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旧教材向新教材转变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基本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但综合性,弹性不够,这对于一个班组中不一定适合于每一位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旧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课本中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为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对下列问题起注意:(1)旧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应删去或从略哪些学生己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数学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2)在校内外和网站上可利用哪些与旧教材内容密切的课程资源?(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4)结合哪些内容进行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教育?、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5)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得出不同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这样,教师以旧教材为基石,改变旧教材为新教材,不仅可以更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旧教材的处理中,而且也使自己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
二、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数学教学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利息》时,我改变了传统的封闭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得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可前事先让学生到附近银行收集有关“利息”资料,进行社会实践。这样把数学学习由课堂转向生活,不但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基础有了了解和准备。课中我先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汇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老师、同学提出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接着引导学生自学看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得出:“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的计算公式。课后,我要求学生向父母介绍利息和利息税的有关知识,并与家长商讨选择哪种办法存款得到的利息会多一些。这样将书本数学改为生活数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时时处于亲切愉快,思维活跃的主动探索活动之中,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来自于现实生活,数学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内容枯燥向富有情趣转变
由于旧教材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如果按旧教材教学,以书教书,势必让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永远对学生都有一种魅力。现在课程设计将有“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活动获取知识,获得体验。如《连减》这节课,我一开始设计一个“抢椅子”的游戏活动:8个学生上台,抢坐6把椅子,第一轮下去了2人:第二轮6个人抢坐4把椅子,又下去2个人。活动结束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活动过程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讨论列式,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结果不论是连减的意义还是连减的计算方法,学习效果都出乎意料地好。这完全得益于课堂教学内容富有情趣化地设计,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四、算法统一向算法多样转变
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特点。算法多样化是学生在学习中自行探索,独立思考带来的结果。算法多样化不要求为个学生都掌握多种算法。例如,教学《乘法运算定律》时,先在大屏幕上出示实物课件,请学生按图示列出乘法算式。接着用尽可能多的方法算出:25X16的结果,然后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到台上实物投影仪展示汇报。于是,同学们就有以下多种解法:
(1)25×16=25×(4×4)=(25×4)X4=100X4=400;
(2)25×16=25×(2X8)=(25×2)×8=50×8=400;
(3)25x16=(SX5)×16=5X(5x16)=5X80=400……最后,引导学生自学看书(例题),让学生通过多种解法对比,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解法。这样再放手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建构过程,并且通过让学生展示多种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解题方法。
1.差异对照,对比归因
“差异对照”的策略模型为:在A,B中,A中有c,B中无c,其他条件应素一致,如果A能产生C,而B不能产生C,则c是产生C的原因。在科学探究中选择单因素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是归因的基本策略。例如,在“扦插材料的处理”实验中,要求探究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因素。根据“差异对照”策略,如果以“茎端口的切法”为变量,可做如下探究设计:取足量的相同紫背天葵茎,设置“茎上端和下端都斜切;茎上端斜切、下端水平切;茎上端水平切、下端斜切;茎上端和下端都水平切”四组对照实验,在同等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培养,定期对比观察。发现:植株“下端斜切、上端水平切”的一组最容易成活。得出结论:茎端口的切法是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因素。植株下端斜切可以扩大表面积,增加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上段水平切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利于插条保持水分,更易成活。对植株的选择处理还有很多方面,如茎的长短或老嫩对比,腋芽的有无或饱满与否对比,不同植物种类对比,同种植物不同器官对比以及环境条件方面不同温度、不同光照、不同湿度的对比等都可采用该策略逐一探究。要注意的是:选择某一因素进行对照处理时,要保证其他条件的相同,否则说服力不强。
2.共性归结,演绎归因
“共性归结”的策略模型为,在A、B、C中,A中有a和d,B中有b和d,C中有c和d,如果A、B、C均能产生D,则d是产生D的原因。例如: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的实验中,根据“共性归结”策略,可作如下探究设计:(1)在光照条件下,将一盆绿色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发现植物能长时间活着,蜡烛也没有熄灭;(2)在光照条件下,将一盆绿色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发现植物和小白鼠都能正常地活着;(3)在光照条件下,将一盆绿色植物和一瓶开盖的汽水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植物依然生长盛。由于蜡烛燃烧能产生CO ,小鼠呼吸会排出CO ,汽水分解能飞逸CO ,可见CO 光合作用的原料。当然,“共性归结”带有一点猜测的意味,往往需要从相反的角度进一步演绎求证。
3.共存共变,跟踪归因
“共存共变”的策略模型为:无a存在就不会产生A,有a存在就会产生A;a如果发生变化,A也会跟随变化,那么,a是产生A的原因。从某种程度看,“共存共变”是“共性归结”的补充。例如,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的实验中,我们还可根据“共存共变”策略,设计实验:在两只透明密闭的玻璃罩内各放一盆相同种类、生长茂盛的绿色植物,所不同的是一玻璃罩内盛放一瓶开盖的汽水,另一玻璃罩内盛放半烧杯NaOH溶液,一起放在阳光下,数天后可见汽水旁的植物依然茂盛,而NaOH溶液旁的植物出现萎蔫。由于汽水能释放CO ,溶液能吸收CO ,在光照下,有CO 存在时植物就能正常生长,而无CO 存在或量少时植物就会出现萎蔫,显然,CO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又如,在“蚂蚁的通讯”实验中,要求探究蚂蚁依靠什么传递信息。根据“共存共变”策略,可设计实验:在侦察蚁返巢的路上事先放几张纸片,让它从上面爬过,待大批工蚁出动时,取走纸片,工蚁就乱作一团。如果将侦察蚁爬过的众纸片摆成一个圆,则工蚁会沿着这些纸片不停地转圈。可见,只要有纸片,工蚁就能找到行动方向;纸片摆成什么形状,工蚁行进的路径就会变成什么样。如果把纸片换成树叶等其他物品进行实验,结果也一样。由此说明:留在纸片等物品上的气味才是蚂蚁信息传递的载体。
4.否定其他,迂回归因
“否定其他”的策略模型为:有a、b、c存在时会产生A,但有b时却无A,有c时亦无A,那么,a是产生A的原因。这种非此即彼的排他策略在限于某些条件难以直接求证时尤其管用。例如,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要求探究馒头变甜的原因。馒头在口腔中受到了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含水和淀粉酶等)混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限于实验室条件,唾液淀粉酶一般难以提取后直接实验,根据“否定其他”策略,可作如下设计:取3支试管,在试管①中放入适量的馒头碎屑,再注入2ml唾液并进行搅拌;在试管②中放入适量的馒头碎屑,再注入2ml清水并进行搅拌;在试管③中放入适量的馒头(不切碎),再注入2ml唾液,不进行搅拌。3支试管一起放在370C左右的温水中约10分钟后取出,各滴入2滴碘酒,摇匀。发现:试管①不变蓝,试管②变蓝,试管③部分变蓝。试管①不变蓝说明馒头中的淀粉已被糖消化,可能是由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中水或淀粉酶的作用变成麦芽糖;试管②变蓝说明水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淀粉无真正的消化作用;试管3部分变蓝说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仅起辅助消化的作用。所以,馒头变甜的真正原因是唾液中淀粉酶将淀粉转变为麦芽糖的结果。
又如,在“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中,由于各种鳍同时摆动,在自然条件下直接观察不易分辨每一种鳍的各自作用。根据“否定其他”策略,可采用捆绑或剪掉其他鱼鳍的办法,排除干扰因素。如探究尾鳍的作用,既可从控制其他鳍后鱼依旧能保持原有前进方向的表现中归纳,也可从控制尾鳍后鱼不能保持原有前进方向的反常表现中体会。
从以上分析亦可看出,有时在同一个探究实验设计中需要综合多种归因策略,只有灵活运用,统筹安排,才能更奏效。
总之,归因策略的方法要交给学生,以使学生探究的目的明确,方法科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的好习惯,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中学生语文教育的特殊性
中学生处于青春成长阶段,可塑性非常强,这一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思维、人文素养和人格的关键时期,快乐学习、兴趣学习十分必要。对于语文教育而言,初中是一个过渡时期,它突破了小学的读写教育的束缚,需要建构起包含知识、能力、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学习系统[1]。在进行文言文这样的传统文化色彩非常浓厚的课文学习时,因材施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独立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且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未来生活质量。
(二)初中文言文的教材现状
新课改之后的教材,增加了文言文的数量,选篇范围更加广泛,几乎囊括了各重要朝代的诸多佳制,其中当以先秦阶段最为突出。就人教版而言,初中的文言文篇目达三十八篇之多,不仅选篇精致,典范规制,而且历史感突出,古风雅丽,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学力水平,多为文言启蒙之佳作。可见,教育改革愈加重视传统文化的宣扬,文言文作为传承国学的良好载体,受到关切。
(三)初中文言文的考试现状
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相对独立的一个分支,与整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它集中体现了学生语文水平的具体层次。文言文教学与中考二者之间,亦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年命题的特色与趋势,规范和引导着文言文教学的方向。依据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文言文考试一项的演变呈现出一定趋势:首先,试题的分值加重、内容广博、设计独辟蹊径。其次,试题强调学生的平时积累;更突出运用能力,避免死记硬背,注重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更彰显人文关怀,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2]。可见,在教学中,一方面需革新教学思维,另一方面需突出积累的深度与广度,立足现有的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具体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因材施教”的优越性
文言文的教学,除了提升中学生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培育中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中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因材施教,就意味着形式与内容的繁多,它是一项多角度的系统性工作。因材施教,核心目标是借助多种形式的授课手段,对整个教学系统进行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除了对必要的知识进行普及,因材施教更侧重于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剖析,它对一个学生的思辨能力、人格魅力和情感世界影响深远。因材施教能够培养独立思维,为当前教育改革探索一条新路,为时代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因材施教不可避免彰显出卓越特色。
三、推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因材施教”的举措
(一)课前教学策略
课前的应对举措,主要是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双方进入一种备课的状态。首先是教师选材的问题,即遴选出一种辅的教材资料,帮助学生学习,遴选原则应遵循难度适中、讲解详备、质量较高标准,除此,学生可以自备自选辅助资料,让学生自发遴选,自主学习。其次,教师要在每一单元、每一课设置PPT,诸如“导语”———“图表”、“视频”———“资料包”、“拓展阅读链接”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本转化之间的信息获取能力,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最后,学生必须课前规范诵读,亦要达到默写的要求,默写是考试的常用测验手段,不仅需要学生注意语句顺序和错别字,又有助于学生调节状态进入文本模式,从而为进一步“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二)课堂教学策略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具体内涵较为繁富,它是以发展个人优势为目标,尽力挖掘个人的闪光点或长处的思想,鉴于受众较为繁多,一一专项指导不切实际,但可充分考虑给予学生个人的表现机会,发挥众人之智[3]。首先,教学手段不拘一格,灵活多样,所谓“教无定法”。以人教版八年级的周敦颐的《爱莲说》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图片、音乐、视频、实物等诸多形式,动态展示课文内涵,这样既可以满足对画面、音乐、物品等不同喜好的学生的需求,又可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嗅觉多方位感知莲花,增加知识。教师甚至可以进行户外教学,将课堂移到户外,去公园或荷池,实地感知,发挥实践出真知的优势。莲花在目,可以集体讨论对莲的认识和态度,是放松神经,发挥学生众智的有效方式。其次,积极诱导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例如,在讲授《狼》一课时,灌输式教法难以提起学生兴趣,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分成五个组,各负责朗诵、翻译、词类活用、课文解析、“挑刺”,让学生依据自身喜好,自由选择小组,这样能够发挥学生的优势,充分尊重了课堂主体角色,完成教学任务。最后,反弹琵琶,彰显创新思维魅力。在讲授《愚公移山》与《曹刿论战》时,教师大多偏向于贬斥智叟或忽略鲁庄公,教师可让学生讨论这二者的作用和意义,发掘出新的观点,不拘泥于常规,敢于想人不敢想,发人不敢言。
(三)课后教学策略
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发挥课堂不具备的优势,也是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机会,主要囊括了学后反馈和延伸阅读。如在讲授刘禹锡的《陋室铭》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课后动手模拟,尝试写《……铭》。写作是最锻炼学生的手段,实现了学后反馈和延伸阅读的双重价值,学生在写作的同时,必须理解原文的字词句,借助书籍、网络等多方面搜罗资料或素材,深化自己对课文、对现实的认识,可能就会出现诸如《公仆铭》、《廉政铭》、《会海铭》、《文章铭》等诸多既有现实感、又有创新性的作品。学习先秦时期文章后,除了常规性的学习,文中的对话艺术值得研究,课后进行对话艺术比较研究,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延伸阅读兴趣和能力,也达到了学后反馈目的。可见,课后的写作和小论题研究,也是推动文言文教学中“因地制宜”的有效手段,它避免了硬性的布置书籍阅读,抑或是采取课后测验考试的手段,充分尊重了个体的学习兴趣和发展趋向。
1.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需要
因材施教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特性,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师根据每一名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状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通过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需要。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是至关重要的,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正符合这一原则。高中地理的知识点多且杂,需要教师通过不同方式的点拨,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理解教师教学中所着重强调的部分。
2.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需要
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师忽略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很容易伤害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同样的知识点,基础较好的学生会很快理解,而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却需要教师反复讲解才能明白。教师为了平衡这种差距,就会根据大部分人的理解能力平均课时,这种做法必然会影响到一部分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积极性。因此,调动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积极性需要因材施教。
二、因材施教教学艺术的实施步骤
1.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能力情况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必不可少,而且“因材”是基础,教师必须先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作好充足的教学准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备课
在详细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地预测学生会出现的学习效果,然后通过分析预测效果,完善自己的备课计划,其中包含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要练习的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为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表现机会。因为学生的性格不同,兴趣迥异,教师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教师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备课,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让地理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3.划分小组,实现因材施教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划分小组的学习方式,是贯彻因材施教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需求不同的学生,可以制订不同的、分层的教学计划,在小组划分阶段,教师要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特点,让各小组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够自觉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教师也通过小组的划分,实现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三、结语
关键词:思想品德;行动策略;教师转变角色;改进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89-01
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思想政治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中,是最重要的素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抓好教育工作的基本保证,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对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意识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新课程改革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必须克服在传统方式下的教学内容枯燥及教学方式单一的弊端,改变以往学生疲于应付,毫无兴趣的学习状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转变角色,促进师生合作
在传统的教学策略下,老师是“授”,学生是“受”,老师在课堂上实行45分钟“满堂灌”,学生坐在座位上被动的听,然后对政治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明显是重教师,轻学生,并没有真正起到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即使是表面上看起来学习优秀的学生,大多对政治思想课也索然无味,甚至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完就扔在一边,忘在一旁,根本没起到提高政治素养、增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学目的。
在新的教学策略下,老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放下为人师的架子,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构建和谐相处、平等合作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前提下,实现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和相互沟通的合作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着重于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实践,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二、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阶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正是处于青春叛逆期,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如果老师善于引导,确保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饶有兴趣地学习,那么,学生自然会提高学习的兴趣。
思想品质课程的教学,客观来讲,比其他学科更难驾驭,如果照本宣科,大多数学生会对这门功课毫无兴趣,更不要说有学习积极性了,如果思想政治老师能采用风趣幽默的讲课策略,把看似枯燥无味的政治课上得趣味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予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变厌学为好学,变被动为主动,教学效率自然就能得到提高。比如,教师可以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组织学生参加一次春游,不过,春游可是有目的的,并不是单纯让学生流连于看花赏草,老师在组织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数,向学生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在春游的过程中,一方面与老师结成平等相处的朋友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一方面也要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充斥于社会和自然的各个角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如遵守交通规则,爱护花草林木,要有集体观念,不能放任自由,要有集体荣誉感,个人要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要遵纪守法,要遵循社会道德,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不仅提高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意识,还在实践中,通过要求学生注意言行的自我约束,注意不良习惯的矫正,使得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坚持因材施教,提高整体学生的政治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主体,而不是只单纯地研究教材。学生坐在一个课堂中,学习同样的教材,无论是理解能力,反应速度,行为方式等,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坚持因材施教,灵活教学,实施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不掉队”。比如,针对部分学生因为成绩差、怕吃苦,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对自己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思想的状况,教师给他们以讲故事的方式简述《钢铁是怎样烧成的》,然后,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这本书,鼓励他们看完后,在课堂上讲给同学们听,并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有效提高了全体学生的政治素养。
四、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以致用
一、生活化教育策略
首先理解生活化的含义:把高中生从抽象、虚拟的教材中解放出来,让高中生体验自然、社会、事件、人物、过程,使高中生在融入现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和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是生活化。所谓的生活化教育策略是教师将写作的主动权交还给高中生,在写作教学中将生活、情感、写作三者相结合。教师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对高中生有计划地进行生活化培养十分必要。生活化教育策略有助于激发高中生的写作热情,放飞高中生的创作灵感,使高中生将写作看做是为生活而作。
二、美育熏陶策略
语文课程融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是一门人文内涵极其丰富的学科,它对高中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长久远的,而高中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育界一贯重视美育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而在写作教学中,美育熏陶是极重要的。在传统写作教学中,来自于体制的束缚使写作教学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高中生写出的大多是单薄、空洞的套作,几乎不能真正地为兴趣而写,教师也做不到“为学而教”,大多数教师只是遵循僵化的写作教学模板,传授着老套的写作教学理念。在这种模式下,高中生学习写作的兴趣被消磨殆尽。
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导下,写作教学迎来新的曙光,它指明教师应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作文教学,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高中生,鼓励高中生自由而有创意地表达。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实施美育成为可能。美育侧重强调培养高中生健康的审美观,之所以要在写作教学中倡导美育熏陶策略,是因为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一言一行都会成为高中生学习的楷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美育观念,理解美育的真正内涵,在写作课上积极提倡美育,将美育思想贯穿在写作教学中,使高中生可以用真善美等健康的审美观审视自然、社会和生活,用积极的价值观以笔写心,将自己的所感、所悟倾注于作文之中。美育熏陶的教学策略使高中生和教师成为个体,在尊重、自由、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教学,教师努力培养高中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使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得以提高。
三、网络化教育策略
在网络广泛普及的今天,教育改革必然离不开网络的支持。在现实中,网络已经走进各科教学之中,高中写作教学离不开网络的支持,比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广泛应用多媒体设备教学、高中生通过互联网搜集写作素材、师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作文互评。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网络浏览、收集、整合教学资源,拓宽教学视野,改进教学策略,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将写作教学内容以网络图像、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的新颖方式呈现给高中生。其次,在课堂写作教学中,教师运用文字讲解作文时,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加入背景音乐、音频朗诵、动画片段等,可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为落实网络化写作教学,实现师生网络化同步,教师还可以着重培养高中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快速查找相关资源能力、相似资源分类整合能力、文字信息编撰能力等。虽然丰富的网络资源能为师生带来很大帮助,但难免会夹杂低俗、恶劣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引导高中生正确筛选、利用信息,学会选择有用、健康的学习资源。例如教师向高中生推荐与作文相关的优秀网站、刊物等,高中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快速检索出适合阅读的文章并积累写作素材,从而为自己奠定扎实的写作基础。总之,利用网络进行写作教学不仅体现现代多媒体教学的特色,而且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高中生的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高中生的写作能力。
四、因材施教策略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体能发展 锻炼身体 教学策略
初中生可谓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正值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他们不但身体要成长,而且思想要逐步发展成熟。因此初中体育教师不但肩负锻炼学生健康体魄的重任,而且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关心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也就是说体育不仅是单一的体育技能及相关保健知识,而且要在心理、生理等方面多加关注。关键是如何引导他们学会自主锻炼,并能科学地自主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在未来人生中有科学积极的影响,自觉地形成锻炼意识。教学中对学生体能发展及锻炼身体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呢?所谓体育教学策略,其实指的是为了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老师根据实际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预想,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教学情景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思想、策略进行相应调整。可见,一方面教学策略并不是教师的教案,而是对教学方法的思想及策略,另一方面,教学策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景进行调控。为了满足初中生体能发展及锻炼身体的要求,现提出如下有效教学策略。
一、优化环境策略
体育教学环境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一个好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主动性很强,更能积极参与教学,走进锻炼的队伍中,相反学生自然会处于低迷、懒惰的情绪之中。当然这里所说的环境不是单一的硬件环境,如教学场地、教学器材等,还包括软件环境,其实这是起重要作用的,如教师的素质与技能、教学方法等,对教学有很大影响。所以初中体育老师一定要学会利用现有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宽松的锻炼环境,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硬件环境的优化。对硬件环境的优化,体育老师应主要着眼于一些可控制的环境,如场地和器材选择,不同体育项目要有不同场地、不同器材,教师要在课前对场地进行观察,对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早修整,同时选择合理器材,对于一些老化的器材要及时修理和丢弃,确保学生在体育课上安全、高效地完成体育技能学习和必要的体能锻炼。教学中,高标准的硬件对学生学习、锻炼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软件环境的优化。软件环境主要体现为教师自身的技能与素质,因为这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程度,试想一个体育老师如果连一些基本的跑、跳、投的动作都不能娴熟地教授,那么学生又能怎么学习呢?可见体育老师对体育技能和自身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体育老师要努力营造好的体育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积极性与兴趣,并采取平等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与互动,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策略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到来,人们娱乐的方式千变万化,大多数初中生的娱乐场所也是花样百出,很多初中生出于对新事物的好奇,游戏方式已不再是体育项目,他们走进网络游戏、电子游戏、甚至网吧、歌厅等。而学校组织的体育锻炼也是被动接受,对体育项目学习和锻炼根本没有主动性。因此,体育教学时,老师应着重提高学生兴趣,兴趣其实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具体可从情景式教学、因材施教及问题式引导教学三方面让学生主动参与。
(1)情景式教学。所谓情景式教学其实就是借助多媒体、图像或者音乐进行教学,这样的情景式教学是根据学生学习习惯及心理特征定制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不仅简单易懂,能够在学生中引起共鸣,其新颖性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例如,进行跨栏练习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刘翔夺冠跨栏的视频,将每一个关键动作通过慢镜头方式放出来,不仅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更直观地学习跨栏动作,避免老师口述过于抽象化或者由于客观限制有些关键动作做不出来,从而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因材施教。由于每个学生的体能及自身身体素质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因材施教。这里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根据学生不同水平设立不同课程及教学目标,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如跑步练习中,可以规定男生跑1000米,而女生只要跑800米。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教学模式
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其自身特点,由于不同地区英语教学质量及要求各不相同,他们在入学初组织的英语分班考试中成绩差别较大,实际应用能力也相差甚远。独立学院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在借鉴其他院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经验的同时,构建出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高效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
一、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1因材施教
我国著名教育思想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曾经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这就是后来形成的“因材施教”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道:“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分级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
2Stephen DKrashen的“i+1”语言输入理论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Stephen DKrashen认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时,才能习得语言,即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所谓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用公式表示,就是‘i+1’,其中‘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l’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只有充分地理解含有‘i+l’的语言输入,并按照自然序列,才能从‘i’层次过渡到‘i+l’层次。”该理论成为实施分级教学的精髓和理论基础。
二、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的探索1A班教学策略
在本学期的教学实践中,辽宁何氏医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特别增设了自主学习的环节,即指定教材中的任一单元作为自主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自动分组,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和小组讨论,课上分组展示,最后形成自主学习报告。通过自主学习,大部分学生都反映自己的自学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形成了在学习中反思,在讨论中学习的良好习惯,还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筛选出适合于A班水平学生的教学重难点,努力做到授课层次分明。A班学生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和相对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课堂讲解应该更注重对课文整体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宏观把握每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方法等,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A级学生因为学习基础好,很容易产生骄傲的情绪以至于学习态度怠慢,骄傲自满。针对这种情况,我院施行分级教学分班的“滚动”制度,即每学期末进行分级考试,优胜劣汰,这样给学生造成一种压力,可以有效地督促他们学习,使其积极进取。
2B班教学策略
B级水平学生是潜力最大的一个群体,在分级考试中“可上可下”,即优秀的学生可以进A班,而落后的学生就有可能淘汰到C班里。针对这种情况,本院教师采取重点抓“两头”的策略,即争取把较优秀的学生送进A班并且争取不让落后的学生掉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调整学习策略,兼顾到学生整体水平,做到授课内容难易适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量实现分级教学的良性循环。
3C班教学策略
C级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自暴自弃,完全放弃英语学习,以至于“破罐子破摔”。针对这种情况,我院教师采取情感策略,多鼓励,少批评,在教学内容上讲究循序渐进,讲解通俗易懂,尽量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英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化英语的基础知识,最终可以使C班学生向B班,甚至A班晋升。
综上所述,无论分级教学的哪一个级别,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现代外语教学应把研究的重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强调学生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课程就要关注、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变勤于学习为善于学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因材施教 策略
新课标与传统教育教学最大的区别就是,新课标注重“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也是新课标核心理念之所在。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在新课标背景下,教育教学要充分发挥全体学生对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之间的差异总是客观地存在着。因而,新课标下,教师就应该切切实实做好因材施教工作,确保将新课标核心理念落到实处。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的问题。
一、因材施教,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
1.科学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首先,我们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反映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气质和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另外,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家长的工作、家庭的经济条件等),也容易造成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工作。其次,我们要相信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学好语文。这是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保证。
2.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客观上制约着我们的教学,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又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通过因材施教去实现全体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确保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因材施教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后进生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后进生、转化后进生。首先,要关心并鼓励后进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建立起能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其次,应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辅导后进生,帮助他们的某些缺漏。在辅导后进生时,我既注意弥补他们知识结构的不足,更注意改善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让他们逐步学会学习。
3.承认学生差异,适度教学评价。评价学生不能单纯地以成绩为指标,要多方面考查学生,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等。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对学生的评价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做出有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采取分层多维的评价方法,是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1.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我尽可能做到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