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乡村产业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产业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产业发展趋势

第1篇:乡村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基层反映村民参与建设乡村振兴意愿不高

为了进一步提升村民参与建设乡村振兴的意愿,我县开展了乡村振兴政策宣传活动和村民调查问卷,对村民关于乡村振兴的意见进行了收集,通过引领群众提高对现代农村建设要求、特点以及现代农村农业发展趋势的认知,并根据各村情精准定位,科学合理做好村里发展规划。

主要措施:

一、坚持宣传为主导,加大乡村振兴政策宣传力度

1、成立宣传小组,通过进村入户、道路横幅等多样化进行乡村振兴政策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知晓度。

2、做好村民调查问卷工作,通过收集村民对乡村振兴的参与意愿、相关意见建议等,分析村民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支持度,并整理出解决措施。

3、做好乡村振兴模范村的宣传工作,通过新闻报道、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让更多的村民了解乡村振兴工作对村内的建设、环境的改变及生活上的便利,从而提高村民的存在感和幸福感。

二、因村精准定位,科学合理做好村里发展规划

4、科学制定县级、乡级、村级的产业振兴规划,在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指引下,以推进区域产业聚集为目标,以县域统筹、以镇带村为途径,科学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发展。着眼农业产业绿色发展,助推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旅游观光农业打造、民宿农家庄园建设等,让农村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第2篇:乡村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这期全县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主体培训班经过县文化出版局的精心筹备,今天正式开班了。举办这期培训班是我县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和实施市、县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项目的重要举措。对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从业人才队伍,提升我县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生产经营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之前,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出版局联合下发了《正宁县关于实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项目的意见》,县文化出版局下发了20xx年度全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请各乡镇和各有关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按照两个文件要求全力抓好落实,确保完成年度培训任务。下面,我借这期培训班的机会,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文化是一方土地的血脉和灵魂。发展和壮大地方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落实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重要内涵。当前,文化与经济融合互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在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正在崛起的朝阳产业,顺应了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我县虽然文化底蕴比较深厚,民俗文化资源也比较丰富,特别是香包刺绣产业在各级的重视努力下,这几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和其它县区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品种单一,生产经营规模小等等。其原因主要是人才匮乏的问题造成的。因此,县上确定从今年开始,把民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作为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一项主要任务来抓,是符合我县县情,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一项富民之举。抓好这项工作既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且是实施省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项目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县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从业人员近1.5万人,其中专业艺术人才1400人,刺绣能手300人,国家、省、市级艺术大师36人。香包刺绣产品376种,年生产能力70万件,销售收入1400万元。产品销国内20多个省市,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产业。从这个角度讲,重视和加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有助于帮助全县干部群众特别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资源开发,壮大支柱产业,提升产业品牌效益,促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变为经济强势;有助于进一步弘扬民俗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使广大群众在民俗艺术生产中提高技艺和自身素质,陶冶情操,推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和发展先进文化生产力的高度出发,进一步认识实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在配合抓好县上骨干培训的同时,全力抓好乡村普训。切实提高我县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明确任务,确保质量,全力抓好县乡村三级培训。

按照市上的统一安排部署,县上提出全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项目实施从20xx年开始,至20xx年结束,共3年时间,采取选派参加市级培训、县上骨干培训和乡村普训相结合三咱方式进行,共计培训民俗文化从业人员1.7万人(次)。其中乡村普训16700人(次),今年普训要完成1万人(次),每次培训都要建立台帐进行详细记载,年终市上还要检查验收,任务非常艰巨,质量要求非常高。请各乡镇早谋划,早安排,确定一名副职专抓此项工作,集中利用香包节前的冲刺阶段和农闲时间抓好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一要点面结合,有的放矢。坚持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充分发挥产业大村、产业大户的生产优势,利用市级、县级主体培训班,开展强化培训。并以此为龙头,切实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促进面上培训的全面开展。二要灵活形式,务求实效。县乡村三级联动,积极发挥培训主导作用,多层次开展香包不业生产技能培训。灵活采取办班培训、现场指导、骨干带动等形式,因人施教,用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面对面、手把手、零距离地传授制作技术,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三要强化督促检查。建立培训验收制度,每年年终,由各乡镇提出申请,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出版局按照年度培训计划,采取实地考察、检查培训台帐、走访座谈等方式核实培训任务落实情况。培训合格的学员,将按要求核发市上统一印制的培训合格证书。对培训任务落实不到位的,要扣减相应经费。对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要限期整改和补课。

关 于这期培训,由于时间的关系,虽然安排的非常短,但非常重要。请大家高度重视,珍惜机会,集中精力,确保学习培训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让大家参加培训,作产业发展的带头人,是组织对大家的信任、支持和关心,大家一定要端正思想认识,克服培训不培训无所谓的错误认识,充分把握这次良机,潜心学习,刻苦钻研。二要遵守培训纪律,纪律是学习的保证,没有纪律约束就容易形成一盘散沙,也就难以达到培训提高的目的,因此大家在集中培训期间要认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三要加强交流,在座各位都是乡村推荐上来的生产能手、优秀分子,具有一定的生产优势、管理优势。大家在学习之余,也可以进行适当的交流,把自己在生产经营中的信息、技能、经验毫不保留地拿出来,互相借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第3篇:乡村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旅游经济;灰色关联分析;三次产业

基金项目:2014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河南省旅游业对区域经济拉动效应分析――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理论”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l-2014-3285)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河南旅游经济与三次产业关联性实证分析――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

收录日期:2015年9月17日

近十年来,河南经济快速发展,其中旅游经济发展更为迅速,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出现猛增趋势,旅游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若能定量地对旅游经济及三次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进行分析,则会更有效地发挥旅游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从而有助于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河南省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出现猛增趋势。2013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1亿人次,同比增长13%,其中接待入境游客207万人次,同比增长8.7%;实现旅游总收入3,875.5亿元,同比增长15.2%,相当于全省GDP的12%。旅游业的发展对河南经济的三次产业具有较大的拉动效应。(表1)

二、灰色关联理论及其计算方法

灰色关联性分析法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作为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其优点为计算量小,对样本数据规律性、样本量的大小没有严格要求。基本思路为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研究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方法来分析河南旅游业对GDP三次产业的影响。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建立原始数据矩阵。在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组成参考序列X0和比较序列Xi,即Xi=(xi(1),xi(2),...,xi(n)),(i=0,1,2,...,n),当i=0时,x0为参考序列,其后的为比较序列。

第二,数据标准化。为了消除量纲和缩小数值差距,本文采用均值化法将各序列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无纲量化矩阵Xi。其公式为:

三、河南省旅游经济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实证分析

采用河南省2003~2013年的旅游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总值、第二产业总值和第三产业总值数据。第一步,建立以旅游收入(X0(K))为参考序列,以第一产业增加值(X1(K)),第二产业增加值X2(K),第三产业增加值X3(K)为比较序列(表2);第二步,根据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表3)。第三步,计算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绝对差值序列,结果(表4);第四步,根据差序列数据求得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37和0.02;第五步,计算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系数(表5)。

最后,运用表4关联系数,并利用灰色关联公式计算得出河南省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分别为:?酌01=0.53,?酌02=0.64,?酌03=0.79。即,?酌03>?酌02>?酌01。因此,河南省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大,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最小。

根据计算结果,在2004~2013年间旅游业对河南第三产业关联度最大,达到0.79,说明旅游业与第三产业存在显著的正关系。近年来,尤其是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河南省加大了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第二产业与旅游业的关联度较高,其数值为0.64,说明第二产业中的旅游商品制造、旅游景区建设等与旅游业的关联度较高。第一产业与旅游业的关联度最低,说明河南旅游业中的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观光休闲度假产品还有待提高。

四、河南省旅游经济对拉动三次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提升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助推第三产业发展。服务质量是旅游业的核心竞争武器和同质产品形成差异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旅游业长足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政府监督、培训、评比、奖励等基础上提高河南省餐饮、交通、住宿、娱乐等部门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技巧、售后服务等,是促进旅游企业服务质量的提升有效途径。旅游企业服务质量的提高将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步伐,更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景区建设、旅游商品提升等,促进第二产业发展。首先,加强旅游景区的提升和建设,完善5A级、4A级景区创建,并从景区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保障质量,打造精品工程;其次,加强旅游商品品牌提升,从研发、生产、包装等各个环节提高其品质,推出一批具有河南特色的旅游商品名单,并以此为契机办好河南旅游商品博览会和农村手工艺编制品展,打造河南旅游商品品牌。

(三)打造乡村、生态、休闲度假产品,拉动第一产业发展。河南拥有山地、温泉、森林、花卉等生态养生资源,根据河南生态养生的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旅游、温泉旅游、山地旅游、森林旅游、花卉旅游等不同特色的休闲度假养生产品,提升观光旅游品质、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休闲性,实施旅游精品工程。随着此类旅游产品的提升和打造,加强了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河南省第一产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篇:乡村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创意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创意农业与休闲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是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的更高级发展阶段。结合创意农业和休闲农业的概念,本研究认为创意休闲农业是指以农村自然资源、山水田园景观、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生态环境等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围绕农业产业对其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中的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形式、环境、工具、模式、方法、技术、产业、产品、销售、物流等通过科技、文化、生产、生活、生态、景观、信息、营销、品牌、服务创意等手段进行创新性与新颖性设计,为国民精心营造新技术与新品种试验示范、新产品展示与交易、会议交流与科技培训、科普考察与科普教育、参与体验与民居生活、乡村旅游与休闲娱乐、康体养生、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与增效、农村繁荣的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1-2]。相关统计框架并未明确将哪些产业门类列入创意休闲农业产业,甚至根本没有创意休闲农业产业的相关分类,但不可否认的是休闲农业所包含的创意成分日渐增多,创意甚至逐步成为休闲农业的核心所在,从这一意义上说,本研究认为在理论探讨时将休闲农业认为是创意休闲农业的萌芽或起步阶段。

二、湖南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的方向

(一)产业集聚化

从关联的角度分析创意休闲农业产业,主要有产业纵向关联与产业横向关联等模式。其中产业纵向关联形成的创意休闲农业产业集聚,即创意休闲农业产业上游产业(如研究开发、设计等)、中游产业(如生产加工等)、下游产业(如包装、销售、物流、服务等)等互相关联、互相协作、互相依存的产业链聚集网络;产业横向关联形成的创意休闲农业产业集聚,主要分为核心层次(如创意休闲农产品生产企业)、辅产业(如创意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所需的设施设备加工业)、中介服务产业(如科技咨询机构等)、新延伸产业(如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等四个层次。近年来湖南创意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全省基本形成了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依托的以城市居民假日休闲娱乐、购物、农业教育等为主的多功能创意休闲农业区;以湘中南山水文化为依托的以休闲健身、体验农耕文化等为主的山水创意休闲农业区;以环洞庭湖区水乡为依托的以“渔家乐”、“花家乐”为主的湖乡观光特色休闲农业区;以湘西地区民族文化和奇异地貌为依托、以原生态、民俗风情、山林景观为主的创意休闲农业区[3]。

(二)渗透融合化

产业渗透融合不是产业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渗透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从根本上改变了产业的原始形态。文化与科技的发展是创意产业的主要推动力,20世纪70年代,信息处理技术与通信技术推动了传媒间的相互融合;而20世纪90年代由于互联网、数学、通信网络等技术的应用,推进了音乐、影视、出版等文化产业的融合。借助创意产业的融合模式,本研究认为创意休闲农业产业的融合从主体上看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模式是传统休闲农业产业与农业产业(包括创意农业、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的渗透融合,而科技与文化元素及创意手段的巧妙运用,使渗透融合具有可行性;另一种模式是创意休闲农业产业内部产业的渗透融合,这种渗透融合是产业内部的一种重新整合的状态[4]。

(三)平台化

会展经济是创意休闲农业产业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以主题参与为基础,以现代高新技术与产品、文化交流与文化产品展示交易、人文历史与社会经济信息交流为主要内容,体现全球一体化、产业化与市场化经营理念的市场经济模式;同时也具有高“溢出效应”、高附加值、生态环保的特征。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推进,与创意休闲农业相关的各种会展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机,会展带来的产值占整个创意休闲农业产业产值的比例不断提升,会展经济将逐步成为创意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与创意休闲农业相关的会展经济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直接推动旅游、餐饮与住宿、包装与设施设备加工业、建筑业、商业等众多产业的发展与繁荣。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法国巴黎大型国际会展的年直接收入达30多亿欧元,而德国会展经济的年收益都在200亿欧元以上,同时提供了23万个就业岗位[3]。

(四)体验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在追求物质消费数量和质量的同时,更多地希望获得参与体验,需要在有限的时空内获得更多的愉悦身心的享受;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附在消费产品之上的快乐和文化,有形的物质产品只是一个平台。体验因素广泛地涉及创意休闲农业产业的各个领域,如从生态餐厅到生态农业庄园、从创意休闲农业庄园的产业特色品种试验示范到消费者参与农事劳作、从农耕文化的展示到农具的简单制作、从特色开心农场到创意休闲农业产品购物中心。体验因素融入创意休闲农业产业的趋势不可改变,消费者对一般化的参与体验逐渐丧失兴趣,只有新、奇、特、时尚化且经常地变化花样并保持新鲜的参与体验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创意休闲农业企业为了适应消费者的消费趋势和实现消费者的多次消费,必须对参与体验的内容、形式等经常进行创新。

(五)信息化

信息与交通的发达是全球化的重要支撑,而全球化的本质是精神产品、物质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能自由地流动。根据创意休闲农业的产品形态,本研究认为创意休闲农业的产品可分为“在地产品”、“在场产品”、“在线产品”三种基本形态。“在线产品”是利用数字和电子模拟技术通过互联网,把创意休闲农产品和相关内容以文字、图片等形式上传,进而流传世界各地的产品形态。“在地产品”与“在场产品”的知名度取决于信息传播的最大化,“在线产品”以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作为载体,能为创意休闲农业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更广泛、更快捷的传播,从而具备“溢出效应”和全球化的特征。可以预见,“在线产品”将逐步发展成为创意休闲农业产业的主角之一。

(六)生态化

创意产业商品的核心是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是知识和文化,是一种无形的产品,其本身是不需要消耗任何原材料和能源的,更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只是需要一些有形载体作为传播手段;同时创意休闲农业又能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大量转移其国内的传统产业,而大力发展城市创意产业、无烟工业。生态化已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这种生态化不仅是指有形的生态,也指无形的生态。在农业领域,或以自然景观为载体,通过作物品种改良、科技运用、地方文史、民俗等多元素的组合,引发人们对创意农业的感悟,体验原乡生活的鲜奇成果,实现农业增收、“观”者休闲双赢的目的。或者运用园艺、园林手法对农场、农庄、林场、牧场进行创意设计,场景“公园式”、建筑“山庄式”或“别墅式”、休闲娱乐式,体现人居生活的理念。用生态的理念贯穿并指导创意休闲农业的各个环节,已成为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3]。

(七)农业文化化

湖南农业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也非常深厚,但由于湖南创意休闲农业产业缺乏对农业文化的开发,其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由于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依托农业而发展起来的农业文化自然也是人类文明的基础,而农业文化是人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与农业有关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的总和,因此农业文化是创意休闲农业产业进行创意的主要元素。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深度挖掘农业文化的内涵,寻求农业文化与创意休闲农业产业各个环节的最佳结合点,寻求农业文化与当地区域农业资源的完美结合点,通过文化创意,赋予农庄独特的具有地方乡土文化特色的文化内涵。农业文化创意是发展创意休闲农业的重要途径,湖南不同区域举办的柑橘节、葡萄节、桃花节等都融入了农业文化的元素;体现不同农业文化的创意休闲产品如桃木工艺品、玻璃西瓜、水果南瓜、蝶翅画等,都有浓浓的文化韵味[4]。

三、湖南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根据湖南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现状,通过整合资源并改造提升发展模式使之更科学、更完善、更符合实际,同时结合创意休闲农业的属与特征及发展方向,本研究把多元创意引领型发展模式、文化传承型发展模式、资源导向品牌型发展模式、市场引导型发展模式、产业融合链条型发展模式、主题公园型发展模式、产业集聚型发展模式七大模式作为湖南创意休闲农业今后发展的主导模式。

(一)多元创意引领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指利用区域农业资源优势,结合农业产业发展要求,依托创意理念并运用科技、文化、生产、生活、经营、生态、服务、品牌等多种创意手段与途径,贯穿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一步突出传统创意休闲农业的主题和品牌效应,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核心理念,既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又具有区域示范作用[5-6]。

(二)文化传承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在依托农业资源,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和需求,深度挖掘当地文化(农业文化、非农业文化)资源,寻求文化与农业产业或农业资源的结合点的基础上,达到以文化引领农业产业的发展,使其农村繁荣、农业增产与增效、农民增收,拓展农业产业发展层次的目的,创造出以文化内涵引领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的典范[5]。

(三)资源导向品牌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围绕区域优势农业资源和品牌资源,运用创意技巧促进农业产业与休闲农业、旅游业、创意农业、文化业、商业等产业的高度融合并达到产业升级,以此来推动区域内主导产业的发展和龙头企业的培育,提升区域农业的整体形象,形成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产生更大的综合效益,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大发展。该模式不仅要求资源是特色农林牧渔、特殊民俗风情和农业文化等,而且还需要具备区域品牌优势、规模优势和先发优势[5]。

(四)市场引导型发展模式

营销学认为根据市场需求而创新出的具有新颖性、唯一性、独特性的创意休闲农产品,更容易被市场认可,生命力更长久。为此必须在最初的创意休闲农业项目规划设计时,就应注重市场的调研,以市场需求来定创意休闲农业项目和相关产品,并且所有的项目在建设与生产中都应始终贯彻市场的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地调整相关项目与产品,达到与市场的完美结合,才能使项目永葆生命力[5]。

(五)产业融合链条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资源充分循环利用和产业融合拓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发展模式,即以第一产业(农产品生产)为基础,以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为延展,以第三产业(休闲度假)为龙头,形成一条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休闲娱乐、科普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与开发,逐步挖掘创意休闲农产品的附加值升值潜力,达到提高创意休闲农业产业利润空间的目的,从而获得一、二、三次产业相互融合在一起后产生的综合高额效益。

(六)主题公园型发展模式

农业公园或农业某一主题公园(如葡萄公园、南瓜公园等),不仅具有农业的内涵,还兼有公园与园林的特征,而主题公园就是创意休闲农业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该模式是把城市公园的经营理念融入农业生产中,巧妙地利用科技、文化、生产、生活、生态、服务、品牌等创意元素,将农业生产过程与场所、农产品销售与消费场所、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场所融为一体,依托区域特色农业资源、农村景观与民俗风情、农业生态环境等开发农业生产的生态与服务创意,确立农业公园化的创新理念,打造主题农业公园,从而使农业具有休闲观光、科技示范、科普教育与培训、参与体验等多种功能。

(七)产业集聚型发展模式

将多个创意休闲农业项目集中在某个区域或地带,而形成创意休闲农业产业集聚区。该模式通过把小规模的创意休闲农业企业集聚在一起,按照策略联盟的形式统一经营组织管理、统一品牌,形成风格各异的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创意休闲农业集聚区。该模式要求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具有各具特色的优势资源和地理环境或者具有相同的资源优势和地理生态环境,以该区域地带范围内农业产业资源、农业自然田园风光、农村民俗风情、农业文化等为发展基础,以农产品及创意休闲农产品生产、农业新品种和高新技术示范、科普教育与培训、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休闲娱乐与健身、康体养生与美容、参与体验、产品展示与交易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农村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农业种养加产业等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建成形式各异、内容多样、产业高度融合与发展的具有相应规模和特色的、体现科技与文化为核心的创意休闲农业产业集聚区[3]。

第5篇:乡村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通过调研。发展前景,正确分析国际、国内中药材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影响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因素和问题;全面掌握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准确定位县中药材产业在推动全县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找准影响和制约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研究并找准解决制约我县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突出问题的途径和办法;确定今后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重点任务,并制定出县中药材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调研内容

一)解国际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站在全球中草药发展的高度。中草药产业发展比较快的国家有那些,研究分析国际中药材发展现状。包括世界中草药生产布局。世界对中草药的需求量是多少,人类对中草药认识的变化。

二)分析了解国内中药材发展现状。①全国中药材生产区域布域。②当前全国中药材的面积和年产量。③国家和省上对中药材产业的扶持政策。④全国中药材的需求量。⑤中药材产品消费结构。⑥全国对我县种植的大宗中药材的需求量。⑦近三年来全国中药材产业的市场变化和效益。

三)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一是生产种植环节方面重点调研:⑴全县中药材资源情况。包括野生资源和家种药材品种、规模和品种名称及储量。⑵中药材种植生产布局。包括区域分布。全县中药材种植的面积、产量、产值,品种布局等。⑶近三年来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变化情况。药农人均收入以及价格的变化等情况。⑷全县中药材基地建设的数量、品种、面积、投入资金及来源、产值、基地GAP认证情况、产品流向、基地带动农户数等方面的情况。⑸全面分析药材种植的效益,包括种植各类药材的经济效益,要对照粮食作物算经济帐。⑹全县药材种子种苗生产现状。包括中药材种子的选育情况,种苗繁育情况,种子种苗引进和生产情况。⑺当前主要中药材生产技术情况。包括大黄、当归、红芪、黄芪、党参、柴胡等中药材的生产技术应用以及技术创新情况。⑻农户销售前粗加工情况。⑼农户销售前药材的储藏情况。⑽农户药材销售情况。⑾国家和省上对我县中药材产业的扶持支持情况,包括项目支持,政策扶持,财政资金支持等情况。⑿中药材产业发展机制,包括领导机制,即县、乡、村三级组织对中药材产业在领导上采取什么方式,如何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工作机制,即县乡村三级队伍运行情况,素质如何,作用发挥的怎么样,否建立了中药产产业开发奖励扶持机制。二是加工环节方面重点调研:中药材企业的数量,中药材企业的基本情况,效益,企业基地建设情况,以及中药材加工的工艺流程和加工产品的方向及GMP认证、产地产品认证情况。三是销售环节方面重点调研:县内销售网络的基本情况,销售企业数量,规模,年销售药材量,销售队伍人数及总体素质的情况。产品流向、基地带动农户数等方面的情况。中药材生产总值、销售收入、利润及税收。

四)找准存在问题。通过对世界和中国药材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发展现状的研究。进一步科学分析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前景。切实找准制约县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及存在问题和困难。

五)提出加快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三、调研方式、时间和分组

1调研时间。从年6月17日开始。分组向农牧局提交调研报告。农牧局组织有关人员通过归纳汇总,6月25日前完成所有调研工作。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全面掌握情况,于6月26日前撰写出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交县委县政府审定。

2调研方式。调研采取入户实地重点调查、统计分析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是入户调研。农牧局选择全县药材主产区的10个乡镇10个村200户农户进行重点实地调查。如实填写《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表》县中药材加工销售大户登记表》由调研组统计汇总分析。三是召开座谈会。召开由中药材种植大户、加工大户、销售大户、中药材加工企业主、科技人员等参加的座谈会,其中调查制种农户数要达到50户以上;县乡企局深入选择40户加工销售大户进行重点入户调查;经委负责对全县中药材加工企业逐个进行调查。二是统计分析。由全县25个乡镇组织得力人员深入村社。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

4调研分组。调研分为三个组:

组员在县农牧局、药材中心抽调。主要调研中药材生产种植、粗加工、储藏销售环节的工作。

组员在经委抽调。负责全县中药材加工企业环节工作的调研。

组员在乡镇企业局和各乡镇抽调。主要负责销售环节工作的调研。

四、几点要求

一是精心组织。成立了由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同志任组长,高度重视。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这次中药材产业专题调研工作。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中药材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同志任副组长,农牧局、经委、乡企局、药监局、统计局、扶贫办、财政局、科技局、工商局、发改委、药材中心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调研组的工作,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准确填写各类调查表,组织好有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保证调研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各有关单位要积极配合调研组的工作,财政局、发改委要向调研组提供近三年来中央和省市对我县中药材产业支持的资金情况,扶贫办要提供国家对中药材产业的扶持政策和意向等情况。

第6篇:乡村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农民增收;统筹城乡;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U695.1+4文献标识码:A

一、乡村旅游的产生

产业因需求而发展,市场因产业而形成,乡村旅游亦不例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经济自由度的普遍增大,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日益提高。多年以来,休闲成为流行和时尚。去哪里休闲?以什么方式休闲?在经历城市各类休闲项目的喧嚣洗礼后,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大自然;在经历了大山名川,名胜古迹旅游的长途跋涉和短暂冲动后,人们开始关注能兼顾工作和生活的休闲方式,他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城市郊区的农村,既能亲近自然又方便多次游玩的地方。乡村旅店、无名餐馆、农户小院渐渐成为城市人喜爱光顾的场所,农家乐应运而生。一种崭新的城乡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悄然地改变着城乡二元结构的防线。

如果需要给乡村旅游下个狭义的定义或可这样:乡村旅游主要是指城市人利用周末,或平时一两个小时的空闲,到具有自然景观特征以及特色农事活动特征和民俗特征的乡村,进行有计划或无计划安排的吃、娱、游、乐、购、赏等项目的休闲活动。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

有人试图在乡村旅游的起源上作些探讨,其实毫无意义,因为就具有乡村旅游行为特征的活动早已有之,如果追溯,可以追溯至很久远的古代。何况目前各级城市的周边乡村几乎都有乡村旅游的痕迹,却很难有依据表明谁先谁后。不过在乡村旅游渐兴渐起,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的同时,探讨一些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也许更有意义。

成都市不仅仅是大城市,还是休闲城市。正是这两个因素的结合,导致乡村旅游大发展时期来得最早的大城市是成都,而不是其它城市。但这并不说明成都市的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速度就会更快,规模就会更大,质量就会更高,毕竟成都市还不是规模最大的城市。因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城市大小的制约。据有关资料表明,2004年初,成都市登记在册的农家乐经营户达4559家,另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目前成都市的农家乐仍然停留在5000户左右。在近3年中,其发展的质量在提高,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却有所停滞。

而北京市,一个比成都更大的超级城市,其乡村旅游的起步与成都市大体一致。不过,由于北京市不是一个休闲城市,其乡村旅游大发展的时期有依据表明比成都市乡村旅游大发展的时期来得更晚。尽管如此,北京市乡村旅游现在的规模、质量和速度都超过了成都。2005年初,北京市有316个行政村开展了乡村旅游,接待经营户达到了13819户(其中市级5537户)。

城市规模的大小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密切关系不言而喻。是不是最大规模的城市就能发展最大规模、最高质量、最快速度的乡村旅游呢?在一般意义上讲是成立的。不过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多因素条件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刚才仅仅从城市的性质和城市大小的角度探讨了一些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

实际上,乡村是乡村旅游的容器和载体,乡村本身的内容同样关乎乡村旅游的发展。

首先,作为容器和载体的乡村与城市在什么样的距离关系上更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这要取决于城市消费者的一般看法,总的来说不太远,也不能太近。从城市消费者出城后开始计算,扣除严重塞车的时间,30—60分钟左右的车程所能到达的地方比较适宜。这对于居住在大城市中心、腹地和边缘的城市人而言是恰当的,对于异地长途旅游的游客而言,如果需要体验当地的乡村旅游也是可以接受的。

其次,乡村本身的内容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物质及非物质的历史文化传承、乡风民俗特色保持、特色农业生产活动及产品等等,这些都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那么,乡村本身内容的丰富程度以及排序的位次对乡村旅游是否存在影响呢?毫无疑问,乡村本身的内容越丰富将越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而问题是就大多数乡村而言其内容的丰富程度十分有限,即便如此,一度时期蜂拥而至的城市人仍饥不择食的享受着简单乡村旅游的乐趣。这种情形在最初多见于自然植被较为繁茂的乡村,有特色农业生产产品的乡村,如青城山、龙泉驿之类衔山带水和大快朵颐的地方。这似乎已为乡村旅游核心内容的排序提供了一种启示: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有山有水有林有木,有特色农产品的乡村可能是首选。可是,当我们的乡村连这点礼物都没有或没准备好时,城市人又将乡村旅游的内容升级分类了,在酒足饭饱、腆肚剔牙之余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有运动,采摘,垂钓,观光,开会等等功能,之后还要有一定的文化回味……总之,没办法,得跟着城市人走。这是不是又为乡村旅游核心内容的丰富和分类提供了更全面的线索呢。

至少我们可以粗略的认为,乡村旅游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使任何大城市都不能轻视其发展,尤其该产业所引领的神秘未来,这一点将在下面的内容中阐述,它使任何城市都没有理由拒绝为其良性的发展做更为细致的工作和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乡村旅游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融等方面获得了令人振惊的启示,之所以令人振惊是因为它往往是无心插柳的结果,也正如亚当.思密所言我们在一心追求目标过程中,一些比目标本身更重要的内容得以间接实现,它的实现如此令人鼓舞在于它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因为它在最初并不是目标的内容。

三、城乡共融的未来

当农民对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从事生产活动和生活居住的选择比较从容;他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与在城市工作的劳动能得到同样的尊重;他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与满足同城市人开始趋同的时候,城乡共融才会真正到来。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经济基础决定。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是前提和根本。多年来,农民增收减缓乏力,依靠传统农业和现有的生产组织方式已很难看到农民增收的前途和希望。中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有些人却往往理解为技术层面的东西,实际上,非技术层面的体制、机制和生产组织方式更关乎农民增收的根本。如今农村的许多地方,在人均不足一亩地,传统农产品总量过剩,农民大规模往城市流动。就算通过技术层面进一步提高产能,这或许对生产不足的一些地方有一定的意义,然而对农民增收却并无多大帮助,因为这些地方往往贫穷落后,偏远壅蔽,其产品不过自给自足而已,如何能参与市场竞争?农民到市场直接购买可能还来得更便宜。当然,如果过剩的农产品能让城市人买单到是件好事,但不可能。因为这与市场经济规律背道而驰。而且由于传统农产品消费弹性并不大,过剩的产能只会导致更低的价格。

因此,通过一般意义上的发展生产来促农增收,其效果恐难以令人满意,有关统计亦表明农民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收入来自外出务工。这倒不是说增加农民收入一定要靠外出务工,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得让城市人掏钱,农民增收才有希望。既然不能让城市人为更多的农产品掏钱包,那方向一定在城市人愿意为之掏钱买单的其他与农相关的经济活动之中。应该说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启示。远的不说,当我们在成都龙泉驿等地考察学习时,看到城市人愉快豪爽地掏钱包的样子以及表现出对农家乐业主的尊重和钦羡时,我开始感到:农民是否进入城市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农民必须依靠自身的劳动,创造出能适应城市人需求变化的社会价值,农民需要自己站起来,才能真正享受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而看到龙华村的农民居住在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生活小区,农家的小孩在小区戏嘻玩耍……闲暇的农妇在小区的绿荫行道间漫步时,我不由得相信:城乡共融的局面令人鼓舞,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星火,而是可以燎原的未来。

第7篇:乡村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摘要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县林业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经营层次低、科技支撑不够、发展思路不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业、适度发展种苗花卉业、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业、优先发展森林旅游业等林业产业发展思路,并提出了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强化政策扶持与营造发展环境、创新机制及提高林产品含量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林业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重点;对策;四川达县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林产品和生态服务,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地方和群众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富民强县赋予林业的历史使命[1-2]。当前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林业产业也经历着由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型经营向培育资源、多元化集约化经营的根本性转变。传统的以消耗资源为主的林业产业已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不能适应当前林业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木竹加工业、特色林果、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生物能源,不断满足人们对天然绿色林产品、营养保健、休闲娱乐、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需求[3-4]。

1达县林业产业现状

近年来,达县林业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生态与产业“双轮”驱动、推进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跨越的思路,切实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初步建成了涵盖一、二、三产业且产品种类较为齐全的林业产业体系。一是工业原料林建设稳步推进。1998年以来,达县发展了以工业原料为主的速生工业原料林逾2.67万hm2,基本满足了达县工农业建设需要;二是经果林及林木种苗建设发展势头良好,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种类较多,门类齐全,主要有枣、银杏、花椒、板栗等干果类;柑、柚、梨、桃、李等水果类;油桐、油橄榄等油料类;栀子、佛手、金银花等医药类;茶、桑等经济作物类;种苗花卉类等六大门类。截至2008年年底,全县累计建设各类经果林1.06万hm2,其中果树类6 633.33 hm2,木本药材1 666.67 hm2,油料、饮料600 hm2,其他经济林1 533.33 hm2,林木花卉133.33 hm2。三是林业加工产业有较大发展。目前,全县已有木材加工企业(户)51家,年耗材2.3万m3,年产值2 000余万元,税收100余万元,解决农民工就业150余人,另四川升达、瑞丰木业等企业正在投资建设中,建成投产耗材22万m3,预计产值可达近6亿元,将拉动建设工业原料林逾3 333.33 hm2,解决农民工就业1 000余人。四是森林旅游和乡村农家乐有较大发展。以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森林公园和真佛山AA级风景名胜区为主的森林旅游业,赵家桂花村、火峰山等乡村农家乐年接待能力达10万人次,旅游综合产值达5 000余万元,成为了人们走进森林、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林产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实力弱,规模以上企业,98%以上的产品为原料型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经营层次低,仅限于粗放的经营加工、利用,深加工产业薄弱;二是发展思路不明,一些项目过多,造成无序竞争、管理混乱,还有一些项目基础薄弱,扶持力度不够;三是科技支撑不够,经济效益不明显,项目科技含量不高,产品质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发展基础薄弱。达县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多数林区道路、排灌设施等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林竹基地、森林景观的培育和开发利用。林木良种化程度低,产业建设和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发展机制和政策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3发展重点

应加快达县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与最大化,构建和谐达县、绿色达县、生态达县,加快达县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林业资源达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和林区经济发展,奋力推进县委“135”发展战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发展要求,以发展生态产业为前提,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关键,以产品市场拓展为保障,全力推进达县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3.1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

按照适地适树、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的原则,围绕林产加工、建筑建材、坑木原料、民用装饰用材积极培育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珍贵的工业原料林基地,结合低效林改造,重点发展以杨树、桤木、松树等乡土树种为主的原料林,主要布局在麻柳、石桥、堡子、碑庙、万家、葫芦、铁山林场、大树、平滩等乡镇。

3.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业

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群众种植习惯,突出区域特色和市场优势,发展特色经果林,重在梨、桃、柿、柑等优质水果、板栗、核桃等干果以及乌桕、油茶、油桐等生物质木本油料林,加快现有低质、低效经济林改造步伐,发展特色经济。同时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走立体经营之路,挖掘林地资源潜力,注意长、中、短效益相结合,大力培育林菌经济、林药经济、林禽经济、林虫经济、林蔬经济、林果经济、林卉经济、林草经济等,使林下资源的开发尽快形成规模,提高效益。主要布局百节、马家、赵家、碑庙、亭子、麻柳等乡镇和国有林场。

3.3适度发展种苗花卉业

为了满足全县造林绿化种苗需要,以县级骨干苗圃为主,积极推行基地育苗、大户育苗,建设固定的育苗基地。鼓励发展园林花卉业,为城市绿化、通道绿化和乡村绿化提供优质大苗和多色花卉,引导业主建设园林花卉基地。主要布局在南外、河市等乡镇。

3.4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业

林产加工业的精深程度是林业产业发达的标志。要大力培植3~5个原料有保障、规模适度、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林产加工龙头企业,从而充分发挥林业第二产业的牵引作用。积极整合县内小型粗放木竹加工企业,全面提升深加工、精加工和木竹综合利用能力,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还要延伸到林果、畜禽、旅游工艺品加工等方面,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提高产业化程度。要以科技为依托,优化生产工艺,提高技术含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3.5优先发展森林旅游业

积极培育森林旅游资源,打造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体、其他景观为辅助的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主力军作用。加快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和真佛山国家AA级风景区开发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投入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积极打造三里坪人文生态区、火峰山、翠屏山城市生态公园和林庄经济、林家乐等特色乡村旅游,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及林农增收致富。

4发展对策

4.1加强组织领导

林业产业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增加林农收入的战略高度,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身林业产业建设。要把林业产业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责任制,制定相应的监督和考核奖惩办法,加强督查、严格考核,把产业发展实绩作为干部任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林业产业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4.2科学规划

县林业局要在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基础上,结合达县各地森林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制定切合达县林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科学的发展规划。对生态公益林应重点发展森林旅游业,要搞好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及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开发。对商品林则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特色林果业,以林木市场成熟理论,指导天然商品林、人工商品林经营管理和更新改造。

4.3强化政策扶持,营造发展环境

一是落实林业产业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和《达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影响林业产业发展全局的财政、税收、金融和市场准入等政策,要逐一明确并落到实处。完善林业贴息贷款管理办法,解决林业融资难问题。二是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林业产业行政管理体系建设,支持专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发展。推进林业产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善林业产业预测预警机制。加快森林及林产品认证步伐,扶持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强化林产品标准化建设和市场监管。加强林业会员经济管理指导,要办出精品,形成品牌,注重效益。三是完善林业产业管理和服务。加强林业产业协调管理机构建设,使产业管理落实到人,为产业发展争取政策,为企业和林农提业信息、技术服务。

4.4创新机制,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

加强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森林、林地、林木权属合理流转,鼓励业主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及合作入股经营,吸引社会各届力量投身林业建设。坚持先发展后消耗的原则,认真实施“造一用一”工程。充分应用现代林业科技最新技术,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积极选育和引进优良品种,推广适宜不同林地条件的造林优良树种及栽培技术,积极推行林药、林菌、林牧、林渔等复合经营技术,提高林地生产力。充分应用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增加林产品附加值,增强林业产业综合实力。

5参考文献

[1] 蒋海,苏志尧.林业产业化理论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1998,11(6):64-69.

[2] 蹇兆忠,贾武锡,房用,等.关于加快山东省林业产业化发展途径的探讨[J].山东林业科技,2002(S1):95-97.

第8篇:乡村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随着时间的推进,如今,我们即将迎来新的五年规划。未来,__经济保持怎样速度,发展方式如何转变,产业结构怎么优化,如何寻找创新发展的动力,如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如何推动协调发展,“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如何实现,如何更好地保障民生,扶贫开发如何确保“不让一个掉队”……这些是我们在“十三五”期间必须认真回答的问题。站在“十二五”和“十三五”的交汇点,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实际,科学规划__五年后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全镇上下高度重视的议题。

“十二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紧紧围绕全县“一城、两县、三乡、四基地”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强基础、兴产业、惠民生、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实现再上档更进位的目标。据统计,2014年,全镇农林渔牧业总产值20160万元,比2012年增长 4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87.3元,比2012年增长40.9%;近三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年平均增长21%。全镇呈现出政治持续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发展态势。

在镇十三界党代会上,我镇提出了“依托三大优势(广阔的库区水面资源优势、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便利的水陆交通优势),打造一区两带(一区:__天湖生态淡水养殖产业区,两带:天乐二级公路沿线万亩名特优水果产业示范带和村级公路沿线经济生态示范带),实施五大产业(核桃产业、名特优水果产业、库区生态淡水养殖业、烟叶及食用菌产业、生态养生旅游业),建设美丽__(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建设“美丽__”)”的发展思路,并紧扣工作思路推进经济社会各项建设,创建了__县__万亩核桃基地、__县__花果山万亩水果基地、__县__万亩生态淡水渔业养殖基地三大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三区、三园、七基地”的“三特”水果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参与申报自治区“城镇建设百镇示范工程”项目竞选,成为首批自治区“百镇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实施“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月月有收入”的“造血式“产业扶贫工作,四年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156人。通过全镇人民的艰辛努力,5年前所提出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不断得以实现。回顾上述历程,我们深刻感知,自始至终坚持科学的发展思路,是我们能够保持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关键。

“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将全面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经济下,经济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结构继续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这更要求我们认真发展趋势,把握机遇,推进经济的。总结__发展整体形势和新的动能力量,我认为,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机遇: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区深入开展,给__经济带来的成长机遇;下老经__至南丹高速公路建设提上建设日程,给__经济带来的提速机遇;__翻坝系统一期工程、__升船机工程、__电站林佑码头的开工,给__带来的振兴机遇;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进入深化实施阶段,交莲岭风电项目有望在两年内实现上马,给__经济带来的转型机遇。综合分析,“十三五”将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为此,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办大事,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坚持“重大项目立镇(依托交连岭风电项目,抓好百雄电站、巴象电站等重大能源项目,并推动完成百镇建设等项目)、特色产业富镇(大力发展“三特”产业、库区淡水养殖产业、食用菌产业、生态旅游产业等特色产业,深入创建__5万亩“三特”水果经济示范带,打造环__库区生态经济圈)、精准扶贫兴镇(依托精准扶贫工作,发挥兜底作用,实施产业扶贫及政策扶贫,确保5年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库区移民稳镇(发展库区移民经济,维护库区稳定和谐)”的总体工作思路,主要抓好以下五大工作。

(一)以“三特”产业为主体,突出抓好经济转型发展。一是大力发展“三特”产业,继续按照“镇有示范片、村有示范点、屯有示范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深入开展镇级千亩、村级百亩,屯级十亩的产业示范建设,要在今明两年完成新种“三特”水果2万亩,新增20个百亩以上的“三特”示范基地,打造__5万亩名特优水果示范带升级版;加大政策及技术扶持,结合“产业扶贫”工作,发挥整村干部技术员力量到各村屯指导群众发展“三特”产业,形成大众创业的新浪潮和大众创新的新态势;二是继续加强产业基础建设,围绕“一区两带”布局,依托__市__县“三特”水果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规划,抓好巴相至八渡拓展区道路、八福码头、精品区节水灌溉等农业基础项目建设,着重加强对农业产区的基础投入,解决在土地整治、灌溉用水、批发交易等基础设施上存在的薄弱环节,为创建__市__县“三特”水果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奠定基础;三是加大产业融合,继续引进一批优质外地企业参与“三特”产业开发,对已进入我镇的注册“金太阳”、“宏毅”等企业给予一贯的政策扶持,促进龙头企业的形成,加快土地向优质企业的流转,推进形成“企业+基地+农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全力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借助微信平台、电商渠道等互联网+平台,吸引外地客商到我镇上门收购水果,扩宽需求市场,促进群众稳定增收。

(二)以举办“桃李鲜花节”为契机,突出抓好生态旅

游产业。积极联系县旅游局,对“__桃李鲜花节”筹备方案进行优化,举全镇力量抓好节庆活动的举办工作;并依托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的东风,围绕__镇生态旅游产业规划,抓好万亩花果山生态农业观光基地、滨湖生态旅游基地、天湖水上休闲运动基地以及天湖原生态国际养生度假区、、犀牛泉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二区四基地”旅游项目建设,发展休闲垂钓、农事体验、龙舟竞赛等群众喜好的旅游产品,建立新型生态旅游名镇。(三)以库区为最大潜力和动力,突出抓好移民综合发展。着力发展库区经济,结合库区移民土地淹没长期补偿政策的试点工作,抓好移民后期产业发展、生活补助,子女入学补助等扶持政策落实;抓好库区产业建设,引导库区移民发展核桃、“三特”水果、淡水养殖、食用菌等基地建设,争取特色产业进库区入农户;继续抓好库区产业实用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争取库区劳力输出,提升工资性收入;抓好库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移民生产开发码头,移民安置点通屯道路项目,饮水项目等项目建设,提升库区移民发展空间。

第9篇:乡村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陕西精准脱贫蓝皮书》(即《陕西精准脱贫研究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是榱斯岢孤涫抵惺赜谌力推进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发挥咨政功能,助力陕西脱贫攻坚工作,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倾力打造的研究陕西精准脱贫的第一部蓝皮书。《报告》从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两个层面系统地研究了陕西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全面梳理了取得的成效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对下一步继续加大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力度提出了对策建议,将对陕西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积极作用。

《报告》指出,2016年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重大战略部署,通过实施异地搬迁脱贫、产业就业脱贫、教育脱贫、生态保护脱贫、民生兜底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全面推进陕西精准扶贫脱贫工作。脱贫攻坚工作初战告捷,移民搬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完善,脱贫步伐不断加快。通过建立贷款风险担保机制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推动互助资金担保融资试点工作,扎实开展小额信贷工作,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通过加大对教育扶贫的投入,确保教育扶贫全力推进和全方位覆盖。利用国家生态补偿和保护工程资金,吸纳当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退耕还林,优先在贫困地区开展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改革,建立健全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提高贫困地区补偿标准、扩大覆盖面。组织开展农村扶贫和低保“两线合一”试点,低保、养老等保障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覆盖。实施贫困村饮水安全、乡村旅游等重点工程,推进交通扶贫、水利扶贫、电力扶贫、文化扶贫、广电扶贫五大行动,全面提升贫困村整体承载功能和持续发展能力。

《报告》建议,陕西正处于脱贫攻坚关键节点,应建立精准扶贫脱贫动态管理机制,利用大数据平台准确掌握贫困人口信息,加大贫困人口动态化管理和扶贫脱贫监督问责力度;打造精准扶贫脱贫长效机制,推动贫困地区三产融合发展,强化产业发展和贫困户利益共享机制;培育新型多元化扶贫主体,坚持政府引导,构建市场、政府、社会协同共进的大扶贫格局;强化精准扶贫脱贫人才支撑,全面提升扶贫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加强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创新人才发展保障机制。

《中国西北蓝皮书》(即《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是西北地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社会科学院联合组织研究西北地区发展状况的年度报告,由西北五省(区)社科院轮流出版发行,自2012年起,已连续编撰六年,今年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编。《报告》准确把握西北地区年度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形势,全面反映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面临的新机遇,出现的新难题,并对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研判。《报告》包括“总报告”、“综合篇”、“省域篇”、“丝路篇”、“专题篇”五个部分。

“总报告”分析了2016年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认为西北五省(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且稳中向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社会事业持续改善,社会大局总体稳定。预测了2017年西北五省(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对策建议。

“综合篇”全面分析了西北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发展的基本情况、面临的机遇及挑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省域篇”分析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年度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