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发展阶段范文

农业发展阶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发展阶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发展阶段

第1篇:农业发展阶段范文

关键词:节水农业;水权制度;发展趋势

1 节水农业灌溉面临的问题

1.1 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农民节水意识不强,科学的节水灌溉制度尚未建立,生产上对各类农作物灌水次数、灌水时期、灌水定额等缺乏可操作性较强的科学指标。目前由于经济水平及农业技术人员的限制,一般的农民对灌溉知识不了解,只知道要让作物有充足的水分,就尽量多灌水,但是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证明,超量灌水不仅造成浪费,无效消耗高,而且经济效益低下。

1.2 节水设施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部分现有灌溉工程主要是土渠输水,田间的灌水方法大多为传统的大水漫灌,且由于田间灌溉工程设施不完善,沟渠规划不合理,入地流量不适宜,灌溉措施粗放等原因导致水资源流失现象较为普遍。加上许多设施年久失修,效率低下,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另外,资金投入不足,许多成熟的先进节水技术如膜下滴灌不能大面积推广应用,影响了节水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

1.3 管理薄弱、发展节水农业的保障体系不完善

灌溉管理问题尽管年年强调,但少有改善。基层灌溉管理机构实行自负盈亏以后,不少地方把多种经营赚钱作为管理单位的主要工作,灌溉管理反而成了副业,加上社会治安不力,灌溉设备常被破坏,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损坏严重,由于经费短缺无力更新修复,灌溉效益日渐降低。

2 我国节水农业灌溉发展趋势

2.1 抗旱节水作物品种的选育与节水农作制度的建设将加速发展

抗旱节水农作物品种不仅具有节水抗旱的突出特点,又具备稳定的产量性状和优良的品质特性,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出重要的节水增效作用。特别是近年来,作物抗旱基因的发掘和分离,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在抗旱节水作物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应用已取得一定成果,对改善农作物本身的水分利用效率,提供农田水利利用率产生重要的作用,是未来农业节水研究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2.2 水权水价制度将逐步完善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采取行政、法律、经济、工程、技术等综合措施,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水资源运行机制,将强制性节水和效益引导型节水合理结合,运用水权制度规范和调节农业各类用水户的行为,增强价格杠杆在水资源供求关系中的调控作用。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权流转、水票流通”的管水方案,通过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制定《章程》及各项管理制度,以核定的土地面积为基准,将水权分解到用水户头上,为用水户发放水权证,用水户根据各自的分配水量购买水票。配套完善量水设施,准确计量灌溉用水。通过发挥协会在灌水管理中的作用,强化田间渠系工程的有效管护,转变农民群众的用水观念,提高节水效益,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步伐。

适时适量,有计划地科学用水,优化灌溉制度。实行定额灌溉,加强水价和收费管理。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多部门间的配合下,保护水资源,合理调配水源,实施灌区优化配水技术,地面地下水联合优化运用,做到充分拦降水,优化配置地上水,合理开发地下水,保持利用土壤水,搞好四水转化。

2.3 农业种植结构将逐步优化

以增强农业节水抗旱能力,提高综合生产水平为重点,坚持关井压田、种植结构调整和推广配套节水技术并重的原则,加强农业内部节水工作,挖掘现有水资源潜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把调整与水资源相适应的节水高效种植结构作为农业内部节水增效的首要任务,依据当地水、土、光、热资源条件,以水定作物类型,以水定种植规模,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结构和模式,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限制和压缩高耗水、低产出作物种植面积及模式。调整优化种植作物和品种结构,充分利用自然降雨,使作物生长需水期与雨季同步,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避旱。

2.4 节水农田水利设施将加快建设

抓住国家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有利时机,整合资源,加强田间节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改善农田水源保障条件,配套田间节水基础设施,形成蓄、保、集、节、用一体化的节水农业新格局。与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和旱作农业科技推广等项目组织实施相结合,加强田间节水微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田蓄水保墒能力。

第2篇:农业发展阶段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新技术;具体应用;发展趋势

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都不能缺少机械技术作为保障,通过运用新型的机械技术就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操作强度,同时也符合了新时期的增收与增产目标。目前的状况下,有关部门以及相关人员都已经意识到了农业机械技术的价值所在,因此也在探求适合自身的机械农业新模式[1]。运用自动化的手段和措施来调控农业生产,此项举措有助于优化现阶段的农业生产实效,确保达到更高层次的农业效益。

一、新型农业机械技术的具体运用

(一)网络化与信息化的新型技术

与传统技术模式相比来看,建立于网络化前提下的新型机械技术体现为更显著的实效性,这是由于网络化的手段有助于提升综合性的农业效益,其中典型为农业生态学、土壤学及其他学科,此外还可能涉及到植物学等多样性的学科。在网络化手段的辅助下,针对农业生产构建了网络通信体系、全球定位体系以及地理信息网络,通过运用实时监控的措施来判断全过程的作物生长状态。每隔特定的时间段,实时性的监控网络还能帮助农户鉴别潜在的病虫害隐患,因地制宜实现水肥的优化配置[2]。在必要的时候,农户还能够运用集成的地理信息系统来完成精准化的全过程生产控制,提升了精准作业的水准。

(二)人工智能的技术

早在上世纪末,某些发达国家就创设了人工智能的新型农业技术,并且将其融入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具体来讲,人工智能技术涉及到挖土活动、放牧活动、采摘活动以及渔业活动等,从而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都运用了智能化,提升了整体上的智能化层次。截至目前,美国已经拥有了智能化的激光拖拉机,运用智能操控的方式来操控激光农业设备,从而实现了精确度更高的拖拉机定位,以便于随时调控行驶方向。除了上述的技术措施之外,人工智能还能用来判断土壤本身具备的化学成分以及土壤湿度等各项要素,在全面检测的前提下再去进行实时性的信息反馈,因地制宜给出可行的种植模式,优化利用现有的各类农业资源。

(三)自动化的操控技术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自动控制技术正在融入农业生产的各个流程,运用自动控制的措施有助于突显更高层次的生产实效,对于整体上的劳动强度也进行了全方位的减轻[3]。因此可见,自动控制有助于提升农业效率。近些年来,日本等国家正在尝试运用上述技术来研发新型的联合收割机,对于新型的联合收割机进行了半喂入的改进。在自动显示信息的基础上,对于收割机在各个时间段的收割状态、转速以及其他各项指标都能进行全方位的结合处理,对此进行实时性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控制。对于脱粒机如果能够予以自动化的改造,就能随时控制脱粒时的速度与负荷量,同时也避免了过高的运行负荷。因此可见,建立于自动控制前提下的新型机械技术拥有优良的推广前景,尤其适合运用于改造收割设备。

二、探析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进入新时期后,信息化正在融入现阶段的农业生产,与之相应的农业机械也产生了全方位的转型。近些年以来,农业机械的新型技术表现为多样化的特征,其中典型为联合耕作技术、液压技术、钻机技术以及水井技术等。相比来看,建立于机械化前提下的新型农业技术具备更显著的实效性,对于粗放式的传统农业模式进行了全面摒弃,进而推进了可持续的新时期农业进步与发展。因此可见,现阶段的新型农业呈现精细化的整体趋势,上述现状有助于提升农业机械技术的综合水准。从技术演进的趋势来看,未来阶段的新型农业技术将会融入更多的自动化以及智能化要素,在这其中也涉及到信息化的新型技术模式。例如:自动化控制运用于新时期的机械化农业,有助于提升农业产能并且增添其中的技术含量。近些年以来,农业机械的很多高新技术都运用于日常的农业生产,针对农业生产的实效性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优化了各个流程的农业生产。因此可以得知,农业机械新技术在根本上符合了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趋势。未来在具体实践中,有关部门还需要致力于强化宣传,确保更多农户都能接受并且认可新型的机械化农业,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推广全新的机械化模式。针对多样化的新型机械技术都应当融入农业生产,进而获得更高层次的舒适度与安全性,简化原先繁琐的农业操作流程[4]。作为农户也应当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不断接受现阶段的新型机械化方式,并且尝试将其运用于自身的日常生产,推进增收并且保障持续性的农业发展。

三、结语

经过综合分析可以得知,农业机械的新型技术措施有助于提升农业产能,确保农户拥有更高水准的经济收益。在现阶段的各个生产流程中引入智能化以及机械化的操作模式,有助于缩短整个流程消耗的时间,进而在最大限度内减轻了农户本身承受的负担。未来在实践中,有关部门还需要致力于推广全新的农业机械化新型技术。

参考文献:

[1]张静,杨宛章,张吉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机械新技术及其应用现状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5(2):71-74+77.

[2]林本山,林杰.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之我见[J].河北农机,2014(7):19-20.

[3]李丽丽.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6(2):227.

第3篇:农业发展阶段范文

现代农业主要指某一时期世界具有主导性和代表性农业的现状,而农业现代化主要描述现代农业实现的目标、模式与过程。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由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程度。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具有时代性特征,是不断变化和提高的。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常以其现实农业发展水平与现阶段国际社会一般公认的农业现代化标准之间的差距为依据。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农业现代化标准体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成果《1996~2050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走向现代化的构想》中对中国现代化战略阶段安排为主要代表,一般公认的符合中国实际又具有国际可比性的中国农业现代化主要指标和各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归纳如表1。总体看,内蒙古农业发展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内蒙古实际出发,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2008年内蒙古人均GDP为32214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汇价折算(下同)为4703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0美元(4656元人民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1.69%,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区就业人口总数的50.45%。总体判断,目前内蒙古农业现代化正由起步阶段步入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内蒙古农业现代化阶段标准值实现年份见表2。

2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测算

将现代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参考农业部课题组关于中国现代农业多指标综合指数的评价体系及方法,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通过与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定量比较,分析判断内蒙古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全国与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标值及其代码如表3)。

2.12003~2008年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速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与分析

以2003年内蒙古农业发展水平为参照,2008年内蒙古农业发展水平指数值进行计算的公式和计算结果为:R内蒙古03/08=5.73%Y1,08/Y1,03+6.91%Y2,08/Y2,03+4.69%Y3,08/Y3,03+3.31%Y4,08/Y4,03+3.94%Y5,08/Y5,03+2%Y6,08/Y6,03+1.57%Y7,08/Y7,03+7.88%Y8,08/Y8,03+10.03%Y9,08/Y9,03+9.04%Y10,08/Y10,03+9.57%Y11,08/Y11,03+6%Y12,08/Y12,03+5%Y13,08/Y13,03+6.34%Y14,08/Y14,03+6.23%(1-Y15,08/Y15,03)+4%Y16,08/Y16,03]+[3.2%(1-Y17,08/Y17,03)+3.63%Y18,08/Y18,03+0.93%Y19,08/Y19,03]=1.6034以2003年全国农业发展水平为参照,2008年全国农业发展水平指数值进行计算的公式和计算结果为:R全国03/08=5.73%X1,08/X1,03+6.91%X2,08/X2,03+4.69%X3,08/X3,03+3.31%X4,08/X4,03+3.94%X5,08/X5,03+2%X6,08/X6,03+1.57%X7,08/X7,03+7.88%X8,08/X8,03+10.03%X9,08/X9,03+9.04%X10,08/X10,03+9.57%X11,08/X11,03+6%X12,08/X12,03+5%X13,08/X13,03+[6.34%X14,08/X14,03+6.23%(1-X15,08/X15,03)+4%X16,08/X16,03]+[3.2%(1-X17,08/X17,03)+3.63%X18,08/X18,03+0.93%X19,08/X19,03]=1.49882003~2008年全国农业综合发展速度计算公式和计算结果为:(1﹢a全国,03-08)5=R全国03/08=1.4988,a全国,03-08=8.43%2003~2008年内蒙古农业综合发展速度计算公式和计算结果为:(1﹢a内蒙古,03-08)5=R内蒙古03/08=1.6034,a内蒙古,03-08=9.9%2003~2008年内蒙古农业综合发展速度与全国农业综合发展速度之差:a内蒙古,03-08-a全国,03-08=9.9%-8.43%=1.47%即2003~2008年内蒙古现代农业综合发展速度比全国平均速度快1.47个百分点。

2003年内蒙古农业发展开始进入现代农业加快建设期。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意见》(内党发[2003]23号),指出解决好“三农三牧”问题,最根本的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是大幅度增加农牧民收入。近年来,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自治区创造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惠牧政策,对“三农三牧”的支持由应急扶持、框架构建转向稳定支持、完善体系,逐步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农业发展以提高质量和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民生为目标,注重传统要素和资本、技术等现代要素相结合,由传统农业的粗放增长方式向现代农业的集约发展方式转变。从2004年粮食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以来,至2008年连续5年丰收,粮食产量增幅大多年份高于国家平均增幅(见表4);牲畜总头数从2005年开始至2008年连续4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主要农产品生产已逐步由频繁周期性波动转向较长时期基本稳定,农业生产能力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农民纯收入从2003年实现恢复性增长后,至2008年以每年实际增长10%左右的速度已连续5年实现增长,每年净增收超过300元,是历史上增速最快的时期,在全国各省市区农牧民收入的排序由2002年的第22位上升至第14位(见表5)。

2.2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与分析

第4篇:农业发展阶段范文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构成要素,成为现代农业的关键性物质基础,成为推动农业与农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成为服务“三农”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与坚实力量。现代农业所学设备应高效且先进,进而发展建设先进生产力,增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乡村文明建设、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生活富裕的重要目标。而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实现增加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所学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重要功能。针对农业机械化而言,其水平的不断提升可以有效带动来动生产效率的增加,从而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奠定可靠基础。农业机械作为日常生产工作所需的主要工具,能够有效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处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形势下,技术成为关键环节,不过,在实际发展阶段,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影响,无法做到符合现代化发展的需求。鉴于此,实现机械化,不但可以对农业生产条件做出进一步优化,还可以推动农业生产水平的整体提升,扩展农场发展的全新模式,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良性循环成为现代农业建设阶段的重点环节。基于某种意义而言,现代化农业可以看成农村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不论基于那种视角,采取各不相同的发展模式,不但可以有效处理出现问题,还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农业机械化发展同样可以使传统农业趋势发生转变,按照现代化发展相关理论,农业机械化为各类知识的不断积累,使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但使农业收获显著效益,更加推动了现代化农业完善建设与不断发展。

二、农业机械化对现代农业的作用影响

(一)实现农业经济显著提升

农业机械化作依托农业生产区域实际需求为主要导向,依托市场为主要标准,节约农业生产所需成本的前提下,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升,推动农业经济的不断增加。首先,节约成本层面。农业生产之中运用机械化能够提升劳动作业量,同时降低耕种阶段机械损耗率。农业机械化能够推动农业生产阶段生产所需要素的科学配比,防止农业机械发生重复,提升机械与技术的运用频率与状态,有效节约成本。农业机械化还能够提升生产规模,进而增加经济效益。其次,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以及水平。农业生产机械化阶段,对所学需要素的科学配比促进了生产规模的增加,为生产效率的增加提供保障。农业机械化能够使不利条件下农业生产环境获得明显改善,增加农业生态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改善生产效率以及生产力整体水平。最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使得农业生产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使土地利用率以及劳动率获得显著提升,达到规模化生产耕种,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机械化还能够有效降低劳动力需求,使得农民可以获得更工作机会,从而间接增加农民整体收入。

(二)增加土地利用率

农业生产本质主要为借助土地与生产资料,于自然环境下将能量转变成为农产品,有效满足社会各类需求,农业生产作为经济活动,同样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基础。农业生产同土地息息相关,对土地的依赖性非常大,土地利用率的水平直接关乎农业生产效率的水平。土地利用率主要为利用土地面积同当前拥有土地总面积的比值,农业机械化能够增加土地利用面积,使人口对土地造成的压力得到进一步缓解,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可靠保障。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生产集约化重要基础形式,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增加土地利用效率,并扩大生产规模,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发展。

第5篇:农业发展阶段范文

一是全会科学准确地判断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决定”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一个“发展阶段”、一个“关键时刻”、一个“重要时期”的科学判断,表明了农村改革仍然是国家改革的关键环节,农业发展仍然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基础。

二是全会描绘了未来农村发展的美好图景。“决定”提出了今后12年,也就是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XX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为核心的六大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群众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六大目标任务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对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构想的进一步细化,为农村发展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奋斗目标。

三是全会作出了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三大部署。“决定”指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这三大部署,既切中了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又有力应对了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绘制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蓝图。

四是全会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保障。“决定”指出“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要健全农村**管理制度。”以这六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为重要抓手,将会从根本上优化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环境,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第6篇:农业发展阶段范文

党的十报告强调,“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推动形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良好格局。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动态过程。狭义来看,农业现代化以打造现代农业为目标,着力于构建“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农业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应该跳出农业看农业,更加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全局影响,更加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更加倡导科技驱动与产业融合,更加追求城乡一体与区域协调,特别是把握好四个关系。

农业现代化与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关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突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产经营成本上涨、青壮年劳动力紧缺、产业发展风险加大等瓶颈,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根本出路。目前,我国三大主粮自给率达到98.1%,粮食产量实现了9连增,这得益于农业以科技为支撑的“高产、稳产”战略的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推动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居民消费升级带来的需求结构变动。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农业开始加速转型。这不仅意味着农产品总量与结构平衡的动态调整,也意味着农业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经营模式的根本转变,“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将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经济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即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的根源是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存在差距,具体表现为产业间的平均收入差距。1978年至2012年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由28.2∶47.9∶23.9调整为10.1∶45.3∶44.6,就业结构由1978年的70.5∶17.3∶12.2调整为2011年的34.8∶29.5∶35.7。2012年中科院的《中国现代化报告》指出: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约为工业劳动生产率的1/10。农业与非农产业生产效率存在较大差距,说明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仍然存在,但现实中却表现为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速农业富余劳动力流出,有助于解决劳动力流动滞缓造成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同时,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将促进务农人员收入水平提高,而农业与非农产业间收入差距缩小、产业间彼此争夺劳动力将推动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逐步形成产业升级倒逼机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劳动力结构持续调整,为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三次产业比重持续变动,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最终将形成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农业部门和非农产业部门边际生产率相等,这意味着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消解。

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经济社会体制中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存在时空统一性。城镇化表现为人口向城镇集聚,以及与之同步的产业集聚和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表现为富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及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出发点,都是在释放投资需求与消费潜力,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持续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在加快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引导人口有序流动,有助于统筹城乡建设,有助于科学布局城乡产业,实现劳动力就近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协调发展。实施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明晰产权、规范确权,有利于加速土地流转、调和城乡用地矛盾、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也有利于农民共同分享城镇化的红利。

农业现代化与区域均衡发展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东中西部呈现梯度发展格局。有研究表明,农业发展格局也存在类似的“块状”不连续性。1980年至2008年间,我国农业现代化综合平均指数由0.22提高至0.45,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北京、上海等地指数超过0.7,接近农业现代化成熟阶段;东部达到0.58,已经进入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期;中部为0.41,稳步进入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西部为0.33,刚刚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不难看出,经济越发达的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循环累积效应也越强;经济欠发达区域由于缺乏集聚力,不仅本地要素向外流出,外来投资在“回波效应”下也存在“出逃”迹象。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不仅有助于提升全国的现代化水平,更有助于中西部欠发达区域加快发展甚至跨越发展。

第7篇:农业发展阶段范文

休闲农业不只是给城市居民带来放松,对于农村来说,能够更好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一种新兴的产业方式给广大农民,对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社会迅速发展的大前提下,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还只是处于初期阶段,相比较于休闲农业的发源地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2长沙城效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起,长沙就开始发展休闲农业,现如今以及到了产业化发展阶段。长沙市包括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五个市辖区以及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长沙市依靠山水资源,很好地发展休闲农业,扩大了第三产业的队伍,也稳定了许多第一产业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工作。以上表明,发展休闲农业,更加充分地开发了长沙的农村旅游资源,拓宽了经济发展道路。利用农村资源,给人们提供休闲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长沙是作为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城市,休闲农业较其他的地区更加繁荣。长沙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为长沙市居民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城效休闲农行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为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并且得到了可观的收入。休闲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长沙市城效休闲农业的缺陷与解决方案

3.1长沙市休闲农业的缺陷

长沙市是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但由于过于迅速的发展,使得长沙市休闲农业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已开始限制休闲农业的发展。首先,很多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成本低、收益快的项目。认为经营休闲农业只需要很少的资金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收益,在开发的时候通常都是投入很少的资金,从而导致休闲农业的质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次,就是在很多农庄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比较低,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没有更好的发展休闲农业,甚至有很多农庄装修的奢侈豪华,违背了休闲农业朴素的本质。另外,从业人员的水平较低,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的工作人员,受教育水平不高。没有采用良好经营管理方式理念,不能管理好休闲农庄,对继续发展休闲农业也就没有推动作用。

3.2长沙市休闲农业整改缺陷的方案

首先,要对休闲农业的经营者的理念做出改变,使其正确认识休闲农业,遵循休闲农业发展本质,能够凸显出休闲农业本身特点;其次,需要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人员素质教育,开发一个专门教授休闲农业经营教育部门,训练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从业人员工作能力,为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资源。引进其他休闲农业发展较为完善地区的管理理念以及发展模式,使长沙市的休闲农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8篇:农业发展阶段范文

关键词:科技金融;农业发展;借鉴经验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355-01

一、美国科技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经验分析

1.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

由于美国风险资本对于科技创新领域投资的热衷,决定了美国企业投资资金主要用于企业创建初期以及发展阶段,这就为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的研发与发展提供了动力和良好的发展平台。美国政府为了平衡风险、减少风险、增加企业创新积极性、鼓励企业风险投资,制定了一系列税务改革政策以及降低贷款利息政策,以加强经济市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

2.信贷保全体系的构建

目前,美国在科技金融全面扶持农业发展的过程之中,根据适用范围形成如下几个层次的中小型企业信贷保全系统。一是全国性信贷保全系统,它是由小企业管理局及所在地的办公室直接管理。一般情况下,通过政府信贷保全系统,中小企业科获得商业银行长达25年的贷款,并获取利率优惠。二是区域性信贷保全系统,它是由地方政府来进行管理的,依据各地具体情况不同而实施不同的政策。三是社区性信贷保全系统,它是为社区性的融资活动提供担保,有助于推动基层农业科技创新组织的建设。

3.债券在市场上的灵活发行

发行债券,是企业最为有效、最常用的融资方式。美国政府为农业企业债券发行制定了较为宽松的政策,用以支持农业企业的融资活动,促进农业科技化、信息化发展。在具体工作当中,只要农业企业和证券公司对债券发行的聚义条件协商一致,就可以实施债券发行活动。这就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平台,有助于解决企业建设初期和发展阶段的运营资金短缺情况。与此同时,农业型的中小企业还可以获得美国政府的小企业管理局提供的直接的资金支持、技术支持以及管理支持。

4.建立健全的科技金融资本市场

建立健全的科技金融资本市场,是农业型中小企业创立和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目前,国际上应用比较广泛的科技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政府政策中,不仅仅只有政府财政支持以及信贷保全支持。例如,美国的联邦土地银行可向社会以及金融市场发行债券以及票据筹集资金。此外,美国还为科技型企业以及小企业能够顺利的进行融资活动,而成立了专门的融资市场。

二、我国科技金融下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科技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从内在逻辑上看,农业产业的顺利发展离不开科技金融的支持,科技金融与农业产业的结合,能够实现农业产业的全面发展。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也是国际民生之本。但是,近几年来受到环境污染、植被破坏、可被农业产业利用土资源减少等威胁,农业产业已经成为弱质产业,全面扶持农业产业的振兴与发展科迫在眉睫。科技金融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融资支持、技术支持以及管理支持,使得农业产业能够得以顺利发展。

2.我国科技金融下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缺少发展资金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严重缺少发展资金。这就使得许多新技术、新成果在探索和研发的过程中,因为缺少资金支持而被迫停止或者暂停,从而减缓了农业产业企业的前进脚步,致使农业产业发展停滞不前。

(2)缺少扶持政策

在科技金融融合的过程中,政策性金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现有的政策性银行并不能为科技金融提供专业支持,不能满足科技创新的需要。另外,信贷保全体系以及风险补偿机制也缺少规范、有效的规章制度,立法环节也有其滞后性。

(3)缺乏人才支持

企业要进行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在企业科技创新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咨询等各环节中,人才成为实现科技创新目标的关键因素。我国农业企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企业急缺高素质的科研型人才、技术性人才以及管理型人才。

三、美国科技金融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迪

1.建立健全信贷体系,改善信贷环境

良好的信贷环境是金融市场保持有序发展的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由政府出资,采用市场化管理,使竞争与机遇并存,同时,与金融机构联合,监理企业信用档案,用以监督企业信用度和偿还能力。

2.扩展科技金融融资渠道,实现科技融资多元化

我国要全面实现政策性金融的杠杆作用,完善科技银行的运行体系,明确科技银行的法律地位。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政策性担保体制,完善相关制度的同时,探索和开发更多的担保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用以扩宽科技融资渠道,实现融资的多元化。

3.完善风险投资建设

在完善风险投资方面,我国政府要基于大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支持,为农业企业提供积极的财政、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及信贷政策。此外,放宽国外资本流入的条件等灵活性融资方式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9篇:农业发展阶段范文

摘要:精准农业旅游是在精准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旅游项目,是农业旅游与精准农业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农业旅游的深度开发的新模式。本文在分析廊坊市发展精准农业旅游的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廊坊市发展精准农业旅游的策略,为廊坊市精准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精准农业;旅游;策略;廊坊

1.精准农业

1.1 精准农业的概念

精准农业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主要由全球定位子系统、农田信息采集子系统、农田遥感监测子系统、农田地理信息子系统、农业专家子系统、智能化农机具子系统、环境监测子系统、子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子系统和培训子系统等十个子系统组成[1]。精准农业的目标是利用最先进的农业技术,用最少、最节省的投入获得更多的收入,有效的利用农业资源,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1.2精准农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美国最早提出了精准农业的概念和设想,并最早运用于农业生产,其试验示范基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精准农业技术和设备最为成熟,但因为不够系统,总体还处于研究发展阶段。此外、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很重视精准农业技术,巴西、马来西亚、以色列等国广泛开始了试验示范应用。精准农业已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各国纷纷采用先进的生物、化工乃至航天技术大力发展精准农业,我国的精准农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阶发展阶段[2]。

2.精准农业旅游

2.1精准农业旅游概念的提出

精准农业旅游可定义为:将精准农业发展和农业旅游开发相结合的,以精准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现代化农事管理方法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以精准农业中的全球定位子系统、农田信息采集子系统、农田遥感监测子系统、农田地理信息子系统、农业专家子系统、智能化农机具子系统、环境监测子系统、子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子系统和培训子系统等现代化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项目的一种新型科技型农业旅游模式[2]。

2.2精准农业旅游的发展

精准农业旅游可以说是在精准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旅游项目,是农业旅游与精准农业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农业旅游的深度开发的新模式。目前,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精准农业旅游发展都处于初始阶段,精准农业旅游的发展更是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如精准农业旅游资源开发较少;市场还未形成;开展精准农业旅游的基地较少等。

3.廊坊市发展精准农业旅游的可行性

3.1宏观策略

廊坊市委、市政府对农业发展一直有着精准的定位:2007年,提出“再造一个廊坊农业”,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2009年,廊坊明确了农业发展的两个坐标系,即“菜篮子+休闲观光”的城郊都市型农业和节水节地、高产高效的生态集约型农业;2012年,廊坊市农业发展精准定位为:全面对接京津,走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之路[3]。《廊坊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农业旅游,重点推进永清乡村旅游开发项目集群。这为精准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的支持。

3.2资源条件

为发展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廊坊将北京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成果引入园区,使之成为孵化器和产品研发基地。中国农科院在廊坊市广阳区万庄镇建起了被当地农民称为住满了“大专家”的科技园区、廊坊市金丰农业科技园、永清县绿野仙庄、永清县的恒都美业集团的蔬菜种植基地、固安县的顺斋瓜菜种植基地,这些基地或农业科技园园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精准农业,但都是高科技与农业生产的良性结合。

3.3交通条件

交通区位条件是旅游发展的保障条件,可进入性差制约是旅游项发展的关键因素。独特的地理区位为廊坊工业旅游的开发创造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廊坊距北京40公里,距天津60公里,与京津两个机场相隔70公里,随着京廊交通同城对接的深入,无障碍的交通网络正在全面建设,交通极为便利。

3.4客源市场条件

精准农业旅游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旅游的升级,是农业旅游深层次开发模式,精准农业旅游除具有精准种植、观赏、采摘等功能外,还具有科普意义,对农民、学生、市民都有较强的吸引力,其细分客源市场比较广泛。除廊坊本地客源,因为区位优势,势必会吸引京津两地的客源。

4.廊坊市精准农业旅游发展的策略

4.1加大政策及资金的扶持力度

精准农业是涉及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装备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复杂系统[4],建立一个示范点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廊坊已有金丰农业科技园、绿野仙庄等几处基本具备精准农业特征的示范点,这几处示范点还需不断完善和规范,政府应在资金上加大投资,政策上重点扶持。

4.2 蔬果供应与旅游结合发展

精准农业旅游本质上属于科技型农业旅游,因而可以考虑以“城内小区”或“郊区生产基地”形式,集“精准农业试点”、“无公害农产品供应”、“从田间道餐桌” [3]和“科技型农业观光”为一身,多功能结合发展。

4.3加强精准农业旅游配套和基础设施的建造

加强精准农业旅游点的配套基础设施的建造。建造相应的基础设施和保护设施,增强旅游点的可进入性和安全性,才有可能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进而增加旅游收入。

4.4 注重营销

精准农业旅游对游客而言是一个新的旅游项目,首先在宣传的角度上,注重突出“精准”的含义。其次提高品牌意识,培育几个精准农业旅游品牌。再次注重市场调查,选择合理的定位策略。最后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制定网络营销策略。

廊坊要抓住契机,循序渐进的开发精准农业旅游,开辟出一条精准农业与农业旅游相结合的新途径。(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2013年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034。课题组成员:胡玲玲、张议元、单福斌、陈立娟、赵根、李兵、王兵

参考文献

[1]吕烈武,郭彬明. 精准农业的研究应用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方向[J]. 现代农业科技,2008,(21)

[2]胡玲玲. 我国城乡精准农业旅游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6)

[3]唐园结,王会,庞博. 京津走廊明珠 绽放“三农”华彩——河北省廊坊市“三农”发展纪实[N].农民日报,2013-9-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