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

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第1篇: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现状;对策;河北内丘

内丘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是邢台市“一城五星”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辖5镇4乡1区,309个行政村,面积787km2,常驻人口32万人。该县太行风貌,青砖石楼古色古香;山林翠绿,万果飘香,苹果中药名声远扬;现代农业,科学种养,农业庄园逐步增长;民俗庙会,民艺民技,民间文化熠熠发光。因此,内丘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1基础条件和优势

1.1自然、人文、生物资源丰富

内丘县作为中医鼻祖扁鹊的故乡,其历史悠久,距今逾2000年,且是“邢白瓷”发源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具有富岗山庄、百果庄园等生态景观,邢窑遗址、扁鹊庙等人文景观,更有寒山、鹊山等自然风光。其中富岗生态园和中国百果庄园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扁鹊庙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为山地、丘陵、平原3个地貌单元,各占1/3。西部山地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中部丘陵岗丘连绵,冲沟遍布;东部平原一马平川,沃野千里。山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中华名果“富岗”苹果即出自这里;丘陵区干旱少雨,光照条件好,适宜种植中草药、小杂粮;平原土地平坦肥沃,灌溉条件好,是粮食、设施农业的适生区,也是重要的畜牧养殖基地。酸枣仁、红树梅、核桃、柿子、大枣、苹果等干鲜果林形成的农业生物资源景观,交相辉映,为发展休闲、观光、赏果、采摘等休闲娱乐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基础[1]。

1.2地理区位优越,客源市场潜力大

内丘县位于环京津、环渤海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与天津、北京、太原、郑州、济南等城市距离皆为300km左右;与黄骅港、天津港、京唐港等港口距离500km以内;与郑州机场、太原机场、济南机场、首都机场等机场距离皆在400km以内,与石家庄机场距离仅为100km。北上京津,南下湖广,西达秦晋,东至齐鲁,交通十分便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内丘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1.3交通优势明显,通信设施完备

内丘县交通便利,京港澳高速公路、石武客运专线、107国道、京广铁路、石邢大道和202省道(平涉公路)纵贯南北,省道隆昔公路(河北隆尧—山西昔阳)横穿东西。县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村村通”公路网遍布全县309个村。西联东出的重要交通干线邢汾高速(河北邢台———山西汾阳)、邯(邢)黄铁路(邯郸———黄骅港)已动工。太行山高速我国第一条旅游高速公路的建成进一步强化了境内外交通连接。程控电话光缆直通全县所有乡镇、村,移动通信网络县域无缝隙全覆盖,通迅联络十分便捷。县域内所有景区内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设施,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均已配备齐全,并创建了很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这些都为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发展目标

在邢台市休闲农业发展异军突起的关键时期,内丘县力争在2020年,创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500个以上,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5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0条,60家星级农家乐,年接待休闲旅游游客16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到1.2亿元,休闲农业经营收入达到8亿元以上,带动受益农户3万户。构建“憩、嬉、吃、住、行、摘、购”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格局,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将内丘县建设成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名县。

3主要做法

内丘县紧紧围绕“山水田园康养内丘”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主体形象,整合县域的良好生态基础、深厚历史文化和特色农业资源等,以“扁鹊”和“邢窑”两大文化为依托,通过政府主导构建合力,项目支撑打造亮点,突出特色培育品牌等措施打造以生态观光、乡土文化和休闲康养为核心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体系,取得明显成效[2]。初步形成了以百果园、富岗生态园等为代表的休闲采摘游;以历史文化名村神头、黄岔为代表的古村落体验游;以小辛旺、交台社区为代表的美丽乡村游;以扁鹊庙、邢白瓷“三馆”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寒山、鹤渡岭、福寿山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游。2017年,内丘县举办了邢台市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推进内丘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创建了一批美丽乡村、农业生态园、科技园、农家乐示范村,打造出一批本地乡村旅游节庆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3]。

3.1创建美丽乡村

按照“育产业、抓特色、精扶贫、打旅游、唱文化、扩共享、提品味、创富裕”的指导思想,统一规划,打造30个不同韵味的美丽乡村旅游村。比如以神医扁鹊祭祀、历史文化为依托的美丽乡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全国生态文化村神头村;以鹊山湖湿地公园为依托的马河村;以餐饮住宿、养生、观光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星级园区豹子口度假村[4];有“天人仙境”“十里画廊”之誉的历史文化名村黄岔村;以太行水乡、富岗生态园为主题的岗底村;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牛王庙遗址和神话传说为主题的交台社区(王交台、乔交台、李交台);以绿色生态、现代果业为主体的寒山杏峪村;以观光、游玩、采摘、餐饮为主题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小辛旺村等[4]。

3.2创建休闲农业示范园

积极围绕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果蔬采摘、生态农业、种养体验等特色,深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打造田园风光,利用农业高新科技,结合农业经营活动,创建休闲度假式、参与体验式等多种类型的休闲农业示范园。比如小辛旺村昌盛达农业生态园、柳林白果庄园、小马村金苗生态园、富源农业生态园;休闲度假报子口休闲旅游度假区、近郎村万亩海棠元、大都城村旺州绿化公司、永固村青石岗生态休闲农庄、依林山庄、公子峪农业生态园等[5-6]。

3.3创建示范农家乐

内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内丘县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实施意见》,加快了农家乐旅游建设步伐,大力推进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示范村建设。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优美的村庄:以侯家庄乡杏峪、平头铺、岗底村等为代表,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考虑吃、住、行、摘、憩、嬉等配套设施,利用地势地貌、自然山水与田园风光,依山建房,就势取景,浑然天成,新建筑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历史文化、建筑风貌、民俗风情突出、特色鲜明的村庄:以南赛乡神头村、柳林镇王交台村等为代表,重点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充分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将当地特色民俗文化融于建设之中。景区周边、城镇周边、交通干道沿线,区位条件优越、进出交通安全便捷的村庄:以隆昔线两侧山区四乡镇为重点发展区域,以特色饮食为切入点,引导农家乐建设。目前已重点培育了寺庄农家乐、白草坪农家乐、驿和人家、依林山庄、礼义村乡情农家院、林溪小镇农家、四里屯农家小灶等35个星级农家乐,其中寺庄农家乐、白草坪农家乐、驿和人家、依林山庄已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内丘挂汁肉获评“河北省金牌旅游小吃”。

3.4创建特色小镇

依托山水资源、地方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创建特色小镇。现已重点创建了以太行山为依托,以苹果文化为主题,以128道标准化苹果生产工序闻名的富岗产业为支撑,对建筑景观、植物景观进行特色提升,形成强大休闲旅游吸引力的太行山苹果小镇;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扁鹊庙为依托,以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神头村为中心,辐射带动报子口、西营村、东营村等村,集休闲、中草药种植、扁鹊中医文化、健康养生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扁鹊康养小镇;以交台社区为核心,以百果园173个果树品种为基础,结合富源生态园、柳林园、果美林业科技园等培育农户发展农家乐、乡村风情酒店、民俗住宅、农家客栈、游古戏楼等农业休闲服务业的中国百果小镇。在邢窑遗址分布多的西丘村、西关村、大良村、小留村等村打造集遗址保护、文化创意、文化主题旅游、现代娱乐、青少年体验式教育及文化会展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白瓷小镇。

3.5打造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

立足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围绕休闲景区(点)布局,打造4条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一是交台社区(牛王庙戏楼)—报子口风景度假区—扁鹊庙景区—公子峪生态园—塞纳湖景区;二是鹊山水世界—富岗苹果基地—寒山风景区;三是大汉古寨黄岔村—富岗苹果基地—鹤度岭明长城遗址—张北洼福寿山景区;四是庆源村甜瓜采摘基地—昌盛达生态园—百果庄园—富源生态园[7]。

3.6推介农事节会品牌行动

将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围绕内丘县农业主导产业,创新休闲农业农事节会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并加大特色农事节会的组织和宣传。举办百果园爱情桃花节、郁金香赏花节、富岗山庄苹果采摘节、精品苹果展示会、彩色果菜观光节、昌盛达生态园草莓采摘节等农事节庆活动,每年向社会公开推介12个左右农事节庆活动,重点推介富岗苹果、红颜草莓、蜂蜜产品、山地蔬菜、薄皮核桃等乡村旅游地方特色商品,不断提升内丘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7优化提升基础环境

有效整合农业、旅游、环保、水利、交通等项目资金,着力改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干线道路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旅游点沿线及周边房屋外观改造,规范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完善旅游点标牌、标识设置。优化旅游景点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卫生等配套设施,提升休闲旅游点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水平。

4发展对策

4.1加强领导,合力推进

内丘县政府成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调管理。农业、旅游、财政、交通、国土、质检、卫生等部门密切配合,强化服务,形成合力,确保内丘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序推进。要求各乡镇从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档次的高度出发,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认识,充分挖掘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这一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主动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切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8]。

4.2编制规划,引领发展

强化规划引领、调控和指导作用。据统计,内丘县先后编制了《内丘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内丘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内丘县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岗底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神头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行家峪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并做好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要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建设起点要高,要充分挖掘农业内涵,体现以农为本的理念,彰显区域特色,准确功能定位,优化分区布局和景观设计,实行规模经营,促使生态、生产、科研和市场相融合,实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景观和谐统一。

4.3制定政策,强化扶持

内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现有优惠扶持政策的落实,开辟“绿色通道”,将有关农业扶持资金适当向休闲农业倾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从事休闲农业的纳税人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可享受有关税收优惠。完善用地政策,在实行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前提下,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休闲农业项目用地,将其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服务力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鼓励利用PPP、众筹等融资模式,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

4.4加强培训,规范管理

对从事休闲农业经营的业主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作为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阳光工程培训等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培训计划,开展集中授课、外出参观等灵活多样、实用性强的专业培训,使该县休闲农业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在自身素质、管理能力及服务水平上能有一个大的提升。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管理制度,重点在经营规模、从业资格、经营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经营项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加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建设,培育更多风格独特、拥有自主品牌、示范带动作用大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加强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市场拓展、行业交流等活动,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有序健康发展[9]。

第2篇: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 模式依靠 发展现状 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89-01

旅游如今已经成为国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所提供的大量旅游资源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近年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成为了旅游业中重要的一部分。许多乡村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地理优势,大力开发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的主要收入。但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当注意环境的反馈和行业状态的健康。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开发较为落后

我国的乡村旅游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政府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进行支持和保护,乡村旅游还是农民自发开发的阶段,资金投入不足,旅游模式和产业规模没有形成,管理滞后。

(二)我国乡村旅游中的设备设施还不完善

很多地方还没有完整的旅游系统作支撑,没有统筹全局的管理方案和设备设施建设。设备落后导致游客旅游体验差,收入减少,设备更加落后。这样的循环怪圈一直都困扰着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同时设备不完善还导致在兴建设备设施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目标,重复建设严重。其中最能体现的便是乡村交通问题,还有道路泥泞、垃圾处理不科学不合理、住宿条件差、公共设施破旧等。

(三)我国乡村旅游中的管理和规划不统一

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只看到当前的利益,没有看到长远的发展,政府等相关部门支持力度不够,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乡村旅游进行规范和制约。各种旅游乱象层出不穷,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消费模式落后且高昂,造成在乡村中的竞争偏向,旅游业取得的利益一年不如一年。

(四)乡村旅游在利益的驱使下忽视了环境,过度开发

很多乡村旅游业为了得到巨额的利益或是响亮的名气,无度地向大自然索取,毫无节制地开发。没有规划,没有顾虑,造成环境恶化,生态资源快速枯竭,水源污染严重,垃圾处理不得当,大量树木遭到砍伐。这种盲目的做法是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的国家政策背道而驰的,长久下来对我们的子孙后代就是断绝后路。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未来趋势

针对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大概可以从以下三个模式来发展乡村旅游,当然在整个过程中也离不开健康的管理方式和辩证的、发展的统筹规划。

(一)依托在其他旅游方式上的发展

一些紧挨着旅游区的乡村,可以以该旅游区为指引,开发自己乡村特色的旅游项目。利用临近旅游区的吸引力,逐渐壮大自身,从而取得良好的发展。

(二)城市孕育乡村的模式

很多乡村旅游区应该建立在城市和农村中间的城乡结合部,利用城市的各方面的发展来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距离够近,不需要在途中花费太多的时间,周末就可以前往,随到随走。二是这样的乡村可以依据城市的特点发展自身的旅游特色,依靠特色来吸引大量的人员。

(三)以科技为重要中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科技是@个时代不变的主题,把现今的科技植入到乡村旅游中来,让游客在体验原生态的乡村旅游时能够感受到时刻离不开的科技的作用,无疑会给游客带来良好的旅行体验,也能够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现代化气质。

在依托了三个重要的发展点之后,乡村旅游的发展前进必将一片广阔,在未来的乡村旅游中可能会开发出多种旅游模式和特色,主要还是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规范化的,统筹全局的管理,乡村旅游未来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定需要健康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而不是放任自流,管理过程中要考虑人文、环境、科学等重要因素,综合发展;二是在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中,科技和自然必然是主要体现的两个方面,科技带动社会的发展。同时在乡村旅游业中科技元素的注入也是必然的趋势,自然则是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原生态旅游体验必不可少的元素,自然也是乡村旅游对人们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的源头,应该长久地保持下去,保持最纯净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三、结语

乡村旅游业近年来悄然崛起,不断发展,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收入,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却也是不可忽视的。运用多种经营模式来解决或是缓解这些问题,在发展中看到机遇,沿着时展的大趋势,客观看待乡村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才是目前正确的观念。

参考文献:

第3篇: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南安;旅游形象定位;旅游发展

21世纪是形象时代(Age of Image),“形象力”的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形式之一。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过程中,旅游形象(TIS,又叫旅游地形象)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形象是一个城市展示给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景点景观、民风民俗、服务态度、市民素质、文化底蕴等方面所形成的综合印象,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形象规划是在对城市的旅游业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解决城市旅游的基本定位问题。即城市将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并传播一种什么样的形象,以及推出怎样的产品体系在旅游市场上树立和传播这种形象。

一.南安旅游业发展基础

南安位于闽南金三角中心地带,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和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和福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一座新兴旅游城市,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改革开放以来,南安经济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综合实力一直保持福建省十强县(市)行列。

(一)南安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经济基础雄厚,发展环境日益完善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实施优先发展旅游重点产业战略,加大对旅游产业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在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旅游产业从小到大,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所提高,旅游产业呈现安全、效益、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2009年接待游客25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旅游综合收入16.8亿元,比上年增长6.6%%; 2010年接待游客27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比上年增长7%。2011年,全市接待游客3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0.5亿元;2012年度实现旅游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10%,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50万人次,同比增长13%;南安力争到2015年,国内外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540万人次,年均增长15%,旅游总收入突破50亿元,年均增长23%,均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二)南安旅游资源分析:旅游资源丰富,产品开发极具潜力

南安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享有“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的美誉,一年四季都适宜旅游。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市优良级以上的旅游资源有22处,具有较高的旅游经济开发价值。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是5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郑成功陵园、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九日山摩崖石刻、五里桥、东田南坑古窑址)和78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集名人文化、海丝文化和闽南建筑文化于一体;还有石井大佰岛、东田黄巢山、蓬华天柱山、向阳五台山等自然旅游资源;凤山寺、雪峰寺、灵应寺、天心洞等宗教旅游资源。此外,还有荣获中国十佳小康村的官桥内厝村和福建最美乡村蔡氏古民居等乡村旅游点,以及中国石材城、中国水暖城、中国雨伞城、中国粮食城等一批大型工贸旅游考察点。在这里人们可以沉醉在浓郁如酒的乡情和美妙神奇的艺术境界中,游览遍布南安全境的儒、释、道宗教文化活动场所,倾听中国古典音乐“活化石”的南音珍品,参观千姿百态璀璨夺目的人工彩扎和剪纸工艺,观赏“民族艺坛奇葩”高甲戏和木偶戏等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品尝龙眼、荔枝、杨梅、香蕉、柑桔等四季佳果,以及石井蚵仔煎、官桥烧肉粽、牛肉羹、洪濑面线糊、卤料、黑@、英都麻舌、诗山卤面、九重@、溪美肉圆等民间风味小吃,领略南安独特的美食文化。

(三)南安旅游交通分析:交通区位突出,进入能力便捷

南安公路密度居全省首位,福建省的主要交通大动脉――福厦高速公路、福厦高速铁路、泉三高速公路均穿境而过并设立支线或互通口;南安市区到厦门国际机场仅97公里,距泉州晋江机场仅30公里,空中通道便捷,并在石井港区首辟泉金航线,港口码头设施逐步完善,对台发展旅游具有较大优势。

(四)南安旅游市场分析:侨乡优势明显,市场开发近水楼台

南安地处闽南金三角,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北承长三角洲经济区,南接珠三角经济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居民出游率高,是国内的主要客源市场。台湾、香港与澳门,地缘、血缘、亲缘、神缘关系紧密,更是南安的重要旅游客源市场,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南安又是全国著名侨乡,是福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新兴城市。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达300多万人,数以百万计的海外南安人一直是南安旅游发展的重要客源,这种特殊的优势是无以匹敌的。

二.南安旅游形象定位

尽管南安市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清醒地认识到旅游业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发展仍相当滞后,与其周边一些县(市)相比,如惠安、永春、德化等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与厦门、武夷山等旅游城市相比还相距甚远。在旅游资源优势的整合发挥、旅游服务接待、旅游产业规模及竞争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发展旅游支柱产业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性设施和环境仍存在较大差距。那么要如何合理塑造南安旅游形象呢?才能让南安旅游形象深入人心,对潜在的旅游客源群体造成吸引效应,形成庞大旅游市场,并可以在旅游市场上形成较长时间的垄断地位。

(一)旅游形象定位的含义

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就是要使旅游城市深入到潜在游客心中,占据某处心灵位置,在游客心中形成生动如图画、鲜明而强烈的感知形象,并使这种形象成为吸引众多潜在旅游者前来旅游的动力源泉。形象定位就是向旅游者推出吸引人的旅游卖点。旅游城市的形象定位源自地方独特性,是旅游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典型特征的集中揭示,是一种综合性、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三维时空组合。它一般由一句精辟的主题口号概括和表现出来。国际上一些著名旅游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形象,如威尼斯是水城,慕尼黑是啤酒城,巴黎是艺术之都,曼谷被称为天使之都,纽约是联合国之都,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巴格达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乡等等。

(二)南安整体旅游形象定位

根据我们对南安旅游业发展现状,旅游资源,旅游市场进行分析,立足自身优势,以海峡旅游为主题,立足郑成功和凤山文化等人文优势,重点培育南台两地“名人史迹游”、“海丝文化游”等特色旅游路线,大力开发蔡氏古民居、九日山文化、凤山宗教朝圣文化、郑成功文化、白云山李贽文化等旅游区文化旅游产品,“名人、海丝、宗教”等元素更为突出。将 “成功故里、海丝源头”作为南安的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海西新城、魅力南安”的旅游形象,来带动南安整体旅游的发展。

(三)南安旅游形象定位的基本原则

城市形象定位的关健是对于城市地域、人文鲜明特色的把握,注重其个性发展。没有特色,缺乏个性,就难以提高知名度,如果一个旅游地的形象模糊混乱,则很难对潜在的旅游客源群体造成吸引效应,同时还会使现实的旅游者经历平淡,降低其回头率。而对南安市旅游形象进行合理的定位,应从自身资源出发,突出特色,首先要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合理定位。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旅游资源,而它们是别的城市很难模仿的,正是吸引力所在。因此,旅游城市在定位时一定要突出自己的独特性。近年来,靠旅游延伸文化的外延,让文化充实旅游的内涵,南安旅游业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已经成为集生态观光、商务休闲、乡村度假、风情体验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蔡氏古民居是独具特色闽南红砖建筑群;丰州九日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九日山仿古祈风盛典重点活动地开展。郑成功文化是海峡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南安名人除了民族英雄郑成功外,还有唐代开八闽文化之先声的欧阳詹,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李贽,一代名将叶飞,知名爱国华侨李光前、黄仲咸等;南安还不断开展九日山仿古祈风盛典,国际凤山文化旅游节,“魅力南安乡村一日游”等旅游活动,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为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来此旅游,推动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掘出自己的特色,打出郑成功名人牌和蔡氏古民居建筑牌效应,打响九日山海丝文化品牌,共同打造“海西新城、魅力南安”的旅游形象。

旅游地形象的塑造适应了旅游目的地之间市场竞争的需要,旅游地形象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有高度的增值功能。旅游者对旅游地形象的认知体现了不同旅游产品市场价值的差异。随着旅游开发热潮的兴起,旅游地之间竞争的加剧,旅游地吸引成本不断提高,而增高部分主要在形象的推广上。南安集中、统一口径宣传“成功故里,海丝源头”旅游地宣传口号,在本地主要交通口岸设置旅游地形象宣传牌,并综合利用各种媒体推广“海西新城、魅力南安”旅游形象。与周边资源整合,扩大旅游市场规模,地区之间互相联动、功能互补、共同发展。采用多种方式,集中宣传,扩大客源数量并利用各种节庆扩大景区知名度。并综合利用同时打造更多更好的旅游项目,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南安市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

[2]赵伟兵.论城市旅游形象定位[J].桂海论丛,2003,(3).

[3]赵煌庚.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探讨[J].云梦学刊,2001,22(6).

[4]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34-46.

[5]李蕾蕾.旅游点形象定位初探[J].旅游学刊,1995,(3):29-32.

第4篇: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

>> 浙江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浙江省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浙江省宁海县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化对策 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浙江省铁皮石斛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浙江省装备制造业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浙江省诸暨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 浙江省运输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浙江省创建特色小镇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浙江省创新创业驱动的特色小镇规划思考 浙江省农药产业现状和发展思考 发展浙江省特色的生态经济 对安丘市特色小镇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发展建议 浙江省湖州市入境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 浙江省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浙江省应用型院校创业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5-04.

[2]卫龙宝,史新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浙江社会科学,2016,(03):28-31.

[3]厉华笑,杨飞,裘国平.基于目标导向的特色小镇规划创新思考―结合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实践[J].小城镇建设,2016,(03):42-48.

[4]唐勇.培育特色小镇要把握关键点[J].浙江经济,2015,(06):21-22.

[5]朱莹莹.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嘉兴市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6,28(02):49-56.

[6]沈琪芳.特色小镇培育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以湖州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6,16(03):27-28.

[7]于新东.关于浙江加快特色小镇培育发展的建议[J].党政视野,2015,(08):18-22.

[8]刘锡宾.我省特色小镇建设原则和对策研究[J].政策t望,2015,(09):49-51.

[9]涂东山,王琳,何奈里.山南基金小镇:打造中国格林尼治[J].政策t望,2015,(10):50-52.

第5篇: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

一、前言

近些年来,农业的无序发展导致农业环境恶化,资源开始枯竭,引起了土壤板结、土地荒漠化、土地失去耕作价值等。生态农业是结合生态学和经济学,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农业的科学管理和生产方法,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协同增进为目标,以市场机制和有关法规为调控手段,实现农业、经济、社会、自然的共同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农业生态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综合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农业生态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农业生态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农业生态、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知识,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农业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也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项目,是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有机地附加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的交叉性产业,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衢州市发展现状

(一)地理位置,气候气象

衢州位于浙江西部,钱塘江上游;地处浙、赣、闽、皖四省的交界处,素有四省通衢的美称。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交通便捷。境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态优越。随处可见青山绿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9%,是“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衢州农业生态环境优美,既有田园景观,又有山野民居,民间文化多姿多彩。总的来说,衢州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拥有能够满足人们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农事参与、民俗体验等多种目的的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

(二)经济发展现状

衢州的生产经济总体来说不发达,2011年全市GDP只有890亿元,财政收入95亿元.在地级市中经济发展总量不算太大。从产业结构来说,衢州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在长三角处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率57%,城市人口35万,上百亿的上市企业3家,工业经济没有形成集群化发展。加上近几年来自然灾害频发,政府对于发展对外旅游经济显得力不从心。2007年大雪灾,2008年大地震,给衢州以农为主的产业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衢州的支柱农产品销量出现一系列问题。

(三)旅游发展现状

衢州主要旅游经济指标稳步增长,旅游人气旺盛。衢州拥有1个世界自然遗产,4个国家文保单位,7个国家4A旅游景区,2个全国工农旅游示范,5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具有相对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生态休闲旅游及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开发潜力较大、前景良好。

三、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生态农业的影响因素

生态农业是将农业系统各组分、各链条的有机整台,对不同产业之间进行有机耦合,把初级农产品生产.与其后续性加工的紧密衔接等,并根据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市场条件,发展高效实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是各方面协同发展的过程,受到各方面的影响:1、完善的技术体系;2、激励政策的支撑;3、农产品市场的发展;4、农业产业化水平;5、推广力度以及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

(二)生态旅游业的影响因素

衢州市生态旅游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长三角处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率57%,财政收入97亿,城市人口35万,上百亿的上市企业3家,工业经济没有形成集群化发展。2)旅游产业发展低端,旅游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价值链没有形成。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品优势,生产要素的整合非常欠缺,已开发的旅游项目与长三角地区高品质的市场需求明显不对应。

3)旅游景点小、散、弱、差,管理水平和要素配套都比较低端。4)人力资源明显不适应现代旅游目的地发展需要,运营能力较差。5)核心吸引物尚未形成,急需通过大项目包装修成区域核心吸引物,突破形象遮蔽。

(三)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的相互关系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二者相结合,是生态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活动、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生态型”旅游方式,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农业生态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农业生态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克服目前传统农业旅游不足,找出一条生态+农业+旅游的农业旅游形式。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在一起,利用生态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来实现生态农业生产才是最具特色和竞争力的资源。它既能平衡农业经济、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和人们的旅游需求,又能维持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环境收益、经济收益、社会收益等综合收益最大化,是一条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二者相结合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有着重要意义。生态农业旅游带动了农业产业化,为农产品找到了市场,解决农产品买卖难的问题,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并且丰富了农村精神生活。增加乡村经济收入,增加当地税收,提高就业率就业率,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四、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分析

(一)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特点

对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准确概念,国内外学者有过不同的定义[1-3]。一般来说,学术界普遍认为:生态农业旅游是指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从利用内涵为主题而开发出的主要包括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为内容,具有极大参与性的一种旅游活动。一般来说,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有一定的共性,衢州市的发展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首先,衢州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高度富集,在自然方面见长,从市场需求角度看是非常有利的。再加上周边的黄山、三清山等,包括风景秀丽的江郎山,是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内著名景点的集群所在地。

再者,衢州的宾馆建设相对落后,住宿是旅游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衢州酒店建设上要形成总量与类型上的优势,应有五星级、商务、快捷等各种类型的酒店,再通过价格竞争,形成质量高地和价格洼地。这样会吸引不同的旅游者。

其次,对衢州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宣传力度不够。一般来说,重量级纸质媒体、网络媒体宣传力度较大,针对性较强。进一步加大对衢州农业生态旅游宣传推广,可以参考像“三亚比美”的宣传,就带动了观众观看,并对当地的美景留下深刻印象。效果很好。

最后,与重要旅行社合作不够。一般火爆的景点与重要旅行社的合作都很紧密。例如,国旅、中旅、青旅、上海春秋等大社拥有全国营销网,先后与一些地方政府合作一起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这一朝阳产业。如果能充分利用大社良好的营销网络和各分支机构强大的分销能力,衢州的农业生态旅游会发展得更快。

(二)衢州市协同发展的基本条件

旅游活动的动力来源于人们的需求,农业生态旅游同样也不例外,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由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所决定的。

农业生态旅游以发展生态农业形成的乡村生态环境为活动场所,以生态农业景观、生态农产品开发为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加强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合理培育农业旅游资源,建设良好的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农业生态旅游区的合理开发和规划,是实现衢州农业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因地制宜,开展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完善的基础和配套设施,是发展衢州农业生态旅游的基本条件旅游地硬件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旅游地服务质量、旅游功能与容量及其整体经济效益的发挥。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是农业生态旅游地建设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加强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娱乐、餐饮、住宿、购物场所等的建设。

(三)衢州市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良好的生态是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农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要与对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资源的维护协调一致,对农业生态旅游接待容量实施有效控制,增强当地居民和游客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农村社会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旅游的发展要提高人们对其生活的控制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要与人们的文化和价值观相协调,并维护和增强社区的个性。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是农村旅游的经营者和相关部门经济投入的回报,这是农村社区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之一,也是维系农村旅游供给的重要因素。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是一个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的高度整合的社会、经济系统,利益分配是旅游开发相关利益主体关注的焦点,如何协调各主体间利益成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衢州市生态农业旅游的产权管理与利益分配机制探讨

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协同发展系统的产权管理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中央政府对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协同发展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另一种形式是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协同发展系统归地方政府管理,中央政府在宏观层面上进行管理。一般认为第二种管理方式地方政府的收益较大。这种结论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将环境损失、社会福利损失算入,实际上,地方政府的收益要小的多。

国内外研究表明,分配方案应让农业生态旅游系统各成员得到的收益与其所承担的风险和投资成正比,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态旅游系统各成员的积极性,较好地体现农业生态旅游伙伴间“投资分摊、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以及“多劳多得”的原则。实际上,只有农业生态旅游系统维持长期有效的运行,把“蛋糕”做大后,农业生态旅游系统各成员才会实现真正的利益增长。

五、结论

第6篇: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

【摘要】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本文对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内蒙古发展低碳旅游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低碳旅游;经济;内蒙古;旅游业

【作者简介】张晓娜,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城乡规划管理。

一、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 内蒙古旅游资源概况

内蒙古位于中国北部边陲,东西直线距离2430千米,南北直线距离1700千米,幅员辽阔,地跨东北、华北、西北,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内蒙古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拥有草原、森林、沙漠等自然景观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内蒙古拥有天然草场约8667万公顷,占全国天然草场面积的19.2%,是中国五大天然草场之一。内蒙古森林资源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著名的大兴安岭林区大部分在内蒙古境内,全区森林面积0.24亿公顷,居全国第一位,森林覆盖率达到20%。另外内蒙古西部地区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浑善达克沙漠、库布齐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其中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第三大沙漠,内蒙古第一大沙漠。沙漠中神奇的自然景观,众多的湖泊和绿洲,成为沙漠旅游开发的依托资源。内蒙古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在古代曾有几十个民族在此生息繁衍,这些北方游牧民族和游猎民族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习俗,与现代生活形成鲜明的反差,形式多样,可观赏性强,感受丰富,对旅游者产生很大的吸引力,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内蒙古把积极发展旅游业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目前正在开发和培育高品质、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休闲旅游景区景点,建成一批年接待游客能力50万人以上的国内知名旅游景区,创建一批特色旅游城镇和旅游强县,积极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推进旅游常态化。

(二) 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内蒙古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旅游基础建设逐步完善,旅游产品初成体系,产业地位初步确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产业之一。2013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403.46亿元,同比增长24.36%,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区GDP的8.34%。全区国内旅游人数达到6612.76万人次,同比增长12.32%;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343.73亿元,同比增长24.34%。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达到26万人,间接从业人数达到130万人,同比增加13万人。截止到2013年底,全区A级旅游景区数量达到了276 家,其中5A 级2 家,4A级65家,3A级96家;星级饭店数量达到328家,其中5星级8家,4星级35家,3星级121家;旅行社数量达到901家。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和一大批旅游项目,形成了层次清晰、内容丰富的旅游产品,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不高,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精品项目少。从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看,围绕草原风光、民族风情开发的旅游产品档次低,重复开发严重。依托草原、沙漠、湖泊等开发的旅游产品均体现民族风情这一主体,但在开发中对蒙古族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为各旅游景区(点) 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单一,低水平重复,普遍缺少展现蒙古族日常生活的内容,或只注重形式忽略内涵;体现民俗文化的方式过于形式化,参考性较低。

2.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内蒙古生态环境尤其是草原、湖区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不合理的过度开发或忽视必要的保护,不仅会失去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而且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人才缺乏。目前, 内蒙古旅游的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等院校已设立旅游专业,培养出一批旅游专业人才,但现有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内蒙古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内蒙古低碳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内蒙古正采取多项措施推行低碳旅游,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旅游景区的规划发展注重应用低碳旅游的理念,如内蒙古旅游局组织制订的《阿拉善盟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2009~2025年)高度重视生态保护,提出“低碳旅游”概念,结合阿拉善盟建设国家生态战略示范区,将“低碳旅游”理念运用于旅游项目建设之中,具有明显的特色和发展前瞻性。内蒙古低碳旅游区建设成绩卓著,2010年,由《国家地理》杂志和国内100 多名旅游摄影记者评选出中国三大低碳旅游区,内蒙古大兴安岭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2010年颁发的《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标志着大兴安岭地区成为我国首个获正式批准的国家级低碳经济示范区。为此,大兴安岭地区将低碳经济作为首要发展战略,确定了建设全国低碳经济示范区的发展战略构想。另外,自治区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推行低碳旅游,引导广大游客绿色旅游、低碳消费。如建议游客在用餐、住宿时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鼓励游客在旅游目的地采取步行、骑自行车等方式游玩,进而在旅行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三、内蒙古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建议

(一) 强化政府责任,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自治区政府及各部门应当抓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这个机遇,借助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观念和理念的升级,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引导,鼓励旅游者选择低碳化的旅游方式。要大力推动低碳旅游政策的制定,如进一步发展壮大绿色环保企业,制定政策支持宾馆饭店、旅游景点等旅游企业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碳消耗。出台旅游行业新的行业标准,将是否低碳纳入行业发展的考量和评价因素,出台更为细化的政策,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将低碳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化,促使现有旅游模式转变到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上来,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

(二) 加强宣传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低碳旅游,前提是实现生态环境观念上的创新,重估自然资源的价值。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自然资源的作用,既要重视其经济价值,又要重视其生态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发展低碳旅游,建立绿色生活方式,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此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广泛动员全民参与,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普及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相关知识,鼓励人们将低碳生活方式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形成低碳思维方式。节约能源和资源要从小事做起,引导人们更多地选择低碳旅游方式,促使旅游者将环保作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旅游业相关部门应配合环保部门开展公关活动,对广大消费者进行教育,增强公众的环保理念,强化他们的绿色意识,从而更积极主动地进行绿色消费。

(三) 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

低碳经济是人类的未来,低碳旅游是旅游的未来,低碳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殊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应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派出学习等办法培养一大批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低碳旅游理论和规划方面的研究,为内蒙古地区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杨智勇.低碳经济背景下内蒙古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44-45.

[2] 黄文胜.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生态经济,2009,(11):20-23.

第7篇: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旅游 旅游业 发展前景 发展趋势

引言

我国风景如画来,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十分适合发展旅游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旅游业的建设,各大文化景区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短短几年内旅游业便迅速成为了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在未来十年内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国家。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促进的地方建设。积极完善旅游业相关制度,保障旅游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及收入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假期出去旅游,为了促进我国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加强旅游业经济性,我国于一九八五年进行了旅游体制改革,使旅游业转变成了经济产业,旅游业开始成为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产业。并且随着我国与国际的交流日益密切,大量外国游客涌入中国旅游市场,更进一步刺激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相关数据显示,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初期,外国来华旅游客人数已超过一千三百万以上,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润,这足以证明我国旅游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一九九年后我国旅游业达到了第一次发展高峰,短短几年我国便迅速成为了世界旅游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二零零二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国家,居亚洲首位,旅游业年均创收五千五百六十六亿元,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点四。在旅游业空前发展的同时,更有效带动了其相关联跗属产业的发展,使得住宿、食品、交通、文娱等各个行业都得到了发展。从旅游业发展历史来看不难看出旅游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关系,只有在经济达到一定程度旅游业才能持续发展,才会有稳定客源,旅游业的发达代表着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代表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这说明我国经济正处于稳健的发展状态。但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关监管机制和组织机构却发展十分缓慢,因此当前我国旅游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和宏观调控,导致我国旅游市场中存在着一些黑旅行社,这十分不利于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竞争压力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人希望通过旅游来缓解压力,使身心得到休息。现代旅游中游客享受的是心情的放松、美食、特产、文化元素等内容。旅游业的快速有效带动了地区经济,从旅游业发展趋势来看,不久的将来旅游业必然成为第三产业支柱产业。随着游客对旅游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更使得我国旅游业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特色化发展趋势,城市游、乡村游、风景游、景观旅等旅游资源不断被开发。旅游资源的丰富满足了不同游客对旅游体验的需求,游客便可根据需求的不同选择不同旅游资源。有学者预测二零二零年旅游产业总值将占我国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以上。由此可见,旅游业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商业价值,因此,我国应加强旅游业建设。想要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吸引更多游客,我国必须加强对旅游业的整顿,规范旅游市场,优化我国旅游业环境,保障旅游业规范性,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游客,保护游客利益。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完善旅游业管理制度,对旅游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依法取缔非法或没达到标准的黑旅行社,避免游客受到这些黑旅行社的侵害。这些黑旅行社不仅污染了旅游市场环境,更阻碍了我国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加强旅游市场整顿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生态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大方向。近些年随着我国旅游业规模的扩张,旅游资源开发已经过度,并且开发中又加之缺乏生态保护意识,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并且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长,旅游活动范围和程度,已远远超出自然生态承载能力。想要将旅游业持续发展下去,我国应该积极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生态旅游既创造了经济利润,又兼顾了生态和社会利益,是旅游业发展的最佳形态。所以我国在旅游资源开发时应加强生态环保意识避免对生态造成破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减少对景区生态的污染。未来我国旅游业将向着生态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

第8篇: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

引言

重庆市武隆区作为新型的旅游地,有着独特的旅游资源,被称为中国西部地质之乡。2007年6月27日,芙蓉洞、天生三桥和后坪冲蚀型天坑三个旅游景点被评为重庆唯一一处世界自然遗产,是重庆市崛起的特色旅游资源――新型生态旅游。2016年年底,为了契合“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何平系统地陈述了关于武隆发展全域旅游的“五全模式”,将依据“一心一带四区一网”的空间布局,把武隆区作为一个整体,规划成一个大公园。

一、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武隆区旅游发展现状

第一,人文旅游资源多元化,影视旅游资源丰富,2006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将武隆作为了唯一的外景拍摄地,让武隆第一次在电影中亮了相,而武隆县为了更好地提升其知名度,选择了再次与张艺谋携手,依托该县“龙图腾文化”“乌江船帮号子文化”“民俗宗教文化”等文化资源,打造了《印象・武隆》实景演出。《印象・武隆》成为重庆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一张名片。其次,探险旅游资源丰富,从2003年至今,武隆县每年都要举办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极其注重健康、绿色“城市名片”的打造。

第二,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武隆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更有罕见的喀斯特地貌。自然风光主要有三大景区:一是芙蓉江风景名胜区,它集山、水、泉、林、洞、峡于一体,其中的芙蓉洞,堪Q“天下第一洞”,享誉中外;二是仙女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它具有“南国第一牧场”的美称,而紧临仙女山的天生三~是亚洲最大的天生~群,属于世界级的地质奇观;三是具有“生物基因库”赞誉的白马山风景区。除此之外,还有千里乌江画廊、龙水峡地缝等自然风景区,武隆堪称中国西部的地质之乡。

二、武隆区旅游业发展的不足之处

(一)景区经营管理权限被瓜分

主要表现为每个景区由不同的部门管理,例如林业部门负责管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白马山自然保护区,而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管理喀斯特地质公园。这就造成了景区之间各自为阵,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调控,以至于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制约、相互排挤,最终是武隆的旅游资源不能够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二)景区品牌定位不精准。

从自然旅游资源来说,上天赐予咱大武隆“一洞一江两山一桥一画廊”等自然美景,但从武隆的品牌形象来说,没能让外地人一下子记住武隆风景区,这主要是因为没有对景区进行精准的定位,导致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桂林山水、杭州西湖还差很大一截。从城市的整体面貌来说,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整体布局、或是色调规划,没有鲜明的特色,不能够给外地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景区整合营销力度不强。

就以重庆到武隆的途中为例,我们极少看到涉及武隆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广告,不管是公路还是铁路都如此。在重庆至武隆的高速公路上只能看到南川与武隆交界处有1条关于武隆旅游形象的广告。最近几年,武隆政府不但经常派人到外地做武隆的旅游专场推介会,而且也通过电视、网络、广告牌等各种方式进行宣传,但宣传力度还是不够,导致一些客源市场还未开发,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还有武隆风景区。

(四)旅游配套设施落后

第一是酒店方面,虽然近几年武隆各类星级酒店和农家乐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酒店各方面条件参差不齐,除了几家星级酒店的设施和服务水平较好,其他的都存在一些小问题,不能满足游客需求。第二是交通方面,武隆景区的自驾游线路较成熟,但景区停车场紧张,成为影响武隆旅游的突出问题;而对于不是自驾游的游客来说,坐车有很多不方便因素,表现在车辆班次少,道路狭窄且弯急坡陡,在旅游高峰期经常会发生严重的拥挤堵塞现象。

(五)过于依赖当地旅游资源,旅游人才匮乏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武隆大多数旅游企业过分依赖景区原有的资源,却忽视人力资源在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另外,旅游企业缺乏固定的旅游服务工作团队,武隆的旅游公司在选拔人才方面,看重的是员工的从业经验和对武隆旅游资源知识的掌握,忽略培养员工的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导致从业人员在介绍景区景点时的亲和力也不强。

三、全域旅游战略下武隆区特色旅游资源的发展方向

(一)创新发展,推动“全域布局”

为了重点突出“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旅游开发部相关人员对武隆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即“一心一带四区一网”的空间布局。“一心”指的是游客接待中心和游客集散地两个区域都将扎根于武隆中心城区;“一带”指的是突出乌江画廊的峡谷风光,将之打造成旅游经济带;“四区”指的是将仙女山旅游区域建设成国际旅游度假区;白马山旅游区域建设成森林养生旅游度假区;芙蓉江旅游区域建设成亲水旅游度假区;后坪区旅游域则建设成国际探险运动区。“一网”指的是将7条精品旅游线路所串起的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整合打造为乡村旅游网络。

(二)协调发展,攻坚“两山一村游”

“三大战场”是建设武隆旅游品牌的重要支柱。一是升级改造“第一山”――仙女山,此山主要包括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景区品质、实行行业管理、打造景区品牌、提升旅游业态、实现旅游国际化“六大工程”。二是开拓“第二山”――白马山,此山政府总投资200亿元,按照“森林湿地、科普基地、农庄茶园、森林人家、文化园地、风情小镇”六大主题,竭力打造“国际知名的恋爱圣地、全国著名的科普基地、全市一流的养生福地”。三是夯实“一村游”――乡村旅游,主要通过发动农民投身旅游业和从社会各界人士融资50亿元以上,以7条精品线路所串起的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点),加快建设成“全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

(三)融合发展,促进“产业联合”

一是推进“旅游+文化”,武隆打造演出了“印象武隆”、“仙女恋歌”等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项目,引进了懒坝艺术公园、阳光童年、中银汇金影视产业城等一大批新项目,并推出了天坑寨子、土地的犀牛寨等一批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景点,加速建设博物馆、科技馆、城市雕塑群、仙女文化园等工程。

二是推进“旅游+农业”,以农业生产和旅游扶贫示范村为载体,重点种植高山时蔬、放养牲畜、有机鲜果、有机茶叶、乡村旅游“五大十亿”级的项目,开辟一条具有特色产业保障的脱贫之路,把具有乡土特色的羊角豆干、仙女红茶等农特产品直销国内外市场。

三是还注重发展“旅游+商贸”,建设完成了度假区商贸综合体、夜宴仙女山、仙女天街等一系列特色商业街。

(四)共享发展,释放“旅游红利”

第一,探索片区带动型增收模式,确立了仙女山、白马山、石桥湖、桐梓山为武隆区四大旅游扶贫区,并将交通网络、空间布局、产业融合、形象打造融为一体,全力执行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旅游业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就仙女山片区、白马山片区的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都在一万元以上。

第二,探索集镇带动型增收模式,投资5.9亿元,政府积极落实高山地区的扶贫和搬迁工作,注入169个“新鲜血液”(移民新村)建成旅游集镇。并引导其发展家庭公寓、快捷酒店、商品销售、特色农产品等旅游商贸服务,从而全力投入旅游业发展中。

第三,探索景区带动型增收模式,一方面是将当地文化融入旅游产品开发中,挖掘传统手工艺术品、特色小吃等,在景区进出要道设立专门的摆摊区,农民能够自力更生,提高生活水平;另外,通过培训,农民也可以直接到景区工作,旅游业的发展为周边农民直接或间接地实现了就业。

四、结论

第9篇: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

1 观光园艺概述

1.1 观光园艺的含义及类型

观光园艺是集生产、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新兴观光旅游模式[2];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门园林与生态、农业、旅游、城市规划等相交叉的边缘学科。目前观光园艺的类型主要有观光农园、科技农园、生态科普教育、乡野畜牧、森林旅游、农庄民宿、民俗旅游、渔业风情。

1.2 我国观光园艺的发展

我国农业观光园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南沿海地区和大城市以及风景区周边地区[5]最先出现以观光农园和休闲农场为主的休闲方式。20世纪90年代后,发展迅速,随后,我国相继成立了北京、上海、武汉、成都4个都市农业国际示范城。

2 重庆市观光园艺在旅游业中的发展概述

2.1 重庆市观光园艺的发展优势

重庆地处中国西南部,有“山城”之称。独特的山地地形也发展了别具一格的山地乡村风情游,四季的明确划分也造就了不同的四季景观。重庆市有维管植物2000种以上,还是中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经济作物和果树种类丰富且名优特产品多。重庆是中国长江上游地区唯一汇集水、陆、空交通资源的国家中心城市,这为重庆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及多元化的交通路线。

2008年12月,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山水都市”旅游精品――“太阳”工程建设的意见》,对“太阳”工程建项目实施优惠政策。2014年,重庆市新增4个示范县(点),将成为重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又一张烫金“名片”。

总之,重庆市独特的地形及气候,造就了多样性的生物空间,更利于构建观光园艺区。而且,人们对精神生活地不断追求,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所在。现如今正在飞速发展的重庆绝对具备发展观光园艺的良好优势。

2.2 重庆市观光园艺的发展现状

重庆市现阶段的观光模式主要还是在传统农艺模式和乡村文化利用模式上,同时也形成了少数的科技观光园,因技术的限制还并未成规模化。目前有一些已建成的具规模的观光园区,比如国内规模最大的红掌生产基地――皇田现代农业观光区等。除了比较著名大型的观光园,各个郊区乡镇也开始形成了一些小型的富有乡村特点农场体验园及一些瓜果采摘园等。

3 重庆市观光园艺发展策略

3.1 以温泉带动观光园艺的发展

重庆先后获得“中国温泉之都”和“世界温泉之都”称号。在观光园艺起步不久或是园艺旅游不太盛行的重庆,完全可以在温泉旅游的模式下推动景区观光园艺的发展,坚持把泡温泉与休闲观光相结合,为游客打造一个真正的放松、休闲、健康的旅游区。

3.2 构建基于园艺疗法的观光园

园艺疗法是指对于有必要改善身体以及精神方面,利用植物本身或者借助于植物开展各类园艺操作活动,从而达到调整身心,治疗疾病的一种参与性、长期性的治疗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艺疗法就成了一种健康的治疗方式,且其发展前景巨大。

3.3 打造富地域性的观光园

在尊重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利用合理的设计,进行适当的重新塑造,创建和谐平衡的自然景观环境。主要包括地域性植物配置及种植方法、地域性的风俗民情、生产生活、地域性自然、农业、人文资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