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农业的发展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的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的发展前景

第1篇:农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农机化;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农机装备;农业装备科技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点是要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农民收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题中应有之意,在现阶段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一、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增产增效。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技术的载体,它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它可以实现人工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可以实现精量播种、精量施肥以及其它先进技术,可以进行复合作业和联合作业,从而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效益。

2、有利于防灾减灾,把因灾害引起的损失减小到最低。

3、有利于进行规模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4、有利于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5、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解除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因此,无论从解放农业生产力的角度还是从它的实际作用的角度看,现阶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现阶段农业机械机型发展趋势

我国在户均只有7.8亩土地的小规模生产实行了农户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小型农机主要是以“手扶”、“小四轮”为主的小型低性能农机,它得以发展的条件和优点是适合大多数农户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经营规模的需要。但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小型农机只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因此,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合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

当前发展大中型农机的要求和趋势十分明显,但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是与亿万小规模农户的矛盾如何解决?在这个似乎无解的难题面前,中国农民的创造力又一次显现出来,农机跨区作业为解决这个难题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首先是小麦产区的农民创造了小麦收获机具跨区作业的方式,在经过农户自发探索之后,1996年农业部等五部委首次在北方11个小麦生产省组织开展了跨区机收大会战,之后进一步扩大到所有小麦产区。

三、农业机械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

农业机械是农业设施装备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农业是从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农业设施装备,从狭义上讲就是农业机械装备,从广义上讲,涵盖了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配套设施建设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农业机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不仅在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还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不仅大力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还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领域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提升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的推动力,促进了农业集约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和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体制创新滞后,农业内部缺乏科技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缺乏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健全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实现农艺与农机紧密的结合,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适应农业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科研、制造、教学、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化科技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通过引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亟待丰富和提高。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民机手的教育和培训;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机化科研领军人才;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结构合理、业务精通、技能娴熟、素质全面、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和管理人才队伍。

第2篇:农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意义;态势;前景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16

1 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

1.1 有助于新思路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

休闲农业的发展依据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的高质量进行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当今社会,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它使农业生产由最初的落后形式转变为与城市发展具有一定关联性的新思路农业生产模式,其存在意义十分重大,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2 促进农村的产业类型及规模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标准

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灵活性,使大量的闲散劳动力得到有效管理,增加就业率,由于休闲农业更加强调的是生产力及劳动服务质量,这就说明休闲农业在运行过程中不但对劳动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要求,更加需要部分从事餐饮及商务管理的服务类工作人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方面提供了重要保障,从而使得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1.3 增强了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性

休闲农业增强了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性,使农村生活更加贴近城市,促进城乡之间的文化及信息交流,使城市人民能够深入到农村对农业文化进行体验及了解,促进城乡的共同发展。

1.4 对农村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保护及发扬

休闲农业可以对农村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保护及发扬,这既可以使农村的基础文化得以保留,更能够促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使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2 休闲农业发展的态势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进程具有如下形式:休闲农业受到发达国家的影响而兴起,从1980到之后的10a时间内,在经济环境较好的改革开放地区推行了可供观赏的采摘农业;在1991年之后的10a时间内,休闲农业逐步进入探索发展阶段,其主要在部分发展较快的大城市及海水分布广的沿海区域,使休闲农业及观光农业得到了落实;在2001年至目前的一段时期内是发展速度最为快速的阶段,生产经营模式已经逐步趋于现代化应用水平,各项与农业有关的观光旅游项目得以较好发展,并且对其发展规模及价值定位制定了具体的评判方案,使经营方式更加科学化及长远化。

通过对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休闲农业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延伸至目前,已经具备基本的流程规范;休闲农业的规模由最初的小试牛刀,到目前的广泛发展,已经逐步向着扩大经营方向进行运作;休闲农业从最初的单调、单向特点向着更加符合现代化特色的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方向进化,并从只能采摘观赏到目前的休闲度假胜地,集交流、体验、观赏为一体的全面经营;经营管理意识已经从最初的注重于生产及经营为主转移为休闲与体验,使休闲农业更具观赏性及休闲性,并将生态意识及环保意识始终贯穿于休闲农业运行始终;休闲农业与促进农村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农村内部结构更加稳固,并能使农村经济与人民生活质量共同提高;休闲农业的发展前进趋势为从东部向西部进行拓展,从城市向郊区拓展,从大城市向小城市发展,因此休闲农业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是有理论依据的。

3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景

我农业建设面积较广,农业基础好,自然环境比较美观,植物类型多样化;农业资源储备量大,农业类型多种多样;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就形成了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文化景观;农业发展过程较为漫长,农作经验较为丰富;不同乡村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农村生活乡土气息浓厚;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城里人到农村观光休闲的人会越来越多,休闲旅游的市场需求大;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广大人民的心声。这些都是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力条件。因此可以说未来中国不仅是旅游大国,而且也应是农业休闲旅游大国。展望未来,中国发展休闲农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4 总结

休闲农业就是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为资源条件,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可以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休闲农业,处于不断发展的进步阶段,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常运书.浅议城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论苑,2015(23).

第3篇:农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自1988年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全国总计有超过1000亿元的资金用于水田林路村的综合治理,大规模的投入获得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截止目前,全国开展农业综合开发的县(市、区)已达1629个,农(牧)场242个。近10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人均收入增长达19.5%。国内市场上的粮食和农副产品也从长期的供不应求,转变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基于此,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不是可以松口气?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征认为恰恰相反。

“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不但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而且是任重道远。王征说: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虽然达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农业产业结构,产品质量矛盾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仍需进一步加大。在前不久召开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上,副总理特别指出了农业综合开发“四个一”的重要地位,即农业综合开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关键措施,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王征说,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农业结构不合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新阶段的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而是面向市场,着眼于提高质量、效益和转变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调整。新阶段面临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但根本途径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调整结构、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有效巩固、保护和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承担重任。

王征认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必须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以农业主产区为重点,突出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综合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王征指出,要坚持以内涵开发为主,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坚持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坚持高质量、高效益搞开发。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促进农业结构高速发展;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含量;坚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龙头项目的扶持力度;坚持按项目管理,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规模开发、注重效益;坚持多元化资金投入、资金安排实行效益优先、兼顾公平、集中投入、奖优罚劣;坚持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区域性、综合性、重点性、开拓性和示范性,努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水平。

王征强调,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思路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符合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符合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王征说,农业综合开发要在相互“结合”上做文章: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结合起来;要把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结合起来;要与推动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要与发挥不同地区的区域优势和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要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起来。

第4篇:农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农村

近几年,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种植结构调整,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的热门话题。事实证明,生态观光农业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效益,为我国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人们对生活品|的提升,对产品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注重健康和养生,吃粗粮、杂粮、农家乐,购买绿色蔬菜及生活用品俨然成为一种时尚。于是,发展生态农业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倡导。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闲暇时间增多、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竞争日益激烈,都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就这样,生态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一、生态观光农业的定义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而组织进行的农业生产,是一种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生态规律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是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农业文化和农村生活文化为核心,通过规划、设计、施工后,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体验、休闲、度假的新型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生产经营形态。

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不仅具有生产,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

二、生态观光农业的类型

观光农业的形式和类型很多,得到大众认可的主要有:①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来享受田园乐趣;②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③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例如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④森林公园,是以大面积人工林或天然林为主体而建设的公园;⑤民俗观光村,到民俗村体验农村生活,可以感受农村气息。

三、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对策

1.要解决好土地流转及处理好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近年来的农村政策允许并提倡土地流转,鼓励农民用土地以入股的形式参与产业化经营,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了条件。

2.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做到水、电、路、沟渠、林配套,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强化农机装备,实现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农业废弃物处理、农业信息化等设施建设。

3.要强化科技创新与应用。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健全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配备和服务设施速设,全面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大力提升农业科技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

4.要构建生态观光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农产品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

5.要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6.要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制定示范区考评认定及管理办法、规划评审、指导督查等工作。

7.要强化政策扶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要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并不断提升示范区发展水平。

8.要加大宣传示范力度。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做法,树立典型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扩大宣传,提升整体水平。

四、生态观光农业优势

1.效益优势。生态农业旅游是在原有的农业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与旅游相结合的投资类型,投资少、风险小,生态与经济双赢。

2.产品优势。传统的观光性景区,回头客少,很多人造景观在开张时游客爆满,之后随着时间流逝游客逐渐减少,投资高,但没有对应的高收益。而生态农业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浓郁的自然风情和清幽的绿色环境,一年四季都对游客有着吸引力,游客在不同的季节都会故地重游,从而延长了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3.环境优势。生态农业旅游利用郊区特有的农业和自然环境优势,为游客提供一个有着浓郁田园风情的休闲环境,让游客在与都市生活环境截然不同的郊区中,住小木屋,吃农家饭,做庄园活,享生态业乐趣,寻求一种回归自然的享受,使得身心愉悦。

五、开发生态观光农业应注意的问题

1.保障观光与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生态农业旅游在于构建一种符合自然生态的农业景观,是充满生机,原汁原味的田园风光,是本地民俗文化的再现,而不是有意的创造。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在旅游旺季,应控制旅客数量,避免超过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加强交流,合理开发。生态农业旅游开发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并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不能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要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高质量旅游项目。

3.提高旅游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旅游者既希望能获得新奇的感受,又不过分背离自己习惯的生活环境。参加生态农业旅游的大部分游客都来自城市,他们希望获得一些新奇的感受,但又不能太异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卫生条件一般是他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但农村的卫生标准与城市卫生标准相差很大,这就使得开发者和经营者要注意旅游环境,特别是接待设施的标准,要努力使其达到都市旅游者可以接受的水平,而住宿地建筑则应突出风光民俗特色,与周围设施保持一致,尽量避免城市化,否则会让游客失去体验乡村野趣的感觉。

4.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监测系统主要包括旅游区大气指标、水污染指标、噪声指标、废弃物指标以及农、林、草病虫害指标等,这要与各部门密切合作,通过定期监测与预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生态农业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下,生态观光主导型农业成为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生态农观光主导型农业成为了我国农业经济和旅游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成为了学术界的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第5篇:农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1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2 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3)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区域布局和关键措施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 具体操作

3.1 总体思路

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3.2 区域布局

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3.3 主导产业

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建立起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型技术保障体系。

关键措施。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

3.4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制度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5 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第6篇:农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因素的束缚。农业想要抢占21世纪的发展舞台,必须走产业化经营与充分利用

人力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政府对农业全方位的支

持。

[关键词]政府角色、规模经营与人力资源相结合、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在、等政策推动下,经过50多年的努力,中

国农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他的发展也存在许多令人忧虑的地方。首先,

在新的发展目标明确之前,中国农业进入了一个盲区,主要表现在:一、是低

质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相反,某些优质农产品却供不应求;二、是区域结构

趋同现象严重,没有地方特色;三、是农业产业结构层次低。其次,过去农业

发展为了追求效益造成了环境的极大破坏,中国农业应怎样摆脱不利因素,创

造自身的发展优势,中国政府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已成为新世纪中国农业

发展面对的头等大事。

二、政府的作用

政府在农业发展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基层组织改革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这方面安徽省的"三

个取消、两个调整、一个逐步取消"是个很好的榜样。二、是引导农村产业结

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品种,促进"农、林、牧、副、渔"大产业

协调发展。三、是加大农业的投入具体途径(1)知识投入,实施科技兴农战

略,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3)促使农

业信贷资金到位,给予专项贷款相应的政策优惠。四、是关税的适当控制和保

护,控制如棉花等重要产品的出口,放低国内竞争力较强生产成本高或无法生

产的急需产品的税率。

三、发展模式

一、采用生物技术,中国有2.38亿个农户近2个亿农业生产单位,几乎一

家一户单位的生产模式适合采用生物技术,推广生物技术将吸引众多掌握高尖

科技的人才加入到农业中,广大农民又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只要通过一定的技

术培训,很快就能掌握相应的生物技术。二、规模经营与人力资源相结合,首

先在大量采用生物技术的基础上在适当的地方采用一定的规模经营,其次大力

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就业空间,再次必须具有相应

的运输能力和市场信息,有利于扩大就业和促进农产品供需。

四、发展方向

中国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应逐步提高环境意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保护农业向前发展的前提下,大力进行环境建设,并逐步恢复已被破坏、退

化的环境系统,从而达到华夏子孙共同享受大自然所赐予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五、结语

中国农业发展的兴衰,关系到整个中国及至亚洲和全世界的稳定,所以农

第7篇:农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一、农业循环经济理论基础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行农业技术革新,以生产足够的食物和纤维,来满足当代人及后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及其他复合系统需求构成危害。它不仅要求农业生态潜力的持续,而且要求所提供的基础产品(农产品)和产出服务(环境服务)的持续。

(二)生态控制论理论

生态控制论是在生物控制论、智能控制论、经济控制论和社会控制论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调控理论。这是一门研究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变换、处理过程和调节控制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循环再生理论、相生相克理论和自我调节理论。

(三)农业区域系统观理论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必须采取系统理论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即区域系统观理论分析方法。农业区域大系统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结合而成的整体,但其性能不等于各个子系统特性的简单相加。大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必须同时研究其他子系统与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的制约关系,因为农业循环经济系统之外的其他子系统都是该系统的环境,所以不能将其作为孤立事件处理,必须将该系统及其环境作为整体研究。与此同时,要因时因地制宜,避开可能风险,协调关键因素,综合利用农业自然资源。

(四)环境承载力理论

环境承载力理论是以某一区域整体环境(包括土壤、大气、水等)为对象,研究环境的整体特征,从中确定一定时期内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支持能力的阈值。农业环境承载力是农业环境系统结构特征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农业环境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过程中,其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发生质的变化。由于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系统而使农业环境承载力的质与量发生变动,将使人类的农业经济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虽然农业环境承载力具有变动性,但这种变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由人类活动加以控制。人们在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系统时,可以通过明智的、有目的技术措施,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改变农业环境系统的结构,增强环境承载力。

(五)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 (circular Economy)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循环(Recycle)”的3R原则和减少废物优先的原则成为经济活动的准则,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达到污染低排放或零排放,是对传统经济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线性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的根本口的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农业循环经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农业循环的研究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生态学是农业循环研究中最重要的支撑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一门科学。而农业循环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赢”因此,农业循环的发展能够扩大生态学的内涵,这对我国今后生态农业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其次,农业循环的实践深化了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和“结构效应”理论,通过企业小循环和产业链延长获得经济效率产业链增值,这也是农业循环对经济学理论的贯彻。再次,农业循环的生产活动要求不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在生态环境阈限内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农业循环的研究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环境容量理论的思想内涵。

(二)实践意义

第一,有助于不断的提高黑龙江省的生态效率,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农业循环,能够提高农业生态效率,优化农业投入结构,进一步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扼制掠夺性经营;发展农业循环是按照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向实行综合治理,对农村土、水、种、肥、药、电、油、柴、粮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深度利用农村种、养业产生的废弃物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城市工业及乡镇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使农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第二,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我国农业大省黑龙江省为例,2010年黑龙江省农业劳动力943.3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44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8%,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黑龙江省农村经济不能快速发展的原因,发展农业循环,可以有效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农业循环经济要求产业化的农业生产,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或“产业网”,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农业就业机会。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第三,发展农业循环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发展农业循环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对于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农业生产产生大量废弃物,通过农业循环发展模式的启动,可以有效的改进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是一致的,也有利于推动小康社会的实现。

第8篇:农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黑龙江垦区的商品粮产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黑龙江垦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时展的要求,同时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简单阐述了黑龙江垦区的基本概况,黑龙江垦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并对黑龙江垦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黑龙江垦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1 黑龙江垦区的基本概况

黑龙江垦区地处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冬季寒冷、夏季温度低是其典型的气候特征,而且垦区的光照十分充足,雨水较为集中,日温差比较大,秋季降霜时间早。独特地自然环境使黑龙江垦区很适合农业的发展,同时黑龙江垦区还具有较高的机械化程度,土地面积集中,社会化经营规模等特点。另外,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食基地之一,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拥有显著的优势,黑龙江垦区的耕地效率、劳动效率等都很高,位于全国前列。

但就目前的发展来看,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经济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农业生产结构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农业生产主要是种植业,而种植业主要是效益较低的大田作物,这些作物产品品质较低,而且本身价值不高,导致市场竞争力低,收益不高。而且我过加入WTO后,使农产品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开放,贸易保护程度降低,从而对农业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其次,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化肥、农膜、农药过量使用,作物秸秆任意焚烧,农产品管理不到位,牲畜粪便到处堆放等等这些都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并对污染了垦区的环境。此外,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也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最后,近些年农业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随着农膜的大量使用,“白色污染”愈演愈烈;化肥的过量使用,不仅导致了水体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土质变差,而且也导致农产品品质越来越差;滥用农药,不但污染了农产品,破坏了农田的自然生态平衡,同时也导致病虫草害更加严重,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2 黑龙江垦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2.1 资源丰富

黑龙江垦区的资源十分丰富,人口却较少,人均耕地可达1.29公顷;垦区内水面面积高达28万公顷,境内江河众多,包括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等四大水系;人均牧地草场的面积也高于黑龙江省的人均水平。黑龙江垦区由于人少地多,资源丰富,其农业生产规模高于黑龙江省平均水平,更远超于全国平均水平。大的生产规模为农业大机械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实现。

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黑龙江垦区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占黑龙江全省农机总动力的20.7%,大中型拖拉机、大型联合收割机、喷灌机械的总量均较高。此外还拥有25架农用飞机及机场54处,这是黑龙江省内的其它地区不能相比的。黑龙江垦区的综合机械化率高达80%以上,其中旱作农业田间的机械化率已高达95%,水田田间作业的机械化率也达到了达60%。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黑龙江垦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比黑龙江省平均水平高。垦区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大推动了垦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2.3 农场人员的综合素质较高

黑龙江垦区内的农业工作人员文化素质较高,远超过黑龙江省内农业人员文化素质的平均水平。这对农业科技的大力推广、普及和农业产品的转化加工比较有利,同时为提升垦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了良好条件,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科学化、市场化和集约化。垦区的农业科技不断得到重大突破,创造出很多具有独创性的科技成果,受到国家和有关部门的特别关注。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也要高于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些都为垦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 黑龙江垦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 大力提升垦区科技水平,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

首先应在垦区建立先进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其与我国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垦区相关的农业科研机构也要逐步加快改革的步伐,力求实现与企业间多种形式的互相结合,真正为垦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要积极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推广体系、科技管理体系和咨询服务体系等等。垦区更应重视并大力扶植民营科技企业,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如果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也就可以成功的将科技成果和市场相连接,促进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垦区科技的发展。其次,要努力培养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大力发展人力资源。高素质人才队伍包括经营管理团队、优秀的企业家、农场主等等,特别还要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员以及一支强大的员工队伍。农场的工作人员是农业科技的主要实施者,员工的文化素质对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及应用程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提高员工素质,不但要加强员工的技术培训,还要让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技术革新活动,提高员工对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适应能力。

3.2 立足本地区自然资源特点,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不同地区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同,农业发展程度也就不同也。应该按照区域内的资源特点,积极发展本地区的特色农业。如垦区内的北安分局、哈尔滨分局、九三分局等部分农场适宜采用农牧结合的模式,企业带动畜牧业及种植业的发展,努力实现垦区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齐齐哈尔分局、绥化分局等西部生态脆弱区的农场,应采用生态保育式发展,进行人工种草,植树造林,适当放牧,综合治理土地的“三化”问题;而对于东部三江低湿平原地区包括农垦红兴隆分局、牡丹江分局的部分农场等由于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势低平,气候较为湿润,发展中应搞好流域治理工作,实行农牧结合,努力提高作物的产量以及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3.3 积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垦区应集中建设一批大中型的农林水气工程,继续加大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积极建立有效的自然灾害防御体系以及农业生态资源的预警体系,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才能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第9篇:农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循环经济”是近来出现在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高频词语,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促进资源利用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陈瑞清,2007)。在发展农牧业上引入循环经济,可以解决目前出现的污染和资源紧缺的问题。

1、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的意义

1.1 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是保护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污水、固体粪便和恶臭气体。这些污染物一方面会造成水质的不断恶化,严重威胁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会污染皱胃空气,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危害人类健康,对环境保护形成了巨大压力。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已经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需要面对的基础问题之一。

1.2 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是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迫切需要

畜禽养殖产生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等,会增加环境中病原菌的种类和数量,从而造成传染病的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不仅给畜牧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而且给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威胁。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打造生态化的农牧业,是有效防止各种畜禽流行疾病和人畜共患病传宝的有效方式之一。

1.3 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再利用的迫切需要

在各种资源日益缺乏的情况下,采取资源开发、节约使用并举的措施,大力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强化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综合利用,避免资源过早废弃,减少畜牧业污染的产生、迁移、转化与排放,是缓解畜牧业资源匮乏的有效途径。

2、农牧业经济的循环模式

2.1 “畜禽饲养-粪便-沼气(或粪便生化处理加工)-绿色农产品”

通过在规模养殖场大力实施“沼气工程”,把畜禽的粪污进行厌氧发酵生产沼气,生产燃气和用于发电,从而节约能源。或者将畜禽的粪便进行生化处理,制成有机肥料,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使大量畜禽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这样既能生成新的资源,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提供肥料,又可以减轻对于环境、地下水和农产品的污染,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2.2 “粮食种植—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

以畜禽养殖加工业为龙头,向上延伸带动种植业发展,从粮食生产到饲料加工,向下延伸带动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不断提高,实现畜禽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化。如畜产品加工业的废弃物(血、羽毛、骨骼等)通过加工,又转化为饲料原料,从而实现物质能量循环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此形成比较完整的循环链。

2.3 “饲草种植—反刍动物饲养—蔬菜种植—特种动物养殖—单胃动物养殖”

通过种植牧草或秸秆等作物,饲喂反刍动物(牛等),然后将牛粪用于种植蔬菜,比如蘑菇等,采集蘑菇后的基料再养殖蚯蚓,蚯蚓喂鸡。通过一系列的循环利用,将农牧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2.4 “农作物秸秆—青贮—草食家畜养殖—过腹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