、交通等因素。要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尽量使用再生资源。尽可能采取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能等自然能源。尽量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采用生态技术实现废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控制室内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质的含量,保证室内通风、日照条件良好。
四、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发展;创新;借鉴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it is not only to show the "nature and humanity" to create the environment and transforming the nature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 to have more natural symbiosis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dea of writing and level, grasp the high-level build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can improve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strengthen the designing idea of the new way of thinking. This paper, based on his year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experie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conditions,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cussion and study, puts forward the creative design proposal, so that after the meaning of the experience.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Urban development; Innovation; reference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城市建设迅速发展中,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危害人类健康,能源尤其是水资源的枯竭,安全让母亲不敢让孩子在屋外独自戏耍,塞车令城市失去了活力和效率,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愈来愈近然而心灵却越来越疏离。作为建筑师,无论从责任道义还是自身专业上,都需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通过建筑师认真而又负责任的设计,尽量减少自身设计对城市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危害。“可持续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促使建筑学有了重大的发展,人居环境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建筑、城市和园林则成为其主导学科。研究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建筑文化已成为当代建筑师的历史使命。
建筑设计的意义
2.1建筑与城市社会文明的关系
建筑的构筑因其复杂性和长期性往往滞后于同期科学文化发展的进程。在思想上,一个有代表性的建筑往往凝结了这个时代最辉煌的科学艺术文化成就,最后它甚至会超越它的形象本身,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征而穿越千年,世世代代的影响后人。这时的建筑所代表的意义也已超越了一般建筑师所讨论的范畴。
上述问题同时揭示了建筑物作为阶级社会的产物,会为相应的阶级服务。在学习建筑史时就不难明白建筑物中形制、形象所反映的森严的等级、阶级思想。虽然建筑不会成为社会进步、建筑变化的先锋,它会随着设计人或是使用者思想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形成时代所赋予的鲜明特征而代表这个时代的成就和没落。虽然在物质上建筑不是速朽的,但它们都改变不了最终湮灭的结果。但其在精神及文明上的传承和影响却是长久存在的。所以建筑设计在文化和哲学上的意义显而易见。
2.2建筑设计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讨论建筑设计的意义,应该讨论建筑设计与城市的关系。人类社会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城市及其造城运动的出现。城市的出现揭开了建筑艺术的大幕。建筑设计与城市的关系就像水滴之于江海,树木之于森林。从从属的角度看,城市是建筑的载体;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出发,建筑和城市都是因人类活动而创造的空间;只不过从数量到功能上,建筑都比城市细小很多。城市和建筑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的,做建筑设计首先要搞清楚建筑物与所在城市的关系。建筑设计对于城市只能有两种结果:令这个城市的环境更好或是更糟。关于绿化,建筑物的存在必然侵占原有的植被或是绿地。好的设计可以改善绿化、植被被破坏的程度,甚至通过立体的绿化措施创造出更富趣味的绿化场所。关于交通,人、车流量的增加加剧了城市人车争道的机会,汽车的增加占用空间且污染环境。好的设计会竭力避免流线的交叉并增加人流通行的机会,减少汽车占用行人道路。关于空间,有趣或是适当的空间吸引人们在其内驻足、休憩。这种空间应该是有活力的、动人的场所。“一个社会公共机构的空间必须不仅容纳人群的活动,而且还应该更好地促进公众的活动,应该促使这些空间转变为我们所能接受的有意义的、值得改变的空间”。关于文脉,一个优秀的建筑外观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恶俗的设计让城市失去或消减了原有的特色。关于城市功能,无用或有害的功能破坏了城市的效率和秩序。好的建筑设计应增加居民的活动空间和城市生活的趣味性。
2.3建筑对于城市中人与人关系的影响
这里要说的是建筑和个人,即和生物及社会意义上的个体的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建筑设计的主要工作就是“组织空间,创造环境”。建筑设计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功能。功能就是空间使用者对空间环境的各种要求,包括生理要求和心理要求。年轻的建筑师往往将其片面的理解为平面功能,但平面功能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这种方法是国内僵化建筑教育方法的产物。有机的,三维的思考建筑功能往往能创造出有趣、灵活的空间环境。首先,人类大量的活动要在建筑中进行,所有与人生理有关的问题都应得到解决。这是建筑设计要解决的第一步,也是人为自己创造的空间基本要求。其次,作为高等动物的人有比其它生物更高的需求。如:羞耻感(隐秘性)、适宜的高度、声音。应满足人们社会性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如总经理办公室的设置;特殊人群对空间的独特要求;休息室及吸烟室的设置;火车站中母婴候车室和军人候车室的设置等。
建筑是为人服务,人创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又影响了人,这是建筑设计的主要目的和终极意义。如果从以上三个方面理解了建筑设计的意义,我们就可以接着讨论下面的问题,即建筑设计的方法。理解建筑设计意义使建筑师树立了正确的建筑观和职业目标,然后才可以进行方法的探索。方法可以有新旧、高下,而建筑设计的目标和意义应是贯彻每个建筑师整个职业生涯。
2.4建筑设计与城市能源节约的关系
建筑节能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筑节能是指节约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建筑照明的能源消耗。建筑师应积极按国家有关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改善人们的建筑热环境质量,提高采暖、空调和电器的能源利用效率,减低建筑使用能耗,为节约能源,作出积极的贡献。
在很多建筑中,也没有区分各部分能耗。如通常认为在公共建筑中,空调采暖的能耗在总能耗中占最大比例,其实这一结论在我国并没有实际数据的支持。国内建筑物中能耗计量很粗糙,一般只有冷水机组有单独的功率表,空调的末端装置和输送系统的耗能无法与其它动力设备和照明的耗能区分开来。
建筑设计的自然美与生态美的关系
建筑,凝结了建筑师的情感。在传统美学中,它强调形式与功能的结合,注重体量、色彩、尺度、比例、材料和质感等视觉审美要素及空间给人的心理感受。具有代表性且为世人所传诵的作品皆出自大师之手,因为他们独具各自的风格,美妙的构图、精致的比例、完美的空间组合无不给人美的感官享受。显而易见,这种偏重审美的评判取向均是以人为衡量的标尺,它为了人类而美。实际上建筑并非只为人而美,它包含着自身的价值。汉斯?萨克塞指出:“物体的美是其自身价值的一个标志,当然这是我们判断给予它的。但是,美不仅仅是主观的事物,它比人的存在更早”。在自然中,众多生命与其生存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协同关系与和谐形式就是一种自然的生态美。“空气、水、植物在生命维持的循环中相互协调,这本身就是美,并创造着美”。
生态美是以生命过程的持续流动来维持的,良好的生态系统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定律,具有生命持续存在的条件。建筑的营造应具有生命力,减少景观的破坏、环境污染及能源额耗等。人工与自然的互惠共生,使人工系统的功能需要与生态系统特性各有所得,相得益彰,浑然一体,这就造就了人工和生态景观的和谐美。对建筑而言,和谐不仅指的是视觉上的融洽,而更应包括物尽其用、地尽其力、持续发展。建筑最终服务于人类,在争取到自然与和谐的前提下,创造出使人生理、心理、现实、未来的需求能得以满足且具有健康特质的建筑应是当代建筑师设计的一个原则。
结论
作为当代建筑师应该了解当代建筑设计的思潮,同时应结合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风格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在不断的建筑实践中,不仅要展示“天人合一”的创造环境和改造自然的哲学思想,更要有与自然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创作理念和水平,把握住建筑的高层次文化内涵,才能提高建筑设计的思想性,加强设计构思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