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准农业市场规模范文

精准农业市场规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准农业市场规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准农业市场规模

第1篇:精准农业市场规模范文

物联网产业的市场前景

物联网就像一个巨大的吸盘,将整个世界纳入其中。没有人会清楚现在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事物具有物联网的特质。不过,从研究机构的各类报告,我们能预估物联网产业的庞大市场前景。

Gartner预测,2015年全球使用中的物联网设备或达到64亿,比2014年增加30%。到2020年实现物联网的事物数量将增长逾3倍,达到近210亿。另据CB Insights统计,过去六年中,迅速发展的物联网领域吸引了近75亿美元投资,发生近900起交易。2010至2014年期间,物联网初创公司吸引的投资金额翻番,交易数量由91起增至221起。研究机构 IDC则预计,物联网设备及相应服务的市场容量将从 2014 年的 6560 亿上升至 2020 年的 1.7 万亿美元,增长速度将随着接入设备的增加、带宽的增长及配套服务的成熟而加速。

麦肯锡的研究认为,基于未来10年中物联网采用率的范围、经济和人口趋势,以及技术的可能发展进程,预计在2025年物联网的经济影响价值可能在3.9万亿美元至11.1万亿美元之间。不过,实际影响将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降低技术的成本,以及消费者和工作人员的接受程度。通过使用物联网,工厂产生的潜在经济影响最高可达3.7万亿/年。潜在影响第二大的将会是城市,在该环境下,物联网应用在2025年产生的潜在影响价值可能高达1.7万亿美元/年。

值得关注的是,物联网对新兴市场的影响日益显著。Forrester的调查显示,事实上,在物联网应用方面,中国和印度的公司甚至比欧美同行还要领先。根据Forrester的数据,全球19%的公司已经在使用物联网产品和服务,31%则希望这样做。而中印两国已经有75%的公司已经开发或计划部署物联网应用,另有20%对此非常感兴趣。调查还表明,已经部署和计划部署物联网技术水平最高的行业是公共事业和电信公司、化学和石油天然气公司、以及交通公司。而对物联网技术的关注一般是在安全和监控、供应链管理、库存和仓库管理、客户订单监控等几个方面。

物联网发展的重点领域

行业应用仍然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领域。物联网多种技术手段,如传感、定位、标识、跟踪、导航等,可以实现动态、实时、无缝、全天候的监控,为行业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不仅大大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而且能够改进行业运行模式,从技术的角度引发行业管理领域的革命,促使行业领域向着公平、开放、廉洁、高效、节约的方向发展。目前,物联网产业已渗透到城市治理、家居、交通、医疗、汽车、农业等众多领域。

1.智慧城市

物联网一个巨大的应用前景来自于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简单来讲,智慧城市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治理、智能交通、城市安防等等我们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

(1)城市基础设施

物联网主要应用在信息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中。如云计算平台与银行管理结合可以增强数据处理能力、储存能力以及数据可靠性。利用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城市设施综合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流量、水压和水质,对漏水情况及时进行处理。以韩国为例,其供水系统管道漏水率平均为14.1%。漏水率每降低1%,D个城市一年可以节约40万美元。仅靠此一项,韩国一个城市一年平均可以节约564万美元。城市智能电网能够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随着物联网科技的发展,全球智能电网应用开始进入发展高峰期。2013年与智能电网配套使用的智能电表安装数量已超过7.6亿只,预计到2020年智能电网预计将覆盖全世界80%的人口。此外,智能建筑在城市发展中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待发掘。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新建建筑中智能建筑的比例仅为26%左右,远低于美国的70%、日本的60%,市场拓展空间巨大。

(2)城市治理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高效的政府管理,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以及网络通信、计算机技术等,将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资源整合优化,使政府服务不断向智慧化方向发展,从而实现高效精准的公共管理,为社会机构和民众提供便捷的服务。

第2篇:精准农业市场规模范文

本届数博会通过业内重量级嘉宾对话,探寻大数据与传统产业融合的创新与跨越,成功搭建了政府、企业、中外知名学者思想交锋和智慧分享的平台。

支招大数据引领经济转型

《2015年中国大数据产业白皮书》显示,2014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767亿元,同比增长27.83%,预计到2020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8228.81亿元。大数据技术已经深入融合到金融、教育、医疗、农业、电信、交通等各个行业。大数据的充分挖掘和运用,将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2016数博会5天时间,嘉宾学者八方论道,既有总结贵州大数据先行经验的热烈讨论,又有解读挖掘大数据应用价值的前沿观察。

“未来,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驱动新一轮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化,将会是经济新常态的最重要表现形式。”微软云计算中国区总监沈寓实这样理解大数据带来的发展动能,“革命性技术、商业模式和全新应用必将在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这将为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及向‘中国智造’转型提供难得的战略机遇。”

今年2月,贵州获批建设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在大数据领域赢得了先行先试的优势。对此贵州提出,将在数据资源管理与共享开放、数据中心整合、数据资源应用、数据要素流通、大数据产业集聚、大数据国际合作、大数据制度创新等方面开展系统性试验,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商用、政用、民用价值,为贵州实现后发赶超培育新动能,壮大新实力。

今年第一季度,贵州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同比增长34.8%。去年一年,全省注册的大数据及其关联企业有2600多家。

“经济数据的快速攀升跟聚焦大数据产业是分不开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贵州选择大数据产业是非常正确的。”第一视频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力军认为,贵州下一步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最具挑战和价值的是数据挖掘和应用。解决好数据的分享、共享、收集、挖掘,应该成为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贵州以发展大数据产业实现经济增长,验证了“互联网+”所具备的三大优势:第一是人才优势,因为发展大数据,“贵漂”成为流行词。2015年,贵州已成为全国大学生流入地,在全国排名第七,贵州不仅让外地人才“漂”来创业,也拉动当地就业,培养本土人才;第二是市场优势,由政府主导打造的“云上贵州”,实现了部门间数据存储、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实质上就是以开放的市场,让数据红利共享;第三是安全优势,贵州通过全国首部大数据地方法规确保大数据安全,无疑有先见之明。

探讨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大数据时代是政府治理理念转型、治理模式创新、决策科学化、服务效能提升的重要历史机遇期。

数博会期间,大数据与政府治理创新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表示,中国经济社会进入重大转型期,国家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国家治理的开放性、多样性、复杂性程度越来越高,必然要求寻求更多、更有效的治理工具。未来,“数据治理”和“数据文明”是大数据时代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

“在大数据时代,必须要打造整体政府、开放政府、协同政府和智慧政府,借助信息网络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完全可以实现。政府治理引入信息化技术,将提升政府管理能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表示大数据将融入政府管理的方方面面。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刘韵洁则为众多嘉宾分析了不同的场景应用,“大数据在城市管理中应用广泛。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可以让未来城市的交通更加方便快捷安全;在公共安全中的应用,可以有效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政府的数据开放有利于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融合,带动社会创新。”

事实上,运用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贵州已做出有益探索。2015年2月,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启动“数据铁笼”行动――在每个交警身上配备了执法记录仪,一旦交警外出执法,必须开启。此举使每一个交警的个体权利行为,都被大数据全过程完整记录下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2014年10月,贵州把分散在全省各个部门的数据统一汇聚到一个平台上,“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开通运行,这也是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数据集聚共享的统一云计算平台。在“云”上,政府各部门实现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使公共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

热议大数据助力大扶贫

贵州省明确在“十三五”时期围绕“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总要求,突出实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

大数据如何助力大扶贫?2016数博会期间,以“电商扶贫分论坛――触动农业思维”为主题的分论坛开坛论道。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建言献策,共论大数据助力大扶贫。

国家林业局信息办主任李世东以自己在贵州山区为时三天的调研开场。他在调研中发现,贵州有机绿色林产品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交通不便,销售渠道不畅通,导致产品市场价值与商品本身的价值差距悬殊。

针对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李世东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扶贫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个机遇就是电子商务。“电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突破口。”李世东说,中国90%以上的贫困地区都在林区、山区、沙区,这90%的问题就是扶贫的关键所在。在这些地方具有林产品等资源优势,倘若通过电商的发展打破因交通不便带来的发展壁垒,帮助老百姓就地就业、就地创业、就地脱贫,在李世东看来,这是解决贫困的根本措施。

“电商+扶贫”是贵州省大扶贫战略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扶贫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王贵认为,高铁和高速公路的通达为贵州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移动互联网化、社交化、本地化,‘三化’结合将是农村电商扶贫最重要的基础。”赶街网总经理潘东明说,贵州农产品品质好,需求大,但销售链条呈碎片化,根本原因在于最基础的供应链管理没有做好。他认为农村电商竞争力尚小,升值空间大。“最先进的互联网工具能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农村电商相对城市电商才刚刚开始。”潘东明说。

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通过“云上贵州”系统打造“扶贫云”平台,“云端” 让贵州扶贫开发的大数据运用得更加精准。2015年12月,“扶贫云”上线运行,实现大数据对贵州扶贫开发工作的精准管理、动态管理、科学管理,扶贫信息公开透明。

第3篇:精准农业市场规模范文

(一)升级完善河南农业大数据中心。2016年10月11日,河南省农业厅与鹤壁市政府在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签署联合建设河南省农业大数据中心、“互联网+现代农业”平台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制作了河南省大数据中心建设宣传片,对数据中心是硬件设备进行完善。目前,数据存储能力已经达到5000T(1T=1024G),具备提供河南全省农业大数据各类应用所需计算和存储资源支撑能力。

(二)初步建立了河南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处理与预警服务平台。搭建了农业大数据采集体系,对重要农产品生产、自然灾害、重大动植物疫情等的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控,整合农产品生产数据和主要批发市场流通数据,采集农产品主要产地生产、气象、交通等数据,形成农产品供应趋势预测,定时价格指数与市场风险预警信息。

(三)整合“河南农业信息网”门户网站,建成一个“河南农业综合业务信息平台”。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政务信息系统整个共享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7〕116号)为依据,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以构建“大网站”、建设“大平台”、融通“大数据”为抓手,从全局上和根本上解决政务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烟囱林立、信息孤岛” 的问题。依托我厅“河南农业信息网”门户网站,将分散、独立的厅直属各单位网站统一整合为一个门户网站。建成一个“河南农业综合业务信息平台”,将厅直属各单位工作人员使用的政务业务信息系统接入“河南农业综合业务信息平台”,在不改变其应用形式的基础上,共享数据库出口,提取有效数据,完成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推动厅直属各单位之间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为分析研判、信息获取提供方便。

(四)开发建设互联网+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2018年中旬,初步完成全省益农信息社管理平台、运营服务平台、第三方资源整合平台的研发调试,并完成已建的村级益农信息社的数据导入与SAAS服务。

在2018-2020年重点任务为:

(一)运营益农信息社。运营益农信息社主要做好以下4方面工作。

1.建立“政府+运营商+服务商”三位一体的推进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建设、专业化运营的思路,创新运营模式,培育壮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诚信守法、有经济实力和运营活力的建设运营企业,健全政府与运营和服务企业的合作机制,三方合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为农民提供免费或低价服务;服务商负责提供各类商业服务和通道服务,通过扩大市场规模获得收益。

2.开展四类服务。完善信息进村入户公益服务,应用12316三农服务热线、信息服务平台等渠道,精准推送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推广、政策法规、村务公开、就业等公益服务信息,协助开展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土地流转、农业综合执法等业务。完善信息进村入户便民服务,开展水电气、通信、金融、保险、票务、医疗挂号、惠农补贴查询、法律咨询等服务。完善信息进村入户电子商务,开展农产品、农资及生活用品电子商务,提供农村物流代办等服务。完善信息进村入户培训体验服务,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培训,提供信息技术和产品体验。

3.培训信息员。每个村级益农信息社至少有1名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务、会经营的村级信息员。由各县(市、区)农业部门委托运营商对村级信息员集中培训,主要依托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农村电商培训体系和应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民智能手机应用技能等培训项目,通过网络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传播媒介,建立“上门培训+集中培训+网络培训”的多元化培训模式,对村级信息员分区域进行培训。

4.增强益农信息社持续运营能力。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依托运营商、服务商,拓宽经营服务内容范围,通过提供政策、技术等公益服务和培训体验服务聚集人气,通过代缴费、小额取款、物流代收等便民服务获取适当收益,并开展网店建设装修和运营推广,应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渠道资源开展产销对接、农产品上行等业务,提高信息员自身收入。

(二)管理运营网络体系。省农业厅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建设运营、资源共建共享、风险防控、延伸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制度规范,指导全省各省辖市、县(市、区)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工作。同时,研究制定益农信息社管理办法,建立益农信息社登记、备案及管理考核制度,建立信息进村入户服务规范,明确公益服务职责、商业服务内容及标准、法律责任,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建设,有效防控技术风险、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确保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安全规范推进和运行。

(三)促进各类信息资源融合共享。按照集约建设、集中部署的思路,依托政务公共云平台,充分利用我省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已有的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等功能和资源,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设省级信息进村入户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公益服务、农村电商、培训体验等信息进村入户特色业务功能,并与国家信息进村入户公益平台加强对接。依托我省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省级信息进村入户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与教育、科技、财政、交通运输、商务、卫生计生、供销、气象、邮政等部门和科协等单位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对接社会化服务资源,推动电子商务、保险、金融等社会化企业网络服务系统资源共享。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农兽药基础数据平台、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平台有机结合,推动协同并进、融合发展,实现互联互通、开放共享。

第4篇:精准农业市场规模范文

[关键词]蔬菜产业;市场;结构

一、蔬菜市场的现状

(1)蔬菜种植结构调整过度依赖市场。由于很多农户缺乏必要的市场指导,他们往往根据当年某种蔬菜的热销情况来决定次年的播种结构,一哄而上或一哄而下的现象非常普遍。简单说是单个农户的小生产与市场大流通的矛盾,蔬菜流通中介组织功能低下,致使产销脱节,不可避免的早成蔬菜供需失衡与价格波动。(2)蔬菜交易市场整体建设水平不高,市场设施不完善,交易功能低下。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大多仅局限在场地的硬化、简易的交易大棚和门面建设上,少数市场有简单的储藏保鲜及加工设施或者其他,大多数市场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在交易手段上,主要采取现货和对手交易,市场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3)批发市场缺乏严格的准/x$0度,批发市场布局不合理。众多的经营者在同一时刻面临的市场风险基本一样,于是大批经营者同时进入或退出导致蔬菜市场波动频繁而剧烈,导致蔬菜经营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加大。蔬菜批发市场大多是由农民自发聚集交易、政府加以规范管理形成的,并没有纳入城建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为了政绩多收税费,不顾实际地大兴市场,存在着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盲目发展、恶性竞争等问题,造成了有场无市的尴尬局面。

二、蔬菜产业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1.优化蔬菜产业结构,走精准蔬菜路。(1)整合品种资源结构,突出各地特色优势蔬菜产品。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是提高蔬菜产业水平的关键,在蔬菜品种改良上要下大功夫。在各地建立起相应的科研机构攻关、继续应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培育出更多的优质、专用、多抗、高产的新品种,以满足国内外蔬菜市场的需要,为促进我国蔬菜产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2)规模生产,优化管理。在全国形成一批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优化品种布局,提高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生产能力,规范特种栽培技术,提高设施化栽培的水平,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具体可以通过建立示范体系精耕细作来实现这一目标,达到预期效果。确定有代表性、辐射力强的县(市、区)为示范县,有实践经验的乡镇龙头企业、农户作为示范点,构成一个辐射面广的扇形示范体系,直接为乡镇企业、农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2.加强蔬菜科技信息服务建设。(1)逐步完善信息服务建设。运用现代化通讯网络,整合信息资源,实现全国各地大连网以及世界市场的联网互动,把供求信息集中起来,建立电子显示屏,和提供全国其他市场的交易信息,实现信息共享。(2)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建立政府宏观管理,有关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业专业协会和企业等共同参与、协调推进的管理模式,相互之间及时反馈信息、交流经验,探讨新型发展路子。(3)完善蔬菜信贷服务体系。为扶持部分有发展潜力的小型蔬菜企业,要给予他们必要的资金支持,完善信贷服务,并充分利用WTO规则的国内支持空间。

3.建立蔬菜流通中介组织。一方面使蔬菜供应组织化,做强合作社便是出路之一;另一方面使蔬菜市场主体组织化,减轻蔬菜经营企业负担,建立蔬菜批发贩运准入制度,使市场主体更好发挥中介职能。

4.快速建立完善、高效的蔬菜批发市场体系。首先整合批发市场资源,建立现代的企业型流通机制。根据蔬菜供需实际,科学规划,布局合理,整合和规范现有的批发市场,建立一批大型的现代化的中心批发市场。其次健全市场服务功能。在完善客商基本教义服务的同时,逐步引进、配送、拍卖、信用交易等高级的市场交易手段,实现工商、税务、银行、保险等一条龙集中服务。再次设立市场准入制度,促进规模化经营。建立蔬菜质量分级制度。通过制定蔬菜质量分级标准,设立质量监督检查机构,可以大大降低蔬菜质量信息传递的成本,为蔬菜业产品升级提供制度保证,节约蔬菜交易时间,提高交易透明度。最后整顿市场竞争秩序,加强批发市场的法制建设。我国应尽早制定《农产品批发市场’法》、《公平交易法》等一系列必要的法规,确定批发市场的性质、批发业者资格审查及行为规范、交易结算方式、收费标准及违规者的法律责任等,使批发市场的开设者、经营者以及经过批准的参加者均有法可依。

5.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内地在保持蔬菜市场规模的前提下积极拓展要把市场开到社区,沿海地区要瞄准港、澳、台地区和国际市场,发挥区位、经济、技术和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开拓国际蔬菜市场。加快蔬菜加工业的发展,有重点地开展蔬菜加工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创新及应用,争取以点带面,实现整个领域技术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第5篇:精准农业市场规模范文

当前,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广泛应用,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深化,信息化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互联网+”和“信息化”将对生产生活方式、经济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发生重大变革。“十二五”期间江苏信息化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在信息化的新形势下,“十三五”期间江苏如何保持优势和发掘潜力值得研究。

二、 “十二五”期间江苏信息化发展成效

“十二五”期间,是江苏信息化进程中成效显著的5年。全省上下紧紧抓住“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深入推进智慧江苏建设,深化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应用,全省信息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

(一) 智慧江苏建设深入推进,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在全国的位次实现了再进位、再提升,截至2015年底,江苏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9.17,跃升至省区第二,跨入全国信息化高水平地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达59.22,居全国第一;信息社会指数位居各省区第四位。

(二)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成为江苏重要战略性设施资源

“十二五”期间深入实施“宽带江苏”专项行动,大力提高城乡宽带接入能力,率先开通了南京骨干直联点。省政府与四大电信运营商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信息基础设施能力显著增强。南京、苏州等市成为国家首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到2015年底,全省光缆线路长度超过200万公里;宽带接入端口5680万个,接入用户数达2225万户;移动通信基站30.3万个(其中4G基站数13万个),移动电话用户达8833万户,其中4G用户达3356万;信息终端普及率达190部/百人,有线电视普及率达95%。目前,江苏网络就绪度指数达到89.09,稳居全国前列。

(三) 两化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成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

江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126家超百亿工业企业普遍应用信息化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全省大中型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和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率均达到50%,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全省119家企业列入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数量居全国第一。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92.17,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

(四) 智慧城市建设持续推进,推动城市公共服务更趋普惠包容

江苏率先启动智慧城市群建设,积极推进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入选城市规模数量全国第一。扬州、淮安和南通三市被列入首批中欧智慧城市合作试点。无锡、南通、常州、扬州、镇江、泰州等6市以及12个区县(园区)分别被工信部、住建部、科技部等列入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入选城市规模数量全国第一。

(五)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带动产业持续变革转型升级

江苏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居全国第一,10年年均增长30%以上。2015年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3.1万亿元,比2010年同期主营业务收入1.85万亿增长67.6%,总量位居全国第二。物联网产业基地园区建设扎实推进,以无锡为核心,苏州、南京为支撑的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初步形成。

(六) 信息消费创新应用大量涌现,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拓展城市公共服务新渠道

2015年上半年,全省信息消费规模超过1600亿元,增长25%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业超过550亿元。大中型企业电商应用全覆盖顺利推进,全省75%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了销售、供应链管理等互联网应用模式,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超过300家。农村电商发展初具规模,宿迁市正常经营网店已达3.2万家。苏宁云商、途牛旅游、焦点科技、同程旅游、苏州蜗牛科技、江苏365网络、好享购等进入全国互联网百强。

三、 “十三五”时期江苏信息化发展对策建议

(一) 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十三五”期间,江苏应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持续推进“宽带江苏”建设,加快城域网智能化改造,拓宽宽带互联网出省中继带宽,打造全光纤、宽带化接入网络。大力推进“无线江苏”建设,加快4G网络的应用普及,尽快实现市、县城区主要公共区域的免费WiFi全面覆盖;提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IPv6,大力加强5G通信网关键技术攻关和培育孵化,推进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打造全国下一代未来网络产业化基地。

(二) 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

江苏不仅是文化大省,也是网络大省,应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网络深度融合。在“十三五”时期,应推动文化内容数字化。加快建设文化数字内容系统,支撑平台的关键技术开发。大力促进文化传播网络化,支持传统文化企业发展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等互联网新媒体,加速内容集成和数字传输综合平台建设。加强对文化创意设计的支持力度,努力建成一批“互联网+”创意设计产业基地。

(三) 继续加强网络空间治理

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治理网络空间,要与治理好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全方位的投入。为此,江苏应继续健全网络社会安全管理法规规章,落实网络网址实名登记制度和网络运营的法律责任,提升依法管理网络的能力。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加强网络管理力量和技术手段建设,健全网上网下相结合的综合防控体系。实施网络舆论生态治理,有效净化网络空间环境。逐步健全对网上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监测、研判、预警、处置机制,严厉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

(四) 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1. 以“互联网+”引领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江苏农业现代化取得突破的关键时期。江苏应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推动互联网嵌入现代农业,发展精准农业、信息农业和智慧农业。

2. 以“互联网+”为重点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期间,江苏应加快构建新载体、应用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将两化深度融合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举措。建设全国智能制造先行示范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向设计、市场、生产环节渗透,努力推动生产方式向智能、柔性、精细转变。稳步推进制造业装备由机械化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应加快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搭建智能制造国际合作平台,大力支持智能制造核心关键技术、智能化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深入推行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制造,同时鼓励发展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网络生产新模式,推进数据管理、研发设计、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开放和共享,构建网络化企业集群。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推进“互联网+制造业”,制定实施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实现设计数字化、产品智能化、生产自动化和管理网络化。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促进企业管理软件普及推广应用。

3. 以“互联网+”推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催生了服务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互联网与服务业各领域的融合,促进了服务业的社会化分工重组,催生出网络购物、互联网金融、在线租车等大批新兴行业和新型业态。

一是大力发展分享经济。2015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9560亿元,参与提供服务者约为5000万,约占劳动人口总数的5.5%。预计未来五年分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市场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江苏是服务业大省,信息基础设施完善,网民数量众多,信用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具备发展分享经济的条件。应重点支持快递业、家政服务业、教育业、培训业、新闻业、租赁业、广告业、创意业、健康服务业等领域,整合利用分散闲置社会资源,促进分享经济拓展领域、快速成长。创新分享经济模式,积极发展众包、众智、众扶、众筹等新业态。规范市场准入,建立健全行业标准,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机制,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建立多种互联网共享平台,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为分享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二是加快建设互联网平台载体。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对于做强做大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持续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稳健增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包括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和京东在内,全球15大互联网公司均基于平台模式运营,而据哈佛大学托马斯?艾斯曼的研究表明,全球最大100家企业中的60家主要收入来自平台模式。电子商务是互联网平台经济的重要形态,江苏拥有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等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苏宁易购、中国制造网等一批本地平台起步较早,并处于行业领先位置,有条件打造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定位清晰、错位发展的网络销售平台企业。下一步重点是培育大宗商品、物流专业服务、跨境贸易、信息资讯服务等电商交易平台,引导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发展。

(五) 以“互联网+政务服务”引领治理创新

总理在2016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就是要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站式、全天候、零距离的网上政务服务。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批政务服务改革的创新典型。在推动信息共享和平台互通方面,浙江建设统一电子证照库,汇聚37个省级部门860万条数据,通过政府自身数据共享验证减少公众不必要的证明;在强化权力监管方面,浙江、江苏、贵州、甘肃等地推动省、市、县政府权力网上运行,对权力事项统一编码,为每一项权力编发“身份证”,推动实现清单之外无权力、统一平台之外无审批。在优化办事服务方面,江苏积极推动 “多评合一”和“多图联审”,极大缩短投资项目审批时间。下一步重点是加快建设省市县一体化政务服务云平台、交换数据服务平台、12345热线服务平台,健全投资项目在线并联审批和监管平台,全面实行省级行政审批服务“三集中三到位”,完善统一规范的网上办事大厅和实体大厅,打造“线上线下一体、五级互联贯通”的政务服务平台。

(六) 进一步加强智慧城市群建设

各地区的“智慧城市群”相继出现,广东开始主导打造珠三角智慧城市群、陕西主导建设关中智慧城市群、江苏重点打造苏南智慧城市群。智慧城市群的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单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实现城际的互联互通,提高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十三五”期间,江苏应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和公共服务智慧化,建设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提升公共服务便利程度和普惠程度。加强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领域集成应用,促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同时,推动建设全省统一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政府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和透明度。支持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推进无锡IEEE智慧城市建设。

第6篇:精准农业市场规模范文

互联网改变了商业,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将加速商业的变革,未来所有的商业活动都会基于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新商业时代最大的竞争优势,这就好比在冷兵器时代拥有威力巨大的枪械;移动营销则是21世纪最先进的现代企业营销手段。

网络创造价值

人类历史上曾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今天信息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正日益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行商到坐商再到网商,直到今天的掌商,现代成功企业不再是简单重复工业时代“巨人”那种“生产――销售”的老路了,而是着眼于对迅速变化的消费者需求的灵敏感知和反应。因为商业行为本身极大地依赖于信息的获得,商业信息时刻影响着商业利益。信息技术大大地降低了对信息的获取、解析及反应的限制,因而推动着这一剧变的发生和发展,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的最大价值也就在于此。

2004年,有9家中国互联网公司在纳斯达克或香港成功上市,人们惊呼互联网投资的“第二春”来了。在搜索领域,百度解决了人们查询信息的烦恼,“有事问百度”已经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在新闻门户领域,搜狐、新浪、网易等企业平分天下;腾讯QQ在互动娱乐和即时通讯方面独占鳌头,截至2009年第2季度,QQ用户逼近10亿,活跃数则达到4.省略面前,大小公司都享有基本相等的机会;一个小镇上的生意人可以直接将产品卖到地球另一端;营销方式变得更加直接、精准和可以测量,更重要的是,商业机构终于有了一种与用户极低成本互动的媒介;由用户创建内容等web2.0模式的普及终于让消费者占据了商业的主角地位,改变了企业主导商业活动的历史。

到目前为止,中国移动上网用户已经超过了1.55亿,3年超过互联网10年的成长,超越pc上网用户只是时间问题。移动互联网是电信业商业元素与互联网元素的结合,不再是互联网的简单发展变化,而是全新的一种商业契机。

移动互联网能实现一对一精准营销、随时随地的营销推广以及与位置相关的定向营销,大量新兴应用模式层出不穷,当下的移动互联网足以让商业变了个模样,以前从来没有一种技术可以做到这一点。

3G产业争夺战

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96.6亿元,预计2012年将增至633.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60%.同期,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渗透率仅有6.8%,尚不及美国的一半,市场前景广阔。3G牌照发放后,运营商、互联网企业、手机厂商等各路人马,都试图将下一步战略或下一个产品,向移动互联靠拢,新兴中小企业跃跃欲试。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慢慢拉开大幕。

三大运营商,同时拥有固网和移动网络,基础设备优势明显,控制了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过渡的基础。互联网企业和手机企业,不得不倚赖它们的网络。

运营商的不足在于缺乏互联网应用和内容开发经验,提供的互联网服务,缺少与使用者的互动和个性化内容,而这正是互联网企业的优势。

互联网企业在搜集、识别消费者偏好并针对性地开发产品上的经验是可以移植的。但能否转化成移动互联网市场中的优势,还有待考察。

手机制造商的优势在于开发适合移动互联网的交互界面,内置相关的应用,帮助消费者更便捷、更具娱乐性地使用移动互联网服务。

显然,运营商是市场中最为强势的一方。内容质量的提升、终端向市场需求靠拢,都需要运营商牵线。

五类盈利模式

现在许多企业都迫切想从传统行业向移动互联网转型,但事实上,他们不应该忽视自己在原行业中的优势,要以传统优势为切入点。

中小企业单靠移动互联网本身很难盈利,建议采用“移动+线下”的商业模式,移动网络作为产品推广、联系用户、搜集信息的渠道。移动广告方案设计也是一个机会,帮助传统企业将线下商业和移动营销联系起来。

移动搜索领域是未来热点,未来用户将搜索作为获得内容的方式,但由于传统搜索市场已经被巨头瓜分,中小企业更应该关注那些特色搜索市场,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另外应根据手机特点设计搜索引擎功能,例如,手机搜索引擎易查的图片搜索能使适于手机展示、欣赏性高的图片自动排前。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上述行业,真正盈利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并且面临用户习惯、运营商政策等不确定性,与大企业合作、依靠运营商平台可降低一部分风险。

尽管移动互联网市场前景巨大,但盈利才是各方参与者的最终目的,以下五类盈利模式是企业应尊遁的准则:

有偿内容模式:消费者向门户和运营商支付费用,后者再向内容商支付相应报酬,消费者的费用包括网络接入费用、通讯费用和内容费用。

免费内容模式:消费者向门户和运营商支付费用,后者收取广告费用,消费者的费用只包含通讯费。

率先在移动互联网市场盈利的日本NTT DoCoMo,其i-mode服务的盈利模式则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结合。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运营商管理大量用户、内容商和广告商的成本不断增加,盈利模式将不断分化。

虚拟运营商模式:广告接入、内容提供和向消费者提供都由虚拟运营商和基础运营商共同负责,虚拟运营商向主要运营商购买通路。

内容平台模式:运营商经营内容平台,或向平台支付技术支持费用,向广告商和用户收费,支付给内容提供者。

第三方服务模式:运营商的收入主要来源不是普通用户,而是为第三方提供网络、计费、数据处理等各项服务,核心竞争力是高效的通讯基础设施和全面的服务。

第7篇:精准农业市场规模范文

《大数据行动纲要》的亮点与特色

首先,《大数据行动纲要》寄予大数据重要使命。国家对新兴的技术领域和产业未来的发展做出了战略布局和顶层设计,并对大数据在民生、经济、安全、科技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作用寄予了厚望,力争实现我国从数据大国向数据强国的转变。《大数据行动纲要》全方位多层次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二十几个部委参与纲要编制,全方位发展大数据;中央到地方落实纲要任务,各个层面发展大数据;应用、产业、技术、数据共享等全链条发展大数据,并以产业为主体,积极布局应用引领下的产业体系。

其次,作为国家层面促进大数据应用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大数据行动纲要》涵盖大数据资源的采集、流通、分析和利用各个环节,为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文件的出台为我国大数据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再次,《大数据行动纲要》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大数据产业的重视,将“推动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业态、助力经济转型”作为三大主要任务之一。文件充分体现了应用牵引和企业主体的作用,通过推动大数据在各行业领域的深入应用,形成成熟的技术产品体系,构建完善的大数据产业链。

最后,《大数据行动纲要》明确了主要任务,通过“十大工程”的方式来落实相应的任务。同时,按照《大数据行动纲要》的统筹部署,细化分解出75项具体任务,确定了每项任务的具体责任部门和进度安排,确保行动纲要的落实和实施。

《大数据行动纲要》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位一体”,即围绕全面推动我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这一总体目标,确定三大重点任务:一是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二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业态,助力经济转型;三是强化安全支撑,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健康发展。围绕这“三位一体”,具体明确了五大目标、七项措施、十大工程。

五个目标:一是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二是建立运行平稳、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新机制;三是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四是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五是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七项措施:完善组织实施机制、加快法规制度建设、健全市场发展机制、建立标准规范体系、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快专业人才培养、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十项工程: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工程、国家大数据资源统筹发展工程、政府治理大数据工程、公共服务大数据工程、工业和新兴产业大数据工程、现代农业大数据工程、万众创新大数据工程、大数据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工程、大数据产业支撑能力提升工程、网络和大数据安全保障工程。

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负责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业态,助力经济转型,包括推进大数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产品体系、完善产业链和发展环境,推进工业及新兴产业大数据应用,同时做好信息安全和规范管理等的相关工作。

《大数据行动纲要》如何落实?

按照《大数据行动纲要》的统筹部署,细化分解出75项具体任务,确定了每项任务的具体责任部门和进度安排,确保行动纲要的落地和实施。未来工信部将向各地进行更细致的任务划分,协助各地认真做好行动纲要中各项任务的分解落实工作。各地一是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合理定位、科学谋划,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避免重复投资和建设。二是制定出台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科技、人才、资金等各项资源向产业倾斜,加快培育骨干企业,形成产业支撑能力。三是选择基础条件好、示范效应强、影响范围广的行业和领域积极开展应用示范,充分发挥应用对产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四是加强数据资源建设和整合,避免信息孤岛和“烟囱”,促进数据资源合理有序流动,积极培育产业的新业态和新模式。通过中央和各地的协同推进,共同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实现我国大数据产业的科学有序发展。

我国发展大数据的基础与优势

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我国国土广袤、人口众多、经济规模巨大、活跃度高、信息化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将会成为产生和积累数据量最多的国家。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6.68亿,高居全球第一;预计到2020年,全球的数据量将达到40ZB,其中我国所掌握的数据将占20%。

拥有广阔市场空间。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社会治理、四化同步、两化深度融合以及促进信息消费、“互联网+”等,都为大数据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政府管理、企业经营、个人发展均需利用大数据加强创新和服务。

基于语言、文化特性的本土特色应用优势明显。依托中国语言和本土文化,在大数据领域有望再次实现互联网时代我国龙头企业与国际巨头抗衡的发展格局。

具备一定技术和产业基础。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成为信息产业大国和互联网强国。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超过14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6%;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值超过3.7万亿元,增长超过20%。全球10大互联网企业中,我国占据4席,前30家中占30%以上。这些都为大数据应用奠定了基础。国内龙头互联网企业利用自身掌握大量数据资源的优势,不断创新和积累数据处理分析等关键技术,并基于大数据分析优化提升现有业务、开拓新业务。国内骨干软硬件企业开发了数据仓库、数据库一体机等产品。一批信息服务企业面向特定领域研发数据分析工具,提供创新型数据服务。

我国发展大数据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信息孤岛普遍存在。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共享仍不顺畅,有价值的公共信息资源和商业数据开放程度低,基本处于死锁状态,无法顺畅流动。

对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全社会尚未形成对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律的客观、科学的认识,一些地方误将数据中心建设视为大数据产业发展重点,盲目追逐硬件设施投资,轻视了数据资源汇聚、积累、处理与应用能力建设,未能主动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与应用需求间的对接。

技术创新与支撑能力不足。大数据需要从底层芯片到基础软件再到应用分析软件等信息产业全产业链的支撑,无论是新型计算平台、分布式计算架构,还是大数据处理、分析和呈现方面与国外均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满足各行各业大数据应用需求。

数据资源建设和应用水平低。用户普遍不重视数据资源的建设,即使有数据意识的机构也大多只重视数据的简单存储,很少针对后续应用需求进行加工整理。数据资源普遍存在质量差、标准规范缺乏、管理能力弱、数据价值难以被有效挖掘利用。

信息安全和数据管理体系尚未建立。数据所有权、隐私权等相关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开放共享等标准规范缺乏,技术安全防范和管理能力不够,尚未建立起兼顾安全与发展的数据开放、管理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制约了大数据发展。

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综合掌握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等相关学科及应用领域知识的综合性数据科学人才缺乏,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尤其是缺乏既熟悉行业业务需求,又掌握大数据技术与管理的综合型人才。

怎么保障大数据安全?

加强基础保护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广业务系统防攻击防入侵通用保护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引入并推广匿名技术、数据泄露保护模型技术等业已成熟的大数据安全保护专用技术。

加强基础保护技术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制定并组织实施适用于大数据安全保护的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联盟规范指南,明确大数据安全保护的保护范畴、保护类型、保护级别、具体的技术保护要求和管理要求。

切实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做好大数据平台及服务商的可靠性及安全性评测、应用安全评测、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明确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放等各环节保障网络安全的范围边界、责任主体和具体要求,切实加强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军工科研生产等信息的保护。

开展大数据安全流动的风险评估和安全认证活动。建立大数据安全评估体系,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网络安全制度;制定大数据安全保护的行业规范指南,组织签署大数据安全保护的行业自律公约,开展针对大数据交易平台数据安全保护状况的风险评估和安全认证活动,根据风险评估和安全认证结果大数据安全保护综合排名排序,督促行业企业做好大数据安全保护方面的自我约束工作。

采用安全可信产品和服务,提升基础设施关键设备安全可靠水平。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信息汇聚共享和关联分析平台,促进网络安全相关数据融合和资源合理分配,提升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深化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和态势感知能力建设,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护和安全事件识别能力。开展安全监测和预警通报工作,加强大数据环境下防攻击、防泄露、防窃取的监测、预警、控制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

――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第8篇:精准农业市场规模范文

本期商学院,银泰百货集团副总裁马其华、杭州祐康集团副总裁周瑞扬、浙江盘石董事长兼总裁田宁将与我们一起探讨“创新商业模式,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一话题。

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商业模式将如何创新?

田宁: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多的传统企业开始改变营销理念。2004年,盘石起步之初,中国不含搜索引擎的网络广告市场为18亿元。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占整体中国广告市场不到1.4%。而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权威数据,2010年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市场规模达252.7亿元,预计2012年可达433.1亿元。

虽然电子商务比起几年前已经有很大的改观,但是众多中小企业对互联网的应用仍处于萌芽阶段。在中国5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真正展开网络营销的不足100万家。以浙江为例,300万家个私企业中,我们盘石服务的不过是其中的千分之一。这是个巨大的市场,作为先行者,我们有优势,更有机遇。

马其华:2010年毫无疑问是电子商务发展十年来最火热的一年,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有两亿人体验过网上购物。与消费品零售总量相比,现在网络销售份额还有限,但其增长势头之迅猛,已令传统百货业望尘莫及。

目前在国内排名前十的网络零售商均为纯网络零售商,但相比纯粹的网络零售商,传统零售企业开展网上销售具有品牌和物流仓储配送体系两大优势,更有商品渠道及供应链优势,所以传统百货触网是大势所趋。目前银泰网汇集了300多个知名品牌,很多知名品牌是首次正式授权银泰网独家网络销售,而这正得益于银泰的品牌背景,得益于银泰百货在过去这十几年与国内外众多品牌建立的合作关系。

周瑞扬:现在,电子商务正处于持续高速发展阶段,各种商业模式不断涌现,O2O是目前祐康电子商务正在发展的模式,O2O就是Online To Offline,是当前被业界认为将超越传统的电子商务,即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线下服务可以利用线上来揽客。我们把这种模式概括为“一网两店”。

企业要发展,首先应该选择好方向

田宁:我想先来说说我自己的故事。当初决定做IT,我就一直朝着这个方向摸索,10年前电脑刚普及,卖电脑是当时能想到的最直接的盈利模式,很快我发现这是一条没有前途的路,于是,赚到第一桶金后,我就谋划二次创业,方向在哪里呢?我开始研究,互联网到底能靠什么赚钱?结论是:只有广告和在线互动娱乐,前者占80%的市场,后者占剩下的20%,因此我决定去做互联网广告,到目前来看,方向还是对的。

互联网是个充满变化的行业,所以找准方向很重要,默多克购入Myspace的时候花了数亿美元,如今却只卖了5000万美元,这也意味着,创新并不是成功人士独有的,也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投资人身上,中小企业创业要脚踏实地。真正要学的是人家的创新精神,创新理念,而不是外表和皮毛。

不过,创业公司在起步阶段要养活自己,活着比创新更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不妨借鉴别人,学习别人。新浪、网易等许多门户网站模仿雅虎,淘宝模仿ebay,阿里巴巴模仿了亚马逊,但要更进一步,做自己的东西,就需要转型升级。

马其华:我也认同这一观点。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及时认清并快速适应市场的发展和变化,才能生存并获得发展。2009年以来,银泰百货开拓创新,从容应对,积极借鉴和汲取电子商务、购物中心、大卖场等行业的发展经验,确定了多种业态并行的发展战略。除百货公司的经营和拓展之外,购物中心、大型城市综合体也将是集团未来发展的方向。未来“银泰百货”定位于家喻户晓的流行性时尚百货店;“银泰中心”作为城市高端地标性商业物业,将包含奢侈品零售、超五星酒店、超甲级写字楼和世界一流品质的公寓;“银泰城”则是多功能,复合型大型城市商业生活综合体,汇集购物、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的商业购物中心。

周瑞扬:对于我们来说,传统零售连锁店的方向在于:不以卖商品为盈利模式,而是以提供服务为盈利模式。今年3月,祐康旗下的60多家连锁便利店一分为二,变脸为“祐驿站”与“祐乐客”。“祐驿站”定位为24小时便利店,除了常规的商品售卖,还可以在这里进行手机充值、公交卡充值、长途车票买卖、水电费缴付、照片冲印、信用卡还款……“祐乐客”则定位为社区仓储式批发以及团购功能。通过这样的体系,我们的收益很明显:公司不仅为国内外22大类近5000种商品提供区域和分销服务,并已经和全国各地8家获得有机及绿色认证的农业基地合作,提供涉及人们饮食的七大类、近500种高品质商品。(来源:商报)

第9篇:精准农业市场规模范文

关键词:信息消费;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环境

中图分类号:F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1-0094-03

信息消费通常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以信息服务和信息产品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现在信息消费不仅成为了消费发展的主流方向,而且还成为了中国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对于我国信息消费现状的分析离不开对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环境现状的研究,因为信息产业是信息消费的支撑体系,信息市场是信息消费的交易时空,信息环境是信息消费的立足基点。通过对这三个必要条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之分析,可以对我国信息消费的现状与潜在问题有较为宏观的认识。

一、信息消费的支撑体系——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为信息消费提供支撑体系,信息消费带动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再到十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信息消费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信息消费的发展又给信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资金流,推动了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新的信息消费需求也为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信息产业与信息消费密切相关,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也反映了信息消费的发展现状,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折射了信息消费存在的潜在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中国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1)显示,中国的产业技术指数从2000年起一直呈增长趋势,截止到2011年底该指数已经达到0.98,比2000年的0.646增长了52%;另一方面,从2000—2011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分析,中国的信息化进程也是逐年递增,截止到2011年底该指数已经达到0.732,比2000年的0.494增长了48%。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了,随着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的深度融合,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趋势明显,我国信息产业逐步摆脱了过去的产业基础薄弱、核心技术自主化能力差、产业结构落后、市场竞争能力差的问题。

但是与国际信息化发展指数相比较,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仍显不足。从表1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取得了很大进展,发展速度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信息化起步较晚、整体上发展不均衡,中国与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和整体信息化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与世界信息化发展指数(表2)相比,我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差距所在。中国产业技术指数2011年为0.980,是2011年中国信息化分类指数最高的,但与世界信息化产业技术指数对比,我们比后者2001年的指数还差0.022;中国2011年信息化总指数0.732只是相当于世界信息化发展2005年的总指数。

经过两组数据的对比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可喜一面,同时也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信息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问题集中在: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差距大;信息化发展效果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大。

从后续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策分析,为了给信息消费建立更加有力的支撑体系,我国应该继续加大对信息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进一步降低信息技术设备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加快光纤宽带建设和改造,深化无线移动网络的覆盖率,全面提高信息服务业的服务水平,推动下一代互联网与移动物联网融合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尽快赶上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刺激我国的信息消费,从而有力拉动内需,为中国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

二、信息消费的交易时空——信息市场

信息市场是信息消费的交易时空。信息市场如果没有有效的信息供给,就满足不了信息消费需求的多样性与多变性;消费者如果没有强大的信息消费力,也不可能实现信息消费带动国内经济增长;如果没有健康良好的信息市场环境与公平公正的交易秩序,也就没有高质量的信息消费。2012年CNNIC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信息市场较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信息消费需求。

首先,从2012年电子商务的火爆现象与信息产业的稳步增长来看,我国的信息市场基本可以满足消费者信息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年底,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了7万亿左右,比去年增长19%,其中网络广告市场消费达到了700亿人民币,比去年增长40%。在全球经济还未彻底摆脱经济危机的阴影时,中国的信息市场能有如此惊人的业绩,主要原因在于信息市场的宽泛性与信息产业结构的灵活性。一方面,针对信息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信息市场的商业模式也更加灵活多样。例如有电子商务、在线咨询、信息搜索、网上支付、即时通讯、在线娱乐等各领域信息消费市场的迅猛发展。而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和宽泛信息市场的形成,也让信息消费成为中国扩大内需的新引擎。另一方面,我国在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普及上下了很大功夫,在升级传统的宽带网络的同时,大力推广和普及移动互联网,“双管齐下”成为了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应用水平、终端普及率、市场规模等均呈现迅猛增长趋势,截至2012年11月底,我国智能终端市场延续强势发展势头,产销量都已超过美国,居全球首位。据CNNIC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国手机网民达到4.2亿,占网民比例由上年的69.3%升至74.5%,手机作为第一大网络终端地位更加稳固。[1]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超过传统互联网用户规模,引发了信息产业市场结构的变革。

其次,信息消费质量与信息消费力水平是衡量信息市场是否繁荣的重要标准。从逻辑上推理,既然信息消费将成为中国扩大内需的新引擎,那么我国现在的信息消费层次必然是多样的,信息消费质量与消费力水平也必然得到很大提高。根据CNNIC统计数据分析,[1]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前中国信息消费层次趋于多样化,信息消费质量有较大提高,而且信息消费力水平普遍增强。其一,就中国网民信息消费层次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微博、电子邮件、网络购物、网络文学、网上银行、网上支付、旅行预订、团购、网络炒股等共计17项,各项与去年同期相比平均增长率为13%。由此可以看出,目前信息消费层次日趋多样化,信息消费市场也更加个性化、细分化。其二,根据对信息消费最具代表性的群体——网民的属性的分析,可以推断出信息消费质量和信息消费力与以前相比有较大提高。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在性别结构上,网民中男女比例为55.8:44.2;在年龄结构上,10岁至39岁之间网民最多,占79.7%,而40岁至60岁以上网民比2011年增加2.4%;在学历结构上,高中以上占53.4%;在职业结构上,除学生以外的网民占74.9%,其中公司白领和个体工商户占较高比例;在收入结构上,网民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人群所占比例继续提升,达到46.7%,相比2011年提升了6.5个百分点;在上网时长上,2012年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0.5小时,相比2011年提升1.8个小时。这些数据表明中国信息消费者相对于以前,有了更长的上网时间、更强的消费力、更明确的消费需求以及更好的信息交易时空,也正因为此信息消费质量与消费力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据报道,工信部未来还将全面推动实施信息消费激励的政策,以进一步激励国内的信息消费。

再次,信息市场中的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之间的矛盾已经得到大大缓解。这都得益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消费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信息平台的多样化与大众化、信息公开与保护的法律化。一方面信息消费者的信息消费需求越来越明确,并可以通过信息搜索的方式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通过CNNIC提供的数据(下图)[2]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网民搜索信息的比例,其中查询与工作学习有关的内容居首位占75.9%,其次是查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占67.1%,这说明大多数信息消费者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已经逐渐习惯通过搜索来查找自己需要的有用信息,当信息需求被及时而有效地满足时,信息消费者更乐意去进行信息消费。另一方面,从信息有效供给来看,目前随着中国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信息平台的多样化与大众化(例如微信、微博),而且随着公众对信息公开透明呼声的高涨,以及与信息公开和保护相关法律制度的出台,信息市场的有效供给得到了逐步加强,信息消费者一般情况下都会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总体说来,消费者的信息消费需求随着对搜索工具的有效利用和信息市场的有效信息供给的不断补充,信息消费中无效供给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已得到了很好的缓解。

最后,公正交易与“经济机会主义”的矛盾已经得到基本解决。因为只有公正交易才能保持信息市场良性发展,有效刺激信息消费,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所以这个矛盾必须解决。根据十报告的指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我国已经实施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并于2013年2月1日实施了我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信息市场上的不合法、不公平、不诚信、不规范、不安全等问题将受到明确的法律制裁,这对于树立公正交易市场环境、严厉打击“经济机会主义”和建立健康的信息消费市场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消除消费者信息消费的后顾之忧、增强信息消费需求也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和对网络信息市场的监管力度还在不断加强,国内的信息消费市场与从前相比将会有更大的改观,公平、健康的信息市场秩序将会得到全面强化。

总而言之,我国目前的信息市场日趋法制化、多样化、公正化,更加有利于促进和刺激信息消费。这些进展一部分取决于我国政府对通过刺激信息消费拉动内需的政策与决心;另一部分也是因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信息消费不自觉中已经占据了主导的消费地位,而需求与供给的“无形之手”也迫使信息市场必须自我完善以满足信息消费的巨大需求。

三、信息消费的立足基点——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是信息消费的立足基点,良好的信息环境对信息消费的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来我国的信息消费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检索得到了规范化处理,良好的信息生态环境逐步建立,同时影响信息消费的潜在问题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和消除,使信息消费结构更加优化,信息消费环境日趋改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信息环境逐步得到很大改善,信息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泛滥成灾。在浩如烟海的各种信息中,能否快速有效地让信息消费者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能否充分彰显信息技术的强大,这不仅是对信息环境是否良好的考验,也是对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处理能力的考验。随着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现代化的信息计算和信息管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管理和数据挖掘能力大大提高,并已经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和管理领域突显出重大成绩。例如:云计算促进了基于大数据的网络精准营销的快速发展,这一技术在根据信息消费者的需求精准地给予满足的同时还为信息消费者推荐一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这种数据挖掘技术大大缩短了消费者的信息消费时间,增加了信息消费量,加速了信息经济的周转率,同时这也使信息环境更生态化、更智能化。

良好的信息生态环境已经逐步建立,信息污染正在被逐步清除。虽然信息污染彻底根除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但是现在的信息生态环境与以前相比已经大为改观,对于信息垃圾的生产、制造与传播将受到明确的法律制裁,相关信息安全法律制度的颁布与制定填补了多年以来我国关于信息犯罪的空白,这充分体现出国家对彻底清除信息污染、净化信息生态环境的决心。例如对于信息安全问题、侵犯消费者隐私权问题、制造和传播垃圾电子信息问题、恶意广告、信息诈骗、电子病毒等问题,国家相继制定和了《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的法律决定和条款,并根据需要制订了相关法律来进一步规范互联网发展,推进互联网法制化管理,为信息消费建立良好的信息生态环境。

国内外信息差距正在缩小并将逐渐消除。信息差距是我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正如分析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时指出的一样,与发达国家相比信息差距还是很大,但是我们的进步也很大,说明我国在有效控制和缩小信息差距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说明我国的信息消费潜力巨大,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工信部已经明确2013年信息消费的扶持重点是:“积极发展移动互联网、IPTV、手机电视等新应用;引导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终端消费;加快网络购物、网络支付、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发展。”[3]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信息差距将会得到逐步缩小并逐渐消除。

信息障碍依然存在,但没有增加而是减少了很多。互联网用户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再也不是“大专以上学历占84.67%,高中以下学历仅占2.54%”的状况。[4]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网民人口达到了1.56亿,高中和大专以上学历的网民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接近饱和,网民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低学历人群,截至2012年底网民中小学及以下人群占比提升至10.9%。[1]这些数据对比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民中来,他们都是或者将是信息消费者,以前因为学历低不会上网、条件限制不能上网的信息障碍越来越小了。那么为什么信息障碍到现在还没有彻底消除呢?原因是,虽然我们国家网民人数已经达到5.64亿,但是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想在我国彻底消除信息障碍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信息消费的潜力,创造更好的信息环境从而逐步清除信息障碍。

信息冲突没有加剧,并且至少在中国近期内没有发生信息冲突的可能。有学者曾担心随着信息差距的扩大会在所难免地造成信息冲突,认为这种冲突不仅存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而且存在于国民之间。一般来说,信息差距如果任其发展是会出现信息冲突加剧的情况的,好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早已意识到信息冲突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并做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对策。例如,随着信息化的全球发展,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并在逐步地深入发展,在全世界各大城市都已制定和开展了智慧城市相关的建设计划与实践活动,这些信息化的实践活动都在营造一种好的信息市场环境,减少了信息冲突发生的可能。从国家内部分析,不可否认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信息鸿沟加剧的可能性会有明显不同。在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会投入巨大的财力去帮助“信息穷人”,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去促进信息薄弱地区的信息化发展,如我国政府现在所制定的“宽带中国”战略,将重点扶持农村信息化建设,以此来扩大中国的信息市场、维护良好的信息环境、激发信息消费潜力,通过扩大内需来带动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愿望。

四、进一步完善国内信息市场与信息环境的对策

通过结合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最新数据,对信息消费的支撑体系——信息产业、信息消费的交易时空——信息市场、信息消费的立足基点——信息环境的现状和潜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对我国的信息消费现状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的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环境一年比一年好,存在于信息消费中的突出问题已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主要矛盾也得到了较好的缓解和消除;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信息化发展上的差距仍然存在,国内的信息市场与信息环境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进一步完善国内信息市场与信息环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继续在信息产业的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尽快缩小和赶上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水平;二是加强对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的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在保证优质信息供给的同时,严厉查处垃圾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以确保信息消费的有效供给;三是加快农村全面信息化的进程,让广大农村人口使用网络更加便捷,同时开发一些注重消费者体验的智能化网络终端,让没有受到高等教育的人群的信息消费更加简单化,从而彻底扫除信息消费的信息障碍。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这些措施得到施贯彻执行后,我国将会形成更强劲的信息消费需求,从而有效扩大内需,带动国内经济高速增长。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网民搜索行为研究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