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愈发凸显它的重要性。而由于审计在我国国有企业运用的时间较短,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标准和规范,所以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任然存在很多瑕疵,不仅难以发挥审计的有用性,甚至可能触发审计风险。所以,研究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一)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真实性审计内容
首先,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审计,查看各收支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相应规章制度。同时,分析经营者任期财务计划是否有效实施,执行结构是否真实。其次,对企业筹资行为进行审计,查看筹取资金总数是否和企业真实的经营发展需要吻合,分析筹资后的企业资金结构是否依旧维持良好、健康的状态。审计在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是否做好资金管理工作,是否按照现代先进资金管理方式进行相应管理,是够提高了国有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对国有企业所有债务进行清查,寻找债务中是否存在坏账现象。从而避免国有企业利益受到损失。再次,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的投资行为进行审计,分析投资行为是否符合国有企业战略规划,分析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盈利性,分析投资项目开展后,企业是否还有充足的资金保持正常经营。最后,对企业财会进行审计,查看财会各项操作是否遵守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财会部门还需要在审计期间,提供有关国有企业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各类信息,并保证该类信息的真实、完整。
(二)经营管理审计内容
首先,审计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进行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是否按照相关标准和制度和市场规则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其次,对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制度进行审计,尤其是内部控制制度。查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是否存在问题,是否有不符合规范的环节。分析国有企业各项制度是否有效贯彻和落实,执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效果。最后,对国有企业经营目标进行有效的评价,分析经营目标的合理性,查看经营目标是否结合企业内部真实情况和未来市场环境的变化。
(三)财经法纪审计内容
首先,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内企业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进行审计,查看该项内容是否符合相应固定,并检验审计对象是否真实、有效。同时,对税务方面进行审计,查看企业税务是否符合相应税法,有无偷税、漏税的现象。其次,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的经营行为进行审计,是否利用自身岗位便利而从而违法犯罪的活动,是否私自挪用、占有国有企业资产,是否转移企业资金,是否乱用企业名义而进行与企业无关的活动。再次,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内各项事务的处理方法进行审计,查看经营者是否可以隐瞒经营事实和财务状况。最后,审计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的经营活动是否从企业的主观立场出发,是否和外部结党营私,破坏企业、国家利益。
二、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审计评价工作一般交给外部审计机构来完成,具体评价内容则是对审计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并通过审计结果和相关标准指标的对比,找出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是否有效实现。并客观、公正的评价经营者任期的经营管理水平。找出经营者任期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依据来制定下一阶段的企业经营决策。同时,评价结果还可作用于政府及相关机构进行对国有企业的正确引导,从而帮助国有企业提高经营收益,促进国有企业发展。
(一)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对经营者任期的经营效益进行评价。具体是指任期内企业的经营盈利水平,如核算国有企业经营成本和经营收入是否达到行业内部平均水平。评价经营者任期经营目标是否实现,并通过各方面综合分析经营者的总体经营水平;对经营者任期经营行为的合法性进行评价。主要由各项财务活动来深入了解经营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是否遵守了国有企业自身的规章制度,是否符合行业标准和市场规则;对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结果的真实性进行审计。如财务报表中各类信息是否准确、完整,是否存在篡改、隐瞒财务事实的行为;对经营者任期制定的投资决策进行评价,分析投资活动的效果及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并以此作为依据来评价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及决策水平。
(二)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原则
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必须遵守以下几点原则:遵循客观性原则。具体是指评价工作必须站在客观立场来思考问题,不能以主管思维来进行对审计结果的评价。同时,还要保证公平公正,实事求是;遵循严谨性原则。具体是指评价结果必须具备充足的依旧,若是依据不足则尽量不去进行评价,避免评价结果和真实情况不相符而导致的审计风险;遵循全面性原则。具体是指在评价过程中,要结合所有的信息数据,要参考各类审计结果,不能一味的以一项数据和结果作为评价依据。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国有企业历史经营状况和经营期间的市场环境变化。
(三)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经营者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是评价工作的重要依据,只有系统的、全面的审计评价标准才能让评价人员在评价活动中有章可循。评价人员在得到审计结果之后,把审计结果和相关标准进行比较,从中得出的差距再用于评价,这种模式下评价工作更加准确、科学。而具体的评价标准可分为以下几种:强制标准。该标准是指国有企业经营者任职期间的经营活动必须达到的标准。一是国家颁布的相应法律法规,该项标准适用于评价经营者任期经营活动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营目标;主观标准。主观标准不同于强制标准,它是企业从自身视角出发制定的未来发展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国有企业自身制定的经济计划等。该标准虽然可有效评价经营者任期的经营水平和管理能力,但在评价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很多内外部因素;行业标准及地域标准。由于我国国土覆盖面积广大,各地域之间的经济环境也有加大的差别。所以在进行审计结果评价时,要考虑该地域的地域平均水平。而行业标准则是经营者任期中,整个行业环境的变化,调查整个行业内部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平均水平,并以此作为评价依据;历史标准。历史标准是指企业历史经营阶段的经济指标。在该标准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可以用于作为评价指标,而那些受市场环境影响大的指标则只能用于参考。总之,以上四点指标在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过程中,都可以被用作评价依据,但以标准作为依据的评价结果肯定存在差异,所以评价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合理选择评价标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具体可分为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真实性、经营管理和财经法纪这三个方面,在审计过程中,要确保审计对象各类信息的的真实、完整,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而审计评价的内容可以分为经营者任期的经营效益、经营活动的合法性、经营结果的真实性等方面,而在评价工作必须遵守客观性、严谨性、全面性原则,同时合理结合各项评价指标,分析审计结果和评价指标存在的差异,并以此作为依据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作者:李金凤 单位: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周口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吴秋生.基于责任两面性的经济责任审计方法研究[J].商业研究,2012,(3):9-14
[2]修俊勇.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246
[3]赵桂阳.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相关问题的探析[J].商业会计,2014,(8):59-60
[4]王启山.浅析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和对策[J].商业会计,2012,(5):39-41.
关键词: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制度
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供电企业的知名度,并促进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关于如何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研究,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研究意义两方面。理论研究意义表现为,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和作用两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概括,能够为其他研究该领域的学者提供宝贵的理论基础和依据;现实研究意义表现为,本文通过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的研究,重点探讨了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措施,能够为当前存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供电企业提供宝贵的建议。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内容概括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在信息化网络时代的现代化社会中,企业单位的相关法定代表人或是相关的企业承包人,在任期的特定时间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和对履行其职能所展开的经济审计行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的主要在于,企业在经营发展进程中,能够分清企业经济责任人任期时间内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并为企业单位相关的纪检部门和考核部门等,提供实际的经济参考依据,以此促进企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能力,并为企业负责人的发展决策提供相应的基础。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在企业经营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对保护国家财产安全,还是促进企业领导廉政建设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体现在其能够对企业的相关财务进行明确,并提高企业负责人的工作效率,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对企业相关管理者所在的部门和相关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审计,从而达到了解企业经济发展情况的目的,缩短下任企业管理者的适应时间。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也体现在其能够加强对企业责任人和管理者的监督,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有效的使企业管理者在履行职务时,将定性与量性相结合,由此达到对企业相关经济指标的考核目的。
二、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企业负责人经济审计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供电企业而言,供电企业负责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极为必要,主要体现在其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部分供电企业的相关管理者和负责人,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国家和企业的整体利益,对企业经营发展中的经济支出进行虚假报账,同时人为的利用自身职务的便利,调节企业的资金利润,严重限制供电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要实施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以促使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是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
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责任审计不仅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在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新时代下,物质生活和经济的诱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自律性逐渐下降,中饱私囊的现象日益频繁。尤其在日常的企业经营业务往来中,企业负责人为了获取个人利益,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经营理念,放到个人经济利益之后,由此极大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损失,并造成的现象。因此必须要实施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以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
三、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措施研究
(一)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
在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过程中,首先要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以创新的形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而达到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目的。就当前我国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现状而言,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在发展进程中,存在工作方式相对落后和陈旧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一方面,要根据供电企业负责人干部监督管理的需要,采用对负责人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轮审制度,对于任职期满两年的负责人实施有计划的安排审计;另一方面,要在审计工作中,充分的利用与日常审计工作有关联的工作资料和财务成果,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二)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
在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过程中,不仅要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同时也要加强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主要是由于审计内容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关于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体现在,其一,加强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加强企业负责人在职务期间内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审查,以及对企业内控制度建立情况的审查和评价等;其二,对于企业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成绩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包括管理者对供电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重大经济责任等方面的审计。
(三)明确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目的
明确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审计目的,是当前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之一。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严格管理审计情况,明确审计工作的内容和目的,审计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审计而审计,而是通过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供电企业的经营水平,并提高供电企业的自身内控能力,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在供电企业发展进程中,只有明确审计内容和审计的目的,才能够实现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
(四)完善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审计制度
审计制度对于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导向作用,因此在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措施中,必须要完善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审计制度。一方面,要针对当前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应的审计决定执行工作管理标准,对被审计的供电企业单位进行严格的考核,并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另一方面,要通过对供电企业的审计制度建立情况,落实具体的审计决定单位,并在最终考核中对供电企业负责人进行考核,以此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
四、结语
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研究,不仅是当前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工作目标,同时对于供电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关于如何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研究,首先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阐述,同时从经济责任审计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的基础两方面,展开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分析,最后从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等方面,研究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高睿 单位:青岛市黄岛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赵颖.以经济责任审计转型为契机,抓好高校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建设[J].经济师,2013(03).
[2]杨柳,郑佳,李剑华.浅析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J].商业会计,2013(17).
[3]高加顺.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通讯世界,2014(21).
[4]范成华.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及评价指标研究———以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分公司为例[J].财经界(学术版),2014(05).
[5]匡志高,王群.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体系探析[J].北方经贸,2014(10).
怎样按照新准则要求写好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李勋(15)
逐步探索国有企业效益审计的新模式王有志(16)
浅谈如何开展工程造价审计吕东(17)
审计机关加强审计档案管理的路径郝丽波马千惠(18)
我国“村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重道远贺建武(19)
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工作的创新与强化丁洪华(20)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中的应用宋群(21)
强化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米胜平王佳婧(22)
政府审计质量研究呼冬梅(23)
信息系统审计的探索与实践张晓红(24)
房地产开发成本费用控制的重要性王钦(25)
李希龙厅长在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00周年学习报告会上要求发扬光荣传统争做五个楷模(1)
科学优化企业管理避免国有资产流失许丽楠包国安(4)
推进审计职业道德建设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禹冠军(5)
论商会模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陈小珍(6)
刍议社会审计的法律责任吴庆王有钧(8)
做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之浅见单刚(9)
树立管理有效性和风险导向市计理念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张永文(10)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邱波亓同臣(11)
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的审前调查流程刘晶蔺卓然(12)
运用风险导向方法选择审计重点陈迎春(13)
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比较研究廖晓莉岳红梅(14)
探索政府效益审计赵玉(16)
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张春晖(17)
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邴雪娇迟明艳(18)
新准则下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关系辨析付士敏(19)
关于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几点思考潘丽君(20)
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思考与实践马明生(21)
新或有事项准则应用管窥葛君王晓莉(23)
金融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朱丽平(24)
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朱春红郭志森王梓馨刘知华(25)
公允价值的适度应用吴丹(26)
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郭世君冷爱萍(27)
电力企业如何避免费用化形成固定资产杨朔(28)
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的计量张玲娟张立新(29)
学习《第1101号审计准则》的几点体会金英宫福民曲强(30)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加强与提高王英(31)
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的路径刘凤辉张学辉(33)
乳品企业成本控制的解决之道聂丽华石泓(34)
公路工程施工中的项目成本控制周立娟郑云勇(35)
通过成本控制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刘玲玲(36)
烟草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方略赵颖(37)
医院财务管理的实现目标唐艳秋(38)
浅谈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冼海琴(39)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辨析胡英宋光荣(8)
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路径陶丽华刘莉丽李静旋(9)
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强化与提高李宇(11)
解决现代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措施李爱红(12)
铁路运输企业应收应付账款管理程立松(13)
集团公司货币资金控制的五种方式李晓光闫冠怡王宝君(14)
论成本费用计划刘玫业孙鲜丽(15)
加强存货管理的重要性王威巍崔凯(16)
地铁建设初期会计核算应注意的问题宋延斌(17)
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表外信息披露的展望徐丽辉(19)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摊销的差异比较谷佳夫(20)
石油天然气会计信息披露方法与模式的选择付立辉(21)
研究与开发支出的资本化尤丽团(22)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会计处理李淑梅(23)
两种会计处理方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规定刘殿奎(24)
简述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贺锐王裁君苏洋(25)
【关键词】 指标法 审计 应用
1. 指标法含义及应用的必要性
1.1指标法的定义
指标法是指通过几个最具本质意义、最具象征性,而且便于统计分析的个别指标反映和描述事物特征,亦可指通过一组与审计密切相关指标的分析来发现问题,以达到审计的目的。
1.2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经营者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等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所进行审计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对于有效制约和监督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3指标法应用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指标法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一是在审计之前,我们可以对企业量化和非量化的指标进行分析、对比,了解企业的行业特点以及近年来企业的发展情况,为审计实施阶段打下基础;二是,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通过被审计单位几年数据的对比,根据比较结果,能够更快捷地发现企业存在问题的纠结点,确定审计侧重点,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三是在审计评价中,单单通过审计人员的判断来评价一个企业经营结果的真实性等情况很困难且评价依据难以确定,这时指标的定性和定量显示为审计评价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审计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2. 指标法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
2.1指标法在审计准备阶段中的应用
对于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我们首先需要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了解这些考核指标的制定依据,适用的范围,考核的思路,采取的方式和所遵循的原则。了解这些情况后,我们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进行分类,一般来说,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分为基础指标和资产收益率指标,基本指标包括年度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
2.2指标法在审计实施阶段中的应用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选取指标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确定审计侧重点,找出审计突破口。例如审计人员可将两个年度的基础指标单独进行分析,如审计人员发现被审计单位的收入增加而成本减少,那就应该关注其收入是否有虚增,而成本是否有虚减问题,通过指标比较,审计人员还可将关注点侧重于企业经营成果方面,进一步关注被审计单位收入确认和核算的完整、准确性,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等问题。如通过被审计单位应收账款周转率数值较低的情况,审计人员应关注总资产中应收账款的比重,是否有较多历史遗留问题,同时重点关注新增拖欠的合理性与可回收性,通过分析和职业判断,得出企业整体债权情况的结论,分清是经营问题还是管理问题。
2.3指标法在审计报告阶段中的应用
在书写审计报告时,审计人员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价,如何科学准确地进行评价是审计人员一直思考的难点问题。其实,在审计评价中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指标法,增加审计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通常情况下,审计人员可以将审计评价的内容进行分类,如分为内部控制、会计信息、资产质量、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六方面内容。若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人员还可以加入重大决策、遵纪守法等两方面内容。针对这些方面的内容,审计人员可以逐项的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比较和分析,审计人员可以更好地分析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做出更为准确的审计评价。
2.4指标选取的具体应用
2.4.1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性。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有效强化企业的财务行为与财务预算、核算能力,帮助企业不断规范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企业负责人在行使经营管理职权时,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组织和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积极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努力提高经营效益等方面应承担的经营责任就成为了现代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2.4.2经营量指标的审核。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工作人员通过对经营量指标的审核,来判定企业的盈亏状况,而经营量指标主要包括企业当期财务状况、业务管理账套、检查会计核算、统计财务报表,抽查会计凭证,通过这些数据的比对,剖析其合理性及形成原因。
2.4.3利润指标的审核。经济责任审计可以通过对企业当期利润、支出费用相应指标的审核,来判定企业是否合格。而在指标审核的过程中,主要是对检查审计期间企业收入、毛利、费用进行确认,同时对账目进行核算和比对,查明有无虚开发票、收据,编造或隐匿收入、费用等问题收入、费用核算是否符合配比原则等。
2.4.4任职期前后对比,找出原因。在企业经营中,可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将任职前后的经济总量、人均值进行对比,通过对经营者任职期初和任职期末营销网络运营情况和经营量的分析及数据的统计,来判定经营的成功与否。
3. 指标法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3.1深入了解行业知识
尽管每个被审计单位的主要工作都比较稳定,但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知识涵盖了许多方方面面的内容,涉及许多非财务知识,我们可以称其为“背景知识”,而审计人员大都是学财务会计的,要运用其他相关知识从事比较细微的分析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审计人员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了解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断的自学,扩充知识面,保障知识的更新,审计中紧密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做出专业的判断,有针对性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分析、比较。
3.2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
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往往是通过审前调查、审中和相关人员交谈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但是也产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审计人员要到被审计单位办公场所进行实地查看,观察被审计单位办公场所的情况,如有无闲置租赁,电梯间有无移动传媒广告等情况,因为按照市场运作机制,这些情况都有可能为被审计单位带来额外的收入,尽管有些收入比较少,但是这些都为审计提供了线索,有助于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
3.3职业判断贯穿审计始终
审计人员不管是在如何确定使用的指标,还是在对指标进行分析等方面都离不开职业判断,即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贯穿于指标法应用的始终。我们知道审计人员良好的职业判断是保证指标法充分应用的强大支撑,只有充分运用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才能在审计中灵活应用这些指标,为审计工作更好地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只能通过长期的审计工作来积累经验,进一步处理好各个指标之间互助或互斥的关系,得出准确的结论。
3.4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对审计人员能力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和审计、会计专业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等。如果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所以,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分析与控制能力,遵守职业道德保持谨慎的职业态度,严格遵守审计程序。
参考文献:
[1] 中天恒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精要与案例.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2] 郝黎坤.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初探.山西: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2月.
【关键词】经济审计 问题 对策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残酷的市场环境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尤其是我国的国有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自1999年我国开始推行经济审计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经济审计已经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达到预防腐败的效果。因此,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企业的经济审计,是对企业的管理经营以及未来战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企业改革和发展亟需研究和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国有企业经济审计的现状与问题
(一)注重职能监督,弱化评价,未建立有效的预防制度
在我国的企业内部经济审计初期,基本上都是以差错防弊的合理性财务审计为主,监督是经济审计的基本职能,一切审计工作都是围绕监督展开的。监督就是以特定的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为标准,对企业的财务收支明细或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检查,从而纠错查弊,改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领导对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审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许多企业对经济审计的理解不到位,对经济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支持不够,甚至出现心理上排斥经济审计的思想。实际上,许多企业进行经济审计的原因是由于政府的压力,这种非自觉性的经济审计活动是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很难发挥经济审计的监督职能。另外,审计人员缺乏一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业务素质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其综合素质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经济审计独立性较差
经济审计的独立性较差是目前企业经济审计中出现的又一个严重问题,失去独立性的企业经济审计不仅不会有任何效果,而且还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实际的经济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人员往往存在较密切的联系,这可能使经济审计仅仅成为一场形式而已,这让经济审计的效果大打折扣。目前国有企业中的经济审计人员一般是由当地的国资委或者上一级的国资委工作人员构成,他们既担任企业的管理者,也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如果经济审计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他们也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因此,经常会出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现象,这大大折损了企业经济审计的效果。
(四)经济审计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企业的经济审计方式主要是以走访调查和查看财务报表为主,实际上,这种审计方式很难得到真实的审计效果。一是由于这两种方式都属于事后审计,这时候已经无法弥补之前出现的一些企业决策上的损失;二是由于走访调查以及查看财务报表的有效性是值得质疑的,常常会出现企业为了掩盖一些经营上的问题而出现故意捏造事实的行为,这些行为都严重地影响到了企业经济审计的有效性。
二、加强企业经济审计效果的对策思考
(一)经济审计的模式应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
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以完善而又规范的企业法人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的新型企业制度。要使企业的经济审计真正起到监督经营者资本运营、维护企业资产完整、达到协助管理机构有效地履行自身的职责和责任,首先就必须明确产权主体,建立完善产权监督体系,将企业的经济审计置于产权主体的领导下,代表产权主体的利益进行经济审计的工作,增强企业经济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二)规范企业的经济审计制度,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企业的经济审计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审计规范的完善程度,企业的审计人员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层次,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已经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健全的经济审计规范制度,可以更好地控制审计质量,有助于约束审计行为,充实审计理论,为外界提供更真实的评判依据。面对不断提高的现代审计要求,企业的审计人员必须注重知识的积累与更新,同时也要对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有着很好的了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求企业的审计人员恪守公正、客观、廉洁的原则以及对企业负责的态度,对企业实施经济监督和评价,从本质上提高经济审计的独立性,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的经济审计队伍。
(三)提升经济审计独立性
对于经济审计独立性差的问题,应该在审计部门成立一个专门的经济审计机构,该机构全面地负责其经济审计工作。这样就改变了国有企业和国资委之间的隶属关系,可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除了在机构设置方面独立以外,在审计人员的配置和管理方面也应加强创新,在审计人员的确定方面可以听取一些专家学者的建议,这样可以在保证专业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经济审计的独立性。
(四)完善审计方式
对于审计方式单一的问题,应该从多元化的角度加以解决。客观来看,每一种审计方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通过多种方式的有效结合就可以实现优缺点的互补,更有利于审计效果的提升。经济审计方式除了目前常用的财务审计和事后审计之外,还可以引进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以及非财务审计等方式,这样能够大幅度的提升经济审计的效果,从而达到经济审计的真正目的。
三、结束语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加速推进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的经济审计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作用会越来越明显。特别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向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企业规模迅速膨胀和产权关系日趋复杂,企业亟需建立一套完善的经济审计体系,以加强企业的管理和运营,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春珍. 浅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J]. 商,2013.
[2]范金波. 国有企业经济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思考[J]. 经营管理者,2013.
一、国有企业审计的相关内容分析
1.企业内部控制情况。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范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措施及程序。内部控制是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已经被越来越被企业管理所重视。内部控制涉及到一个单位的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购销业务管理、重大投资和资产处理等各个方面。通过内部控制情况审计,企业可以将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寻找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是否健全和抵御风险能力程度进行衡量,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同时,内部控制审计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下自我约束机制的主要组织部分,是现代企业经济的主要管理手段。
2.长期投资及收益情况。首先,审计年度内长期股权投资增减变动的原始凭证,对于增加的项目要核实其入账基础是否符合投资合同、协议的有关规定,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对于减少的项目要核实其变动原因及授权批准手续。其次,审计企业投资决策形成机制,在提议、论证、批准、资金筹集和投入等各个环节上是否存在个别领导“拍脑门”决策的情况,防止投资决策在一开始就“做功课”不扎实,隐患重重。第三,逐项检查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存在持续减值情况,作出详细记录,检查:处置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并履行了有关的审批手续。第四,关注投资企业的分红政策,以及按照不同方法核算的投资收益的确认情况等,关注投资企业的损益情况,其账面盈亏是否真实准确,防止少确认或不确认收益来转移资产,多确认或提前确认后期收益来虚增效益。
3.审计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已基本建立。企业只有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企业经济效益主要指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是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用一些具体指标来衡量。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进企业找漏洞、挖潜力,改进生产技术,变革经营方式和调整管理机能,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社会效益是指企业的经济活动在社会领域的效益,是从全社会的角度去考察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及产生的效益。企业关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防止企业的短视行为,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和利润。大力推进社会效益审计,提示并报告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可以把企业纳入全社会的监督之下,从而督促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得到调整,克服企业行为短期化和掠夺式经营。因此,国有企业审计工作应促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二、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审计的几点思考
1.强化服务和监督。监督和服务是审计不可分割的两个职能。审计工作要实现“在服务中实现有效监督、在服务中体现审计价值”的目标,必须妥善处理监督与服务两者的关系。审计的目的和宗旨是服务,监督仅仅是审计的表现形式,是审计的手段。通过监督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才能更好地做好服务,没有了监督,也就谈不上服务;如果离开了服务的宗旨,监督就是无源之水,也就失去了其监督的意义。因此,服务和监督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发挥审计的作用,进一步履行好监督职能。因此,我们就要“围绕一个中心,服务两个主体”: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要紧紧围绕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增值这个中心来开展审计工作,只要不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都要予以揭示并促其纠正。服务两个主体,就是要通过审计,为出资人和企业管理层服务。为企业管理层服务,就是要为其改进管理、堵塞漏洞、完善制度服务。为出资人服务,就是要为其评价和考核和国有企业,以及加强和改进监管服务。
2.强化对国有企业经常性的审计监督。保证国有资产的真实、安全、效益,是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审计监督,摸清家底,核实盈亏,严查借国有企业改制之机侵吞转移国有资产的行为以及弄虚作假、私分乱发、损失浪费等违法违纪行为。要坚持分类指导,提高审计的有效性。对不同的企业,审计的侧重点要有所区别。对投融资型企业,要把其资产的安全摆在首位,对一些重大的投融资行为要实施跟踪审计;对公共服务型的企业,要重点关注其是否满足了公共需要,是否履行了公共服务职责;继续加大对改组改制企业的审计监督,积极参与企业改制和改组、兼并、出售、拍卖、破产等国有资产重组活动,规范改制程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完整和保值增值。
3.积极开展经营审计。经营审计则是对独立机构或单位的经济业务的效益性进行审查与分析。它按照一定的标准评价单位的经济效益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和建议,促使被审计的单位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经营活动的审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经营和管理公共资源的角度来看,目前国有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概括起来有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资产运营效益不高、社会责任履行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审计机关应逐渐从以真实性、合法性为主向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并重转变;传统的以账项为基础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转向以制度为基础的系统审计,并进一步延伸到以风险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对国有企业进行经营审计,切实履行其国有企业审计的职责是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
关键词:国资监管;绩效评价;应用
开展企业绩效评价是国际上一些国家加强国有企业管理的普遍做法,只是方法不尽相同。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与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也逐渐得到了发展、完善,但在评价结果的应用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何拓展绩效评价的应用、更加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值得探讨。
一、国资监管的历史沿革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次会议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决定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相应地,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开始出台。财政部于1995年制定了《财政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1999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经过三年多的评价试点和试行,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和国家计委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进行了修订,并于2002年重新颁布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2003年国资委成立时,国务院在“三定规定”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要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开展所出资企业综合评价工作。经过三年的实践,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框架已初步建立,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日益完善。但是对国有企业包括中央企业经营行为的引导力度依然不够,一些企业只重视当期利润目标,忽视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培养,短期行为比较严重。为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引导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健康发展,需要一套全面评判企业盈利能力和资产运营质量,诊断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企业正确经营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基于这样的背景,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制定了《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并于2006年4月7日以国资委令第14号颁布,又一新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手段呈现在大家面前。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是根据出资人监管工作需要制定的,所规定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具有综合评判、分析诊断和行为引导三大功能,充分体现了全面性、综合性与客观公正性的特点:一是以投入产出分析为核心,分析出资人资本的回报水平和盈利质量,这是出资人资本属性的内在规定。二是多角度综合评价,其中:财务绩效的评价包括了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以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对管理绩效的评价包括了企业战略执行能力、经营决策水平、风险控制能力等八个方面,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三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体系将企业经营绩效分为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两个方面,分别设置定量财务指标和定性评议指标予以反映,以克服单纯定量评价的不足。四是运用行业标准进行评价,包括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这一方面可以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企业开展对标活动,寻找自身差距,并向国内、国际先进标准看齐。
二、当前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应用情况
目前,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主要应用在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财务监督工作方面。过去的经济责任审计在评判企业经营者任期经营业绩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而将企业综合绩效评价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可以为综合评判经营者的任期经营业绩提供基础,从而有利于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因此,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是企业负责人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在财务监督工作中应用综合绩效评价手段,主要是根据企业经审计的财务决算报表实施年度绩效评价,以进一步检验企业的经营成果,诊断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揭示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三、财务监管手段与综合绩效评价的结合
为了推动企业“规范、科学、稳健、高效”的发展,国资委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完善了出资人监管工作体系,有财务预算、财务快报、财务决算、财务审计、绩效评价、业绩考核等等。但在这个内在联系非常密切的过程中,却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去贯穿整个过程,使之无法相互衔接、无法形成合力、无法发挥更好的作用。如何完善事前引导、事中控制、事后监督(财务预算、财务动态监测、财务决算)的财务管理体系,目前来看,凭借绩效评价所独有的特点,采用绩效评价无疑是最好的手段。
对财务预算进行绩效评价,可以从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客观、公正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反馈意见,以便企业进行调整和控制。同时,计算绩效改进度,若大于1说明企业财务预算基本合理;若小于1说明企业预算过于保守,从而进一步验证预算的科学性。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需要下定决心建立一套科学的预计标准值与之配套,从目前预测能力看是没有问题的,主要是解决观念的问题。
在财务动态监测中引入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季度报表进行评价,将得出的结果与财务预算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如果结果相近则说明企业运行较为正常;如果结果偏离较大则要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特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一方面警示企业采取相应措施;另一方面可以作为预算调整的依据。
对财务决算进行绩效评价除前述的作用外,还可以综合评判企业财务预算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更为主要的是可为业绩考核提供有力的保障。业绩考核是出资人对经营者所下达的最低完成指标,但在过程中往往出现企业根据业绩考核目标倒挤财务预算的现象,使财务预算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业绩考核目标进行报表粉饰,使财务决算失真。利用绩效评价评判企业经营成果,有利于企业从主观上真实反映经营成果。
随着经济市场化、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日益重要。绩效评价工具凭借其特点,其应用范围将更为广阔,不仅在财务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经济结构调整、收入分配、发展规划、人事任免、投资评审等领域以及企业集团内部运用综合绩效评价手段实施子公司监管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逐步去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孟建民.中国企业绩效评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摘要: 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面临着诸多难点,其中就存在指标操作难度大、评价标准模糊的问题。为避免这一难题,本文拟就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考核指标应具有的一般特征作归纳,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在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上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体系;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194-0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以谋求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的审计活动。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和揭示经营管理中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帮助企业挖掘经济效益潜力,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一是把握企业自身特点,开展以减少损失浪费为目标的效益审计;二是围绕生产经营中心薄弱环节,以挖潜增效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第三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健全制度、堵塞漏洞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切实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点看,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事前,主要审查计划、预算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促使未来的经济活动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可行,更为有效;二是事中,通过把经济业务的实施情况与事前的计划和预算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计划、预算,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三是事后,对已完成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 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有关的经营方针和管理决策,它包括对管理控制系统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恰当;决策过程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与本单位目标的实现有关;管理人员素质及管理质量等进行评价。审计过程中应坚持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相结合、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相结合、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相结合、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相结合、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等原则,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投入产出法、预测法、查询测试法、对比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主要内容有:
1.1 生产经营决策、计划审计
(1)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程序、方法、结果以及生产经营目标和方案进行审计,评价生产经营决策是否适应市场经营变化的要求;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务等资源的利用是否达到最佳化;
(2)审查生产经营计划、利税计划目标、产品成本目标、各种经营包干指标和产品质量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制定,是否先进可行,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总目标;
(3)审查、分析和评价生产经营计划的合理性、先进性,计划编制是否有科学的程序,内容是否全面,指标与指标之间、产供销之间是否综合平衡;
(4)分析、评价企业的计划完成情况。
1.2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和投资效益审计
通过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的评审,项目投产及资金收回效益的评价,促进投资效益的优化。
(1)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参与投资项目方案的选定工作,做到事前审计监督;
(2)对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及决算情况进行审计;
(3)对已投产项目的投资回收情况、达到设计能力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投资项目的效益、工艺技术的合理性及先进性。
1.3 生产组织优化的效益审计
(1)审查企业是否合理组织生产,对资源及产品结构是否做到优化,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2)审查主要生产装置的利用率及装置达标情况;
(3)审查、分析、评价生产任务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制定了合理的生产方案和消耗定额;审查综合商品率、生产装置率、能耗、主要原料单耗、产成品的合格率、优级品率、废品率,“三废”治理率和综合利用率等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4)审查技术标准的合理性与效益性;分析评价生产技术和工艺管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质量管理和质量保征体系的完整性、效果性;
(5)综合分析、评价企业的主要生产装置(设备)与全系统在生产能力、效率、产品品种和质量、动力、原材料及辅助材料、“三废”治理、利用等方面的配套情况;找出制约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节能降耗的薄弱环节,提出挖潜增效,增收节支的途径和措施。
1.4 科研开发及应用的效益审计
(1)审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新市场开拓计划,是否与企业的长期或近期的生产经营计划相适应;
(2)审查企业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情况,并评价其可行性和效益性;
(3)审查对科研开发资金的应用方向及其配置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5 物资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依据生产建设计划和消耗定额而编制的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及批量进货的经济性;
(2)审查采购物资的品种、质量、价格、数量以及进货渠道,评价物资采购成本,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审查物资的管理、验收、入库、出库、发放、使用手续是否健全,管理是否严格,是否做到物尽其用。
(4)审查物资储备是否实行了定额管理,制定的定额是否合理,有无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5)物资报废及损失是否按规定管理,查清报废及损失的原因;废旧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1.6 成本费用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分析评价成本费用升降原因,寻找降低成本费用途径;
(2)审查成本中各要素所占的比重及变动情况,分析产量、品种、质量、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其变动的影响并找出原因;
(3)审查单位产品成本是否合理,将本期单位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目标成本、上期实际成本比较,是否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4)评价成本控制,是否有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
1.7 利税目标审计
(1)汇集、审查、分析当期生产经营和财务成本报表资料;
(2)从产品结构、产量、效率、质量、成本、销售实现等方面对当期利税实现进行评价分析;
(3)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预测结果,分析、评价生产计划和生产方案的合理性、效益性及影响实现企业利税目标增减的因素,提出挖潜增效的措施,预测全年可能实现的利税目标;
(4)对实现利税的滚动性预测,对确保利税的生产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1.8 资金利用效果审计
(1)审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销售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分析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2)审查各项流动资金占用情况,分析流动资金占用的合理性,评价流动资金使用效果。
1.9 销售经济效益的审计
(1)审查、分析销售数量、价格、税金、成本费用和品种结构等因素变动情况对销售利润增减的影响;
(2)审查企业是否对市场进行了调查、开拓,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是否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对新产品新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否进行了预测;
(3)审查销售合同的履行情况,分析违约原因及造成的损失;
(4)审查销售计划、商品流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库存商品的合理性。
1.10 经济合同的效益审计
(1)审查经济合同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计划的要求,是否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
(2)审查经济合同签约方的法人资格及授权权限、资信、经营范围及履约能力;
(3)审查经济合同的经济、技术上的效益性和可行性;
(4)审查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及其执行结果;
(5)审查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1.11 长期投资效益审计
(1)审查投资项目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及操作程序是否规范和手续是否健全;
(2)审查投资各方投入资金的及时性、真实性、合法性;
(3)审查投资企业的资产使用,经济效益及利润分配情况,财务收支是否合规合法;
(4)评价投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监督和检查投资企业中止或终结时的财产清理及分配情况;
(5)审查股票、债券的真实性、合法性、可靠性及效益性。
1.12 外委外协项目的效益审计
(1)外委外协项目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企业的现有人力、物力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产品、设备、技术的优势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
(2)对需要外委外协的项目是否贯彻价格优先、质量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
(3)审查外委外协项目有无检查和验收制度,并评价其执行情况;
(4)审查外委外协项目预决算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无高估冒算、多报工作量、重复取费等情况。
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参考标准有:
(1)国家的政策法规及颁布的有关技术经济标准;
(2)控股公司或上级部门下达的技术经济指标和本企业(含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针、生产经营计划、规章制度和控制制度;
(3)合同协议或承包经营责任状规定的有关条款;
(4)本单位同期和历史先进水平;
(5)国际、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6)投资项目技术经济指标的预定值。
笔者认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财务方面,一般涉及获利能力如利润、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替代性财务目标包括销售额、现金流量等。
(2)客户方面,一般包括客户满意程度,原有客户的稳定程度,新客户的加入,在目标市场的市场份额等。
(3)过程程序方面的评价指标,如投标成功率,安全指标,项目绩效指标,项目完成指标等。
(4)学习成长方面的指标,如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标,提供新服务、新产品收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员工合理化建议的数量,员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同度等。
总之,国有企业 经济效益审计是深化企业审计的重要举措和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进行定量考核,全面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入剖析重点环节与问题,充分揭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岩芳.企业经济效益审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一)工作目标:积极发挥财务的参谋助手作用,认真研究粮食行业及财税信贷等政策,指导企业及三市、分局完善措施,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促进粮食事业发展。
(二)工作措施
1.积极协调财政部门筹措机关经费。首先,在认真做好预决算编制工作的同时,积极协调财政部门,争取较多的财政预算拨款,满足市局机关经费开支需要。第二,要用足用好粮食风险基金政策。根据各市和市直粮食直补面积、地方储备规模的变化情况,协调财政重新调整落实粮食风险基金规模,满足粮食补贴资金的需要;按季测算、上报、申请拨补财政补贴,确保各项补贴及时到位。针对2013年市仓储物流中心将投入运营、经费费用开支较大的实际,要在全额拨补正常利费补贴的同时,全力争取多拨补储备粮集并、质检中心购置设备和军供设施支出等各项经费,保证市直粮食企业经营需要。
2.落实粮食储备企业相关优惠政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即将下发《关于地方商品储备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对承担地方粮、油等商品储备任务的地方商品储备管理公司及其直属库取得的财政补贴收入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资金账簿免征印花税,对其经营地方储备商品业务过程中书立的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经营地方储备商品业务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这一政策的实行对我市粮食储备企业而言,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税收政策影响最大。经测算,每年可直接为全市粮食企业减免房产税、土地使用税500多万元。文件出台后,我们一是要重点协调各级税务部门落实2013年度的税收政策,对于原先没有缴纳的,直接享受免税政策,部分已缴纳的,争取按现行政策予以返还。二是要针对本次税收优惠粮食收储企业存储的政府调控周转粮、商品粮不在减免范围之内,研究解决的方法和措施,用足用好用活政策,指导企业合理避税,力争将政府调控粮、国有企业储存的商品粮列入政策减免范围(经测算,全市粮食购销企业每年应缴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约300万元)。
3.积极探索财务挂账解决办法。对原已剥离上划的政策性财务挂账,认真做好集中管理工作和会计信息统计工作,准确反映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变化情况。对未占用农发行贷款等原因而无法剥离的政策性财务挂账,今年国家六部委刚刚出台了新的挂账消化意见,规定由各省政府负责消化。考虑到当时与财政签订的承诺书因素,我们已经向省局建议,争取增加省级财政消化比例。今后要积极关注省政府即将出台的新的挂账政策,按政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国家的挂账政策落实到位,减轻企业的负担。对经营性财务挂账,认真核准数额和构成情况,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结合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处理办法,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二、发挥信贷资金作用,支持粮食购销和产业化经营
(一)工作目标:积极发挥农业发展银行拥有的国家信用、政策优势和资金优势,用好用活粮食信贷资金,协调落实粮食购销企业收购信贷资金规模,争取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资金,支持粮食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二)工作措施
1.全年争取落实农发行粮食收购贷款规模2亿元,确保满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夏秋两季收购资金的需要。积极协调和落实粮食收购信贷资金,帮助企业解决收购资金供应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探索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国有粮食企业收购资金来源多渠道的路子,支持国有粮食企业积极收购农民粮食,掌握商品粮源。同时,切实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收购资金的监管,严肃财经纪律,保证粮食收购资金使用的安全。
2.用足用活农发行农业产业化信贷资金政策,促进我市粮食产业的发展。认真研究国家粮食局、农业发展银行关于加强合作促进粮食流通业发展的精神,积极加强与市农发行的沟通和协调,争取更多更好的信贷政策,重点要争取降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贷款风险准备金比例,扩大资产担保范围,落实放心粮油项目贷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同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大力扶持花生加工产业,为面粉加工、饲料加工行业争取更多信贷资金扶持,解决加工企业资金瓶颈,切实落实国家农发行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的信贷扶持政策。年内争取落实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1.5亿元。
三、加大国有企业财务监管,全面提高经济效益
(一)工作目标:继续实行扭亏增盈责任制,加强全行业的工作指导,及时调度粮食企业经济效益和财务收支情况,促进扭亏增盈工作顺利开展;强化市直企业财务监管,降低企业费用开支水平,促进增收节支,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工作措施
1.加强行业工作指导,促进扭亏增盈工作开展。根据省粮食局下发给我市的考核目标,结合实际,将各项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市区。制定下发2013年全市粮食财会工作要点,明确年内主要财务工作目标。严格执行扭亏增盈工作联系点制度,定期、不定期地调度粮食企业经济效益和财务收支情况,按时汇审、汇编、上报月份、季度会计报表,编制财务指标资料及财务分析,促进扭亏增盈工作顺利开展,全面提高经济效益。
2.强化国有资产管理,促进保值增值。2013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企业国有资产法》,明确了企业由政府授权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机构”代表各级政府对国家出资履行出资人职责,多层面的构筑了企业监管体系,强调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对其任命的企业管理者进行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决定奖惩并确定其薪酬标准。我们将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法》的有关要求,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经营和管理的有效形式和方法,整合有效资产,盘活优良资产,搞好搞活资产营运,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要规范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优化资产结构,发挥投资效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强化市直企业财务监管。结合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及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修订《市直国有粮食企业财务监管办法》,健全落实各项财务规章制度,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完善业务手续;积极推行财务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将预算管理覆盖面从可控费用预算扩展到采购预算、生产预算、销售预算、工程预算、资本预算等各方面。同时,要加大预算执行力度,坚决杜绝超支等现象的发生,切实保障企业健康有序运转。继续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和费用预算管理,合理核定企业经营目标及费用预算指标,并强化日常费用执行情况监管,实行每月调度、季度分析、半年审计的工作督查制度,促进企业增收节支。
三、强化内部审计,促进企业发展
(一)工作目标
围绕党委中心工作,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建设为基础,适应新形势,探索新路子,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在促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监督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内审工作实现“三个转变”,即:从被动审计向主动审计的转变,从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控制的转变,从单一项目审计向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转变。
(二)工作措施
1.继续深入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促进企业增收节支。有针对性地抓好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和内控制度审计及清产核资审计,大力开展与管理效益密切相关的物资采购审计、生产成本审计、营销环节的审计。全年审计覆盖面保持100%,有问题资金审纠率要达到95%以上,促进增收节支100万元。
2.强化费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全面降低企业费用水平。加大市直国有粮食企业审计监督力度,在审计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有效性的基础上,监督企业资金运用及费用成本支出情况,促进其不断改善经营,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