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行业的特征范文

医疗行业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行业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行业的特征

第1篇:医疗行业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工业工程 医疗行业 服务水平 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197-01

工业工程(IE)在19世纪末开始发展,20世纪初便逐步运用于医疗行业。在工业工程发达的百近年历史当中,工业工程不仅广泛应用于制造业,而且也在医疗行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工程的精准理念和定量化技术方法要以从Q(quality,质量)、C(cost,成本)、T(time,时间)、S(service,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医疗行业管理水平。尽管工业工程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医疗管理中的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因而加强对工业工程在医疗行业管理中应用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在我国大力实施医疗改革的历史条件下,将工业工程理念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当中,不仅是提高医疗行业管理水平的现实之举,更是增强我国医疗行业服务能力的长远之策。

1 工业工程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尽管工业工程与管理都起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当时并没有很大的差距,但随着工业工程与管理的不断创新发展,现在工业工程仍然与管理具有较大的差别。一是二者的职能和作用不尽相同,工业工程更多的是具有技术的职能,追求的是服务效率的提高与成本的降低;管理则具有领导、指挥、决策、控制等职能,不仅要追求效率而且还追求效益。二是二者需要的专业人才不尽相同,工业工程所需要的是技术型和专业型人才,更多的是提供和解决管理技术问题;管理所需要的人才更多的是为领导决策、指挥、控制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专业、顾问以及专业人员。三是二者还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工业工程为管理提供目标服务,能够将医疗行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进行统一规划和安排,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2 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的可行性

与制造业生产产品相比,医疗行业的服务对象是人和生命,而生命又十分宝贵,因而医疗行业的服务更具有重要性;医疗服务具有不可分割性、无形式、非储存性等特征,而且医疗服务的质量不易掌握;医疗服务行业还具有需求的不可预测性特点,制造业可以通过市场预测来确定生产计划,而医疗服务行业则无法进行预测。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将工业工程很好的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当中。随着医疗科学与医疗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行业越来越朝着功能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领域不断发展,使医疗管理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在这种形势下,将工业工程理念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工业工程的技术管理、专业人才、提供服务的重要作用,推动医疗管理朝着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制度化、效能化的方向发展。

3 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的路径

3.1 明确工业工程应用理念

“技术性”是工业工程的重要属性和特征,分析、实验、测定、规定等是其具体方法,。因而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必须进一步明确其“技术性”的属性和特征,将系统工程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将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到医疗行业管理当中,实现系统整体的优化,而不是某个局部或者某个资源的优化。因而必须将系统分析和信息工程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系统研究、设计、量化、评价、决策、管理,使各种专业化的工业工程技术管理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当中,着力提升医疗行业管理的系统性、关系性和融合性。

3.2 创新工业工程应用方式

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必须在创新工业工程应用方式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加大对医疗行业应用工业工程的投入,特别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着力构建工业工程主管信息系统,推动医疗行业工业工程管理系统的组建。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到医疗行业管理当中,特别是要大力加强医疗过程管理,将作业管理和人因工程引入医疗过程当中,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加强医疗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平衡记分卡制度,特别是要突出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管理,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加强医疗服务品质管理,大力实行TQM(全面品质管理),建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服务吕质管理机制,提升医疗行业竞争能力。

3.3 完善工业工程应用机制

尽管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已经在发达国家取得了成功,但我国要想更好的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就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我国医疗行业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工业工程系统化理论体系,加强实践总结,完善相关理论,为我国医疗行业更好的应用工程管理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加强医疗工业工程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一方面应在有关高校当中增加与医疗工业工程相关的专业课程,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医疗行业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着力提升他们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我国医疗行业更好的应用工业工程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各级各类医疗行业要大力加强对工业工程的应用,成立专业的工业工程部门和组织机构,制定和完善工业工程应用规划,做好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着力提高管理水平、管理能力和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实现整体系统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推动我国各级各类医疗行业步入持续、健康、快速、科学发展的轨道。

第2篇:医疗行业的特征范文

数据的激增一方面带给人们更多希望 大数据的使用可以改善公众健康监控、并作用于临床治疗,提升医生对于患者的管理等。但在另一方面,数据的增长让不少医疗机构的信息中心疲于对数据量的应付,”我们医院这几年净忙着添置存储设备了。大型医院每年的数据增量在数十TB,仅医学影像每年可达20TB。”这是不少医院信息中心负责人面对医疗大数据发出的感慨。

面对医疗数据快速增长带来的收获与困惑,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现状?又该做好哪些准备?

当数据变“大”的时候

面对这样的疑问,首先应该弄清楚的是,医疗数据的爆炸是否是个真命题。

浙江省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沈剑峰认为,很显然,这份报告针对的是医疗信息化发展的未来。为什么这么说呢?事实上在很多医疗结构中,如果数据的产生仅仅是针对电子病历或以个人为单元的结构化数据的,那么这将不能被称之为医疗大数据。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据的采集越来越趋向于具备大数据的特征,同时,一旦电子病历等数据是覆盖到所有人的范围时,通过对于关联数据的分析能够对某种潜在情况进行预测(例如通过对药店、物流、天气等数据的汇总、分析,实现对流感疫情预测),那么这样功能的实现以及这部分数据就是具备大数据特征的。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很多问题的产生和分析都需要不同的思路 同时,从目前的行业需求及技术发展来看.医疗行业对于大数据的应用将是趋势性的,从全球范围来看,数据的爆炸的确应该引起注意。

可见 ,医疗行业遇到了海量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挑战是整个行业的问题。根据报告,采用电子健康记录(EHR)、更大尺寸的医疗影像等应用趋势已开始攀升。IDC提出,到2020年,50%的医疗系统将运行于第二代ERH技术之上。在其他方面还包括法规遵从将驱动数据增长:国家和地方的管理条例规定了医疗机构必须保留病患数据多长时间,许多机构选择无限期保留,老龄化和人口增长带来的医疗服务需求增长,预计在2010年至2020年间,这部分需求在医疗需求增长中预计将占81%。

近年来很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进医疗信息化发展,这使得很多医疗机构有资金来做大数据分析。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在其报告中指出,排除体制障碍,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美国的医疗服务业一年创造3000亿美元的附加价值这些价值将会体现在临床辅助决策、医疗质量监管、疾病预测模型、临床试验分析、个性化治疗等应用方向,在这些背景下,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都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从而提高医疗效率和医疗效果。

很明显,这一现象表明医疗业需求的持续增长。IT将成为未来成功的关键推动者,需要更高层次的敏捷性、灵活性和规模,然而,数据和系统的绝对数量意味着大部分数据无法适当地得到保护。这可能带来数据应用的合规性挑战,对于医疗机构的CIO们而言,获得跨系统的数据控制力将成为克服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实施大数据分析项目之前,IT管理者不仅应该知道使用何种技术.更应该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使用。除了较早前就开始利用大数据的互联网公司,医疗行业可能是让大数据分析最先发扬光大的传统行业之一。传统行业需要与技术一起进步才能够不被大数据所累,但在现实中情况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理想。

数据或成负担?

在以医疗为代表的传统行业中,数据增长和复杂性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例如,大数据的使用可以改善公众健康监控,公共卫生部门可以通过覆盖全国的患者电子病历数据库,快速检测传染病,进行全面的疫情监测,并通过集成疾病监测和响应程序,快速进行响应这将带来很多好处,包括医疗索赔支出减少、传染病感染率降低卫生部门可以更快地检测出新的传染病和疫情。通过提供准确和及时的公众健康咨询,将会大幅提高公众健康风险意识,同时也将降低传染病感染风险。

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疗大数据的爆发式增长能够带来长久的便利,而不会添任何麻烦,在IDC的报告中显示,在进行了标记和分析的数据中,57%的医疗数据是可用的,借助大数据和数据分析技术,医疗机构能够聚焦那些对诊断、治疗与发现最有用的数据这些数据占所有医疗数据的比例是3.1%,医疗数据的有效利用率告急,人们最初寄予这项技术的期待会不会化为泡影?

除此之外,医疗机构还不得不面对不同系统间融合的问题。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Kaiser Permanente医院高级副总裁Jed Weissberg表示:“虽然电子健康记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推广,但大多数供应商只熟悉自己的记录系统,数据分析项目只有少数一些机构在着手研究。常规的电子健康记录系统并未涵盖数据分析功能,其主要组成部分依然停留在患者就诊的记录阶段。”如何让大数据逐步渗透到医疗行业,在医疗领域更有效地运用大数据分析,是IT供应商,医院管理人员和医生共同面临的挑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宋炎表示:“在大数据时代,由于电子病历和影像数据量的激增,数据被安全地存储非常关键。因为患者的数据是不能重复再现的。不仅是数据量得到有效保存,而且还要确保数据不能丢失。这是大数据的根所在――有数据,还得是有质量、真实的数据。”大数据的利用可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利用患者的医疗信息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第二是利用大数据对医疗保险进行分析具有借鉴作用:第三是可以利用这些数据为医疗科研及管理服务。

另外,因为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模式不同,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尤其是信息共享方面,大数据都不是单个医疗机构的事情。不同医疗机构间进行信息共享要求规范医疗机构的业务流程。不仅从技术的角度去考虑,还要从医院管理、医疗业务和患者的角度去考虑。宋炎强调:“业务流程得到规范后,数据采集的源头才能得到规范,数据质量才有保障。”当前国家在倡导建立区域医疗共享机制,IT系统要实现互联互通,届时医院不但在根据自身业务规范流程,还要考虑到在医疗资源共享的背景下调整自身业务规范。”

种种迹象表明,医疗行业数据的增长趋势是不会逆转的,大数据必将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想要让技术应用得到足够的肯定而不是被技术所困,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正视大数据发展

长久以来,大数据技术都是一路高唱凯歌进发的,但没有想到的是,对于传统的医疗行业来说,大数据也带来了不少已经发生或是潜在的风险。这让不少人感到吃惊的同时也不禁发出困惑: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大数据技术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呢?

沈剑峰解释,大数据技术应用在医疗行业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内也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大数据技术本身的发展并不成熟,还在发展中,技术的完善需要积累。这之中伴随着数据采集、梳理分析、存储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度也会得以提升。同时还要看到,技术应用在某一行业中时,行业的适应性也很关键。医疗行业本身特点鲜明,又是传统行业,有一定积累。随着数据采集的广度及深度的不断延伸,要相信大数据技术本身对于医疗行业的整体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医疗行业有其特殊性,需要为即将到来的趋势做好准备,对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技术等大趋势加以关注,利用IT实施合规性、数据备份和恢复策略。要争取做到与技术的同步发展,关键实现技术包括混合云为连续护理流程带来更好的共享和协作,允许大规模存储和数据分析的数据湖技术:企业级的数据保护和安全。一般来讲,医院里诸如HIS、PACS等关键应用系统的数据都是独立存储的,也就是说,一套应用得准备一套存储;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也不是统一存储的,而且,医院信息系统大多是异构的 不仅需要足够大的存储容量.而且还需要数据整合。

同时还要注意对于细节技术的尝试、试用.一旦完成试用就要尽快推动其在行业中的渗透(加强科研研究与实践的结合,验证基本技术的可用性和组合效益 通过验证的技术要及时得到推动)。

大数据作为一项技术,其发展离不开数据的支撑。因此沈剑峰建议,要进一步研究医疗行业的数据采集方式和采集范围,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要广泛结合医疗卫生行业的数据特征,其分析和存储所产生的价值,将有助于于大数据技术的推广和在医疗卫生行业的纵深发展。

最后.要回归到行业中。大数据作用于医疗行业中主要目的在于:服务于大众健康,对于医疗救治起到积极作用,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满意度,协助提升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能力。

只有正视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现状,结合当今医疗行业的需求情况,才能妥善处理好技术与需求的关系。

协同解决问题

按照现有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对于个人的服务效果很快就被看到、例如针对个人血压的实时监测数据会反馈到社区的个人医生手中,实现医生对患者情况的实时掌控。一方面方便医生对于患者的管理,另一方面,一旦医生发展数据变动就可及时联系患者进行病情的判断、确认,从而避免重大疾病的发生,降低救治成本。这既符合社会需求,也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再进一步,目前我国每一位社区医生所管理的患者数量在1000到1500人左右,技术的完善能够便于医生对患者的管理,这将大大提升医生主动管理的积极性。

目前在某些领域已经能够看到变化,通过实时数据了解具体项目的实施效果。例如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的建立,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将所有传染病病种纳入其中的典型案例,虽然其依然是以结构化数据的形式进行信息采集和汇总的 ,但已经具备了大数据处理方式和思路的雏形。若按照这种思路将全国的健康数据汇聚起来,对健康档案的管理效果将大大提升,这对于行业应用的思考十分重要。

第3篇:医疗行业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5G技术;医疗卫生;发展对策

5G技术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近年来,5G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互联网行业急速变革,引发了移动通信、金融、媒体、教育、医疗卫生、交通、能源等应用领域的研究热潮。

15G技术特征

1.1速率高。速率高是大数据时代能够实现大容量数据传输的基础,标准是下行峰值数据速率不低于20GB/s。1.2低功耗。低功耗能够满足物联网等应用场景的需要,也使更多的智能设备开发成为可能。1.3低延时。采用“自包含集成子帧”等新技术,其延时在理想状态下为1ms,在普通状态下为5~10ms左右[1]。1.4广域覆盖。采取小型基站密集建设,覆盖大基站未涉及到的末梢通信,提升网络覆盖率。1.5物联深化。物联网的大规模连接和关键任务连接[2],极大程度推动人物交互、物物交互等领域的研究,深化了物联程度。1.6安全性能高。开发了多种网络安全机制,如“网络切片”“多元可扩展认证”和“智能型主动防御”等[3],使5G网络的安全性能提升。

25G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

2.1远程手术。5G技术有高速率、低功耗和低时延的特点,可以解决4G网络条件下远程手术传播实时性差、视野清晰度低、远程控制延迟等明显问题。医生可以通过高清音视频实时交互、操控信号双向传输、监测数据的实时共享等功能,实时看到病人手术的场景,掌握手术即时数据,实现手术的远程操作。如:中国总医院通过5G网络连接,跨越近3000公里的距离,实施了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完成了全国首例5G远程脑外科手术。2.2远程会诊。5G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升网络传输质量,其eMBB特性[4]可满足8K高清音视频和AR/VR等新技术的需求,医生端与病人端设备时延仅有数毫秒,病人端的每一个细节都清晰、流畅地展现在医生眼前,真正实现了远程临床诊断的无缝对接。如:中国移动同中日友好医院合作与安徽金寨县人民医院开展了5G远程急重会诊实践,实现了电子病历、放射影像、病理等大量医疗数据的快速传输、同步调阅,解决了现有4G网络大宗数据传输费时费力的瓶颈问题。2.3远程超声。超声诊断得到的是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影像,单一名患者就会产生高达2GB的超声影像数据,而且这些动态影像对远距离传输的图像连贯性和时延控制有着极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解决了在远程超声检测过程中由于网络技术的局限性而对影像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实时性无法满足的问题,实现远程超声检查。如:5G超声系统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投入临床验证,能无延迟、无卡顿将超声影像数据传输到位。2.4远程监测。5G技术可实现同时连接数以百万计甚至数十亿的低能耗、低时延的医疗健康监测设备、临床可穿戴设备和远程医疗传感器,连续不间断地采集患者的医疗数据,如生命体征、身体活动等。这些数据将通过5G网络上传,由医疗服务提供方实时地接收,从而有效地进行患者管理或调整治疗方案。如:QualcommTricorderXPrize设备通过接入5G网络,可以实时诊断和解读13种健康状况。2.5急救服务。5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急救指挥中心计算机网络通讯指挥系统网络能力,保证联络、协调、指挥、调度、传达环节在急救工作中顺利开展,使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工作能够紧密衔接,完善急救体系。5G技术使高清晰度视频通信的救护车成为现实,院内完成的医疗监测和数据采集环节都能在新型救护车上完成,并传输回急救中心,缩短诊断时间,提升急救水平。5G技术应用于急救的实践已经开展,如: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5G急救医疗系统应用、上海首辆5G救护车投入使用等。2.6药品管理。使用电子监管进行药品信息的追溯,存在监管码设备成本高、工作量大、有潜在安全风险等问题。对于特殊药品和跨区域的药品调剂,电子监管码也无法实现实时的定位跟踪和状态捕捉。5G网络提供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高速、安全和顺畅的联通,将促进物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快速落地,可以取代药品电子监管码系统,从而降低了设备成本,也简化了信息录入的工作。

3发展对策与建议

3.1完善有关政策,加强5G技术监管力度。5G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和应用还属于早期探索阶段,缺乏方向性引导。5G技术使网络更加智能化,物物交互更加普遍,物体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因而在隐私和安全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为做好5G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工作,需要健全5G技术应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宏观层面予以规范和指导。因此,政府必须对5G技术及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有正确的认识,发挥统筹调控作用,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也需要构建系统的监管体系,将5G技术及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纳入监管框架内,防范系统性风险。3.2制定行业标准,促进5G技术应用落地。目前国内外在5G技术应用领域还没有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其在医疗领域的推广运行将面临诸多困难[5]。因此,需要积极响应5G技术的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开展国内5G技术分基础类标准、数据类标准、业务类标准、应用类标准、安全类标准、管理类标准的编制和颁布。构建5G技术标准体系,与国际前沿技术和制度接轨,在保证我国知识产权的同时,推动我国优势技术和标准国际化。此外,5G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整体呈现碎片化发展趋势,不利于5G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和应用落地。为促进5G技术加快应用于医疗卫生行业,应推进5G技术标准化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实施,实现医疗卫生行业5G技术应用真正落地。3.3加强人才储备,促进5G技术创新。发展5G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对医疗卫生人员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既懂医疗,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是促进5G技术在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必要因素。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增加有关医疗卫生和信息技术的课程,培养具备信息技术思维及医疗行业分析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依托社会和教育资源,大力开展有关医疗卫生和5G技术知识培训,促进有关“5G技术+医疗”的学术探讨。同时,加强5G技术高尖端人才交流,为5G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提出方向意见。结合医疗卫生和5G技术发展形势需求,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5G技术和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形式的创新,挖掘5G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应用的潜在可能,促进医疗卫生行业发展。

4结语

第4篇:医疗行业的特征范文

物联网(IoT)迅速成为消费者体验和全球经济的关注焦点。但是,IoT也可能表现出浓厚的个性化特征。在医疗领域中,联网医疗设备逐渐融入IoT,这些设备佩戴舒适,并已临时植入乃至嵌入人体,以便开展药物治疗、药物处理及综合健康护理。

由Intel Security赞助、大西洋理事会完成的报告深入探究联网医疗设备面临的安全挑战和社会机遇。其中针对医疗行业、监管机构和医学界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大限度地提升患者福利,同时尽量降低这些设备面临的软件、固件和通信技术安全挑战。

今天人们可以佩戴联网设备进行详细自检,包括日常饮食、锻炼计划及生命体征。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快速调整优化植入的医疗设备(如心脏起搏器),而且往往无需启用导入性医疗程序。在医院中,新设备纷纷联网,用以提供更高效、更经济的监测和治疗方案。据估计,在未来的15年中,这些技术可以节约630亿美元医疗费用,并能降低15%-30%的医疗设备成本。

然而,联网医疗在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呈现出四种主要交叉隐患,包括危及信任的意外故障。无论发生任何显著故障,各级社会团体都可能会抵制联网医疗设备,致使联网医疗设备部署延迟数年乃至数十年。保护患者隐私和敏感健康数据是另外一项当务之急,因为恶意黑客意识到医疗信息尤为可贵。2015年PwC全球信息安全情况调查,2014年医疗纳税人和提供机构报告的信息安全事故猛增60%,增幅几乎是其他行业的两倍。

蓄意破坏同样不容忽视,因为联网医疗设备与任何其他联网技术一样都很脆弱。黑客行动主义者、窃贼、间谍乃至纷纷设法利用IT漏洞实施犯罪及造成危害。从理论上而言,一款针对性恶意软件可能在Internet上广泛传播,感染采用易受攻击设备的每一位用户。此类场景在企业IT系统和工业控制系统中已有所显现,这一点在复杂Stuxnet攻击中得到充分印证。

当前的医疗设备开发和生产焦点集中于制造商偏好和患者需求。医疗行业和政府机构还必须转移注意力,实施一系列联网设备通用安全标准或最佳实践,以便缓解潜在风险。

一些建议有助于在尽量降低安全风险的同时促进创新。本报告证实,医疗行业必须从一开始就将安全方案内置到设备,而不是作为事故后的补救措施。

报告建议持续加强私营机构间的合作及公私合作。加强协作、减少监管才是关键。监管机构并不总能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因而需要通过透明式协作论坛接受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反馈意见,确保监管机构独立运作,避免出现与行业串通舞弊的现象。同样,业界企业还应持续加强彼此交流。

第5篇:医疗行业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 医疗行业 机遇 挑战

随着我国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类医疗信息系统以及数字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我国医疗行业产生的数据量呈爆炸性增长,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数据时代。如何更好地应对医疗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对我国医疗行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一、大数据给医疗行业带来的机遇

1、临床决策支持

在大数据时代,医疗决策支持系统可通过对海量医疗数据进行全样本分析和可视化挖掘,为医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决策支持,如可通过自动分析大量的病历数据与影像数据,帮助医生诊断病情并建议治疗路径,能大大提高医生临床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流行疾病监测

公共卫生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流行疾病的疫情进行全面监控,通过快速筛检未知病原,找出可疑致病微生物,确定已知病原或与其最接近的病原类型,预测传播途径和时间,以便采取有力的措施降低流行病的感染率。

3、个性医疗和精准医疗

医疗机构可结合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全面分析病人的个体特征数据,如检测病人的基因排序以及对特定疾病的易感性和对特定药物的敏感性,在精准分析包括病人体征数据、费用数据和疗效数据在内的大型数据基础上,对比多种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找到针对特定病人的最佳治疗途径,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精准医疗服务,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二、大数据给医疗行业带来的挑战

1、数据共享问题

我国医疗行业的信息系统建设来自不同的公司企业提供,产生的数据缺少统一的制式标准,造成各机构部门如医院、保险公司、医药公司等之间存在数据共享难题,甚至在一个医院的不同科室之间都存在数据共享难题,同一个患者在不同医院的检查报告和病例数据都无法得到有效的共享使用,严重制约了我国医疗大数据的发展。

2、数据使用问题

医疗大数据主要包括了人们的日常健康体征数据、体检数据、病例数据、处方数据、用药情况数据、基因数据等围绕着人体各项健康指标以及与健康行为相关的数据以及公共卫生范畴内的数据等,具有覆盖范围广、信息量大、来源分散、结构复杂的特点,传统的数据分析技术已不适用。目前,我国医疗行业缺少专业的大数据人才,特别是机器学习和处理海量数据方面的人才,对医疗大数据的挖掘能力和分析能力都严重不足。

3、数据安全问题

随着对医疗大数据采集、加工和应用,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数据泄漏的情况,如从医院内部信息系统中泄露,或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传递的过程中发生泄露。在大数据环境下,隐私泄漏的危险不仅仅限于其泄漏本身,而还在于基于数据对于下一步行为的预测与判断。医疗大数据,作为一种极具特殊性及敏感性的个人数据,如未能妥善处理会对个人隐私带来极大的伤害,如可能带来的一系列推销、诈骗等问题。因此,如何保障数据安全,已经成为医疗大数据时代一个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医疗大数据的对策建议

1、尽快统一行业数据标准。加快制定统一的医疗卫生行业数据标准,对医疗数据分类、数据接口、数据质量、开放程度等进行规范,并与国际标准对接。确保医疗大数据可网络共享、集约整合、协同开发、高效利用,提高医疗大数据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不断满足民众和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2、重视培养医疗大数据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医疗大数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纳入我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各医学院校设立医疗大数据相关专业,鼓励医学院校与其他院校合作,开展跨学科大数据综合型人才培养,充分重视培养既懂医疗知识又懂大数据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3、控制数据泄露风险。首先是完善医疗相关的安全条例,明确涉及个人健康信息的内容可被组织机构所使用的信息标准,并规定个人可以了解和控制他们的信息是如何被使用和披露的。其次是重视对信息系统和机房设备的实时监控和日常维护工作,包括监控网络(内部信息平台)运行安全,加强大数据环境下攻击防范措施,最大程度控制信息泄露风险[2]。第三是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持续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规范操作的培训,对内部从业人员进行安全评估和认证,特别核心人员还应该与之签订相关保密协议。

参考文献:

[1]埃里克.托普.大数据时代的个人健康革命[M].北京:电子

工业出版社.2014.

[2]李国杰.大数据研究的科学价值[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

第6篇:医疗行业的特征范文

通过对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前10家上市公司对比发现,两者在上市前的经营年限、注册资本方面接近;创业板公司收入规模虽然相对较小,但成长性和盈利能力明显优于中小板对比公司。

高成长性是决定创业板公司投资价值的关键因素,由于创业板公司大多所处新兴朝阳行业,同时刚经历了萌芽期,在现阶段表现出很好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

从前10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定价来看,市场对其高成长性也表示认可,平均发行价和发行后的市盈率远高于可比年度中小板上市公司发行水平,发行后的市盈率较可比A股上市公司当前估值水平也存在明显溢价。

我们对国庆节前已过会的29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近2年、3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进行了比较,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公司处在高速成长期。

其中3年预测复合增长率超过40%的有17 家,超过30%的公司多达24家。

综上分析,并参考国外创业板的成长历程,我们重点看好IT、自动化类高科技和生物医药行业。在首批10家公司中,我们最看好乐普医疗(300003,股吧)的长期高成长潜力;在已过会的其余19家公司中,重点关注沈阳新松。

创业板:“两高六新”特征明显

创业板定位于“两高”(高科技含量与高成长性)和“六新”(新经济(310358基金净值,基金吧)、新服务、新农业、新能源、新材料、新商业模式)。从目前证监会已受理的149家拟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科技含量高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行业,占比达68%;制造业公司占比约为13%,远低于该类产业在中小板占比70%的水平;同时,即使部分公司所处的传统行业科技含量不高,但在技术和商业模式方面也有明显的创新特色,如主营户外用品的探路者、主营农机连锁的吉峰农机等。

并且,在已受理的149家公司中,大部分公司在其所处的细分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中至少有20家公司在国内乃至全球位居前列,如碧水源科技、绿A生物工程等。总体看来,首批拟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具备明显的“两高六新”特征。

再从地域分布和公司所有制看,已受理的149家创业板公司分布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约占2/3的公司集中在北京及珠三角、长三角的经济发达地区;且以民营公司居多,达到83%。

创业板公司:成长性突出、盈利能力优异

高成长性是决定创业板公司投资价值的关键因素,我们分别选取首批登陆中小板和首批上市创业板的前10家上市公司情况进行对比。

从成立时间和上市前注册资本看,与中小板公司情况类似,前10家创业板公司大多有10年的经营历程,已跨越了初步创业期;上市前注册资本集中在5000~10000万元,具备了一定的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从盈利规模看,创业板公司收入规模整体虽较小,但整体盈利规模较中小板前10家更强。

从成长性方面看,首批10家创业板公司表现出众;2007年、2008年营业收入平均增速达到84.43%、49.92%,分别高于中小板公司可比年度47、12.39个百分点;净利润增速更达到了169.67%、70.67%,分别高于中小板公司可比年度128.17、57.29个百分点。

我们又统计了包括国庆节前已过会的其余19家创业板公司,数据亦显示整体成长性仍然非常突出。转贴于

从盈利性能力看,前10家创业板公司整体盈利能力优异,近4年平均毛利率达到46.71%2,高于可比年度中小板公司4年平均毛利率13.38个百分点;净利率达到21.78%,高于可比年度中小板公司4年平均净利率10.43个百分点。

由于创业板公司大多所处新兴的朝阳行业,同时刚经历了萌芽期,在现阶段表现出很好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从前10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定价来看,市场对其高成长性也表示认可,实际共募集资金66.7亿元,是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中预计募集资金的2.37倍;平均发行价达25.98元,发行后的平均市盈率达52.73倍,远高于可比年度中小板上市公司发行水平。

我们选取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和具有可比性的A股上市公司市盈率进行比较。从平均值看,创业板公司的发行后市盈率相对当前可比A股上市公司09年预测市盈率溢价45%,其中最大的神州泰岳(300002,股吧)相对溢价达到179%,预计在上市流通后这种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投资建议:关注IT、自动化类高科技、生物医药行业中的潜力公司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高成长性是支撑其高估值的最重要因素,我们对国庆节前已过会的29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近2年、3年(预测)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进行了比较。

从29家公司的近3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看,绝大多数处于高速成长期。其中,3年预测复合增长率超过40%的有17家,超过30%的公司多达24家。

综上分析,并参考国外创业板的成长历程,我们重点看好IT、自动化类高科技和生物医药行业,以上行业既是新经济特征的代表,也历来是中小公司牛股的温床。在投资选择上,我们认为,具有以下特征之一的创业板公司均值得长期跟踪,包括:主营业务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领域,符合产业升级趋势,技术壁垒高。

竞争优势突出,具有可持续自主研发创新能力、较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商业模式独特,可复制性弱。

在首批10家创业板公司中,结合所处行业情况、成长性以及自身竞争力,我们最看好乐普医疗的长期高成长潜力,其余19家已过会的公司中,重点关注沈阳新松。

乐普医疗:行业技术壁垒高、具持续高成长空间

公司主要从事冠状动脉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高端医疗器械领域能够与国外产品形成强有力竞争的少数企业之一。

国内冠脉介入治疗支架行业具有成长性好、进入壁垒高、盈利能力强的特点。2002~2008年行业CAGR达到40%,成长性极佳,预计未来4年仍将保持30%以上的增速;冠脉介入治疗支架系统具有很高的质量要求,技术门槛高,目前国内市场被7家公司占据,公司市场占有率为26%,2012年募投项目达产后有望超过30%;预计公司2012年支架系统的收入规模将达到10亿元左右,2008~2012年CAGR为26.3%。公司在行业中优势地位和研发实力突出,我们看好公司的中长期高成长性。

沈阳新松:创新型高科技公司的杰出代表

第7篇:医疗行业的特征范文

Abstract: Labor dispatching in China was from the foreign representative office workers in 1980.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mployment form of labor dispatching speeding up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is trend has rapidly increased.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dispatching promote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hina's workers. Many migrant workers rapidly and constantly pack into the city to seek better opportunities and living conditions. The emergence of this situation brings some problems for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in China. For example, the medical security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is a hidden dangerous, if not to pay attention to and solve it, there will be a series of derivative problems. From the groups with labor dispatching, this paper discuss the related problems and solutions.

关键词: 劳务派遣;流动性;医疗保障

Key words: labor dispatching;mobility;medical security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0-0070-03

0 引言

劳务派遣,又称劳动派遣、劳动力租赁,是指由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订立劳动合同,由派遣劳工向要派企业给付劳务,劳动合同关系存在于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之间,但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则发生于派遣劳工与要派企业之间。劳动派遣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劳动力的雇用和使用分离。劳动派遣机构已经不同于职业介绍机构,它成为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一方当事人。

对于劳务派遣的特征,可以做以下介绍,劳务派遣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存在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三方主体,和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协议两种不同性质的合同。通过仔细分析会发现劳务派遣有一些其他劳动用工方式所不具备的特征:其一,派遣单位专门从事劳动力派遣的事业,它主要针对各种经济组织或个人的需要,安排其所雇用的劳动者为上述主体提供劳动力资源。其二,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签订了劳动合同,具有劳动关系,从而使被派遣劳动者在派遣单位的指挥下向特定主体提供劳务。 同时为了防止用工单位滥用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对于劳务派遣岗位的范围,我国劳动法也有明确的规定,《劳动合同法》第66条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或替代性的岗位上实施。所谓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长的工作岗位,及非常设的岗位。所谓辅工作岗位,是指非主营业务的工作岗位。所谓替代性工作岗位,是指与用工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无法从事工作,需要其他人员暂时替代工作的岗位。

近年来,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用工形式,在我国建立劳动力市场机制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并发展异常迅速,由于该用工形式具有节约人力成本、改善组织灵活性等多方面优势,因此,它已经发展成为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但在我国大多数被派遣劳动者都是知识水平不高,或者是年龄较大的人群。并且对劳动法不了解,同时他们工作的流动性比较大,所以就会为劳务派遣单位或是用工单位提供锲机,不为他们缴纳保险金等,损害他们的合法权益等。

1 完善派遣员工医疗保障权益的必要性

1.1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我国多年来一直在努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通过完善劳务派遣员工医疗保障的权益,能够增加人民的幸福感,整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1.2 满足被派遣劳动者的需要 被派遣劳动者自身,也希望能够被纳入医疗保险的范围内。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自身所从事的行业大多数都是体力活甚至存在严重职业病潜在的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劳务派遣员工是外来人员,可能会因为户籍制度而无法享受同等的住房补助,医疗救助等,所以他们也迫切想要改变这种现状,维护自己的权益。

1.3 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通过完善派遣劳务员工的医疗保障权益,能够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生活和消费水平,以此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由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使一些单位需要更多不同类型的劳动力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劳务派遣可以满足这些要求,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的发展。

1.4 促进劳务派遣行业的发展 完善了劳务派遣员工医疗保障权益的实现,就可以使更多劳动者愿意接受劳务派遣,更多人找到工作,比如一些下岗人员可以接受劳动局的技能培训,在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后由劳务派遣部门推荐工作,这样就是从不同方面来促进就业,同时也就能够促进劳务派遣行业的规范持续发展。

1.5 促进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成熟的需要

社会保险制度也包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成熟和健全可以促进社会保险的发展和完善,能够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行成,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和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会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玩善。

2 劳动派遣员工医疗保障现状

2.1 被派遣员工对医疗保障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由于被派遣员工工资水平不高,积蓄有限,所以当他们遇到一些大病大灾,积蓄不够支付医疗费用的时候,他们就会迫切地想要享受医疗保险。这就使他们对医疗保障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2.2 医疗保险制度不够合理,导致制度不能充分实施

2.2.1 制度本身的问题 医疗保障制度中,缴纳保险费有一部分是所在单位缴纳,另外一部分由劳动者本人自己缴纳。但如果劳动者本人无法负担起那部分缴纳费,比如,保洁人员的工资较低,那么就是说保洁人员交不起保险费,他们就被拒绝在该保险范围之外了。

2.2.2 劳动者自身原因 被派遣员工,他们的工作流动性比较大,可能不会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地方工作,但是由于各个地方的社会保险制度不相同,实施方式也不同。所以假如他们在甲城市缴纳了保险费,但是由于特殊原因去了乙城市,那么他们在甲城市所缴纳的保险费就不能再用,也就没有保险待遇之说。

2.2.3 制度监管不严 每个地方在实施保险制度时,由于监管力度不同,执行力度差别较大,可能导致一些劳动者即使缴纳了保险费也未能享受保险待遇。所以就导致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没能得到保障。

3 导致劳动派遣员工医疗保障权益受损的原因

3.1 被派遣劳动者观念上的一些偏见 有些被派遣劳动者可能认为他们多注意安全,意外就不会发生,自己也就没必要白花钱缴纳保险费。比如单纯体力劳动者的工作基本上没有什么危险性的事情需要他们去做,所以他们也就理所当然的忽略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从而为了省钱,而拒绝缴纳保险费。

3.2 有些群体对制度的认识不足 有些群体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可以覆盖到他们,所以没有必要去建立专门的制度。但是,在这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进城务工人员可以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但如果他们在外生病,考虑到成本等各方面因素,他们一般不会回指定的属地医院就医。因此,这种保障制度对他们来讲可能起不到任何保障功能。

3.3 保险待遇不够合理 我国现行的政策是在缴费周期内,执行统一的医疗保险待遇,但是被派遣劳动者所从事的工作却不同,比如,有些派遣单位可能会将员工派遣到工作环境比较差或者对身体危害程度比较大的岗位上,但是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却无法及时进行调整,对他们而言,使用统一的医疗保险待遇可能会有失公平。

4 完善劳务派遣员工医疗保障权益的措施

4.1 宣传劳务派遣员工参加医疗保险的积极意义 通过宣传劳务派遣员工参加医疗保险的积极意义,可以改变他们对医疗保险制度的认识,让他们能够更积极主动的参加医疗保险。同时也能够增强劳务派遣者对医疗保险制度的信任,也能够使他们带动身边的人去积极主动参保,促进该制度的进步和完善。

4.2 加大宣传医疗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 加大宣传医疗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使他们能够更全面更充分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更加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3 加强法律法规的监管监察力度 通过相关部门加强监管监察的力度,可以更加有效的推行劳务派遣员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和完善。政府应当审核劳务派遣机构和用工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工的资质,特别是对劳务派遣的适用行业和适用岗位进行审核。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应加强对派遣单位雇佣劳动者和用工单位使用劳动者的过程进行监督,包括签订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协议、办理社会保险等,监督检查劳动者工资支付、工作时间、劳动保护、休息休假的情况,并对违规者进行严厉的处罚。

4.4 进一步完善劳务派遣员工医疗保障制度 通过这一方法可以加强被派遣员工对该制度的信任 度,促进被派遣劳动者的参与积极性。这一点可以做的就是简化劳动者在进行保险报销时的手续进程。许多劳务派遣员工的工作都是很繁琐耗时的,他们的工作内容非常多且复杂,同时他们的工作时间相对而言也是比较长的,这就导致他们并没有那么多空闲时间去进行繁琐的报销流程,所以,笔者认为在报销流程上可以更简化便捷。这样能够加强劳动者的满意度,也完善了劳务派遣员工的医疗保障制度。

4.5 国家现行法律制度下劳务派遣工的数据分析 国家非常重视劳务派遣工的权益保障,2008年的《劳动合同法》使劳务派遣工有了一个可以受到法律保护的身份;2012对其进行的修订就是更进一步地保障了劳务派遣工的合法权益,而在2013年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中,更是将劳务派遣工的保险问题和同工同酬问题作为一项重点来抓。在这些法律制度、规定的保障下,本文通过资料搜索和大量信息的汇总,发现了某机构在对国内的一些企业劳务派遣工的人数进行的一次调研。该调研通过对266家企业的管理层发放了266份调查问卷,其中100人以内的企业44家,100人到500人的42家,500人到1000人的企业22家,1000人以上的58家。调查结果如表1。

该调研中,收回有效问卷256份,其中人数增加的占有比例45%,人数减少的只有14%,由此看来,法律法规的健全和保护,提高了人们对劳务派遣工的认可度,在基本的医疗和权益保障的条件下,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些劳务派遣工的生活和工作有了保障,也解决了用工单位的人员紧缺问题,是促进劳务派遣工制度健康长期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

5 结束语

伴随着劳务派遣行业的发展,被派遣劳务员工的医疗保障制度的问题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可忽视,与这个问题息息相关的人群是非常庞大的。通过对该群体权益进行合法的保护和加强,能够提高该群体工作积极性,促进社会的发展。相关人员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并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促进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促进劳务派遣行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蔚民.劳动关系[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出版社,2012.

[2]阳程文,彭炜锋.对我国劳务派遣中社会保障问题的观察与思考[N].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5.

[3]王庆川,黄存瑞.各利益相关集团对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认识偏差[M].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4]李念念,周涛.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初探[EB/OL].数字中国网http:///show_hdr.php?xname=PPDDMV0

第8篇:医疗行业的特征范文

上个世纪80、90年代,走在四川宜宾的街头,还鲜有看见口腔医院的招牌。虽然何大庆的家人要镶假牙,但那时是“一件小事情、小开销”。

直到口腔医疗器械进入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目录后,大多数老百姓的“假牙”从小作坊、路边小摊移到了车间厂房出品。这时,何大庆也转身成为成都口口齿科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口口义齿制造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此后,人们开始考虑假牙的材料是否合格、汞含量是否超标、牙齿形状是否适合自身口腔等问题,口腔医院也开始以“高贵范儿”伫立闹市街头。

资本杀入医疗器械

假牙仅仅是中国医疗器械发展的一个缩影。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医疗健康领域共披露了132起投资事件,投资金额累计达到13.03亿美元,投资金额和案例数双双达到历史新高。

然而在刚刚过去的11月,上述投资金额纪录迅速被打破。清科数据库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了VC/PE角逐医疗健康市场的热情:2011年1-9月所披露的投资金额达到35.24亿美元,这一数值是2010年全年的2.7倍,“投资金额出现颠覆性增长。”

据公开的资料显示,在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器械和设备中,有15%左右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有60%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它们更新换代的过程又是一个需求释放的过程,将会保证未来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增长。

从产业规模来看,仅考虑以医药和医疗设备、医疗器械为代表的医疗健康制造业的产值规模,2010年1月-11月就达到1.17万亿元。

正是巨大的财富蛋糕引来VC/PE追随的脚步。

科技部相关人士表示,科技部重点专项《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已经完成,在广泛征求医疗器械企业意见后将于近期出台,这将使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针对愈发频繁的医疗健康投资,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振忠表示,未来5-10年,药品研发与生产、医疗器械本地化的研发与生产、服务于高端医疗的医院、直接服务于医疗卫生的信息产业和健康保险5大领域将最有发掘价值。

VC/PE围猎医疗健康企业

有数据显示,中国70%以上的已上市医药企业得到过VC/PE直接或间接的支持。

而现在,VC/PE争夺医疗健康企业更进入白热化阶段。

IDG资本投资12家企业、NEA投资6个项目、建银国际投资12个项目、清科集团投资4个项目,而鼎晖投资、纪源资本、百奥维达中国基金、赛富亚洲、创富投资也是战果卓著……

在这一波医药企业的崛起中,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企业潜力优势明显。

IDG合伙人IDG章苏阳说:“此前国内生物医药企业成功上市吸引了一批海外有技术、有项目的人到中国创业,同时巨大的市场让生物医药企业加速奔跑,会不断成长出好企业。”

很多VC追着企业问何时进行下一轮融资,优质的医药企业甚至面对创投“时常打电话过来问”的少见情景。

除跟投外,更多的VC/PE还是希望在这一波浪潮中找到自己的“黑马股”。VC/PE甚至奔波在二三线城市、寻找优质企业、挖掘投资金矿。

在选择过程中,什么样的企业会进入VC的法眼?

创新型、研发型医疗健康企业受到追捧。

此外,“创业团队质量”是创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及医疗基金合伙人徐天宏极为看重的因素。

徐认为,医药有别于其他行业,仅靠一个领军人物很难成功,更多依赖团队的集体力量,“虽然医药行业也期待乔布斯、马云这样的翘楚,但是更多时候医药企业需要一个既拥有技术、又懂得商业运作的团队领跑,避免单打独斗。”

医药航母呼之欲出

找到令人满意的项目、企业、团队仅是VC/PE在医疗健康行业的第一诉求。

“更深层次的,投资人在内部探讨的话题是,资本如何促进行业形成集中度,把中国的医疗健康企业做大做强。”九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禹勃向《投资与合作》记者表示。

在商业史上,当一个国家处于上升期时,某一个行业会在一个阶段涌现出一批伟大的人物或企业。中国的互联网曾经上演过这样一幕,而现在,在投资人眼中,医疗健康行业也将迎来这样的大潮。

此前,有业内人士分析,中国的医药工业2009年实现了3个突破:一是总产值突破了万亿,二是行业总体的利润超过了千亿,三是出口药品突破了千亿。“这表明我们很可能在10年内赶上欧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医药产品的消费国家。”这个发展过程一定会产生非常了不起的企业。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医药界资深人士、iDNA益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周慧君认为,中国打造医疗健康行业的旗舰企业,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

周举例说:“并购中国生物后的国药集团有望冲击成为世界第一梯队的医疗企业,我们把国药集团现在的市值和全球医药市值最大的辉瑞公司相比,这就是中国医药企业的增值空间。”

禹勃分析说,美国和日本前三大药企占本国该行业产值半数以上,与这两个国家相比,中国排名前三位的药企产值在行业中所占比重相去甚远,“在行业集中的过程中,VC/PE一定会培养出伟大的企业。”

徐天宏希望,除资本之外,VC/PE能带来更多价值,如专业的管理、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在打造中国医疗健康企业航母过程中,发挥VC/PE不可替代的作用。

并购或将“临门一脚”

VC/PE清楚地知道,“十二五”推动下的医疗健康行业不断走向集中,像是一场长距离赛跑。

目前国内的医药企业有4700多家,而美国只有几百家;国内的医药流通企业更有13000家之多,徐天宏认为,未来中国的发展趋势肯定是要通过不断并购,将医药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的数量缩小,部分企业做强做大,部分企业销声匿迹。

“左手资本,右手收购。”中国医药行业快速大规模整合时代即将拉开,而并购将成为这个时代的资本特征之一。

“平均每四天并购一个企业。”在禹勃的眼中,未来很短的时间里面,最快进入行业的并购资本,不会低于上千亿元的规模。同时,更多的国有资本和境外资本正等待进入医疗健康领域的机会。

对中国医疗健康企业来说,未来的并购并不仅限于国内,在美国及西方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有很多的并购机会。

徐天宏实地考察后发现,美国的制药和医药行业多少有点哀鸿遍野的味道,对于国内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来说,一些拥有良好专业技术、估值较高的美国中小企业,是非常好的并购对象。“通过并购,我国的企业能够较快地扩充产品线。”

此外,跨过医疗健康企业层面,来看看潜伏在医疗健康行业的VC/PE。他们投资,但也希望有一天可以功成身退,如果IPO的道路比较坎坷的话,并购倒不失为一种选择。

第9篇:医疗行业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1-0008-04

市场营销学理论诞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一门独立学科。随着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医疗器械生产、销售的实际需要,市场营销学知识已逐渐渗透到医疗器械学科之中,形成一门专业性的市场营销分支学科,是一门内容涉及生物医学工程学、哲学、数学、经济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它将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医疗器械经济发展与企业经营管理而出现的机会与优势而产生和发展,并且有着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医疗卫生行业、个人或家庭广泛的服务利用的需求,必将成为本世纪发展最快的管理学科之一。

一、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历史沿革

戚鹏等人认为,“教材建设工作在实践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教材内容、创新性的滞后,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相脱离,教材重复建设严重,缺乏对教材编写质量的监控”[1]。就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来讲,起步较晚,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从国外引进市场营销学编著、杂志和国外学者讲课的内容译稿。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更是黑洞,开设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的高校只是近十年来的事,且并不多见.即使开设此课程的高校也没有教材,所用教材几乎都是教师自编,湖北科技学院与国内多数高校一样,采用自编自用教材。2011年7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医疗器械营销实务》十二五规划教材,供高职高专医疗器械类专业用,可视为教育史上第一部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教材,它只为今后教材建设提供最初的式样和铺垫,也能为编著出版一部供医疗器械类专业使用的《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优质教材提供研究基础。

二、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构架

(一)课程内容目标与体系设计

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课程内容总体设计,在“管用、够用、实用”的整体设计指导思想和“边教学、边探索、边选材、边优化”的内容建设原则的影响下,探索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课程内容,本着以营销理论为主干线,融洽医疗器械知识特点,在市场领域中形成专业性营销学分支学科,突出以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目标、任务为中心组织选择教学内容,以医疗器械营销对象为载体而设计营销知识点,达到以点带面,把握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匹配、实践知识与岗位技术匹配、营销知识与管理能力匹配的关联性,并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营销知识、技能的要求,完善课程内容构建体系。

(二)课程性质定位与适用专业

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探索,实质是课程性质的择向。作为非营销类专业或医疗器械类专业使用,在其使用策略选择方面,它针对不同学科或专业来说,可以是一专业基础课,也可以是一专业的主干课;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可以作为医疗器械营销或其他专业的必修课程,也可以成为选修课。当然,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作为新学科、新课程的面世,依内容体系的整体设计,其课程性质应定论为是一门具有系统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适应什么专业用?课程性质的定位已阐明,它主要适用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医疗器械制造与维修(维护)专业,药剂设备制造与维修(维护)专业、医学影像设备与管理专业、眼视光学专业使用;也可供医疗器械营销专业、药学营销专业及从事市场营销或销售管理人员参考。

(三)课程范畴教学要求与学时

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属于管理学科范畴。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与讨论等教学方法与手段相结合,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牢固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观念,培养学生应用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知识解决企业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学时分配,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的先修课程是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经济学原理等课程,明确了这些课程,有了这些课程的知识,其营销学的学时配量也就有了基础和方向目标,一般要求是按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地位与实际需要而分配学时数,其课时量策划,医疗器械类本科专业必修课配量48学时,专科类专业以36学时为宜;如果作为本科专业选修课来开设,学时分配宜36学时为度;公共选修课就不用分专业,教学形式可多样化,分配18学时左右,当然这都是个商榷的课时量,仅是个参考的标准。

(四)课程内容体系的架构

四年多来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课的教学实践,探索课程内容与结构体系,以总结性概括出适合理工医类专业特点,体现出医疗器械行业开发生产、营销管理的思想方法,针对医疗器械类专业的差异,已将基本内容的精选与结构框架设计分为10个主体模块部分,并在每个模块后备用中英对照的关键词、模块思考题、典型案例与思考分析,以助知识认知、识记与保持,达到理解、掌握与应用知识、技能的目的。

1.医疗器械市场营销概述。(1)目标与要求: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营销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阶段特征、内涵及其外延,市场营销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方法;掌握医疗器械营销的含义、内容,熟悉医疗器械营销与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关系、医疗器械营销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医疗器械营销学的意义。(2)教学内容:市场与市场营销概念,市场营销学的产生和发展,市场营销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方法,医疗器械营销的含义、内容与范围,医疗器械营销与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关系,医疗器械营销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环境。(1)目标与要求:了解市场营销环境对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环境和企业营销行为的关系、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方法,掌握市场营销环境的概念、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的主要构成,应用分析、评价市场机会与环境威胁的基本方法,分析企业面对市场营销环境变化所应采取的对策,熟练掌握营销环境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2)教学内容: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环境概念和特点,医疗器械市场宏观环境分析,医疗器械市场微观环境分析,医疗器械企业内外环境SWOT分析。

3.医疗器械市场购买行为分析。(1)目标与要求:了解消费者市场的含义、特点以及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掌握消费者购买一般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学会运用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分析中国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类型及其特征。了解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和非营利组织市场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市场营销组织的演变,掌握生产者购买决策的参与者,影响生产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和生产者购买决策过程的阶段特征,运用生产者、中间商和非营利组织的购买行为类型及其相关原理,分析中国组织市场购买行为的特殊性[2]。(2)教学内容:消费者市场的概述,医疗器械消费者市场购买行为分析及其购买决策过程,医疗器械组织市场购买行为分析。

4.医疗器械市场调查与预测。(1)目标与要求:了解医疗器械市场信息对企业法的重要性,掌握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含义与构成,掌握市场营销调研与预测过程和方法、步骤;预测市场的需求,应用市场营销调研和预测结论为企业市场营销决策服务。(2)教学内容:医疗器械市场现况调查与分析,医疗器械市场需求的预测[3]。

5.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组织、计划与控制。(1)目标与要求:了解市场营销组织的演变、组织形式及其对现在和将来的事务的具体安排职能,掌握营销计划内容与实施,市场占有率的主要指标及其意义,明确计划是企业进行营销管理的重要依据,通过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够协调营销活动,掌握面向对象的营销技术,加强营销管理,从而实现营销目标;掌握营销控制,面对现在和将来,开展营销质量监控,实施营销质量评估[4]。(2)教学内容: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组织,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计划,面向个人或家庭消费者、经销商、医疗卫生机构推销医疗器械实务,医疗器械市场营销控制。

6.医疗器械目标市场营销战略。(1)目标与要求:了解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市场定位营销战略各步骤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及其联系,理解市场细分的作用和依据,应用市场细分原理和市场定位方法,处理企业目标市场营销中存在的各种问题。(2)教学内容:医疗器械市场细分,医疗器械目标市场选择,医疗器械市场定位。

7.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组合策略[5]。(1)目标与要求:了解产品的概念及其营销价值,掌握产品组合策略和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特征及其营销策略,学会应用新产品开发过程、新产品采用与扩散过程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决企业市场营销实践存在的各种问题;了解医疗器械定价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定价的一般定价方法和基本策略,学会应用价格变动的反应及价格调整原理,分析医疗器械行业的价格大战及其利弊得失;熟悉分销渠道和物流的含义及作用,掌握分销渠道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分销渠道和物流管理,以及各类中间商的作用,并应用分销渠道理论来解决当前企业营销的现实问题。掌握促销的含义与作用,促销组合的基本内容以及各种促销方式的主要特点,理解广告的设计原则和人员推销的基本策略,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的主要活动方式,应用促销组合理论,分析中国企业促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2)教学内容: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内涵、构成、特点与作用,医疗器械产品策略,医疗器械定价策略,医疗器械分销策略,医疗器械促销策略。

8.医疗器械招投标与融资租赁[6]。(1)目标和要求:了解医疗器械招投标、融资租赁的基本概念、形式、特点及其流程,掌握合同签约与履约的法律责任。(2)教学内容:招标、投标及其融资租赁的基本概念,经营租赁、金融租赁与融资租赁,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医疗器械招投标的种类、范围与形式,医疗器械融资租赁方案设计与实施,合同签约与履约。

9.医疗器械市场国际营销。(1)目标与要求:了解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掌握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的区别,国际市场营销环境的内容及其在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选择国际目标市场的基本标准,揭示和分析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和基本营销策略。(2)教学内容:医疗器械国际市场营销概述及其演进,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的比较,医疗器械国际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分析,医疗器械国际市场目标选择与进入方式、关税知识,医疗器械国际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与组织形式,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国际市场营销问题与对策。

10.创新理念与特色营销。(1)目标与要求:了解关系营销理论知识,掌握关系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关系;掌握绿色产品市场,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服务营销的定义、分类,服务营销组合策略,了解网络营销特点,运用网络营销策略;了解体验营销特点,学会让目标顾客观摩、聆听、尝试、试用等方式体验医疗器械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让顾客实际感知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或性能。了解文化营销内涵,掌握文化营销特征。(2)教学内容:关系营销的概述及其运作;绿色营销的内涵及其特征;服务营销营销概念、分类及其服务特征,服务营销组合与质量管理;网络营销特点与运行方式;文化营销内涵及其特征,文化营销层次与功能;医疗器械体验营销的产生与发展,体验营销特点营销策略;水平营销的概念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三、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设计的实践探索

(一)近几年课程教学实践成效

几年来,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内容,在满足教学需要中选材,在不断充实内容中优化知识体系。已在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必修课)和2010级、2011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专选课)的教学中,通过课程试教、试改与内容精选的程序运行中,使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完善,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从理论教学上讲,仍采用课堂班级授课,辅导课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实践教学主要途径是每年参加一次区域性或省、市大型医疗仪器、设备展览会,5―6次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营销案例分析,也有平时的课堂案例短时讨论。

(二)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

主要教学方法。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教学鉴于目前还没有正式出版教材,书市上典型营销案例也较少,教学参考也处于短缺状态,教学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适量结合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阅读有关医疗器械市场营销案例资料。讲授要求少而精,讲重点和难点,启发引导学生自学;也可运用医疗器械典型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式学习;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参与营销多种形式的实践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主用教学手段。采用讲授与自学结合,案例分析与讲堂讨论结合的方式。基本策略是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借助课堂讨论、计算机模拟、情景模拟、社会实践、市场调查、营销策划、营销咨询与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营销知识应用能力、营销决策能力和营销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安排案例分析作业,给学生接触实际、运作分析的机会,达到实践操作的训练目的。

(三)课程考核目标与单科成绩计算法则

课程结业考核。实行试卷考核的传统模式,采用百分制计分。对于非营销学专业学生来讲,可以通过营销学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加深对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系统性认知,体察其课程内容的整体概貌。但这方法有引导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的基本概念、难以考量出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的缺陷。

考核成绩计算。采用闭卷考试,卷面成绩占50%;医疗器械年展会和医疗器械营销案例分析是学生实践课考核的资料与标准,成绩占30%;平时上课考勤、课堂纪律等项占20%。综合计算单科结业成绩,满分100分。

(四)课程考核命题设计

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开设的一门专选课、专业必修课程。课程考核试卷命题标准参照全日制普通高校同专业、同层次、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结业水平,以《课程教学进度计划》中所规定的知识内容和目标层次要求编制。试卷分大题型,以各大题学时分布与该门课程教学中所占的学时数对应,各大题考分分布以考试内容所占全卷的总分分值,体现教学时数的短长,体现知识单元在整个学科领域中的重要性。全卷知识考点涵盖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体系,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并保证多数考生能够在规定考核时间内完成全部试题回答,其试题难易度、期望考试质量与实际命题目标测试要求相符合。

(五)课程内容构建质量与效果的实证分析

课程内容构建质量与效果的实证分析,其实证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是多方面的,本例见证于采用课程内容选择与内容结构体系调研,课程教学考核的质量分析等手段举证比较。

1.课程内容及其结构体系实证分析。调研对象与方法,以调研开设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必要性、学时数、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及其结构体系设计问卷调查表。2011年7月以来,先后通过网络调查、问卷调查、回校面谈等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向毕业生和在校生共发放调研问卷46份,实际收集有效电子版、纸质版问卷共37份,无效卷3份,有效卷回收率约占80%。

调查结果。对医疗器械类专业开设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必要性回答,有19人认为很有必要开设,14人认为可以开设,4人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对开设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时的回答,23人认为开设36学为好,10人认为54学时合适,4人认为36学时多了;对近三年开设医疗设备营销课程教学内容选择、知识含量与内容结构安排的认知,24人认为内容管用、够用、实用,13人认为内容基本上管用、实用,内容缺少不够用。

实证分析一。从教学学时看,认为36学时多了的观点认为,医疗器械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是医疗器械使用、维护与维修,做售后服务性技术工作,学点营销知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深学;持36学时不够用的观点认为,医疗器械产业是关系人身安全与健康的“朝阳产业”发展迅猛,将会推动医疗器械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这个需求量就包括数量和质量,需要懂得医疗器械营销学专业知识,才能适应市场营销工作。最后的结论佐证了开设36学时比较合适,其点击36学时的人数也占多数(62%,23/37)。

实证分析二。从教学内容方面看,撇开认为内容基本管用、够用的观点而来讨论其认为内容不够用的说法。认为内容不够用是因为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较大的支柱产业,营销学涉及的学科知识面宽阔,只有足够学时、丰富知识内容才能构成知识内容结构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的连贯性、实用性,才能更好地融入特色营销、家庭医疗保健仪器营销,体验营销知识内容。

结论,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内容知识的宽度、深度及其结构体系的科学性,是个漫长的建设与优化过程。对已持有的不同学说,可能是当时的问卷调查表没有把本专科分类设计而形成的调查自身误差,还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

2.课程考核与考试质量实证分析[7]。在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探索研究,以教学实践为手段,并在教学实践中选材,2010年以来,对课程内容构建质量与效果的考核,用教学测量来举证分析。以2010级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医疗设备营销课程结业考核为例,考核资料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课程考试质量软件录入医疗设备营销课程结业考核分数,自动生成考核结果及其成绩分析、质量分析数据。

考核结果,本专业共有35人参加考试,最高分92分, 最低分61分,平均分75.8分,标差8.37,偏差0.12,峰度2.18,区分度 0.23。

考试成绩分析,从成绩分数段分布频数看,高分或低分的学生数相差也不远,大约处于持平,频数曲线显示中间高、两边低状态,近似于正态分布,大部分学生考试分数在均值75.8±8.37的范围内,考核结果与结论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系统掌握和理解程度。

考试质量分析,从试题总体上看,以偏度与峰度见证,偏度值为0.12,表明考试成绩的分配,属于正偏态,偏态程度属中下等。峰度值为2.18,本次考试成绩的分配曲线属于近似于正态曲线,为扁平而略带尖的顶峰度。再从区分度看,它是衡量、鉴别学生水平能力差异的指标,本次考试区分度值为 0.23,在区分范围 0.4~0.5之外的下限,表明考试质量没有较好地区分学生实际水平。

参考文献:

[1]戚鹏,邢鹏.高校教材建设工作问题及对策分析[J].高

校教育管理,2009,(4).

[2]蒋长顺,乔忠.安徽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

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3).

[3]胡亚荣,金浩宇.把握企业需求提升医疗器械专业学生

就业能力[J].卫生职业教育,2012,(18).

[4]王能河.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研究[J].中国市场,2012,(5).

[5]吴锦.浅谈药店会员制创新营销策略研究[J].价值工

程,2012,(17).

[6]金兴,乔忠,王能河.医疗器械营销实务[M].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2011:17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