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采购管理自动化范文

采购管理自动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采购管理自动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采购管理自动化

第1篇:采购管理自动化范文

各省、市、区自来水公司在对其仓库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必须对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量与日俱增,但是对于自来水公司的仓库管理需求而言,有效信息则是稀缺的。如果自来水公司无法优化配置信息的话,很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和组织管理,甚至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1]。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仓库信息设备类型多样,价格较高,且自来水公司对信息技术设备的需求量较大。所以,对仓库信息技术与设备进行科学配置是很有必要的。

2自来水仓库管理系统的设计

2.1采用先进的系统开发设计思想

①利用自来水仓库现有的软硬件环境,采用先进的管理系统开发方案,力争在现有条件下,最大程度地提高系统开发水平和应用效果。

②系统应符合自来水仓库管理的规定,满足仓库货物日常的进销存的需要,并达到操作过程的直观、方便、实用、安全等要求。

③系统采用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方法,既便于系统功能模块的组合,又便于未来参与开发的技术人员补充、维护。

④系统应具备数据库维护功能,能及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备份等操作。

⑤充分应用高科技产品软件化、网络化管理自来水仓库。

2.2自来水仓库管理系统的设计通过调查分析,自来水仓库管理的重点就是采购、库存、资料和查询管理。笔者设计自来水仓库管理系统就是从基本业务入手掌握自来水仓库管理的全面信息化。下文笔者从自来水仓库管理的信息流程开始展开对自来水仓库管理系统的分析。采购管理:对仓库采购环节中发生的收货、退货与统计进行管理。库存管理:自来水仓库管理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控制系统。主要处理对象是库存进出业务过程,而业务的发生具有动态、并发、时序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库存量的变动。任何入库、出库业务都将改变库存产品的可供量,从而制约着其他业务的发生。因此,这些变动必须得到及时的反映。自来水仓库管理软件系统的库存管理实现了这种动态过程控制。查询管理:对采购过程和价格进行查询跟踪。资料管理:定义了自来水仓库管理系统的一些基础数据信息,这些信息是整个软件的运行基础,保证软件其他模块的正常运行。

3自来水仓库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自来水仓库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主要是围绕库存来展开的,入库使产品库存增加,出库使产品库存减少,因而就有产品库存表。而入库单表详细记录着入库单的详细情况,出库单表详细记录着出库单的详细情况。基本的出入库操作就由出库单和入库单两个数据库表进行记录。通过对产品库存的监管就可以实时知道仓库里有多少货物,什么时候该进货,使用情况如何等,因此,好的数据库设计能够为仓储企业的业务管理起到优化作用。

4自来水仓库管理系统的实现

4.1出、入库管理出、入库管理实现对采购信息的管理包括采购、退货、领料、退料、盘点、保存信息,从货品进出角度入库分为:采购收货和退料,出库分为:采购退货和领料。从供应商角度分为采购收货和采购退货,从工程项目角度分为:领料和退料。

4.2进度库单据确认在传统库存管理基础上,为了保证单据的准确无误,顺利与财务对接,系统增加单据确认模块,对每一笔进出业务进行二次确认。单据一旦被确认后,系统将锁定该单据。

4.3库存盘点在库存货品增加了低成本的一维条形码,在单一货品清点或库存盘点时,借助无线扫描PDA,对货品快速扫描进行仓库库存盘点,可以使管理人员快速高效地进行盘点,原本手工盘点几天的工作量,可以提高到数小时就能完成。

5小结

第2篇:采购管理自动化范文

关键词:Excel VBA;采购;钢管长度;浪费金额

中图分类号:TH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355-02

1 引言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就不可避免地要采购原材料。采购作为物流的第一个环节,其成本高低对于整个生产的总成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采购成本主要包括三部分:材料成本、采购管理成本、存储成本。材料成本是采购成本中最基础的,其采购数量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到存储成本。如何确定最佳采购数量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现有确定采购量的方法都是从库存控制角度考虑采购数量,没有结合实际生产工艺,然而现实中很多企业在使用这些方法时都必须考虑其加工工艺。例如自行车制造行业,由于企业是按一定规格长度采购钢管的,而多个自行车零部件要共用这些钢管,若不考虑零部件的尺寸和加工工艺就会造成钢管浪费。

钢管是自行车制造行业必不可少的物料,其采购是按长度计算。钢管浪费现象主要是因为采购的钢管的长度不合理引起的。理论上来讲,如果按照各种车型量身采购各种型号钢管,则可以完全消除钢管的浪费,不过这样做将会引起管理费用大量增加。因此对于该行业,在改进过程中,如何在不增加钢管的采购种类数量,仅通过改变钢管采购的长度来减少钢管浪费的研究还很少,也没有一套适用的工具。对这方面的研究之所以较少,是因为自行车各个零部件加工工艺有差异,对多品种企业其不同产品之间加工工艺也有所不同,这些都给研究带来了困难。

目前中国大多数自行车企业根据经验确定钢管采购长度,由于没有结合加工工艺,加工过程中钢管裁减的浪费是巨大的。为了减少这种物料浪费,除了改善加工工艺还可以在采购数量中增加加工工艺的考虑来减少浪费。本文就应用Excel VBA研究自行车制造行业钢管采购,应用科学的方法替代经验管理的方式减少钢管裁减所造成的浪费。

2 问题描述

在自行车企业钢管裁减现场,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钢管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较严重的浪费。钢管的裁减余料只能作为废品回收处理,在MRP系统中,对钢管的管理相当薄弱,钢管的单位为根,即使只截取很短的一段,在系统中也是认为使用一根,而现场又是按照长度来进行管理的。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钢管的各种管理缺陷被掩盖。本文主要研究在加工工艺不变的前提下,如何通过科学的计算来确定钢管的最优采购长度,以达到减少裁减余料浪费的目的。各符号的含义及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计算某种钢管部件在裁减时每根钢管浪费的长度Wi = Li - li×Ni,其中:Ni = [Li/li]。Li表示第i种车型现用钢管型号长度;li表示第i种车型钢管现截长度;Ni表示第i种车型每根钢管可截数量。[…] 在此处的含义为向下取整。例如:[3.8] = 3。

计算该种钢管部件在一定时期内浪费的总长度TWi = Wi×Si×ni/Ni。Si表示第i种车型的销售量;ni 为一辆自行车使用该类部件的数量。对于ni这一常数,因为一辆自行车需要使用2根后上叉和2根后下叉。因此在计算该种管材时,需要数量应为车辆销售量的2倍。

统计横截面类型相同的钢管浪费的总长度TTW = ∑TWi。公式的含义即统计所有使用该类型钢管的部件,并将所有部件在裁减过程中浪费的总长度相加,即可得到该类型钢管的浪费的总长度。

统计横截面类型相同的钢管浪费的总金额V=TTW×p。p表示所用钢管单位长度的价格。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寻找在加工工艺不变即l不变的情况下使得钢管浪费总金额V最小时的L值。

3 Excel VBA

Excel中使用的编程语言叫做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简称为VBA。其基本形态是Excel的宏语言通过特定语法(VBA)来控制Excel内置对象,来完成一些自动化过程,而这些过程通常都用来完成一些重复性的工作。Excel中的宏可以称为Excel应用程序编程的起点,它可以展示基本的Excel VBA程序工作的步骤。

应用Excel VBA的目的是在给定条件下寻求总浪费金额最小值所对应的钢管长度,这样得到的钢管长度即是我们钢管采购的最优长度。寻优过程的原理:由于采购时精度可以达到10mm,所以适合使用计算机穷举所有采购组合。根据采购时最短长度要求和集装箱长度限制,让计算机在最短长度和最长长度之间的数据中遍历各种组合,以获得浪费最小的组合,即Min_i,Min_j。寻求Min_i,Min_j的计算步骤如下:

(1)钢管总浪费长度Waste,因为是要寻求总浪费长度最小值,所以Waste的初始值应当是无穷大的。可以根据公司具体情况设定Waste的初始值。

(2)钢管长度i,j。钢管长度种类越多管理费用越高,公司为节约管理费用一般采购两种长度类型即可。初始化i值,j=i+10,钢管长度取i,j时的总浪费长度TTW与初始化Waste相比较。Waste=TTW时将TTW的值赋予Waste并且Min_i=i,Min_j=j。

(3)应用嵌套循环:i值不变,j以10mm增加继续步骤2直到j值达到上限跳出该循环。

(4)i值增加10mm,j=i+10,继续步骤3。

(5)i值达到上限程序结束,所得到的Min_i,Min_j就是要寻找的钢管长度最优组合。

4 实例说明

本文以某自行车厂的钢管采购长度优化为例来阐述Excel VBA在自行车制造行业钢管采购优化决策中的应用过程。自行车的钢管主要分为上管、下管、中管、上叉、下叉。该厂现采购的主要的钢管型号如表1所示:

由于在钢管的裁减过程中,并不区分钢管的用途,只确认钢管的型号和裁减长度。因此将钢管的数据分类进行调整,如表2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当采购长度为4660与6070时钢管的浪费达到最小。改善前浪费长度为293824,浪费金额为758.94739元,改善后浪费长度为36726.13元,浪费金额为94.86元。改善后浪费金额仅为原有的12.50%。浪费程度减少了87.50%。可见改善效果是相当明显的。

改善后基本上都可以减少70%-95%的浪费,至少可以减少50%以上的浪费。浪费金额也从改善前的15万多减少到现有的4万多。改善总幅度达到73.06%。改善效果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对钢管的管理优化过程中,由于改进过程所用方法简单,易于标准化。管理钢管的工作人员有章可询,不需要工作人员根据经验自行计算,既避免了经验和计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即使遭遇人员流失,新来的员工能对钢管的管理迅速上手。

5 结论

电子表格并不能提供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使用Excel VBA程序来处理自动重复计算任务是很有效的。根据此特点本文就尝试将Excel VBA应用在自行车制造行业钢管采购优化决策中,并用实际的案例说明了其可行性以及应用的价值。本文提出的方法对于自行车制造行业具有普适性,所有自行车企业均可应用此方法决策钢管最优采购长度。

参考文献

[1]郝渊晓,王茜草等.现代物流采购管理[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5).

[2]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杰克逊,斯汤顿著.基于Excel和VBA的高级金融建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黄睿,马然.Excel VBA应用程序专业设计实用指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第3篇:采购管理自动化范文

关键词 学校;设备管理;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0)18-0076-02

Design and Realizing of University’s Teaching Equip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Yan Kai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most school teaching equipment management automation level is not high,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the problem, development and design a set of teaching equipmen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realize the teaching equipment, delete, browsing the registration, and print inquires, improving teaching equipment utilization efficiency, reduce labor intensity of management personnel.

Key words school; equipment management; automation

Author’s address Laiw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aiwu, Shandong, China 271100

1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购置的仪器设备种类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分布越来越广。大多数高校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管理办法还处在手工管理阶段,仪器设备采购进来以后,只是将设备的基本情况和相关信息登记造册存档,管理维护起来费时费力,特别是设备位置的变动、检修及运行状态等信息不能及时反映在设备台账上,影响高校仪器设备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应发挥的效益。开发设计一套仪器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仪器设备的登记、浏览、删除、查询和报表打印,在保存原始数据的基础上,实现日常设备数据的添加、删除、变更、报废、查询和统计功能,以此提高教学设备的利用效率,减小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详实、准确的第一手材料,最终实现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管理的自动化。

2 系统需求分析

教学仪器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是实现各种仪器设备信息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系统需求分析是在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基础上完成的,根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具体要求,设计出系统的各功能模块,下面是具体的功能描述。

1)基本信息管理:添加、修改、删除和查看设备分类信息及部门信息。

2)设备台账管理:添加、修改、删除和查看设备台账信息,包括名称、型号、分类编号、计量单位等信息。

3)设备配件管理:添加、修改、删除和查看设备配件信息,包括名称、型号、分类、数量等信息。

4)设备分配管理:添加、修改、删除和查看设备分配信息,包括编号、分配部门、负责人等信息。

5)设备维护管理:添加、修改、删除和查看设备维护信息,包括设备编号、维护日期、维护人等信息。

6)设备报废管理:添加、修改、删除、提交、审批和查看设备报废申请信息,包括设备编号、申请人、申请时间、报废原因等信息。

7)系统用户管理:添加、修改、删除和查看系统用户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用户类型(系统管理员和审批经理)和用户权限等信息。

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系统体系结构

软件体系结构为软件系统提供一个结构、行为和属性的高级抽象,典型的软件体系结构风格有很多,设计分布式应用管理系统常用的软件体系结构有客户机/服务器(C/S)结构和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等。

1)C/S结构与B/S结构的比较分析。

①C/S结构主要由客户应用程序、服务器管理程序和中间件3部分组成。客户应用程序是系统中用户与数据进行交互的部分,服务器程序负责有效地管理系统资源,其主要工作是当多个客户并发地请求服务器上的相同资源时,对这些资源进行最优化管理。C/S结构的优势:交互性强,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和传输速度是B/S结构所无法比拟的,具有强大的数据操纵和事务处理能力,具备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约束。随着应用程序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C/S结构表现为:首先是开发成本较高,对客户端软件、硬件要求较高,增加整个系统的成本;其次是移植性差,维护复杂,升级麻烦;再次是要求客户端用户需具有一定的软件专业知识。

②B/S结构是一种以Web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的MIS系统平台模式。把传统C/S结构中的服务器部分分解为一个数据服务器与一个或多个应用服务器,从而构成一个三层结构的客户服务器体系。B/S结构的优势:一是客户端简单,无需像C/S结构那样在不同的客户机上安装不同的客户应用程序,只需安装通用的浏览器软件;二是简化系统的开发和维护,系统的开发者无需再为不同级别的用户设计开发不同的客户应用程序,所有的功能都实现在Web服务器上。

2)本系统软件体系结构的选择。根据仪器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将系统开发为B/S结构与C/S结构无缝结合的多层结构。这样做具有节省开发和维护成本以及良好的开放性、易扩展性和可移植性等特点,是一套跨应用、可复用的服务平台,具有伸缩性好、管理性强、安全性能优等特点。在整个系统中,对于功能明确、交互性弱的模块采用B/S结构;对交互性较强、事务性强的模块采用C/S结构。

3.2 系统软件平台和采用的技术

系统主要应用于学校内部,在开发系统时基于校园网,信息不对外开放。系统中服务器采用Windows 2000 Advance Server作为网络操作系统,SQL Server 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C/S体系结构选择Visul Basic 6.0编写,B/S体系结构选择ASP进行实现。

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通过对系统的详细分析,设计5个系统菜单和11个功能模块按钮;在本系统主界面中,为了美化系统界面,加一个图片在主界面上;用户在登录系统时,为了增加系统的安全性,首先需要验证,在登录界面上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登录系统。下面是各个功能模块的功能介绍。

1)系统登录:点击可执行文件“教学设备管理系统.exe”之后,进入登录界面,用户需要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之后才能登录系统。

2)设备入库:本应用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教学设备的入库管理,包括记录查找、打印、添加、编辑、删除等操作。

3)设备出库:本应用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教学设备的出库管理,包括记录查找、打印、添加、编辑、删除等操作。

4)设备还库:本应用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教学设备的还库管理,包括记录查找、打印、添加、编辑、删除等操作。

5)部门需求:本应用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教学设备的部门需求进行管理,包括记录查找、打印、添加、编辑、删除等操作。

6)设备采购:本应用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教学设备的采购管理,包括记录查找、打印、添加、编辑、删除等操作。

7)维修记录:本应用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教学设备的维修记录进行登记和管理,包括记录查找、打印、添加、编辑、删除等操作。

8)报表打印:本应用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系统的所有数据表进行打印,从而完成本系统的数据资料的备份。

9)数据维护:本应用模块集成了本系统的所有数据库文件,从而可以快速地进行本系统的数据表的快速维护。

10)修改密码:密码是一个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保障,不同用户具有不同的操作权限,管理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对系统的用户进行管理工作。

11)退出系统:退出本系统,恢复系统的初始状态。

5 结束语

将教学仪器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引入到学校日常的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中,规范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管理流程,取代传统的纸质台账管理模式,降低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办公耗材,提高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和仪器设备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殷元元,赵丽清.高校设备供应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7):62-63

第4篇:采购管理自动化范文

1.CCSN竞争对手分析

尽管CCSN是首家进入中国零售商业专一于第三方商业数据交换的应用服务商,下列类型的公司仍可能在未来与CCSN形成竞争:

·商业MIS软件集成商:

它们是国内主要大中型零售商业内部MIS系统、POS-ERP技术应用的提供商。所有公司基本都提供商业内部局域网的建设、商业内部销售前台到后台管理自动化的计算机系统集成服务。这些服务绝大多数并不解决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数据交换与自动化应用;即使提供这样的应用方案,即为零售商建立与上游供应伙伴的在线采购平台,但这需要零售商大量的投入与零售商自己运营维护,投资成本较高,这是与CCSN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型。目前国内代表性的MIS软件集成商大约30余家。

·零售商自建的网络平台:

国内的部分大型零售商业自建了与自身供应商之间在线采购与自动补货的专用网络平台,如上海一百、中国百盛、北京翠微等。我们相信这类平台由于零售企业自身的专用性,从而不可能成为开放的、公共的、权威的收费应用平台;相对于企业自身采购的规模而言,由于国内零售商的规模小且分散,不可能全部自建这样的网络平台与供应商保持联系。

·电信、Internet接入和企业网站服务商(ISP)

电信部门或相关Internet接入服务公司拥有高速带宽接入Internet干道,他们一般均为企业提供域名、主机托管、运营维护等服务,同时也提供网站建设、数据库开发、主页设计等增值服务,如中国新网(ChinaDNS)、万网(Net)、世纪互联等服务商,它们是企业快速上网服务(CCSN Quick-EC)的最主要竞争者。CCSN的优势在于拥有中国最具代表性和最大规模的零售商业社区,从而对目标用户在CCSN框架下建设网站形成吸引力,另一方面CCSN能将用户的网站与利用CCSN平台获得的应用服务紧密集成,同时还可以利用 CCSN平台进行低成本的定向推广用户网站。

·Internet 通用B2B平台提供商(目录,搜索引擎,公告板等)

国内的 8848、阿里巴巴(Alibaba)、中国商品交易中心(CCEC)等企业与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平台,是CCSN商品电子目录服务与信息内容服务的最直接竞争者。但是由于它们的平台用户是免费获得这些服务的,用户自由与更改商品内容与供求信息,所以目录与平台上的信息通常不准确、不完整、不能直接交易,而且用户很难对这种平台产生依赖性,转手率高,且转手成本低,用户往往要离开平台私下成交,因此平台提供商向这些服务收取费用很困难。CCSN将利用零售商与其现有的供应商在CCSN商业数据交换平台上产生的企业信息、商品信息、交易信息,从而形成相应的CCSN目录服务与信息内容服务,确保信息与内容来源可靠、真实、即时性、完整与可交易,保证目录与信息内容的高质量。

·商业供应链应用服务提供商(ASP)

为商业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软件或基于Internet的托管平台。它们基本上是托管思路,不同的零售商有不同的解决方案,而不是CCSN商业模型所定义的第三方、专一于零售商业、通用的公共交换与交易平台。CCSN的优势在于行业平台应用的整合性,并力图创建该行业未来在线经营的规则,同时提供这样开放的平台供行业用户使用。这些供应链应用服务提供商正尝试进入国内零售商业市场,几乎还没有获得真正的试点用户;而且这种应用服务将会面临大量的传统IT厂商的激烈竞争。

·零售业在线采购与B2B平台:

一些大型企业正在筹备中的B2B型网站,也是CCSN未来竞争对手。他们主要采取收购一些商业MIS软件商。联合政府一些有影响力的资源,拟全面进军中国零售商业B2B应用服务市场。

CCSN正在进行中的区域试点案例已得到用户的积极反馈,我们可以迅速建立该领域的Internet+EDI+CA等多种技术应用的商业数据交换平台,确立先动优势,从而构成对手进入该市场的较高成本,即形成一个高壁垒的领域;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具竞争力的较低定价和战略利益共享计划迅速扩张,确立份额优势,使对手从市场收取费用困难,确保CCSN成为该领域市场的主导者。利用扩散模型,树立起一两家成功典范,成为CCSN向外拓展业务,开发新市场的成功案例。 公司名称技术、工艺现有的客户群数据交换平台收入模型行业的认知度(点)财务状况市场销售能力CCSN新的,自己开发的,具有行业经验家和超市 – 同时由零售商提供供应商是的 – 核心技术YES, + 建设初始对零售商和供应商免费商业领域供应链疲软的低 A新的,自己开发的, 具有行业经验物美、京客隆、天客隆—几供应商是的对零售商/供应商全部免费,并给部分店铺提供PC机商业领域供应链10.5 Mio USD好的状况高(物美本身就是他的客户) B应用第三方技术支持以百货业为主:NO目前全免商业领域香港私人提供资金。(短期、少量的资金)80%的人员集中于市场开展 C商业MIS软件商,以此为核心的技术扩充使用其软件的零售商NOMIS许可证(平台目前免费)/year 100 USD商业领域MIS不清楚比较强的D网站交易系统提供商(ARIBA平台软件)没有专门的零售商NO目前全免IT领域强B2C,非B2B 提供者

竞争对手分析结论:

从竞争对手分析中可看出,目前A公司被视为CCSN真正的竞争对手; B公司和 C公司则要么更加专注于销售MIS产品,要么专注于建立用于交流目的的平台,未能对CCSN构成战略威胁。上述其它各厂商与CCSN技术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对CCSN尚不能构成威胁。

2.CCSN竞争优势分析

·背景优势:CCSN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直接参与、政府行业主管的支持和在商业流通领域多年的经验,在中国主要零售商业界大力宣传并推广CCSN的产品与服务,拓展有价值的市场(内外资大型超市),并取得了客户的信赖。

·品牌名称:对目标用户而言,CCSN的品牌名称“中国商业服务网”代表一种权威的、可信赖的、政府背景的、整合全国行业资源的网络服务平台。对经营而言,品牌名称突出通过合理的价格、本地化、全方位的服务帮助用户实现商业现代化的使命。从而给竞争者的品牌建立与被认可带来困难。

·技术开发的规模经济:在新技术应用面前目标用户将更相信成熟的技术与成功的经验。CCSN将成为中国零售商业最好的公共商业数据交换中心与最大的在线采购平台。在技术开发与实现领域,CCSN拥有专用的自主版权的CA认证系统、中国首批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开发的骨干团队、全球领先的GE EXPRES、ORECAL等电子数据交换软件商的技术战略合作伙伴支持。与竞争者相比CCSN的技术实现更经济、更成熟。

·渠道拓展的规模经济:CCSN将充分利用依托国家国内贸易局商业网点建设中心的背景,利用商业网点中心与目标市场用户的成熟关系,获得比竞争者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推广CCSN并发展用户。

·营销与销售的专一定位:CCSN专一于中国零售商业提供第三方公共的商业数据交换平台,并发展为在线电子化采购与交易平台及提供相应增值服务。CCSN将在营销与销售上集中持续改善这种服务,并日益专业化。

·技术的优势:采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直接满足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需要,更容易适应实际的要求。 内部环境优势劣势·有电子数据交换(EDI/DataExchange)技术方面具丰富经验的专家

·有国内长期从事商业流通领域高层管理的物流专家

·有Oracel数据库专家

·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DIO)的技术支持

·与美国GE公司的战略合作,加强了技术优势

·对电子商务的深刻理解

·已有研制出的产品并在试运行中

·有重点明晰的业务目标

·有深厚的政府背景并可获得实质性的项目支持和推广

·缺少现金和流动性

·无“付费” 客户

·无过硬的品牌

·营销和销售能力较弱

·未与零售商建立长期稳固的关系外部环境机会威胁·从经济上看,近年来国家宏观经济面向好,经济运行状况良好,GDP增长平稳,人均消费水平逐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趋于好转,企业家信心指数上升,再加上国家鼓励消费,扩大内需政策,拉动了零售商业的发展。

·从科技上看,国家积极推行科技发展战略以及IT业、网络业的蓬勃发展,刺激了国内商业流通领域的变革,商业自动化成为国家“九五”计划的重点。

·中国即将加入WTO对国内商业的冲击,国外商业巨头抢滩国内市场,同业竞争的加剧,使中国商业流通领域进行结构性调整,并在营销和管理手段上引进先进科技成为必然。

·目前没有“大型的老牌的商家 (零售或商品供应商)”做这一类业务

·许多零售商/供应商有对第三方服务的迫切需求

·零售商(超市)电子化、信息化系统较为健全,POS机广为应用

·市场上有得到更好的资金支持的竞争者 (chinastores, bs829, etc.)

·失去 先动优势

·国际零售商建立起了他们自己的交换平台

·为电子商务泡沫种子募集风险资金存在越来越多的问题

·与传统的MIS购买方式相比,市场对进入ASP模式感到很勉强

·有些竞争者与客户有更持久的联系(MIS销售商)

2.CCSN目标定位分析

市场结构的吸引力和公司目标、资源的一致性成为CCSN选定最佳目标市场的主要标准。

首先,公司根据细分市场的有效性,即可衡量性、足量性、可接近性、差异性和行动可能性,来确定有效的细分市场。

其次,对确定的有效的不同细分市场的结构吸引力加以分析比较,其中包括市场规模容量、成长性、盈利率、风险性及竞争强度等,从而发现一个最有吸引力的市场。

再次,将公司的业务优势和劣势分别排序出来,将开发各细分市场所需资源全部列出,从中又发现公司最能体现或发挥其优势的市场,也就是成功率高的市场。

再其次,绘制“通用电气公司矩阵图”,即可很直观地发现一个市场吸引力大、成长性高、业务优势显著、成功机率高的目标市场。

CCSN是提供第三方电子数据交换(EDI)服务的公司,在选择目标市场时,市场细分采用了以下步骤:

1)公司考察了想要为之服务的最终使用市场:商业零售业市场、汽车市场、家电市场。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统计分析,选定了商业零售业市场。对商业零售业市场又进行细分:超市、百货商场、便利店,对这三类业态进行市场结构与公司业务优势比较分析,最后选定了商业零售业态中的超级市场作为CCSN的目标客户市场。然后确定最有吸引力的产品市场:电子数据交换(EDI)平台(实现供应链优化管理)、E-MarketPlace、ASP、BTOB。公司经调研分析,决定选择电子数据交换平台为目标产品市场;然后确定了公司想要为之服务的目标客户为大型超市、仓储超市、连锁超市,其中外资经营和私营、股份制结构的大型、连锁超市是CCSN的目标客户。

2)对采用电子数据交换,实施供应链优化管理的外资、私营和股份制的大型、连锁超市进行微观市场细分。一是,多店式连锁经营,有可观供应商数量的大型超市(能带来规模效应,获取可观的经济收益,是CCSN的主要利润客户);二是,对竞争对手的产品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提供的技术或服务的关注度不很高,仅想从中获取一定的折扣或利润(这是CCSN第二位的利润获得群体);三是,管理层有强烈的企业信息化意识和供应链优化管理需求,但对价格和服务较敏感,多店式连锁经营的大中型超市(能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动周围一批企业,成为CCSN的示范,是CCSN应重点争取的客户)。

3.CCSN目标市场分析

目标市场估计基础:商品生产供应商市场在各个城市的商品供应商数量与城市的规模、消费水平有很大相关性。因此供应商总量规模在计算时要考虑他们的重合交集部分。根据经验与调查:

一家大中型百货商厦的供应商数量平均在2000家-4000家

一家大中型超市(连锁)的供应商数量平均在800-2000家之间

目标市场规模、成长情况与采购交易额预计

潜在用户数量估计(2000-2004年)

1)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百货商厦:超过500家,以每家商厦有2000家供应商计,10%的市场将有10万供应商。

2)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连锁企业(超市、专业店):1000家以上,且每年以近30%的速度增长,预计第5年将发展到3000家以上。以每家商厦有800家供应商计,10%的市场将有40000家供应商。

3)年销售额5000万-1亿的百货商厦:1500家,以每家1000个供应商计,5%的市场将会有75000家供应商。

4)商品生产供应商:160万家,其中为目标零售商的现有供应伙伴预计为60万家。

5)商品分销商:大量分布于全球。

潜在用户采购交易额估计(单位RMB亿元)

1)大中型百货商厦采购额占全国总量的30%左右,达9000亿元

2)连锁企业采购额:2000年连锁企业销售额预计为818亿,预计4年后销售额达到2336亿元(1997-1999增幅为77%,假设1999-2004 增幅降为30%(参照美国连锁商业销售额增长幅度约为30%)。按销售额的80%折算采购交易额,即2004年将达到1800亿。

市场分析结论

根据国内商业市场的发展现状,在短时间内无法创立出超大规模的商业企业,并且企业的销售规模也不值得投资建立自己的商品采购网络,因此建立起社会化的、有影响力的公共采购和配送体系,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已经是整个流通领域的一个显见的需求。国内诸多的商业企业,在微利经营和落后的采购手段、落后的管理方式下,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建立自己的快速采购和配送体系,他们面临着一个选择:要么自己出钱建立网络,改进管理;要么借助社会的力量,在较少的投入下快速建立自己的采购体系。目前在国际资本即将大举进入中国的商业领域之际,大多数的企业都已经意识到自身的危机和弱点,期待得到一个规范的、公正的、技术和服务完整的商业服务机构的支持和帮助,CCSN正是起到这样一个作用。  六. CCSN营销策略及行动方案

1.CCSN产品策略

根据通用电气公司模式,市场吸引力——竞争能力组合,来分析公司每项业务的市场吸引力和获胜所具备的业务优势,从而决定公司业务发展方向以及应锁定的市场。从分析中可得出以下结论:

·取消有悖于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市场成长率低的产品,只集中于或围绕于电子数据交换(EDI)所开展的业务,这是最能代表公司技术优势并有市场潜力的未来的明星。

·减少或取消与内容管理相关的集中于运行和提供于电子市场(e-MarketPlace)平台的一切活动。按照现有的模型,只有个别的零售商/供应商信息是相关的,而这一信息已经被电子交换(e-Xchange)产品理念所涵盖。电子市场(e-MarketPlace)对于目前的零售市场环境仍不具应用前景,实际操作性差,但未来外部各项配套设施齐备后,将可能成为趋势,故现阶段属于问号产品,不鼓励发展,应更集中专注于其核心业务——电子数据交换平台的建设。所以应取消电子市场平台战略和弱化ICP业务,仅集中于目录功能和电子索引(e-index)。

·原有的企业快速上网计划(Quick EC)业务,即为企业提供自主创建网站、并提供主页空间和域名,由于此项业务各家网络公司都在争食着,而且利薄,无法带来更多的财务收入,但未来可以作为CCSN的核心业务的增值部分或客户服务的支撑业务。所以目前应减少或维持对这项业务的投入,或者与其它经营此项业务的公司结成合作伙伴,当客户有需求时,由她们提供网站建设服务。

(1).CCSN产品及特点

CCSN提供以下产品及服务:

·第三方数据交换平台

为企业建立自己业务关系专用网络的基本产品,功能包括:

a.支持多种标准EDI报文和XML数据交换文件,同时为用户设计了更简单的专用报文格式,并可实现各种报文间的转换。

b.完善的伙伴关系管理和报文控制。

c.安全、可靠的交换平台管理。

d.可以控制的用户数量和管理(标准500个用户数)。

e.支持多种通讯协议。

f.支持实时交换与非实时交换。

g.支持SSL层提供的安全协议。

h.支持网上安全认证。

i.报文状态的跟踪。

·CA安全认证产品

·企业快速上网计划

CCSN针对不同的供应商提供四种不同的供应商应用产品

1).WEB型在线销售管理产品

为只有单台计算机没有任何销售及商品管理软件的企业而设计。使其快速地建立网上的销售管理系统,直接同采购方实现商业数据交换及在线的数据管理。功能包括:

推销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统计分析系统。

2).单机销售信息管理产品

为使用CCSN提供的销售管理软件的企业而设计。用于处理网上的数据交换和销售业务管理。可进行在线及离线的数据管理。功能包括:

数据传输、销售管理系统、统计分析系统、系统维护

3).企业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产品

由“单机销售信息管理”产品同第三方开发的供应商内部进、销、存管理系统集成的一个企业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的产品,用于还没有MIS系统的供应商的需要。内部管理包括:

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库房管理、客户管理、财务和统计分析等。

4).系统型接口模块

为已经有先进的局域网络,完善的MIS/ERP系统的现代化的生产供应商而设计,使其局域网与CCSN的零售商单证交换系统连接,实现与零售商或批发商的数据交换。CCSN提供的接口可用于SAP,J.D.E,ORACLE,BAAN,PeopleSoft 等多种ERP系统。

根据上述产品,CCSN为商业企业的应用提供了具体解决方案

零售商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

分销商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

供应商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

CCSN提供的商业企业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零售商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

CCSN零售商单证交换系统通过实现与商业贸易伙伴关系的计算机系统连接,自动处理业务单证的交换和及时的业务联系,使零售企业的后台供应链管理得到整合及优化。CCSN零售商单证交换系统可提供以下功能:

整合采购业务单证交换功能

使企业实现网络的销存信息交换,补单的自动分发和交互式处理,到货单核对处理,退货处理,商品变更单交换及新产品推荐。

零售商MIS/ERP连接模块

连锁店各个卖场内部数据汇总单证处理

可实现网络销存信息汇总,补货产品汇总,到货单汇总,统计数据汇总。

CA安全认证模块

用户办公室-----基于WEB的交互式业务数据处理

提供网络补单确认查询,推荐产品查询,供应商产品查询,业务洽谈,企业信息与管理,单证交换状态跟踪查询。

结算-----可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处理

可进行网络对帐数据处理,付款确认,委托支付。

·分销商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

·供应商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

CCSN产品及服务特点:

·不改变零售商和供应商现有管理模式和业务操作流程

·零售商/供应商内部MIS系统与CCSN网络数据独立运营

·改进零售商系统与外部供应商企业之间的数据传递方式,实现外部数据传输的电子化,有效促进零售商及其供应商企业的E-生产力发展

·减少手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整合零售商各分店的外部资源

·安全、稳定、可靠的信息接入和网络运营(24*7)

·一对多和多对多的网络通信联络

·提供不同单证标准的格式转换接口

(2).CCSN产品定价策略

CCSN产品收费项目有:系统安装费(包括交换地址设置费、端口软件费、单证制作费)、月租金(业务单证交换费、资源占用费、技术支持费、营运维护费),另对供应商加收信息费。

从客户反馈情况表明,零售商和供应商对CCSN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完全相同,零售商对价格较为敏感,是因为零售商的系统安装费相对于供应商要高出许多,而且每月的平台服务费不低,在短期内可能会对零售商造成一定的资金压力,当然长期来说,取得的收益和带来的效益是颇巨的。再从供应商的收费情况来看,虽然供应商收费标准定的较低,但假若与零售商相关联的供应商都能加盟(平均一家零售商有1000家供应商),其产生的规模效应,将是巨大的。所以供应商是否上网应用CCSN系统,有多少数量的供应商,直接影响着的CCSN的发展。

从价格体系中可看出,关键变量是销售量的变化,销售量的变化会同时引起单位变动成本与价格的同时变化,因此对该变量的计算结果是,零售商用户每增加一个,单位变动成本与价格便随之下降4.76%,供应商用户每增加100户,变动成本与价格也随之下降4.76%。

收取供应商的月租金,是CCSN的盈利点。由于商业企业中尤其是大型超市业态中,零售商是主体,对于供应商而言,有完全的市场控制力。基于此,可以以优惠的价格吸引零售商应用CCSN数据交换系统,从而带动其上千家众多的供应商同样应用CCSN系统。 在产品定价方面,采取了灵活多变的价格策略。

对供应商的定价方案,是根据CCSN为供应商提供的不同服务而有所不同。在系统安装费中供应商客户端模块共分四大类:WEB版、单机版、MIS版和电子供应接口模块。对这四种模块收取高低不等的系统安装费。月租金和信息费也是在供应商愿意承受的合理的价格范围内实施,大约200-300元/月。

为了吸引和积极鼓励零售商应用CCSN系统,CCSN还将信息费总额按60%返还给零售商,实现资源共享、双赢。

2.市场发展策略

以发展零售商用户为先期行动重点,充分利用目前商品流通领域的买方市场这种大环境为市场开发战略。通过零售商带动供应商进入CCSN平台,实现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交换。利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平台服务的全部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在此期间达到拥有零售商用户35家,供应商用户8750家的目标;到2005年实现零售商用户60家,供应商用户21000家的战略目标。

第一阶段:

·以超级市场作为进入市场的切入点

·通过零售商的加盟,带进供应商

·在北京选择3-4家大型超级市场,实施市场导入计划

·利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DIO)及GE ECXpress的支持和影响,主攻几个信誉好、有影响力,内部管理系统先进的外商投资的商业企业,以带动整个行业。大商场MIS/ERP系统供应商形成战略合作联盟

第二阶段:

·在获得追加融资后,在其它商业发达地区拓展业务

·向全国大中城市全面市场渗透,并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采用集中差异化战略,为零售商、供应商提供更具个性化的高效能的产品升级服务。

(1). 市场开发计划

2001年目标及战略:

目标:4个大型零售商及1100个供应商

市场战略:

·以销售零售商单证交换系统为主,附带销售相关模块

·重点销售对象是超级市场,通过零售商的加入带进供应商。对零售商实施灵活的价格和付款方式以换取其合作。对供应商制定合理的月租金,以获取最大收入。对零售商以直销为主,辅以战略联盟销售。对供应商要最大限度地获得零售商的支持或通过零售商进行销售

2002目标及战略

目标:20个零售商及5800个供应商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零售商420354560供应商1100580087501350021000

(2). 战略合作计划

·建立合资企业项目(与国际著名公司合作)

营销协议:

1)借助合资方技术上的优势和品牌优势

2)将CCSN产品与合资方软件产品集成

3)相互推荐客户,实现本地化运作;

4)成为合资方软件产品的独家

5)分担营销费用(行业研讨会、展览会)

·与安全软件公司合作

满足客户对安全的需要,确保客户在CCSN数据交换平台上进行交易的安全可靠。根据客户需要向其推荐使用安全认证(CA)产品。

·与MIS软件开发商结盟

以现有定位为基础,一个与现有MIS软件开发商之间的重要的伙伴关系计划将会增加CCSN与零售商签约的机会。为实现与这些软件开发商的合作,必须建立起佣金制度。

(3). 服务支持与培训计划

优质、周到的服务支持与完善的培训计划,是CCSN产品被市场接受与认可的重要保障。CCSN为零售商与供应商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形式各异的售前、售中和售后的培训、指导和技术支持。   具体方案见下表: 项目目的对象时间形式服务支持为零售商和供应商用户提供各类技术上的指导和帮助1、商业企业IT管理部门

2、企业实际操作者短期

长期1、上门免费软件安装、调试

2、定期系统维护

3、在线答疑

4、在线技术指导

5、在线技术讲座

6、咨询热线培训1、提高商业企业用户高层管理者信息化、电子化管理意识

2、使商业企业实际操作者能熟练运用CCSN数据交换系统,尽快胜任新技术、新岗位的需要。1、零售商/供应商中高层管理者

2、企业实际操作者短期

长期1、点到点上门培训(对大客户)

2、组织培训班进行专题培训

3、在线培训(文字、音频、视频)

4、在线研讨会

(4). 公关宣传策略

·目标:增加受众对CCSN的认识度,使供应链管理理念深植人心

A) 定期举办新闻会

B) 在行业会议上公开演讲

在零售业及IT贸易展览会、研讨会上演讲,以树立“零售业专家”的公司形象,

C)组织专题培训班

·目标:建立CEO的:专家“身份,领导层之间的接触

A)公司CEO在与各种行业相关的会议上至少每月讲话1次,提高媒体曝光率,获得更好更多的口碑。

B) 深入企业,拜访客户,与客户保持密切的联系

·目标:树立CCSN商业流通领域供应链优化管理先锋的形象

A)投放纸媒体广告

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大众或商业、经济类专业媒体上投放广告

B)发行CCSN的出版物

月刊或半月刊,报道CCSN商业客户实施电子化供应链管理后取得的收益;国内外供应链管理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中国的商业自动化发展现状;CCSN商业客户市场动向等。

C)参加贸易会展

公司将有选择地参加地方和国家的各类会展。

D) 积极加入行业组织和协会

参加与公司相关的一些组织。这一活动将在本行业内提升对CCSN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并且能获取更多的社会关系和市场机会。 七. 财务计划

1. 财务损益表(略)

2.融资策略

o贷款

银行贷款

抵押,担保

o融资伙伴

风险资本

战略投资商 八. 总结

通过SWOT分析,可清晰地发现,在外部,CCSN面临着一个绝佳的市场发展机会,商业流通领域正面临着同业和国外零售巨头强大而激烈的竞争压力,采用电子化、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业已成为商业企业最迫切的需求。这对CCSN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从内部优势来看,CCSN有着众多具丰富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方面经验的专家,有联合国和中国外经贸部的支持,产品和技术上有着绝对的优势。这是其它竞争者难以企及和望其项背的。同时CCSN也面临着许多压力和困惑。一方面,可能遭遇有雄厚资金支持,目标市场极为相近的竞争对手——A公司的打击。另一方面,由于资金缺口较大,短期债务较高,可能会影响其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

第5篇:采购管理自动化范文

论文摘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对供应链管理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明确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的原理;接着介绍了在供应链环境下第三方物流的内涵、功能特点以及现阶段我国在第三方物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可行性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对供应链环境下第三方物流外包问题的决策过程的分析,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外包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用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和契约理论来解决第三方物流外包决策问题,即自营物流还是物流外包。从核心能力得出影响物流外包决策的一个方面:物流业务的能力层次,不同的能力层次需要不同的外包决策;从契约理论得出物流外包决策的另一个方面:物流市场化程度不同的外包决策不同。核心理论与契约理论相互联系,共同解决了第三方物流外包决策问题。

第一章

引 言

1.1本文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第三方物流越来越成为企业实施物流管理的重要选择。物流投资也成为投资的新热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中国的物流业正经历着高速的发展,但已经到了日渐饱和的发展阶段,然而这种饱和又是相对的,是指的低层次的物流,而高层次的具有供应链管理特征的物流仍然严重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第三方物流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战略决策体系对于提高企业的物流外包决策效率和效果,增进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了解企业需求,加强企业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协作,提高物流现代化水平都有显著的价值。

1.2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文章概述了供应链管理基本原理及运作模式、第三方物流内涵、功能,特别是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从第三方物流外包决策的流程入手,研究企业在实行第三方物流外包时的决策问题,提出判断是否外包的战略决策理论——核心理论、契约理论,全文的主要内容有:

1、通过本文了解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基本原理及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

2、对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进行研究,论述了第三方物流的内涵、功能特点及我国现阶段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

3、提出第三方物流外包的战略决策,从核心理论得出物流外包决策的一个影响因素——物流业务的能力层次,解决本文要解决的问题:自营物流还是物流外包。

4、对“外包的战略决策”作进一步的阐释,从契约理论得出物流外包决策的另一个影响因素——物流市场化程度。

第二章 供应链管理原理及运作模式研究

2.1供应链管理理论

2.1.1供应链的基本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料开始,制造中间品和最终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与服务送到最终用户,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包括一些具体的元素,例如生产计划、原料采购、运输管理、仓库管理和需求管理等。这些功能紧密地集成在一起,使得企业能够高效、及时和赢利地把产品和服务送到最终消费者手中。除了企业内部的功能以外,供应链也涵盖企业外部的一些活动,包括与原料供应商、制造中心、经销商和运输商的合作。它不仅是一条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价值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了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这不同于传统的销售链,而是跨越了企业界限,从扩展企业的新思维出发,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考虑产品竞争力,使其从一种运作性工具上升为一种管理性的方法体系。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供应链管理[1]。所有文献如此标注!

2.1.2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2]

供应链管理是在全球制造出现之后在企业的经营集团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下提出并形成的,它是物流理论的延伸和发展。从整体系统的观点出发,物流管理是指通过对市场到企业及其生产、到供应商的整个过程中物资流与资金流、信息流的协调,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充分实现客户的商品使用价值,供应链管理包括物流管理并把它提高到整体战略的高度,从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物流、商流、信息流和媒介流的统一体系。

供应链是指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最终用户以及其他用户等组成的网络体系。供应链管理则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商流和信息流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其目标是通过业务伙伴之间的密切合作,在恰当的时间(Right Time)、地点(Right Place)和恰当的条件(Right Condition)下,将恰当的产品或服务(Right Product or Service)以恰当的方式(Right Way)和恰当的成本(Right Cost)提供给恰当的客户(Right Customer),即达到“7R”的效果。

2.1.3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供应链管理有三大优势:(1)有效消除重复浪费及不确定性,减少库存总量,创造竞争的成本优势。(2)优化链上成员组合,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创造竞争的时间和空间优势。(3)合作竞争,充分发挥链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整体竞争优势。

2.2供应链管理基本原理及运作模式

纵观我国近几年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状况可以看出,针对供应链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广泛运用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供应链管理的具体方法、手段以及供应链管理支持技术和局部优化技术的偏多,系统研究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基础管理理论却偏少。笔者认为,供应链管理的方法、手段、技术等的研究和应用应该基于正确的管理理论,应该以供应链管理原理为指导。因而,有必要对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

2.2.1供应链管理的原理[3]

(一) 资源横向集成原理。资源横向集成原理揭示的是新经济形势下的一种新思维。该原理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仅靠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自己有限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对企业所提出的要求。企业必须放弃传统的基于纵向思维的管理模式,朝着新型的基于横向思维的管理模式转变。

该原理是供应链管理最基本的原理之一,表明了人们在思维方式上所发生的重大转变。

(二)系统原理。系统原理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物流服务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系统特征主要体现在其整体功能上,这一整体功能是组成供应链的任何一个成员企业都不具有的特定功能,是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功能集成而不是简单叠加。供应链系统的整体功能集中表现在供应链的综合竞争能力上,这种综合竞争能力是任何一个单独的供应链成员企业都不具有的。

(三)多赢互惠原理。多赢互惠原理认为,供应链是相关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而组成的一个利益共同体,其密切合作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是通过一种协商机制,来谋求一种多赢互惠的目标。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将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强调核心企业通过与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强强联合的方式,使每个企业都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在价值增值链上达到多赢互惠的效果。

(四)合作共享原理。合作共享原理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合作,二是共享。合作原理认为,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因而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与此同时,企业必须与全球范围内的在某一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将本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交由合作企业来完成,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供应链系统整体的竞争能力。

(五)需求驱动原理。需求驱动原理认为,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供应链的运作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商品采购订单是在用户需求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的,然后商品采购订单驱动产品制造订单,产品制造订单又驱动原材料(零部件)采购订单,原材料(零部件)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种逐级驱动的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六)快速响应原理。快速响应原理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经济活动的节奏也越来越快,用户在时间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户不但要求企业要按时交货,而且要求的交货期越来越短。因此,企业必须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必须要有很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快速组织产品生产的能力,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

(七)同步运作原理。同步运作原理认为,供应链是不同企业组成的功能网络,其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存在着多种类型,供应链系统运行业绩的好坏取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只有和谐而协调的系统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各方面良好的协调。

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要求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通过同步化的生产计划来解决生产的同步化问题,只有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保持步调一致时,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才能实现。

(八)动态重构原理。动态重构原理认为,供应链是动态的、可重构的。供应链是在一定的时期内,针对某一市场机会,为了适应某一市场需求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当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围绕着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必须能够快速响应,能够进行动态快速重构。

2.2.2供应链系统的运作模式

供应链的基本运作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如果把供应链中物流的方向确定为供应链的方向,那么供应链的两种运作模式可以分别称为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和逆向拉动式运作模式。[4]

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的推动力来自供应链的上游企业,适合于市场需求量很大而且需求稳定的通用型产品,其指导思想是“以生产为中心”。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从产品的功能上讲,能够提供同样产品的企业会越来越多,因而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适用的范围也会越来越窄。用发展的眼光来观察,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柔性较差,快速响应能力不强,不是供应链普遍适用的运作模式。

基于需求驱动原理的供应链运作模式是一种逆向拉动式运作模式,驱动力来源于最终用户,与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是以生产为中心,而逆向拉动式运作模式是以用户为中心。两种不同的运作模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市场环境,有着不同的运作效果。不同的运作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经营理念,由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向逆向拉动式运作模式的转变,反映的是企业所处环境的巨变和管理者思想认识上的重大转变,反映的是经营理念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顾客为中心的”的转变。

在现代信息技术和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的支撑下,以订单来驱动供应链的逆向拉动式运作是一种很好的设想。如前所述,来源于市场需求和供应链下游企业的订单,通过集成化供应链信息系统快速逐级向上驱动,使得供应链系统能够准时响应市场需求,物流速度得以提高,供应链总成本下降,快速反应能力增强,最终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综合竞争能力提高。

第三章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研究

3.1第三方物流基本概念

物流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对从来源地到消费地的货物进行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存储服务。它也是对相关信息进行计划、执行与控制的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传统物流企业(类物流企业)日渐暴露了诸多不足:如“小”(经营规模小)、“少”,(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高素质人才少)、“弱”,(竞争能力弱、融资能力弱)、“散”(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等,它们导致了我国物流业呈现出成本居高不下;周转时间过长;缺货导致延误生产或丢失客户;物资交接不便以致不断发生供货错误、货物损失率高等窘境。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第三方物流蒸蒸日上,其地位、作用日益突出。第三方物流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摆脱了物流的束缚,让企业的精力集中在它的核心业务,有利于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欧洲与美国,第三方物流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专家认为,物流市场中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的数量已经成为该物流市场成熟与否的标志。第三方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一种方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及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对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研究,可以作为我国物流发展水平的一个参考。

3.1.1第三方物流的内涵

第三方物流是传统运输与仓储的一个重要发展。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完成物流运作方式从而完善供应链的过程。第三方就是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是物流专业化的形式,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消费者,主要依靠对象是电子商务,主要特征有:长期性的关系、合伙的关系、公平分享利益以及共同分担风险的关系。第三方物流服务是物流服务提供者,须为托运人的整个物流链提供服务,供求双方可以在协作中建立交易关系或长期合同关系,其它还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诸如短期合同、部分整合或合资经营。第三方物流可以广义地定义为提供运输、仓储,产品配送、财务等服务,是一个新兴的服务领域,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整个世界范围看,世界物流业的发展呈现了社会化的趋势,把企业的物流功能部分或全部给第三方物流公司承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采用第三方物流来策划,管理与运作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

3.1.2第三方物流的功能特点

(1)整合一个以上的物流功能、拥有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和规模经济效益。由于第三方物流对行业特有的敏感性,使得它能更方便地收集到不同物流市场的相关信息、积累大全的相关业务经验;有一套科学的运作模式,建有自己内部的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其运输、分销体系有效地对货物运输全程进行监控,并及时准确地送到客户手中,满足客户需要。对于第三方物流来说,获取信息、付出劳务同样需要成本,但由于它有一定规模的客户群,所以可将成本分摊到多个客户头上,使得单位成本大大降低,准确的信息、全面和周到的服务加上规模优势,使第三方物流比非专业物流公司具有竞争力。

(2) 供应商一般不保有存货。由于第三方物流的存在,使得供应商与分销商的信息传递更为及时、便捷。第三方物流可以通过多渠道网络分销商实现定单生产业务,还可以参与到供应链中,为供应商提供仓储、生产准备、定单处理等服务。让第三方物流经营存货管理,发挥其专业作用,从而达到最经济的目的。

(3)运输设备、仓库等由第三方公司控制,有助于减少资本投入。通过物流外包,企业可以降低对运输设备、仓库和其他物流过程所必需的投资(很多企业都有类物流部门,但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效益也不尽如人意,成本还特别高),从而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人到其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中。企业也可利用第三方物流的客户网络体系拓展其业务,从而减少大量的营销成本获取良好的效果。企业的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同时也为第三方物流带来财富,达到供应链管理的双赢效果。

(4)外部供应商可提供全部的劳动力与管理服务并拥有第三方灵活性,可提供特殊服务,如:存货管理、生产准备、组装、集运等。通常,把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可以使得企业的固定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企业通常向第三方支付服务费用,而不需要自己内部维持物流基础设施来满足这些需求。尤其对于那些业务量呈现季节性变化的公司,外包物流对企业赢利的影响就更为明显。例如,对一家季节性很强的大零售商来说,若要年复一年地在旺季聘用更多的物流和运输管理人员,到淡季再解聘他们是很麻烦、很令人头痛的事情。若和第三方物流结成伙伴关系,并加入其供应链,则这家零售商就不必为业务的季节性变化而引发的种种问题而烦恼。

3.2我国第三方物流

3.2.1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

我国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已初露端倪,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泉”开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并成为当前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与此同时,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已经出现且发展势头极为迅速。其中,在中国从事生产、销售及采购活动的跨国公司和国内优势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发展迅速,成为带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市场基础。

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我国目前已经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储运设施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由铁路 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多个部分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运输线路和场站建设方面以及运输车辆及装备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在仓储设施方面,除运输部门的货运枢纽和场站等仓储设施外,我国商业、物资、外贸、粮食等行业及军队中的仓储设施相对集中,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年投资规模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在信息通讯方面,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光缆为主体,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络,其覆盖范围包括全国地市以上城市和县级市及大部分乡镇,并与世界主要国际信息网络连通。此外一些围绕物流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的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促进了物流效率的提高。 在包装与搬运设施方面,现代包装技术和货物搬运技术在我国已拥有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物流活动中的货物运输的散乱状况和传统的手工搬运方式,并带动了包装、搬运等机械 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物流产业发展正在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深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山东等地政府极为重视本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并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地区物流发展的规划和有关促进政策。其中,深圳市已明确将物流产业作为支持深圳市世纪经济发展的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初步制定了物流产业发展的策略;北京市就物流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物流设施系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和规划。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部、外经贸部等国家有关部门,也从不同角度关注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并积极地研究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5]

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形成了四类企业竞争的格局:一是传统储运转型的物流企业,如中外运、中邮物流、中铁快运、中远物流、中海物流、中国储运、招商局物流等,仍占市场的主导地位;二是新兴民营物流企业,如宝供、大通、大田、宅急送等,市场份额快速上升;三是外资物流企业,如DHL, TNT, EXEL, APL, OOCL等,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四是源自生产流通企业的物流企业,如海尔物流、安得物流等,占市场份额较小。从2004年起,传统企业加快业务重组与资源整合的步伐,新兴企业努力扩大规模和提升水平,外资企业在中国完全开放物流市场前夕加紧在中国抢滩登陆,各类企业的佼佼者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核心能力和服务产品,逐步成长为特定领域的主流企业。

3.2.2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情况并不尽如人意,第三方物流企业想要吸引客户还存在着以下障碍:

(1) 以传统型为主,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陈旧,从物流企业的资本构成看,固定资产占绝大部分。对于部分企业进行行业分析,属于进入成本高、退出成本也高的行业。现代物流的功能是设计、执行以及管理客户供应链中的物流需求,其特点是依据信息和物流专业知识,以最低的成本提供客户需要的物流管理和服务。而我国物流企业仍遵循传统的营销方式,从生产商到批发商到零售商再到消费者,服务内容多数仍停留在仓储、运输、搬运上,很少有物流企业能够做到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经营管理滞后。

(2)条块分割的物流管理和流通体制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打破传统的行业与区域限制,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现代物流行业刚刚起步,因此物流市场管理与行业管理还没有理顺,仍沿用着计划经济时期的部门分割、条块管理体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纵向隶属和管理格局;从各地看,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因此,我国物流发展呈现出明显部门化、区域化特征,工业、商业、物质、交通等各自为政,都在上项目、抢市场,相互间协调性差,造成资源浪费。这种局面也造成了企业物流活动很难达到必须的经济规模和预期的投资回报,致使规模小、势力弱、增长缺乏。

(3)缺乏信息系统开发能力。物流技术有待提高建立一个高速畅通、动态互联的标准化信息系统,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保证其各项职能相互协调并保持高效, 实现与其他企业联盟使得物流服务整体化的必要条件。由于我国的网络普及情况较差,EDI技术还很落后,难以实现不同计算机系统之间数据的传递和交换, 大多数的物流企业信息数据系统都是相互孤立和静态的。智能化、自动化仓库还比较少,仓储系统的整合效能低,信息流通不畅,不能保证随时随地的资产可见,也不能形成对物流服务需求全面及时的了解,更难以达到对物流过程的合理、有效的控制,难以满足货主企业的需求。

(4) 服务质量不高。国外物流企业注重全球化、网络化、多式联运、全方位服务、全球范围的统一服务标准;而国内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服务范围目前仍限于中国境内,网络化的功能较弱。除少数企业以外,大多数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大多数企业还只是被动地按照用户的指令和要求,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仓储和配送,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及深入到企业生产领域进行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物流增值少。

(5) 缺乏专业经营管理人才。企业间的战略同盟使得物流要及时早期介入,不仅参与产品的开发工作,而且了解产品生产计划,为客户制订详尽的物流计划,完成大量的物流作业。这就要求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具备必须的业务知识和专业知识。据美国对其高级物流主管人员的调查表明, 这些人中约91% 的人拥有学士学位,51% 的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获得物流和运输专业硕士学位的占24% 。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发展,物流技术正在不断革新,而缺乏拥有专业物流知识和管理理念的人才是目前我国物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3.2.3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6]

除了高度垄断的行业,单体企业很难改变其所处的市场环境,那么其成功的决定因素就在于如何适应市场环境并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

(1)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加快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引用信息网络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物流服务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物流企业积极利用EDI、互联网等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企业经营网点连接起来。既可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 又可以通过网络与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单位联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7]

(2)强化三类独特的增值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值服务”,其真实含义在内容上具有可扩展性,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增值服务,也包括更深层次的延伸服务,这里所指的更深层次的延伸服务,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成功的关键,指的是三类独特的增值服务— — 客户增值体验、物流解决方案和服务。这三类增值服务相依相存,能为第三方物流企业产生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特色业务,能使企业根据客户需求和具体问题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其实践意义表现在“引导需求,以客户增值体验为中心,以物流解决方案和服务为实现手段,强化增值服务”,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强化这三类独特的增值服务,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重视物流技术研究,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日本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都十分注重研究探索物流配送的新技术、新方法。以不断提高物流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 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日本物流企业中使用的可拆卸式货架、移动式商品条码扫描设备等都是非常方便实用的物流工具,物流配送企业中的商品条码和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非常普遍,实现了商品入库、验收、分拣、出库等物流作业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与控制。既提高了效率,又加强了管理。应该说,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是建立在物流运营的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基础上的,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不仅可拓展物流企业的盈利空间,也使得第三方物流在物流竞争中具有更多的优势,从而促进整个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

(4) 与其它中小企业形成战略联盟。物流联盟就是以第三方物流机构为核心,众多的中小企业签定契约形成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集约化物流伙伴关系。这些中小企业同处商业行业,水平一体化物流管理可使同一行业中多个中小企业在物流方面合作,使分散物流获得规模经济和物流效率。从企业经济效益上看,由于通过物流战略联盟使众多中小企业的集约化运作,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从社会效益来看,由于采用第三方物流机构作为盟主,统筹规划、统一实施。减少了社会物流过程的重复劳动。

(5) 利用网上交易平台,实现电子商务网上营销必须拥有完善的库存和送货管理系统,这些系统便是电子物流管理(e—Logistics)。企业还可以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直接连接客户的数据系统及仓库管理系统(WMS),让管理层能在网上及时监管及规划存货的流转及补充。因此,网上物流管理系统不只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让管理层能有效率地管理其供应链资料,有及时了解掌握最新信息的优势。透过计算机条形码扫描、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桌上计算机货物追踪、仓库管理系统以及互联网等物流管理工具,充分掌握货物在供应链上的流转状况。

(6) 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指当企业与其竞争者提供相同的产品和服务时,只有想办法做到产品和服务的成本长期低于竞争对手,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最终取胜。在生产制造行业,往往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扩大生产规模来分摊管理成本和资本投入,以获得成本上的竞争优势。而在第三方物流领域。则必须通过建立一个高效的物流操作平台来分摊管理信息系统成本。在一个高效的物流操作平台上,当加入一个相同需求的客户时,其对固定成本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自然具有成本竞争优势。

(7) 集中化战略和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就是把企业的注意力和资源集中在一个有限的领域,这主要是基于不同的领域在物流需求上会有所不同。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所在及所处的外部环境,确定一个或几个重点领域,集中企业资源,打开业务突破口。

(8) 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战略联盟。物流企业战略联盟指两个或多个物流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开拓新市场等特定战略目标而签订的长期互利的协定关系,联盟企业分享约定的资源和能力。物流服务由于运作的复杂性,加之一个企业的物流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某一单一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往往难以满足物流服务的全球化与综合化发展需要,难以实现物流运作整体的有效控制与管理。难以实现物流全过程的价值和经营行为的最优化,难以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物流服务,也无法给客户带来较高的满意度。通过与相关物流企业间战略结盟,可以使物流企业在未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资的情况下,利用伙伴企业的物流服务资源,增加物流服务品种,扩大物流服务的地理覆盖面。

3.3供应链与第三方物流的密切关系

在供应链上虽然整条供应链是相互联系的,但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是相对独立的,都有自己的灵性,所以供应链又具有相对不稳定性。由于供应链上各企业都围绕赢利这个共同的目标,所以主干供应链又相对稳定。所有商家都在不断地进行开发潜在客户、巩固新客户、稳固老客户的运作,就使得整条供应链变得复杂化,管理难度加大。第三方物流融入供应链,不但降低了整条供应链的成本,提高了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解决了供应链中各客户间的企业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问题,还创造提高了企业的美誉度,这使得第三方物流无形中成为企业及整条供应链的另一种核心竞争力,达到“7R”的效果。所以通过第三方物流自身拥有的市场知识、网络渠道、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先天优势的优势,可把原本复杂的供应链变得简明化,还可对整条供应链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最终使供应链的组成走向稳定化,供应链管理走向有序化。

供应链理论改变了企业之间的供求模式,引起企业间相关物流形态的变化。第三方物流是企业之间物流活动的枢纽,是众多供应链的交汇点,所以在供应链理论的推行中应高度重视第三方物流的作用。

第四章 第三方物流外包战略决策流程分析

4.1外包的基本概念

我国的物流业正面临着高速发展,从日渐饱和到总量过剩的发展阶段,但这种饱和又是相对的,是指的低层次的物流,而高层次的具有供应链管理特征的物流仍然严重不足。现阶段,市场上物流企业遍地开花,许多货主企业在外包问题上徘徊不定。在这种情况下以货主企业的角度来考察在供应链环境下的第三方物流需求、影响因素、战略决策、实施控制对于提高货主企业的物流外包决策效率和效果,增进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了解货主企业需求,加强货主企业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协作,增加第三方物流竞争力,提高我国的物流现代化水平都有显著的意义。

20世纪8O~ 9O年代,为应对剧烈的市场环境变化,企业纷纷采取“外包”战略。“外包” 最先的书面来源于Prahaoad和Hamel的论文“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意指基于契约将公司内部的非核心职能或任务外包给其他企业或组织。通过实施外包战略,公司可以集中资源以最大限度发挥本企业的核心优势,通过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正如美国管理学家James Quinne指出,“在过去,外包被认为是企业的一种劣势,但是现在,外包却可能是智慧型企业运作的关键”。[8]

9O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生产制造领域的普遍运用,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和准时制生产方式等先进制造理念不断涌现。按照供应链管理的精髓,考虑自身物流运作的水平、能力和成本,制造业和商业都纷纷将自己的物流业务外包给外部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实施物流外包战略,如瑞士的雀巢公司在世界各地拥有495家工厂,但它几乎所有产品的包装业务都要由其他公司来完成,而宝洁公司则将其在华的物流全权委托给深圳宝供物流公司。

目前,物流外包己经不再被看作是简单的买进行为,它应是组织的战略决策,能够提高整个组织的绩效。一般认为物流外包的优势主要是提高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物流外包通常给企业带来成本优势,因为物流外包能减少设备投资,使固定成本减少,尤其是在短期内能降低成本;物流外包使企业从供应商、客户以及专家那里得到及时的信息,从而迅速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使企业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将边缘性的物流业务外包,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核心能力。另外,物流外包可以刺激潜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而能提高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物流外包的劣势:过分依赖外包,会降低企业的创新能力;外包伙伴可能会学习和掌握相关核心知识,从而撇开外包商,自己进行生产制造,间接降低了外包商自己的竞争力;外包伙伴过多,可能会导致交易成本重复。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外包作为一种战略抉择,强调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相协调,这需要物流外包双方进行卓有成效的协作工作:只有建立了合理、完善的决策体系才能使物流外包尽其利而避其害。

4.2第三方物流外包的决策流程

N

N

Y

N

Y

Y

完整外包

技术、人力等调整

选择性外包

物流外包决策流程图

从这个流程可以看出第三方物流外包决策要考虑自营物流还是物流外包,要考虑物流外包的原因、障碍因素、决策标准和决策程序以解决是否应该外包物流,整体性物流外包还是选择性物流外包的问题,这是第三方物流外包的核心问题和前提,只有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外包下一步战略结盟的思考,如果判断错误,即使战略联盟再完善也无法改变企业决策失败的命运。

下面主要从核心能力理论和契约理论出发来解答物流自营还是外包的问题:

4.3物流外包的内因分析

究竟什么使一个企业能够创造出公认的独特和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究竟怎样一个企业才能年复一年,数十年如一日的开发出和他们时代完美符合的产品和服务?一个管理文献中的流行理论是:这个组织能够比其它组织更好的理解和开发他们的核心能力。

4.3.1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自从Prahalad和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把企业“核心能力”一词首次提出以来,“核心能力”随即成为当今国际工商管理界最热门的名词。企业培育和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这一观点己经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者和工商管理实践者的共识。在影响物流外包的因素中,我们认为它既是物流外包的内因,又是物流外包的动力,在当今的管理实践中它还是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对于什么是企业的核心能力,目前引用比较广泛的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原始概念的提出者Prahalad和Hamel的解释,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另一种是美国麦肯锡咨询企业的解释:“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

从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强调了核心能力是知识和技能的结合,核心能力具有整合性。同时,后者还进一步把核心能力与“世界一流水平”联系起来,使核心能力的概念具有更深的内涵,体现了核心能力的最终价值取向。这种“世界一流水平”的观点凸现了核心能力的市场竞争性,即核心能力必须给企业带来超强的竞争优势。

Prahalad和Hamel在探讨核心能力时用到了这样一个比喻,将企业看作一棵果树,企业的最终产品是果实,最终服务是叶子,结合产品和服务的战略业务单位(SUB)是树枝,核心产品是树干,它支撑了战略业务部门和最终产品,而支持核心产品的核心能力就是树根。这个比喻形象地反映出核心能力不像核心产品,它不是独立销售的服务或商品而是一种隐身于其后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是一种无形资产和智力资本。

4.3.2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

尽管上述对核心能力的论述有所不同,但这些论述都总结和突出了核心能力的以下5个特征,对这些特性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它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作用。

(1)核心能力应当具有整合性。

核心能力是扎根于组织之中的、在企业长期经营运作中形成的企业整合性知识资产。这种知识资产能够通过协调企业各种资源用途,使企业获得超越平均利润率的超额利润。

(2)核心能力应当是异质的。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即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至少暂时不具备),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和效率差异性。

(3)核心能力应当具有扩展性。核心能力能够把核心技术扩展到各种最终产品上。由于扩展性的存在,企业可以利用核心能力来延伸技术、延伸产品和延伸市场,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核心能力的辐射性是企业从事多元化经营的动因,而核心能力也应是多元化经营的战略重点。

(4)核心能力应当不易复制。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深深打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它具有自我保护的特性,其独特的路径依赖使其他竞争者无法通过简单仿制而获得。因此,它是企业专有的、能够使企业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

(5).核心能力应当是有价值的。核心能力应当提高企业的效率,能够帮助企业在价值创造和降低成本方面比它的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而且还要能给客户带来更大的他所看重的价值。

4.3.3企业核心能力的战略价值

之所以将核心能力放在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性的地位上,是因为物流外包显然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而核心能力具有非常显著的战略价值。

战略有很多种定义,但都含有这一条:它是一个企业为了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的一种努力。一个企业只有做到与众不同才能获得竞争优势。成功是以独特战略为基础的。成功可以被认为是有能力获得超常的利润,而不是仅仅活在竞争的产业中。只有有能力避免这种独特性被模仿才能获得持续的成功。不同于传统战略计划方法将外部环境作为企业战略的决定因素,核心能力方法认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企业的内部,即企业的资源、能力和专长。企业战略选择不是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制约,而是受制于自身的核心能力,在相关的核心能力基础上,企业才能抓住外部的机会。所以我们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具有以下3大战略价值:

(1)核心能力理论是基于实践的理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企业案例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较好地解释了企业竞争、超额利润等问题以及许多大企业的战略行为,尤其是跨国企业的战略行为,为参与跨国经营的企业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锐利武器。管理实践开始转向对企业内部能力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

(2)核心能力理论是对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的修正。以核心能力理论为依托的竞争优势由于具有企业自身的特色和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特点,能够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的提出使竞争优势的概念更加完善。

(3)核心能力具有外展性和辐射性,可以被用来延伸技术、延伸产品和延伸市场,使企业战略不再局限于某一产业,能够在多领域实施战略。核心能力理论也成为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指导核心。

4.3.4物流业务能力层次[9]

在以往的基于核心能力的第三方物流外包的研究中,总有这样一种倾向,货主企业的物流业务要么具有核心能力,要么就是不具有核心能力。如果物流业务具有核心能力就要自营,而不具有核心能力时,有一些学者认为物流业务应该外包[10],有一些学者认为还应该考虑其它的因素再来定夺是否将之外包。[11]这种倾向实际上是把企业运作物流业务的能力简单的分为具有和不具有核心能力两大类。而我认为,企业的业务所具有的能力是分层次的,对于处在不同层次上的能力,对于业务外包具有不同的要求。依据能力所具备的核心能力特性(整合性、异质性、扩展性、不易复制性、有价值性)的程度及这种能力使业务的卓越程度(竞争优势),我认为物流业务所具有的能力可以分为4个层次:

(1)核心能力。这也是以往学者讨论最多的一个层次,它完全具有核心能力的各种特性,并能使业务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拥有核心能力的业务没有外包的动力。

(2)基本能力。这种能力拥有一部分核心能力的特性,但是并不足以使业务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拥有基本能力的业务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与具有该业务的其他企业的平均水平相当,既不会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也不会使企业处于劣势。具有基本能力的业务的外包动力不大。

(3)劣势能力。这种能力具有很少的核心能力的特性,使业务处在一种不利的竞争地位上。具有劣势能力的业务和具有该业务的其他企业的平均水平相比,在竞争中处在劣势地位。具有劣势能力的业务具有较高的外包动力。

(4)能力缺失。这是一种极限情况,企业根本没有使这种业务运行的能力。除了外包之外,企业没有其它选择。

企业能力层次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指企业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和从事相同业务的其它企业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的平均水平相比得出的相对指标。它随着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的增强而升高,随着其它企业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的增强而下降。

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要想使自己发展壮大,要想使物流自营企业将它们的物流外包出来,就一定要增加自己在物流业务上的知识和能力,使自己处在核心能力的层次,从而降低物流自营企业的物流业务能力层次。PatrickM. Byrne认为当前的第三方物流集中在仓储、出厂运输和入厂运输上,新的服务正在出现,例如采购管理、订单执行管理、培训和产品售后服务与质量保证等。[12]这些新的服务实际上正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致力于提高自身能力的体现。只有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才能形成能力差异,促使物流自营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出来。

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是一种针对所有企业的服务,所以无论物流自营企业的物流业务处在哪种能力层次上,一旦外包出去,获得的将是市场上统一的服务,这种服务使企业所具有的竞争力和企业的能力层次为基本能力时相同。所以对于在物流业务上缺乏知识和技能的货主企业而言,将物流外包出去可以使自己的物流业务达到基本能力层次,避免因物流业务缺乏能力而影响到企业的核心能力的发挥。

4.3.5企业核心能力—物流外包决策的内因

相对于物流外包,物流自营可以看作是一种多角化战略。物流活动具有的能力层次越低,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而进行调整和变革所需做出的努力也就越大。成功的物流自营这种多角化战略建立在企业具有在物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核心能力基础之上。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物流自营就好比自己孩子自己管,要想孩子健康成长,当然得教子有方。我认为这个“方”正是能力的体现,如果没有教子的“方”,还不如将孩子让别人来教,自己无非出点学费而已,这总比把自己培养成教育专家来得成本低。当然,如果自己就是教育专家或者自己想成为教育专家,那就没有必要再请老师了,毕竟自己教连学费都省了。

从核心能力理论来看,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核心能力之上的,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核心能力,这些不同的核心能力决定了企业在那些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这些方面也就决定了企业经营的范围和领域。由于核心能力是长期的积累性学习、路经依赖和不可还原性投资的结果,只有在物流活动具有高的能力层次时,才能大量运用原有的核心能力,对少数不具备的核心能力通过培育和开发。这样,物流自营的成本就会较低,投入产出周期较短,成功率高,而且由于可以广泛地运用现有的核心能力,可以充分获取现有核心能力的租金,得到较好的投资回报率。例如,沃尔玛建立和管理自己的配送中心,卡特皮勒也自行完成零部的供应工作。这些都是他们的核心能力所及,能够建立起竞争优势,外包自然就没有必要了。

当企业的物流业务具备的能力是劣势能力甚至是能力缺失时,物流自营就不是好的选择了。在这种情形下,由于没有核心能力也就没有了竞争优势,而且由于核心能力的仿制障碍,企业开发核心能力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而且能否开发出核心能力也非定数。所以这种没有核心能力支持的物流自营开发周期长,而且成功率低,物流外包就是很好的选择了。[13]例如,宝洁、海信等都将自己的大部分物流运作移交给了外部供应商。

总之,依据核心能力理论,只有物流业务具有较高的能力层次,具有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至少不应是处于竞争劣势上,企业才应该物流自营。否则,不管企业持有多少物流资源,只要物流业务处在较低的能力层次上,勉强自营物流业务反而会使自己成本增加,服务水平降低,甚至于只要不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物流业务仅仅是削减成本的手段和支持,企业就应该外包物流。

在现在的中国,约70%的企业实施物流自营。尤其是,还有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如TCL、美的、科龙等号称要拿出几个亿来自己做物流。而据美国某机构对美国制造业500家大企业的调查,2002年65%的企业将国内物流实施外包,如果加上国际物流,则约70%的企业实施了外包,且外包期限一般不低于5年。这种与国际潮流背道而驰的物流运作模式凸显出在我国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实施物流外包的迫切性。

4.4物流外包的外因分析

4.4.1 契约理论的基本概念

契约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之一。所有的社会经济关系都可以说成是一种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契约关系,包括长期与短期契约。双方合作人由于是经济人,或社会复杂人,都有机会主义,利己主义,这又会影响契约的顺利进行。契约理论就是研究所有存在契约关系的场景的一般和特殊情况,从理论上进行抽象研究,并给出合理的解释。[14]

对于企业规模,以科斯为代表的企业契约理论认为如果以企业体制代替市场体制能够带来成本的节省,那么企业规模就会扩大;当市场组织生产的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的管理成本相等时,企业规模的扩大就会停止。物流业务外包还是自营的选择问题本质上是市场体制与企业体制的选择问题,问题答案取决于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的管理成本和通过市场组织生产的市场交易成本的比较关系。只有在市场组织生产的市场交易成本较低时,将业务外包才是合理选择。

4.4.2市场体制和企业体制选择的影响因素

科斯认为,市场组织生产的市场交易成本产生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市场交易成本产生于以下活动:一是搜寻有关商品的价格、质量信息和潜在买者或卖者行为方面信息所花费的成本。二是签订合同的成本以及在对方违约后寻求法律救济索求赔偿的成本。这些活动的成本就构成了交易成本,这些活动成本的高低就决定了交易成本的高低。企业契约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威廉姆森对企业成长边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市场体制和企业体制都存在两种费用,即生产费用和组织管理费用。生产费用是指生产单位从技术和产量的方面采用市场或企业体制的方法实现联系所形成的费用,组织管理费用是指生产单位从组织管理方面考虑采用市场或企业体制的方法实现联系所形成的费用。市场机制在成本控制方面占有优势,如市场可以产生高能刺激,它比内部组织更能有效地限制“官僚失灵”现象,市场可以加和需求从而实现规模经济;而企业拥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治理手段,有助于克服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以及市场上的不确定性,还有利于消除信息压缩的现象。

威廉姆森认为资产的专用性是市场体制与企业体制选择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对于组织管理费用,当资产的专用性低时,交易伙伴所需要交流的信息比较少,不确定程度低,交易对契约的完备性和控制强度要求低,市场的组织管理费用就比较低。而随着资产专用性的增加,交易对契约的完备性和控制强度要求越来越高,交易成本就会变的高昂起来并达到企业体制下的组织管理成本,如果资产专用性继续增加,企业体制的组织管理成本将低于市场体制的组织管理成本。对于生产成本,当资产专用性越低,通过市场加总需求获得的规模效益就越高,企业体制下的生产成本就会显著的高于市场体制下的生产成本;资产专用性越高,这种规模效益就越低,市场体制相对于企业体制的生产成本优势就越小:在专用性为无限大时,这种规模效益就会消失,两种体制的生产成本趋于一致。

资产的专用性是从业务自身特性出发来考虑两种体制下的成本差别的,反映了采用市场体制也就是外包的业务本身的内在可能性。实际上采用市场体制是否能使总成本下降还要考虑外在条件,也就是该业务的市场化发展阶段。它不仅对于生产成本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于市场体制下的组织管理成本也有很大的影响。虽然这种业务的资产专用性很低,但是如果该业务处于市场化早期,那么提供该业务的企业就会比较少,对于生产成本而言,通过市场加总需求获得的规模效益就很低,市场体制相对于企业体制的生产成本优势就很小。对于组织管理成本而言,会导致供应商的搜索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往往会很严重,成交价格不确定,交易双方往往投入很大的精力来讨价还价,致使讨价还价的成本高。业务交易的规范化程度较低,为了减少事后的机会主义行为,人们在交易时对契约的完备性和控制强度要求高,致使谈判和契约签订后执行的成本高昂,甚至于能够提供合适的业务的企业根本就不存在,市场体制也就只能停留在讨论中而无法实现,企业体制成为唯一的选择。而在该业务的市场化发展到成熟阶段后,提供该业务的众多企业往往会展开激烈的竞争,市场行为成熟规范,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得到缓解,能够使交易成本得到显著的下降。

4.4.3物流市场化程度——物流外包决策的外因

对于市场体制和企业体制选择的这两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一个指标来反映,那就是业务市场化程度,也就是说业务市场化程度可以反映出市场体制与企业体制下的成本高低情况。以业务市场化程度作为这两个影响因素的衡量指标是基于以下考虑:

(1)业务市场化程度是影响市场体制总费用的直接原因。业务市场化程度越高,一方面市场体制的组织管理费用就会下降,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加总需求获得的规模效益就越高,使得市场体制下的生产费用降低。

(2)业务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反映了资本专用性的高低。在市场化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业务市场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受制于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越低,采用市场体制的需求就越大,而在市场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必然供给也越大。需求和供给的增加自然使业务市场化程度增加。

(3)业务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反映了业务市场化发展阶段的高低。很显然,在一定的资产专用性条件下,业务市场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受制于业务市场化发展阶段,发展阶段越高业务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接近在该资产专用性条件下市场化程度的极限值。

(4)业务市场化程度在受资产专用性约束的同时,还推动着资产向通用化发展。业务市场化程度越高,投入于该业务市场的人、财、物资源越多,这种资源会推动该业务的知识和技术的进步,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必然能够进一步降低资产的专用性。

所以以交易成本理论来衡量是否外包实际上也就是要求我们要判断业务市场化程度,业务市场化程度低的业务在谈判和交易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高昂的交易成本,这不仅增加了货主企业的成本,而且这种交易成本将附加到供应链的成本中,从而将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效益。因此这种外包采用市场体制的成本将高于采用企业体制的成本,企业体制才是这种业务的合理选择。而业务市场化程度高的业务才是业务外包的首选。

就物流这种业务而言,物流市场化程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评定:

(1)经济市场化程度。经济市场化高度成熟是物流市场化程度高的重要条件,经济市场化程度越低,采用市场化体制的物流外包就会受到越多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会使物流外包的费用大大增加。例如,2003年7月12日,上海大众和汽车物流服务商安吉天地签下了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合同。在零部件物流整合过程中遇到了对原有分供方整合的最大难题,从头参加了上海大众项目的徐跃峰说:“最大的一个阻力来自原先的物流服务商对我们的挑战。要知道,原先大众有多少供应商就会有多少家物流分供方,而现在既然要让安吉天地来做总承包商,其他分供方在数量上就会有很大的消减。这个消减的过程异常困难。”[15]因为这些物流服务商有些是政府所属企业,问题的解决需要艰难的谈判和政府高层的协调才能解决,这些谈判和协调大大增加了交易费用。而这正是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结果。

(2)供应商的数量和规模。只有市场上供应商的数量和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市场上的竞争才能激烈,才能推动市场的规范,降低交易成本。

(3)差异化业务的供给。低层次同质性的市场供给并不总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特别在物流市场上,单纯的库存、运输服务往往并不能满足外包企业的需求,需求总是多样的,差异化的。差异化业务供给的发达是物流市场化程度高的重要标志。

(4)市场规范的完善。市场规范不完善会导致企业间沟通的困难,只有在健全的道德、法规和各项制度完善的条件下,才能降低这种困难,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5)业务对接能力。业务外包之后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业务对接,协同运作。这在供需双方的信息系统对接上的问题更为突出。由于各个企业采用的信息系统千差万别,既有外购的,又有自己开发的,还有许多是定制的。高的物流市场化程度应该能够具有高的业务对接能力,满足各种客户的需求。

4.4.4契约理论——核心能力的补充

核心能力理论提供了一个阐述企业能力差异的框架,代表了战略管理的最新发展,对企业战略管理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核心能力理论指出,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企业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然而实践告诉我们,并非企业所有的优势能力都能够成为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也只有跟一定的企业载体和一定的制度条件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战略要求,在企业处于较低层次的经营阶段时,重要的是基本能力的积累而非盲目的设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还需要适应企业外部环境,在相关的核心能力基础上抓住外部机会。

单一从契约理论出发,常常会将核心能力部分的业务外包出去,只因为当前企业内部交易还不如外部交易,但这样全面外包的后果是企业失去核心能力,例如以通用电气、摩托罗拉为例,在70, 80年代选择退出彩电业,因为它们已经想不出新产品的主意,而认为该行业已经成熟,这些企业未能分清剥离该业务与摧毁其以图像为基础的核心能力的区别。它们不仅退出了电视行业,而且关上了依赖于以图像为基础的核心能力的全部将来机会的大门。所以虽然契约理论在物流外包中很重要,但是一定要在核心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

对于物流外包决策而言,也就是一定要以物流业务的能力层次作为物流外包决策的核心理论和最重要的决策依据,同时又要考虑物流的市场化程度,使物流外包与企业所处的物流市场化程度相适应。

4.5物流外包决策的两个方面的联系

在物流外包的决策理论中,核心能力理论和契约理论是有显著的差别的,一个强调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谋求企业的长久竞争优势,一个强调跟一定的企业载体和一定的制度条件相结合,谋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但正如Langlois和Foss (1996)等人认为的那样,企业的能力理论与契约理论是可以“兼容”的[16]。而且只有将这两个理论结合起来才能既使物流外包决策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能力,同时又使物流外部决策合乎一定的社会外部条件。

从核心能力我们可以看到物流外包决策的一个方面:企业的物流业务的能力层次。不同的能力层次需要不同的外包决策,只有企业的物流业务处在较低的能力层次上,企业自营物流由于能力的缺失,导致物流环节的低效率甚至于不能满足企业其它业务的需要,企业才有将物流外包出去的内在动力。在全球化、需求的顾客化和变化的常态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社会中,要谋取长期的利润必须保持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市场份额的维持与扩大则依赖于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企业竞争优势的维持则根源于企业核心能力,所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在处理物流外包时必须将核心能力理论作为首要理论和问题的核心。能力层次作为反映核心能力的一种重要指标在物流外包中也就成为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从契约理论我们可以看到物流外包决策的另一个方面:物流市场化程度。不同的物流市场化程度反映了企业在物流外包决策中面对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在物流业务方面的资产专用性。像中国这样物流市场化程度处在中物流市场化程度的国家里,物流市场化程度仍然对物流外包决策有巨大的约束作用。即使是像欧美日这些物流比较发达的国家,虽然他们处在高物流市场化程度阶段,但其物流市场化程度仍然还在发展,市场体制下的总费用仍在不断下降中,物流市场化程度离及至仍有距离。所以即使是欧美日这些高物流市场化程度国家的企业在物流外包决策时也必须将物流市场化程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维度,而像中国这样的中低物流市场化程度的国家企业更得将物流市场化程度作为一个重要标准,当然,对于那些经营范围横跨多种物流市场化程度的跨国企业而言,物流市场化程度更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

在企业物流业务的能力层次为基本能力时,如果物流市场化程度为高物流市场化程度,外包虽然不会改变企业自身的物流业务能力层次,但是由于市场体制与企业体制相比可以为企业带来成本的节省,所以物流外包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如果物流市场化程度为中物流市场化程度,外包既不会改变能力层次,也不会改变成本的大小,所以企业选择自营还是外包物流都没有多大的影响;如果物流市场化程度为低于中物流市场化程度时,外包不仅不会带来能力层次的改变,而且由于市场体制与企业体制相比会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所以物流自营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结论

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市场己经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基础作用,而且物流市场发展迅猛,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的物流市场化程度整体上是处在接近于中等物流市场化成熟度,但由于中国的物流市场发展极不均衡,所以对于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物流需求甚至于物流市场化程度还处于较低的程度。通过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要想使自己发展壮大,要想使物流自营企业将它们的物流外包出来,就一定要增加自己在物流业务上的知识和能力,提高企业自身的素质;

2、物流外包决策的内因是企业核心能力,依据核心能力理论,只有物流业务具有较高的能力层次,具有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才应该物流自营。

3、物流外包的外在条件是物流市场化程度,只有在市场组织生产的市场交易成本较低时,将业务外包才是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 赵林.基于资源的供应链管理决策模式研究[J]. 物流技术,2003, (11) :28-29.

[2] 董立.第三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战略分析[J]. 中国物资流通 ,2001, (14) :18-20.

[3] 聂茂林.供应链管理原理及运作模式研究[J]. 企业经济,2005, (5) :53-54.

[4] 马士华、林勇. 供应链管理[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6-98.

[5] 郭建河.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研究 [J]. 企业技术开发 ,2005, (12) :91-93.

[6] 郑海浪.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战略[J] .商品储运与养护 , 2004, 26(5):1-5.

[7] 钱磊.解剖第三方物流信息化[J] . 软件世界,2005, (7) : 49-51.

[8] 刘小群、马士华,供应链管理下物流外包的协作机制及其实现[J].管理学报. 2005,2(4):426-429.

[9] 徐建.第三方物流外包决策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4年6月

[10]尼古莱.J.福斯等编,李东红译. 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 [M]. 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11]姚小涛,席酉民. 企业契约理论的局限性与企业边界的重新界定[J]. 南开管理评论. 2002,5(5):36-38.

[12]方军雄,李雪颖.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业绩考评方格 [J]. 人力资源管理技术. 2001, (12) :41-44.

[13]山红梅. 客户外包物流服务的障碍因素分析及其营销策略[J]. 商业经济文粹. 2004, (12) :66-68.

[14] Jeffery A. Thompson, David W. Hart.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A Nano-Level Perspective on Social Contract Theor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Press,2006 , 102: 0167-4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