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第1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江城县始终将人才工作作为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积极引导各类人才汇集一线,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为打好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党政人才在一线汇集,先锋示范促引领。充分发挥党政人才在精准扶贫中的先锋模范和骨干带头作用,江城县4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6个非贫困村第一书记选派覆盖率达100%。同时,加强选派敢担当,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脱贫攻坚一线,全县选派1014名党员、干部深入一线驻村。深入开展“一引双带”活动,即“党支部引领、党员带头、能人带动”,选树了一批党员先进典型,涌现出了132名致富带头人。

技术人才向一线流动,强化服务解难题。聚焦全县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从县农业科技、林业等部门精心遴选专家人才,采取“专题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开展种植养殖业实用技术培训,帮助解决产业发展和增收技术难题,引导群众依靠科技发展壮大产业。同时,建立多部门联动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分行业开展“上门服务”活动。比如,农科部门“送科技”,开展农业技术零距离服务;卫生行业“送健康”,开展义诊、送医下乡活动;教育部门“送教上门”,加强贫困村学校支教力量,特别注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文化部门“送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乡土人才在一线培养,带头致富激动力。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引领带动,着力挖掘农村乡土人才,为乡土人才提供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并由县乡两级提供培训和帮扶,通过以会代训、田间课堂、跟踪培养等模式,发展壮大乡土人才队伍。引导和鼓励乡土人才结合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示范和带动身边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效发挥乡土人才领跑乡村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引擎”作用。

第2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1泗阳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泗阳县特色农业目前形成了优质稻米、工厂化食用菌、畜禽生态规模养殖、优质桃果蔬菜、成子湖青虾等5大特色产业,结合5大特色产业,通过合理规划和引导,目前各类特色产业发展正常,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1.1优质稻米产业初具雏形成子湖区域优质稻米产业一枝独秀。泗阳县成子湖区域的卢集、高渡、裴圩3个乡镇紧邻成子湖,周围环境无污染,生态特色良好,是发展绿色和有机大米的天然场所。近年来该县通过实施粮食丰产行动,通过部省级高产增效万亩示范片、县级现代农业示范方和优质稻米基地建设等各类项目抓手,实施水稻“三改一创建”项目,强化商品化集中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专业化服务手段,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栽培集成技术,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泗阳县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贵嘴米业为龙头,在成子湖周边扩建0.67万hm2优质水稻基地,该县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深度合作,示范种植宁粳4号、连粳7号、南粳9108等优质粳米,使贵嘴米业不仅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绿色食品认证,“贵嘴”牌珍珠米还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形成了“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走出了以“种植、收购、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

1.2优质食用菌产业一枝独秀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菌菇产业茁壮成长,集群优势明显。近年来,泗阳县强势发展菌菇产业,在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建设泗阳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研究中心、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泗阳设施蔬菜(食用菌)研究中心的同时,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食用菌生产线、生物技术和优良菌种,云禾源、华绿、宏源、康宏等12家食用菌企业全部实现标准化、自动化、全参数控制下的流水线生产,日产优质金针菇、杏鲍菇等200t以上,华绿生物科技公司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全县菌菇企业还建立“菌事联盟”,加强园区食用菌企业交流合作,抱团谋发展,组队闯市场。到2014年底,全县日产菌菇将突破300t,成为全国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

1.3生态畜禽产业稳步推进生态畜禽产业取得良好进展,在保证生态的同时形成了主导产业。近年来,泗阳县实施畜牧提档升级行动,以雨润、加华、苏食等生猪养殖项目为龙头,积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全力打造生猪养殖大县,建立了加华猪场、天蓬牧业等优质良种培育选育基地,全县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有55个以上,年出栏生猪152万头。以开源山羊等为龙头的规模化山羊养殖量达到82万只。泗阳县依托成子湖禽业等重点企业,培育一批蛋禽养殖大户,年出栏50万羽以上的畜禽养殖场38家,年出栏家禽3200万羽。通过以上措施,在注重环保理念的同时增加了养殖户的效益。

1.4园艺产业茁壮成长桃果蔬菜产业生态特色明显,在丰富优质品种的同时达到品牌效应。泗阳县实施基地建设行动,立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成子湖扶贫开发示范区、城南生态农业示范园、爱园现代果树示范园等特色园区的建设,全面推进果树和蔬菜生产规模化、实施化、标准化、组织化,提升果树和蔬菜等基地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已建成省级园区蔬菜生产核心区0.17万hm2、优质桃生产基地0.2万hm2,花卉苗木生产基地0.1万hm2。年产各种蔬菜瓜果10万t,年产百合等高档花卉1000万枝。以国润农业、大禾庄园、贵嘴生态园等农业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日光温室、智能温室、连栋大棚等设施园艺项目,全县拥有千亩以上设施蔬菜基地26个,蔬菜种植面积达2.6万hm2,年产各类蔬菜130万t。

1.5青虾产业特色鲜明成子湖生态青虾产业特色明显。通过养殖规划与区划,对成子湖片区裴圩、高渡、卢集等地区相关水域进行科学划分,确定片区各水域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片区各功能区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实现科学管湖、生态用湖、打造名牌青虾产品的根本目的。2014年,成子湖水域泗阳部分被农业部列为洪泽湖青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该县又分别荣获为“中国洪泽湖•青虾之乡”“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青虾技术创新示范基地”称号,进一步扩大了水产特别是青虾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地位,今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1.76万hm2,天然青虾产量已经超过3000t,境内青虾自然繁殖保护区面积扩大达到3000hm2以上。初步建成了有品牌、有质量、有规模、有效益,以青虾为主体、其他水产为补充的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虽然泗阳县特色农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其他一些先进县(区)相比,在特色农业总量及生态发展方面,仍然有一些地方需要加以改进并继续给予引导和扶持。

2泗阳县特色农业未来发展对策

2.1重点打造5大园区,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按照“宿迁争先、江苏一流、全国有名”的目标,着力打造66.7km2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积极准备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绿色稻米、设施蔬菜、精品水果、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特种水产、农业休闲观光、农产品加工及物流配送等产业示范基地,园区集农产品生产、农业“三新”展示、科技研发创新、市场营销管理和新农村建设示范5大功能于一体,形成一园多区、一园多基地的综合配套、特色鲜明的总体布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通过建立各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基地,带动县域范围内农民致富。以成子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城南生态休闲观光园区、现代渔业示范区、爱园现代果树示范区等其余4大园区为次核心,大力进行园区集聚效应,发展优质稻米、桃树、青虾等特色产业,通过项目平台,打造各类基地和核心区及示范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2.2引导六次农业,通过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配套,延伸产业链,着力打造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完善农产品销售网络六次农业就是通过第一产业种植业、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行业等、第三产业即农产品服务业及各类农业为主导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1+2+3=6或1×2×3=6,故为六次农业)。充分发挥泗阳县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特色明显、旅游配套功能齐全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六次农业。进行名特优新特色农产品引进,通过地方现有特色农产品(八集小花生、新袁羊肉、穿城大饼等地理标志原有产品)的市场品牌优势带动,突出新的特色农产品(金陵美玉番茄、大禾优质草莓、国润特色葡萄、八集特色杂粮加工品、天蓬生态猪肉、贵嘴优质水蜜桃、南粳9108大米等),突出特色农业资源,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平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开展农业龙头企业招引和培育工作。引进各类加工企业,建立网上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全国性网上交易平台,便利农产品销售,加快品牌农业发展和创建速度。到2015年,全县引进超千万元现代农业企业100家,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家,农产品直销网络遍布全省,设立各类直销网点200个,高效农业生产基地70%以上实现订单生产。打造3个以上的四星级乡村旅游景点,10个以上的三星级乡村旅游景点,20个以上的星级旅游景点。

2.3加强科技推广速度,打造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实施科技引领工程,引导各类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在泗阳县的推广速度。围绕建设“高效、可持续、生态”农业,突出抓好新品种、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业信息物联网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等技术的转化应用。加大对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新品种、园艺作物(果树和蔬菜)新品种、主要畜禽水产(猪、羊、青虾等)新品种和农业机械新产品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加快新技术应用示范,推广实施工厂化栽培、精准绿色栽培、清洁生产、设施高效集约化栽培等技术。大面积推广轮作倒茬套种耕作、食用菌设施化生产和苗木容器化生产等新型农业生产种植模式。推广普及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鼓励秸秆还田。推广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切实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到2015年,耕地保有面积7.01万hm2,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3万hm2(复种面积)左右,产量达到62.5万t。

第3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枸杞产业;现状;问题;对策;宁夏固原;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320-01

1 原州区枸杞产业发展现状

固原市原州区依托地方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借助政策和项目,抓机遇,谋发展。以自治区林业特色优势产业政策为契机,以市场为引导,以科技为支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发展枸杞特色产业,不断加快枸杞基地建设步伐,扩大枸杞种植规模,提升枸杞产量和质量,坚持做大、做强、做优枸杞产业。目前,原州区北部川区清水河流域以宁杞1号为主的无公害枸杞基地面积达到5 333.3 hm2规模,约占宁夏枸杞总面积的12%,已成为宁夏枸杞主产区之一。枸杞种植涉及原州区三营、头营和彭堡3个乡镇,36个行政村,2万余户茨农。其中枸杞挂果面积约为4 000.0 hm2,平均产量为1 800 kg/hm2以上,最高产量4 500 kg/hm2左右,枸杞年总产量达到7 000 t,年总产值达到1.5亿元,枸杞纯收入1亿元左右。在生产中,原州区枸杞种植密度设计标准株行距多为1 m×3 m,栽植3 330株/hm2;枸杞树形选择以自然半圆形为主。目前该区达到666.67 hm2的枸杞园区有3处,即三营甘沟区、头营马店、蒋河区和南屯、胡大堡区。原州区北部川区枸杞产区枸杞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左右,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原州区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呈现出新气象[1]。

固原市原州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六盘山东北麓。境内黄土丘陵连绵起伏、山川交汇,干旱少雨,其北部川区清水河流域枸杞种植历史久远,枸杞品质俱佳。枸杞是宁夏特色优势产业和原州区农村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农产品。

2 原州区枸杞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由于原州区位于暖温带半干旱区,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制约了该地区农业生产发展。二是枸杞种植尚未形成较大规模,且半数面积为零散种植,给枸杞病虫害统防统治及标准化科学管理带来不便。三是枸杞生产技术不高,管理粗放。目前,原州区有文化的青年多外出务工,剩下的茨农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且多是老人和妇女,掌握的枸杞生产技术不到位,管理水平较低,制约了当地枸杞产业的发展[2]。四是夏季雨季枸杞黑果病严重,严重影响茨农经济收入。五是当地劳动力不足,尤其是在枸杞采收制干的夏季,需投入大量劳动力,农户力不从心。原州区枸杞以夏果为主,几乎每年在夏季枸杞采收关键时节,常遭受枸杞黑果病的严重困扰,造成减产减收,是制约枸杞产量、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六是业务职能力度不够。目前原州区枸杞生产管理技术人员十分缺乏,仅靠林业局几名兼职技术人员已无法满足枸杞生产和技术需求。七是原州区枸杞品种单一,尚无品牌和企业带动。目前该区的枸杞品种绝大多数为宁杞1号和少量宁杞4号,生产管理多为传统模式,枸杞制干全部依靠自然日光晾晒,受天气影响很大,加之无加工、无品牌和企业带动,缺乏枸杞产业发展壮大、做大做强做优的主要基础。八是近几年枸杞价格偏低,茨农枸杞种植利润较低,积极性也降低。原州区枸杞销售主要以中宁等地的客商上门收购为主,前期价格低,后期价格有所提高,但存货少。九是枸杞产业建设资金不足。枸杞种植投入高,新品种苗木费在1.5万元/hm2左右,加上肥料、灌水、农药等生产成本投入1.5万元/hm2左右,给规模化发展带来较大压力。

3 原州区枸杞产业发展对策

3.1 政策扶持,项目带动

积极争取自治区枸杞产业建设项目和资金,不断加强和完善枸杞产区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增加机井数量、配套灌水设施、提供农药和喷药机械补助等方式支持茨农发展枸杞产业。建设单位要认真实施、抓好落实;监管部门要严格检查、监督和验收,项目资金要严格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挪用,确保项目建设高质量、高效益。有效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尤其是从枸杞农药、枸杞病虫害防治、枸杞修剪、枸杞采收,枸杞烘干设备,以及枸杞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对农民进行政策和项目的优惠、扶持、引导,增强示范带动作用。

3.2 合理规划,扩大规模

枸杞种植要全面布局,分年度实施,允许大连小不连,3~5年后如期实现自然集中连片的效果。计划每年新增枸杞种植面积333.3 hm2左右,使枸杞总面积达到6 666.7 hm2以上,枸杞产区人均种植面积达到0.07 hm2以上。

3.3 精细整地,节水灌溉

目前固原山川水资源严重缺乏,因此“实施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农业”已成为该区今后农业生产的主攻方向和目标责任。枸杞产业发展可采取节水槽整地方式和节水滴灌技术,减少枸杞大水漫灌,节水率可提高60%以上,达到提质增效目标。

3.4 创新机制,示范引导

创新机制,实施科学规范化管理。加快引进枸杞优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理念,开展引种试验示范推广。建立枸杞示范园,辐射带动、规范引导枸杞产业良性发展。尤其对枸杞病虫害要实行联防统治,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投入成本,进一步提高枸杞产量和质量,突出经济和社会效益[3]。

3.5 结合政策,灵活经营

枸杞产业发展要与山区生态移民工程和退耕还林相结合,鼓励土地流转,多措并举,多元化经营,充分挖掘并高效利用川区闲置的土地资源。

3.6 科技培训,技术指导

科技人员要定期按照生产季节时令,送技术到农户家中或田间地头,指导和培训农民学好技术。同时,要组织带领林业技术人员,以及重点茨农和乡村干部到中宁和银川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

3.7 注重质量,建立品牌

要支持建立枸杞加工和流通企业,增强企业带动功能。注重提升枸杞的产量和质量,向有机枸杞迈进,发挥宁夏枸杞的品牌效应[4]。

4 参考文献

[1] 姜金梅,金小平.固原市原州区杏产业建设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329.

[2] 金小平,贾喜明,马海福.固原枸杞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3):106-108.

第4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旅游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县地处优拓区,与大旅游圈阳朔县仅相距40km,不仅交通便利同时旅游资源丰富,1994年我国加大了旅游产业的推广力度和政策支持,到1998年我国旅游正式进入产业化转型阶段,并从以接待为主的旅游产业转化为以经济发展为主的旅游产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稳步提升,使旅游成为了闻名天下的重要旅游地点,尤其是以阳朔镇为中心不断辐射的旅游产业。2005年县在旅游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正式将旅游提升到产业化发展阶段,到2008年底,县已基本实现了“四大旅游景区,五大旅游线路,六大旅游特色”的总体发展格局。

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照县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经过认真思考,现将县乡村旅游发展有关调研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一、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县具有秀丽的田园山水景观、特色民居景观、丰富的岩溶资源、浓郁的民间文化,依托这些资源开发的旅游项目主要有田园风光游、岩洞探险游、攀岩登山活动、竹筏漂流及寻幽访古游,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有强烈的致富愿望,县广大村民对发展乡村旅游认识超前,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许多村民主动开办家庭旅馆饭馆。但是,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县乡村旅游还存在着旅游资源整合不够,从业人员的素质尚待进一步提高,民居建筑有待进一步改善,可供游客购买的商品比较少等问题。另外,参与性、体验性的活动还不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旅游经济呈现“餐宿经济”显著特点,旅游综合效益尚需提高

县游客结构以散客、观光为主体。旅游经济呈现“餐宿经济”特点,综合带动作用没有得到显著体现。旅游总收人中餐饮、住宿收入比重占绝对优势,其他如门票、导游、娱乐、购物等方面收入比重小,旅游综合效益不高。

(二)旅游产品质量较低,类型较单一,体验参与性活动项目尚需进一步开发

县一些饭馆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排污排水通道不畅;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此外,民居旅游仍停留在单纯的餐饮和住宿服务上,对于挖掘民俗和利用农家生活开展的参与性项目较少,缺少“农家乐”的“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体验。

(三)规划布局不够合理

县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布局由于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总体情况良好,90%村民建了新房,县赏月路两侧已改造成具桂北民居特色的饭馆、旅馆。但由于乡村旅游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等特点,很多规范管理是事后管理,事前较难控制,造成县主村一些饭馆旅馆在规划布局上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乱建设、乱开发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县目前尚有大量旧房保存的现象,同时县主干道尚未改造完成。

(四)乡村旅游的内涵挖掘不够深人

县对独特的田园山水、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不够。县优越的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文化品位尚需进一步提高。

二、县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

(一)乡村旅游日益成为全省旅游产业的重头戏

2010年到2012年,各级政府和组织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响应国家提出的“乡村旅游年”和融入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切人点,积极规划景区,推出线路,培育产业龙头典型,合力推进。虽然起步较晚,但行动迅速,很快由落后地区跃升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巾上游省份。到***年,全省评比推出了涉及乡村旅游的各类省级示范区(景点)***家,其中涉及“三农”的示范区(景点)**家。到2012年末。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整合全省各类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形成了较高水准、品牌独特的乡村旅游线路和景区

黑龙江省根据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乡村旅游年”的“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主题,将“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推出了多条乡村游线路,集中展示了县众多的农业产业、田园风光、山水森林、地质奇观、乡村古镇、休闲养生、民风民俗、乡村古迹、农耕文化遗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风貌等独特景观,推出了***区旅游区、**狩猎场、**森林动物园、**山庄、**生态湖、***农场等一大批乡村旅游精品。

(三)极大的推动了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宏观经济建设

乡村旅游的发展,推进了全省的旅游产业,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保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到2012年,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万人次,创汇***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接待国内旅游者***万人次,旅游收人***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和***%;旅游总收入实现***亿元,比上年增长***%。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乡村旅游经济总量估计占全省旅游经济指标的***%左右。

三、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政府主导战略,加大宣传力度

县政府应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到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上,将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根据社会、经济以及环境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同时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联合网络、广播以及电视等媒体,扩大县乡村旅游的对外宣传力度,此外,对县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突出重点旅游资源,并实施对旅游周边产业,配套产业进行引导,为旅游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进而实现推动县乡村旅游业稳步发展的目的。

(二)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品牌建设

品牌塑造差异,精品铸就品质,推动精品化战略发展,树立起“打造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发展目标,发挥乡村旅游示范作用,对各示范点的特色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全面打造县旅游示范基地,将**示范片作为县发展的龙头示范片,纵深推动**、**等示范片的旅游资源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形成具有特色的溶洞旅游精品,使旅游形象和品质得到彰显,进而塑造起独有的旅游品牌。

(三)推动特色产业,营造民俗氛围

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地,这里集合了壮族、汉族、苗族和瑶族等多个名族,其中壮族和瑶族只要集中于茶城、新坪、龙怀、东昌、马岭以及杜莫等乡镇,他们长时间居住于此,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和物质文化,也为县营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本土特色旅游项目,使田园和民族特色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通过构建茶场游、民族园等游园项目,重点对民俗风情游进行开发,为游客营造一个民风特色和乡土氛围浓厚的旅游园地,让游客能够在旅游中体验到不同于当代的特色文化,进而使其魅力得以充分展现。

(四)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新农村建设

政府应设立专门的乡村旅游专项资金,将其全部用到县乡村旅游发展中,重点用于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项目贷款贴息和补助、乡村宣传促销奖励等上,同时给予新农村建设优先扶持,加大生态环保、水电路气等设施建设中,将农村饮水和建设工程作为重点,通过推动休闲林场、休闲农村、绿色茶园、庭院大户延伸、规模果园等发展,针对以农业为依托的旅游项目应优秀安排、优先考虑。组织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服务培训中,尤其是针对导游、营销、管理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人员应作为重点培训对象。

第5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农村经济 “十二五”发展规划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及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健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妥善应对农业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挑战,元阳县农业产业站针对元阳县县情及县委政府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抓住我县全面健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五年规划,进一步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我县实际,制定我县农业产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元阳县产业发展现状

元阳县作为边疆民族特困县,近几年通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有关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文件精神,目前元阳县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

1.元阳县的基本情况

元阳县位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北麓,东接金平县,南邻绿春县,西与红河县接壤,北与建水县、个旧市隔河相望,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无一平川,境内最高海拔2939.6米,最低海拔144米,立体气候非常明显,从河谷到高山呈现热带、亚热带、温带三种气候特点,故有“一山分四季,隔岭不同天”之称。全县辖2个镇12个乡,138个村(居)委会,1044个自然村,国土面积2189.88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42.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4.9%。全县世居哈尼、彝、汉、傣、苗、瑶、壮七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7.6万人,占总人口的88.6%,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是一个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元阳县资源富集,一、具有典型的山区立体气候特点,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99%,比较平缓的地区仅占1%,且生物多样性突出,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适宜种植香蕉、甘蔗、茶叶、草果等多种经济作物,培育农业知名产业潜力很大。二、劳动力优势。全县有乡村从业人员23.4万人,对高山区、干热河谷区、和部分荒山的开发利用有充足的劳动力。三、旅游资源优势。元阳是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区,以哈尼梯田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风情浓郁。四、水能资源优势。

全县水电可开发装机容量达50.38万千瓦,目前仅开发11.85万千瓦,开发潜力很大。另外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目前已发现金、铜、铁、铅、锌、大理石、石膏等20 余种矿产,拥有大型金矿,铅、锌、铜具有良好的勘探利用前景。

2.支柱产业的发展现状

2.1茶叶产业

元阳县有“发展茶叶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海拔在144~2939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4℃,相对湿度84.3%,年均降雨量1403毫米,日照时数1770.2小时,年雾期为179.5天。”自于1973年凤庆等地引进云南大叶种种植,现有茶园面积3.5万亩,分布在高山九个乡(镇)海拔在1200-1600米之间,土壤为黄壤土,PH值在5-7.5之间,为酸性土壤,茶叶产品茶多酚含量比较丰富,是为理想的普洱茶生产基地之一,全县有66个初制茶厂,厂房面积达44775.7平方米,各种加工机械1000台(套),从业农户达6146户,24584人,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达300元,元阳现有梯田秀峰、真香茶、云雾茶等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2.2木薯产业

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县栽植木薯面积 7.2万亩,产量达36万吨,涉及到14个乡镇。现有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家(元阳县红泰淀粉责任有限公司)。

2.3甘蔗产业

甘蔗生产已成为元阳县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辖区8个乡镇,种植面积4.25万亩,产量达12万吨,产值达3120万元,人均纯收入320元,是一个发展前景较好的支柱产业。

3.传统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3.1柑桔

虽然柑桔目前种植面积不大仅有1567亩,产业从业农户652户,2681人,但人均纯收入1472元。

3.2香蕉

元阳县气候条件适宜香蕉的生产发展,香蕉产量高、全县适宜栽香蕉面积可达35万亩,现有香蕉种植面积13.5万亩,占适宜面积38.5%,香蕉是山区农民一项重要经济来源,但全县还没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香蕉产业格局。

3.3蔬菜(含马铃薯)

200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9万亩,产量达13万吨。我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适宜于发展反季节蔬菜和特色蔬菜,产品远销成都、重庆等市场。

3.3.1反季节蔬菜 元阳县海拔带分布较广,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中半山区至海拔18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因其气候冷凉,尤其适宜发展反季节蔬菜,可满足市场对反季节蔬菜的需求并便于蔬菜产品调配,同时中半山及以下山区也能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春提前栽培。

3.3.2大棚蔬菜 我县的蔬菜有利于控温控湿,能起到蔬菜提前上市、调节花期、延长采收期、增进产量等效果,促进农民增收,目前我县重点在乌弯村委会和南沙镇等发展了大棚蔬菜基地。

3.3.3 山野菜 我县的野生蔬菜有70多种,部分野生菜(如:蕨菜、鸡脚菜、水芹菜、山蒜等)已成为人们日常佳肴,但其独特的生理生长特性,还未被人们所认识,人工驯化栽培也未起步,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二、农业产业发展的因素

1.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1政策环境改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1.2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户生产积极性较大

元阳县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县有七个少数民族,85%以上的农村人口,全县有劳动力22.1万人(其中外出打工的有3.3万人。因此,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对发展农业产业有较好的前景。

1.3区位优势凸显,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元阳县是典型的山地地貌,具有多种类型的立体农业气候。特别有利于大力发展茶叶、甘蔗、木薯等支柱产业。苷桔、香蕉、蔬菜(含马铃薯)等传统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基础。随着二级路面的不断开通,有利于加快农产品的流通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2.农业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2.1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2.1.1一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利设施基础较差且年久失修、中低产田面积大、分布广、区内机耕路及田间渠道网络不健全。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差。全县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0%,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

2.1.2设施农业不发达,仍处于起步阶段。滴灌、喷灌、温室、机耕、机收等农业技术装备推广力度较弱,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较低。

2.2农业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

目前全县龙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还比较缓慢,农产品加工率、商品率、优质率较低;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发育滞后,实力不强,无法有效联结企业和农户;农业产业化利益机制不够完善。农民生产经营上存在不少盲目性。

2.3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植物检疫网点和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防治突发性病虫的能力较差;检验检测、农业执法、技术推广手段落后,设备不全,还不能及时全面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效服务。

三、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力发展提升“茶叶、甘蔗、木薯”等支柱产业和巩固发展“柑桔、香蕉、蔬菜(含马铃薯)”等传统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传统产业;培育和扶强做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2.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主导产业优先的原则;坚持多元发展的原则;坚持示范带动的原则;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农业产业发展的总目标

全县重点培育“茶叶、甘蔗、木薯”等支柱产业和“柑桔、香蕉、蔬菜(含马铃薯)等传统产业,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新农村建设,带动规范化农产品基地和龙头企业发展,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到2015年,全县特色、传统农业产业产值达到3.8亿元,建设特色、传统农产品基地达到68万亩,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2家,特色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0%以上,新增农村专合组织达到96个以上;特色、传统农业产业为农民人均增收实现400元以上。

四、元阳县农业产业的建设重点

1.建设高标准农田

加强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层、调整田型、培肥地力为重点的耕地质量建设;以排灌渠系、小型集雨蓄水和提灌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田间耕作道路、干道连接基地路为重点的通道建设。基地设施达到田成方、土成型,田、水、路、配套,灌、排、蓄功能齐全,达到旱涝保收。

2.建设设施农业

建设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棚架、遮阳网覆盖等为重点的设施农业,采用以产品分级、包装、储藏、加工为重点的产后处理措施,提高基地设施保障水平。加大适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使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机械化水平。

3.建立核心示范园区

集中力量建设县域优势特色产业核心示范园区,要将核心示范园区打造成为“一个产值上万元的企业、一个新农村建设的展示窗口、一个生态旅游观光景点”。同时注重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生产管理、产后加工、品牌创建、市场开拓和机制创新等全方位示范,辐射带动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保证特色优势产业向带状、块状集中发展,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区。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规划三个核心示范区:一是建立以牛角寨乡为中心的茶叶核心示范园带,重点发展茶叶产业;二是建立以乌弯、南沙镇为中心的新品种核心示范园区,重点发展蔬菜产业;三是建立以新街镇为中心的现代观光农业综合示范园区,重点发展优质水稻、稻田养鱼的农业生态旅游业。

3.1茶叶核心示范园带

3.1.1规划布局

坚持以推广标准化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为主,结合低产茶园改造,到2015年,形成以牛角寨乡为中心的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园区暨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整个示范片面积达到2万亩;打造1家出口型市级龙头企业,企业年效益达千万元以上,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带动茶叶产业发展,将示范片及其周边建设成为具有我县特色的生态茶叶产业经济区。

3.1.2预期效益

到2015年,通过茶叶核心示范片建设,改造旧有茶园面积1万亩,新增加标准化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万亩,实现各类名优茶年产量600吨左右,年产值在2000万元左右,促农人均增收400元左右。

3.2新品种核心示范园区

3.2.1规划布局

坚持将市场需求与品种引进结合起来,在试验、示范、生产技术推广的原则上,积极引进适销对路的新品种,以乌弯、南沙镇为中心,打造以茄果类蔬菜、新品种为主的集中展示示范区,示范园区面积达到1.5万亩。

3.2.2预期效益

范园区内每年可进行15~20种蔬菜新品种的集中示范,其中,主要推广品种不少于5个,农产品综合产值达到2300万元,带动1000户以上农户发展相关产业,促农人均增收500左右。

3.3现代观光农业综合示范园区

3.3.1规划布局 坚持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特点,新街镇为中心,辐射攀枝花等乡镇的现代观光农业综合园区3万亩。园区可适当分设旱作节水灌溉区、优质无公害大棚蔬菜园区(攀枝花乡)、休闲娱乐园区。

3.3.2预期效益 项目建成后,种植业可实现年产值1325万元,其中蔬菜园区提供优质无公害蔬菜100吨,实现产值20万元。旅游休闲场所年均接待5万人次,每人每次收费10元计算,可实现年收入50万元以上,促农人均增收300元左右。

4.加强农产品品牌打造

强力推进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整体认证,努力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比重。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实行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坚持政府、协会、企业联手,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请和保护工作,打造地域品牌、区域品牌;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品牌展示、推荐和宣传活动,提高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带动和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重点打造“梯田秀峰”、“元梯红”、“反季蔬菜”等品牌。

5.推进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

严格推行农产品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和行政执法力度;协助政府积极开展工作,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建立行业自律机制;通过追加资金、改造环境、更新设备、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并建立检验监测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加快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到2015年,实现基地标准化生产率达90%以上。

6.推进技术集成与运用

实施良种繁育工程和品种改良工程,分作物、分区域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基地。大力开展特色优势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加快省工节本增效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机技术的集成组装,做到农耕、农艺、农机技术结合,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基地良种覆盖率、实用技术到位率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率均达到100%。

参考文献

[1]李黎,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探索[J].河南农业.2004.(3):40-41.

[2]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J].农业经济问题.2006.(3):20-25.

第6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XX镇第一季度经济发展情况做简要汇报:

今年一季度,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全力抓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始终把抓经济发展作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全镇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贷款利用余额、固定资产投资、乡村旅游发展、电商销售平稳快速增长,但也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财政收入增长乏力。

一、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

(一)项目推进

1-3月,全镇新入库项目两个共计投资**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投资**万元的**廉租房建设已完成主体工程;投资**万的**小区综合帮扶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投资**万元的新建村和铜鼓村**公里组级路硬化工程已完成招投标,即将进入施工阶段;投资**多万的**口山坪塘已完成财评,正进入招投标程序。

(二)招商引资

我镇成立了招商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招商,把招商工作作为常态化工作。1-3月,全镇通过招商实际利用资金**万元,完成全年任务25%,新引进**家生猪养殖企业,总投资在**万元以上,年出栏生猪**头以上。在三湾新发展火龙果**亩,铜鼓新发展蔬菜**亩。另外引进山东老板拟投资**万元在**建设室内对虾养殖基地,目前项目正在考察和洽谈之中。

(三)乡村旅游

按照“春天赏花、夏秋采果、年底宰猪”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离县城较近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今年3月,成功举办了“游千年古镇,赏万亩梨花”**镇第三届梨花节新闻会和开幕式活动。为期一个月的乡村旅游活动期间,接待县内外游客3万余人次,通过品**美食、卖农产品、年猪订购等活动,实现各种旅游收入**余万元。

(四)电商销售

1-3月,全镇通过电商销售各种农特产品黑绿豆、纽荷尔脐橙、红苕粉、剁椒酱、黑米等8个农特产品近2万单,年猪预售**头,销售额达**元。并成功接受国家商务部对我镇农村电商的验收,得到验收组一行的充分肯定。

(五)市场主体

截止今年3月,全镇市场主体合计达**家,同比增加**家,增长**;其中企业**家,同比增加*家,增长0.5%;规上工业*家。贷款利用额**万元,同比增加**万元,增幅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财政收入来源的渠道少,范围窄,仅局限于商品房配套费收入和社会抚养费收入。我镇原建商品房数量已趋饱和,库存房屋还有**套没卖掉,加上二孩政策的出台,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对象少,缺乏新的增长点,财政收入增长难。2017年第一季度全镇财政收入共计**万元,同比下降**。二是由于集镇小,居住人口少,集聚效应差,商贸业存在零、散、小的特征,主要以个体工商和小微企业为主,无限额以上的批发、餐饮、加工等企业。三是招商引资的企业主要以投资种养殖业为主,技术含量低,缺乏深加工企业,产品的附价值低。

三、下步工作打算

第7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045-02

一、 佳木斯市城镇化发展现状

佳木斯市地处我国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而成的三江平原腹地,是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区域中心,辐射人口超过1 200多万。近些年,佳木斯市围绕打造特色城市、经济强镇、区域重镇、文化名镇,切实抓好城镇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体系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构建中心城市现代化、县域镇村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规划先行,用高标准、高质量的规划指导城镇化建设

结合当地具体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人文环境和产业基础,按照功能定位准确、区域布局合理、产业支撑有力、文化品位高尚、建筑风格独特、个性特色鲜明等要求,科学编制市城镇化总体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增强市域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进一步完善市、县、镇(乡)及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逐步建立起了以佳木斯市区为核心,五县城区为依托,10―15个中心镇为骨干,50―60个小城镇为基础,布局合理、层级清晰、功能明确的城镇体系。

(二)产城融合,坚持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两手抓”

坚持以产业化振兴城镇,以城镇化助推产业,进一步强化大项目带动、大企业引领、大产业集聚、大园区承载、大市场配套五大支撑,努力做大做强以煤机、电机、联合收割机、骥驰拖拉机和沃尔德电缆为代表的“四机一缆”产业项目群,着力抓好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富锦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同江经济开发区和木材加工园区等十大重点园区建设,促进二、三产业向城镇延伸、集聚。富锦市二龙山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将村屯原址规划为20个农机具停放区(农机合作社)、10―15个畜牧养殖小区,规划建设一个对俄贸易园区、一个工业园区、一个农贸综合市场和一个生态农业观光园,并将村屯剩余建设用地按比例退耕,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

(三)强化基础,提高城镇化的承载能力

积极适应城镇化对综合交通体系服务差异化和多元化的需求。积极推进对外通道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同江中俄跨江铁路大桥等对俄口岸运输枢纽工程。构建区域城际交通网络,重点建设哈佳高速铁路等城际快速铁路工程。加强城乡公路建设,完善城乡道路网络,形成快捷的城镇联系通道。实施城市路桥畅通工程,推进外环、中环、内环路建设。健全完善基础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城市骨干电网建设、灌区水利工程建设、城乡信息网络工程和“三供三治”工程,为城乡发展积攒后劲。

(四)市场运作,以多元投入保障城镇化建设

发挥市场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参与城镇化建设的合力。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结合整乡(镇)推进、城中村改造、旅游资源开发、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建设,拓宽民营资本投资领域。富锦二龙山镇以地融资实现了整乡推进,郊区四丰乡以旅游资源融资实现了由村民向市民转化,东风区建镇以房地产开发实施了城镇各项建设工程。深入研究国家和省各项鼓励政策,积极争取资金支持;灵活运用金融政策,积极筹措城投债、私募股权等。

(五)以人为本,完善城镇化各项保障体系

正视农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差异性,关注和致力于解决农民的利益问题,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把好事做好。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小城镇社会保障水平。优化劳动就业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下大气力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养老难等问题,不断提升小城镇的吸引力、凝聚力。目前,已成功探索实践了一些有效模式,如郊区四丰乡通过旅游带动、富锦二龙山镇通过宅基地置换开发及建国镇的市场化运作等,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2014年,全市重点推进了7个城镇化试点、7个新型农民社区和14个中心村。

二、佳木斯市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

推进城镇化建设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化等多个方面,需要实现城镇与乡村的双重转型,还将面临各种挑战。

(一)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面临高成本、高风险的挑战

土地和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农业用地、用水成本不断增加,农产品价格上升空间有限,抑制了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的增长。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身体健康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加大。受国际市场影响和冲击大,保持主要农产品供需总量与结构平衡难度加大。从近几年佳木斯市的情况看,水稻、大豆、生猪等主要农产品都先后受到国际农产品市场冲击,柴油、化肥等主要农资也受到国际市场影响。

(二)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土地问题的挑战

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还将吸纳更多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就业,因此工业化和城镇化必将逐步占用农村土地。从目前情况看,一些地方以拆除农民住宅、撤并村屯的办法,将农村节约的建设用地用于城镇建设,这固然解决了城镇扩张建设用地的问题,但却把许多的矛盾和冲突留给了乡村和农民。尤其是撤屯并村后集中居住的农民,由于没能改变生产方式,但却必须改变生活方式,往往陷入收入没有增加而生活费用明显高涨,从而入不敷出的窘境。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变市民问题的挑战

农民市民化的真正目的是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社会福利待遇,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但从目前情况看,农民市民化不仅仅是户籍制度改革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城乡就业均等化、一体化。其身份转变和享受市民待遇问题已成为城镇中日渐突出的一大社会矛盾。

(四)农业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挑战

佳木斯市在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中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和深层次矛盾,还将面临一些挑战。比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至今,农业大而不强的弱势地位没有改变,农民单纯靠农业很难富起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同步,农业资源优势没有转换为经济优势,更没有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性产业;城乡一体化发展不协调,政策不配套,制度不完善;发展机制体制与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村宅基地使用、农房拆迁、农房改造、整村搬迁、户籍管理、社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税费征收等还一直延用城市相关政策和办法,与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

三、促进佳木斯市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促进佳木斯市城镇化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中心城市、县城(城关镇)、特色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等不同规模、层次、等级的增长极协同发挥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中心城市是实现依城促产、以城带乡的主导力量,应按照规模做大、实力做强、功能做优、环境做美的原则,发挥比较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城市规模,增强聚集和辅射带动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各区域空间组织的核心。要统筹推进老城区改造和城市复合型新区建设,加快城市新区建设,培育综合商业商务服务区,推动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集聚,形成功能互补、集群发展的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布局。

(二)提高县城的承载和承接作用

应抓住黑龙江省县域经济较快发展的有利时机,支持有条件的县按设市的规模和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全市的县级市和一般县城要按照现代城市的理念和标准,提高县城规划建设水平,注重内涵式发展,突出特色、提高品位,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强化产业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产业集聚区、县城新城区和旧城区“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把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增强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增强小城镇的重要节点作用

小城镇具有产业与人口聚集、辖射带动、服务、吸纳农民就业与带动农民增收等重要功能,是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传统农村向现代社会转变,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节点。要坚持分类指导、合理布局、适度发展原则,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对产业基础强、区位条件好、发展游力大的重点镇,实施扩权强镇试点,赋予部分县级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积极探索交通导向开发模式,优先支持位于中心城区与组团之间快速交通通道节点上的小城镇发展,使之成为密切中心城区与组团联动发展的支点和现代化小城镇。支持具有资源和产业优势的特色镇,加快发展矿产资源、农产品加工和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逐步扩大城镇规模。

(四)强化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作用

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城乡统筹方略,既要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又要下大力气抓好美好乡村建设,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镇体系规划,按照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四规联动”的要求,因地制宜选择建设摸式,综合考虑生态宜居、自然景观、传统文化等因素,体现地方特色。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县域二三产业,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 宋葛龙.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作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J].经济研究参考,2004,(40).

[2]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 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阿瑟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 张桂文.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J].辽宁大学学报,2005,(1).

第8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对策;江苏盐城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300-02

江苏省于2005 年启动了“省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设规划(2005―2007 年)”项目,省财政对苏北地区按60%的比例予以补助,设置了地方特色农业网站建设促进措施,大力推动苏北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近年来,盐城市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农村,运用互联网的手段致富农民,积极培植“一村一品一店”,农村电子商务正呈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发展。

1 盐城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1 平台建设加快推进

已组织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百网千店”工程,建成“乡旮旯网”“几百粒”“中国新街苗木网”“农一网”等大型自主农业电商平台。同时,积极引导农业市场主体在淘宝、京东、苏宁易购、1号店、中邮快购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开设农产品销售网店。淘宝特色中国盐城馆、京东商城盐城馆和苏宁易购盐城馆正在积极筹建之中。目前,全市已建成规模较大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3 370个。

1.2 销售范围迅速拓展

据统计,通过网络销售的农产品品种占全市所有农产品品种比例达到36%,主要以大米、五谷杂粮、醉螺、醉蟹、、何首乌、阜宁大糕等加工产品和土特产品为主。随着物流产业特别是冷链物流产业的加速发展,蔬菜、鸡蛋、畜禽肉品、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快速上升。建成了“盐城送菜网”“东台鲜菜网”“儒家优生活网”“盐渎商城”等鲜活农产品配送平台,年销售额均达到500万元以上。同时,农业电子商务正从传统的农产品向农资、休闲观光旅游、农事操作服务等方面转变。积极探索互联网+专业化服务,建成了“农一网”“蜻蜓农服网”等网上服务平台,开辟线上线下诊断、网上订购、农资供应、农事作业一条龙服务新模式。

1.3 发展层次不断提升

积极探索“一村一品一店”农村电商新模式,打造产业与电商互动发展新格局,建成苗木电商专业镇、火鸡电商专业村、大闸蟹电商专业村、电商专业村等一批“淘宝镇”和“淘宝村”,农业电子商务呈现集聚发展、抱团发展的态势。目前,全市已建成东台市新街镇等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5 家、建湖县高作镇陈甲村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已达14家,总数全省第二。全市14家示范村共建有网站(店)约8 650个,从事电商人数约28 000人,网络年交易额超10亿元。其中,东台市新街镇在阿里巴巴、淘宝、百度等网站注册的网店达800多家,从事电子商务人员已超过4 000人;建湖县高作镇陈甲村廖正军和鲁曼夫妇,从4 000元起步,创办“乡旮旯网”和“天和生态农业网”,网下养火鸡,网上卖火鸡,2015年销售额超过5 000万元;射阳县洋马镇药材村全村通过淘宝网、阿里巴巴等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开设网站300多个,从事中药材等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商户360多户,相关从业人员1 600余人,年实现网上交易额2 500万元以上。

1.4 村级站点迅猛发展

借助农业部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试点项目实施,在亭湖、大丰、阜宁、滨海等县(区)建成村级电商平台“益农信息社”247家,占全省总数25%以上,全省第一。抢抓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进村”机遇,积极发展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全力打通“网货下乡”和“村货进城”双向通道。目前,各县(市、区)基本都与京东、阿里、苏宁三大龙头电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2015年1月,“农村淘宝”华东地区第一村落户盐城,目前,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已在盐城市设立6个县级服务中心,470个服务站点;京东已设立7个农村电商服务中心、84个农村电商合作点,招募2 000多名乡村电商推广员;苏宁云商设立11个苏宁易购直营店、9个加盟店、143个点,并建成了苏北首家O2O体验店苏宁云店。知名电商村级服务站点的设立,让村民切实感受到了“网购”的好处、体验到互联网带来的生活便捷,也让一批年轻的合伙人、信息员、推广员有了施展创业才华的舞台,推动了“万众创新、大众创业”。

1.5 基础设施日益健全

按照“一区多点”总体框架,坚持以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区域优势支撑电商平台建设,强力推进各县(市、区)电子商务产业园、网络创业园和网络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盐城电商快递产业园入驻电商、快递企业60多家,引进各类人才50多名;盐城电子商务产业园入驻企业达50多家。全市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已达100%,实现“乡乡有网点”。同时,结合快递末端投递水平提升和村邮站建设,积极整合各方资源,继续深化快递下乡工作,在“乡乡有网点”的基础上,正加快推动“村村通快递”,更好地服务农业电子商务发展。

1.6 配套服务不断完善

各地都把电子商务技能培训作为加快农业电子商务的重要举措来抓[1]。按照省农委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实施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万人培训计划”,2015年共培训人员2 230人。2015年9月,在第十七届省农洽会召开期间,成功举办了首届盐城农产品电子商务高层论坛,邀请南大商学院、淘宝、京东、苏宁易购、CCBOT等电商专家为盐城农业电子商务出谋划策、指明发展方向。同时,积极组织名特优农产品对接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目前,已组织20多家企业、80多种产品进驻苏宁易购江苏馆。

1.7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各县(市、区)政府均出台了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财政每年安排电子商务发展专项基金,对电商企业在平台建设、品牌创建、税费优惠、工商登记、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扶持。其中,建湖县对新建的营销规模达1 000万元以上的综合性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按设备投入的30%奖励投资者;东台、大丰、建湖等县(市、区)对市级以上电子商务示范村和示范企业分别给予3万~10万元的奖励[2]。

盐城市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传统农业带来较大的冲击和变革。盐城市农业电子商务业务形式上以农林部门网站和农产品网站为主,多由农业合作组织牵头开展,政府和企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参与,运营过程集中于为农信息服务,多依赖会员费和广告费为主要收入渠道。但总体来看,盐城市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尚处于浅层次、低水平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农业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问题。

2 制约因素

2.1 网上交易意识淡薄

尽管现在网上购物如火如荼,然而很多农业市场主体对网上交易的兴趣不高,加之受少数网上交易失败案例的不良影响,他们更愿意选择周边批发市场销售农产品。大多数农户对电子商务也是观念滞后、认知度不高,加之缺乏计算机和网络使用技巧、农产品网上交易技能,导致农民参与农产品网上交易的比例不高。

2.2 网络设施基础薄弱

虽然全市通讯网络已基本铺设到各镇、村,但参与电子商务信息的费用较高,特别是上网资费偏高,农户普遍难以承受,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薄弱。

2.3 电子商务人才缺乏

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目前全市从事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农民教育程度较低,对新事物、新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限,更不具备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操作能力和技巧。农村有知识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毕业大学生普遍不愿意去农村创业,导致村电子商务人才十分缺乏。

2.4 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农产品电子商务要求交易的农产品品质分级标准化、包装规格化以及产品编码化,具有一定的品牌,为交易各方提供便利。目前,全市大部分农业生产主体仍采用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模式,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的口感、颜色、形状、大小等都不同,很难有具体的标准来管控,容易使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产生疑虑甚至纠纷。同时,农产品品牌少,知名品牌更少,网络消费人群的认知度低。

2.5 配套物流产业不发达

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多数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司是以批发市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品种多、生产单位小、组织化程度低。特别是冷链物流处于起步阶段,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标准不高,难以满足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要求[3]。

3 思路与对策

盐城市将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店”发展模式,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电商平台,积极培植特色产业和品牌产品,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3.1 推进特色产业电商化

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行动,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推出一批网络营销额较大、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打造1~2个年电商交易额超1亿元以上的农业特色产业。

3.2 培植电商品牌产品

做好现有农产品特别是优势特色加工产品的上网营销,着力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上网营销农产品,做到应有尽上。强化农产品标准化、精神化、差异化加工和包装设计,充分发掘农产品文化内涵和功能,提升农产品档次,加强网上网下宣传,开发农业电商品牌。培育1~2个电子商务交易额超1 000万元的品牌农产品[4]。

3.3 打造电商营销平台

与知名电商加强合作,扶持、引导农业市场主体建设农业电商平台,打造淘宝特色中国盐城馆、苏宁易购盐城馆和京东商城盐城农产品馆。组织发动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驻“三大馆”,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农产品网络直销平台,开展农产品同城配送业务。加快建设县域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村级电商服务点。抢抓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进驻农村的机遇,建设200个村级农产品电商服务站点[5]。

3.4 提升物流基础设施

积极发展共同配送,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电商企业自建或与物流、快递企业合作,构建城乡一体的综合配送体系。积极鼓励创设一批本地品牌快递企业,拓展同城快递、乡村配送、生鲜配送等特色业务。推动快递网络向农村延伸,力争年内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6]。

3.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结合盐城市“515”人才引进行动计划,引进一批农业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深入实施农业电商“万人培训计划”,依托省级电子商务培训基地或其他培训机构,分层分类开展农业电子商务人才培训活动[7-8]。

4 结语

加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力度为我国基本国策之一,而电商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支持。促进农村电商的发展可将农村与城市之间存在的信息不流通问题进行充分解决,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当前盐城市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展开分析,其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不能完全照搬现有的电子商务模式,而应该根据盐城市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改革与创新。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激发农业产业链中各个参与方,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的积极性,推动盐城市农业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5 参考文献

[1] 罗应机.农村电子商务“三点两面”赢利模式构建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5.

[2] 凌守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形成及演进机理研究[J].商业研究,2015(1):104-109.

[3] 任鹏.江苏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5.

[4] 周海琴,张才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关键要素分析[J].中国信息界,2012(1):17-19.

[5] 弭凤峰.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建设及运营管理改进方案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6] 徐芳.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

第9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1.白山市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发展现状

1.1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针对天然林是白山市整体生态资源母体的实际,坚持把森林资源的保护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不断加大保护力度,提高其保障功能。改革旧的林业管理体制度,全面推行了山林管护经营承包责任制;坚决依法打击滥砍盗伐和乱捕乱猎的犯罪行为;积极推行以灶代柴的烧柴改革,清理木材加工厂点,遏制木材资源过量消耗;全力抓好森防工作,全面消灭森林火灾隐患,高效保护森林资源的安全性,为生态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1.2实施生态恢复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在全面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加大生态恢复建设力度,提升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一是高质量地进行植树造林。圆满地完成了第一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任务,同时,搞好绿色通道、美化城市、乡村绿化等工程。二是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大力推行林参间作,参后还林,营造速生丰产林,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投入,加快退耕还林步伐。三是强化境内江河干流防洪治理。加强了浑江干流、鸭绿江界河等重点江河的堤防维护和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四是全面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积极采取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办法,对小流域内的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整治,把小流域的低洼处改造成水塘,发展渔业养殖,消除水患,提高小流域内的生态质量,改善小流域内的生态农业生产条件。

1.3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全市大面积推广了地膜覆盖、优良品种、配方施肥、药剂除草、等离子体处理、农田灭鼠、病虫害综合防治、水稻旱育稀植、种子包衣、玉米大垄双行、中低产田改良、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等农业增产增收技术措施,良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借助农科技术推广应用平台,积极开展地力培肥,改善耕地质量。全市每年推行测土配方施肥达20万亩;推广根茬粉碎还田面积占全市耕地90%;推行留茬少免耕技术面积占全市玉米面积10%;大力推行沼液、沼渣培肥地力技术,全市共建设沼气池7000余个,秸秆气化站8座,使全市10%的耕地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积极集造农家肥,每年集造农家肥200万立方米,可培肥耕地 50 万亩。合理利用全市富余的林副产品和木材加工厂木屑、边皮的下脚料,以及农业生产玉米秸秆、玉米芯和豆秆等,生产高营养、无污染的食用菌产品,利用食用菌生产的下脚料经过接种有益菌发酵成生物饲料,发展养殖业,利用养殖业的粪便生产沼气或直接发酵成有机肥,实现农业生产循环经济模式。

1.4实施林地综合开发,培育特色产业群体 充分依托长白山的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速培育生态资源型特色产业群体,形成了参、蛙、菌、药、菜、牧、果七个优势特色产业群体。以落实山林管护经营承包责任制为契机,鼓励扶持承包户和广大群众向大森林母体进军,充分利用林下、地上资源开展多种经营,进行立体式开发,加快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截止2012年,全市林下种植人参达50万亩,标准化封沟养蛙面积达180万亩,林下中药材栽培面积达15万亩,林下合理密值、管护山野菜达6万亩,并以天祥公司为龙头,积极发展蜂业养殖,开发高档蜂蜜产品。

1.5实施绿色产业工程,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积极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特色品种、优质品种,大力开发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重点扩大拥有绿色食品品牌的鲜食玉米、毛豆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提高蔬菜安全生产面积,努力打造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积极完善浑江区七道江镇万亩产业园区、江源区红石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临江市新建街道和兴隆街道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近郊蔬菜生产基地,带动周边县(市、区)无公害蔬菜发展。截止2012年,全市标准化棚膜面积已达1.3万亩,年均增长27%,“三品”累计认证数量达370个,年产量160万吨。

1.6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带动生态农业发展 按照“抓龙头、带基地、兴产业、富农户”的基本建设思路,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化农业发展,以产业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加快发展依附于林地资源的特色产业的产业化。围绕参、蛙、菌、药、菜、牧、果七个特色产业群体,不断强化龙头企业建设,逐步扩大产业基地规模,延伸产业发展链条,重点培育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5年来,全市共建设投资超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109个,完成投资额达46亿元,带动七大特色产业板块发展,带动全市发展订单农业30万亩。

2.白山市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发展瓶颈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白山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呈现出又快又好的发展局面。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发展虽然取得到一定的成果,但还存许多问题:一是生态农业投入不足。各地虽出台一些扶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但扶持资金额度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开发仍面临资金短缺的困难。二是科技农业技术水平落后。全市耕地多为坡耕地,平地地块小,山坡地地块呈零散分布状态,能实现农业机械化操作的地块不多,因此,农业生产方式还是比较传统。三是生态农业规模较小。全市农业优势是依附于长白山森林资源的参、蛙、菌、药、药、牧、果等特色产业群体,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能带动七大产业群体发展的强势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产品档次低、引领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生态农业发展规模上不去。

3.白山市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发展对策

3.1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加强良种繁育,提高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产量;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方法提高土壤的生产力,普及以膜下滴灌为重点的节水灌溉技术,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法,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因地制宜地探索和推广秸秆还田、玉米宽窄休闲种植、垄侧栽培等多种有效栽培模式,加快普及农作物精准施肥、精量播种等技术;采用黄板诱杀、灯光诱杀技术等物理方法防治虫害。进一步加大基本农田综合整治和培肥改土力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有针对性地对污染性土壤进行修复、对障碍性土壤进行改良、对破坏性土壤进行改造、对脊薄土壤进行培肥。全面实施“增、提、改、防”等综合措施,增施有机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改良土壤、防止土壤退化,提高耕地肥力水平和综合产出能力。重点实施沃土工程,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不断加大中低产田造的力度,通过小流域治理工程措施和配套综合技术的推广应用,建设高产稳产田。

3.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切实抓好第二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三北防护林五期、林地保护、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进一步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推广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合理规划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集中养殖区,治理养殖污染;加大力度治理工矿企业污染;合理使用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3.3加强林地综合开发利用 围绕参、蛙、菌、药、菜、牧、果七大产业群体,以生产天然绿色林产品为主体,在龙头企业的牵导下,加强林地野生资源保护区建设,大力推广有性繁殖、林下仿生栽培技术,实施有计划地轮采,推进资源良性循环的林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及时恢复野生资源基地的产出能力。大力发展以矿泉水、山野菜、参蛙保健品和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绿色产业,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完善质量检验检测,强化绿色农产品申报认证。加强野猪、梅花鹿、长白山黑牛良种繁育,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林业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