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管理的途径范文

公共管理的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管理的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管理的途径

第1篇:公共管理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公安管理;改革;创新

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必须加强社会管理,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职能,深化改革政府职能,逐步改革和创新公共管理,实现公共管理效能的逐步提升,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开展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之一,公安机关长期以来承担着各种社会管理任务,因此,如何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求,改革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式,是摆在公安机关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公安管理改革及创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社会管理改革对公安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要求

一方面,为了满足社会管理的整体改革需要,公安管理必须不断加快创新步伐,通过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带动社会管理系统中其他单元的改革与发展,虽其并非社会管理的核心,却必须走在改革前沿,以便为其他部门营造一个良好的改革环境;另一方面,社会管理的合作性需要公安管理的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合作性主要指的是国家、社会及市场各方成员均可以在某个法律及政治体制下进行沟通,并达成各方均能接受的事务解决方案。为了满足社会管理的合作性要求,也需要借助于公安管理来保障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团结。

(二)我国社会稳定需要公安管理不断改革与创新

社会稳定主要包括了政局的稳定、社会的安定及人民情绪的稳定等方面。公安管理的主要职责之一――维稳,即面对各种政治挑战及影响政治职能实施及开展的违法活动,需要公安管理逐步改革理论体系,创新管理方法,对影响政局稳定的违法活动予以防范及严打。所谓民之所向就是指人民对于现实形式的认可程度,因此,为了确保社会的安定团结,必须稳定群众的思想及情绪,不断加快公安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捍卫法律的公平及正义,才是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充分肯定,才能适应经济及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加快我国公安管理改革及创新的途径

(一)以创新理念为先导

创新管理理念是实现公安管理改革及发展的先导。目前,公安管理中存在问题,表面而言属于方式、方法问题,实质而言属于观念问题,不改变理念就无法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必须加快创新执法理念,树立“法律至上”、“以人为本”等观念。随着群众法律意识的不断提升及执法透明度的逐步增加,公安机关只有逐步加强执法行为的规范性,创新侦查手段,健全工作机制,利用高科技提高执法水平,才能确保权力的有效运作,满足社会及人民的要求;“人权”已经纳入我国宪法的保护范围中,公安机关应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并保障广大群众的人权,将保障人权视为执法价值的核心,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严打犯罪行为,力整治安问题,让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二)以改革内部管理体制为核心

公安机关应当以“统一”、“精减”、“效能”为原则,逐步改革与创新,构建权责分明、统一指挥、高效精干的管理机制。首先,应对公安机关的职能进行科学的定位,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公安机关是我国具有武装性质的行政、治安、执法部门,承担着维护治安秩序、社会稳定、人民安全等使命。由于之前公安机关并未对职责范围进行严格划清,不仅导致警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还对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影响,甚至激化了军民矛盾,酿成重大事端。为防止此情况出现,应将公安机关同其他部门相区别,明确警察的特殊身份,该管的一定管好,不该管的绝对不管;其次,对各级机关事权进行明确划分,使各级机关均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何事应由省级机关负责,何事由市级机关负责,何事由区级机关负责,何事应交由派出所负责,这都应存在一个明确的标准;再次,机构的科学设置,设置机构时主要取决于所承担的职责及任务。目前,公安机关的机构设置有欠合理,职能重叠现象突出,致使政令不通、效率低下。机构设置时应以“效能”为核心,将相近机构进行归类,优化组合和配置系统,将机关做精、基层做强,从而满足实战性等要求。

(三)注重警务运行机制的改革

警务运行机制的改革目的即确保公安机关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治安这一动态环境,逐步增强其打击能力及管治能力。一方面,应对情报工作机制进行创新,树立基于情报信息的警务理念,加强情报的搜集、共享、研判及运用,完善情报工作机制,加快构建情报系统,逐步实现情报采集、使用及管理的规范化;另一方面,应不断提高应急指挥能力,以“110指挥中心”为核心,依托视频监控、GPS定位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不断完善指挥模式,同时,应加快演练,提高指挥及现场执行能力;此外,还应加快构建现代化勤务模式,将公安机关的工作重心由打击为主逐步转变为打控并重上来,应秉承“宽严相济”的政策,尽可能减少犯罪行为的产生,面对社会管理新形势,进一步加强“社会人”的管理,切实完善社区自治功能,把各人纳入社管中,提高服务的同时方便管理。

(四)逐步完善和提高公安队伍的基本素质

公安队伍是公安管理基本执行者,也是保障公安工作及各项管理职责有序完成的重要保障。因此,应切实提高其国家安全维护能力、驾驭局势的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能力等,从而实现其公安队伍执行力及战斗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一方面,应坚持制度建警,确保队伍建设措施全面落实,全面调整各项管理体制,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应大力推进绩效考核评定机制,树立一个科学的政绩观,并在此观念的指导下,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此外,还应积极推广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公安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团队,以不断增强警务工作及管理的科技含量,从而逐步提高公安管理的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管理职能的改革与创新应当紧密围绕着当前影响社会及经济稳定大局的基础性及根本性问题,加快转变管理理念及机制,逐步推动社会管理的改革,实现社会管理水平、效率及质量的逐步提升,从而提高公安机关在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等方面的维护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陈福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公共管理创新[J].求是, 2011(15):92-98.

[3]尹金初.以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指导和探索公安管理改革[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公安理论与实践),2005,15(5):10-18,23.

[4]师索.英德警务的新公共管理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公安理论与实践(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88-93.

[5]陈俊豪.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公安机关绩效管理浅探[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6):41-44.

第2篇:公共管理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公路;工程管理;途径

公路建设关系着国计民生,是国家的重要基础性建设,工程建设是确保公路安全畅通的首要前提。所以说公路质量的好坏对公路安全有很大的影响。公路建设完成以后,要注重其保养与维修,加强公路工程管理,这样才能提高公路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但是,我国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公路在使用过程中寿命短。维修多,甚至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影响公路质量的因素很多,下面我们从工程管理的角度分析提高公路建设质量的措施。

一、公路工程管理对公路质量提高的重要性

公路工程管理的内容有很多,包括公路勘察设计、工程招标、施工的前期准备、设备运行管理、施工现场管理、竣工验收等环节。总之,公路工程管理贯穿公路建设的全过程,保障公路工程顺利开工、施工、竣工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保障提高公路建设质量的重要前提。工程施工公路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我国的车流量不断地增加,公路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对公路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必须加强公路建设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合理管理公路修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公路招标管理,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水平,合理处理现场管理,最大限度的保障工程能够高质量、高效率竣工[1];另外,加强公路建设过程中监控工作,做好工程竣工验收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安全第一,施工次之,同时将安全监理放在首要位置,并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来规范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理控制,确保道路工程在安全的环境下有效进行。

二、我国公路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在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环境下,公路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公路建设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1、管理不规范。公路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很多项目管理制度不规范,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比如在公路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工作人员分工不明确,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应该管理哪路段工作;另外,我国公路建设在制度管理的施工监理和项目地理、政府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多矛盾;项目招标不规范,招标过程中存在较多漏洞,中标方法不合理,不能很好的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

2、设计方案不合理。公路设计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公路工程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程设计质量的高低。公路建设是一项工期长、施工技术复杂的工程,所以设计对其非常重要,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把握质量关,以免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质量、安全隐患,另外设计是保障工程按期竣工的很重要保障[2]。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项目管理者不重视工程设计方案的制定,最后导致设计变更、工程延期竣工的现象;还有些设计人员由于经验不足,设计方案缺乏可行性,导致实际工程与设计方案严重脱节,影响工程建设质量,浪费国家资源。

3、管理技术不过关。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空间、时间跨度大,管理上有较大的难度,需要管理人员不断的更新现有知识结构,实时跟进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公路建设管理出现管理混乱现象,主要原因是有些建设单位管理人员技术水平比较低,管理人员比较多,导致管理层和被管理层很难清晰的分离开来。还有施工单位存在挂靠现象,施工人员大多为非持证上岗人员,没有专业的施工管理人员,影响公路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3];对于公路施工前期准备工作不够重视,导致施工过程中力不从心;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管控制力度不够,导致工程质量中村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影响工程施工质量。另外监理单位的失职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工程的质量。

三、公路工程管理途径分析

1、工程建设前期工作。首先要对工程的可行性充分研究,严格审批施工图概预算、控制好投资规模;第二,严把招标关。对工程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公开招标,招标工作严格按照相关的招标管理办法公平、公正进行。最后,完善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施工图纸设计把关情况;图纸会审及设计技术交底情况;各参建单位人员资质及到岗情况;施工单位导线点、控制点、水准点测量复核情况;设备、原材料进场检验情况;工地试验室仪器设备标定情况,在否试验仪器设备标定期内工作;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检查安全员数量是否满足施工需要;检查各作业机具是否经检定合格并已报验,是否有相关单位的检定证书等等。

2、规范管理程序。影响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比较多,如何保证工程按质按期竣工是公路工程管理的一大难题。质量和进度兼顾科学管理措施的实现必须要协调好工程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做好施工人员、原材料以及设备的准备工作,保障施工过程中原材料能够及时供应施工所需,严防出现“人等物”现象,否则不仅影响施工,而且影响施工人员的情绪[4]。另外公路工程线路比较长,施工工作面大,将整个项目分成若干个工作点同时施工,能够大大缩短工期,提高工程效率;另外在工程施工中利用先进的施工设备,提高项目全体人员的综合素质,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以便调动施工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达到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的作用。

3、加强监控管理。施工质量是公路工程施工的关键,监理部门要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原则。公路工程监理部门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施工工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使道路工程在监理控制下保质保量的完成。公路工程监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监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而且要求监理人员有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和高效的执行力,对公路工程监理工作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与标准,确保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

4、加强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工作一直是公路施工管理中的重要管理内容,公路施工中一定要坚持“安全第一”的施工原则。首先,公路施工管理人员要提高安全意识,如果管理人员自身安全意识比较差,必然会影响整个工程的安全管理。同时,施工企业要加强安全监督,提高公路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尽量加快施工进度。

5、提高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公路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工作,需要管理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内容较混乱,不但要管理人,还要管理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这就要求施工团队不仅要有丰富的人员管理经验,又要有一定的设备管理经验,确保在施工过程中机械处于良好工作状态,施工人员能够各司其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并对其进行定期培训,掌握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确保施工过程中管理水平的提高,只有提高管理水平,才能确保公路工程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下高质高效的竣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公路工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系统的综合管理过程,工程的工作范围比较广,要求工程管理人员一定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还要了解施工、设计、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合理控制公路工程成本,协调好公路工程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保障公路工程保质保量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夏邦锦.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分析[J].新材料新装饰,2014,(7):210.

[2]王璐.探索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6).

第3篇:公共管理的途径范文

引言

1844年和1845年,美国纽约州议会两次通过法案决定把纽约州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归人纽约州立大学管理。据此,纽约州立公共图书馆隶属于纽约州教育部门(当时纽约州立大学既是一所大学,又是州的教育主管部门),由此开创了公共图书馆置于公立教育部门管理的先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人们大都认为公共图书馆应被视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于纽约州立图书馆学院的李小缘先生就认为“图书馆即教育”,他说,美国教育家一向称公共图书馆为平民大学,多数美国人也把图书馆看成是社会教育机构。麦维尔・杜威担任纽约州立大学董事会秘书职务十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利用兼任纽约州立图书馆馆长之职的有利条件,极力宣扬“图书馆是平民大学”的理念,进一步巩固了公共图书馆属于公立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也许是受美国影响,“二战”后的日本也一直把公共图书馆视作公立教育的组成部分,如日本的图书馆法律体系是以《教育基本法》为母法的,《教育基本法》将教育分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政治教育、宗教教育四大类,其中实施社会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是“设置图书馆、博物馆、公民馆等设施”,《社会教育法》第9条更是明确规定图书馆是“社会教育机构”。我国在民国时期,也曾把公共图书馆事务归人教育部管理。

然而,自“二战”结束后,把公共图书馆归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来管理的制度安排开始出现,这种制度安排主要从大多数欧洲国家兴起。自1953年苏联成立文化部、1959年法国成立文化部,把公共图书馆事务划归文化部管理以后,开始了公共图书馆的隶属关系逐渐从“教育”转向“文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起,大部分西方国家纷纷成立文化部,如1990年成立的挪威文化事务部、1991年成立的新西兰文化事务部、1992年成立的英国国家遗产部(1997年改名为文化新闻体育部)、1993年成立的加拿大国家遗产部和爱尔兰的艺术文化部等,并把公共图书馆事务归入文化部管理(唯一的例外是美国,美国至今未设立文化部)。解放后的我国,也一直把公共图书馆事务归人文化部管理。

在制度安排上,公共图书馆应归人教育部门管理还是文化部门管理,至今人们的认识仍有分歧。不过,无论是西方国家(除美国),还是我国,既然都把公共图书馆事务划归文化部门管理,那么,国家的文化管理体制必然对公共图书馆治理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谈论公共图书馆治理问题不能不联系国家的文化管理体制的变革现实。遗憾的是,目前国内业界谈论公共图书馆治理问题时,并没有紧密联系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向,难免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鉴于此,本文考察西方国家文化管理体制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治理特点,以期对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治理改革有所启发。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影响关系分析法”,这种方法主要用来分析两个关联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问题,用这一方法集中分析西方国家文化管理体制安排对公共图书馆治理所产生的影响。经过分析发现,西方国家公共图书馆治理之所以形成现在的制度安排,确实受到西方国家现行文化管理体制的制约与影响。为了具体描述这种制约与影响,本文首先分析西方国家文化管理的特点,然后再分析西方国家公共图书馆治理的特点。

2 西方国家文化管理的特点

在西方国家,由于各国历史传统和政治组织结构的不同,并不存在统一或一致的文化管理模式,也就是说并不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完全一致的文化管理模式,几乎有多少个国家就有多少种文化管理模式。但是,就是在这种多样化管理模式的表象背后,也能梳理出一些共相性的特点。

2.1

分权管理――政策、决策、执行相分离

在文化管理的权力配置上,西方国家普遍采取政策、决策、执行3个环节相分离的分权模式,即政府部门(如文化部)负责政策的制定和监督;政府组建的机构(Agencies,一般叫理事会)负责决策事务,这一机构一般叫“××委员会”或“××理事会”;各类文化活动主体(即具体的文化服务机构)负责执行理事会的决策。其中,理事会是文化行政部门的议事咨询机构,是具有半独立自的公法行政主体(准行政机构),一般依据议会的专门立法而组建。它的职权包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种类、规模和提供方式具有选择决定权;对文化拨款(基金)具有审批、分配、监督使用权;对文化活动主体的负责人(执行主管)具有选拔、任命及辞退权;对文化活动主体具有分派工作权和评价、奖惩权等。在西方国家语境中,“文化管理”(cultural management)由早期的“艺术管理”(art admin―istrafion)演变而来,所以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理事会组织在名称上仍然沿用“艺术理事会”字样。1946年成立的英国大不列颠艺术理事会(The Arts Council ofGreat Britain)于1994年改组为英格兰艺术理事会,开创了西方国家艺术管理理事会制。此后,其他西方国家纷纷仿效英国建立管理本国文化事务的艺术理事会,随着文化活动类型的迅速多样化,个别文化部门使用独立的理事会名称,如图书馆理事会(也叫图书馆委员会)。组建理事会来管理文化事务,并使其承担决策者责任是文化事务分权管理的根本标志。在这种分权管理体制下,政府、理事会和各文化活动主体之间各司其责、互相制衡、统一连动,如图1所示:

2.2

间接管理――分级管理和“一臂间距”原则

西方国家文化事务的分级管理,主要体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分享。作为联邦制国家的美国在这方面表现特别突出,即联邦政府一般不直接干涉地方政府的文化事务,而是以项目资助的方式对地方文化事务进行资助。英国除设有国家层面的英格兰艺术理事会(由原“大不列颠艺术理事会”改组成立)之外,还设立有地区级的北爱尔兰艺术理事会、苏格兰艺术理事会和威尔士艺术理事会,在英格兰地区则设有9个分支机构(直接归英格兰艺术理事会管理)。英国文化新闻体育部和英格兰艺术理事会对其他三个地区的文化事务不进行统一的、直接的管制,而是通过三个地区的文化部长和艺术理事会进行间接的协调管理。即使是具有中央集权传统的法国,也逐渐重视对文化事务的分权管理,尤其是1982年颁布《市镇、省、大区权力和自由法案》之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在文化事务管理方面达成了协调机制。2000―2002年任职的法国文化部部长Catherine Tasca称,她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在法国培养和确保有创造性的文化,需要文化部建立与地方权力机构的文化合作,通过文化教育,文化遗产可以更容易被大众理解,从而达到丰富个人生活体验的目的,由于巴黎和地方的文化发展都是缺一不可的,因此这两方面的主要研究机构都应该得到支持。

一些西方国家对文化事务的间接管理还体现在文

化经费资助的“一臂间距”(Arm’s Length)原则上。所谓“一臂间距”原则,就是国家把资助文化的资金不直接拨付给文化活动主体,而是把资金的申报、审批和分配权交给相应的第三方组织或专门的基金会组织的资助原则。由于第三方组织或基金会的成员往往由中立人士组成,所以该组织虽然接受政府委托,但却独立履行职能,从而尽可能使文化发展保持自身连续性,避免过多受到政府行政干预或受到各种党派纷争对拨款政策的不良影响,保证文化经费由最有资格的人进行客观公正地分配。这种保持“一臂间距”的文化资助原则得到了发达国家的广泛接受,“国际艺术理事会和文化机构联盟”(IFACCA)的文件指出,目前在世界各地,无论穷国还是富国,也不论英语国家还是非英语国家,都普遍采用“一臂问距”原则。这项制度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支持,相关的国际会议举办了多次。在西方国家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奥地利、比利时、芬兰、瑞典、瑞士等国均采用这一文化资金分配原则。

2.3

绩效管理――以结果为导向

对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包括公共图书馆服务),实施绩效管理是新公共管理(NPM)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绩效管理强调“3E”目标的实现:效益(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用(effectiveness),后来有的学者认为还应考虑另一个“E”:公平(equitv)。绩效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注重结果而非过程,注重公众的满意程度而非按部就班地遵守规则;从公共治理的角度说,要求绩效评价的重点从“投入”(input)和“产出”(output)转向“结果”(outcome)。区分产出和结果这两个概念,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特点,“产出”是指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结果”是指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对接受者产生的实际影响。如何衡量文化产品或服务的结果呢?对此可从富兰克斯・马塔拉索提出的文化发展指标体系中窥见一斑,如表1所示:

3 西方国家公共图书馆治理的特点

在上述文化管理体制的影响和制约下,西方国家的公共图书馆治理也形成了相应的特点,本文仅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供给、管理主体设置、经费投入、治理评价四个方面予以概括。

3.1

服务供给一全面覆盖,普遍均等

由于西方国家普遍重视社会的文化公平和公民文化权利保障理念(这一点在上文中没有专门称其为西方文化管理的特点,但从西方国家的文化繁荣程度和文化设施普及率上即可证明这一特点的实际存在),西方国家的公共图书馆治理普遍追求覆盖全社会的、普遍均等的服务目标。这一点可从图书馆服务半径、图书馆系统数量及其服务人口数等数据中得到证明。

英国文化新闻体育部于2001年颁布、2007年修订的《英国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把全英国分为5种区域类型,并分别规定了这5种区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从中可窥略其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覆盖程度,如表

从图书馆系统数量及其服务人口数来看,英国目前有208个公共图书馆系统(总分馆体系),每个系统的平均图书馆数量为22个,平均服务人口为29万,全国共有4 574个公共图书馆(包括流动点),平均1.4万人拥有一个图书馆或其服务点。挪威目前有公共图书馆系统454个,每个系统的平均图书馆数量为1.9个,每个系统平均服务人口为1万人,全国共有865个公共图书馆,平均1.8万人拥有1个图书馆。美国目前有公共图书馆系统9 207个,每个系统平均图书馆数量为1.9个,59,3%的系统服务人口不足1万人,35.1%的系统服务人口在1―10万人之间,只有5,5%的系统服务人口在10万人以上。美国的许多州都有法律规定,每2英里必须建一个图书馆,每一万人就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这个数字是中国的46倍)。在法国,仅巴黎市就有80多家图书馆;人口在1--5万的市镇中,91%设有图书馆;为了解决人口在l万人以下的乡镇和农村居民的借书难问题,法国政府专门成立了省外借中心图书馆,覆盖全国97.75%的村镇,平均1 500名乡村居民便有一个图书馆服务点或借阅点。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一些西方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覆盖范围之广与普遍均等服务程度。

3.2

管理主体――普遍的理事会制

公共图书馆治理中的管理主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负责图书馆管理事务的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图书馆运行和发展的决策及其监督实施事务。西方国家的文化管理体制普遍遵循政策、决策、执行相分离的分权原则,其中的决策环节普遍采用理事会制。受此影响,西方国家的公共图书馆治理中管理主体的设置也普遍采用理事会制。在美国的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中,管理主体既不是政府部门也不是政府官员,而是一种脱离政府直接控制的准政府组织――图书馆理事会。在国家层面,1970年尼克松总统签署建立“全国图书馆学信息科学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0n Libraries andInformation Sciences,NCLIS),NCLIS实际上就是国家层面的图书馆理事会。NCLIS的成员有16名,其中有2名(国会图书馆馆长1名,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研究所(IMLS)院长1名)是当然委员,但他们没有投票权;另外14人由参议院推荐和批准,由总统任命,任期5年。现有的委员中有律师、退休的图书馆馆长、房地产经纪人、杂志编辑、演员、历史学家等。NCLIS的性质是一个决策咨询机构,而不是行政管理机构,作为美国联邦政府的独立机构,其职责主要包括:①为美国人民发现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的需求;②将这些需求转变成国家的政策建议,以满足美国人民对于图=降馆和信息服务的需求;③向总统、国会、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供有关国家政策实施的咨询。美国的州、县、市、镇的公共图书馆系统大都设立有相应的图书馆理事会,其职权主要包括:确定所辖图书馆的工作目标(任务)权,馆长的任命权,经费的划拨与使用监督权,组织图书馆管理绩效的评估权等。如美国依利诺依州的《服务公众:依利诺依州公共图书馆标准》中规定:图书馆由一个理事会管理;理事会任命一名取得资格认证的人做图书馆管理者;理事会拥有控制图书馆所有财产以及对图书馆募集来或是受捐赠获取的资金合理支出的专权;图书馆管理者每个月都要向理事会呈交一份关于图书馆运行的书面报告等。在英国,根据英国现行的《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法案》,公共图书馆事务的管理由英国国家文化新闻体育部部长负责,其职责是“监督和促进英国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不断完善,并保证由此法而形成的(地方)图书馆理事会监督当地图书馆功能的妥善实施”,在这句话中点明了政府通过地方的图书馆理事会来间接管理图书馆事务。在国家层面,2000年成立了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委员会(MLA),取代了之前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委员会

(MGC)及图书馆与信息委员会(LIC),专门负责制定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国家宏观战略规划。MLA实际上就是国家层面的图书馆理事会。

3.3 经费投入――地方政府负责日常性经费,中央政府以项目经费予以支持

在西方国家,地方政府往往被法律指定为发展公共文化事务的主要责任主体,因此公共文化团体或机构的日常性经费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公共资金拨付,而中央政府则以项目经费的方式予以支持。无论是地方政府的拨款,还是中央政府的项目经费拨付,均按照“一臂间距”原则,首先划拨到指定的第三方组织或专门的基金会,由其进行分配。受此影响,西方国家公共图书馆的日常性经费也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拨款,中央政府则以项目经费方式予以支持,其款项也是由指定的第三方组织或基金会拨付,由各地区图书馆理事会进行分配和监督使用。

如在美国的公共图书馆经费中,地方政府、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投入分别占78%、13%和1%(在美国,州政府不属于地方政府,所以其对地方图书馆的投入也主要以项目经费方式投入),其他经费(如捐赠、罚款、有偿服务的收入)占9%(合计大于100%是因四舍五入处理的缘故)。美国联邦政府对文化项目的投入主要通过三个机构(体现“一臂间距”原则)来拨款: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国家博物馆图书馆研究所,其中的国家博物馆图书馆研究所(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IMLS)专门负责对博物馆、图书馆的项目资助。1997--2004年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IMLS拨付的图书馆建设6大项目资金及其数额,如表3所示:

在英国,地方政府的文化投入通过4个地区性艺术理事会拨付,中央政府的项目经费则统一通过英格兰艺术理事会进行拨付;法国中央政府的图书馆项目经费通过国家文化部拨付(法国尚未建立有英、美等国那样的图书馆理事会)。

3.4 治理评价――结果为本

自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新公共管理理论以来,西方国家的公共服务(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明显从重投入向重结果转型。如美国国会为此专门通过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1993),规定政府公共服务支出项目的评价从“规则为本”向“结果为本”转变。受公共服务重结果取向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公共图书馆治理评价活动开始显现出向“结果为本”方向转变的迹象。如在图书馆评估活动中,西方国家图书馆界开始呼吁逐渐从“绩效评估”(performance evaluation)向“成效评估”(outcomes evaluation)转变。所谓图书馆成效评估,就是以图书馆用户为中心来评估图书馆项目或服务的一种方法,其核心目标是衡量图书馆项目或服务对用户的实际影响结果,即图书馆通过跟踪调查其项目或服务的结果对用户的影响来评估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英国的文化新闻体育部于2008年最新修订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更是体现了以“结果为本”的价值取向,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看出,《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共有lO个测评指标,其中测评“为读者提供方便服务的程度”的指标有5个(指标1一指标5),测评“图书馆被利用程度”的指标有1个(指标6),测评“读者满意度评价”的指标有2个(指标7和指标8),测评“馆藏资源保障程度”的指标有2个(指标9和指标10)。从这10个测评指标及其内涵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其“用户为中心”和“结果为本”的价值取向。

进入21世纪后,一些西方国家公共图书馆界开始试探性地引入LibQUAL+(sERVQUAL的修改版)质量评价方法,这一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是:用户的意见是判断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唯一可靠依据;服务质量表现为用户感知的服务水平与其期待水平之间的差距;服务质量包含若干不同方面,而且每个方面可以通过若干相互关联的陈述项(评价指标)来测度。可见,更体现以结果为重心的评价取向。

4 结语

综上所述,西方国家文化管理体制的特点可以归结为:间接管理为主,自由、开放为旨趣,政策引导和经费支持为手段。即政府重视文化繁荣与发展,但考虑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贵在自由选择和创新的特点,一般不直接干预地方的文化事务和个人的文化活动,而是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和经费支持来达到繁荣和发展文化的目的。受此影响,西方国家的公共图书馆治理也表现出了相应的特点,如:把公共图书馆服务视为政府必须提供的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之一,追求覆盖全社会和普遍均等的目标;在管理方式上,如同间接管理其他文化事务一样,对公共图书馆的治理也以普遍实施理事会制来体现“政策、决策、执行相分离”的间接管理原则;在经费支持上,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中央政府的项目经费资助为补充,且都以“一臂间距”和法定程序运作,程序上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在治理评价上,越来越注重“以用户为中心”和“结果为本”的理念等。由于国情不同,西方国家公共图书馆治理的上述特点,不可能在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中“照搬”或硬性“嫁接”,但对正在深化中的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改革至少具有如下启示:

公共图书馆服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之一,必须遵循“覆盖全社会和普遍均等”的原则。对我国来说,把公共图书馆服务向城市边缘人群、农村人群辐射并向社会各类弱势人群倾斜是公共图书馆治理必须坚持的基本方向。

在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上,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的图书馆理事会制(或者叫图书馆委员会制),因为理事会制被普遍认为是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能力的有效管理模式。图书馆理事会制不仅能适应“治理”(而不是“统治”)的要求,而且还有助于形成“政策、决策、执行相分离”的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作为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城市之一的深圳市,目前正在公共图书馆在内的事业单位中试行理事会制(2007年启动),不管这一“试行”能否成功,都可视为是一次必要尝试。

第4篇:公共管理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房建工程;施工过程;影响因素;管理途径

在房建工程施工中,由于工程建设较为复杂,所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由此导致了工程施工过程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促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不利的影响,在工程施工管理中,人的因素、技术因素、材料因素、施工进度、高效的施工管理团队等都是影响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因素,如何加强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管理是加强房建工程施工过程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房建工程施工过程管理的影响因素

1、人的因素

在房建工程施工过程中,人的因素是工程施工管理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对于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人的因素主要分为管理层人员的影响和施工人员的影响,管理层人员对于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负有直接责任,如果管理层人员没有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就会导致工程施工难以有序进行,不仅严重影响到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还会对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效率造成一定的影响,由此导致施工企业在市场上的信誉和形象受到损害。施工人员是工程施工的主体,对于工程施工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加强工程施工管理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2、技术因素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技术因素对于工程施工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建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不断的引进先进的科学施工技术,并不断的对施工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以有效的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实现对工程施工过程的有效控制与管理。此外,熟悉施工图纸也是工程施工管理中重要的技术影响因素,如果施工单位没有对工程施工图纸进行有效的解读和诠释,对于图纸的设计意图没有充分的理解和领会,就会导致在工程施工中出现混乱,从而严重影响到对工程施工过程的管理与控制,也会对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一定要对影响施工技术的因素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保证充分发挥其对工程施工的促进作用。

3、材料因素

材料因素对于工程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材料所占的比例最大,要想实现对工程施工过程的有效控制与管理,就必须对材料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材料因素主要包括购买、运输、现场施工与管理、剩余材料处理等,这些内容都对材料因素的有效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控制,以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实现工程施工成本的节约。

4、施工管理团队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高效的施工管理团队是对于促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房建工程的施工过程较为复杂,所涉及的因素较多,需要进行管理与控制的因素也较多,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对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施工企业就很难实现对工程施工的有效管理,而对影响因素进行控制与管理的主体就是施工管理团队,高效的施工管理团队可以对工程施工中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制定出有效的措施以解决问题,从而有效促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因此,施工企业一定要建立一支高效的施工管理团队,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以有效促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房建工程施工过程管理的有效途径

1、加强对人为因素的管理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人为因素的管理,以有效促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对管理层人员的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首先要对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综合素质培训,以培养其管理素质,更好的在工程施工中进行有效的管理,其次,施工企业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技能素质培训,以使其可以在工程施工监管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以促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对施工人员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施工企业首先要加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以保证其在工程施工中可以以工程施工质量为前提,对工程施工的技术方法、材料等进行科学的实施和配置,以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

2、加强对技术因素的管理

先进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和效率,促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并有效节约工程施工的成本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要对施工技术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首先,施工企业要不断的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以有效促进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施工企业一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以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次,施工企业在施工进行工程施工之前,一定要充分解读工程施工图纸,了解图纸设计意图,并根据图纸与设计人员及建设单位进行充分的沟通,从而保证对施工图纸的全面了解,以减少后续工程施工中的返工问题,从而有效促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并保证施工的整合有序,以更好的对工程施工进行控制与管理。

3、加强对材料因素的管理

在材料购买过程中,保证所购买材料的物美价廉是非常重要的,采购人员一定要保持质量第一的心态,对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多家对比,选出质量好、价格低的材料,以实现对工程施工成本的节约。在运输过程中,采购人员一定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将对材料的损害降到最低,以保证降低工程施工成本的损失。在材料流入施工现场的过程中,施工企业要对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对于不合格的材料要严禁流入施工现场,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而对于现场施工材料的管理,施工企业则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要保证现场材料摆放的整齐,有序,并做好防腐措施,以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损失降到最低。在工程施工的最后阶段,施工单位要对工程施工剩余的材料进行严格的盘查和计算,将剩余材料回收,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施工成本,同时也实现对施工材料的全过程控制与管理,从而保证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并促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4、建立一支高效的施工管理团队

在建立施工管理团队时,施工企业要对团队的管理内容、权利范围等进行清除的阐述,以保证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团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作用,对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首先,施工企业要在管理人员及施工队伍中挑选出高素质的人员,这些人员要具有专业技能及一定的管理才能,组成施工管理团队之后再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以有效提高团队人员的综合素质,施工企业要明确管理团队的职责范围,使其可以充分发挥作用。施工管理团队要对工程施工的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对于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管理团队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管理团队还要将工程施工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总结,以对出现问题频繁的工序进行改进和创新,以有效减少工程施工中的失误,促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是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因此,施工企业一定要针对工程施工中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以实现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从而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并有效降低工程施工的成本。

参考文献:

[1] 刘维宁. 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管理的探讨[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11)

[2] 何晶. 浅谈施工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研究[J]. 今日科苑, 2009,(13)

[3] 刁晓, 王伟. 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要点[J]. 民营科技, 2011,(04)

第5篇:公共管理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目前较为成熟的管理科学模型有:决策理论模型,盈亏平衡模型,网络模型、资源配置模型、对策模型等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就是要求我们将不断进步和日趋完善的管理科学的理论及时运用于项目施工管理和企业管理当中,及时转化为生产总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如何将其及时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的管理、生产实践当中,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关键是结合项目施工进行创新。

1.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符合时展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企业如何构建能够适应建筑市场发展需要,创建符合市场发展要求新项目管理模式,是当前建筑工程企业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建筑工程企业只有在不断创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对策,才能为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其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上的创新,也是大力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当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不利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正常开展,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摈弃其中不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方面,才能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再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适应了建筑市场发展要求。建筑市场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为了适应发展的基本要求,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最后,大力开展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是适应当前管理科学理论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科技发展迅速,如何将先进技术运用到建筑工程企业管理与生产实践当中,对建筑工程企业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将项目管理的精华纳入到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当中,切实提升建筑项目管理水平。

2.现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创新的途径

2.1提高创新项目管理模式,不断激发管理活力

加强项目管理,关键要建设一支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项目负责人队伍。企业要认真制定项目负责人队伍建设规划,抓好建造师资格认证工作,加快项目负责人职业化步伐,重视项目负责人后备人才队伍储备,加大项目负责人的培训力度,尽快提高项目负责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切实解决项目负责人队伍总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问题。

2.2改革项目管理体制,不断提高管理效益

要加强项目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必须坚持“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全面推进岗位人员IC卡管理制度,规范施工管理责任制,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改革项目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项目管理体系。

2.2.1建立多元化的、适应项目生产需要的项目管理体系

要适应建筑市场发展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不断探索适合企业发展规模和要求的项目管理方式。如对于企业中标的大型工程项目,可采取公司直管方式,由企业组建项目经理部,负责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各分公司根据协议投入资源,组织施工管理,企业实施监控和评价,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效益;对于以企业资质中标的中小项目,可采取委托管理方式,交由分公司管理,施工企业原则上只对该项目进行技术指导、安全质量监督,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协调等工作由分公司具体实施,并按照委托合同承担相应责任,从而充分发挥企业优势,调动分公司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2.2.2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责任成本管理体系

要坚持“成本领先”原则,切实把成本管理放在项目管理工作的突出位置,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责任成本管理体系。相对更加公平、方便,效率更高,要积极推行市场开发和项目管理一体化,建立项目成本核算制,严禁低价恶性竞标。要加强项目投标前评估和中标后测算,明确项目利润目标,做到投标有底线,管理有目标;要树立全员成本观念,积极推行“经理负责、全员管理、集体承包、风险抵押”的全员风险承包责任制,实行项目完全成本核算,细化责任预算编制,层层分解可控成本,抓好项目中期考核和绩效评价;要切实把项目责任成本执行情况同项目部负责人承包奖惩、职工收入挂钩,作为项目管理考核、奖惩、职工收入的基本依据,充分挖掘项目管理潜力,确保项目预期成本目标的实现。

2.3转换项目管理机制,确保项目安全质量

工程项目是企业安全、质量、信誉的第一道屏障,也是展示企业形象的窗口。

2.3.1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可控责任机制

安全生产是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完成项目任务、取得项目效益的根本保证。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建立健全以项目部为重点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突发事故(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全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能力,严格操作规范,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

2.3.2建立和完善质量创优机制

要牢固树立“以质取胜、以优创誉”的经营管理理念,制定工程项目创优规划,明确创优目标,细化创优标准,落实创优措施,形成创优工作机制。要加强项目部的质量自控能力,强化过程控制,克服质量通病,认真把好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单项工程的质量关,坚决杜绝重大质量事故,确保工程质量,努力创精品工程、品牌工程。

2.3.3建立和完善现场管理机制

施工现场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展示企业形象的重要窗口。各级管理者尤其是工程项目管理者要高度重视施工现场管理,认真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安全标准工地、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形成现场管理标准化的工作机制。

2.4强化基础管理,提高项目管理质量

项目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必须要夯实管理基础,提高管理效能,向管理要效益。

2.4.1加强风险管理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风险无处不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规范和完善的过程中,加强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减少和避免风险损失,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施工企业的主要风险有:低报价中标的效益风险、履行合同承诺的信誉风险、结算不及时的诉讼风险等,稍有不慎,整个项目可能将导致举步为艰的境况。

2.4.2强化技术管理

要把技术管理的落脚点放在工程项目上,进一步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科学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做到施工组织落实到位、设计要求施工到位、施工工艺管理到位。要建立项目策划机制和程序,充分利用和发挥项目有效资源,做到精心策划、科学决策、强化控制、精细管理,努力实现施工方案最佳、资源组合合理、商务方案最优、经济效益最大化。要抓好工法的开发应用,大力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推动工艺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4.3抓好物资建材的管理

要坚持“归口管理、集中采购”的原则,对大宗材料、主要物资设备实行集中采购、公开招标,努力降低成本。要把好物资设备进场检验关、材料领用发放关、周转料回收利用关和废旧物资处理关,严格控制物资消耗。要大力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形成“人人讲节约、个个增效益”良好风尚,努力构建节约型项目。

3.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是实现建筑项目管理目标的必然途径。用科学的管理模式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从而提高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只有在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才能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才能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徐雯.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应用[J].科技传播,2012,(1)

[2]陈力文.浅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思考[J].广东建材,2011,(12)

第6篇:公共管理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现场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1 场地管控的关键意义

由于当前的经济体系发展的比较良好,在建筑业中的建设方向,要求实现具有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与协作化等多项现代化水平的施工企业。不过高规定的建筑单位,在管控层次之中,有些是以项目为关键点的,所以建设场地的管控就成了目前管控的重点内容。其负担着建筑项目的建设安全和建设品质等的一些关键的任务。开展场地的管控活动,能够切实的确保单位提升信誉,设置优秀的形象,更好的适应当前的竞争,提升利润。所以,要关注建设状态的管控,切实的提升场地的管控体系,提升市场份额,关注建筑单位的根基,进而合理的应对当前的市场竞争。

项目主体建设品质的优良,和项目成本的多少,都和土建项目的建设场地的管控工作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其是当前项目管控的一个关键构成要素,要确保项目的品质和建设时间等良好,就要积极的开展建设场地的管控活动。

2建设场地管控工作面对的不利现象

2.1管控人员的素养不高,安全思想较低

建设速率和项目资金的投入,都会受到场地的安全先现象的干扰,但是从具体点状态中我们发现,安全是我们经常性的容易忽视的要素。所以,设置综合化的管控体系,是当前建设场地的建设安全活动的重点内容,将安全思想带给所有的场地之中的工作者是我们要积极分析的内容。建设场地的管控活动规定工作者的素养要优秀,不过目前的行业发展速率非常迅猛,管控体系不合理,工作者不能够合乎行业的发展规定,此时就会导致很多的不安全的问题发生。安全建设是当前场地管控的关键点,工作者的安全思想太差,导致土建项目无法受到保证,其体现出来的是建设场地的管控体系不完善,进而就干扰到场地管控的品质以及安全性。

2.2不具有合理的材料管控模式

此类项目的建设场地使用到的材料种类非常多,在具体的工作之中,工作者对于物质的供应和放置等未开展综合化的类型划分,此时导致一些材料互相的干扰,进而发生了浪费问题。同时在这些步骤之中还有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存在,进而对建设品质产生非常大的干扰,提升了项目的成本。所以,要积极的对材料开展管控活动 。

2.3建设场地不具有品质和技术管控的措施

建设场地不具有品质层次中的管控措施,关键的体现为土建的实体以及尺寸等等的要素不合乎品质管控的标准,项目存在缝隙问题。在技术管控有关的层次中,建设场地中缺少专业的管控工作者,经常性的会发生一些不良现象,对于全新的物质和技术不是很了解,责任意识太差,此时使得场地的管控活动面对非常多的不利现象 。

2.4对工作者开展的管控活动有很大的难度,暂时性的用电项目掌控不好

在建设项目的建设场地,工作者的总数非常多,要面对非常多的建设步骤,此时就使得管控很困难。一般是因为个别工作者的建设不合理,使得建设的安全以及品质无法维护好。所以,要积极的开展建设安全工作,确保建设步骤合理,就要对工作者开展管控活动。

因为这类项目的建设场地之中,存在一些短暂的用电行为。所以,很多的建设场地在暂时性的用电的时候不具有综合化的部署方针,技术方法也不合理,建设场地的工作者不具有自我保护的思想,使用不专业的工作者对线路和装置等进行拆装活动,此时就导致建设场地面对很多的不利现象。

2.5不关注文明建设,装置老旧,维护管控面对很多的不利现象

目前时期,建设场地经常性的会存在一些脏乱现象,施工部门不善管理,导致施工现场卫生条件低下,严重污染环境;秩序混乱,垃圾随意乱扔乱放;巨大的施工噪音等等诸多的问题都给附近的住户造成了困扰。某部分建筑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低成本的施工,对于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投资金额较少,导致设备陈旧、老化得不到及时的更换,为引发安全事故埋下了隐患。除此之外,因为工作者的数量不多,建设场地使用一些不是很有专业性的工作者,其对于装置的活动步骤以及维护保养等不是很了解,此时就在这些层次之中导致了很多的不利现象,进而严重的干扰到场地的品质管控活动的开展。

3应对方法

3.1安全管理

3.1.1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

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专业技能强的综合性人才胜任。施工时,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展开安全有效地施工,在思想上,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防范于未然。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可定期开展专业性的培训,满足施工现场管理对人才的需求,借此保障土建工程安全施工。随着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筑企业不断完善施工现场的管理制度,针对不同的建筑结构、地质条件引发的新问题,可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进行处理,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对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讲解,演示新设备、新材料的使用方法,安全有效地处理在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

3.1.2 加强施工安全教育,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安全管理在工程施工现场工作中非常重要,因此,要求管理人员除了学习安全知识外,还对他们进行培训、考核,深化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升大家的安全技能水平,保证大家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创建优质的施工队伍,使建筑企业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纪律严明、富有创造力的施工队伍。加强施工现场设备、材料的管理,严格监控材料使用规范,实行限额领料制度,重视材料的入出库、领取,投料、补料、用料、退料等重要环节的管理,实行节约有奖、超出受罚的管理制度。

3.2强化管理体系

重视施工现场管理的技术准备、用电安全、机械设备保养维修等多方面的管理,严格贯彻落实现场文明施工。面对工艺复杂、材料繁多的工程项目,员工必做好技术准备,熟悉施工的要求、图纸,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使用专业人员对用电线路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对于机械设备陈旧做到及时更换,加强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引导他们正确的使用机械设备,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为防止环境污染、噪声扰民、治理不善,出现脏、乱、差的现象,要实行景观化现场管理,设立标志牌、平面图以及两米高的围栏等等多项防护措施。强化施工现场管理体系,建立满足各项项目需要的管理机构。

总的来讲,项目管控的关键点是土建项目建设场地的管控工作,只有将该项活动开展好,才可以保证总的建设品质优秀。设置优秀的单位形象,提升自身的品牌,强化竞争,为单位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吴小宇.土建施工的现场管理及解决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7).

[2]张延庆.浅析土建施工的现场管理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267-267.

第7篇:公共管理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存在竞争,建筑业也不例外,技术的进步更加使竞争不断激烈,也对从事建筑业的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凭借高水平的施工管理和良好的施工技术。归根结底,建筑工程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其中包括着施工前的决策制定、施工进程中的监理以及竣工后的质量检测等,只有这些环节协调、配合好了,才能保证整体的施工质量。而这些环节质量的保证都要依靠工作人员精湛的技术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但是,“人”的工作往往会出现一定的误差,为避免这种误差的出现,管理者就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因此,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土建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概述

在整个土建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阶段的复杂多变、易受影响、难以管理是众所周知的,对于施工现场进行科学的管理是决定最后的工程质量效益的关键,工程从现场开工、施工过程、竣工验收都发生在施工现场,所以此阶段可谓体现了一个建筑工程项目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是项目管理的最重要内容,把握控制好施工现场的管理,也就完成了施工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于工程建设的成本经济控制、质量安全提高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施工作业、物资流通、施工质量、整体规划、成本优化、岗位责任等因素都是现场施工管理的必要内容,对这些因素的管理与优化要以五大目标为方向。第一目标是完成能令用户满意的建筑任务与建筑产品。第二目标是重构组织作业方式,令建筑施工的效率与效益都能得到提高。第三目标是提升员工素质,为企业提供更优秀的人力资源。第四目标是降低各种资源的消耗,减少成本。第五目标是令施工流程可以迈向标准化。

二.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途径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①审查图纸

在工程施工中,施工图纸好比战场上士兵的武器。因此,在建筑施工前必须仔细检查图纸的每个细节,这就好比战争开始前士兵检查手里的武器是否顺手、是否锋利,事关生死安危,必须严谨对待。图纸的审查不能仅靠自己检查,还要通过专家会议审查,最后在施工现场还要进行鉴定。审查鉴定的主要内容包括:施工图纸对施工的各部分是否都有明确安排,图纸与说明书描述是否一致,是否根据地质条件进行了地基处理,是否弄清了建筑物与地下构筑管线之间的关系。

② 计算施工预算

企业承包项目并进行施工都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预算标准。不进行合理的工程预算,盲目施工,怎么能使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呢?因此我们必须在施工前,根据施工图纸、方案,结合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行精确的预算。

2.现场人员管理

要使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技术进一步提高,我们首先必须从员工的自身素质入手,现场施工工作是由员工共同完成的,所以每一个员工共同构成了建筑工程的灵魂,充分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其都参与到现场施工的管理工作中,增强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员工们用主人翁的精神积极面对其工作,能有效的增强其责任感。

3.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施工现场,可以说是安全事故的高发区域。和谐社会的进程为建筑现场的施工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场管理人员要从思想观念上对安全因素提高认识,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对安全管理措施和管理模式进行探究,这样才能实现施工现场的科学管理、文明管理,满足现代建筑市场的发展需求。

①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健全完善的现场管理安全体系应包含六个方面,分别是:组织管理、监督检查、安全责任、技术保证、思想保证、政治制度,这六方面的安全保证体系不只可以有效管控全部的施工现场,而且对公司本身也能实现安全管控。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健全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章,比如“一标准五规范”等。在具体的制定方面,要注意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尤其是模板、临时用电、脚手架之类的重点工程,可以针对现场管理和文明施工制定专项的优化方案。

②落实安全管理细节

施工现场的众多安全隐患都源自施工时某些细节得不到落实,所以现场管理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奖罚措施、测评结果、安技费用三种现场管理手段都要落实到细节上才能发挥出真正的效果。一方面对安全问题实行严格管理,另一方面对违规施工现象与安全隐患进行细化、彻底的审查,力争在最基础环节将所有的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4.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

一个建设工程最终的成果衡量标准无疑是质量的优劣,控制好质量的管理是项目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当中,首先,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与责任意识的培养,这是形成良好工程质量的基础,因为一切的工程实体都要依靠施工人员的一砖一瓦去建设,人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进一步提高其业务水平,增强其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成为了首要的管理任务,比如:施工单位可以通过师徒模式来进行一对一地技术指导,让新人在师傅的带领和教授当中很快掌握技术要领,提高进步速度,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独当一面,处理各种复杂的工程疑难问题,并且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实际施工经验的积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到一起,进而提高其施工技术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增强施工人员的工作责任感,深刻明确自身的重大责任,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不是儿戏,其关乎到生命财产的安全与经济利益的获取,必须认真严肃地对待,不可麻痹大意,忽视怠慢,从思想观念上重新认识到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性;其次,需要仔细研究图纸,做好图纸会审工作,坚决按照设计要求来进行施工,找出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认真反复检查各项施工方案的准确性与实用性,然后才可在实际工程中进行运用,同时针对每一道施工工序要进行及时的技术交底,正确指导工人进行施工,让工程操作变得更加规范标准,而施工人员对于现场的质量检查与监督也是必备不可少的步骤,每一天由质量检查员亲自检查工程的施工是否合理正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与施工规范规定,及时发现工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排除质量隐患,与此同时,做好施工进度的安排计划,合理分配各工种的施工顺序,以免出现施工混乱,影响在工程质量的不良情况。

5.土建施工现场进度管理

工程进度管理在工程项目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工程进度可以直观反映出建筑工程的实际进展情况。工程进度落后于计划进度,就意味着项目投资者的损失、施工企业的失信以及相关人员的利益受损,所以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促使项目如期竣工是切实可行的。需要在分析进度拖延原因的基础上,合理制定计划并实施全过程的动态跟踪管理,及时跟踪、检查与纠偏,以便建筑工程按照合同顺利竣工,或者在保证工程质量及成本的前提下提前竣工。

①制定工程进度计划切实可行,施工中及时跟踪与检查

项目施工的过程就是项目进度计划的实施过程,它指导着项目整体的施工进度,对项目进度的控制可以通过由年到周不断细化的进度计划实现。工程进度计划对于建筑项目施工具有指导性作用,也是施工管理中的评价标准之一,所以在制定计划时应当切合实际,具有可行性。把握好建筑工程的进度、成本、质量之间的关系,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工程计划,在制定完成之后,并对其进行项目进度计划的检查与评价。要把握好三者的关系,建设方应当根据各方所指定的计划,对拟定现场工程项目总计划进行合理的拟定,最后再向各方实施反馈,并及时听取各方的积极意见。对于这个计划的内容,不仅要包含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还要包括工程的成本和质量,当实际情况与计划不相符时,应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工程进度计划应当包含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勘探及设计单位的工作计划,同时要考虑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影响。编制时,应充分考虑可预见的影响要素,将其对工程进度可施加的影响力控制在最小,同时积极提高企业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及时跟踪、检查和评价,做到既实事求是、又与时俱进。项目进度的检查工作通常是由专门的控制人员定期对项目进度情况进行检查,获得项目施工的各类信息,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不断调整进度计划,为项目进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②建筑施工各方协调合作,合理运用科学的进度管理手段

建筑项目工程的参与单位较多,各单位之间又划分了多个部门,这就需要在制定进度计划以及建设施工过程中协调好各单位、各部门的关系,加强配合,充分发挥各方功能。一方面,在制定工程进度计划时,要充分听取各方工作意见,全面、实际地考虑各项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进度计划实施过程中,也要按需调整计划中不合理的事项,并及时向各参与方说明情况,进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保证整个工程按期完成。

三.结语

总而言之,做好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在整个工程管理中占据了核心地位。施工企业要想实现工程经济效益及工程质量的综合提高,就必须注重现场施工的控制和管理,并找出一些具有针对性措施,在遵守建筑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保证工程施工安全及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为企业创造最大可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立贡,王建国,余彬.浅谈建设工程中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J].中国储运,2010(01):56-57.

[2]刘付中,张红彬.浅谈现场施工管理[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233-234.

第8篇:公共管理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土建工程;管理途径;有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S96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建工程行业在快速发展中,各种建筑设施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并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逐渐体现出重要的价值地位。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愈加关注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而土建工程中的施工管理是直接影响着土建工程项目的成败,因此,土建工程的施工管理在土建工程项目中是非常重要的。因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也非常的激烈,尤其是一些待发展地区。所以,土建工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的地位,就需要加强土建工程的施工管理,保障施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进度,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提高土建工程的施工水平,使得建筑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力脱颖而出。

一、我国土建工程发展现状研究

土建工程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施工单位内部、设计监理部门与业主之间利益关系要整理清晰。这方面管理工作的可靠性将有助于促进各项细节内容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土建工程控制的具体要求包括:通过既定期限的绩效考核、成本预算评析、资源设计标准格式改进和材料监管的手段,尽量维持工程质量控制所需的工期、质量、安全效能水平。内部单个环节的监管必须足够细致,做到清晰化的现场控制,维持质量和造价的合理关联模式,进而保证土建工程项目主体能够安全、快速的完成整体任务。从管理实际内容角度观察,有关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和相关投资模式的合理性都应科学评价,这是企业实现自身效益调整的必要途径[1]。

二、我国土建工程管理工作中的弊端分析

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文化背景作用下,我国土建行业已经具备自身专门的管理控制体系,并且长久以来产生不少的价值贡献。但在项目承揽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有关细节的局限状况和质量不足等问题时有发生,所以需要树立宏观研究的思维模式,争取发现施工活动中各类细节问题,真正做到系统地规划和调整。现下工程管理活动中的具体问题表现如下

1、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土建工程施工管理中,没有健全的管理体制,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国内很多地方的大部分土建工程企业为了节省开支,大量的削减安全管理机构与质量管理相关人员,导致了土建工程项目中的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管理人员的不足,还有一些管理人员需要一人兼多个管理岗位,这就给土建工程的施工管理带来了难度。如果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没有健全的管理体制,那么施工管理工程很难得到有效的开展[2]。

2、人员素质不高

施工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部分建筑企业因缺少相应的技术设施,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部分参加土建工程施工项目的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并没有达到相关标准,且缺乏相应的施工责任感以及工作积极性,这些综合素质水平不高的施工人员,在土建工程项目建设中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

3、建筑材料质量问题

建筑材料是土建工程项目建设的基础,建筑材料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体工程建筑项目的质量。建筑材料的包括水泥、木材、钢材、混泥土等等,根据土建工程的施工阶段不同,所需要的建筑材料都需要根据土建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图纸进行选择相应的施工材料。在土建工程建设发展迅速地区,建筑材料的来源比较广泛,一些供应商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将一些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供给施工企业,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工程项目的质量。因此,在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中,如果施工企业所采购的建筑材料不能达到施工标准,都将对土建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以及施工进度造成影响,也对工程项目竣工后投入使用埋下了安全隐患。

4、安全管理问题

在土建工程项目施工中,安全管理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但在实际的项目工程施工中,仍存在着许多的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隐患不仅影响到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也影响到施工人员的安全。产生施工安全问题有多方面的因素,部分施工企业只关注土建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以及施工成本,并没有将施工安全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也没有意识到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且施工人员缺乏相关的安全生产意识,这些不仅土建工程[3]。

三、加强我国土建工程管理的主要措施

1、创新管理观念和实施模式

现下不同行业的竞争活动比较激烈,土建工程面临深刻的生存和发展挑战。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实际发展状况继续经营模式的适时调整和优化,提倡全新的优化手段,明确树立全面的战略规划理论格局。有关工程企业的经营开发工作要受到全面重视,并将其作为改革的首要任务。管理思想应该做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并广泛重视人才效应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地位,逐步建立起高级的科技人才选拔渠道,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实际绩效水准。

2、重视项目的总体造价控制

造价控制是整个土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经过科学的经验设计和部门协调之后,保证成本规模的标准控制效益,抓紧联系人工、材料的优化措施,完成整个工程成本的全面规划工作。对于一些不可预料的工程事故,要重视事后的协调,同时加强事前和事中的质量维护水平,坚决杜绝技术不足的返工现象发生,维持经济成本和相关造价的稳定性,促进后期技术创新的融资和投入实力。

3、加强建筑材料质量管理

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施工设备以及配件进行严格的监管,是保证项目工程质量的前提。加强对建筑材料的监管,是对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保证。施工企业应加强对材料供应商进行调查,并进行筛选,选择信誉度较高的供应商,从而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符合施工要求。还要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收,对供应商出具的试验报告以及出厂合格证书进行检查,并对材料进行抽样检查后,才能让建筑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对于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不准进入施工场地。

4、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在土建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也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进度。因此,施工企业应加强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严格根据各项施工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对各个部门中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明确的划分,通过部门的层层安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并根据安全生产的相关制度建立相应的奖罚制度,并定期对生产负责人进行考核。

5、加强人员素质的培养

在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施工企业应坚持“以人为本”,因为工程项目的开展都离不开人。由于土建工程的施工过程非常的复杂,且都需要人来进行操作,但因我国建筑行业的起步比较晚,土建技术人员培训系统不是很完善,许多的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时,因对施工设备的操作不熟练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都将会给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造成影响。

结束语

土建工程的管理是整个工程优化设置的必要流程,与有关应用技术的拓展和项目质量的完善,以及经济效益规模的控制等都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现实性的管理工作中,应该尽量采取一些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具体促进工程质量上升到更高的技术水平规模,促进土建工程长远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添明.议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研究[J].科技信息.2010(01):133-134.

第9篇:公共管理的途径范文

倡导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起。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实现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的整体提升,这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然而,县级公共图书馆管理本身存在着一些漏洞,再加上受现代网络信息的冲击,致使一些县级公共图书馆发挥不出应有的效应,进一步实现县级图书馆管理的高效化和高质化,已经成为县级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县级图书馆建设的内容 

目前关于县级图书馆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开展的:一是对县级图书馆发展现状问题的实例研究,即对某个县级图书馆的自身资源存储量、类型、职能划分等进行分析,这个分析主要采用的是实地调查研究和实例数据分析对比等方法,掌握该馆发展现状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分析得出该馆的发展空间限制,针对该馆存在的特定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打破之前的发展限制,为县级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科学的见解。二是关于县级图书馆发展模式的研究,这主要是从县级图书馆建设模式应该跟上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步伐这一角度来研究的,即县级图书馆不再只是按照传统的借阅部、还书处等简单的模式来运转,而是应该跟上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脚步,将信息化、数字化的概念引进图书馆建设中。传统纸质资源已经跟不上时展的需要,而且图书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这对图书馆的经费也是一种考验,因此使用现代化网络为图书馆用户提供信息,构建完善的信息资源服务系统也是当前县级图书馆应该着重建设的方面。三是对县级图书馆为下级机构服务的研究,也就是对乡镇、农村等文化站提供服务,让更多的群众能够享受到图书馆的资源,得以实现信息共享。“十一五”规划中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摆到了突出位置,而村民素质的提高才是建设新农村的重中之重,他们是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所以县级图书馆等基层机构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知识的源泉,是农民学习知识的教育基地,通过县级图书馆积极发挥其引导作用,积极宣传图书馆的新功能,吸引更多的村民来利用图书馆,实现基层文化系统的信息共享。从之前学者们的研究来看,县级图书馆的模式正在逐步与现代化社会接轨,改变了传统的纸质文献的存储和借阅模式,而不同地区的图书馆建设还需要考虑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等因素,因此笔者将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对县级图书馆现状的了解,提出一些建设县级图书馆的思考和建议。 

2、县级图书馆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比较多,而这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农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而县级图书馆的建设,更大的群体是农民,服务农民,加强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建设县级图书馆是广大市民学习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时代的必然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图书馆的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县级图书馆对于再教育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县级图书馆是文献资料整理、收藏、利用和传播的中心,是当地广大市民,师生学习、研究和教学的中心是学校的信息窗口,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信息源。 

3、县级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决定其经费供给形式,由政府财政划拨,这当然属于标准的计划经济产物,图书馆管理也带来吃“大锅饭”的印记。上级划拨多少钱就办多少事,服务水平上不去,自身建设与现实需要脱节,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被削弱,干好干坏一个样,应付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资金短缺,服务方式滞后,不能满足读者个性需求。图书馆大多没有完善的评估制度,难以形成制约要件,只看统计数字,不看质量检查,图书馆管理还处在看门守院的水平。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管理现状,就必须要打破“大锅饭”,要引入竞争机制,使馆员产生紧迫感、危机感,建立经营服务型双重管理体制,变“输血”为“造血”,这才能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建立经营服务型双重管理体制,这是县级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图书馆是国家投资兴建的,但政府资金支持不足也是难以破解的难题,等米下锅的日子当然不好过,在短期内国家无法划拨图书馆建设经费的情况下,如果图书馆还像原来那样等、靠、要,就会错过发展良机。所以,只有主动出击,建立新的机制,改变经营策略,优化服务方式,主动适应改革,才能获得图书馆的新生。 

4、我国县级公共图书馆管理面临的困境 

4.1、管理经费不足,馆内软硬件设施有待完善 

一般说来,我国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当地政府的财政投入,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十分微薄,难以支撑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另一方面,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对建设公共图书馆的认识不够深刻,不愿拿出过多资金来建设公共图书馆,导致部分县级公共图书馆馆内购书费、运行费、维护费、业务费等软件设施跟不上,资金短缺还使得一些县级图书馆建筑或使用设备老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公共图书馆在民众心中的地位和形象,不完善的软件设施也导致公共图书馆很少有人问津。 

4.2、管理方式落后,严重影响图书馆管理质量 

目前,我国很多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依然延续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手工编目、手工借阅、半开架或闭架借阅,服务方式依然采用馆员与读者面对面的服务等,这种落后的图书馆管理方式不仅严重影响到图书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常常导致读者与馆员难以有效沟通的局面,造成读者对图书馆管理服务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