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舞弊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学科性质上来看,审计学是立足于管理学中的控制监督职能,而会计学则是立足于其中的记录反映功能,二者有很大的不同。可以看到,虽然现代会计学涉及的领域有所扩张,但依然具有比较明显的单一核算技术特征,而审计学则具有明显的边缘性和综合性特征,其涉及了政治学科、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因此,它是属于大管理学科的概念。学科性质的不同决定了会计学与审计学专业能力培养与专业素养形成的不同。审计学学科虽然以会计学学科为基础,但是却又与会计学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它是超越会计学学科的一种大管理性质的学科。因此,审计学学科教育模式也应该超越会计学学科教育模式,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发现线索的能力,并在教学中有目的性培养学生迂回突破的人际关系能力。
一、传统审计学学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会计学+审计学”教育模式。目前我国的审计学学科基本是依附于会计学专业,采取会计学为主,审计学为辅的“会计学+审计学”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审计学学科没有自身独立性,被错误地认为是会计学知识的补充,导致学生习惯性地拿学会计的思维和观念来学审计,这直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眼界和视野,也忽视了相关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审计学学科依附于会计学学科,导致审计学学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仅在课时分配上,而且在学科建设甚至教材编写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事实上,很多人受这种教育模式的潜在影响,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学生学好会计学,然后补充掌握了审计学的大致理论框架,就自然而然的可以胜任审计工作了,至于审计能力的提高则需要通过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的经验积累来实现。然而,这种观点的偏颇就在于,学好会计学只是胜任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审计能力的提高也不能仅凭实践来积累,其是需要理论指导和教育培养的,审计学学科教育的意义正在于既要传授学生充分的知识储备以胜任审计工作,也要教导学生审计学学科的思维方式、能力培养方法以及专业素养的特质等。
2.审计相关学科整合不够。从某种角度来说,审计学学科并不仅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一门课,事实上,广义的审计学学科是包含了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税收策划、财务策划、资产评估等一系列课程的整体。由于审计学学科整体依附于会计学学科,在现实中附属于会计学专业的其他一些与审计行业密切相关的学科教育没法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资源,因此也就无法有效整合审计行业就业方向的教育,而事实上这种整合既可以使这些学科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也可使得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接受审计行业就业方向的教育和就业优势。
3.“填鸭式”教学方法。虽然现在很多院校及教师已经对审计学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仍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没有适应审计学学科特点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提高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一方面学生习惯性地认为只要掌握了书上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就算是学好审计学了,另一方面由于审计学中的很多概念都是抽象性、指导性的,学生一旦要运用这些概念或理论体系去进行实践或解决实际问题时,就发现审计工作与会计工作存在着太多的不同,会计工作通常有明确的准则规定可以遵循,而审计工作则需要灵活的判断、创造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此,学生通常感觉无从下手。而这直接导致学生认为审计学知识太过晦涩,难以把握,进而产生畏难情绪,降低学习兴趣。
4.实践课程缺乏系统性。审计学学科首先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从接受审计任务到实施审计,最终出具审计报告和整理归档,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如果不了解整个审计流程,就无法清楚了解审计工作的整体面貌和审计学知识的脉络,则其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如处云雾之中的感觉。而这个不能等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才自行去了解,因为如果在此之前不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审计学学科中各种概念和理论的意义之所在,也不可能真正懂得利用审计学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甚至不可能真正深刻地理解各种审计学概念和理论。基于此,很多学校现在都已经专门设置了“审计实训”之类的课程,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现实中的“审计实训”课程很难仿真模拟实际的审计流程,因为这需要审计实训教材配备全套企业凭证、账簿资料以及背景资料,还要有一整套的事务所工作底稿,这并不容易实现。同时,审计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审计学知识的运用很多都是需要现实情境作为前提和支持的,因此为了弥补条文式教学的不足,很多学校又设置了“审计案例研究”课程。但案例课程中的案例大都是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知识点而设计的,也就是说,案例课只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审计学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并没有利用案例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提高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发现征兆和线索的能力等,因此,这种案例课有很大局限性。
再者,国内的审计学教材案例大多不理想,更多的只是文字上对有关情况背景知识的描述,而缺乏对其中具体内容的介绍,这对审计学教学来说几乎是无用的,因为审计活动充满了审计判断,审计判断需要将具体情况、背景知识与审计理论结合起来,而尽管国外的经典案例很多,但它是在国外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下发生的,不一定适合中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受限于审计案例的保密性,国内有教学价值的审计案例也不少,但有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不会也不愿将其奉献出来,严重影响到了这些案例应当发挥的作用。另外,一些学校在“审计实训”与“审计案例研究”两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条理性,有些学校将两门课合为一门课程,这显然无法达到学科教育目的,因为一门课程是无法同时达到两个目的。而一些学校虽然同时设置了“审计实训”与“审计案例研究”两门课程,但没有考虑两门课程应有的授课顺序,设置两门课程同时进行授课,或者将“审计案例研究”设置在“审计实训”之前,这都违背了教学逻辑。因为如上所指出,只有学生清楚了审计工作的整个流程之后,才能清楚了解审计工作的整体面貌和审计学知识的脉络,进而才能准确把握审计学中的各种概念和理论,最后才可能有意识地在现实情境下有效利用各种概念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p#分页标题#e#
二、审计学学科教育模式改革
1.设置审计学专业,实行“审计学+会计学”教育模式。基于有效整合审计行业就业方向的教育的考虑,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审计学专业,使得审计学学科能从会计学学科中独立出来,这既可使得内部审计以及其他被忽视的学科纳入统一的审计学科教学框架之中,也可使得学生接受更全面系统的审计行业就业方向的教育并获得就业优势。设置审计学专业同时也对应着教育模式的改变,即传统的“会计学+审计学”教育模式应改为“审计学+会计学”教育模式,这种改变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为了提升审计学学科的教学地位,更多地是为了调整教学逻辑。在传统的“会计学+审计学”教育模式下,教学中的主导逻辑是引导学生进行规范化会计操作、培养细节性分析的能力,审计学学科知识只是作为会计学学科知识自然延展的一种体现而已,这种教学逻辑从根本上来说与会计学的正向逻辑思维方式是对应的。实行“审计学+会计学”教育模式则意味着教学中的主导逻辑要转变为引导学生自觉地去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扩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主动发现征兆和线索的能力等,而会计学学科知识只是审计学学科知识的一个必要基础而已,这种教学逻辑从根本上来说与审计学的反向逻辑思维方式是对应的。教学主导逻辑的改变契合审计学的大管理学科性质,不仅会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调整了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与培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