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农业产业分析范文

生态农业产业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农业产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农业产业分析

第1篇:生态农业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青岛市;生态农产品;产业化;现状;策略

生态农产品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产出来的无害的,营养的、健康的农产品。它包括蔬菜瓜果,大米小麦、鸡鸭鱼肉等各类农产品。

1.青岛市生态农产品产业化现状

1.1种植面积普遍较小

要想开成生态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种植面积必须足够大,否则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一旦规模上不去,生产成本就难以下降。当前,青岛市的生态农产品种植园以及种植区域面积普遍不大,比如位于莱西市店埠镇政府东200米的青岛颐泰源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其种植总面积700余亩,其中大棚占地500余亩,牧场占地180亩,总投资3000万元。又比如青岛菜源农贸有限公司,它是集蔬菜生产、加工、配送一条龙服务的综合发展公司,以绿色食品生产为基础,成为青岛市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供货平台的主要供货单位之一。公司目前拥有即墨七级、城阳郝家营,胶南胶河博洋、胶州九九农业园等四处蔬菜基地总面积2000余亩。又比如位于平度市万家镇的平度市陈氏兄弟养殖基地,它占地4.5万平方米,投资2000余万元,饲养蛋鸡8万多只;集蛋鸡养殖为主,科学经营管理、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企业。2010年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又比如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办的夏庄田园,包括四季花果园、红雨农业生态观光园、沙沟葡萄庄园、花木大世界、法海寺生态农业观光园、白沙河生态农业示范园、中兴现代农业示范园、菜盛源蔬菜种植基地等,但这些种植基地面积普遍都比较小,大部分都在500亩左右,形不成规模化效应。

1.2生态农产品的价格普遍较高

如果生态农产品不能够形成产业化生产,则其种植成本和生产成本将很高,再加上高昂的物流成本和人工成本以及超市进入成本,其价格一定不会低。

从表1可以看出,生态农产品的重要的一个类别绿色农产品其价格普遍比普通农产品的价格要高,大部分价差在2倍左右,而且有些生态农产品的价格差在3倍以上,比如白菜是青岛市民的主食蔬菜,一般来说普通白菜的价格在1斤一元左右,而绿色大白菜的价格却高达3.6元1斤,已经超出了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又如鸡蛋,如果是普通鸡蛋,价格基本上在4.90元左右,而绿色鸡蛋其价格基本上在13元左右1斤。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价格还是偏高。

1.3品牌建设力度不够

青岛市生态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涌现出了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如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大泽山葡萄等,但知名品牌的数量仍然偏少,品牌的附加值仍然较低。表2是山东省和青岛市一些生态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尽管青岛市的农产品品牌数量较多,但高知名度的品牌较少,绝大多数生态农产品品牌知名度都在中等及以下。而山东省内较高知名度品牌的生态农产品数量明显较多,说明青岛市在创建高知名度农产品品牌方面力度仍显不足,需要在以后进行大力培育。

1.4销售渠道较为单一

根据实地调查得知,青岛市生态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集中在大型超级市场里,比如在城阳地区,生态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集中在春阳路大润发超市、家佳源超市、长城路大润发超市、国货超市,利群超市、利客来超市也有一些生态农产品销售,但数量和品种较少,其他分销渠道很少或没有,如城阳蔬菜批发市场、城阳水果批发市场、城阳水产品批发市场大部分都分销普通农产品,生态农产品的分销很少。同时在大量的小区便利店里也很少见到生态农产品的影子,因此,青岛市生态农产品的分销渠道存在一定的问题。

1.5促销力度略显不足

青岛市各生产和经营生态农产品的企业在促销方面做的略显不足,在传统的四大广告媒介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中进行广告促销的企业很少,尤其在电视广告中几乎见不到生态农产品的促销,我们知道,电视是受众人数最多的传播媒介,中国中央电视台面向全国的消费者,青岛地方电视台是面向青岛地区的消费者,然而,在电视广告中很少见到农产品的宣传。固然,电视广告的费用较高,但采用电视广告也会带来巨大的消费者效应,在这方面,青岛市生态农产品经营企业做的略显不够。此外,报纸也是青岛市民经常阅读的一种大众媒介,但在报纸上同样很少见到农产品的广告和促销活动,从而也间接影响了生态农产品对大众消费者的传播作用。当前,新型传播媒介越来越多,包括网络媒介、微信媒介、车身广告媒介等,但是,青岛市生态农产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媒介对广大的消费者进行宣传和推广活动,从而限制了生态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2.青岛市生态农产品产业化策略

青岛市各级地方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从事生态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企业,对这些企业进行财政和金融方面的支持,提高他们种植和经营的积极性,降低经营风险,提高收益,吸引更多的企业投入到生态农产品的产业化中来,让他们得到一定的实惠,减少各类审批环节,大力简政放权,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从而切切实实地降低企业的各类负担,让他们轻装上阵,充分发挥企业家的才能,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加以调节,从而达到提高市场效率、增加生态农产品产量,充分满足青岛市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求。

2.1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财政补贴力度

青岛市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虽然我国在2006年1月1日起就已经取消了农业税,但在种子采购、农业机械采购,以及经营、流通等许多环节补贴力度仍然不够,尤其是在销售环节,目前的费用很高,包括高昂的物流成本、人工成本、水电成本、冷藏冷冻成本、进场费等,有些费用根本无法降低下来,属于刚性费用,如人工成本和物流成本。要想降低成本,只有加大补贴力度,使得生态农产品的价格降低到青岛老百姓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2.2设立专项资金积极扶持生态农业的发展

青岛市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每年有计划地投入一定规模的资金,作为生态农业专用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食品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培训方面。支持那些市场前景广阔、科技含量高、区域带动能力大的生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种植和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和规模化水平。各级农业、林业、农机、畜牧等部门的资金要向生态农产品开发倾斜,确保一定比例的投入。

2.3推动生态农业向优势产业区集中

青岛市各级政府应该制定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规划,规划要立足本市、面向本省、着眼国内、国际市场,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生产和经营经验,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青岛市各个地区要素、资源、结构变动情况,有计划地扶持一批发展潜力大的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优势生态农业和特色生态农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性的生态农产品产业带。可以借鉴中国蔬菜之乡寿光的经验,因蔬菜业已经成为寿光的主导产业,并形成了规模经济,种植蔬菜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而且寿光市的生态农业发展已经带动了整个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寿光市发展生态农产品的成功经验为青岛市提供了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第2篇:生态农业产业分析范文

1.1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拉动力

在我国农产品短缺时代,农业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产量,生产是农业的中心环节。但是当前主要农产品供给已满足或超过市场需求,农业由过去的受资源单方面约束转变为现在的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这表明市场流通也将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农产品营销,将在更大范围内维持生态农业系统的良性循环,有利于系统功能的提高。

1.2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力

长期以来,由于特定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在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急功近利的做法,这些行为虽然取得了短期的粮食增产和暂时的经济效益,却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生态和环境代价,严重损害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因此,生态农业的转型应注重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协调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的关系。

1.3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力

加入WTO,是我国农业所面临的最大的外部环境变化因素。面对WTO的冲击,唯有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的竞争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才能在保住国内市场的前提下,进军国外市场。为此,实施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战略将成为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4农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

自1978年以来的四次大规模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1998年开始实施的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使我国从过去的单纯追求粮食产量逐步转变成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和追求产出效益为主。这一调整战略的实践不仅为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提供经验支持,而且还能容易的取得政策支持。

2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构建

2.1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内涵

纵观20多年来我国生态农业试点的发展历程,我国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而建立的农业体系。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优化农业结构,它有利于生物种间互利作用的发挥和外部投入效率的提高;二是经济、高效的农业实用技术体系,即通过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及各种促进土壤肥力提高的生物学措施,提高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我国生态农业给试点地区带来了可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我国目前的生态农业只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生产体系,系统结构单一,缺乏与市场的有机联合,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体系内部虽然能维持高功能和高效益,但是由于受到整个农业与农村发展体系中分散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市场和自然资源双重约束的矛盾的冲击,生态农业的功能正在逐渐减弱。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基本思路就是在现有的生态农业基础上,改变以往仅仅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思维定式,通过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机联合,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业的系统结构,走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据此,将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内涵界定为: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生态化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主导产品为中心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多层面链式复合农业产业体系。它是集农业生产过程、工业化过程、市场化过程、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4],这一体系将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高效协调统一。

2.2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基本框架

从内涵分析可知,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实质就是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两个系统的有机联合,这种联合不是系统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更大范围内整合优化两个系统的基本要素,构建形成更高一级系统,即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新的模式系统要素包括农业自然资源禀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主导产品、经营组织方式、农业产业链(产-加-销)等6项要素,这些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基本结构框架。该结构的系统功能则表现为:在区域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基础上,以主导产品为中心,进行农业的生态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最终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

2.3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分析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生态农业由传统的农业生产向现代产业转变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创业、起步、发展和完善4个阶段。在实践中,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以及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从而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5]。第一阶段是种植业结构调整阶段,在传统粮作的基础上引入蔬菜等经济作物,以奠定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基础,并打破以往不合理的生产结构。在这一阶段,系统的基本要素特点和以前相比并未发生很大变化,在经营方式上仍以农户为单位,主导产品还不明显。第二阶段是农业结构调整阶段,此时系统多元化程度开始增加,利用方式由种植业向养殖业扩展,开始培养支柱产业。第三阶段是产业结构调整阶段,产业结构逐步向规模化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方向发展,农产品加工开始起步。此时,系统完成了利用方式向养殖和加工业的转化,产业链变得协调。第四阶段是完善阶段,即通过优化各种循环环节,调整和完善系统结构,初步建成一个以工业和运输业为主导的良性循环系统[6]。可以看出,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实现要素之间结构关系的优化组合是系统结构发育良好的关键。

3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实施途径

以上分析表明,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所处的阶段不同,模式实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设计和选择适合不同区域的实施途径。

3.1要素优化组合的综合发展型实施途径

1)适宜范围

主要适宜于我国经济发达、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相对紧缺的地区,如城市近郊区。首先,较好的经济条件能为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实施提供资金支持。其次,优越的区位条件方便接受城市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辐射,且城乡沟通及产销联络迅捷,农产品市场容量大,将为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广阔的空间。第三,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郊地区将不可避免的出现资源破坏、人地矛盾突出等问题,这将是模式实施中应该重点注意的问题。

2)实施方案

该类型区条件符合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的高级阶段(发展、完善阶段)基本特征,由此可确定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实施的基本思路为:完善农业生产结构,构建农业产业结构,通过模式基本要素的优化组合全面实现生态农业的产业化转型。

第一,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组合。借助农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依据生态学原理,以多样性构造持续的稳定性,优化组合农业生产中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多种结构,如农林牧复合结构,农、林、牧各业的内部结构,农产品品种结构,农户、专业户和生产基地(示范园、养殖场等)的经营主体结构等,实现农业生产的时空配合与多种经营的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围绕农业生产环节,以市场为导向有计划的延伸农产品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以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完善模式系统结构。

第三,多维动态综合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应充分把握市场动向,随着时间的变化合理调整要素组合结构,开拓新的生产领域,实施多维动态综合发展战略。

3)典型案例

瀛海镇位于北京近郊,区位优越,农业相对发达,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在模式实施初期,该区经过早期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从种植业发展到养殖业,培育了蔬菜、奶牛、肉鸭等主导产品,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产品卖难和初级农产品价格低廉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限制了农业系统的良性循环。针对以上情况,该镇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下,采取了综合发展型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实施途径,具体措施为:

①从1998年起,重点扶持了“瀛海蔬菜产销合作社”的建设,以公司带农户的形式扩大蔬菜生产规模。同时,建立了大型的奶牛养殖场和肉鸭饲养基地,以基地带农户的形式发展畜禽养殖业。

②综合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优化种养结构。具体是减少小麦、玉米的种植面积,扩大牧草的供应规模。同时,建立饲料加工厂和有机复合肥加工厂,其中饲料厂直接为养殖场提供饲料,降低成本;肥料加工厂把禽畜粪便加工后向蔬菜等种植业提供优质肥料,既增加了经济收益,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③进一步优化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扩展销售市场。具体是扶持了东二村蔬菜加工、销售联合体的建设,进行净菜、礼品菜生产及酱菜、豆制品等的加工;扩建改造“华宇乳品厂”,并以“北京金大都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兴建禽类屠宰厂,畅通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及销售渠道。

经过5年的发展,瀛海镇蔬菜种植、畜禽养殖两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产、加、销产业链基本形成,集中体现了种植业的时空配合、农业的种养结合、产业的规模化经营的特点,有效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缓解了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最终形成了产业互保,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

3.2市场导向为主的经济型实施途径

1)适宜范围

主要适宜于我国经济条件、区位条件相对一般、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如城市远郊区。首先,经济条件一般,农业资金供给不足,限制了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综合发展。其次,在城市的支农工作、城市市场利用、市场供求信息和技术信息等方面,城市远郊区得到城市辐射的强度要低于城市近郊区。第三,经济建设与农业争地矛盾不突出。总之,经济要素是这一类型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实施的主要限制。

2)实施方案

该类型区条件符合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的起步阶段基本特征,模式实施的基本思路为:以市场为导向,挖掘当地资源潜力,开发具有经济前景的自然资源,增强经济实力,进而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第一,进行农产品市场分析与预测,确定区域短期与长期农产品市场需求、市场容量;与此同时,开展自然资源经济评价,确定农业主导产品,主导产品不宜多,以便于集中投入。第二,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进行农业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加大资本、劳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有计划的扩大主导产品生产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第三,通过原始资本积累,合理扩大投资,开发新的主导产品,横向发展,或延伸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等纵向环节,逐步走向综合发展型道路。

3)典型案例

槐桥乡位于河北省曲周县中部,其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发展更具备有经济型实施途径的特点。该乡经过20世纪70~80年代的盐碱治理,彻底改变了盐渍化土地景观,土地资源丰富,但淡水资源缺乏。由于该乡经济建设起步较迟,缺乏农业发展启动资金,难以象瀛海镇一样走综合发展型产业化道路,而更适合采取市场导向为主的经济型实施途径。具体做法是,利用地多的优势,依托河北赛博板业集团公司,选择需水量少的经济林木为主导产品。于1999年,签订公司与农户的购销合同,建立速生商品林基地3000hm2。其中超短周期的杨树,轮伐期为2~3年,在2002年的第一次轮伐中增收约1350万元。依靠这笔资金,该乡规划以商品林为基础,将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在片林中发展立体种养,在网林中间作经济作物,并组织产销集团,优化产业链。

3.3资源约束为主的保护型实施途径

1)适宜范围

主要适宜于我国经济落后、环境脆弱、交通相对闭塞的偏远农村地区,或者因特殊的地理区位条件而形成的落后地区。受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等因素的制约,偏远农村一般难以在市场机制下获取外部支持的发展,其经济远远落后于城市近郊区和远郊区,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往往又具备一定的资源特色。因此,进行环境治理,合理利用特色资源成为此类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实施的首要任务。

2)实施方案

该类型区的条件符合生态农业产业化创业阶段的基本特征,模式实施的基本思路为: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特色资源,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第一,综合诊断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明确农业发展的自然制约因素,有针对性的实施生态恢复与环境治理工程,开展各类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当然,由于该类型区的社会经济条件较为落后,往往需要政府的先期扶持与引导。当前广泛开展的生态退耕、土地整理等相关工程项目就为此类地区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第二,在不掠夺资源的前提下,利用特色资源,开发绿色农产品,以品质开拓市场。具体来说应把农家畜产品、果品、蔬菜、茶叶、花卉、园林园艺、竹木产品以及各地山珍、土特产品和特色观光作为发展绿色农产品的主攻方向,突出绿色农产品的自然性和民族性。第三,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与生态环境,扩大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规范生产、加工、储运、保鲜、营销、贸易全程的绿色监控与管理,为生态农业产业化综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典型案例

樱桃沟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北部山区,林地占全村面积的94.67%,山林谷地气候宜人,景色优美,樱桃树为其传统的优势经济林种。村内土壤为硅质岩类山地淋溶褐土,土层较薄,坡度较大,不宜农耕,但在历史上以粮为纲思想的指导下,常年耕作,水土流失严重,农民贫困。在这种情况下,适宜于采取资源约束为主的保护型实施途径。具体做法是,以生态退耕为契机,发展以樱桃为主题的绿色采摘与回归自然休闲观光农业。2002年,开发樱桃园30hm2,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改良樱桃品质,提高樱桃观赏价值。同时,在政府扶持下,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服务水平,从而以特色产品吸引市场,年创收达240万元。

第3篇:生态农业产业分析范文

一、云南芒市生态发展农业基本现状分析

1.特色生态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一是优质稻产业。近年来,芒市在生态农业发展上投入不断加大,特别是优质稻产业的发展取得良好成绩。2014年底,全市以种植遮放贡米优质品种为主,种植面积超过134467公顷,每亩单产400公斤以上,总产超过8.2万吨,总产值超过2.3亿元。优质稻订单面积4333公顷以上,产量2.7万余吨,产值9864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二是冬农产业。在2014年,芒市冬季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超过18813公顷,总产量达到12万吨,冬季农产品总产值为27244万元,冬季生态农业开发效益大幅提升,特别是冬马铃薯、甜脆玉米、冬早蔬菜等品类的种植,成为芒市广大农民增收新亮点。

2.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

在“特色农业稳市”战略下,芒市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主线,大力推进优势生态农产品精加工,积极发展劳务经济,生态农业结构得到优化。坝区以优质稻、冬农生态产品为主、坝边二台坡以咖啡、橡胶等经济作物主,山区则主要种植优质茶叶等。根据本地发展实际,科学合理规划和安排种植,各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3.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所提升

近年来,芒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较大提升,有些农产品达到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尤其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品种不断增加,农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升,自产自销率降低。此外,农产品进入市场范围不断扩展,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中,冬蔬菜、水果、蘑菇等己进入全国诸多大中城市。与此同时,农产品的销售规模也得到扩大,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出口量也有明显增加。

二、云南芒市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1.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当前,芒市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是很高。芒市既有的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协会,还没有形成较强的整体合力。生态农业市场基地建设和芒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地位不相符。当前,全市有不同类型生态农业试点合作社47个,包括国家、省级生态农业示范社。生态农业产业化还不够,辐射影响力较弱。这些都使得从事家庭经营农民很难参与市场竞争,尤其是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竞争需要。

2.农产品精深加工相对滞后

芒市农产品加工总体处于初级阶段,规模相对小,产业链还不够长,精深加工较少,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农业综合经济效益还较低。据调查,芒市农产品加工率较低,仅仅为15%,如扣除烟草产业,生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之比还不到0.3∶1,大大低于国内平均水平。大多数生态农业产业仍处在粗加工阶段,主要对外输送原料或中间品,且企业生产生产设备、技术更新慢、管理上相对落后。

3.生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芒市生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处在中等水平,和国内、国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原因在于:一是生态农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农药、化肥应用不够科学合理。二是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当前,芒市生态农业大多数为传统农业,科技含量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未达到30%,不适应生态农业发展需要。三是生态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难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

三、促进芒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龙头企业

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是选准并有效开拓市场、培育龙头农业生产企业。龙头企业主要是在主导产业重点环节有关的产品上建立,可以是加工企业、专业市场或中介组织,可以是国有、集体或个体私营企业,是能够严格依照生态农业经济规律发展的企业。要选定生产规模大、起点较高、技术及资金力量较强的强龙头企业,努力将其打造成生态农业产业的骨干,要积极推进企业和农户的合作,形成“公司+基地+农户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2.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要积极解决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市场拓展及生产技术研发的制约问题。需要地方政府重视科技创新,应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指导并扶持生产企业进行精深加工技术研发 。对于局部技术研发条件企业,可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人才培养、补贴等优惠政策;应对政府设立的精深加工农产品项目和满足精深加工要求的生产企业自建项目,应给予一定的研发补贴。

3.增强生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有效控制和减少农药化肥的危害,全面提升生态农产品质量。通过科学合理的农作物布局、农作物合理搭配轮种等方法预防和减少病虫害,进而减少农药、肥料使用率,实现生态、绿色农产品种植。二是重视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在发展芒市生态农业中,一方面要积极有效的吸收传统农业精华,再利用好现代科技,通过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及先进技术等提高农业生产力;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与省内、国内高等院校、科研中心合作,利用好人才、技术优势,重点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和技术,提高综合竞争力。三是强化生态农产品品牌建设。根据各乡镇地理环境、历史人文,选出重点优势农业产业,打造特色品牌。现阶段,应立足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农产品,并做好品牌整合工作,要保护好传统品牌,并深入挖掘,提升品牌影响力。

第4篇:生态农业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

1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

生态农业是以可持续稳定发展为目标模式,按照人们生活需求要求,以生态发展为前提,实现满足人们日常农业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过程。生态农业以传统农业产业发展为平台,建立起具有现代科技发展体系的加工、生产、销售管理流程,不断完善生态农业发展建设进程,减少污染农药的使用,选用更加具有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前提的产品,完成对产品品质的有效提升。

2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特点

随着我国综合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支柱产业,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受到各种发展阻力,需要合理的规划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据生态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尽可能的完善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内容。

2.1加强整体规划发展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对实际产业的各个方面进行协调,架起整个生态农业产业的长效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竞争机制,尽可能的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实力,确保生态农业的长效发展水平。

2.2多样化的生态农业发展

建立生态化的多样发展品质,不断扩展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条件,对比南北区域的生态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的对实际的生态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建立符合生态效益整体平衡的标准内容,实现对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统一建设。

2.3生态的高效性发展

加强生态高效性的农业发展模式,从传统的生态环境中认识适合生态农业发展循环利用的标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标准内容,不断提升生态农业的发展经济水平。

2.4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农业需要可持续性的稳定发展,建立农产品供需规划体系,按照实际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形成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进程,提升生态体系的稳定性,确保生态农业的有效可持续稳定发展。

3生态农业经济的探索分析

3.1促进生态农业结构化的改进

逐步推进农业生态化建设发展,利用现有的生态优势,提升农业市场发展的需求,调整农业产品发展的结构化标准。根据实际的发展竞争力水平,建立符合实际竞争格局的发展内容,加强生态农副产品的结构化管理,从各方面推行农产品的特性形式发展,保证农民的收益,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建立符合企业综合营销的管理模式,解决各种物流推广运输流程,实现对生态农产品的快速发展。

3.2建立合理的农产品融资管理渠道

按照农产品的优势发展趋势,分析农业生态发展的优势,吸引投资,提升农业生产的发展可行性。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不断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鼓励农民对生态农业经济进行合理的投资。

3.3生态旅游与农业经济的开发

生态农业可以创建旅游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全新管理。例如,生态农家院、生态田园景观、生态农产品采摘等等。从另一个角度吸引游客消费,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途径,确保生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3.4农业经贸的国际化管理

第5篇:生态农业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产业;模式;新疆

新疆各地在地理位置、资源储备、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各地适宜选择的生态农业产业模式也不尽相同,以下为几种新疆可进行发展的模式。

一、绿洲生态农业产业模式

绿洲农业是新疆特有的农业生态经济类型,目前分布天山南北的新疆农场多为人工绿洲,有引自天山山脉的雪水,土地比较肥沃,具有发展农、林、牧的巨大潜力。新疆农业的大多数优势产业如棉花种植,林果业与畜牧业的发展多集中在绿洲农业生产中。但是,由于受生态环境脆弱、观念落后、不科学的耕作制度、生产管理粗放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农业现代化水平仍十分低。绿洲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首先,建立科学的灌溉排水体系,合理分配水资源,推广应用节水技术,搞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建立农田林网体系,防止土壤退化,减少抛荒耕地,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其次,变单一的棉粮种植为种植-畜牧-林果为一体的商品农业基地,形成棉花、瓜果、肉蛋及特有农产品等多层次的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好的优质农产品,促进绿洲农业的经济发展。此外,充分发挥庭院经济和立体农业在绿洲农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绿洲农业地区,农民在庭院里种菜、栽果树、养家畜,形成不同层次的立体的规模不一的庭院种养业,使庭院得到高效益利用。同时在一些以畜牧业为优势产业的地区,推广沼气这一生态、环保、能源利用高效的技术,既解决了畜牧业产生的大量牲畜粪尿的处理问题,也为广大团场职工提供了清洁廉价的能源。沼液是一种绿色无公害的优质叶面肥,可以防治病虫害,节省大量农药和化肥,用沼渣和沼液灌溉果树和蔬菜,对促进农作物增产丰收,提高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荒漠草原生态农业产业模式

新疆的荒漠草原地区占新疆全部面积的75%以上,新疆绿洲的边缘及交接处无不被大片的荒漠草原所包围,荒漠草原降水量小,植被稀疏,种植业发展潜力不大,所能发展的多为载畜量不大的畜牧业和一些沙区药物种植。但是草原荒漠的生态价值更甚于其经济价值,大片荒漠草原的存在是保护水源,遏止沙漠侵袭,维护生态平衡的屏障,也正是大片的荒漠草原的存在保护了新疆的绿洲,所以发展荒漠草原生态农业产业模式首先就要对荒漠草原进行生态保护。不过,荒漠草原并非完全没有优势,由于这些地区交通不便,工业化程度较低,没有工业化污染使其具有发展无污染替代农业的优越条件。利用这些地区的无污染特色发展特种药材种植和有控制的特色养殖很有经济前景。新疆沙漠药用植物肉苁蓉、麻黄、甘草、枸杞、沙棘等等都可以在这些地区驯化种植,无污染,具有相当的市场竞争力。鉴于此,在荒漠化和沙漠化地区应积极发展具有新疆新疆特色的沙产业,立足当地的光热资源,充分应用科技手段,形成沙产业发展的“生态-产业-技术”的治理保开发,开发促治理的产业化道路,最终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高效利用和良性循环。

三、城市周边生态农业产业模式

新疆经济发展虽然并不发达,大中型城市也并不多,但是沿一些经济发展带,尤其是在天山北坡经济带还是有一些经济、人口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市,这些城市本身就是一些新疆师部所在地,这些城市周边也无不分布着一些农业团场,这些团场的经济发展完全可以借助城市经济发展的放射带动作用。城市周边团场拥有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渠道畅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优势,但也承担了城市扩张带来的环境污染,耕地面积缩小的劣势,因此城市周边团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要充分发挥优势,规避不利因素。首先,充分发挥离城市近,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的优势,大力推动生态化,无污染的蔬菜,瓜果,肉蛋,禽鱼的种养殖基地的建设,真正成为城市的有力高效安全生态的农产品提供者。同时,具有距离优势的团场还可发展新疆农业的特色优势产业―红色种植业。西红柿,枸杞,辣椒,胡萝卜等一些新疆优势农产品避免了长途运输的损耗做到就近加工,提高了产业效益。其次,可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适时推动城郊生态农家旅游等农业观光项目。农业生态旅游是旅游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农家游由于不需长途跋涉,交通条件较方便,所需时间短,一般利用双休日即可完成,非常适合许多城市人渴望亲近自然又苦于时间有限的需求。参加农业生态旅游的游客可通过直接品尝农产品(蔬菜瓜果、畜禽蛋奶、水产等),或直接参与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活动(耕地、播种、采摘、垂钓、烧烤等),从中体验农民的生活感受,并能带动对当地农产品的消费,提高农民收入。目前在“乌昌一体化”中许多沿乌鲁木齐-昌吉的团场,由团场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广大团场职工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农八师石河子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还结合当地军垦历史传统,把军垦文化元素和农业生态旅游有效的结合建成集餐饮、住宿、游憩、休闲、度假、游览、教育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军垦第一连”。

新疆各地在生态农业产业模式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根据本地的特点,不拘一格的发展符合本地生态气候和经济发展特点的发展道路,形成优势产业-生态效益-社会意义综合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四、沙湾县生态农业产业典型模式

沙湾县地处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发展带黄金地段中部,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天山支脉依连哈比尔尕山,中部为洪积――冲积绿洲平原,北部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与石河子市、玛纳斯县相邻,南与和静县、尼勒克县相接,西与乌苏市、奎屯市、克拉玛依市相连,北与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相交,属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1994沙湾县被正式确定为国家50个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之一。1999年沙湾县成功通过国家农业部、财政部计划发展委员会等7部委的验收并被评为“全国生态农业先进试点县”。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沙湾县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高,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均得到发展,人均收入得到提高,投资环境也得到改善,并建立起了一定层次的农副产品加工、轻纺化工、食品加工的产业体系。

(一)发展种植+养殖+沼气+林果综合发展的模式

首先,在乌兰乌苏镇等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比较均衡的典型区域,建设起各具特色的种养结合生态系统。种养结合生态系统是按照生态学原则把种植业生产、畜禽养殖结合起来,使该系统内的植物产品(果、瓜、菜、粮等)和动物产品(家畜、家畜产品)相结合达到多产品高效益的特点。至2005年年末全县牲畜存栏766731头(只),全年肉类总产34706吨,羊毛2101吨,牛奶38613吨,禽蛋7993吨,畜牧业46162.57万元。其次,在2005年,以养殖业比较发达的乌兰乌苏镇作为试点推广发展沼气技术,继而在全县推广,自2006年沙湾县开始全面推广沼气技术。沼气的使用解决了禽畜粪尿污染问题,不仅洁净了环境,而且还鼓励了农户养殖的积极性,仅在最早作为推行沼气技术试点的沙湾县乌兰乌苏镇下四宫村2006年就增加了十几户养殖户。同时,沼气的使用还减少了能源耗费,降低了农户的生活及生产费用。据统计,建一个沼气池每户每年可节煤3.5吨,节约燃料费520元;节省电130度,节约电费135元;用沼液、沼渣施肥,节约成本320元,节约农药费用100元,总共每户每年就可以节省1000多元。不仅如此,由于沼液的使用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使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使其更具生态绿色的特色,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在推广沼气技术的过程中,沙湾县政府做出极大努力,从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培训指导;加强典型示范;加强督促检查四方面进行推广。经过2年的推广,全沙湾县已建成450余个沼气池。再次,在加强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果业。沙湾县每年造林1000公顷以上,最多的一年1999年造林1876公顷,造林以农田林网化和经济林为重点,现累计造林保有面积达1.44万公顷。林业发展不仅重视生态效益同时还重视经济效益,林业面积中有3247公顷的经济林,其中果树面积58公顷。林果业的发展和沼气技术推广不仅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还使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环境得到改善,从而使沙湾各级乡、镇、村呈现林粮棉油多-饲料多-牲畜禽蛋多-沼气节能多-沼渣肥料多-林粮棉油多的良性生态循环。

(二)形成大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复合模式

根据沙湾县地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为基础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以及农业协会,推广农业产供销一条龙的生态农业复合模式,有效的促进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首先,根据在每个不同区域依靠各自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如在交通便利的村镇种植蔬菜水果,在土地较贫瘠的地块儿种植红花等药物,在庭院发展家庭养殖,在水库泽洼饲养鱼虾蟹,达到粮、棉、油、瓜菜、药、肉、禽、鱼共同发展的格局。其次,在政府大力宣传支持下,乌兰乌苏镇等一些养殖业比较发达的乡镇自主成立养鸡、养牛协会等农业协会,协会既可以在生产上给农户进行指导服务,又可以组织专门人员负责销售,把一家一户的产品组织收购,然后外销到石河子、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交通方便的大城市,从而可以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养殖建设为具有规模效益的养殖集群。再次,充分利用沙湾县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建立了具有辐射效应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转移了农业领域的过剩劳动力,促进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建设。沙湾县以县级企业为龙头,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大力发展了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高产棉花、畜牧养殖、酱用番茄、蔬菜林果、优质粮油五大基地建设为带动,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带,并扶持了辣椒、枸杞、蟠桃、葡萄等特色果蔬产业发展。十几年间,新增蔬菜林果保鲜能力3万吨,完善了酱用番茄、优质棉、无公害蔬菜等8个农产品标准体系。

(三)生态旅游开发的模式

沙湾旅游资源丰富,离周边大城市乌鲁木齐、石河子、克拉玛依距离又不远,从而发展了一系列集旅游、休闲、餐饮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点。沙湾按照县域经济“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要求,本着统一规划、整体设计、突出特色、重点开发的原则,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引进大型旅游文化集团、民营资本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相继开发温泉,鹿角湾、东大塘,森林公园、千泉湖等具有保健疗养、草原风光、生态农业观光、沙漠探险、冬季滑雪的旅游景区。并带动了以沙湾大盘鸡,千泉湖大闸蟹为代表的一系列旅游特色农产品的开发。逐步建成景观互补、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区。景区的开发在保护了当地环境的同时还变当地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共同的实现。同时,大量的游客带来了大量的消费能力,从而也促使沙湾农副特产得到了经济转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宏观数据挖掘数据系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县畜牧业发展统计表[DB/OL].省略/cyfd,2006.

2、田生花.沙湾县“四个加强”推进沼气建设[DB/OL].新疆平安网,2008-08-21.

第6篇:生态农业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学;条件;对策

鉴于二十世纪以来现代石油农业所所产生的种种严重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更好地合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人们只得探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式,其中生态农业就是极具代表性与发展前景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此,笔者试从经济学视角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1 生态农业的含义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集约化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是由农、林、牧、副、渔等各个行业加以综合的大农业,而且还是农业生产、加工与销售之间彼此衔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生态农业不但继承了传统农业之中的精华部分,而且还十分注重于对现代科技以及科技成果加以运用,侧重于实施全面规划、改善结构,做到多业互补,进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的能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相互统一。生态农业注重于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所具有的总体性、综合性以及协调性的相互统一。生态农业通过保持与改善这一系统之中的生态动态平衡规划为其指导思想的,通过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结构及其布局,积极提升太阳能固定率以及利用率、提升生物能转化率以及废弃物所具有的再循环率,推动物质在系统之中的循环以及利用,用尽量少的燃料、饲料和别的原材料之投入来换取尽量多的农产品与加工制品之产出。

2 生态农业的经济学相关理论

(1)生态农业产业化理论

实现农业产业化之内涵在于依据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内在需求,以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为主体,在横向层面上促进资金、技术以及土地等各类农业生产要素趋向于集约化。在纵向层面上则是以市场为主要导向,以加工或者合作经济组织为主要依托,以各位农户为前提,以现代科技服务为方式,运用把农业再生产当中的产前、产中以及产后各个环节相互联结成为完整化的产业体系,从而实现产供销与农工商等的一体化经营之中,同时也是积极引导分散化农户小生产转化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也就是系统之中的非市场安排和系统之外的市场化机制的彼此结合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商品化农业所实施的自我积累、自我调节的经营模式,则是以各位参与主体所具有的共同利益为主要基础的一种经济共同体之运行。就农业产业化含义而言,其中心就是经营的一体化,而关键则是由龙头加以带动,基础则是农户的积极参与,本质为通过有关方共同组合而成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的新型经济联合体,让使各组成主体均可得到整个产业链所具有的平均利润,进一步形成统一化的市场条件之下的同行业、同产品所产生的利润。就本质而言,这也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在经济学上的重要意义。农业产业化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下的重要产物,是市场经济背景下农业开发的内在动力以及自发性体制的创新。这一体制创新会发生,主要是由于其能够积极引领极其分散的中小农户进入到社会化大市场之中,从而形成规模化的优势。

(2)生态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生态农业要想实现技术创新,主要应当做到:一是实现生态农业模式之创新。和传统农业不同的是,生态农业和自然之间具备和谐与交融之特点,资源的配置一定要具备复合与循环之特点,生产产品有机化与无公害之特点。二是要实现生产技术之创新。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典型的集约型农业生产方式,一定要采用更为高效、更加节约的科技手段,比如,微生物技术等新技术。三是要实现经营机制之创新。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销售之间彼此联结,因此,生态农业经营体系必然和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之间具有相当大的差别。生态农业运行方式具备了市场化的特点,在生产与经营中具备了专业化的特点,在产品的供给上则具备了品牌化的特点。

3 开发生态农业的主要条件

(1)形成绿色经济意识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大力实施以绿色产品、绿色生产以及绿色产业为主体的绿色经济,这也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对于经济生活所作出的各项具体要求。如今,环境的标准已成为我国农产品进入到市场之中的一项重要标准,而绿色消费则已成为现代人消费目标以及时尚。如今,绿色消费的观念正在不断地深入人心。面对着这一新的趋势,深入发展生态农业首先就应当在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上进行全面调整。这就需要不断强化绿色经济意识之培养,并且通过舆论与政策引导、实施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从而形成包涵各职能部门、各涉农业企业以及广大农民等的多个群体的绿色经济观。要全面打破以前产量型农业发展的定势思维,从而形成以讲究生态效益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意识,从而切实引导农业生产与经营者在经济上的行为。与此同时,应当强化法制建设,运用更为完善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更为严格的执法行动等,从而让各农业领域的生产经营者在生产与经营的过程之中能够更为自觉地保护好当前的生态环境,更为合理地利用好农业资源,从而走出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彼此协调的现代生态化发展之路。

(2)创设较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生态环境作为和农业有关的全部自然因素以及自然力之总和。生态系统作为各种自然因素间彼此协调和补偿的新型开放系统。人类要想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有比较好的生态发展环境。与此同时,人类在积极开发与运用自然资源的社会生产以及生活活动之中,又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改变自然因素所具有的现实状况,让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出现新的变化。一旦不自觉地维护各种自然因素间的平衡状态,生态环境就容易往不利于现代人生存与发展之方向加以变化。假如这一变化突破了自身的上限,就会面临极大的危机。反之,只需更加自觉地维护生态系统之平衡,生态环境也就完全能够逐步地加以优化。对于农业生态环境所进行的保护,主要是对和农业生产具有紧密联系的土、水以及气体之保护,通过更加合理地利用,从而防治各类污染。

4 经济学视野下的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1)努力实施多目标下彼此相容的生态农业之发展

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就能实现代内公平以及代际公平。通过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能够实现企业与农户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统一。鉴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也具有了越来越大的差异。怎样合理地处理多个目标彼此间的相互关系,让其能够具备相容性,这是实现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外部情境。在我国农业生产的过程之中,企业与农户实施生产之目的完全是为了大力追求经济的利益,并且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而政府在确保农民群众收入持续提升的基础之上,一定要做到兼顾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企业与农户所实施的农业生产活动属于短期行为,而环境保护与生态效益之实施则是一个长期化趋势下的行为结果。企业与农户所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属于个体的行为,而农业生态效益之实现主要是应用生态区域或者生态系统之中的总体化、综合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当实现多个目标的相互包容,一定要以加大农民群众收入为其基础,从而实现其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之间的相互统一。一定要建立起更加稳定、更为长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从而实现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的相互统一。一定要依据生态区域之划分,通过总体规划以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从而实现个体行为与集体行为之间的和谐统一,这样一来就能让生态农业的生态效益能够得以全面实现。

(2)合理地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

当前,我国的农产品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市场体系也不够健全完善,这已经成为了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阻碍。因为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尚未健全完善,生态农业产品所具有的市场优势也就难以体现出来,其价值自然也就难以真正实现。生态农业所实施的规模化发展自然也就无法实施。因此,在当前状况之下,积极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并不是由市场加以引导和发展的生态农业形式,而是由我国政府运用政策方式来引导自身发展的一种生态农业。由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尚未完全进入到健康实施的轨道之中。在此情况之下,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尚难以实现全面的规模化发展。

(3)实现生态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对立统一

与传统农业比较起来,生态农业具备相当高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能够形成十分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生态农业之发展也要求以某种生态环境条件为其重要保障。传统意义上农业的发展尤其是一部分掠夺式开发方式,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具有相当大的不利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完全简单地把农业生产方式归于生态环境恶化这一影响因素上。这是因为生态环境之恶化是多种不同因素相互作用之结果。因此,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并非是唯一能够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生态环境之改进应当从多方面入手加以实施,从而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取得更好发展。

5 结束语

总的来说,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重要发展模式之一,其主要特点是能够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发展,在维护与发展良好生态环境的背景下,实现生态农业生产的高产化、优质化以及高效化之目的。生态农业能够极大地缓解人地之间的矛盾,提升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强化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工作,进而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这对于调整我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以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刘铁军.我国生态农业推广障碍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经济与科技,2004(6).

[2]罗新阳.农业生态经济: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从生态经济学视角审视[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20).

[3]高昆谊.云南发展设施农业的生态经济学思考[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2).

第7篇:生态农业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效生态农业;对策与建议

中国分类号:S18l(25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1)10―0120―0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东营市河口区农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取得突破性胜利,全力推进河口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

1 河口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

1.1 区位优势独特

从发展区位看,河口区位居环渤海经济圈和沿黄经济带的结合部,是山东半岛连接京津冀的重要交汇点,是东北与中原两大经济区的通道。特别是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纳入新一轮国家重点建设规划,对处于延伸区的河口在产业发展上将产生重大的互动影响和需求。

从山东省发展层面看,河口区位于山东“一体两翼”北翼的最北端,是北翼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也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前沿城市。具有面向东北亚、日韩市场,背靠广阔腹地的区位优势。国家和省对“海洋经济”特别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建设的支持,更给河口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1.2 自然资源丰富

河口区境域为黄河冲积而成的新陆地,是在海、河、陆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独具特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成陆时间最短和最年轻的土地,亦是我国最后一块未被规模化开发的处女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资源优势显著。

1.2.1 土地资源丰富

河口区人均土地1.24hm2,人均土地占有量居全国沿海各市县区之首,其中耕地面积农业人口人均0.34hm2。除此之外,还有滩涂面积6×104hm2、苇地2.67×104hm2、未利用土地9.8×104hm2,开发潜力较大。

1.2.2 水产资源优势凸现河口区东、北两面临海,海岸线长254km,-5m等深线海域面积13.3×104hm2,-10m等深线海域面积23.3×104hm2,为鱼、虾、蟹类的产卵、生长、索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发展海淡水养殖的理想场所。

1.2.3 能源资源潜力大除油气资源外,河口区年平均有效风能4―20m/s,北部沿海风能密度约648kW/hm2,年有效风速小时数达到3639h,是东营市风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域,开发潜力大。

1.2.4 生态观光旅游资源特色突出

黄河人海口原生态和独特湿地景观,黄河三角洲保护区珍奇的飞鸟走禽和五颜六色的天然野生植物,以及区内宏伟的围海大堤、林立的钻塔提油机等,均为河口区发展休闲观光和生态旅游奠定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1.3 基础设施完善

1.3.1 交通便利河口区南临东营飞机场,荣乌高速、东港高速等交通干道贯穿其中,交通便利。境内东营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黄河经济带连接东北亚的最佳海陆通道枢纽。区内公路纵横贯通,新盐路、辛河路、滨海路、孤滨路与新港路、滨孤路、河虎路、防潮堤路“四纵四横”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目前通车里程已达1234.8km,公路密度74.9km/km2。

1.3.2 基础设施完善河口区地处油田腹地,电力供应充足,电信、数据交换系统等比较完备,是东营市的卫星城,具备支撑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

1.4经济基础坚实

近年来,河口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已具备了工业支持农业的条件。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40亿元,是“十五”末的2.6倍,年均增长2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00元。

1.5 人文环境不断优化

河口文化属黄河三角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以农业为主的文化,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又赋予了可农、可渔、可盐的便利条件,故求真务实、广纳兼容是黄河三角洲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在历史上,河口属自然灾害多发区,黄河人海口多次改道、决口、漫流,沿海地带又经常受到海潮的袭击,生存环境相对恶劣,这种艰苦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三角洲人吃苦耐劳、勇于抗争的意志,也形成了一种勤劳朴实、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在黄河三角洲文化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有石油文化等新的文化因子进入三角洲地区并融汇其中,表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进一步丰富充实了当地文化的内容,构筑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地域性文化格局,对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 河口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面临的制约和挑战

一是农业自然资源配置差,退化比较严重。河口区尽管人少地多,待开发土地面积大,但土地瘠薄,耕地质量差。草场资源载畜量低,退化比较严重。

二是粗放式资源消耗型增长模式对农业产业升级构成约束。目前,河口区农业比建区时呈倍数增长,但农业的增长是以高资源消耗和粗放型经营取得的,资源型和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至今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比较低。

三是农业产业化层次低,对高效生态农业的提质增效构成约束。目前,河口区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加工链条短、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品牌。

四是支撑和引领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制尚未形成。目前,河口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代农业文化观念相对薄弱,这将对河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产生约束。

3 对策与建议

3.1 做大做强特色支柱产业

充分借鉴先进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在产业选择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生态型、节约型精致农业,把农业品种结构、区域布局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做大做强能充分发挥河口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的特色产业。

紧紧围绕“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和“十二五”规划,推动农业由分散布局向规模化、基地化、园区化转变,由低端向高端高质高效转变,重点建设“一带两园四基地”,一带就是依托河口区西部黄河故道流域,打造高效生态农业产业观光带;两园就是黄河口海洋经济产业园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四基地就是绿色有机冬枣标准化生产基地、优质海参养殖基地、大闸蟹养殖基地、现代畜牧业基地。

在形成特色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的基础上,

加快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和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依托河口区农副产品加工区,积极创建招商引资和技术改造的平台,加大实施产业招商力度,集聚更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集农产品加工、交易、种子种苗、科研开发于一体的农业块状经济新格局。同时,要发挥农业资本经营的优势,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把农产品种养基地逐步延伸到区外,拓展河口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全面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3.2 用科技支撑和引领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积极推进技术创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农业工业化发展路子。

加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名特优新为重点,以优化品种、品质为突破口,加快新品种的引进、培育、繁殖、试验、示范、推广步伐,推动高效生态农业质的提高。

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按照“强化公益,搞活经营”的原则,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主动走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主战场,通过创办和领办高效生态农业的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示范企业,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相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合协作,组织科技攻关,实行产学研结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应用,着重在设施栽培技术、农业生物应用技术、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技术、农业污染治理技术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科技贡献率、投入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为抓手,采取一对一结对、手拉手指导、面对面授课的方式,广泛开展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加强技术指导,增强农民专业技能和吸收现代科技的能力,造就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的新型产业农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转化。

3.3 培育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把推进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的重点放到培育土地产出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的生产主体上来,鼓励专业大户、农场企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招标承包、长期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以较高的土地租金和股份分红吸收农户的承包地,促进耕地、水面、林地的规模化、企业化经营。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户组织化、生产标准化水平,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鼓励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有实力的专业合作社到市外省外建立基地、开拓市场。

3.4 构建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积极创新农业服务形式,大力推进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农村合作银行为后盾的“三位一体”的服务联合体建设,努力构建以政府部门的服务和管理为保障的集技术、信息、金融、营销等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平台。

建立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改造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现代农业物流中心,逐步形成联通全区、辐射全省的农产品连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网络。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培育若干知名的农产品品牌,依法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知名品牌。

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和质量检验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有效整合各种信息网络服务资源,为农民提供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

3.5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循环农业是生态化的农业,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方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资源从粗放开发利用转向节约利用、集约利用、循环利用和永续利用。立足河口区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合理的循环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提升农村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第8篇:生态农业产业分析范文

(1)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都有所不同。生态农业在吸收了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同时结合科学技术,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生态农业模式和农业生态工程和农业技术,从而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的真正需求,使各个地区能够扬长避短,发挥其地区优势,有效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高效发展。

(2)从经济的角度来说,生态农业克服了传统农业的负外部性,充分强调了既要发展农业也要保护自然环境的原则,最终达到经济和生态双赢的目标。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注重发挥自然资源的潜力和生物的多样性优势,注重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各个部门间的相互协调与发展,着重强调农业产业体系的整体利益和产业结构,强化农业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强调的是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则,全面规划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同时注重农林牧副渔各个行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农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有效增强农业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2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要求

(1)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一定要考虑到农业生态区域的地区差异。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农区,都有着不同的农业生态因素存在,要选择不同的农业技术和数据进行分析。因此,不同地区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必须要考虑到生态区域的地形、土壤、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也不能仅限于简单的技术推广,应该把重点放在生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上,让农民懂得如何利用生态规律,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又能更加高效、合理,充分地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保证生态平衡。

(3)生态农业给我们带来的是低碳环保式的农业生产模式。所以,我国职能部门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投资。站在市场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我国应该加强在生态农业技术上的投入。同时,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也要考虑一下其长远的经济效益。

3生态农业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生态农业技术发展迅速,但传统农业技术推广相对滞后。导致整体生态农业发展势头缓慢。目前,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很难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速度。在运作过程中,农业技术开发研究与农业技术推广分离;科、教、研及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等系统间相互协调困难,很难产生协同效应。很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2)我国现阶段生态农业的推广方式还在使用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通过试验和培训指导以及咨询等方式进行推广。这种推广属于单纯的耕作技术推广,没有考虑到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致使农业推广仅限于农业生产这个环节上。这种推广方式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在生态农业推广上资金投入不足。我国目前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但是,近年来农业技术推广的拨款在逐年减少,用在生态农业推广上的资金又很少,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资金问题难以维持下去。所以,经费不足也是影响我国生态农业推广工作的一大不利因素。

4解决农业技术推广中问题的办法

(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研究机构和农业高校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相互合作,形成彼此分工、相互联系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同时,把农业科技人员、农业技术成果与农户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农业机构研究形成先进和实用的科技成果,只有让农户把科技成果转化到实际的农业生长中,我们才能摆脱研究开发与产业脱节的问题。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农业科技成果保密性差,因此我们要制定保护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法规,充分保护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

(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原有传统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要求重新测算农技推广所需要的岗位,定编和定岗。建立和完善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激励机制,生态农业技术取得的成果属于公共产品,生态农业技术属于公益性技术的推广范围。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农业推广人员依法进行技术承包,得到的合理收入应该给予保护。

(3)在惠民政策上应该给予适当倾斜,促成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投资主体多元化。由于生态农业科技成果的保密性差,生态农业推广到市场以后所得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远远不能够收回投入的成本。因此,我们必须依靠国家给予的强大支持。

第9篇:生态农业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 高原特色生态农业 发展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34-02

一、特色生物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福贡县属典型的立体农业气候特征,年平均温度16.9℃,有效积温达5720℃,年平均降雨量1380毫米,全年无霜期达315天,气候上属“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亚热带气候,是云南省少有的无春旱县,从江边到高山有六个垂直气候带,峡谷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加之,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帮扶支持下,通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交通、电力得到了极大改善,客观上来说,福贡县发展特色生物产业,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生态农业进程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的有利条件,特别是以云黄连、茶叶、独龙牛等为代表的特色生物产业是最佳适生地和原产地。例如:

1.福贡的云连已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发展保护和开发的63种紧缺中药材之一“黄连上品在怒江,怒江好连出福贡”。

2.福贡的老姆登茶在2002年昆明首次举办的全国民营企业交易会上,曾荣获名优产品奖,许多首次品尝过福贡老姆登茶的外地游客,对茶质赞不绝口,甚至与“西湖龙井”相提并论。

3.福贡的独龙牛在全国仅怒江独有,属于怒江生物多样性物种中的珍稀物种,是一种野生半野生的家养珍贵牛种,是国家列入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珍稀物种等。

主观上来说,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县特色生物产业发展历史十分久远,广大农民群众从中积累了丰富娴熟的种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有着良好广泛的群众种养殖基础,产品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市场竞争力及良好生态效应。为此,福贡县培植特色优势生物产业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和内在发展要求,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将有力推动地方名特优农产品的发展,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潜力巨大,势在必行。

二、福贡县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和推进农村改革的要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目标,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优势,打造福贡品牌,创新发展模式,注重科技研发,以示范基地为突破口,带动全县特色生物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1.全县累计完成草果种植15万亩,约有0.5万亩产生经济效益,产量为2500吨,产值达15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种植面积将达20万亩,实现产值3.9亿元。

2.全县累计完成云黄连种植6万亩。约有2万亩产生经济效益,产量约100吨,产值达15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种植面积达10万亩,实现产值6000万元。

3.全县累计完成茶叶种植1.2万亩,约有0.5万亩产生经济效益,产量为200吨,产值达24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种植面积将达2万亩,实现产值3840万元。

4.全县累计完成泡核桃种植36万亩,现挂果面积3万余亩,产量1000吨,产值达1000万元。到“十二五”末建设核桃基地面积达40万亩,挂果面积达8万亩,实现产值4000万元。

5.全县累计完成漆树种植11万亩,年产漆籽50万公斤,但由于加工环节滞后,产值仅500万元左右。到“十二五”末计划种植漆树面积达20万亩,投产面积达5万亩,实现产值2500万元。

6.全县累计发展独龙牛养殖1000头,产值达10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发展独龙牛养殖3000头以上,投资 3000万元,实现产值4000万元。

7.全县累计发展高黎贡山猪1.2万头,产值达36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发展高黎贡山猪养殖3万头以上,投资 4000万元,实现产值9000万元。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农民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

2.产业发展模式与市场资源配置不协调。

3.资金短缺,投入不足,财政投入政策机制的制约,在项目实施过中存在部门资金投入的多元化,导致资金整合难度大。

4.由于我县自然灾害频繁,政府和群众所承担的投资风险比较大,如何降低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建设投资风险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发展思路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要做大做强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刻认识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对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切实加强对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考核制度,严格执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2.充分利用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

3.培育种植大户,实现规模种植。制定优惠政策,注重培育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种植大户,同时协助各村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解决一家一户的分散性经营,实现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生产格局,提高市场竞争力。

4.统一技术,强化服务。健全县乡科技推广队伍,创新人才聘用制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认真抓好生物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诸多环节的工作。

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领导,明确我县发展特色生物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科学制定全县发展特色生物产业工作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促进特色生物产业的发展,做大做强特色生物产业。

2.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特色生态农产品科技含量。逐步构建完善县乡农科机构,交流培训一批农业科技研发队伍,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加工,大力扶持现有草果、黄连和漆树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

3.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区域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原则,努力加快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和各具特色的区域化布局。如:以匹河乡、子里甲乡为主的漆树种植带;以上帕镇、鹿马登乡、架科底乡为主的黄连种植带;以石月亮乡、马吉乡为主的草果种植带等。

4.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特色生物产业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农村市场化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服务。要加快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努力提升特色生物产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