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媒体时代的困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自媒体;新闻;传播;互播;转变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58-0076-03
互联网在21世纪的普及率发展到了空前的程度,也使得全球构建了一个可信息共享的公共平台,因此也催生了除报纸、电台、电视的第四媒体形式,并且借助了现代Web2.0技术再一次带来了新媒体改革的浪潮。而这种媒体形式通过微博、微信、博客等公众平台,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采访者和传播者,因此也将这一形式命名为“自媒体”。
1自媒体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自媒体的概念最早时于2002年提出,国外学者将其称为“媒体3.0”,其中媒体1.0指的是传统媒体形式,而2.o则指的是新型媒体形式,也就是借助于卫星实现的全球新闻信息收发和播放的形式.而第一个对自媒体的定义进行详细解释的时间是在2003年7月,由美国新闻学会提出,其认为自媒体就是经由普通的民众借助数字化、网络化以及全球信息体系,对各种新闻事件进行采访、传播、评论等,借以反映普通民众对于现代新闻事件的真实看法和客观报道。
现代自媒体形式的主要媒介是微博、微信朋友圈、贴吧论坛、博客等社交网络平台,其中以美国的MSN应用最早,其不仅可以实现实时在线聊天,而且还能够互相收发文件。早在1995年时美国就推出了MSN,当时这款社交软件迅速风靡全美,并且在欧洲和东南亚地区快速发展。其后一年由以色列几个年轻人共同开发了“ICQ”软件,而这一软件也是我国QQ社交软件的主要研发基础。但MSN、QQ等聊天软件也仅仅代表着人类即时通讯时代的到来,真正标志着自媒体时代到来的是博客。博客最早是程序员利用互联网超链接的形式记录自己日常的代码编写心得,内容也大多是关于专业知识互动和生活体会,之后才逐渐由各大微博网站将其建立成为一个个简单的日志链接,从而形成了博客风潮。根据我国互联网数据统计显示,在2007年底时我国拥有博客作者数量为4700万人左右,到了2008年时就增长到了8000万,在2010年中旬达到了1亿人,而截至2014年底我国博客用户数量达到了1.9亿人,占网民总人数的1/3。之所以博客的增长幅度在不断降低是由于微博的出现,这种博客形式更加简单,受到了更多明星的关注,也使得更多人在微博上对明星进行围观,渐渐地人们开始从简单的围观变成了参与者,并由微博真正地实现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根据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中旬我国微博用户数量就已经达到了2.04亿人。
此后人们越来越重视博客、微博以及论坛上新闻的自发,并且逐渐衍生出了公民新闻网站的形式,进而使自媒体模式更加成熟。所谓的公民新闻主要指的是公民共享的新闻信息,普通民众通过非专业渠道和手段对各类新闻进行报道和传播,这种形式使得新闻进一步实现了平民化和公众化,并衍生出了“自产自销”渠道。国外的自媒体公民新闻网站最早成立于2000年,是由韩国记者创建的“Oh my news”,我国的公民新闻形式始于2006年,创建为“”,也就是直播中国栏目,其鼓励群众拿起自己的照相机和手机,采用现金鼓励的方式让群众记录生活当中发生的各类新闻。而随着现代智能手机和微信公众平台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自觉地开始充当新闻“记者”的工作,利用手机对发生的各类新闻进行拍摄,并通过微信朋友圈的方式在网络当中,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形式能够在网络上迅速带动更多的人进行参与,也真正实现了我国自媒体时代的转变和进步。但需要注意的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媒体既有挑战,也有帮助,同时该媒体形式本身就具有两面性,如果运用不好,很容易导致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对于我国自媒体的转变应该继续深化研究,并由传统媒体进行正确的引导。
2新闻媒体从传播到互播转变的优势所在
从自媒体诞生到发展至今,其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传统媒体是以传播新闻的方式为主,而自媒体则是以交叉互播为主要方式,而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也称为“自媒体时代”的重要标志。
2.1理念的平等性
有部分学者将自媒体形容为“草根媒体”,因为其公众化、平民化以及自主化的特征非常明显,在传播过程中主要体现的就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平等和资源共享。其中最早的自媒体民众新闻网站“Oh my news”的核心经营理念就是每个民众都是新闻记者。
自媒体在现展当中发源于民众、立足于民众,更加关注于民生新闻,也使得该新闻媒体模式逐渐成为了现代社会舆论的重要导向。同时现代很多传统媒体记者也开始利用自媒体平台来寻找新闻线索,尤其是以报纸、电台等为首的旧时新闻媒体,其更倾向于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对信息源进行采访。并且现代国内很多的微博、微信当中也开始设置新闻入口,分享功能可以提升公民新闻在网络当中的传播速度,例如,腾讯微博、新浪微博当中均有新闻分享功能。同时,我国各省市级政府也开始开通自己的官方微博,并利用实名认证的方式注册超过千余个政府微博,借以利用该平台对民生新闻进行,也成为了民意表达的主要场所。现代的政府微博当中很多信息也开始有自媒体的影响,而且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将会继续扩大其影响力。
2.2价值的同向性
新闻传播的价值是其传播主体的核心需求,而传播的主体也就是媒体,在对新闻进行传播时媒体一般会根据自己的意志对新闻内容进行取舍,所有的新闻均需要进过这道“过滤”工序后才能够传达到客体(即是新闻受众)当中,而新闻客体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新闻内容进行选择性接受。但自媒体当中新闻传播却明显不同,其转播主体和客体本身就是一个群体,因此其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取向就能够等同。这种价值取向的相同性也就使得新闻能够更加符合受众的需求和喜好,而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进过层层“过滤”后,其不仅增加了采访记者对于新闻的主观看法,也带入了媒体的引导,因此自媒体互播方式更加能够吸引普通群众。
2.3网状传播模式
新闻信息的来源决定了它的传播模式,传统的新闻媒体优势在于其对于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传播等均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而自媒体则将这种绝对性打破,将话语权分散到了民众当中。每一名普通的民众均可以利用摄像器材和网络对新闻进行图文并茂的报道,而新闻的接受者也可以利用“转发”的方式将新闻信息发送到下一个受众手中,这使得采访者与新闻受众的界限开始模糊。由此可见,自媒体的传播方式并不是一点对多点的“扇状”形式,而是多点对多点的“网状”形式。另外,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使得各类数据载体之间的信息传输没有任何障碍,例如民众可以将微博上的新闻直接“复制”到QQ或微信上。
2.4信息传播的高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信息传播的核心动力,传统媒体新闻所需要遵守的规则较多,不仅需要对新闻题材、内容等进行筛选,对于编辑后的新闻内容也要经过层层修改后才能够,也就导致新闻的时效性受到影响。而自媒体下的新闻准入条件基本没有,也不需要专业的媒体机构对其进行筛选,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无法律约束性,任何人均可以利用合法的途径传播合法的新闻内容,也使得新闻时效性大幅度提升。
3新闻媒体从传播到互播转变的缺点所在
我国的自媒体受众数量达到了6亿以上,这种新形式也使得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在自媒体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的缺点也日益凸显。
3.1真实性质疑
早在自媒体概念提出时,其理论创造者就指出了这种新闻模式也具有极大的社会道德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新闻信息的真实性。自媒体当中新闻的制造者本身没有任何“准入标准”,民众在接受和传播新闻时无法判断第一个新闻生产者是谁,其个人道德品质如何,加之现代网络水军的泛滥,进一步加剧了虚假新闻的传播范围,错误的引导民众的视线。因此,准入标准的降低或消失也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受到了巨大的_击。
再者自媒体新闻报道时无需专业媒体对其进行审核和监管,使得新闻的真实性没有任何约束基础,很多自媒体参与者新闻信息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点击率”,其对于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根本不考虑,也导致了自媒体新闻信用度的逐渐丧失。加之自媒体传播速度较快、范围较广,也使得很多无辜的民众成为了谣言的传播者。同时现代社会矛盾仍无法完全去除,很多民众的跟风、热血等行为也使得新闻报道失去了责任性,导致自媒体新闻的权威性进一步丧失。
3.2公信力下降
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也是媒体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衡量该媒体新闻信息的主要影响因素。导致自媒体新闻信息公信力下降的原因除了其真实性质疑外,即使该新闻信息为真实的,受众群体也无法对其进行确认,导致群众的怀疑心态更胜。
同时,新闻信息的低俗性取向也使得自媒体的公信力大幅下降。很多自媒体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进而迎合部分人低俗的兴趣追求,在新闻信息当中加入了失实的恶搞和低俗内容,有的不惜借助隐私炒作、恶搞、独特但恶趣味的行为来换取点击率,从而使民众对于自媒体的信任感逐渐降低。而传播者的信任度是与新闻传播效率呈正比,近几年当中自媒体已经成为了炒作类新闻的重灾区之一,甚至还会发生故意诋毁、侮辱他人的行为,加之自媒体对于新闻效应的发达作用,也进一步对自媒体公信力造成影响。虽然现代微博、微信均推行了实名制管理,但仍未达到完全普及的程度,仍需要不断扩大这一制度的影响力。
3.3选择困惑性
传统的新闻媒体对于新闻信息具有专业的筛选和过滤能力,并且由专职机构进行把控,因此对于新闻的定位非常明确。而自媒体当中涉及的新闻信息种类较多,信息量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在大量的数据处理当中个体对于符合自己喜好的信息选择能力非常低,常常会表现出困惑感。因此,现代自媒体数据信息量的巨大性和多样性本身也导致了受众的困惑,影响了自媒体的发展。对于媒体的发展而言,海量的信息很可能成为垃圾和虚假信息的主要来源,在筛选过程中需要浪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也容易产生自媒体受网络舆论的引导,失去了自身对于新闻事件的判断能力。因此,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上多道程序的把关虽然导致新闻时效性严重下降,但是其对于信息的处理效率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层层的筛选也能够提升受众对于新闻选择的准确性,保证在短时间内就能够使受众找到自己的目标新闻,提升了新闻生产的效率。
不可否认,当下的中年人、年轻人正在渐渐远离纸媒,去拥抱新媒体,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搬入虚拟的互联网社区。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数字阅读在阅读量上正在逐步挤占对传统纸质读物阅读的机会,18~70周岁国民电子书阅读率为16.8%,电子报和电子期刊的阅读率分别为8.2%和5.9%。
读者在缩减,市场在下滑,渠道在分化,传统纸媒真的没救了?数字革命真的没有给纸媒一点机会?
谨慎的乐观和兴奋的困惑
早在2005年,《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就提出纸媒“冬天论”,并提出这样的观点:“互联网的崛起对报纸来说,确实是一个越来越强大的对手,但它并不是报纸的敌人,报纸和互联网的合作融合才是未来的趋势。报纸与网络的竞争,不仅是新媒体与旧媒体的竞争、新技术与老技术的竞争,也是小资本与大资本的竞争、旧体制与新体制的竞争。”②
纸媒的市场表现,应验了吴海民的观点,面对新形势,纸媒开始了一场自我救赎的过程,尽管对互联网爱恨交加,但依然还要拥抱互联网。而在这样的过程中,纸媒的胜算能有几何?最为关键的是,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纸媒规模经济效应,让一切变得可能起来。诸多报社纷纷推出手机报、数字报等,但这些还都没有看到市场盈利的希望,依然徜徉在纸媒传统盈利模式之上。
对此,《中国周刊》总编辑朱学东认为,“虽然新媒体冲击越来越大,但传统纸媒尤其杂志在可以预见的时空里,其商业模式虽然会遭到冲击,但并不会被摧毁,甚至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当下无论数字报、电子杂志等,抑或全媒体形态,都没有跳出传统纸媒的盈利模式——发行与广告。
面对新媒体的来势汹汹,传统媒体人好像陷入了很兴奋的困惑。一方面数字技术给纸媒带来更多的载体和空间;另一方面,纸媒与新媒体究竟如何融合发展,才能实现更多的市场利润?“报业进入漫长的‘严冬’还是依然有其乐融融的‘春天’?传统媒体转型中如何选择正确的路径?新媒体是纸媒的救世主还是加快纸媒的消亡?赞同的、质疑的、反对的,多元的看法和观点不绝于耳”。③
其实,自纸媒对互联网的市场蚕食开始觉醒以来,一直以一种矛盾的状态探索属于自己的网络发展空间,有声报纸、PDF版、报纸二维码、手机报等数字报纸形态,纷纷试水市场。但每一种数字形态的报纸,由于内容和渠道的仓促,加之没有对终端读者阅读习惯更多的研究,并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和好的盈利模式,有些甚至是阶段性的存在,如有声报纸等。从现在看,手机报还具备一定的生长空间,但这依然需要很好的内容和载体呈现。不管纸媒怎样尝试新媒体,“报业好像在试图逃离一个同质竞争的时代,又很快陷入另一个同质竞争的陷阱”。而在内容和载体的相互联系上,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融合点,没有更好地研究与受众、广告商之间的新型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变化和内容推送方式的改变。
尽管近几年许多媒体投入大量资金在各种新媒体领域,但更多的还是在探索尝试,因为传统媒体人总有一种担心,“面对激烈的新媒体竞争,如果不尝试创新,媒体收益将会随受众的流失而减少”。数字时代,纸媒如何转变原有商业模式?如何创造更多的读者需求?毕竟数字时代的难题,不是技术,而是内容的生产方式和推送方式。
当纸媒遭遇iPad
张朝阳曾说,在未来的互联网业务竞争中,终端非常重要。伴随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渐趋普及,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iPad终端消费者队伍不断壮大,创造了一个颇具市场潜力的渠道。默多克认为,“报业形态将来可能越来越多地由传统纸媒向平板电脑装置过渡,因为后者可以节省纸张、印刷和运输等成本,从经济角度看更有优势。”④
于是,2011年2月,新闻集团创办了一份只在平板电脑上发行的电子报《日报》(The Daily),目标读者锁定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久经世故却不看全国性日报,不看电视新闻的阶层”。这份新型报纸,内容上并没有脱离纸媒的窠臼,由于省掉纸张、印刷和物流等费用,《日报》价格相当低廉,每周只需99美分,默多克还计划将《日报》在更多品牌平板电脑上应用,以争夺印刷物的读者。
对于《日报》,很多人认为这是纸媒的大救星,因为它找到了网络如何拯救报纸的途径,iPad真的能像新闻纸那样,重现传统纸媒曾经的辉煌吗?在默多克眼里,“iPad挽救了纸媒,并且油墨、纸张以及运输成本的消耗将大大降低甚至于不再有这样的成本支出,而且iPad本身并没有破坏传统报业,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因此,默多克相信报纸将在21世纪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但默多克也许能够想到,坐拥iPad渠道的苹果公司,有近乎垄断的市场权利,对所有经由苹果商店发生的内容交易,苹果公司收入交易额的30%,还要加上40%报纸广告收益,如果算上这样的费率收取,iPad报纸的赢利又能有几何?
媒体人范以锦认为,“报纸重点在报,而不在纸,纸是媒介而已,如果不坚持内容的精神价值,不要说是iPad,再先进的科技也无法阻挡某些媒体的衰退,该消失的一样会继续消失。”⑤《外滩画报》的王晓光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虽然通过iPad技术手段能加快信息更新速度,但对用户而言,这些即时信息应该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其他多元化手段获取,《日报》的信息可替代性较强。”⑥
其实,《日报》虽然创造了崭新的发行方式,但从其市场经营来看,依然没有脱离传统纸媒的“发行+广告”的市场盈利模式。而且,《日报》触碰了网络免费阅读的常态,需要用户付费才能够进行网上阅读,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用户接纳的过程,更需要《日报》 拿出更多的精彩内容,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内容来吸引读者,但从目前看,《日报》并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在内容的生产上,还没有超越传统纸媒的方式,犹如创新工场创始合伙人汪华描述的那样:“一夜间所有纸媒都视iPad为救世主,它们转向iPad的时候,还是秉持着精英或编辑的内容路线,自上而下传播,订阅广告商业模式、孤岛的使用体验、话语权的把控,原封不动老一套拷贝。iPad的误导让他们不思改变,丢失变革机会。”⑦
笔者希望汪华的观点能够给当前纸媒数字化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考视角,来应对未来真正的数字化挑战,也能够更好地认清把握数字化信息传播的特点和市场模式。《经济学人》就曾发表评论说,“虽然平板电脑可能有助于一些强势媒体变得更强,那些推出畅销新闻产品的媒体可能会享受到数字革命之利,但对在困境中挣扎的不少媒体来说,单靠某种新装置无法让它们起死回生。”⑧
全媒体模式的困惑
提及媒体的数字化,不能不提及当下比较流行的全媒体模式。这种模式被赋予挽救传统媒体的历史重任。目前更多的报业集团,纷纷把全媒体模式的建设列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究竟什么是全媒体?“全媒体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新的传播形态。”⑨当然,对全媒体不同的定义,也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方式,笔者综合大家的观点,首先,全媒体是一个内容生产平台,一个共享的信息平台和平台;其次,全媒体也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意味着传媒经济规模的扩大。
对于全媒体模式,是否能够引领传统媒体走向数字化时代,《新媒体拯救报业?》一书作者陈国权指出,“这股疯狂的全媒体热,是中国传媒界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和拯救报业的机遇诱惑陷入的一个集体迷思,它完全无视不同媒体机构的差异,无视不同媒体形态的特殊性,无视传媒竞争的细分和集中原则。”⑩陈国权并不看好全媒体模式,那作为媒体的管理者又是怎么看待全媒体模式的呢?
《南方周末》报系执行总编辑向熹分析了《南方周末》“全媒体蓝图”的三个指向:“其一不做全媒体,而做全媒体的内容提供商;其二不做媒介形态上的‘全’,而做空间上的‘全’、内容形态上的‘全’、影响力上的‘全’;其三不以经营能力,而是以内容生产能力与品牌影响力为途径走向‘全’。”⑾作为全媒体试点的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其社长郑强认为,“全媒体主要是依据传播途径和传播介质而言,是媒体形态的一种复合,它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户外视频、电子纸移动报等。”
看来,全媒体依然没有离开内容生存和信息推送两个方面,而我们更为关心的是,全媒体如何实现市场经营上的聚变提升,这也是全媒体模式的核心。因为从当前来看,新媒体依然没有很好的商业模式,如何摸索全媒体的商业模式?
第一财经对新媒体的客户端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全媒体形态的市场格局,其副总编辑杨宇东非常谨慎地认为:“第一财经新媒体移动客户端将经历传统媒体的助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并驾齐驱和新媒体成为广告与市场活动的主要贡献者三个发展阶段,第一财经新媒体移动客户端要形成良好的经营模式并担纲主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⑿
数字时代,新媒体炙手可热,但我们都不能否认一个事实,为什么新媒体的高流量没能够带来高收入?也许这是数字媒体的整体困惑,是全媒体模式的运营困惑。如果哪一天这样的困惑消失了,数字新媒体的春天也就来了。
最新的《美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传统新闻媒体过渡到数字媒体时要完成一个棘手的成本转换——削减开支并提高网络收入,同时还得尽量避免损害其赖以生存的印刷版广告业务。”由此,我们反观当下传媒集团的全媒体模式,依然绕不开成本转换的难题,因为如何提高网络收入,始终是一个没有破题的难题,更多的还是依赖传统纸媒的广告收入来支付网络费用。在信息满天飞的今天,全媒体不同形态间的信息,能在多大的共融度上,来维护传统纸媒不受侵蚀,这也是一个难题。
学者张立伟的观点,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他在《五年数字化转型反思》一文中引用经济学家樊纲的观点,“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适当的技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是技术越‘高新’越好,‘适当的技术’就是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一定成本条件下使企业能够赢利而不是使其亏损的技术。”⒀进而,他认为,“当下媒介融合尤其是全媒体模式,是一种数字化崇拜,传统媒体‘要适当数字化,不要最大数字化’,最大数字化是在加速纸媒死亡,从而要对报业数字化转型给出操作性定义,即‘适当数字化’,并把数字化放入报业兼顾的今天和明天的整体战略。”
的确,“适当数字化”不仅是一种操作概念,更是一种思维理念,如向熹对全媒体形态的理解。对当下纸媒的数字化转型,无疑提供一个很好的思维借鉴。对于新媒体的发展,无论在渠道、载体方面,还是在内容、读者方面,都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对于全媒体而言,我们并不能赋予其挽救纸媒的重任,最为核心的就是不同媒介如何有效融合,而不产生负能量,建立更为有效的商业模式,实现不同媒介间的相互支持,真正实现高流量带来高收入的市场局面。
注释:
①《皮尤研究中心:2012年美国新媒体发展展望》,腾讯网,2012-03-30
②吴海民:《“冬天”里我们能做什么?》,人民网,2006-02-15
③范以锦:《新媒体拯救报业?》一书序言,《中国报业》,2012年第3期
④⑤⑧袁端端 范以锦:《“iPad狂欢”之后的理性思考》,《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3月15日
⑥《iPad时代,纸媒路在何方》,中国包装印刷机械网,2012-08-22
⑦《再好的工具也成不了救世主》,创新工场创始合伙人汪华微博
⑨《什么是全媒体》,《中国记者》,2010年第3期
⑩陈国权:《全媒体拯救报业?》,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
⑾《南方周末的“全媒体”设想》,《南方传媒研究》,2011年12期
⑿《第一财经新媒体移动终端的实践与思考》,《中国记者》,2012年6月
妖术,摄影
“要之,照相似乎是妖术。……S城人却似乎不甚爱照相,因为精神要被照去的……”
―鲁迅《论照相之类》
鲁迅辛辣地描述反映出上世纪初摄影术在中国刚刚开始普及时的尴尬境遇。所谓“妖术”,是与巫术相对,为旁门左道用来欺人惑众的邪术;而所谓摄影,又是这样一种包含着双重悖论的玩意儿:它可以永久地保留下刹那间消失的事物。类似于在鲁迅笔下S城的中国人,正逢启蒙之处,依然恪信气血精元之类的玄奇蛊事,对于理解摄影术这类以图像来认知世界的新鲜方式,心目中当然存有疑虑。而这些疑虑并不是区域性的,早在摄影术产生之时,欧洲的老学究们也在顾虑重重。1843年,摄影术刚刚开始流传,饱受争议的机械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Feuerbach)在他著名的《基督教的实质》(Das Wesen des Christentums)前言中,对他“身处的时代”表达了这样的困惑:重图像甚于事物,重复制品甚于原作,重表现甚于事实,重现象甚于存在。紧接着,马克思在对他的批判基础上,进一步做出预言,在生产过盛的商品拜物教阶段,无所不及的图像将左右着我们对现实的要求。这就是影像化的世界,将我们“精神”照去的现实。在今天的现实环境中,手机摄影的出现,无疑是最重要的僭越环节。如果S城的人或者费尔巴哈活到今天,该会作何感慨呢?
不过,启蒙之后人类已经习惯于通过某一种发明来定义某一时代的社会变化,同时接受在变化的现实中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符号世界:譬如对于摄影术,电视和钢铁构建起影像的20世纪。在这个过程中,某些概念得以重新定义:譬如照相机的出现,激活了在中世纪后被钟表所消灭的“永恒”观念。网络和数字化媒体的兴起,又将状况重启,手机和照相机的结合是否意味着某种混沌来临的征兆?遥感术与摄影术的复合体,一边将远处的时空把控,一边将眼前的现实抓取,手机摄影无疑扮演的是一个超自然的“妖术师”角色。
明末的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中对“妖术”有如此评断:“那学了与民间祛妖除害的,便是正法;若是去为非作歹的,只得叫邪术。”倘若如S城的人以“妖术”去理解摄影,作为一种为现代人所用的巫技法术是否也具备两面性。照相机―一种中性的技术装置―捕捉了时间,使之为人所用,从而也改造了人的时间观念。在这一过程中,它也改造着人对于自身的认识。显然,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建筑,都无法像现代摄影这样迅捷而精确地将现实和自然的片段截取。当我们在影像生活中享受着空间延伸或聚拢,同时,也面临到对于时间混淆或飞逝的时代恐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摄影的“妖术”,很容易使人变得好奇心强烈而又优柔踌躇。手机的摄影更显得神通,一方面,灵巧的镜头更容易凸显出事物的存在;另一方面,技术操作的简化极大限度地引发出人的窥癖、猎奇心理和收藏欲望。
新器官,手机
所谓器官,是由不同细胞组成,可以用来完成某些特定功能的生物体结构组织。所谓手机,是由人工制造,附加在人体之外可以延展感知交流限度的智能机器。
在照相机不断捕捉又不断加速人类时间的过程中,另一种技术装置的发明和演进,正在改造人的空间认知,这就是电话。而移动电话―手机―作为近半个世纪实用主义发展的重要产物,更是一个终端性的发明。在工具理性的衍伸下,如今的手机已然成为机器化的身体“塑造组装”中的一个核心部件。毫无疑问,在现代生活中,手机已经异化生成为人类身体的一个“新器官”。毫不夸张地说,手机可能是工业革命以来最有“魅力”的人类发明物,从没有哪件人造工具像手机这样让人离不开。而在影像的基础上,手机的作用继续扩大篡改人的时间感和空间感(网络环境下的遥感技术可以任意缩小、放大、甚至折叠时间差和空间差),并且在数字化媒体所建构的“地球村”里,逐渐接管了人的感官、判断,甚至行为。
如今,手机的话题已然广泛深入到现代性的各种讨论当中,但如同它在上世纪科幻小说中的缺席,其旺盛的“生命力”大概是让许多处于时代轴心的预言者都始料未及的。赫胥黎(Aldous Huxley)1没有用过手机,所以他笔下的“孵化与条件设置中心”没有关于手机的研究处,否则他会欣喜而惊讶地看见,今天没有领导组织的“新勒德分子”(New Luddite)2是如何拿着手机就占领了华尔街,广场上闪闪烁烁的手机,仿佛成为了威力无穷的棍棒武器。奥威尔(George Orwell)3也没有用过手机,所以“老大哥”可以用“双重思想”(Doulbethink)操控解释一切,而现在,任意几条群发短信或者微博就能让“真理部”谣言四起,“双重思想”设计得再好,在手机文化的刺激下也不过是“无间道”的套路罢了。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4应该是用手机的,如今手机将他当年所描述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具象地凸显营造出一个真实无比的新“人造世界”,而他是否会考虑重写《神经症漫游者》(Neuromancer)呢?
手机建构着目前最主要的社交网络,这意味着手机不仅接替起了我们主要的情感交流,同时还实践着我们的意识表达和感知认识。3G技术和“微博文化”的兴起,使得简短快捷的信息碎片自由地飞出在封闭的空间,随时随地地在都市人群中聚集又消散。在今天的生活中,手机扮演着多重而复杂的角色。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手机是在手中可大可小的“金箍棒”,亦或是说谎时必不可少的道具;对于大众来说,手机是陪伴得久已麻木的情人,亦可能是居心叵测的监视密探。
手机是否已然接入我们身体的中枢,尽管它不总是尽如人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有多么地离不开它。手机,从一部卑微的机器,变成一件在体外生长的“新器官”,它还要安排我们的时间,控制我们的视域,传达我们的意义,一旦它失踪了,我们会变得烦躁不安,在不得已更换它时,我们或许还会有难受和不适应的“排异反应”。马克思曾告诫,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都会包含有自己的反面。面对手机―这个复杂怪异的“新器官”,我们当然要接受它,运用它,同时也要警惕它,批判它。
驱妖术,手机摄影
“摄影是现代的驱妖术。原始社会有面具,资产阶级社会有镜子,而我们有影像。”
―鲍德里亚《消失的技法》
柏拉图谈“洞穴”,韦伯谈“祛昧”, 鲍德里亚谈“驱妖术”。从面具、镜子,到影像,折射出人类对认识、反思、并试图表征眼前的世界的实践过程。所谓“驱妖术”,在中国人的语境里,最早源于古代道教中符派的一种法术,施法者在黄纸上或帛上用丹书手绘为符,驱妖镇魔,治病除灾。显然,“驱妖术”是对“妖术”的去除,同时也是另一种法术的彰显,这种法术更为民间化,更具有现实性。而鲍德里亚把摄影比作“驱妖术”,是源自对景观社会的批判。在《消失的技法》中,他反复强调不是我们在拍摄事物,而是事物通过镜头捕捉了我们。这种打破摄影术中主客对立的吊诡思辨在手机摄影的实践中得以清晰还原,照相机不再是一件主控摄影“妖术”的垄断性技术媒介,在手机摄影的实践中,可能没有人意识到手中攥握着一只相机,但在视觉欲望的刺激下会意识到拍照。手机―作为一件新生的体外“新器官”―瓦解了照相机在摄影中的主体地位,而拍摄者与被拍事物之间围绕着影像欲望的实现,相互运转。手机摄影跨过了意识思维与技术媒介的沟壑,成为一个典型的欲望机器。上世纪50年代,电视的普及为战后的家庭带来一套影像的世俗生活,我们开始被告知,观看可以成为一种信仰;而现在,手机摄影给个人生活制造出庞大的欲望生产空间,我们继续被告知,拍摄就是一种生活,而摄影可以仅仅只是娱乐。
在景观社会的逻辑中,影像价值显然高于现实的价值,在影像的社会里,人们以手机和电脑作为现实生存的替代者,视觉逐渐取代了触觉、味觉等等,成为人们把握感知世界的一种集权性感官,换句话说,影像统治着一切。在关于手机摄影的生活中,人们会让影像来建构自己的生活。就如我每次和女朋友约会吃饭时,美食上桌后,她一定是先拿出手机一通猛拍,然后马上转发微博分享,这个过程仿佛比品尝美食更觉美味。手机“拍客”是否会认同这样一种逻辑:表现在影像中的就是好的,而好的事物一定要在影像中表现。这是手机银幕在同义反复地给我们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景观既是手段,也是目标。
自拍,围观,微博……手机摄影的“驱妖术”引发出一系列新鲜的媒体现象。手机摄影作为一个显著的现代性媒介场域,有着更大维度地敞开,同时,也面临缺乏约束和整合的局限性,这是任何新生媒介都会遭遇的矛盾。在消费社会中,作为“欲望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手机摄影与自媒体的发展关系密切。在围绕自媒体的运作当中,手机摄影正产生着复杂的社会效应。手机摄影文化除了存在于当代摄影中的趣味与价值反思,在更大程度上正极大地刺激着社会民生的敏感神经。通过“郭美美”、“艳照门”等种种现实事件的反应,我们可以从以手机摄影而形成的自媒体机构中,观察到一个庞杂而扭曲的对立复合体。在这个复合体当中,每个人都应该被要求了解媒体的正当属性,了解自己的合理欲求,并且进一步涉及到诸多手机摄影与自媒体相关的困惑和问题,譬如手机影像在自媒体传播中的道德判断,手机摄影在自媒体状态下的存在限度,在网络生活中作为图像的个体与他者关系的重新衡量等等。
手机摄影的“驱妖术”也使得“摄影师”彻底陷入身份危机。在手机摄影的语境中,“摄影师”的概念常常被悬置,“谁拍摄了什么”这个问题不再是衡量照片的背景要素。现在,只要你有手机(当然前提是这部手机不是支只有按键的黑砖头),你就可以随时拍摄,人人都是“摄影师”的局面,进一步导致以往“唯题材论”的摄影创作局面被彻底抛弃,专业边界的消融,使得“摄影的巴洛克时代”5完全终结,这也正是摄影现代性的完全展开,这将一个摄影活动繁荣而影像资料鼎盛的匿名时代。
从“妖术”到“驱妖术”,当手机摄影拆除了摄影术的媒介壁垒,剥去了摄影师的精英外衣后,也许有人会说:拍摄,可以不思考!当然,也有众多的人,在尝试用微小而平凡的镜头来度量生活,记录现实,表达自我。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健康成才
“思想修养”是课改以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门课程,对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加强思想政治修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网络作为信息传播新的媒体,对大学生的“三观”形成以及心理和行为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以微博、微信、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的自媒体、新媒体迅速发展,在改变大学生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同时,更给学校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科学分析和正确对待自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区别于中小学生,大学生思想受大众传媒影响非常密切。在自媒体产生之前,大众传媒的主要传播方式是单向的,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也主要是单向的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传播。自媒体时代到来之后,大众传播就随即实现了双向的和散布型的传播,大学生既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各种信息,又可以自由发帖、写微博阐述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观点,还可以与他人进行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受自媒体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和迅捷。在自媒体的影响下,传统灌输式思想教育模式必然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从教学方式、教学平台、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着手,科学分析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和网络传播对“思想修养”教学的影响,积极探索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路径,以增强“思想修养”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宗旨,推陈出新,创新教育理念。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开展思想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先进手段,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思想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这就迫使我们必须主动加强校园论坛、校园网的建设,构建可管可控的互动平台,为大学生创建充分交流和平等讨论的空间,通过网络进一步掌控大学生日常关注的热点以及思想动态,从而自主地净化和利用网络阵地,并通过网络阵地逐步扩大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同时,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还可通过新媒体上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交流加强与大学生的良性互动,对大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和思想引导,促使大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和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进一步思考。
自媒体时代,正是热点增多、矛盾多发的社会转型期,若仍坚守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进行填鸭式思想灌输,势必会引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思想修养”课需要认真研究自媒体所带来的新问题,主动以思想引导代替信息控制,既对教材基本原理进行阐述,又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解剖,既讲清楚取得的成绩,也不回避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深入分析发展过程和历史背景,让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观点和立场,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类热点话题,学会理性地、辩证地思考和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拓展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引导其正确认识各类政治制度并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很重要,但“思想修养”课程不能等同于政治理论教育,特别是针对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更不能动辄将“思想修养”课程理解为单纯的爱党爱国教育,必须认识到,在将理想和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点的同时,教育工作者还要拓展思想道德教育领域。
当前,以信息网络为核心技术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入持久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网络化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当今时代的一大突出特征。全社会对就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纪律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要成为各类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不但要有专业理论和实际动手能力,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必须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一起抓,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从业意识,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毕业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受自媒体的影响,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缺乏公德意识,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通过“思想修养”课程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尤显重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要求包括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积极树立起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树立个人对他人、对家庭、对单位、对社会的义务观念和责任观念,树立起个人作为公民应有的良好修养。
自媒体时代,思想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正确婚恋观教育。爱情本是美好的,但充斥各类媒体的交友、征婚、速配和充满自媒体时代特点的QQ、微信等等都对大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念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甚至沉溺于此不能自拔,影响了学业,个别严重的甚至被网络所欺骗和伤害,给美好人生留下阴影。“思想修养”课就是要指导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掌握科学的择偶标准和原则,正确认识爱情的本质,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就是要重点指导大学生们正确处理爱情与人生、爱情与事业的辩证关系,着力培养他们科学的婚恋道德观,明确婚姻的本质中所包含的伦理关系,明确婚姻必然以爱情与义务的统一为根本点。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性观念呈现多元化和开放态势,但我们必须明确,网络时代不是性开放时代,要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性伦理教育、观教育和性卫生教育,要让大学生理解和认识到不能把作为追求爱情的手段,正确认识和理解和性关系,自觉树立正确的婚恋和性价值观。
自媒体时代,网络道德教育凸显重要和急迫。“思想修养”课一定要把正面引导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以启发道德思维和自主构建网络道德理念,形成被全社会认可和接受的网络道德行为。在“思想修养”课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觉遵循网络沟通、游戏规则,有效规避网络犯罪,使大学生对网络虚拟世界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延伸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自觉形成网络自律,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不道德行为,杜绝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新发展
受到数字化与信息化带来的影响,新媒体给高校学生带来了多层次的挑战与机遇,这种现状在客观上推进了思政教育的全面展开。针对大学生有必要开展多层次的思政教育,通过开展思政教育的措施来提升同学们的思想素质,进而为新时期高校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思想引导[1]。目前的状态下,新媒体与新时期的思政教育实现了全面融合,可以借助新媒体的方式来指引大学生的思想方向。因此可以得知,新媒体应当服务于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在此基础上确保紧密结合现阶段大学生所处的真实状况来提升思政教育的综合效果。
一.新媒体给思政教育带来的影响
新媒体通常来讲都会涉及到微信、微博及其他新兴的媒体。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城乡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准都获得了全面提升,因此更多人也在逐步接受新媒体给平日生活带来的影响。在这种趋势下,新媒体逐渐融入了各个行业的生产,同时也给高校带来了相对较大的影响[2]。
高校学生在本质上应当属于新生代,多数大学生针对现阶段的新生事物都表F出很浓厚的兴趣。受到好奇感与新鲜感的影响,大学生相比于其他群体往往更易于接受新媒体,对此也表现为相对浓厚的兴趣。因此可以得知,如果能把新媒体与高校现阶段的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那么就可以从根源上消除思政教育的乏味性与单调性,在此前提下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推进思政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现阶段的大学生很可能受到多样化价值理念的影响。受到文化入侵及其他现象带来的影响,目前已有很多大学生逐渐拥有了多元化的理念与价值。在较长的时间段里,资本主义都企图借助网络化与新媒体来实现校园渗透,某些大学生因此也受到了相对强烈的影响[3]。由此可见,开展思政教育有必要向同学们宣传新时期的主流价值与思维理念,增强同学们明辨是非的基本能力。
其次,新媒体本身也影响到了大学生正确理念的树立。目前在网络中,仍存在多样化的不良现象,其中涉及到拜金思想、享乐思维及其他腐朽思想。针对大学生如果欠缺必要的思想指引,那么很可能陷入上述的思想误区,因此受到了来源于新媒体的不良影响。现阶段的很多大学生都已习惯于依赖网络,整体上表现为潜在的信仰危机。对此如果任其发展,那么将会逐渐腐蚀新生代的思想,某些大学生无法摆脱来源于新媒体的诱惑。
第三,开展全方位的思政工作,有助于大学生本身的健康成长与快速成才。针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来讲,很多学生仍感觉到十分迷茫,无法认清自身未来的方向[4]。与此同时,师生之间由于欠缺密切的互动,以至于陷入思想困惑中的大学生无法接受来源于师长的及时引导,严重时甚至引发心理疾病或其他危险。为了改进现状,高校有必要借助新媒体来增进师生沟通。作为教师也有必要深入同学们中间,经常倾听同学们内心的困惑,并且耐心为其解答。师生只有增进了沟通,才能让大学生真正感觉到来源于师长的体贴与关爱,重新拥有对于未来的信心。
三.思政教育的全新发展
1.积极引导大学生
面对国际化与市场化的新形势,现阶段的大学生存在较大可能受到多样价值观带来的影响。大学生本身处在特殊成长期,身心并没有真正实现成熟。在这种状态下,多数大学生都渴求来源于师长和同学们的关爱,同时也很易受到多样化价值理念带来的思想困扰。因此可以得知,针对新形势下的大学生仍然亟待加以全方位的思想指引,确保大学生都能接受主流思想的引导。目前的状态下,思政教育的关键应当落实于核心价值观,针对全体大学生都要给予实效性较强的思政教育引导。核心价值观本身具有高层次的理论性与凝练性特征,同学们如果能运用核心价值观来指引自身的各项日常行为,那么就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确保运用正确手段来塑造自身的优良品性[5]。
从现状来看,多数大学生都已经认同并且接受了新时期的道德准则,同时也能将其运用于自身的平日生活。因此从诚信的角度来讲,高校应当指引大学生将其融入平日的细节生活中,以此来体现道德准则对于自身的导向作用。作为大学生而言,针对各项行为细节都要遵从最基本的诚信准则,诚实对待身边的朋友同学。与此同时,负责思政教育的有关人员还需要在同学们中间营造更加浓厚的友爱氛围,确保从根源上消除校园暴力等潜在的威胁。对于大学生只有加以全面的指引,才能帮助其确认自身应当遵循的基本价值导向,提升自身的品格魅力。
2.提升整体的师资水准
目前多数大学生都能自觉分辨错误与正确的现象,针对正确的理念以及价值观进行遵守。然而不应当忽视,仍有某些同学实质上并不具备明辨是非的基本能力,因此存在较大可能受到不良诱惑带来的影响[6]。面对新媒体的新形势,院校中负责开展思政工作的全体教师都应当提升自身的素养,通过健全师资队伍来提供优质的思政教育。具体来讲,教师有必要密切结合同学们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与日常行为状态,在此前提下开展针对性更强的思政指导。在开展前期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思政教育涉及到的各个流程与环节就能全面加以落实。
为了提升高校内部的全体师资素质,院校负责人有必要针对教师开展全方位的专门培训,通过运用培训的措施和手段来提升综合性的师资素质。每隔特定的时间段,针对负责思政工作的全体教师就要给予考核,确保健全与之有关的激励措施和其他机制。因此可以得知,高校教师只有具备了更加健全的人格与优良的品性,才能真正感染同学们。同时,负责思政教育的全体教师还应当接受新媒体的手段与技术,确保自身能够紧跟新技术的进步趋势,从而把思政工作渗透在同学们的平日生活以及学习中[7]。
3.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措施
从本质来讲,新媒体构成了师生借以传播信息的关键途径和手段。面对全新的信息化形势,高校内部开展的思政工作也可以借助新媒体的措施。与传统模式相比,新媒体本身具有更显著的多样性、互动性与实时性特征,因此迅速赢得了更多大学生的认可与接受。由此可见,如果能把新媒体融入现阶段的思政教育课堂,就能紧密结合同学们的平日生活,确保思政课堂充满趣味性并且摆脱了枯燥的授课氛围。例如:针对特定的思政教育内容而言,教师可以要求同学们运用课余时间段实现上网搜索,然后获得与之有关的视频或者图片等资料,将其带到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
除此以外,针对思政教育课堂也应当运用新媒体来实现全面的改进。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播放与本课节有关的生动视频、短片或者动画等,就能全面吸引同学们对此的注意力,进而迅速掌握该课节的核心与要点。在条件允许时,师生还可以共同构建微信群,借助微信的手段来密切彼此之间的沟通。这是由于,微信与微博运用于师生沟通的方式具备更显著的吸引力,因而有利于激发潜在的正向能量,大学生意识到新媒体与思政教育相互结合的重要意义。
4.树立典型与榜样
思政教育客观上不能缺少典型与榜样的带动作用。在新时期的大学校园中,师生有必要密切关注身边的好事与好人,针对身边的典型榜样都要进行学习。同时,思政教育也需要榜样的推动力量,如果能在思政工作的全过程中树立更多榜样和典型,就能创建更好的校园整体气氛[8]。例如:校方可以通过评选的方式,在各个学期选出同学们身边的最美大学生,号召其他同学朝着榜样与典型的方向不断努力。在多媒体的辅助下,针对同学们身边出现的典型榜样就能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在此前提下不断增强榜样与典型给全校同学带来的影响力。
目前某些院校已开始尝试着构建思政教育相关的官方平台或者校园微博,针对各个时间段涌现出来的典型事迹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与推广。从学生团体的角度来讲,校园内部的很多学生团体也应当发挥全面的推动作用,确保同学们都能认同道德榜样的个人魅力与感染力,从而在整个校园中构建优良的风气。
四.结束语
从现状来看,针对大学生运用的思政教育手段正在获得改进,而新媒体在上述的整个过程中都占据了很关键的位置。在新媒体的辅助下,高校有必要从全面角度入手来塑造同学们的价值理念,运用新媒体的手段来提供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支撑。截至目前,高校有关部门及其人员都已意识到了思政教育受到多媒体的各种影响,进而也开始尝试着运用全新的技术手段来提供保障。未来在实践中,与新媒体密切相关的思政教育还会逐步加以完善,在此基础上服务于大学生整体思想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洪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2):68-71.
[2]范琪.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08):6+14.
[3]周望高.“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4):102-103.
[4]杨秀龙,石蕊.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6(17):168-169.
[5]张旭.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6(17):72-73.
[6]黄珊.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03):257-258.
[7]郭春雷.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评《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新闻爱好者,2017(02):100.
一、选材内容的生活化
英语教材的编排非常注重情境化。一方面,语言融入生活场景中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更加直观、易于理解;另一方面,同一情境下的内容(词汇、句式、常见搭配等)集中向学生讲授有利于学生记忆,也有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内容。
《牛津初中英语》在教材的编排上,内容涵盖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场景,从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对中外文化的差异进行了比较,介绍了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以及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每单元先由卡通漫画和导入部分对学生进行背景知识和内容的介绍,使学生能够产生兴趣。在话题的介绍中,既联系学生生活,又向着学生周围的世界逐步扩展,既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所学内容,又引导学生探索周边的世界。例如9A,教材内容包括了两个模块:与人相处和青年生活。模块一涉及的内容包括自己或他人的性格和品质、颜色与情绪的关系,以及青少年的困惑。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刚刚开始认知社会中的人际交往问题,在成长中也存在很多困惑,上述内容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共鸣,继而展开自主讨论。青年生活模块的内容包括了很受学生欢迎的电视节目、电影,以及流行的侦探悬疑小说等。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在看英语类节目和电影、小说的过程中提升英语水平,穿插讲解语法和词汇,这样寓教于乐的形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同时这种授课方式能够很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给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平台让他们进行展示,让学生享受自己的思考得到承认和表扬的满足感,以弥补单一教学手段的局限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要优于以一个教授者的身份出现。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得到的结论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的结论要深刻得多,记忆也牢固得多,而且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也能减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压力。因此很多时候,教师只需要将学生带入语境中就可以了,例如通过视频和图片介绍来渲染气氛,通过示范性表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所学内容的相关场景在生活中出现的实例,通过Free Talk使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等。例如在8B的教材中有Travel in time and space 这一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观看BBC旅游频道补充教学。学生对旅游都充满热情,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将他们对旅游的热情和对其他国家风土人情的好奇引入英语的学习中,让学生通过分组表演旅游对话等多样化的形式来进行语言的学习。一方面,由学生分组自主设计的对话和场景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实际生活中旅游时最关心的问题;另一方面,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喜欢上英语课。
三、课外活动的实践化
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也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检验。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要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的交流中使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点。因此,教材中每几个单元就会安排一个Project板块,这是对本模块能力要求的进一步提升。通过完成Project,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巩固主要句型句式,还可以锻炼资料检索、分类和应用等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自媒体;交互性;艺术设计;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信、微博、博客、播客、论坛等自媒体平台逐渐成为人们传播信息、获取资讯、交流情感、参与社会生活的便利平台,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自媒体时代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主角,人人都可以发表和制造话题,自媒体作为一个数字化的信息交互平台,不断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和认知,同时也给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1 自媒体的特点
移动通讯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为自媒体平台的广泛运用提供了良好的使用环境和技术支持。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56亿,手机已经成为社交、传媒和娱乐的主要工具之一。悉,微信朋友圈、QQ空间的使用率分别为78.7%、67.4%。此外,微博在经过行业调整后,用户规模已达2.42亿,使用率为34%。自媒体的开放式、自主式的特点,再次改变了用户的通讯和阅读习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信息的制作和传播活动。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权,使得各类信息、各种言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展开,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没有审核部门的管控,因而传播速度极快,远超大众媒体。
自媒体另外一个吸引人的特征是它的互动性,数字化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单向传递,大众不再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拥有了更多选择自由和参与机会,可以自由地选择所要浏览的各类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评论。同时也可以自己或转发信息,与他人互动,这种自由平等的交互方式使信息的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极为便利。
然而,自媒体也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海量的信息、庞大的用户基数,却没有任何的约束力,致使虚假信息充斥着网络,让人无从辨别;恶俗、消极、负面的新闻四处泛滥,不断抨击着人们传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底线。对于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这无疑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更多的困惑和负面影响。
2 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活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作为这一时代较为活跃的群体之一,他们思维敏捷、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自媒体这一即时互平台已然成为他们学习、交友、搜罗信息以及了解社会的窗口。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以期能够了解自媒体在艺术设计类大学生中的使用现状。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28份,是以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其中一年级学生占21.3%,二年级学生占42.4%,三年级学生占28%,四年级学生占8.2%,涉及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等三个专业。
经过调查发现,使用即时工具(如微信、QQ)的学生占100%,有博客的学生41人,占12.5%,有微博的学生146人,占44.5%,这足以见得自媒体有很高的普及率。数据显示,微信和QQ的使用率最高,其中73%的学生每天使用时间达到2个小时以上,有21%的学生能达到5个小时以上。他们使用微信和QQ的目的主要是结交和联系朋友、记录生活、了解朋友圈的最新动态、娱乐、信息搜索等。自媒体可以拉近他们和朋友之间的距离,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还可以让他们及时地了解身边的新闻和趣事,获取各种知识……
调查结果显示,自媒体平台的操作简单便利,对信息的传播更加直观形象,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增加了乐趣,在大学生群体中所显示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日益显著,不但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对高校艺术教育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
3 自媒体对艺术专业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教学活动,自媒体平台显得更加灵活多变。快捷、便利的自媒体平台为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提供了一条获取前沿专业资讯和掌握最新知识的新途径,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对专业的了解更加深入。学生们可以利用自己的零散时间,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学习的方式和形式也有较大的选择性,不再是被动地等待教学,而是自主地搜索知识,分享感悟。自媒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的参与体验度,使学习更具有趣味性,这种变化直接影响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学科,是时尚、新潮的艺术,如果教育手段总是一成不变,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能及时更新,那么势必会让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失去兴趣,让学校的艺术教育失去吸引力。所以将自媒体的优势变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一大助力,让艺术教育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4 自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战略
4.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要重视和加强对自媒体传播信息的监控和引导,把握好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学校、院系或班级的公共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洞察学生的思想倾向,了解艺术类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和热议话题。学校要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学生面对网络信息时要有判断、选择、分析的能力。此外,学校还要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媒介素养,让自媒体成为服务学习、生活的工具,传播正能量的载体。
4.2 师资力量的培养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拓宽视野,加强对自媒体平台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设计专业,知识技术的更新非常迅速,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要能及时发现行业动态,敏锐地捕捉到最前沿的行业资讯,丰富自身的信息储备。此外,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将知识传播出去,发挥现场教学的优势。最后,学校还应该创造条件,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继续深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增强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建立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
4.3 搭建网络平台
艺术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我们应该根据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打破学科间、学校间、校企间的界限,共同搭建网络平台,会同所有力量,相互协作,相互推动,建立集课堂教学、网络交流、在线指导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平台。提高学科之间、学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信息互动、资源共享,使教学活动立足市场,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构建符合时代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顺应市场、把握社会发展脉搏,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学科。
5 教育革新策略研究
5.1 授课形式的革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虽然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使授课内容更加丰富、生动,但是多媒体带来的图片展示、频资料往往会使学生沉溺于炫酷的课件中而忘了动脑思考。并且,短短的课堂时间并不能让老师和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加上很多学生对课堂发言相当抵触,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的交流无法实现。
自媒体平台的出现是传统教学模式有力的补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提供一个本课程的微信群或QQ群,根据授课情况阶段性地组织话题进行讨论,学生们可以在群里畅所欲言,教师只要在其中适时引导,最终总结发言即可。这样不仅能够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感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对教师而言,通过自媒体平台可以听取各方意见,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
5.2 设计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艺术设计类的课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综合性,涉及的知识和资料量比较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是有限的,老师无论多么博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行之有效的是进行相关设计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首先,教师可以将课程中相关的图片、视频、网页、电子书等相关资料储存到网络云盘当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扫描生成的二维码或点击生成的链接进行下载阅读或收藏,完成资源共享。这样更方便学生进行课下复习,加深理解,提高知识的利用率。其次,目前有很多微信公众号、QQ空间经常会转载国际最新的设计资讯、经典案例,以及国际著名设计师的专题介绍,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里推荐给学生,只有多看、多了解,才能有更多的设计灵感,激发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最后,学生可以去听听一些网络公开课,如网易公开课,MOOC等,它们是运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网路来处理大众的互动和回应的教学设计。网络公开课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视频可以随时中断和反复播放,学生还可以通过公开课的平台和名师们交流互动。
5.3 教学成果展示与宣传的舞台
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很大程度上都会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的传递上,而忽视了最终教学成果的展示和反馈。很多艺术院校会在课程结束时举办一个课程作业展,这样的展览通常会持续一天或几天,会吸引很多的师生去观看、品评。但是这些反馈信息很少会传到主讲教师和学生耳朵里,而且展览的时间较短,带来的宣传效果很快就会消散。如果将这些课程作业用自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QQ空间、博客等出来,带来的效果又会不一样。这些信息将会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快速地向外传播,迅速地被推荐、转载、关注,大家都可以针对该作业进行评价和留言,而这些反馈的信息都是公开化的,有利于学生们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样不仅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同时通过大家的反馈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
6 结语
信息科技的发展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教学的改革是必然的。将自媒体融入传统教学模式当中,能够很好地满足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追求、对学科知识个性化的需求,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获得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思维拓展和教学效果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顺应了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推动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创新,为自媒体时代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找准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郭奇.基于新媒体传播技术的移动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36).
一、第八届中国化妆品营销论坛
由《中国化妆品》杂志社创办的“中国化妆品营销论坛”,自1999秋季全国化洗会(上海)隆重推出,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了。在以往的几届化洗会期间,《中国化妆品》杂志社力邀政府官员、协会领导、专家教授、资深策划专家及企业领导,围绕政策法规、市场现状、发展趋势、通路建设、品牌管理、营销策划、企业诊断等专题,组织了几十场报告会,受到参展参会企业的热烈欢迎,也确定了“中国化妆品营销论坛”在市场上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
在今年五月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化妆品节”、“第93届中国化妆洗涤美容美发商品交易会”上,《中国化妆品》杂志社将继续举办“第八届中国化妆品营销论坛”,根据新的一年里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发展态势及广大企业关心的问题,组织以下两场专题活动。
一、 营销论坛(演讲题目待定):
演讲
人内容
①董小玲
全球及亚洲时尚美容美发营销最新动向
②谷俊
中国洗涤用品市场的困惑与前景
③张兵武
化妆品品牌创建与管理
④陈曦
大浪前夜的波涛――2004至2005年中国大陆化妆品市场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⑤吴志刚
化妆品品牌营销中的精准传播
二、 企业家高峰会
邀请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与企业老板对面沟通、交流。主要议题有:CEPA对大陆化妆品市场及展览业的影响;新《化妆品标签法》的内容及对行业的影响等;化妆品生产企业、经销商感兴趣的其它问题。
本届营销论坛诚邀赞助商冠名、加盟。
由于本届论坛场地有限,有意参加者请提前登记、报名,填妥下表传回即可。
二、OEM及原材料配套产品展区
为实现交易会“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的目标,本届展会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倡导并实践专业展馆的新概念,特规划专区设立“OEM及原材料配套产品展区”,集中展示定牌加工企业、原材料配套产品生产企业,促进OEM生产商的相互交流,寻求新的市场机遇,扩张合作空间,改变OEM企业的参与角色。
参展对象:
OEM产品生产商
原材料供应商
相关配套产品生产企业
OEM产品营销企划机构
展区推广:
会前在《中国化妆品》、《健康与美容》、《美容院》、《美容新时代》等专业媒体上刊登广告并刊列展商名单。
会中邀请部分参展品牌企业经理人、采购总监、市场总监进行面对面的采购推荐及合作洽谈。
三、品牌授权、连锁加盟机构展区
为实现交易会“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的目标,本届展会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倡导并实践专业展馆的新概念,特别设立“品牌授权、连锁加盟机构展区”并同期举办“品牌授权、连锁加盟推介讲习会”。
参展对象:
销售型连锁加盟机构(店)。
美容美发院、SPA美体、女子会所等加盟院(店)。
连锁加盟培训、企划、咨询机构。
讲习会形式及报名:
规划在“品牌授权、连锁加盟机构展区”内设立讲习会演讲报告区。现场将配备大屏幕投影设备、扩音设备及书写白板供演讲者使用,并按时段滚动安排展商演讲。
参加“品牌授权、连锁加盟机构展区”的展商均可报名推荐演讲者。
推广宣传:
会前在《中国化妆品》、《健康与美容》、《美容院》、《美容新时代》等专业媒体上刊登广告并刊列展商名单及演讲嘉宾。
一,理论如何打动群众,73.4%的受调查干部对此深感困惑。从方式和内容上看,当前一些理论宣传没有创新,大多报刊杂志的理论栏目版式陈旧,形式过于刻板、不够鲜活,内容不够贴近现实;理论文章大多充满说教语气,高高在上,缺乏感情,没有吸引力,板着面孔,拒读者于千里之外,打动群众更是无从谈起。一些受调查干部指出,目前的理论宣传报道在数量上是比较充足的,但问题在于,没有很好地在高端权威的理论刊物和普通百姓之间搭起一座桥;面向群众、能为之解疑释惑的理论文章和书籍较少。理论文章应该从生活中、从群众中来,而不是专家学者们关起门来想当然。有时候即使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党政干部,对一些高深的理论文章也难以把握,更难以担当起向群众解释清楚的职责。很多党政干部建议,应针对不同对象,使用不同的形式和语言。呆板晦涩的文件语言,很难使群众入耳入脑。对老百姓进行理论宣传,应该在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上下功夫,不要搞太多的名词、太多的概念,以致把理论弄得玄而又玄,让百姓摸不着头脑。
二,理论如何与工作结合,指导实践。69.4%的受调查干部对此感到困惑。在人民论坛记者的调查采访中,很多党政干部表示,他们最需要看得懂、说得清、用得上的理论。如果对自己的实际工作没有帮助,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打折扣。一位基层干部对记者说:“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要做通老百姓的工作,要上下沟通意见,要争取财政等支持。我们经常碰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又没出来,真着急!”一位从事干部培训多年的党校教授告诉人民论坛记者,当前基层干部在上理论课的时候,觉得老师泛泛地讲授理论知识,不解渴、不过瘾,他们最想探讨现实热点问题,最想实现理论与工作的紧密结合。
三,理论学习重形式轻实质,为学习而学习,缺乏效果。55.1%的受调查干部有这方面的困惑。一些党政干部指出,当前理论学习不少是流于形式,真正有需求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比较少,以致造成一些党政干部对理论学习的心理疲劳。在一些地方,党政干部理论学习不深入、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理论学习计划欠科学,结合实际少;形式较单调,成效不明显;学习理论喊得多,做得少,往往是文件来了传达学习一阵,求新不求深,过后就放下,并没有认真学进去。
四,理论学习方式方法有待创新。51.6%的受调查干部对此存在困惑。理论学习像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没有深入实践,学习的形式过于刻板,不够鲜活。应当改进理论学习的形式,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增强广大干部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信心,使学到的理论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可以把学习成绩纳入绩效考核评定体系,从利益上促使领导干部学习兴趣的增加;有干部建议,可以寓教于乐,把理论用新的形式来承载,比如说举行辩论会、播放主流电影等等。学习效果不是简单学习多少小时或者写多少心得体会就可以衡量的,必须以工作成效为检验的唯一标准,要看是否推进了实际工作的发展;评估的主体也不能仅仅是上级组织,而更多的应该是下级组织、学习者个人、广大人民群众等。要把先进的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思想引进党政干部对党的理论学习的评估中。
五,一些党政干部对理论重视不够。50.4%的受调查干部有此困惑。尤其是一些部门领导同志,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或者误区,认为理论宣传是说教,只是为了上级要求而学习,为了宣传而宣传,主动性不够。还有一些党政干部对理论缺乏应有的自信和勇气,可以说是“论理色变”。有的党政干部认为,搞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是高层领导和专家们的事,自己人微言轻,阅历浅薄,轻易放弃理论思考;还有的党政干部有“三怕”的顾虑:一怕自己思维浅薄出“洋相”;二怕“班门弄斧”、自讨没趣;三怕结论错误贻误工作。对此,有专家指出,党政干部的实践经验对理论创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妄自菲薄。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 杜凤娇 )
责编/(见习)袁静 美编/李祥峰
讲老百姓最关心的事、解老百姓最困惑的问题
湖南省衡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成新平:在一些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理论学习还存在着从本本到本本的现象,还有的脱离实际,拘泥于个别词句,不能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待和分析国内外形势、把握发展规律。理论创新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讲老百姓最关心的事、解老百姓最困惑的问题,才是我们理论创新、理论宣传报道的着力点。否则,简单地做政策的注释,只会是自说自话、自言自语,说不到群众心里去,就发挥不了理论应有的功能。
营造学习理论的浓厚氛围
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宣传部副部长张雪珊:各级党政干部要带头营造学习理论的浓厚氛围。不学理论、不学技术、忙于应酬、忙于打牌的干部可以说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我们需要的不是高超的牌技而是高超的理论水平和高超的工作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理论和创新理论,亲自做笔记、亲自研究如何更好的发展,踏踏实实地做些调查研究工作,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落到实处。
既要发挥老同志的作用,又要培养年轻的研究队伍
北京房山区政策研究室张斌:当前理论宣传有时候不注意互动交流,只是以教训的口气进行宣讲,看不到群众思想活跃、掌握信息多的事实。形式上文章太长、文风呆板,不吸引人。现实中,理论研究队伍严重老化,许多掌握重要课题的同志虽然水平高,但早已脱离教学、科研第一线,知识结构老化;甚至有的老师只是挂名,并不研究;有些老师理论课讲得很沉闷;有些老师自己知识视野不开阔,理论更新不充分,论证不严密,讲起理论来缺乏底气。这样的宣传大概只会适得其反。建议在理论创新过程中,既要发挥老同志的作用,又要培养年轻的研究队伍。
让普通老百姓感受到理论学习的价值
后勤指挥学院张晓侠:目前对于党的理论的宣传报道在数量上是充足的。问题在于,从内容上看,理论创新不足,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也不明显;从传播途径来看,理论本身太严肃,高高在上,没有和普通人的生活结合起来,不易读、不好读,老百姓自然就不读。如何增强全社会学习理论的兴趣,最核心的是要让普通老百姓感受到理论学习的价值,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有什么意义。
从理论宣传的角度来讲,媒体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它起到一个上传下达的作用。但现在党报离高端太近,离群众太远,自然让人产生抵触情绪。建议把理论学习成绩纳入职称等评定体系,增加大家理论学习的动力。
既要高举时代旗帜,又要富有时尚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