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的经济发展范文

农村的经济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的经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的经济发展

第1篇:农村的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公路;特性;农村经济;重要性

一、农村公路的特性

1.公共物品特性。

农村公路的受益范围主要是县域、乡镇范围内的居民,为他们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所以农村公路又属于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因此农村公路是具有全

国性公共物品特性的地方性公共物品或社区性公共物品。

2.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主体投资性。农村公路不像高等级公路和高速公路那样,从投资者那里吸取资金,建成通车后通过设站收费来收回投资。农村公路作为农村的公共物品,提供的是公共服务,不可能通过征收道路使用费来收回投资,即使征收所得的费用也仅能做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费。这就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财政资金,确保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实施。

3.修建方式灵活、规模大、范围广。农村公路处在地域辽阔的农村地区,涉及到乡(镇)、村及其企业的直接受益,易于筹集资金和劳务,修建方式灵活、规模大、范围广。2011年,全国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号角吹响,在2月10日召开的全国农村公路工作会议上,交通运输部预测,“十二五”中央对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将逾2000亿元,超过“十一五”投资力度,中国2011年将投资300亿建设农村公路。

4.路径分配简单 里程短。农村公路运输因农户是固定的,运输市场包涵的运输对象也基本是固定的,因此受运输环境的影响小。同时,因农户可自行承担装卸,保管和交付等部分作业而简化了运输环节 运输流向基本上都是以村为中心的短途往返运输,物资运输里程短,路径分配简单,随意性强。二、农村公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公路运输是最基本的交通工具,农民的正常出行和农产品的正常运输都是需要公路来保障的,因此,农村公路的发展对于保证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必然也是离不开公路的,

二、公路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1.改善投资环境,打破农村封闭现状。加强农村的公路建设水平,必然会改善农村的交通运输条件,这样就可以打破广大农村自然封闭的现状,使得更多的农产品可以运往城市中销售,也可以使得更多的开发商和开发公司进入到农村进行投资发展,从而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

在以前的农村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村道路条件的不便,造成了农村大量的农产品和其他农作物都无法运出到城市中去,这样农民们只能守着这些产品过日子;此外,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开发商们也不愿意到交通条件较差的农村进行土地、水电以及矿产等资源的开采,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农村的各种资源都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进而造成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的问题。

通过对农村公路的建设,无疑会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交通运输的便利性,农村中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和农作物可以运往城市进行销售,而城市中的先进设备和产品等也可以运往农村中帮助农民进行生产工作,此外,农村中蕴藏的大量土地、水电等资源也会吸引更多的开发商进入到农村中进行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了改善了农村的自然封闭状态,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以前,农民要想参加农生产以外的就业来增加收入就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离开家乡进城打工,然而,当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后,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农民工的安全隐患问题以及家里的老人小孩无人照顾等。因此,背井离乡的进城打工对农民来说也不是一个好的就业方式。

其实,当农村的公路建设水平提高后,农民们完全可以打破旧的思维方式,用新的就业平台来扩大农民的就业和增加农民的收入。具体来说,农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增加就业的机会和岗位:一是加强招商引资,拉动开发商进入到农村中来投资开发,一旦开发商在农村中进行建厂生产后,这样农民们就可以在家门口参加工作,而不用再背井离乡;二是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进一步丰富农村的自然风光、传统文化、农家特色以及农村绿色食品等功能,在农村中以农家乐的形式来吸引城市里人们来消费,这样农民们就可以在家中开展旅游、餐饮服务业;三是加强引进新的农生产技术和设备,抛弃传统的农生产观念,利用农村现有的土地和水电等资源来推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这样农民们就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来提高经济收入。

因此,加强农村的公路建设对于推动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提高了,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就跟着提升了。

3.加强农村对外交流,加快农村信息传播。过去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比较滞后,所有的文化传播机构都主要分布在各大城市中,因此,媒体关注的焦点和信息传播的市场也都集中在城市中,这就造成了占全国大部分人数的农民们不受媒体的关注,而且信息在农村中的传播覆盖程度和传播内容都远远不及城市。

当农村的公路建设情况改善了之后,农村的交通道路便利了,农民的经济水平也提高了,因此农村的对外交流和信息传播情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没有对外交流、没有新信息的传播,农村的农民们只能封闭的生活,他们没有新的知识和技术,所以就很难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管理,因此,通过创新的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率对他们来说就更是天方夜谭。然而,随着新信息的传播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这种情况也在逐步改善,农民们可以通过新技术和借鉴其他地方的技术来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或者是通过接受一些专业的技术培训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进而来更好的进行农业生产。

4.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和城市之间的道路和交通运输也变得更加便利,因此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开始减小。当农民的经济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之后,他们便开始注重物质文化生活,逐渐向城市人们的生活靠近。农民们可以借助便利的交通进入到城市中进行购物和学习,并且不断的将城市中的先进物质引入到农村中,此外,城市中的一些商家也可以方便的进入到农村中进行运营,这样不但会使得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同时也会在农村中逐渐形成小的商业中心,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上升,从而使得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

三、结束语

总之,农村地区能否得到良好发展,农民生活是否富裕, 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影响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而农村公路作为广大农村地区最主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对改善

农村生产条件,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等则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农村的经济发展范文

一、相关关系原因分析

(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从2000年开始,在我国农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撤出县级及县级以下地区。从而导致农村金融供应机构以及资金供应出现严重缺口,与当时农村经济机制改革产生重大矛盾,随着矛盾的日益尖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积重难返的威胁。

(二)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运行环境:一是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缺乏有效的宏观政策支持;三是缺乏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四是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三)农村非正规金融行业冲击金融市场

在农村,私人借贷极为普遍,构成了农村借贷的主要方面。农户的支出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教育、生活、医疗和生产,当入不敷出时,农户往往更倾向于通过私人借贷的方式获得资金。有数据显示,农户从正规金融获得的借款占全部借款的比重不到1/3。这主要是因为通过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借款非常困难。调查显示,农民借贷的问题并不在于利率的高低,而是根本借不到钱。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显然有其必要性,但问题是非正规金融游离于法律之外,可能蕴含着极大的风险。

(四)存款保险体系不健全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稳定的重要保障因素,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防止挤兑危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现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缺乏相关的存款保险制度,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政策建议

(一)改革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外部支持环境

现有农村金融监管力量,分别来自于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各省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往往出现职责上的分工问题,或者造成监管漏洞,监管不到位,或者监管过度。因此应该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农村金融改革同时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一是需要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支持,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需要相关准备金管理,再贷款利率等方面的宏观政策的支持;三是需要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促进农村商业金融服务的改善;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协调发展

金融改革始于城市,这就造成了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改革脱节。农村金融改革落后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农村经济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来了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经济发展的过程在逐渐地削弱二元结构特征,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也成为政府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心。池小萍在“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互动式发展”一文中提到,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服务地域的广阔性而导致经营管理难度较大,而使以利润为导向的金融机构望而却步。因此,应注意农村金融系统改革与城市金融系统改革推进的协调性。

(三)完善我国农村存款保险制度

鉴于我国目前存在的良莠不齐的农村信用环境,设置强制投保可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并且强化准入机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将经营效益差的信用单位排出农村金融市场,确保农民的财产安全。

(四)注重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小额信贷组织创新。

虽然非正规农村金融市场充斥了正规农村金融市场,但我们不能否认非正规农村金融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同性质市场的存在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双方会不约而同地改善经营模式,加强管理,而最终获益者为广大农民,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例如,进行以利润为导向、成本收益平衡、运行效率高的小额信贷组织创新,通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利率的方法从多个渠道减少对捐赠的依赖。

(五)区别化对待,满足不同地区的农村建设要求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的经济状况、耕作环境、教育水平等方面差异显著,因此出台政策应区别化对待,切勿“一刀切”。比如,将农村信用合作社按照行政区的等级划分,逐层削减规模,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真正的深入农村,切实为农民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省农民办理事务的成本,又能提高合作社的工作效率,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第3篇:农村的经济发展范文

1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越小。灰色关联分析的代数计算步骤[3]如下:1)确定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由于研究涉及农村金融发展水平5项指标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3项指标17年间的统计数据,因此,定义比较序列xi={xi(1),xi(2),…,xi(k);i=1,2,…,5,k=1,2,…,17},参考序列yj={yj(1),yj(2),…,yj(k);j=1,2,3,k=1,2,…,17}2)对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于研究涉及的数据属于增长型,因此采用初值化变换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基于上述方法计算得出1996—2012年新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关联度,根据表3得出:1)从整体上看,y1和y3对应的关联度值均大于0.7000,即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各项指标与农林牧渔总产值(y1)和农民人均纯收入(y3)的关联度均较大。说明,农村金融发展对两者具有突出影响,因而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越快。除x2行外,y2对应的关联度值均小于0.7000且都小于其他两列,说明,农村金融发展与乡镇企业总产值(y2)的关系没有与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紧密。这是由于乡镇企业主要依靠内源资金和引入资金解决融资问题,同时还可以从其他金融机构得到金融支持,对农村金融的依赖程度不高。2)从单一指标来看,x3对应的关联度值较大,说明农业贷款规模(x3)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大,即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越大,越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x1和x2分别对应的关联度值也较大,说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规模(x1)和贷款规模(x2)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较大,但后者的影响程度相对更大。x4对应的关联度值相对于上述3行较小,说明农业保险规模(x4)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较小,这是由于新疆农业保险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农业保险规模较小,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有限。x5对应的关联度值最小,说明乡镇企业贷款规模(x5)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小,这与乡镇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规模过小有关。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对其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十分突出。从影响程度来看,农业贷款规模的影响尤为明显,农村金融机构贷款规模的影响次之,而农村金融机构存款规模的影响较小。说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并未有效形成对农业的直接支持。农业保险规模的影响也较小,表明农业保险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还较弱。乡镇企业贷款规模的影响最小,说明乡镇企业贷款规模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小。

3.2建议

第4篇:农村的经济发展范文

1.现有的土地政策是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使用权分为国有和以村为单位的集体所有,现实运行中有不平等现象,不能体现大多数人的利益,尤其不能体现农民利益。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政策走国家强力监管下的市场化道路,逐渐成为发展的必然方向。

2.宅基地审批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据了解,一方面,为了保护基本农田不被占用,当前国家给农村的宅基地指标很少,有的村每年只有五六百平方米,即两三宗地。另一方面,确实迫切需要,又经过努力,仍然无法取得审批的农民,不外乎采取未批先占,强行建盖,而土地监管上存有盲区,监管不到位。甚至出现了无证村,无证街,基本农田被挤占。

3.在城市买房可以付少量首付款,然后通过按揭购买,而在农村建房须全部资金。要贷款,只有小额信用贷款,金额小,时间短,一般是一年还款,民间借贷,利息高。在城市还可以用住房抵押,向银行申请生产经营性贷款,而在农村,银行不接受集体土地或以上房产的抵押,同样花几十万,建盖房屋后,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不动产”。

二、农村产权制度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现阶段农村土地产权大体有:农田旱地承包权,集体土地承包权,荒山荒地承包权,集体土地租用及收益权,库塘坝沟渠自来水管理及收益权等,由于多方原因,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明确,矛盾纠纷争议仍然存在,具体是因为历史遗留的各村社间划界不清,或多个部门多个单位(如国土、民政)经过多次划界,其认定点和侧重点不一样,参照标准不同,使用的科学技术及设备不同;三四十年前很多荒山荒地无人管理,无土地使用权人耕种开发,地权及经济林果权间利益及权属难于划分;农村土地承包者不是事实上的种植经营者;承包或买卖主体不合法,而经营者已经达多年事实上经营,在民间形成共识、默认。农村产权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流转不顺畅。产权一旦取得,流转出去很难,货币化很难,要转向经营很难做到,并形成恶性循环,有时得终生固守。

三、贷款难,还款更难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障碍

由于产权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银行及金融机构不能违反政策接受农民的抵押物,另一方面抵押物质量不高,流转不顺畅,还存在一些矛盾和纠纷,金融机构自然不愿自我束缚。所以农民用于生产经营性的贷款,基本是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民间自发组织的民间借贷、小额贷款公司发放的高利贷。这些贷款的特点是:额度小,一般少于人民币50000元;周期短,大多数为一年或几个月;利息高,贷款月利率在0.7分到6分(10000元月利息为70~600元);使用不方便,借贷合同一经签定,不到期不得还款,提前还款也要支付全额利息。贷款难的同时还款也难。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长,生产经营性贷款,一旦用于农业投资,回收较为缓慢,有些资金要通过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回收,而贷款到约定期限,必须还款,否则将承担严厉的利息惩罚,因此到约定期限,不管东拼西凑,还是拆东墙补西墙,也要将贷款还上。

四、片面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弱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5篇:农村的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公共服务理论;经济学理论;村村通;农村经济发展

一、研究背景

公共服务(publicservice)是能满足公民直接需求的服务活动,基本公共服务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制度的号召下,农村公共交通建设愈来愈受到重视。农村公交是城乡交通的主力军,是农村交通的主要形式。乡村公路作为黄石市经济发展的载体,其建设尤为迅速,成为了城乡交通建设的首选方向,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与城市化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性与优越性日益凸显。“村村通客车”工作的开展将有利于拉动消费,促进黄石大冶进行转型,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一)“村村通”效果初显,群众基础良好。通过调查,大冶市农村公路大部分技术标准比较高,为实现“村村通”项目奠定了基础,且“村村通”工程的开展从此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带来了良好的影响。

1.民众出行明显多样化、便捷化。根据调查,民众的平时外出活动更加多样。“村村通”开通之前,当地村民除外出正常工作外,其他大部分村民很少去镇上或者市内,但自从道路“村村通”再到交通“村村通”,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闭门格局,村村联系更加方便,外出城镇也非以前那样无所谓,和其他盈利通工具相比,选择村村通客车的乘客数量和比重已经超过当地的“黑车”。之前,盈利通工具如私人机动三轮、摩托、客车几乎垄断了线路,家里没有出行工具的住户外出只能选择这些工具,其安全性以及价格等都是不合理的,管理的缺乏和长时间的占据使得村民出行存在不利现象。村村通客车的出现,打破了这样垄断的局面。

2.“村村通”促进了当地资源开发和经济增长。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健康,对于精神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所以旅游或者娱乐行业如今非常火热,目前比较出名的村镇有“九古奇村”上冯村、茗山乡等,分别凭借着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远名在外,游客逐年增长,不但促进了当地村民就业,更是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增长。

(二)“村村通”工程建设不平衡,存在较大考验,通过调查,虽然“村村通”交通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一定程度上方便和改善了人们的出行,但是同时了解到民众不选择村村通客车的原因。一是仍然有群众不了解村村通客车或者村村通工程,或许是不清楚平时乘坐的客车究竟属于哪一公司,是否属于“村村通”。二是不少人反映候车时间长、班次少,路线不合理、车票贵、距离近、没有固定发车点,存在供需不平衡以及规章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线路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三是有民众乘坐其他交通工具,这其中就包括所谓的“黑车”,所以它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

1.车辆不统一以及交通设施不完善。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大部分线路较为普遍的是“村村通”统一小型黄色客车,但是仍然有某些线路客车不统一,降低了群众对于村村通客车的辨识度,易于“黑车”混淆以及管理上的不方便。另外,各线路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存在政策未完全落实情况,除某些线路相关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外,部分线路缺少站台、交通标示等等,尽管有的线路有停靠点,但也已经破败不堪。

2.线路设置不合理,某些线路亏损。按照人文地理的角度,线路设置是较为科学的,但实地调查发现还是存在线路设置不合理的状况。以马叫—上冯线路为例,经过实地考察和访问当地金湖街道的相关负责人,了解到马叫—畈城线路年年亏损,政府年年补贴,究其原因是客流量太少,但是为了落实“村村通”工程,方便村民出行,不得不每年补贴该条线路将近二十多万元,不仅仅是这条线路,据了解还有其他类似线路也存在客流量少导致线路亏损的问题。

3.部门监管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现存的其他盈利通工具超载超速现象非常常见,另外随意停车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尤其是街口,交通堵塞现象严重,治安问题复杂,交通规章制度如同虚设,扰乱正常交通秩序。在走访期间注意到,类似于村镇连接点这样的中心地带,私人客车最为集中,而且随意停放在马路边,给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并且存在安全隐患,这一部分原因在于当地部门对此的忽视和疏于管理,没有很好地将村村通交通统一管理起来,没有贯入严肃的态度认真维护村村通的开展。

4.经济发展不平衡,限制了“村村通”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显现,由于自然及历史等因素的不同,发展的差异化是理所当然的。此次调查带给调查员最大的感受就是农村的发展非常不平衡,主要为地区与地区的发展明显差异化严重,另外市场化导致普遍的农村人口流失严重,这是导致某些村村通线路无法长久开通下去的根本原因,也是线路亏损、政府补贴的原因。经济发展好的乡村,比较有特色的乡村客流量明显多于经济较为落后的普通乡村,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人口的增长才是村村通能长久进行下去的关键。

三、推进“村村通”工程顺利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一)完善村村通交通的基础,科学管理村村通线路。

1.保证村村通的规范化、基础化。一是要做到村村通客车的统一,实现线路的统一管理,完善车内设施,做到人性化、合理化,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逐渐取消并取缔私人客车,招收专业客车司机,制定岗位工资制而非自营自亏制。二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村平等待遇,将没有站台、交通标志等的修建好,将破败的、杂乱的重新整治好。另外,加强司机和相关人员的思想教育,做到以人为本,人性化工作。

2.建立村村通的公交化、秩序化。公交化运行是指道路客运借鉴城市公交模式,实行定时发班、多点停靠、合理票价、统一车型的运行方式。要做到村村通的公交化,一是要统筹推进公交化进程,按照公共交通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原则,组建农村客运企业实行公司化经营管理,按照公交化改造标准,更新例如CNG环保车型,对符合公交运营条件的农村客运班线进行公交化改造。二是要合理核定公交票价,与物价部门协调,并实际走访调查当地群众寻求意见,根据价格定价和调价规定,确定合理的公交客运票价,并建立健全定价和价格调整机制;三是提升公交服务质量,实行“五定六统一”的运营模式,做到所属车辆车型统一、标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票价统一、服务标准统一。

3.实现村村通线路的村际化、一体化。要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新运营模式,优化路线布局,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对于出行需求旺盛、客流量大、道路条件设施完备、运行距离适中的线路,实行“公交化经营模式”;对于客流量稳定的线路实行“班线客运模式”;对于客流量小,但存在区域性和个性化出行需求的线路,实行早晚班、季节班、赶集班等“区域经营模式”;对于边远地区、偏僻山区等客流量需求较低的线路,实行“约租经营模式”。真正实现村村通走进每个村落,惠及每户人家。

(二)完善政府管理职能,保障村村通的良好运行。政府经济学中提到,现代政府经济活动,涉及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生活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是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利益。根据政府经济学理论,政府的经济职能,要求在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的条件下,发挥政府职能,保障市场行为的正常运营。“村村通”的实施离不开政府的活动与规划,而这样的活动过程是一个由若干个阶段构成的完整的周期。从这个角度看,当地政府部门要做好对村村通的计划、组织、协调和监控,全方位监管村村通政策的实行。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证“村村通”可持续发展。产业经济学理论中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人口因素,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者,人口数量对市场规模以及资源开发程度有较大影响。一般来说,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在产业安排上,通常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而在人口较少地区,一般可以有效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的优势产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弥补开发地区的高投资。作为消费者,人口消费状况对产业布局有着很明显的影响。各个地区民族构成、人口数量和消费水平的差异,要求产业布局与人口的消费数量、消费特点相适应。

1.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自身功能。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应该积极探索新的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形式,进一步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引导村集体与基层农技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开展合作;完善政策和措施,扶植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对集体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2.承接城镇产业转移,增强农村发展实力。农村承接产业主要对象是本地待业居民和外出打工获取资本积累后回乡创业的农民。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模式的普及和乡镇企业的兴起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打工潮”波澜壮阔,一些农民工在外艰苦奋斗,学到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文化并拥有了初步的资金积累,吸引他们回乡创业势必能产生更好的融合效应。另外,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现有状况,制定出有利于承接相关产业的政策,并且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稳步进行,利用一切条件进行有效的招商引资,注重实效,不断为当地农村的生产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当然,承接地政府应该对产业的承接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积极引进“健康”产业,因为可持续是生产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充分利用人才,加大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对骨干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对转入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的吸纳能力。

3.充分利用农村特色,创造农村产业经济。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农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造农村集散中心,促进农产品销售以及商品流入农村,增加劳动力,促进人口流动,建立农村———城镇两点一线模式。凭借地域广阔以及交通便利、土地租金低的特点,建立城市物流中转站、城市———农村商品集散中心,辐射周围乡镇,分担城市功能区压力,另外,开发农村资源,产生经济资源,利用当地自然风光,打造独特的旅游风景,创造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形成城市的“后花园”,涌动当地人口流通,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通过完善的系统规划,将乡村旅游资源有机整合,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加强文化内涵建设,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位。

作者:张国庆 李涛 单位:湖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著;方兴,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

[2]孟涛.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J].新科教,2010,9

[3]曹爱军,杨平.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曾强等译.政府经济学[M].北京:春秋出版社,2009

第6篇:农村的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 农机;管理;农村经济;关系

中图分类号 S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180-01

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机械化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农机科学管理,有助于为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注入更多动力,为现代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1 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发挥农机效益

1.1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而农业生产效率则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农业机械化程度通常作为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纵观农业发展史,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核心竞争力以及必经之路。因此,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是大势所趋,也是当务之急。

1.2 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领域亦是如此。通过科技力量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使资源型农业向科技型农业过渡,其重要表现形式便是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事实证明,每一次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都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农业机械作为农业新技术有效应用的载体体现在农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首先,农业机械化将精量播种、秸秆还田以及节水灌溉等方面变成了现实,并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农业生产资料利用率、增加了农业经济效益;其次,在抗旱排涝、抢收抢种以及病虫害防治方面,在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取得了显著突破,增强了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也大幅提升了综合生产效力;最后,通过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工程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不断改良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产品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并改善生态环境,其通常需要借助于农业机械化手段来实施[1]。

1.3 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在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时,其中一个重要指标便是农业从业人员占比以及农民收入情况,纵观发达国家,其农业从业人数占比小,通常在8%以下,其原因在于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很多农业劳动由农业机具替代人力完成,促使大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从而降低了农业从业人员占比。与此同时,由于农业机械化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增加了农业的整体收入[2]。而据统计数据可知,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比例高达46.9%,农民平均收入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但相比而言,国内农机水平较高的地区,其农民生活水平明显富裕,收入也明显高于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的地区。

1.4 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和谐新农村的构建离不开农业机械化作后盾,农业机械化是强化升级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要表现,也是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明显标志,也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就目前而言,农业机械化已经遍及千家万户,并已经在诸多方面切实为农民带来了好处,为了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仍需要在如下2个方面下功夫:首先,加强对农机手技能的提升。可以通过技能推广培训的方式来提高农机手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带领周边农民一同走上致富路。其次,加强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秸秆综合利用、保护性耕作、高效植保、节水灌溉以及畜粪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切实提升自然资源利用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

2 用先进的设备装备农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1 大幅增加农机作业量

近年来,建水县农业机械化有了较大发展,机械化农机正在逐步替代人力、畜力劳动。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2.2 推V先进实用、质优价廉的农机具

推广先进的农机具,用先进的农机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基层农机部门加强农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00年以来,农机站建立了“洋马”联会收割销售维修服务点,与厂家直接挂钩,以厂价直销。既为农民带来了实惠,又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随着科技进步,农业机械不断向小型化、多功能方向发展。山东省胶州市青骏牌多功能田间耕作机赢得了广大农民的青睐。农机站开展了宣传、引进、推广多功能田间耕作机的工作,深受农户欢迎,临安镇农机站形成了销售、培训、维修一条龙服务。广大农户向临安镇农机站购买先进农业机械,买得放心,使用顺心。由于先进农机具的推广使用,临安镇农村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农机站更需要全面掌握农机发展最新信息,向农民提供先进实用、质优价廉的农机产品,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4]。

3 加强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3.1 强化管理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

首先,应当加强对基层农机管理人员的知识教育和培训,使其不断吸收新知识、获取新信息,进而提升其综合素养;其次,加强服务意识宣导,要求基层农机管理人员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以服务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为己任;最后,坚持遵纪守法、廉法奉公的基本原则,明确自身角色,切实完成分内工作,为建设和谐新农村保驾护航。

3.2 采取有力措施,做好服务上门工作

做好跟踪服务的有效方法之一便是为农机具建立档案库,将工作目标内容进行分解,落实到个人,并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个人绩效联动起来,充分激发农机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实行通力合作、分片包干等方式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鼓励农机管理人员深入田间低头,为农民提供贴身服务[5]。如秋收时为农民提供上门农机维修,为其排忧解难;农机站还深入村寨宣传农机安全生产知识,宣传《云南省农机械管理条件》,利用晚上举办农村维修技术培训班,逐村逐寨逐户进行农机检审上牌服务,为农户节省了时间和费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 结语

基层农机站作为落实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的重要执行者,其工作执行情况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也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因此,通过加强农机管理,不断推广先进的农机技术,在提升农机手专业技能的同时,也需不断强化农机服务团队的建设。

5 参考文献

[1] 吴志强.农机安全监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19):237-238.

[2] 张质彬,黎耿新.乡镇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3(增刊2):143.

[3] 童仲武.浅议农机安全监理宣传教育工作[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8(1):49-50.

第7篇:农村的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经济发展;作用

1 农村信用社的概况与发展现状

农村信用合作社简称为农村信用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依法批准和设立的合法金融机构,一种由农民入股,为入股社员提供方便与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任务是筹集社会上闲散的资金,为农村的农户提供服务,也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农村信用社也是我国打击在农村中进行高利放贷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人民是农村户口,因为,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才能不断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地深入改革,而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服务农村的第一大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也将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中处于特殊地位,由于国家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知,截止到2013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共有法人机构数为6865家,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数目的73%;从业人数为683767人;资产总体高达72112亿元,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9.35%,其中各类贷款余额为47531亿元,负债总额为6589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91.3%;税后利润为324亿元,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利润的3.95%。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情况较乐观,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贡献分析

(1)农村信用社提升了农民扩大再生产以及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农村信用社有效地缓解了我国农村资金十分短缺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村扩大再生产及农户积极创业的积极性。在以前,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与农村发展银行是我国农村农民进行借贷与资金来源。但是由于我国近年来银行风险不断加大并且农村银行与农村发展银行对一些农村贷款进行一些限制,所以这两个银行逐渐淡出了农村的金融市场,因此,农村信用社逐渐成为我国农村、农户和农业信贷支持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也在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业务,在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的贷款条件较为宽松同时手续简单,方便地给农民提供了资金支持,所以极大促进了农村人们积极创业的热情。但是,在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中还有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风险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然近几年以来国家也陆续制定了不少的信贷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农村信用社也制定了相关管理方法与规范性条款,规范了信贷管理行为,但从总的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制度和信贷管理模式尚需进一步健全。

(2)农村信用社是减少民间贷款的重要方法

在我国农村民间高利贷款是一件十分常见的现象,在农村村民的意识中高利率贷款是解决资金短缺的主要方式,但是高利贷款有很大的危害。例如,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不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建设等等,高利贷款加剧了社会矛盾的产生。同时我们要意识到为什么村民不通过农村信用社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原因:一是我国相关的金融服务没有规范,没有积极宣传,金融机构没有对农户的小额贷款重视起来,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支持不到位,同时,相关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较高,超出了农户的承受能力;而是我国农村农民的个人收入较低,由于我国农村的农民主要是以种田为生,导致农户没有其他的收入,因此一旦遇到意外就无力偿还贷款,这一情况就是许多金融机构将农户拒之门外的原因,还有就是正规的金融机构在贷款时都要抵押物进行抵押,但是农民除了几亩田地就没有其他的抵押物,所以,农户一般不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以上两个原因就是我国大多数的农民在资金不够时宁愿向放高利贷的人借高利贷也不向相关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的原因。农村信用社考虑到以上两个问题,对这两个问题都进行合理的改善,例如,农村信用社一般会根据农户的个人经济情况与信用等级,在一定的贷款金额与一定的贷款期限内,对于农户的贷款不需要抵押物进行抵押。采用"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根据农户的生产周期确定不同的贷款期限,手续简便,利率优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政策遏制了农村村民间的高利借贷行为,是我国减少民间贷款的一种重要方法。

(3)农村信用社不断优化农村资金的结构

总体而言,农村的资金储备量还是很大的,但是由于农村人民保守的思想观念导致资金不能灵活的流转。例如,一家农户手中若是有些闲钱,他们就会将钱放在家中而不是存入银行。而农村信用社在宣传存款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好,由于农村信用社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务"三农",因此,在农户的意识里农村信用社的地位较高,所以,农户比较信任农村信用社,会将钱存入农村信用社,因此,农村信用社囤积了大量的资金。在以前,由于囤积了这么多的资金却没有较多的投资途径,因此资金没有加以利用。而现在农村信用社对农户提高贷款的金额与形式,就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对农民提高信贷不仅能增宽农村信用社资产的投资途径,而且还同时还转变了农村与农村信用社的单一资产结构。将资金借给农民不仅在带动农户积极创业,增加收入的同时,又在不断的提高农户在农村信用社的信用等级,信用等级增高又可以使农户更容易的进行贷款,形成良性循环。

(4)不断完善对农村的金融服务的相关规定

在不断加强对农村进行服务的同时,农村信用社也在不断的完善对农村的金融服务的相关规定,主要做法有:一是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相关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必须按照贷前调查-贷款时严格审查-贷后追踪服务的流程进行每一次的贷款,要认真自私的审查贷款风险,如果一旦发现较大风险就必须以书面风险提示,为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间接地保障了存款人民的资金安全;二是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为了确保健康的信贷体系的建立,降低信贷资金风险,农村信用社严格的执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追究信贷过程中各个环节人员的责任,规范主责任人的行为,防止因为某些相关工作人员的缘故使得一些农户贷不了款。

(5)农村信用社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投资

在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业务进行得红红火火的同时农村信用社也不忘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要做法是:首先,相关农村信用社的调查人员对所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考察,如果发现相关企业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的过程中有资金的问题,就会对相关企业进行资金的投入;接着,在资金投入之后,还要对企业的建设进度进行跟踪,考察所投入的资金是否落到实处。例如,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相关农村信用社的调查人员了解到农户在用水方面的问题后,对相关农村进行了投资,极大地改善了农户在进行耕作的环境,有利于保证村民的用水安全与农田灌溉。还有其他的工程如交通等等。

3 总结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我国农村信用社应该不断加强对自身的管理,结合我国当前农村发展的新形式,积极发挥农村信用社的自身作用,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不断的更好的服务"三农",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农村的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 农村农民社会保障 经济发展 土地流转 土地保障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21-01

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是目前国家在农村必需实施的一项保障措施,是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支付向农村农民提供生存保障,满足农村农民基本需求的政策措施,是稳定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方式。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村农民得到保障的依据,是满足农村农民社会保障需求,维护公平正义,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农村土地已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农村土地流转是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再配制,产生最大收益促使农村经济发展的效途径。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土地仍然是农民生存的安全保障线,很多农民不愿意经营土地又不愿放弃土地,使土地不能顺利流转,降低了土地的使有价值和利用价值,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一、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阻碍了土地的有效流转

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能使农民没有顾虑摆脱土地束缚,有效进行土地流转,没有合理的农村社会保障对土地保障的替代,农民就不会离开土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缺乏与农民工相配套的保障制度。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对城市居民是一套政策,对农村农民又是另一套政策 ”,用于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范围小、基底少,而城市保障制度是按城市基本生活保障制定的,进城务工农民不能享受,没有农民工进城的社会保障制度,严重地阻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出,也就阻碍了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二是农村农民社会保障费用少,最低生活保障有待提高。我国农村农民的保障制度建立的较晚,社保基金少,农民在面临的市场风险、生活风险时束手无策,为了生活,还得依靠土地、致使农村土地流转畅受阻。三是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渠道单一,农村农民养老金很低。在保险基金的筹集上,资金来源是以农村居民个人、集体以及国家财政三方共同筹资为主要形式。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养老保险制度还在发展阶段,没有重大突破,还没有建立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四是农村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发放、保值增值进行高效管理的机构不健全,支出水平难以控制,影响着农村农民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建设与农村土地流转的联系

1.土地流转需要可靠的农村农民社会保障支撑

可靠的农村农民社会保障是农民摆脱土地束缚,没有顾虑地实现土地流转的依托。没有可靠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对土地保障的替代,农民不会真正离开土地,流转出土地。要想农村土地流转顺利实施,需要满足两个根本条件:一是农村劳动力能够稳定地进入二三产业,家庭收入远远大于农业收入。二是农民在二三产业失业后,社会保障能够为他们解决生、老、病、死、伤、残等事故风险,使生存有保障。这两个条件我国还无法保证,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

2.建立健全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能使土地流转的建立长效机制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大多数农村仍处在被动要方市场,农村农民的土地只是被动地租用部份土地,剩余的土地要么必须在家经营,要么搁荒外出打工。最重要的是,因没有健全的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农民外出打工失业最终还是要回来收回土地依靠土地,使流转出的土地又回到农民手中。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必要的配套制度之一。我们可以从两者的关联性来分析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对农村土地流转长效机制的促进作用:首先,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促使农民彻底从土地中走出来,不再依靠土地,流转出的土地属于国家和集体统一规划经营。其次,健全的农村农民社会保障使农民彻底脱离了土地,有可靠的社会保障支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外出打工和为土地规模经营者管理农田所得,农民对土地没有经营权和支配权,使流转出的土地让使用者放心长远规划,产生最效益,建产长效机制。

三、意见与建议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不容乐观,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多数农民处于进退两难之中,在家经营土地,有限的土地取得的收入又不能满足货币支出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农民社会保障的不健全,外出打工但收入的不稳定又不能保证生存、生活的需求,使得农村土地最终是他们的落脚点。因此建立健全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让农民从土地中彻底走出来,对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是我国经济发展上一台阶的根本出路。

1.建立健全农村农民外出务工相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外出务工土地流转交给集体的农民在政策、社会保障方面着重考虑,制定确实可行的农民工保障政策。

2.完善农村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解决农村农民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加大农村老年人及丧失劳动力的养老,确保老有所养。二是在农村对让出土地的农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三是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确保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来源,逐步提高标准、扩大覆盖面。

3.尽快建立农村农民养老保障制度。

试点逐步进行,完善新农村养老体制建设:(1)提高农村农民老年人养老金,让农村老年人生活有保障。(2)建设农村养老院,让农村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3)对老年人加强组织管理,组建老年服务社,为社会贡献余热。

第9篇:农村的经济发展范文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持续推动力,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正向关系。金融体系越完善,就能更好地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经济发展得也就越快;反之,经济发展就越缓慢。同样,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其金融市场与金融结构的发展水平也就越高。由此看出,努力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发展水平的滞后,将有碍于经济增长。将上述金融发展理论应用于农村,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推理:农村金融发展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为农村生产经营提供一切金融服务,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金融动员和金融资源配置,从而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

国外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上主要存在三种观点: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二者呈正相关关系;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被过分夸大,它并没有推动经济的发展;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国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也得出了不尽一致的结论。国内对整个中国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在对区域性的某些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为负相关关系。结论的不同可能与学者采用的实证检验方法和度量指标不同有关。尽管在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有不同的观点,但主流的结论是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农村金融体系作为一种金融制度安排,是连接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供给与需求的重要渠道,对农村经济增长应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外研究普遍认为农村存在金融抑制,需要对农村金融实施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国内学者对农村金融发展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中,也大多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落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2我国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我国农村金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河北香河县成立我国近代最早的信用合作社。新型金融机构的运作以可持续发展为优先目标,完全由市场主体自愿参股,政府主要发挥监督、管理与引导作用。新型金融机构的引入不仅开放了农村金融市场,也给农信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促使其改革。我国农业的发展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处于劣势状态,函待提高。同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几经改革,但发展水平一直以来都比较低。我国贷款几乎全数投向了工业和服务业,而农业仅仅占据了极小的比例。这些现象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不够完善,在对农业的金融支持上效果并不显著,即农村金融存在抑制。研究显示农业并不存在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农村金融并不存在抑制,与前面进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村金融规模时得出的结果相反。但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农业贷款的余额大于农业存款,只能表明它相对于农业存款是有效率的;但这并不表示在农业的发展上,农业贷款的供给就是充分的。很可能是因为农业存款余额本身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所以农业贷款与存款相比才具有相对优势。

3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在农业方面存在抑制在本文中这种抑制主要表现为我国农业贷款的供给不充分,尤其是真正用于农业的农业贷款不足,它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即农村金融发展没有显著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那么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为何存在抑制,即农业贷款为何不足。我国的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供给型金融抑制,即我国农业贷款不足,主要是因为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不足。需求性抑制,即农户对该部门资金需求不足导致我国农业贷款规模小也存在,但它只是从属现象。

(1)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资金的供给不足目前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组织机构主要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邮政储蓄所,但是它们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向农村尤其是向农户提供充足的资金。

(2)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受到严格管制,减少了农业资金供给来源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存贷款利率普遍较高,往往是官方金融组织的数倍,使借款单位的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影响了农村经济主体的发展后劲。同时它的组织行为不规范,部分经营混乱,容易产生金融欺诈,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甚至扰乱金融秩序,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另外,由于农村地域范围广,交通不便等原因,政府对农村金融组织监管的运营成本较高,难度很大,因此政府对农村金融采取比城市金融更加严格的金融管制,限制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减少了农村资金的供给来源。

(3)农业贷款风险高,农户缺少贷款抵押物

农业作为弱质产业,资金回收期长,收益率低且风险较大,因此农业贷款涉及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高,农民收入低,借款之后还款的风险较大。金融机构从规范经营规避风险的角度出发,设置了繁杂的抵押担保等手续。由于农户本身资产较少,其拥有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并不能作为抵押物,金融机构缺乏放贷必需的担保物,再加上服务对象较为分散,大大提高了放贷的交易成本和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对农村的金融服务中多存少贷、或只存不贷的现象相当突出,甚至很多金融机构逐渐退出农村市场。这样一来,农户无法进入融资环节,严重影响了其融资能力。

(4)农户融资需求不足

市场交易中,风险大成本高。面对这些风险,在缺乏克服风险的政策工具的条件下,多数农户选择经营传统农业,不敢也不愿意改变,如改种植经济型农作物,发展牧业渔业等,从而减少了农户对资金的投资性需求。

3.2对策分析

3.2.1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农业信贷收益考虑到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农户的借贷能力等原因,贷款利率市场化将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然而在三农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我们必须要解决当下农业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因此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政策型支持,建立财政补偿机制,提高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收益,使其将资金投入农业领域,促进农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农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