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行业发展的前景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额贷款行业;发展;问题;建议
小额贷款行业发展如此之快,主要在于小额贷款的潜在需求客户群体多,如农户、个体经营户,微型企业、小型企业等。农业金融与农村经济市场上有着很强的金融抑制,农村信用社市场占有率不高再加上农业金融与农村经济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所以农业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资金的需求更大,因此农村小额借贷行业市场很大,加之我国中小企业众多,而且数量不减反增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其中当然也会有资金方面的问题,更加刺激了我国小额贷款行业的发展。
1.小额贷款行业发展历程
1.1小额贷款行业起始期
1993年,小额贷款这一模式进入中国。2005年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困境,并且填补金融市场上的产品以及服务方面的缺失,国家政策响应,就如何开展小额贷款组织试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推出了商业化面向“三农”为主的只贷不存小额贷款这一小额贷款行业的新模式。
1.2小额贷款行业发展期
2008年5月,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改线农村金融服务,农村资金流入。2009年6月,了《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确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列为村镇银行的条件以及要求等。2010年5月,了《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的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了一定期限内各类型的金融机构对农户进行小额贷款可以免交营业税等。2010年6月,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鼓励了小额贷款行业的发展。2010年7月,l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确立了地方政府的工作任务。2012年2月,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促进了小额贷款公司改为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
1.3小额贷款行业现状
2015年,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形势下就业创业工资的意见》,指出了,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调整为创业担保贷款政策。
自从2008 年5 月《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出台以来,小额贷款公司规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2008 年年底小额贷款公司数量不足500 家,2009 年突破1000 家,2012 年年底则突破6000 家。2013 年以来在中央政府大力推行政府减少行政审批权的大背景下,各省市对小额贷款公司审批权开始逐渐下放,审批流程趋于简化,新批准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数量进一步增长。截止到2015 年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已经增至8910 家,行业的贷款余额达到9412 亿元。
2.小额贷款行业所存问题
2.1融资困难
随着小额贷款行业的发展,小额贷款的经营问题以及融资难等问题也逐步地凸显出来,其中商业银行这一个资金来源渠道是小额贷款公司最为重要的渠道,但是事实上小额公司的发展需求远远高于从银行获得的资金支持,并且银行很难会给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贷款。因此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稀少,融资行为十分困难,经营也会受到影响。
2.2缺乏监管
2014年5月,成立了全国小额贷款公式协会,协会主管部门是银监会,与此同时还接受引荐以及央行的指导,而小额贷款公司的审批与监管权限都归于地方金融部门管理,随着小额贷款行业的日益壮大,地方金融部门毕竟是人手局限,对于如此众多的小额贷款公司一时之间不免管辖不当,缺乏统一的监管导致小额贷款行业的发展更为困难。
3.对于小额贷款行业所存问题的建议
3.1开拓融资渠道
为了促进小额贷款行业的发展,必须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就是小额贷款公司,目前小额贷款最重要的问题跟中小企业索经历问题一样,都是“融资难”因此开拓融资渠道,既是解决小额贷款公司融资困境的方法,又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方法。为了拓宽小额贷款融资渠道,其方式有:贷款中介平台方式、p2p借贷平台模式等。同时小额贷款行业也应该对行业的产品进行创新,同时使得公司的经营范围扩大。
3.2完善小额贷款行业的管理
为了小额贷款拥有较好的健康发展空间,政府应该制定一套适合小额贷款行业发展的政策与监管依稀,从而进一步确立小额贷款行业的法律位置,完善小额贷款行业的管理,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才能促进小额贷款行业进一步实现健康可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应该为小额贷款行业建立信用评级制度,分类评级制度,进行分级管理。
结论
小额贷款行业的发展迅速,其市场化的竞争就更加激烈,小额贷款行业的问题也随着高速发展接踵而至,解决小额贷款行业所存在的问题,就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所存的问题,也是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社会经济乃至国民经济一种方式,同时小额贷款行业互联网化的发展趋势也愈演愈烈,不得不说小额贷款行业融入互联额金融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方式,其发展前景也是一片大好。
参考文献:
[1]彭果果.民间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状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
[2]陈赛.完善小额贷款公司信用管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杨进科,李伟.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6):52-53.
关键词 产业用纺织品;应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TS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0)27-0016-02
1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状况
产业用纺织品产业的兴起于上个世纪50年代,近几十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用纺织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的生产状况直接影响到其他行业的生产水平。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内需是主要市场,出口量仅占加工总量的20%左右。现阶段我国纺织行业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原料的使用领域,加快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速度,这是振兴我国纺织工业的一个重大举措。
2 产业用纺织品的广泛应用
产业用纺织品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涉及很多应用领域,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角落,其应用范围和应用前景也将越来越广阔Ⅲ。
2.1 建筑用纺织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物质准求的提高,各种建筑材料包括防水材料方面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增加,水泥砂浆内渗入的合成短纤维可增大抗拉、抗折强度,减少干缩裂缝,用高性能纤维的增强塑料对土建结构加固方面也有所发展,推广前景广泛。
2.2 卫生医疗用纺织品
它包括一次性手术衣帽、医用敷料、绷带以及一些功能性纤维制品,医疗纤维器材如缝线、人工血管、人工肾、人造关节、人工肺、人工心脏瓣等。
2.3 农业用织物
我国正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科技兴农势在必行,农用薄膜、非织造布、输水管道等需求很大,其用于蔬菜可增产,提早上市,覆盖后仍透气、透湿,利于作物光合作用。近年来,我国农用纺织品的数量在逐年递增。
2.4 土工织物
大规模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改善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江河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和治理都需要大量的土工布。
2.5 渔用纺织品
渔业主要用在捕劳及养殖两方面,我国是水产大国。年达500万t-600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1/4~1/5。而我国渔用纤维材料预计2012年可以达到30多万t。
2.6 其他
内饰材料包括汽车附件、蓬帆布、环保用材料等,我国大气污染相当严重,所以对过滤材料的需求将会大幅增加。
3 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重点方向
我国现有的产业用纺织品普遍技术水平不高、产品档次偏低,部分重要领域还是空白。但是随着产业不断的优化和发展,如下项目想成为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3.1 土工合成材料
土工合成材料是一种由聚合物制成的平面材料,与土壤、岩石或其他种类的土工工程材料共同使用,是一种高档多功能土工复合材料。满足当代建筑的需要。
3.2 医疗卫生用纺织品
目前,国内的高档医疗防护非织造布和口罩、防护服等产品基本依靠进口。高档卫生材料大量依赖国外进口,亟需重点发展。
3.3 农用纺织品
农用纺织品可广泛应用于农业各个领域,但是农用非织造保暖材料、纤维基增强膜材料等农业用纺织品的生产和应用尚处于空白。
3.4 高性能纺织复合材料
高性能纺织复合材料是一种用纺织材料作为增强相的复合材料。目前还未突破国产高性能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产业化应用等核心问题。纺织复合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叶片、建筑及土工材料,车身和车内结构件,高速列车头及车厢,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
4 我国现阶段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的不足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和相关行业在整体竞争水平和实力上与发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引。
4.1 企业规模小
产业链不完整,现阶段,我国规模在亿元以上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数量很少,大多规模小而杂、小而多。国外企业规模大、产品档次高,抗风险能力强。生产和经营的规模的差距,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4.2 产业配套基础和行业公共服务平台薄弱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相关行业和支持行业普遍存在一些列缺乏创新机制、质量可靠性低、研发投入少等问题。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度和产业发展速度不协调,知识产权和成果保护意识淡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规和速度慢于产业的发展速度。
4.3 产业用纺织品的标准制定工作尚需完善
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大部分标准缺失或滞后,产品质量缺乏规范监管。且检测跟不上当前国际标准的发展速度,产需衔接盲点多等。
4.4 国际接轨程度低
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专门密切关注国际纺织品标准的机构较少,导致行业国际先进标准信息的不对称。指标要求及检测方法与国外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标准的不一致性增加了成本,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被动和不便。
5 展望
随着我国纺织工业的结构凋整和产业用纺织品的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已成为纺织工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体现了巨大的开发应用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针对我国农用纺织品发展的现状㈣,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需要明确自主创新的发展思路,采用高新技术改造,客观清醒地认识现阶段行业存在的现实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行业内的资源整合,形成有效机制;
2)重视品牌建设,针对我过产业用纺织品严重滞后的问题,不断完善上产规模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准,引导和扶持企业在规范化管理和品牌创新方面投入的精力和资金,不断完善自主品牌的建设和营销渠道的拓展。
3)行业标准化的实施
应在相应部门和组织的引导下,指定产品标准和应用标准,将技术指标和检测水平与国外接轨,规范经营降低成本,避免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将坚定行业发展信念,确定投资发展方向,不断调整技术结构,锐意创新,定能在的新环境中站稳脚跟,以创新来谋求更大的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橱彩云,杨经霞,产业用纺织品,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2]朱民儒,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的进展,产业用纺织品,2005,12:11-16。
[3]裘愉发,论产业用纺织品,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4-8。
[4]曾斌平,加速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探讨产业用纺织品,1998,16(2):1-4。
[5]胡申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走高端纺织发展之路,上海纺织科技,2005,10:155-158。
全球形势趋紧
全球油菜籽压榨量增长速度高于生产量,近4年压榨增长25%,而同期产量仅增长16%。益海嘉里武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贸易部经理余强表示,作为全球主要菜籽油出口国之一――加拿大,其菜籽结转库存下降至历史最低点,同时欧盟菜籽油库存水平也处于近几年的低位。
3月中旬,美国农业部公布的3月供求报告显示,2010/2011年度全球菜籽油供应减少,需求增加。2010/2011年度加拿大油菜籽期末库存133.9万吨,较上年度下降36.9%;全球期末总库存550万吨,较上年度下降27.4%。在需求方面,2010/2011年度油菜籽需求6033.9万吨,较上年度增长1.6%。
“由于菜籽供应与出口国有限,加上其他主要产区产量增幅不大,甚至减产”,所以余强认为,在全球菜油供应主体较为单一的情况下,加拿大为绝对的最大出口国。
另一方面,从全球菜油消费来看,欧盟生物柴油及中国食用与储备需求是增长的主力。
《油世界》预估,产量下降意味着欧盟2011年1~6月油菜籽进口量将增加至122万吨,2010年1~6月油菜籽进口量为69万吨。
此前,国际上的菜油与豆油价差受生物能源需求而波动,这是因为欧洲菜油消费增长主要来自生物能源中菜油需求的快速增加,菜油工业用途已占据近75%。
中国“潜力股”
2010年我国油料产能破1300万吨,但仍赶不上百姓日益增长的需求,食用油自给率由10年前的60%降至去年的37.2%,是我国自给率最低的大宗农产品。
据了解,中国的油料作物包括油菜籽、花生、大豆、棉籽、葵花籽、芝麻、油茶籽和亚麻籽等油料作物,其中油菜和花生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此外,还有上百种可食用的特种油料和丰富的米糠、玉米胚芽、小麦胚芽等谷物油料。
“但在油料作物中,油菜籽是我国潜力最大、希望最大的品种,是提高我国食用油自给率的最佳选择。”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强调。
对此,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分析说,中国发展菜籽油生产具有油菜种植范围广、适应性强,不与粮食争地,油菜产量高,含油量高,菜籽油是消费者喜爱的优质食用油,菜籽饼粕是优质的蛋白资源等优势。
我国油菜的种植范围宽广,几乎全国所有的省区都能种植。近几年来,我国油菜的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1.1亿亩,湖北省的油菜在全国居首位,2010年达到1740万亩,其次分别是湖南1500万亩,四川1433万亩,安徽1020万亩。
“在现有基础上,我国增加5000万亩油菜种植面积,增加200万~250万吨菜籽油是有可能的。而每增加200万~250万吨菜籽油,相当于我国每年国产大豆的产油量,按现有我国食用油消费总量,能提升6~8个点的自给率,可见发展油菜籽生产的重要性。”王瑞元补充道。
白美清认为,提高食用油中油料作物的重点应在油菜,发展油菜的重点在长江流域,长江流域应大力发展优质油菜产业带。
近期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甘肃和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其中长江流域优质油菜带进入了规划。“同时,‘十二五’期间中国要实现油脂业的根本改变,并且必须建设绿色生态的加工体系。它决定了行业的未来和命运。”白美清强调说。
合力促发展
目前,中国油菜籽压榨能力进入一轮快速扩张期,但产能利用率远低于大豆。
在白美清看来,油脂加工要高起点、严要求,走出行业发展的新路。油脂加工企业要避免因重复性建设造成产业过剩,避免打价格战和原料战。此外,要求油脂行业必须向纵深延伸,向产业链延伸。
但对于油菜行业来说,产业链的健全不能只靠一己之力,更需要从政府规范、行业专家指导、企业合作等多方面入手,群策群力共谋发展。
为使发展油菜产业落到实处,需要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王瑞元认为,在加大发展油菜产业的支持力度的同时,要想方设法调动种植油菜农民的积极性。如在种植补贴、油菜籽最低保护价收购的确定、提高种植油料的比价效益等方面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中粮食品营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正华认为,首先应挖掘油菜的优质产地,建立多个国家级优质油菜产业示范园区;其次,重点扶持优质菜油品牌,打造核心菜油产品;再者,推动菜油企业和种植基地的协作,发挥产地优势,推广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此外,油菜籽多元化开发前景广阔,其综合利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非常巨大。”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副所长黄凤洪则表示。
在他看来,中国企业在油菜籽加工和综合利用中应注意树立靠科技要效益的观念,注重油菜籽的高效加工和多层次增值的观念,以及树立全局观念。
强化创新与品牌
“食用油脂业的转变是一个系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创新为根本,以创造精品品牌为重点。”白美清强调说。
我国是粮油生产大国,但在粮油科技创新方面还需要大力加强,特别是功能型油脂的研究开发和运用方面,这已成为食用油行业的发展新趋势。
中国食用油行业正处在一个重要转型期,从粗放成长转变为集约发展,从简单的价格竞争转变为科技创新竞争。“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扎扎实实地从‘产品创新’做起,才能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从而引领粮油品牌产品的发展。”周正华强调说。
“十一五”期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用油的需求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传统的色拉油和调和油在一定程度上,已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新追求,而具有营养、健康、美味的功能型食用油产品呈现出巨大的市场空间。
功能型食油必将成为行业市场内的又一个“蓝海”,从而引领行业发展新趋势。“这不仅预示着我国食用油产业已从价格战和简单类划分阶段,升跃到依靠科技创新的新时期,更告诉我们,新工艺、新技术的创新突破将成为中国粮油企业决胜于未来市场的关键。”周正华表示。
其次,对于竞争激烈的食用油行业来说,产品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进行联接,通过品牌构建提升产品价值。这是品类发展,乃至整个产业决胜于市场的必由之路。
“如中粮的福临门油扎根中国传统福文化,充分发挥了其‘幸福临门’的品牌优势。而福临门家香味菜籽油就是在福文化及乡情基础上导出的又一种成功品牌食品产品。”周正华举例说。
主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需求,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主食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和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主食的概念也在不断完善和升级之中。
目前,大家对主食的概念已经取得了基本共识,即:一般是指供应人们一日三餐消费、满足人体基本能量需求和营养摄入需求的主要食品。就我国国情而言,改革开放之前,农业生产能力不足,温饱问题还未很好的解决,主食的概念主要强调温饱功能,营养摄入需求往往被忽视,对主食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馒头、包子、饺子、面条、米饭等传统的谷物主食上。实际上,能够满足营养摄入需求的,大量是谷物之外的畜禽、水产品、果蔬等食品,却长期被排除在主食之外,并冠以“副食”头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农业持续增产和农产品极大丰富为标志,主食更加强调营养的摄入和均衡,过去处于从属地位的“副食”也逐步转正为“主食”,现代主食概念和消费理念逐渐形成。可以说对主食的认识和实践,呈现出划时代深刻变化。
一是主食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食已经从仅强调满足人们的能量需求,向既注重满足人们的能量需求,更注重营养摄入需求转变;从仅重视馒头、面条、饺子等传统谷物主食,向既重视传统谷物主食,又重视畜禽、水产品、果蔬等营养主食转变。据分析,一个人一日三餐,谷物主食比改革开放前总量要下降5成左右,营养主食增加3倍左右(人均口粮:城市80公斤,农村130公斤)。
二是主食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户均人口的逐步减少以及食物消费理念的转变,主食消费方式正在发生着快速变化,传统主食正在从家庭自制为主向大量依赖社会化供应转变。据典型调查,城市约70%、农村40%的谷物类主食依赖于市场采购,方便、快捷、营养、安全、卫生成为主食消费的科学理念,大型食品超市中各类预制、调理制品及菜肴等营养主食的销售旺盛。
三是主食生产、供给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消费需求拉动下,我国主食加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化主食逐渐走上大众餐桌,主食产业正在向专业化生产、商业化配送、产业化经营的方向迈进,近些年,涌现出了一批知名品牌、规模企业、营销模式和创新业态。巨大的需求空间,蕴藏着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据测算,仅国内面米制品主食从加工到装备制造、物流,就可达到1万亿元的产业规模(馒头产业规模3000亿元)。
可以说,主食消费方式的发展变化,为我国主食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尽快实现主食生产的工业化、主食供应的社会化、主食营养的多样化、主食消费的便利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广大民众的迫切期望。
二、我国主食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主食加工业的发展是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近年来我国主食加工业不断适应收入的新变化和生活的新要求,实现了较快发展,逐渐成为农产品加工业中极富潜力和前景的新增长点。呈现了五个特点。
一是主要行业发展较快。其中,方便食品制造行业,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现价总产值达到近2000亿元,是2005年的3倍,名义年均增长超过25%。受大众消费习惯调整的拉动,面、米制品加工的增长最快,名义年均增长39%,总产值占方便食品制造的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速冻食品加工名义年均增长达到30%,远高于全球年均9%的增长速度。有关数据显示,目前粮食类工业化主食产值已经超过1000亿元。
二是主要行业效益及经营情况良好。2010年方便食品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获利能力大幅增长,实现利润比2005年提高5倍,利润名义年均增长42%。同期,产销率达到98.5%,比食品制造行业平均产销率高1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产业集聚趋势初步显现。各地以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市场为依托,推进主食加工业集聚发展。在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山西等农产品资源大省,逐步形成资源集聚型主食加工业,如在方便食品制造行业,河南省总产值超过全国总量四分之一,居全国第一位,仅在郑州周边就集聚了思念、三全、白象、多福多等一批品牌企业。在天津、广东、北京、上海等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逐步形成市场集聚型主食加工业,如北京的旗舰、嘉和一品等品牌企业,探索了主食加工的业态创新。
四是经营主体实力和活力不断增强。主食加工企业生产能力和规模持续提升。方便食品企业2010年平均实现总产值1.4亿元,是2005年的1.7倍;人均创造的年产值达到近59万元,是2005年的2.3倍。私营企业数量增长最快,规模以上私营企业数是2005年的2.5倍,占全行业企业比重提高了15个百分点;国有及控股企业个数呈下降趋势,减少约29%。
五是行业领域逐步明晰。主食加工业不断顺应消费新变化,涵盖的行业领域逐步清晰。目前,在国民经济分类中,主食加工主要涉及食品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两大行业。第一,在食品制造业中,包括方便食品制造、米、面制品制造、速冻食品制造、方便面及其他方便食品制造等,基本涵盖了主食加工中的传统面、米制品的加工产品(包括:馒头、包子、饺子、油条、面条、米粉等,以及配餐等面、米等调理制品的加工产品)。第二,在农副食品加工业中,包括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蔬菜加工、其他农副食品加工等,可以涵盖肉类、蔬菜等主食加工(主要包括肉类、蔬菜及生制或熟制菜肴等调理制品加工产品)。
目前,我国主食加工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
三、发展主食加工业的重要意义
摘要: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液体肥料的发展现状,简单介绍了液体肥的生产方式和施肥方式,反映了液体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液体肥做为一种非常有潜力的产品,应该加大对它的认识。
关键词:
液体肥;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1水溶液肥发展现状
1.1国内外情况
液体肥料是含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农作物需要的营养元素的液体产品[1]。液体肥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精确设计配方,能增加植物的产量,提高产品的品质。水肥一体化在世界上得到广泛应用,2000年世界应用面积5600万亩,现在已经超过1亿亩,其中以色列90%以上的耕地应用水肥一体化,液体肥料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肥料,在国外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如在美国,液体化肥占化肥总量的35%左右[2]。澳大利亚在2007年设立100亿欧元的国家节水计划,其中有50%用于发展灌溉设施和水肥一体化,美国是微灌面积最大的国家,灌溉农业中60%为马铃薯、25%玉米、33%的果树均采用水肥一体化,用于水肥一体化的专用肥料占到肥料总量的38%以上,英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墨西哥及俄罗斯等国也都在大量使用各种液体肥料[3]。中国现在正是氮肥行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水溶肥是化肥发展的一个方向,水溶肥是一种优良的品种,伴随着土地流转和农业现代化技术革命,水溶肥的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尿素硝铵溶液,全水溶,包括全部的氮的形式。水溶肥的快速发展可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同时施用水溶肥可以节水40%,肥料利用率提高20%,施用水溶肥的情况下,土壤病害可以减少30%,减少农药使用量。现在农业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劳动力减少,年轻人不愿意种地,现在的土地的农业生产播种和收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主要的工作量在于施肥和浇水,目前的农业行式有利于发展液体肥料和水肥一体化。2014年农业部印发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2015年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总面积达到8000万亩,新增推广面积5000万亩。这不仅为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更为水溶肥发展带来了机遇。《化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优化品种结构中,明确提出适度发展液体肥料,随着农业集约化经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未来这种液体氮肥的市场前景广阔。
1.2液体肥的生产工艺
液体肥料生产工艺框图见图1。液体肥料主要工艺流程:来自尿素装置尿素溶液经精制器处理后通过尿液泵按比例需求输送到混合器。来自硝铵装置的硝铵溶液经硝铵溶液精制器处理后,通过硝铵溶液输送泵进入防结晶器,然后配料调节串接系统调整配比后,进入混合反应器。尿素溶液和硝铵溶液按给定的配合比例送到混合反应器中,并通过pH器调整产品pH在指标范围内,再经过成品输送泵进入成品精制器,最后送到成品储槽。同时生产尿素和硝铵产品的企业可以很容易生产出尿素硝铵溶液。这是简单的液体肥料生产工艺,用两种液体原料和一种固体原料在搅拌釜中混合成液体肥料,再用斗提的方式固体加料,下面用一个空气搅拌泵进行产品搅拌。以尿素硝铵溶液为例,以固体尿素和硝酸铵溶液为原料生产尿素硝铵溶液采用间歇式生产方式,设备简单,产品质量稳定。以尿液和硝酸铵溶液为原料生产尿素硝铵溶液采用连续生产方式,产量大,工艺易控制。液体肥料的生产方式趋势为大企业生产液体肥料基础肥料,小企业生产液体复混肥料。目前提倡化学方法生产水溶肥,而不是物理方法,不应该是液—固—液的生产方式,水溶肥的生产应该是物理方法到化学方法,改变工艺、扩大规模、降低成本。
1.3液体肥的施肥方式与机械
国内的液本肥料处于起步阶段,国外的液体肥料施用机械比较成熟,可以直接引进,减少了很多的研发投入。液体肥施肥机械见图2。
1.4液体肥的销售模式
液体肥料的发展受销售的影响很大,以往的瓶装、袋装等包装行式,成本很高,基本上500~3000元/t,广东绿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一种工厂—配送站—田间的配送销售模式。同时,开发了自己的加肥工具,方便农民使用。
2液体肥发展存在问题
2.1有关液体肥料标准和登记制度
硝铵与液体肥料的登记比较困难,登记时间过长,包括田间试验,毒性试验,检测方法等要一年多时间。
2.2包装和运输问题阻碍
液体肥的发展我国有大农场,但更多的是小户。经营土地面积几分地至十几亩地。有的只有几亩,这样就使得液体肥料要做成小包装,而包装的费用非常的高,占液体肥料成本近30%,使液体肥本来有的成本优势不复存在。
2.3标准不完善
(1)目前标准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大量元素水溶肥料标准;(2)养分含量高限制了氯化铵、硫酸铵等原料的应用;(3)养分的形态可能比具体含量更重要(如硝铵比例,聚磷酸盐与正磷酸盐比例);(4)溶解速度问题(如硫酸钾);(5)水不溶物要求与灌溉模式有关;(6)标识氯、硫、钠含量。
2.4液体肥料对含重金属要求高
使用这样的标准,使生产水溶肥的原料如工业级的磷酸氢二铵、磷酸二氢铵、氯化钾、工业磷酸、磷酸二氢钾、聚磷酸铵、氧化锌等不能用于水溶性肥料的生产,主要是镉含量超标。只能用饲料级的,甚至是食品级的原料。
2.5没有相关优惠政策,推广难度大
颗粒复合肥可以享受运输、税收、原材料等方面的补贴或优惠,水溶性复混肥则享受不到。政府可以补贴灌溉设备,但配套的水溶肥没有补贴。高价格、新用法增加了推广的难度,农户长期用普通的复混肥,主要是撒施、基施。改用水溶肥料后,面临观念更新(不同用量、不同次数、不同用法),一时难以习惯。加上施肥设施不配套,导致很多用户认为水溶肥料又贵又不好用。
3液体肥料发展建议
3.1肥料+生产+设施“三位一体”的发展水溶肥
“肥料、设施、方法协同增效”模式有利于提高施肥效果、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通过“肥料、设施、方法协同增效”模式将缓释肥、灌溉肥与施肥设备配套,提高了肥效,同时也解决了农民单独购买设备出现的种种弊端[4],农民容易接受。
3.2生产液体肥料,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国外液体肥料是一种沿用已久的化肥,美国作为全球UAN溶液第一进口国,年净进口量约140万t。美国UAN溶液是第二大氮肥品种,使用量超过尿素。随着我国灌溉设施的普及,劳力成本的上升,自动化施肥的推广,全民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水溶肥料将是肥料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由于目前我国尿素产能已明显供大于求,但投资过热、产能趋于过剩的情况仍在继续发展,导致供过于求的形势更加恶化。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其他氮肥品种的市场接受度越来越高。液体肥料符合肥料产业发展方向,随着规模化生产,土地自由流转和水肥一体化建设,液体肥料的发展空间巨大。
参考文献:
[1]黄燕.液体肥料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J].农机化研究,2006(2):198-200
[2]王云霞.液体肥料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化肥设计,2003,41(4):10-13
[3]汪家铭.液体肥料的开发与应用[J].四川化工,2000(1):31-33
稳居酱油行业前三
加加食品目前拥有盘中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长沙市九陈香醋业食品有限公司、长沙市汤宜调味品食品有限公司、长沙加加味业有限公司、郑州加加味业有限公司等5家全资子公司,综合实力稳居国内酱油行业前三名。
三年以来,公司的酱油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状态,销售量逐年上升。2009年、2010年、2011年1-6月销售量分别较上年增加6.7%、13.04%和21.79%。上半年公司实现净利润5630.72万元,2010年实现净利润1.33亿元,调味品行业由于具有季节性,在10月份到春节期间为销售旺季,可以预计,今年全年的盈利情况仍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消费者信赖品牌
快速消费行业需要的是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推出新品种来迎合消费者。也正是因为如此,加加食品紧跟消费者节奏,成为具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强势品牌。
借助公司长久以来建立的品牌优势,加加食品在行业内不断创新,2005年以来首次在行业内提出“炒菜用加加老抽、凉拌用加加生抽”策略,而今,又根据新形势下消费者的特点提出“淡酱油”战略,不断推出新品来迎合消费者偏好。
公司先后荣获了“中国品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国家级荣誉。另外还获得了多项行业协会的奖项以及省市奖项。作为一名理性消费者,必然选择一家具有长期品牌优势的公司。多年积累的品牌形象,使得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走向全国,也为公司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扩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调味品市场发展迅猛
近年来,我国调味品行业发展迅猛,总产量已超过1000万吨。随着我国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调味品市场消费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市场空间不断扩容。2010年1-11月,全国调味品、发酵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516.62亿元,同比增长33.15%。2003年至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复合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1.85%。
随着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逐渐从追求“吃饱”转变到“吃好”,对于饮食口味的感受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国内餐饮业保持了持续的强劲的增长势头,按照《全国餐饮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3)》,到2013年全国的餐饮业零售额将保持年增速在18%左右,这些都给调味品市场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公司作为行业知名品牌,未来也将极大得受益于行业的发展。
一、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玉米加工业的增长态势
由于近年来各级政府坚定不移地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条件逐步改善,可以预见,今后我国玉米加工业对玉米的需求,尽管年际之间可能有所波动,但仍将保持长期增长的态势,甚至今后几年仍有可能继续出现高速增长的现象。但是,从东北地区乃至全国中长期的角度考察,要实现玉米加工业及其对玉米需求的持续高速增长,将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单纯依据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来预测中长期内我国玉米加工业对玉米的需求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必将存在严重的高估问题。其主要原因是:
1、政府对玉米加工业特定行业的支持“畸轻畸重”,容易形成行业发展中“大起大落”的波动
最近几年来,玉米加工业及其对玉米需求的高速增长,固然有市场需求拉动的因素,也与政府相关部门对玉米加工业特定行业和少数大企业的强力支持,甚至高度倾斜的财政补贴密切相关。鉴于当前我国在财政金融和其他政策方面,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在总体上仍然比较弱;这种对特定行业、特定企业的过度支持,容易破坏玉米乃至粮食加工业不同行业之间、不同企业之间发展环境的公平性,形成政府对玉米加工业支持“畸轻畸重”的现象。对特定行业和少数龙头企业进行不规范的过度支持,固然可能会导致其成为支撑玉米加工业短期迅速增长的亮点;但是,且不说这种不规范的过度支持能否长期持续,特定行业和企业在获得这种支持的过程中,也容易疏忽自我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甚至形成发展过程中“大上大下”的隐患。从国内外经验来看,如果政府对特定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用力过猛、补贴过度、拔苗助长而又难以持续,极有可能导致行业发展从最初短缺阶段的“一哄而上”,逐步转向市场进入过度,形成产品价格下跌、要素成本上升等严重问题,从而为产业发展埋下“一拥而下”的伏笔,侵蚀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2、企业家素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投融资能力等严重不足,成为中长期内对玉米主产区高速发展玉米加工业的根本制约
在中长期内,我国玉米加工业的发展,从根本上面临着企业家素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投融资能力等严重制约,由此导致我国玉米加工业产业(产品)结构层次低、产业升级进展慢、产业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甚至会日趋严重。这些问题最终会影响到玉米加工业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企业家素质低、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必然导致玉米加工业的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技术创新、设备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受到严重限制,形成该行业拓展市场空间、利润空间和产业升级的严重障碍。企业和其他主体的投融资能力薄弱,不仅加剧了企业家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状况,还会导致短期内在玉米加工业中难以形成具有较强资源整合、市场整合能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企业家素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投融资能力等薄弱状况结合在一起,还容易形成在骨干项目、关键领域、品牌建设和核心技术及设备上受制于人的局面。最近几年来,玉米加工业高速增长的现象,在玉米主产区表现得最为突出。而恰恰是在玉米主产区,企业家素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投融资能力等方面的不足问题又最为严重。因此,从中长期的角度看,我国玉米加工业最具潜力、最具竞争优势的地方,未必在玉米主产区,很有可能在沿海地区。在玉米深加工业中,情况尤其如此。
3、提高玉米加工业的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可能会形成玉米加工业对玉米需求增长的抑制效应
最近几年,既是玉米加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又是其发展中的问题迅速形成和累积的时期。当前,玉米加工业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有:粗加工业和初加工业比重过大,精深加工的发展严重不足,产业结构升级慢;附加值低,资源转化利用效率低,区域之间、企业之间产品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原料专用化和优质化水平低,产业链协调衔接不够;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行业和企业的增长方式转变严重滞后等。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玉米加工业提高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是其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逐步走上资源节约道路的过程,也是其进行产业重新整合、企业重新洗牌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求玉米加工业的发展加快实现优胜劣汰,以适当降低玉米加工业对玉米需求的增长速度为代价,甚至要求适当放慢玉米加工业的增长速度,提高其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单位产值的玉米消耗。
二、东北地区发展玉米加工业与国家粮食安全
从中长期趋势看,东北地区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具有日趋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确保东北地区的粮食增产,对于维护全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除小麦外,上述结论对玉米、稻谷和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同样基本成立。那么,在东北地区发展粮食加工业,会不会影响到它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战略作用呢?答案是否定的。
1、稳定提高粮食加工转化能力,是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解决“三农”问题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
玉米乃至粮食加工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经营的比较利益水平,有利于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是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还可以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业相关产业群的发展,帮助农民拓展就业渠道,增加非农就业和增收的机会。长期以来,我们千方百计地鼓励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想借此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进而促进农民增收。今天,东北地区玉米乃至粮食加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了,应该说成绩来之不易,大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也应该珍惜!至于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应该在发展过程中去积极解决,企图用“将孩子连澡盆一起倒掉”的办法,来解决玉米加工业发展中的问题,是不可取的。况且,
当粮食供给出现严重短缺或口粮基本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我们可以采取提供停产补贴等措施,甚至实行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关闭部分粮食加工和饲料生产企业,以压缩工业用粮和饲料粮的需求,确保口粮供求平衡,并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只是这种措施不能滥用而已。
2、玉米库存的适度减少和价格水平的稳定提高,是我们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目标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粮食特别是玉米多年增产的基础上,东北地区粮食积压滞销的问题日趋严重,粮食价格长期低迷、地方财政不堪重负、农民增收日趋艰难,农业发展银行的粮食收购资金也被国有粮食企业大量套牢,形成令人困扰的所谓“新东北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严重挫伤了农民和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成为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重要障碍。这种现象的形成,固然有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滞后的原因,也与粮食加工转化水平低有密切关系。近年来,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玉米加工业的迅速发展,东北地区的玉米库存大量减少,对玉米价格上涨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这说明我们在推动玉米产业化、延伸玉米产业链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这正是我们多年企盼的结果。当这种结果真正来临时,我们反倒有些不适应,这是否有些让人感到奇怪?当然,如果说我们所担心的,只是玉米库存减少和价格水平提高得过度,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解决这种“过度”问题,只能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在“过度”和“不足”的波动中去解决。企图主要依靠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来解决产业进入和价格波动的“过度”问题,往往容易出现“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恶性循环,形成“事倍功半”的后果。
3、东北地区玉米库存和原粮外调数量的减少,对全国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并非像通常想象的那么大
近年来,在玉米加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东北地区的玉米库存和原粮外调数量有所减少。这种减少是在玉米产量、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和玉米加工业三者同时增长的背景下实现的。因此,由此导致的对粮食安全和商品粮供给的负面影响,并不像通常想象的那么大。主要原因是:
第一,相对于稻谷和小麦,玉米库存和外调数量同等规模的减少,对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要小得多。因为在我国,稻谷和小麦主要用作口粮,玉米主要作为工业用粮和饲料粮;在分析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时,相对于口粮安全,对于工业用粮和饲料粮的安全,应该赋予较低的权重。①
第二,玉米库存和作为原粮外调数量的减少,并非一概意味着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的减弱。近年来,随着玉米加工业的迅速发展,玉米作为加工转化品出口和外调的数量相应增加;甚至越是精深加工产品,用于出口和外调的比重越大。东北地区的玉米,如果被加工转化成能源或化工原料,可能意味着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的下降;但如转化成食品,却并不影响其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只不过这种贡献采取变化了的形式。况且,如果我们一方面,进口了一定数量的玉米;另一方面,能利用同等数量的国产玉米加工成玉米制品以供出口,则不但不会对我国的玉米自给产生实质性影响,反而说明我国实现了玉米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的升级,值得鼓励和提倡。
第三,近年来,东北地区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和粮食物流效率的提高,部分抵消了玉米库存减少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从过去经验和未来趋势看,粮食主销区往往是引发我国粮食供求失衡的先导性和敏感性地区。因此,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粮食主销区的粮食安全问题。在粮食主产区,尽管可能出现短期粮价的迅速上涨;但真正意义上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粮食特别是口粮供给缺乏保障,往往不容易发生。鉴于东北地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东北地区玉米库存数量的减少对全国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也主要表现在对粮食主销区的影响上。近年来,在东北地区,一方面,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粮食收储企业逐步搞活经营,盘活粮食库存;另一方面,粮食物流体系特别是粮食物流节点建设迅速受到重视,北良港、营口港等港口口岸的粮食中转能力显著增强,港口仓库的中转储存作用迅速凸显。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动着粮食物流效率的提高,使东北地区有可能利用较少的粮食库存和外调量,就能更好地保障粮食主销区的粮食安全。
第四,从中长期的角度看,适度扩大粮食进口、减少玉米出口将是必然趋势。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对我国粮食自给率是否不能低于95%持怀疑态度,并认为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只要达到90%以上就是比较安全的。因此,在中长期内,适当扩大粮食进口、减少玉米出口将是必然趋势,甚至适度进口部分玉米,包括玉米由当前的“北出南进”和“北粮南运”,转为几年后的“南进北也进”,只要不超出一定的限度,也未必值得大惊小怪。有人担心,我国扩大粮食进口,会拉动世界粮价的上涨。但是,考虑扩大粮食进口对世界粮价的影响,应该注意短期和长期之分。如果在某一年显著扩大粮食进口,无疑会拉动世界粮价的大幅上涨。但是,如果在比较长的时期内,把我国的粮食进口量稳定提高到比较高的水平,由此产生的对世界粮价上涨的持续影响,却未必那么值得担心。日本的经验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②
4、对玉米加工业迅速发展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应该进行动态分析
东北地区玉米加工业的迅速发展,从短期来看,固然会拉动玉米价格的上涨,并推动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张,形成对稻谷和大豆种植面积的挤压效应,给实现稻谷、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供求平衡增加困难。但是,东北地区不仅是我国的玉米和大豆主产区,在全国稻谷生产中还具有日趋重要的战略地位。从动态观点和中长期的视角看,稻谷和大豆种植面积被挤占后,首先会导致稻谷和大豆短期产量的下降,刺激其价格水平的提高;而价格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激发农民和地方政府发展稻谷和大豆生产的积极性,推动其下一期种植面积的扩大。因此,这会导致稻谷、玉米、大豆生产在比价关系的动态调整中,重建新的均衡关系,为重新实现主要粮食品种的供求平衡创造条件。其次,玉米乃至其他粮食品种比较利益水平的提高,将会为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主要粮食品种的单产水平创造条件,从而有利于用较少的耕地面积实现较高的产量。其三,随着玉米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在企业家素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玉米加工业市场开拓能力难以显著增强的背景下,玉米加工业产能过剩、企业亏损问题将会日趋严重,进而传导给玉米的生产环节,形成从需求环节推动玉米价格下行的重要力量。由此也会抑制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并推动稻谷和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可见,就玉米加工业迅速发展对实现主要粮食品种供求平衡的影响,要进行动态全面的分析,不可为短期现象所蒙蔽。
三、完善产业政策和对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至关重要
1、要警惕玉米加工业的发展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不能主要盯着价格、单纯依靠政府
最近一两年,随着玉米深加工业的持续增长,它对玉米价格的决定作用不断增强。这主要是玉米加工业产能迅速增长、对玉米需求迅速扩张造成的。据此,有人担心,由此会引发玉米生产乃至玉米加工业的过度波动,形成行业发展的“大起大落”。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出发,这种担心是值得重视的。但是,尽管玉米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玉米价格的上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就总体而言,在此方面,玉米加工业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因,玉米价格上涨主要是果。如果颠倒因果关系,主要盯着玉米价格,难以从根本上防止玉米加工业的发展出现“大起大落”。
此外,相对于其他粮食品种,玉米加工业通常具有产业链条长、相关产品和替代产品及加工用途种类多、适宜加工增值等特点。因此,相对而言,玉米加工业特定行业对玉米需求的增长,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从国内外经验看,政府产业政策的不同指向,可能影响粮食加工业发展的路径选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玉米加工业的市场需求。但是,政府相对于企业,无论是在发现市场、开拓市场,还是在进行产品、技术和设备开发中,都无比较优势。因此,追踪产业发展的具体方向,往往不是政府的专长,而是企业家和行业协会的比较优势所在。从中长期的角度看,特定时期内特定加工行业对玉米的需求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要准确地预测中长期内玉米加工业发展的具体方向,往往面临较大的困难。因此,防止玉米加工业的发展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应该主要依靠市场,而不是单纯依靠政府的规划或计划。政府的规划固然重要,但规划应留有弹性,将重点放在对产业发展的预警上,防止过度干预市场运作,加剧产业发展的波动。
2、对玉米乃至粮食加工业的政策支持应该用持续的“温火”,忌用短期的“猛药”
经常有人说,我国农户规模小,小规模农户面对市场价格的同步调整行为,容易加剧市场供求和价格的波动。实际上,这种现象在玉米乃至粮食加工业中同样是存在的。因此,对粮食加工业的支持政策应用持续的“温火”,忌用短期的“猛药”。否则,在政策“猛药”的“恶补”下,为数众多且以小规模企业为主的加工企业竞相“大上”之后,必然很容易出现竞相“大下”的结局。近年来,许多地方在支持粮食乃至玉米加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因循这样的逻辑:政府发现某个行业的发展严重不足、发展前景较好或发展需求巨大,为了鼓励和支持该行业的发展,出台力度很大的补贴政策。一段时间以后,在高额补贴的诱惑下,同行业的许多企业纷纷上马,行业生产能力出现过剩或过热征兆。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又逐步减少乃至取消补贴政策。而何时减少补贴、减少到什么规模,当初在出台优惠政策时,并无长期考虑,企业和行业都难以获得稳定预期。这种产业政策上的不可持续性,实际上加剧了产业发展的波动,有时是导致粮食乃至玉米加工业市场供求“大起大落”的重要原因。
就中长期而言,对玉米乃至整个粮食加工业发展的鼓励和支持,应该建立在以下三个“有利于”的基础之上。一是有利于持续增强,至少是不损害粮食加工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二是有利于持续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的运行环境,并发挥试点示范的带动作用;三是有利于维护,至少是不破坏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环境。为此,对玉米乃至整个粮食加工业的政策支持,应该更多地采取“普惠制”,而不是“特惠制”,根本改变当前政府对企业支持畸轻畸重和地方政府滥用行政准入的做法;更多地采取规范化、制度化和可持续的方式,增强对中长期行业发展政策环境的可预期性;更多地采取税费减免、信贷优惠、财政贴息或支持建立担保基金的方式,适当减少财政无偿拨款的比重。比如,今后,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支持,应该更多地考虑企业规模大小、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带动就业的能力,以及是否有利于产业技术结构升级、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提高增值能力,是否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转变增长方式等。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要重点引导和支持其加强农业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支持区域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链、优势产业带开发,健全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农业产业集群;并围绕这些方面,加强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建设。要将是否属于上述方面,作为对企业是否给予支持的主要依据。
3、防止玉米加工业的发展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治本之道是鼓励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
近年来,在我国玉米加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该行业的产业升级却进展不快,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能力依然薄弱。在此背景下,玉米加工业由于产品种类少、产业层次低,成本增加、价格下降的现象往往更容易发生;对发展环境的波动,也容易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在此背景下,相关行业发展越快,行业发展的风险就越容易迅速集中和积聚,从而加剧行业发展出现“大起大落”的可能性。可见,要有效抑制玉米加工业“大起大落”的现象,治本之道是鼓励产业升级,加快自主创新。
注释:
关键词:工业设计;就业;前景;趋势
一、2013年-2014年工业设计行业就业背景分析
(一)国内工业设计总体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工业设计行业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各个领域企业越来越关注其设计问题,谁的工业设计有创新能取胜,谁就能赢得市场。从各个省市地区举行的各类大型工业设计比赛,到各企业新产品、新设计的涌现,可见发展和推进我国的工业设计是必不可当的趋势,市场需求更多的工业设计就业人才,工业设计越来越在市场受到重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过去我们是以加工为主,现在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现在的加工业务和外加工订单越来越少了,所以现在这些加工企业都开始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对高素质的工业设计人才需求也越来越高。
经历2008年经济危机震荡,国内外大部分企业都被波及,国内工业行业受到的冲击更大,很多中小企业面临倒闭或者停产重组,大量裁员,此次经济危机的影响任然延续到;同时,国内大的经济走势需要大幅度的调整,各个中小企业要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谋求新的发展,重组,改革势不可挡。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往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就业压力仍然会很大。2010年到2013年全国的物价持续上涨,很多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产业结构的变化、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需求的改变,导致大量中小企业不得不进行洗牌重组。
(二)广西区内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专业依托的是工业产业,现在广西主要是以农业、第三产业旅游服务业为主,除了柳州重工业比较发达,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工业产业比较薄弱,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工业设计公司很少,工业设计专业在广西就业的毕业生做设计的也主要以广告设计和室内设计居多。但是广西现在正遇到了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东盟经济体对广西经济的助力,东盟博览会带来的巨大商机,广西沿边出海大通道的区域优势,所以广西工业产业的发展大有可为,工业设计在广西的发展空间也很大;同时,国家大力推行发展文化产业,各个企业现在越来越重视设计和品牌意识,设计行业也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
我们的毕业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既充满着机遇又面临着巨大挑战。
接下来我们从某一求职网站的一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按工业设计专业相关职位统计)
就业前景分析
据统计,工业设计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地区是:上海。薪酬最高的地区是:滨州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1、工业设计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主要集中在工业发达地区,发达的大城市,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工业发展落后的城市需求量较小。
2、对毕业生的经验要求并不算太苛刻,推崇有经验的设计人员,薪酬随从业人员的经验成等级递增。
3、对就业者的学历要求,本科学历占51%,不限学历占23%,大专学历占23%。
4、招聘需求量呈上升趋势。
二、结合工业设计行业特征分析2014届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及指导意见
(一)当前形势下毕业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
1、 工业设计专业就业范围较广选择较灵活。
如图6所示,图为工业设计专业在求职网上的的相关岗位设置及就业方向,由图可见,工业设计行业的特征决定了,工业设计所涵盖的范围很广,夸张的说一下它甚至涵盖了所有的与设计有关的方向,所以,在这个领域,毕业生可以选择的就业范围也比较广,如果以艺术为中心的方向,可以选择如平面设计,CI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网页设计,服装设计等等;也可以选择工科类型为发展方向,最主要方向是产品造型设计。
2、工业设计呈上升发展趋势,就业机会增加。
工业设计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可以说,近年来的发展是相当迅速的。从地域方面分析,目前在广东、上海,北京,深圳及浙江地区工业设计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面貌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并且有向全国各地发展的趋势,从从业人员方面来看,工业设计行业从业人员大多数为近年从个大高校毕业的,数量每年都在巨增,并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人员分布也理所当然的和行业分布呈相辅相成关系,创意设计人才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华南等经济较发达区域。总体来说,工业设计行业在我国发展还是非常迅速的,这将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促进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高我国工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3、调查中发现,企业相对来说会认同高职高专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强,肯吃苦耐劳。所以,在实际选择中,企业更愿意看毕业生的实际能力,而不是仅仅看学历。
挑战:
1、虽然对工业设计人才需求会不断增加,但对设计师个人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未来设计公司和企业是设计师主要发展的地方,设计公司越来不越细化,对设计师的综合素质也越来越高。企业和设计公司都希望有能力有经验的设计师,要增加实践能力。
2、高职高专工业设计的毕业生会面对与本科毕业生竞争。因为工业设计专业特点,工业设计毕业生就业时对于是高职高专毕业还是本科毕业的毕业生在岗位设置上并没有太清楚的界限,所以高职高专毕业生很大程度上需要和本科生竞争同一岗位;高职高专工业设计毕业生在软件操作等技术领域领域并不比本科毕业生显得弱势,但相对而言,在设计思维的活跃度、创新理念和可行性等设计思维方面仍需要更大的提升。
3、相对而言,工业设计专业的就业机会在经济发达地区更多些,目前在广西区域内就业的话由工业设计转向平面广告设计、室内设计销售等领域的可能性会更大。
(二)针对本届毕业生就业指导及推荐措施有以下几点
1、持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着手进行课程的调整与教学内容改革,使课程设置更为适应市场需求;
2、加强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就业准备,进行简历、作品集的制作;
3、鼓励学生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4、专业团队教师要结合本专业的专业优势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并组织召开求职经验交流会,邀请往届生现身说法,与应届生进行面对面的现场交流,并针对就业困惑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扶;
5、加强与企业联系和合作,使其能成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依托,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开发建设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积极开发经济发达地区的校外实训基地。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英语能力;沟通交流;发展创新
传统农业体制下,很多方式都是比较费时费力的,农业机械化时代的到来无疑为农业发展带来的新的革命。农业机械化不仅简化了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步骤,还能够为我国经济带来更为稳固的保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农业更好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助力是最为稳定的。而农业机械化其实也是一种科学技术的应用,机械化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不断的进行科学创新和拓展,但是仅仅依靠本国的科学技术人员进行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拓宽的话,视野和能够想到的科学效用难免会有思维定式,所以和其他一些农业基础较为扎实国家进行沟通交流借鉴成为农业机械化科学创新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1农业机械英语的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分析
纵观中国农业发展,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通过劳动人民进行手动操作完成农业劳动的,过程既复杂又辛苦,所以才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的形容,可以说,传统的农业劳作是十分辛苦的。农业机械化时代的到来不仅为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福音,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自古以来的艰辛负担。而机械的不断创新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人员进行全方面的调研和钻研才能得出,当然,为了不与国际农业机械化趋势脱离,与各个农业大国进行沟通交流借鉴是必不可少的提升方法之一。其实对于农业发展来说,不仅相应的机械化技术人员需要英语普及和提升,广大农民也应当对农业机械英语有所了解,所谓“术业有专攻”,不一定要广大农民对英语的掌握程度达到熟练优秀,但是对于农业机械化英语也要有一定的了解。目前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创新探索队伍的建设仍较为薄弱,急需科学技术人员的加入的同时也需要对原有人员进行英语水平的提升[1]。这些不仅需要人才培养机构需要思考和探究,同时也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投入。
2农业机械化发展对英语的需求现状
农业机械化对英语的需求不仅仅体现在对科学技术人员的职业培养上,同时也体现在农业机械的使用过程中。一些农用机械的标签甚至使用说明在某些地方会用英文进行说明,但是广大农民中能够识别这些内容的人并不占多数,这就需要进行相关的英语普及(对农村进行农业机械化英语培训方面的设置)来提升整体农民的英语素质。处于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们虽然能够实现英语交流,但是这方面的专业型人才毕竟不多,通过对农业院校的调查后可以发现在农业院校毕业的学生选择从事本专业方面的人并不多,而大多数能够在基层起到具体效用的农业人才并不具备英语语言能力,这就需要加强相应的教育能力,不仅要留住农业院校的人才资源,也要不断提升在农业基层工作的技术人员的英语素养能力[2]。
3对农业机械英语的前景规划
我国在国际农业领域所处的地位无论在经济行列还是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都名列前茅,但是我们处于优秀位置的同时也要对农业机械化进行不断的技术革新和提升,所以对于其他农业大国的机械化发展也要进行持续关注,遇到相应的优势技术要进行学习和借鉴,所以农业机械英语的普及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行业趋势。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所创造出来的机械化设施的有着自身的特色,农业机械英语的普及不仅能够提升本国农业的行业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同时可以将我们本国的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向世界展示,这样也为世界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助力作用[3-4]。
4结束语
农业机械英语的发展目前还是比较缓慢,系统化整体化全面化整合与农业机械英语相关的内容迫在眉睫,不仅需要农业机械化的技术人员的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助推。在某种程度上农业机械化英语能够给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和推动。对于农业科技人员来说,英语能力的普及不仅会为其个人的发展起到提高作用,也会为整个科技领域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拓展空间。
作者:刘思宇 蔡艺璇 李鑫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郎少文.浅谈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所要考虑的问题,农业机械
[2]胡新民,周启阳.试论英语能力的提升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M].黑龙江:黑龙江信息科技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