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技术市场研究范文

医疗技术市场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技术市场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技术市场研究

第1篇:医疗技术市场研究范文

相比较很多传统设备制造商不靠机器赚钱、靠耗材赚钱的现状,泰联三维这样“只卖设备,不提供耗材”的情况在我国的3D打印产业极为普遍,而不少国产3D设备用户也正面临在国内买了设备后依旧需要购买进口耗材的尴尬。

国产耗材为何短缺

据了解,目前3D打印的耗材原料主要分为尼龙、粉末、PLA塑料以及金属四种,其中,PLA塑料的成本最低,金属最贵。

以一款在医疗领域被广泛应用的手骨骼模型为例,PLA塑料的打印成本约为100元,尼龙及粉末成本约为2000元,而金属的耗材成本则高达上万,他们打印一只手骨骼的模型也大多在8到10小时,往往打印公司会将这些打印产品以高出成本的一倍价格卖给顾客。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国产3D设备对应的耗材短缺主要源自两个原因:便宜的赚不到钱,厂家不愿意生产,而贵的耗材现有技术跟不上,由于缺少政策扶持和补贴,厂家又不愿意投入资金和人力成本去研发。

“便宜的塑料及尼龙、粉末因为利润空间有限,而且毕竟3D打印现在国内没开始大规模应用,原料不能大规模生产,所以企业都不愿意去做,因为几乎不赚钱。”在近日举行的Inside3D打印产业全球巡展现场,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了其中原因,“而金属耗材虽然价格高一些,但是研发的投入也高,甚至不比设备少,而目前国内的扶持力度主要聚焦在3D打印设备上,很少有扶持原材料的资金进来,所以企业不愿意自己投入资金和人力去生产。”

据了解,在金属打印应用较多的航空领域,目前国内多数的厂家可以生产几十微米到几百微米的金属颗粒,但这种颗粒国内生产的品质与国外依旧存在较大差距。

以先前提到的Dex系列3D打印机为例,泰联三维的一位内部人员告诉记者,该设备前后的研发耗时约8个月,主要的研发资金则来源于上海产业研究院成立该研发项目时拨付的上百万元资金,目前该产品泰联三维的售价为8.5万,而国外对应的进口设备则售价高达20万。“如果没有这笔研发经费,我们的机器不可能卖得这么便宜,目前国内在设备上的扶持力度还是比较大的,但是耗材上的扶持就弱一些。”该内部人员透露。

“客户在购买了我们的产品以后,可以自行购买进口的耗材,材料的花费并不太大。”该内部人员对记者透露,“因为本来我们的机器就是仿制国外的设备,所以并不太方便从同样的厂家那里购买材料再提供给客户,只能他们自行购买。”

依赖进口局面亟待改变

根据知名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对未来几年的3D打印技术市场做出的预测:在未来的3至4年内即到2019年,发达世界中有10%的人将会穿着3D打印产品或者在他们的身上有3D打印的东西,尤其是3D打印技术将在医疗保健和消费制造业有更突出的表现。这表明,将有数亿乃至6亿人会在未来三四年里使用3D打印产品——这个数字令人吃惊。而在我国,根据今年5月国家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作为一项前沿性的基础性制造技术,3D打印在医疗方面的应用也被涵盖在中国未来十年大力推动的领域之中。

一些业内人士告诉记者,3D打印在国外已经发展20多年,而在我国是近两年才有所发展,目前行业内还是处于一窝蜂制造设备阶段,离真正完成设备、原料、设计软件、服务供应等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闭环还有很长的距离。

第2篇:医疗技术市场研究范文

随着近20年来太赫兹通信相关技术的突破和快速发展,太赫兹通信已被各个国家和相关企业、研究机构作为重点研究领域。根据新兴市场研究报告统计,全球太赫兹通信技术市场份额在2018年左右将增长到5.21亿美元,年增长率约为37.2%。太赫兹技术被美国评为“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位列第四位),被日本列为“国家支柱十大重点战略目标”之首。我国也将太赫兹技术研究作为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前瞻性战略研究方向。太赫兹(Terahertz,1THz=1012Hz)泛指频率在0.1~10THz波段(对应波长为30~3000μm)范围内的电磁波,介于红外和微波之间。太赫兹波的位置处于宏观电子学向微观光子学的过渡阶段。以往由于缺乏有效的太赫兹波产生和检测的方法,因此对太赫兹波的研究较为有限,使其成为电磁波谱研究上的“太赫兹空隙”(TerahertzGap)。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太赫兹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太赫兹通信越来越受到国际各国的关注和重视。我国政府在2005年底专门召开了香山科学会议,结合国内太赫兹通信技术研究领域专家集中讨论我国太赫兹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前景,制定太赫兹通信技术的发展关键领域和规划。我国太赫兹通信技术研究受到政府和各研究机构的广泛重视。在各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先后成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所和研究中心,这主要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相对于国内的太赫兹技术的研究热潮,国际各国也对太赫兹技术投入了巨大。美国早在2004年就将太赫兹通信作为“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并已于2006年将太赫兹通信列为国防重点科学。美国从事太赫兹通信技术的研究工作的主要研究机构包括:数十所大学及其国家实验室,如国家航天局(NASA)、美国国家基金会(DSF)和国家卫生学会(NIH)等,另外还有一些公司如BELL、IBM等也都在开展太赫兹通信技术的研究工作。欧洲国家从事太赫兹通信技术研究的主要研究机构包括:英国Rutherford国家实验室、剑桥大学、里兹大学等十几所大学,德国的KFZ、BESSY、Hamburg等大学。欧洲国家还利用欧盟的资金组织了跨国家的太赫兹通信技术大型合作研究项目。在亚洲国家从事太赫兹通信技术研究的主要研究机构包括:韩国国立汉城大学、浦项科技大学、国立新加坡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日本在2005年就将太赫兹技术确立为国家支柱技术十大重点战略目标之一。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以及SLLSC等公司都大力开展THz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近年来,国际上太赫兹通信技术重要的研究成果参见表2。

3太赫兹通信的技术特点

由于太赫兹波处在电磁波谱的特殊位置,使其具有很多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性质。从频谱上看,太赫兹波在整个电磁波谱中处在微波与红外波之间;从光学领域看,太赫兹波被称为远红外射线;从能量上看,太赫兹波段的能量介于电子和光子之间。太赫兹光波不仅拥有与光相同的直进性,还具有与电波相似的穿透性和吸收性。太赫兹波的主要技术特点如下:

(1)太赫兹波的穿透性强

由于太赫兹波自身包含丰富的光谱信息,且具有很好的光谱分辨特性,对很多介电材料与非极性液体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因此,太赫兹波不仅可以作为探测材料性质的检测工具,还可以作为通信工具在烟雾、沙尘等恶劣环境下进行通信工作。

(2)太赫兹波的光子能量较低

根据测量结果,频率为1THz的太赫兹波仅具有4.1meV的光子能量,约为X射线光子能量的百分之一量级,因此太赫兹波不易对生物组织产生伤害。相比于传统使用DWDM等技术进行有线光通信而言,太赫兹通信的能量效率更高。(3)太赫兹通信传输的容量大相对于微波通信而言,由于太赫兹波的频段在108~1013Hz之间,比微波通信高出l~4个数量级,使得太赫兹波的传输信息量更大。同时,太赫兹通信与高阶的编码调制技术相结合,可进一步提升无线通信的传输容量,满足大容量传输场景的通信要求。

(4)太赫兹波方向性好,保密程度高

由于太赫兹波束比微波更窄,且能够有效地抑制背景辐射噪声的影响,因此可以保证信息传送精度的同时,使太赫兹通信满足具有更好的保密性能。

(5)太赫兹通信更适合于短距离通信场景

由于强极性液体对太赫兹波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因此太赫兹波在空气中传播时,水分子将对其造成传送损耗,因此太赫兹通信更适合于短距离的通信。

4太赫兹通信技术的应用

随着各国研究机构对太赫兹技术的深入研究和突破,太赫兹波在空间通信、安全检测、生物医学和天文观测等领域均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太赫兹波的主要应用领域如下:

(1)在空间通信方面

在空间通信方面,太赫兹波可以作为高速宽带的通信载体。太赫兹波通信具有极高的方向性和穿透能力,因此适用于恶劣环境下的短距离保密通讯,也适用于高带宽需求的卫星通信领域。国际通讯联盟已经指定0.12和0.22THz两个频段分别用于下一代地面无线通信与卫星间通信。

(2)在安全检测方面

在安全检测方面,太赫兹波对很多非极性物质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可以进行远距离探测和高分辨率的成像。在军事侦察、可疑危险品、有毒有害物品检测等方面提供技术保证。

(3)在生物医学方面

在生物医学方面,太赫兹波易被极性分子吸收,光子能量低。因此,太赫兹波可以在生物医学领域有众多的应用场景提供新型的医疗手段,如医疗样品的人体烧伤程度检测,生物传感探针治疗等。

(4)在天文观测方面

在天文观测方面,太赫兹波波段比其他波段具有更低的背景噪声,同时借助强极性液体对太赫兹波有较强的吸收作用的特性,可以对宇宙中诸多物质进行探测。太赫兹波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恒星形成、星系演化以及宇宙学等方面的研究领域中。

5太赫兹通信的发展趋势

太赫兹技术经过了多年的演进和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通信方式和信号载体被大量研究和部分应用。但是在太赫兹源、太赫兹传输、太赫兹调制方式和太赫兹探测技术方面还不成熟,还有诸多的研究和提高空间。同时,如何克服大气水分子对太赫兹波的强烈吸收作用等不利因素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问题。太赫兹通信的技术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功率的太赫兹源

目前,太赫兹通信系统的太赫兹源输出功率通常偏低。太赫兹源的功率高低直接决定了太赫兹通信系统的传输距离和信息传送质量。而且,在保证太赫兹源功率提高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太赫兹源工作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

(2)调制技术和调制器件的研究

太赫兹通信系统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多,实际应用的系统较少,且传输性能不高。研究和采用适合太赫兹通信传输的调制技术和调制器件,将大幅提高信号传输性能,使其应用场景更为广泛。

(3)优化高灵敏的太赫兹探测技术

不同传输环境对太赫兹通信的探测技术存在不尽相同的影响,因此需进一步研究采用合适、高效的电子处理技术,提高太赫兹探测技术的灵敏度,进一步提高太赫兹通信系统的能力和优势。

6结束语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