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农业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现代农业经济;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是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农业技术推广得到专家与学者的关注与重视,充分显示其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作用,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1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
一般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包括3个层面,即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及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1.1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即以大学或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为依据,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推广给农民,使农民能将新知识与新技能应用至农业生产过程中,达到增产的目的,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1]。技术指导是狭义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1.2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即在技术指导基础上,增加产前咨询指导及产后的销售服务,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与组织农民经营均属于该范畴。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是对狭义农业技术推广的拓展深化[2]。教育是广义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1.3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指基于农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作用下,通过多样化形式,使农业新成果、新信息扩散至三农中,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推动三农综合发展[3]。沟通与咨询是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2现代农业经济中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2.1农业技术推广是传播科技成果的纽带科技成果的传播以农业技术推广为媒介,将农业技术扩散至农业生产中,指导农民农业生产。科技成果是农业专家与学者研究的成果,基于实践基础上得以归纳、总结和研发的农业成果。如何有效将农业科技成果传播至农业生产中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农业技术推广作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媒介,充分发挥着其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纽带作用。
2.2农业技术推广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目的在于转变现实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过程中具有促进作用。农民以农业科技成果为指导,优化农业种植技术与生产技术,以农村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为依据,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3农业技术推广有利于新科技成果的创造
若想满足农业生产力发展需求,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应以农业技术推广情况为依据,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新技术成果研发中的创造作用,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熟知农业技术推广情况、农业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农业发展状况,为研发新科技成果提供依据,保证农业科技成果研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4农业技术推广对农民综合素质具有教育作用
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诸多农民仍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利用农业技术推广的教育作用,结合多样宣传方式,使农民接受并认可农业技术推广。
2.5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方针、政策等的制定具有参谋作用
基于农业技术推广作用下,农业技术推广员充分掌握了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存在问题及农业发展基本状况,为制定新的农业方针及农业政策提供依据,是农业科技成果再完善的基础,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
3小结
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保障。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纽带作用、促进作用、创造作用、教育作用和参谋作用,推动农业发展。
作者:蒋洪元 单位:云南省巧家县老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刘剑飞.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关键词: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未来局势
俄罗斯是世界军事大国,在综合实力方面与美国难分伯仲,但是俄罗斯的粮食产量却处于世界倒数水平,不得不靠大量进口粮食来满足国民生活需要。中国是世界粮食产量大国,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面积少等因素,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依然是国家的巨大挑战。尽管国家早已着手解决三农问题,但是从全国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部分地区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业中对原有生产要素增加投资的收益率低,对储蓄和投资缺乏足够的经济刺激,导致传统农业持续停滞落后,无法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如何通过农业技术创新来改造传统农业,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现代农业的概念
农业的发展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到现代农业四个发展阶段。现在一般引用的“现代农业”概念,脱胎于近代农业的发展模式,通常也将两者并在一起讨论。“现代农业”,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男耕女织的传统小农经济而言的,利用现代新型种植技术发展的农业。目前世界上对“现代农业”并没有非常确定的官方定义,因为“现代”二词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现代农业”的含义,也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获得新的内涵。文章另辟蹊径,从三个特殊的视角,去解释现代农业的内涵。
1.1生产效率
古代农业,主要采取人畜手动劳作的耕种方式,生产效率低下。首先,古代都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一家一户的劳力难以推进耕种和收获速度;其次,古代的耕种技术落后,主要以“二牛抬杠”为主。即使华北平原开发了新的耕种技术,也因为古代闭塞的交通难以将先进技术传播;再次,古代没有先进的化学肥料以及人工降雨人工施肥等条件,农作物生长主要靠自然光照和降水,农作物遇到病虫害也只能听天由命,“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模式未知性太多;最后,古代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四季劳作不同还要受地主的压迫,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而现代农业不同,借助人工降雨人工施肥天气预报等先进科学技术,能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先进的耕种工具,提高了耕种的工作效率并且保证了稳定的工作质量。农民对自己耕种的土地拥有自主选择权,收获的多寡都是自己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1.2机械设备
古代农业主要以犁、耙、铲、锨等作为耕种工具,是“二牛抬杠”式的耕种模式。这种种植方式速度慢,一次性耕种面积小,受天气,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大。农作物收获也只能靠镰刀等工具收割,人畜运载,消耗时间长但是效率低。现代农业建筑在工业技术发展的动力基础上,借助现代先进的农业机械,一天就可以完成古代耕种工具一个月的劳动量。在播种时,播种机一次性可以完成两米宽土地面积的播种任务,并且人只负责开播种机,更先进的西方国家,甚至实现了无人驾驶播种机的耕种模式。农作物收获时,更是省力,现代化的收获机械,可以实现一次性收割农作物秸秆,粮食颗粒脱壳,粮食装袋三项工作。是农业生产技术革命性的变化。机械设备是现代农业区别于古代农业最主要的动力基础。
1.3劳动者技能
劳动者技能也属于界定现代农业概念的一部分。古代农业的劳动者,在年复一年的耕种实践下,自然也积累了一部分耕种经验。但是这里要说的劳动者技能,是关于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的,关联新的科学种植新知识的劳动技能。为了促进农业更好更快发展,国家大力支持农民学习新的种植技术,也鼓励更多农民放弃传统的种植谷物小麦类粮食,转而去尝试养殖业,渔业以及新兴的蔬菜果树种植等新领域。政府也着力于投资农村果树修剪技术培训机构,养殖业培训机构等各种培训机构的建立,力求提高中国农民的种植技术,让科学知识帮助传统农业发展,让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带动整个农业生产界活跃起来。
2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要探究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首先要对概念进行充分了解。农业技术的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农业技术创新仅仅指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发明改造的新的种植技术或者种植机械。广义的农业技术的创新还包括农业创新技术在具体种植过程中的应用结果,涵盖了农业生产新技术从开发到完善的过程,并对整个农业生产要素进行重新分配,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产生多种经济效益的总和。文章主要从广义角度阐述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2.1生产效率提高
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农业技术创新作用的体现。例如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采用了套种模式,即稻田种水稻也养鱼。水稻的花粉散落在水田里,成为了鱼最好的饲料。鱼的游动也能帮助水稻松土,排泄物更能帮稻田施肥。农民一次性可以获得两份收入,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例如我国高原地区,山地多,平原少,传统种植方法所生产的农产品从产量方面无法与平原地区竞争,这就意味着面对耕地较少的实际情况,首先要发展高效农业,引导农户精耕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质量为目标,加强现代农业知识、技术的推广应用;围绕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加大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结合高原、山地地貌特征,推广普及各类农用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从而达到生产效率的提高。
2.2生产质量提高
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生产质量提高,重点表现在大棚蔬菜种植以及农田施肥上。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例,现在大棚内都建有电子监测仪,能够随时监测蔬菜的生长情况,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土壤状态等,根据电子网络的精确分析,得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全自动的大棚管理模式,更会实现自己开棚顶接受光线,自动喷水施肥等种植技术。未来5G移动通信技术在蔬菜种菜方面的应用,更会实现蔬菜与电子系统的互联。针对播种的质量方面,以东北人参种植为例。人参作为珍贵的药材,其种子价格昂贵,一斤都在三百元左右,前期资金投入巨大。传统的人参种植,是采用人工手抓撒播的方式,手掌容量的大小,播种人员的经验,播种人员的专心程度,甚至自然风向都会影响种子撒播的均匀度和实际入土数量。人工难免会出现种子撒出实际面积的情况,种子的浪费在所难免。但是中央十套播出的《我爱发明》栏目中,有人发明了人参种植的机械,类似于大型小麦播种机,可以保证每一粒人参种子都能播种下土,提高了播种质量,受到大力推广。
2.3农民素质技能提高
农业创新技术的应用依托于农民的个人素质和技能。在传统农业时代,农民大都是“经验式”的播种和收获,利用牛、马犁地,几乎不需要很高的技能。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民掌握信息化技术、新兴种植技术、新型农用机械的使用等,而且要不断更新已掌握的的知识和技能,这无形中提高了农民的技能,提升了农民的素质。
3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注意事项
凡事都有两面性,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也不例外。在大力推广创新农业技术的同时,也应当清楚看到创新技术背后,存在的隐患和挑战。具体如下:①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在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隐患。因此必须思考如何科学利用农业创新技术;②育种科技的快速发展,涌现许多高质高产的品种。这些品种大规模的种植,会间接淘汰低产品种,导致农产品种类单一,失去多样性。而单一品种容易产生病虫害;③农业技术的创新是建立在工业和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且必须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与土地。
4结束语
现代农业科技的大力发展和创新,一方面给人们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帮助,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也给人与自然的相处埋下隐患。到底应该怎样科学利用农业创新技术,这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工济民,刘春芳,申秋红.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09(2).
[2]石明权,陈宏.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9(2).
关键词:现代农业;新型农民;农民素质
中图分类号:F3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0-0024-02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把农业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成败。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才能让他们掌握运用现代物质装备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掌握转变经营方式的本领,形成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源泉,从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一、发展现代农业对农民素质的要求
农民只有具有较高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民的文化、科技、经营管理等素质对现代农业发展尤为重要。
第一,现代农业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影响其对新技术、新品种、食品安全意识、标准化知识的接受程度。很多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低,对农业科技接受能力不高,市场意识也比较淡薄,从而难以及时地对农业生产进行调整。
第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民科技素质提出较高要求。现代农业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掌握者和运用者。拥有较高科技素质的农民,能够更好地运用各种新的农业技术,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成果的转化。可以说,农民的科技素质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现代农业能否实现。
第三,现代农业要求农民具有相应的经营管理素质和市场意识。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地位会更加明显。因此,要保持并提高我国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
二、我国农民素质现状分析
一是文化素质较低。据统计,2006年,全国农村劳动力文盲率为6.7%,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从业人员占79.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仅为14.2%。从反映人口素质的监测指标看,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农民文化程度低,大多数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直接影响他们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是科技素质较低。据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进行的“农民眼中的中国农业科技状况大型调查”结果显示,在是否采用农业科学新技术的问题上,主动采用新技术的农民只有29.7%,不到1/3。2003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具备科技素质的农民仅占0.7%,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城市居民的1/6。
三是经营管理素质低,缺乏市场经济意识。绝大多数农民缺乏经营观念和科学管理方法,市场意识淡薄,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差,很难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动态。而且,绝大多数农民都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或培训,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对待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三、培育新型农民的对策建议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需要政府、社会、农民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尤其是对农村教育、农民培训、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政府的投入更具基础性和引导性。从农民角度来讲,要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提高农民自身投入能力;要加强宣传,切实转变农民的观念和意识。另外,还要广泛吸收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三农”的建设中。
第一,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新农民必须有新文化、新知识,加强教育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树立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观念,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求,建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综合化的农村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今后,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取得的成果,优化和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在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应积极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注重加强农民培训。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营管理培训,以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现代农民;另一方面,要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求,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另外,要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为农服务的保障体系,创新为农服务的形式,增强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效果。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任重而道远,任何时刻都不能放松这根弦。
第二,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资,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健康投资是一种可以带来预期收益的生产性投资,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政府应转变观念,把公共卫生支出当作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同时,注重对农民的引导和宣传,增强他们的健康投资意识。进一步巩固和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规模,确保新农合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第三,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和宣传,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农民素质离不开农民自身的参与。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直接参与者,要切实尊重农民的实际需求,耐心细致地对农民进行宣传,让农民真正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只有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柯炳生.对发展现代农业中若干问题的认识[J].教学与研究,2007,(10).
[2] 柳建平、张永丽.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与启示[J].经济纵横,2007,(10).
[3] 叶凤刚.现代农业视角下农民的素质问题及其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8,(09).
[4] 李培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民素质现代化[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02).
[5] 韩国强.人力资本视角下农村教育体系的构建[J].北方经贸,2009,(05).
[6] 王广深、罗志彬.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及其时代特色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0).
农业现代化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现代化仅仅是生产部门的现代化,是指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农业,就是把传统的不发达的农业转变为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发达农业的过程。广义的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不仅包括农业生产部门的现代化,还包括制约、支撑农业部门发展的社会经济内容,如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农村城镇化水平、农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因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就应当包含一些必不可少的社会经济内容,必须把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作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其实质内涵与衡量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与完善。总的来看,目前世界农业总体发展趋势是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而且同时现代农业也将向更高层次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对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培养现代农业人才、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等诸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以现代化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开始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由温饱向小康的重大转变,从而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概念,也是一个动态概念,不同国家、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内容,也有不同的工作要求。从农业农村的发展环境看,我国目前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必须把握新的发展机遇。从农业农村的深刻变化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战略转变阶段,必须创新发展模式。特别是逐步提高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迫切要求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在这个重要的战略转折期,必须尽快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从农业农村的重大任务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攻坚爬坡阶段,必须积极应对严峻挑战。
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统筹发展、和谐发展,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目前发展现代农业产生的问题
1、城乡对立现象依然客观严重。虽然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在加快,但是我国城乡封闭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我国长期采取的经济社会政策是向城市倾斜,是靠牺牲农业的利益来推动城市的发展;二是绝大多数城市的城市功能脆弱,既无经济辐射力,又缺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纳力。
2、在传统农业地区,农业基础条件仍很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有些贫困山区的农田水利和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较差,路桥失修严重,河道不畅、送水排涝功能锐减,造成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产出效益较低,农业招商引资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以上问题对农业的危害常是灾难性的。彻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十分紧迫,否则,农民大幅增收根本无从谈起。
3、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对现代农业发展认识不足。农民现有的文化素质,无法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无法接受高科技含量的种养技术,制约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导致现代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科技水平较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不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也使得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不高。技术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环境退化等问题。
4、农业产业体系不全。近年来,尽管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但是大多数是初级产品,第二、三产业对农业支撑作用不大。农户之间生产经营的关联度低,长期分散经营,农机、农技、供销信息“独立自主、很少往来”,造成农产品成本高、经营风险大、常出现“卖难”问题。我国的农业正面临着国际优质农产品日趋的激烈竞争,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形势更加严峻.产业化进程的缓慢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5、财政支农投入不够,支出投向有待于规范。政府资金投入有限。政府财力有限,对现代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加之资金使用分散,缺乏有效整合,不同程度地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传统农业地区由于工业骨干财源匮乏,公教人员工资、政府运转、社会保障、政法文卫支出等确保项目多、任务重,在上级转移支付后,仍普遍存在较大的收支缺口,使得传统地区财政支农支出难以达到《农业法》等法规条例规定的比例标准。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一是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科学发展观是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思考“三农”问题,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把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科技兴农、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步伐,逐步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是必须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农民利益作为根本点。落实好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真心诚意为农民办实事,依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有效激发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必须把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主要目标。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来开展。
三是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区域布局、合理规划是提升现代农业规模效益的客观要求。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最佳适宜区和效益优先原则,按照“做优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强特色产业”的要求和“突出特色、规划先行,注重规模、相对集中”的思路,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这篇文章,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四是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要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依据,遵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规律,准确把握我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所处阶段及其特征,采取综合性措施,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培育主导产业为切入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和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通过项目、技术和政策支持等措施,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努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积极开展优势农产品名牌创建活动,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品牌。
五是推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的工作重点,在于把各方面建设的内容在示范村综合集成,为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提供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在行动推进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评价建设效果,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各地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后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农业园区;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X171.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1.022
Analysis of Eco-agricultural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Basing on Post Modern Agricultural Theory
CHEN Shou-yue, WANG Lia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inyi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276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ostmodern agricultural, clearly and design relations between, and the conceptual planning Hebei Lyurun of Eco-agriculture park, target loc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design and functional zoning in four aspects, expounds theory of the post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agricultural park should be used, in order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future design research word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Key words: postmodern agricultur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1 研究理论
1.1 后现代农业
美国学者C.迪恩・弗罗伊登博格认为,后现代农业[1]是在现代农业基础上的价值转变与价值拓展[2]。国内许多学者认为,所谓的后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两者之间不仅是时间上的差异,还是内涵上的区别。后现代农业本质上是大农业的开发、利用及其产品生产前后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农业超大产业化经营系统。后现代农业注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农业的生态服务、社会支撑功能,注重农村的三生(生活、生态、生产)协调,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重视农业的多元化功能拓展,如生产、娱乐、生态等[3]。
1.2 农业园区规划设计
农业园区规划设计一般包括总体规划的项目设计。农业园区总体规划,是依据园区立地条件,对给定农业园区的发展理念、功能定位、项目建设、区划布局、基建完善、景观设计、环境保护、组织管理体系、运营机制等进行策划和总体安排,而项目设计指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具体的项目进行构思,并给出详细表达[3]。
1.3 后现代农业理论体系是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理论来源
后现代农业以农业生态化作为农业转型的主要方向和关键所在,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信息装备输入组织生产,要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协调生产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优化品种组合,建立良好的物流系统,实现三大效益高度统一[4]。农业园区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把保护和优化环境放在首位,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休闲环境景观和空间,确保农业园区生态可持续发展。
1.4 后现代农业理论体系是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哲学基础
后现代农业要求推动“双赢”的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实现效益最大化和危害最小化,实现生产与环境保护的最佳平衡。农业园区规划设计要求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约束性压力,严格保护生物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同时改善生产条件,确保园区农业的三大效益的高度统一。这与后现代农业中提倡的生态永续性理念不谋而合[5-7]。
1.5 后现代农业理论体系是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后现代农业是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农业科技设备,坚持生态保护原则,将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范畴中各环节,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农业园区设计过程中要在资源环境条件及各产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对各产业链做出有效延伸与合理串联,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8-9]。
2 研究区概况
园区位于京、津、冀大城市群的腹地,靠近全国政治中心,处于华北经济中心双巨城中心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以及京津城际交通线中心,是京津城际中心花园,华北和东北的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通道的咽喉。区位优势明显,距北京国际机场60 km,距天津滨海机场80 km,距天津港约80 km。园区的公路、铁路、高速公路贯穿廊坊南北,四通八达,市郊铁路,京山、天津、塘沽高速公路,廊万路,京津高速铁路横穿东西,104国道、光明线近在咫尺。位置得天独厚,是成为园区进行招商引资的重要筹码,为园区农业的成功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农业开发理念与目标定位
3.1 农业开发理念
在京津冀一体化组团发展背景下,立足京津大都市区的先天优势,以“服务首都、融入首都”为定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产业兴园”为理念,加快培育主导产业;以“高效出产、享受生活、生态保护”为核心功能,推动园区多元化开发;园区的建设为建设“平原森林城市”任务,完善和优化廊坊市城市功能提供了一种现实途径。创立一个工农有机结合的商业盈利新模式,实现绿润集团的使命与战略,打造“廊坊绿谷”和绿润集团“农林综合体”。
3.2 农业发展目标定位
综合园区区位独特性、水资源限制性、文化特殊性、环境约束性的特征,以及京津发展预测、区域内外农业现状以及开发的目的与理念,借助区域发展优势,将园区农业发展成为最具创新的城郊型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最安全的优质彩色苗木精品研发生产供应中心、世界首个城乡一体循环型生态农业示范区和全国一流基于农业的综合生态休闲服务区[10]。
4 产业组织结构设计
农业产业框架设计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园区资源环境条件及各产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对各产业链做出有效延伸与合理串联,从而保证农业充分融入生态城总体产业发展大环境,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内外部分工合作体系,维护园区的生态平衡。
园区生态城生态环境良好,区位条件优越,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结合前面几个章节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园区发展以下产业较为较妥当:
(1)基础产业:苗木驯化繁育、中药材种植、绿色(有机)鲜果种植、林下经济;
(2)主导产业:生态休闲旅游与农商服务、工厂化植物生产(花卉苗木);
(3)衍生产业:废弃物CPU②(食用菌生产、有机肥生产、沼气发酵池、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站等)。
坚持以“绿色、环保、低能耗”作为生产标准,逐步建立低污染、低能耗、高产出、竞争力强的园区。
5 农业产业功能区划
5.1 总体功能分区
根据园区生态城市总体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确定“一环、五区”。一环:彩色大道内环线;主体建设区:农林科技展示区、都市花木体验区;配套建设区:高效生态农业种植区、观光农业风情区、私家农庄休闲区、市民公共服务区。
5.2 重点项目建设
(1)彩色大道内环线围绕园区内环路两侧设计,以花期果期相交错的果树和流光溢彩的苗木、林果为要素,既是良好的防护屏障,又构成优美的外向型景观,也可沿环形道路,精心设计建筑、小品和休憩等设施,突出文化主题和内涵及多个景点的连续性,并结合植物造型布置,开展赏花、采摘、摄影和自行车骑游活动等。
(2)农林科技展示区规划面积27.13 hm2。分为自然、农林、未来等三大主题板块,是园区景观、文化、服务、活动、高档设施、赢利和公益项目精品的聚集区。包括光伏温室、高档花卉温室、育苗温室、现代农林展示中心、苗木科技研发中心、管理服务培训中心、高档彩色苗木展示区、停车场。规划主题为展示高新农业科技,集锦现代缤纷园艺。
(3)都市花木体验区规划面积83 hm2。确保园区大规格苗木繁育主体地位,是园区景观建设重要组成,也是美丽乡村高档社区的门前花园。精品大规格苗木区、珍稀苗木种植区、林下经济示范区、苗木绿谷、都市花廊等。
(4)观光农业风情区规划面积23.4 hm2。依靠产业背景,以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体验为核心吸引力,包括异域农业风情区(荷兰农园、法国农园、日本农园、韩国农园)、房车营地、树屋营地、拓展训练基地、阳光草场、农耕展览馆、草地婚礼、珍稀动物世界、休闲主题庄园(薰衣草庄园、海棠庄园、郁金香庄园)等,规划主题为汇聚欧亚精彩农园,展现海外乡村风情。
(5)高效生态农业种植区规划面积18.13 hm2。通过露地和设施相结合的栽培方式,采用灌溉微喷节水化、水肥一体化、生物防治等果树栽培新技术进行设施管理,结合不同的季节,开展赏花和采摘项目。包括百草园、设施果树园。规划主题为展现果林缤纷精彩,品味城中果园风情。
(6)私家农庄休闲区规划面积27.3 hm2。以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体验为核心吸引力,形成家庭农场承租、文化体验、休闲生活的魅力农场。包括人工湖、木屋别墅、水上餐厅、人工湖、大棚、菜园、停车场等。规划主题为体验家庭私有庄园、漫步低碳农林公园。
(7)市民公共服务区规划面积21 hm2。通过生态环境的打造,为廊坊市民营造一处修身养性的农业公园性质的公共服务区,吸引人气,扩大园区的社会效益。规划包括都市彩色广场、农耕雕塑、人工造林示范区等。规划主题为鸾凤筑巢吸人气,和谐共建生态城。
6 结 论
后现代农业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与现代农业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更加注重农业发展的生态化、永续型和综合性,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11]。农业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展示的窗口,其规划设计过程中融入后现代农业的理念与内涵,必将丰富完善区域性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理论体系,提升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水平,以期为我国发展后现代农业提供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 周淑景.农业发展战略转变与后现代农业[J].财经问题研究,2004(11):73-75.
[2] 陈成斌.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53-55.
[3] 曹仁稳.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福建热作科技,2003,28(3):110-117.
[4] 林祥金.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3(7):76-80.
[5] 董慧.后现代农业是可能的[J].与现实,2008(5):124-127.
[6] 胡晓兵.现代农业技术异化的表现及其根源探析[J].学术交流,2007,159(6):96-99.
[7] 王凌香,孙金福.世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及我国后现代农业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1(7):369-372.
[8] 吴人韦,杨建辉.农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期刊,2004(1):221-229.
[9] 潘润泽,李春德,李俊峰,等.农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3):61-63.
1.发展失衡造成现代农业物流脱节
中国幅原辽阔,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造成了农业物流的脱节,影响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尽管我国西部有了大开发的优惠政策,西部的经济也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却没有因此而减少,而且还有加大的趋势,我国的东部,普遍发展比较好,人口也相对比较集中,基础设施也较西部的完善得多,不仅对农业物流的需求比较多,而且物流企业的发展也比较快,这些有利的条件决定,在东部地区农业物流现代化的进程会更快更好。而相对来说,中西部地区就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除此之外,城乡之间也同样存在着经济、消观念等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而且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普遍比较低,这就制约了农村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相对好得多,现代物流在我国许多城市都在发展得比较好,如此一来,城乡这间的物流就出现了一道缝隙,造成农业物流的脱节,这势必严重影响整个农业物流的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2.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制约现代农业物流发展
现代化的物流需要许多配套的设施,不仅需要交通运输方面能够合理,还需要通讯比较发达,更需要仓储有合适的地方,以及环保等各个方面都要跟得上才行。众所周知,基础设施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物流的效率和效益。近年来,我国政府已经加大了基础设备的建设进程,也对一些陈旧的设施进行了改造,尤其是对西部和农村地区,国家的优惠政策加速了这些地区的发展,但是,就目前的发展来看,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这种不足严重制约着农业物流的向前推进。
3缺乏宏观调控给现代农业物流发展造成困难
现代物流需要现代的管理调控机制,而就当前的情况来说,我国的农业物流在宏观调控方面还很缺乏。各有发展区域,各有发展空间,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普遍。却没有一个机构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对农业物流进行管理协调,这势必会造成机构的重复设置,人员的大量浪费,更造成了重复性的建设和投资的资金浪费,也势力会造成政府管理部门对物流企业进行引导、扶持的缺乏,从而影响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
4.认识不到位阻碍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
尽管目前已经有专家、学者开始努力研究并探索我国的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问题,尽管政府也很重视农业物流问题,尤其重视农业物流的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但是,由于我国的物流行业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农业物流的起步更晚,所以现代的物流意识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对物流的认识还很不到位,“重生产、轻流通”的错误认识普遍存在,还有太多的人只是把农业物流看成是把农村田地里种出来的,海里、河里、湖里养出来的,山里采摘来的那些产品运输出去。根本没有从更深层去认识,去理解现代农业物流的真正作用,所以更多的农产品企业或是个人,完全满足于自营式的物流方式,并乐得其所。而相反的,对现代农业物流不闻不问,大有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姿态。
5.从业人员质量偏低对现代农业物流发展不利
现代的物流不仅要有现代的配套设施,还要有现代的意识、现代的管理。据有关部门的数了统计,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小学就要读5至6年,那么这个7年就意味着,不足初中毕业生水平。由此可以想见,在现代物流这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协同合作的行业,是无法依靠这样的一个群体来高效地完成重任的,换一句话说,农民如果不具备现代化的知识结构,想实现中国现代农业物流,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如此,虽然我国农业物流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还是比较迅速,全国各地对物流的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也是大量的,而与此相对,目前的我国恰恰极其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据资料统计,我国物流人才缺口数百万人,而中高级人才的缺口也要数十万人,而我国培养这类人才的高校却屈指可数。整个物流行业如此,可以想到从事农业物流的人才就更是凤毛麟角。毋庸置异,从长远看,从业人员数量的严重不足和素质低下,都会严重制约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进程。
二、应对农业物流问题的策略
1.科技是农业物流发展的支撑
现代农业物流已经与传统意义上的物流大不相同,科技含量占据了重大的比例,标准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网络化、智能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信息化在现代农业物流中的地位也越来越显见,科技成了现代农业物流链条上的重要支撑。因此,要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就必须加大科技的投资,除了要依靠政府的拨款之外,还要组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发展科技,为农业物流的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科技的发展,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如今高产水稻,高筋小麦等优质品种,无一不是高科技的结果;科技的发展,使农产品大大缩短其生命周期,比如多肽复合肥的使用,不仅让农民的投入减少,而且施用后农作物的品质也随之提高,其产量也相应增加,更可喜的是,此肥能例作物提前7-12天收获,可以让产品提前一周便上市,抢占市场先机,增加收益;科技的发展,还可以增加竞争力,又能够使物流在管理和交易方式上更科学、更合理,不仅提物流的效率,还能提升效益;科技的发展,还能够使仓储、运输的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科技的发展,还可以使保存、促鲜期更长,还可以使包装在省时省力的前提下更美观;科技的发展,还可以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适时跟踪,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总之,科技的发展,对推代农业物流的现代化进程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物流业的现代化,科技是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支撑。
2.加快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目前,农村的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为了适应现代农业物流的需要,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是必须要搞好的一项工作。这些基础设施除了上文介绍的科技之外,还有交通运输、通讯网络等内容在内。国内外的物流经验告诉我们,信息网络已是现代农业物流不能忽视的基础设施之一,是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必备。它贯穿了所有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乃至销售的全过程,影响着农业的发展,是现代农业物流中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农业生产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农业生产中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到底生产什么更科学更合理,都需要准确而及时的信息为指导;农业生产、物流服务、产品销售,无一不需要信息作为中间媒介。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信息和网络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开始研究和实施农业‘信息跨越’战略,这将推动政府决策信息化、农户生产经营信息化、农业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自动化和农业经营管理网络化的发展,实现资源快速合理配置,提高产品的信息贡献率和科技含量,实现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
3.加速培养专业性的物流人才
首先,应该在更多的高校里,设置物流专业,开设物流专业的课程,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的课程,并聘请国内外专家或学者任教。如此分层次进行不同的教育和培训,有利于形成人才梯度,以适应不同岗位的管理需要。其次,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应该转变观念,注意到教育和教学的社会需要性和“实用性”。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些物流专业的大专生,以加速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与其他高校形成人才培养梯度。第三,就是在课程内容的设置重点也要有所差异,物流管理、物流设计规划、物流技术是三个不同的专业性质,设置课程时不能笼统地设置一个物流专业,所有的学生上同样的课。而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有侧重点地传授相关知识。
4.完善现代农产品物流供应链
首先,“调动资金、政策等多种要素积极引导设立农产品加工尤其是深加工组织,完善并切实落实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各种功能,涉农供应链各节点组织本身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涉农供应链整体效益的发挥并反过来促进或制约自身的发展”[文献3]。其次,应“逐步实现涉农供应链各节点组织紧密一体化”[文献4],显然这是一条很光明的道路,走合作化的道路,一方面可以弥补个体的资金不足、人力不足、技术不足等劣势,还可以通过合作,增强实力,扩大影响,增加风险抵抗力。因此,建立合作化式的供应链战略联盟是十分必要而可行的。想建立一个健康的战略联盟,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更新理念,加强沟通。我们不能否认,许多物流企业还认识不到合作的重要性,还没有真正悟透共享与共赢的深刻内涵,一些暂时走到一起不得不合作的成员,也只是一时之需,并不是更新了理念的结果。因此,要想让这些成员充分认识到合作的重要,还需要加强宣传和引导,使供应链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理解供应链的整合管理的实质和内涵。必须加强沟通,尤其是处于供应链中主导地位的成员,更有责任、有义务、有必要将供应链的作用,让每一个成员都清楚,以减少或消除合作中的障碍。
(2)转变观念,同舟共济。传统的观念是同行是冤家,如今却要把多个同行,竞争中的对手联合到一起谈共享、共赢,一定需要一个过程。现代的农业物流供应链间的关系,与商铺集中在某一个区域,并归类经营而扩大销售量的作用和效果相一致,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供应链的每一个成员都转变观念,报着同舟共济的心,把收集到的有用信息共同分享,再根据多渠道收来的信息制定出共赢计划,以达到提高物流的效率和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 创意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10-03
Study on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Creative-leisure Agriculture for Songzhuang Town
Bao Shun-shu 1,2 DU Xiao-ming 1,2 ZHANG Qiu-ling 1,2 LI Miao 1 JIAN Bao-quan 1,2
(1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Beijing 100125; 2 Key Laboratory of Farm Building in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bstract Creative-leisure agriculture is a new kind of creative industries,which is based on agricultural resources,combining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and culture. It is an emerging industry through deeply expanding agricultural function and integrating with agriculture,technology,culture,and innovation.The article taking Songzhuang Town in Tongzhou District of Beijing City as an Example,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creative-leisure agriculture were analyzed,then the development and layout of creative-leisure agriculture in future were discussed. Final,characterization and brand development of creative-leisure agriculture in Songzhuang was provided.
Key words creative agriculture;leisure agriculture;urban agriculture;development model
创意产业是指“源于个体创造力、技能与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即依靠人的智慧和技能,借助于高科技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是资源、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业,这一概念1997年由英国界定。香港为了突出创意产业的核心――文化,将其改称为:“文化创意产业”。21世纪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快速发展,“创意”几乎遍布各行各业,甚至成为许多产业未来发展的新起点。
关键词:现代农业;现代农户;培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9—4399—04
近年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农户是农业生产力中最能动的因素,是农业经营活动的主体。农户的数量和质量、体力和智力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力各要素效能的发挥,直接决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因此,现代农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微观基础,培育现代农户对加快现代农业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从现代农业内涵入手,分析了现代农户在现代农业实现过程中的主体功能,并提出加快培育现代农户的措施,以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现代农业的内涵及与现代农户的关系
1.1 现代农业的内涵
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有赖于农业迅速稳定的增长,而传统农业不具备此能力,要使经济稳定增长,必须将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是在以大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术界对于现代农业的概念尚未统一。舒尔茨认为现代农业是农民获得并学会使用优良的新生产要素的结果[1]。蒋和平[2]认为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本质区别在于各自由不同的生产要素组成不同的生产力系统,现代农业是一种开放式、交换式和先进型的高水平农业生产力系统。陶武先[3]基于不同时期农业生产力状况,从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生产力各要素配置方式和农业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的相互影响角度,把农业发展阶段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主要表现为广泛运用现代工业科技成果、资本等现代化生产要素;农业劳动者具有较多的现代科技知识和先进的市场经营理念,使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最终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4]。李庆章等[5]研究认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综上看出,国内外学者无论从技术或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增长方式变革视角来理解现代农业,都隐含着一个共同的规律:解决农业问题和发展矛盾的过程中,农业经营方式不断地由粗放向集约转变,产业结构不断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产业链条不断地由单一的种养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并逐步实现生产工具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和经营理念市场化。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现代机械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生产使用现代机械设备提供了基础,农业先进机械设备的推广与普及,也加速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同时,使人力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并结合农业生产特点进行专业分工,实现农户生产的一专多能,从而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二是实现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科学化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普遍应用于农业,不但拓宽了农业生产领域,而且也使现代农业走上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现代农业也由原来的种植业、畜牧业等初级农产品生产、加工领域,不断扩展到微生物生产、生物化学和生物能源等多种产品领域。同时,也更加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更加重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是实现了以市场为资源配置手段,以现代管理理念进行经营的农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驱动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使现代农业的产业分工、地域分工和企业分工越来越细,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与其他部门相结合,逐步形成产供销联合、农工商联合的高度商品化的产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在现代农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1.2 现代农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微观基础
农户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元,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具体实施者和执行者。农业经营方式、生产经营理念主要是通过农户的具体劳动过程体现出来。家庭农户紧密的血缘和姻缘关系使家庭成员可以从多个方面认同家庭经营组织的整体利益目标,能够自愿地把成员间的要求和利益统一协调起来,最终使其意志协调一致。正是因为这一点,家庭农户才显示了与农业产业特征高度契合的组织品位。因此,现代农业的经营理念必须有现代农户与其相协调,才能保证现代农业的顺利实现。现代农户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具有信息观念、法制观念、用户观念和系统管理观念,不断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从根本上看,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必须有农业经济主体(农户)的积极参与和具体实施。马克思认为小农经济主要是指生产者对劳动条件的所有权或占有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个体小生产。这种小农经济主要是指农业中的个体家庭为基础的小生产和小块土地所有的统一,即以家庭农户为微观生产主体的小规模农场经营[6]。对于家庭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一直是西方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问题。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等家庭农户经济现代化成功,才告一段落。因此,国际农业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初得出公认的结论是,家庭农户经营最有效率(绝不是资本主义雇佣大农场)[7]。林毅夫[8]通过大量调查研究,也证实了家庭农场在降低监督成本、减少生产经营活动中“搭便车”现象,实现家庭内部劳动力的激励相容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也证明了家庭农户是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重要基石。与现代农业的特征相适应,现代家庭农户更应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现代家庭农户必须具有企业家理性,能对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作出灵敏反应,实现增产增收。现代农户的实现过程必然是传统农户思想不断市场理性化,数量不断减少,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也是现代劳动者技能不断提高的过程。此过程还必须加强对农户的培育,使其不仅会组织生产,还善于经营;不仅要懂得相关科学技术,还要熟悉现代科学管理,真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
2 现代农户在现代农业实现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根据我国国情,家庭农户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微观基础和重要主体,对现代农业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现代农户。
2.1 现代农户的意愿影响着现代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首先,国家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目的就是以实现最大范围、最大可能的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就是试图对具体的经济活动、社会行为发挥导向、协调、引领和控制作用。政策的受众主体由于认识水平和切实利益等因素影响,对公共政策的认知必然与政策制定的目标有一定背离。农户作为农村相关政策的受众主体,对农业政策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其贯彻执行的效果。例如,在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开始几年,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的调查表明,90%以上农户仍然在草原上偷牧。主要原因是禁牧政策使农户收入锐减,农户对该项政策的认知度低。近几年来,随着传统农户分化加快,有大量农户已经具备现代农户的基本素质,对这项政策的认知程度逐步提高,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现代农户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中具有更多的市场意识和自主决策权,因此,会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认知程度较高,政策被采纳执行的效果会更好。
其次,现代农户可增加对各项具体管理措施的接受程度。在现实国情下,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是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经营,增强生产基础的辐射作用,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现代农户具有较高的市场意识和企业家的理性。在典型的“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下,现代农户不仅能够接受龙头企业多赚钱、有指导和包销售的企业合作方式,而且还能直接面对市场商机,积极参与企业的市场经营。
2.2 现代农户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化
首先,现代农户能促使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是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现代农户既然有较高的市场化意识和企业家理性,那么,经济效益必将成为现代农户主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始动力。例如,河南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和种粮大省,在传统的粮食作物区,现代农户仅种植少量粮食用于自身消费,而种植经济作物和发展畜牧业及相关生产加工业的比例急剧上升,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其次,现代农户能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现代农户是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的使用者,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化机械装备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现代农户科学技术的掌握程度和现代机械设备应用情况直接决定着现代农业的科学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从对河南省粮食生产经营情况调查来看,现代农户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和劳动资本集约度分别为17 692元/户和10 414元/人,远远高于转型农户和传统农户。现代农户对农业科技新成果的应用也高于转型农户和传统农户。
第三,现代农户会加速农户分化,同时农业雇工支出将大幅度增加。现代农户的出现,会带动传统农户的劳动投入向多元化发展,农户的兼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如河南省农户兼业化程度在1986年为45.7%,至2002年增长到62.3%,到2006年增长到80.0%。这表明农户倾向于将劳动投入到经济效益较高的非农行业,特别是年轻人趋向于非农生产,然后雇用劳动力从事自家农业生产。同时也反映出农户生产专业化趋势进一步加快[9]。
2.3 现代农户生产经营行为保证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现代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目标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农户的生产行为必然对农业耕地、水体和生态系统有直接影响。现代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在保证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同时,以获取长期净产值作为资产利用的长远目标,并且根据边际效益确定农业资源的最大利用规模。然而,一般农户由于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认识比较低,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耕地、水体等自然资源保护责任意识不够,严重影响到了生态农业推广和发展效果。特别是大量的兼业农户由于外出务工或经商造成了大量耕地抛荒现象,又因为在农业种植过程中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等,造成了土壤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其次,现代农户的生态种养模式更有利于保证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生态种养模式是现代农户普遍采用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被广大农户认同的情况下,又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在保证人均纯收益和成本收益率高的同时,又实现了各项资源充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山东、河南省的农户调查发现,“种养结合”等生态种养模式的人均纯收益和成本收益率等多项经济指标远高于一般农户的单纯种植业或养殖业,是当地农户充分利用农业有限的自然经济资源获取更多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
3 加快培育现代农户的建议
现代农户是现代化物质装备的具体使用者,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具体选择者,又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体经营形式和先进理念的具体实践者。目前,虽然现代农户所占的比重还比较小,但是已经表现出了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收益的特点,是我国人多地少的背景下较先进的生产力组织形式。现代农户的粮食总产量、出售农产品收入、农业纯收入、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均高于兼业农户和传统农户。其中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分别是传统农户的7.85倍和36.91倍[9]。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培育现代农户,对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与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3.1 形成完善的现代农户培育政策体系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农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必须构建完善的现代农户培育政策体系。从纵向来看,要构建国家、省和县(市)不同层面的政策体系。国家层面主要从对现代农户培育的宏观指导与政策引导进行完善,长期稳定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突出强化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省级层面要体现出对本省现代农户培育的具体规划部署上,突出现代农户培育指导方针与原则,突出培育的战略重点等;县(市)的政策措施更要体现培育现代农户的具体落实方面,不断创新培育的机制与体制。从横向来看,要体现现代农户的内涵,从教育、科技、经济和法律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战略部署,并形成有利于农户合理分化变迁的政策合力,避免各个节点之间相互干扰[10]。
3.2 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培训措施
首先,要完善现代农户的教育措施。根据《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仍然是国家教育支持的重点。应该重点抓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可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业新科技项目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其次,健全培育现代农户的科技措施。科技素质对于培养形成专业化的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农村劳动者技能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的关键。国家应重点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系列农业科普活动。在现代农户培育过程中,要逐步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增强整合农业科技推广力量,提高农户的科技支撑水平。第三,加大对现代农户培育的资金支持力度。对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更要重视经济对现代农户培育的促进和调节作用,使有限的财力发挥最大作用。第四,增强培育现代农户的法律意识。现代农户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不但要加强有关方面立法工作,更要加强对现代农户的普法教育,提高农户的法律意识和信用意识[11]。
3.3 狠抓现代农户培育的落实和实施
县(市)是现代农户培育战略实施的具体操作者和实施者,其对有关项目的整合能力与落实水平直接关系着实施效果。现代农户培育的核心是抓落实,关键是成效。
当前,县(市)必须把实施现代农户培育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实施。一方面,培育现代农户是县域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要求。由于县域经济发展中人才流失严重,因此加强现代农户培育就成为打破人力资源匮乏的主要途径之一。另一方面,培育现代农户还是优化县域经济结构与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县域经济增长与农户增收的关键。此外,在现代农户培育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农户自身的积极性,调动农户积极性,就要多了解农民的生产经营需要。在现代农户培育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农户的主体地位,现代农户的培育有可能陷入脱离实际的混乱状况。
参考文献:
[1] (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3] 陶武先.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J].中国农村经济,2004(3):4—12.
[4] 柯炳生.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2):18—23.
[5] 李庆章,徐建成.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理性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4):239—242.
[6] 丁长发.百年小农经济理论逻辑与现实发展——与张新光商榷[J].农业经济问题,2010(1):96—102.
[7] 张 杰.解读中国农贷制度[J].金融研究,2004(2):1—4.
[8]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9] 关付新.中部粮食主产区现代粮农培育问题研究——基于河南省农户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7):69—77.
关键词物联网;现代农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329-02
ResearchonApplicationofInternetofThingsTechnologyinModernAgriculture
YU Shuang-jie
(Yangling Jinghu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rstment Services Co.,Ltd.,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was regarded as the third worl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he worl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ies after computer and internet,which had become a necessary trend of the world information network development. The concept and the system architecture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were explained.Its application in modern agriculture was introduced,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Key wordsthe internet of things;modern agriculture;application
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加快,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农业发展能力有了显著的增强,要进一步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就要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高度信息化、智能化以及网络化。物联网技术结合现代农业科技可以实现农产品的智能化培育,更好地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方便快捷地追溯农产品以及农业生产信息等。农业作为民生的基础国家产业,其现代化发展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发展的强弱。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科研中的引入与实际应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持。现代农业的物联网技术可以改变粗放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业信息监测等方面[1-2]。该文对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化农业发展领域的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述其可行性以及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1物联网的概念及体系结构
1.1物理网的概念及体系结构
物联网本身是针对特定管理对象的“有限网络”,是以实现控制和管理为目的,通过传感、识别器和网络将管理对象连接起来,实现信息感知、识别、情报处理、态势判断和决策执行等智能化的管理和控制[3]。2009年,在无锡市发表的“感知中国”的重要讲话为我国物联网开发研究做出方向性指导,物联网基础被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物联网技术即是将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射频识别装置、基于光声电磁的传感器、3S技术、激光扫描器等)与物联网相结合,实现数据采集、融合、处理,并通过操作终端,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科学技术。其技术的简单含义便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核心仍然是互联网,借由互联网的技术基础得以延伸和扩展,其独特性在于其用户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技术是在已经发展起来的传感、识别、接入网、通讯网、互联网、智能控制系统等技术基础上的信息集成、发展和全面提升。
1.2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主要分为3个层次:第1层次为传感器网络,包括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条形码、传感器等设备在内的传感器网络,其作用是实现信息的感知、识别、筛选和采集;第2层次为信息传输网络,即信息通道,以实现远(近)距离信息的传输与共享;第3层次为信息应用网络,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数据的处理和反馈来提供人们所需的各种信息服务。物联网的3个层次使得其可以实现整个网络系统的信息感知,方便、快捷的信息传递以及有效的系统智能反馈处理。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2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实际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领域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如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远程生产监控和遥感系统、食品的安全追溯系统等。通过物联网的数据采集系统和信息存储系统可以分析总结出植物生长对外界温度、湿度、光照度、土壤肥沃度等的需求规律和数值范围,实现农产品生产的精准科学控制;通过智能分析和实时控制系统,能够准确地把握植物生长对环境因素各项指标的要求,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等。
2.1物联网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
中国在精准农业方面已经取得了较高的水平,并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实践。精准农业技术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的农业管理系统,其利用传感器以及监测技术来获得土地的必要数据,根据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之前的相互作用关系,做出合理的管理措施,对作物的投入和作业进行量化控制。物联网技术在精准农业上的具体应用途径为: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将作物生长信息进行资料采集,制成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田间管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按照作物生长的具体条件,对资源的投入量进行量化控制,达到减少投入成本、提高单位产量、保护农业资源和维护农村环境质量的目的[4]。我国在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进行了一系列农业定量遥感试验。结果表明:示范区的农作物产量相对提高15%~20%,经济效益提高10%,设施成本降低10%,经济效益提高18%。精准农业在中国的发展可以采用以下2种模式:一是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农作物的生长决定因素(土壤类型、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地下水分布等)信息输入系统数据库,并构建接收各种定位动态数据的接口,实现农作物的定位定量施肥灌溉,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操作的农业高度集约化农区;二是将信息技术与现有农业机械设施相结合,将定位、定量灌溉、施肥、施药等生产密切结合,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精准农业生产技术,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2.2物联网在食品安全追溯中的实际应用
在食品安全控制和追溯中引入物联网技术可以加大对农副产品从生产到流通整个流程的监管,降低食品安全隐患。2009年“金卡猪”正式出现在市场上,市民购买贴有“电子身份证”的猪肉时更放心。所谓的“金卡猪”便是利用物联网技术采用RFID电子标签对生猪的饲养、防疫灭菌、产品加工、食品流通等各个环节实行全面的信息监控,将每头猪的信息都储存在芯片中,制成电子耳标和体标。市民在购买猪肉时,只需要通过销售店中的电子读写器扫描条形码,便能查出猪肉的生产厂家、屠宰时间、检疫时间、饲养场环境等详细信息,从而建立“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供应链跟踪和可追溯系统,达到科学的全程化饲养监控、安全生产监控、市场化可追溯的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生产目标。实践应用方面,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应用安全溯源系统,条码生成与打印以国际通用的EAN/UCC为编码基础,用户只需填入相关产地、地块等信息,即可自动生成条码并打印出来。2006年中国水产业推出鱼类产品智能防伪卡,实现水产品的全程质量跟踪管理[5]。2009年10月,江苏大闸蟹利用RFID信息追溯系统实现其产品的质量可追踪性、食品安全性以及食品质量的可验证保证系统。
2.3物联网在农业信息监测中的应用
信息除在精准农业中监测农作物的害虫、土壤的酸碱度和施肥状况等外,还包括从种子选择到病虫害防治,从幼苗培育到收割入库等方面。信息监测范围涵盖广义农业的各个方面,包括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渔业等[6]。
3结语
物联网是全球未来四大技术产业之一,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未来农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物联网技术结合现代农业生产能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为农民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生产的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机械化和规范化。
4参考文献
[1] 马兴,王巍,韩洁,等.以物联网技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4):376-378.
[2] 文黎明,龙亚兰.物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54,56.
[3] 潘明,钟锋.物联网在现代农业上的应用研究[J].现代农业装备,2011(7):55-57.
[4] 李炳坤.加入世贸组织与农业发展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2002(1):14-20.
[5] 朱晓姝.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以广西玉林市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3):391-393.
[6] 杨玉建.农业物联网综合应用模式初探――以向阳坡生态园区为例[J].山东农业科学,2013(3):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