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影像的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基础知识薄弱
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医学影像学的知识范围既涉及临床各个学科,也涉及基础医学,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系统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等。比如在讲解肺结核这一章节时,教师往往需要从临床表现、结核的分类、病理生理基础以及解剖讲起,最后才会重点讲解各型结核的影像学表现,而这些基础医学的知识在前期应该由基础的教师重点讲过,但是由于当时学生缺少临床基础,对这些知识缺少形象的理解,从而死记硬背,到真正需要这些知识做铺垫时,部分学生会遗忘这些知识,所以需要教师进行重复地讲解,从而浪费了一些时间。而且,经笔者调查,绝大多数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并未开设断层解剖学这门课,从而使得学生在毕业后无论是直接从事影像科的工作还是继续攻读医学影像学的硕士研究生,都会感到吃力。
1.2教学内容滞后
现代的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以设备为例,平均4~5年换代一次,因此,我们的影像学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但是从课堂的所教授的内容来看,并没有及时跟上更新的“步伐”,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学生无法适应影像科的临床工作。比如在最新的第7版医学影像学教材中,有关能谱CT的一些新技术只是简略地提及,在第6版以及之前的教材中更是未涉及。有关肺结节的一些概念,比如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肺结节的密度的成分划分(纯磨玻璃密度结节,混合磨玻璃密度结节,实性结节),教材中也未提及,但这些概念对于肺癌或者良性结节的鉴别诊断在临床上早已使用。
1.3实践教学不足
由于影像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影像学的飞速发展使得学生要花很多时间来进行专业学习,从而忽略了临床技能的培养,导致临床实际操作技能低下。我国的教学模式(基础、专业、实习)仍在影像学教学中使用,而欧美等国家的教学模式为基础、专业与实习,除基础课外,专业理论与专业实习课程的比例几乎是1:1,而国内是4:1,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读片的技能。笔者在国内的教学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尚可,但一旦面对图像进行分析或者诊断,往往不知所措,说明我们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是脱节的,从我们的考试评价中也能发现,理论知识的考察占了很大的比重,而真正的“影像诊断”的考核是不足或者缺乏的。
1.4师资、人才力量匮乏
在师资力量方面,我们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主要表现为专业课任教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方面。以我院为例,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不足尚不足50%,还有相当部分中级职称的教师只具有本科学历,博硕士生导师占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的比例不足30%,总体来说,这样的师资力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飞速发展的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再者,我们的教师制度多为终身制,使教学改革缺少动力。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学本科的教育多为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在临床实习医院与指导教师的选择上,也有严格标准,正是基于这一严格的管理制度,才保证了优秀的影像学医师的培养。
相比临床其他学科,具有高学历的影像学人才数量明显不足。经笔者调研,以江苏省为例,具有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点数量的医科院校或者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屈指可数,其中超声专业的博导只有1名,至今为止尚无核医学专业的博导。这与飞速发展的医学影像学与对相关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显然不符。
2 临床医学专业中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
2.1引入循证医学与PBL教学模式
1 当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主要由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或专科性大学医学影像系培养,所培?B的人才具备扎实的医学影像技术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需要熟练掌握影像技术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能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学影像学检查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然而, 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表明, 市场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既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 又具有较强临床实践技能1-2;既熟悉大型医学影像仪器设备的操作,又懂得简单医学影像仪器设备的维护。然而长期以来, 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存在诸多的弊病,一是,重理论, 轻实践;二是,实践教学的内容滞后, 仅仅停留在验证性的层面;三是,实践教学的方法只注重传授而忽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很差,难以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3-4。实践证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当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 校院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的新探索:“2+1+1”校院合作模式
为了解决校院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学校尝试探索一条校院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新路径,从健全组织机构、创新育人模式和谋求共同发展等方面入手,构建“2+1+1”校院合作模式,为提升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2.1 校院合作、协同育人,搭建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平台
为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根据医学影像学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学校经过认真调研,最终选定了拥有重庆市医学影像专业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重庆市医学会医学影像技术专委会、重庆市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委员会会员单位、与我校同属武陵山区的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作为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合作单位,经过前期的教学准备,2014年,我校首届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在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开展了专业教学。同年,经重庆市教委、重庆市卫生计生委联合组织的专家现场评审,批准同意了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成为我校非直属附属医院,为我校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平台,开创了跨区域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先例,对于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武陵山区高素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
2.2 “2+1+1”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学校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依托地方优质卫生资源,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宗旨,面向社会、面向卫生机构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逐步探索形成了符合我校专业办学实际,彰显专业办学特色的“2+1+1”的医学影像学人才培养新模式。“2”是指专业学生第一、二学年教学在校内进行,完成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任务,夯实基础;第一个“1”是指第三学年专业课教学在医院进行;第二个“1”是指第四学年毕业实习在实习医院进行。实施“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宗旨,充分利用医院的实践教学设施条件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与沟通、交流和协作精神,实现了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
3 “2+1+1”校院协作模式的运行及保障机制
3.1 学校及学院层面:建立了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严格。专业根据“2+1+1”人才培养的分阶段特点以及“校院合作、协同育人”的办学实际,着力做好制度建设,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构建开放性的教学管理体系。第一,出台新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教学改革,强调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力度,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第二,教学管理在形式上重视新技术的应用。由于学校和医院在地理位置上相隔遥远,跨省办学,需要借助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建立的校院协作教学管理系统,从而提高教学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教学管理的监控质量水平。
【摘 要】 对近几年在我院实习的医学影像专科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随访,得出目前影像专科生的就业前景良好,就业压力相对较小,为了更好的就业,毕业的影像专科生要看准医院的发展前景及给予你的发展空间,不要盲目的提高自己的就业要求,一味的追求效益及医院规模,更要不断的完善自我,提高业务水平,为更好的就业做好准备。
【关键词】 就业;发展空间;前景;对策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压力明显加大;我国目前正处在医疗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的前景还不明朗,医疗体制政策还不完善,较多医疗卫生单位严重差人也不愿或不能进人,导致医护人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医疗事故频发,同时,部分专业的医学毕业生明显供过于求,导致大多数用人单位纷纷提高进人门槛;在这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我院实习的医学影像专科生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现将原因分析如下:
1 就业情况的随访
对近几年在我院实习的31 个医学影像专科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随访研究,其中男生9 人,占35.8%,女生22 人,占64.2%,已工作或已签约县级、区级及市级医院或同等级医院的共19 人,占61.3%,其中女生13 人,男生6 人,县级以下医院7 人,占22.6%,已经或正在专升本的5 人,占16.1%,;其中从事超声工作的14 人,占45.2%,从事放射技术工作的8 人,占25.8%,同时从事放射诊断及技术工作的4 人,占12.9%,均在县级以下医院工作;通过以上调查,得出影像专科生近几年的就业率达到83.9%,加上已经或正在专升本的5 人,就业率达到100%。
2 就业前景分析
2.1 医学影像毕业生的就业范围
医学影像学科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发展迅速,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放射医学、包括传统的X 线诊断、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性放射学;②超声医学(US),包括B 型超声、超声心动图、介入超声;③核医学,包括γ照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PET)和介入核医学。
2.2 医疗技术及医疗事业的发展
1970 年代,电子计算机X 线断层扫描仪(简称CT)和核磁共振诊断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 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随着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越来越强,能够对大量的来自高度检测仪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迅速成像;20 世纪后期,世界上掀起了以微创手术为主的医疗技术革命,出现了许多以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的介入技术学,通过最新影像诊断技术,可以检测出早期肿瘤和其他许多早期病变,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医生越来越倚重仪器设备的检查,另一方面在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下,各项仪器检查结果成为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有无过错的重要法律依据,此仪器检查使用率必然提高,导致我国医疗卫生单位医学影像科室的迅速扩张,出现医学影像人才短时间内的相对匮乏。 转贴于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个人医疗服务的投入也不断增大,同时国家也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各地政府纷纷提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如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政府提出在2015 年前重庆区域内三级综合医院将达到30 所,以上政策和措施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种高端影像设备不断普及到县及县级以下医院,导致目前中国较多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西部医疗卫生单位对影像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增大;在目前这种医疗体制下,医疗卫生单位需要影像专业人才,但又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员编制,很多医疗卫生单位不得不以招聘影像专科生来解决这种矛盾。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影像专业也越分越细,主要分为影像诊断及影像技术两个专业,目前设有影像技术专业的医学院校相对较少,毕业生也较少,特别在西部省份的毕业生就更少,那么他们的就业情况就相对较好。
2.3 医院自身的发展
长期以来,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公立医院都靠自我创收维持发展,床位越多,病人越多,设备越先进,创收就越多。为了保持领先地位,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同级及同区域医院还互相开展“军备竞赛”,不断要在医院规模上压倒对方,同时还在先进仪器设备数量上压倒对方,先进仪器设备中大部分为影像设备;同时,部分区县级医院没有专门的影像技术人员,为了医院的发展,必须新招收专业的影像技术人才;以上几方面也是导致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3 就业对策
3.1 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尽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搞好实习的信心。充分估计实习中的困难,并作好应对措施。在医学知识方面,实习生在实习前有必要重温与影像学密切相关的临床知识和基础知识,尽快了解和熟悉所到影像科室的有关医疗制度,为今后圆满实习做好准备。在实习过程中,要善于学习、思考、提问、总结,尽量将所学书本知识与临床实习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有意去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3.2 增强带教老师的责任、着重提高实习生的实践技能
影像实习带教中,教师应注重如何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影像检查手段,知道何种疾病应首选何种检查方法,如何识别疾病的基本影像学表现;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反复让学生将学到的影像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临床病例中来,围绕问题、病例进行影像实习带教,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日常的工作、读片和病例讨论,为学生提供参与、相互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环境,同时带教老师要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为同学们讲解更多的典型临床病例,设置更多形式的自我测试、教学考试等形式,多渠道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们学会将人体解剖、病理生理、临床检查资料等与影像学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尽力教会学生如何去书写各系统基本疾病的影像报告。总之,带教老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
关键词 就业导向 医学专业 英语 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50
Abstract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markets is an important issue facing the current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dical English through modular teaching, from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l, student assessment three aspects,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arner's initi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y. The core module is teaching on post occupation skills as the standard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aim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workers and practical talents,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reform of English Curriculum of traditional medical college.
Keywords employment oriented; medical major; English; model teaching
S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与世界接轨,社会对于高素质的医学类人才需求也日趋旺盛,沿海城市的外资医院更是对医护人员的英语实际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有些用人单位直接将英语等级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求职者职业能力的要求之一。因此,国内各大医学高等学校开始施行综合课程教学,即“基础英语教学(低年级)+医学专业英语教学(高年级)”这一模式(陈晓明,2002),强调学以致用,打破原有学科瓶颈,在医学基础课程的框架之上,将英语教学与临床医学进行有效结合。然而,当前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依然陈旧,课时安排不规范、教学方法单一、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且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以至于用人单位对医学类专业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满意度普遍偏低。因此,本文利用模块化教学,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模式,保障医学院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为国家输送复合型、高素质医学人才。
1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及分析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2010-2020年教学要求(试行)》要求,“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的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提高学生的职场英语应用能力”,因此当前各大医学类院校一般采用“基础英语教学+医学专业英语教学”这一基本模式。虽然该模式符合《课程要求》所规定之任务,然而大多数医学类学生在结束两年英语课程学习之后,仍无法与外籍临床病人顺利进行沟通交流,可见现行教学体系与实践操作仍存在衔接问题,原因总结如下:
1.1 教学模式落后
较之过去的传统教学,如任务型教学、交流-互动式教学,如今教学方法更是呈现多元化,如网络多媒体教学、PPP模式(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等。尽管如此,教师依然在课堂中充当主要执行者的角色,发出指令、布置任务,学生只需要按照要求,完成各项语言技能的操作练习。根据学习动机理论,学生在接受大量的语言 “输入”与“输出”过程中,需要依靠心理机制的调节作用来维持长期的学习(杨连瑞,2007),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何兼顾学生实际感受和接受程度,则是提高其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此外,英语课程设置单一,忽视课堂呈现的多样性,也是当前教学模式的弊端之一。英语教学与学生的操作实验课应进行有机结合,将英语会话融入操作课的情境中,如医患对话、看诊、手术操作等。此外,大多数医学类院校的英语课程为大班授课,庞大的课堂规模不利于组织情景教学,师生互动,因此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1.2 医学专业类英语教材匮乏
优质的教材是保证学生有效获取知识的基本工具,而目前国内尚缺乏一套系统、权威的医学专业英语教材来满足不同层次师生的需求。由于现行医学专业英语课本一般只提供阅读材料、课后提问、句式解释和词汇拓展等内容,教材编排过于笼统,学生自学难度非常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究其原因,医学专业英语教材皆取自国外原版医学文献,经国内专家重新编辑出版后,往往缺乏渗透,存在难度梯度设置不合理、内容繁杂且过于专业化等缺点。因此,各大医学院校亟需一批根据英语教改为目标而编写的高质量、系统化的专业英语教材,既能满足各阶段医学生的学习要求,又能体现医学英语的特点,实现选材权威、内容有趣、编排合理、专业细化等基本要求。
1.3 师资力量薄弱
如何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评估,教师是实施整个教学步骤的关键点。纵观国内各大医学院校实际情况,英语教师在医学专业方面的知识有限,而年轻一代英语教师又需要承担主要教学任务,课时量大、教龄低、科研能力有限、职称和学历层次偏低,这些都成为制约教师发挥专长的瓶颈。在教学任务分配上面,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即英语老师担任医学专业英语课程,这类教师语言基本功扎实,英语表达流利,但缺乏专业知识,在教授医学专业课程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有些甚至照本宣科,学生的提问也不能及时解答。第二种即医学专业教师承担医学专业英语课程,这类教师专业能力强,临床经验丰富,词汇量大,但其口语表达能力始终有限,且课堂呈现方式单一,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各类医学高等学校需加大力度培养一批既能熟练掌握英语,又具备丰富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的“双师型”教师。
2 医学专业英语模块化教学内涵及实施方法
2.1 模块化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模块化教学(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简称MES)由国际劳工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初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岗位任务为依据、以培养专业技术性人才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亦可称之为“任务模块”。根据“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将不同的模块课程进行灵活合理的搭配,首先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再结合其专业知识,进而培养其合格的专业岗位职业技能。
根据《课程要求》中的标准,当前我国医学类院校一年级开设公共英语基础课程,进入二年级后开始医学专业英语学习,即专门用途英语,简称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两者结合“是为实现同一教学目标的两个层面”(蔡基刚,2004)。模块化教学的特点是,第一,边学边练,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从医学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强调知识的实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知识后技能,把知识和技能看作两个独立的个体,学生学满三年后进行实习操作;而模块教学以“技能”为主线贯穿始终,打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界限,课堂上所学知识,第二次课现场操作。第二,课程结构模块化。传统教学各个篇章形成逻辑,且彼此联系紧密;而模块教学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核心、以增强其操作能力为本位,各个模块之间独立成篇,每一个模块都能够解决某一项具体问题。第三,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师从传统的指挥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及时指出学生实际操作时的不足,培养学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能力。
2.2 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方法
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学生考核三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可以将医学专业英语分成三个模块:即基础英语(一年级)+医学专业英语(二年级)+选修课(三年级)。基础英语模块为W生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为后面的专业学习做好铺垫。通过一年的基础学习,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日常会话,应对简单涉外事务。医学专业英语模块重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学生通过该模块学习积累一定专业词汇,能够读懂外国文献,在工作场合能够就专业问题进行英语交流。大多数医学院校到三年级不再开设英语课程,学生的英语水平开始呈下降趋势,而选修模块的加入,可进一步巩固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所选英语教材在词汇难度和知识广度上面有所增强。
第二,教学模式。划分小组,确定任务。一个小组的人数控制在5人左右,选举一个小组长。教师对学生大致进行了解,如学习成绩、分析能力、动手能力等等,采用优势互补原则,如基础好的同学带领基础薄弱的同学,操作好的同学与理论成绩好的同学分一组,此举有利于教学相长,取长补短。再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设置任务,同时要考虑到任务的可操作性,如岗位需要、任务难以程度、学生操作水平及心理特征。接着进行教师演习示范,小组长分配任务,小组讨论,接着展开合作。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完成任务,掌控课堂节奏和秩序。可布置的任务包括临床会话、医患对话、手术操作等等。一个小组中,可进行角色分配,如一个医生,一个病人,两个护士。根据每个教学模块创造一个情景,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巩固课堂知识。模块化教学基本遵循知识传授、教师演示、划分小组、布置任务、学生实施、课后总结、综合评价的教学步骤,全方位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第三,学生考核。传统的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大部分为客观题,只有写作和翻译为主观题,命题模式单一,不能对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进行全方面考核,同时也不适用模块化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化考核评价标准,可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哪方面存在不足,此举可为今后模块改进找准方向。模块化教学的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加重学生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其中包括小组项目完成情况、任务参与度、出勤率、课堂表现、口语及听力能力等等。而听说部分的考核形式多样,学生可选择医院情景对话、即兴演讲、诗歌朗诵、话剧表演等,通过多项考核模式从实际上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和职业能力。
3 结语
我国教育体系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模块化教学模式以其灵活性、实用性、针对性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和医学院校的推广。医学专业英语实施模块化教学克服了医学专业英语庞杂枯燥、课程设置与当前市场需求脱节的缺点,将课堂知识与临床操作进行有机结合,边学边练,极大地提升了医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迁移应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英语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促进国家乃至世界医学发展的全才,为有出国就业或国内大型合资涉外医院工作意向的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适应国际化市场需求,而模块化教学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真正实现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这也是今后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晓明.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考[J].医学教育,2002(1).
[2]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2010-2020年教学要求(试行)[Z].2011.
[3] 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8).
[4] 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医学护理应用多媒体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1-0244-01
行动导向教学自国外引入,在国内多个方面被广泛应用。护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来确定共同学习目标,合理规划教学课程,并通过多媒体等工具模拟实际情景,设计教学环节、课堂考核,引导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医学护理专业知识。
1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
参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和通过教学者不断探索与临床护理者的经验总结,发现实践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也更符合当代社会教学需求。何为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呢?行动导向教学是在以自我为导向学习环境中应运而生,结合实践和理论,在教学内容上以职业实践模拟作为导向,在组织形式上以临床项目护理任务作为导向,通过多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构建综合性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临床护理理论知识,达到高质量,高效率教学效果。传统模式医护教学过程偏向授课,听课,总结课后心得,学生的医护理论知识很强,却不会灵活运用。如:在护理过程中反复的询问病人问题或者不耐烦病人的描述,依照理论来理解病人的感受,并作出判断。然而行动导向教学内容结合了理论与实际,使得课程立体和丰富。如:教学环境中教学团队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进行情景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模拟环境总结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设置评分体系。评分体系包含倾听病人的诉求环节、是否执行医嘱、配发药物是否准确、用药注意事项、输液等专业事项环节,医患关系环节进行打分,并纳入其学习成绩中,培养医学护理专业习惯。经过分组后的分组后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分别扮演护理人员、病人、家属,尽可能的还原现实,病人有条理或者无条理描述自己的感受,护理者在其描述中找到可用信息,给予病人认可或者不认可的解决方法以及安抚病人情绪,家属对于护理者专业素养的认可或者不认可等会出现的现实问题中学会灵活变通,处理三者间微妙的关系,不断丰富临床护理经验。
2利用教学资源,合理规划课程
医学护理教学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此,既要参照传统教学模式又要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方式,通过资源的共享和引导,合理规划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注重实践与理论的有效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和教的统一。在理论课程上,因为学生各自学习背景和教学资源整合存在差異,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理论课程,寻找最新和高学府护理教学视频,推荐学生观看或者在课堂中一起分享,共同讨论心得。学生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不断的梳理和完善医学护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将网络资源和课堂知识融会贯通,完善医护理论知识体系。在哲学有一句: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可以看出,理论和实践互通有无,理论知识积累越丰富,知识体系越完整,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知识的不足,以达到快速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与丰富临床经验的目的。不少医护专业学校都会建立实训基地,设立实训课程,学生可通过实训课程设计的不同科目,例如:正确执行医嘱,友好的叫醒病人,输液时正确插管和拔管,以及如何让病人配合护理过程中的量体温,吃药等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教师在设计实训课程环节时根据不同的项目设计分数,设立考评制度。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环节,丰富临床护理知识,灵活处理医患微妙关系,提升综合能力。在实训中通过角色的扮演,病房巡房,设计每天日常工作图等,设计岗前培训式的技能教学为主线,按照课程规划和步骤有效的学习,从中获取护理专业知识,巩固医护基础知识的基础,并培训学生的应变能力,积累临床护理经验,和谐处理医患关系,做到专业护理。
3加强教育疏导,提升专业素养
一支优秀的医护队伍不仅需要自身有专业的护理知识,更应该在工作中学会保护自己,才能更好的帮助病人。通过OSCE数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因为生活环境简单,工作经历存在不足,满怀着一腔热血和无畏参与临床护理,却很难预知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和隐患,在护理过程中不懂变通,遭受到很大的打击,败在了医护关系中,使得自身也陷入麻烦中。在教学中根据设定的目标和专业标准,设计保护自身和法律意识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将新闻中经常出现的医患,例如:不信任,打人,病房无法安静等问题通过视频分享,通过设计情景环节,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如果自身遇到了视频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和处理医患关系。通过实训课和环境的模拟,不断探索临床护理知识,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而不是生搬硬套,更好的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护理的沟通能力,提高医护专业素质。
4结语
行为导向教学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从中会发现效果也是显著的。因为针对于不同阅历的差异,教师利用行动导向教学规划中结合学生的医护学理论转而又知识和实践课程相互配合,提高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专业能力帮助病人,做一个优秀的医护者。
作者:张芹
参考文献:
[1] 宋丽红.阶段式自我导向学习模式在低年资护士集中技术培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1,26(2):68-69.
[2] 曹梅娟.基于自我导向学习的开放式护理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 护理学杂志,2012.27(3):51-52.
1产生差异的原因
1.1对实训课的重视程度不同
中职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地方,中等卫生学校是面向基层医疗单位,为基层培养一线工作人员的地方,学生必须能够独立完成最基本的医疗护理工作,因此,在学校的综合技能实训至关重要。教师对实训课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直接决定了实训课的效果,部分教师没有领悟中职教育的目标,对实训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态度不端正。这种心态不但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就业能力,更关系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1.2对实训课的要求程度不同
没有严格、严肃的思想认识作为指导,实训教学的质量就会下降。教师对实训教学要求程度、教学标准不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师教学要求过低,就会导致学生不重视实训课,不努力训练。
2差异的表现
2.1教师教学能力的差异
相同的课程、教材,不同的教师,教学效果会迥然不同,教学能力差异的表现成为主导因素。武汉大学原校长顾海良就曾呼叮过不主张大学博士化。他认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它既要求你天生具备当教师的某些条件,譬如性格开放、善于表达,又需要接受阶梯性的专业训练。一些博士生没有教学工作经验,短时间内直接从博士生转为教师,但他们很有可能是教学能力一般的教师,这是直接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中职学校更应该重视教师的培养和选拔,不能只重视文凭,不看工作水平和能力,忽略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刘献君教授提出,我国和美国等西方高校在教师聘任上的最大差异是缺乏职业准入。在美国,要成为一名高校教师至少要有5-7年的准入期。设置一个准入期,既有利于求职者看清自己是否适合在高校当教师,也有利于高校考察其是否适合在学校工作孔。
2.2教师示教的差异
针对同一项操作,不同的教师在示教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同。教师错误的示教会使学生的操作不规范,长此以往就导致学生以后很难纠正这种根深蒂固的错误习惯。同时,教师示教的差异又会使学生产生疑惑,对教师产生怀疑。
2.3学生动手操作的差异
教师严谨规范的操作、激情洋溢的讲解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勤于练习,加之教师的严格督促、纠正,整个实训课井然有序,学生学有所得,教师教有所乐。然而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在实训中放松自己,甚至做和实训无关的事,从而导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存在明显差异。
2.4思想行为的差异
实训教学与思想行为是密不可分的,思想行为体现着实训课的态度目标。然而现今态度目标被大多数教师省略了,其实思想行为的作用比理论技能更重要,它是技能训练的基础。就专业技能培养而言,能力只是基础,态度则是关键。中职卫校培养的是医护人员,其面对的是忍受疾病痛苦的病人,操作过程不规范且态度过于生硬,不但增加了病人身体的痛苦,还增加了病人心理的负担。在进行任何操作技术实训前都应该确定好态度目标,从内心关心爱护病人,视病人如亲人,在治疗护理时才能做到动作轻柔、微笑服务,这种工作态度是医护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医德医风的体现。
3培养效果的差异
3.1实训课的效果不同
实训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管理指导到位,学生的实训成功率或正确率就高;自身业务水平低、责任心低下的教师,不严格要求学生,学生上实训课时就会走马观花、滥竿充数,不能达到实训教学应有的效果。
3.2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同
实训是对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性训练,教师教学过程敷衍了事,学生对专业知识内容也只能死记硬背,记忆效果较差。爱因斯坦说过,不能忘记的知识才是能力,能力是习得性的知识,没有经过反复训练获得的知识很快就会遗忘。
3.3学生整体素质差
中职招生改革后,医药卫生教育也从精英教育转型宽进严出的惠民教育,学生入学素质普遍不高。如果教学过程中缺乏管理,会加速学生整体素质的下滑。实训课中,如果教师责任心低下,对学生放任自流,纵容学生的陋习,就会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下降。
4对策
4.1提高思想意识,认清实训课的重要性
教师应提高思想意识,明确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制订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顾明远、梁忠义在其主编的《世界教育大系职业教育》中指出:职业教育的基本涵义是什么?简单地说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职业人的,以传授某种特定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意识的教育。提高教师对教育政策的认识,得培养学生操作意识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重视实训课。
4.2规范技能标准
加强教师的技能培训,对行业标准操作规范的解读一定要听取不同的意见,特别是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从而规范技能标准。
4.3合理安排理论实践课
中等职业学校应重视实训教学,通过实训教学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达到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能、知、行合一。重视实训教学,保证实训教学时问,不可任意删减实训学时,更不提倡以看录像取代实训。
4.4强调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医学遗传学作为一门基础医学课程,目前教学存在较多问题: 高职学校专业基础课课时有限,学生基础薄弱,课程内容繁多,课程教学方法较陈旧,满堂灌的讲授占领着课堂,学生学习被动,学习积极性低;为了提高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探索项目教学法在在临床专业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是以现代认知心理学思想、自适应学习理论和探索性学习架构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1]。在项目教学中,老师指导学生根据项目目标制订计划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计划,并评价成果与反馈。同时,要求项目小组同学协同完成,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一、设计项目教学任务
项目教学任务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按照项目教学法的要求,查阅文献、资料一起讨论制定多个项目,收集临床案例。选取与教学目标贴合,操作性、趣味性强的项目。挑选贴近学生生活为项目主题,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分解任务。比如在讲解“染色体畸变”,项目主题为“染色体病”,教师引导学生在图书馆和网络查询染色体的相关资料,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二、项目学习情景导入
项目情景导入是让学生进入相关项目知识背景的情景,为主动学习做准备。比如在讲解药物遗传时,播放了酒精中毒的视频,学生直观地了酒精中毒的临床特征,启发学生进入项目情景,确定项目学习任务;随后教师对项目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讲授,与学生共同分析项目要解决的问题和学习目标;小组确定具体任务。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交流讨论,找到最佳项目方案。所以,项目教学是一种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过程,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过程中确定学生各自的分工和合作的形式,并按照自己制定的步骤和程序有效地开展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碰到问题时要求及时地与同学或指导教师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遗传病的诊断”项目实施时,一组学生模拟医师对遗传病的诊断的过程;一人扮演医师,一人扮演遗传病患者,在诊断过程中,医师详细询问了该患者的家族史、婚姻史、生育史,并针对性的对患者父母再生育指导;由于扮演内容与临床专业学生就业内容紧密联系,所有同学都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沟通技巧和医学专业思维能力。
在完成“多基因遗传病”项目主题时,要求学生自主查询高血压、糖尿病、精神分裂症等相关疾病的背景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各小组就不同的多基因遗传病主题制作课件,且配有视频、图像和文字说明,内容充实有趣。展示后其他小组成员可补充发言,集体讨论评价课件的质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修正。教师要对每次项目操作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与讲解,再针对学生展示课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讲解。
在讲解“遗传与优生”时,师生共同确定“优生优育”为项目主题,要求学生提交三千字以上的综述。老师首先需要讲解综述的撰写要点及格式,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的查询方法。针对“优生优育”专题,学生要对大量研究论文资料、数据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分析提炼。通过本项目教学,学生既掌握了查询资料、论文撰写的方法、又掌握了优生优育的背景、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相,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四、 项目教学成果评价
教师可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知识能力以及操作技能的提升等方面来对项目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比如在学生完成一个项目之后可以由考试测评或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知识能力可以通过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来了解;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学生就业后用人单位反馈;项目教学不仅仅是把知识简单教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寻找学习医学知识的途径,最终掌握医学知识并能为己用。
五、项目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
关键词:实用性人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它还涉及家庭生活,社会稳定和国家建设。职业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为其在生存发展阶段的继续学习提供能力、知识和态度。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特色在于培养实用性人才。实现高职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靠明确的市场导向性,就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全面就业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从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跨越“就业鸿沟”,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并为整个职业生涯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适应中国加入WTO后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及学生就业的需要,高职英语教学应朝着高职方向和素质教育方向改革,即“以实用为了主,应用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在其职业范畴内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方向。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于2000年11月颁布的《高职高专教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木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规定:“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经过一定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强调了高职英语教学的基础性、适用性和自主性,克服聋子哑巴英语,突出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立足的课程模块
确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性质和教材选择。传统高职高专英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语言轻文化、重输入轻输出、重书面轻口语、重教授轻交际和重结果轻过程等倾向,有碍于教学效果,不利于人才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兼顾语言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明确高职高英语课程性质,选择适应教材,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技能娴熟、善于交流合作、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强的新型人才。
(一)构建职业综合性课程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核心因素。我们应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出发,为其精确定位,紧密围绕行业和企业对外语技能的要求,强化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强调应用性。高职英语教学应融学习于使用之中,面向市场,将“基础型”英语教学转向“应用型”英语教学。教学中既应加强专业基础知识,更应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加强实际应用的能力。将外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和交际实践的具体目标细化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从而培养和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和岗位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为高职英语教学赋予旺盛的生命力。
(二)按专业选择教材
高职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实用性和职业性,体现在高职英语这门课上就是要求毕业生就业时拥有该岗位所需的英语能力。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因人才培养的技术、能力要求不同,而各自设置了不同的教学要求。高职英语教师要根据社会对所教专业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实际需求,有选择性地使用英语教材,侧重发展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强化学生的英语职业技能。
高职英语教材的选择应当考虑不同专业的特色和岗位的特点,侧重从各自的实际生活领域和职业岗位中选取教学内容。例如,文秘专业毕业生将会经常用到的商务报价信、邀请函等社交文书;模具、电气专业常见的产品说明书、技术指导、维修指南等。文秘等文科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中,面临最多的是与客户在电话、网络、商务会谈中面对面地直接交流。因此,要求毕业生有较强的英语听、说、写能力。类似于模具、电气等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是有关产品说明书、技术指导、维修指南等书面文字。职业岗位要求就业者在业务资料阅读和翻译方面有所擅长。
(三)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
高职生英语应用能力是就业导向要求的重点,是具有职业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为适应社会对就业人员职业资格的需求,高职英语专业必须把职业资格考证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二、走产学相结合之道,实现学校—就业岗位的“零过渡”
周济部长在2002年湖南永州召开的会议上指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山之路和重要的指导方向。”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学科型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它的培养目标是职业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技能培养是它最核心的内容,脱离了这个核心内容,就不能称其为职业技术教育。为了突出培养学生适应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学生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职业素质,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且不能只在模拟状态下完成。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经历和体验,即真正“职业人”顶岗锻炼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这些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实现。
高职英语教学应和其他专业教学一样,从教学课时中分配出一部分实训的时间,把课堂教学和就业所需的实训教学结合起来。这能提升英语就业教育的环境,有助于弥补课堂教学口头传授的不足,增强语境的真实性。语言实训能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主动寻求未来岗位对知识能力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强化其今后就业时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有利于毕业生快速地就业。
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和与本校专业相关的,具有一定外事业务的企事业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合同,建立实训基地。校企协作完成教学计划,合理设置英语教学实训课时,由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参与企业岗位培训,到实际工作岗位中去应用和解决英语问题。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仅仅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一个场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有走出教室,走进生产车间、社会的广阔天地里,才能顺利地走向未来的工作岗位。
三、实现多元化就业能力考核办法
(一)英语应用能力考评
改革高职英语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适应性,不仅体现在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和社会对高职毕业生应用能力的认可程度上。因此,对高职生学习成绩考核要从单一的卷面测试逐步转向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评价上来。打破传统的以笔试定成绩的局面,强调笔头功夫和嘴上功夫“齐抓共管”,听、说、读、写、译综合考评,使学生更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摆脱应试学习模式。
对于参加英语实训教学的学生,接受校企共同制定“2+l”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考核。企业在共同指导学生实践中,对学生英语技能和实际操作中的表现做出各方面的评价,教师在学期总评时,按一定比例归入学生能力考核成绩。这种校企共同参与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实践的考核办法,最能体现就业导向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定向性、适应性的特征。评价结果是高职生就业、上岗前展示英语应用能力水平最有力的说明。
(二)就业综合素质评价
以就业为目的的高职教育应是全面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学会做事,更好的就业,而且要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素质,学会做人。知识和素质能力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才,才称得上是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英语教学要重视学生就业素质的考核和评价工作,将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学生素质考核与评价方案,加强素质教育过程评价,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高职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除了教授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如语言表达与协作能力,思维与分析能力,求知创新能力,爱岗敬业的精神,大方得体的言谈举止等行为。这都是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综合素质的表现。对于这些行为的表现,好的,教师要予以褒奖宣传;不足的,教师要注重培养提高。并且,教师要用分数的形式纪录下来,加入学生最后的综合考评。以此来帮助教师确立不同学生素质发展的目标,同时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激发成才斗志,树立信心,提高职业素质,夯实高职人才基础。
(三)英语等级证与职业英语技能证书并行
为了检测学生英语水平程度,同时也为了检验学校的教学质量,中国高职院校一直把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三级作为主要考核标准。考虑到目前我国高职生英语入学水平的现状,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内容与难度,与《基本要求》相对应,分笔试和听力部分。各部分内容都突出了应用型,实用性的特点,能够较好地检测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把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作为高职公共英语教与学的检测手段,有助于学生和教师了解英语学习情况,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和改革起到了一定的辅助和促进作用。
高职英语教学的标准是“实用、够用”。为适应市场需求,遵循就业导向,高职英语教学应丰富英语等级考试的对象。各行业独有的职业英语技能证书具有行业的适应性,是对高职生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鉴定性考试。学生就业时持有一份职业英语技能证书会更有专业性和说服力。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取得相应的职业英语技能证书,也可视同该课程合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薛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及特点[J].徐州教学学院学报,2001,(4).
关键词:服装材料 课程改革 专业应用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134-02
浙江省服装产业历史悠久,尤其是以“红帮”裁缝为代表性,走南闯北,名闻遐迩。近二三十年以来,纺织服装产业一直是浙江省的传统产业优势和支柱产业,其中最近十年浙江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20%左右。但随着近年来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对服装产业的影响,加快了浙江省服装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这必将对省内高校服装专业的教学及其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
材料是服装的根本,服装材料学是服装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也是服装专业学生进入专业学习以后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如何在这专业第一课中,以专业和能力为导向,切实让学生不仅要掌握服装材料学理论知识,而且要认知服装材料、了解服装材料市场和服装材料的品质管理,同时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材料,是值得我们服装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和探讨的。
一 前期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教学跟服装行业和专业需要脱节
我国服装材料学教材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脱胎于纺织材料学。历经多次修订,许多教材已经逐步从沿袭照搬纺织材料的传统中走出来,内容上较好地处理了掌握服装材料基础知识、服装材料应用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的关系。我们的教学大纲也在逐步跟随教材的变化而修订。但是我们的授课教师由于受早年知识结构(纺织材料教育背景)、前期教学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延续的是纺织材料课程的理论授课模式,即按照纤维――纺纱――织造――染整的工艺流程(见图1)逻辑顺序和工艺内容授课,不但没有将教材内容完全融入教学,更没有从教授学生面料(织物)认知和应用的角度出发,融合服装行业和专业的背景知识,使得理论教学跟行业和专业的需要脱节严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当今纺织服装科技日新月异,新的材料不断涌现,服装时尚不断变幻。这也就要求我们继续修订教教材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与此同时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能够站在服装行业的视野下将材料学基本理论与最新科技成果、新产品流行及发展趋势等内容之间耦合。
(二)实践教学跟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脱节
由于受师资力量和办学客观条件等因素影响,当前仍有很多高校的服装材料实践教学主要还是停留在实验室教学的阶段。主要表现为:所开设的实验课程在授课形式上是教师示范,学生验证,在内容上更多还是停留在纺织材料实验上,主要包括纤维的微观形态和性能、纱线的技术规格和性能、织物的物性测试等,而不是强调和培养学生对服装材料构成要素对材料风格和性能的影响,服装材料(面辅料)类别、风格了解和认知,以及服装材料性能特征对服装版型和加工工艺的影响。可见,前期服装材料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培养相脱节,这也使得服装材料学课程无法与后续的服装款式设计、服装构成以及服装工艺等课程之间更好地衔接。
(三)成绩评判方式较为单一,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真实水平
服装材料学课程作为考试课,其成绩评判长期以来却存在着把闭卷试题的回答作为评分的主要标准的现象,致使学生中“高分低能”、“卷面成绩与学生实际能力不相符合”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自信心、好奇心和进取心,也与真正意义上独立学院的应用型实践能力培养存在较大的差距,专业化水平低下,缺乏就业优势和专业竞争力。
二 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措旋
近年来,浙理工科艺学院服装材料学教学改革提出以“以专业和能力为导向,切实让学生不仅要掌握服装材料学理论知识,而且要认知服装材料、了解服装材料市场和服装材料的品质管理”为目标,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具体有:
(一)理顺和更新服装材料学课程教学理念
服装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专业需求和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见图2。这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表现为理论教学内容不仅需要有纺织材料基础知识,也需要包含服装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融合最新纺织科技知识和服装时尚信息。实践教学除了常规的实验教学,还需要有材料认知的实践教学、自主实验以及校外实践,以此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成绩评判应该包含多元化指标内容,降低理论成绩比例,提高实践成绩比重。
(二)以编写教材为契机,围绕行业和专业需要,更新和修订理论教学内容
项目组以编写教材为契机,完善教学大纲,更新和修订教学内容,进一步将服装材料理论知识传授与服装产业链中材料应用需求紧密结合。例如,服装材料基础内容上坚持以服装材料构成要素以及面辅料类别、风格和性能特点为主线,力求精练材料学科的基本知识,强调服装材料构成要素对材料风格和性能的影响以及服装材料(面辅料)类别、风格和性能特征的了解和认知,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和实践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服装材料应用部分内容以服装材料应用为主线,将服装材料知识与服装产业链和应用(衣料市场、衣料品质管理、衣料与服装、衣料与成衣技术、衣物保管等)紧密结合,使学生了解材料应用过程中的知识体系,符合当今高校人才培养和服装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注重“三结合”,多元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应用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结合”主要是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内实验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实验相结合;课程内容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课堂灌输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和部分课内时间,直接去面辅料市场认知和选购衣料,去专业实习基地参观和实习衣料的品质管理,让项目组的服装设计教师以讲座的形式告诉学生衣料与服装类别之间的适应性,以及让服装工程教师跟大家讲解衣料特性和成衣技术之间的关系。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并组织在课堂报告和讨论。
课内实验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实验相结合主要是指除实验室常规验证性实验外,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如探索服装材料技术规格与性能之间的规律关系,设计服装材料性能测试方法,实验服装材料与服装造型、服装版型以及服装工艺之间的模型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同时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服务。
课程内容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主要是指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契机,服装材料学课程内容为基础,引导服装工程学生参加新苗人才计划、挑战杯项目,以及学校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四)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法
将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由原来的平时成绩(20%)+考试成绩(80%),变更为平时成绩(20%)+考试成绩(40%)+实践成绩(40%),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出勤率、答疑情况、学习主动性、期末考试,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并适当加大实践成绩考核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