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新时期农机事业肩负的使命
(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农机事业的使命
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阶段,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因素,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关系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关系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竞争力的强弱。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证明: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过程,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所以,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二)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农机事业的使命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发展生产方面需要农业机械技术和装备来支撑;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生产工具,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民生活宽裕方面需要农业机械化来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工程措施,在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乡村道路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服务村容整洁方面需要农业机械化来推动。
(三)构建和谐社会是农机事业的使命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增机、减人”的趋势不可逆转,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将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也将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促进农机事业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农机事业的支持
近几年,中央对“三农”工作非常重视,党的十七大对我国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思想和工作措施,特别是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是我国农村发展的理论指南。农机部门要以此为契机,积极主动争取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按照我市农机化发展规划,从现在起到2012年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时期,应因势利导,把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充分认识农机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着力研究解决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中的突出问题。建立农业机械化领导小组,组织协调计划、财政、金融等综合部门做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和服务工作,研究、制定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的配套政策,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加大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农民和农村集体投资为主体,各级财政资金为导向,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机制,保障农业机械化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创新农机事业发展体制和机制
要建立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制定农机事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发展农机事业要以服务农业生产为切入点,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应以民营、社会化为主,发挥市场作用,坚持政府引导,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社会公益性设施,由政府负责维持;经营性产品和服务应提供市场平台,明晰权责,放开经营管理权。
每年安排必要的扶持资金,大力扶持农机大户、专业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在丘陵地区和农业大县,把培育农机大户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纳入每年工作目标考核。把分散的农机户联合起来,组织跨区作业和农机社会化服务,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切实帮助农村中的“留守”农户解决劳力缺乏的困难。
(三)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
把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作为解决农机化发展问题的突破口,在巩固提高原有服务组织的基础上,新扶持发展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承包服务、订单作业等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程度,实现了农机资源的共同利用。有效提高了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拓宽了服务路子,提高了经营效益。所以,在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思路上,要立足“引导不干预,扶持不包办”的原则,坚持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服务队、农机专业大户为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引导发展;坚持围绕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以自我发展为主,引导服务组织规范管理制度,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他们向实体化方向迈进,向产业化方向融合。
[关键词]农业;立法;农业行政;农村法治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生产之大业,“民以食为天”更是人民心中不可动摇之理念。我国向来重视发展农业,除了粮食生产有余,对农业生产的进一步要求则是“食以安为先”。来源于农业活动中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需保证其质量安全,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十报告指出应加速推进我国农业现展进程,作为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农业现代化发展体现为将现代化工业、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济管理方法融入农业生产中,以现展理念为指导,使农业生产与生态文明结合,使其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先进生产水平的生态农业。农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法治的保障,“要加强农业法治化建设,发挥法治在发展现代化农业中的功能,真正构建起现代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与保障系统”譹訛。法治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具体承担何种职能,首先,以生产为始,保障农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作,确保土地生产者拥有在土地上生产动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的权利,农民按照公平、合法的程序获得相关公权力的许可,于土地上进行正常生产;其次,保证农业经济良性发展,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所产出的农产品符合人的健康、安全之需求,具体由公权力部门依法进行监督;最后,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生态文明与整个农业生产活动相结合,具体体现为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使人类生产活动的无限性与环境资源的有限性相统一,和谐紧密发展。
一、我国当前农业现代化的法治现状
在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我国通过制定农业相关法律法规,推进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保护农业环境、推广农业技术,成效明显,但依然存在问题。农业现代化法治建设,不仅要求国家制定各类法律法规,更要求公权力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依法行政,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农业生产问题。据农业部相关意见指出,“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村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新常态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影响日益加深,农村改革发展的任务之重、风险之多前所未有”譺訛。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立法现状
经过2012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以下简称《农业法》)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修订后的《农业法》体现了国家更加注重农业发展的良性规划,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利于农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形成良好布局。立法指出农业生产活动应注重区域环境优势,优化区域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生产要与自然环境保护和谐共存,如《农业法》第三章农业生产的相关规定,在农药、兽药、肥料等的使用上,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防止过度追求产量导致对生产土地的破坏。国家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公权力机关在资金上给予农业发展足够的支持,积极推广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在机械化进程中,国家给予农民一定补贴。在流通和加工领域,防止地方保护与不正当竞争,强化地方的监督,并鼓励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等,相关原则性规定指明了农业生产所应坚持的道路,保障农业现代化发展。除此之外,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土地承包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种子法》等,是作为对农产品质量、农村土地管理、现代技术推广、现代农业生产等的细化规定。
总体上,我国针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立法规范已逐渐趋于完善,在总原则的规定上,国家注重农业生产的各个流程能够依法有序进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体制改革的不断探索,我国的农业法治建设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和农民的各项活动,都已基本纳入了规范化的法制轨道。”譻訛法治建设更多针对在立法规范下规制农业生产活动所取得的效果,法律积极推动强农富农政策制定,在政策实行中难免出现人为利用法律空白阻碍法律的良性实施。立法上,我国相关农业立法部分不够完善,如农业支持力度不足,农业生产注重与政府政策、政府指导相结合,当前农村人口少,年轻男女舍弃务农进城务工的现象仍然严重,政府大力推动农业支持可缓解该情形,但仅依靠政策推动农业生产仍显不足,应以法律形式确定强农惠农方针和政策。农业保险问题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自出台《农业保险条例》,农业保险进入了规范化的阶段。条例的制定虽弥补农业保险在许多法律问题上的空白,但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农业发展程度不同,财政投入差异等,条例实施依然存在问题,如条例过于原则,缺乏操作性,不够细化等。条例存在着一个明显遗憾,没有有效界定和约束政府在农业保险经营活动中的权力边界,政府与公司的行为边界并不清晰譼訛,该问题导致政府权力的可能滥用,对政府于农业保险活动中的违规行为没有相应罚则。
(二)农业生产中的行政法治现状
在法律法规对农业生产活动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具体规制行为则是行政部门实行,包括地方性规章的制定、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政府根据区域特点与优势进行对农业生产活动的行政指导等。“行政法治,简言之,就是行政的依法治理状态。”譽訛“行政法治作为法治的核心、难点,以至终点所在。”譾訛行政规章是行政法治保障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涵盖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方面,从农业行政的程序规定、种植业的规范、针对生产者所进行的农业科技教育、农业市场竞争与信息、农村合作经济、农业项目的计划财务等都进行了规范,还有地方政府基于本地区的特点制定出的适应本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府规章,法规等其他规范性文件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法治建设的重要保障。政府在农业现代化法治建设中担任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农业活动准备前阶段,政府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划区域农业发展,依据本地区市场竞争、市场信息、自然资源优势等规划农业种植、畜牧等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地方政府对本地区农民的生产行为进行监督,依法行政,保障农业生产行为良性运行,主动调解农业生产活动中农民的纠纷,对违反国家农业法律的违法行为进行打击。在农产品流通与加工领域,政府规范农产品市场的良性竞争,防止不正当竞争,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具体监督。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生产中,生产活动与自然资源和谐平稳,生产基于当代人的需要而不对后代人的需要产生不良影响,政府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政府必须承担解决环境和生态问题的责任,这是当今世界吃够了环境和生态恶化的苦头之后,总结经验教训所得出的共识。也正是在这样的观念转变之中,行政权的存在形态和作用方式发生了悄悄的然而又是惊人的变化。”譿訛农业现代化法治保障,其中科学发展观起着重要指导思想,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正确调节生产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政府承担重大责任。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由人书写出来,同时亦由人具体实施,保障规则的运行。在行政法治保障系统运行下,由人组成的集合体在施行规则过程中难免出现人为破坏良性运行规制的行为。
“应然”到“法然”,至“实然”机制下,“实然”可能不如预期。“与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和农业农村改革的需要相比,农业依法行政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些农业部门工作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意识还比较淡薄。”讀訛在政府处理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始终有工作人员违法开展工作的现象,如在农业推广环节,农业系统的推广单位依法又可以经营农资,有时还会出现既是管理者又是相对人的情形,推广过程中出现行政人员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享受“优先”的情形。在执法环节,针对农民违法生产的行为“不敢管”甚至不管,农民于农田种植国家禁止的植物、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违法肥料进行畜牧业养殖等。此时则需执法部门以强硬态度进行处罚,对该类行为进行警告。此外,一些部门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自身参与承包农村土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该类人员既可“打通”各部门之关系,又可在政策下进行违法农业生产行为而不受到责任的追究,在行政法治保障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今天无疑是绊脚石。在农产品的流通和加工领域,政府虽积极推进新型农产品市场的建立,以期规范农产品市场,保障农产品质量,但如前所说,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自身参与农业生产活动,自身亦有农产品出售,在此情形下,如何能保证行政执法能不失偏颇,“如出现在农业系统中内部管理主体与行政管理对象并存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就难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讁訛。在农产品流通中,也会出现部分农户未经相关部门允许而私自摆摊出售自家农产品(主要为畜牧产品)的情形,即便农产品非影响人的健康、安全之产品,相关责任亦难辨清。政府规章的制定亦可能不利农业现代化发展,在行政救济中只可在具体行政行为中进行附带审查,此种情形亦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良性发展。综上所述,在农业发展行政法治建设的过程中,部分地区存在有行政效率不高、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参与农业生产活动而导致处理偏颇、农业生产与环境和谐演进的推动力不足等现象。
(三)农村法治建设现状
为保障农民的权利与地位,我国在农村实行村民委员会自治,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村委”)于法律中有明确定义。村民享有四大“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自治是农村农业现代化法治建设重要内容,村委享有一定自治权利,包括公共事业、调解村民纠纷、协助维护农村治安等。农业发展中,村委承担本村生产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与经济发展,具体管理农村集体财产,包括公益事业兴办、土地承包经营方案、集体经济分配等。农业生产是村委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村委依法分配集体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基于公平分享原则合理分配自然资源、集体经济所得收益;农业生产中引导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村委还在农村普法、教育村民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宪法》与《村民委员会自治法》强有力地推进农村法治建设的工作。前述已有提及,从建设“应然”状态至立法“法然”状态,到具体实施成果体现的“实然”状态,法治建设工作由人所实施推动,农村先天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实然”难免偏离预期目标。在村委四大“民”实施中,存在制约因素使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及民主监督无法真正实施到位。在村民委员会成员选举中,农村选民的主动性不足,大多数村民未能意识到自身投票对于村委组成的重要性,或因自身文化水平不足,法治意识不高,往往未深入对各候选人进行理性判断,法律规定民主选举的积极效果不明显。民主决策环节上,部分地区村委未能真正实行民主决策,重大决定由村委会干部独断专行,未经集体讨论,在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上,依据法律规定,乡镇政府对村委会进行指导、支持和帮助,不可干预村委会自治范围的事项,在现实操作中却存在指导少、干预多的问题,体现为以行政命令方式直接下达村委会,包办代替村委会工作輥輮訛;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问题上,农民法治意识淡薄则会导致更倾向用农村习惯来对农村各项事务进行管理,部分农村习惯不仅不科学,也可能违法。
二、完善农业现代化法治保障的建议
农业现代化法治建设中,农业立法为农业现代化法治建设第一环节,立法基于农业生产之现状进行,源于实际发展情况。立法不仅要完善,更要注重所立之法的质量。“良法和善治的有机结合是法治建设的目标和方向,良法不等于善治,仅有良法也无法实现善治,其只是为善治的实现提供基础和条件。”輥輯訛农业立法为现代化农业的实现提供基础和条件,立法包括确立农民主体地位与自主性权利,维持农业生产活动良好秩序,保障人为生产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公权力部门将立法提供的基础和条件运用至农业生产活动中,农民权利与义务的实现需要公权力良好介入。“农村法治的发展宜采用政府主导推进型,通过强化立法、政府倾斜、加大政府投入来促进农村法治的发展。”輥輰訛推进法治建设,需要法治政府,政府在管理农业生产活动中,认识到法律法规所赋予自身何种管理权利,依照法律依据、遵守合法程序,将法律法规预期的目的具体实现。行政部门要严格要求自身工作人员的素质,保证执法活动合法、有效。农业立法与行政法治运用到农业生产,由农民遵守以实现法治建设。村委会自治为农村法治建设之主要承担者,村委会依照法律所规定的选举程序产生,依法对法律规定的自治范围对农村农业生产活动进行管理。加强村委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对农村民主管理,法治应贯穿村委四大“民”。村委进行规划,农民进行生产,注重农民法治意识强化,与其行为进行统一。由此,对农业现代化法治保障的建议如下:
(一)加强全面性立法,贯穿农业生产活动
农业现代化发展立法完善,应注重“现代化”,除了将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济管理方法融入农业生产中,还需农业生产与生态文明相结合。近几年我国为推动农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惠农政策,取得明显成效,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现象得到缓解。在此良好趋势下,应进一步将强农惠农政策以立法形式固定下来,如农民生产国家所支持的农产品,在成本支出与销售农产品所得优惠以立法明确。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盲目性,即农民生产农产品倾向生产当前利润高的农产品,可能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使得利润空间急速下滑。如前几年出现的“爱心香蕉”事件,该事件表明政府对农业生产的干预调控措施是必要的,农民进行农业生产需要有相对科学的市场信息,应完善政府调控农业生产的相关立法,如政府在每一季度的农业生产前须向农民提供可预料的市场信息、科学的气候信息与区域优势信息等,以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加强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关之立法,按照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农业生产。立法层面上,农业保险是保障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目前有《农业保险条例》,现状问题前面已有述说。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农民因遭受自然灾害导致经济损失,会打击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而农业保险是有效缓解该问题的重要手段。在近几年的有效推动下,特别是《农业保险条例》的颁布,使农业保险逐渐得到推广,但依然存在很多阻碍因素,如保险范围小、保险公司不愿保、财政支持力度小等问题,农业保险立法完善是农业现代化发展必经之路,“农业保险保障稳定农民收入,降低和分散农业风险,保障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农业的再生产顺利进行”。輥輱訛农业保险有效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对维护社会稳定亦具有一定意义。在该问题上,要加强完善农业生产风险转移机制,细化《农业保险条例》,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完善《农业保险条例》的配套立法,如农业行政部门与农业保险公司相关行为规制、完善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经营机制、农业行政部门农业保险违规行为问责等。农业现代化发展注重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农业生产中,“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农业技术推广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为基础的法律体系。”輥輲訛农业生产中应推动生产技术的创新,该创新不仅提高农业生产的“量”与“质”,更能推动高水平知识人才积极投入农业生产活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将支持农业技术创新以立法形式肯定,包括新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发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奖励、研究机构的经费投入、农业教育的水平提高等,都能有效推动农业现代化生产发展。此外,依据农业部意见,还需“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秩序立法,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立法,加快完善农村基本经营法律制度”輥輳訛等。加强农业现代化发展,要应对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立法则要全面覆盖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让每个环节的实施过程中都能有法可依,法治保障得以健全。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行政法治建设
农业行政部门应依法处理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建设法治政府,强化农业行政人员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地方政府要始终坚持中央制定的农业发展政策,履行法定职责,将强农惠农政策依法落实到位,积极提高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效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强化农业行政部门职责意识,农业行政部门依法保障农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依据区域优势规划本地区农业生产,保障农民生产相关权利,加强农业机械化推广,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法无授权即禁止”,不可消极干预农民生产效益,打击农民积极性。及时分析农产品市场竞争趋向,有效作出行政指导,为农民提供科学生产信息。“政府运用信息、知识及其他独有资源(如公共信用)推动相对人进行选择或接受指导”輥輴訛,加强政府调控农业生产,确立政府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地位。推动农村农业科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行政部门与农民之间信息交流。根据中央发展农业相关政策,保障对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财政投入,使农业发展有资金保障,尤其农业补贴、扶持资金等。加强行政部门监督农业生产与自我监督行为,执法部门依法对农业生产中违法行为进行惩处,特别针对屡禁不止的违法生产现象,如农民为追求生产,使用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农药。督促行政人员履行法定职责,防止本部门出现行政不作为。质量监督原则上,始终坚持农产品符合人的健康、安全之标准,使质量检测通过的农产品投入市场中,坚决禁止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将法治意识深入贯彻到本部门行政人员中,督促行政人员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依法行政”,执法过程中加强对农业行政部门人员监督,防止滥权现象,确定相关担责情形。
保持农业部门行政人员队伍纯洁,农业行政人员不可从事营利性农业生产活动,如农业行政人员承包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将所生产农产品投入农产品市场流通以追求盈利,在行政人员的录用上,要确保行政人员并未从事相关行业,并定期对本部门行政人员进行检查。可持续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行政部门在管理农业生产、加工过程中强调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政府要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间进行有效平衡,“可持续发展实为一种动态的利益权衡机制:追求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自然和谐,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有机结合”輥輵訛,政府发展现代化农业亦需对自身行政行为有效植入现展理念,秉承科学发展观。现代化农业不以追求高经济回报为目的,更多强调现代先进理念、技术融入农业生产中。首先在规划农业生产活动上注重农业生产在所处自然环境的承担范围之内,按照相关政策进行退耕还林,耕田增设建立在科学的分析上,农村自然难以拥有此条件,需要农业部门帮助分析。其次在管理农业生产中要加强监督,对追求高经济回报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有效打击,可在农村中建立相关救济机制,农民之间亦可进行相互监督,共同秉承可持续发展观理念。此外,立法上还需有效完善公益代表人诉讼制度与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三)完善农村法治与加强农民普法宣传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科技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1 中国与西方国家所面对的现代化进程差异性
众所周知,14世纪末,欧洲文艺复兴成为世界文明史的起点,而同时期,由培根在1620年的《新工具论》对西方现代化农业起到了很好的奠定作用,进入20世纪后,在诸如《物种起源》、《孟德尔杂交实验》、《有机化学在农业级生理学上的应用》等著名文献的正确指导下,西方国家开始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而同时期的中国,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中国的农业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层面上,而后在1958年“左”倾思想的错误带领下所发动的、农民公社运动,对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都起了副作用。
2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取得的进步
2.1 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更加逐渐完善
随着十六大的召开,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成了发展农业的主要作用点。随着这些措施的有效推广,农民的外出务工率逐步降低,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工作者老龄化的问题,并且提高了农民务农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性。
2.2 中国农业科技稳步发展,现代作物育种技术体系初步建立
在相关政策的积极影响下,科研单位对于农业科技发展的投入率增加,促使我国的农业科技成绩年年攀升。
从数据中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确认的农业类科技成果5万多项,获国家和部门奖励的科技成果9485项,其中国家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2008项,农业科技的发展有目共睹。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27%提高到48%,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38%;超级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油菜、地膜覆盖技术等一大批突破性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大大提高了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的生产能力,粮食总产量从3000亿kg跃上了5000亿kg的台阶。
而在2012年7月24日,中国农业部公布数据表示,过去10a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迅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由2003年46.55%上升到2011年53.5%,提高近7%。
过去10a,中国农业科技稳步发展,现代作物育种技术体系初步建立,农业重大灾害防控能力有效提升,先进农业机械装备及GPS、遥感等技术广泛应用,农产品加工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基因工程取得重大进展,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水平差距进一步缩短。农业科技进步支撑了中国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了肉蛋奶的有效供应。2011年中国粮食产量突破5500亿kg,实现连续8a增产,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奶类产量世界第三。
3 中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3.1 科技发展的局限性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在面临着由数量型发展走向质量型发展的关键时刻,而与之同时,中国对于农业科学研究局限性成了发展矛盾的主要性因素。虽然中国每年有近万农业专利问世,但是真正能转为实际性应用的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在于科研单位对于农业研究缺乏长远眼光,科研单位通常以获得奖项为目的研究农业科技,而有关测评单位无法立足在人民的根本需求上,长久下去,我国对于有关农业科技的缺乏问题也就逐渐凸显出来。
3.2 现在中国对农业的推广体系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存在不适应性
目前我国农业投资方面以国家出资为主,而国家对于农业投资的保守性在一定层面上抑制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农业技术本应该走发明――推广路线,而却在投资缺乏的情况下走偏,演变成如今的发明――出售发明的路线,不否认说科技买卖的方式亦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形式,但是显而易见,这种形式与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大相径庭。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重点突出发展个人、发展名族,立足在对中国农业本身的彻底改善,及将农业科技逐渐推广于日常生活中。而科技公司则重在发展高科技经济,在没有全民农业的彻底发展前提下发展科技经济,将本应该完善的农业体系弱化。
3.3 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从农业资源角度看,水土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且根据生态经济学观点,农业现代化发展与水土资源相互依存。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越快、程度越高,它与农业生态系统的依存关系就越密切。由此,我国水土资源短缺将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长期的、根本性的制约因素。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水土资源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不断加剧,人与资源、农业与水土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水土资源被挤占成为了基本不可逆的趋势,而我国对资源问题的解决缺乏有效途径,可见,农业将面临日趋严峻的水土资源短缺。
中国的农业发展有着悠久长远的历史,但是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中,传统农业的辉煌过去却反倒起了抑制作用,在外国现代化农业发展日新月异时,中国却仍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的滞后性可见一斑。自改革开放来,中国农业的发展势头逐渐迅猛,在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方面尤其突出,而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回想过去,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已经迎来了辉煌的第9年,展望未来,相信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会迎来更辉煌的成就。
关键词:六安;四化同步;农业现代化
项目名称:全省党校系统重点课题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加快推进六安农业现代化研究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1日
党的十报告提出“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六安撤地设市以后,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适度超前的城镇化,带动相对滞后的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全市信息化”发展战略,六安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取得了长足进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截至2014年底,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分别达到41.44%和40.2%。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六安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六安农业现代化取得的成就
六安市地域广阔,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盛产多种名特优稀农副产品,粮、油、麻、栗、茶、茧、肉、禽、水产等农副产品产量居安徽省前列,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六安市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坚持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打造优质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建设农业产业集群,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农产品加工水平稳步提升。六安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实施千亿元农产品加工“168”工程,即“着力打造粮食油脂、畜禽水产、酒茶果蔬、羽茧棉麻、竹木草柳和农产品物流服务等6大产业集群,在各县区建设8个产值超5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或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00亿元”。目前,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已经规划建设了12个初具规模、特色各异的现代农业生产加工园区。
(二)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六安市制定了《六安瓜片产品质量标准》、《六安瓜片茶叶产地环境条件》、《皖西白鹅品种标准》等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和各项生产技术规程,畜禽、蔬菜的生产加工全面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品牌农业成效显著,共有102家企业、298个农产品进行“三品”认证,经环境监测合格的绿色食品粮食基地150万亩,水产养殖基地60万亩,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蔬菜基地60万亩。由于不断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政策扶持力度,已经建成蔬菜、茶叶、水果国家级标准园13个、省级标准园18个、部省级畜禽规模标准化养殖场45个,部省级水产标准化示范场29个。
(三)农民组织化程度持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已经组建了粮油、生猪、家禽、茶叶、油茶、茧丝绸、毛竹、大麻、渔业、蔬菜、中药材、园艺、水果等多个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协会和县区分会,吸纳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产品经营户共2,500多名会员。目前,全市有农民合作社6,281家,其中全国示范社30家。
(四)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非常健全,因为它能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克服农业经营主体规模较小的弊端,获得大规模的生产效益。六安市不断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共设立400多个机构,有千名农技人员包保服务生产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涉农企业。推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粮食生产15个主推品种,覆盖率达70%以上。选派800名科技特派员,创建了90家专家大院,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工作站24个。
二、六安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因素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薄弱和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无法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六安属于欠发达地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目前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业的抗风险能力薄弱,遇到旱涝等特殊年份,必然受损。六安的高标准农田比重偏低,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8.61%。农村病险库塘较多,通讯、仓储、运输等基础条件仍然较差。特别是交通条件落后,阻碍了生产要素和农产品的快速流通,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由于资金不足,设施农业进展缓慢,规模也偏小。
(二)农村生态环境恶劣。六安的农村环境没有受到重要的工业污染,突出的问题是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化学肥料的大量投入,使有机肥的施用比例由20世纪70年代前的85%左右下降到现在的不足30%,有近1/3的农田长年不施或较少施用有机肥,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对化学肥料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大量使用化肥对农田生态系统造成了损害,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都不同程度下降,同时土地板结现象越来越严重。农膜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也日益突出,六安的农膜平均残留量和平均残留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也加剧了农业环境质量的恶化。例如,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是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污染问题比较突出。长期以来,由于污染治理投入不足,多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存在雨污未分流问题,污水收集系统和废弃物处理设施(包括沼气生产、有机肥生产等)不完善,导致有沼气生产的无沼液、沼渣贮存场所,沼液沼渣综合利用不完全甚至未综合利用,没有末端治理措施。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均缺少处理设施,无害化处理率低,造成环境污染,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三)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科技人才缺乏。农业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加快,新的农业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这对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来看,六安的农民文化素质较低,20~40岁左右的农民中有部分只有初中文化水平,50岁以上的农民中部分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甚至还有少数文盲和半文盲。加之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长期滞后和费用较高,农民的技能素质得不到快速提高。由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大量高素质的农民工都进城镇了,“抽水机式”的农村人才输出机制使得农村人才流失严重,“村庄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386199部队”加上残疾人构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农业劳动力的年龄和素质结构问题日益凸显,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本不足问题逐步显现。目前,六安市各类科技人员2.5万人左右,只占总人口的0.35%,特别是农业科技人员占全部科技人员的比例不足20%,这与农业大市是不匹配的,而且大部分分布在乡镇农技站及其以上单位,常年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农业科技人员很少。农业科技人员缺乏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农户不能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延伸自然资源价值链条,农村丰富的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造成“靠山吃不上山,靠水喝不上水”、“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尴尬局面。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六安市农业资源丰富,特别是粮食生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2014年全市实现了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单产三超历史,粮食总产量连续11年丰收,六安市首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殊荣,农业产业化水平理应很高。但由于六安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特别是国家级的龙头企业少,不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另外,专业人才和技术缺乏,导致多年来只能对农产品进行简单加工就销售,产业链条短,不能带动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品牌效应和规模化水平都很低,产品的附加值和农业企业的效益也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是造成农业在GDP中占很高比重的主要原因,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三、加快推进六安农业现代化的对策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淠河防洪治理、史河防洪治理等骨干工程建设,突出加强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塘坝扩挖、沟渠疏浚、集体泵站更新改造和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农田整治项目实施,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做到沟、渠、田、林、路、井、电综合配套。加强和改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科学推进农村,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的科学性,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电气化,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二)着力发展绿色农业。六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战略,是立足市情、顺应时势的大战略、好战略,是六安未来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理念。就农业来说,就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当前的主要抓手就是紧密结合《安徽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六安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六安茶谷建设规划、淠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规划等重要规划,制定好六安农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突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绿色主题。具体就是要结合平原、丘岗、山区等不同地貌特征,合理布局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循环低碳农业,加大农业污染治理力度,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培养现代化职业农民。教育是培养现代化职业农民的治本之策。针对六安市农民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都比较低的实际,各级政府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对职业农民的培养,职业技术院校要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设置相关专业,经常给青壮年农民“充电”,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相关知识。日本的成功做法非常值得借鉴。近年来,日本推出了一项“接班人计划”,政府招募愿意从事农业的大学毕业生,由政府出资到农业院校学习两年,毕业后再跟随家乡种植大户当五年研究生,经考评合格,又愿意终身从事农业,由政府提供各种优惠政策,种植不少于20公顷的土地。日本的这项计划很有吸引力,每年指标很快就能完成。
关键词:生产方式;农产品;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4日
一、莱阳市“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回顾
(一)粮油生产能力稳中有升。“十二五”期间,按照“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的成长测土配比方法施肥等节本增收技术,使农业出产资本获得有用节制,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展望与防控能力加强,粮油出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上必然有所提升,稳固了莱阳市“全省粮油生产大县”的优势地位。到“十二五”末(2015年末),分析测产全市粮油种植面积(二次种栽)达112.27万亩、亩均单产257公斤/亩、总产28万吨。
(二)水果产业提质增效。依托资本、土地和成长根本,以打造水果生产大市的目标,凸起基地建设、果园看管、加工企业培植壮大三大重点,提高水果产业及其附加值,提高莱阳梨a品的市场有力竞争,周全地提升水果产业整体体效益。水果园基地散布全市15个乡镇,120个村落,从业庄家3.5万多户,涉果人丁13万余人,果农人均从水果产业成长中获得的收入约为4,300元。五年来,果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到2015年,莱阳市水果加工车间达到120家,机器设备达千余台,固定资产达1亿余万元;水果产品已经涵盖苹果、莱阳梨、蜜桃等种类;“一支笔莱阳梨汁”等品牌已经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2014年,全年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27.14亿元,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0.65∶1,与“十一五”同期相比净增长10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县建成水果果园、油产作物基地、中草药材、水产品与养殖等农业特色产业基地总占面积量达132.51万亩;培植市级以上农业现代化龙头重点企业15家(省级6家,市级9家);培育各种市场主体5,500个,专门农民互助达185家,家庭种栽养殖农场达到72个,新植培专门户310户。
(四)科技服务贡献率上升。“十二五”期间,建立5个部级粮油高产示范、3个省级丰产工程示范,建成娘娘山旅游农业合作开发区、照旺庄农业休闲村、濯村农业现代成长村等10个区示范农业。为提高花生产业化水平和国家竞争力,近年来“鲁花”和国内重要高等院校建立了多个联合研发中心和科研基地,建立的江南大学――鲁花联合研发中心、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果转化基地已经运行7年。
(五)农村新能源建设成效显著。坚持“因地制宜、典型示范、强化服务”的原则,广泛地试行绿能,各乡镇实际得当的农村新能源。“十二五”期间,累计建成户用沼气4.7万口、推广生物质炉25,000套。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逐渐完善。省市的凭据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查验检测规划建设,不停加强公共体系检测建设。“十二五”期间,先后督促春雪、龙大等8家企业、超市建立农残检测室;在镇乡创立了17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办理站;筹集资本100多万元,占地300平方米启动的莱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督检验项目实验室,对农产品实行监测达全程,确保蔬菜、水果抽检及格率均达几近满分百。同时,全市有7个农业企业,8个品类牌子获有机食品认证,2个地理标品,7个绿色食品,15个产物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基地有机面积达2,000余亩,加强了莱阳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二、莱阳市“十三五”时期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
(一)宏观环境
1、政策优势。“三农”题目在“重中之重”之位,直接有力地、范围广地强农惠民,为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全县农业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明显提升,美丽村庄建设初显风范;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拉大了对农产物的有用需求,为莱阳市农业发展供给了内涵动力。
2、资源优势。一是农产品资源优势。全市已建成特色主导产业基地,食品工业园区、濯村工业园、龙达工业园等坐落莱阳;二是劳动力资源优势。随着国家退耕还林等项目的推进,莱阳将会有超过5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需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成长的人力资源主力;三是水资源优势。境内有大面积的蚬河湾库叉及13座中小型水库,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发展特色养殖。
3、区域优势。莱阳陆路交通、客货运输四通八达,204国道、308国道在莱阳腹地蜿蜒,烟青一级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杰出的区位占上风,便捷的交通为莱阳市旅游与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重要市场开拓前提和交通条件。
(二)发展重点
1、全方位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到“十三五”末,全市推广测土配方累计施肥技术达到300万亩每次以上,配方肥应用100万亩以上,化肥总商品量18万吨以内,配方肥占35%以上;有机肥种植20万亩以上;旱地农作物节水农业技术使用在25万亩以上;化肥使用率提高1~3个百分点,实现化肥总用量零增加,泥土的有机质含量提升到2.5%,年均提升0.1%。
2、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建设
(1)水果产业。以茌梨为例,莱阳全市茌梨种栽面积有1.1万亩,2.6万吨的年产,能创造1.2亿元茌梨年销售收入。但60%以上的莱阳梨是市内贩卖,余下较多部分是被作为礼物运送到了外埠,实际当作商品是屈指可数外销的。特色品牌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2)油料产业。以鲁花为例,在花生油产业的引领下,将主打花生油品牌延伸到压榨葵花籽油、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坚果调和油、橄榄油、芝麻香油等众多农作物油种,实现了多油种多品类的产业格局。不仅让企业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开拓发展了第二支柱产业,更给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重大贡献。
3、加强品牌培育。莱阳市农业局专员说,农业产物地区农作物品牌价值评定指数中有一个重要指数是看品牌佳誉度和影响力,下一步⒏愫帽曜蓟建设,以大型企业为依托,履行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
4、实施高端市场营销。以莱阳梨为例,通过莱阳梨批发设立专区,施展好莱阳联盟发卖绿色食品专区的作用,大力开辟新市场,扩展到大中城市争取斥地设立专卖店,实施专卖经销策划,积极奉行收集网络客源营销,依托知名大企业,通过现代销售平台,实行合作多赢,实现捆绑式营销。
5、加强“千县万村”计划建设。现在莱阳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已形成发展电子商务的浓厚气氛。莱阳市农业淘宝项目市(县)级运营中心选址在莱阳・义乌国际,首批将计划选择30个村落作为农村淘宝服务站点。
(三)保障机制
1、着力加强组织领导。树立龙头企业为市场主体,扶持龙头企业就相当于扶持农民的观念,切合实际,将建设农业现代化纳入各级各部门的重要工作日程。
2、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以当局政府投资为指导,拓宽农业资源投入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结合当地实际现代农业情况,保持与世界潮流一致,极力制定好的现代农业计划部署文书。
3、大力推进依法治农。现代农业执法体系和建设领导队伍加强,加大培训农业执法人员的力度,工作执法人员与公务员提高职员能力水平。完善法令监督制度,促进公平执法和严格公开执法水平提升。
4、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职能。完善农作物质量监测体系,保障监管投入经费,确保农产品和农业投入产品质量安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并且需要引导与鼓励农作物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证后强化监管,规范督促认证产品使用标识,使用依法规范农业安全投入品,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产业。
三、结语
在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上积极摸索、标新立异,借鉴海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发挥莱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应用先进生产设备,实现农业标准化。加强村民网络系统建设,畅通联系群众渠道,及时掌握农村基层动态,解决和调处矛盾纠纷,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加速莱阳市农业现代化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春雷.莱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情况的调查[A].农业科技管理,2011.
[2]孙德奎.山东省莱阳市标准化农产品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3]佚名.市领导调研农业农村和基层综治工作[N].烟台晚报,2015.4.3.
[4]王军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5]李旭霖,陈国玉.莱阳市农产品比较优势及区域布局分析[N].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礼县
礼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经多年努力,农业发展较为迅速,但目前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农业尚在起步。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有了现代化农业,才有高效益农业,也才能大面积提高农民收入。究竟如何才能发展礼县现代化农业,值得思考,本文以智力农业、精细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作了一些粗浅地探讨,以加快我县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1综合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
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我县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县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发
展。
2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匮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四大密集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在干旱缺水、山地陡坡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第三,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大批有技术的人才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3大力发展信息农业
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县农业部门和部分乡镇正在建立农业信息中心(站),并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将为我县信息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全面发展生态农业
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我县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倒茬,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等技术都有效地保证了农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是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尤其近年来形成并大量用于生产实践的“猪―沼―果(菜)―粮”四位一体或“畜―沼―粮”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发展模式,逐步探索和引进应用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新农业技术。
5促进发展城郊型工厂化农业
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措施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可使作物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
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的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的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
Spring
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的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的肉类,对健康是不利的。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
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农村金融农业现代化对策
一、研究背景
在国家大的政策鼓励引导之下,2003年,我国农信社继续深化改革,正式启动改革试点工作,自此,中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步入了一个新时期。2006年,国家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限制放低,新型金融机构开始广泛建立,其中,以村镇银行为代表。于此同时,担保公司与保险公司等辅的金融机构在农村建立,他们不断进行的体制改革和业务创新对银行类的金融机构形成了有利的补充,极大的丰富了农村的融资渠道。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之后,目前,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已形成多样化、多层次,覆盖面广的特点,以往以正规金融为主的局面被打破,支持农业发展的信贷额度及规模也在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户的资金需求,满足了农户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的发展。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现状
建国初期,由于我国优先发展工业致使农业发展相对滞后。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凸显出农业发展滞后这一问题,而农业现代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非但没有发挥其关键作用,反而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短板。现在,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传统的正规金融为主,一些新型金融机构为补充的比较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但这些金融机构在具体的运行中存在金融机构定位不清晰、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信贷资金有效供应不足,市场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因此,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提高货币资金的利用率,为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扫除障碍,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第一,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不足。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家为支持农业发展而专门设立的金融机构,然而,由于其在网点设置、业务范围和信贷渠道方面的限制,无法对农业发展起到足够的支持作用。在业务范围方面,只从事粮食、棉花和油料作物的收购,对资金实行封闭管理,无法充分满足农业发展多方面的资金需求;在信贷渠道方面,由于缺乏健全的机构体系,农业贷款的发放效率很低,而且忽视了对信贷资金的监管,存在重放轻收甚至只放不收的问题。
第二,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正规商业银行主要将信贷资金投入到利润率高的城市和工业,农村机构网点不断萎缩,近30年来,撤销了县级以下网点数万个。农业银行作为国有银行中支农的主力军,在上市之后为了提高利润,撤销了很多效益不好的农村网点,同时缩减了县级以下网点的授信额度,这使得正规金融机构在资金供应方面不能有效满足农业发展的资金需要。
2.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第一,存款准备金的缴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的缴存是国家的制度规定,农村金融机构除了要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外,还要上存二级存款准备金和结算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力。
第二,资金的约期上存。金融机构要求下级机构的资金按约定的期限和数额按一定的内部转移价格上存,以将资金实行信贷或投入同业资金拆借市场或资本市场以获取利润。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上存会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而且这部分利息收入往往高于农村信贷的收入,且风险相对要较小,因此农村金融机构更加愿意约期上存资金以获取稳定的利润,这也是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原因。
四、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加速进程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而农村金融的供给不足是由历史的、现实的、主客观各个方面因素所造成的,本文作者致力于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依据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与之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金融支农的政策扶持
在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涉及农业的金融机构给予大力扶持,并且成效明显,这对我国来说是一个良好的经验,政府应当引导金融机构支农的发展并可以从下列几点着手:第一,增加涉农金融政策扶持。对农村金融机构在运行中出现的风险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以保证其平稳健康发展。第二,分类监管。金融监管部门应考虑到涉农金融机构在在运行中出现的各种损失,放宽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不良率,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保证农业的健康发展。第三,加大惠农金融补贴。对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乡镇企业和地方规模较大的农业给与适当的贴息补偿。
2.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对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首先从政府服务性金融机构方面,要确定并执行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等政府农村金融机构的职责和功能。尤其在商业性金融方面,中国农业银行在加快商业化改革的同时要致力于市场化原则迈进,重点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专业化建设的支持力度,继续发挥其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随着农村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三农”对农村金融的需求也时刻产生着变化,因此,加速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一,调整信贷结构,创新适合农村金融发展的产品,满足农村金融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第二,涉农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农村的具体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对农村金融的工作流程、服务模式进行创新,推动农村金融向着多层次的成熟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双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米尔顿・科特勒
美国科特勒营销集团主席现代营销学创始人之一
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已实现了在教育和科技上的变革,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因特网人数最多的国家,已成为在能源产业上最为重要的投资者。随着消费者信用制度的不断扩展,中国的消费变革也在我们的眼前逐渐展开。那么,什么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变革的亮点,而且,它的实现将会成为世界上最为势不可挡的经济增长呢?
我认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时代已经渐渐来临。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
毫无疑问,在未来十年,不论是政府还是个人对农业经济的投资的增长将会与如今我们所目睹的工业和服务行业的增长势头相媲美。在美国,农业经济其实就是最大的产业。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就在不久的将来,农业经济也同样会成为中国最大的产业。但对于如此未来的估计,其前提是我们必须对当今中国农业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全局的了解。
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在全国看来又不尽平衡。一个方面,旧中国的农业模式依然存在,如今,在中国8亿多的农民中,很多人依然是将自身的生存需要放在首要位置的。造成如此情况的主要原因,主要还是在农业运作中依然存在的很多陋习;同时,农民的流失,和城市农民工的增加也是如今中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然而,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来说,这都是必经的阵痛和过程。
不可无视的是,中国农业还有另外一个可喜的方面:在中国某些农村,农业经济已经变成给人们带来财富、科技,甚至是荣耀的前沿阵地。虽然这个潮流才刚刚开始,但是它必将会快速成长和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农民继续留在他们的土地上,通过合理安排生产来获取利润,而不仅仅是满足生存的需要。现代化农业已经在中国悄然生起,并必将会稳固成一个职业,就像在西方和澳大利亚的农业经济一样。如今,30%可种植的土地就能生产出中国需要的70%的食物。那么,靠着一亿多运用先进的生产方式作业的农民,和可带来无数增值的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甚至是营销,在20年之内,农业必将成为中国经济中最大的产业,一定能创造出增值的。
这首先要得益于中国政府长时间以来在这个方面做出的表率,通过租赁以及其他一些法律上、金融上、社会上和技术上的途径,给予农民和农业投资者以强大的支持。农民不需要根据政府的要求来进行生产,而是完全可以根据市场的供需变化来更为合理地安排生产。同时,农民还可以从低廉的农作物的生产转移到对高价值的农作物的生产,就像现在,很多农民选择从种植粮食作物转移到种植蔬菜。如今中国的农业早已市场化,并且对于任何想在其中投资的人来说,都是开放的。
虽然在2004年,农业产业只收获了相当于工业所获得的投资数额的2.76%,甚至比对服务行业的投资还要少上1个百分点。但是我相信,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会加快,就像中国快速发展的频率一样。具体而言,我认为,在土豆、棉花、水果、蔬菜和其他农作物领域,都有很好的个人投资前景。因为在这些领域中,土地已经被集中到一个较大的规模,不论是在土地的改进,种植,机械、设备和技术方面,都为投资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当今的中国,较大规模的农业经济存在于种植,喂养,加工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尽管中国的农业在2003年仅仅获得了2%的国外直接投资,我相信这个步伐也会很快加快。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使得国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进入这个领域,再从中国更多地出口他们的农作物。比如,加利佛尼亚的种植商就将部分产品的运作移师到中国。然后他们通过出口的方式,以比当地生产商低40%的价格,再把这些农产品运回加利佛尼亚。同时,我们也将会看到中国会越来越多地把绿色蔬菜和蘑菇等农产品销往亚洲各地,甚至是西方国家。就目前而言,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
我们还应看到,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的园林种植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中国经济乃至人口的发展。科技、物流和销售等各方面的发展不断地使得人们对更多和更丰富食品的现代化的需求得以满足。所以,中国也很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的食品进口商。但事实上,如此巨大的需求市场必然会促进中国农业经济的更快发展。
中国农业产业未来发展的条件及趋势
越来越多的食品零售商们为加工食品创造了更多的需求空间。比如,如今正有20家国际水准的法国炸煎食品工厂正在中国兴建,以满足中国乃至国外出口市场的需求。正是这些有创造需求能力的超级市场供应链和快餐食品供应链,逐渐酝酿了中国食品加工和食品销售的革新。
与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比,中国农业现在在逐渐向现代化科学化迈进。我很欣喜地发现,每一年,都有很多农学家和农业工程师从中国大学中走出,通过几年的国内经验的积累和国外技术的结合,我相信他们将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农业科研人员。清华大学就在两年前开创了“农业产业化中心”,如今,已经有1000名农业经济的管理人员学成毕业。他们必将成为未来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同时我很高兴地看到,中国在2001年到2005年,在生物科学领域投资预算就达12亿美金,这比上个五年增长了400%。这笔基金将专门投入到农作物的培育、遗传学、GMO、土壤研究、灌溉和现代化农业组织的研究和应用上。加上政府、组织或个人对农业的投资以及对农民的培训,这些都成为食品加工者和城市超市零售商得以源源不断获得大量高质量的农产品的前提保证。我相信,在这些方面更大的发展,势必会更根本地解决如今还残留的一些阻碍中国更多农产品出口增长的问题。
同样,能够创造增值的食品加工业在中国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大豆和花生正在被更多地压榨和加工成为食用油、面粉、维他命和其他种类繁多的有价值的副产品。通过谷物培育出来的乙醇类植物也越来越为常见,它们又同时为动物养殖创造着富含蛋白的饲料。中国正在建造马铃薯片加工厂、花生黄油加工厂和其他一些新的食品类别加工基地,以满足更多中国人的需要。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物流和分销领域的成长也给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无数的益处。如今,高速公路把农村和城市以及港口连得更紧,有利于便捷的运输。随着货物运输业的私有化,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双轴半拖车。就连拖拉机也变得更为自动化、灵活化,总之,变得更加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