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文化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茶文化的萌芽
晋代、南北朝文人饮茶兴趣大增,有些关于茶的诗词出现,茶这时不仅是一种自然物质,更赋予了文化精神的涵义,发挥着一定的精神作用。
2.茶文化的形成阶段
中唐时,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出现,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里程碑。中国茶道精神第一次出现。
3.茶文化的兴盛时期
到了宋代,我国茶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茶叶文化的发展。宋太祖赵匡胤喜饮茶,他在在宫廷中建立茶事机关,并且将宫廷饮茶按等级分类。这时候出现了茶的礼仪制度,赐茶成为皇帝宠爱大臣,眷顾亲属的重要方式。
4.茶文化的普及阶段
明代茶叶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明代的文人雅士不少留有经世之作,比如唐伯虎作的《品茶图》等。这时候茶具也是各式各样,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清朝时期茶中正式作为出口的一种行业,这时候的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5.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1982年,第一个弘扬茶文化的社会团体在杭州成立,名为“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建立茶文化研究会,名为“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后来茶叶博物馆和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相继建成。茶文化的发展使得各地的茶馆数量俱增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各个地方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茶叶节都以茶为载体,带动了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从茶文化的发展动态可以看出,茶文化的研究和所进行的茶文化活动越来越受大众的喜爱和社会的接受、认可。我国经济发展以和谐科学发展为目标,人们通过举办茶事相关活动,对人们的道德培育和高尚情操的陶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茶事活动可以降低人们的工作压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对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促进中外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可以发展地方特色茶文化旅游,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地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
二、茶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可以从两个范畴来说,一个是广义上,另一个是狭义上说。而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化,同样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茶文化是指以茶为中心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结合。是以茶这个物质为载体,折射出一定的精神内容,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和谐高度熔合的产物。广义上的茶文化内容主要体现在茶中的发展历史、茶艺和茶道、饮茶习谷、茶具、茶诗和茶画等艺术表现形式。狭义的茶文化则专指剔除茶这个物质载体外的精神文明这部分,也就是指茶在被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文化和社会现象。茶文化是优雅、健康的文化,它可以使人们紧绷的心得到舒缓,平衡人们的心理。茶道精神主张以和为中心,主张和平相处,以礼待人。我国茶文化专家沈学政教授认为,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以这个载体来进行文化的传播,将茶和文化有机地进行结合,不仅体现物质文明,同时也是精神的折射。茶文化是通过茶派生出来的,是围绕茶所进行的心理、习俗和行为等现象,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茶文化对茶叶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茶界代表侯罗华认为,如果茶叶经济发展中没有茶文化的传播,茶叶只是一种自然的物质形态,只是一个农产品,一种人们习惯的饮品而已,它的经济价值也远不比上今天这么高。茶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社会功能,可以促进人们对茶叶饮品的消费,给茶叶市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潜力,同时对人们的旅游心理产生正面的影响,进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茶叶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指茶叶的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也得力于茶艺文化的宣传的推广,这两方面共同发生作用,是将来茶业发展的航向。茶叶经济活动如果没有茶文化的溶入,本质上来讲也就只是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单一的经济活动,缺乏传统文化元素,也无法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经济产业。为了将我国的茶叶打造在世界茶叶中的有利地位,提高茶叶产业竞争力,提高茶叶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茶文化是必须进一步宣传和弘扬的。茶文化与茶叶经济就像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要使茶叶经济得到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茶文化的宣传。茶文化对茶叶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茶文化赋予茶叶经济人文精神
“茶是和平的饮料”,茶能净化人的心灵,改善人际交往,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茶文化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通过茶有缘相聚一起,广交天下之友,茶能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减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将现实生活更加美化,将生活质量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中国茶文化有很深的底蕴和积淀,中国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茶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饮品。茶文化的传播使得茶叶经济在亲切、祥和的人文氛围中进行活动。
2.茶文化为茶叶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近几年来,各地举办各种类型与茶叶文化相关的茶叶经济活动。比如“茶叶博览会”、“茶叶展销会”、“茶叶节”、“名茶比赛”等等,这些茶叶经济活动中往往渗透着茶文化;这些茶叶经济活动通过茶文化的宣扬吸引茶爱好者。举办类型小至地区,大至全国,茶叶经济效益越来越高。世界各国举办茶叶经济活动都以茶文化为载体,这些茶文化主要有茶艺展示、茶道表演,茶歌、茶舞等,借助于茶叶文化,各种茶叶公司、茶厂和茶馆等纷纷借此机会进行市场的开拓和发展,进行业务洽谈,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人前往消费和业务洽淡。这种文化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有力地带动了茶叶经济产业的蓬勃发展,茶叶市场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篇章。
3.茶文化带动茶业经济产业链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茶文化这个载体,且茶文化不断趋于发展成熟。茶文化与茶叶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以“茶文化”为媒介,形成茶艺开发、茶会、茶礼等各种茶业经济产业链,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形成品牌效应,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比如中国白茶之乡安吉是全国闻名的茶乡。白茶产业得到了规模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白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型支柱产业。为了进一步促进安吉茶叶经济的发展,安吉也举办各种活动弘扬茶文化,为了使安吉白茶知名海内外,继续发扬光大,安吉县多次举办白茶节,节庆活动举办茶艺表演等各种茶文化活动。使得当地的茶叶经济呈稳健发展趋势。通过安吉实例我们可以看出,茶文化对茶叶经济产业发展的渗透力是无穷的。
4.茶文化提升品牌形象
为了吸引消费者前来购买,茶叶产品包装除了要体现文化的特性外,且包装需防阳、防臭、耐高温。茶的包装是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关卡。精美的包装不仅可以刺激消费者消费,增加销售量,还可以提升茶叶品牌形象。使茶文化得到推广和宣传。茶叶的外包装不仅外观图形、字体、色彩,就连材料的选用都充分渗透着文化气息。
四、倡导“茶为国饮”的理念
弘扬茶文化一方面为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需大力宣传“茶为国饮”的理念。通过茶文化的弘扬使消费者对茶有正确的认识,茶是一种健康饮品,茶中富含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有效成分,对美容、减肥、保养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茶知识的了解日益增多,大力弘扬茶文化将吸引更多的茶消费者。从而使茶叶市场进一步扩大,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
五、结束语
关键词:唐代社会;茶文化;流行化;制度化;艺术化
绪言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植根于华夏土壤,与五千年华夏文明相交融。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发显示出勃勃生机。茶文化便是中华传统文化星河中一颗璀璨的星。法国著名学者费尔南•布罗代尔认为茶凝聚着高度发达的文明,它和葡萄酒在地中海起的作用相同。这无疑揭示了茶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发展史同时也是茶文化的发展史。茶文化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衍生、发展、到蓬兴的渐变过程。茶从被发现具有利用价值起,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茶最开始只是作为一种药材进入大众视野。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便记载了茶的药用价值。直至西汉,茶的药用之旨逐渐被隐没,而作为饮品的功能才被知晓。此时茶开始摆脱药材身份而带着饮品的面孔走进千家万户。魏晋时期,为遏制夸豪斗富的不正之风,一些有识之士便利用茶提出养廉政策。此时茶不仅逐渐削弱了酒肉尊飨在饮食中的重要地位,更是成为一种人格标榜。南北朝时期,有人甚至喝茶上瘾。这说明,茶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总而言之,从先秦到南北朝,饮茶之风逐渐形成。但是这期间没有出现专门吟咏茶的诗篇,并未形成系统的茶道,也从未将茶从一种普通饮品提升到一种精神信仰。也就是说,茶并未雅化为茶文化。直到唐代,“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重。”①茶在唐时才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价值。此时喝茶也才真正成为一种流行时尚,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不管是政客骚人,还是樵夫渔民,皆以饮茶为乐。诚如王从仁先生说:“陆羽应运而生,《茶经》应时而作。中国的茶也迈入了一个新境界———由饮用变为品饮,由一种习惯、爱好,升华为一种修养、一种文化。”②茶在唐朝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唐代恰如一座突兀而起、巍然屹立的高峰,开启了此后茶文化千峰竞秀的壮观景象。”③在唐代,茶被赋予更多性灵的成分,饮茶这一行为也涵盖了更多的精神价值追求。
一、经济上的流行化
唐人饮茶蔚然成风。有资料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④唐人陆羽在其所著的《茶经》中也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⑤如果说在唐以前茶是作为王公贵族的专有物,那么在唐代,茶就已经成为乡野百姓也可拥有的寻常饮品了。全民饮茶使得社会对茶需求激增,于是茶叶贸易逐渐兴盛,它已然成为唐代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茶叶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又刺激了茶文化的流行普及。茶叶的种植、生产、制作、售卖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经济链,饮茶消费成为唐朝经济消费中的主力军。傅筑天在《中国封建经济史》中提到“茶是农业中首先发展起来的商品,茶的种植成为一种专门化的农业生产,茶的焙制作为一种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中唯一的一种专门化的商品生产。……茶的生产成为很有发展前途的一种商品生产,具有缓慢地向资本主义转化的可能。”⑥同时他也在《中国古代经济史概论》中阐述了茶叶这种经营性农业的优越性。“茶叶生产高度商业化,这种经营性农业迥然不同于农民的自耕自给。”⑦可见种茶制茶会带来不可小觑的商业价值。在唐代,由于茶叶贸易的兴盛,茶商也随即大量出现。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⑧,可见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在唐代作为贸易市场的热闹现象,这说明它已经成为唐代有名的茶叶集散地了。唐咸通三年,歙州司马张途所著的《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士。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⑨由此可见当时从事茶叶贸易人数之多,茶叶贸易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安史之乱以后,社会衰败,人心大乱。为了充盈国库,唐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来刺激茶贸易经济的发展。“伏请于出茶州县,及茶山外商人要路,委所由定三等时估,每十税一,充所放两税。其明年以后所得税,外贮之。”⑩可见,茶税已经确定为国家正常税种了,茶税也成为国家最重要的财源之一。不仅如此,唐代的茶贸易甚至打开了海外市场。敦煌文献《茶酒论》中用“万国来求”?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当时对外茶贸易的繁荣景象。唐王朝源源不断地将茶输送到朝鲜、日本、天竺等国,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地把茶文化也普及到他国了。此时茶并不仅仅是作为消费品在两国间进行贸易活动,它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体验。综上可知,唐代茶叶贸易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流行化的动力支持。茶文化随着货币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当然,经济只是影响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制度也对其盛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政治上的制度化
“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丝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唐朝政府也通过一系列政治举措来满足自身对优质茶的需求,于是贡茶制度应运而生。一方面,在文人士大夫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茶宴。这便是把“以茶代酒”?正式化了。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在《与赵莒茶宴》中描绘了舍酒饮茶的欢畅场面。“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宴会上,虽无觥筹交错,但是把茶言欢更显快意。湖州紫笋茶和常州阳羡茶是唐代茶宴上的精品。每到适茶时节,两州太守便在顾渚山境会亭举办茶宴活动。另一方面,在民间,斗茶之风盛行。斗茶又称茗战,它实际上是一种评比茶质量和点茶技艺的方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茶俗。“斗茶已非由上流社会雅尚和须眉男子所专断,连妙龄女郎和艳妆妇人都踊跃其事,乐而不疲了。”不仅如此,唐代颁布的禁酒令也从侧面保障了茶文化的发展。唐代酒税很高,甚至在大历六年,政府开始实行禁酒令,其规定未经特许的人无权经营酒业。这样也就把酒业经营变成政府操控,而不是民间私营了。这样一来,酒的价格上涨,购买力下降,从而使其替代品茶受到了民间里坊的广泛欢迎。此后茶开始逐渐替代酒成为社会的主要饮品,以至于城市乡村中随处可见茶摊茶肆。为了满足世人饮茶需要,茶楼茶社茶坊风靡一时。一种文化气候的形成,通常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茶文化要想得到稳步发展,表现出持久的内在生命力,除却经济上的带动,制度上的保障,还在于文人们在艺术领域对它的推崇。
三、文化上的艺术化
叶潮先生说:“尤其在中国,诗歌是文化的炫目标志。不了解中国的诗歌,便不能全面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同样,欲全面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则必须了解中国的诗歌。”?杨子怡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解读》中提出唐宋文人诗是对茶文化的雅化,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确切的。以茶为题材进行吟咏,由此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茶诗。诗与茶结缘,茶添诗兴,诗添茶趣。唐代以前涉及茶的诗篇只有四首。而据统计,《全唐诗》中,茶诗共有五百五十余首,创作茶诗的文人达到了一百三十余人。唐朝文人创作的茶诗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使其逐渐走向艺术化道路。茶诗所描写的内容囊括万象,涉及到跟茶有关的方方面面。首先唐代茶诗中有许多记述茶的种植生产、采摘品尝的篇章。唐代文人对种茶、制茶、品茶都有其独到的感悟,故描写都达到了人、茶、心三者合一的境界。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所作的《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刘禹锡被贬朗州时所作的《西山兰若试茶歌》等都体现了唐人已经拥有了较为成熟的茶叶种植技术了。成彦雄《煎茶》、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等细致入微地记录了煎茶的全过程。顾况在《焙茶坞》中则描写了焙茶的具体步骤,唐代诗人秦韬玉在《采茶歌》中对采茶、研茶、煮茶等都进行了详细描写。其次,表达日常生活中饮茶习惯的篇章也不在少数,以白居易最为典型。“爱酒不嫌茶”的白居易一生写就五十余首茶诗,他对饮茶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痴迷程度。不仅如此,唐代茶诗中还记录了诗人间的相互赠茶、共同品茗的乐趣。他们借茶寄托挂念,联络感情。李白有《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皎然有《饮茶歌送郑容》、刘长卿有《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颜真卿有《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亲友间互赠茶及茶诗,使得茶与诗都具有别样的人文内涵。“偶与息心侣,忘归才子家。玄谈兼藻思,绿茗代榴花。岸帻看云卷,含毫任景斜。松乔若逢此,不复醉流霞。”钱起《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便生动描绘了与友人畅谈品茗的轻松悠闲。从茶诗抒感上看,由于唐代文人大多生命受挫不得其用,故其多借茶诗以明志。自古以来,一些植物本身并未具有人文精神,但是经过文人们的不懈讴歌与点睛渲染,它们便成了一种高尚人格的代名词。例如梅表示傲骨,松意味不屈,菊谓之淡泊,莲视为高洁。茶因为生长于幽林深涧,远离尘嚣,清空高雅,品性不移,自然受到文人们的青睐。许多诗人厌倦世俗的繁音急节,写茶诗抒己之怀抱。茶的高洁雅致,乃是人性脱俗不凡的外化和投射。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中写到:“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川原。聊因理郡赊,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诗歌赞美茶的洁性不污,从而表现诗人洁身自好,品性端正的美好。皎然写了大量的茶诗,他认为“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清高”二字既是对茶品性的高度赞扬,也是对自己为人处世的告诫警勉。喝茶这一日常活动与文学精神联系起来,便给茶这一常见物象赋以不一样的审美意蕴,这也是对茶最根本的雅化。“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清雅的茶与高尚的人似是绝妙的搭配。“但无疑是士人的雅求,才使得茶事的发展在历史上逐渐雅化,才有了中国历史上茶文化的特定风采。”?正如丁以寿这样看待茶诗与茶文化的关系:“茶诗的大量创作,对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唐诗茶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大量出现,对茶文化和诗本身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结语
朱自振先生在《茶史初探》中说:“唐代,具体说是唐代中期以后,在我国茶叶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是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直到这时,茶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中,才真正成为一种显著的生产事业和文化。”(21)唐就了中国古代史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以雍容典重的气度和宽广博大的胸怀奏响了一个时代的强音。唐代社会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赖以依存的土壤。同样,茶文化也为唐代社会增添了一缕别样茗香。此后茶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养人之性,怡人之情。茶文化发展的终极价值在于贯通茶香与人心,从饮茶活动中体会人与万物的和合之美。
参考文献:
[1]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
[2](唐)李肇.国史补[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3]王从仁.中国茶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郭孟良.中国茶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5](唐)封演.封氏闻见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唐)陆羽.茶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7]傅筑天.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8]傅筑天.中国古代经济史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9]全唐诗[M].长沙:岳麓书社,1998.
[10]林有光.中国游记散文大系安徽卷[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2.[11](后晋)刘煦.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3](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14](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15]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M].长沙:岳麓书社,1998.
[16]杨子怡.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丁以寿.中国茶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茶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新思路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高度开放的世界,互联网无疑成为了这个世界成为一个开放整体的催化剂,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世界各国各地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可以迅速传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互联网的时代是通过信息的共享,信息资源的高度传输等方式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出去,实现资源信息的高度融通。我们不难看到,在互联网上,大家相互利用手中的资源,将一些好的资源进行分享,同时也对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信息和事件予以批评。这就使得在互联网这个大的平台上面,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将信息传递到其他的人和其他的地方中去。茶叶文化旅游是和茶叶文化相互联系着的旅游方式,茶叶文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吸引人的文化精髓。茶叶文化旅游则更是与茶叶的内涵和精髓相联系的旅游文化的结合体。这种以茶叶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经济文化方式是符合茶叶文化的推广需要的方式。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又为茶文化与茶叶旅游双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更多的发展的方式和路径。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的一种共享来带动整个茶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使茶文化旅游成为一种潮流和旅游生活方式。
1互联网与茶叶文化旅游结合的优势
1.1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开放性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是高度开放的,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国家的都不再是一个闭塞的地方,只要有互联网的存在,各种信息都会传递到各个地方中去。互联网的资源的开放性,为我们打开了世界的大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的特点,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同时,也使我们自己文化走出去成为可能。中国的茶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具有灿烂的文化,中国的茶叶文化具有一定地域性,这就是茶叶旅游成为一个产业的基础。同时互联网的资源的开放性,不仅可以让我们的茶叶文化旅游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得有对中国茶叶文化旅游有兴趣的世界各地的人来中国参观,也使得中国的茶叶旅游和茶叶文化通过互联网这种方式传播的世界各个地方。
1.2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资源是高度共享的,人与人之间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微博、微信以及各种朋友圈可以将自己手中的资源与大家进行分享。这就使得世界不再是一个孤独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是灵活的,是高度交流存在的。在这种高度灵活的信息共享的互联网的资源模式下,中国的茶叶文化旅游可以通过相关的互联网平台、微信、微博传播到世界各个地方中去[1]。在信息资源共享的环境里,人们对于一种好的资源都愿意进行分享,这种以一传百的方式可以使得一种优质的文化资源更快更好地传播出去,从而带动整个茶叶旅游文化经济的发展。大家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不仅可以在线享受到茶叶旅游的视觉效应,也为实体的旅游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1.3互联网信息资源的便利性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资源是十分便捷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互联网上迅速获得想要得到的信息和资源,这也就加快了信息的传播流动的速度。信息资源的便利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种便利性使得茶叶文化旅游的得以迅速的发展。信息资源的便利性为茶叶文化旅游提供了相应的可能,网上查阅路线、网上预订酒店以及网上的旅游景点咨询,这些都是互联网给我们茶叶文化旅游带来的巨大的优势。
2茶叶文化旅游的特点
2.1茶叶文化旅游的地域性
茶叶文化旅游必然是与茶叶文化相关的旅游文化的活动,我国的茶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的特点,相应的茶叶文化旅游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的特色。一些茶叶旅游的集中地区无疑主要集中在一些茶叶的产地[2]。茶叶旅游的形式也大多是茶叶景区的观赏,茶叶的品尝文化。这些文化都是伴随着茶叶文化的地域性相至而来的。茶叶文化旅游的发展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个大的平台,突破茶叶文化旅游传播的地域性的局限性,不仅可以实现实体的旅游方式,也可以实现在线的茶叶旅游方式的推广。而茶叶旅游的在线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茶叶旅游的迅速的发展。
2.2茶叶文化旅游的季节性
茶叶的生长是具有明显的季节的特点的,因此,茶叶旅游也是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们的茶叶文化旅游大多是在产茶或者是茶叶的生长的季节。这种季节性的特点往往使得茶叶文化旅游的发展存在明显的缺陷。但是互联网的视域下,我们可以突破这种茶叶旅游的季节上的限制,通过线上的视觉的享受,发展相应的茶叶文化经济。
2.3茶叶文化旅游的人文性
茶叶文化旅游无疑是茶叶热爱者的舞台,茶叶文化旅游是具有十分鲜明的人文色彩气息的旅游方式。这种人文气息十分浓烈的环境下,会使得旅游文化的传播成为一种可能。同时,互联网这个大的平台又使得茶叶文化旅游的传播有了更好的平台,大家在互联网平台上面进行茶叶文化的交流,茶叶文化的探讨,同时也可以带动身边那些对茶叶文化有潜在爱好的人投身到茶叶旅游和文化的宣传和追随的队伍中来。
3利用互联网发展茶文化旅游的策略
3.1利用互联网对茶文化旅游的线上推广作用
3.1.1利用互联网平台大力宣传茶叶旅游
互联网平台是一个大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面,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进行着信息的交流。利用互联网这个大的平台,可以通过构建网站,微信、微博、朋友圈等方式将茶叶文化旅游的信息传播到世界的各个地方中去,从而实现一种资源的共享和互动[3]。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茶叶文化旅游的宣传和推广带来了一个有利的条件。我们可以建立特有的网站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公众号进行推介,实现茶叶文化旅游文化的迅速的传播。
3.1.2利用互联网形成茶叶文化旅游群体
旅游通常是人的活动,人的群体性的活动,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茶叶的文化的旅游具有更强的团体性。大家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茶叶文化旅游的宣传,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茶叶爱好者和茶叶文化的爱好者的向往,大家往往更加热衷于茶叶文化旅游的集体性,从而促使了一些集体性的网上团购方式的旅游的出现。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带动潜在茶叶文化旅游爱好者的加入,从而使得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参与到茶叶文化旅游中来。
3.1.3利用互联网带动跨境茶叶文化旅游
互联网的宣传推广作用不仅可以渗透到国内的每个角落里,同时茶叶文化也会传播到世界的其他各个地方和国家,利用好茶叶文化的互联网的推广作用,可以让世界上其他的国家热爱中国茶叶文化的人参与到中国茶叶文化旅游的活动中来,这样使得中国的茶叶文化旅游走出国门,吸引了更多的人,为中国的茶叶文化旅游的发展打开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3.2利用好互联网对茶文化旅游的服务功能
3.2.1茶叶文化旅游的网上线路查询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使得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相互连接的整体,也使得信息变得更加的流畅,以前的旅游大多是旅行社进行的团体性的活动,而如今的互联网下的旅游方式,则为茶叶文化旅游提供了方便和可能。茶叶爱好者可以利用好互联网的平台,选择自己想要去的茶叶旅游的地区,然后选择相应的路线,选择住宿的方式,使得茶叶文化旅游完全成为一种自助文化旅游。
3.2.2茶叶文化旅游的网上订购服务
茶叶文化旅游由于存在着地域性,一些茶叶的产地往往是一些山区和少数民族的区域,这些区域的旅游的承载量不高,旅游文化的基础设施不够全。利用互联网充分实现信息的交互,将茶叶文化旅游的地点、酒店、旅游的行程通过互联网进行相应的订购服务,提前预约、提前对接,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各种服务需求,也可以节约旅游者的大量时间,提高茶叶文化旅游的满意度[4]。
4互联网下茶叶旅游文化更当注意的问题
4.1注重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和维护
利用互联网推广茶叶文化的旅游,一定要注意和关注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利用更多的互联网媒介进行茶叶文化旅游的推广,使得茶叶文化的推广传播到世界的各个地方中去。茶叶文化旅游的推广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作用,因此,日常的平台的维护,以及与时代同步的互联网的手段和方式都要跟上,这样才能吸纳更方面的信息,实现平台资源的共享,推动茶叶文化旅游更好的发展。
4.2注重诚信和大众口碑的宣传作用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众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这种大众传媒和大众传播的视域下,大众的口碑已经变得日益重要[5]。这就使得我们要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茶叶旅游文化的宣传和推广的时候,一定要更加注重诚信的建立。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对于茶叶文化旅游的正面的推介作用,从而形成更好的宣传和传播效应。
4.3注重互联网宣传的创新性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催生了一种信息的共享的氛围,也更加突出了时代对于创新价值的追求。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宣传作用的同时,我们要在互联网原有的平台和理念的基础上,创新茶叶旅游文化的新的东西,这样才能使得茶叶旅游文化具有更为长久的生命力。
摘要:企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作用,而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则需要从其思政教育入手,让其从内心融入到企业发展过程中来,让员工与企业的发展融为一体,对于茶企来说也同样如此。基于此,本文就茶叶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措施进行探讨与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茶叶企业;员工思想;思政教育;激励措施
1企业激励机制创新的意义
近几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造成经济体制不断变革,企业在当前的环境之中也需要予以发展创新,而做好企业员工思政教育的激励则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面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应该对企业员工实施激励体制并对其加以创新。企业激励体制的创新能够使企业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而传统理念在当前的形势下已经日渐难以显示出其优势,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在传统思政理念基础上对员工的思想教育采用激励措施,才能够促使企业得以健康发展。同时,企业激励体制的创新对推动企业改革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传统的经济体制难以跟上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呈现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增多,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积极探索与企业管理体制相契合的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策略,才能够真正从根本上让员工融于企业之中,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保证员工利益在企业的发展中予以协调,让企业的改革日渐平稳。同时,企业思政教育激励措施的应用能够让企业吸纳更多的人才,让人才真正做到“为我所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加大企业对人才的优势利用,提升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
2茶叶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制度安排缺失
在当前我国茶叶企业的管理发展过程中,对于制约企业员工的管理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安排缺失。在我国的大多数茶企的管理发展过程中,企业的高层领导在进行员工管理的过程中往往“简单粗暴”,对于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缺较少,而思想政治教育对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养起着重要作用。茶企员工思想上的倦怠则容易让员工的工作热情不高,尤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候,难以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应对,难以让员工的集体工作效率得以提高,员工所出现的工作懈怠、积极性差等问题都会对企业的后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其制度的缺失让企业的思政教育难以有效开展,对于企业的发展也造成影响。
2.2创新意识不足
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企业中微弱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企业员工容易与社会出现脱节。茶企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和束缚,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为主的环境下,极容易造成茶企发展空间的狭小。茶企在职工思政教育方面的认识度还不够,在依照新形势进行转换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滞后性还比较严重,不能及时地对出现的突况进行处理。企业领导在创新意识方面的缺乏造成思想教育方式的落后,激励措施的方案制定也随之收到影响,难以让激励措施充分发挥作用。
2.3与经济效益联系不紧密
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在茶企实施的过程中排在首位,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贯穿于企业的整个运营管理过程当中,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茶企管理来说是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对于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茶企在职员工专业能力自己职业道德,也提高了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在茶企现阶段的管理过程中,国内的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纳入到管理体系之中,加上对其应用意识的弱化,都会让思政教育的开展与企业的发展造成脱节,难以让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3茶叶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措施
3.1建立茶企文化激励机制
为了促进茶企思政教育建设,要从茶企文化入手,注重茶企文化对茶企员工的激励作用。首先应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等多方面来为员工建立良好的茶企文化激励机制,通过好的茶企文化激励机制使员工能够形成一种内在的引导和推动力,诸如茶叶中所蕴含的内涵都可以延伸到员工的思政教育之中,通过这种激励机制使茶企员工在自我认知中形成对茶企的良好认同,使茶叶茶企能够通过茶企茶文化使员工从内心形成对茶企的奉献精神,建立茶叶茶企文化激励机制有效地奠定了良好的茶企文化氛围,激发茶叶茶企发展过程的软实力,使茶企员工形成良好的精神生产力,对于提高茶企的经济效率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3.2完善对经营者和员工的双重激励机制
茶企经营人员是企业的重要人员,从某一个角度来说是核心人物,其对于茶企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茶企经营者的激励方式要通过提高年薪、给予股权等形式,来对经营者进行激励,促使其能够对茶企管理发展不断的创新,通过经营者的发展促使员工予以追随,让经营者与员工有效结合,促使经营者能够因为激励措施的应用而感受到荣誉,从而激发经营者内在的潜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茶企员工在激励措施的应用方面也要有所区别,对于一般的员工,可以从年金、情感、榜样等等方面来予以鼓励,同时还要注重做好精神鼓励;对于科技或者高技术人员则更多地要从目标和奖惩结合方面来予以激励,从而促使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因此,对于员工的激励政策要依照其个性和共性相结合原则来制定,通过多种灵活变动方式的优化来予以适用。对待不同的员工要根据其所在职位以及其需求进行不同的激励机制,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提高茶企的经济效益。
3.3激励要灵活多变、重点鲜明
茶企对于员工的思政激励手段要坚持灵活多变的原则,既需要强调频度和强度的适合,也需要强调适当的调整,通过多方面的激励手段应用达到最好激励效果。首先,茶企在思政教育方面要制定常远的目标,依照目标来进行激励手段的应用和调整,促使员工工作热情的提高。其次,茶企在进行激励手段应用过程中要注重时间、地点的结合,通过不同激励方式的应用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第三,无论茶企所应用的思政教育激励手段如何转变,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必须遵守的,坚持从职工的需要出发,坚持从职工可以接受的思想内容出发,才能够真正让员工接受思政教育者的引导,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思政教育效果。第四,在对员工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正确价值观、茶企文化的注入,只有坚持这一鲜明特点,才能够让茶企的企业文化和思想逐渐被员工所接受。
3.4构建激励考核反馈系统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在很多的茶企特别容易在注重对员工的能力的培养的过程中而忽略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茶企带来的经济效益问题。将茶企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经济价值主要通过两条途径,首先,通过思政教育的形式,让员工接受更为先进思想理念,以及重要的管理知识,让这些内容逐渐被员工所吸收并消化,促使员工形成独具特色的自我工作风格,在培养专业工作能力的同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也能够逐渐提高,同时提升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其次,让员工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员工的道德水平不断提升,既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也让员工的创造能力得以提高,从而让企业的经济性效益获得增长。激励反馈系统的建立可以让员工与企业或者企业的领导者之间予以更好沟通交流,能够就企业员工思政教育中的问题予以充分展现,从而让员工思政教育激励措施予以充分展开,让茶企的运行更加稳定、有序。同时,茶企还要就员工建立相应的“思想档案”,一方面了解员工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激励措施,最终达到促进企业繁荣发展的目的。
4结语
茶叶企业既需要在原本传统文化发展体系下积极寻找更好的员工思政教育的激励措施,通过激励措施的应用让员工真正融入到企业发展过程中来,让员工的内在潜能得以激发,让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田青禾,张磊,邓佳.创新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军工企业员工思想政治状况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6,(15):6-7.
[2]谢祥云.烟草企业如何加强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J].新丝路(下旬),2016,(03):48.
[3]王宝.供电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7):176.
[4]赵欣.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应对措施[J].东方企业文化,2015,(24):177+180.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材料与技术不断更新,以及传播媒介的科技化发展都使商业插画的技法和传播媒介越来越丰富。在商品经济时代,插画对创意产业的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反过来商品经济的大环境对商业插画的发展也有推动的作用,如何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是插画从业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
文化经济;商业插画;流行文化;大众传媒
1商业插画概述
插画最初主要是随着19世纪初报纸和书刊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黄金时期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当时从事插画行业的大多数是职业画家,当时被报刊图书用作配图及补充说明性的图画而被逐渐应用到商业领域,带有明显的绘画色彩和画家个人特质。商业插画发展到今天,已经远远不是人们当时认知的阶段了,小时候我们对插画的理解还停留在连环画、儿童绘本,而在美国商业插画已经经历了一场革命,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人们的生活,并在形式上有这样几种主要的传播渠道:印刷传播媒体、影视传播媒体和网络传播媒体。商业插画是流行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且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这是商业插画发展的前提,但在这样的前提下怎样使商业插画能够充分应用到市场中去,是最考验商业插画生存能力的要素。
2以文化经济思维看商业插画的发展
笔者上文提到,插画最初用来给杂志期刊做补充说明性图画,这是商业插画得以发展的最初前提,对于消费者来说,它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人们在看书时看到插画后使身心放松,不会因全是文字而让人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插画在图书市场的慢慢地发展壮大中也使插画变得更加具有功用性和传播性,逐渐从以文字为主的插图性书籍中脱离出来,形成绘本这一商业插画类型,这也是商业插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欧美国家儿童绘本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商业插画形式,它归于印刷传播媒体范畴,在中国出现了几米这样的成人绘本商业画家,他的作品中文字与插图结合得恰到好处,使读者在读完后生成一种对他的绘本整体的独特的情愫,这种情愫是商业插画必备的要素,即艺术性和对人的情感的抚慰。
3以文化经济思维看流行文化在商业插画中的应用
商业插画经历了挖掘和追求人的最本质的情感之后,开始涉足更加大众的领域,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好、比较完善的是美国,对于商业插画的应用这个国家更有发言权,美国的商业插画应用的领域之广让人难以想象。追根究底,笔者认为是因为他面向的受众是美国所有的平民大众,商业插画应用的市场无疑是广大的平民阶层,面向多数普通人的商业插画设计必然带有一种大众文化的诉求,而这种文化在当时是打上时代烙印的流行文化。
美国在二战后,由于战时国内形势相对和平,使其商业插画的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而决定其商业插画类型的主要因素无疑是他的流行文化的发展。当代的流行文化即是一种消费文化,流行文化看中的是“现在”和“当下”,其中带有一定精神文化的诉求,这样才会被人们接受。例如,美国著名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商业插画作品,其中有一件作品通过丝网印刷技术将玛丽莲•梦露的头像进行了九种不同的配色,直接摒弃了传统绘画中通过画笔表现的手法,用机械化的方式将玛丽莲•梦露的头像进行反复拼贴,从而呈现出的九种完全不同“风格”的玛丽莲•梦露,这种浓郁的波普风格席卷了当时的美国,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平民老百姓都纷纷对这一创意买单。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安迪沃霍尔作品中的对象和主角不是玛丽莲•梦露而是某个普通人,作品还会这么受欢迎吗?如果他只是用画笔将玛丽莲•梦露画在纸上还会有这样的流行效应吗?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文化和创意在一件成功的商业插画作品中是缺一不可的要素。玛丽莲•梦露无疑是当时大众流行文化的焦点人物,而艺术家总是懂得如何影响人们的观念,在计算机技术风靡一时的美国,安迪沃霍尔用还不为人们熟知的丝网印刷术加上电子计算机的技术,基于技术和创新准确地表达了流行文化,所以他的商业插画作品才在浓郁的“个人风格”中被众人买单。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产品的包装设计无疑是保证产品销量的重要因素,具有同一用途的商品,价格也相同,怎样才能在消费者挑剔的眼光中抓住自己的机遇,无疑是包装的创意设计。这体现在这些产品所表现出来的横向区别和纵向区别上,这种横向区别表现在商业插画对于产品包装的应用中即为创意点和设计感,越是具有这种横向区别的商品越容易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4以文化经济思维看中国商业插画的发展
流行文化因为人群和地域而呈现出差异性。对于中国来说,商业插画所应用的领域多集中在从日本传播过来的动漫游戏中,关于动漫和游戏的文化无疑已经变成了一种消费品,而商业插画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促成了动漫游戏的发展,进而转化成经济效益,这种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动漫游戏的传播发展是基于影视传播媒体和网络传播媒体的。对于网络的发展,在中国可以说是一种正当时的状态,进入到号称第三次计算机技术革命的世纪,生活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计算机,基于这种传播媒介,一部分人勇敢尝试,一部分人退缩不前,还有一部分人则抱着模棱两可的态度。笔者认为这正是需要使用文化经济思维的时候,正是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本来在中国发展得不是那么顺利的商业插画迎来了一次繁荣的机遇。在中国,商业插画从业者大部分为游戏原画领域的人才,这种商业插画的针对性较强,依附于网络媒体。插画在商品经济时代,对创意产业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反过来商品经济的大环境对商业插画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所以如何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是插画从业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兔斯基这一卡通萌星是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王卯卯创作的一套卡通动画表情形象,作者通过加入自己的经历和个人性格等文化特征,将兔斯基这一卡通形象通过网络传播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表情工具、工艺品或单幅小插画这样的商业插画作品,甚至这一形象已经脱离了固定的插画模式与广告业接轨,足见其号召力。兔斯基是作者创意的结果,通过网络传播进行了使其有了很好的发展,逐渐深入到各个领域,正在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一套营销体系,并从中获得丰厚的利润。对于王卯卯创造的这一卡通表情形象,表现了人们普遍的一种急于表达自己的愿望,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纷纷倾向于用更加便捷形象且略带夸张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兔斯基的出现无疑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诉求,充分利用强大的网络传播媒介使自己的创意得以传播,在更多的领域衍生出更多的价值。用文化经济的思维来看,这是将人们的普遍心理诉求和喜好利用网络媒介进行传播的典型例子,可见文化经济的思维同样适用于中国商业插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凯夫斯(美).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M].2004.
[2]尹赛.流行文化产业与商业插画研究[D].2006.
[3]张燕.数字化时代的插画艺术研究[D].2006.
[4]成坤.文化经济视域下的糖果哲学[J].青年文学家.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 酒店文化 差异化发展
1997 年2 月,锦江之星上海梅陇店正式对外营业,这标志着中国第一个经济型连锁饭店的诞生。2002 年6 月,由首旅和携程共同投资设立了如家连锁酒店,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型饭店的发展。自2005 年8 月商务部明确表示大力发展经济型饭店后,其发展势头愈显强劲。国内知名品牌“如家快捷”“锦江之星”,国际品牌“速8”“宜必思”,还有区域品牌“7 天”“新宇之星”等经济型酒店纷纷在全国攻城掠地。中国经济型酒店的酒店数和客房数从2000 年的23 家,3225 间迅速增加为2005 年的522 家,56854 间;2006 年的908 家,98817 间以及2007 年的1067 家,116648 间。在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呈星火燎原之势。
对于经济型酒店而言,由于其在服务、硬件设施、管理体制、成本控制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与传统星级酒店有所区别的特点,并且在考虑其服务对象(中小型企业的商务客人,背包一族等)价值需求的基础上,关注员工价值,并回馈社会,所以我们在酒店企业文化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由核心到表面主要有价值文化、执行文化和物质文化。本文着重介绍执行文化层面的差异化发展。
执行文化层面则主要关注酒店的制度制定与员工行为落实.这也是价值文化的具体化与制度化过程,包括了对客流程与标准的制定、员工管理相关制度的制定,服务礼仪的制定。与传统的制度文化层面不同的是,这里更强调“执行”、“传播(对内与对外)”、“引导”,如何保障企业有很强的执行力并且将企业的文化传播给受众,如何将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员工并引导员工的心智与行为,这是要考虑的重点。
1.核心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理念的基础与核心, 也是企业文化和品牌的核心。所谓企业价值观, 是指企业全体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 它为企业内部提供一种走向共同目标的指导性意识, 也为企业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提供方向性前提, 因而, 它是一个企业产生持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精神源泉, 是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的思想基础。成功的企业经常因为他们的员工对价值观的认同、信奉和实践, 从而获得巨大的支撑力。
2.品牌文化: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连锁经营特许加盟是我国经济型酒店实现快速扩张的必由之路。但是在经济型酒店品牌连锁扩张过程中,品牌发展忽视了品牌特色,其连锁仅仅体现为品牌名称的连锁,不能充分体现品牌特有的内涵。经济型酒店品牌差异化发展必须突破同质化竞争障碍,从品牌设计入手,突出经营特色和品牌文化理念;人力资源开发要注重专业化、品牌特色化培训,建立专业人才储备,以适应品牌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型酒店已经基本形成规模的品牌有100 多个,虽然目前还远未形成明显的品牌竞争态势,但就其发展速度而言,品牌特色竞争将必然会代替无序的市场竞争。以上两点是实践差异化执行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3.员工培养:
由于近年来全国经济型酒店快速扩张, 适合经济型酒店的人才供应速度明显无法跟上, 导致经济型酒店行业人才缺口巨大。经济型酒店需要性价比更高的人才,首先,经济型酒店要自主培养员工,送往总部,建立管理培训学院,定位于企业大学,主要针对酒店内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让所有人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其次,挑选具有全才潜质的员工,有针对性的培养员工,或者建立全员网络培训系统,构建员工标准化学习平台,让所有的员工养成学习的习惯,并且定期考核,直接与绩效考核挂钩。[6]
4.员工服务:
员工对顾客---个性化服务:迅速增长的国内旅游市场为经济型酒店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经济型酒店的市场细分及定位提出了客观要求。[6]不同目标顾客的需求动机、购买行为、消费模式差异性巨大。在经济型酒店没有大面积走向细分市场时,应当培训员工作为先行者实践,在有别于其他酒店的服务中获胜[7]:比如针对商务人士应该提供保险业务,在每个客房设置一个保险柜,可供客人存储重要资料和物品等,提高商业保密性。对于散客旅游者更多的需要了解所在地的交通、天气、景区等情况,因此可以在每个客房放置一本当地公交线路地图,在大厅等显眼位置提示近期天气情况,提供到达景区的交通方式,以及景区介绍,门票价格等服务,满足自助旅游客人的需要。背包旅游者一般是学生,主要选择青年旅舍,不介意房间内床位数量,对价格特别敏感。目前的国际青年旅社很多都是提供像学校寝室那种多人共住的房间,价格比较便宜,并且提供自助洗衣机、书吧、与其他客人交流的空间等等、服务,为疗养人士提供营养早餐等等。
总之,经济型酒店作为酒店市场的新生宠儿,具有巨大潜力。在激烈的扩张中把握好自己的差异化策略,在细节上做好文章,步步为营一定能够取得更加夺目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徐文燕,王芙蓉.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中的同质化竞争及其对策分析[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34-38
[2] 饶雪梅,张萍.经济型酒店的企业文化构建与文化营销策略[J].经济师,2009,(07):224-225
关键词:中国扬琴,欧洲音乐文化,音乐作品
一、扬琴
扬琴的起源至今也是众说纷纭。但它历史悠久。它作为一种音乐的艺术,既能让世界拥有,也能让中华大地龙的传人为之深深感动和喜爱。在世界各国文化圈的互相交流和融合下,扬琴已是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如英国,美国,伊朗,朝鲜,越南,日本,中国等国家普遍流传的乐器。但是,随着地域,经济发展,历史文化,政治背景的不同,乐器的发展也随之改变。
二、欧洲扬琴
(一)欧洲的音乐文化。欧洲音乐文化至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古希腊在欧洲首先创造文明的古国。古希腊文化,可以成为现代文化的渊源。然而,欧洲音乐的真正发展,是从17世纪开始的,但给后世造成重大影响的是18,19世纪的近代音乐的发展。18世纪启蒙运动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背景里,推动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19世纪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主义思潮继承启蒙运动的传统,以《人权宣言》为根据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核心,推崇个人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这个时期,音乐家辈出,乐器改进发达,音乐表现力不断增进的繁荣昌盛的时代。
(二)欧洲的扬琴历史与发展。欧洲扬琴从文艺复兴时期起,上至宫廷,下至平民,扬琴一直流行于欧洲社会各个阶层。在古典乐的时期,欧洲扬琴呈现兴盛的景象,有许多的专业作曲家为它创作重奏曲,协奏曲。十九世纪,随着音乐的变革,欧洲扬琴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李斯特首先在《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的管弦乐中采用了改革的“音乐会扬琴”。近半世纪来,欧洲不少作曲家在许多作品中都使用了扬琴。同时创作独奏曲《乡村抒怀》,优美抒情,旋律动听。随后的欧洲工业为扬琴的之作改革提供了机会。十八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颁布指令,把大扬琴命名为“盘塔林扬琴”这成功的迎合了宫廷音乐的风格。它的演奏同时具有浓烈的欧洲音乐风格。随后,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扬琴也有了发展,地域性的扩大,自身的改革等等。
三、中国扬琴
(一)中国的音乐文化。中国音乐文化来自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的演进和发展,劳动创造了人类,发展了音乐艺术,音乐,当我们的祖先在辛勤的劳动时,他们发出的律动的呼声,便从这一刻产生了。根据资料的显示,我国古代音乐发展胜似的活跃,相继出现了许多的乐器。之后到了近现代,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音乐也随之多元。音乐家,专业的音乐教育机构。音乐的形式,结构等相继多了起来,这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音乐梦想和民族信仰都包含起来。用音乐歌颂我们的生活。
(二)中国的扬琴历史发展。中国的扬琴最早的记载是在日本喜名盛昭在《冲绳与中国异能》一书中的记载:1663年中国册封使臣张学礼至琉球,在唱曲表演中使用了扬琴,其造型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小扬琴相似。康熙年董伟业作的《竹枝祠》记述扬州地区以扬琴伴奏演唱俗曲。嘉庆年时,江宁有名妓杨福龄,“工琵琶洋琴,偶一奏技,听者神移。”这些记载就能说明清康熙、乾隆以来,扬琴已普遍流行于南北各地。同时扬琴在本世纪也重新命名。起初在戏曲,曲艺中得到了使用。如粤剧、闽剧、汉剧、黔剧等,有的曲艺还直接用扬琴为名称。如山东琴书、四川扬琴、云南扬琴、河南琴书等。后来随着传统民间器乐的发展,许多民间器乐的合奏,作为独立的乐种出现和兴起,扬琴又成了合奏,齐奏等民间器乐演奏形式中的主要乐器之一。经过先辈乐师不断实践与积累,扬琴艺术逐渐形成各自独特的传统流派与地方风格,拥有自身优秀的传统曲目,如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和东北扬琴。另外在民间用于喜庆集会,通俗自娱中,扬琴也别具浓郁的风彩。在20世纪初,扬琴艺术无论在乐器改革、创作、演奏、教学各方面都获得了空前巨大的发展变化。如严老烈创编的《旱天雷》等广东音乐;丝竹扬琴前辈任悔初将丝竹乐曲《三六》,风格以细腻,流畅悠扬而著称;丘鹤俦于二十世纪编著出版了《弦歌必读》等书;由曲牌改编的《将军令》,《闹台》成为广为流传的四川扬琴独奏曲。民间艺人在扬琴和东北民间音乐广泛结合的艺术实践中创立的东北扬琴,它以吟揉颤等独特的技术著称的《苏武牧羊》等。此外在少数民族中,扬琴也具有独特的风采。
三、结语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生活,教育,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关联,音乐没有了的地域,国域,只有各自的特点,风格。而扬琴成为众多乐器中的骄傲。有着世界性,也保留发展着自己民族的特色。它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出现,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存在。细细的品味,自有感动渗出,那些不分国域优美的琴声,任你聆听,回味・・・・・・
参考文献
1,向祖华《扬琴的源流及其发展》,中国音乐,1981,4
2,应有勤《中外乐器文化大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3
3,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9
一、农牧区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海西州农牧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牧区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具格局。
1.农牧区文化机构日趋健全。目前,海西州基本上实现了国家规划的“县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其中有13.9%的村有图书室或文化站,形成了覆盖全州农牧区的三级文化网络。
2.农牧区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海西州曾融资亿元,决心下大气力扶持文化馆(站、室)的恢复和发展事业,特别是对农牧区文化站(室)的设施、设备配置建设的重视程度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2008年,海西州文化体育广电局围绕建设“文化强州”的目标,着力加强农牧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度,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建设;制定了海西州乡镇综合文化站(乡镇文化体育中心)建设规划,启动2008年海西州乡镇综合文化站(乡镇文化体育中心)建设项目。2008年11月,海西州首批50个“农家书屋”已建成使用,首批建成的50个“农家书屋”平均每个书屋配置500种近1500册图书和10余种报刊,内容涉及农业实用技术、农牧区致富经验、政治法律、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农牧区医疗卫生等。
3.农牧区文化活动日益活跃,为经济服务的功能增强。海西州通过办文化与送文化的结合,各种文化下乡活动和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农牧民群众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的热情日益迸发。
4.海西州十分重视对当地民间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开展了民间文化资源的普查工作,去芜存精,积极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演出、展示和传承。
二、农牧区文化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海西州农牧区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制约农牧区文化建设发展、影响农牧区文化建设成效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农牧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利用率不高。尽管有些乡镇、村建起了较为现代化的文化活动场所,但仍有相当多的地方由于财力有限,农牧区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得不到保证,设施面积不足,设备陈旧老化,有的被挤占、挪用和变卖,设施设备的陈旧与农牧民对文化的需求形成突出矛盾,致使这些地方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同时,现有文化活动场地还存在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在不少地方,农牧民常年看不到电影。不少县、乡(镇)的文化馆(站、室)的硬件建设历史欠账较多,一些文化馆(站、室)的建筑面积、活动厅室、必要设备等均难以令人满意;根据我们综合问卷及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农牧区各类文化资源整合利用不够,村文化站(室)的总体使用率不超过30%。
2.农牧区文化经常性事业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尽管近年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长,但与新增财力相比,与其他行业相比,农牧区文化建设的投入仍明显偏低,特别是保证农牧区文化健康发展的经常性事业经费严重不足,如图书经费缺乏等。一些乡镇无公共娱乐场所,上面重视文化工作的口号响,但雷声大,雨点小,各级报刊杂志、各级领导和专家只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理论,不讲队伍建设,更谈不上怎样抓队伍建设,没有好的具体措施和政策,真正为农牧区基层的文化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甚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各级政府用于农牧区基层文化建设的资金微乎其微,尤其在财政体制改革后,乡镇基层政府只能安排有限的资金勉强应付县级以上举办的大型活动,文化经费投入增长速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在许多地方没有得到可靠保证。更令人担忧的是少数地方,只顾发展经济而忽视了文化建设,还将地方文化设施维修和设备购置专项经费挪作它用。另一方面,有些地方不重实效,片面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大活动,搞门面功夫,造成资金浪费。
3.农牧区文化生活单调。文化活动具有娱乐身心、移风易俗、沟通人际关系、提高人的文明素养的特殊功能。在日益富裕起来的乡村,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农牧区文化建设的滞后,农牧民的业务文化生活十分单调,造成在农牧区不少地方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并有蔓延之势。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农牧民对自身文化生活状况满意度不高。有30.18%的农牧区居民对目前的文化生活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只有10.29%的居民表示满意,还有80.15%的农牧民表示,村里不组织或很少性的文化活动。调查显示:当前农牧民在劳动之余,参与较多的文娱活动依次是:看电视的占18.7%,打牌玩麻将的占15.9%,看录像的占10.6%,而从事民间文艺活动的不到1%。调查结果表明,农牧区文化生活以看电视、看录像、打牌玩麻将的娱乐文化为主,而读书看报、农业知识学习培训等知识文化生活缺乏,民间传统文艺活动也不足,每年春节期间仅有一次社火表演活动,广大农牧民对文化生活的选择还很有限。
4.农牧区文化管理体制不顺,部门分割严重。文化管理与服务单位的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管理制度比较僵化,缺乏活力。文化、卫生等职能部门,科协、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当地的学校、企业都会开展一定的活动,但大都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缺乏共享共建的意识,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又造成了有限文化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如乡镇综合文化站都是由乡镇政府直接管理的,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单位只对文化站进行业务指导;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多头管理,不少乡镇综合文化站与农技站、广播电视站、学校等联系协调不够,各自为阵,造成文化资源配置浪费,不能集中开展各项文化活动。
三、对策建议
1.加强对农牧区文化建设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毫无疑问是搞好农牧区文化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各级领导要深刻认识农牧区文化建设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区、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必须切实加强领导,把农牧区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采取分级负责制度实施农牧区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州人民政府负责本州农牧区文化建设工作规划、年度计划的下达和监督实施,具体工作由州文体广电局负责;各县(市)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县(市)农牧区文化建设工作规划,按海西州下达的年度计划完成本级文化设施的维修、改扩建等任务,监督各乡镇年度计划的实施;农牧区文化设施建设主要责任在县(市)人民政府;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乡(镇)农牧区文化建设工作规划,完成县(市)下达的年度计划;各级计划、财政、规划、土地、编制、人事、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广电、新闻出版等职能部门也要将农牧区文化建设纳入工作日程,积极配合,及时解决农牧区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
2.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制度,促进农牧区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农牧区文化市场是联系农牧区文化生产者和农牧民的中间环节,因此,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行为,对文化市场进行有效管理。具体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农牧区文化可持续发展机制,保证农牧区文化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文化设施使用的监督检查,对原有的凡属公益类的文化设施要以文为主,综合利用,不得改作他用,已改作他用的,要尽快收回,维护其公益性质;建立健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专项资金制度;抓好制度建设,构建包括准入机制、竞争机制、责任机制在内的长效机制,用制度规范新机制的运行;要积极探索建立党委、政府农牧区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乡村文化监督联络员制度等,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牧区文化发展工作,逐步推动农牧区文化建设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要根据农牧区文化市场的季节性、喜庆性、地域性、民族性、流动性的特点,加强对重点问题、重点时间和重点地区的管理。
3.明确农牧区文化建设中广大农牧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农牧区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丰富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创造“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牧区。农牧民是农牧区的主人,在建设农牧区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农牧民的主体地位,“以农牧民为本”,尊重农牧民群众的需求,倾听他们的意见,坚决要杜绝违背农牧民意愿,搞花架子工程。为确保农牧民群众主体地位,可以考虑在农牧区建立农牧区文化建设委员会,该委员会由5-10人组成,其成员全部来自农牧区,农牧区文化建设的任何一项建设都必须获得该委员会2/3以上委员的同意,同时该委员会还负有监督文化建设、向政府部门汇报文化建设进展情况、反映问题的权利和义务。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上层拍板”、“办公室决定农牧区”的情况,使文化建设真正满足农牧民群众切身需求。
4.加大对农牧区文化建设的投入,逐步建立多渠道投入体系。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41号)精神,切实搞好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确保农牧区文化建设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要将农牧区文化建设经费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要确保农牧区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要把农牧区文化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并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要向农牧区文化建设项目倾斜,并保证有影响的重大农牧区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对于文化馆(站)、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乡(镇)政府每年至少安排人均10―15元的经常性活动经费和图书购置经费。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农牧区文化建设,鼓励对社会公益性活动、项目和文化设施等方面的捐赠。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成文化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支持农牧民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牧民书社,集(个)体放映队等。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筹资为辅的农牧区文化建设格局。
5.加强农牧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1)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在巩固完善已建“村村通”工程基础上,力争在2012基本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措施,加快推进广播电视盲区“村村通”工程建设,对有条件的村通过联网或建设独立前端等有线广播电视方式进村入户,对无线覆盖的农牧区,通过设备改造、加强运行维护,充分发挥无线发射台站的作用。加快建立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运行发展长效机制,做到广播电视村村通、长期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牧区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各级政府要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资金和维护经费给予投入。(2)大力发展农牧区电影事业。实施农牧区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政府有责任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扶持,要通过层层签订落实“2131工程”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责任,免费为农牧民放映电影。(3)建设农牧区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网络。要以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农牧区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促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传播设施,把“共享工程”与数字电视、农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政务网、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基层文化活动中心相连接,到2012年基本建成以州级中心为基础平台和枢纽,县(市)图书馆为基础,覆盖农牧区乡(镇)、村的农牧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网络,80%至90%的行政村具备开展共享工程服务的基本条件。争取在全省率先建成覆盖全州城乡的文化信息网络,为农牧民群众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促进“数字海西”建设。(4)扩大服务“三农”类图书的发行。引导图书向“三农”倾斜,积极发行广大农牧民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实用图书,切实解决农牧民群众“看书难”问题。发展“农牧民书社”、“农家书屋”等农牧民自助读书组织,为农牧民群众读书提供方便。切实改进报刊发行发送工作,继续实施送书下乡工程,以政府采购形式,每年集中招标采购一批适用于农牧区的图书,直接配送到乡村文化站(室),方便农牧民群众阅读。(5)加大文化资源向农牧区倾斜。对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增加为我州农牧区服务的资源总量。州重点报刊要加大农牧区和农业报道的分量,逐步创造条件开办农牧区版。海西人民广播电台、海西电视台要增加农牧区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条件成熟时可开办农牧区频道。县(市)等广播电台、电视台要把面向基层、服务“三农”作为主要任务。要在形式上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不仅要为农牧区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还要让它们在农牧区扎根、结果。
6.大力推进农牧区文化重点工程建设。(1)实施农牧区文化阵地建设工程。根据“重点在农牧区,难点在农牧区,潜力在农牧区,优势在农牧区,希望在农牧区”的客观认识,要实现县(市)有文化馆(群艺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室,落实有文化活动场所、有专职文化干部、有人员编制、有文化活动经费“四有”工作。按照“巩固成果、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原则,鼓励整合文化、教育、广电、体育等资源,建设综合性、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着力解决农牧区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争取到2012年乡镇覆盖率达到90%。以文化示范村和文化中心户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村落文化设施建设,根据村级经济和区位性质,分类指导、示范带动,建设集教育、娱乐、健身、休闲功能为一体的村落文化活动阵地。(2)实施农牧区文化队伍扶持工程。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牧区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县(市)文化馆(群艺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补充人员要纳入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牧区从事文化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农牧区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积极培养农牧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牧区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牧区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农牧区文化单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3)实施农牧区文化运作机制创新工程。一是创新文化下乡的活动形式和机制。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农牧区文化活动。要按照“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和“就近、方便、经常”的要求,积极开展形式新颖、群众喜闻乐见的农牧区文化活动,注重提高农牧民群众的参与面和内容的丰富性。
近几年来,各地纪检监察机关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以行政效能监察为抓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全面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切实解决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为实现各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一、行政效能监察在优化发展环境中的实践应用
以行政效能监察手段优化发展环境,必须根据《行政监察法》赋予监察机关的基本职责,突出监察工作特点,综合运用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惩戒决定权,从以下几方面整治行政机关中存在的作风和效能问题:
(一)认真受理效能投诉。受理投诉是监察法乃至宪法对监察机关履行职责的基本要求,也是监察机关维护老百姓权益的基本体现。因此,必须完善投诉制度,把受理群众的效能投诉作为纪检监察机关的专门和经常性工作。首先,要建立受理机构完善投诉网络。由于效能问题投诉一般涉及各部门具体的内部管理,因此不仅纪检监察机关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抽调专职人员受理群众的有关投诉,还要组织和督促政府各部门设立投诉机构、投诉电话、信箱或网上邮箱,明确负责人员,并向社会公布,形成受理投诉的网络,保证群众投诉得到及时落实。其次,要建立快速反应的受理程序和处理机制。行政效能投诉具有自身的特点,它所反映的问题一般比较具体,时效性强,如果解决不及时,就会失去意义。因此,必须建立不同于其他投诉的受理程序和处理机制,简化环节,体现简便、快速、高效的要求。同时,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对投诉进行分流处理。对于比较典型的投诉件,由监察机关直接调查核实;对一般投诉件转交有关部门办理,并督促承办部门按时办理并报结果。第三,要搭建投诉平台。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的合力,开展“政风行风热线”专栏、电视现场对话会等活动,引导群众投诉,强化对政府部门和行业窗口单位的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构建政府与群众直接交流的信息平台。既可以提高投诉的质量和可查性,又可以加强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效能意识,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服务质量,树好单位的形象。
(二)主动开展专项检查。要重视运用好检查的手段,主动围绕机关作风和办事效率问题开展专项检查,发现薄弱环节,纠正错误行为,树立先进典型,提出监察建议,促进机关作风的好转和办事效率的提高。从工作实践看,检查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检查机关效能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政府部门的岗位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公开服务承诺制、全程服务制等机关效能制度,是行政效能监察的重要保证。这些制度落实得好,企业、群众办事就会大大方便。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经常检查这些制度的落实情况,尤其要检查办事的程序、环节和时限等是否符合规定,以促进工作制度的真正落实。二是检查优化发展环境有关优惠政策或服务承诺的兑现情况。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了旨在提高行政效能、改善投资发展环境的优惠政策或服务承诺。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检查这些措施的落实情况,为党委和政府分忧,为企业和群众服务。三是检查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从实践的调查情况看,在当前机关作风和效能方面存在的问题中,服务态度差是群众最不满意、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要采取明查暗访、问卷调查、组织群众评议等多种形式,经常检查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问题,摸情况,敲警钟,发现问题认真处理。
(三)严肃查处典型问题。一直以来,机关工作人员对效能问题的危害性认识很不够,有的人认为:只要不贪污、受贿、腐化,办事慢一点、态度差一点算不了什么问题,犯不了什么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解决效能问题仅靠一般的号召、教育和检查是不够的。行政效能监察的效果和力度如何,关键在于能不能抓住一些典型严肃处理。不下决心查处一些典型,就不足以使机关工作人员产生思想震动,不足以取信于民,不足以端正风气。信丰县行政效能投诉中心运行一年多来,多次查处了一些行政乱作为、“吃拿卡要”、不依法行政、工作方式粗暴等破坏发展环境的行为,对有关人员分别作出通报批评、效能告诫以至纪律处分等处理,并抓住典型在新闻媒体上曝光,既严肃查处违纪问题,又广泛宣传教育,较好地起到了“惩治不作为,纠正乱作为,鼓励有作为”的作用。
(四)积极推进制度创新。解决行政效能问题,从根本上说,要改革政府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因此,效能监察要坚持标本兼治的方针,在加强事后查处的同时,重视推动行政管理的制度创新。首先,要改进行政程序,促进依法行政。深入研究哪些办事制度存在漏洞、哪些办事条件的设置不合理、哪些办事程序和办事环节可以简化、哪些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等等。其次,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高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减少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加强审批监管。这些任务的落实,将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第三,要推进政务公开,促进透明行政。要借鉴美国、瑞典等国家的做法,通过立法形式,明确规定政务公开的原则、范围、方式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及公民个人所享有的要求了解政府所掌握的有关其本人的资料的权利,强制推行政务公开。
二、以效能监察手段优化发展环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机关作风和效能问题点多面广,而且,有的情况还会触及行政管理的深层次问题。为了保证行政效能监察手段的有效运用,实践中要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一)找准监督重点,解决行政管理活动中的突出问题。结合当前实际,行政效能监察的内容和标准应当定位在以下方面:一是监察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是否依法履行职责,对管理对象制定措施、做出决定是否主体合法、内容合法和程序合法;二是监察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是否依法公开了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密切相关的事项,是否做到决策民主、办事公开;三是监察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是否按规定或承诺的时限完成工作计划、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四是监察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完成的工作是否达到质量要求及取得预期效果;五是监察有关行政效能方面的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科学并得到有效执行;六是监察涉及多个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运转是否协调、有序、规范;七是监察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是否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了优良的服务。
(二)完善惩处机制,解决效能监察的处理依据问题。由于现行党纪、国法惩戒规定一般都是针对谋利性违纪行为的,对工作推诿、办事拖拉、敷衍塞责等问题缺乏明确的惩戒依据,因此,即使发现一些影响比较恶劣、群众意见很大的问题,也难于进行处理,从而影响了效能监察的效果。江西省信丰县根据当前发展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了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信丰县县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责任追究办法》,对有关问题的具体表现、责任追究方式及程序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详细规定行政审批、行政收费、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等行政过错行为的具体表现,制定了诸如“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给予行政纪律处分”等多种追究方式,使影响发展环境、影响政府形象的作风和效能问题得到及时惩处。该县还从小处做起,从细节之处做起,制定了《信丰县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行为规范》三十条,为塑造政府新形象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