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范文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第1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范文

1.农业产业化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1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业支撑 农业产业化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渗透、联合,打破传统农业生产、加工与流通相对分割的格局,形成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从而夯实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通过突出地域特色,优化区域布局,科学整合资源,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进而优化产业结构;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推进农业企业向优势农产品集中的区域聚集,可以实现规模效应,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1.2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组织支撑 农业产业化推动着农业产业组织形式的变革以及农业经营模式和分配机制的完善。农业产业化实行“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的经营发展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龙头企业以收购、加工和销售农产品为主,上连农产品销售市场,下连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可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带动农业商品化生产。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经济契约关系,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从而促进形成企农利益合理分配机制。

1.3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经济支撑 建设现代农业,既要靠国家和各级政府扶持,也要靠农业自身积累。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财力保证与经济支撑。一是壮大地方财政。农业产业化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可以大幅增加地方的经济产出和税收;二是促进农民增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民除了农业收入,还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获得工资收入,或直接分享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的部分利润,从而增加收入;三是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进程。农业产业化通过三个产业联动,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促进过去用于工业和城市的投资转移到农业和农村。

1.4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打破农村的局限性和封闭性,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为农业现代化吸引人才;农业产业化可以推动三个产业的整合,使一批农村建设人才在实践中成长起来,提升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农业产业化通过促进农、工、贸、技、科、教等各部门、各行业的联动,成为现代农业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载体,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

2.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2.1以工带农,壮大龙头企业 要瞄准建设农产品加工转化大县的目标,把扩大加工转化作为推进产业化建设的首要环节、农业增效的重要内容来抓,纳入新型工业化体系加以扶持,做强龙头企业。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重点扶持标志性旗舰企业,要引导中小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避免同类竞争原料和市场;提升科技含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引导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通过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或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的方式,推进产学研结合,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2科学规划,打造特色产业 要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抓好单体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带。

第2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三峡库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9—4446—04

国内外实践表明,产业集群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经济学家马歇尔开创了产业集群研究的先河,其后韦伯的区位论、佩鲁的增长极论、波特的钻石体系理论等经典理论对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竞争优势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农业产业集群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1],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围绕特定农产品、具有相同产业或产业关联的不同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服务机构,借鉴现代工业组织形式,通过产业链形成的集聚体[2]。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高端形式[3],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对于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水平,提升农业创新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重庆三峡库区包括渝北、巴南、长寿、江津、万州、涪陵、丰都、石柱、武隆、忠县、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等15个区(县、自治县),其中9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属于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业比重大,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突出,是重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央实施城乡统筹高度关注的区域。培育农业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是三峡库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选择。

1 重庆三峡库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基础

1.1 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重庆三峡库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地类型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为开展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多层次、复合型的开发空间。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物种资源富集,生物多样性明显。三峡水库175 m成功蓄水后,重庆段库区水域面积达913 km2,为渔业养殖创造了有利条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以小三峡、白帝城、天坑地缝、白鹤梁、名山、张飞庙、龙缸、石宝寨、红池坝等为亮点的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自然和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区位优势明显,毗邻川、陕、鄂、黔4省,水陆空交通联动,是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重要通道。长江黄金水道纵贯全境,陆路交通四通八达,有沪蓉、沪渝、兰海、包茂等高速公路,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郑渝铁路、渝怀铁路,以及江北机场、万州机场,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支撑体系。

1.2 优势主导产业带加快形成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三峡库区现代农业基地规模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加速向最适宜区域聚集,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更趋合理,优质柑橘、草食牲畜、榨菜、中药材、名优水产等优势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柑橘产业成为三峡库区的支柱产业和农业产业不可替代的第一优势产业,形成了以忠县、万州为重点的橙汁加工原料生产片区;以江津为重点的晚熟杂柑及鲜食加工兼用甜橙生产片区;以云阳、奉节、巫山为重点的鲜食晚熟脐橙生产片区等3大片区。特色蔬菜产业形成了以涪陵、万州为重点的优质榨菜产业带;以石柱为重点的加工型辣椒产业带。草食牲畜形成了以丰都、云阳为重点的优质肉牛产业带;以云阳、巫溪、开县为重点的山羊优势产业带;以巫山为重点的家禽优势产业带。中药材产业形成了以石柱为重点的黄连产业带;以巫溪、忠县为重点的红豆杉产业带;以巫山、巫溪、奉节为重点的党参产业带。

1.3 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依托产业带建设,三峡库区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培育和壮大了一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动柑橘、蔬菜、草食牲畜、生物药业蓬勃发展。随着现代农业经营的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业带动力和龙头企业的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形成了以县(区)级龙头企业为基础,市级龙头企业为骨干,国家级龙头企业为支撑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一些产业还形成了龙头企业集群,有力促进了贸工农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进程。如榨菜产业形成了以涪陵榨菜集团、万州鱼泉榨菜集团为龙头,300多家中小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群;柑橘产业形成了以三峡建设集团、北京汇源集团、美国博富文柑橘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加工企业群;中药产业形成了以太极集团、三牧集团等为重点的企业集群。

1.4 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品牌是农产品走向市场进入消费渠道的通行证。重庆三峡库区加快产业提档升级,农产品优质率、市场占有率和商品化比例逐年提高,竞争能力逐渐增强。通过树品牌、创名牌,三峡库区拥有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逐步形成了涪陵榨菜、奉节脐橙、长寿沙田柚、石柱黄连、三峡有机鱼等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品牌农(畜)产品,部分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当地的骨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如涪陵榨菜集团的榨菜腌菜制品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品牌知名度第一;恒河果业鲜销柑橘成功打入了国际知名连锁销售网络;奉节脐橙全球知名;石柱黄连年产量占全国的60%、占全世界的40%以上。

1.5 农业科技支撑不断强化

重庆三峡库区不断完善的现代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培训和信息体系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科技支撑和保障。区域内拥有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西南大学等科技创新研发机构,农业科研资源集中,科技实力雄厚,品种改良、技术合成、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发挥了关键作用。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农技推广机构、企业、中介机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农业科研院校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阳光工程、科技下乡服务、远程教育培训等形式,开展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牧生产适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库区农村移民培训等,为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和智力支持。

1.6 发展战略机遇前所未有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集中连片扶贫攻坚战的打响,国家对三峡库区的支持力度空前,政策条件更加成熟,“政策洼地”效益更加明显。三峡库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将享有国家西部大开发、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特定的扶贫开发、国务院3号文件、成渝经济区建设、重庆统筹城乡发展、三峡移民后续扶持等宏观战略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农业保险、贷款贴息等方面支持。同时,国家“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三峡库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机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实施,为保护库区生态环境、推动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带来新的重大机遇。

2 重庆三峡库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

重庆三峡库区具备了发展区域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良好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重点培育和打造了6大农业产业集群,分别是三峡库区柑橘产业集群、特色加工蔬菜产业集群、草食牲畜产业集群、优质中药材产业集群、生态渔业产业集群和生态观光农业产业集群。相比全国发展比较成熟的如云南呈贡花卉产业集群、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赣南果业产业集群等,重庆三峡库区大多数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滞后,基本上还处于雏形发展阶段,存在一些问题。

2.1 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重庆三峡库区贫困区覆盖面大,人地矛盾突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条件较差。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装备水平不高,防灾抗灾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耕地资源量少、质差,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低,耕种收生产环节综合机械化水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农业综合生产效益低。虽然水资源丰富,但是地表切割破碎,田高水低,蓄水提水困难,利用率较低。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灾能力较弱。重大疫病和虫害的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应急防控能力差。其结果是优势产业不够大,市场竞争力不够强,限制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2.2 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加工转化能力和产业附加值较低。产业集中程度不明显,规模化水平和社会化合作程度不够理想。农业生产者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中介组织与市场进行连接,龙头企业单体规模和群体规模不够大,除涪陵榨菜集团等少数龙头骨干企业外,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大的涉农企业较少,呈现“小龙多,大龙少”的局面,处于“小马拉大车”的境地,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较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差。

2.3 产业协同效应不强

关联产业的良好发展能够直接降低农业产业集群的交易成本,扩大农业产业集群的规模和范围[4]。重庆三峡库区现代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较短,关联产业衔接不紧密,难以适应市场对农产品的细分化要求,没有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按照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要求的贸工农一条龙和产供销一体化的纵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更没有形成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横向协同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还只是孤立的单一产业发展格局,缺乏对相关要素的聚集力。

2.4 科技支撑动力不足

三峡库区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严重不足,每万名乡村人员仅拥有农技人员11人,高层次农业创新人才匮乏,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面临智能化、自动化、工厂化等科学技术难题[5]。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不足,农业新技术推广缓慢;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主体素质不高,推广手段陈旧,技术到位率低,转化率较低,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远远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移,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明显,造成留守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新型农民培育起步较晚,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还存在结构不合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化等问题。

2.5 配套服务水平不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商贸流通、产业化信息、劳务开发、风险保障、生态保护等服务体系建设与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不配套。农业信息是现代农业得以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纽带[6],三峡库区农业信息服务供给体系不健全,供给主体单一,农民获得技术信息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流通不畅,滞后于生产发展,严重制约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此外,农业金融、保险等为产业集群发展服务的配套政策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3 加快重庆三峡库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依赖于资源禀赋的诱导、市场需求的拉动、政府制度的安排和科学技术的进步[7]。培育农业产业集群,加快三峡库区现代农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立足自然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引导,逐步推进。

3.1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经营体系

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主体[8],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依托优势产业和生产基地,扶持一批发展基础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竞争能力强的从事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服务的重点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带集中,带动企业和农户发展,以产业化形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带动集群发展和区域发展。鼓励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实施品牌战略。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引导、扶持和发展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形成纵向相通、横向相联、产加销衔接、农工贸一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防范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

3.2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因,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产品质量水平。一方面,要重视优良品种的培育与引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在不同农业生态区域选建农业野外科研观测站,在农产品优势区域内选建技术创新中心、农业投入品创制中心和农业加工品创制中心,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后加工技术发展,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广播、电视等各种咨询活动,普及市场营销、组织管理和政策法规等知识,增强农民吸纳、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武装农民,培育一批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技术熟、观念新、会管理、善经营的技能型、创业型和带动型农民。

3.3 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健全的农业服务体系作为重要支撑[9],以解决生产经营中的资金、信息和市场流通等问题。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组织,鼓励创办多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投资主体多元、经营方式多样的农业经营新格局。创新市场营销手段,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农产品新型流通方式,建设和完善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平台。利用三峡库区便捷的水陆空立体交通,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区域性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发展冷链体系和生鲜农产品配送。强化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实施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扩大“农信通”、“农网广播”用户群体。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和质量认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4 构建现代农业投入体系

农业是弱质产业,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财政扶持[10]。调整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加强和完善农田、水利、市场、仓储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成本,促进农业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将区域的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大财政投入引导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建立政府、农民、外资、民间资本等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鼓励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发挥金融机构支农扶农作用,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扩展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和险种,为因灾受祸农户提供救助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肖艳红,曹玉霞.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J].农业经济,2010(11):17—18.

[2] 朱春江,唐德善,古龙高.农业产业集群探析[J].农业经济,2012(1):57—59.

[3] 周新德,柳弟贵.浅议农业产业集群对湖南现代农业建设的推动作用[J].湖南农业科学,2008(6):94—98.

[4] 郭 菁,胡麦秀.基于钻石模型的湖南省农业产业集群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1(3):100—102.

[5] 洪 艳,洪 彬.中国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的SWOT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6):30—36.

[6] 颜毓洁,薛艳飞.基于SWOT分析的延安市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战略选择[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4):5259—5261.

[7] 洪 艳.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研究——以湖南为例[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9.

[8] 陶怀颖.我国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形成机制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第3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范文

一、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湖南省乡镇企业局成立于1984年,2004年省政府机构改革,改组为承担行政职能的副厅级事业单位,加挂湖南省农业产业化服务局的牌子,归口省农业厅管理,主要承担全省乡镇企业和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划、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内设办公室、规划统计处、农业产业化指导处、农村三产业指导处、人事教育处等5个处室,并设有机关党委、纪检监察室,在岗公务员编32人。

近年来,湖南省乡镇企业局按照中央“四化同步”和省委“四化两型”战略部署,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推动全省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全省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7200亿元、乡镇工业增加值5050亿元,分别是2009年3860、2230亿元的1.8倍、2.3倍。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不含烟草)达到5800亿元,比2009年的2560增长2倍多,年均增长21.9%;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全省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19.9%,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现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7家,省级龙头企业353家,涉农上市公司15家。2013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410亿元,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60%,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405家,比2009年的228家增加近一倍。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联结规模化种植基地4500万亩,带动农户760万户,直接安排农民就业180万人,人均发放工资1.52万元,为加快湖南省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能够取得上述成效,主要得益于狠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为使湖南省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以农产品加工业的大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大提升,加快推进全省现代农业建设,湖南省乡镇企业局组织编制了《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湘政办发[2011]40号),提出了重点发展主导产业、打造三大千亿产业、实施龙头企业培育“5255”工程,以及到“十二五”末,全省实现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7500亿元的发展目标,从战略上引领了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争取省政府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13]2号),进一步强化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税费、财政、融资、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增强了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争取省财政从2013年起增加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预算2000万元,使省财政专项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的资金预算从原有300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

(三)实施湘米振兴工程

结合省农业厅实施的湘米振兴工程,以做优做强湘米产业为目标,引导粮食加工企业与优势产区开展产销对接,建成规模化高档优质稻生产基地400万亩,促进了农企双赢。组织开展了先进粮食加工企业考核评选工作,从全省5000多家粮食加工企业中筛选出16家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加大项目建设、技术改造等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了重点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水平。

(四)推进农产品加工大县发展

按照布局合理、产业集聚、功能配套、特色突出、集约发展的原则,在全省选择一批具备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县市区,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推动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形成集群发展效应。根据省政府关于县域经济强县“五个三”工程工作的部署,加强对宁乡县、祁阳县和湘潭县3个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县的产业规划、项目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的督导和扶持力度,并整合落实专项扶持资金1亿元,促进农产品加工重点区域优先发展。

(五)认真实施农产品(柑橘)产地初加工

围绕提高湖南省柑橘产地初加工水平,促进柑橘产业减损增效,根据农业部的部署和安排,认真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项目需求摸底、项目实施单位选择论证、技术方案编制、技术培训、督查指导、项目验收等工作,全省有新宁县、武冈市、永兴县、宜章县、麻阳县、洪江市、溆浦县、泸溪县、保靖县、永定区10个柑橘主产县(市、区)的485个柑橘种植大户和42个专业合作社建设柑橘贮藏保鲜设施1220座,新增贮藏能力5万吨,落实补贴资金2500万元,有效改善了湖南省柑橘产地贮藏条件。

(六)加大企业服务力度

一是加强融资服务。采取向银行推荐项目、贷款贴息、组织银企对接洽谈、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等举措,争取银信部门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目前省农业发展银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余额达到600多亿元。争取省财政设立了企业上市专项引导资金,2010年以来共支持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成功上市,全省涉农上市企业总数达到15家,从资本市场累积募集资金近百亿元。二是促进科企对接。近几年连续举办了5次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业科企对接活动,促成30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成功对接。2010年以来,由湖南省乡镇企业局和省农科院联合实施《农产品加工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以技术服务、人才培训、设备支持、项目扶持等形式增强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强化营销服务。成功打造了中国(湖南)农业国际博览会、中国(长沙)国际食品博览会两大农业展会品牌,提高了全省农产品知名度。近年来大力实施农产品“北上”(北京)、“东进”(上海)战略,扩大了“湘”字号农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2014年,我们将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提升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具体发展目标是: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6900亿元,增长21%;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4100亿元,增长22%;新增年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20家。重点将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培育100家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认真组织实施省政府部署的“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遴选和扶持100家重点龙头企业。配合农业部做好国家开发性金融支持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二是积极参与推进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以农业部将湖南省列为2014年全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示范省为契机,引导粮食、畜禽、蔬菜加工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实现原料综合利用和加工增值。适时举办2014年湖南省主食加工主题日活动。

三是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引导传统腊制品、酱腌制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生产方式创新。鼓励粮油、果蔬、饮料、罐头、屠宰等加工企业提高设备自动化程度。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四是引导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加强对永州现代农业科技园、耒阳市现代农业科技园、怀化工业园等3个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指导服务。探索开展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创建工作,合理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

第4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范文

一、严格落实农机惠农政策,促进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

齐家镇在2004年以前农业机械拥有量在500台左右,自2004年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的实施,到目前为止农业机械保有量在1500台左右,占全区农机总量的30%。农机装备总量稳定增长,农业机械化作业面积稳定增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齐家镇“三农”建设的发展。为更好地实现吉林省增产百亿斤粮食、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齐家镇在2009年启动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的重要项目,已建设了两个生态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十四个农机服务组织。通过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达到全面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解放和发展农村劳动力,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分离出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和劳务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专业化程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要将示范区建设成现代农业的引导基地,农机化新技术的示范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保障基地。为新时期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探索经验。

二、实施机械深松深翻整地,是提高齐家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后劲,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齐家镇的耕作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农民种田习惯于用中小型机械灭茬或旋耕代替深松深翻,土壤耕层变得越来越浅,耕地的保水保肥、抗旱防涝能力越来越差,土壤板结、风蚀水蚀情况越来越严重,随着土壤有机质的减少和地力的下降,粮食产量则更多地依赖于化学肥料。齐家镇自2008年秋季实施机械深松深翻整地工作,至2010年春季共完成机械深松深翻整地面积175000亩,由于建立了良好土壤耕作层,增强了土壤保水保肥和抗旱防涝能力,每公顷玉米的产量比不进行深松深翻作业的地块平均增产1000多公斤,增产的持续后效可以达到3-5年。实行大型机械深松深翻可以有效地提高齐家镇农业机械作业规模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

三、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008年春季在齐家镇开始推广玉米宽窄行倒茬平作技术,玉米宽窄行倒茬平作技术是一项科技含量高、增产机理明确、操作简便易行、节本增效显著的新式保护性耕作技术。该技术决定了每个生产环节必须由农业机械来完成,同时也给机械作业创造了方便条件,简化了作业程序、作业环节、作业面积、降低作业成本,大大提高了机车的利用率。应用这一新技术,保证了对耕地的种养结合,可实现土地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齐家镇继品种和栽培技术更新之后进一步提高水稻劳动生产率的又一次技术革命。目前,齐家镇水稻机插秧技术已成熟,采用高性能插秧机,可实现浅栽、宽行窄株、定苗定穴栽插,这与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相得益彰,并融合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水稻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第5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期货 农业现代化

一、期货市场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现代农业是对农业最新发展的一种表述,指利用现代工业力量、科学技术、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资本化,现代农业是用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管理、资本等要素整合的企业群或企业体系,实质上是资本化了的农业;二是商业化,农业发展和农业商业化水平有关,凭借发达的现代农商体系,即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建设,以及高效率的农业物流体系,现代农业得到快速发展;三是机械化,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没有机械化不仅难以真正改变传统农业的形象,也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很明显,现代农业是由生产效率高、产量巨大的、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或企业体系组成的,若利润低就阻碍其对现代农业的投入,反过来又影响农业的现代化。因此,要想加快农业现代化,就要为这些企业提供工具使其能够有效规避经营中的风险,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所遭遇的最大风险就是价格风险。所以要提供一个合理的价格风险规避工具,来为农业现代化服务。

期货市场就具有此功能 :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原因在于期货市场是一个信息加工厂,投入的是信息,产出的是价格。在期货交易所内,众多交易者根据各自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判断形成决策,在对农产品期货合约集中竞价后,形成农产品期货价格。有了这个价格,供应者和需求者就可根据它进行生产经营,最终使各方均满意。如我国小麦以普通小麦为主,优质小麦要依赖进口。2004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强筋小麦后,强筋小麦与普通小麦的期货价格价差扩大至几百元一吨,尽管如此,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强筋小麦仍比同品质进口小麦价格低。在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信号的引导下,不少面粉企业成功利用强筋小麦期货,发展订单农业,使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渐加大,农产品主产区积极推广优良品种种植技术,农民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收入明显增加;主产区粮食企业也积极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减少价格风险,保持生产经营健康发展。

二、我国农产品期货现状及其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1990年10月12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以现货交易为基础,引入期货交易机制,作为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市场正式开业,迈出了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的第一步。目前我国有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即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交易农产品品种有玉米、黄大豆1号、黄大豆2号、豆粕、豆油、小麦、棉花、白糖、菜籽油、天然橡胶等10个品种。应该说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就有较大差距,目前美国仅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上市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就有二十余个,在交易量方面更是差距巨大。我国小麦、稻谷和猪肉总产量世界第一,玉米世界第二,大豆世界第四,可以说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是有很强现实支撑的,但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制约期货市场发展、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目前我国猪肉价格的波动,除了成本原因外,就有缺少可减少价格波动机制――期货市场――的原因。1985年生猪价格放开后,其价格波动剧烈,近年来波动周期明显缩短,一般周期为2至3年,有时甚至一年,农户养猪基本是赚两年亏一年。一些肉食品企业也想扩大生猪收购和加工规模,为农民分忧,但市场风险很大,企业无法扩大生产规模。这种周期性表明我国生猪生产已陷入“蛛网定理”所描述的怪圈之中:生猪卖难――价格下跌――宰杀母猪――生猪减少――供应短缺――价格上涨――养殖增加――生猪卖难。如此反复循环,不仅造成价格、市场供求关系的周期性波动,给生猪生产者带来巨大损失,同时还严重制约了我国生猪的品种改良、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和大市场流通,制约了猪肉深加工增值产业化的推进。

但是,如果推出生猪期货,就会缓解这种状况,起到以下几方面作用:一是有助于增加养猪农民收入。利用生猪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可以引导农民合理确定饲养规模,科学把握销售时机,降低生猪饲养和销售的盲目性,稳定与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为相关企业提供价格风险管理工具。上市生猪期货后,猪肉加工商、贸易商通过开展套期保值业务,提前锁定其销售或采购价格,有效应对市场化条件下猪肉价格波动,回避猪肉价格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保证企业收益的稳定;三是有效提高中国生猪产业化程度。开展生猪期货后,可以通过推行“公司农户、期货订单”的模式,引导我国生猪产业转换生产、流通和销售模式,切实提高生猪产业化程度。

可见,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发展、壮大农产品期货市场,为农业参与者提供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良好渠道。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 促进农业现代化

1、加大新品种的研发力度。我国农产品期货品种不足,而且没有为农产品期货品种规避风险的期权,投资者的选择空间较小,其吸引力和影响范围有限,这大大影响和制约了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化范围的加大,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将日益突显,农户和农产品相关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需求将更加强烈。因此,我们应尽快上市交易一些大宗农产品期货品种如鸡蛋、生猪等品种及有关农产品期权,为更多的农户和企业提供规避风险的机会。

2、加大期货知识宣传。虽然农产品期货在国际上已经开展了150余年,但对于我国农民来讲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我国的期货市场经过十几年的试点运行,普及面远远不及证券市场,更多的人只是知道“期货”这个名词。随着国内期货市场的逐渐规范、成熟,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社会各方面也逐渐开始正视对期货市场的认识。因此,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时机,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各种渠道对期货市场做正面的宣传,要确保宣传深入到县、乡基层之中。对那些利用期货市场取得良好收益的单位和个人,要树立典型进行宣传。而且我们要对期货市场做全面的宣传,不能一味夸大期货市场的收益,而回避它所存在的风险。通过宣传,扩大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影响力,以让更多的农民、粮食企业了解和正视期货。

3、培育和发展期货市场的投资主体。在国外发达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上,最活跃的参与者是各种形式的农户、企业及中介组织,而在我国则难觅这些实体的踪影。我国应该鼓励农产品期货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和使用者,即国有粮食企业(包括购销企业、加工企业、饲料企业、产业化经营企业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期货套期保值交易的市场手段,这一方面能使农产品期货市场增加一个可使它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市场主体,另一方面可促使国有粮食企业加大改革力度,使其通过参与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在回避价格风险的同时提高经营和管理水平。

对于农户,在西方发达国家,农户参与期货市场的方式很多。那些资金实力雄厚、信息来源充足的大农场主可以直接参与期货市场,而大多数农民则是通过合作社的形式间接参与期货市场的。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鼓励农民成立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集中产品、资金,进入期货市场回避价格风险。

4、加强风险控制。期货市场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渠道,但由于杠杆效应它自身的风险也是十分巨大的,处理不好,不仅不能规避风险,而且将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期货市场的壮大。比如国内期货市场出现最早、成交量一度最大的农产品期货――绿豆期货,在经历了上个世纪末期一轮跌宕起伏后,于2000年陷于“冬眠”状态至今,“无疾而终”的根本原因在于期货市场起步阶段交易所临时性政策较多,市场潜在的人为的风险很大。

可见,推出农产品期货的风险是相当大的,要在推出新品种前做好充分准备,尤其是期货价格形成机制和交割环节,要对保证金比例、仓位规模、涨跌幅、交割地点和方式等进行严格监控。当然今天的期货市场已经不同以往,交易所会认真按照中国证监会颁布的《期货暂行管理条例》、《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等开展工作,经过前段时期的整顿和规范,交易所控制风险的能力也有了长足的提高,但还是要注意新品种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第6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 综合生产能力 现代农业

1.以产业化手段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按照市场需求和地区的资源条件,确立当地的主导产业。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具有地区资源优势,能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并且有市场需求和前景,能形成一定规模和获得高效益的产业。这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因为只有立足于地区的资源优势,才能发挥地区农业的比较优势,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加强农产品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建设。农产品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缺乏高质量的、专业化的和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就不可能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加强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可以从改善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科技的应用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着手。在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同时,还应当加强龙头企业的建设,以各种经营管理形式来增强龙头企业的活力和市场辐射能力;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在农业产业内部的各个参与主体之间,必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使一体化经营对各个参与主体都具有利益诱因。在农户的生产过程中,也必须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理顺政府、公司和农户之间的关系。实施农业产业化,从生产环节来看,一般会从小规模走向大规模。从经营环节来看,从小市场走向大市场。因此必须把基地的生产规模与市场的开拓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促进,形成产、供、销的一体化经营。

2.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障能力

2.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全面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管理用地制度,减少非农建设占用土地,遏止乱征滥用耕地现象,禁止毁坏、破坏耕地的行为,建立科学有效的耕地占用补偿制度,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和灌溉设施。

2.2切实提高耕地质量 开展耕地特别是标准农田的地力调查,建立全区土壤监测网络,组建地力管理信息系统,实行耕地分类管护。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沃土工程”和农田改良工程,因地制宜采取培肥改良措施,培肥地力,加快建成高产优质良田,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3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根据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开发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以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推广减量化、精准化的施肥用药技术,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以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为重点,推广资源化利用技术,因地制宜推行以沼气工程为主体的能源生态型、能源环保型、综合利用型的工程模式,既解决养殖污染问题,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又提供有机肥源。以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单位建设为载体,从整体区域范围,探索发展生态经济的路子,建立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安全评价、预警、监测和保障体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

3.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3.1根据高效生态农业要求,加快科技研发 调整农业科技开发目标,逐步从保证农产品供给向保障农产品质量转变,从增加产量向增加收入转变、从单项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转变、从基础性研究向应用型研究转变,加快研发与现阶段农业相适应的技术和生产模式,并从产中向产前和产后领域延伸。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的活力,加强与国内外农业科研的合作,加强协作攻关,力求在种子种苗、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管理、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第7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林业产业;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林业经济指的是借助林地生态环境,以林地资源作为依托,充分利用森林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以及林荫空间,在森林中开展林业、农业以及牧业等多种活动的复合式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有助于农业、林业以及畜牧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循环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林业技术的意义

1、宏观方面

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林业技术是必要的保障。特别是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些转基因植物,使得种植资源不断优化,在病虫害防治技术方面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提高经营效率,加快了林业建设的步伐,使林业技术又上一新台阶。特别是贵州思南地区,由于其复杂的地质地貌,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所以,在选择种植资源时,就需要有极强的针对性,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尽可能的选择最适合的树种,从而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提供积极的帮助,也能够满足不同地貌的特殊需求。

2、微观方面

发展林业技术能够提高林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对于贵州思南地区的林业融资和林业保险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林业建设正逐渐地从传统林业过渡到现代林业,由粗放林业发展为精准林业,产业结构也逐渐从第一产业转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些都需要林业技术方面的支持。在林业建设中,改革林权也需要技术的支撑,林权改革有助于活跃林业产业,推动市场化的发展,林业技术则是重要的保障。

3、加快林业的现代化建设

在林业技术中,林业技术装备是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因此,提高林业技术装备能够有效地促进林业的现代化建设。由于贵州思南地区地质地貌十分复杂,因此对于林业技术装备的要求也就比较高,这就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先进的林业技术装备能够提升林业产业的生命力和生产能力,从而推动林业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4、衡量林业建设现代化发展程度的标志

与传统林业的粗放型模式不同,现代林业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特征的基本前提下,其具有较高程度的生产力水平。现代林业发展要求对林业功能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和扩展,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林业技术装备是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林业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当前林业规划管理现状

1、林权结构过于单一

当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是单一公有制林权模式,即林业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个人和单位只有管理权,国家对林业资源有着绝对的领导和使用权。在这种模式之下,国家在有些方面就无法对林业形成全面的管理,存在着规划上或是管理上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对国家的一些管理制度不遵从,对一些政策不作为。此外,这种单一的林权结构还会造成林业资源的流失。

2、产量及品质不高

虽然我国国土面积较为广阔,但是林业资源的分布较为集中,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数量众多,人均数量就显得比较低。再加上地理环境的限制,大多数区域种植过于单一化,不能实现资源之间的有效共享。林业资源的产量及品质都是会对林业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林业资源发展过程中,对林业资源的管理及控制保护工作应受到足够多的重视,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对国民生态环境改善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保障意义。

3、采育失调

林业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是指林业在采伐之后可以通过其再生能力在一段时间之后再次获得相当量的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所需要的资源越来越多,林业的采伐量也越来越大,自然的恢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了,因而需要借助一种人工的培育方式,即人工造林。从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在人工造林方面,力度还不够大,人工造林的面积与采伐的面积缺口较大,同时人工林由于缺乏管理,存活率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4、林业保护监管力度不够

不可否认近年来国家对林业资源的重视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出台有效的对林业资源保护工作起到了政策制度上的保障,监督管理机构对违法征用林地的现象作出了及时有效的制止及补救,但是一部分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还不够,对林地用途的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占用林业用地的监督审查力度不够深入,林业资源的监督管理工作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工作没有落实到实处。

三、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1、对林业产业进行科学规划以及合理布局

加强各种林业作物栽培过程中的规划以及布局,对于各种林业产物的产量以及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林业种植过程中一般都需要搭配其他作物进行种植和栽培,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当前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常用的模式有林下间种、林下套种等,在林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个重点是要抓好林业种植环节,林业部门以及农业部门要对当地的气候、地理等环境进行分析,从而做好林业种植的短期规划以及长期规划,最终促进林业种植以及林业产业经济的可持续。

2、加强对林业的监管和保护

林业监管和保护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我国林业面对着盗砍盗伐、火灾虫害等方面的危险,因而要加强对林业的监管与保护,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林业的巡查,林业部门要定期对辖区内的林业资源进行巡查,查看是否出现盗砍盗伐现象的发生,一经发现,严厉查处;同时发动广大群众,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监督,弥补林业部门人力不足的劣势。二是加大林业资源破坏的处罚力度,对于盗砍盗伐和林区纵火的现象,严加处罚,特别是林区纵火,可视与刑事犯罪,形成强大的威慑力。三是建立林业火警预防系统,在一些中大型林区建立预防系统,早发现,早处理,减少林业资源的损失。

3、强化林业产业的管理

我国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起步时间较晚,因此对林业产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林下种植成为很多地区林业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尽量克服一些缺陷,比如管理比较落后、投入不足、生产比较盲目等,在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加强产业管理,对林业产业的规划、种植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有效的聚集,并且加强更多专业人才在林业种植过程中的作用的发挥,引进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先进技术,同时还需要培养一批具有林业专业技能的专家,在田间进行各种先进技术的传授,比如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合理施肥灌溉、抚育措施等一切先进技术。帮助农民在林业产业化过程中对各种种植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以提高种植效率,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合理选取种植时间

林业造林的种植时间,一般应选择在春季为好。近些年来由于各个林业区域的树木生物学特征不一样及造林工作进行的较为顺畅,造林时间有所提前。在冬末春初时,由于气温不高,植被地上区域都处于休眠模式,种植时不会散失过多的水分。对于冬季严寒区域的造林工作,造林时间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时造林时间应选择在阴雨季节,较多的突然水分或者较大降雨量都不适应林业种植。

结束语

现代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应通过科学的林业资源管理方法,形成多种成熟可靠的林业造林方法,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效果,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林业产业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井伟民.浅谈林业资源与林业造林方法[J].科技致富向导,2012(27):375-375.

第8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范文

***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生猪产业项目于2008年8月申报,同年11月批复,2009年底完成项目建设任务。该项目在***县的实施,是全县养猪业乃至整个畜牧业难得的历史机遇。为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实现我县畜牧业跨越式发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的意见》、《关于开展畜牧业标准化建设年和生物环保养猪推广年活动的实施方案》,提出了“以规模化、标准化为重点,实施园区示范、龙头带动战略,建设畜牧业强县”的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到 2011年底,全县生猪存栏68.61万头,出栏110.06万头;牛存栏7.08万头,出栏5.12万头;羊存栏52.27万只,出栏60.04万只;家禽存栏1043.14万只,出栏2388.04万只;畜产品肉、蛋、奶总产量分别为13.2万吨、3.38万吨、1.53万吨,畜牧业产值实现2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8%。

一、项目建设规模及资金投入使用情况

(一)项目建设规模。根据《市畜牧局、市财政厅转发省畜牧兽医局、财政厅<关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畜牧产业实施方案的批复>(临牧计字[2008]25号)文件的批复要求,我县本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改造商品猪标准化养殖场25个,生态循环示范基地1个;建设生猪人工授精站1处;举办培训班,购置有关培训设备49台(套);疫病监测设备32台(套);扶持畜牧合作经济组织5个、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

(二)资金投入及使用。

1、省以上资金。省以上资金共到位401万元,其中中央现代农业发展资金180万元、省级标准化养殖资金80万元、省级家畜良种补贴资金30万元、省级重大动物病虫害防治资金15万元、国家生猪良种补贴资金96万元。

省以上资金共支出401万元(详见下表)。

序号

类别

到位金额(万元)

支出金额(万元)

建设内容

备注

1

中央资金

180

180

省集中采购设备39台套30万元。养猪场建设25家100万元,生态养殖示范1处25万元,培训设备购置2.981万元人工授精站建设22.019万元。

 

 

省级标准化养殖资金

80

80

养猪场建设25家80万元

 

 

省级家畜良种补贴资金

30

30

生猪人工受精站建设30万元

 

 

省级重大动物病虫害防治资金

15

15

疫苗、消毒药品等购置15万元

 

 

国家生猪良种补贴资金

96

96

猪补贴9.6万袋。

 

 

合计

401

401

 

 

2、县财政资金。到位资金245.8967万元,实际支出245.8967万元,共补助通过县级标准化验收的169家养殖场。

3、自筹资金。共有25家规模化养猪场承担标准化改扩建任务,1家养殖场承担生态循环养殖示范,26家养殖场完成自筹资金投入达到1029多万元,改扩建猪舍35670平方米。

二、资金和项目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一)管理制度建设及项目实施管理情况。根据上级业务部门有关项目建设和管理办法要求,按照项目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结合本地实际,成立由有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任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组织项目的实施,由专业技术骨干组成技术指导小组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建立健全了《***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生猪产业项目管理制度》、《***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生猪产业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生猪产业项目绩效考核验收方案》等规章制度,保证项目运转有章可循,建设规范。

(二)资金管理。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管理规定进行使用,实行转账核算,上级到位资金在实际支出前,由县财政局暂存,对于先建后补的项目,待验收合格后,由县畜牧局提出拨付申请,一周内将资金划拨到项目建设单位。集中招标采购应付款项待设备到位经检查达到质量标准后即行拨付,按项目进展情况拨付的款项实行报账结算。

三、实施项目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管理、扎实推进。建立监督考评制度、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明确动态监控、监督检查、绩效考评、奖励处罚等措施。领导小组适时组织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开展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县畜牧局在每个承担项目建设任务的养猪场、屠宰加工厂、合作组织、兽医站等单位派遣一名督导人员,实行包扶责任制。相关设施设备购置主要有省畜牧兽医局统一招标采购。小型工程如中等规模一下养猪场的建设由县畜牧局技术人员帮助规划和设计,实行每月一次集中调度,不定期指导的办法进行项目建设督导,大型工程采用招投标制和项目建设监理制。

(二)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为切实抓好项目建设,上级业务部门从方案编报到项目实施,都给予了大力指导和帮助,省、市相关部门领导多次亲临现场指导项目建设、省畜牧局先后2次在我县组织养猪场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召集座谈会,听取生猪产业发展意见。省、市畜牧局派出专家20余人次亲临我县授课、到场指导,传授养猪技术。县直有关部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职能,积极服务于项目建设,县财政局认真搞好资金支持和服务,对于到位的上级资金,在第一时间发文通知畜牧局,对于县级财政配套资金,多渠道整合,将最大可利用的资金支持项目建设。县土地部门积极帮助协调土地,及时办理养殖场土地备案手续。县科技局组织下乡科技特派员,重点向项目承建猪场倾斜。县农业局组织各乡镇经管站,指导帮助专业合作社建设。正是由于上级业务部门指导和帮助、县直各有部门的密切配合,才使得我县项目建设迅速推进。

(三)推广宣传、示范带动。为扩大项目建设的示范效应,我县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和信息报送工作,县畜牧局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畜牧信息宣传工作的通知》文件,规定对在信息宣传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项目实施以来,先后12篇报道被采用,其中被市畜牧局简报采用5篇,县级以上领导批示2篇,另外制作DVD光盘3000套。到集贸市场、养殖场户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开展技术交流活动50余次。通过多种渠道的宣传,对全县畜牧业发展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

四、项目建设成效

在项目实施带动下,全县生猪产业乃至整个畜牧业都有了快速发展。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为我县畜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比重迅速增加。商品猪场标准化改造不但提升了项目承建猪场生产水平,同时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县掀起了建设标准化养殖场的热潮。目前,已有150处畜禽养殖小区(场)被***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小区(场)”其中蛋鸡12处、奶牛场7处、肉鸡场19处、肉牛养殖场4处、肉兔养殖场4处、肉鸭养殖场3处、生猪养殖场100处、奶山羊养殖场1处,占全市市级标准化养殖场(区)的20.5%,总数位居全市第一。616处养殖场通过县级标准化验收,3处养殖场被农业部命名为“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7处养殖场通过省级标准化示范场验收。

(二)生态效益明显。承担项目建设的25家养猪场全部采用了生物环保养猪模式,实现零排放。项目建设期间全县新增生物环保养猪垫料面积近10万平方米,仅此一项可减少粪污排放60万吨左右。

(三)全县动物防疫机构设施设备得到初步完善。项目配备了急需的技术推广培训、疫病防控、良种推广等设施设备,基本可以满足各项工作开展需要,县畜牧局及全县19个乡镇兽医站冷链设施健全,初步建成了信息网络化服务体系。

(四)技术推广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项目实施以来,县畜牧局取得国家专利1项,参与的“生物环保养猪实验研究与推广应用”获得省农业厅颁发的***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主持开发研究的“生物环保养猪技术开发与应用”获得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另有两项成果分别获得县科技进步2、3等奖。先后被市畜牧局授予“全市畜牧业标准化建设年活动先进集体”、“全市生物环保养猪技术推广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五、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在我县首次实施,在许多方面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使项目建设质量不断得以提高。对于下一步项目建设工作,我们认为:

(一)扶优扶强,促进散养模式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模式的转型。当前我国畜牧业特别是生猪产业正处在从散养模式到规模化养殖、标准化养殖转型时期,中小规模养殖场发展迅速,在扶持资金有限,不能全面覆盖要求扶持并有进行改扩建积极性的养殖场的情况下,如何确定扶持资金额度和场户数,应加强调研。扶持资金过于集中,导致大多数养猪场享受扶持门槛过高,难以调动广大养殖场(户)改扩建积极性,拉动社会资金投入的功效势必减弱,发挥不到项目建设应有的示范带动和导向作用,而扶持资金过于分散,难以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就我县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年出栏1000头左右中等规模养猪场将逐渐成为主流,我县确定25家养猪场,一方面进扩大了覆盖面,实现了扶持资金额度和场户数量较好的结合,另一方面也起到国家政策导向作用以及建设单位的示范作用,促进整体畜牧业养殖模式的转变。

(二)加强对基层畜牧机构的扶持,提高监管和服务能力。现代畜牧业发展对基层畜牧兽医监管和服务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县乡财政大多比较紧张,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推广等设施设备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求,今后仍需极大对基层畜牧兽医机构建设的扶持。

(三)中小型养殖场财务规范管理存在一定困难。部分养殖场(户)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没有建立账务的意识和习惯,不注重保管有关票据。下步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对相关单位的财务管理方面培训和督导,树立他们的会计核算意识。

第9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 产业化 市场机制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204-02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对于现代农业,最笼统的说法是,发达农业就是现代农业。是用工业技术装备的、受科学指导的、以商品生产为主的一种农业。它的本质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其中,高产出是目标。包括产品的数量多、质量好、农民的收入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得好等。它实现了生产的全面机械化,经营的高度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和企业化。

从各国情况来看,每个国家因为具体情况的不同,农业发展的外在特征各不相同。但是在总体目标方面,都是相同的,都是着眼于生产出数量充足和安全优良的产品,促进农民的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其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相协调,与农地制度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配套。

二、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实际上是把农业当作一个部门或一个产业,从农业自身的发展出发对现代农业进行分析和研究。即采用工业发展的各种手段,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农业,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现代农业模式,是在农村改革和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体系的主导。在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形式一般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市场为导向,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建设规模化、加工系列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

2.农业产业化是要在农村实现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促使农民增产增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集聚、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增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整体水平有重要的意义。政府已经在不断地改革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步采取措施加快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比如,四川省成都市市郊农村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改革试验。在这里,国家允许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自由地进行出租或转让给有实力的个人或企业开办工厂或者发展观光农业,企业与农民的参与热情都很高。四川科亿林业生态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王成兵对农业领域的成长性坚信不疑,他认为投入2000万元,5年之内就可收回成本,而且利润丰厚,他的目标是“要把全国的富人都吸引过来”。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原因,除当地企业外,福建、上海的企业也纷纷前来洽谈。当地政府已经挂牌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所”。除了开展农村土地和林地使用权的交易,还可以进行农民房屋财产权的交易,方便双方交易。

政府的这种试验如果证明了效果好,那么不排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可能。

三、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农业的内在关系

现代农业的内容大体可以归结为三大体系:一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三是现代农业保障体系。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三大体系建设中最基本的任务,其余两大体系是分别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服务和保障的。它是一种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的组织形式;二是具体的组织形式内经营管理制度两方面内容,这两方面很好地体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换句话说,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制度载体,和谐地容纳了农业现代化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的制度内涵。这是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规模化生产并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产业组织形式。但是,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这一程度。就黑龙江省来说,由于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迫切需要引进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来达到产业化经营的层次。

黑龙江省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1/10以上,全省现有耕地11.78万平方公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全国其他地区,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等占耕地的60%以上,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盛产大豆、小麦、玉米、马铃薯、水稻等粮食作物一级甜菜、亚麻、烤烟等经济作物,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但是,目前黑龙江省农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市场化水平低,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弱等。

四、以产业化推进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1.发挥地区优势,突出地区特色。要从本地实际条件出发,发挥地区优势,挖掘资源潜力,黑龙江省有全国领先的垦区9个、农牧场113个,总面积5.54万平方公里,粮食种植面积3450万亩,总产量284亿斤,年总产值454.5亿元,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有鉴于此,应该确立和发展一批以肉类加工、乳制品、豆制品或其加工品为主导的产业、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建设一批辐射面广、经济性强、社会效益高、竞争能力强的产业,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格局。

2.合理规划,规模经营。在土地使用方面存在着乱占乱用、不合理使用土地,重用轻养、用养失调造成土地肥力下降。同时,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和残留造成土质污染严重。要改变这种现象,只有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制止掠夺经营,做到用养结合,改善土地的水肥条件、作物品种和农药使用程度,尽快恢复和增进地力。同时做到规模经营,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保护土地的合理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经济效益。

3.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们要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或者选拔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逐步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也可以通过国家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计划和人才培训计划,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吸引全社会优秀人才参与到农业研发与推广中来,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业科技企业家、高素质农民和农业科技队伍的综合科研力量。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4.引进市场机制,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任务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质量效益为目标,实现生产、加工与销售专业化和一体化。这就要求一定要把市场放在首位,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内在的、真正的龙头来看待。发达国家的实践早已证明,在现代农业中,决定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的主导因素是市场需求,而不是生产和供给。因此,各企业和农户所有的经营方式和行为都要从市场出发,由具体的市场结构来确定,注重市场调研,特别是研究国内外同行的经营状况。同时,还要根据市场体系的发育状况来发展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总之,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市场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一体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人均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先进,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有利于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且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为黑龙江科技学院引进人才项目成果,项目名称:黑龙江省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姜作培,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和建设路径[J].经济问题,2007(6)

2.李炳坤.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7(12)

3.王玉波,魏延军,王兰凤.黑龙江省土地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4)

4.成新华.我国农业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与重建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