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产业的特点范文

医药产业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产业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药产业的特点

第1篇:医药产业的特点范文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产业安全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医药产业是我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形势下我国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外资大量进入的背景下,很有必要对医药产业安全做一个评估。而医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传统工业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应根据医药产业的特点界定产业安全指标。运用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理论,从产业环境,国际竞争力,对外依存度,产业控制力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进行了大体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维护对策。

关键词:

医药产业现状;医药产业安全;维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00702

当前世界经济按照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不仅通过商业贸易的全球化加剧了各行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格局,使各个国家原有的国内国际产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前,如果不谨慎应对,将很可能丧失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损失既有的产业链,更可能丧失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和核心技术的控制权。产业安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医药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也是目前世界上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利润丰厚的高新产业之一。当前外资大量进入中国医药市场,对中国本土医药产业冲击较大,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产业安全评估。对其他的高科技产业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医药产业安全的基本界定

1.1 产业安全理论研究

亚当斯密是最早提出产业安全的人,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一书中,大力主张进行自由的公平竞争,但提出要对涉及到国家安全的国防工业进行保护扶持。他认为,如果制造业是国防所需,那么靠邻国供给是不合适的。如果对这行业不进行奖励就无法维持,那么对于其他产业征税维护这一特定产业是合理的。他强调,对于涉及国计民生的产业,不能依赖国外。

18到19世纪,李斯特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者认为,工业化落后的国家在最初发展必须向幼稚产业提供例如关税等形式的贸易保护,以保护其在国外强大竞争下依然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关注外资在美投资,美国前国务卿乔治鲍尔一次讨论国外直接投资的会议上提出,要多加注意外资的挑战,美国企业面对欧洲日本制造业要坚决维护自己的地位。

1966年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此基础上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发展了起来。随后日本学者小泽辉智提出了“增长阶段理论”,由于国外直接投资所引发的产业国际转移,既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改造和调整结构,实现产业进步和技术升级的重要途径。

我国学者何维达,李冬梅把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为以下四类:一是产业控制说,强调相对于外国资本,本国资本要对相关产业有足够控制力;二是产业竞争说,强调本国产业要有较强的竞争力,各部门均衡协调发展,抵御开放竞争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三是产业发展说,强调本国要控制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重要产业,并使这些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较大潜力;四是产业权益说,强调本国要保证国民的产业权益在开放竞争中不受损害。

曹秋菊把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为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从动态看,产业安全强调本国产业在开放竞争中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从静态看,产业安全强调本国控制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重要产业。

乔颖,彭纪生把产业安全内涵界定在以下五类:一是,强调外商利用资本和先进技术等优势,通过直接收购,合资等方式控制本国重要产业,威胁国家产业安全;二是能力论,强调本国产业对开放竞争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具有抵御能力,可以保持各部门协调均衡发展;三是状态论,强调要在开放竞争中抵御外来侵害,保护和发展本国产业;四是权力论,强调本国对重要产业的发展和调整拥有自;五是层次论,强调分不同层次界定产业安全的内涵。

王晓云,许芳把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强调将制造业安全作为国家产业安全主体;二是强调将民族产业安全范畴扩大至国民产业安全;三是强调从问题的根源界定外资对产业安全的威胁;四是强调在开放竞争环境下,本国对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重要产业的调整和控制。

1.2 医药产业安全的评价

评价产业安全,应包括两个部分,首先要对产业行业产品现状进行描述,主要反映产业的基础状况,即行业的实力,反映了对外依赖的程度和抵御入侵的能力;其次还有行业之外的许多因素如政策法规与大环境以及外资的影响等。

何维达提出,根据影响产业安全主要因素,将评价产业安全的指标主要划分为四种。这种指标体系在产业安全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体可分为:产业环境,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产业控制力。

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我国医药产业环境; 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我国医药产业对外依存度;我国医药产业控制力。

2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现状

2.1我国医药产业环境

医药产业环境是医药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受到市场环境和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等影响,对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

我国医药企业融资渠道较少,常常发生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情况,但这些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改革深入,虽然问题不能立刻解决,但是医药产业资金得到了逐步改善。资产负债率反映了企业经营效益和风险,我国医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近年来逐年下降,说明产业良性发展。由于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医保制度等原因,医药产业的市场需求逐年上升,这对医药产业的发展是个重要机遇。但是除了这些积极因素,我国医药企业的员工素质仍然有待提高,研发费用投入和新药数量仍然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2.2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能够显示产业的竞争优势,也是产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世界医药市场主要为发达国家的医药公司所垄断,我国出口商品在数量偏少,质量结构上也不合理,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市场上,我国的本土企业占有大部分份额。在当前的形势下,很多外企在华设厂,药品贸易方面国内企业不够理想。我国医药企业的产业集中度较低。首先在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初期,由于医药产业的高回报率,和当时我国对医药产业发展的需求,导致众多资本进入医药产业。而当时有关医药产业的政策还不完善,更有某些政府自身的原因,没有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予以正确引导和合理限制,而是盲目的发展,同时医药企业的进入壁垒过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我国医药企业的生产率和利润率还偏低,同质化竞争严重。

2.3我国医药产业对外依存度

对外依存度主要反映了医药产业受国际市场制约的程度。

我国医药企业的进口常年保持稳定的较低水平,较为安全。出口也较为稳定,主要是一些原料药。而对外资的利用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规模增加,我国医药企业对外商投资有所依赖,但目前还不明显严重。然而我国的技术非常依赖国外,一直以仿制药为主,很少有原创新药。我国医药产业实力正在不断增强,与国外交流日益频繁,但是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必须要依靠创新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还需要很多努力。

2.4我国医药产业控制力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的投资仍然以国内企业为主,本土投资略多于外资以及港澳台投资,但是在利润上外资较高。而且外资正对国内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并购,在股权和资本占有率上,预计数年内可能外资控制比例会进一步增加。而在品牌效应上,部分药品的领域外资占优势,拥有很强的品牌号召力,威胁到了国内品牌的发展。在技术上,外资占绝对优势,中国本土企业和国际医药公司的技术差距很大。不仅如此,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也远远不及外资企业。在对华投资的外资中,美国企业占大多数,也对我国市场有很大的控制能力。

3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状况的主要问题

我国医药企业的产业环境和竞争力还不理想,产业集中度较低,我国医药企业有一些特点: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大企业少,小型企业多,资源和资本分散,普遍存在低效益,低技术含量,盲目运营等问题,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

产品差异化可以扩大需求,满足不同需求层次消费者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品牌价值,扩大市场份额,同时也可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同质化竞争,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生产和浪费。然而,我国药品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问题。导致我国医药产品技术重复率高,同质化竞争严重,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竞争和浪费。

我国目前的医药产业技术含量低,极度缺乏创新。生产的大部分产品都是同质化竞争严重,低技术低附加值的过剩药品,难以形成竞争力,而且直接导致恶性竞争,导致医药企业利润的下降。

随着外资的进入,我国医药产业对外资的依赖与日俱增,尤其是中国企业缺乏专利新药和核心竞争力,被外国医药企业控制市场的威胁也日益增长。我国医药产业对外资的依存度和外资的控制能力不容忽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4改善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

4.1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我国的立法环境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医药产业的法律法规也应该完善。我们应加强知识产权意识,深入研究医药行业有关新技术的专利保护标准,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国家创新技术的管理方法,在政策上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并对外资的入侵进行回应,制定能够有效保护国内医药产业的政策和措施,在有效利用外资的前提下,防止外资进入的负面影响。保护国内产业的健康正常发展。

4.2提高准入门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经济水平

应该提高企业的准入门槛,加强相关管理,提高医药产业的集中度,有效提升竞争力。医药产业的组织结构调整要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为基础,并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推动企业的并购和联合,通过相应的产业政策,推动企业资产重组的进行,加快医药产业集中和规模化进程。

4.3加强管理和研发力度,培养创新能力

在保证增加政府经费对科研投入的同时,可以通过其他手段,例如经济手段,政策措施导向,以及约束机制等引导鼓励医药企业主动增加研发费用。对大型企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要予以充分支持,尽早实现产业化投入。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医药研发创新的专业人才,加强对医药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4.4合理利用国际贸易的法规,调整产业进出口结构

我们应加强对贸易规则经验和措施的研究学习,加强医药产业的自我保护能力。并合理利用规则,调整产品的进出口结构,使其朝着有利于国内企业发展壮大的方向发展,对国内的医药市场以至于中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实施合理有效地保护。

参考文献

[1] 何维达,李冬梅.中国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6,(8):7476.

[2]乔颖,彭纪生.国内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J].济南大学学报,2007,(3):8689.

[3]王晓云,许芳.产业安全问题研究——基于生态学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3):510.

[4]刘学,陈文选,郑东连等.利用外资对中国医药业的影响[J].国际贸易,1994,(2):1927.

[5]顾丽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医药行业的外资利用问题探讨[J].上海医药,2000,21(10):910.

[6]祁添.新时期我国医药行业利用外资情况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3,(09):3031.

[7]许铭,李娜.浅析当前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状况[J].中国医药工业,2011,42(12):111115.

第2篇:医药产业的特点范文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中医药产业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发展空间。新时期人们经常通过服用天然、健康、安全的中医药来达到保健、治疗的效果。重庆市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借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近几年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推进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将联系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实际,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运用SWOT分析法对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做出研究探讨。

【关键词】

SWOT分析法;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0 引言

作为一项新兴起的医疗科学类产业,中医药产业在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作为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中医药产业已经逐渐成为了支撑我国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产业。放眼国内中医药产业发展市场,中医药产业已经呈现出在一定区域内发展、初步具备一定发展规模、中医药生产中心突出、发展独具特色等发展特点。重庆市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发展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一套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为进一步提高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研究对策,笔者将通过SWOT分析法,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集群发展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研究得出促进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1 SWOT分析法概述

SWOT分析法是一项国际兴起的具有较强科学性、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具体是指通过将研究对象置于具体环境下,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从而就内部竞争环境以及竞争条件两点进行较为统筹全面的分析结论,以科学系统的眼光对研究对象进行较为详实全面的多角度多方位研究分析,并将所研究对象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外界的机遇、威胁等进行列举并绘制成矩阵排列,从而使研究对象从自身角度的缺点与优势、外界角度缺点与优势较为具体地展现在研究者的眼前,从而加强人们对所研究事物的具体了解,既然得出相应的结论,进一步制定出相关发展决策。

2 基于SWOT分析法的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研究

SWOT分析法对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产业可在SWOT分析法下得出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进行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同时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加以改进完善,从而促进产业更快更好发展。下面笔者就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

2.1 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部优势

重庆处在高原地区,地势较不平坦,同时气候利于多种中药植物资源的生长种植。重庆所含的中医药资源品种丰富,中医药品牌在市场经济上也占有一定份额。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地道性还体现在特色中医药材料上。多种特色中药材都生长在重庆。

2.2 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内部劣势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重庆对中医药的研究方面还做的不是太精,这就是资金不足所带来的劣势。同时重庆中医药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所产出中药材料质量不稳定。因此部分质量较差的中医药资源材料流入市场,造成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同时重庆没有将中医药的生产制作产业化、规模化,对中医药的生产管理水平较低,没有将新型科技运用于中医药的生产上,中医药生产的技术工艺较为落后,没有开创出一套摆脱传统的创新型中医药产业发展模式。

2.3 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机遇

国家政策对于重庆的中医药发挥着较大力度的扶持是有利于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国家加大了对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同时国家政策对中医药的发展进行了统筹规划,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以刺激重庆中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国际角度来看,中国的中医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因此中医药产品的进口贸易总额得到了增长,为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国际合作项目增多,为重庆中医药产业迈向国际化的脚步奠定了基础。

2.4 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威胁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面对着其他省市的竞争,如辽宁、广东等省市,这些省市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也较为先进,在国内市场上一定程度下挤压了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威胁着重庆中药产业的市场份额。同时除了国内的中医药企业的威胁,国际上也出现了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中医药生产制造企业,给重庆市的中医药产业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3 对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决策建议

3.1 对重庆内部中医药产业发展建议

重庆还有国内中医药研究基地,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重庆的分段式地理环境更为多种多样的中医药植物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不同习性的中医药植物资源可以满足于不同的分层日照、分层气候,从而使重庆的中医药资源种类丰富、分布较广泛。不同的海拔高度有不同的著名药材生长,比如中低山区域的黄连、党参、杜仲、天麻、金银花、八角莲等职务中医药资源。再往海拔低处,则有丹皮、青蒿、木瓜等中医药资源生长。而浅秋地带则生长着使君子、花椒等中医药材。优良的自身发展优势,再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发挥自身发展优势,从而进一步促进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

3.2 重庆中医药产业面对外部机遇相关建议

政府部门应鼓励重庆相关中医药企业应建立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中医药产业文化氛围浓厚。相关企业应积极促进市场消费能力提高,鼓励重庆市民经常性选择中医药来进行治病、预防等,从而促进了中医药产业形成良性循环。相关企业应当注重中药的质量建设,树立良好的中医药企业形象,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产业链的扩大。

3.3 针对外部威胁的发展决策建议

对于外部的发展优势,重庆的中医药产业企业应当把握住市场拓宽的大好机遇,提高中医药制作质量,将中医药贸易推向更深远的国际市场,提高中医药企业的利润率,进一步积极向国际市场寻求对口企业,从而实现中医药产品的对接。针对目前国际以及省外的中医药发展威胁,重庆中医药产业更应该建立起完备的中医药发展模式,积极应对相关挑战。

4 结语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是一个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产业,相关企业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对中医药企业的建设力度,扩大重庆中医药企业贸易市场,加强中医药企业集群间的联系,从而加强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力度。

【参考文献】

[1]杨东梅.基于SWOT分析的广东省中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07-08

[2]陈小平.地域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05-01

[3]田庆爱.重庆市医药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J].西南大学.2013-05-20

[4]李春光.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中医药制造业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2010-03-01

[5]刘红宁.时洪洋.薛铁瑛.江西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10-10

【作者简介】

第3篇:医药产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医药产业 产业集群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08)09-0392-03

我国医药产业明显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西药中97%以上是仿制产品,行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面对市场压力和自身的不足,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均已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但是,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等特点,仅仅靠一个企业的力量进行技术创新,效率不高,并且必须承担相当大的风险。

近年来,医药产业集群正在蓬勃发展,美国的波士顿、旧金山湾、华盛顿、圣地亚哥和北卡罗莱纳研究三角园这五大生物技术集群,已成为当地地方经济的支柱。欧洲莱茵河上游谷地的跨国生物谷,已成为欧洲生物技术的中心。我国国内也出现了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发展的现象,如吉林通化医药城、上海张江“药谷”、北京北大生物城、广州国际生物岛等。实践证明,医药产业集群是提升医药经济竞争力,特别是加快医药发展的有效途径。医药产业集群凭借其明显的优势尤其是技术创新优势,正在形成“燎原之势”。

1 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特点

1.1 医药行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多元化

制药企业属知识型企业,企业的产品基础是药学、医学和化学等相关知识的结合,医药创新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研究、临床试验、生产、市场开发和销售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技术创新,这些环节可能涉及到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药品生产企业和医院等相关部门。这种技术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技术创新的过程必然也是个多元化的过程。

1.2 医药行业技术创新遵循“阈值理论”

只有当研发资源集中到一定程度才能使研发成果成为稳定的输出,而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高成本、高投入的,只有具备了一定规模的大型企业才能承受。国外的大型制药公司为了维持一定的技术产出,研发投入强度(R&D/销售收入)通常高达10%~25%。

1.3 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有高风险、低成功率的特点

以美国为例,研发成功1个新药的费用在上世纪60年代为1.3亿美元,到21世纪初已达6亿~8亿美元,30年间增长了6倍。风险也日益增大:一个化合物自合成到进入临床试验的成功率仅为数百分之一到万分之一;进入Ⅱ期临床时还有4/5遭淘汰;上市后盈利的品种并非100%,仅为30%,其中能以高价独占市场的更少。从研发到上市,平均时间为10年左右。而且专利药过保护期后,还要面临非专利药(仿制药)的市场竞争。因此,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充满了各种风险和挑战,即便是专注于自主创新的跨国制药巨头,单靠一个企业的力量也常不足以承担创新药物研发的全过程。

2 医药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

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表现在诸多方面,例如共享基础设施、信息和知识的优先扩散、风险的分担、人才的流动与相互学习等等。医药产业集群很好地弥补了单个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缺点,下文分别从环境优势、成本优势和学习机制优势三方面阐述医药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

2.1 环境优势

2.1.1 制度环境优势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技术、资金、人才,而是制度安排、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他指出,“硅谷”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环境象征,其内核就是创新企业的栖息地,关键在于有一套科学的制度安排,环境宽松,各类专业人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制度基础,只有科学的制度“土壤”,才能产生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政府严格的行政监管是医药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技术创新最显著的特征,政府政策对集群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不仅要对新药开发和生产的全过程加以监管,例如发放新药证书、GMP认证等程序,同时也需要通过法律法规、金融、财政、劳动力供给、可持续发展等公共政策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除了政府政策的制度大环境,在集群内部也有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例如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市场调查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其中创业服务中心,旨在为集群内处于初创阶段的医药研究机构的成长提供孵化器功能;而教育培训体系的职能是提供人才保障。

2.1.2 竞争环境优势

集群内激烈的竞争为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动力。在市场经济规则下,竞争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基本推动力,而竞争会随着市场上参与企业数量的增多而加剧。在产业集群的相对狭窄的地理范围内通常聚集着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并进行着同类或相似产品的生产,集群内的竞争非常激烈。由于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差异很小,从而迫使企业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来获取竞争优势。不管是走低成本路线还是走产品差异化路线,企业都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确立自己的独特地位。因此,迫于生存压力,集群内的企业与集群外的企业相比,前者更具有实施技术创新的动机。另一方面,在集群内,企业进行创新的可见度较高,创新者的领先效益和示范效应突出,率先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取得的超额垄断利润,无形中给其他的企业以很大压力和动力,从而推动所有企业重视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

2.2 成本优势

2.2.1 基础设施的公用性

医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成本优势之一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公用性上。如同城市有形的基础设施一样,医药产业集群内的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因此必须由当地政府来提供,并服务于整个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这些基础设施包括公共图书馆、公共实验室、公用会议室、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等有形设施,以及提供劳动者技术培训、企业家培训的无形服务机制。对任何一个组织而言,不可能拥有其所从事业务的所有知识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而集群由于其内部成员业务上的联系和互补性使得在知识创新行为中通过免费或付费的方式能够方便和经济地获得其所需要的知识和设施,同时也提高了设施的利用率,分担了固定成本。

2.2.2 信息获取的低成本

集群内的企业由于在地理位置上的高度集中,各个医药企业之间的往来比较密切,获取信息的渠道广,信息量大而且相对真实,这就使得集群内的企业能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获得行业最新、最先进的技术信息,能够有效地减少企业创新的盲目性,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这些信息可

以通过正式沟通渠道和非正式渠道两种途径获取。由于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具有产业相关性,且有很强的相近性和互补性,其中一个企业技术的改进和变更,很容易就会被其他企业发觉和效仿。因此,医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比集群外的企业在信息的获取上占有更大的优势。

2.3 集群内技术学习机制优势

集群创新系统构筑了产业集群技术学习的平台,它能够促使集群内知识流动机制的形成。弗里曼在研究集群内部知识溢出机理时发现,集群内部存在正式与非正式网络,其中非正式网络对集群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因为隐性知识的溢出是主要通过非正式网络实现的。

2.3.1 正式沟通优势

正式沟通学习机制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内部流动、企业间合作互动、企业衍生、教育和培训以及研讨会等。从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开始,劳动力要素的流动一直被集群研究者认为是知识溢出的最重要机制。研究成果表明,企业间劳动力流动的程度越高,技术流动的速率越大。在医药产业集群中,具体劳动力流动的路径一般发生在:横向上生产同种药品的竞争性企业或合作性企业之间;纵向上原料药或化学中间体生产企业与制剂生产企业之间及生产企业与集群内的公共服务机构或机构之间。集群内部企业间一定比例的劳动力流动有利于知识溢出,当然,过度流动或流失则会破坏知识的时间持续性积累规律,导致学习绩效下降,进而削弱企业的R&D能力。正是这种劳动力在医药产业集群内的流动,实现了集群内的技术学习,成为集群技术创新系统内部要素互动的重要形式。

2.3.2 非正式沟通优势

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理性认识的总和。按照OECD(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分类法,知识可以分为可编码的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含经验类知识)两类,其中隐性知识占整个知识的绝大部分。但是由于隐性知识蕴藏在人的大脑之中,难以编码化,具有很强的主观属性,因此在传播形式上受到限制,基本上只能通过非正式的、偶然的、面对面的以及口头交流等非正式方式进行传播,而且隐性知识的交换不是一次性市场交易行为,必须以相互信任为基础,必须建立在长期合作关系基础上。基于地理接近的产业集群具有隐性知识交换的独特优势,为不同企业之间的员工创造了很多的非正式交流的机会。非正式交流既是技术创新扩散的主渠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知识的绝大部分是通过非正式交流传播的,这些非正式交流的传播速度比正式交流的传播速度快得多,并且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和知识。通过社会网络的沟通和思想的碰撞,激发出大量的创新思维,促进知识的更新。

在医药产业集群中,许多最新的、超前性的知识或者介于隐含经验类知识和清晰知识之间的知识,都以未编码化的知识形式存在。这些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深埋在社会之中,不易从正式渠道获得,例如药品生产中的技艺和能力,企业内部的秘密和诀窍,市场前景的判断与人才的选择,在何处向何人取得需要的知识,如何融资,如何开拓市场等。通过非正式交流,这些知识能快速、有效地传播。

3 发挥医药产业集群创新优势的措施和建议

3.1 完善集群内的服务体系

医药产业集群不仅是医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大量集中,更有集群内企业和机构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通过政府部门,建立一个规范的服务平台,将集群的创新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完善医药产业集群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创业服务中心和教育培训体系,吸引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加入集群内。张江“药谷”现已累计引进生物医药企业328家,共有科研人员8 580名,生物医药产值占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40%,初步形成了由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6个模块组成的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为产业链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完善的支撑保障系统。

3.2 加大政府的制度支持力度

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受政府政策的影响更大。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政府功能的存在和作用是技术创新得以持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政府功能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优惠政策设计、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等方面的作为,是技术创新活动不可或缺的推动因素,并形成对企业创新行为的持续激励。在发挥医药产业集群的基础创新优势方面,政府有很大的作为。吉林通化市通过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有利措施,解决通化医药产业集群中诸厂商面对的共同难题,包括政府允许中小企业在通化发行股票、提供融资、实行税收扶持政策、土地使用优惠政策和工商管理扶持政策等。上海浦东新区政府也通过实现快速审批、提供咨询服务、对外交流等措施为园区内的医药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为浦东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政策环境。

第4篇:医药产业的特点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1-0027-05

1 江苏省医药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江苏省是我国医药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江苏省医药产业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势头,规模稳步增长,效益表现良好。从表1中可以看出,江苏省医药产业在2006年医药政策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各项经济指标仍均增15%左右;2007年医药行业经济恢复时期均增长20%以上;2008年增幅最大,均增长30%左右;2009年平稳发展,在上年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均增长20%以上。2009年,江苏省医药实现利税居全国第一,医药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位于全国第二。江苏省医药经济发展的基础、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行业整体素质,为江苏该省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2 相关理论及其拓展

2.1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了一套解释一个国家产业在国际上获得竞争优势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他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产业上,并从创新能力的角度探讨了产业的聚集现象,其整个理论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另外,还有“机会”和“政府”这两个辅助要素。由此构成了一个国家产业“完整的钻石体系”(图1)。

2.2六因素钻石模型

钻石理论主要针对发达国家的研究提出来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和完善,正处在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全面转型的变革之中。结合医药产业的特点,政府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创新在产业的竞争优势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政府和创新将作为核心要素构建六因素模型。组成六因素钻石模型的六大要素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政府;创新。机会是一个辅助要素,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上述要素彼此相互作用,组成动态的竞争模式――六因素钻石模型(见图2)。

六因素钻石模型是一个动态的、双向强化的系统,模型本身内部各要素之间在竞争优势的提升过程中具有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即其中任何一项因素的效果必然影响到另一项的状态。

3 江苏省医药产业竞争力分析

3.1江苏省医药产业的要素条件

3.1.1先天资源丰富,历史悠久

江苏省地处长江下游,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中心地带。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人文荟萃,自古以来就是商贸和工农业的兴盛之地,为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物质、文化基础。

江苏省具有丰富的中药资源。据统计,共有各类中药资源种类1600余种。但是中药资源储量不够丰富,属于中药资源小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苏省中药行业的发展。同时,江苏省沿海地区北连环渤海经济圈,南接长江三角洲,海洋资源较为丰富,为海洋药物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源保证。在基础设施方面,江苏省地处长江三角洲最发达地区,毗邻上海,省内基础设施建设良好,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长江和运河穿越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所依托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提供了基础条件。

3.1.2外资医药企业相对集中

目前,江苏省已成为国际医药产业和资本转移的首选之地,众多外资企业纷纷落户江苏省,为该省的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量。全球500强的13家制药企业中,落户江苏省的有10家:惠氏、礼来、普强、葛兰素史克、百特、阿斯利康、诺华、拜耳、强生、辉瑞。此外,还有法玛西亚、碧迪、卫材、华纳一罗伯特、通用、西门子等一大批公司相继落户江苏。全省纯外资企业有40家,主要集中在苏州、无锡和泰州。近几年,江苏省外资利用总额增长迅速,2007年完成利用外资73.15亿元。江苏省医药制造业新批准的外商项目投资共有25笔,累计投资额达40077.01万美元,居全国首位。

3.1.3人力资源丰富,科研机构、院所众多

江苏省是教育大省,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截至2008年,江苏省科学研究机构达77家,占全国的10.3%;从事科研活动人员9148人,占全国的10.07%。并拥有代表中国科学领域最高成就和荣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82人。江苏省拥有众多全国知名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较高专业水准的新药临床、药理试验基地以及省药物研究所、省中医药研究所等一大批医药科研单位。这些都为江苏省的新药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众多企业纷纷引进人才,建立实验平台和实验中心。目前,全省重点大型医药生产企业扬子江、恒瑞、豪森、正大天晴、康缘、先声等都设立了新药研发中心,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与国内外医药大学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发,促进了创新技术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增强了医药创新研发的实力。

3.2江苏省医药产业的需求条件

在国际医药市场总体继续保持巨大需求和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医药国内市场也将出现旺盛的消费需求环境。江苏省2008年年底老年人口达1218万,占户籍人口的16.5%,80岁以上老年人口178万。到2010年,江苏省老年人口将达到1260万,占全国老龄人口的7.54%,老龄化系数(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达17%以上。而到2020年,江苏省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1648万,约占全国老龄人口的6.65%,老龄化系数将达21%。人口老龄化则会进一步促进药品消费。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6元,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680元,增长14.1%。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52元,增长10%。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市场的启动与进一步开拓,人均用药水平将逐年上升,中国药品市场将呈现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类支出786元,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类支出795元,增长15.3%。2009年,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808元,增长16.3%。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自然增长,老龄化比例的加大,以及医疗体制改革和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为江苏省医药产业集群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利环境。

3.3江苏省医药相关和支持产业(产业群)

3.3.1南京“药谷”

江苏省以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为依托,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法人投资为主体,建立和完善新药筛选中心、药效学评价中心、药物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药物代谢安全性评价中心、药物质量控制研究中心、药物制剂技术研究中心、中药复方制剂和质量标准研究中心、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药物提取和合

成技术研究中心、医药知识产权申请指导服务中心等多个开放性技术创新平台。这些平台面向全省医药企业,形成以创新研发为核心,集新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支持和服务以及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南京“药谷”。

3.3.2泰州中国医药城

泰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三角和沿江开发的重要板块。2009年,江苏省泰州市医药销售收入达272.70亿元,同比增长20.78%;利税35.37亿元,同比增长4.89%;利润19.55亿元,同比增长12.23%。至此,泰州市医药经济总量连续7年、经济效益连续10年居江苏省首位,占全江苏省医药行业份额1/5以上。

2010年2月,国家科技部、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医药管理局决定与江苏省共同建设泰州中国医药城。医药城着力打造科研开发、生产制造、会展交易、康健医疗、教育教学、综合配套六大功能区。目前,该医药城已集聚50多家国内外知名大学和医药研发机构、200多家医药生产服务型企业,并取得200多项具有较高水平的医药创新成果。

3.3.3省级重点医药产业园

江苏省以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进一步加强对医药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重点建设南京、连云港、苏州、无锡和常州这5个省级医药产业园。

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把生物医药作为发展的“拳头产品”,目前已有先声东元、赛尔金、中脉科技等一批生物医药企业落户。

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化学原料药、现代中成药、医药包装材料、消毒灭菌设备等产品。现已涌现出恒瑞集团、康缘制药、正大天晴、中金药包、豪森制药、千樱医疗设备等一批骨干生产型企业,建成以新型合成药和新型中药为主体,医药包装材料、医疗器械为两翼的特色鲜明的火炬产业基地,基地企业生产的新型抗肿瘤药、新型肝病治疗药物以及中药新剂型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苏州工业园以吸引国际医药跨国公司投资为主导,重点发展化学制剂、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医疗器械等产品。无锡新区科技创业园重点发展新型抗生素药物、抗肿瘤药物、生物医药和基因工程药物等产品。常州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心血管类、生物技术类药物和医药中间体等产品。

3.4江苏省医药产业的主体、结构和竞争

3.4.1产品与子行业结构

江苏省医药行业以制剂和原料药产品生产为主,是化学制剂的大省、强省。2008年,全省有化学原料药生产品种781个,其中常年生产的有520个品种,占全国的1/3。生产化学制剂17个剂型(2840个品种),生产中成药21个剂型(792个品种)。全省已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具有中西药和医疗器械产、供、销相结合的医药行业体系,成为产业基础较好、医药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医药市场繁荣的医药大省。从规模来看,化学制剂行业最大,资产和收入占到该省的一半左右,盈利能力也最强,占有绝对的份额和优势,多项指标排名居全国第一。

江苏省有良好的化学制剂基础,但仍需注意的是,该省的化学产品结构仍然有待提高。国际上先进的缓释、控释剂型以及靶向制剂等,江苏省生产还较少,且水平较低。中药产业虽然盈利能力较强,但是整个行业较为混乱,标准、规范不健全。江苏省生物制药产业发展速度迅猛,扩张速度较快,但仍然存在着重复生产严重、企业规模小、效率低的情况。另外,生物技术制药企业整体的研发实力不足,创新能力较差,知识产权意识不强。

3.4.2企业结构

2009年全省注册的医药生产企业有477家,大多以生产原料药和制剂为主。江苏省化学制药优势明显,有扬子江、恒瑞等一批骨干企业。2009年,扬子江药业集团的销售收入达180.3亿元,占到全省销售收入的14.3%,实现利税22.06亿元,企业纳税总额在全国医药制造业中排名第一位,各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最高水平。2009年制药工业百强企业中,江苏省有16家,在全国居第一位。但是与河北、山东的骨干企业相比,江苏省的骨干企业作用明显不足。河北拥有华北制药和石家庄制药两家大型企业,前者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制药企业,后者则是由石家庄多家制药企业强强联合而成,产业集中度接近70%。山东规模以上企业有587家,医药大中型企业占14%,销售收入占56.53%。

3.5创新

江苏省医药行业依靠技术进步,以科技为“龙头”,注重资金、技术的投入,以此促进医药经济的发展。据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2009年全省医药企业申报并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新药共60个品种,上报审批的新药有168个品种。同时,江苏省的医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对全省157家主要制药企业的统计分析表明,创新产品在全省医药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一是制药企业创新产品产值增幅大于医药工业产值的增幅,2009年全省医药工业同比增长16.52%,其中,创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33.07%。二是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2009年全省医药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3.93%,其中,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5.03%;同时,创新产品销售的集中度也明显提高,全省销售收入前10位的企业,占全省创新产品销售收入的73.9%。三是创新产品盈利水平增幅加快,2009年全省医药主要产品利税同比增长15.32%,其中,创新产品利税同比增长29.00%,创新产品利税占全部产品利税比重达43.89%。

与其他省市相比,江苏省在医药创新方面有不少指标走在全国前列。

从总体看,江苏省医药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但还存在的有些问题不容忽视:江苏省虽然是教育大省,有着很好的科研优势,但是与整个医药行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如在R&D折合全时当量,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申请专利数、拥有发明专利数,技术引进经费,科技机构等创新指标上仍落后于其他有关省份。

3.6政府政策方面

江苏省将医药产业与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一起作为培育壮大的四大新兴产业。在政策上,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立足本省具体情况,积极制定发展规划纲要,在《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中指出了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培育100个拥有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企业,开发100个具有高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的重点产品。至2012年,形成10亿元产品5个以上,超过50亿元企业10家,100亿元企业3家。达到2010年全省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的目标,不断提升江苏省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医药产业政策扶持上,江苏省虽然有一些政策法规,但是在具体的措施和扶持上,与其他有关省市相比较,还是不够的。例如《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9―2012年)》,对于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为主、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可以按照

不超过实际投资的10%支持项目开展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鼓励产业基地所在区政府设立生物医药产业专项基金,对获得市级基金扶持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支持;设立市级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基金;鼓励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并给予自与奖励。

4 结论与对策

通过影响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六因素钻石模型的分析框架,对影响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持性产业要素、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要素、政府、创新这六个要素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江苏省医药产业的振兴和发展仍有很多机会和空间。结合六因素钻石体系中各要素的互动及相互强化关系,就提升江苏省医药产业的竞争优势提出下列对策和建议。

4.1必须制定和实施强有力的产业扶持政策

政府要为产业的发展和提升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产业中的设施和公共产品很难由单个企业自主提供,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在道路、环保、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等公共产品或准产品方面为产业提供有效保障。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需要政府实行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技术投入的鼓励政策,培育和发展其优势产业。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引导企业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积极营造有利于产业专业化发展的投资、科研和居住等环境。在规划建设中进一步重视各项基础设施。在产业发展过程的创新活动中,政府应通过法律、经济和组织管理手段,在制度、环境和政策层面上引导创新活动的方向,鼓励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协调创新,积极保护创新成果,尽力协调解决创新主体之间的矛盾。同时,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大力发展服务型的出口商、生产力中心、技术信息中心、质量检测控制中心、开放性行业技术中心等产业发展机构,建立法律、会计、仲裁、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自组织体系。

4.2突出技术创新,加大企业R&D投入

江苏省医药产业在新产品产值、利润、获证新药等几项指标均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新药研发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不足,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江苏省医药产业2008年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7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投入比。江苏省要大力提高医药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要尽快制定自主创新的战略计划及实施规划,不断加大用于自主创新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从基础上保证自主创新战略的顺利实施。要扶持优势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并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技术中心,建设技术交易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强企业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形成一批生物制药、化学原料药、中成药、海洋药物和药物新制剂的创制基地,在此基础上实现集成创新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形成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医药产业。

4.3优化江苏省产业集群模式

可根据全省各地各不相同的发展模式及已经形成的医药产业基础,促进区域整合,培育特色医药产业集群,以点带面,促进江苏省医药产业的发展。为推进全省医药产业加快优化升级,江苏省确立了“一谷一城五园”的产业布局。未来园区建设要以现有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进一步加强对医药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着力推进园区医药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提升产品结构的水平,加快创新产品的研发。以南京“药谷”和泰州“医药城”为医药创新研发的核心基地,带动南京、连云港、苏州、无锡、常州这5个省级医药产业园。同时还应考虑到,南通、徐州是江苏省需要积极培育的第二层次医药产业发展集群区,以便形成产业发展与转移的梯度。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是振兴江苏省医药的希望所在。

第5篇:医药产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医药产业;创新效率;空间分布特征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5.001

近几年来,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许昭宾(2012)孙虹,俞会新(2012),茅宁莹等(2012)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我国主要省份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郑洁(2008),谭晓东(2016)等则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进行了医药产业创新效率的测度。现有研究着重于对效率水平的评价,而对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较少,因此本文将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划分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采用SFA方法评价两阶段的创新效率,并对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

1我国医药产业两阶段创新效率水平评价

本文根据创新产出成果的差异将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流程划分为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其中技术研发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新技术的形成,因此选取药品专利申请数(PAT)作为产出变量,以医药制造业R&D人员全时当量(RDP)与R&D资本存量(RDC)作为投入变量;成果转化阶段其实就是将所获取的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推向市场并获取收益的过程,故选取医药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NPR)为产出变量,以医药制造业从业人员数(EMP)、转化经费支出(EXP,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购买国内技术与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之和)、专利申请数(PAT’)作为投入变量。

为了对创新效率进行评价,本文构建了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两阶段SFA模型如下,其中β0为常数项,β1.2.3为变量影响系数,Vit-μit为复合误差项,i表示省份,t表示时期。

(1)技术开发阶段

lnPATit=β0+β1lnRDPi(t-1)+β2lnRDCit+(Vit-μit)(1)

(2)成果转化阶段

lnNPRit=β0+β1lnEMPit+β2lnEXPit+β3lnPATi(t-1)+(Vit-μit)(2)

本文的研究对象除、青海和新疆之外的28个内陆省份,考察期为2006-2015年。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等。运用Frontier4.1软件,计算得出2006-2015年,我国28个省份的医药产业两阶段创新效率。

2我国医药产业两阶段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上一节的创新效率求算结果,对我国医药产业两阶段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

2.1新效率的时序特征

图1中展示了2006-2015年间我国医药产业两阶段创新效率水平和发展趋势。

从我国医药产业两阶段创新效率水平的均值来看,技术开发阶段创新效率的平均值为0.394,而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效率均值为0.331,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效率始终低于技术开发阶段,两阶段创新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仍存在60%-70%的效率损失;但同时也说明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效率仍存在较大的提升和发展的空间,如果我们可以努力提高各省份的创新效率,那么我国医药产业两阶段创新产出在现有基础上还可以分别提高60.6%和66.9%。

虽然从整体来看,两阶段创新效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从发展趋势来看,两阶段创新效率水平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技术研发阶段的效率值从2006年的0.307变为2015年的0.484,成果转化阶段效率水平则从2006年的0.189变为2015年的0.475,虽然转化效率始终低于研发效率,但相比之下,转化阶段的效率提升幅度更大,发展速度相比于研发阶段更快;同时也说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医药产业已初见成效。

2.2创新效率的省际差异

如表1所示,医药产业技术开发阶段,创新效率最高的省份为天津,其创新效率值达0.784,最低的省份为内蒙古,其创新效率值仅为0.118,天津的创新效率是内蒙古的6.6倍。而在医药产业成果转化阶段,创新效率最高的省份是北京市,创新效率值为0.666,创新效率最低的省份为海南,效率值为0.080,北京市的创新效率是海南的8倍多。

图2和图3显示了我28个省份医药产业两阶段平均创新效率水平,从两条线的形状中可以看出,两阶段高低效率的省份分布存在差异。技术研发阶段,在全国28个省份中,高于创新效率均值水平的省份有10个,主要集中在中南部,而东部地区的、中部地区及西北部地区的大部分省份创新技术效率处于全国水平之下。成果转化阶段,高于创新效率均值水平的省份有12个,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低于创新效率平均水平的省份主要为中西部省份。同时,在两个阶段中,低于均值效率的省份数目均高于高效率省份数目,也说明各省份创新效率在较低水平集聚。

2.3我国医药产业两阶段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

根据新经济区域划分方法,将28个省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

2.3.1东部地区

由表2中两阶段创新效率最大和最小的省份可以看出,在东部地区的10个省份中,天津、海南的技术研发效率相对较高,河北和北京的研发效率较低;北京和福建的成果转化效率较高,而海南和广东的转化效率最低。从北京和海南的两次上榜中也可以看出,这两个省市的两阶段效率协调性相对较差,在以后的发展中要注重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协调发展,避免顾此失彼。此外,从效率均值与变异系数来看,东部地区在成果转化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各省的效率水平差异较小且水平较高。

2.3.2中部地区

由表3可知,中部地区医药产业技术研发阶段的领先省份为湖南和山西两省,较为落后的是江西和河南两省;成果转化阶段中领先省份为湖北和湖南,落后省份为山西和河南两省,两个阶段综合来看,湖南省两阶段发展较为协调且水平相对较高,而河南医药产业两个阶段均相对落后,山西省两阶段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最为严重。两个阶段的变异系数相比于东部地区较小,也说明中部各省份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对均衡,技术研发效率均相对较高,而成功转化效率均值仅为0.242,中部地区应进一步加强对技术成果转化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要素投入。

2.3.3西部地区

在西部的9个省份中,技术开发阶段,云南和贵州的效率水平较高;成果转化阶段,重庆市一家独大,云南紧随其后,而内蒙古的整个医药产业的发展均显乏力。此外,西部地区两阶段创新效率的变异系数为50%左右,各省份间产业发展水平严重失衡。

2.3.4东北部地区

东北地区由于只有三个省份,此处不再列表对比。整体来看,三个省份的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水平较为接近,两阶段创新效率均较低且不相上下。

2.4我国医药产业两阶段创新效率空间分布的可视化

为了更为清晰、直观地感受两阶段效率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本文采用GeoDa 1.4.6软件,绘制我国医药产业两阶段创新效率空间地理分布图,如图4和图5所示。其中,、青海、新疆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省份由于数据缺失,未在地图中显示出来。

从上面两幅图中可以清晰发现,我国医药产业的技术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在各省份间的分布很不均衡,即存在效率水平的分层;同时,创新效率存在空间上的集聚态势,即效率水平相近的省份间相互临近。在技术研发阶段,高效率省份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中部邻接省份间的效率水平也大体相近,而低效率省份集中在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整体的效率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在成果转化阶段,低效率省份依然集中在西北和东北部地区,但是高效率省份则向东迁移,天津、山东、江苏、福建等东部沿海省份成果转化处于较高水平,整体效率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

两阶段创新效率水平分布的不均衡,说明我国医药产业创新效率的空间布局仍不甚合理,同时也与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创新人员队伍的素质、创新要素投入力度、技术创新管理体制等密切相关。在技术研发阶段,西南和中南部的省份得益于天然药物资源优势,利用有限的创新投入创造了相对较多的创新产出,而东部地区创新要素的投入力度较强,但是在对要素的利用效率上仍存在^多的浪费和损失,以至于出现产出与投入的不匹配。而在成果转化阶段,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药企集聚,市场广阔,得益于庞大的用药群体,药品新产品上市后更容易占据市场,获取收益并实现成果的有效转化;此外,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对于新技术和新经验的引进、消化和吸收能力较强,同时广阔的发展环境和优越的工作环境也吸引了大批创新转化人才。正是由于资源、环境和制度上的差异,才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3研究结论

本文对我国医药产业两阶段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从时序特征来看,两阶段创新效率水平均较低,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效率始终低于技术开发阶段,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效率仍存在较大的提升和发展的空间;从省际差异来看,两阶段创新效率的省际差异明显,研发效率水平天津最高,内蒙古最低,转化效率水平北京最高,海南最低;从区域层面来看,东部地区在成果转化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中部地区两阶段效率发展较为协调;西部地区在技术研发效率水平较高;效率空间分布图直观地展现了两阶段创新效率“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不均衡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1]许昭宾.贵州省民族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DEA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16):811.

[2]孙虹,俞会新.河北省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创新能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0):8590.

[3]茅宁莹,张帅英,褚淑贞.基于DEA方法的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J].中国药房,2012,23(5):391394.

[4]郑洁,杨昌辉,徐晟.基于SFA的我国医药制造行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4):5862.

[5]谭晓东,陈玉文.基于SFA方法的中国医药制造业创新效率评价[J].中国新药杂志,2016,25(13):14611465.

[6]周煊,程立茹,王皓.技术创新水平越高企业财务绩效越好吗?――基于16年中国制药上市公司专利申请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8):166179.

第6篇:医药产业的特点范文

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巨大

长期以来,中西部发展相对滞后,在发展上与东部形成产业梯度,为转移创造了现实条件。

东部沿海产业结构调整为企业转出提供动力 东部省份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始终领跑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但近年来,我国原料药企业扎堆东部,造成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竞争和严重的浪费。我国原料药出口的黄金时代已过,中国医药产业亟需往更高端的制剂发展,走产业转型和升级之路。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东部沿海地区应发挥我国医药产业升级的指导作用,充分利用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优势,跟踪国际先进水平,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高科技产品”。这一目标进一步加快了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为东部失去比较优势的企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提供了动力。

东部地区生产成本增加进一步促进产业转移 随着经济的发展,东部省份的劳动力、能源价格、土地等成本已经越来越高,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些企业开始考虑往郊区或者中西部等成本更加低廉的地方转移。比如,华北制药作为我国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在考虑企业发展策略时提出向西部地区转移。深圳华润三九中医药发展有限公司也表示,鉴于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过高,公司已将市区的工厂转移至郊区,希望提高企业不断下滑的利润率。作为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华北制药和华润三九尚且如此,更多的中小企业将承受更大的经营成本压力。向中西部经营成本较低转移的动力较大。

中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吸引东部产业转移 多年来,东部省份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与此同时,中西部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资源整合,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战略化发展。比如,拥有丰富医药和自然资源的新疆,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和医药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吸引了更多的关注。2011年,中国医药行业领军企业――复星集团就与新疆自治区招商发展局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无独有偶,2011年,科伦药业公告表示将斥资40亿元在新疆伊犁打造全球最大抗生素“药谷”。可见,中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已经成为吸引医药产业转移的重要原因。

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 在国家西部开发和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中西部积极出台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为承接东部省份的产业转移做好准备。如宁夏自治区出台措施,对于到宁夏新办的工业企业,从生产经营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在其南部山区新办的工业企业,从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所得税5年。而到内蒙古建立生产基地的企业,也能享受到当地诸多的优惠政策,水、电、气、税收、人工成本等方面都有东部省区难以比拟的优势。

医药产业区域转移存在的问题

转出地设置转移障碍 根据十二五医药工业规划,东部地区应重点发展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医药产品,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为实现这一产业转型升级,东部地区有转移落后生产能力,吸引先进制造业的动力。但实际上,产业转移可能带来的问题也使一些东部省份犹豫不决。其一,产业转移会带走大量的建设资金和财政收入的流失;其二,产业转移也可能造成产业“空心化”。东部产业转出之后,是否能够顺利引入国际医药企业的转入,实现“腾笼换鸟”,也是东部地方政府考虑的问题;其三,产业转移可能造成结构性的失业。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普遍素质较高,相对待遇也较其他行业更高,因此在中西部工资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下,一部分人员可能选择继续留下而不是随迁中西部。

产业园区承接转移项目缺乏整体规划 产业园是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普遍模式,近年来为了吸引投资,园区往往只重视引入企业或项目的数量,对产业集群和项目质量的重视不足。医药产业是一个产业链极长,细分产业众多的大产业,研发、制造、物流、器械、包装材料等各个环节需要紧密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益。一些产业园在承接转移项目时,不重视整体规划,导致了企业分散,各自为阵,不能进行有效合作,也就不能发挥集群效应。

在东部地区,传统医药产业已经形成了规模较大、配套较为齐全的产业集群,使得在产业链的有限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快速。一些东部企业转移到中西部之后,发现由于缺乏做配套的企业,企业生产的成本反而更高了。

地方政府在配套能力建设方面严重不足 医药产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后,一些转入地政府对基础设施、生活设施方面的投入较为有限,企业转入后,发现商业、文娱、医疗、住宿等相关的生活配套设施不足,给员工和企业发展带来了不便。

积极推进医药产业区域转移

为实现区域医药产业的协调发展和整体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提出以下建议。

继续推动东中西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 近年来,为激励医药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一些地区的工业园开始践行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共同招商、利益分成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江门市创造性地提出建立“异地发展,税收分成”的利益共享机制,这种直面利益、分享利益的做法成功打破了各市(区)的行政区划壁垒,将推动园区的产业集聚发展,带动全市产业实现一体化。今后,应鼓励东部与中西部工业园加大在转移项目评估方面的合作,综合考虑承接地的资源特点和后续发展潜力,建立产业转移园区工作组负责工作的具体落实,从而实现“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双赢。

加强工业园对转移项目的产业规划和质量把控 医药产业是一个产业链条长,门类多,带动能力强的行业,中西部工业园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抓住这一特点,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现实情况,对本区及本地的承接方向做出清晰定位和产业集群布局。山东菏泽牡丹工业园区就是一个典范。园区招商引资过程中,积极拓展产业链条。目前,全区产品涵盖了中药、西药、生物制剂、医疗器械等四大门类、千余品种,形成了目前国内规模较大、技术先进、产品纯度高、链条较长的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医药中间体、原料药生产基地。此外,在引进项目前应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尤其应考察环境指标是否合规,坚决抵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利益的短视行为。

第7篇:医药产业的特点范文

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区,中草药资源极其丰富。同时,广西还拥有一片宽阔的海域,蕴藏着大量海洋药物资源。资料统计,广西有中草药物种4623种,其中植物药4064种、动物药509种、矿物药50种,中草药物种数量排全国第二位。目前广西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区60多个,占地面积17876.4平方公里,其中汇集了大量中草药资源。如龙胜花坪、兴安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种类分别占林区植物种数的44%和33%。

广西不仅药种资源丰富,而且人工种植药材也颇具规模,现有各种种植药材的药场2.8万个,其中已形成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12个。全区种植药材面积有52万亩,约占全国栽培面积的1/5,年收购量曾达1800万公斤,是全国四大药材产区之一。

目前,广西各市、县基本上都设有中药制药厂,共137家,在全区已形成一个较大的企业群体。其中大中型中成药工业企业11家,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和广西玉林制药厂更被列入国家重点中药企业50强。我国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中药生产企业有107家,其中广西有8家。广西现能生产中成药652个品种,保健药品288个品种,其中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的272个,占总数的33.45%。

2000年全国单品种产值上亿元的中药产品有30多个,其中属于广西的就有西瓜霜润喉片、金嗓子喉宝和肤阴洁3个品种。广西的药材生产、药材加工、中成药生产的规模都位居全国前列。2000年,广西中成药产值在全国排名第5位。广西现有医药、药材批发企业150多家,其中二级批发企业20家。

抱着“金山”讨饭吃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九五”期间广西中成药工业发展速度与全国相比明显减慢。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中,全国中药工业年均增长速度为19.93%,其中“八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为17.74%,“九五”期间为22.16%。

虽然广西近10年中药工业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八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为39.96%,而“九五”期间却大幅度下降为13.33%,仅为全国中药工业年均增长速度的60%,与广西“八五”期间相比,下降了66.69%。到“九五”期末,广西中药工业总产值已从“八五”期末占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的8.45%,下降到5.81%,在全国排名由原来的第3位退至第6位,可谓身在“金山”却过着讨饭吃的生活。

拿广西与其他省份进行比较,存在的差距更能说明问题。贵州和四川1996年至2000年中药产业固定资产原值分别以年均37.23%和29.84%的速度增长,比全国同行业平均分别高20.87%和13.48%,工业产值的排位由“八五”期末的第13位和第4位,跃至第4位和第1位。再如,广东、浙江、吉林和天津等省市的中药资源虽然远不及广西,但他们现在却是我国的中药工业大省(市)。

针对广西中医药产业发展为何滞后的问题,广西几位资深中医药产业发展研究专家认为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认识不够。广西壮、瑶民族医药有丰富的宝藏,但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对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各个相关部门、系统也缺乏高效率的协调配合,而在云南、吉林等省,是由一名副省长挂帅负责;

其次是科研力量分散,广西的中医药人才本来就很少,现在又都分散在南宁、桂林等地的高校和医院里,沟通交流很少,各自独立作战,产业发展的“3M”(人力、物力、设备)得不到集聚整合,也没有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

三是没有一个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龙头基地,广西中医药产业的整体水平和规模得不到提升,在西部省区中,宁夏已经投资15亿元建设枸杞基地;

四是市场化程度低、竞争力弱。广西中医药产品的营销方式落后、销售网络不畅、销售市场较小,尤其是对国际市场的开发,广西的中医药企业更是做得远远不够。目前中医药正在世界范围逐步得到接受,在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澳大利亚已取得合法地位,就连一直将中药制剂拒之门外的美国,也在两年前制定了“植物药上市批准法”。而广西所有出口的中药产品加起来,总量还不及天津天士力集团一个企业的出口量。

中药产业蕴藏巨大财富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广西区党委和政府就把中草药资源列为广西优势资源之一。一直致力于广西中医药产业发展研究的广西人才协会专家顾问中心奔走于企业、科研所与政府部门之间,并集合了国内中医药学界的许多著名专家、教授,为广西发展中医药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199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成哲忠同志专门写信给广西区党委领导谈到:发展中医药产业是广西的优势,应作为重点列入议程,建议组织力量研究开发。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杨峻山认为,广西中草药资源极其丰富,还比西部其他省、区多了一片海,要千方百计把它办成中草药大省。广西的正骨水、鸡骨草丸、三金片、中华跌打丸、桂林西瓜霜、蛤蚧定喘丸、金嗓子喉宝、两面针等,都是市场畅销的产品,说明有很大的产业开发潜力。专家顾问中心首席顾问张声震多次呼吁:如果广西不以极大的决心和魄力加大发展力度,加快发展步伐,那么,要不了多长时间,广西的中草药产业将被挤出全国前10名之外。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发展中医药产业,广西拥有的条件确实得天独厚。据统计,广西已开发应用的中草药物种为1078种,仅占全区中草药物种总数的23.3%,大部分资源还未开发。即使已开发应用的1078种中,大多数开发应用的水平也不高。广西是大西南的出海通道,而川、桂、滇、黔四省区是我国四大药材产区,从国际中药市场的格局来看,目前占世界中草药市场42%的是华裔市场,主要包括东南亚各国市场,港、澳、台市场,这是我国中草药的主要出口市场,而广西显然是走向这一市场最便捷的通道。

在科研开发能力方面,广西现有中高级中药科技人员2000多人,有如广西中医药研究所、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广西中医学院等一批技术队伍较强、设备较好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

1956年建成的广西药用植物园,现栽培药用植物品种203科、715属共2500种,成为居全国同类植物园之最的“露天实验室”。而且,广西的壮、瑶民族有着历史悠久的医药文化遗产,经过40多年的发掘整理研究,已经积累了民族药物栽培和产品开发的丰富知识。中华医史学会会长陈海峰教授在对广西民族传统医药进行考察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民族医药是广西医药事业中的真正优势。因此,民族医药可以成为广西医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发展中药产业尚未形成合力

中药产业是一个财富产业。为把中药产业发展为广西的一个支柱产业,使其成为广西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广西由中药资源型大省向中医药产业大省、强省迈进,2003年4月,广西区计委组织编制了《广西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从战略的高度,明确了“十五”期间后3年及“十一五”期间广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主要建设重点包括要新建一个中药材规范化良种繁育基地、一个现代中药工程研究中心,推进10家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加速发展,以企业为龙头建设10个各2万亩以上的地道药材种植GAP(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地,力争2005年末广西的中药工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2010年末达到150亿元。

记者在广西区计委采访了解到,规划实施近一年来,一些建设项目已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广西大宗地道及濒危稀缺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桂林天和药业有限公司年产5亿片新基质中药贴膏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两个项目,已得到国家发改委的立项;桂林集琦现代化中药开放式综合加工基地已经建成,可在最近投产;桂林三金、桂西制药、梧州制药等骨干企业的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改造已基本实现目标。

但是,广西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目前遇到的困难仍然很大。一些具有传统的特色药材资源,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得不到深层次的研究开发;大部分通过GMP改造的企业,也面临着资金短缺、达不到预期生产能力的问题,更多的中小企业由于没有资金投入,被迫关门停产;10个GAP基地的建设,也是由于资金不到位,仍然举步维艰。

推进《规划》落实的专家们认为,发展中医药产业,政府的投入是必须要到位的。广西的特点是缺少中药产业的大企业,因此,在扶持大企业发展、建设研发中心、推动科技进步、引进外资等方面,都需要政府为此搭建一个能够整合各种力量的平台。政府的作用就在于在政策、设施上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第8篇:医药产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医药;制造;金融支持

一、医药制造金融支持空间演变

由于我国地域广泛,且不同地区经济状况不同,所以其对于医药制造金融支持也存在差异,所以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当前我国不同地区的医药制造业的金融现状:

(一)区域性金融支持特点凸显。

众所周知,医药制造业投入高,但回报也高,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产业正向园区、经济发达地区聚集,结合全球医药产业布局可以看出,其分布地区科技、经济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金融支持的力度,我国目前医药制作多处于沿海地区,其运输方便,经济发达且相关的医药制造研究沟通频繁,而中心部地区的城市医药制造业便相对落后,金融支持力度不高。

(二)地区医药制造金融特点鲜明。

首先是上海、北京地区,其是当前我国医药制造与国际金融机构最多的城市,其金融产业对于医药制造的投资、营销手段豆浆成为我国医药制造行业的榜样。分别来讲,北京地区科研院较多,人才资源丰富,金融支持一般在于人才培养方面,而上海与国际交流较多,产业环境先进,金融支持主要为技术投资,产品交流。其次是我国中部地区医药产业情况,当前我国内陆医药企业多以中小型规模为主,其配套金融体制不完全,产业链条不完整,所以一般是针对其技术支撑、生产装备方面的投资。以山东医药产业为例,其主要以基因工程药物、发酵工程药物、生化药物等为重点,截止二零一零年,其医药制造产值也达到两千亿,预计今年能够达到两千九百亿。2016年,在国家大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前提下,医药制造产业的金融投资已经成为众多银行的一项重要投资战略,一方面医药制造产业的发展及产业转移能够带来巨大利益。另外一方面,面对以后医药行业政策发展的趋势来看,医药制造的金融投资是实现银行与医药产业共赢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根据上面的不同地区医药制造金融空间分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应对:

(1)选择背景雄厚地区的企业作为投资目标,一方面要重视医药制造的实力、国内市场地位;另一方面,良好的公众性也是作为投资考虑的重要因素。医药制作水平同样也是投资考虑的因素,应该把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新药开发成功率高等因素作为技术参考条件来对待,通过行业知识的积累加以判别,对于产品没有竞争力、创新力度不高的医药产品应该取消或降低其金融投资支持。

(2)灵活运用不同地区的医药行业金融服务工具,建立生物医药制造行业专业化营销服务体系,从而达到积极使用流动资金贷款的目的,同时对于贸易融资品种也应该灵活使用,掌握医药制造企业的主要环节,通过融资等活动积极扩大结算和综合收益。

(3)对于医药制药的子行业,如中药饮片、医疗信息系统等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通过金融创新为制药行业提供金融服务,积极发展与国内外医疗信息系统的交流。另外,当今是信息时代,网络也是可以利用的一点,通过网上银行等新型模式扩大医药行业的消费类别,让其发展具有更多样的金融模式。

二、医药制造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

(一)资金短缺问题。

综合我国医药产业的资金供应和需求情况,可以发现我国当前的医药企业主要面临着制造资金不足的问题,其主要分为开发性资金、发展资金和流动资金。面对医药制造,设备改造升级尤为重要,资金短缺不仅制约医药企业做大做强,更重要的为影响整体人民群众的就医水平。除此之外,当前医药制造企业还需要进行内部企业结构调整,实现医药制造的升级换代,而流动资金的不足,导致医药制造企业的长期健康运营成为问题,从长远上看,是无法使医药制造产业同世界先进的技术相结合的。所以说资金短缺问题成为了制约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医药市场发展滞后。

我国直接接触融资金融的医药制造企业多部分处于发育不足阶段,很多医药制造企业只是获得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中期票据和私募债的资格,这样对于医药制造企业发展的支持作用是极为有限。

(三)政府金融制度力度不够。

医药制造行业同其他行业不同,其关系到民生问题,所以具有其特殊的市场地位,所以需要得到更多的政府财政支持,我国一些经济不发达省份,其经济基础薄弱,政府对于医药制造企业财政支持力度不够,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四)银行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由于医药制造业高风险、高技术要求、高回报等特点,当前我国银行对于医药制造业的贷款注意点多集中在其安全性与企业偿还能力,所以对其投资十分小心。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点是在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贷款中银行多处于劣势,只有收集更多的相关医药知识,才能做出贷款的决定;另一点就是医药制造企业为了能够得到贷款,往往夸大其职责能力,使得双方信息不对等,致使银行对医药制造企业不信任,甚至出现了拒绝向医药制造企业进行贷款的举动。

(五)金融融资结构单一。

当前我国医药制造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多数只是采取政府拨款、商业贷款和期权融资等方式,造成发展速度缓慢,所以应该加大融资结构体系,考虑其他融资渠道,是金融对于医药制造企业的支持方式多样化起来。

三、医药制造发展的金融支持措施

(一)金融支持的外部措施。

(1)发挥政府的指导职能。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通过相应的货币政策,发挥投资引导作用,对当前发展较好的医药企业进行重点支持,从而引导金融资源进入医药行业。因为政府的指导能够把控金融投资的整体方向,不会造成金融重复投资。正如上面提到,我国地区金融环境存在问题,政府制定政策之前应该进行地区金融调查,在合理的地区采取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措施,通过税收调整、财政划拨、基金建设等方式强化政府对医药制造业的政策性支持,从而达到社会闲散资本集中向医药制造业汇聚的目的,最终把医药制造业推向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其次,改善投资环境,我们可以以沿海地区医药制造业为例子,近年来,沿海地区经济模式多以旅游业为主,金融资源多在房地产行业,医药制造业所占比例甚小,所以说投资环境的改变迫在眉睫。对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应该加强医药产业基础建设,发挥有特色的原料药、通过加强区域内医药企业与外界机构的合作交流,争取新药生产基地;另一方面,畅通本地资金进驻渠道,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为金融投资的金融提供一个安全、简便的审批程序。最后,完善与金融投资相匹配的法律法规及监督机制。对于医药制造企业,要修善公司融资政策,使之更加实用;同时要学习发达国家的公司融资方法,去粗取精,我今后医药制造业融资更加科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推行有效的政策制度,对全面建设优良的市场融资环境是具有无可代替的作用。

(2)畅通医药制造业融资渠道。

首先,传统的医药制造业融资渠道应该进行改变,一方面是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对企业的创新技术、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改善;另一方面,发展专项资金,例如设置医药创新基金等,鼓励企业进行创新研究,同样的资本市场融资、银行信用贷款也是并不可少,不仅可以加强医药制造企业同其他产业进行交流,建立一个协调的沟通平台;也可以争取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对整个医药制造业的贷款规模。其次,积极开发新的金融渠道,高新技术银行的建立,将贷款对象转变为了高新技术企业,为技术引进、技术研究、新药物的研发与推广提供了融资服务等资金支持。同时,项目融资也是可以帮助医药企业把已建立的项目经营权在一定的经营期内移交给私人、机构投资者,从而获得资金来进行医药制造的新建、二次开发工作。通过这样新的金融渠道能够推动银行机构扩大对医药制造业的融资业务,降低医药制造业融资成本。

(3)健全本地金融市场。

首先,对我国证券机构进行重点支持,发挥本地医药制造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意识。繁荣债券市场,发展本地区医药制造企业市场服务机构,为医药制造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行为树立良好的经济基础。其次,商业银行对于医药制造业的贷款服务应该逐步完善。一方面要对知识产权重视起来,使得制造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能够入股,从而得到上级银行的金融支持,在风险把握得当的前提下增加信贷授信范围,扩大信贷投放实力,为医药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发展提供更多贷款品种和金融服务。所以说,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是构建医药制造企业信息专有平台,发扬银行信息网络优势,促进商业银行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条件。最后,规范金融秩序,完善控制体系。如上文所说,医药制造业具有高风险的特点,根据其这一特点,应该设置相应的风险控制系统,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从而使得金融投资更加安全,使得商业银行在金融环境中能够全方位地为医药制造业进行信贷服务。

(二)金融支持的内部措施。

(1)优化医药产业结构,使得医药制造形成品牌化,鼓励医药企业培育自有品牌,政府应该多办法促进性政策,使得医药制造发展走高端路线。另外引导医药制造形成产业聚集,形成规模效应,这样不仅能够使得金融支持政策能够更快、更有效的落实下去,同业也能提高整个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推动医药制造行业发优良发展。

(2)发展生态药业,促进内部金融投资的多样化,当前社会是生态同经济相结合的社会,发展高效、低耗、零污染的医药制造产业是对我国医药发展的最新要求。所以说要从根本上塑造正确的发展思想,把产品创新同自然保护相结合,提供优良、安全、绿色的医药产品,使得医药制造也绿色发展同金融支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四、结语

本文通过以医药制造业金融资金地区分部为切入点,讨论其特点以及存在问题,从而引发自我国当前医药制造业金融支持所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医药制造业存在问题集中在产业融资困难、金融支持路径单一,加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却别较大,从而造成了银行对于医药制造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到位等现状。对于上述问题,本作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提出以政府指导为主,相关政策为辅,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相结合等方法,健全医药制造业融资市场,形成对医药制造的强有力应对措施。综上所述,医药制造业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应该加以重视,加强金融支持,使医药制造业成为我国医药核心产业。

参考文献:

[1]张永庆,刘清华,徐炎.中国医药制造业研发效率及影响因素[J].中国科技论坛.2011(01)

[2]梁谋,卞鹰.中国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的实证分析和控制措施[J].企业活力.2010(05)

第9篇:医药产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医药产业集群;欧美;印度;启示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7-0087-02

医药产业集群即是为共享专业化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和服务,同时共同面对机遇,挑战和危机,从而建立积极的商业交流和对话的渠道,在地理上有界定又集中的一些相似、相关、互为补充的医药企业[1]。欧美地区的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时间长、成果丰厚,现已形成一些颇具代表性的明星产业集群。如,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生技河”、波士顿的“基因城”[2]。成功的医药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上有一定共性,因而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产业集群有一定借鉴意义。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与中国在人口、经济等方面情况类似,所以其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对近期中国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3]。本文将以欧美及印度医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例,对医药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的原因及该地区医药产业集群建设经验的启示作一综述。

1明星医药产业集群的共性

1.1一流的研究机构

虽然实力雄厚的化学工业为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化学工业的实力并不是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该集群形成与发展首要因素之一是代表软实力的一流的学术研究机构。因为快速而批量的供应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对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顺利发展至关重要[4],所以各医药产业集群选址都将人才池的大小作为主要考虑因素[5]。如,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生技河”,波士顿“基因城”。“生技河”拥有德国最密集的人才技术网络,包括53所大学、11家马克斯―普兰克学院研究所、13家夫琅久费学院研究所等研究机构[6]。波士顿“基因城”中更是包括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两所美国顶级高校[2]。可见人才在医药产业集群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一流的研究机构更是知识外溢的基础及医药产业集群利润的保证。所谓知识外溢是指包括信息、技术、管理经验在内的各种知识通过交易或非交易的方式流出原先拥有知识的主体,包括租金外溢和纯知识外溢两部分。知识外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综上可见一流的研究机构在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2风险投资的支持

技术若想转换成产业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风险投资不仅为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也为其规避了风险[4]。许多生物医药企业的创始人曾聘请相关的管理人员负责日常操作,但由于相关人员无法承担日益增大的风险,因而这种模式不适合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他们将部分风险转移至企业外部以便更好工作,就此与日益发展的风险投资机构一拍即合。可以说勇于冒险的风险资本家是生物医药企业起步的关键。所以英国剑桥大学虽然是DNA研究的先驱,但是全球第一家生物技术企业却创建于拥有世界上最佳风险投资环境的硅谷,而美国新创生物技术企业也正逐渐从以纽约为代表的传统制药中心向风险资本集聚的旧金山地区转移[5]。上述现象充分说明了风险投资的重要作用。

1.3领军企业与新创企业

领军企业在将一流研究机构周围的新创企业向医药产业集群转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4],其可于所处地区产生强大的规模效应,以吸引大量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加速医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稳定发展。作为明星医药产业集群之一的丹麦―瑞典“生物谷”便拥有大量的龙头企业,如,Novo Nordisk、H.Lundbeck及AstraZeneca。上述企业均拥有很长的历史,也为“生物谷”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7]。与领军企业不同,新创生物技术企业的数目代表了一个医药产业集群活力。且与领军企业相比,新创生物技术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兴起时间短,所以拥有更强的创造力和可塑性,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更为敏感。创造力可以转化为规模,但规模却局限了创造力的提升。因此,近年来许多领军企业不再追求扩大规模,反而于不断削减规模的过程中加强与新创企业的合作,以求在学术领域始终保持着创造力和敏捷性[4]。综上,可见领军企业和新创企业虽各有特点但在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对中国医药产业集群的借鉴意义

2.1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

欧美等地政府极少干预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其虽然提供相当的优惠政策,但很少再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因此,欧美医药产业集群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市场,并受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8]。而中国医药产业集群的资金支持主要来自政府,但目前政府在医药领域总投入不足,所以用于生物医药研发领域的资金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求。而且生物医药的研发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情况不能支持政府承担如此大的风险和长时间资金的投入。所以,中国的医药产业集群要想迅速崛起就必须加大与市场的联系,以利用其充裕的资金,并接受市场需求的调节。此外,中国财政部门也应注重风险投资机构的建设。从欧美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可知,风险投资机构帮助医药产业集群获得大量资金并规避风险以便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专注于工作。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保守有余、冒险不足,因此现阶段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不尽如人意,需要政府大力扶植以达到支持医药产业发展尽快形成集群的目的。

2.2加强研究机构与企业的联系

欧美地区成功的医药产业集群比比皆是,但依然存在少数的失败案例。意大利伦巴迪地区医药产业集群的教训值得我们在发展具有本国特色医药产业集群过程中吸取。意大利以米兰为中心的伦巴迪地区是意大利生命科学研发最为集中的地区。1979―1996年该地区获得的欧洲专利办公室的专利授权达到整个意大利的43.9%。但该地区最终并未发展成类似美国波士顿“基因城”的明星医药产业集群。除了其研发水平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外,落后的校企关系是其发展的极大阻力。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该地区各高校并没有做好准备与企业相联合,60%以上的高校甚至没有标准的成果转化合同,造成两者间联系多在个人之间而不是机构之间[7]。知识无法转化成产品成为该地区未发展成医药产业集群的根本原因。所以,中国的医药产业集群在建设过程中应当加强研究机构与企业的联系,以便将知识现实化、具体化成相应产品投入市场,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2.3依据国情量体裁衣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与中国在人口、经济等方面情况相似。印度政府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在技术不如欧美的情况下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道路。印度医药产业集群以仿制药品,接受外包和委托加工为主。据其海关统计显示,印度每年出口的药品大部分为非专利药,2000年其非专利药出口额已达16亿美元,而大批即将到期的专利更为印度医药产业集群此种发展方式提供了新契机[3]。接受委托加工可于过程中学习并掌握先进的制药技术,在仿制的基础上求创新,求突破,有利于医药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印度在吸引外资过程中并不盲目,其更注重来自于与自己国家文化联系紧密地区的投资。此举大大减轻了文化差异带来的不便,并加强了国家和国家的联系,可谓一举多得。由此可见,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依据国情量体裁衣依然可以找到适合本国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道路。

3结论

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给国家和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很多国家和地区深受其益。如,欧美,印度。但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周期长等不利因素,因而要想做成真正明星医药产业集群获得相应经济利益需要的不仅是一流的研究机构、相关企业及强大的资金支持,更需要依据国情量体裁衣做好相应的规划。现今,如何合理借鉴别国发展经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同时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晋之,徐怀伏.中国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竞争策略初探[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2008,6(10):151-152.

[2]连桂玉,杨莉,陈玉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8).

[3]王少礼.印度医药产业发展经验可资借鉴[J].中国药业,2006,15(5):40-41.

[4]吴晓隽,高汝熹,杨舟.美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模式,特点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8,1(1):132-135.

[5]王芳,曹阳,张文杰.美国加州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特点及借鉴意义[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9,3(10):53-59.

[6]马超,王金辉.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医药产业集群经验及对黑龙江省的启示[J].学术交流,2007(2):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