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范文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第1篇: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范文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中国农业转型升级、引领世界农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中国农业亟需整合现有产业基础、重塑现代农业文明、优化劳动力资源,立新时代农业发展“天人合一(20版)”之“灵魂”,依托科技创新和金融资本双核驱动,培育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具有“中国味道”拥有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全产业链农业,引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世界各国现代农业发展,构建全球农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农业新使命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农业发展新使命

多年来,发达国家在占据多重不当优势情势下,依托优良的农业资源、先进的科学技术、政府的强力扶持以及国际间长期不对等优待,形成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国际间农业发展通道不畅、上升空间狭窄、话语地位不高的逄,形成“活儿干的不少,钱挣的不多”、“贡献不少,位置不高”、“即流血又流汗就是说啥都不算”的不公局面。“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农业发展打开了全新的视野,使积蓄已久的中国农业拥有了亟待转型发展的全球空间。为此,需要避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之短,突破我国农业发展桎梏,紧紧扭住“一带一路”战略契机实现我国农业大跨度发展。

(一)突破我国农业发展瓶颈,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2014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6%,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育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球占有较大比重。目前,我国化肥使用量约占世界的1/3,年均农药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我国面临着资源刚性约束、水源污染加剧、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农业发展“硬瓶颈”,以及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劳动力结构性失衡, 原有粗放型生产、小农式经营、产业链条切割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等“软约束”。中国农业亟需强化产业融合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加大与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

(二)重构国际农业发展秩序,引领世界农业新格局

世界新兴经济体国家对“美国为霸主、西方为主导”的全球不合理分工体系, 尤其是不平等农产品贸易规则愈发反感;对欧美间意图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仪(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IPP),转嫁金融危机和击退“欧债危机”颓势风险、构建利己的新经济及农产品贸易格局愈发保持警惕。“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深化我国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对外合作格局,助推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新规则制定中拥有应有话语权,向世界展示我国“负责任大国”的胸怀。

(三)再塑现代农业文明制高点,深化“一带一路”战略

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硬实力趋向均衡,软实力就成为各国角力的重要切点,几近决定着大国竞合的成败。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农业文化体系,是中华文明极为重要的组成,为全球农业发展及人类历史进步做出了不朽贡献。今天全球工业化过程中对农业的大面积负效应、贸易全球化过程中对农产品的大面积不平等、现代科技致使粮食高产过程中全球饥民不降反升,“食不饱”、“食不安”群体大幅趋升。面对影响世界发展的这些重大问题,回眸历史,不难发现由中国农耕文明为核构成的“天人合一(10版)”是人类历经几千载颠簸而不衰之根本。此刻,重塑现代农业文明、构建“天人合一(20版)”乘“一带一路”之势推动农业发展“返璞归真”,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

(四)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和品牌建设,加速“中国农业国际化”

农业国际化的核心是农民国际化、战略国际化及其路径国际化。我国近年来在农业生产、农业资料、农业技术、农产品市场国际化方面已有长足发展,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4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9692亿美元。然而,我国农业品牌建设滞后、支持政策不完善等问题突出,农产品出口、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比重偏低,与我国将要担纲的世界发展重大使命与国际地位尚有重大距离。“一带一路”作为世界极为重大的公共品,作为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共同品牌,无疑为中国农业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保障、营造了加速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创新我国农业品牌建设、完善发展模式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农业发展新趋势

“一带一路”作为世界发展与和平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为中国农业发展和世界农业成长提供了崭新驱动。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当然,中国农业现代化在我国全面现代化发展中的滞后表现仍然凸显,当下,“补短扬长”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驱动活跃,现代农业发展为营养健康产业与创造财富相契合的战略新兴产业趋势明显,营养健康食品产业与绿色养生养老产业俨然已成为我国及全球农业发展的“新宠”。

(一)农业生产经营新模式,加速战略新兴产业生成

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助推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亟需创新打造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智慧化、服务精准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新模式。特别是工业40技术的应用,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连接,将食品的营养健康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的环境要素、资源投入、成本核算等充分衔接,实现个性化诊断、订单分布式标准生产、种养管理、质量安全监控、仓储物流等全方位的应用,生产制造和流通效率大幅提升,战略新兴产业加速生成。

(二)食品安全和健康新理念,构成农业发展新动力

深化“一带一路”战略,多重目标、多重任务、多重挑战、多元化发展的农业格局将加速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加速缩短各国的消费差距。特别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以后,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将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r业发展标的。借助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和饮食文化,以食品安全和健康新理念为导向,打造具有“中国味道”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

(三)农业驱动功能明显,国际博弈与合作走势趋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关切的首要问题之一是农产品安全,农业合作更是各国“命运共同体”的最佳契合点。沿线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作为粮食出口大国是我国粮食进口多元化的重要区域;沿线国家对我国农业机械、海水养殖、设施农业等产品和技术需求强烈。随着沿线国家对农业资源、技术、产品、品牌和市场整合加速,农业必将成为我国对外投资、产业转移、市场开发、国际资源利用、技术文化输出、国际合作与对外交往等的重要领域,各国的比较优势和农业发展能力也将更好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将有效缓解。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

农业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和中华文明缔造传承的根基。当前,农业仍然还是我国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农业作为我国强国建设中的突出短板,农业国际化战略实施任重而道远。“一带一路”战略大势下,应加快中国农业科学设计发展路径,选择并加快培育优先领域,强化中国农业的战略地位和引领作用,助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及世界农业发展,主动承接历史赋予中国农业的新使命。

(一)聚力现代农业,拓宽发展空间,引领农业发展

加快培育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专、精、特”中小企业为支撑,加大支持农业企业投资、并购、参股、交叉换股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以专利、标准、技术和装备的创新集成,将拥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企业迅速转化为市场占领、经营能力强大和生产盈利优势,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全面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现代农业将全面优化我国农业结构布局,强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质量标准与食品安全保障支撑体系,构建从“田头”到“心头”的大农业文化建设体系,大幅推动由“吃粮”到“吃文化”中的“中国内涵”,系统打造食品质量标准与安全控制的中国版,全面体现新一轮世界农业发展中的“中国风情”。

(二)打造“农业+”品牌,培植农业新兴产业,构建世界发展新驱动

“互联网+”浪潮席卷农业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农业+”应运而生。现代农业生产管理运营的精准化和集约化加速,庞大在线消费迅即由互联网延伸至农业产业全链条,形成农业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孕育农业战略新兴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中国农业品牌建设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农业国际化的有效工具,是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第一方阵,“十三五”期间是农业品牌建设的重大机遇期,加快探索农业品牌建设新模式、研究品牌建设新路径;加强农业品牌基地建设,完善农业品牌培育体系,建立和完善品牌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供给链,培植核心优势凝聚下的支柱产业链,加速世界农业发展新驱动, 为农业品牌培育和国际市场开拓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重铸世界农业协同发展新平台,建立共同繁荣新秩序

当前,世界农业发展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期盼我国农业发挥重大国际作用呼声鹊起,发达国家也“频送秋波”;新常态下的我国农业也进入了全面攻坚发展的关键期。“时至不迎,必受其殃”。“一带一路”战略情势下的中国农业,面对着千年一遇的机遇与强大的挑战,加速新平台建设,凝聚世界新兴力量,构建世界农业发展新格局,重塑世界农业发展新秩序;构建分工合理、发展均衡的世界农业新形态,引领世界农业文明永续发展。“预则立,不预则废”,建议:一是在中央“一带一路”领导小组办公室增设农业国际合作战略局,主导建立统一的大农业战略规划、国际农业方略实施; 二是“亚投行”增加农业基础设施专项,深化与农业资源丰富国家的合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农业部成立“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发展联盟,发起“一带一路”农业发展协同基金;四是供销总社成立“一带一路”国际供销协同联盟,发起“一带一路”国际农资协同基金;五是以我国为主导,建设全球性农业交流中心和国际性农资农机交易中心及全球性农业人才中心。

第2篇: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范文

互联网+现代农业新农民

一、引言

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与它们与传统农业的融合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应运而生。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在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要想改变这一趋势,就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积极加入到互联网发展这趟高速列车上。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对各行各业的渗透,“互联网+农业”将会使我国的农业产业升级迎来最好的时机。因此,将现代互联网技术引入到传统农业领域中,将成为一种新业态,新趋势。

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市场分析

目前,安全、绿色、无公害的特色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尤其是对于城市里的老百姓来说,健康营养的农产品备受他们的青睐,在一些大城市中,安全食材的市场已经逐步的火热化,而我们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种类众多,需求的市场也很大,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也极大的促进了农村宝贵的资源急需走向市场。其次,由于农村的信息较闭塞,很多好的农产品没有销售渠道,以致于滞销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微博中也经常看到有求助买农产品的信息,基于这种背景,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将农村里那些健康无公害的农产品推广到有需求的城市中,是打破信息障碍壁垒,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再次,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大量农村人涌入城市,给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这些人也把“家乡”情结带到了城市,随着他们进入城市后,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这也就使得众多的农村产品成为了他们需求品,对于他们的需求,虽然各种生态农产品专卖店也在逐步兴起,但由于商圈的地域限制或专卖产品来源地单一的限制等,一些特产超市产品质量或特性往往不能得到他们对过去乡村产品的认可,使得其市场需求根本得不到满足。

三、“互联网+”为农业带来的机遇

1、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农产品流通经营领域的探索越来越活跃,我国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已经初步建立。农业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随着农村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先进的市场理念在农村也逐渐普及开来,这也对农业电子商务网站的建立起了促进作用。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使用门槛越来越低,互联网得到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民也能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活动,这也是我国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发展较快的一个原因。

2、加速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互联网+”现代农业正好符合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背景,符合我国农业需要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因此农业信息化或将成为助力器和新动能,加速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近年来,我国多地区出现鲜活农产品滞销,买贵卖难的现象,而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海量数据将为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难题提供途径。我国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过去以生产为中心,转变至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以销定产倒逼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

3、全方位信息服务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常态,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在互联网技术的协助下,农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准确的把握了天气、土壤、水分、市场环境、市场需求等信息,更加有效的指导农业的育种、栽培、施肥、灌溉等生产过程,一方面实现了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促成了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以及劳动生产率。”互联网+农业“正逐渐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

4、新农民的出现

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下,一些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型职业农民主动利用互联网技术搞产品促销,那些已经走入城市的人也开始带着新知识、新技术返乡创业,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考取公务员留在农村当村官带领农民发家致富,也开始出现大批企业带着资金和互联网成果投资农业,他们都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农民。虽然们目前新农民这个群体还不够庞大,但他们正深刻地改造着传统农业,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身上彰显着蓬勃的生命力,嫣然成为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前锋。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的发展也存在不少阻碍,例如部分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不高,观念落后技术推广较难,以及缺乏互联网专业人才,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就是互联网农业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商业模式不够完善。要想解决这些难题,就必须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生产链,面向全社会广纳良才,加快培育扶持一批既懂互联网又懂农业的新农民,发展智慧农业和智能农业。“互联网+农业”发展需要理性,它一时可能不会为农业带来颠覆性变化,但此时迈出一小步,未来定会成功一大步。

参考文献:

[1]吴絮颖.“互联网+”对农业产业升级促进作用探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5:208-212

[2]王艳华.“互联网+农业”开启中国农业升级新模式[J].人民论坛,2015,23:104-106.

第3篇: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 农民;增收;问题;措施;河南宝丰

中图分类号 F127.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291-01

近年来,宝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促进农民增收摆在重要位置,但由于受生产方式、思想观念、技能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民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城乡共同繁荣的协调发展。因此,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全县“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

1 宝丰县农民收入基本情况

宝丰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属平顶山市辖县,总面积722 km2,下设12个乡镇317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6.8万人。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2 336 707万元,比2012年增长1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5 950万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 552 260万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598 497万元,增长6.7%。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 260元,增速13.7%。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增速连续3年居全市第一。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城乡发展不平衡

宝丰县城镇化推进较快,城乡居民就业机会多,可支配收入较高;农村发展相对较慢,农村人口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农村人均纯收入约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近年来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拉大趋势。

2.2 农民收入差距大

收入高低与技能水平成正比,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人才收入较高,但总体数量较少。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低,缺乏对新事物、新技术的认识和学习能力,在家种地只能粗放经营,外出务工只能卖苦力。

2.3 产销衔接不顺畅

营销网络不健全,信息不对称,产供销链条脱节,农产品销售难现象十分突出[1]。

3 对策

3.1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是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和雨露计划,提高农民就业技能,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结合起来,依托产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让农民外出务工有技术。二是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现代畜牧及休闲旅游、观光采摘等产业,使农民从产业经营发展中受益。三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2]。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和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稳妥推进农民的资源换资本、资产变资金,使农村的生产要素流动起来,真正成为资本的载体。四是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增加各级财政转移支付,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尽快使农民致富。

3.2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来指导农业发展,推动农业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应农业生产关系变化的新趋势,以肉品、面品、乳品、蔬菜、中药材和调味品六大类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为载体,鼓励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的合格市场主体[2]。二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一些生产服务环节从农业生产中尽快分离出来,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服务的社会化、合作化、专业化,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社会进步。三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治理农村面源污染,防止过度开发农业资源,杜绝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严禁滥用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大力发展循环畜牧业、都市生态农业,提高资源永续利用能力。

3.3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一是完善保障措施。完善农村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保障措施,逐步提高各类保障标准,加快与城镇的保障制度并轨,尽早做到各种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城乡全覆盖。全力扶持帮助低收入户增收,不断缩小农民的收入差距,实现农民共同增收。二是加大支农投入。增加各级财政转移支付,逐步增加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中小型设施建设和支持农村社会发展的投入,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减轻农民负担。不折不扣执行中央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精神,确保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继续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全面梳理涉及农民利益规章的依据、标准和程序,应该给农民的及时给到位,不该拿农民的坚决不能拿[3]。

4 参考文献

[1] 邓蓉,曹,李佳.现代农业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第4篇: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范文

一、考察地点情况简介

1、未来农林大世界

未来农林大世界,被称为现代化的农业硅谷,最新农业科技精萃由这里走向祖国各地。农业领域的万千商家也借助绿色的信息平台、技术平台和商务平台迈向世界。由新加坡维信集团为主要投资方的未来农林大世界,落户在江苏吴县市太湖边的浦庄镇。规划占地面积3000亩,总投资10亿元币,投资额达1亿元,占地800亩的一期工程。

这里濒临太湖,山水毓秀,土地肥沃,适宜农业项目的拓展。自项目开发,了海内外农商界的响应,素有全球苗圃先锋盛誉的美国speeding公司、生产世界60%草种的美国俄勒冈tmi草种公司、以灌溉设备、温室大棚等为主从事农业科技开发的以色列前卫企业———寰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世界畜牧业领先的新西兰ecell企业、国际知名的比利时维他麦公司等已进驻,向农林界展示、推广最优良的科研。国内农林界的知名院所南京农业大学、农科院、水稻所等也陆续落户园区,使未来农林大世界真正名副其实的大橱窗和资汛汇聚中心。现已了农业科技博览园、国际农商园、电子商务与销售、农业科技项目孵化等平台,融展示、交易等诸项功能于一体。开发建设五年来,未来农林大世界已引进了60多项国内外最新科技,地转化了一批市场前景看好的高新科技。与美国维生种苗公司合资兴建的维生种苗公司的工厂化穴盘育苗及栽培技术已领先世界,以新西兰畜牧胚胎育种中心的胚胎技术为基础的小型奶牛场全套模式,在县、镇级拥有广阔的市场,也吸引了客户前来洽谈连锁加盟事宜。

2、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是和新加坡两国间最大的合作项目,是中新经贸合作的重中之重,江苏省和市对外开放的头等大事。

工业园区于1994年正式启动建设。它紧邻上海,位于古城东郊美丽的金鸡湖畔,行政辖区面积26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50万,计划吸引投资1000亿美元。园发展是: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园林化的高科技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了中新两国的和全力。在项目审批、海关物流、公积金制度、外事管理等被授予了国内独一无二的管理权限,了不特有特、特中有特的政策优势。与国内开发区相比,工业园区还有几个特点:

园区是两国间的合作开发项目。项目发展,中、新双方了中新两国的联合理事会、双边工作委员会、联络机构等三个的和工作机构。

园区拥有世界一流的城市设计和规划体系。其规划强调了以人为本理念,并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超前滚动开发原则,确立了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体制。

国情,借鉴新加坡经验。经国务院批准,工业园区可以自主地、有选择地借鉴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的经验。

8年多来,园区注重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经验,融新加坡国际化理念和文化底蕴与一体,建成区内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资近1亿美元,了纵横交错的高等级道路、高标准设施和一批大容量源头厂,主要经济指标一直着年均50%左右的增幅。,园区已发展速度最快、开发最高、吸引外资最多的开发区。

二、经验与启示

1、三大资本种出高效农业

“三资”农业已江苏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未来农林大世界,新加坡维信集团投资建成了集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与农业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博览园。而在市昆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台湾永丰余纸业公司投资万美元建起的永丰余高科农场,向农民示范如何自然手段生产有机农作物……

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海外资本等“三资”农业领域,开发农业资源,在江苏已初成规模。来自江苏省农林厅的统计表明,江苏“三资”农业企业已有18160个,投资总额累计达168亿元。在资金中,民间资本即国内自然人(只统计投资在万元的)在农业领域的投资占%,工商资本即工业或商业及企业法人在农业领域的投资占20%,外商资本即我国大陆以外的法人或自然人在农业领域的投资占%。

新资本农业领域,可以地解决农业投入、机制和市场农业根基问题,而且有利于提升农业结构、科技兴农和农业产业化。其一,“三资”投资农业提升了农业产业结构、了科技含量,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其二,“三资”农业培育一批国际水准的农业竞争主体,造就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家,以“经营农业”的新理念,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其三,“三资”农业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了就业机会和农民的收入,了农民素质的。

2、现代农业正在向、三产业作产业链的延伸

农业是人类生存最需求的行业。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也越来越先进,发达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越来少,但人均农业产量和产值越来越高。这是农业已融入了高科技成份,高科技的附加值逐渐增高。对农业生产的率也大。次学习、考察当中,参观了“精确农业”的生产模式,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土壤诊断,施肥、灌溉,运用优良品种来管理农田,分配生产,并使消费者能生产的最新信息。使了绿色产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教育农场、市民农园的新趋势,认识到了现代农业正在向农业工业化和商业化作产业链的延伸,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了大大更新。认识到了农业企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前提和基础,它有利于产业结构,农业的产业化。

3、观光农业是新世纪的新课题

观光农业,以其清新的田园风光,纯朴的山村风情,在拥挤的旅游业中“别有洞天”地新世纪现代农业的新课题。从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旅游即游山玩水”的观光旅游已最时兴的了,代之而起的旅游,已招徕游客的“拳头产品”。发展绿色观光农业,是跳出农业发展农业的典型模式。

4、从农业流通环节入手,抓住农业结构重心

扶持、鼓励农产品较为的主产区,本地农产品的品牌信誉和,产品之间的过度竞争。鼓励主产农民成立的协会或合作社,以利于农产品批量市场,以利于降低农产品的交易成本。减低商业组织农产品经营的交易费用。在主产区与主销各大批发市场之间,信息联网系统,无偿多变的市场信息。

三、几点建议

面对农民增收缓慢的我乡跨入经济强乡进程中涉及到的问题,应该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先进地经验和做法,的对策性设计和,以便在工作中能地解决和的问题和深层次矛盾。

1、要走农业之路,迅速优势产业规模。

我乡农业结构已有的开端,还着“样样都有,样样一点点”的,要应用政策、信息、服务等手段,农民因地制宜的原则,迅速产业的经营规模,力量建设知名农产品,创出我乡农业品牌。种植业要淘汰劣质品种,推广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发展排各庄、范各庄、前殷、后殷、大安、吕家坨等村的无公害蔬菜、两瓜生产,卜大寨、大安、范各庄等村的花卉生产北安片的沙地梨、王喜庄片的葡萄、周庄子片的苹果的生产等高效、绿色农产品。抓住我乡南片面粉加工企业发展较快优势,尝试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种植业新的增长点。畜牧业要市场需求,奶牛、蛋鸡、瘦肉型猪的生产规模,产业的整体素质。发展特种养殖业。产业上规模,培育专业大户,规模经营;、引进龙头企业兴办生产基地,带动规模生产。对绿壳蛋鸡、秋瓜、优质葡萄等已我乡优势的产品,要跨县(市、区)种养,尽快发展全市性的大产业,规模效益。

2、吸引三资(外商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兴农,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投入。

我乡要向“经济强乡”跨进,需要培育大农业,大农业需要大投资,大投资需要大招商。经营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我乡的资源,将我乡农业结构、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的力量,,引进“三资”投向我乡农业的,大幅我乡农业外向度,已提升全乡农业整体的关键之着。,我乡已地引进宏文、滦通、桑氏集团等经营企业投资我乡兴建龙头企业、开发复垦建设、投资农业园区等农业项目,投入的引进,在程度上加大了我乡农业结构的,了我乡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开放开发的大旗,把农业外向型工作我乡农业经济工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来抓,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在土地使用、土地流转、税收、奖励等,鼓励“三资”在我乡农业领域投资,规划、调动全乡农业招商资源;以商招商、农业招商发展;优化环境、“三资”投资农业信心等的工作,全乡农业发展外向度,农业结构大,我乡经济的腾飞。

第5篇: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范文

1.1服务于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农业的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重点服务于节能环保产业的能源重复利用、设施节能建造、农业物资循环利用等;生物产业中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的研发;新能源产业中太阳能利用技术;新材料产业中设施农业上新型节能、保温、环保材料的研发等。通过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促进全市、全国较具特色的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完善,推动天津市现代农业步伐,实现设施农业的低碳发展,构建绿色地球。

1.2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大量化肥、农药等的不正确使用,使得农产品品质不断下降,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直接威胁着人身健康。因此,建立安全、高效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就成为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新趋势。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立,在设施农业科学研究和培养设施农业的技术管理人才方面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将把先进的农业设施栽培技术等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产品的安全、规范生产。

1.3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开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近年来,天津市政府提出了全市设施农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设施农业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型节能日光温室时代。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集中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形成了以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力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集约型、高效型产业,农业的工业化道路已成为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必由之路。所以,开设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合天津市农业发展形势的需要,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1.4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开设是适应培养

现代化农业设施专业技术急需人才的需要目前,发达国家如荷兰、法国、以色列、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设施农业已经达到高生产率、栽培精准化、资源可重复利用、高效节能及高度自动化水平[3-5],天津市近几年在设施农业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对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目前天津市的设施农业规模、水平及效益还不高,还远远赶不上荷兰、以色列那样的高科技投入、高资金投入、超高效益的高度集约型工厂化设施农业,与国内设施农业发达地区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滞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二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形势严峻;三是设施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生产领域、观光旅游业、设施餐饮业等行业设施农业技术人才缺乏,高级技术人才需求缺口更大;四是农户技术水平低,整体素质、服务水平与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天津设施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瓶颈就是设施农业专门人才的缺乏,天津市设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现代化农业设施专业技术人才乃是当务之急。

2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内容

2.1专业的定位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学习生物学、化学、环境工程学、观赏园艺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农科与工科相结合的优势。通过该专业的学习,将使学生具备从事设施农业的科研、教学、生产、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成为从事设施农业建设、农业现代化管理、现代设施农业的工程设计、高效特色作物(园艺作物、药用植物等)栽培、农业园区的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2.2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要以营造良好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为基础,以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为重点,以建立国内一流学科师资队伍为目标,按照师资队伍规划,注重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国外、国内著名大学、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具有凝聚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团队,服务于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

2.3课程及教材建设

根据设施农业的特点,课程建设要特别强调其复合性与应用性,要符合现代化设施农业产业的要求,加强应用性课程,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要加强人才综合素质培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学科发展方向以及专业今后的服务方向,加强与学科发展方向及专业服务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天津农学院作为天津市和滨海新区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已具有多年的高等教育办学经验,目前专业使用皆为全国规划统编教材。今后,随着专业的发展,将重点突出专业的自身特色,“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建设适合天津设施发展的自编教材。

2.4实验室及基地建设

实验室及基地建设要以培养人才为目标,逐渐实行实验室及基地对学生的开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验室开放必须具备良好的仪器设备条件、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和管理能力。为此,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应从硬件上满足实验教学与学生毕业论文研究的需要,使实验室及基地的功能更加齐全,运行更加便利,效率进一步提高。实验室要配备专职的实验教师,制定实验室的具体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保证学生安全使用实验室。为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要不断巩固和扩大校外实习与实践基地建设,使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充分满足教学、科研、实践需要。教学设施建设是进行教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建设,今后,教学科研基地建设要本着以服务教学、科研为主的原则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保证基地管理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2.5教学管理建设

在教学管理方面,要加强部门学术委员会对教学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作用,健全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教学座谈会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执行环节、质量监控体系、考核体系、激励和奖惩措施等。进一步抓好每一堂的课堂教学、夯实基础知识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扩充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落实好毕业生回访制度,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做好教学计划的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的动态调整和教育教学内容、方式的改革工作。

2.6卓越人才培养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融素质教育、业务培养、能力培养为一体,培养具备生物、环境、工程、园艺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现代设施农业的工程设计、高效特色作物(园艺作物、药用植物等)栽培、农业园区的经营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上,今后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统一,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因为这更符合当今设施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计划中,增设创新实验和综合实验课。在毕业论文实验中,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充分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能力,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在实习方面,要把学生真正地放到企业中去,在实习基地第一线进行锻炼、学习、积累经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立,要为天津及周边地域农业领域培养更多从事设施农业的优秀人才,促进现代化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第6篇: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范文

一、投资的现状和特点

截至2013年11月底,我们从投资单县农业的规模以上工商企业中(不含个体工商户)抽取5家典型企业作为样本,他们是:菏泽华英禽业、百寿坊食品、吉鲁生态农业、瑞方食品、莱河乳业,目前在农信社共贷款7990万元,投资额约4.3亿元,促进土地流转2300多亩,辐射带动农户12897户。

(一)投资领域较宽

统计显示,在单县5家工商企业中,投资畜牧业的占比40%,投资特种养殖业的占20%;投资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占20%;投资规模种植业的占20%。

(二)投资总量较大

工商资本一般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市场经验,投入农业总量较大。据调查,5家企业投资农业共4.3亿元。

(三)科技投入较多

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领域,为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普遍注重科技投入,以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等方式,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如山东瑞方食品工业有限公司,采用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按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良好卫生操作规范的具体要求,从事真空冷冻干燥脱水蔬菜和热烘干脱水蔬菜加工;山东百寿坊食品有限公司是全国唯一的现代化“方便干燥固体羊肉汤”生产企业,先后获得三项国家发明专利;菏泽华英禽业有限公司具备年宰杀商品肉鸭1200万只的现代化生产线一条;山东莱河乳业有限公司现有一套先进的利乐砖乳品生产线,年生产能力3000多吨,可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

(四)投资辐射面积广

一般的工商资本投资项目流转土地绝大多数在200亩以上。如山东瑞方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现已建成无公害合同蔬菜基地8000多亩,能够满足原材料的需求;山东吉鲁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1月,位于单县曹庄镇,占地面积300亩,主要从事羊的养殖;农业综合开发;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的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蔬菜储存、销售等。公司集科研、养殖、种植、生产、销售为一体,是鲁西南青山羊养殖基地,2011年被山东省菏泽市评为带动农户发展致富的先进企业。2012年青山羊出栏2.3万多只,收获紫薯28万斤,紫花生5万斤,大豆2万斤,白花生3万斤,鲶鱼2.5万尾,创造的效益很可观。

(五)与农户关系较密切

越来越多的工商资本企业更加注重基地建设,注重调动农户参与的热情,保持了与农户的密切合作关系。如山东瑞方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在原材料收购上采用与当地农民签订合同,进行收购青红椒、胡萝卜、大蒜、蘑菇、洋葱、芦笋等。如菏泽华英禽业有限公司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合同订单养殖收购,现有标准化养殖基地30多个,辐射带动了单县及周边2000多户农户养鸭致富,合同订单占总产量的80%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单县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企业和农户的共赢,为单县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六)看好发展前景

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主要动机是为资本探寻新的增长点,对现代农业回报期望值较大。同时,不少现代农业由本地籍在外工商业成功人士投资,他们有很大的一部分动机是反哺农村、回报故乡。如山东莱河乳业有限公司于2006年由山东省人大代表、劳动模范、全国农民企业家庞全岭等出资建立,位于单县莱河镇,主营奶牛饲养、液体乳、蛋白饮料、含乳饮料及其他饮料类。公司是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山东省饮料行业十佳品牌获得者,企业已通过ISO9001: 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该公司现有一套先进的利乐砖乳品生产线,年生产能力3000多吨,可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已带动相关300多农户脱贫致富。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据调查,当前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投资者实力不足

目前单县多数工商资本投资者是在最近几年进入农业领域的,仍处于创业的起步阶段,前期投资大、收益低,整体上还没有形成很强的资本实力,而且一些工商资本法人欠缺农业生产经验,简单地套用工业生产管理方式,投资农业初期更是亏损严重,无法稳步积累资本、壮大实力。另外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贷款难、用地难、用人难等现象。

(二)政府支持力度不大

一是政策不到位。没有出头专门针对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土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二是服务不到位。大多数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需要自己直接解决面临的土地、资金等问题,与进入工业园区企业相比,难以得到政府的有力服务。三是指导不到位。由于缺乏统一引导,部分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扎堆现象较为突出,造成行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四是投资环境不到位。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农业市场风险较大,缺乏优势项目选择,致使一些工商资本对投资农业心存疑虑。

(三)金融投入积极性不高

现代农业依托于传统农业,而传统农业一般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投资风险较大;同时由于现代农业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物品,信贷品种设计与现代农业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农业风险分担机制缺失等原因,造成金融机构在支持工商资本投入的农业方面明显乏力。

三、加快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政策扶持,增强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实力

政府要多吸引资本实力雄厚的工商资本投资者到农村投资兴业。逐步解决三个困难:一是解决贷款难。出台对金融机构奖励政策,引导银行加大对此类贷款的支持力度。不断改进农户抵押担保贷款模式,创新推出“企业大联保体”“企业信用联盟”等信贷产品,探索开展产业链融资、农村土地产权证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订单融资等新模式,加强对农村产业化发展的信贷支持。二是解决用地难。解决农业土地集中连片流转难的问题,要大力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政策法规,倡导先进的流转和经营理念,提高农民现代农业意识,认识到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性,改变传统土地经营模式。三是解决用人难。对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务农创业要积极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切实做到以优惠待遇吸引人,留住人。

(二)政府推动,确保农业引资措施到位

各级政府应通过设立担保基金、风险补偿金以及贷款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延伸公共服务部门职能到农村社区。制定发展规划、安排项目、增加投资要主动向农村倾斜。做到“四个到位”:一是政策到位。出台专门针对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土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二是服务到位。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需要得到与工业园区企业、招商引资企业相类似的优质服务。三是指导到位。政府加强宏观引导,力避企业少走弯路。四是投资环境到位。健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建立专门面向“三农”的专业性农业担保机构。扩大农业保险品种,切实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政府建立由财政资金主导的专业担保公司,试点开展信用违约保险、企业信用保险、责任保险等,积极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增信,有效分散和降低农业贷款风险。对投保增信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引导银行机构提高授信额度、简化审批流程、放宽抵押担保条件、适度降低贷款利率,提高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保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金融支持,引导信贷资金强力跟进

第7篇: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范文

1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内涵特征

依据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应是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和企业三个基本创新主体投入各自的科技资源和力量,在政府部门、科技中介、金融机构等辅助要素的支持下,共同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的过程。其最突出的创新价值是能够实现知识链、技术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融合,为实现农业科技和现代农业紧密结合的发展方式创设了体制机制条件。以往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多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龙头企业及其他新型经营主体作用不突出,市场需求导向不强,创新活动分散,难以形成完整的技术创新产业链。而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所需的战略技术和前沿技术理念超前、学科交叉、研发期长,只有构建协同创新组织模式,集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和涉农企业各方的创新资源,优势互补、专业协作,实现农业产业全链条、研究开发全过程的集成化创新。同时,要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增强创新动力和能力,才能在现代农业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实现重大技术难题的突破。

2宁夏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主要成效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宁夏在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环境条件的基础上,以特色产业需求为导向,谋划思路、组织协调,在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实施体现区域产业战略目标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在重点领域实现创新引领,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宁夏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探索了可行之路,积累了实践经验。在服务区域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同时,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不断提升。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切实担当起支撑引领宁夏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并提高了农业科技对宁夏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2.1构建了学科融合和技术集成的创新体系

学科融合和技术集成是按宁夏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而进行学科优化和创新团队建设。突出学科、团队的技术知识结构体系是针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组合而成,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技术力量进行系统研发。构建专业、结构合理的科研体系,培育能够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团队,为宁夏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①宁夏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和涉农企业各创新主体融合,开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关键技术以及前沿技术研究,开展技术集成创新和工程化示范,探索协同创新机制。以首席专家负责制的管理方式,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协同攻关。②与国内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联合,集中优势资源搭建各类创新平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推进协同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例如,在枸杞产业重大协同创新项目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依托国家唯一认定的枸杞工程中心创新平台,以项目为纽带,立足宁夏,积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内外其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开展科技合作,组建研究团队,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实现了有限科技资源的优化共享和重大技术问题的协同攻关。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培育,已形成包括品种资源、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农机农艺、植物保护、品质检测、示范推广等较为齐全的学科设置和创新团队,把自身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枸杞产业的综合实力,带动了产业链上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2.2凸显了科研院所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

作为宁夏农业科技的重要支撑和创新主力,宁夏农业科研院所立足于自身优势,按照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要求,发挥省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在学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具有的优势,把握时机,以自主创新资金项目为抓手,面向宁夏特色农业重大问题与创新需求,凝练了一批引领宁夏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升级发展的关键技术及其配套技术,集成院所科研资源,甚至院外的科研力量,形成内联外引的协同创新机制。依托院地、院企合作载体,积极发挥5个院地合作基地、35个重点培育的院企合作示范点、12个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以及9个自治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服务团等平台功能和作用,组织实施了科技重大专项、专题,突破了一些制约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支撑了宁夏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同时与产业部门融合发展,共同打造21个自治区农科教高标准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农机农艺技术,促进了科技成果与农业产业的结合,加快了区域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吴忠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在蔬菜、肉牛、果蔬及优质粮食等方面开展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在草畜耦合技术、富硒技术开发、节水技术攻关示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在中宁枸杞产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集成示范病虫害综合防控、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及耕作植保机械等综合配套技,基地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在西吉生态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示范马铃薯间作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降水利用率和亩收益显著提高,被作为县域经济示范样板进行了多次观摩;建立的冬种蒜苗、夏栽芹菜(娃娃菜等秋菜)一年两茬种植模式示范基地、冷凉蔬菜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园,示范西兰花等名特优蔬菜新品种,展示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研制成功了芹菜起垄覆膜播种覆沙一体机,为解决西吉冷凉蔬菜轮作倒茬,提质增效提供了新的模式。在盐池甘草、滩羊综合试验示范基地,集成示范滩羊羔羊高效育肥、两年三产配套技术,羔羊成活率达96%,建立了优质滩羊肉生产生态养殖模式,育肥产品成功入选G20峰会;制定了优质滩羊生产相关地方标准2项,开发了适宜家庭消费的高端产品15个,为滩羊肉优质优价体系创建提供了技术支撑;示范甘草育苗、移栽、中耕、除草、施肥、采挖、病虫害预报及防控为重点的规范化、机械化种植集成技术,黄芪秋季机械覆膜精量播种技术,提高成苗率50%以上,同时解决了中药材苗期杂草防除难题。在平罗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示范了水稻保墒旱直播技术,水稻产量最高达到12659kg/hm2,创平罗县水稻单产记录。示范了春小麦耕播一体化匀播技术,春小麦平均产量达到8529kg/hm2,创平罗县最高产量;研制了“泌乳羊”、“羔羊”全混合日粮秸秆颗粒饲料新品种,自主研发的水稻旱地精量穴播机播多点示范,节种、抗倒伏,增产效果显著。

2.3实现了农业科技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对接

以对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作为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基本落脚点,实地调研,与生产部门沟通,协调组织相关科研专家,将区域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与最新科技成果进行对接。积极沟通联系,签订合作协议,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对接服务,加速了成果的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宁夏科研院所已在宁夏各县建立了100个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基点,建设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促进科技与产业的结合,带动引领了地方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组织60余名科技人员深入特色产业一线,开展技术咨询和农民培训,举办技术培训班,培训新型经营主体技术员、科技致富带头人、新型农民,发放技术资料。

2.4增强了农业加工企业创新主体的能力

为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技术创新体系,宁夏确立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重大专项和项目的立项方式,应用开发类项目要求企业参加、产学研联合实施,引导和培育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对宁夏规模以上农业加工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分析也表明,企业主要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合作进行R&D活动,但更多的是同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因此,宁夏农业加工企业创新主体的特征更加明显。2.4.1企业R&D投入主体格局形成“十二五”期间,宁夏规模以上农业加工企业R&D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经费来源中企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占比基本都在93%以上,企业执行的R&D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主营业收入)超过了全国同类企业平均水平,企业已经成为R&D经费投入的数量主体。同时,农业加工企业科技活动机构与人员也不断增加。可以看出,宁夏规模以上农业加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增强,企业科技资源投入力度加强。尤其是企业在R&D活动经费结构中的比重增长,以及企业的R&D活动经费投入强度的增大,显示出农业加工企业在R&D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特征。2.4.2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功能增强反映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经费支出比例呈增长趋势,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个企业承担项目数也是全国平均值的1.83倍。期间,每万R&D人员专利申请量、企业中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新产品出口额占新产品销售收入比例整体提高,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显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功能在不断增强,正在成为宁夏现代农业产业链上的重要支撑。

2.5探索了适应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机制

协同创新本质属性是一种管理创新,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效率的现实路径。这就要求参与各方具备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同时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利用。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注重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探索性地开展机制创新。在现有协同创新项目中,参与各方、创新目标、任务分工、经费分配、管理制度等方面形成了详细的方案,以确保创新目标及时、完整地实现。其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共性的和比较成功的机制做法,具体包括:①外部条件方面,农业科技协同创新项目实施与政府各项引导政策相契合,积极寻求政府的政策支持。不仅是政府财政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及社会资本的投入,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使得协同创新成果有明确的市场前景预期,充分发挥参与单位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创新效率。国内外经验证明,较为成功的协同创新组织均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②内在动力方面,关键是要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签订协同创新协议,参与各方事先明确各自利益范围与责任边界;在创新目标、任务分工、经费分配、管理制度等方面形成细致方案。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改革了内部收入分配制度,以绩效工资为调控手段,奖励科研一线人员和科技骨干。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办法,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办法,明确成果转化收益的80%归科研团队所有。

参考文献:

[1]杨晓洁,黄亚玲,李振永.探索院地院企协同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J].农业科技管理,2017,36(1):61-64.

[2]李东平,金勤勤,余庆来,等.新形势下加强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实践与思考———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6,36(6):19-21,96.

第8篇: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范文

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革玉米等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对农民的补贴政策

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都是政府定价,价格中含有对农民的补贴。当政府定价明显高于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均衡价格后,经营者和消费者就一定会将购买力转向国际市场。我们有些地方的玉米之所以产得出来却卖不出去、自己库存充裕却还大量进口,原因就在此。因此,必须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改革。要把从价格中分离出来的补贴,以既符合国情又合乎世贸组织规则的其他方式支付给农民,这样才能既搞活粮食流通又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守住提出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的要求。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要以培育良种、节本降耗、绿色安全为着力点,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以大豆为例,我国大豆亩产常年在250斤上下徘徊,比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低三分之一。如不尽快改变这种现象,国产大豆的市场份额就还会下降。

三、加快农业经营体系创新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经营规模细小,导致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因此,发展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的必由之路。到去年底,农村流转土地面积已超过35%,流转出土地的农户已占30.8%,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但目前,经营50亩以上的新型主体只有350万个,经营总面积为3.5亿亩,平均每个新主体经营100亩,但这与新大陆国家那些动辄两三万亩耕地的家庭农场仍难以竞争。必须看到,改变我国农业分散经营的局面只能是渐进的过程,因此,除了转移农业人口、逐步扩大耕地经营规模外,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让更多小规模经营的农户通过购买服务,也能分享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的高效率,以扩大服务规模的方式去弥补耕地经营规模的不足。

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9篇: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范文

《报告》指出,2012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6778元,实际增长12.3%。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高出2.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由上年同期的2.77∶1缩小到2.72∶1,为近年来同期最低,并连续三年呈缩小态势。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1978年之后,城乡收入差距即因为农村的经济改革而持续缩小。1985年是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一个年份,此后城乡收入差距开始持续拉大,到2009年达到最高值,中国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到3.33 :1。从2010年开始,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又见缩小,其中2010年是2.94:1,2011年2.77:1,今年进一步缩小到2.72:1。

农研中心主任宋洪远指出,城乡收入差距连续三年缩小,说明城乡收入差距出现了转折点。不过,他也表示,城乡收入差距是否持续缩小的态势,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这取决于城乡收入的变化,以及中央惠农补贴增长幅度和农资价格上涨情况。

宋洪远指出,2012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主要得益于农民收入增长。中国农民收入主要由“农业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四部分构成,其中“农业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年收入的一半以上,但增幅较低,务工收入占农民年收入的比例仅40%,近年一直是农民增收的“主引擎”。农民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增长。其中,中央惠农补贴增加,农村承包地流转率提高15个百分点,承包费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此外,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都保持20%以上的增长。

不过《报告》也指出,农业生产经营进入高成本时代,农产品价格上升空间有限,抑制了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增长。国内环境仍然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不少企业特别是作为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经营十分困难,工业利润下降,影响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增长。随着国家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以及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应递减,继续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超过城市居民的难度加大。

《报告》还认为,农业农村发展出现一些新趋势和新特点值得关注。首先,农业对外依存度快速提高,保持主要农产品供需总量与结构平衡难度加大。2012年我国主要粮食生产有望再创新高,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口增加与膳食结构改变、饲料与工业用粮的增加,在维持农产品总量紧平衡的态势下,供给与需求的品种、结构、区域矛盾更加突出。

其次,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快速提高,农业生产已进入高成本时代。我国土地和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农业用地、用水成本将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的农资、农机等物质费用投入增加趋势难以改变。农业劳动用工的成本将不断提高。

第三,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农业生产经营进入高风险时期。受气候异常变化影响,全球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的势头难以逆转,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自然风险增大。国际国内经济一体化程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变动的不确定性增加,农业生产面临的市场风险明显加大。

第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成长,农业从业人员进入多元化时代。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务农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农业兼业化副业化越来越普遍。同时,专业化、规模化种养大户不断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五,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农业政策效应递减,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势头难度加大。农业生产经营进入高成本时代,而农产品价格上升空间有限,抑制了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