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产业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区域体育产业增长极培育的最新进展
(一)三大都市圈体育产业高速发展
依托区位优势、环境条件和产业资源的比较优势,根据“梯度推进”、“增长极”和“点—轴开发”等发展方案,我国东部省份形成三个体育产业资源的“集化区”,即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区带;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江—浙”三角区;以广州为中心的“穗—深—珠”三角区。其中,“长江三角”地区因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间地带,具有重要的经济区位和体育背景优势;同时,这一地区也是当前中国体育资源最为丰富、体育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占据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并对周边地区具有很强的辐射力。这三个都市圈体育产业发展规模逐年扩大,体育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2008年,北京市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0.2万人,实现总收入579.8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7.4%和67.4%;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154.0亿元,比2007年增长75.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9%,比2007年提高0.5个百分点。在长三角地区,2010年浙江省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出717亿元,创造增加值为204亿元,比2009年增长23.8%,高于GDP现价增幅3.2个百分点。浙江省体育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55.65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204亿元,发展迅速。
(二)中西部大城市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在中西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和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体育及相关产业正快速发展。城市具有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比较优势基础以及先进的体育设施,其集聚的大量体育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资源推动了地区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长沙市体育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长沙市拥有各类体育及相关产业单位数7685家,从业人员31245人;体育产业全年实现增加值为20.95亿元,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4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1%。另据武汉市体育局及武汉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03年起,武汉市体育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均呈快速增长态势,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也逐步上升。2008年武汉市体育产业总收入116.96亿元,实现总增加值16.97亿元,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GDP,4115.51亿元)的0.412%,占当年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1987.73亿元)的0.85%左右;2009年武汉市体育产业总收入达到135.62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6%,实现总增加值19.07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2.4%,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GDP,4620.86亿元)的0.413%。
(三)体育用品制造业成为重要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首先,体育用品制造业总产值持续上升,2002至2008 年期间,我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业从工业总产值来看是逐年递增,从147.9亿元增加到691.8亿元;2005—2007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产值增速都在20%左右;据预测,2011—2013年,中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市场规模分别为1253亿元、1479亿元、1744亿元。
其次,我国的体育用品生产企业数量众多。据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底全国体育用品生产企业约为25000家,加之上游零部件配套供应商和下游产品经销商,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共约4万多家。
第三,我国已经拥有全球65%以上的体育用品生产份额,且出口也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幅度。其中运动服装、运动鞋占世界份额高达80%左右,世界几乎所有品牌在我国都有加工,是全球公认的体育用品生产大国。
第四,在福建晋江,以体育用品制造业为主的体育企业占全市GDP的18%,拥有体育用品生产企业3000多家,国家级体育品牌37个,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的1/4左右,体育用品制造业已成为晋江市的支柱产业。
(四)体育产业基地示范效应凸显
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成都温江、福建晋江、北京龙潭湖、浙江富阳和山东乐陵等6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体育产业基地具有集聚性强、辐射效应显著、特色鲜明等特点,有利于弥补单个企业竞争力的若干不足,并释放出一种更为可靠和强大的企业集群优势。这种集群优势又可以转化为四个方面的竞争力:占据市场优势,形成规模效应;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提高本地产业的创新与抗风险能力;有利于形成一个有特色的产业体系。所以,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既有利于形成产业基地内的体育产业集群,可以在很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又有利于发挥体育产业基地对于周边及其他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体育产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二、区域体育产业增长极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 产业化 分析
体育产业化是指体育由非产业部门向产业部门转化,并成为国民经济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体育产业化是改革体育体制,使体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其实质是体育思想观念的革命和制度的创新,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我国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认为兴办体育事业是政府行为,主要靠国家拨款和依靠行政手段办体育,使得体育事业发展的后劲和活力不够,从而影响了体育事业的持续性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进一步改革体育管理体制,形成国家与社会共同办体育事业的格局,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
体育产业化将为社会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劳动就业成为社会主要问题时,体育产业在增加社会就业机会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体育产业具有直接为国民经济创造效益和拉动相关产业增长的功能,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强大并充满活力。体育产业将成为21世纪国民经济中的朝阳产业。
我国体育产业化的现状分析
体育产业化的政策环境
我国体育产业的方针是深化体育改革、加速体育运行机制的转换,通过调整体育产业结构、理顺体育产业内部组织关系、培育和开拓体育市场等手段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进一步增强活力,加速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的体育产业政策也应围绕着这一方针而制定。在有效的宏观调控下,对政府投资、社会投资、个人投资和境外投资的各方面,建立各层次投资主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机制,保证各方面、各层次的投资合理搭配,协调增长。完善体育相关产业政策,促进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采取多种途径、方法和手段,为不断扩大和提高体育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提供服务,为创中国体育名牌产品和中国体育产品进入世界市场提供支持和帮助。
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人们改变着对体育的认识,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体育产业化从本质上说是市场经济行为,既需要经济理论的指导,又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一方面要同以往体育管理中的旧观念、旧制度分道扬镳,另一方面要充分借鉴世界上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体育消费的多样化、层次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在满足了基本消费后,体育消费出现商品化的趋势,以前,人们体育消费商品化程度很低,难得花钱观赏精彩的体育比赛和表演,而现在花钱观赏体育比赛已成为大众的共识。人们消费倾向已转向较高层次的娱乐享受,同时花钱学习健身、健美,付费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也愈来愈多,体育消费商品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同时,体育消费层次性的日益分化,以前,大多数城市居民收入均等化,差别不大,人们在体育消费上的差别也不明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出现,人们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开,体育消费的层次性也逐渐分化。在这种新形势下,就需要大力发展各个层次的体育市场,来满足不同收入阶层居民体育消费需求,进一步实现体育消费商品化、市场化,这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大前提。
体育产业化的观念转变
培育和发展体育市场,必须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树立产业观念、商品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体育要面向市场,坚定地走向市场,但并不是无条件地推向市场,也不是所有体育服务产品和所有体育机构都能进入市场,哪些能进入市场,哪些不能进入市场,要进行具体的分析,重视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
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市场主体不到位,市场经营紊乱
目前许多体育组织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体制下的不良习惯,有的组织即使进入了市场,由于产权关系不明确,并没有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如原国家体委与各协会、中心、企业的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如何管理,由谁管理等问题目前都不甚明确,这就必然造成经营活动的紊乱。如随便使用国家体委和中国奥委会的名义进行商业性活动,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外流问题,运动员做广告,运动协会的徽记和大型运动会的标志被用于商业开发活动等。以上问题由于没有从产权上加以认定,也就无人和无法管理。
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发育程度低
从目前情况来看,尽管各市场主体开始经营体育劳务、体育竞赛、实行体育技术和培训的有偿转让、发行体育彩票等,但离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劳务市场、体育竞赛市场、体育技术市场与体育金融市场等各种完善的配套市场还相距甚远,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市场相比而显严重不足。
市场经营观念落后,体育消费者定位缺失
由于我国的体育活动长期都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进行的,一直受着“生产观念”的支配和影响。虽然体制上略有改变,但从许多体育市场经营者的观念看来,并没有伴随着体制的变迁而实现从“生产观念”到“市场营销观念”的转变。一些地方和单位的体育生产和经营仍然是“以生产为中心,以产品为出发点”,在消费本位上没有把消费者视作真正的“上帝”,并未形成消费者需要消费什么我就生产经营什么的观念。
市场结构欠合理,市场发展出现倾斜
首先是市场的内在结构不合理,重一般国际竞争项目的市场培养,如三大球和一些奥运项目,轻一般商业性体育项目的市场培养,如赛马、拳击等;其次是市场的产品结构不合理,重一般有形产品的开发经营,千方百计的去争夺冠军,并以此来获得厚利,轻无形产品的开发经营,如体育教学、体育科研、体育健身休闲、体育娱乐、体育广告、徽章、名誉权的开发经营等;再次是市场区域分布不平衡,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的差距非常大;最后是市场的组合结构不合理,重现有市场的争夺,轻潜在市场的开拓,并以对现有市场赢得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为主要追求目标,而不注重在经营活动中出奇制胜,很明显会使体育市场的发展出现结构性不平衡。
体育法规未落实,市场调控机制缺乏
发展体育产业,离不开体育机制的合理制定,体育市场的发展需要体育产业政策和市场政策的扶持,更需要有各项法律规范的保障,没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机制,发展体育产业也是一句空话。目前政策和法规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市场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而且,在各项体育业务活动和经营活动中,国家没有能够与调控一般商品市场一样,选择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对其不良发展态势进行宏观调控,如在分配领域向个人倾斜过大,却不能产生相应的效应等问题,就没有正常的宏观调控手段来遏制。
体育资产和资本的积累不够,结构性供求跟不上
一方面,国家投入少,另一方面,国家投入的大部分资金被人头费消耗掉了,没有积累,很难谈到增值。体育政策、法规体制的积累不够。目前,我国除了用来规范全民族体育事业发展的《体育法》以外,还没有一套用于指导体育产业发展的、可操作的行业指导办法。即使体育行业中的某些企业发展得比较快,也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经验和制度。体育产品科技含量低,整个行业技术积累不够。我国的体育产品多为劳动力密集型,科技水平不高,科技成果向市场的转化渠道不顺畅。这使得体育用品结构性供不应求,很多产品依靠进口。体育教育模式严重滞后,体育人才的积累不够。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单科院校培养体育人才的模式,往往只能产生运动员,却不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尤其是具备一定科技素质管理素质的体育人才,如体育经营人才。
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
充分培育体育产业化主体
体育产业主体卖方的培育:通过财政拨款、体育部门自筹和社会集资等渠道筹集资金,建设一大批既能够举办比赛又能向社会开放供群众活动的、类型不同、功能多样的中小型体育场馆。
体育产业主体买方的培育:在全面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的同时,要突出那些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竞技运动项目,不断提高其竞技水平,使体育比赛更富有生趣,以吸引更多的观众。把培育体育市场与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建立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广泛建立不同类型的群众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和基层体育锻炼组织,动员组织群众投入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使体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推进体育产业化,使大部分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面向市场,进入市场,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一部分有条件的体育场馆可以实行企业化经营,或转变为自主经营的体育经营实体。继续推进足球等运动项目的俱乐部制改革,逐步向半职业化、真正的职业化过渡,使职业运动俱乐部成为自主经营的独立经济实体。
动员鼓励社会力量、境内外的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体育健身娱乐设施,向广大消费者提供多种多样的体育服务,满足人们不同要求的体育消费。
推进体育产业产权制度改革
我国体育资源配置采取市场方式,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首先必须转变职能,由微观管理变为宏观管理,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如政府可以通过补贴为私有市场提供动力,降低体育经营企业的税收,给予相应的低息贷款或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扶持体育产业发展,鼓励、吸引社会和个人兴办体育产业,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体育产业政策推进体育产业化发展。
推进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
打破体育市场的地区性、封闭性,建立一个全国有机统一的、开放的体育市场体系。创造体育产业运行的市场环境至关重要。目前,体育市场体系的建设,主要是尽快建立健全各类市场。首先,体育商品市场、资金市场和人才市场是体育产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是体育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离开三大市场,体育经济活动就无法存在。它们应当是体育市场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体育技术市场、体育器材市场、体育信息市场、体育无形资产交易市场和体育产权市场则是形成上述三大体育市场的服务保证,也应及时配套。
推进体育产业法制建设
体育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保障。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只有建立健全法制,才能规范市场主体
的行为,保证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健全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目前体育产业统计体系的研究是我国体育产业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空白点。原来我国体育部门和统计部门采用了一系列统计指标,但由于这些统计指标及相应的统计方法都建立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没有考虑体育所具有的产业性,已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当前体育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人们的生存消费基本满足以后,消费需求必将扩张和延伸,毫无疑问,体育产业在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拉动经济和刺激需求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体育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21世纪我国重要的产业部门,为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体育产业.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a)-0000-00
体育产业主要就是指提供体育服务的行业,包括提供体育物质的行业以及传播体育精神的行业。体育产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虽然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其仍是一个注重市场经济效益的行业。如一些盛大体育赛事的举行势必会吸引众多的消费者,因此其中蕴含的市场商机也是巨大的。
1 体育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1.1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
现阶段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结构不健全,进而缺乏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我国缺乏一些大规模的体育企业,因此不能够带动我国体育产业获得良好的发展。另外,我国体育产业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市场发展体系,体育产业的管理理念陈旧,集权制封闭式的管理造成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低迷。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学习国外体育产业的运营模式,使我国体育产业市场更趋规范化,进而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1.2 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
目前,美国体育产业比较发达,其原因是美国体育产业发展时间比较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1%的国内生产总值就源自体育产业,而且这个数值每年都在有所增长。据调查,体育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了其国内的支柱性产业,这足以表明体育产业发展空间的广阔性。如今,全球体育产业经济效益每年都在有所增长,体育产业的发展正呈良好态势。
2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不稳定
我国在政策方面并没有对体育产业的发展予以支持鼓励,体育产业并没有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产业给予极大的发展空间。据了解,西方各国的体育产业之所以发展迅速,是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及倡导的,因此国家的政策推动对于体育产业发展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我国体育产业缺乏长足的资金扶持体制,因此建立与体育产业有关的投融资配套体制,也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2.2 体育产业结构存在缺陷,产业质量应大幅提高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形势为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规模远大于体育本体产业的发展规模,这严重的造成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我国体育本体产业的规模性普遍不强,且大多数的本体产业的经济效益都定位在体育赛事、健身娱乐以及无形资产等方面的经营,忽略了在体育劳务市场以及体育技术市场上所存在的巨大的利益空间,虽然对此类市场也有所涉及,但是缺乏一定的规范化,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
2.3 体育产业发展区域不平衡
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类似,同样会受到地域的限制,其原因就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一般来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因此体育产业的发展也比较迅速,但是对于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不景气。以我国体育彩票的销售量为例,全国40%的体育彩票销售量都集中在我国东部的几个发达城市。
3 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提出的对策
3.1 制定完善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体育产业需要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进来,以加快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同时国家要给予一定的支持鼓励措施,如财政方面的支持,可以针对体育产业给予减免财政税收的政策,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并参与体育产业。另外,政府应加大对体育产业项目市场经营的扶持力度,以引导社会融资团体的加入。
3.2 开发体育产业主要经营领域
开辟体育产业主要经营的领域,是引导体育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当前总体的发展形势来看,体育产业的经营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体育赛事的举行,一些盛大体育赛事的召开可以让吸引更多社会群体来观看,同时体育赛事的举行可以让观众欣赏到高水平的体育竞技,是体育产业经营的主要模式。二、对体育精神的宣传并提供与体育相关的健身技能的培训,此种经营领域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群众对体育健康的认知度。三、从事体育推推广或经纪人业务。
3.3 构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平衡不同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
如今,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是规模性不强,因此这些地区应该施行体育产业集中化,即扩大体育产业的规模,如建立国家级的体育产业发展基地。其次是针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以当地的经济水平为基础,结合当地可利用体育资源。发展创新型的具有地区特色的体育产业,使体育产业能够切实的加快地区经济的发展。
3.4 鼓励我国体育企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竞争力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着很多根本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造成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为了扭转我国体育产业低迷的状态。我国必须积极建设规模性强的体育企业,同时培育体育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形成完整的体育产业运营体系,进而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竞争力。
4 结语
综上,体育产业是能够促进经济进步的新兴产业,其发展空间是巨大的,我们必须把握各项大型体育赛事在我国举行的这一发展机遇,实现我国体育产业面向国际化,多样化的发展目标,进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辽宁经济转型城市;体育产业;成长;阜新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7年来,辽宁经济增长明显加快,经济效益显著增加,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明显优化,经济活力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一些地区和城市由于历史、资源以及其他因素,城市经济面临转型问题。
1、辽宁经济转型城市体育产业成长现状评价,以阜新市为例
辽宁经济转型城市中,阜新是最典型的一个,作为一座以煤和电为主的老工业城市,阜新市在近年来经济发展低迷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以政府主导型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打造“篮球城”,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产业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体育产业内部各行业、各部门之间比例不合理。阜新市体育本体产业效益不突出,发展不充分,竞赛表演业结构单一,以篮球为主,健身娱乐业发展不足,广大的市场潜力尚待开发;相关产业发展畸形,体育培训和体育用品销售以小、散为主,未形成规模效益;延伸产业缺失,体育中介尚处于空白阶段,体育经营人才缺乏,不能运用营销手段与国际接轨,导致人才流失很严重。
(2)投资渠道单一
阜新市体育产业是以“篮球城”建设为核心展开的,每年的市政府规划中,有专门的经费。这些投入主要由体育场馆、设施和大型比赛组成。阜新市现有体育产业主要以政府或者国企单位投入为主,尽管阜新市成立了第一家职业篮球俱乐部,开始尝试用市场手段经营,但是三沟酒业更加看重的是“篮球城”这个招牌下的广告效应。
(3)缺乏体育经营人才
阜新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员观念相对落后,经营内容单一,营销意识淡薄,专业经营管理人员奇缺。以陈晓丽为例,陈晓丽作为现役国家女篮的核心人物,每年的收入竟不足10万元,是优秀男篮队员的几十分之一,这其中很多方面就涉及要体育经济人的问题,缺乏对优秀女篮运动员的包装和开发,导致市场价值被低估。
2、辽宁经济转型城市体育产业成长缺陷的原因,以阜新为例
(1) 经济发展滞后
辽宁经济转型城市发展水平大部分处于辽宁经济发展的中下游阶段,其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较好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经济发展的滞后直接导致经济转型城市体育产业的滞后。实践证明:经济发达地区体育产业较经济滞后地区发展较好,且经济发展和体育产业发展呈正相关,经济越发达,体育产业发展越充分。
(2)消费水平低,消费结构不合理
恩格尔系数是关于消费变动分析的理论基础。相关研究表明:恩格尔只有在0.4以下时体育产业才处于活跃状态。辽宁经济转型城市的恩格尔系数都高于0.4,说明居民食物支出占总支出比重高,而其他支出占有的比重低(见表2)。
(3)体育产业主体缺失
辽宁经济转型城市体育产业主体缺乏是制约辽宁经济转型城市的关键因素。目前,辽宁经济转型城市的经济依然停留在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产业主体依然是依靠自然资源开采、建筑和贸易的企业为主,而支持第三产业和投资体育的企业依然很少。即使投资体育产业的企业,也大多属于是在政府呼吁下进行的,很少按照市场规律从事体育经营和赛事开发活动。
(4)产业关联度低
辽宁经济转型城市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总体上受其他产业的影响和制约程度高。同时,由于其本体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潜力还未能完全开发出来,导致影响力较小,体育产业影响力仅仅局限于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健身和培训市场。
3、辽宁经济转型城市体育产业成长的对策分析
(1)突出政府主导作用,继续打造体育名城战略
辽宁经济转型城市需要进一步强化现有体育发展模式,以打造“体育名城”为着力点,激发市民的健身热情、培养体育消费观念。首先,政府不能把体育产业只停留在“体育搭台、经贸唱戏”的阶段;其次,政府要注重对体育整体发展战略的研究,制定合理的体育产业政策。加大体育产业软环境的建设和营造,保证体育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大体育法规的完善和建立,保证体育市场的规范运作。
(2)拓展沈阳经济区的联动效应
随着沈阳经济圈战略地位的确立,为辽宁经济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借此机会,辽宁经济转型城市可以大力发展当地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阜新要与经济圈其他城市联合互动、协调一致,有分工、有协作、有重点、有取舍。积极利用经济区内资源,将现有体育产业资源加以整合,不断延伸产业链。
(3)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
要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制定体育经营活动的从业条件和服务规范;鼓励和引导社会各行业、境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体育市场开发和经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体育产业;积极支持和扶植产业主体,通过制定鼓励和激励政策,支持不同性质单位、团体创办各种层次、类型的体育企业和俱乐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4)挖掘和培养高素质体育产业人才
在体育局增设产业中心,通过开办培训班或者外出学习等形式让体育人才懂经济和法律;引进一批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加入到体育产业中来,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方法,建设一支懂管理、善经营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管理、体育产业开发人才队伍。加强体育职业经纪人的培养,造就一支懂经营、精业务、明算计的经纪人队伍。可以采取订单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当地高校的资源,制定培养计划,开办相关专业,保证体育人才的专业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杨公仆、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 吴超林、杨晓生.《体育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关键词:体育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是特殊的文化和经济形态,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有效融合,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对我国的体育文化发展也有一定的意义。因此,要将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便是当前我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1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的概述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初期,体制建构相对不完善,在文化产业的包装与宣传下有了很大的提升,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体育事业的繁荣,体育产业与社会发展的规律紧密结合,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更加繁荣,体育产业使大企业对体育方面的投资加大,而另外中小企业对消费者体育方面的关注也加强了不少,体育产业在当今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以及休闲娱乐,还包括与这些有关的设备生产、相关技术等。文化产业是一门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时间不长的产业,随着社会发展,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文化产业越来越重视消费者的需求。体育产业在广义上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最初我国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发展相互独立,然而,随着社会信息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产业之间不再独自建设,而是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文化产业有着深远的意义,对文化体质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2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当今社会人们在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所需求,体育产业逐渐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体育尤其在学校教育、休闲娱乐中受到重视。体育锻炼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教育上中学生可以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考入理想学校,使更多的人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得更多的人学习文化知识;体育节目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播出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而新闻、报纸上出现的体育消息也成了更多人讨论的话题,各大媒体借助体育新闻为自己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另外,体育产业带来的巨大利润,对技术的改革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科技的体育技术被运用到体育活动中,例如,利用仿生学设计出的衣服可以减少摩擦,高端的技术拍摄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供教练和运动员进行分析研究。随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更加合理化的制度被制定出来,各部门加大对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的协助,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将得到迅速发展,对缓解我国就业压力、提升我国体育文化水平、增强我国国际地位、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困境
如今,随着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变得无比重要。由于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在我国没有先例,如今两者结合制定的制度不是很完善,体育产业到底在不在文化产业的范畴之内,在我国没有明确的界限,这就导致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关体制的时候受到很多影响,呈现出了文体各自发展、不相融合的局面,政府过去制定的各自的体制已经不适用于两者融合以后的状况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展开,虽然也举办不少体育活动,但很多体育项目与我国独特的文化联系很少,而我国在体育运动中所借用的是外国的技术和文化,也阻碍了我国对体育文化事业的探索和创新。
4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措施
4.1借鉴国外经验与本国实际结合的综合手段以促进文体产业的发展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我国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学习国外成功的融合方法,引进他们先进的技术,注定使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优异的成绩,通过文化平台播出体育竞赛,使人们了解体育精神,对体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在教育上更加注重文化结合体育教学,为我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奥运会的举办不光是带给我们激动人心的体育比赛,更加带给了我们荣耀与感动,传达给我们奥运拼搏不放弃的精神。体育产业以文化的方式展现给大众,不仅赋予体育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也促使了体育行业的迅速发展。
4.2国家通过优化文、体产业融合制度措施来促进文体产业发展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政府部门重新制定文、体产业融合的政策,解决过去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界限不明确的问题,开拓一条全新的文化与体育融合发展带动经济腾飞的道路,因此,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应给予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例如,国家在关于文、体融合方面实行免税、增加财政补贴等举措。另外,国家也要对中小企业体育营销方面在政策和经济上加以扶持,加大企业与体育产品的互动,促进文体行业的发展。
4.3通过提高并完善体育产业的内涵来有效发展体育与文化产业链
当代人对文化重视的同时,也对体育事业有所关注,体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潮流,体育活动可以以个人、团体、组合的方式进行表演、实践,体育产品也包括手工制作、体育服装等,在体育活动中结合我国传统的知识文化推出体育用品和体育品牌,发展我国独特的体育文化,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理解。体育活动制定的规则和比赛中要用到的体育器材,都需要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相结合,吸引我国群众的目光,使中国体育文化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而在体育产业发展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化气息,在吸引本国人目光的同时,也加深了外国友人对我国文化的了解,使全世界热爱体育的人乐于参加这具有文化气息的中国式活动,促进了我国文化体育事业与世界接轨,从而使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4.4通过加强和联系体育与文化产业部门的沟通来优化文体产业接轨发展
我国为了加强文化与体育的结合,在一些地方,文化局和体育局进行了合并,虽然在目前的发展中这种合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但它依旧对我国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合作,通过对体育产业进行文化的提升,运用文化产业对体育进行包装和宣传,加大消费者对体育事业的关注度;同时,体育部门与网络、媒体、影视、报纸等部门紧密联系,加大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注重体育比赛所体现出来的拼搏精神,鼓励人们走出家门锻炼身体,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体育部门与文化部门的有效合作,能够促使体育在文化、娱乐、生活、服装等领域取得一定的发展。例如,体育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团结、奋斗、坚持不懈的精神,文化部门帮助体育产业策划、举办体育活动,公益的体育活动又可以扩大和影响文化企业的发展,在提高企业的宣传力度的同时也提升了经济和文化效益,带动人们的消费,加速货币的流通,也使得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与百姓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总体来说,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所展现出来的优势会更加明显,为我国教育和经济发展都做出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初步融合的阶段,这种创新性的发展方式,不仅符合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规律,也能够为我国体、文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机会。因此我们要及时、尽力地融合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制定相关的法律、完善相应政策、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保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桥,王健.论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5):41-44.
1、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地区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经济差异,其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中钟爱于户外体育运动的人群日益增多,户外体育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定向越野、攀岩、登山、野外生存、拓展等。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存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性的现象,这种经济区域分布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因为经济有待开发的区域仍然保留着原始的自然风光,具有古朴的风土人情,而经济发达的区域有外出旅游的经济实力。体育旅游主张的是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旅游不仅不会使环境遭到破坏,而且还可以使当地的自然环境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为游客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旅游氛围。体育旅游产业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文化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使得民族风俗和文化得以更好的发展,并对其做出了有效的保护措施,为我国体育旅游注入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素。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素养的发展,人们对体育旅游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加深。
二、产发展的现状研究分析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结构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对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的研究。
1、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
我国与国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相比起步较晚,如今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我国国家旅游局于2001年举办了一个以“中国体育健身游”为主题的活动,该活动策划了专项的体育旅游路线和相应的产品,使游客们充分感受旅游中深藏的体育魅力。在此期间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收入超过德、英升至世界第七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进入了发展史上的高峰时期。然而该浪潮过后,因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加大差异,其中我国东南部经济发展迅速,其经济较为发达,而西部地区仍处于经济停滞不前的落后状态,各区域在这一限制下随之拉大了各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尤其是东南部经济发达区域发展迅猛而进一步扩大了二者之间的差距。各项目开发规模的发展失衡,导致体育旅游产品无法充分体现区域产业的自身特色,在产业发展期间没有充分考虑体育产业市场容量等现实问题,出现了盲目投资、规模差等恶劣现象。
2、管理模式混乱性
我国体育旅游活动的组织者多为民间组织,而且他们是自发组织的,没有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这一环节的工作。所以在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及管理过程中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管理机构来负责相关工作的开展,导致管理局面混乱、工作效率低下。针对以上问题要求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规范产业的经营,从而使体育旅游的目的可实现性、安全性、专业性等得到相应的保证。
3、结构不完善、产品质量不高`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还不具备完善的体育设施,体育运动设备、服务等环节还存在一些列问题;此外,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还存在结构老化、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等缺陷。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在产品供给上还处于力不从心的落后状态,这种形式无法适应不同年龄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外游客往往因为没有合适的的产品而取消某些项目活动。
三、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策
1、拓展体育旅游市场规模
将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二者共同构建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以此来拓展产业的市场规模。体育旅游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构建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以此来扩大我国体育旅游的产业规模。
2、合理规划体育旅游的产业结构
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地区间和行业间均做到工作合理分工、互帮互助,并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各企业,合理规划旅游、体育两个部门的权力和责任,使两个部门之间责任明确、分工合理。
3、其他解决对策
关键词:体育产业;发展;问题;措施
一、重庆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初步成效
1.体育本体产业初具规模
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迅速。据统计,2002年末全市体育健身娱乐业共有从业机构469家,占全市体育产业机构数25.0%,实现体育营业收入4427.31,占全市的11.8%,比上一年增长19.4%。项目主要为一些群众基础好或市场潜力大,如乒乓球、网球、高尔夫、汽车、探险等。
2.体育相关产业发展迅速
体育用品业迅速拓展。我市体育用品业主要以销售为主,其销售既有专营商店,也有广乏分布在大中小型百货商场。体育用品联合会、港渝广场体育用品专业市场的成立以及连续举办的两届体育用品博览会,有力地促进了我市体育用品及纪念品销售业市场的稳步发展。
3.体育产业社会化水平有一定程度提高
随着体育事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进程得到了加快,体育已逐步由政府办向社会办转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重庆市体育系统从事体育产业经济活动的体育营业收入为22060万元,非体育系统从事体育产业经济活动的体育营业收入为15476.11万元。
二、重庆市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产业意识较低,政策措施不到位
尽管目前我市主城区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群众自觉提高生活质量,发展自身素质的需求正在成为拉动体育消费的强大动力,但由于部分主管部门,群众在认识上仍然没有把体育产业、体育经济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忽视发展体育消费的目的和意义,缺乏对体育产业工作的整体规划和指导、政策、措施、手段单一、思想不统一、方法不对路。
2.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区的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有很大差距。都市发达经济圈的体育产业单位,从业人员、体育营业收入、发展速度等各个方面都远远高于渝西经济走廊和山峡库区生态经济区。2002年末都市发达经济圈的体育产业单位达到1242家,占全市体育产业单位总数的66.2%,从业人员5600人,占全市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60%,营业收入为23007.44万元,占全市61.3%。很明显,重庆市体育产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其次是各运动项目间的产业开发不平衡,由于各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取得的成绩有差别,项目的观赏性也不同,因此其产业资源价值,市场容量和效益有很大差别。
3.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
体育产业的发展应该以本体产业的发展作为重点,并带动相关产业及延伸产业的发展。例如体育产业发达的美国就是以本体产业为主,其健身娱乐业和竞赛表演业的比重超过了40%。而重庆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却主要由体育彩票业来支撑。2002年体育产业经营结构中,体育彩票从业机构达到854家,占全市体育产业机构数的45.6%,实现体育营业收入18424万元,占全市体育营业收入的49.1%,而体育健身娱乐业和体育竞赛表演业加起来的从业机构仅483家。占全市体育产业从业机构数的25.8%,实现的体育营业收入共4949.7万元,占全市体育营业收入的13.2%。显然重庆市体育产业的结构是很不合理的。
4.体育场馆等体育设施建设业发展迟缓
根据重庆市等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显示,重庆市各类体育场地共17357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7902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0.51平方米,比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3平方米低0.52平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9.51%。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90.15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85%,并且有67.89%的场地不对外开放,部分开放的为17.86%,全开放的仅14.25%,2002年实现营业收入仅480.55万元,占全市体育产业营业收入的1.3%,由此可见,重庆市的体育场馆设施一方面建设业的发展迟缓。
三、改进措施及建议
多年来,由于体育产业意识没有深入人心,加之经济发展不够完善,加之我市高校对该专业方面的人才需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直至目前我市高校几乎没有开办该专业,没有设置该方面的专业课程,以致我市体育产业发展依然缓慢。根据当前体育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我市多所有条件的高校创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培养适应体育事业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级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人才,这样才能促使我市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走上正规,早日纳入国际体系,适应体育市场对体育产业人才的需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013-01
一、 体育产业文化的内涵
体育产业就是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从事体育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的企业或社会经济单位组成的集合。
体育产业文化系统可以分为四大类要素。第一类为体育产业文化的核心要素,包括价值观念、精神境界、理想追求,他们决定着体育产业文化的内容和方向;第二类为体育产业文化的催化要素,包括体育机构、体育政策法规、体育培训、体育科学技术、体育文学艺术;第三类为品质化要素,是普遍存在于体育企业职工身上的各种素质,包括文明素质、道德素质、劳动素质及职工所具备的各种意识;第四类为物质化要素,是体育企业向外提供物质产品、技术服务、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和体育企业内部的厂房设施、环境布置。体育产业文化系统中的物质化要素,是精神目的和理性追求的部分实现,也是社会需要的部分满足。
二、 体育产业文化发展战略
(一)发展体育产业文化应遵循的原则
1.人本原则。发展体育产业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做出巨大贡献,但最终目标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人本原则”是我国体育产业文化发展的首要原则。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运动队的管理不善,比赛中弄虚作假、行贿受贿,裁判员执法不公、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体育产业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产业文化氛围。借鉴企业文化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树立“为了人、关心人、理解人、重视人、依靠人、尊重人、凝聚人、培育人”的思想。
2.文化整合原则。经济文化一体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飓风来临,文化也步入了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全球体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各国间体育产业文化的交流。我国在借鉴国外体育产业先进经验的同时吸收其优秀的体育产业文化,促进本国体育产业发展。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其融入体育产业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体育产业文化,并融合国外先进的体育产业文化,不同形式的体育产业文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3.公益性原则。体育是一项特殊的产业,不能走绝对的商业化道路,或多或少都带有事业和公益的性质。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重视其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时期社会效益。因此,体育产业文化的发展以公益性原则为根本出发点,丰富体育产业的公益性内涵。
(二) 体育产业文化的发展战略
1.改变体育产业资源的配置方式,建立完善的市场体制。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体育是作为一项事业由政府统筹包办。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得以蓬勃发展,但要改变传统的由政府大包大揽的方式,实行宏观调控政策,充分调动企业、社会、个人的积极性。实现多种融资渠道,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体育产业的造血功能,并扩大再生产能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品位,体育产业文化得到快速发展,体育产业文化品位的提升又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要加强体育文化市场管理,防止低级庸俗的文化现象的泛滥,净化文化市场,培育优良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体育产业文化的作用,做到以先进的体育产业文化引导体育消费,以优秀的体育产业文化塑造人。
2.不断开放体育产业文化发展具体形式,建立多门类、多层次的体育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满足不同体育文化消费群体的需求。 体育是一项塑造人的肌体美、健康美、心灵美的运动。体育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把盈利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而只是作为其发展的一种手段。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由于体育产业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体育产业的发展是以体育文化的为基础的。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体育产业文化的同时,借鉴各国先进的体育产业文化,我们应扩宽体育产业文化的发展渠道,开放体育产业文化发展的具体形式。体育赛事就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申办与举办奥运会这样的体育盛会,文化实力的较量显得更为重要,文化软实力促动了奥运经济的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按美的规律来建造”,建立多门类、多层次的体育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满足不同体育文化消费群体的需求。
3.重视体育产业文化学科建设,加强体育产业文化人才培养。重视体育产业文化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的建设,教材的安排,学位体制的确定是体育产业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创新的态度积极投入到学科建设之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相连。建设完善的学科体系有助于培养体育产业文化研究的骨干力量。体育产业文化的建设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体育产业文化的科研人员。建设体育产业发展理念、掌握现代传播技术、拥有扎实文化功底、富于献身精神的研究队伍是发展体育产业文化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尹世杰.中国“九五”时期消费结构发展趋势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65.
1.1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得到肯定
在物质丰富的年代,文化诉求成为社会的焦点,文化产业赫然显现。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认识上有了新的突破,文化被区分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和“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两部分。文化之于我国开始肩负“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如此而言,谓之曰“能体现出文化品格的经济形式”必然偏重于“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体育文化的促进与发展已经开始被委之以重任,并逐渐提上日程。尤其是在2012年3月5日总理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体育的部份表述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在我国虽然近些年来作为文化消费的主力军的体育文化产业业已蓬勃兴起,但在官方文件中一直没有得到认可。“体育文化产业”这个概念在经历了曲折发展之后第一次作为官方表述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理清了“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关系之后,暗示了“体育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和“体育文化产业”的“经营性”。
1.2体育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阻隔与融合
当代中国体育正在成为集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文化传播力和社会亲和力于一体的综合社会价值实现平台,体育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目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在:(1)体育文化产业自身结构布局不合理,尚未形成多方位且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集群;(2)对于体育文化产业通过创意与实体产业形态融合不到位;(3)缺少推进文化发展的责任担当;(4)国家对体育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政策不统一。作为体育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剂”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应发挥其作用。从理论层面上说,将任何一种体育商品赋予文化创意的内涵后,都会使其附加值提升,从而成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滋生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体育文化门类都可以变为商品,形成产业。只有那些能够作为体育商品交换或提供有偿服务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才能化身为产业形态的文化,才可以作为产业经营运作。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浪潮当中,在体育文化发展被提上日程之后,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值得人们的注意,因为通过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我们既可以将抽象的、崇高的体育文化实体化、产业化,通过经济手段将其更好的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又可以将时代气息融入到现有的体育文化产业当中,使其更为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让人们更容易参与其中、感受其中。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必将在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二、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开拓新空间和新领域
2.1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开拓性
由于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因此能够将技术、商业、创意和文化融为一体,使制造业得以延伸,有利于拓展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创意产业在生产环节上不仅占据了价值链的高端,并且有广泛的产业关联性,其核心创意设计为众多行业生产提供服务,在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必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是创意产业成为高增长性产业的基础。如此而言,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将是对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一种质的提升和超越。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将融合体育文化、体育科技和体育经济三方面内容,汲取并集结各界人才,将文化资源优势融合到体育资源当中,从而大幅度提高传统体育制造业产品的文化知识含量,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体育产业的整体经济贡献能力。体育是社会活动的一种极为活跃的形式,体育运动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实质、体育产业的经济贡献能力、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共存都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可供培育的土壤。分析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使体育文化交流能促进产业互动,使体育创意理念能引领体育产业的走向,使体育文化资源成为激发体育产业的动力,从而以特色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带动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以及其层次的提升。可以说,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在细化体育产业发展的同时,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开拓新空间和新领域。
2.2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体育文化产业由二维向三维发展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其中健身娱乐业、职业体育和赛事经济、体育中介服务业、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业、体育旅游业、体育传媒产业都日渐成熟,发展迅速。体育文化产业虽然起步比体育产业要晚,但是也通过实践总结出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特色的经验,例如中国奥组委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市场开发取得丰硕成果,北京奥组委的市场开发包括合作伙伴、赞助商、供应商和独家供应商等赞助企业62家,15家奥运体育器材供应商,35家残奥会赞助企业,5家火炬接力赞助企业,累计收入超过10亿美元。伴随着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同时,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初具雏形,2008年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的征集、选秀、知识产权保护、营销等一系列过程,正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例再现。福娃具有独创的知识产权和广阔的市场开发空间,在全国各地北京奥组委授权的特许商品零售店销售。其营销范围主要有玩具、服装服饰、箱包、文具、贵重金属纪念章、徽章等六大类近300种。同时,福娃动漫也充满了创意,106集动画片《福娃》是全球第一部以奥运文化历史及奥运吉祥物为题材的动画片。作为奥运会吉祥物,是刺激奥运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历届奥运会的经济数据中,足见吉祥物的“含金量”。按往届奥运会,吉祥物收入一般占奥运会收入的10%左右来计算,将有近3亿美元左右的收入记在福娃账下。北京奥运会期间,“福娃”等奥运特许商品的销售异常火爆,带动相关税收收入大增。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香港和澳门地区共开设奥运会特许商品零售店超过6300家,销售12大类8000余款奥运特许商品。奥运会吉祥物本身是体育文化的一角,“福娃”则是北京奥运会的一个文化创意,而“福娃”产业链则体现了体育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效应。体育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拓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使其由二维的——体育与文化,发展成三维的——体育、创意、文化。在巩固已有市场的同时拓宽思路,培育新型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市场领域。将生产力与文化力紧密结合,将故有体育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巧妙融合,从而实现促进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勃兴与发展,这是体育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策略和思路。
三、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体育经济发展
在信息、科技都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绝不可以只拘泥于现有形式,而应该多元吸纳信息元素,充分实现创意的融合,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现代社会符号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当我们将视域界定在体育领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则成为体育文化产业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是体育社会功能符号化转向的重要表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促进无形体育文化资源的实体化,使被“束之高阁”的体育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感觉或知觉而得到的文化体验。作为具有体育文化体验、富有体育文化内涵、体现体育文化品格的经济形式——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体育产业的活化剂,为新时期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对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缘起和意义的追溯,对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以及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在文化繁荣背景下进行追溯的反思。在追溯以及反思之后抽象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义以及提升路径,即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应遵循体育是背景、文化是资源、创意是思路、产业是出口的基本原则。体育文化创意产业能够通过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体育经济全面发展;通过提高社会效益,促进体育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体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塑造体育品牌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只有实现以体育文化交流促进体育产业互动、以体育文化创意理念引领体育产业走向、以体育文化资源激发文化产业动力、以有特色的体育文化整合方式带动体育产业提升,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体育文化力”与“体育生产力”的结合。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