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活动的建议和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实验小学,212300)
“e学习”即数字化学习,指的是学生借助电子网络获得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它能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与传统课堂相比,有如下一些变化:(1)在教学方式上,由“带着课本走向学生”变为“带着学生走向课本”;
(2)
在教学时间上,
由“课上讲解”调整为“课下将重点内容录制为3分钟左右的视频”;
(3)在学习方式上,由“跟老师学”变为
“自学和互学”;
(4)在学习时间上,由“课上听讲”变为“课下看课本、视频及相关资源”;
(5)在学习地点上,由“课堂学习”变为“处处学习”;
(6)在作业完成上,由“课下完成作业”调整为“课上完成作业”。
作为镇江市“e学习”试点单位,我们学校先后组织实验教师前往常州、南京等地学习,并有3位教师在镇江市范围内展示过实验课。上学期,我们数学教研组开始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尝试“e学习”,选择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我们身体上的‘尺’”。
一、教学思考
起初,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二年级上册
《厘米和米》单元之后安排的内容是“量一量”;而在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进行修订后,教材在此处安排的内容变成了“我们身体上的‘尺’”。“量一量”侧重的是对一些常用尺(学生尺、米尺、卷尺)的认识,以及合理选用测量工具(不同的尺)进行相关的实际测量;而“我们身体上的‘尺’”则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一拃”“一庹”“一脚”“一步”是学生立即可以取用到的“身体尺”,是日常生活中对测量或比较物体长度的精确度要求不高时常常使用的一种测量工具,能更快捷地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可见,改编后的这个
“综合与实践”
活动更有实用价值,更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测量的兴趣和估计的能力。
研读教材后,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经历认识“一拃”“一庹”“一脚”“一步”等
“身体尺”,以及用“身体尺”进行测量和估计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强化长度观念,提高估计物体长度的能力,感受“身体尺”的实际运用价值;(2)在自主测量、合作交流中进一步积累测量经验,发展动手能力,体验活动乐趣。
在此基础上,具体执教的教师做了精心的预设,包括制作课前预习的视频、
知识拓展的课件,准备地面上可供测量的贴尺等;并把整个课堂活动设计成三部分,依次是认识“身体尺”、用“身体尺”量、反思活动过程。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身体尺”
对本节课的第一部分认识“身体尺”,教学时呈现出梯度:“一拃”“一庹”的认识是前一节
课学习过的,只需温故;对
“一脚”“一步”的认识,教师制作了相应的视频,让学生课前在家中进行亲子预习,填写学习单,课上再亲自演示、交流,以促进学生自觉形成正确、深刻的记忆。
这是“e学习”平台对普通课堂的一个突破。因为学生在课外看教师的视频讲解时,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内容可以快进跳过,没懂的内容可以倒退再看,加上可自由地操作,有家长的陪伴,
使学习更添情趣。
在初步认识自己的“一拃”“一庹”“一步”“一脚”以后,教师安排学生建立1米与“身体尺”的关系,即了解1米大约是自己“几拃”“几脚”“几步”的长度。教师首先示范1米有“几拃”、不到“半拃”或超过“半拃”时如何处理,为学生的测量提供了参照。其间,教师抛出几个追问:“猜一猜老师的几拃是1米,小朋友的几拃是1米?”“是不是这样呢?想不想验证一下?”这既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也是对学生估算能力的一种培养。
这里的测量活动和后面的用“身体尺”量的活动都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来进行的。
教师借助“e学习”平台很好地组织了教学:每一次同桌合作时,教师都提出简单的指令,如测量1米有“几拃”时让学生合作使用米尺,测量1米有“几脚”“几步”时让学生合用的是贴尺,从而使测量直观
、易行;每一次合作测量后,利用网络平台,教师都很快获得了学情,学生也都很快获知了全班的情况,从而对“身体尺”的概念有了更完整、全面的了解。广阔的学习空间、崭新的学习方式,解放了学生的手、脑和口,
使教师不再是讲坛上高高在上的“讲师”,更像是陪伴在学生身边的“教练”。
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测量1米大约有“几步”,因为测量时学生的“一步”会有别于自然状态。在这个关键点上,
教师很舍得给时间让学生操作,没有用视频或者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走、不应该怎样走;而是通过巡视捕捉和网络传递,将学生的错误为教学所用,让学生讨论“对不对”“为什么”,请学生再走一次;且在达成共识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测量1米有“几步”时应该怎样走、怎样量。在这个过程中,地面上的贴尺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学生走,一个学生数,两人之间完全没有干扰;因为是平面图片,所以可以将脚直接踩在上面走,不必担心尺子是否移动,结果也更加直观、准确。解决了这个难点,就为后续用“一步”测量物体的长度埋下了很好的伏笔。也正是在这样的“碰撞”中,学生才能真切地体会到测量既是有趣的,也是严肃的:要自然地走,要抬头挺胸地走,要把脚尖对准0刻度……这也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笔。
(二)用“身体尺”量
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的“e学习”有选择地让学生操作网络平台,对需要学生亲身经历的内容绝不省略。
例如,本节课的第二部分用“身体尺”量,是让学生在伸伸、走走、看看、比比中体验“身体尺”的寓意和作用。
教师首先启发学生思考:“小朋友,看看你的周围,你想用‘身体尺’量什么?” 接着,通过充分的交流,帮助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认识到,要根据测量的对象选择比较适当的“尺”:如果被测量的物体不长,可以用“拃”或“脚”来量;如果被测量的物体较长,可以用“庹”或“步”来量;如果被测量物体的位置稍高,一般用“拃”或“庹”来量;如果要测量地面上的长度,一般用“脚”或“步”来量。然后,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用“身体尺”来测量。学生的兴趣很高,也很会选择,说明他们已经具备了把握物体长度的能力,同时对“身体尺”具体作用的认识已经内化。而同一小组里各个人的“一拃”“一庹”“一脚”“一步”的长度不尽相同,因此测量同一个长度时得到的量数不完全相同(如,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有的是“14步”,有的是“15步”)。
对此,教师的引导和归纳很及时:用“身体尺”量长度是一种估计,与物体的实际长度会有一些误差。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身体尺”的认识。
另外,“拃”“庹”“脚”和“步”都可以当作单位,直接表达物体的长度(如,黑板长大约3庹、课桌高大约6拃等,不必再换算成以米或厘米为单位的长度)。对此,本课没有涉及,因为换算有时比较麻烦,超出了二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
(三)反思活动过程
数学活动经验蕴含在数学活动过程之中,一般要通过回顾和反思
才能提取出来。为此,在学生获得了“一拃”“一脚”“一步”的长度,知道满“几拃”“几脚”“几步”就是1米之后,
教师又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闭眼回想。这个静下来的小环节,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巩固概念和结论,很有必要。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企业职工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后有关养老保险问题的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关于企业职工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后有关养老保险问题的实施意见
近几年来,我省一些企业在改制和兼并破产过程中,按照有关规定,对部分职工采取“买断工龄”或一次性安置的办法,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后,解除了劳动关系。为使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职工能够接续社会保险关系,保障其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实施意见如下:
一、职工原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后,要继续参加养老保险。原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的职工被其他单位招用后,由用人单位和个人按现行规定缴费。原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职工未再就业的,由职工本人按照城镇个体工商户的缴费办法缴纳养老保险费,即以当期上年度所在市、地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按照18%的比例缴费。以后,任何单位都不能以“买断工龄”为由终止职工养老保险关系。
二、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前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的,由企业补缴;个人欠费的,由个人补缴。若企业已经解体,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职工个人自愿的,由被“买断工龄”职工以本人当期缴费工资为基数,在补缴个人欠费(含利息)的同时,补缴单位的欠费(含利息)。
三、原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职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之前连续缴费的,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按照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之和计发基本养老金。职工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后未再缴费的,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之和满15年的,按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统一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陕政发〔1998〕28号)规定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不执行原办法),其中职工平均工资以最早中断缴费的上年度本市、地职工平均工资为准。
四、原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职工有档案管理或托管单位的,接续养老保险工作或为其办理退休手续,由档案管理或托管单位按规定程序申报办理;无档案管理或托管单位的,由当地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程序申报办理。
【关键词】河南工院;非体育专业教师;身体活动
一、前言
教师是高校发展的根本,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发展前景。随着高校的扩招进度,教师的工作量也不断加大。通过教师的集中体检结果发现,教师的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身体健康,是近年来各高校非常重视的课题。生命在于运动,健康源于锻炼,本文通过对河南工院非体育专业教工身体活动情况的调查,了解他们身体活动现状,发现教师参与锻炼存在的问题,为学校相关部门制订职工文体活动方案提供调查参考资料,最终为非体育专业教师科学健身提供意见和建议。有利于非体育运动方式也可健身的科学理念的宣传,帮助非体育专业教师树立科学健身新观念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为河南工院非体育专业教师;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
三、结果和分析
1.业余体育锻炼参与情况调查分析。高校教工的工作繁忙,能有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大多只能选在周末。锻炼的情况是否乐观,调查显示,我院教师业余经常参加统一的比例较低,只占25.4%。其中每周锻炼三次及以上的比例只占9.6%,从来不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占35.4%,40.0%的教师有参加业余锻炼的经历但不规律。这些数据说明我院教师业余参与锻炼的现状不容乐观,对教师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需加强教师锻炼自觉性的引导工作。
2.教师业余锻炼的途径及运动项目调查分析。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我院教师参与的主要锻炼途径是自我锻炼,有组织的锻炼集体较少;主要器械是利用学院现有的运动设施;参加社会活动健身(健身所/运动会馆等)的比例较低,只占5.6%,参与的运动项目主要是慢跑、散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近年来有的教师参与了社会上组织的自行车协会,但是参与次数不高;足球/健美操/武术等运动教师参与数据为零。这些数据说明我院教师参与的运动项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利于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足球等项目无人问津造成了体育设施资源的浪费,说明学院对教师业余锻炼的关注不够,缺乏必要的引导和健康指导。
3.我院每年组织教职工体育活动情况调查分析。通过查阅我院工会档案,发现我院组织的教工综合活动,教职工体育活动每年只有4-5次,项目主要是每年院田径运动会时综合运动项目,包括田径/投标/篮球的运球及投篮/跳绳等项目,受人数限制,参与的教师只是少数,还有的教师因要负责组织学生比赛而无暇参与;其他时间工会组织的活动有教职工篮球比赛/软排比赛以及乒乓球和羽毛球比赛,但是因参与人数限制,多数教师没有参与的空间,加上平时锻炼较少,即使参与也是草草收兵,根本提不起兴趣和斗志,也未能享受到运动的乐趣。
4.不参加活动的原因。调查显示,我院教师不能经常参加业余锻炼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参与锻炼;不喜欢运动,没有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没有人进行锻炼指导,不知道如何参与锻炼,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参与什么运动;学校体育设施较少,运动时间与学生运动时间冲突等。其中没有运动习惯占第一位,缺乏业余时间排在第二位,这些思想就限制了这个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参与度。就参与锻炼的男女比较结果来看,男教师参与度明显高于女教师。
四、结论
1.从我校非体育专业教工每次锻炼的时间、活动量、每周锻炼次数得出:我校教工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不容乐观。
2.从每次锻炼的项目、场所、目的中得出:从锻炼项目中排序依次是慢跑、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排在前面的均是一些易于开展和普及的项目。
场所主要多选择单位、公园广场、公路街道旁,这说明我校教工还是喜欢选择较近的地方进行锻炼或者选择经济方便的地方锻炼。
3.不参加活动的原因。我校非体育专业教工不参加锻炼的主要原因是工作负担重及缺乏业余时间。
五、建议
1.加强教师业余锻炼的引导工作,组织专门的体育教师指导教师参加锻炼。学校还应该很好的利用体育学院资源,让体育学院的学生或老师为他们指导,或者增加一些教工喜欢的体育项目让教工进行选择。
2.学校增加教职工体育活动的次数,增加参与人数和运动项目。同时加大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增加教师参与锻炼的空间。
3.加强与外校和社会单位的体育交流,增加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提高教师体育锻炼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2001)[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班;体育活动;情境创设
美国学者爱丁纳・温格在他的情境学习理论中说,学习的本质是对话,其中既有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又有学生与知识的对话,以及与学习环境、氛围、物质乃至整个自然界的对话。诚然,“自然界”仅代表学生在学习时眼睛看到的事物,但自然环境中的一切都可成为学习的资料,它们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左右着学生的情绪。好的情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因之一,尤其是幼儿,他们常常会被身旁的事物所左右,因此,在小班体育活动中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此,本文将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小故事和玩具等融于小班体育教学中,通过赋予幼儿角色和借助器械材料两大主题来探讨如何创设情境,以期为广大幼儿教师提供参考,并为构建有效的幼儿教育提供建议和意见。
一、赋予幼儿角色创设情境
(1)用赋予幼儿小动物角色创设情境。幼儿园小班体育活动中不乏走、跳、跑等基础训练,长期采用单一的训练方式,会使幼儿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则丧失了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将体育活动中的基础训练设计成为童话故事,借助幼儿熟悉的小动物形象,如小兔子和小乌龟,将训练过程设计为“龟兔赛跑”,让幼儿分别扮演兔子和乌龟,小兔子双脚连续向前跳,让扮演小乌龟的幼儿穿上粘扣背心,模仿小乌龟追赶小兔子,如此,则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然而,这种“角色扮演”的游戏方法仅是将幼儿带入小动物的角色中,并非完全任由幼儿自主游戏。在活动开展时,教师需要积极参与,与幼儿共同商量游戏的玩法、选择哪种小动物形象以及活动内容如何设计等等。如设计小青蛙捉害虫,那么,其中的主角――小青蛙的动作特征是怎样的,青蛙捉害虫的过程又是如何设计的,等等。通过这些细节的设计,不仅会让幼儿的参与意识更强烈,更会启发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使体育活动更具教育价值。
(2)创设故事情境,赋予幼儿角色。幼儿园小班体育活动会综合多种身体动作,结合这种特点,幼儿教师可将体育活动与幼儿喜欢的小故事进行整合,使活动情境具有动态变化,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从而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乐于参加活动,并从中收获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长。例如抓住幼儿爱听、爱看、爱讲故事的特点,将幼儿熟悉的故事《小红帽》进行简单改编:在给“外婆”送点心的路上,“小红帽”需要穿过多道关卡,其中既要快速奔跑穿过“雷区”,又有不断跳起躲避地上小甲虫的袭击。在活动中,将幼儿分组,让幼儿轮流扮演小红帽,让其他幼儿扮演“小甲虫”,最后看哪一组表演得最好,给予相应的奖励。
二、借助器械材料创设情境
器械是幼儿园小班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活动材料,在教学实践中,器械材料可围绕两个重点,采用两种方式来投放。
(1)以创设科学性活动情境投放器械材料。小班体育活动的科学性设计关系到了教学质量,而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器械材料的投放应符合科学性原则。例如,小班体育活动中最常见的跳绳,在材料投放时,一般来说教师会选择几条绳子,让幼儿轮流跳,或分成三人一组,两人操作一人跳。严格来说,这种方式不符合幼儿的认知心理,也会削弱幼儿的参与兴趣。因此,教师可合理利用绳子,设计多种绳子玩法,如“海边的波浪”,让幼儿抖动绳子,让绳子向海边的波浪一般起伏;再如“双人跳”,两人对向或相向而立,共同操作一根绳子,如此则让幼儿有兴趣地学,又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此外,在器械材料投放时教师还需考虑幼儿的身体条件,如“小马过河”,“小河”中的垫脚石应符合幼儿的步伐,距离稍远训练跳跃力,距离略近则锻炼平衡力,否则,不符合幼儿的身体条件,不仅不能创设活动情境,更难以保证活动开展的科学性。
(2)灵活投放活动材料,注重启发幼儿智力。小班体育是一项带有游戏色彩的活动,其目的首先是为启发幼儿智力,其次才强健幼儿体魄,培养幼儿健康、乐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灵活投放活动材料,这样才能发挥器械材料的多元价值,体现多种教育功能。
如在跑、跳的训练中,教师可代入“狐狸和葡萄”的游戏活动,让幼儿扮演“狐狸妈妈”,去为狐狸宝宝寻找葡萄。在活动中投入多种器械材料,“狐狸妈妈”跨过一条河(蓝色的布条),跑过一道山梁(低矮的平衡木),钻过一个山洞(拱形门),越过一道高山(小拱桥),最后到达大树下,跳起来摘葡萄。在这个活动场景中,为确保所有幼儿都能够参与进来,以及活动过程能够有条不紊顺利进行,教师可采用“接力棒”的方式来开展活动。场景设计为两棵大树(可用充气拱门代替),终点“大树”上悬挂道具葡萄,起点“大树”悬挂道具狐狸宝宝,两树间距15米~20米,中间设置布条、平衡木、拱桥等各种障碍。将幼儿分成两组,分别站在两棵“大树”下,第一组起跑奔向终点,跳起摘到葡萄后交给终点“大树”下的第二组幼儿,由第二组原路返回跳起将葡萄挂到“大树”上,象征着递给了狐狸宝宝。
如此,通过这种灵活的材料投放方式,可引导幼儿们积极地参与活动,并通过跨过小河、走过平衡木、跳起摘葡萄等动作来实现该课的教育目的。
综上所述,小班体育活动中的情境创设是一项系统工作,其中,教师需要首先了解幼儿的心理,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和多元活动材料的投放,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幼教质量;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更好地获取知识,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婷婷.让小班幼儿在情境中体验体育活动的快乐[J].小学科学,2014(6).
谭文瑰
摘 要:为全面了解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创建特色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情况,通过对体育大课间活动进行调查研究,对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领导的意识、组织管理及活动组织形式等多方面提出建议,为创建特色体育大课间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九年义务教育;特色大课间;校园文化;办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2.026
1 研究目的
通过对创建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调查研究,了解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的开展情况。为开发具有趣味性、安全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地方特色的体育课程资源做准备;总结和推广优秀的活动模式,探索影响大课间活动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促使学校领导更新观念,使大课间活动与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的建设融为一体,成为学校办学特色并可持续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对顺德区养正西山小学、一中实验小学、陈村镇青云小学等28所小学和一中德胜中学、勒流镇育贤中学、梁开中学等28所中学进行调查研究。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学校开展大课间情况
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各中小学要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顺德区九年义务教育学校都应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但调查大课间活动情况是开展率为94.6%,可见体育大课间活动并不是在每所学校都得到重视并坚持开展。根据广东省《中小学大课间活动实施意见》要求,中小学将每天30分钟的全校性大课间体育活动列入课表并形成制度。从本次调查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初中的活动时间为30分钟,占47.1%。小学多为一节课时间,占45.3%。还有学校是40分钟以上的,陈村青云小学、嘉信西山小学等学校为一个小时。
从活动开展频率来看,有94.3%的学校坚持每天进行一次活动,说明学校能认真贯彻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并落到实处;还有5.7%的学校每周活动二至四次,主要是受场地器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3.2 活动组织形式与内容安排
经调查发现,顺德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主要有先集中后分散、集中、分散三种,其中有66.0%的学校会是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再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集体活动是进行广播操、跑操、自编操等活动,还有的打太极扇,有的跳拉丁舞,有的跳竹杆舞,有的武术操等,各间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活泼的音乐伴奏下,学生既强身健体又愉悦心灵。有28.3%的学校在整个大课间过程中都是集中学生统一开展活动,集中按内容安排进行统一活动,这样的活动形式比较单调,影响活动效果。另外还有5.7%的学校没有安排大课间活动项目,大课间活动没有统一组织,而是让各班学生在指定的地方进行自由活动。
从活动的组织形式来看,有75.4%的学校是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进行有序的活动;有18.9%的学校是由年级统一安排活动,这些学校在场地器材等方面比较充足,能满足活动的要求;还有5.7%的学校是由班级自行协调安排,缺乏统一安排,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在活动内容安排方面来看,有28.3%的学校会在学期初制定活动计划,每周轮换一次,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活动效果;有24.5%的学校是在每月初设定活动计划内容,每月轮换一次;有37.8%是一学期才轮换一次的,还有9.4%的学校为不轮换。这些大多数为初级中学,内容单调枯燥,主要内容都是围绕体育升中考试而定,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调查中还发现,大多数学校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活动检查与评比竞赛制度,有11.3%进行每月一次评比竞赛,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或宣传;有49.1%的学校是每学期进行一次评比竞赛,有22.6%的学校是每学期进行一次评比竞赛,并把评比竞赛成绩计入期中或期末考评当中;还有17.0%的学校没有进行评比竞赛,这些多数为初级中学。
3.3 音乐口令效果与进退场情况
经调查发现,为了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陶冶学生情操,有66.0%的学校在整个活动中都用音乐指挥,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活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28.3%的学校是在集中活动时用音乐指挥,分项目活动时则无音乐;还有5.7%的学校活动时没音乐口令,集体项目活动时缺少一点氛围。有62.3%的学校所选择的的音乐合理,节奏优美欢快,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26.4%的学校所选择的音乐基本合理,但音乐的剪辑不够紧凑;有11.3%的学校所选择的音乐不合理,有些没有,有些是采用成人化的音乐或严肃的音乐来指挥,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从进退场情况的调查来看,有71.7%的学校的大课间活动的进退场路线与平时的突发事件疏散演练路线是一致的,安全工作是一个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只有平时严格训练,才能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真正发挥作用;还有28.3%的学校进出场的路线与平时的突发事件疏散演练路线是不一致的,主要是场地器材布置和活动计划不合理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4 活动与学校办学特色的联系
经调查发现,顺德区义务教育学校阶段学校的大课间活动项目的设置,有32.1%的学校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很鲜明的特点,小学尤为明显,例如勒流镇东风小学、顺德一中附小、陈村镇青云小学等;有37.7%的学校的项目设置基本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但还不够清晰;有30.2%的学校,活动的设置与学校办学理念不符,模糊不清。
在调查中还发现,许多学校都很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很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有28.3%的学校的活动能围绕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而展开,相得益彰,融为一体,例如嘉信西山小学、乐从小学、育贤中学、碧桂花城学校等;有34.0%的学校的活动基本能围绕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而展开,但还不够明朗,内涵还不够丰富;有37.7%的学校的活动不重视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场面上很热闹,但缺乏内涵。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顺德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较普及,所有学校都有开展或曾经开展过大课间体育活动,但受场地器材、经费、时间、领导意识等因素的制约各个学校开展的不均衡。
4.1.2 顺德区大课间活动形式多样,内容比较丰富,增强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发展。
4.1.3 大多数学校的大课间活动的进退场路线与平时的突发事件疏散演练路线是一致的,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使学生养成习惯,成为学校处理突发事件的有力保障。
4.1.4 大部分学校的大课间活动项目的设置能基本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部分具有很鲜明的特点,树立了品牌项目,形成了不同特色的体育大课间活动。
4.1.5 相当一部分学校不注重把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虽然活动内容丰富且场面氛围热烈,但活动内涵不够丰富。
4.2 建议
4.2.1 学校领导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是实施好大课间的关键因素,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大检查和督导工作,规范学校大课间活动的管理制度,把大课间体育活动纳入学校体育工作的考核体系中,切实提高大课间的实效性。
4.2.2 大课间活动要注意集体活动和个性发展相结合。既要有集体活动的部分,也要有个性发展的部分。集体活动部分要整齐划一,动作要简单易学有趣,如韵律操;个性发展的活动,应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
4.2.3 学校大课间活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要考虑到区域体育项目的普及与开展情况。区域体育项目开展得好、体育人口比较多的,可以将此项目作为大课间活动的主项目。先确立品牌项目,再创特色大课间活动。
4.2.4 大课间活动的进退场路线要与平时的突发事件疏散演练路线要确保一致,并严格要求,认真练习,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在突发事件面前临危不乱。
4.2.5 创建特色体育大课间活动,要求项目的设置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符合学校的发展需要和学生年龄特点。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不能一味地生搬硬套。项目的设置也不要过多,要有自己的品牌项目。
4.2.6 创建特色体育大课间活动,要把校园体育文化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金青云,姜允哲.我国朝鲜族中学生课外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4).
[2] 范峰等.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学校 体育,2003(2).
[3] 富嘉贞.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和建议[J].中国学校体育,2000(3).
[4] 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4).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在互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体育功能的研究存在缺陷
我国的体育界目前对社区体育在功能方面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对体育的本身进行分析,而忽视了着眼于教育去对其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而高校对体育在功能方面的研究则表现出了逐渐向多元化进行发展的形势,但是体现在具体的操作上又很难得到实施,进而导致了实践和理论的脱节。这些对体育在功能方面研究不足的现象是由于处于现代教育的体系当中而没有找准自身角色所致的。
(二)缺少公益性的支持
在对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他们相互之间的作用进行研究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缺少了系统性和全局性的角度。同时在发展遇到困难或者自身的体系发生问题的时候,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通常都会先从内部本身来着手解决,而很少会想到依靠求助于对方来获得帮助和支持。在对学校体育进行社会化、社区体育进行教育化的改革过程中,高校体育没有把其社会性的一面体现出来而社区体育也没有能把它的教育性体现出来。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互动的原则
(一)平等民主的原则
社区和高校在互动的过程中它们相互之间的地位是居于平等的,并且它们之间是基于一种主体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来进行互动的。学校的法人地位是独立的,在法律规范的范围之内可以与社区的一些体育组织独立的签订法律合约,并且根据合约的规定学校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同时学校和社区在互动的过程中,要在尊重彼此建议和意见的前提下来对彼此需履行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及相关事宜进行规定,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真正的做到为对方所着想,进而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使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之间的互动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中学 家庭体育教育 现状
前言
体育慢慢深入家庭,能在促进身体健康的同时,又排解个人在现代社会中所承受的竞争压力,给家庭成员提供精神和心理上的支持与慰藉,起到改善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沟通思想,活跃家庭气氛,提高亲和力、凝聚力,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使家庭成员获得全面的健康,去享受丰富多彩的人生。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体育慢慢地深入家庭,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体育锻炼,是群众体育活动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展家庭体育活动,将成为未来每个家庭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解中学生家庭体育教育现状,使家庭教育走出重智轻体的误区。重点调查家庭对子女的体育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开展家庭体育锻炼的途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找出中学生家庭体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提出建议和对策,为中学生家庭体育教育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遵循随机抽样原则,运用抽样法选取了岳阳市第二中学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
1.2调查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针对本课题研究的需要,通过计算机检索系统查阅了《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和《科技文献通报》等有关家庭体育教育的论文和论著,对收集的信息加以分析、研究。
1.2.2调查访问法
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岳阳市二中部分的学生和家长进行走访,咨询教育方面的专家,就论文的某些问题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依据社会学调查理论与方法制定、发放、回收问卷,问卷制定过程中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为论文的分析提供了实证材料和数据共发出问卷125份,回收问卷120份,回收率96%。收到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98%。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影响家庭体育活动的因素
(1表示工作学习时间长,没有时间 ,2表示无体育兴趣,3表示无人组织,指导、4表示合适的器材,5表示没有场地,6表示经济方面,7表示懒惰,8表示其他。黄-百分比、红-人数)
图1影响家庭体育教育活动的因素
从图中1可清楚地了解到影响家庭体育活动的因素。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排在首位的是“没有时间”,说明了岳阳市二中学生的学习比较紧张,学习压力较大,也或许是因为中学生在其生活方式中对空余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其次家庭成员没有共同爱好,也制约着家庭体育活动。结合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对象来看,中学生大多数是跟朋友同学一起活动,说明朋友同学之间的共同体育爱好使中学生更多的与朋友同学一起参加。有少数人跟家人一起活动,不排除家庭成员的爱好对家庭体育的影响。假如家庭成员能有共同的爱好,中学生能更多的与家人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可喜的是认为对体育活动“没有兴趣”为零,说明中学生都对体育活动有兴趣,都愿参加体育活动,但是客观原因制约着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家长对体育课的认识浅薄是制约其子女参加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2.2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家庭体育影响
从对岳阳市二中部分学生父母的学历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 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很少,只有15名,占总调查的13%;专科文化程度的也只占到了总调查的21%;高中及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了总调查的一大半,有65名,占总调查的54%;父母低文化程度的也占到了33%;父母的学历对家庭体育内环境的好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家长的体育健身态度是影响子女参与体育健身的关键因素。家长喜欢体育的程度与反对子女从事体育的比例呈负相关,家长受到的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提高孩子的体质健康重视程度也明显要高,他们通常都会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积极支持孩子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但是,也有少数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和大多数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家长,由于对体育健身功能认识不足,没有形成体育健身的正确观念,认为孩子参与体育健身是浪费时间,反对孩子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由此我们得出父母的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家庭体育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实施的效果。
2.3家庭生活水平对家庭体育影响
家庭的生活水平是指家庭收入的高低以及家庭负担所带给家庭的承受能力,这是学生能否受到良好家庭体育教育的物质基础。也是决定家庭体育教育在家庭中开展是否顺利的先决条件。
表1 家庭收入水平
表2 家庭消费情况(月)
表1中说明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子女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基础因素之一。有研究报道,家庭所属社会阶层与体育参与有密切关系,社会经济状况优越的家庭体育参与程度也趋向于高水平,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即家庭收入的多寡与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存在正相关。表2中数据说明,家庭经济收入的高低与体育消费水平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体育消费与家庭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的高低呈正相关,家庭体育消费随家庭收入的增加而增大。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只占到总调查的9%;生活水平一般的占到了44%,也占到了相当大的比率;有34%的生活水平较差,对家庭体育教育也是有心而无力的;而更有13%的家庭生活水平差,对家庭体育的关注甚少,且对家庭体育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程度,也未有正确的认识。
3.2家庭教育态度和行为对家庭体育影响
(1重学业健康指导;2重学业无健康指导;3没有考虑)
图3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目标
从图3可看出,绝大多数家长对体育能增进孩子体质健康、调节心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但是,现行的学生升学制度,造成了家长对孩子文化成绩的重视,超过了对孩子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视。因此,有许多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了体质的培养。总体上看,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较高,对学习及智力发展比较关心,但存在重智轻体,体育教育观点不明确的问题。家长在重视子女学业的同时,也希望孩子有健康的身体,但体育教育意识性差。调查发现:家长对孩子的健身活动完全依赖于学校的安排,忽视了家庭在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教育方面的应有作用。这是在开展学生家庭体质健康教育活动中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体育教育行为是指父母对待子女体育锻炼的态度以及所采取的措施,这将对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与激情产生直接的影响。
表3父母对子女的体育教育行为
从表3中可说明家长在家庭体育教育中,无能为力,口头说教任其发展是家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法提供现有条件,不能积极为孩子创设环境,不能用身体力行带动影响孩子,说明家长的体育教育行为、态度、观念确实存在问题,只求表不求本。
3 建议
3.1 树立科学正确的健康理念
国家有关部门应从管理机制入手,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升学考试和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机制。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使家长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重视对孩子的“健康投资”,通过营造家庭的体育健身氛围,使孩子养成自觉锻炼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3.2 营造融洽的家庭体育氛围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体育爱好,结合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激发孩子对体育健身活动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家长要身体力行,带领孩子进行体育健身活动,这对促进家庭亲人间关系的融洽和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3 进行必要的家庭体育投资
家长应尽可能地为家庭体育健身活动投资,为孩子添置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等体育运动器材,如经济条件好的可以购买健身器材、假日体育旅游、聘请家庭体育辅导教师、送孩子到专业的健身俱乐部等。
3.4 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
家长应主动跟学校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情况和体质健康状况。学校要做好健身知识的宣传工作,让家长知道科学评价孩子体质健康的标准,并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报告和相关的健身运动处方提供给家长,指导家长利用空闲时间安排好孩子的体育健身活动。通过家庭和学校经常性的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在孩子体质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
3.5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体育教育观
现在家长的认识主要受制于高考制度,就业形势,社会文化传统等。“重智轻体”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所以要帮助引导家长们学习新的教育手段,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潮流,为自己的孩子更好的立足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引导和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正确的教育观,就是要使每个家长具有全面而长远的素质教育意识。其次,引导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再次,引导和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处理好孩子的文化学习投资和体育锻炼投资。其实“知子莫若父”,做好“文”和“武”的投资平衡是很关键的,要把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健康中成长。
3.6 家庭在家庭体育教育中应承担恰当的责任
对于孩子的体育教育问题,家长必须改变过去的传统观念,走出认识上的误区,主动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在家庭体育教育中,首先要使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生活、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如果不牢,构筑的理想大厦迟早都会倒塌;其次要坚持“快乐体育”的基本原则,积极参与孩子的家庭体育活动计划制定,督促他们持之以恒,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再次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等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确定家庭在体育教育中的位置,主动配合学校、社区共同做好体育教育工作。
结论
父母的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家庭体育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实施效果,父母的学历对家庭体育的内环境的好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家庭经济水平是影响子女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基础因素之一,是决定家庭体育教育在家庭中开展是否顺利的先决条件。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即家庭收入的多寡与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存在正相关。
家庭体育态度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重要因素,父母对家庭体育教育的思想是学生能否更好的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是在开展学生家庭体质健康教育活动中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即父母的体育态度决定学生体育参与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山灵团. 论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有效结合[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12) .
[2]李淑梅,卢莎,金长伟. 谈家庭体育的社会功能[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8,(12) .
[3]石伟铮,章连娣. 论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有效结合[J]. 浙江体育科学 , 2004,(01) .
[4]万益民. 我国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若干关系探讨[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 2003,(06) .
一、幼儿基本情况
本学期共有幼儿10名,其中男孩6人,女孩4人,均为本学期刚刚入园的新生。由于初次入园,哭闹情况比较严重,对父母和长辈的依赖性较强,但在情绪稳定后发现大部分幼儿具有初步的自理能力。
二、教育目标
(一)、语言领域目标
1、愿意与人交往
2、愿意听故事看图书
3、说话吐字发音清楚
4、会回答他人的简单提问
5、能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健康领域
1、情绪安稳,少哭闹
2、愿意参加体育活动
3、爬、走动作较协调,平稳
4、在成人的帮助下能上下楼梯
(三)、社会领域
1、愿意与同伴玩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2、会说自己的姓名、知道自己的性别
3、知道家庭主要成员
4、初步适应幼儿园生活
5、能完成简单的任务
(四)、科学领域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
2、能区别两个物体的大小
3、能找出生活中的原型物品
4、能分辨红黄绿颜色
5、能说出常见动物、植物、水果、生活用品的名称
(五)、艺术领域
1、喜欢听儿歌,看色彩鲜艳的物体
2、听欢快的音乐或看到美好的事物时,能自然的用肢体动作表达愉悦的情绪
3、愿意跟成人学儿歌
4、能在老师的带领下,伴随音乐做拍手、点头、下蹲、站立等简单的动作
5、喜欢涂涂画画、喜欢玩纸撕纸、乐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三、家园共育
1、使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我们利用入园和离园的时间,积极主动的与家长沟通,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在家长的配合下实现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快乐体育
1引言
因为传统体育课教学模式存在着大量弊病,从而在全国高校掀起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然而,目前许多学校在这项工作上,只是浮于表面,没有从更深层次去思考,改革“形变而神不变”,而我国的体育教学已到必须要“伤筋动骨”,才能治其顽症的地步,因此,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敢于思考、勇于创新。本文通过对“快乐体育”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旨在探索一条适合当前高校体育工作环境,培养学生正确体育观的新路子。
2 快乐体育的概念和内涵
“快乐体育”首先出现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日本,八十年代初,介绍到我国。快乐体育又称为运动目的论,它是与运动手段论相对而言的。它是从终身体育和个人发展需要,从情感教学人手,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人格教育、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学思想。它的核心是把全面育人视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把面向终身体育视为自身的目标,强调情感、兴趣、创造和能力培养,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为中介,达成学生体育教育的主动学习,愉快发展。
快乐体育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还在于它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其意义可以总结为“三个更新”:
(l)能改变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技术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倡导从情感人手,在发展体力的同时进行知情意并重的人格教育。这是体育教育观的更新。
(2)改变教师强制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和发现式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3快乐体育教学的实施方法
3.1培养体育兴趣
对体育有兴趣的学生都有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的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应通过组织教学采取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l)成功教学法
学生在求知欲的基础上努力参与并取得技能进步时,他对成功的表现产生积极体验并对此体育活动更加关心。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活动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2)愉快教学法
教师要以充沛的情感,专注的精神,优美的动作,生动的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贯彻愉快教学的宗旨,要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欢乐,满足其趋乐避苦的欲望。
3.2激发体育动机
体育动机是选择、激发、维持并强化一定的体育活动从而导向一目标的内在动力。学生是否愿意参加并坚持体育活动,主要动力来源是在内部。老师采用奖励或惩罚的手段,可以从外部去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但让他们去发现体育活动自身所具有的价值,确信自己具有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体验到超越成功失败本身所蕴涵的“挑战”乐趣,对促使学生长期、自觉地参加体育活动是很重要的。因此,应想方设法来提高学生内在动机。
3.3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订
通过师生交谈,体委传递,学生建议和意见,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同层次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有层次结构,易到难,不同的对象设置不同的目标。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在教学内容的制定上,首先,教师要自主选择“教”。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术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再学习的主体积极性,使学生在体育课、俱乐部的系统教学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体育的综合能力,保证学生个体努力目标与整体教育思想的一致性。教材也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体育兴趣。再次,应增大体育健康教育的比例。
3.4教学形式的选择
教学形式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尊重学生个体的经验和感觉,适时适当地改变教材教法,以创造生动活泼的双向教学形式。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学生欢乐性的获得,给予发挥创造力的机会。
(1)以体育游戏为主的愉快体育教学方法。即动用玩具辨戏、跑动游戏和具有严格规则性等活动方式,将体育教材的学习内容和增强学生体质贯穿其游戏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各种欢快和有趣的体育游戏中,掌握体育知识,发展技能,增强体质。
(2)以音乐为主的愉快体育教学方法。即把优美欢快、激昂热情、富有节奏感的音乐贯穿于整堂体育教学课之中,让学生在欢乐和充满激情的热烈气氛中开展体育学习活动。
(3)以舞蹈为主的愉快体育教学方法。即根据体育舞蹈的艺术性、健身性等特点,以男女生喜爱的现代交谊舞、健身操、韵律操等活动内容为主,另外,也可选用不同民族喜爱的传统民间舞蹈为活动内容,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从而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
(4)以影视为主的愉快体育教学方法。即充分不由利用电影、电视、录像和模型、挂图等器具,在形象他的教学中,进行演练和模仿技术、技能,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
(5)以野外活动为主的愉快体育教学法。即把体育课堂放在校外,走到大自然中,通过体育旅游、野外探险和野营登山等各种自然性体育活动方式调动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探究、新奇、有趣和兴奋的心理状态下,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培养个性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6)以合作学习为主的愉快体育教学方法。即借助小集团化或小组性质的合作化学习方式,在小组内部学生与学生、小组外部与小组之间进行的互相合作和互相竞争的体育学习活动中,掌握体育技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
(7)自我指导锻炼和学习为主的愉快体育教学方法。在这种方法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当教师或组长的角色,在小组和集体教学的组织活动中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之通过角色的体验,培养责任感、自律感。
(8)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愉快体育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要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与教师一起制定或设计学习方案、自我选择学习方法、自我安排学习时间、自我评价练习教果,体育教师起引导和辅导作用。由于此种教学注重学生动脑与动手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