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赛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
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以赛事组委会为生产者,以劳动与设备为投入品,各种人体运动组合为产出品的生产部门,在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环境下区别于其他产业,难以被模仿的能力。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系统性、价值性、独特性和动态性等特征,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培育与沉淀下来的,与周边其他要素资源互相影响的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结果。但是,目前体育赛事产业存在诸多问题,如高规格的体育赛事亲民度不够,国际性比赛量大项目多,专门化运动管理团队缺乏。这些问题,都在影响与制约体育赛事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独特角度入手,提出体育赛事产业应走战略发展之路,本土品牌之路,合作共赢之路。
一、体育赛事产业环境要素分析
根据索罗与丹尼森等人提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表达式为Y=f(K,L,R,A),Y为产出增量,K为资本存量,L为劳动力,R为资源增量,A为技术状况。它表达了经济增长需要劳动与资本投入以及技术的支持。因此,体育赛事产业环境要素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企业需要提高本身的经营管理技术,优化资源,采用新的生产与销售方式,实现利润。体育赛事产业也需要通过产品创新,运动设备创新、生产资料创新、组织过程创新等实现体育赛事全面创新的技术与能力,以科技带动体育,以体育促进科技,走科技与体育互相协调,共同发展道路。技术的创新离不开制度的创新。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之一在于是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作为国家体育产业,其发展对于提高国际影响力重中之重。政府应该通过产权制度,税收政策,体育赛事文化氛围等制度创新,为体育赛事提供较低运作成本,而税收优惠又将激励各参与主体的市场行为。技术的创新与制度的创新共同带动了体育赛事产业区域创新环境要素的构成:一是硬件创新环境。主要指大型体育活动或赛事所具备的交通、设施、宣传设备等创新。二是社会文化创新。居民的审美标准、价值观、文化水平与心理素质等需要创新形成彼此信任、相互合作的良性发展力量。三是劳动力市场创新。运动员需要积极训练,通过培训,教育,有一定强度的训练达到赛事生产需求。
二、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相互协调,内部与外部环境资源整合,资本与技术等共同创新的系统能力。体育赛事产业可以实行跨行业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结盟,以收购、合作或者合资等方式进行战略资源的整合,扩大产业的规模,增强产业的实力;在优势竞争方面:体育赛事产业的模式应该向环式发展,即为投入者硬件软件生产者服务口碑文化软件硬件投入者,如此一来,可以降低宣传成本,增加投入者粘性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增加投入者资本投入,并且结合社区商业模式打造品牌优势与规模效应,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在寻求战略优势方面,强化关键成功因素(KSF),体育赛事产业的关键成功因素为高性价比、优质的硬件和软件充分结合。加强硬件设施的改进,通过技术、知识与物质资本的整合,使体育赛事产业有硬件上数量、质量、使用效率的支持。优秀劳动力资源需要不断地运输,通过无形要素与劳动力资源的整合,使各个省市区具有培育特色运动项目与俱乐部的能力,使业余体校,高校,体育中介机构具有培训教练员、裁判员、赛事管理员的能力。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对于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如前所述,品牌与规模的效应对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则从宏观角度,探讨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制度的创新、宣传的意义等,通过建立体育赛事产业文化网络,形成共同的体育文化价值观。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结盟,可以形成强大竞争优势的体育企业;通过战略整合,可以达到技术创新、人才培育、制度创新、文化支持等要素协同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体育赛事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有重要作用;在寻求战略优势方面,既要走共赢之路,也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强化关键成功因素,使体育赛事设施等硬件与网络文化,赛事相关人员的能力等软件高度结合,使劳动力资源不断完善。
三、总结
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的创新与制度的创新共同带动了体育赛事产业区域创新环境要素的构成。并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结盟,战略的整合,增加投入者粘性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增加投入者资本投入,并且结合社区商业模式打造品牌优势与规模效应,形成共同文化价值观念,为中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网络视频 直播 体育赛事 世界杯
美国微软公司的董事长比尔・盖茨2007年在瑞士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说,随着在线视频产品的日益发展以及个人电脑和电视的整合,互联网将在5年内给电视带来一场革命,这就是在线网络视频。在接下来的几年,网络视频将以其灵活性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由于网络视频的兴起,现代人花在电视上的时间已经在逐渐减少,尤其是在年轻的用户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种种信息表明了目前网络视频等新媒体发展的强劲势头,网络视频对于我们目前信息传播的三方面(信源、信道、信宿)进行了新的扩展和革新,并因此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网络视频转播体育赛事的发展归因于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7月数据表明,网络用户规模4.2亿,普及率31.8%;宽带用户数量3.6亿,占网民总体98.1%;网络视频在各种网络应用中位于第五位。今后几年,中国的网络视频市场将形成以大型门户矩阵、专业视频网站和专业化的行业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竞争格局。预计到2013年,全球网络视频用户较2007年增长3倍,达到至少10亿人。网络视频直播体育赛事将在这种形势下发展起来。
网络视频直播体育赛事引领体育赛事观看方式演变
国人第一次通过电视观看的世界杯是1978年阿根廷世界杯。当时的中央电视台录播了阿根廷队参加的半决赛以及阿根廷和荷兰之间进行的决赛。4年后1982年的西班牙世界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直播了世界杯。到了1986年的墨西哥世界杯,央视第一次派遣报道组赴举办国现场报道。以后每届世界杯央视都对其进行转播。时光荏苒,世界杯比赛网络直播真正形成规模是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2006年世界杯的转播中,国内一家网络电视公司引进了世界杯网络视频版权,仅仅在6月10日开赛当天,视频流量就突破4000万次点击,总点击量超过2.5亿,比赛直播时每分钟注册用户超过400人,流量之高出乎意料。当时中国的宽带用户已经达到9700万,尽管许多人还在用路由器多台电脑共享一条宽带,但网络电视的基础已经形成,中文互联网开始进入视频时代。
经国际足联(FIFA)和中央电视台授权,中国网络电视家享有在中国大陆地区对2010年南非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比赛(包括但不限于开幕式、闭幕式、比赛赛事以及由赛事衍生的各项活动)通过互联网、手机移动等新媒体平台进行转播(包括实时转播、延时转播和点播)的权利。本届世界杯是全球首次通过新媒体进行直播,是中国新媒体首次进行世界杯全程直播,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首次成为中国大陆地区世界杯独家新媒体转播机构。之后CNTV又开出1500万元网络转播权,腾讯、搜狐、优酷、土豆、酷6这几家网络公司购得,新媒体报道的同步性、专业权威性、互动性和竞争资源正在逐步增强。3G互联网时代到来,球迷们不但可以通过传统的电视机观看球赛,更可以通过无所不在的网络终端收看世界杯球赛。据统计,78.3%的网络视频用户减少了观看传统电视的时间。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上,各大网站纷纷推出世界杯相关视频内容,其中,腾讯网联手CNTV推出世界杯视频直播,结合微博直播、互动评球的方式,让球迷网友告别单一通过电视机观看球赛的时代。网络视频直播是依托宽带网络资源,利用流媒体视频压缩技术手段,将拍摄、录制的音视频信号进行一系列的编码、压缩处理,在互联网上实时播放出去,只要登录网站或者客户端就可以看到现场直播的节目。球迷通过网上观看世界杯直播还可以和主持人、嘉宾以及其他球迷互动在线交流,球迷在网上通过文字提交问题,现场主持人和嘉宾通过视频画面解答球迷的提问,实现文字、语音、视频同步传输。同时还可以观看错过的精彩比赛点播,因此,广大球迷不仅可以在网上像看电视一样收看到实时的视频直播节目,还可以随时点播那些已播出的精彩视频片段,随时再现现场盛况,真正享受个性化、周到的宽带视频服务。
网络视频直播体育赛事的优势
进行网络直播的体育节目信号主要来源于电视媒体,很好地继承了电视媒体的视听全方位感受,体育节目的网络受众可以感受到激烈比赛所带来的感官冲击,比起图文直播而言,让观众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最重要的是,网络视频直播可以克服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单向度和单线程的节目编排特点。在传统的电视直播中,由于电视信号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在同一时段不能传送不同的体育赛事节目,对于广大观众而言没有多少选择的自由,一切信号的发送都是在电视台的既定节目计划表里面“顺序的不可变和节目传送的单向都剥夺了观众的观看选择权”。2010网络视频直播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不同赛场、不同媒体的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整合到观众的选择列表里面,选择权在观众的手中,真正实现了以体育节目受众为中心,这既符合信息传播的发展大趋势,也是体育节目网络视频直播的魅力所在。
与电视台的转播相比,网络直播有四大优势:第一,网络视频直播可以选择电视台不会转播的比赛,和电视台争夺受众。第二,可以多场比赛同时直播。传统的电视直播只能提供一场比赛的图像信号,网络则可以多场同时进行,只要多打开几个窗口就能实现。据记者了解,随着网速的提高,球迷在一台电脑上同时观看几场比赛正在成为现实。第三,视频点播。电视台的转播虽然会有重播,但时间完全不受观众支配,网络方面的这一优势更是让电视望尘莫及。据搜狐员工介绍,每场比赛结束后,工作人员会将比赛制作成视频文件存成永久链接,放在相应专题中,网友可以直接点击观看。从某个方面说,网络视频已经成为球迷点播节目的第一选择。第四,实时互动也是目前两大媒介关注的一个重点。传统的电视和球迷的互动停留在短信层面,据记者了解,因为上了此前不少“短信陷阱”的当,不少球迷对向电视台发短信还心存顾虑。不过,网络上就不存在这一问题,球迷不花一分钱,在直播页面的相应入口就可以进入和球迷以及主持人的对话,实时在线交流,这也是未来网站视频直播获取和网友互动的最重要的途径。
网络视频直播体育赛事存在的不足
与传统电视对世界杯同步直播相比,网络视频的转播时间要比电视台推迟一段时间。也就是说各网站对世界杯的视频转播仅仅是“点播权”。由于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是国内唯一享有2010年南非世界杯在中国大陆转播权的新媒体,所以任何互联网公司欲播放世界杯节目都必须和CNTV合作。出于对自身权益的一种保护,CNTV仅仅开放了世界杯的点播权,即所有互联网合作伙伴在转播世界杯节目时都会延时3分钟。足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欲知性和不断出现的悬念,如果要想通过网络视频来收看世界杯,就可能出现已先知结果再重看过程的情况。而这对一个球迷来说,观看比赛的兴致和激情就会大打折扣。
网上直播比赛,最重要的是版权问题。不过据记者了解,目前很多网站的视频都存在版权问题,打球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以搜狐为例,视频转播比赛得益于和国内专门做视频的网站有合作关系。搜狐支付一定费用,直接将比赛的信号切换到自己的直播页面,此前的片花制作和比赛集锦由搜狐自己完成。不过也有不少网站大打“球”,因为没有版权,这些网站将直播的链接放到博客里面,网友通过点击博客收看视频直播。更有甚者,直接将其他媒体的视频信号链接到页面上,造成对其他媒体的侵权。2006年末,国家相关部门又重申了网络电视的直播规范,将多家网络电视台查封。对于内容上和网络电视非常接近的视频直播而言,这些规定同样适用。
网络视频直播给体育迷提供了一个收看比赛的崭新的途径,但视频画面的流畅程度和清晰度是网络视频直播的一大短板。首先是转播的清晰度很差,整个画面模模糊糊,人物的表情根本看不出,球类要的精彩之处就在于球员很多动作的细节变化,而这点网络直播无法满足。其次是画面的流畅程度太低,比赛画面总是断断续续的,让人看着着急,享受比赛更是无从谈起了。
网络视频直播体育赛事的全新直播模式
直播,是体现赛事报道即时性的重要指标之一。2010年,腾讯网与CNTV联手,成为唯一的世界杯在线视频直播门户网站。由腾讯网独创的“视频+微博+实时数据”三合一“全直播”模式,在同一页面上呈现三种形态的直播资讯,调动用户的深层次参与,用户观看、参与讨论以及利用数据直播分析比赛形势,完成了从“吸引眼球”到“专业性参与”的升级,重新定义互联网在线直播,对未来的门户赛事报道影响深远。腾讯网从2008年奥运会利用腾讯QQ的弹窗消息推送创造了“秒杀”的报道速度,到2010年南非世界杯搭建了一个“门户+IM弹窗+微博”的“秒互动”的播报模式,从强调报道速度到注重用户在第一时间内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和内容贡献,通过关注和参与放大新闻的影响力,是一个质的飞跃。用户对这种快速直接的新闻报道体验与互动的追棒,势必让“秒互动”成为引领今后重大赛事报道的主流模式之一。世界杯报道首现“视频+微博”直播模式,既有文字又有视频,直播内容也不一样,感觉像有好多个主持人在评球,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看比赛。南非世界杯期间,腾讯网的前方记者团就分为场内和场外进行微博直播报道,同时国内和在场内的网友也可以参与到直播过程中来,与腾讯网世界杯记者团进行互动。创造用户亲临现场的体验,通过视频直观的感受加上前方记者团的场地报道,为用户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直播模式,带来更强的现场感受。这种直播模式未来还将引用到其他报道项目中去,而且有可能成为未来网络直播的标杆。业内人士分析,微博直播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字直播,但与此次世界杯许多网站的文字直播不同的是,微博直播并不遵循常规的解说方式,是由众多微博博主构成的直播,所以其角度更加多元,报道的内容也更为丰富,具有趣味性,是传统直播方式的有益补充。
用户对网络视频直播体育赛事的满意度分析
据清华大学媒介调查研究室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在世界杯排行榜、数据分析等产业专业性和比赛前瞻、专题策划、评论等内容专业性方面,腾讯和网易优于新浪、搜狐。其中,视频节目数量、涉及领域、嘉宾分量、后期音效等用户体验方面,腾讯暂时领先,可以看出腾讯的视频无论在流畅度,还是在客户的体验端方面,均处于各大网站的领先地位。从相关媒体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用户对网络电视和电视体育赛事报道的满意度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非常满意方面,对电视的非常满意比例达到63.3%,网络电视为35.9%,比较满意和满意的比例分别为25.5%和29.5%。随着用户需求的提升和技术条件的成熟,用户希望欣赏到更清晰逼真的视频质量。然而,用户数激增后,网速变慢,视频播放不流畅,画面滞缓、卡机现象在所难免,从而造成转播的清晰度较差,整个画面模糊,比赛画面时断时续,带宽和服务器的瓶颈凸显。因此,带宽和传输技术问题仍然是当前制约视频网站发展的关键问题。网络视频这一新兴媒体的出现,对我们原来的转播体制、转播架构和转播模式都提出了挑战。我们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变化,加强网络高科技传媒的制作和创意,发展网络视频等新兴媒体,为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关妮、张炜:《网络媒体大型体育赛事的报道探析》,《声屏世界》,2007(6)。
2.易剑东:《大型赛事报道与媒体运行》,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7页。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156页。
关键词:大型体育赛事;经济效应;投入产出模型;重庆国际马拉松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7)02-0032-06
Abstract:By taking the Chongqing International Marathon in 2015 as an example and combined with input-output model, this paper made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large-scale sport ev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rathon has directly stimulate the economic growth by 0.16 billion yuan, which brings about output value of 0.311 billion yuan, income value of 0.147 billion yuan, tax value of 17.95 million yuan as well as 1636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economic effect has two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external positive but small" and "internally imbalanced".
Key words: large-scale sport events; economic effect; input-output model;Chongqing Incernational Marathon
大型w育赛事不仅有助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更能直接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因此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正逐渐成为各个城市乃至国家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大型体育赛事具有规模大、范围广、时间长以及获得数据难度大等特点,学术界对其研究相对较少,且大多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型体育赛事的本身特征及其影响评价等定性分析方面,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经典理论对某一特定大型体育赛事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仍是凤毛麟角。
1 文献回顾
学术界关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历史较为悠久,自利昂惕夫提出相关理论并制成投入产出表之后,经过钟契夫、陈锡康等国内外学者的不断完善,已日趋成熟,并被大量运用于分析我国宏观经济活动的经济效应和各部门间内在经济联系等问题[1]。如李世佳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消费的就业效应[2],廖明球构建出“节能减排”投入产出模型,并从调整产业结构的层面研究各部门节能减排问题[3]。
综观国内外学者关于大型体育赛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分析体育赛事的定义、规模划分、综合影响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David C Watt、Roche、Emery以及Johnny Allen等国外学者最先将大型体育赛事等同于事件,并认为事件是发生的不同于任何存在的事情,或是发生的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同时,他们从事件的范围、规模、市场、受众以及媒体覆盖率等多个方面对事件进行分类,并由此延伸至大型体育赛事的研究[4-7]。史立峰、孙有智、鲍明晓等人分别就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或地区整体形象、体育产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做出了较为深入的研究[8-10],而在经济效益方面则主要体现在田静、赵蓓蓓、黄海燕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中,他们通过构建相关机制和指标体系,从赛前和赛后两方面对大型体育赛事的经济效应评价方法的选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1-13],为进一步研究大型体育赛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存在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导致评价结果有失偏颇。
2 模型建立
2.1 模型基础
1)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生产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值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其矩阵表达式为A={aij}nxn,它反映了n个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关系[13]。
2)列昂惕夫逆矩阵
列昂惕夫逆矩阵是对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互相依存关系进行数量分析的工具,矩阵中的每一个元素表示每生产1个单位j部门的最终产品,需要i部门生产的总产品量,而每一列列元素相加则表示获得1单位的第j个部门的最终产品,需要消耗本部门1单位产品和其他所有部门提供的中间产品之和。因此,列昂惕夫逆矩阵又可以称为投入产出乘数,其基本表现形式为(I-A)-1。
2.2 模型构建
根据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可知,最终需求的变化会引起各部门生产总量的变化,故可用最终需求向量与列昂惕夫逆矩阵的乘积反映各部门产出水平,其具体表现形式如式下所示:
上式中,X表示各部门总产出向量,Cij表示列昂惕夫逆矩阵,Y表示最终需求向量。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投入产出模型常被用于各种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如上文中所提到的李世佳、黄海燕等人通过改变最终需求量向量的表现形式,反映某种活动给各部门带来的就业效应和产出效应。基于此,结合投入产出经典理论和所得数据的特殊性,分别用总产出系数、增加值系数、产品利税系数以及劳动投入系数来反映经济效应中的产出效应、所得效应、税收效应和就业效应。
1)产出效应模型
产出效应模型是用来反映由于最终需求的变化所引起的某部门生产总量变化情况的,可以表示为列昂惕夫逆矩阵与各部门的总产出列矩阵的乘积,其数学表达式为X=(I-A)-1Y,其中,X表示各部门总产出向量,Y表示最终需求向量。
2)所得效应模型
所得效应模型是用来反映由于最终需求的变化所引起的某部门增加值变化情况的,可以表示为列昂惕夫逆矩阵与各部门增加值系数列矩阵的乘积。其中,增加值系数是各部门的增加值与该部门的总产出之比,也等于折旧系数、劳动报酬系数和纯收入系数之和,其公式可表示为ayj=yi/xi。
3)税收效应模型
税收效应模型是用来反映由于最终需求的变化所引起的某部门税收变化情况的,可以表示为列昂惕夫逆矩阵与各部门产品利税系数利矩阵的乘积。其中,产品利税系数是每个部门的利税与总投入之比,它可以判断产业的不同性质,其公式可以表示为amj=mj/xj。
4)就业效应模型
就业效应模型是用来反映由于最终需求的变化所引起的某部门就业人数变化情况的,可以表示为列昂惕夫逆矩阵与各部门劳动投入系数列矩阵的乘积。其中,劳动投入系数是指各部门的劳动报酬与总投入之比,其公式可以表示为avj=vj/xj。
2.3 模型补充
通过调查问卷数据所涉及行业的性质特征以及各行业与2010年重庆投入产出表中42部门的相关性高低情况,将42个部门进行了重新分类,通过将相关性低的部门合并统一,形成包含13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具体情况详见表1。在保证新的投入产出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调研数据,综合运用上述模型,准确全面反映重庆国际马拉松所带来的经济效应。
3 数据说明
3.1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重庆国际马拉松社会效能综合评估小组的实地调研,该小组针对国际马拉松所产生的经济、文化和健康效能问题,设计出反映观众、运动员在比赛期间的消费支出和普通民众对比赛的主观看法,并于国际马拉松赛举办当天在现场分别向现场观众、运动员以及其他市民发放3 000份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 447份,问卷回收率为81.57%,满足问卷调查的随机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等原则,所获得的数据通过了相关的统计检验,数据结果基本符合现实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运动员为920人,占37.6%,现场观众612人,占25%,普通市民915人,占37.4%(表2)。其中,男性1 121人,占45.8%,女性1 194人,占48.8%,未注明的132人,占5.4%;重庆市内1 662人,占67.9,市外666人,占27.2%,不清楚的为119人,占4.8%。同时,调查对象包含各年龄层、不同教育程度和各行各业人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3.2 数据整理及分析
结合实证研究需要和调查数据的特殊性,对调查所得的基础数据进行了整理,分别就运动员和观众在住宿、餐饮、旅游、购物、交通、通讯等行业的消费情况进行了分类。分类结果显示,重庆国际马拉松赛直接带动重庆总产值达1.6亿元,其中包括政府财政支出1 600万。
就运动员的消费情况而言,在重庆国际马拉松期间,运动员的消费总额约为4 291万元,人均消费约为1 226元。其中本地运动员消费总额为1 315万元,人均消费约为163.5元;外地运动员消费总额为2 976万元,人均消费约为372元。从运动员在各行业的消费来看,交通运输业的消费水平最高,约为2 040万元,约占总消费的47.5%,其次分别为购物、住宿、旅游、餐饮等行业(表2)。
就现场观众的消费情况而言,观众在重庆国际马拉松期间的消费总额为10 970万元,人均消费为361元。其中本地观众消费总额为5 299万元,人均消费为129.6元,外地观众消费总额为4 791万元,人均消费为484.8元。从重庆市内外现场观众在各行业的总体消费和人均消费情况来看,第一梯队为住宿、餐饮、购物和旅游业,第二梯队为其他行业,第三梯队为交通和通讯业,且第一、二梯队之间的差异不明显,但第三梯队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表3),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长途交通的消费情况。
4 经济效应分析
将上述经过现场访问得到的问卷基础数据按13部门重新分类,结合以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为基础的经济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重庆国际马拉松赛给重庆市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应,其中产出效应约为3.11亿元,所得效应约为1.47亿元,税收效应约为1 795.5万元,解决就业人口约为1 636人。
4.1 产出效应
由各部门的产出效应可以看出,制造部门的产出效应最大,约为1.16亿元,占总产出效应的37%;其次是金融保险业及房地产部门,约占总产出效应的1%;产出效应最小的部门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仅为12.39万元。这表明重庆国际马拉松在各部门间的产出效应差距较大,这与大型体育赛事的特殊性以及重庆市特殊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度有很大关系。
通过将观众与运动员所带来的产出效应进行比较发现,观众在制造、住宿以及餐饮等部门的产出效应明显大于运动员,而在农业、金融保险以及铁路、道路、水上、航空运输等部门的情况则刚好相反,两者间的最大差值达2 800万元;通过对比本地和外地的观众与运动员所带来的产出效应发现,本地观众和运动员在制造、批发和零售贸易等部门存在明显优势,而外地观众和运动员在旅游和铁路、道路、水上、航空运输等部门具有相对较强的产出效应。
4.2 所得效应
就各部门的所得效应而言,在13个部门中,排名第一的仍为制造部门,所得效应约为3 464.77f元,其次为金融保险及房地产部门,这与产出效应的排名情况大致相同,但两者所占总体比重有所下降。从按三次产业划分的角度来看,第三产业的所得效应远大于第一、二产业,甚至超过两者之和(表5)。
从观众和运动员的所得效应比较结果来看,两者产生的所得效应大致相当,但其在各部门间的差异均较为明显,尤其体现在制造、金融保险、房地产以及铁路、道路、水上、航空运输等部门;从重庆市内外的观众和运动员所得效应的差异性可以看出,观众的差异性明显程度显著高于运动员。
4.3 税收效应
关于税收效应的实证结果显示,重庆国际马拉松所产生的税收效应约为1 795亿元,其中观众所产生的税收效应为831万元,贡献率为46%;运动员所产生的税收效应为965万元,贡献率为54%。同时,本地观众税收效应仅为外地观众的1/3,而本地运动员税收效应是外地运动员的2倍多(表6)。以上数据表明,观众与运动员所带来的税收效应差异较小,但重庆市内外的调查者所带来的税收效应仍存在较为显著的差距。
就各部门所产生的税收效应而言,制造部门的贡献率仍为最大,其产生的税收效应为821万元,贡献率高达46%,外地观众在制造部门中的贡献率较本地观众偏高。从三次产业划分的角度看,第三产业税收效应的贡献率约为53%,排名仍是第一,但相对于产出效应和所得效应而言,其与第二产业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及房地产业所产生的税收效应显著高于其他产业,尤其表现在本地运动员方面,这与该产业在重庆所处的支柱地位、大型体育赛事的危险性以及运动员自身的保护意识有一定关联。
4.4 就业效应
从就业效应实证研究的纵向结果来看,重庆国际马拉松所产生的就业总效应为1 636人,其中观众消费解决就业人数为887人,运动员消费解决就业人数为749人,分别占总就业效应的54%和46%,这与税收效应的贡献率结果刚好相反。从地区划分的角度来看,本地观众解决就业人口约占外地观众的4/5,而本地运动员解决就业人数却是外地运动的2倍(表7)。以上分析从另一个层面说明,参加此次重庆国际马拉松赛事的观众数量明显多于运动员,且本地观众拉动就业的能力明显低于外地观众,表明该赛事对外地运动员的吸引能力存在不足。
从就业效应实证研究的横向结果来看,农业部门就业效应为472人,是贡献率最高的部门,约占总就业效应的29%;其次为住宿部门,其就业效应为256人,贡献率约占农业部门的1/2,这与餐饮、制造等部门基本相当。从三次产业划分的角度来看,第三产业贡献率排名仍为第一,占总体的58%,第二、三名依次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这与上述各种效应的情况均有所不同,主要受各产业在其辐射效应以及工资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影响。
5 结论
结合上述实证结果,本研究从总体评价、外部比较和内部分析三个维度出发,总结出重庆国际马拉松赛经济效应具有“外部正而小”和“内部不均衡”两大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重庆国际马拉松赛产生的经济效应为正,表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二,相对于2009年上海ATP1000大师赛而言[14],重庆国际马拉松赛所带来的经济效应较小,两者在所得效应和税收效应间的差距尤为显著;其三,重庆国际马拉松赛的经济效应在四大效应、13个部门以及两大消费主体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内部均衡化水平偏低。
因此,重庆应将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列入中长期发展规划之中,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以及优化产业结构等方式,营造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释放大型体育赛事的综合社会效能,为有效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做出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钟契夫,陈锡康,刘起运.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2]李世佳.基于投入产出法消费的就业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3):12-15.
[3]廖明球.基于“节能减排”的投入产出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7):26-34.
[4]David C Watt.Event Management In Leisure And Tourism[M].Addison WesteyLongman Limited,1982:2.
[5]Roche Maurice.Mega―Event and Modernity:Olympic and expos in the growth of global culture[M].New York:Routledge,2000:1.
[6]P,R Emery:“Bidding to host a major sports event:strategic investment or complete lottery”in Chris Gratton,Ian Henry,Sport in the city[M].London &new York:routledge,2001:90-108.
[7]Johnny Allen,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 Management[M].John Wiley & Sons Australia,Ltd,2002:11.
[8]史立峰,樊东升,赵凡.2014青奥会对南京城市体育发展重大影响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143-145.
[9]孙有智.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提升的路径研究――基于城市空间理论视角的探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58-163.
[10]鲍明晓,张林.对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理论思考(笔谈)[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7):1-9.
[11]田静,徐成立.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机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2):7-11.
[12]赵蓓蓓.体育赛事的经济效益分析――以北京奥运会为例[D].广州:暨南大学,2009.
【关键词】青少年;南阳市体校;赛艇;运动伤病
近几年来,随着南阳市体校赛艇队在河南省比赛以及全国U-16青少年赛艇比赛中担负的任务日益加重,我们对队伍的训练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最近几年运动伤病却在赛艇训练中时有发生,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受伤者的训练、比赛及运动成绩的提高,对训练及比赛任务的完成造成了很大程度的阻碍。因此,如何科学地进行训练,预防和减少运动伤病的发生,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是当前南阳市体校赛艇队教练员和运动员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南阳市赛艇队近几年的运动员伤病情况进行的综合分析,初步找出了较常发生的运动伤病以及产生的原因。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河南省南阳市体育运动学校赛艇队运动员,年龄13-17岁。
1.2 研究方法
运用调查法和观察法对退役老运动员的伤病档案认真调查分析以及对在队现役运动员伤病前后身体状况进行观察分析,了解他们伤病的部位、症状、发生的时间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
经过翻阅10份退役老队员的伤病档案以及观察询问30名在训运动员伤病情况后,发现所有被调查对象除两名自入队以来没有出现过任何运动伤病外,其他运动员曾1次或者多次在训练中产生运动伤病。
在被调查的的运动员中出现的各种运动伤病中,一般的肌肉拉伤出现的概率最高,所占比例比较大。伤病发生的部位多为腰部、膝关节,其次是小腿和足部。对运动员训练影响最大的主要是腰部和膝关节的伤病。
通过调查发现,受调查者在其刚进入赛艇队的早期或者中早期阶段容易发生小腿以及足部的一些伤病,例如,很多新队员腿部出现胫骨骨膜炎,脚踝的扭伤以及足部其它软组织损伤。而随着运动时间的增长,一些老队员的腰部和膝关节的伤病逐渐增多。例如大部分老队员都有腰部肌肉以及膝关节劳损,还有个别队员出现了早期的腰间盘突出症。通过询问发现,大部分运动员对伤病的重视程度不够。
2.2 分析与讨论
通过调查发现,造成这些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运动伤病有以下几点主要原因:
2.2.1 没有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以及“放松”训练
准备活动即常说的“热身”,准备活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准备活动不充分,机体不能快速调动各部分肌肉协调运作,极易造成受伤。由于南阳市赛艇队运动员都就读于南阳市体育运动学校,学校的人才培养口号为:“亦读亦训”、“读训并重”,因此运动员训练时间的安排上比较紧凑,有的时候为了节约时间,训练前的准备活动以及主要训练内容结束后的放松训练的时间安排较少,加上部分运动员不认真做准备活动,导致一部分运动员因为未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足以及放松训练不认真而造成受伤。因此,充分做好训练前的准备活动以及训练结束时的放松训练,是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必须重视的一个环节。
2.2.2 水上专项技术动作不合理,是造成赛艇运动员腰伤的主要原因
赛艇运动是典型的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重复项目。其发力主要是以腿部力量为支点,整个身体的引力点应在腿部发力的瞬间,腿的蹬力要迅速传到背上方,在脚蹬板最大受力的前提下,手借助腿和躯干用力的惯性加速屈臂,完成拉浆,这是一项技术与力量相结合的运动〔1〕,赛艇运动的技术特点要求运动员在从事训练时要克服多种阻力,通过人桨船配合,通过水的反作用力,使船体产生位移,而人体腰部脊柱承担着人体近一半的重力,要求运动员有较好的腰部力量,但是腰椎关节活动度大,而腰部肌肉又比较薄弱,仅有部分肌肉、韧带和筋膜固定。所以在完成动作的这一过程中,运动员腰部将承受相当大的压力。如果运动员在反复不断重复的按桨、拉桨、蹬腿下,高强度和大运动量的刺激下,动作技术掌握不好,动作要领不清晰,不注意用力方式和发力部位,粗爆发力或用蛮力,就会造成局部负荷过大,当负荷超过机体的承受能力时就会造成受伤。一些运动员在滑座上过快后移或脊柱不能保持合适的角度,划水过程中脊柱角度增大,腰部剪切负荷急剧上升,男女运动员均能达到大约7倍体重〔2〕,这就大大增加了运动员腰部受伤的概率。还有一些青少年运动员不注意动作的技术要领,该发力的部位不发力,而是其他肌肉代偿发力,如腰肌力量较弱就很难利用腿部力量,腿部充分用力,容易造成逃滑座〔3〕。另外在力量训练中,由于动作不正确,如负重下蹲时,队员不按要求挺胸直腰,而是弯腰驼背,使杠铃重心与脊柱活动距离加大,增大了腰脊肌负荷,使腰肌劳损或损伤〔4〕。这就要求运动员在负重练习时要充分发挥髋关节和膝关节协调克服重力的作用,避免直腿弯腰的错误姿势,以减少受伤的概率。
2.2.3 身体过度疲劳也是造成伤病的原因
随着竞技体育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及受金牌效应的影响,运动员的训练负荷也越来越大,训练疲劳也成为造成青少年运动员运动伤病的一个原因,我队针对刚进队的运动员在训练计划的安排上,主要以迅速提高陆上中长距离的跑步能力,短时期内进行的大量的长时间持续跑的计划安排,所以腿足所受的负荷比较大一些,这样的话这些部位出现伤病的概率就高了。每一批新队员前期训练中都有一些运动员出现胫骨骨膜发炎的病症,已经引起了我们教练员的重视。还有,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后,人体内的能源物质消耗很大,乳酸大量堆积,此时运动员机能水平下降,身体和心理都处于极度疲劳状态下,此时即使轻微的刺激也会造成伤病发生。还有一部分运动员由于忽视身体上的轻微损伤或者伤后未痊愈,身体上仍存在一些难觉察到的细微损伤。长期运动损伤造成的细微损伤逐渐积累,就可产生慢性腰肌劳损或筋膜炎等腰痛症状〔5〕。再者,青少年运动员好胜心很强,有一些运动员生病或受伤后害怕被其他运动员超越而隐瞒自己的病情,带病带伤训练;或者由于比赛需要教练员不得不安排一部分带病带伤运动员训练,这样造成伤病的加重或者旧伤复发。这就需要我们教练员和运动员懂得训练与治疗的关系,运动员青少年时期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固然重要,但是,我们要从选好苗子,打好基础,为国家培养输送更多的优秀后备人才的目的出发,一定要结合青少年运动员的生理特点来合理安排训练计划,保证不能因为训练负荷过大而对他们造成伤病,如果一旦发生运动伤病,必要时甚至可以停训治疗。
2.2.4 训练环境的不适宜
由于我校田径场在过去的几年内一直失修,跑道不平,运动员跑步训练很多情况下是在公路上越野长跑,由于地面过硬,减震效果差,这样就诱发了运动员腿部、膝盖、足部甚至腰部一些伤病。在进行篮球、足球等身体调节的训练课中,缺乏安全的场地,水泥场地上的篮球训练课极易出现运动员的意外身体损伤。赛艇运动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受天气、气候等影响,如遇闷热、寒冷、风雨等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对运动员的体力、心理等就容易产生负面作用,导致疲劳产生。所以运动环境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场地原因,在水面训练时,由于水域情况复杂,如遇风雨天气易造成翻艇,另外像船艇相撞或撞码头等,也会造成运动员受伤。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对南阳市体校赛艇运动员近几年的伤病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在被调查的青少年运动员中,腰部损伤占的比例比较大,其次是膝盖以及小腿部位的损伤。了解并掌握了其发生损伤的主要原因有动作技术的不合理,准备活动的不充分,运动负荷的过大以及训练环境、器材等。其中,没有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以及“放松”训练占据了受伤的首位,水上专项技术动作不合理,是造成赛艇运动员腰伤的主要原因,由于器材陈旧以及场地原因引起受伤的也不在少数。运动负荷安排过大以及出现运动伤病不及时治疗而造成伤病反复发作,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3.2 建议
(1)在青少年赛艇训练中,一定要认识到准备活动以及训练后的放松整理活动的重要性。合理安排好准备活动时间,督促运动员认真做好准备活动,不可走过场、敷衍了事。训练完毕之后,一定要做放松整理活动。
(2)一定要根据赛艇运动的项目特点以及青少年运动员的生理发育规律来合理安排训练计划,按照计划有规律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才是尽快达到训练效果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
(3)青少年运动员训练尽量避免带伤训练,对于伤病应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尤其是对于那些第一次发病的运动员,最好在急性期就能够彻底治愈,以避免伤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4)从初学开始就要运动员认识到掌握合理的划桨技术以及正确的训练动作是减少运动伤病的最有效办法。运动员除去要尽快掌握合理的划桨技术外,在平时的器械力量以及其它的素质训练中,要保证自己的动作正确,不能随意性太大,不能使用蛮力。
参考文献
〔1〕葛新发,黄胜初,郑伟涛.赛艇动力学及流体动力性能和速度性能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
〔2〕ArThurL.BolandAndTimothyM.Hoseas.赛艇运动损伤.运动损伤预防与治疗的临床实践〔C〕,2004.
〔3〕李忠平.赛艇运动员陆上专项力量耐力训练方法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03.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比赛模式;教学质量;教师评价机制;函数项级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42-03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一直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也是不少学者一直在探讨的课题。对这个问题,目前的普遍做法是通过课堂教学比赛来进行。课堂教学比赛确实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但若处理得不好,课堂教学比赛可能也成为教学质量提高的阻碍因素。其实课堂教学比赛隐含不少的问题值得研究:①课堂比赛的讲课内容的选取,是随机选还是指定;②一个教师参加课堂教学比赛年年讲同一内容,是否合适?③课堂教学比赛的结果评价,是以比赛的那几十分钟的效果进行评价,还是综合平时的课堂教学质量?④为什么会出现比赛时教学质量好,而平时却上课教学质量不好,其中的深层原因是什么?⑤如何做到把课堂比赛的那种上课质量常态化?⑥如何不使课堂教学比赛成为一种作秀?⑦如何对不管是比赛还是平时都对教学始终如一地重视的教师的正确评价?⑧对教学优秀的教师的重视能否得到像科研工作优秀的老师一样的重视?以上的问题都解决好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将水到渠成。因此,不仅要进行课堂教学比赛,而且必须对教学比赛凸显出的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逐步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课堂教学比赛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与现今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1.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高校的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强校之源,是高校发展的命脉;它决定着高校的繁荣与衰落。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视办学质量,就是重视高校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的建设,就是打造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利器。没有教学质量作为保证的高校必定不会得到学生、社会的认可。而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差是高校教学质量的好差的最关键、最直接的因素。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90%以上是从课堂获得;因此,学生能否成才、学校能否得到学生、社会的认可,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所以,高校在美化行政机关办公室的同时,更应该考虑美化教室等一线教学场所,那里才是学校的核心办公区域。
2.教学工作量的繁重,影响教学质量。我国高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在校生人数快速增长,到2009年在校本专科生达2021万人、研究生128万人;而专任教师只有129万人[1]。因此,高校出现师资不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明确规定了师生比不超过1:18,主讲教师中讲师比例应达到85%以上。然而各高校通过增加外聘教师的比例,评估期间尽量不安排助教上课,均能顺利过关,过后又恢复原样。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教育投入与高校编制问题。部分省下拨给高校的事业费没有与规模挂钩,或虽然挂了钩但生均标准很低,高校只有控制教师数量。有的省下达给高校的人事编制也没有与规模挂钩,也许考虑编制与经费有必然的关系,自然要限制高校的编制[1]。基于以上的原因,出现的问题是:越是青年老师上课越多;每个人每个学期都要上几门不同的课程,一个星期要上15、6节课以上,课程安排有时连晚上、星期六、星期天都要去上课。在这样工作强度下,要提高教学质量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目前高校在考核体系上存在偏差。高校的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在保证培养人才质量的前提下,从事科研工作;所以很多人们都说,高校是传播知识的地方,也是创造知识的地方。但是,现在高校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知名教授不进教室、进教室的大都是刚参加工作青年教师。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学校花重金请来的优秀人才大都待在自己的实验室、办公室带自己的研究生,在写科研论文、在写项目申请书;每个知名的教授的手上都有5、6个,多的甚至10几个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每天都在忙个不停;哪还有时间搞教学。按这样看,高校俨然成为科研所,完全脱离了高校培养人才的最基本的功能。教学和科研本来是相辅相成的,但如果科研工作量太大势必影响教学的工作。任何一个事情都有一个度。但按现阶段的评价标准,高校老师多花时间从事科研显然要比多花时间从事教学更能得到认可。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是,高校要修改现行的只注重科研,忽视教学的现状。在教学与科研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奖励科研的同时,也奖励教学。此问题不解决,提高教学质量必定会成为一句空话。但高校的评价机制不是一个学校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课题。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关注有区域性的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发展状况对加强建设小园体育文化和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有一定的协同、辅助作用。因此文章通过对昌北地区各高校体育赛事现状的分析,强调了进行校际比赛的意义,并且从组织领导、经费来源、资源优势互补、组织实施方式和品牌打造五个方面对昌北地区校际体育赛事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期望能举办有规模性校际体育赛事。
关键词:体育赛事 高校 校际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6—0061—03
作者简介:曹萌萌(1992~),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1 前言
体育赛事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体育赛事的内容、形式、功能以及赛事运作方式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形式上看,体育赛事最早起源于祭祀活动。
古代奥运会的产生是体育赛事起源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的产生与希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希腊诗人荷马在公元前8 世纪的文学作品《伊利亚特》史诗中曾说到, 阿奇里斯为了纪念在特洛伊战争中死亡的朋友巴托勒,特别举行了一场体育竞赛,这是有关体育赛事最早的记载。
高校体育赛事是随着体育产业化和市场化而出现的一个全新概念,是在高校体育竞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今的高校体育赛事已经超越了原有高校体育竞赛的范畴, 其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竞赛”的概念也被打破。高校体育赛事的提法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高校体育竞赛的新变化, 所谓高校体育赛事就是指在高等学校内部或高等学校之间, 在企业赞助和媒体介入的情况下,以高校体育竞赛为形式,运动项目为内容,健身娱乐为目的,迎合高校大学生和赞助企业的双重需要,对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高校体育经济以及赞助方企业经济等领域产生冲击影响的活动。
虽然各高校内存在有一定规模形式的体育赛事, 但是在同属一个地区的高校间却缺乏有影响力有规模的校际体育赛事的交流,通过了解发现,昌北地区高校校际的体育赛事的举办一般是由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的单项体育比赛形式和单一的体育项目的比赛形式, 几乎没有由行政单位组织举办的大型比赛或者综合性比赛,这就使得各高校校际体育赛事有所空缺。本文就南昌市昌北地区各高校的体育赛事发展状况以及如何加强各高校间校际体育赛事的发展做出自己的研究分析和思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昌北地区高校中的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举办的体育赛事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华东交通大学图书馆等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查阅昌北地区各高校的官方网站,并重点阅读了国内有影响的体育类期刊、学报及相关的体育理论书籍,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2 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深入到各高校体育学院中,并与学院领导进行重点的交流,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同时对学校体育赛事的组织者进行了解和访问。
2.2.3 逻辑分析法
结合文献资料, 对访谈中得到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整理并作出逻辑分析,得出论文结论。
3 现状及其思考
3.1 昌北地区高校体育赛事的现状
3.1.1 近三年昌北地区高校校内体育赛事开展情况
近三年, 昌北地区这三所高校的校内体育赛事基本的是以校运动会为主体,以网球、足球、篮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体育项目为基础, 结合一些趣味性或者有代表性的学院友谊赛的形式存在的。
3.1.2 近三年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交流情况
近三年昌北地区高校校际唯一的体育赛事就是大学生篮球赛CUBA 江西赛会选拔赛,交流次数少之又少。
从表1中的数据看来近三年来昌北地区三所高校校内体育赛事举办次数都在逐年的增加, 其中江西财经大学体育赛事开展最少,依次是江西农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校内体育赛事相对较多。而表2 的高校校际之间的比赛就少之又少, 基本为零,2014 年度的校际赛事有所突破,由此看来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3.2 拓展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必要性
3.2.1高校间校际比赛的空缺
虽然各高校内存在有一定规模形式的体育赛事, 但是同属一个地区的高校间却缺乏有影响力有规模的校际体育赛事的交流,通过访谈调查发现,昌北地区高校校际的体育赛事的举办一般是由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的单项体育比赛形式和学生团队间自发组织的体育比赛形式, 几乎没有由行政单位组织举办的大型比赛或者综合性比赛,这就使得高校校际体育赛事有所空缺。
3.2.2各高校间进行校际体育赛事的意义
首先是对校际体育赛事对学校的意义, 因为高校体育竞赛是一种在特定文化氛围里进行的文化传播。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体现了一种校园精神、校园文化。为了强化这种体育文化,可以把体育竞赛办成体育文化节的形式。在此期间,除举行各种体育竞赛外,还可通过体育知识竞赛、辩论赛、体育主题演讲比赛、体育展览等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强化体育意识,确立终身体育观念。
而且在校际体育比赛期间, 通过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知识讲座等形式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简单易行、趣味性强、健身价值高的运动项目作为比赛项目,对贯彻全民健康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生活。
校际体育赛事的举办,为高校之间、高校与外界的体育文化交流提供了展示平台, 不但可以将本校原有的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展现给外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还可以将外界先进的体育管理理念和体育文化特色进行吸收, 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理念,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对整个体育文化也具有一定意义。
再次,是校际体育赛事对师生的意义。通过承办校际体育赛事,不但可以培养师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师生和校外周边地区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可以加强校际同学之间,教师之间的体育技术交流和体育文化交流。
高校间进行校际体育赛事对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师生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对传播体育文化更是作用巨大,校际赛事已有其特有的发展态势。
3.3 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运作模式
3.3.1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组织领导
要组织学校校际体育赛事, 首先要有带头的领导班子对校际体育赛事的举办进行系统的构思, 就是指体育赛事主办主体通过行使管理职能对赛事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技术等进行合理的使用和分配,注重体育赛事的管理层次及顺序,在赛事运作过程中组织领导者行使着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就目前昌北地区高校体育赛事的发展状况来看, 要进行校际之间的交流性的体育赛事, 可以参考其它地区组织相似的地区性校际体育赛事的联盟组织, 并且实行组织领导团体在各高校间轮流执行的政策,使每个高校都有机会参与组织和领导,从而也可以减轻各个高校举办赛事的负担。
3.3.2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经费来源
通过访谈, 了解到目前高校的体育赛事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自筹、赞助两个来源。
自筹是由于当前部分高校体育赛事规模偏小, 且参与者均是各个体育运动项目的爱好者,他们没有专项的赛事经费拨款,基本上只能依靠自给自足来保证赛事的正常举办, 自筹就是部分高校体育赛事的主要经费来源途径。
而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及的关联主体众多, 体育赛事的魅力和光彩都离不开庞大的资金支持和社会多元化的参与。因此赛事赞助商活跃于赛事的台前与幕后,不仅成为体育赛事的坚实保障,还是赛事文化的传播者,在体育赛事的发展过程中体育赞助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仅成为体育赛事发展的支柱之一, 更成为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体育赞助正日益成为企业促进发展和获得消费者认同的工具之一。
在高校体育赛事具有一定规模时, 活跃的商业组织份子就为高校体育赛事提供了体育经费, 赞助就为体育赛事这项事业提供了帮助,体育赛事的赞助是双向发展的,赞助帮助了体育赛事的举办, 同时体育赛事也为赞助商的某项商业目的做了变相的商业广告,可是就在这个双赢的项目里,赞助也不是在每个高校体育赛事都能有的, 对于目前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来说,赞助还是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能有商业赞助的高校体育赛事只是凤毛麟角,如果达不到商业宣传的目的,商业组织者是不会对其赞助的。
综上所述, 目前昌北地区高校体育赛事的赞助和自筹这两项经费来源都属于不稳定经费途径, 显然不能满足日后高校体育赛事的开展举行, 我们可以设想成立一项专属于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经费基金, 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校际赛事经费资金的稳定性和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可持续发展了。
3.3.3 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资源优势互补
单一的进行高校校际之间体育赛事是不能将昌北地区的高校校际体育赛事形成一定的组织联盟的, 要将这一地区的体育赛事发展起来,各高校间就需要相互带动起来,譬如华东交通大学的CUBA 篮球水平、高水平网球,江西财经大学的高水平网球训练队, 江西农业大学的乒乓球项目等等都属于各高校的优势项目,如果可以举办这些项目的校际体育赛事进行汇总、交流、学习, 便可以将各自的优势项目带动其他高校的项目一同发展起来, 所以优势资源的互补发展也许能够将昌北地区校际体育赛事的举办水准得到进一步提升。
3.3.4 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组织实施方式
几所高校分布于昌北地区, 使得昌北地区成为一个高校汇聚之地,也无疑是一个高校群体社区。在这种高校聚拢性高度集中的的地区,地域性优势就为举办校际的体育赛事提供了便利,资源的共享便是其中之一。况且从经典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分析框架去看, 再也没有比高校群体社区更适合成立高校合作校际体育赛事举办组织, 并且可以结合昌北地区各高校的体育项目特色开展比赛,让各高校体育学院之间、学校体育社团之间、甚至教职工之间都参与进来, 成立一个本地区专门化的校际赛事组织,对年度校际体育赛事做出详细的计划规程,比如赛事承办方的轮流制等,这样校际体育赛事就能逐步实施发展了。
3.3.5 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品牌打造
体育运动在我们的高校中,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每年昌北地区高校体育赛事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就目前情况看,各高校的多数体育赛事已经对校园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的体育观念、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风尚等体育文化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如果可以让一些项目的校际体育赛事深入昌北地区各高校的校园之中,对本地区更多的师生激起更高的热情使其参与其中, 甚至吸引其他地区的人群观看, 这无形中就将扩大校际赛事的规模和影响力了。例如在昌北地区高校组织一场大型的校际趣味运动会,将一些与潮流元素结合的体育项目规划进来, 做出具有昌北高校特色的品牌趣味运动赛事,经过逐步的组织实施发展,这一项昌北高校校际体育赛事也许将可以成为人尽皆知的体育文化品牌。
4 小结
基于对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发展的思考, 提出要实践好高校间校际体育赛事的运作,首先,组织领导是前提,有带头人的组织计划领导才能有逐步实行下去的能力。其次,项目经费是关键,要运作一个有一定规模的高校校际之间的体育赛事,不管是赞助还是自筹都是目前的主要形式, 而基金的成立无疑是最稳定的经费来源。最后,实现各高校体育资源优势互补是策略,以高校带动高校,把各高校的优势项目发动起来,更可以带动整个昌北地区高校体育运动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海燕,张林.体育赛事的基本理论研究—论体育赛事的历史沿革、定义、分类及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2):22-27.
[2] 王志斌. 对于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营销市场的分析与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6):106-107.
[3]张雷.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2011(6):75-77.
[4]王进,王雪峰.论我国高校体育的开发[J].湖北体育科技,2010(2):210.228.
[5]沈佳.体育赛事赞助目标和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 中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仪式学意义 中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与对策 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后的社会影响及评估内容研究 大型体育赛事的媒体运行策略研究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GNH的影响及相关测量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大型体育赛事对举办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文献综述 赞助大型体育赛事对企业树立品牌的影响及策略分析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 大型体育赛事品牌的研究 大型体育赛事的采访要素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区域城市经济的推动效应思考 中型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经济价值研究 城市居民对大型体育赛事举办观念的研究与分析 天津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对策研究 浅析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中小型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影响与分析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研究 旅游地居民对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社会影响感知述评 体育赛事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调控 大型体育赛事供应链风险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9-07.
[3]罗艳蕊,董翠香.环境保护与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584.
[4]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编.百年奥运,中华圆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5]许宝强,汪辉,选编.发展的幻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27.
关键词:天津;申办;赛事;民意;调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社会发展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此,许多城市竞相申办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权,而一个城市的居民对于大型体育赛事的认知态度以及支持程度往往是赛事管理者所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大型体育赛事能否成功举办以及大型体育赛事举办的整体效益。
一、调查方法
2009年5月-6月通过现场发放、填写并回收的方式,偶遇式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回收问卷1320份,其中有效问卷1023份。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共1023人,其中男性500人,女性523人;18岁以下29人,18-25岁322人,26-35岁291人,36-50岁210人,50岁以上171人。
三、结果与分析
1.天津市居民对于大型体育赛事的关注程度
从对于天津市1023名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看来,55%的人关注或是非常关注,37%的人是偶尔关注,只有8%的人不感兴趣。可见,天津市居民对于大型体育赛事本身具有一定的观赏基础,如图1所示。
进一步分析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加关注大型体育赛事,年轻人比年纪大的人关注程度高,高学历的人比低学历的人关注程度高,不同职业的人群对于大型体育赛事的关注程度有很大的不同,中等收入的人群关注程度相对较高。
2.天津市居民对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效益的认知
从调查结果看,天津市居民认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主要效益依次为:拉动城市经济增长、提升城市知名度、促进市政建设、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市民素质,如图2所示。
3.天津市居民对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态度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天津市居民对于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支持度较高,选择非常支持的和支持的达88.8%,如图3所示。
从不同人群来看,年轻人(25岁以下)支持度较高,大学学历的人群支持度较高,知识分子支持度较高,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人群支持度较高。
4.天津市居民对于大型体育赛事申办成功关键因素的观点
调查表明,天津市居民对于大型体育赛事申办成功关键因素的理解:居于第一位的是地方经济实力(选择频率达84.3%),其次是当地政府态度(选择频率62.6%),第三是赛事运作能力(选择频率52.1%),如图4所示。
5.天津市居民对于申办大型体育赛事的信心
问卷调查表明,天津市居民不仅对于天津市申办大型体育赛事支持度较高,而且,对于成功申办大型体育赛事(全运会)信心也很足,选择肯定能和差不多的达75.5%,如图5所示。
四、研究结论
从对于天津市1023名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天津市民对于体育赛事比较关注,只有8%的人表示不感兴趣。可见,天津市居民对于大型体育赛事本身具有一定的观赏基础。
天津市居民对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效益具有较高的认知度,认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主要效益依次为:拉动城市经济增长、提升城市知名度、促进市政建设、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市民素质。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天津市居民对于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支持度较高,选择非常支持的和支持的达88.8%。从不同人群来看,年轻人、高学历、高收入的人群支持度更高。
此外,问卷调查表明,天津市居民不仅对于天津市申办大型体育赛事支持度较高,而且,对于成功申办大型体育赛事(全运会)信心也很足,选择肯定能和差不多的达76%。
可见,天津市申办、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不仅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也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
参考文献:
[1]徐伟.体育赛事基本理论探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03).
[2]华燕.关于大型体育竞赛的资源开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02).
[3]肖峰,等.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大都市的要求和产生的经济影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04).
[4]樊智军.体育赛事的组织于管理[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何谓体育赛事网络转播权?我国法律并没有对此做出明确的规定,我国著作权法仅对广播组织权做出了规定。“转播”一词最初来自《伯尔尼公约》文本中的"rebroadcast",一般情况下翻译为“同步的无线传送,即我们通常认为的“转播”。那么,体育赛事网络转播权应当是指体育赛事组织者在举办体育比赛时,允许授权转播商运用现代新兴的网络技术对体育赛事现场进行直播、转播、录像,授权转播商享有体育赛事的网络转播权,并且体育赛事组织者拥有从转播商那里取得相应转播报酬的权利。
2.法律性质
根据体育赛事网络转播权的概念,体育赛事网络转播权的法律性质应该分为两部分来分析。
第一部分是指该项体育赛事的事件本身,即直播意义上的转播权。直播意义上的转播权是指该项体育赛事组织者本身应享有的权利,也就是对网络转播体育赛事的控制权。由于体育赛事并不属于作品,因此既不被认定为著作权也不属于相关权。但是,当体育赛事作为一种可以为体育赛事组织者获得利益的作品时,体育赛事就蕴含了巨大商机,成为能给体育赛事组织者带来收益的无形资产。
第二部分是指体育赛事录制后形成的录音、录像以及视频信号,即字面意义上的转播权。这样的录像、录音、视频作品或制品是由授权转播商创造、加工的,授权转播商应该享有著作权。其中,合法取得体育赛事转播权的转播商享有的权利属于相关权中的广播组织权,体育赛事网络转播商按照合约规定录制节目作品,应享有广播组织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
体育赛事网络转播权应该认定为字面意义上的转播权,也就是经过授权的转播商所拥有的体育赛事网络转播的权利。因此,体育赛事网络转播权应当受广播组织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律保护。
3. 主要特征
体育赛事网络转播权作为一种新型的转播权与其他转播权有所不同,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主体复杂。直播意义上的转播权主体是体育组织者、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只要有转播商愿意购买赛事转播权,那么这些赛事组织者就可以从转播商那里获得相应的报酬。字面意义上转播权的主体,是指获得体育赛事组织者或行会合法授予转播权的网络转播商。
(2)客体多样。直播意义上转播权的客体是体育赛事组织者举办的各式各样的体育赛事。由于转播权的主体是获得体育赛事组织者或行会合法授权的网络转播商,这就决定了字面意义上的转播权的客体是持权网络转播商所拥有的通过网站、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等网络媒体转播的赛事节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