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欧姆定律知识梳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导学案;环节;教学
【课前预习】
此部分由两个环节组成。
第一个环节:预设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即学生在不需教师指导和同学互助的前提下借助课本独立完成,以达到大体了解本节知识的目的。所以,设置的问题必须全部来自课本,但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对课本重点知识进行提炼,空格不宜过长,一般以填入2~4个关键字为主。问题设置不宜有难度,只要学生认真读完课本就可以知道答案,换言之,学生可以在课本上按照上下文的意思找到答案。如:“欧姆定律”可设计:欧姆定律内容是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____,跟导体的电阻成____;公式I=________。
第二个环节:需设置1~2个涉及关键性知识的思考题(可适当穿插在基础知识之间),思考题要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和趣味性,最好是与生活或社会热点有关联的问题。如:在“欧姆定律”一节设计:公式R=U/I与I=U/R的物理意义相同吗?
【分组讨论】
此即课堂学习的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设置基础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技能。本部分内容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最好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所设置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紧扣本节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并作为下一阶段的知识储备而设问。如:“欧姆定律”的问题设计:在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的关系时,若将导体换成晶体二极管,此时导体中的电流还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吗?
【课堂导学】
此即课堂学习的第三阶段。学生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已经基本了解了本节内容,但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本阶段主要以例题讲解为主,所选例题要求具有代表性,一般以2~4道为宜,这些例题基本覆盖本节重、难点内容。如:“在“电势差”教学中设计3道题:①电势差的说法正误判断;②点电荷在电场中移动问题;③电势的高低判断。
解析侧重基本方法,不要求新奇的解法,以巩固本节知识为主要目的。通过对例题的学习,明确告诉学生的是什么,解题最重要的方法一定要详细总结出来。
【课堂展示】
紧跟每道重点探究例题后,根据本节重难点设置习题,要求学生在学会例题解法的基础上就能完成。难度保持和例题相当,与课堂导学内容相近。这里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课后拓展】
针对本节内容,拓展一些常见的考查方式、预测可能会出现的考查方式。可以以高考题为例但内容不能超前,没有合适的高考题,可以原创或改编一些较新的题目,拒绝现成题和旧题。试题选择题型4道,填空或探究题型2道。如:“欧姆定律”设计为:①欧姆定律适用性;②图像中最大电阻的判断;③同一导体中的电流、电压比例关系;④不同导体中的电流、电压比例关系;⑤计算温度对用电器电压的影响;⑥计算金属导体的电流和电阻。
化学老师个人工作计划1
从本学期的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可以看出,化学试卷由以往的六页纸变成了八页纸,虽然总的题目数基本不变,但是总的量变大了。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阅读资料、图像、表格、实验探究等信息时,能有效抓住题目中有价值的内容,学会分析、理解题目的意图,并能与自己学习过的基础知识有效结合,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仅是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只有不断进步,学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首先,态度决定一切。
学生的态度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态度,决定了学生对待学习的方法、对待学习的认真程度、对学习成果的在意程度等。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又有一部分源于教师的态度。如果教师本身不积极,那么学生也不会有多积极,教师的态度不认真,学生也不见得有多认真。所以,教师的态度,对学生学习态度有直接影响。
想要转变学生学习的态度,教师从自身做起,从每一节课做起。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编写习题,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备课时不仅要备上课的内容,更要备学生,比如学生的能力、学生的情况等。除此之外,课后反思也很重要,教师只有认真反思,才能找出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其次,不断学习知识。
俗话说的好,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如果自己只有一杯水,教师与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相差无几,教学难免捉襟见肘。但是随着信息不断的变幻,对事物的认识不断的加深,如果我们教师不学习的话,还是固守自己曾经掌握的知识,那么,教师的那桶水还能不能倒给学生一杯水,值得进行反思。作为教师,自己学过的知识毕竟有限,只有不断学习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才能让这桶水里不断涌出清泉。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老师要有更扎实的基本功以及过硬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这个变化频繁的时代。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坚持自己学习的态度,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坚持不断学习知识,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用知识来培育祖国的下一代。让学习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让学习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
化学老师个人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我们带着希望和憧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本学期理化生教研组将继续在“课改”新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齐心协力,落实好学校制定给我组的各项工作,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使每位教师在科研的同时提炼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帮助学生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同时,使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学生分析
本人所教学学科共有两个班,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xx%,学习发展生占27%。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中等生所占比例不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产生严重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九年级才接触化学,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体系的第一个特点是分散难点,梯度合理,又突出重点。以学生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水、空气、溶液,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
第二个特点,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以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每一块中都有有许多学生实验和实验探究,同时又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目标任务
1、 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 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5、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五、方法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2、备课、上课要抓重点,把握本质。在平日的备课、上课中要把握好本质的东西,
3、在平日讲课中学会对比。
4、讲究“巧练”
5、在平日要注意化学实验。
6、跟踪检查。
7、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
化学老师个人工作计划3
一:教学指导思想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各学科都在实施新课改,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新课改促使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发生革命性转变,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初中物理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现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是当前物理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障碍。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作为教师应树立一切为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学生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的几个班通过上学期期末考试看,每个班的学生成绩差距大,好成绩的学生少,学空生较多,上课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有极个别学生上课不听课,课后不做作业,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就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学生的思维,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教学时间共计二十二周,除去节假日,实际授课二十一周,教学时间紧张,教学任务繁重。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从第十三章到第十八章共计六章,前两章为热学内容,后四为电学内容,这些内容比较抽象,特别是电路图分析对学生更是困难。
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内容有: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热机、热机的效率、能量守恒定律。这些内容是在学习了机械能的基础上,把能量的研究扩展到内能。教材首先介绍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通过扩散现象引出热运动的概念,在分子动理论的基础上说明内能是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通过实验说明热传递和做功都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并引出热量和比热容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加深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教材列出比热容表,让同学们知道水的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要求同学们能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内能的利用教材中重点讲了热机的例子介绍热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最后给出了能量守恒定律,这一节是对本章及以前所有的物理知识从能量观点进行的一次综合。
第十五章的教学内容是学习电学概念和规律的基础,生活中又经常用到,所以在讲解知识技能的同时,特别应该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教材尽可能多的联系是实际,提倡多动手,由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相似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它们在电路中的基本规律是本章的核心。
第十六章主要学习电压和电阻。“电压、电阻”是初中电学的重要内容,是学习电学基本规律的必备知识。本章是在学习“电流和电路”知识的基础上对电学知识学习的深入,是进一步落实课标标准,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必然要求。电压是电学三大基本概念之一,是学习欧姆定律的前提和基础,电压表的使用和变阻器的使用又是学生探究电学基本规律,进行后续电学知识学习的保障。
第十七章主要学习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初中电学知识的基础和重点,处于电学的核心地位。欧姆定律是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关系的体现,也是学习下一章“电功率”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高中物理中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定律、交流电等内容的基础。本章通过探究电阻上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明确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在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得出欧姆定律。并利用欧姆定律对串、并联电阻的规律进行定性的分析。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的方法,探究测量导体的方法,这是欧姆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很好的应用。通过这些探究活动,让学生领悟探究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实验的评估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进一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法。
第十八章主要学习电功率。本章是在学习欧姆定律的基础上,把电学的研究扩展到电能和电功率,是对电学基本规律学习的深入,是电学规律的大综合,是初中电学知识的终极目标和核心。本章包括“电能”和“电功率”这两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同时介绍了电热的作用和有关安全用电方面的知识。从课程标准要求上看,这些内容都是初中电学的重要内容,同时电功率也是初中电学中最复杂的内容,是电学中的重点、难点。
四:教学措施
1: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只有教师热爱学生,才会主动了解、关心学生。而学生又会从内心感激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这样激发了学生奋发学习的精神,让学生主动地学,高兴地学,愉快的学。
2: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物理教学方法多样化是时代的需要,在物理教学中可采用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调查事实法等。尤其实验教学应突出实验、观察与操作的趣味性,进而转化为学生的积极求知欲。
关键词:问题情景猜想与假设学生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反思
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改变传统教学仅以知识技能为目标,突出提高科学素质的目标,改变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关注开放式的科技与人文社会背景。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要体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在学习方式上体现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最终使学生从知识传递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物理教材的探究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阵地。上好此课很关键,故备好课更重要。下面本人就以《欧姆定律》为实例来谈谈自己如何进行探究课的物理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老师要确定好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这一步骤对学生的认知策略、问题解决技能和态度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主要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目的,奠定解决问题的方向,引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因此,教学者必须提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问题太容易会使学生丧失兴趣,没有足够的动机;问题太难则使学生产生过多的挫折,容易失去进一步探究的信心。在问题呈现方式上可采用故事形式、电影形式呈现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二、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它能使学生明确探究方向,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进行探究。此环节让学生去做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提高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二是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不受老师特定思路的限制。有时学生的注意偏离了问题的本身,教师不妨给予简单的提醒,但不能干涉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教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器材,根据上述问题进行简单实验,观察一下实验现象,从而进行猜想与假设。本节中学生可提出:电流与滑动变阻器移动有关?电流与电源电压有关吗?电流与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有关?电流与电路的总电阻有关?经过梳理、讨论让学生归纳出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导体的电阻是有关的。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如何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在学生设计方案前,把控制变量法让学生自学,这样有利于设计实验方案。
三、指导学生设计方案来验证假设
制订方案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一环。开始教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确定实验器材,制订实验方案及实验步骤来验证前面的猜想与假设。这样做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具体做法可以如下:(采用讨论式)
1.学生讨论:这里要测电流、电压及改变电流,应选择哪些电表?(电流表、电压表)
2.学生讨论:如何来保证电阻两端的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3.学生讨论:如何保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来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4.学生六人一组,选择讨论过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电路图。
5.老师请有代表性的小组画出电路图,并说明是如何做的?分析利弊,找出合理的实验方案。(特别提醒:没用滑动变阻器的学生设计的电路图有什么缺陷?)
我们学生在设计时,一般设计如图1,教师要引导让学生知道此电路图缺陷在哪里?并让学生通过分析画出图2,这对学生进一步理解欧姆定律有重要作用。
四、慎思熟虑对待学生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这节课结论的正确得出。实验前学生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连接电路要注意些什么?电流表电压表如何读数?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在学生实验中,由于是电学实验,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故障,要能及时帮助学生分析、排除,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
五、正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一要注意安排学生进行小组间或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发现彼此间的差异。二是提醒学生如何去分析数据,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还可让学生作出U-I曲线,让他们很直观发现规律。三是可把上述问题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表达出来。总结得出欧姆定律:一段导体中的电流与这
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六、让学生做好反馈与反思
在探究教学中反馈,要根据学生探究能力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一方面要发现自己的不足,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自己的各个环节是否合理、简捷,有无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另一方面,反思如果再做此实验会有哪些改进?
教师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坚持
各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中心,最终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学和自主学,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张大昌主编.《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湖北教育出版社.
[2]刘炳升,李容主编.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江苏省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方法
一、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1、复习:一般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复习觉得最困难,常常因概念多,公式多,单位多而不知所措。针对这一现状,老师要具体指导:首先把初中物理学大致划分为光学、力学、声学、热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六大块,将题型按填空、选择、作图、实验、计算、简答六类来复习;然后将每一知识块的章节标题、主要内容、公式、定律串成一条主线,并罗列成表格;并把各部分的重点知识详细展开出来,配上例题示范,再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开设专题性讲座,并采用个别辅导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们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最后将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计算、综合应用,结合六类题型充实到位,构成一幅物理知识框架图。为使学生有条理、分重点地理解消化,老师还应结合教材和考纲要求将知识具体化,生动有趣地讲授,注重实验的演示,并创设良好的情景,插入一些艺术性、趣味性、幽默感的语言,使知识框架宛如一部“物理电影片”,学生很容易将其中的每一个“情节”重现出来,从而知识也就牢固地掌握了。此外,在听课感受“情节”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融入“情节”中,参与活动,使知识更牢固地为学生所掌握。我把这一方法定名为“电影”重现法。
在复习阶段,巩固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切不可搞题海战术,而应精选习题,并做到讲深、讲透,要求学生做到深刻理解知识后,再做习题,切不可仿抄例题。要搞一些记忆复习,注重基本技能训练,同时还要及时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使广大学生把知识梳理通畅,灵活运用,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解题:在解题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的是:(1)一题多解。物理学中,有些习题有多种解法。教师要启发学生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真正理解各已知条件的意图,善于挖掘隐含条件和排除多余条件,做到解题灵活多变。(2)一题多变。教师在做例题或示范解题时,要把题目讲活,可以把题中的已知条件改为求,而把求改为已知条件;或是将物理条件改换;还可以是题型变换,这样把旧题变为“新题”,方能给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引起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解题思路。
二、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教给学生是教师在考虑教法和学法时必须注意的。
1、由个别到一般。初中物理中这一方法的应用较为普遍。
2、抓矛盾主要方面。有些是问题的核心而有些是可以略去不计的,如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知识解授时,我们要抓住的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而不考虑玻璃泡本身的热胀冷缩。
3、“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初中物理中的任何一个现象都有它的二重性,既对立又统一,有对人们有益的一面,也有对人们不利的一面。如摩擦这一现象,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但若没有摩擦,世界又将不成其现在的世界。
4、类比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对原来不易理解的物理现象或规律变得容易掌握,如学习电压概念时,用学生熟悉的水压作比较,来成功地引入电压;又如在学习电荷间相互作用和磁极间相互作用时,采用类比法也可以形象地把知识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
5、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如列方程组、列表、画图象、控制变量法等。这些方法能准确、简洁、明了和直观地表示物理的变化规律,也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
我设计了几个例题:例1:一轻质均匀直杆长1.2米,左端挂20牛的重物,右端挂40牛的重物,要使杠杆水平位置平衡,支点应距左端多少米处?例2: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用列表格和画图象会很明了,又有利于学生记忆。例3: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学中用得很多,如在“欧姆定律”一节学习时,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即当导体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当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它的电阻成反比,最后归纳得出欧姆定律I=U/R。(解题过程略)
以上介绍了初中物理教与学的一些方法,那么怎样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将老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我的体会是这样的:
1、强化。对上述介绍的教学方法要进行反复强化。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学会了这些方法的重要性,直至使我们的学生主动来向老师征求科学的学习方法。
2、同化。在教学实际过程中,老师应反复回顾运用过的各种方法,及时地让学生回忆什么时候用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对这种方法牢固地掌握,为自己的学习所实用,既起到复习作用,又达到概念的同化,使新知识很快地被理解、消化。
3、深化。对介绍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反复应用,不断深化,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学习更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觉得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从此不再惧怕物理,而是酷爱物理学,对学习物理充满激情,去感悟物理学的真谛。只有这样,我们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既教会了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又教会了学生自我寻找答案、自我学习的学习方法,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理念。
一、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迅速成长时期,接受能力强,对周围事物好奇心重。因此,物理教师应利用这一点,积极引导学生,使他们加强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老师。教师应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通过各种渠道,比如,讲故事,图片等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传统枯燥乏味死板的物理课程变得灵活,有趣,生印Q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并能从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收获知识的快乐以及成就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逐渐对知识充满欲望。比如,讲“重力”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左右手分别抓着一颗石头和一根铅笔,然后提出问题,“这两个物体谁先落地?”然后将两物体在同一高度松手落下。事实是这两个重量悬殊,形状完全不同的物体却同时落地。用这个小故事向同学们引入重力的知识,成功地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学习上,还引发了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
二、培养创新思维
实验器材的改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实验手段,这就要求学生把握住基本的实验原理,创造性的运用新的实验器材完成类似的探究问题。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中总电阻与各串联电阻之间的关系”时,我们教师习惯给出电流表、电压表、两个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及电源等。让学生用学过的欧姆定律及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来探究,测出总电阻,然后分析总电阻与各串联电阻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其实我们教师在学生探究完之后,也可进一步让学生探究,如何利用电流表或者电压表及电阻箱来探究两电阻串联的总电阻与各串联电阻之间的关系呢?让学生去创造性的发挥,学生从“电阻是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出发来思考,利用等效法不难想出探究的方案来,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电阻及串联电阻特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增强竞争意识
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和回答简单的物理问题,可以形成应用知识的技能,探究新知的基石,对于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讲完后,可把学生分成几组,教师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练习题让全班同学抢答,看哪组的同学抢的多,答的对,并表扬冠军或冠军组,对抢答不理想的组或个人提出希望,迎头赶上,不要失去信心。这种形式既能抓住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增强竞争意识,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四、进行实验游戏
“寓教于乐”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教育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比以往物理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其中添了不少学生实验与小实验。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我个人认为,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我自行尝试过,效果良好。另外,可将部分演示实验制成类似游戏软件,利用计算机、投影TV等电化教学设施的再显性重现实验的基本情况。
五、优化教学手段
老师在教学中对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采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穿插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直保持在最佳状态下学习。穿插使用讲授、演示实验、举例、设疑、讨论、投影以及多媒体等不同的教学手段是很有用的。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讲授中要由浅入深,减小知识接受时的梯度,同时抓重点抓本质。除了规定的实验之外,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演示实验,也可以让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做一些小实验,这样,还可以逐渐培养起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更持久和更广泛的载体。比如,在讲解“浮力”的时候,可以这样来引入:准备两个易拉罐(一个灌满水,一个空的,事先不告诉同学),先让学生猜,将它们放在水盆中会怎样,然后演示。结果,一个沉入水底,一个浮在水面。这时同学们很快就会说出他们的答案:沉的那个里面有东西,浮在水面的那个是空的。于是,提出问题的最佳时机也就到了!老师问:万吨巨轮重吧,它怎么不沉到水里去?这一问,学生求知的欲望也就被充分地激发了。这时再让学生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种种猜想,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设计进行实验,把讲授和实验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能在积极主动的心态下去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六、进行总结反思
要想把所学知识梳理清楚,首先得记忆所学知识。如果能够及时让所学知识在学生脑海里重现,就能增强记忆,减少遗忘。新课结束后,让每位学生都回忆本节课内容要点,加工后进行整理,然后分组进行交流,并进行反思,然后教师进行点拨,拓展升华,使知识系统化、深入化,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分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又使学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学的轻松,用的自如。
一、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应用
在第二轮复习中,我们不可能再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且时间也不可能充许这样做。概括起来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有以下方面的内容:(1)力学部分: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2)电磁学部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3)光学部分:光的反射和折射及其应用。
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在高考中突出学科内的综合已成为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1)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力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2)动量和能量的综合这是解决物理问题中一个基本的观念,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是每年必考内容之一;(3)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主要有三种具体的综合形式:一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二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三是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4)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学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5)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粗略的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二是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三是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对以上知识一定要特别重视,尽可能做到每个内容都能过关,绝不能掉以轻心。
二、选题要精,讲评要细,做题注意精细结合
选题要精,主要体现在新颖性、梯度性、适度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可谓是模拟试题满天飞,如何样采用这些资料呢?首先对手中的资料要仔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可在针对性地选取一些好题,采用拼盘的方式组织起来让学生练;(尽量不要用成套的原卷)。讲评要细,即重思路、善引导、做示范、细纠正。每次在讲评时,必须先对各题的得分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总结(具体到每个同学的每个题的得分情况,及失分的原因),然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要重视个别的指导,对问题较大或问题比较明显的单独进行点评。
三、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在后阶段中的模拟题练习时,一般会遇到三种类型:一是有十足的把握能完成的;二是难啃的题,即有时反复看题都看不懂,很难进入物理情景的生题、难题,有时甚至通过老师的讲解都不明白的题;三是心中无底的题,即解答过程中能找得到一些头绪,好像能做得出,但心中又不能完全理解,不一定能得出正确的解答。对于以上三种题型,分别应以三种不同的对策应付。对第一类型:可以采取做过且过,主要目的在于复习、巩固,加深印象。 对于第二类题:只好舍痛割爱,得过且过,因为这类题可能已超出了你的能力水平范围,(在有些时候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差距),否则会得不偿失,毕竟高考中这类题是极少数的,大部分仍是基础题,其中80%以上为中、易题,可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不会使自己钻死胡同,浪费大好时光。对第三类题的解决要作为重点对象,做到坚决不放过。往往这类题大都是隐蔽性强、有一定的情景迁移性,只要能正确把握问题的切入点,找到突破口,你就会恍然大悟,顿感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也只是一些概念、规律的基本、直观的应用,(在信息题中这种类型占绝大多数)。一般在做完这样的题以后,更要反思,回味一番,分析自己是在哪些方面存在着欠缺,使自己能通过解答这一道题在知识上澄清了哪些概念的内涵和规律的外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方面有哪些方面的体会和收获。这样才能使你的解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做到会一题而懂一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每个高三学生都希望达到的目标。
四、强化实验,注重实验设计、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关键词:课堂;错误;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学家盖耶说过:“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我们发现在一些考试检测时,课堂中呈现过的知识点,学生会反复出错。有的教师感叹:这样的题目我都讲了三遍了,学生怎么还会做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寻找根源。
1.预习出e
虽然教师会布置预习内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并没有抓住内容的脉络,只是走马观花般地看一遍或几遍,并没有真正掌握预习内容是什么,有的只是跟着课本将内容读了几遍而已。
2.理解出错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听学生说:“听懂了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例题和相关知识,但自己做题时却总要做错,就是不知道应用哪些概念、定律等。”有时勉强应用某一知识,但并不了解应用这些知识的根据、方法和目的。这就说明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
例如,学习《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
(1)探究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测得定值(R=5欧)上的电压与电流,如下表:
从以上测得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我们发现: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探究电压不变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测得电压为2伏时的电阻与电流值,如下表:
从以上测得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我们发现: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并引出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在检测中有一习题:根据欧姆定律I=U/R可得出R=U/I,下列关于此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中的电流越大,则电阻越小
B.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则电阻越大
C.导体中的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
D.导体的电阻等于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之比
出乎意料的是,很多学生选C,说明他们对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所进行的实验并有真正理解,对由此引出来的欧姆定律内容也没有理解。同时在前面学过的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等知识点上也出现了理解上的错误。
3.运用出错
在学习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这节内容之后,学生也听懂了,会解答一些基础题。但在运用上却不知所措,不知从何下手,甚至不会做,出现了运用错误。如下: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电路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电阻的关系,他先后将5Ω、15Ω和25Ω的定值电阻接入电路A、B两点间,闭合开关S,读出电流表示数(如下表)。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电流I与电阻R并不成反比。问:
(1)该实验中选错了什么器材?请你说出应换用的器材。
(2)为保证实验正确进行,还需要什么仪器?
(3)当这个实验经改进后,如果R′=10Ω,在A、B两点间接入电路的电阻R为5Ω时,电流表的读数是0.6A,则电源电压是多少V?
面对这些出错的情况,教师应明白科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出现错误是他们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暴露。教师一定要平和、理智地看待,并辅之以策略处理,让学生在分析错误、纠正错误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促进全面发展。
二、利用错误“以错制错”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无数事实证明:每一个人都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在挫折中成熟起来的。学习同样是在不断地出现错误、认识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不断进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在反思中发现错误、分析错误、掌握正确的知识、找出正确的方法;形成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科学态度,不断锤炼战胜困难的意志,增强学好科学学科的信心。
1.寻找学生的错误,让课堂“活”起来
“错误”是指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或失误,没有错误就没有经验和教训,没有错误就没有成功和喜悦,就没有“吃一堑,长一智”。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寻找教育契机,变废为宝,使错误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生长点”和学习交流的“驿站”。为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寻找学生的错误,在学生的错误中更好地进行教学。
在学习《压强》的过程中,学生判断压力,并计算压力的大小所进行的练习中有一习题。
如图所示,正方体金属块重20N,F恒为5N,则支承面所受到的压力分别是:Fa=_____,Fb=_____,Fc=_____,Fd=_______。
教师可以先请几名学习程度为中等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压力示意图。引导学生寻找错误,再和大家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这样,学生“活”起来,并表达不同的看法、观点。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是否理解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是否理解压力的方向是垂直受力物体的表面并指向受力物体。
在经过前面画示意图时,所出现的具体错误进行的分析、纠正,学生对压力概念及压力的方向有了进一步理解。然后,再请学生计算出此题中支撑面所受的压力分别是多少?并请学生分析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并再次引导学生寻找解答出现的错误,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积累解题经验,从而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
这样比教师就题目在黑板上进行受力分析,然后将正确解答写在黑板上的效果更加深刻,它让学生从同学解错的地方找到自己做错的影子。一经对比,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2.允许学生犯错误,让课堂“动”起来
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没有答错题被斥责的忧虑,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始终处于敢想、敢说、敢做、敢问的思维活跃状态。并从中感受到“错误”的功能、“错误”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人格的尊严,学习效果自然就会提高。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多用“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谁有不同意见”“谁能表达得更准确”“谁有更好的方法”等激励性语言激活课堂,保证学生以健康向上的情感状态投入学习中。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试题讲评时,笔者出示以下习题,请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质量为0.1千克,温度为25℃的水吸收3.36×104焦耳的崃亢螅温度升高多少摄氏度?学生的解答如下:
解:Q=cmΔt
3.36×104J=4.2×103J/kg・℃×0.1kg×Δt
Δt=80℃
笔者并没有马上进行点评,而是问学生:“谁有不同意见?”几分钟后,一位优秀的学生提出异议:“水温应该升高75℃,此时水已沸腾,而温度不再升高。”笔者抓住契机,进行追问:“为什么呢?”虽然这位优秀的学生没有马上思考出来,但在他的带动下,在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中,班级里其他学生也开始“动”起来。一位学生积极回答道:“没有考虑水的状态变化。”也有学生答道:“没有考虑到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当温度升高75℃即温度为100℃,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吸收的热量用于状态的变化。”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可以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怀疑,逐渐掌握了所学知识。这样,比教师在黑板上反复讲解、反复强调,学生被动听课的效率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
3.暴露学生的错误,让课堂“厚”起来
虞晔如老师说过:“只有出了错,课程才能生。在‘出错’‘容错’‘纠错’的过程中,课堂才最活跃,才会产生多种思维的碰撞,教学才最有价值。”可见,暴露错误、纠正错误,应该成为课堂教学常用的策略。让学生暴露错误的方法很多。如典型作业展示――通过批改找出代表性的典型错误,展示给全体学生分析研究,然后交流、讨论改正错误;批量板演――将学案中,学生出现的错误,通过“批量板演”,引导学生用对比评价、讨论交流、讲解说明等方式,达到改正错误、多方案求解、规范解题等目的;陷阱引诱――教师有意设置陷阱,让学生遇到挫折后再探索出真知,从而深化理解知识,逐步学会“做学问”的方法。
笔者在课堂上讲解压强的计算时,有如下例题:质量为60千克的人,每只脚接触地面的面积是196平方厘米。当他站在地面上时,脚对地面的压强有多大?
以往的教学中,笔者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学生在听完笔者的讲解后,到黑板上板演,由于经过笔者详尽解析,学生的解题过程便接近标准答案。但在后来的检测中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完成相关的题型时总是错这错那。在这一届学生学习压强公式的应用时,笔者改变了教学策略,给学生提供暴露错误的机会。
请了班级里三名学习成绩中等及稍偏下的学生到黑板上批量板演,他们几乎把可能出错的地方都暴露了,三位学生解答过程分别如下:
学生甲:F=60千克、S=196平方厘米、然后直接代入公式P=F/S求压强。
学生乙:G=mg=60千克×9.8牛/千克=588牛、S=196平方厘米,,然后直接代入公式P=F/S求压强
学生丙:F=60千克、S=196×10-4平方厘米,然后直接代入公式P=F/S求压强。
引导学生一起分析,他们的错误主要体现在:(1)力与质量的概念不清晰,出现了F=60千克;(2)受力面积不能很好地理解,单位没有统一、S=196平方厘米直接代入公式中运算;(3)对公式P=F/S并没有真正地理解。
一般地,对于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要求它对水平面的压强,先根据F=G=mg求压力;然后再求出受力面积,注意单位的换算,以及实际面积,如人走路和站立时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坦克有两条履带等;最后根据公式P=F/S求压强。
在学生的批量板演中,经过对学生的错题分析,学生对压强的物理意义、条件理解得更加深刻。逐渐对压力、受力面积、压强公式的运用有了深入地了解,形成了正确的理解。比教师直接在黑板上讲解分析,然后正确解答在黑板上好很多。可见,学生批量板演所暴露的错误,能让学生从原认知发展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养成反思的习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从错误中来,到正确中去”的效果,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醇厚。
4.善待学生的错误,让课堂“妙”起来
学生由于受经验、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的限制,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回避错误。教师只有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充分完善预设方案,才能赋予“错误”特有的价值。教师切忌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学生,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摸清错误的根源,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明确错误的原因,找到正确的解答,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这样,学生的错误才能成为“教学资源”,课堂才会“妙”起来。
在“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一组学生错把电流表、电压表两种电表的位置接反。事后笔者把这一错误电路的电路图画在黑板上,并提出如下问题:依照本电路若闭合开关,小灯泡是否发光?电流表、电压表两电表示数如何?
这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当讨论趋于平静时,笔者将错就错,将相应实物电路的开关闭合。他们惊奇地发现:小灯泡竟然不亮,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很小,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这一出乎意料的结果更使学生持续兴奋,求知欲望达到。在这次巧妙将错就错的实验中,学生对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不是单纯的记忆。并接着不失时机地讲解“电路故障分析”的有关知识,其效果妙不可言。
5.归纳学生的错误,让课堂“实”起来
由于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通常不能一次解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收集错误、归类整理、定期翻阅、反复强化,充分发挥“错题档案”的强化功能。这既是学生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料的宝库,又是教师改进教学、探索规律、研究学生的重要依据,更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例如:下表是不同温度时的硝酸钾的溶解度
(1)若将其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哪些方法?
(2)请选取用一种方法计算说明:
批改作业时,发现第一问的解答中,很多学生只回答其中一种或两种方法,回答得不够全面。它可以表达为蒸发溶剂、降低温度、增加溶质,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学生对题目中的“哪些”没有很好地理解,以及对由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没有全面掌握,从而只答出一种或两种方法。
而在第二问的解答中,学生基本上选择较为熟悉的一种方法去进行计算,但在批改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不求甚解,掌握得比较模糊,他们只是记住了有这几种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但并没有真正理解,从而不能进行有效的运算。
根据学生的错误情况,课堂上进行第二问讲解时,笔者并没有像以往一样按题目讲解完就了事。而是先收集错误:选取三位学生他们在做题时分别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却由于不能很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都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并请他们将解答过程呈现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归纳错误:是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没有理解?还是对溶解度公式的应用范围没有掌握好?或对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难以区分?在将这些概念都理清之后,再追问学生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与此同时,虽然此题只要求用一种方法进行计算说明:由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但教师结合学生答题情况中出现的错误,充分发挥,实现一题多变,思维发散。这样,学生对三种方法都能较好地掌握。并同时将相关的知识点理清,将易混淆的概念弄个水落石出,以后遇到相似的问题,自会触类旁通。
还要实行建立错题档案,尽量要求学生在错题旁标注四个方面的内容:(1)为什么错?――分析原因;(2)应该怎样做?――正确的解题方法和依据原理;(3)有无其他法?哪种方法更好?――对比归纳,思维求异;(4)还能怎样变通?――一题多变,思维发散。
在学生建立错题档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检查,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1)完成纠错是否及时?(2)纠错内容是否有分析、解题方法或原理?(3)纠错过程中是否有一题多解、对比归纳等?并在检查过程中评定建立错题档案的等级,纳入班级量化考核。
总之,学生不出错的教学不是真实的教学,学生不出错的课堂不是好课堂,错误是学生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在课堂上,我们不但要审视常见错误,捕捉错误根源,更要转化学生错误,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从学生错误中获取更多、更完美的知识,最终让错误成为科学课堂教学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凌海华.给“错误”以用武之地.物理教师,2010.11.
2.徐明.关于电压表、电流表在电路中变化的分析.中学生物理学习,2011.4.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导演者——教师,其教学行为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证.
1 注重教学的设计,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的设计思路,不是基于自己教的需要,而是重点考虑学生探索的需要,每节课我都会以我是学生的身份考虑什么样的问题能引起我的兴趣,什么样的语言描述、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我才能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或规律,经过反复实践,教材熟记于心,什么样的概念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什么时候学生不得要领,应怎样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是学生能比较顺利解决,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的,什么时候学生思维根据日常生活的惯例,走进死胡同,应及时发现并给与指引,什么样的问题是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归纳和总结的,教学设计始终遵循概念或规律的形成过程,以问题为主线,环环相扣的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得到并掌握结论.
2 探究式设计实验,增强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现成的问题方案简单的教给学生,学生也习惯于听教师讲完后,按部就班的去完成,而让学生探究式设计实验,摒弃完成任务的心态,给他们考虑为什么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设计,按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实验,就可以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我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的做法是:先复习电学中的三个重要参量的概念,让学生通过概念间表象的联系,寻找内在规律,如何论证猜想是否正确,物理中常用、有效的方法就是实验,如何进行实验,首要解决的就是设计实验的方案,通过前面所学的基本电路图的组成,及测量电流电压所需要的工具,还有多次改变电压、电流的滑动变阻器,很快他们就设计出实验电路图,选择了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这样,当学生的方案设计出来时,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产生了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增强了探索求学的愿望和动力.
3 坚持精讲精练,是开展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
精讲即要求教师课堂上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准确清楚的传授给学生,抓住重点,由浅入深,调动学生一起突破学习上的难点,精炼就是让学生在教师通过精心挑选的练习中体会知识,掌握知识,熟练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电学计算题教学时,首先师生共同总结出要用的公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对同一段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知道其中的两个,就可以通过公式求其他任意一个,如此顺藤摸瓜,原本复杂的计算题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4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精心安排教学环节,是开展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要切实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应做到几个精心:精心设计教案;精心设计重点、难点、智能点、启发点;精心构思教学手段;精选例题;精心批改作业,如在研究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时,先让学生猜想,一般学生都会由吸热而而猜想物体温度升高;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自己解决怎样加热、怎样显示温度变化、实验过程中应观察什么、记录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实验结果交流之后,有的温度不变,有的温度升高,必然会让学生感到惊奇,从中让学生去思考分析,最终得出固体有两种,一种熔化过程温度不变,一种熔化过程温度升高,即:晶体和非晶体.
另外,从学生的角度将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也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具备自主学习的条件,教师的任务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因而在教学中不可面面俱到。应尽量缩短讲课时间,教材中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内容一律不讲,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充分思考,将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大胆的提出来,师生共同分析、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平时评讲试卷或练习题时,我先把必须讲的几个题、重要的典型的几个题挑出来详细讲解,其余题目讲还是不讲由学生决定,即全部学生都会的题目不讲,有部分学生会部分不会的题目就让会的学生起来讲,或同学问互相讲,同时,允许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变得富有个性.
②渗透学习方法教育,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些比较难记的物理公式、定理、定律,应介绍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提高记忆的目标性、计划性、调节性等,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学生对六种物态变化是吸热还是放热感觉难以记忆,此时可以告诉学生记忆的窍门:凡是从密的到稀的物态变化,都是吸热的;凡是从稀的到密的物态变化都是放热的,而物态变化的名字也有窍门,只要名字中带有凝字的,都是由固态开始变化的;凡是名字中带有华字的,就是固、气之间的,对于一些前后讲授的教学内容,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加工整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不同的主线进行知识的梳理,组成知识网络,例如学完光学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将光现象按直线传播、反射、折射三部分进行梳理,遇到一个光现象就分类到直射、反射、折射上去.
[关键词]电子白板优势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51
一、电子白板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课堂信息量大,节省教学时间
熟练掌握白板技术是有效利用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手段。白板系统为物理学科准备了大量的学科素材。例如,在《探究通过电阻的电流跟电阻两端电压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综合性较强,在知识上,要求学生掌握电路、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在技能上,要求学生会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在方法上,要求学生会用控制变量法、图像法研究物理问题。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无疑会给学生探究活动带来一定困难。本节课运用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通过展台展示各小组提出的问题、猜想和假设,以及实验过程、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让这节课变成了一节完整的探究课。这么多内容可以在一节课内完成,而且是学生亲自探究实验,只有运用了电子白板才能完成。
2.瞬间过程记录保存,提高教学实效
电子白板教学,还可以记录教师以往授课的内容和过程,调用教师授课内容,使学生在平时练习时,有利于梳理知识,也便于回忆教师授课思路、方法,有利于巩固和回忆旧知识及概念,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例如,在《电流和电路》、《电压和电阻》及《欧姆定律》教学中,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比较多。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之前,先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模拟电路连接,用电子白板技术拖出电学原件,再用感应笔在白板上画线代替导线,它在模拟电路连接与实物连接的过程中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运用白板教学,比用普通黑板教学要节省时间,而且更有优势,因为学生的连接错误,可以用橡皮擦擦除修改,整个过程也可以记录保存,有利于学生课后整理笔记。
3.物理现象可视化,便于学生理解
有些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无法直接用实验演示,这样,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缺少了感性认识,进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较困难。用电子白板的特殊功能对那些复杂、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和再现,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例如,《安全用电》是整个电学内容的结束部分,也是学生今后生活、生产中,经常碰的知识,是现代社会人人应该了解的,其中“常见的触电事故”讲述了人体触电都是由于人体直接或间接跟火线连通,使电流通过人体造成的。人体触电有单线触电、双线触电、高压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等几种形式。在讲述这部分知识,尤其是高压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时,由于生活中比较少见,学生在接受这部分知识时常感到疑惑。为此运用flas与白板软件组合,通过展示、交流等多种形式,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了在新课标要求下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二、电子白板辅助教学的误区
1.以模拟实验操作代替实际实验操作
初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时,多数是模拟物理实验,而学生实际动手实验较少,不利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物理实验操作,熟练掌握各种实验仪器的性能、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是任何模拟实验都不能代替的。
2.以“电子板书”代替“黑板板书”
电子白板走进教室,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没有真正把电子白板当成黑板使用,总是把新授课设计成完整的多媒体课件,甚至把正常的板书也做成了课件。过多、过滥的电子板书,有损学生的视力,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干扰学生的正常思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追求课堂“容量”,忽略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