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欠发达地区,主要存在的是传统农业经济的模式。传统型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技术发展缓慢、粗放式发展、效率低下、人口问题突出。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普遍存在于欠发达地区,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形成对劳动力的依赖,拉动人口的膨胀式增加,而农业资源的有限性形成了对新增劳动力的抑制作用,这种恶性循环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同时,农业资源的不足,致使欠发达地区的人们为了生存,会形成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围垦湖泊等行为,以扩大土地面積,这无疑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目前,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是现代工业式农业,即是一种资本高度密集、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相结合的,以机械和农业化学品为主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对农业环境和生态的严重破坏。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像化肥、农药、农膜等残留物污染和破坏了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正常循环;二是规模化经营的家畜养殖场的粪便、农产品加工产的废弃物以及农业生产消耗遗留的废弃物严重污染和破坏了农业环境;三是地下水、化肥和农业机械的过度使用,使得土地盐碱化、板结问题突出,土地面积大幅缩减;四是农药等化学品的使用使农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证,同时在农药、化肥等化学品的使用过程中,对人体的伤害也无法避免;五是人类对农业资源的过度索取,造成土壤沙漠化、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以上种种问题是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相违背的。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发展科技型的特色高效农业。一是鼓励科研机构和技术人员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技术研发,集中力量攻关,要在特色高效农业综合开发技术和高产优质配套生产技术等领域进行突破。二是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三是健全机制,留住农村科技人才。政府要加快机制创新,培养和留住农技人才,出台一些激励政策,用机制引进人才,用待遇留人才,让更多农技人才安心为农民服务。
政府加强对特色高效农业的引导和扶持。一是政府要加强对特色高效农业的认识,强化树立农产品的特色意识、质量意识和高效意识。要把无公害、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技术,以及精致高档农作物加工技术作为特色高效农业推广的重点。政府建立特色高效农业示范点,加大宣传,组织农民考察学习,让农民看到特色农业的效益,增强农民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信心。政府要制定实施一些鼓励性政策,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各界补充的全方位农业投入机制。下大力气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特色高效农业生产条件。政府要实施扶优扶强战略,搞好农业发展的服务工作,给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三是政府要发挥金融财税宏观调控引导作用。加大对特色农业补贴,鼓励农民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根据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切实帮助农民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要对特色农产品经营农户和企业给予贷款和税收优惠,从资金、技术和生产保险等方面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
大力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一是加强贵州农村基础教育,确保落实农村教育经费,稳步提高教师待遇,充实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要坚定不移的地推行义务教育,尽最大努力减少农村学生的辍学数量。二是针对农民开展农业科技普及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可以采取印发技术手册、播放电视教育片、农技人员技术演示、驻点联系等方法,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让广大农民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和管理,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要在农村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强技术培训,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推广农业栽培技术,让科技兴农和人才兴农落到实处。三是政府要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缩小城乡差距,要制定相关激励性政策来留住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定素质的农民留在农村务农,政府要控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加强劳务市场管理,防范农村主要劳动力流失而造成农业经营粗放和荒芜田地等不良现象。
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加快建设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连接农民和市场的纽带。政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贵州现有资源为基础,选准特色,培育一批有优势有前景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帮扶力度,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扩大龙头企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协同发展机制。建立相关制度来明确企业和农户的责权利,在加快发展的前提下保障双方的利益。鼓励农户以生产要素入股企业,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使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实施品牌战略。以质量求生存,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质检监督认证体系,保障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各环节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四是要从农业产业的内部挖掘产业增率和增收潜力,努力从传统的注重产品数量转向到在数量的基础上提升质量,强调树立质量意识,既要下大力气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又要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培育出一批具有贵州省特色的、高效的、经得起市场检验的农业产业。
三、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的特色高效农业是指充分合理的利用当地所特有的资源、地理、产品、气候、产业等条件,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起来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品牌优势、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模式和未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特色农业是搞好区域经济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在耕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破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难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节水灌溉 农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我国的人口众多,农业在我国的社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国要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关系到我国人口的生存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更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兴衰。由于我国的地理位置独特,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水资源严重匮乏。水资源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保障,我国的农业也陷入了缺水的危机中,因此,要努力发展节水灌溉。
1、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是依据当地农作物生长对水需求规律和本地的供水现状而采取的各种节水方法的总称。它能够大幅度提高水的灌溉率,充分的利用水资源来获取最大的农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现代农业对耕地灌溉的需求的角度来看,节水灌溉就是集合了集约灌溉、现代灌溉、科学灌溉等于一体的灌溉,是在水文学、农业水管理和水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的节水体系。
所以,要发展节水灌溉,就要大幅度的提高对天然降水和人类供水的利用率。节水灌溉的目的不是在于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而是提高农田的总产量。同时也要注意,在重视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保护生态环境,要重视长远的利益,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水资源匮乏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很多,但人均占有量非常少,仅有2220m,还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也分布不均,长江以南水资源丰富,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70%,耕地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38%;长江以北的水资源短缺,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0%,其中黄、淮、海、辽等流域的水资源仅仅占9%,而耕地面积却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42%,因此农业用水严重不足。还有不少的地区间的存在着争水矛盾,而干旱的山区和牧区饮水都十分困难,并且经济也非常落后。因此发展节水灌溉是势在必行的。
3、 节水灌溉是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发展节水农业,就必须调整农业的种植结构,并且提高农业产量,提高农民的收益。并且需要水利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部门、农技推广部门等有效的结合起来,共同为建设节水农业而努力,从而促进东川区的节水农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3.1 东川区的农业灌溉现状分析
东川区的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来自于团结渠,它是东川的命脉工程,是铜都镇农田灌溉及桃树沟电站用水的主要水源,而且是东川城市供水的替代工程,一旦灌溉用水得不到保证,除影响农作物收成外还直接危及城市日常生活供水,故对东川城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3.2 团结渠现存问题分析
3.2.1 河床淤泥严重
团结渠的取水坝、渠首段主要受到大白河的上、下游的河流两岸泥石流的控制和影响。使得拦河闸的上游仓房段的黑沙沟、拖沓沟、许家小河、桃家小河四条主要泥石流沟先后暴发泥石流,大量的固体物质冲入河床,造成整个仓房河段平均堆积淤泥高0.7-1.5米,闸上游库区很快淤积堆满,形成大面积的河漫滩,而且每年以0.25~0.3米的速度往上抬淤。
3.2.2 团结渠缺水困难
由于河床内泥沙淤积严重,并且由于大白河下游人们围河造田,河流改道等,使得大白河的河道七弯八拐,河流状况混乱。并且,由于公路建设,将大量的弃渣堆于团结渠的坡面上,在地表水的冲刷作用下形成泥石流,一部份进入大白河河床,使得该段河床的淤沙高于拦河闸门叶上沿,使之失去拦水功能,团结渠取水就更加困难了。在2000年以后,几乎每天都要开闸冲沙,方可取到一定数量的水,取水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水要求。
因此,取水改造势在必行,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目前闸底坎也没有加高的可能,因为加高闸坎后,对上游农田及桃家小河公路桥、阿旺公路桥、上段铁路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将大大缩短使用寿命。
3.3 发展节水农业的措施
3.3.1 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
只有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来发展节水农业。所以,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纸、讲座等形式来提高对节水农业、节水技术、节水材料和节水经验的宣传力度,从而增强人们节水意识。同时,可以定期的对农业技术干部、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节水技术,从而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依据东川区的地区特点,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农作物,并提高农业的耕作技术,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改善农田的灌溉方式,从而建立和发展节水农业。如,在果林和圆艺作物进行栽培和灌溉时,要推广使用喷灌、渗灌和滴灌等灌溉方式;在农田的生产中,在采用低压管道输水、行走式和移动式的补灌方式等措施的基础上,还要推广种植抗旱作物,利用种子包衣等类型的抗旱栽培技术。
缺水的农田要增强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充分利用降水来灌溉农田,同时也要对不合理的农田耕作方式与农作物的栽培模式进行改革,利用水渠等方式建立田间的储水库,大幅度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而灌溉丰富的农田要降低对水资源浪费,做好衬砌防漏等节水方式,将提高田间的水资源利用率作为节水工作的重点。
3.3.3 推广旱作农业的发展
首先,推广节灌补水技术和微集水工程,利用现代技术将天然降水进行时间、空间的再分配,从而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要重视在梯田坡面下将雨水聚集,然后用于农田灌溉,也可以采用地下窑窖集,在地表建立蓄水池等方式来灌溉农业。
然后,推广使用节水抗旱的农作物品种和采用高效的农作物栽培技术,依据作物对水的需求的规律来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推广种植耐旱、高产的农作物种类,发展种植和培育旱地特色的农作物品种,加快耐旱农作物推广使用。
最后,推广耕作与覆盖保墒技术,在进行耕种时利用地面农膜和生物覆盖的方法来减弱土壤的毛细管作用,定时清理田间杂草,降低地面芤。同时通过适墒早耕、浅耕灭茬、旋耕等耕作方式来提高对雨水的接纳与保存。并且在灌溉后采用后棵间中耕、耧划、免耕、少耕等方法来降低地面水分的蒸发率,这样有利于节约用水,实现节水灌溉,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4 增强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
不同种类、品种的农作物的抗旱性能具有非常大的差异。我国目前现有的常规育种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发展节水农业的需求,因此对农作物种类、品种的改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努力发展生物技术,培育出具有多抗基因的农作物,使得农作物能够抗旱、抗病虫害、高产等丰产等。
3.3.5 建立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建立高效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要依据东川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和农业技术的基础,将水利和农艺、工程管理、现代灌溉方式等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够改善农田的灌溉方式,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相关部门也要重视采用相关新技术、新产品等来完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4、 结束语
节水灌溉是缓解用水紧张,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水资源短期的国家,要努力推广节水灌溉和发展节水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青青;朱厚岩.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2011(04):157-158.
[2]高乐.我国农业节水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11):138-138.
1.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路径,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的可持续。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增多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道路的发展,只能从依靠大量消耗资源为主的粗放型农业向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的节约型农业转变,最终走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决了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问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从一种理念逐渐转化为人类新的实践活动。这种理念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旨在促进人类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统一发展,激发人类思想的转变,需要更多的劳动者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新现有的观念,推动优化生产结构,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和布局,产业政策和企业的运行方式都需要调整,达到社会生产内涵化、集约化和生态化的目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注意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促使资源和环境不断的支持农业发展,又利用了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推动着农业经济的长久发展。另外,这种协调的发展机制,从侧面彰显了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拓宽农业的功能,促进农民增收,缓解了农民的就业压力,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措施
1.兴修水利,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完善现代化的农业基础设施,使设施农业在新兴经济中得到推广,加大资金在农业基础设施中的应用,使现代化的农业基础设施覆盖在整个农业经济中。在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方面,兴修水利成为重中之重,推进灌溉区的合理建设,利用现代技术改善水质,使优质农田的面积不断扩大。积极建设干旱地区的节水灌溉工程,提高农作物的抗灾减灾能力,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努力抓好水土保持工程,加强水土综合治理,不断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2.控制人口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人口的过快增长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边缘地区、落后山区,不注意节制人口增长速度,最终陷入越来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之中,从而导致整个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滞后。这种形势下的经济落后,归根到底是人口基数过大,而且人口素质普遍低下。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力度协调好人口的快速增长与经济缓慢发展之间的关系,人口数量多与人口素质偏低之间的关系,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之间的矛盾。所以,必须加强基础教育,提高人口的素质,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农业基础知识普及,促使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加以提高。
3.植树造林,提高植被的覆盖率。森林素有“自然之肺”的美誉,由此可见,绿色植被不仅可以保持水土,还有净化空气的良好作用。为了达到水清林茂的美好效果,必须将植被的绿化和农业生产进行有机结合,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同时,提高森林的覆盖率,保持生态平衡,改变土地商情,为当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对于那些没有被开垦的土地或者是当地的荒山,要积极组织人们去植树造林,及时将植被恢复,对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适时的维护。这样,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又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4.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也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对于那些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应加大开发力度,尤其是新兴的能源产业,具有成本低、效能高的特点。优化当地的能源结构,着手开发风能、太阳能、沼气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使之为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积极推广低碳农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不断开发新型的肥料产业以及生物农药等产业,充分利用有关的废弃物,加快新的环保肥料的开发。
5.改变农业布局,促进系统结构的优化配置。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加经济效益,要从农业布局着手,改变系统结构配置,首先进行总体布局,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经济区。例如,海拔较低(600米以下)的地区,可以划分为经、牧、渔生态区,海拔比较高(600~~900米)的地区,这种地区主要是荒山等,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我们把它们划分为林、果生态区,在这一地区进行林业生产和农业种植相结合的方式,这样,不但增加了土地本身的产出率,还防止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的平衡。海拔比较高(1000米以上)的地区,这种地区气候比较寒冷,空气相对稀薄,霜期比较长,我们把这一地区划分为林药、矿产生态经济区,在该区域内发展药材种植产业,适合的中药,比如,黄连、党乡、金银花、天麻等等。合理开发当地的矿物质资源,依托当地资源,发展乡镇企业,进行产业化经营。其次就是农业立体布局,在耕地区域,进行轮流种植,作物套种以及间隔种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增收产量。在水源丰富的稻田种植区域,采取水稻种植和养鱼等相结合的方式。在果树种植区域,把果树和粮食作物以及蔬菜种植相结合,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当地资源,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最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运行原则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使得从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其实质就是循环经济三个原则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第一,“减量化”原则,在农业中的应用就表现为节约的原则。第二,“再利用”原则,在农业中的应用就表现为对农业资源或产品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第三,“再循环”原则,在农业中的应用就是要大力发展“白色农业”。“白色农业”的本质就是微生物农业,目前“白色农业”已初步形成微生物饲料、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等产业。“白色农业”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资源。
二、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农业的高速增长,农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农业发展仍然走的是以粗放经营为主的发展道路,这导致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一)农业生产面临的水土资源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k m2,但人均耕地仅为0.llhm2,且近几年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呈明显不断下降的趋势。2003年全国耕地净减少254万hm2,耕地面积减少了2%。水资源相对短缺且分布不均,一直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本身用水量很大,而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挤占水土资源的势头难以逆转,已经明显不足的水土资源还要不断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导致水土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与此同时,水环境持续恶化。预计2010年全国缺水量将从现在的400 亿m3扩大到1000亿 m3。农业与水土资源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甚至恶化。
(二)水土流失、沙漠化进一步扩大
据有关部门测量,我国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 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而且每年还在以1万k m2的速度递增,由于水土流失,全国每年表土流失量达50亿吨以上,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剥去1cm厚的肥土层,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00多万吨的化肥。目前沙漠化土地则以每年2460 k m2的速度发展,因此而造成的退化达84.188万k m2,耕地退化2. 838万k m2。
(三)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一是化肥、农药的使用,对土壤、水、生物、大气及人体健康产生污染危害,并严重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二是农业生产中农膜使用量增加,回收率过低,大量农膜残留于土壤中,给农村带来了“白色污染”。对新疆的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16个县市中,废旧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kg/ hm2,其中最严重的地块达268.5 kg/ hm2,由于地膜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500万元以上;三是畜禽养殖粪便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四是西部许多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三废”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对环境污染严重。
(四)森林植被遭破坏生态环境更脆弱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只把森林看作是生产木材的场所,对森林在生态环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导致对森林的滥伐和破坏,消耗量大于生长量。再加上毁林种粮,森林火灾所造成的损失,全国每年减少森林资源约1亿m3。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己达135万k m2,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目前已有0.87亿hm2退化,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1/5,且每年仍以133万hm2的速度继续退化。森林植被的破坏,引发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使整个农业生态环境日益脆弱。
恶劣的生态环境己成为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瓶颈”之一,并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诸多问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推行循环经济对于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面源污染的一场革命,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一)加大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主要是在农村,农民普遍对农业循环经济不太了解,那更谈不上去实践。只有让农民明白其科学道理和综合经济效益,才能变为自觉行动。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好处,尤其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宣传力度,逐步公布当前环境污染的状况。让全社会成员了解到环境污染的现状及严重危害,让广大民众真正意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农民真正认识到农业循环经济是自然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必然替代,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加大政府的投入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对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由于农业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生态环境建设的多数项目在短期内没有直接的利润产出,市场无法有效调控,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循环农业的投入。建立循环农业的核算机制,改变过去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的做法,并纳入统计体系和考核体系。
(三)积极提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科学技术
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先进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用先进科学的方法管理农业,是推行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一是要加强农业生物资源、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保护研究力度,着力解决水土流失、荒漠化防治问题;二是要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被恢复研究、开发和技术,为改善农业生态提供技术支撑;三是要加强减灾、防灾、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进一步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四是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开展农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产业化,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为重点,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树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为了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家以及各省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目的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是各级政府要首先转变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在政策措施上采取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二是要加快转变农村经济主体生产经营理念,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早转变早受益。三是要使农民树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观念,通过大力宣传和政策推动,形成农村绿色消费氛围,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五)建立和健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法律、法规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新时期;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59
前言
在当前农业发展的新时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于稳定社会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改变魍撑┮稻济形式,利用现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并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作为指导,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提高农产品效益为目的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有效融合,既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也是“三农”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上几点,本文将联系当前当地实际情况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1重要课题进行分析探究,并提出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应对策略。
1 中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1 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农业生产中,为了增产需要施化肥,为了预防农作物病虫害需要喷洒农药,农药虽然对害虫有杀伤作用,但对益虫益鸟也有很大的毒害作用,另外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因为农药会与土壤中的固、气、液态物质发生一系列的化学、生物反应后,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而农户为了提高产量不得不加量使用化肥,化肥和农药的过量和长期使用,对自然资源,比如土壤、空气和地下水等都造成了不可逆的污染和破坏。
1.2 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我国农业分布广泛,种植技术相对落后,没有系统化的管理手段,而且有些地方由于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人均耕地逐年减少,这样的农业种植现状,使得农业很难实现土地统筹利用,而且农民对市场没有预判力,对于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节,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农民不增收,农业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因此进行规模化种植高质量的农作物,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3 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由于农村信息闭塞,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经济需求,导致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发生脱节、滞后的现象。为此,在当前经济转型期,要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从而为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新时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化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
科学技术是任何一个产业创新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为了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成果,使资源、技术、农业以及社会都能够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例如可以根据当地土壤特质和农作物品种,进行有针对性的种植技术指导,从而让农民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和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通过科技的支撑,提高农民作业效率和农作物的产量,全面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
2.2 因地制宜选择农业发展模式
在发展农业经济时,不仅技术需要改革创新,还必须结合当地发展实际,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模式。实践证明,实现专业的农民集体合作是有效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实现资源整合,也符合农民的自身意愿,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通过这样对整体农业经济发展和产业规划布局的指导,可以有效地实行对农业经济的科学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3 加强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个理念,应加强对农业资源的宏观调控,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农业经济收入的行为。提高对生态资源的重视程度,严格遵循自然生态发展规律,尽量减少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方式,尽量避免农业灌溉水资源的污染,加强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治理力度,积极实施退耕还林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3 结束语
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进行计划指导,还必须发挥其在市场机制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我国作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53-02
摘要:
创建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的原则。要重视政府的作用,要遵循转变观念、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化加工和节约增效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是新的生产方式。它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资源利用最大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发展理念。提倡以发展的思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目前,在我国循环经济在工业生产方面强调得比较多,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则显得有所不足。树立资源忧患意识,科学利用有限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不仅事关农业的长远发展,也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整体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战略性的研究课题。
1创建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1.1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通过现代工业的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如在生产过程中大量运用农业机械,施用化肥、农药,使用石油燃料、塑料薄膜,使农业劳动生产率获得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实现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环境问题:过多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对食品安全性造成影响;农机具、石油燃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对大气的污染;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导致畜禽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等等。上述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执所必然。
1.2农业的自身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水融、密不可分,使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农业与人类自身消费最贴近,人类处于食物链网的最顶端,是自然的一部分,参与整个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这为循环经济要求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农业的产业构成特点更易于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系统、林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部门间的“天然联系”、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正是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是建立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因此,我们更应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1.3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我国是一个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平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且我国农业人口多,农业环境污染相对严重。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耗能、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农业资源输出会更加严重,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会进一步恶化,农业的有限资源将加速耗竭,农业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减量化原则,为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该原则以不断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在经济运行的输入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尽可能多地开发利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农业上应用减量化原则最科学、最灵活的方法应包括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粮与减人等环节。
2.2再利用原则,就是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坚持并灵活运用再利用原则,就必须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根据再利用原则的要求,对各类农副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进行成分分析,开发新的产品,延伸产业链,反复加工,不断增值。这样做不仅加工企业本身不再产生污染,而且可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2.3再循环原则,就是尽可能再生利用或资源化,把废弃物返回工厂,在那里经适当加工后再融入新的产品中。运用再循环原则,大力发展“白色农业”——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中外专家将微生物视作“宝贝”,给它取了个新名词:“白色农业”。利用它,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开发微生物资源,可以缓解能源与环保的矛盾。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发展农业微生物能源——沼气方面已取得巨大成就,在利用农业废弃纤维质资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精来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方面也取得进展。
2.4再思考原则,就是不断深入思考在经济运行中如何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化。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过程,科技进步没有止境,构建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模式不可能一次完成。大自然的形成是物竞天择、长期进化的结果,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长期坚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以追求达到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实际效果。运用再思考原则,就是要着力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关键词 旱作农业;持续发展;节水技术;宁夏盐池
中图分类号 S15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243-02
盐池县位于宁夏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6°30′~107°47′,北纬37°04′~38°10′,地貌单元自南向北分黄土丘陵和鄂尔多斯缓坡地两大地貌单元。地势南高北低,现有耕地9.67万 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约2万hm2),水地农作物以玉米、黄花、瓜果、蔬菜为主,年均种植面积约2万hm2;无任何灌溉条件的旱地农作物以荞麦、牧草、糜谷、冬小麦、油料等为主,年均种植面积7.67万hm2,马铃薯平均单产只有16.5 t/hm2、冬小麦产量不足1 200 kg/hm2、玉米平均单产5 250 kg/hm2、豆类小杂粮1 575 kg/hm2;产量低而不稳,属典型的雨养农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近年来,该县以“蓄住天上水、用好地下水、节约黄河水”为出发点,狠抓节水工程措施与旱作节水措施,取得了不斐的成效,保证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1 因地制宜进行基本农田建设,稳定和增强农产品供给
1.1 修筑梯田,促进生物多样化
盐池县南部的黄土丘陵区是我国黄土高原的西部边缘部分,也是陇东黄土地貌的北部边缘。在行政区域上包括麻黄山乡的全部、大水坑和惠安堡镇的部分,总面积1 786.9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0.63%,海拔>1 600 m,无霜期128 d,年均降水量310 mm,70%集中在7―9月,且多为暴雨冲刷剧烈。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梁峁相间,地块狭小而分散,结构疏松、植被稀少、抗冲击性差、梁坡黄土覆盖30~50 m,日降雨>15 mm便汇径成流而造成水土流失。
近年来,盐池县结合全县秋季基本农田建设,在坡度15~35°的梁、峁斜坡上,用80 kW以上推土机在20~35°的梁上沿等高线修筑宽2.5~3.0 m、与山体自然坡度相反,反坡夹角为5°、隔坡宽度3.0~3.5 m的反坡梯田;在
1.2 加强小流域治理,促进农林牧协调发展
近年来,盐池县水务工作以合理开发水资源、发展节水灌溉为突破口,建立稳定的农业基础;以防止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为重点,建立健全综合防护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大力发展林草产业,促进农、林、牧协调发展,治理区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一是兴建控制性骨干坝、中小型水保工程、打水窖、修蓄水池、打浅机井、架设低压节水管灌等水利工程,实现灌木上山坡、乔木进沟岔、沟道工程形成坝系、沟岸平台变成水浇地,经果林遍布房前屋后的治理模式,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业总产值翻了2.5倍的“致富”模式;二是山顶林草“戴帽子”、山坡梯田成“台子”、地埂种苜蓿、黄花“系带子”、沟壑田林草封锁“穿靴子”,从而做到泥不下山、水不出沟,水土完全控制,农民人均有粮500 kg、人均纯收入过1 000元的“双千”模式[3];三是根据汇流区的不同,修建洪漫坝,并依据地形条件设置不同的砼进出水口,使严重的水土流失与水患得到控制,过去“遇大水大灾、遇小水小灾”的旱涝均不保收的农田,成为当地农民率先脱贫的旱“三田”模式。
2 实行农田补偿机制,大力倡导秸秆还田
盐池县北部鄂尔多斯缓坡地包括高沙窝镇、花马池镇、王乐井乡、青山乡和冯记沟乡的全部,大水坑镇和惠安堡镇的部分地区,面积为6 874.4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79.37%。海拔1 400~1 600 m,无霜期132 d,年均降水量290 mm,时空分布不均,年变率大(荒漠草原区-70%~98%,干旱草原区-38%~60%)。大部分为缓坡滩地,有扬黄灌溉之利,但风多沙大,蒸发剧烈,土壤肥力偏低,是该县的粮、经、草生产基地。长期以来,由于农作物秸秆养分低,只作为养畜的补充饲草料,秸秆饲用利用率不足30%,有的地方甚至以焚烧的方法进行处理。近年来,该县农机部门试验、示范了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化免耕覆盖秸秆还田、机械化根茬粉碎还田、机械化秸秆整株还田等几种形式。考虑到当地农作物秸秆多用于养畜,故在作物收获时采用人工或机器留高茬的方式,在作物休闲期可挡风固土,拦截冬雪和雨水,春播时旋耕灭茬还田。盐池县花马池镇保护性耕作示范区经过10多年的机械化根茬粉碎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原来的0.96%增长到目前的2.21%,平均每年增加0.1%左右,大大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强土壤的生物活性,为增产增收奠定了良好的水肥基础[4]。王旭红等的试验研究也表明[5],≥20 cm的玉米根茬粉碎还田,土壤含水量平均增加了2.29%,平均增产玉米375 kg/hm2。
3 多方投入,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主要包括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等。由于社会经济条件所限,盐池县目前主要推行能一次性完成开沟、膜下铺管、施肥、播种、覆土及铺膜的机械化滴灌节水播种技术。该技术以节水保墒与节约灌溉用水为目标,在北部鄂尔多斯缓坡地具备补灌条件下,将保水与节水相结合,把覆盖保墒技术和非充分灌溉技术融为一体,采用膜下种子中间铺设滴灌带,根据土壤墒情,每次灌水180~270 m3/hm2,相当于过去定额灌溉的12%~18%,可节约灌溉用水1 125~1 320 m3,从而达到节水效果。
4 结语
在盐池县南部黄土丘陵区,应通过修筑梯田、加强小流域治理的基本途径来实现旱作节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北部鄂尔多斯缓坡地,应通过根茬的机械化粉碎还田、发展机械化节水滴灌技术的基本途径来实现旱作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牛盾.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2] 姚世平.彭阳县旱作节水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试验研究[C]//全国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
[3] 曹玉栋.盐池县农业节水技术及其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17):200-201.
关键词: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路径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既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也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生产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生态的可持续性。总而言之,只有站在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才能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2.1精确农业
精确农业是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农业学者提出的一种新型农业概念,精确农业自提出之后,便迅速得到关注与重视,目前各发达国家已经对精确农业进行了具体的实施[2]。精确农业是一种相对于牺牲环境、大量消耗资源、但产出较低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而提出的新型农业,其综合利用一系列现代化高新技术手段,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变率处理设备等,通过获取影响作物生长的所有环境因素与农田区域作物产量之间存在的时间、空间上的差异性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作物产量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实现按需进行定位调控,因此精确农业也被成为处方农业。
2.2三色农业
三色农业中的“三色”指的是“白”“绿”“蓝”,也就是白色农业、绿色农业以及蓝色农业。首先,白色农业是一种以生物工程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微生物学理论为基础的工业型新农业,其实质在于实现微生物资源的产业化发展,白色农业主要有高科技生物工程中的“酶工程”以及“发酵工程”[3]。其次,绿色农业指的是以土水光气为基础的、传统意义上的绿色植物种植业以及依赖种植业生存的传统畜牧养殖业。最后,蓝色农业指的是水域农业,其主要内容便是开发与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旨在实现从开发利用陆地生物资源到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转变。
2.3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指的是,合理利用农业自身所具有的生态平衡系统、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而取得的成果,并对区域资源优势进行充分、有效的运用,切实遵循循环再生理念以及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对各种现代化管理手段进行合理运用,对农、林、牧、副、渔等农业的生产进行合理调控,最终实现农业优产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构建农业经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推动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2.4集约型农业
集约型农业是我国的研究学者所提出的一种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集约型农业与我国实际国情充分结合,适用于资源匮乏、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集约型农业的目标在于,首先,实现土地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的持续提高以及农产品自给率的持续提高;其次,实现农业从业人员经济收入的持续提高以及农业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再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基础进行进一步完善;然后,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知识水平,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的改进与优化;最后,实现农业政策环境的优化调整,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并确保该体系的顺利运行。
结束语
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当今时代背景下,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加强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申俊玲.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02):32-33.
[2]施自海.县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20):459.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新时期;问题;对策
前言
在当前农业发展的新时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于稳定社会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改变传统农业经济形式,利用现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并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作为指导,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提高农产品效益为目的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有效融合,既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也是“三农”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上几点,本文将联系当前当地实际情况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1重要课题进行分析探究,并提出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应对策略。
1中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1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农业生产中,为了增产需要施化肥,为了预防农作物病虫害需要喷洒农药,农药虽然对害虫有杀伤作用,但对益虫益鸟也有很大的毒害作用,另外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因为农药会与土壤中的固、气、液态物质发生一系列的化学、生物反应后,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而农户为了提高产量不得不加量使用化肥,化肥和农药的过量和长期使用,对自然资源,比如土壤、空气和地下水等都造成了不可逆的污染和破坏。
1.2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我国农业分布广泛,种植技术相对落后,没有系统化的管理手段,而且有些地方由于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人均耕地逐年减少,这样的农业种植现状,使得农业很难实现土地统筹利用,而且农民对市场没有预判力,对于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节,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农民不增收,农业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因此进行规模化种植高质量的农作物,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3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由于农村信息闭塞,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经济需求,导致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发生脱节、滞后的现象。为此,在当前经济转型期,要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从而为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奠定良好的基础。
2新时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化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
科学技术是任何一个产业创新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为了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成果,使资源、技术、农业以及社会都能够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例如可以根据当地土壤特质和农作物品种,进行有针对性的种植技术指导,从而让农民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和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通过科技的支撑,提高农民作业效率和农作物的产量,全面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
2.2因地制宜选择农业发展模式
在发展农业经济时,不仅技术需要改革创新,还必须结合当地发展实际,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模式。实践证明,实现专业的农民集体合作是有效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实现资源整合,也符合农民的自身意愿,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通过这样对整体农业经济发展和产业规划布局的指导,可以有效地实行对农业经济的科学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3加强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个理念,应加强对农业资源的宏观调控,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农业经济收入的行为。提高对生态资源的重视程度,严格遵循自然生态发展规律,尽量减少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方式,尽量避免农业灌溉水资源的污染,加强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治理力度,积极实施退耕还林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3结束语
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进行计划指导,还必须发挥其在市场机制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我国作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