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染病学术会议范文

传染病学术会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染病学术会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染病学术会议

第1篇:传染病学术会议范文

关键词乙型黄疸性肝炎疗效临床研究

黄疸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导致血液中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所引起的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普遍发黄的症状,当血液中的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浓度高于2~3mg/dl时,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发黄的症状肉眼便可辨别[1]。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急性黄疸性肝炎患者48例,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和单纯西药治疗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19~80岁,平均41.5±6.3岁;平均病程4.1±1.2年;所有患者经西医诊断均符合2000年第6次西安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慢性黄疸型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2]。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属中医学“黄疽”、“阳黄”范畴[3]。48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巩膜、皮肤黄染和肝功能异常,男性患者中多半有酗酒史。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保肝常规西药治疗,包括维生素B,维生素C、甘利欣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退黄汤。该方组成:赤芍60g,茯苓30g,丹参30g,川芎10g,茵陈20g,苍术15g,藿香6g,泽泻15g。日1剂,水煎两次,取汁400ml,早晚各1次,饭后半小时口服。两组疗程均4周。

疗效判断标准[3]:①显效: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或回缩,无压痛及叩痛,肝功能复常,以上各项指标稳定6个月以上;②有效: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肝脾大稳定不变,无明显压痛及叩痛,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或较治疗前异常值下降50%以上,以上各项指标稳定3个月以上;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全部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黄疸性肝炎主要是肝、脾之气不舒,或过食肥腻甘甜造成,湿邪阻滞中焦或瘀血等阻滞胆道.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溢于体表肌肤等而发黄[4]。清利湿热,利胆退黄是治疗本病的常法,在常规清热化湿治疗法中,酌情加用解毒、凉血、化瘀之品。以此为基础,加入清利凉血活血方药中,从而自拟退黄汤,方中赤芍重用,可入肝经而达凉血活血、清热退黄的目的;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可健脾,有防止全方寒凉伤中的作用;用丹参可助赤芍活血祛瘀,且能凉血;川芎既能活血又能理气,有“气行则血血行”之妙;茵陈、泽泻清热利湿;苍术、藿香燥湿。诸药合用使气血调畅,血分湿热疫毒得除,从而达到治疗黄疸的目的,方中有健脾之药,祛邪而不伤正,因此又无寒凉伤中之弊。本组资料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在西药基础上加服自拟退黄汤治疗慢性乙型黄疸性肝炎在改善症状、肝功能等方面均优于单纯使用西药,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彭祖春.中医药治疗黄疸性肝炎48例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0,6(6):53-54.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11):324.

第2篇:传染病学术会议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入选病例 105例均按全国第五次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所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诊断分型标准 , 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血清 HBV标志物检(ELISA法)均为 HBsA 、HBeA 、抗 HBC、HBV-DNA( PCR法)阳性,其中ALT异常者 92例 88% 。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 51例 ,年龄 16~53岁;ALT异常者 45例 88% 。对照组 54例 ,年龄 7~56岁;ALT异常者 47例 87%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分型及 HBV标志物和肝功能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 0. 05)。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a - 2b干扰素 300万 U, 连续肌注15d后改为隔日 1次 ,胸腺肽200m g静滴1次/ d,肝功能不正常者配合一般护肝药物治疗; 对照组患者除了不应用胸腺肽外,其余用药同治疗组患者。两组均以3个月为 1个疗程。治疗期间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并于疗程前、后检测肝功能, HBV复制指标(ELISE法)、HBV-DNA (PCR法),同时测定血常规、血小板、尿常规、肾功能、心电图等。

1.3 疗效判定显效: 临床症状消失 , 肝功能恢复正常 ,HBeA g阴转、HBV-DNA阴转;毕业论文有效:临床症状消失或缓解,肝功能恢复正常,HBeAg阴转、HBV-DNA 阴转;无效:上述2项标准均未达到。

1.4 统计学方法组间比较用χ的平方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25例、有效7例、无效19例;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31例,两组在总有效率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 01)。治疗组治疗后 HBeA g转阴24例、HBV-DNA转阴 24例; 对照组治疗后 HBeAg转阴 13 例、HBV-DNA 转阴 12 例 ,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5 。副反应: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纳差、头痛、全身酸痛,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继续用药,症状自行消失。

3 讨论

对于 HBV感染形成慢性肝炎, 一般认为是由于机体抗病毒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调节紊乱所致。抗病毒免疫应答能力不足所激发的自身性免疫反应, 尤其致敏 T淋巴细胞对有病毒抗原表达的肝细胞的攻击, 是造成肝脏损害的原因。a干扰素是目前首选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它既可通过诱导人体白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降解乙肝病毒 mRNA,抑制病毒蛋白质转译,阻止病毒蛋白合成,又可以增加 Tc、NK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功能。它治疗 HBV感染的机理是促进胸腺 T细胞的成熟, 并诱导白介素2及干扰素β的产生及白介素2受体的表达, 促进 NK细胞的杀伤活性, 可能还有直接抗病毒的作用,但其疗效仍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近年来

报道它可诱导 HBV发生变异,产生新的 HBV独立株之弊而影响其单独应用。胸腺肽是一种多肽类物质,能促进 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并能诱导淋巴细胞转化为 T淋巴细胞,进一步分化成熟为具有特殊功能的各种亚群 T细胞 , 且能促进巨噬细胞及 NK细胞活性,从而提高免疫功能。胸腺肽又可降低血中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促使 HBeA g和 HBV-DNA阴转。胸腺肽可刺激淋巴细胞 E受体、IL-2受体、CD2 抗原 HLA-DR表达, 调节免疫功能, 促进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 增强免疫细胞活性,从多方面发挥其抗病毒效应; 还可通过抑制 CTL诱导的肝细胞凋亡减轻肝损害程序。从抗病毒的作用机理上看,干扰素与胸腺肽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本结果证实,两者联用的HBeAg、HBV-DNA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副反应小,疗效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寄生虫病学会.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中华传染病杂志,1995,13 (4 ):241~247.

2 铃木宏,大汉仲昭 .肝炎免疫 .1993;51(3 ):431.

第3篇:传染病学术会议范文

笔者采用双虎清肝颗粒治疗中医辨证为疫毒热盛、痰湿中阻、气滞血瘀证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设对照组,对比观察症状、体征、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变化,以助于其临床疗效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5年7月-2006年12月本院住院和门诊的中医辨证为疫毒热盛、痰湿中阻、气滞血瘀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依据2000年第六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诊断[1],慢性肝炎中度57例,慢性肝炎重度30例,肝硬化13例。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36.6±10.4)岁;对照组50例,男37例,女13例,年龄(36.2±11.4)岁。2组在年龄、性别、病情方面无明显差异,并在治疗前6月未进行过抗病毒、抗纤维化治疗。均除外HCV、HDV、HAV、HEV等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及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50例,口服水飞蓟素片(山东康威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ZZ-3604-鲁药准字[2001]第128201号),1次2片,每日3次,疗程为12周;治疗组50例,口服双虎清肝颗粒(北京华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Z10980118),每次2袋,每日2次,疗程为12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检查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ⅢP)、层粘蛋白(LN)、Ⅳ型胶原(CL-Ⅳ)。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3)表1 2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率比较(略)注:2组比较,P

3 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其中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症状重,病情持续进展,易发生肝纤维化,中医辨证多属疫毒热盛、痰湿中阻、气滞血瘀证,是临床治疗的难点。

双虎清肝颗粒由金银花、虎杖、蒲公英、黄连、甘草、半夏、瓜蒌、枳实、丹参、白花蛇舌草等中药配制而成,具有清热解毒、燥湿化痰、理气活血等功效。其中,蒲公英有促进胆汁分泌和保护受损肝细胞的作用[2];虎杖有保护受损肝细胞、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减轻炎症的功能[3];丹参能改善肝脏微循环,保护肝细胞,减轻炎症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并能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激活[4],减少细胞外间质(HA、PⅢP、LN、CL-Ⅳ)的分泌;甘草能稳定肝细胞膜,拮抗或清除自由基,阻止肝星状细胞活化[5]。双虎清肝颗粒内含高效抗病毒成分K-D4[6],可从根本上降低乙肝病毒复制,达到间接抑制细胞外间质的作用。

本观察结果显示,双虎清肝颗粒对疫毒热盛、痰湿中阻、气滞血瘀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症状、体征、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

[2] 施鹤高.蒲公英保护肝脏的临床与药物初步研究[J].中成药研究, 1979,4(12):55.

[3] 施顺清.虎杖、田基黄煎剂的动物实验[J].中成药研究,1983,8(6):36.

[4] 刘三都,程明亮,谢朝良.大剂量丹参为主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60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3,3(3):23.

[5] 刘陶世,黄耀洲.甘芍注射液对小鼠试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草药,2000,22(5):36.

第4篇:传染病学术会议范文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基本特征是CD4 T淋巴细胞的耗竭,导致一系列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可引起多系统的病变,且由于缺乏特异性体征,患者多以各种并发症就诊,而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对该病的警惕性不高,极易误诊。2007年6月~7月收治外院误诊的3例艾滋病患者,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 女,40岁,因“反复咳嗽咳痰伴发热半年”入院。该患者外院一直按肺炎治疗,病情无好转,且有加重趋势,体重逐渐减轻约5 kg。既往有10+年静脉注射史。查体:慢性重病容,体形消瘦,舌苔及口腔见较多黏膜白斑覆盖,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哮鸣音,其余查体无特殊。胸片:以肺门为中心蝶样阴影;血常规(Rt):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轻度贫血;血沉(ESR)85 mm/h。免疫学检查: CD4+细胞绝对计数:42个/μl, CD8+细胞绝对计数172个/μl, CD3+细胞绝对计数385个/μl,CD4+/CD8+为0.25;HIV抗体初筛试验阳性,转入定点医院进一步作确诊试验阳性。

例2 女,34岁,因“气促2+月,发热10+d”入院。患者在外院按肺炎治疗病情无好转,且进行性加重。否认输血史、吸毒史,其丈夫有多次献血史。查体:急性重病容,呼吸急促,颜面及口唇、甲床发绀,双下肺少许细湿啰音,其余无特殊。胸部CT双肺弥漫性病变;血R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轻度贫血;ESR 88 mm/h;免疫学检查: CD4+细胞绝对计数45个/μl, CD8+细胞绝对计数224个/μl, CD3+细胞绝对计数534个/μl,CD4+/ CD8+为0.2;HIV抗体初筛试验阳性,转入定点医院进一步作确诊试验阳性。

例3 女,27岁,因“反复腹泻半年,发热气促1+月,加重10 d”入院。腹泻10+次/d,稀水样便,曾作胃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重度胆汁返流,真菌性食道炎可疑,经治疗无明显好转。1+月前出现发热气促,体温37~38 ℃,伴畏寒、寒颤。自服中药无好转,10 d来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外院诊断为:肠炎、双肺感染(真菌)、结核,并予抗感染、抗结核治疗均无效。病后体重减轻约10 kg,否认输血史及吸毒史,其丈夫有冶游史。查体:慢性重病容,消瘦明显,口唇发绀,咽喉壁可见少许黏膜白斑,右下肺呼吸音稍低,其余查体无特殊。胸部CT:双肺多发渗出性病变,以肺间质受累为主;血Rt: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轻度贫血;大便找到霉菌孢子;ESR 87 mm/h;免疫学检查: CD4+细胞绝对计数12个/μl, CD8+细胞绝对计数230个/μl, CD3+细胞绝对计数395个/μl,CD4+/CD8+为0.05;HIV抗体初筛试验阳性,转入定点医院进一步作确诊试验阳性。

2 讨论

艾滋病(AIDS)是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的重要传染病[1],临床表现十分多样化,包括机会性感染,容易出现误诊[2],近年来关于艾滋病误诊为各个系统疾病的报道较多。付敏[3]报道肝硬化合并艾滋病首诊误诊12例,李朝晖等[4]报道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癌变1例,朱泽文等[5]误诊为恶性淋巴瘤3例,梁辉等[6]报道误诊14例,误诊的疾病有上呼吸道感染、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炎、霉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结核、胸膜炎、真菌性脑炎、肝硬化及霉菌性肠炎等。

本组3例患者均为青年女性,主要表现为发热及呼吸系统症状,很容易误诊为肺炎、结核等。例3还表现为长期的腹泻,易误诊为一般肠道炎症性疾病。例1、3均继发有口腔感染,体重均明显减轻,3例均对常规抗感染治疗疗效较差。研究证实,艾滋病病毒可经血液、性接触、母婴等途径传播,经询问病史, 3例均存在艾滋病的常见传播途径。

3例患者误诊的原因分析如下:(1)部分基层医院没有开展艾滋病的检测项目,医生对AIDS病情的认识不足;(2)接诊医生对病人病史询问不仔细, 未询问有无吸毒史、献血输血史及冶游史等;(3)对易感冒、有消瘦、反复腹泻、持续发热并有真菌、肺结核等感染迁延不愈,且治疗反应欠佳者警惕性不高,没有做深层次的原因探究;(4)部分患者隐瞒病史亦是误诊的原因之一。

因此,当临床上出现以下情况或其中2项以上表现时,应考虑AIDS的可能[7]:近期体重下降10%以上,慢性咳嗽或腹泻1个月以上,间歇或持续发热1个月以上,全身淋巴结肿大,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单纯疱疹感染,口咽念珠菌感染。可疑者需要及早作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成军,斯崇文.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2(2):127.

[2]翁心华,徐肇明,王岱明.传染病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0-91.

[3]付敏.肝硬化合并艾滋病首诊误诊1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14):3366-3367.

[4]李朝晖,杨昌平.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艾滋病患者1例[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7(2):157.

[5]朱泽文,文兆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三例误诊为恶性淋巴瘤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 2006(19):68-69.

第5篇:传染病学术会议范文

我们从2005年3月~2008年12月对38例肝炎后肝硬化(PHC)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用强肝软坚汤加减进行治疗,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PHC38例,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28~65岁。其中,有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病史者32例,有丙型肝炎(以下简称丙肝)病史者4例,乙肝、丙肝病史兼有者2例。病程2~8年。诊断均符合2000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患者表现为面色萎黄或黧黑,或两目发黄,皮肤干燥,形体消瘦,食欲减退,食后腹胀,大便秘结或溏薄,小便短少及肝脾肿大,腹壁静脉曲张,蜘蛛痣、肝掌、腹水等表现。

1.2 治疗方法

强肝软坚汤按韩氏主方(丹参、鳖甲、黄芪、茵陈、郁金、桅子、当归、赤芍、生地、白术、茯苓、丹皮)每日l剂,水煎服,连服3月。兼肝郁热蕴者加败浆草、黄柏;兼肝肾阴虚者去茯苓、桅子、赤芍加北沙参、麦冬、枸杞、砂仁;兼脾肾阳虚者将赤芍易为白芍加制阳片、干姜、仙灵脾;兼脾气虚弱者去生地、桅子、丹皮、白术加黄精、淮山、肉豆寇、苍术、木香;兼瘀血阻络者去茯苓、自术加鸡血藤、桃仁、土鳖;肋痛甚者酌加柴胡、元胡、川楝子;腹水甚者加车前草、猪苓;兼有肝纤维化者加天花粉、秦艽、川芎、三棱。必须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顾护胃气。

1.3 疗效标准

腹水及全身症状消失,肝功能(ALT、TBIL、A/G)恢复正常为显效;腹水及全身症状、肝功能好转50%以上为好转;未达到好转标准或死亡者为无效。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总有效率(包括显效、好转)为73.68%,显效8例占21.05%,好转20例占52.63%,无效10例占26.32%。

2.2 典型病例

赵××,男性57岁,2006年6月6日因反复腹胀2+年伴纳差、乏力、下肢浮肿入院。过去有乙型肝炎病史。入院查体:营养差,精神倦怠,眼结膜苍白,巩膜轻度黄染,面、颈部有蜘蛛痣及毛细血管扩张,腹水征(++),脾左肋缘下5cm左右,TBIL 20umol/L,D-BIL 6umol/L,TP 66g/L,AIB 32g/L,GIB 34g/L.ALT 63u/L,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并腹水,除常规西医治疗外,给予强肝软坚汤加车前草、猪苓、大腹皮治疗。经治疗3个月,患者精神、食欲均佳,腹水消失,肝功基本恢复正常,出院后随访2年未见复发。

3 讨论

PHC的发病机理复杂,它是由慢性肝炎发展而来。由于肝炎病毒的侵袭与复制,宿主免疫调节功能失调与减退,细胞因子TNF、 IL1、IL6、TGF、FGF炎症皮质(白三烯类),肝微循环血流障碍,以及炎细胞释出氧自由基之相互作用与影响所构成。PHC属中医“症积”、“肋痛”、“单腹胀”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在于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毒壅结腹中,水湿不化,邪毒滞留,致实者愈实,虚者愈虚,故本虚标实,虚实交错为本病的主要特点。韩经寰将本病的病机概括为“肝内热蕴痰结,血瘀症积,病损肝脾肾,终致气血、三焦失调”。故治疗多从标本兼顾,疏肝化瘀,健脾利水着手。

强肝软坚汤中用当归、生地、鳖甲养血滋阴软坚;用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用丹参、赤芍、郁金活血化瘀;用茵陈、桅子、丹皮清热解毒。总之,韩氏强肝软坚汤应用中医“活血化瘀、软坚生新”的原理,以改善肝脏微循环障碍以及通过抑制胶原生成、加速胶原分解,降低门脉压力,从而达到治疗肝硬化的目的。

第6篇:传染病学术会议范文

病毒性肝炎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是病情严重的标志之一,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肝细胞大量坏死,甚至发展为重型肝炎、肝硬化。我们自2002年5月至2006年12月,运用加味茵陈蒿汤治疗病毒性肝炎重度黄疸,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共108例患者,诊断均符合2000年9月西安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1],血清总胆红素(TBIL)>171.1mmol/L,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6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36.5岁;病原学分型:甲型肝炎7例,乙型肝炎34例,戊型肝炎10例,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5例。对照组52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34.7岁;病原学分型:甲型肝炎9例,乙型肝炎32例,戊型肝炎8例,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病情等方面对比,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人经过B超检查排除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肝降酶治疗:给予甘利欣针、门冬氨酸钾镁针、还原型谷胱甘肽针、促肝细胞生长素针,白蛋白针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菌陈蒿汤,处方:茵陈30~50g,栀子、泽泻、茯苓、赤芍各15g,苍术、半夏、丹皮、大黄、郁金各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疗程为1个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项目:治疗过程中每周复查肝功能,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白蛋白(ALB)。

3.2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疗程结束后,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症状、体征消失。有效:肝功能好转,胆红素较治疗前下降>50%,症状、体征改善。无效:肝功能无好转,胆红素未下降或进一步上升,或病情恶化。

3.3 统计学方法及结果:数据结果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见表1、表2。

4 体会

现代医学认为,高胆红素血症与肝脏炎症及肝内微循环障碍,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淤积,血栓素含量增加等有关[2]。中医学认为,高胆红素血症多由湿热毒邪瘀滞,蕴结在肝胆脾胃,影响胆汁的输通,胆汁排泄不畅,外溢皮肤而出现。茵陈蒿汤为《伤寒论》名方,亦是治湿热黄疸之第一要方。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为除湿之要药;栀子通利三焦,导湿热下行;大黄清热逐瘀,通利大便。加用茯苓、泽泻利水渗湿健脾,苍术、半夏化湿运脾,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活血,郁金活血行气、利湿退黄。诸药合用,湿热从二便而去,使黄疸消退。本文两组资料证实,在护肝治疗同时,再用加味茵陈蒿汤,能加速肝功能恢复及胆红素减退,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5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第7篇:传染病学术会议范文

【关键词】 异甘草酸镁 肝纤维化 慢性乙型肝炎

本院自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0例,应用异甘草酸镁治疗60例,临床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30例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均为本院患者,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1]。其中轻度54例、中度76例。将上述病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A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28~55岁,平均36.5岁;对照组(B组)70例,男40例,女30例;年龄28~52岁,平均38.5岁。均排除甲、丙、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两组患者在病情、病程、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患者用异甘草酸镁(天晴甘美,××股份有限公司)0.1 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4周为1个疗程。B组患者分别用10%门冬氨酸钾镁30ml,甘草酸二铵(甘利欣,××有限公司)注射液150mg加入10% 葡萄糖注射液 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4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口服肝泰乐、维生素C等护肝药,未服用任何抗病毒药物及免疫调节制剂。1个疗程后观察有关指标变化情况。

1.3 检测项目

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肝功能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ALT、AST、TBIL、A/G、PCⅢ、层粘连蛋白(LN)、HA、IVC。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所有数据用SAS统计学软件在微机上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情况变化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情况 表2。

从表1和表2可看出,A组与B组ALT、AST恢复情况虽稍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A/G升高,A组优于B组;TBIL降低,A组亦优于B组;同时,A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明显优于B组,均有统计学意义。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注:与A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B组治疗后比较P<0.05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比较注:与A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B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异甘草酸镁(18α甘草酸制剂)为一种全新结构的手性化合物,是甘草酸的单一反式旋光异构体,优势构型。研究显示异甘草酸镁起效迅速,降酶速度和降酶程度有优势;未出现水钠潴留和血压升高;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抗生物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是多功能肝细胞保护剂[2];药物清除半衰期可长达24h,真正满足1次/d给药,适用于各种肝病的治疗[3,4]。

动物试验表明,异甘草酸镁能显著防治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体外试验表明其可显著抑制大鼠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 mRNA的表达,从而使Ⅰ、Ⅲ型胶原的合成减少[5]。此外,异甘草酸镁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存在剂量依从关系;同时具有抗细胞氧化作用[6]。本组病例中,治疗组患者ALT、AST降低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TBIL降低,A/G升高,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也较对照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明显下降。说明异甘草酸镁和丹参联用可明显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纤维化程度。同时,由于异甘草酸镁中含有甘氨酸及半胱氨酸,故可抑制或减轻长期大量应用甘草甜素而引起的电解质代谢异常,造成的“假性醛固酮过多症”。临床观察中发现,治疗组患者中慢性乙型肝炎的常见症状如胁痛、乏力、腹胀、关节酸痛,及B超下门静脉宽度等指标改善亦好于对照组,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2 彭文伟主编. 现代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16~617.

3 田静.18α甘草酸抗大鼠肝纤维化实验研究.中国药房,2002,13(9):528~529.

4 沈金芳,逢晓云,孙黎.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人体内药动学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5 ,40(10):769~771.

第8篇:传染病学术会议范文

肝组织;

炎症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血清ALT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对102例住院乙肝患者,肝穿活检,行HE染色,光镜观察肝组织炎症活动度。活检前1个月内检测血清ALT水平,取其最高值。结果 在所有观察病例,血清AL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肝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活动度。但ALT水平不随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的增加而升高(P>0. 05)。结论 血清ALT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不相关。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组织; 炎症

Analysis the relation of the ALT level in the serum and the inflammation activity in the liver tissues in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Methods 102 cases patients with CHB collected by random were examined the liver tissues inflammation activity with pathological methods,ALT level were examined before liver biopsy 1 months.Results There were different degrees of liver inflammation activity and ALT level in the patients with CHB.However,the ALT level in the serum did not increase along with the degrees of liver inflammation activity(P>0.05).Conclusion The ALT level in the serum is not correlated to the degrees of liver inflammation activity.

【Key words】 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tissue; inflammation

肝穿刺活检技术在临床已经广泛应用,是诊断慢性肝炎的“金标准”,具有变化小、受影响少,直观等优点。血清生化是临床检测肝炎活动的最常用的方法,具有方便易行,创伤小,患者容易接受,可重复性检查等优点。但血清生化指标能不能确切反映肝组织受损程度,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为此我们对102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行肝组织活检,观察其炎症活动度(G),并检查术前1个月内的血ALT水平,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2例,均来自2003年9月~2006年9月本院住院患者,诊断符合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1],并排除甲、丙、丁、戊型肝炎,并排除酒精性、药物性、自身免疫性肝炎,并未曾接受过抗病毒治疗,排除高黄疸和肝穿禁忌的病人。全部病例均经临床和病理诊断。其中,男86例,女16例,年龄18~48岁,平均(32.1±9.3)岁,临床诊断为轻度37例,中度43例,重度22例。

1.2 组织学检查 征得患者同意,并签“肝穿刺活检志愿书”,术前常规检查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血型,超声肝穿定位。使用16G肝穿针进行快速抽吸活检,要求肝组织长度1.5cm以上,20%福尔马林固定,送检病理科,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切片、苏木-伊红染色,光镜下组织学观察,肝组织炎症活动度按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制定的标准,分为G0~G4 5级。

1.3 血清ALT水平检测 用Toshid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102例CHB患者肝穿前1个月内进行检测,取其最高值,正常值范围0~40U/L。

1.4 统计学方法 按血清ALT水平统计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例数,统计软件检验。

2 结果

ALT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的关系 见表1。 表1 ALT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的关系表1说明不同水平的ALT升高时,肝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而ALT不同水平升高肝脏炎症活动度水平G1、2、G3、G4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LT水平不能直接反应肝脏炎症活动程度。

3 讨论

血清ALT水平变化大、受影响因素多,保肝治疗后恢复比较容易,显然仅凭借血清ALT水平评价肝脏病变程度是片面的。依据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判断肝脏受损情况的研究少见。为此,我们对102例CHB患者肝穿活检,组织学观察,并于肝穿1个月内检测血清ALT水平进行分析,发现ALT水平并不随肝脏炎症活动度加重而升高,而ALT明显升高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并不一定严重,ALT水平并不能反映肝脏炎症活动度程度。这与刘家俊等的观察结果一致[2]。原因可能(1)CHB患者肝脏炎症活动可以是持续的,而肝脏代偿能力很强,血清ALT水平不能正确反应。(2)并存其他引起ALT升高因素,或肝脏炎症活动短暂,慢性乙肝急性发作,ALT水平很高,而肝脏炎症活动度不高。(3)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内,当部分肝脏细胞膜通透性增强时,ALT入血,造成血清ALT迅速高水平升高。(4)肝组织坏死严重时,血清ALT反而下降。(5)静止性肝硬化患者ALT可正常。所以可以认为,单纯凭借血清ALT水平判断肝组织炎症程度是不客观的,更不能单纯凭借ALT水平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及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有条件的单位,还是应以肝组织病理检查为基准,判断肝病炎症程度,制订治疗方案以及判断疗效。在慢性肝炎诊断上加病理诊断。当然,本组病例偏少,并且受到肝组织穿刺局限性的影响,结果供同仁参考。

【参考文献】

第9篇:传染病学术会议范文

随着结核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抗结核药应用越来越广泛,而药物性增加肝损伤是结核病正规化疗过程中常见而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1]。因此我们通过对结核药致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以其临床特点为循证依据,探讨护理重点,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选择2005年8月~2007年8月曾在本科确诊结核药至肝损伤住院治疗出院的68例患者,其中21例为我科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的住院患者,47例为同期在外院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因出现肝损伤而收住我科的患者。男38例,女30例,年龄10~70岁,平均28岁。诊断依据参照国际药物肝损伤共识意见分型标准[2]和重型肝炎型肝损伤的诊断参照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西安)修订的重型肝炎的诊断标准[3],同时除外病毒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病。

1.2 初治46例,复治22例,抗结核药物组合方式HR 16例,HE 11例,HRZ 4例,HRZS 1例,HRZE 18例,HRES 3例,HRZP 10例,HRZES 5例。(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 ,E:乙胺丁醇,S:链霉素,P:对氨基水杨酸钠)。

1.3 临床情况:无症状2例,仅在常规肝功能检查时发现;46例有不同程度的乏力,腹胀,纳差,厌油,恶心;18例有黄疸,皮肤瘙痒;2例发热,体温37.5~39.2 ℃,胆汁淤积性肝损伤4例。轻度肝损伤29例,中度肝损伤36例,重型肝炎型肝损伤3例。

1.4 治疗效果:本组68例经综合治疗护理,减量结核药或停用,予以综合保肝治疗:硫普罗宁200~300 mg静脉滴注,加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6。胆汁淤积型肝炎予以熊去氧胆酸250 mg口服2次/日,疗程2~4周,治疗期间每周复查肝功1~2次。恢复好64例94.1%,好转1例占1.40%,总有效率95.5%;重症3例,好转2例,1例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未愈出院。

2 护理

2.1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护理质量:把抗结核病知识作为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院内、科内每年举办为期1周培训知识,并延伸至乡村医护人员必修课,强调及时诊断和早期治疗护理,使科内每位护士认识和掌握结核药物的禁忌证和注意事项。化疗前后每个月检查肝功能或有早期表现恶心、纳差、皮肤瘙痒、黄疸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就诊,复查肝功至化疗结束,并按护理程序宣教给患者。

2.2 加强肝损伤基础护理,危重症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护理,提供主动、恰当、周到的服务,护理强调休息、营养和支持治疗的重要性。

2.2.1 轻度者提供良好病区休息环境,讲解卧床休息的重要性,重症者绝对卧床休息,了解病员的生活习惯,提供良好的生活护理,保证病员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2.2.2 合理安排饮食,保证热量摄入:给予易消化清淡食物,禁忌酒类、油腻饮食,要患者理解并防止走进结核病就应进食高热量饮食的误区,对食欲差消化不良重症者给予碳水化合物为主的营养支持治疗,以减少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输液量控制在1 500 ml/d左右,注意出入量的平衡,维持正氮平衡,静脉补充血浆和白蛋白,减少胃肠道蛋白的摄入量,减少脑水肿,避免腹水发生,同时补充多种维生素,鼓励患者进食新鲜绿色蔬菜和水果。

2.2.3 监测生命体征,作好肝性脑病、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2.2.4 改善肠道微生物,保持大便通畅。

2.2.5 心理护理:护理中显示患者感到疾病的威胁,表现焦虑。护士经常与患者沟通,全面了解他们的病情和心理情况,调整好其情绪,提供社会支持,尽可能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3 小结

结核药致肝损伤患者治疗和护理难度大,因此临床护士要重视早期监测,配合医生综合治疗和护理。作为传染科护士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结核病化疗过程中肝损伤认识,制定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方案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思纯,马 博.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和治疗现状[J].新医学,2007,9:564.

[2] 郭英江,崔德键. 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2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