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范文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第1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范文

1.1农业产业特色凸显

一是芒果产业,华坪县充分利用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区域性气候,推广种植红象牙、圣心、凯特等优质晚熟生态芒果1.67万多公顷,果实色泽鲜亮,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二是茶叶产业,在生态环境优美的乌木河流域种植优质云南大叶茶0.1万多公顷,用其加工而成的乌木春牌高香型有机生态系列茶叶产品通过了QS食品安全认证和有机茶转换产品认证和加工认证,“乌木春”荣获了云南省著名商标;三是瓜果蔬菜产业,充分利用坝区的湿热气候和山区的立体型气候,打造0.27万公顷优质瓜果蔬菜基地;四是农产品加工,如鲜玉米布丁酥、芒果干、芒果汁、芒果酒等,自投入市场以来一直供不应求。

1.2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雏形

华坪县的农业生产,从发展模式来看,各产业基本上实行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从发展方式来看,已从政府推动逐步向龙头企业带动的方式转变;从扶持对象来看,已从直接扶持农户到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变。华坪县农业产业的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市场经营体系,基本具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般特征。

1.3利益联接机制逐步建立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有松散型与紧密型,前者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初级阶段,后者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高级阶段。龙头企业直接与农户形成商品买卖关系的经营模式为松散型经营;龙头企业以合同、入股或土地租赁等方式与农户达成的经营模式和农户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达成农产品的经销经营模式为紧密型经营。华坪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由松散型向紧密型经营转变。

1.4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产业活力不断增强

华坪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以科技支撑为着力点,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积极引进名、特、优品种,进行西瓜嫁接、芒果控花和设施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牛冻配改良、羊温精授配等繁殖技术。目前,全县种养殖业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了60%以上。

1.5合作社蓬勃发展,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2012年底,华坪县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动农户18000余户,促进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农户年均增加收入1200元。

2华坪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在华坪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缺乏科技支撑

2012年底,华坪县的龙头企业虽然发展到54个,但是它们的规模较小,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大多只能提供初级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较少。

2.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规范

全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普遍不规范,规模较小,管理松散,联系不紧,遇险则散,在技术、资金、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服务滞后,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在全县7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发展不规范的占90%。

2.3利益联接机制不合理

长期以来,龙头企业只注重产品的市场销售和自身利益,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基地建设和农民利益。有的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市场价格低时压级压价、拖欠货款,损害农民利益;有的农民在市场价格高时不按合同约定把农产品卖给龙头企业,缺乏信誉。在基地建设上,部分龙头企业总是依赖政府,对基地建设的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措施办法不得力,存在政府和农户两头热,龙头企业中间冷的现象。

2.4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质量效益不突出

这一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支柱产业基地规模相对较大,集约化经营水平较低,区域规模特色不够鲜明,产品档次较低,产量和效益不高;加工类龙头企业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3加快华坪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在经济利益上依据平均利润率的产业化组织原则形成利益共同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华坪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1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根据各村镇的气候、地理环境、交通等条件,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选择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大力建设规模适度、特色明显的集约、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基地。如在永兴乡、船房乡、中心镇北部的部分自然村重点发展茶叶、烤烟、林果产业;新庄乡、通达乡重点发展烤烟、中药材、蔬菜、林果产业;中心镇、荣将镇、兴泉镇、石龙坝镇重点发展芒果、鲜玉米、畜禽产业及加工基地和批发市场建设。

3.2发展效益农业,注重农业科技创新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注重的一是科研创新。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鼓励农技人员创办和领办龙头企业;二是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引进推广优质专用小麦、玉米和加工型、畅销型蔬菜及三得利紫花苜蓿等饲草新品种。引进推广畜禽良种,抓好肉牛冻配点建设和冻精管理,提高冻配改良技术水平和畜禽品种品质;三是技术创新。推广肉牛肉羊强度育肥、青贮氨化、膨化饲料和多营养添砖等实用技术,推广立体种植、设施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业生物工程和标准化生产等新技术;四是素质创新。针对重点产业,加大培训力度,注重培训质量;五是机制创新。按照明确职责、分类指导、创新体制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单位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科研机构联合,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新体系。

3.3加强引导,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加大扶持和投入力度,以芒果、茶叶、蔬菜、畜禽等制品为主,培育和发展精、深加工类龙头企业;利用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手段,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章程》和《财务会计制度》,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增强自身的带动和辐射能力;积极探索农户以土地入股、租赁等方式,引导农村承包土地依法有偿流转,向专业大户和种植能手集中;在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扶持的同时,县财政也拿出一定资金,扶持家庭农场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培养一批农村适用技术的行家里手,一批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鼓励科技人员带薪创办龙头企业。

3.4进一步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

只有正确处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才能实现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各环节良性循环,使产业健康发展。在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中,要建立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体,妥善处理好产、加、销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估的利益分配机制。

3.5完善服务体系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要强化服务职能,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着重做好引导、规范、市场开拓、技术引进、信息提供、信贷协调、招商引资和资金扶持等综合服务工作。同时通过行政措施,组织好科技、金融、信息、咨询等方面的网络建设,形成一体化社会服务体系。

3.6抓好农产品市场信息和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将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生产基地连接起来,建立信息资源采集、整理分析和定期制度,把国家的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及新技术等信息,及时传递给产业化经营主体,为他们的经营决策提供服务。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地方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业标准推广保障体系和农业标准监督实施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通过示范,引导企业和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当前,要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好无公害生产基地的建设与认定;二是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逐步形成健全完善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三是加大农业投入物品的监督管理力度,制定农药安全使用技术标准,倡导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推广生物农药;四是培育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建立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监督体系和标识管理制度;五是要加大对农产品市场、储藏、保鲜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手段,提高检测水平。

3.7加强市场营销

第2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对策;河北省

1.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结构日趋合理 河北省经过几年调整,终于初步实现了较合理的产业结构,河北省农业逐步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种植业、副业、林业、畜牧业形成综合产业体系。目前,全省已经建成粮食作物制种、优质粮棉生产、杂粮、家禽家畜基地,示范带动能力逐渐增强。此外全省建成了6个特色蔬菜主产区,食用菌、芦笋、花卉等新兴产业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各地也在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保定、张家口等地区的中药材生产出口逐步发展为河北省传统出口商品和优势产业,成为全国中药材主要集散地;昌黎、抚宁、怀来成为河北省葡萄种植基地。

1.2经营总量不断增加 2003年,河北省产业化经营总量比2002年增长19.8%,农业产业化经营率44.1%,2005年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比2003年增长55.8%,2010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突破4000亿元,达到4062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了58.5%。2011年上半年,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178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1.7亿元,增长29.0%,增速同比提高16.3百分点。

1.3涌现大批发展较好的龙头企业 河北省龙头企业增长呈现数量和规模的同步性,涌现出一批技术先进、管理灵活、经营理念先进、影响力较大的大型龙头企业。统计资料表明,河北省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有989家,年实现销售收入1242.4亿元,解决就业26.2万人,固定资产455.5亿元,这些大型企业的经营发展稳健,效益增长稳定,带动能力强。

1.4组织形式多元化 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多元化,农民自发组成的专业合作社是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拥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全省38个星级专业合作社从不同领域加速了农业的专业化进程,并形成一种辐射带动效果。政府支持与群众合作建立专业协会也成为促进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这些专业协会依靠政府支持,可以更好地理解运用农业政策和先进的技术。当然,对于暂无能力单独组织合作社等的地方,政府也采取了直接管理的方式,由政府牵头扶持,培养当地人民逐渐接管合作组织。

2.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2.1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农产品附加值过低,增值率较差 通过研究表明影响经济效益的最主要因素是农产品综合增值率。河北省的大多数项目农产品综合增值率都低于100.0%,有的仅30.0%,仅有个别企业农产品如卢龙甘薯、承德露露综合增值率可以超过200.0%,低增值率意味着低效益,低效益意味着项目回报率低,对参与项目的农民的回报率更低,这势必将影响农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性。

2.2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水平低 从目前农业从业人员、农产品企业从业人员状况来说,文化水平偏低,只能满足于低水平、小规模的小农经济,主要农产品加工多为初级加工,2次以上加工不足30.0%。较低的文化素质无法操控较为复杂的加工设备,自然就无法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河北省农产品仅仅停留在初级产品加工层次上,无法生产高端产品,也无法打造具有河北特色的产业化品牌,极大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水品和劳动积极性,进一步加速了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2.3 缺乏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农民获利较少,虽然各地都在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有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企业,但是总体数量与农业规模不匹配,缺乏一批有竞争力、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对整个产业的带动能力有待提高。同时,由于企业小、竞争力差,整体企业效益较低,使得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不利于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一方面是缺乏大规模的龙头企业,一方面各地农业企业小而全的现象严重,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3.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及建议

3.1良好的发展环境,完善的政策扶持,充足的资金支持需要政府的努力和职能的转变 农业产业化升级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必经之途,是河北省整个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要求。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优惠政策的扶持,这些都需要政府转变角色,真正做到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打造一个法律较为完善、政策扶持力度较大、市场环境优良、基础设施健全的农业产业化运行的经济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3.2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发挥规模效益建立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能走大众化的道路,每个地方都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选择自己的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进步。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单打独斗,建立产业基地,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制度化生产经营,将本地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第3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发展现状;经济组织;解决对策

一、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和作用

1.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要途径

农业产业化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将逐步配套,农业的产业深度和广度将得到更大的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生产能力的扩大和生产领域的扩展必将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分流和就地转化。同时,通过土地制度创新,农业产业化能够有效整合分散的土地资源,发挥农业的规模优势,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通过“农超对接”、“订单农业”等形式,将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为企业提供可靠的农产品原料供应,为农民提供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降低企业和农民的经营风险,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是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水平,通过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原有分散的、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专业化、精细化的农业社会化管理体系所代替,信息、技术、销售、服务等环节也将更加畅通。农业产业化不仅有利于规模经营和农业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更有利于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产业化通过规范的组织载体,吸引社会资本向农业的流动,加快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业产业产值。同时,高效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农业的新兴业态将进一步支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加快“一产三产化”的进程,提高农业各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农业、工业、服务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我国产业市场竞争力。

3.是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式

从生产经营方式上来说,农业产业化使原来的粗放利用土地和资源的分散经营变为集约利用资源的规模化经营,大型机械和先进种植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农业的产业革命,管理的先进程度和科学技术的利用率将不断提高。在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上,规范的农产品生产模式将吸引更多的生产和销售服务部门的进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工业化进程。从社会分工来说,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转变农民的身份,由原来的农业从业者转变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既能够享受土地地租等资源性收入,又能够通过投入劳动获得工资性收入,其收入增长机制将得到建立和完善。在村居的管理上,随着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农村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必将进一步加大,社会服务功能也将极大的完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服务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困境,原有的农村管理模式也逐步向城市社区管理转变,农业文明面临新的改革和发展,农村将与城市一起分享现代化带来的发展成果。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许多乡镇农业产业化已初步完成了由产品的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但由于中国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没有对农业进行横向的和纵向的以及深度的扩展。例如观光农业、绿色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农业等发展滞后,土地经营权的平均分配制度和生产要素市场化机制的缺乏,使农业生产只能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规模长期凝固化,形成了农业生产中每个农户分散式的小规模经营。农民的市场意识差,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数量也较低,导致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规模小,竞争力弱。

2.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够成熟

农村实行新的土地承包政策以后出现的新生事物,以及群众自发成立的从事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形式,有些地方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模糊,管理混乱,显得不够成熟,成为游离于农民利益之外的半官半商的组织形态,有的甚至成为农民家庭产权的直接侵害者和上级向农民伸手要钱要工的铺路石。

3.可持续发展意识薄弱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资源相对不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尤其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当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在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引导下,往往采用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和技术。而一些有利于保护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却难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不注重生态保护,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量。用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模式去代替多层次和复杂结构的农业系统,盲目提高复种指数,推广高产品种及栽培技术,滥用农药和化肥,对农业进行掠夺性的经营,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再加上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业落后,深加工层级不够,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废弃多,消耗大、利用率低,农产品价值无法充分实现。农业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发展现代农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高效、节约资源型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4.农业信息的传播渠道不畅?

农业信息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是深刻而多方面的。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提供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和灾害性气候与病虫害预报等方面。这对产业化的实施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例如,产业化的科学决策首先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市场信息不灵,则往往导致项目选择的失误。但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市场仍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各部门、各行业各自为政,甚至部分分割,地区封锁,缺乏整体设计与相应的法律政策协调,影响了信息市场的合理、有序交易。大多数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网络化信息市场,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储存和传递仍处于原始阶段,农业信息不能及时、快速、准确的传递到农民手中,农业信息难以得到有效吸收和利用。目前国内已明显出现的蔬菜产业过热、过剩现象,即使最好的证明。至于因为农户不能及时把握市场信息而导致盲目生产乃至遭受损失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必须强调的是,以农户或村社为单位的失误造成的损失毕竟是有限的;但如果是专业化、规模化和区域化的生产因信息导致失误而造成损失那将是灾难性的。

三、加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对策措施

1.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

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狠抓农民的教育培训。要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农科教中心、专业协会、科技示范户等各种形式,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要进一步发挥农技推广站、农业广播校、农业院校的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农科教结合,办好县市、乡镇农科教中心;要与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重点加快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新方法、新产品;要有组织、有计划、持久地抓好“绿色证书工程”,为农村培养大批懂技术、能操作、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要建立择优扶持的培训激励机制,开展科技能人比学赶帮超活动,提高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2.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因地制宜适度发展乡镇企业,并与小城镇建设以及户籍制度政策相结合,使大批农民与原来承包的耕地脱钩,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二是下功夫研究耕地流转制度,特别是要研究使那些拥有耕地而不愿意种地的农民放弃耕地的流转机制;三是对规模经营者在各方面给予扶持和服务,使其顺利发展。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逐步推开并形成共识,规模经营的内涵和外延将得到新的升华和扩展。以企业为龙头,在尽可能不触动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运行的前提下,把成千上万的农民组织起来,使千家万户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与广阔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形成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是最具推广价值且符合中国国情的规模经营。此外,企业以购买和契约的方式,获得农业资源的长期使用权,实行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也是规模经营的重要形式。

3.加强农业信息市场建设

首先,农业信息人员要不断增强信息的商品意识和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将过去由国家拨款,根据行政指令对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加工和收藏,无偿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方式,转变为以获取效益为目标,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农业信息市场的特点生产适销对路的信息产品以获取效益的运作方式。其次,在产品开发上除保持原有的传统产品外,还要对信息产品进行二次、三次深加工,开发出具有农业特色的数据库、实物信息产品和使用配套产品,及时向各类农村用户提供适合于农村市场经济需要的新信息。其三,各地要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建立适合于本地特点的农业信息市场,充分发挥科技集市、科技大篷车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多层次、多样化的科技信息、成果转换。同时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市场,对各地的信息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建立和健全信息市场法规,将零星、分散、无序的信息交易加以规范,以保护信息生产者与农民的合法权益。

4.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巩固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首先,要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合作经济组织的财产归社员所有,其中应有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集体财产,利润应按参与额进行分配,严格限制股金的红利率。其次,要修订和完善章程。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章程都应以经济合同法、民法及其他经济法规为根本依据,对于入社各方的权利、义务包括违约责任要平等设置、公正合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其三,国家要尽早为其立法。明确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保护其经济利益,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5.促进农业科技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农业科技企业集科技、生产和经营于一体,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机制灵活,营销手段有力,市场反应迅速,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强大推进器。我们常提及美国农民只占人口的2%,但忽略了还有17%的人口近2000万人分布在大大小小的公司,为农户提供农业科技产品和服务。农业科技企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达国家实现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鉴于我国农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正在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实状况,因而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企业将是我国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战略步骤之一。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应该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高科技战略紧密结合,当前应着力改造和培育一批技贸工农一体化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民营科技企业。

参考文献:

[1]王颖.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

[2]唐正荣,李晓辉.农业产业化经营特点及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l0年(15)

第4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 总结了大通县农业生产现状,分析了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大通县属高原大陆气候,冬季气候寒冷、夏季气候凉爽,土质肥沃,地理条件优越,环境宜人;交通便利、宁张公路贯穿全境,并通有宁大高速和宁大铁路线,乡乡通柏油路,50%以上村庄实现道路硬化,利于农产品的运输。通讯发达,实现了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开通了大通县农业信息网、农业电话语音咨询热线,县乡各机关单位全部实现电话、传真与电脑办公,具有较为完善的信息网络传输系统,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理想之地。

近年来,通过实施省、市农业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和种子村的建设,为打造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大通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效益显著,促进了大通特色农业产业的迅速发展。

1 农业生产现状

“十五”期间,在确保农村自用粮食需求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2006年我县粮油作物种植面积4.64万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7万公顷,总产量7.90万吨。其中小麦面积1.40万公顷,总产量4.56万吨;马铃薯0.57万公顷,总产量2.48万吨;蚕豆面积0.26万公顷,总产量0.71万吨;油料1.94万公顷,总产量4.43万吨;蔬菜面积0.29万公顷,总产量11.26万吨。马铃薯、油菜、蚕豆为主的特色作物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占到60%。农作物种植向适应市场需求和高原特色调整优化,由粮油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产值高、收入好的“多元结构”转换。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建立了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乡级病虫监测点。

2 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2.1加强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壮大了农技推广队伍

“十五”末,我县基本形成了以“县为龙头,乡为纽带,村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县农技推广中心现有职工56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8名(占85.7%),工勤人员8名(占14.3%)。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7名,中级职称19名,初级职称22名,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力量。于2005年建成了大通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由专人负责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病虫信息,指导全县的农作物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全县20个乡镇均建有农技综合服务站,管理模式以乡镇管理为主,现有人员74人,其中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46人,其他14人;村级服务基本以县乡技术人员和村干部服务为主。

2.2 加大了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重点推广了青春533、高原448、乐麦5号、民和853等小麦优良品种;青海9号、10号、11号、12号等蚕豆新品种;青杂1号、青杂2号等杂交油菜品种;狠抓马铃薯脱毒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重点推广了脱毒175、下寨65、青薯2号、大西洋等马铃薯脱种,使粮油作物的生产逐步向“小麦良种化、蚕豆优质化、油菜杂交化、马铃薯脱毒化”的方向迈进。并累计推广旱作沟播技术0.73万公顷,配方施肥技术7.67万公顷,种子包衣技术0.18万公顷,病虫草害防治技术23.0万公顷以及农业重点新技术2.43万公顷,受益农民19万人,充分展示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

2.3加强了农业科技示范区的建设

重点实施了优质油菜、优质蚕豆、马铃薯种植基地等项目。2007年共建立优质蚕豆、油菜沟播、小麦良种繁育、优质马铃薯种薯繁育及商品薯生产等为主的31个集中连片示范基地66.7hm2。不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而且特色种植初步形成,并向规模化发展。区域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逐步形成。2007年我中心在全县建立14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和种子村,其中马铃薯特色产业村3个,面积232.92hm2,平均产量33.75t/hm2,收益达2.025万元/hm2(0.6元/kg),总收入471.7万元;油菜特色产业村4个,面积9.488万公顷,平均产量3 375kg/hm2,收益1.215万元/hm2(3.6元/kg),总收入达512.3万元;小麦良种繁育种子村4个,面积327.7hm2,平均产量4 500kg/hm2,收益1.08万元/hm2(2.4元/kg),总收入353.9万元;蚕豆良种繁育种子村1个,面积505.4hm2,平均产量4 875 kg/hm2,收益1.17万元/hm2(2.4元/kg),总收入39.4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涌现出一大批种植大户和特色种植产业重点乡镇,发展势头积极。

截至2006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 842.85元,比“九五”末增长64.98%,“十五”期间年递增10.53%。农技推广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一定贡献。

3 存在的问题

3.1农民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大通是少数民族居多的自治县,农民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基本素质偏低,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能力较差。虽然每年都进行科技培训,但传统种植观念改变较慢,因为有文化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打工,真正掌握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青年农民不从事农业生产,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较慢。村干部和农民技术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但力度不大;由于经费紧缺,不能系统的进行定期培训,科技知识更新慢,不能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

3.2良种引进、繁育管理工作滞后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其职责是进行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引进良种是农业的基础措施,而我县在良种引进方面存在着较大困难。农民的科技素质较低,在良种的引进和繁育过程中不按操作规程执行,往往导致引种速度慢、推广面积小,甚至出现引种失败的现象。我县农民对良种引进的认识不够,习惯于常规品种的种植。另外,我县农村的经济水平较低,购买良种的能力有限,在良种推广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引种方面,管理工作跟不上,对未经审定的品系,进行随意种植,导致品种繁杂。不能明确品种优良性,也是不能取代常规品种的根本原因。

第5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机服务;农机产业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4.022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政府始终把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我国农业的发展目标。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现代农业对农业机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这对于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但是,我们不能够盲目乐观,要认识到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1 农业机械结构逐步优化

在我国农村改革的初期,农村大中型机械设备的数量逐年减少的情况。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对农用机械的需求量逐渐提高,大中型农业机械数量多年连续下降的趋势得以扭转。并在实施增效节本措施以后,化肥深施机械,半精播、精播播种机等农用机械也得到了大幅发展。总体上,我国农田机械化作业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农业机械作业结构和配备结构都得到了优化。

1.2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显著

我国各级农机部门的为农业服务意识和思想得到了强化,认识到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就是做好农业机械化工作,并根据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发挥农机的优势,在抗洪救灾、抢农时、新技术普及等方面,使农业机械化的巨大优势充分的显示出来,极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品的稳步增长。在各级农机部门的努力下,我国农业对农用机械的依赖度正在提高。

2 农业机械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农机产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中介服务组织等各种农机服务组织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农机服务机制得到了快速完善,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农机产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使我国农业的生产成本得以降低,农产品的效益和质量得到提高,并使农业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但由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建设起步晚,农业机械技术较落后,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由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较弱,与农业机械化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自相矛盾,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步。且我国各个地域的农业机械化程度有较大差异,社会化服务规模有待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机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2.2 农机化作业水平偏低,生产机械化规模较小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已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例如2006年我国总体农业机械化水平调查显示,播种机械化率32%,收获机械化率55.4%。除了小麦生产过程的机械化率较高外,其余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程度仍处在较低的水平,由于农村粮食生产主要以户为单位进行,社会化组织程度低,且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益较低,加之农户的财力有限,政府的农机补贴不能完全满足农户的购买愿望,造成农民购买农机的能力较低,要想买到大中型的农用生产机械对于农民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的规模化发展。另外,随着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机使用成本的不断提升,也成为了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 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3.1 促进农机产业的自主创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前进和深入,我国各个产业逐渐受到来自国际社会的挑战,为了使我国农业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进步,首先要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农机的发展计划,确保农机的结构、种类等多个方面与农业生产的实际环境相吻合。因此,要大力提高农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此需要由国家和市场的宏观调控来指引农机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机产业的市场化方向。

3.2 农机服务专业化

考虑到农村群众和环境的特征,农机服务在借鉴吸收其他服务体系和方式的同时,一定要立足于农机服务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农村地区地广人稀,且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所以要寻找一种与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服务体系和方式,也就是开放式的服务体系。在这种服务体系中,各种农机商负责推销农机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并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针对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商会在各个乡(村)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并建立服务点。这些服务点上的服务人员是来自农村生产一线的头脑灵活、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人,经过专业的培训后,可以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负责服务点的日常工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派专业人员来解决,这样一来有效缓解了农业人员紧张的问题。

4 结语

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和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客观的认识到我国农业机械化所面临的问题,并加强农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农机服务体系,才能够使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实现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敏丽.中国农业机械化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

[2]易中懿.曹光乔. 张宗毅.我国2006年种植业机械化水平研究报告[R]//易中懿.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5.

第6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范文

摘要: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自生诱导机制、合作共赢机制、行为协调机制和政策运筹机制。要规范性健全现代农业

>> 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 重庆三峡库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引导型产业集群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及促进策略 基于形成动力机制的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分析 基于FDI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动力机制 现代物流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形成机理研究 产业融合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研究 论金融企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政府作用 邓州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 构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需求动力机制的对策 河南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促进河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难点与对策 现代农业产业模式与发展对策 浅谈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中小民营企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灌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问题及对策浅析 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陕西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绩效研究 河南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年12月16日。⑦闫志利、林瑞敏:《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及对策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年第2期。

Abstract: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s mainly include the self induction mechanism, cooperation and win-win mechanism, behavior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policy operation mechanism. To standardize regularly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s dynamic mechanism.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appropriate self-induction mechanism, win-win cooperation and mechanism, favorable behavior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sustained policy operation mechanism. To effectively reinforce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s′ dynamic mechanism, it should be targeted at tapping the source power of the self-induction mechanism, planning the linkage power of win-win cooperation mechanism, regulating the driving system of behavior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continuously providing the operation power of policy operating mechanism.

Key words:the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s; dynamic mechanism; countermeasure orientation

第7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范文

>> 北京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研究 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研究 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机制研究 宁波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对策 浅议南京市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培育现状及发展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基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探析 郑州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对策机制研究 青岛市生态农产品产业化策略分析 黄冈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与思考 论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化管理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发展路径探究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研究综述 龙岩市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研究 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战略研究 绿色农产品产业化探索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建立农产品供应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

[3]陈年友,吴恒斌,秦建英. 黄冈市地理标志产品开发战略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孙志国,王树婷,熊晚珍,等. 我国粮食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J]. 作物研究,2012,26(5):423~427.

[5]李祖民.地理标志的保护与管理[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第8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范文

米、特色蔬菜、特种水产、畜禽、银杏等10大区域特色产业。

一、泰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泰州农业产业化发展渊源。泰州市农业产业化开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的实行,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农产品日益丰富。九十年代中期,农业产业化开始不断向规模化、专业化和外向化方向发展。泰州市组建以来,全市始终坚持把发展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紧密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工作目标,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积极的发展态势。

(二)泰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经过不断探索与发展,目前泰州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一是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建成了一批区域性农产品生产基地,三元杂交猪年饲养量达3万头的乡镇近30个,规模养猪占养猪业的比重近50%;山羊饲养量在1.5万只以上的乡镇达25个;蛋鸡饲养量50万只以上的乡镇16个;有16个乡镇建成3万只以上的水禽饲养基地;河蟹养殖5000亩以上的乡镇达34个;青虾养殖超千亩的乡镇达31个;稻田养殖面积万亩以上的乡镇已达15个,其中2万亩以上的5个,形成兴安公路、兴沙公路、兴泰公路沿线3个10万亩稻田养殖生产基地。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日益壮大,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加工企业迅速崛起。据初步统计,全市现有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300多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和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数分别达到7个和18个,有7家企业跻身全省百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其中江苏三零面粉集团、江苏欣龙集团被列为3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三是市场体系日臻完善。全市现有各类农副产品专业批发、零售市场240多个,全市形成兴化戴窑粮食批发市场、沙沟水产品批发市场、泰州北郊蔬菜批发市场等交易额亿元以上规模的重点市场6个,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队伍日益壮大,年经销额在5万元以上的各类农民经纪人就达6万多人,建成了各类专业合作组织800多个,初步形成了以国合商业、农民经纪人为主体,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等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流通体系。

二、泰州农业产业化现状形成原因

(一)先天地理优势。泰州市农业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这里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北部是大片古泻湖圩区,南部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按地理水系条件分为沿江、通南高沙土、里下河圩区等三个农业类型区,农业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盛产稻、麦、棉、油、蔬菜、银杏、生猪、家禽、鱼虾等多种农副产品,是全国重点粮棉生产基地和水产养殖基地。

(二)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近十几年来,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确立了“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总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对龙头企业在财政、税收、信贷、用水、用电、用地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一批辐射带动功能较强的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批区域化特色生产基地、一批较高素质的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势喜人。

(三)因地制宜,大力实施“一地一特色一品一支柱”工程。泰州市依据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传统特色、产业基础等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打造农业块状经济,形成了兴化“一棵葱”、泰兴“一棵树”、姜堰“一袋米”、靖江“一壶油”、海陵“一瓶奶”、高港“一枝花”等一地一特色,一品一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当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幅度不断提高,其中一半直接来自“一地一特色一品一支柱”工程。

(四)依托龙头企业,不断扩展国际市场。围绕打造农业优势产业,泰州市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优秀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已有50家,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的有28家,落实订单21万份。这些为地方产业发展海外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品质保证。

第9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发展对策;陕西石泉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265-01

1 基本情况

石泉县辖11个乡镇,140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5.13万人,总耕地面积1.94万hm2,其中农耕地1.31万hm2。2015年农业(种植业)产值55 401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5 214万元的48%。全县共建有10个农产品市场,其中县城2个、镇级农贸市场8个,基本满足石泉县农产品供销,还有3家小型茶叶加工企业和200余家粮油小型加工企业。

2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1 种植业整体发展滞后

种植业产业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自然状况,种植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任重道远。标准化桑园、烟草、茶叶、大棚设施栽培产业经过多年的示范建设,目前仅在少数乡镇、少数重点村有一定基础,规模、产业及区域布局雏形初现;大部分乡镇、村差距很大,在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和区域布局及产业化。

2.2 农耕地逐年大幅度下降

由于退耕还林工程、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扶贫迁移、新农村建设占地扩大[1-2],石泉县农耕地由1996年的1.84万hm2下降到2007年的1.26万hm2,减少0.58万hm2,年均减少527.27 hm2。随着农耕地减少,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96年的3.15万hm2下降到2007年的2.35万hm2,减少0.8万hm2,年均减少734.55 hm2。农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的持续减少使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种植业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区域布局也受到制约。

2.3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石泉县是山区县,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成本高、农民经济基础差,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少,全县仅3 533.33 hm2旱涝保收田,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旱减产、涝也减产,种植业受自然条件、气候灾害的影响太大,缺乏保障。

2.4 农业规模化程度很低

大部分农户种植规模小(

2.5 农业产业化缺乏政策扶持保障

现有的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未真正落实到县级,地方财政更没有能力进行扶持。农业产业化缺乏资金投入扶持引导,发展缓慢。信贷资金扶持乏力,特别是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困难,企业缺乏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能力,设备简陋,加工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

2.6 农业产业化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种植业农产品除茶叶基本形成产、加、销产业化雏形外,优质粮油和瓜果菜均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农户除自产自食外,销售原粮、油菜籽、瓜果菜鲜产品缺乏粗加工及深加工能力,农产品不能升值产生经济效益,农民收入增产缓慢,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推动力。

3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对策

3.1 巩固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现代农业。要认真宣传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做好“三农”工作,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开发,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稳定粮油作物面积,主攻单产,保证石泉县粮油自给。要巩固和适度扩大经济作物产业区域布局面积,提高产品品质、单产及单位产值。

3.2 增加农业产业的资金投入

利用国家增加农业投入和农业产业化扶持的政策,组织石泉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立项申报,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投入,加强石泉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科技扶持力度,对已有发展基础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的乡镇、村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产业发展科技扶持,促进区域布局的适度扩大和种养水平的提高,尽快形成“一村一品”区域特色产业布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3.3 抓农业产业区域建设重点,实现率先突破

根据各乡镇、村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制定种植业产业发展规划,分别进行农业产业区域建设开发。原则上以村为单元整村推进,选择一项有基础、有发展条件的主导产业进行开发建设,区域布局形成之日就是“一村一品”建成之时。

3.4 依靠农业科技提高种植业生产力水平

引进粮油作物、经济作物名优特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无公害养植关键技术,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业种植实用技术大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提高农民种植效益。要以强村大户为重点进行科技示范,带动产业区域布局内重点产业的专业化、标准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依靠农业科学提高农业产业的生产力水平和效益。涉农部门及有关事业单位做好良种及新技术示范、技术培训、植物病虫、种植技术指导、物资配套等技术服务工作,为农业产业化建设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下转第270页)

(上接第265页)

3.5 利用市场功能引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三大要素是市场、技术、效益,三者缺一不可,要重视和利用市场引导功能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要培育和经营农业产业化就要高度重视产品销售这个关键环节。政府和有关涉农部门要做好产业和产品的宣传推介及营销工作,农业产业的产品“既要生产得出来,又要卖得出去”,更要有经济效益,“三个轮子”一起转,产业化建设目标才能实现。特别要重视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育,依托经销大户把生产的农产品销向外地、销向大城市甚至出口。农产品产地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和农产品无公害产品认证是取得市场准入的门槛,拿到准入证才能进入大中城市和大超市销售,在农业产业化建设开发时必须通过“两个认证”,做好产品进入市场的前期I销工作。

3.6 培育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

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牵引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区域布局。当农业产业建设种植规模和产品达到一定的生产能力后,仍然出售原始初级产品时,产业发展就会受阻甚至夭折。在建设开发初期就要注重培育小型加工企业,将原料产品转化为初加工产品,实现第一次升值。通过小型加工企业的滚动发展和优胜劣汰,培育深加工龙头企业,打造农产品品牌,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存提供良好的环境及服务,扶持其发展。达到“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项产业”的目的。

3.7 加强农产品贸易市场建设

目前,县城2个农贸市场已经不能适应石泉县农产品贸易需求,场地狭小、交通拥挤,购销双方均为不便。建议新建农贸市场,以适应农产品交易的需求,努力为内销和外销农产品提供便捷服务的贸易平台。

4 参考文献

[1] 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J].农业经济问题,2006(3):8-15.

[2] 郑会军.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5):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