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范文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第1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范文

为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及省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以提高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整体素质为重点,以转变观念、提升能力、谋划企业发展战略为核心,高质量地开展龙头企业高管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现代管理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和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3月15~16日,省农委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与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共同举办了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培训班。省农委副巡视员吴国良为全体学员作了开班报告。省农委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李伟华、副主任郑德民,省内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全省农业产业化系统工作人员参加开班仪式。

吴国良副巡视员在讲话中指出,龙头企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主体,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发展的要求,紧紧抓住“三化同步”带来的重大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是提升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谋求更好更快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龙头企业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一是加强自主创新,增强内生动力。龙头企业要把科技创新放在加快发展的突出的位置,特别要瞄准新一轮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性、趋势性的关键技术,大力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二是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龙头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提升质量和效益;要依托资源优势,结合各自发展实际,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资金、品牌、技术和管理优势,积极到资源禀赋良好、区位优势明显的地方,建基地、办工厂、拓市场。三是注重产品质量,提升市场开拓能力。龙头企业要始终绷紧质量安全这根弦,强化标准化管理、市场开拓和品牌培育,扎实推进标准化生产,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强化带农惠农,实现共同发展。龙头企业要坚持服务“三农”,切实增强带农惠农意识,与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在企业做大做强中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企业与专业合作社联合合作、深度融合;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进一步发挥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优势,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开发和公益事业建设;大力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农户纳入统一的生产经营体系,在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采取多形式、多层次,提供技术、信息、农资、购销等系列化服务,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增强诚信意识,维护社会诚信,对农民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负责。要守法经营,做到重合同、守信用,不制假售假、以次充好,保障消费者权益。

吴国良副巡视员要求,各级农业产业化工作人员要统一认识,不断总结指导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工作的经验,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把握发展趋势;要明确工作重点,把工作重点放在抓好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上,放在不断完善企业与农民之间利益关系上;要提高素质,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能力;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认真分析,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准确提供政策指导和决策建议;要协调配合,形成推进发展的合力;要加强服务,充分发挥指导、服务、协调等职能,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为办好这次培训班,省农委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精心组织,根据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需求,特别邀请了省内外知名专家、教授针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趋势、规范管理企业财务应注意的问题、商业模式转型升级、创新思维管理、企业资本运作与投融资模式、精确管理等六大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讲解。(省农委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供稿)

第2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范文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又一次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出了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它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农民生活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的,以当地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实行多层次、多环节、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把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紧密连接起来,逐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促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中养、产供销、农科教为一体的生产经营体系。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只有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才能保证农业稳定、持续、健康地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农业劳动力;农业土地制度;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政策;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农业商品化和市场化;农业劳动组织和规模;农业生产企业规模。

农业产业化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农业工业化的过程,它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准备设施来改造传统农业,并以具有现代素质的人员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来经营和管理农业;二是农业市场化的过程,包括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商品化;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二、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现代农业和推行社会化大生产的表现,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某些客观规律:要发展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种要素要充分组织起来,并尽可能均衡各方的利益。我国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在开拓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民就业,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发挥规模效应,拓展农产品市场:由于农业土地资源有限、技术和一些制度缺少变化以及相对价格总是比较稳定等原因,传统农业中的投资收益率低下。此外,农业生产缺乏规模效应,农村劳动力没有充分利用,也是传统农业回报率低下的原因。要发展农业,必须通过市场导向作用,将农业生产组织起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这样有助于单个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

2、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的带动,提高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土地流转,减少生产成本和降低生产经营风险,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消费,缩小城乡差距。依托龙头企业,把产销融为一体,通过市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凭借企业实力促进农产品换代升级,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3、创造就业机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周围小城镇就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小城镇各种农副产品转化为商品,并完成农副产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任务。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顺利变成商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得以顺利实现。

4、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农业产业化、工业化与城市化,三者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离开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只能是空谈。没有农业的发展作为基础,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不可能实现。必须在坚持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的同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把数以千万计的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使数以千万计的农村人口走向城市,在这一过程中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三、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各地农业产业化已取得了重要进展,许多地区已把农业产业化看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全国各地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商品市场基地,而且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有的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已经起到了主导作用。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大量的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和各种专业技术服务协会,这对于农户进入市场,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近几年的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各地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基地生产加市场、企业加农户、供销社加农户、技术协会加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加农户等。但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需要进一步规范与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与较低下的农民素质间存在矛盾;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农业产业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中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形成一套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第3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范文

一、现代农业推广的内涵

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现代农业推广”则是在一个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后,农业商品生产高度发达,往往是非技术因素成为农业生产和经营的限制因素,而技术因素则退于次要地位情况下的产物。此种情况下,必然出现能够提供满足农民需要的各种信息和以咨询为主要手段的“现代农业推广”。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建立,“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以及WTO的加入,客观形势的发展对我国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农业推广既不能停留在以技术推广为特征的农业推广的初级形式阶段,也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农业推广模式,唯一出路是要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推广模式。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原有的农业推广体系要不断进行改革,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也势必拓宽,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应该是采取教育、咨询、开发、服务等干预形式,采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扩散、普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从而以多种配套的社会化服务形式来加速农业产业化的推进。

可见,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农业推广范围有着密切关系,两者互促互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农业推广服务和事业发展,它需要为之服务的农业推广工作必须以系统思想为指导,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任务与职责。大力发展产业化农业趋势下,农业推广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拓宽自己的工作内容,并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内容联系在一起。因此,如何使现代农业推广加速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关键在于推广事业能否发展,成为应讨论的重要问题。

二、农业推广与产业化服务的现状

我国的农业推广无论是在传统农业发展阶段,还是在现代农业发展阶段,都是一项推动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非常重要且富有成效的事业。建国以来,我国农业推广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发展现状,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科技进步的决定性作用。美国农业以科技投入为动力,农场劳动力减少80%,农业总产量却增加1倍以上;日本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占75%,目前我国科研成果对农业的贡献率仅仅40%左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蓬勃发展,对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极为显著。

1.推广项目与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不相符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现代农业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农业生产处于大的结构调整中,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迫切性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对优质技术的需求,由节约资金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但现行的农业技术扩散机制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产量为主要目标,建立在“地区目标群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完全同质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

2.农业推广教育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不相适应

目前,我国农民具备的素质与农业现代化要求相差甚远。文盲、半文盲占人口15.88%,且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而年轻有知识的一代又往往都选择了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不直接参与农业生产。一方面,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制约了对农业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的采纳使用,对产前、产后服务不感兴趣;另一方面,在农业内部,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农业推广教育工作处于吃“大锅饭”的状态,农业推广教育跟不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节拍,也是导致农业产业化经营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

3.农业推广体系与快速发展的农业经济不相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以及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导致农技推广工作存在着推广体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推广机制与发展效益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人员结构和素质与推进农业战备性结构调整的要求不适应等问题。说明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已明显落后于我国农业的经济现状,已不能适应农业市场化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推广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第4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农村经济与农业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为核心的分散式的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加强农民的组织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摆脱上述的桎梏和束缚,还有利于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增加农业综合竞争力,扩大农业的规模效益,对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促进,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大的作用。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义和作用

在我国,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依赖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在国际上,我国的许多农产品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农民组织化生产的程度非常低,规模分散的农户式经营,根本不能与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相对接,更谈不上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所以,我国农产品要想在国际上立足,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施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就要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自然经济式的分散农户组织成市场经济式的经营主体。

农业发展动力的源泉来自于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推广和应用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有赖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可以广泛传播适用的农业技术,大量的实验和综合性的示范农业科研成果,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生产专业技术知识。在我国一些省份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中,以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技术推广,所占工作的比重份额越来越大。

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有赖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生产,是有组织有针对性的生产,所针对的就是市场的需求,在将市场需求定为主导生产目的的前提下,既可以对农业的产业结构进行提档升级和不断优化,同时又可以在经济利益的分配过程中,通过市场的等价交换原则,将所售农产品的销售利润回馈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可以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

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促进有赖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农业的产业化就是将市场确立为农业生产的导向,农民经济活动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实行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让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与企业签订产销合同,将产销联结在一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力量是有农民参与其中的企业,但企业再同分散的农民进行经济合作的时候存在很多困难,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可以有效解决此项问题,这样的组织形式可以有效联结农民和企业,使农民和企业都能得到最大的收益。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建设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与农业的产业化联结也最为紧密,是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推力。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模式

在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路径的形式与内容也不相同,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按不同的方式有着不同的划分: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形成方式可以划分为自发形成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政府组织形成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社区或农村经济实体组建形成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按照是否出资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形成方式可以划分为农民出资组织形成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不需农民出资也可组织形成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同服务方式可以划分为提供单项服务或特色经营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供多种服务或全面经营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划分为技术互补合作模式、生产销售联结合作模式、产权股份结合合作模式。技术互补合作模式是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早期的主要的发展方式,一般都是由科技人员和供销单位组织起来的,为组织成员提供生产所需的技术和材料。生产销售联结合作模式是当前分布面积最广、组织数量最多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模式,一般是以企业的力量吸纳农民加入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民生产的农资统一采购,农民生产的技术统一操作规程,农民生产的产品统一标准和质量,农民生产的产品统一收购和销售,实现农民生产与市场销售的良性对接。产权股份结合合作模式是为了弥补资金匮乏而用土地、资金入股形成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模式,资金和土地等入股资产归全体成员所有,按出资主体各自的出资比例持股,组织成员可以享受组织提供的各项服务,也能分取组织的利润。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

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范围得以拓宽。农合组织联结着企业与农户,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一个产业领域的发展,把农民带向市场。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链条得以完善。企业与农合组织的密切配合,农合组织就成为企业原料的生产基地,按照统一的标准生产,使企业没有农产品原料质量的后顾之忧,同时又可以形成利益关联共同体,大大增强了农业产业化的稳定性。

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得以提高。农合组织大大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了农民的技术生产水平。农合组织能够建立与企业标准配套的生产加工基地,有效保障农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的安全与质量,建立起生产技术规程与产品质量标准符合企业要求的制度规范,从而使产品和企业都更具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抵御风险能力得以加强。农业所面临的是市场与自然的双重风险, 建立抵御风险能力的机制非常重要,农合组织可以为农民提供生产和销售等市场信息的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等困难,可以有组织的应对灾害,大大强化了农民防范市场与自然双重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对策

农业产业化的综合发展是以市场发展为基础,将农产品作为商品生产的基础基地,构造出全新的生产经营组织。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新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的全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将广大的基础农户和广阔的市场有效连接起来,使得经济效益及多方面资源利用率不断扩大,这也能够有效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自我国实行全面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产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取得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连为有效的经营体制,能够更好地促进产业经营的有效管理。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农业产业经营管理组织的整体数量在不断扩大,各类组织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农业产业实际分布的范围也较为广泛,但是地域之间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态势。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大多农业产业经营的产品都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经济效益较大的产品。产业虽然分布的范围较广泛,但是经济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之前农业产业经营组织之间仍存在着相应的差异。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利益联结是产业化经营的中心点,与农民的基本利益之间联系紧密。其中,各类制度中的合同制与过去体制相比更具稳定性,也更加突出了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这也表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当前农户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方式不正确

在经济体制发生转型的过程中,政府的各项管理措施在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实现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政府的管理及对资源的协调利用作用重大。从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综合角度来分析,当前我国大多农户在市场发展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立的状态。所以,当前相关政府部门需要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改变过去的管理方式,做到“少干预,多服务”。在农业产业经营的过程中可以让多个产业之间合作,促进不同产业组织形式的形成,为维护产业经营发展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政策,更好地促进生产经营的有效发展。

(二)管理力度不足

现阶段,我国许多地方性企业在自身组织建设以及保障农民基本利益的环节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有的地区呈现出混乱无序的发展局面。比如,有的地方农业蔬菜市场分散与集中之间存在着重大的矛盾。有许多批发商直接避开市场的管理,与农户直接进行交易,这样严重破坏了市场发展的稳定秩序。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管理力度不够,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管理素质较低,责任意识较差。所以,为了更好地维护市场发展的良好秩序,相关政府部门需要采取有效的行政干预管理手段,更好地制止市场中的分散交易。

(三)未形成有效的市场运营机制

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是农业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需要根据农业经营的基本规律建立起相关的市场运作方式。相关农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会建立相关的生产基地,过于追求大产业的发展会出现各类失误。在产业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于利益等分配是维护产业经营长久发展的源泉。但是,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经营的短期利益,使得农户处于被动的位置,自身的利益会受到很大的损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所以,在当前完善市场运营机制显得至关重要。

三、我国农业产业经营的有效策略

(一)政府要创造农业产业经营的有效条件

政府要立足于当前农业产业经营的发展情况,积极创造良好的经营条件,进行有效的改革,加快市场之间各项生产要素的交流。深化改革发展,使得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共同利益得到有效维护。此外,还要对市场中各项基本的设施进行完善,使得农业产业经营成本不断降低。要打破地区之间管理贸易的限制,使得各类生产经营信息流通速率加快,政府要完善自身发展渠道,加大各项政策的支持力度,实现各类资金的有效利用。要在实际产业经营过程中对各类大型企业各项行为进行管理,避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二)推动农业市场化的发展

改变过去传统农业发展的模式,根据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建立全新的市场产品销售模式,使得各类生产要素能够促进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建立完善的市场运行和管理机制,以批发市场为基础,加快各类专业市场及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逐步完善市场规则,整改所有的市场垄断,规范市场化的竞争。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推动劳动力的发展,使得劳动力市场更全面有效地发展。健全农村地区市场经营管理体系,建立资本市场及投资市场。

(三)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服务体系

当前为了全面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多层面及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政府要提供全面的社会化服务,强化农业产业信息之间的服务交流,使得农户更好地掌握企业发展的市场行情。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向要更加全面,包括农业机械的生产制造、化肥农药的生产供应等。应健全相关的法律政策,规范市场服务经营的范围。相关农户之间可以自愿成立农协组织,为了更好地防治市场的垄断行为。政府需要在制度及措施的层面上给予农户更多的扶持,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结语

现阶段,要想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就需要相关部门处理好农业和农民之间的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需要从根本上拓宽经营的有效方式,改善农业发展的基本形态,更好地促进农村和城镇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良,高建浩,王彬,等.贵州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贵州农业科学,2014(2):248-252.

[2]李秀芬.靖远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5):4-5.

[3]刘纪梅.忻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2012(11):58-59.

第6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范文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能力建设

科技创新是大连旅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最基本的驱动力,也是园区建设的中心任务。尽管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类型、模式多种多样,运行与管理机制也各不相同,但逐步建设成为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有效地促进区域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提高,是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最主要任务。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种新模式,其科技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能力”上:即农业技术孵化和开发能力,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开发、组装、集成和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辐射能力,通过园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之间技术传播和扩散,推广应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能力,通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和广大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素质。

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创新途径应以技术研发组培的集成创新和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为主。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重点是通过技术研发,实行科技成果转化,解决一批影响园区及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引导优质农产品生产实现产品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长期以来,提供科技成果的主体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技术推广方面,基本借助于政府行政手段,运行机制僵化,创新能力较弱。农业科技园区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建立起适宜本地实际和农业发展需求的新的技术创新机制和体制,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园区要建立起“技术引进与开发 + 技术转化与示范推广 + 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和机制。

完善“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实现农业技术扩散的梯度推进。核心区在园区体系中属于农业新技术开发、引进、转化及产业化示范基地与技术辐射源,示范区属于作为核心区的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带动基地,辐射区为园区核心区主导产业涉及和影响到的广大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区域。完善“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可以有效衔接农业科技推广的“点、线、面”关系。

积极推进科技产业化,孵化和培育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农业科技企业,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化要求,建立起优质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及管理体系,有利于形成一批有实力的科技型农业企业。企业既可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从生产、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上逐步引导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现代化和产业化之路;又可带动本地及周边地区优质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带动能力建设

园区的产业带动能力建设是农业科技园区最根本任务之一。以科技开发与示范应用为依托,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为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起到示范和超前指导作用。

科学的规划设计和主导产业选择,是保障园区产业带动能力的前提。农业科技园区要立足于本地区农业资源开发和主导产业发展的需求,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体系配置要素和科学管理。园区主导产业选择上要有区域特色,适宜本地区农业资源条件,并基本能代表该区域农业主体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要有比较优势,市场竞争力强,具备发展优势农产品产区的基础和开发潜力;要有一定规模,生产布局相对集中,并具备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开发的基础和发展潜力;要有市场前景,对提高农民收入意义重大,是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培育和扶持的产业。园区关键技术选择重点要解决农产品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品质较差、成本较高、附加值较低等核心问题。

强化科技示范,确保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之间畅通的技术传播,是提高园区产业带动能力的基础。在园区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核心区的技术集成和核心作用,以核心区为基地带动示范区,以示范区拉动辐射区,形成互通互动的技术传播体系。做好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个功能区的技术转移和衔接。核心区要突出集成技术创新的试验、示范;突出农业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突出发展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组建技物结合的技术配送实体;突出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吸纳和应用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示范区要求重点承接和应用好核心区提供的良种良法,抓好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的产业化示范,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辐射区要在示范区的基础上,扩大新品种的覆盖率和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

孵化和培育龙头企业,构建起产业化经营体系,是保障园区产业带动能力的核心。农业产业化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主体是农业企业。培育和扶持农业企业发展,是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功能和重要任务之一。园区应充分发挥其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优势,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限制因素。同时,要积极探索在园区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模式和途径,在资金、人才、信息、管理等多种便利方面,对高新技术成果的产品开发和科技企业进行孵化,使科技企业快速成长。

实现技术、管理与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接轨,是园区产业带动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目标一方面是全面提升区域农业科技水平,另一方面就是提升现代化生产水平。而在生产技术、生产标准、市场营销及管理方面能够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接轨,同时是园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要在农业技术、农产品生产及加工标准、农产品市场及营销、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全面接轨。

农业科技园区未来发展方向

农业科技园区将成为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的示范样板区。面对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和附加值较低、农民增收潜力较小等问题,农业科技园区具备农业新技术开发、引进和转化、示范和推广辐射等功能。既体现现代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作用和效果,为农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又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其次,农业科技园区同时具有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特点,能够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和管理经营,进行农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适应当前经济发展与市场竞争全球化的趋势,提高农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益。第三,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从生产、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上逐步引导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现代化和产业化之路;带动本地及周边地区优质农产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第7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对策;青海湟源

1湟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优势产业不明显,集约化程度较低

湟源县大多数农村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并伴之劳务输出,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有部分群众积极发展各式农业产业,成效显著,如苗木种植、养殖业等。但其间产业的发展,多为农民自发盲目的自主型农业,缺乏集约型管理和规模化经营,优势产业不明显[1-2]。

1.2传统习惯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转困难

在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个体经营性较强。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大部分人没有将土地流转出去,大面积抛荒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给农村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1.3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破坏现象普遍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家庭经营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对以集体劳动方式修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只使用、不维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坏严重,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

随着农业规模的扩大,为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当务之急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以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应用。目前有些农业机械不适合小块土地的耕种,需要改良。应鼓励工厂生产适宜不同地块类型的机械,并扶持农民购买,对提高农民的生产力有很大的帮助。

2.2加大宣传力度,妥善开展流转工作

基层干部要从为民办实事出发,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并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应通过以下2方面来实现:第一,要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工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普遍存在农民群众对流转的认识度和知晓度不充分的现象,应在思想上做好群众工作;第二,要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对土地流转法规政策要进行广泛宣传,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改变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扩大种植规模,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3-4]。

2.3进一步维护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维护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会浪费大量资源,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在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维护。

2.4强化统筹理念,加快整合各类资源

一是整合资金资源。实现“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发展。二是整合部门资源。整合分散在计划、财政、农业、农发、扶贫、科技等部门的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条件。同时,整合交通、水利、电力部门资源,着力解决产业发展所需的水、电、路、讯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加快电子农务服务站建设,鼓励支持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络等公司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确保每村每户在2010年底至少有1个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

2.5强化规划理念,加快构建区域特色产业

在规划编制上,根据湟源县区域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坚持规划到乡镇、到村组,明确每个乡镇的产业发展重点。按照“稳粮、兴牧”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稳定小麦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地膜马铃薯种植,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县域粮食安全;积极实施奶牛基地建设、饲草基地建设、乳制品加工企业招引、奶畜配套产业建设四大工程,建立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监测、技术推广四大体系[5]。

2.6强化工业理念,加快组建产业化龙头企业

迅速组建龙头企业,坚持把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招商引资、县传统企业的挖潜改造、乡镇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以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使其惠及于民。

2.7强化市场理念,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目前湟源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6个,拥有会员8 000人,涉及种养业、加工业、流通业等领域。针对不同产业建设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有以下几种组建方式:一是由农村专业大户或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二是由农村能人牵头,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三是由村委会牵头,吸纳该村或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四是由农牧部门牵头,依托其人才、科技优势,与农户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五是由供销社牵头,联合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合作社既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可提高农民及相关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

3参考文献

[1] 牛树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6):5-7.

[2] 张宇松.略论农业产业化[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5-8.

[3] 柯瑜.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方向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3):90.

第8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范文

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主要指导性目标是:未来5年,建设5-10个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龙头企业,建设20个销售收入在5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建设50个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大中型龙头企业,建设100个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成长型龙头企业,培育一大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能够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的特色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上档次、上水平。201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

今后一个时期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把握以下重点:

第一,要把深加工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玉米重点发展化工醇、生化制药、变性淀粉、生物质能源等项目,加强玉米副产物综合研发利用,控制酒精、初级淀粉等消耗型加工项目;畜产品重点在皮革、羽绒、生化制药、乳制品等方面率先突破,提高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特产业重点解决精深加工滞后问题,用创新品牌、更新产品拉动产业发展。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树立主体意识,增加技术创新的投入,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9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民勤县

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已经成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最大效益的必然选择。如何正视和把握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不断完善金融策略,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和保障支持,是当前金融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

农业产业化发展与金融支持情况

民勤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现辖6个镇、12个乡、7个社区,常住人口24.11万人,耕地面积80万亩。近年来,该县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为目标,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龙头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全县设施农牧业累计达11.63万亩,户均2.03亩;特色林果累计达到30.97万亩,人均1.3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8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16家,成员近2.73万人,带动周边农户2.83万户。认定国家级无公害农(畜)产品基地12个,认证面积达21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2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5个、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和黄白蜜瓜、民勤羊羔肉、优质辣椒等10多个绿色品牌;注册涉农商标55件、省级著名商标9件、甘肃名牌产品4个。民勤县被誉名为“中国肉羊之乡”。2014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22.6亿元,增长6.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75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767.24元,其中来自设施农牧业的纯收入4349元,占比达49%。各金融机构以实施“三大工程”为抓手,转变经营理念,加大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信贷投入,扩大贷款覆盖面,提高服务效率,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凸现。

(一)优化网点布局,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面对经济运行的新常态和城市金融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已开始把开拓农村金融市场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纷纷面向县域、面向“三农”增设网点,延伸服务触角,打破了“一农难支三农”的农村金融局面,一个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从民勤县来看,除原有的农业发展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外,甘肃银行、兰州银行和村镇银行已相继设立。同时,各金融机构自觉践行普惠金融理念,积极推动基础金融服务进一步向村一级延伸,已先后设立便民金融服务点276个,充分利用移动终端、乡村超市POS终端、自助设备等提供服务,使辖内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达到100%。

(二)加大信贷投入,提高资金配置有效性。截至2015年6月末,民勤县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102.36亿元,比2013年6月末增长157%,占各项贷款的73%,比2013年6月末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2013年新增涉农贷款21.96亿元,2014年新增涉农贷款19.60亿元,2015年1至6月新增涉农贷款63.92亿元。从信贷投入看,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根据不同功能定位,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各自的独特作用。农村信用社继续保持支农主力军地位,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改革效果日益显现,其他机构特别是甘肃银行、兰州银行、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增量、增幅都有较大提高。从信贷投向看,除满足传统的粮、棉、油种植和牛、羊养殖资金需求外,重点支持了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瓜菜产业,以暖棚养羊为主的养殖业,以红枣、枸杞、酿造葡萄为主的林果业,以及农产品购销、精深加工、附加值高和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符合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要求的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有效提升了信贷支农的整体效力。

(三)推进金融创新,提升支农服务满足率。坚持“三农服务”导向,加强对县域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考核,推行涉农贷款规模倾斜政策,对涉农贷款不设上限,满足农业发展的信贷投放需求。尝试多元化信贷投放方式,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特别是“双联”惠农贷款、蔬菜产业及草食畜牧业贷款、精准扶贫贷款等金融创新产品。创新贷款担保方式,进一步扩大农户和龙头企业贷款担保的财产范围,规范和完善贷款担保业务操作流程,积极探索经营权、承包权等有效资产抵押方式,规范利用应收账款、股权、仓单、存单等作为质押申请贷款的程序。积极通过“公司+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信贷模式,加大对农业产业链的支持力度,有效解决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难问题。以民勤县为例,自2013年6月以来,发放“双联”贷款0.21亿元,惠及农户69户,贷款获得率94%;发放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贷款40.91亿元,惠及农户24784户,贷款获得率59.79%;发放精准扶贫贷款0.21亿元,惠及农户4752户,贷款获得率100%;向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贷款3.31亿元,贷款获得率100%。

(四)完善保障机制,激发银行放贷积极性。采取贴息、奖励和政策倾斜等措施,鼓励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金融资源回流,解决“三农”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鼓励和支持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并在建立担保、再担保补偿机制的基础上,调剂整合相关专项资金,设立了中小企业再担保风险补偿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较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为发挥财政资金在推动“三农”发展中的作用,大力推广“双联”贷款、蔬菜产业及草食畜牧业贷款、精准扶贫贷款,银行对农户免抵押、免担保,贷款执行国家同期基准利率,按年结息,由财政实行全额贴息。同时,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实行政府补贴保费的政策。据统计,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全县仅蔬菜产业及草食畜牧业贷款已产生利息16813.83万元,省市县财政贴息15533.34万元,其中省财政贴息9163.69万元,市财政贴息777.4万元,县财政贴息5592.25万元。财政资金在撬动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从民勤县的情况看,近年来,农村金融供给得到明显改善,但金融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融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目前,民勤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公司+农户”,一种是“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这一运行模式在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融资需求。主要包括:一是以购买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为主的短期生产性融资需求。二是以购置大型农机具和开展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长期建设性融资需求。主要是指在生产初级产品的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和集中经营,购置大型农业机械装备和修建先进的农田水利设施及高效设施大棚等,以工业化的物质装备手段来改造和武装传统农业,使农业生产从初级产品生产向高级、生态、优质、安全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农业经营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资金需求。三是向农产品精深加工、储藏运输、市场开拓与产品营销等领域延伸,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跨区域和跨行业的运营过程中产生的融资需求。四是以开展技术培训和引进科技成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性融资需求。在这些方面,目前民勤县除农户传统的种养业资金需求外,其他方面特别是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融资需求都还没有解决好或还处于探索推进阶段。

(二)金融配套措施还不能有效满足实际需求。在现有体制下,县域金融机构虽然身处第一线,最熟悉了解农村金融市场,但由于其主要任务是业务营销,再加上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研究深度不够,在国家统一的金融政策、信贷政策、资金结算政策之下难以制定出适合农业产业化特点的配套措施,如在信贷审批权限设置上,除存单质押贷款外,县域支行无贷款审批权限,一笔贷款从申报到支行评级、市行审核,少则一个月,多则三个月,而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经营具有季节性强的特点,经过繁琐的审批后得到的贷款极可能失去运用的好时机。在评级授信方面,仍然沿用与一般工商企业统一的评级授信系统,其定量或定性的评级授信条款成为多数产业化龙头企业难以逾越的门槛。在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套用城市金融的风险管理模式,既没有考虑农业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也不适应农业从传统农户分散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加快转变的现实需要。

(三)现有金融服务过于单一。一是适应农村产业化的信贷产品少。当前,民勤县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主要是传统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抵押担保贷款等,而林权证、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仓单质押贷款等尚处于探索阶段,票据融资、订单、商标品牌经营权、专利权质押贷款等新型贷款模式尚未起步,代客理财、投资咨询等中间业务更是一片空白,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二是信贷额度小。目前,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融资需求主要用途在于扩大再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所需的农机具及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而县域金融机构的放贷额度一般是农户在5万元以下、产业化龙头企业在500万元以下,特别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还处于等待观望状态。三是贷款期限不合理。各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的期限通常控制在一年以下,而农业开发项目的投资回报期往往较长,如特色养殖和经济林果业等通常需要2-3年甚至更长时间,短期贷款难以发挥其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四是贷款定价方法简单,利率偏高。县域金融机构都没有建立针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利率定价机制,只是简单地采取将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的方法,一般在20%以上,最高的达50%。有的行社甚至搞“一刀切”,没有按照贷款对象和用途实行有差别的利率浮动。

(四)贷款风险分担机制缺失。近年来,甘肃依托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在撬动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权衡农业的风险和收益关系,建立健全贷款风险分担机制仍然是解决“贷款难”问题最关键的一环。以民勤县为例,一是财政贴息范围狭小。主要是现有财政贴息政策仅限于农户“双联”贷款、“双业”贷款和精准扶贫贷款,不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贷款。二是抵押担保难依然是获得信贷的瓶颈。目前,民勤县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共有2家,均属于政府投资性质,担保能力有限且费率较高,尤其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要求提供反担保。同时,由于农民的房屋、生产设施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变现难,且在抵押中存在一些法律障碍,金融机构出于自身风险的考虑往往不愿意提供贷款。三是农业保险体系缺失。由于农业保险回报率低,又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依据,实行商业化经营的保险公司都不愿意开办农业保险。到目前为至,民勤县尚未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保险业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金融机构对农业、农业企业风险的评估。四是没有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五)产业化组织“先天不足”。一是农业产业化集群意识不强。主要是指农户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基本单元,认识不到家庭联产承包制所带来的经营细碎、分散的土地小规模经营带来的问题——难以发挥土地规模化经营效益,致使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较低,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千家万户的小农民进入市场的议价能力弱。满足于“自给自足”,从思想上不愿意参加到专业化组织中来。同时,缺少各类担保商会和行业协会,导致各生产链条间无法实现“多帮一”式的抱团发展和开展“互助式”的担保,减少了银行获取企业生产经营信息的渠道。二是产业化组织管理粗放。公司治理不完善,内部管理不规范,有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只是松散型组织,还不能成为市场的主体,如一些规模较大的养殖户虽然在工商部门进行了登记注册,形成了从生产到加工的运营链条,但是仍然沿用“家长式”的管理方式、“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和“个体户式”的经营方式,没有完整的财务体系,影响到银行对其进行授信评估和贷款发放。三是农村信用合作明显滞后。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取向来看,分散经营的小农最需要合作,农民的合作不在生产,而在流通、金融、保险等领域。目前,民勤县虽然普遍开始建立村级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但通过成员缴纳会费、股金以及提取盈余公积金等方式筹集和积累的资金相当有限,大多只有40万元左右,最多的也只有100万元左右,难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加强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金融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三农”经济的弱质性和金融资金逐利性之间的矛盾客观存在,它更需要政府、农村不同经营主体、全社会的密切配合和全力推动。

(一)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农村金融新体系。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真正源于传统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正在减少,农村金融的需求正在从原来的“额度小、使用频、需求急”逐渐向“需求多元化、资金大额化、利率灵活化、手续简便化”等方面转变。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就是要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手段、创新的方法,注重把加强顶层设计与尊重基层实践有机结合,坚持按照普惠服务、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原则,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农村金融新体系。要从金融机构建设向金融功能转变,建立能够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中介功能的机制体制;从城市金融思维向农村金融思维转变,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从商业化改革模式向多维度改革模式转变,发展合作性、政策性、商业性多维度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从片面衡量指标向综合衡量指标转变,加强自身经营效益、社会综合服务、可持续性发展等一体兼容的综合考核。

(二)充分发挥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合力。发挥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各自比较优势,促进形成功能互补、错位竞争、差异安排、分工合作的支持合力。农业发展银行要强化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加大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要发挥资金、网络、技术、产品和人才优势,单列涉农信贷计划,加大县域信贷资源配置力度,重点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涉农大客户的服务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支农服务能力建设,在继续做好农户服务基础上,把符合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要求的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作为支持重点,更好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

(三)全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信贷服务方式创新。根据农业产业化组织不同的信贷需求,加大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和创新力度,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支持和鼓励县域金融机构探索以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为平台,扩大信用贷款发放。围绕提高贷款效率和解决担保难问题,简化贷款审批手续,适当降低涉农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考虑与农业生产和经营周期相配套,逐步探索对农业产业化企业及其成员进行综合授信,实现“集中授信、随用随贷、柜台办理、余额控制”信贷制度安排。积极探索创新担保抵押方式,扩大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推进土地经营权、林权等抵押融资业务,提高对农业规模经营主体金融支持的针对性。改进金融服务方式,加快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建设,拓展收费类和服务类资金归集等中间业务,向农业产业化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和金融咨询、理财等综合服务。

(四)建立健全农业信用担保和风险保障机制。加快组建商业性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完善担保机构的融资功能,分机构下达涉农贷款担保业务计划,有效放大担保倍数。发展具有担保功能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运用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增信方式,扩大成员融资的担保范围和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根据自身业务范围,大胆探索和开展农业贷款担保创新,对符合支持条件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提供联保、互保性质的信贷服务。加强与保险公司的沟通合作,积极探索农村保险和农村担保的互动合作机制,有效分散和转移农村贷款风险。各级地方政府可将部分支农专项资金作为农业贷款担保基金,在不增加地方财政总负担的情况下,为农业贷款提供担保,以此来降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建立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可采取政府扶持、农民互助合作、多方投资入股、各金融机构联合以及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相结合等方式,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农业、农村保险与再保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