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山区农村如何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F8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1
农村信用社成立60多年来,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主导力量,为“三农”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1-4]。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针对山区农村信用社现有的实际情况,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努力创新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山区农村信用社员工的积极性是目前山区农村信用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山区农村信用社员工积极性低的原因
1.工作环境差
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气侯恶劣,与城区或其它较大的乡镇信用社相比,工作环境有很大的差别。在山区工作的信用社员工,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心理上感到压抑与不平,他们时刻向往着城区或其它优越的信用社工作环境,自然不安心于山区工作,总是想方设法调动或改行,积极性自然不高。
2.竞争压力不大
山区农村信用社由于客户少,业务量不多,员工不饱和,岗位的竞争没有压力,员工与员工之间也不存在着多大的竞争,他们不担心员工富余而找不到岗位,也不担心质量差而落聘,外部压力小,扼杀了积极性。
3.文化生活枯燥
由于山区条件差,也就不会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一些安于现状的山区信用社员工在工余时间选择一些消极的娱乐方式,久而久之,他们的上进心和积极性也就会随之消失。
4.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
很多员工当初选择农村信用社这一工作岗位,完全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个稳定的职业,有一份固定的收入,他们从内心深处并不喜欢农村信用社这一行业,只把农村信用社的工作当作一个“铁饭碗”,而不是当成自己的事业和追求。一个不热爱自己岗位的人,对其所从事的工作自然就缺乏积极性。
5.不具备良好的心态
农村信用社这个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条件比较艰苦,尤其是山区农村信用社。而山区农村信用社与城区或其它较大的乡镇信用社相比,福利待遇相同,这样一来,山区农村信用社员工的付出与收入难以成正比。由于这样的原因,很多山区农村信用社员工的心理不平衡,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在各个方面都不如意,久而久之,失去了积极性。
二、提高山区农村信用社员工积极性的措施
1.提高山区农村信用社员工的认识
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特别是新知识、新业务、新技能培训,提高山区农村信用社员工的业务知识、促进全员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鼓励员充分利用工余时间加强学习,学习内容包括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时事政治等内容,并提供参加银行业相关资格证考试和继续深造的机会,单位领导应该主动学、带头学,在整个单位养成学习的风气,每月每周的集中学[5];三是加强农村信用社文化教育[6],切实弘扬“勤奋、忠诚、严谨、开拓”的精神,让山区每个信用社员工都充满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尽心尽责做好每件事情,身体力行、千方百计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与使命。充分借助内刊、板报、宣传栏、会议、局域网等,广泛宣传和阐释农村信用社文化,引导广大职工对农村信用社文化建设的关注,逐步深刻地理解信用社文化的意义、作用,从而保证山区信用社员工对成为一名合格的“信合人”产生认同感,并自觉实践。
2.构建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
一是彻底打破“平均主义”,真正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无获”的收入分配制度。对于山区农村信用社员工的工作条件艰苦,生活和住宿条件差,联社应提高山区农村信用社员工的福利待遇,延长轮休时间,拉开山区农村信用社员工和城区或其它较大的乡镇信用社员工之间的收入距离,促使山区信用社员工思想和工作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二是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原则。例如女性员工一般看重报酬,而男性员工大多看重企业和自身的发展;从年龄方面看也有差异,一般青年员工自主意识较强,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高,而中年员工较安于现状;再从文化方面看,高学历员工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既注重物质利益,但更看重的是精神需求的满足,而学历相对较低的员工则首先注重基本需求的满足[7]。因此,联社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山区农村信用社的自身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起到最好的激励效果;三是为在山区农村信用社工作的员工单独建立一套年度考核标准,在年度考核中,对于工作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员工,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安排他们到感兴趣的工作岗位,甚至可以作为后备干部来培养,必要时可安排到领导岗位上。
3.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
山区农村信用社,工作繁重,条件有限,信息不灵,交通不便[8]。有些员工是“半边户”,既要干好本职工作,又要顾及农村那份责任田;有些员工子女上学难、就业难、找对象难、家庭生活有困难;有些员工身患疾病,需要照顾;有些员工对工作不安心,等等。对于以上情况,山区农村信用社必须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一是关心员工的生活,对新员工要关心其吃、住、行情况,对老员工要关心其身体及家庭情况,以情动人,积极建设“家文化”,使整个单位具有凝聚力和归宿感;二是加强工作上的沟通,定期与员工交心谈心,或者在内网上开通员工心声专栏,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面对面的答复和解决问题,关心员工疾苦,倾听员工心声,尽力为员工排忧解难[9];三是联社领导应当定期到山区农村信用社走访,亲历山区信用社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亲手掌握第一手资料。
4.树立良好的领导模范
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是构建和谐、愉悦工作环境的前提条件。一是坚持领导率先垂范,大力倡导领导层身体力行,高级管理人员要做到廉洁自律,不要因为自己多拿多占而对员工产生负面影响,尊重下属,对员工所做出的成绩应予以表扬,培养员工的成就感,同时高级管理人员应为员工做出榜样,用非权力影响力来获得下属对自己的尊敬,从而增强整体员工的凝聚力;二是领导干部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爱才之心、容才之量、用才之方,在农村信用社逐步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三是坚持“任人唯贤”的用人之道,要做到公正不偏,不任人唯亲,让那些思想品质好、业务素质高、工作大胆主动、有开拓精神、勇于挑担子的年轻人进入中层领导岗位,使那些只顾个人私利而不管员工利益的信用社主任一换到底;四是推行“干部选员工、员工挑干部”双向选择、公开竞聘、竞争上岗的有效机制。
三、结论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联系城乡居民最好的金融纽带。随着农村合作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信用社业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成为各地区网点最多,客户面最广的社区性金融机构。为了实现“有人烟的地方就有农村信用社”这一目标,就必须借助于体制改革这一有利时机,多管齐下,不断提高山区农村信用社员工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推动山区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宝明.对当前基层农村信用社员工思想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精神文明建设,2001(11): 43-44.
[2]道日娜.对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员工轮岗的几点思考[J].企业管理,2008(06):45-47.
[3]孙国庆,潘井.对农村信用社地位与作用的思考[J].工作研究,2007(08):75-76.
[4]符史奋.关于提高文昌市农村信用社员工队伍素质问题的思考[J].海南金融, 2002(03):47-49.
[5]刘颖.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转换的路径选择[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04):39-41.
[6]王勇,邓端.农村信用社员工激励方法略探[J].西南金融,2004(03):60.
[7]顾秋平.加快建立农村信用社激励机制[J].精神文明,2003(02):37.
[8]王贤发,严水清,徐伟健,等.浅谈影响山区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的原因及对策[J].浙江金融,1996(10):33-34.
关键词:山区 农村 互联网 社会道德
互联网正以很快的速度在我国农村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2007年底,农村网民数量己经达到5262万人,其中新增网民2917万,年增长率达到127.7%。据笔者实地调查,即使山区农村的经济和地理条件很差,互联网的普及速度也是比较快的。而互联网在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重要影响也日渐突出,并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
一、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影响的主要特点
从总体上看,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几个主要特点:
(一)初期性
互联网对山区农村来说,由于普及率还相当低,因而影响面较小。在道德方面,人们主要是看到了对青少年的影响,而较少看到对成年人的影响。从区域上看,目前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乡镇中心及周边少数农户,其他未开通互联网的农村基本上处于隔离状态。在农民外出打工的时代背景下,一些留守人口,特别是留守儿童,通过进城或到乡镇中心上网与农民工联络。显然,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影响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非主流性
从有关调查情况看,目前山区农村的主流媒体是电视。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取得了较大进展,部分村已经开通电话和有线电视,没有有线电视的村,用上了卫星电视接收装置。人们在劳动之余主要通过电视了解外界信息。此外,农民工外出打工本身也是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一些现代道德观念通过电视和外出打工经历逐渐传入山区农村。相比之下,互联网还是非主流的影响途径。
(三)正负混合性
人们经常将互联网比作双刃剑,就是说它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在山区农村,网络开始应用到课堂教学、远程教育、课外阅读等教育活动以及农村基层行政工作中,在义务教育、继续教育和民主法制观念的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一些青少年在课外上网,以网络游戏为主,既耽误了学业,又朝着网瘾发展,进而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如言语粗鲁、顶撞师长,产生心理障碍或疾病,乃至出现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和学校是否进行教育引导以及教育引导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受网络影响的性质。
(四)产生更大影响的潜在性
一般而言,今天的山区农村青少年中,有较大部分将成为未来的农民,他们现在受到的来自互联网的影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未来农村人口的道德价值观念.一些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树立起来的道德观念,在互联网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下,迅速地被消解或否定,形成青少年道德信仰危机,如暴力游戏导致的青少年暴力倾向、网络黄和视频导致的青少年性早熟和性犯罪倾向、网络诈骗现象导致的青少年诚信意识淡化等等。
(五)应对措施的不成熟性
从目前情况看,政府在山区农村互联网推广方面一般都持大力支持的态度,其基本出发点就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各地党政部门都启动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等,并以新农村建设试点为依托尝试了一些利用互联网对广大农民开展教育的做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客观地说,当前应对山区农村互联网推广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影响的措施还很不成熟。这主要表现在山区农村各类人口对互联网的认识模糊和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的力度不大。山区农民对互联网的认识还很不充分,有的没有看到互联网的经济价值,有的根本不了解互联网为何物,有的则简单地将互联网看做洪水猛兽。而山区农村青少年要么缺乏互联网知识,要么只看到互联网的娱乐功能,只有少数受到了学校或家长的教育引导而将互联网作为学习工具。文化监察大队等机构权力有限,人员不足,经费不足,技术条件有限,难以贯彻有关管理制度。
二、山区农村社会道德建设应对互联网影响的对策
在充分认识互联网对山区农村社会道德建设的影响的基础上,社会各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将应对互联网影响作为山区农村道德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价值,积极建设山区新农村道德价值体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媒介宣传教育农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互联网在山区农村的普及是必然趋势,一味拒绝和隔离互联网并不是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长久之计。因此,当前最紧要的事情,就是要让广大山区农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利与弊。有的农民通过电视等渠道间接地了解到互联网的有关情况,但往往只有两个事实在他们头脑中产生了深刻印象。一个事实是,有的农民利用互联网获得了经济效益;另一个事实是,许多青少年上网导致学业无成或道德败坏。从笔者的调查情况看,许多山区农民对有网瘾的子女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要么因高压控制而导致激烈冲突,要么因自由放任而导致青少年网民越走越远,成为互联网消极作用的产品。可见,教育广大山区农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的作用是解决青少年网民道德教育难题的关键。由于山区农民文化知识水平低,很难从切身体验中掌握教育引导青少年网民的方法,所以只能通过电视等现有主流媒介教育他们如何认识互联网,如何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教育引导青少年网民。此外,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先期受益者的积极性和示范作用,做好互联网推广过程中的网络道德教育
关键词:山区经济;绿色发展;生态富民;湄潭模式
一、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现实困境
(一)山区发展问题有重要性
时至今日,全球山区发展总体上仍处于经济相对落后、贫困相对集中的地位,边远、落后、贫困、封闭等成为山区的“符号”特征。我国是一个山区大国,整个山区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9%,山区人口所占的比重为56%,其经济社会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没有山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没有山区现代化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山区又是全国的生态屏障区、自然资源富集区,是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汇集区,是淡水资源的主要源头。如果这些环境破坏了,往往经过几代人也很难恢复,所以山区生态环境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基础。没有山区的绿色发展,就没有全国的生态安全保障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山地的生态功能,不仅是山区本身绿色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全国特别是平原区、经济发达区的生态屏障。山区生态环境又是极其脆弱的,一旦破坏,不仅难以恢复,而且影响到山地环境的稳定性。因此,山区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在我国具有特殊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政治意义。同时,山区又是中国贫困人口聚集的主要区域,而且由于自身反贫困能力不足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山区人口反贫困的结果是,其生态系统不断遭到干扰和破坏,山地灾害有增无减,山地环境不断退化,这就体现了山区总体上不富裕的状态,不仅影响着山区人口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对山区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也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山区发展面临的四大困境
从山区经济发展的格局来看,部分山区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一定成就,财政收入增加了,但由于收入分配机制的因素,山区民众并没有富裕起来;甚至,少数山区的民众也富了起来,但由于发展路径选择的偏差,生态未能得到有效保护。综合起来看,山区在多年的经济发展中面临四大困境。
一是丰富的山区资源,贫穷的山区经济。以贵州为例,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省份,贵州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分布广泛,门类齐全,且成矿地质条件好,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已发现矿产123种,76种已经探明储量,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煤炭不仅储量大,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素有“江南煤海”之称,煤炭保有储量达549亿吨,居江南各省区市之首;铝土矿质佳量大,保有储量4.24亿吨,居全国第二;贵州是全国富磷矿最多的省份,富磷矿资源储量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全省已查明的黄金储量在150吨以上,居全国第10位。贵州虽然有丰富的山区资源,但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全国后列,1978年贵州人均GDP为175元,排全国倒数第一,通过了30多年的发展,2011年贵州人均GDP虽然上升至16413元,但仍然排全国倒数第一,比倒数第二的云南差2624元。
二是区域经济发展快速,生态严重破坏。山西也是一个以山区资源发展为主的地区,2010年12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牛仁亮介绍说:山西的资源型经济是粗放型的、初级化的,万元GDP耗能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污染则以二氧化硫为例,它的排放也是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生态破坏相当严重,每采一吨煤要破坏2.48吨水,目前为止山西采煤形成的采空区达到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西1/8的国土面积。
三是富了政府、富了企业,穷了农户。一些资源富集山区依靠资源开发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同时也造就了若干的亿万富翁,但在地方财政收入和企业富裕的过程,并没有实现农民的同步富裕。以山西为例,2011年山西省财政总收入完成2260.57亿元,增长24.85%,跨越2000亿元大关。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01元,比2010年增长4736.25,增长18.2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6.6个百分点。这么高强度煤炭开采,并没有给山西人民带来富裕,山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排在全国的20位以后。因此,一些山区走了一条富政府、富企业和穷农户的发展道路。
二、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湄潭模式
人们普遍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走保护生态、走绿色发展之路,就必须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在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就我们对湄潭进行的调研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是矛盾的,保护环境与经济的持续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在长期的探索中,湄潭走了一条以发展茶叶种植为基础,再发展茶叶等农产品加工和以茶叶为基础的生态旅游,从而推进全县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湄潭县核桃坝等村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力种茶,然后逐将茶叶种植产业培育为保护生态和带动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茶产业已经成为湄潭的第一大农业收入产业,以2009年为例,在投产茶园12.5万亩的条件下,实现茶叶产量1.1万吨,茶产业产值6.16亿元,平均亩产值4928元,茶叶的综合收入达到了10.2亿元,占湄潭经济总量的4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99元上升为2011年的5841元,增长28.3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2011年湄潭县为59.12%,贵州为25.26%,湄潭县高于贵州33.86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湄潭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湄潭县走了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湄潭县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种养基地建设面积和规模。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不断提高农村“三废”的综合利用水平。二是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建立完善县域环境功能区划和基本生态控制线制度。实施对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态良好区的分区保护,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石漠化生态重建工程。三是大力推进产业生态转型。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工业,制定出台鼓励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生态化。
第二,以茶叶产业为突破口,打造生态产业。一是是茶叶生产专业化。形成“湄江-永兴-天城无公害茶海区”、“兴隆-抄乐生态茶区”、“洗马-马山-复兴-西河富锌富硒茶区”三大产茶区,进行茶叶的专业化生产。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特色优势产业迅猛发展,跃升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县形成了“茶、米、烟、畜、椒”等优质农产品支柱产业。
第三,以优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为突破口,发展绿色工业。湄潭县在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同时,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以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突破口,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围绕优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发展工业促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联度,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做大做实绿色工业。
第四,充分利用茶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发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打造休闲养生度假中心,着力打造休闲避暑胜地,精心设计“中国茶海・休闲湄潭”的主题旅游产品。“十一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17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55亿元,旅游业成为全县后续优势产业的潜力得到显现。
三、绿色发展生态富民湄潭模式的启示
第一,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是未来中国山区发展的路径选择。山区的经济发展道路如何走是理论工作者的实际工作部门长期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虽然专家学者在不断思索,各地区都在进行实践探索,但一直没有找到一条既能够兼顾经济持续发展,又能够保护良好生态,实现区域财富增加、政府财政增加、企业收入增加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并且农民能够分享更多成果的发展道路。换言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管是现有的经济理论,还是人们对经济发展过程的认知,即不少地区进行经济建设的实践,都认为保护生态环境与地方经济发展是相互矛盾的。发展地方经济就要破坏现有环境,保护环境经济就搞不上去。湄潭县则走了一条通过茶产业这一既能保护生态,又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还能带动农民致富的道路,即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对传统经济理论进行了实践的挑战,实现了经济发展、财政增收、农民富裕、生态保护和企业发展的多赢格局,不仅培育了新型农民,形成了而且湄潭的农民文化。
第二,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湄潭模式是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深刻领会和富有创造性的践行。通过“绿色发展、富民新民”,湄潭把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精神落到了实处,通过标本兼治、多管齐下,建设发达农业、培育新型农民、构筑和谐农村、不仅初步实现了城乡统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口均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而且使全体湄潭人民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了实惠,富民强县的战略目标得以初步实现。
第三,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湄潭模式表明。如果能够立足农业求发展,即使是欠缺矿藏资源、缺乏工业基础、没有大城市带动的农业县,也可以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也可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第四,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湄潭模式说明。如果能够真正了解和引导农村居民的意愿,从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兼顾历史传统与现代化发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可以高效推动社会主义新村建设,为农民建设起村容整洁、生活便捷、环境如画、安居乐业的人居环境。
第五,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湄潭模式说明。以科学发展观改变传统政绩观,是湄潭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坚持实事求是、以民为本、民生为重,致力于从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出发,探索具有地方特性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山区农业县完全可以化劣势为优势,走出一条成功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洪名勇.绿色富民湄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洪名勇.生态经济的制度逻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出版社,2013.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更新换代,农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在我国一些山区农业技术仍然落后。所以搞好山区农业的发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现在看来发展农村经济尤为重要,本文就通过分析现阶段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做简要概述,同时提出解决方法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
山区;农业;问题;措施
1山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人手欠缺、效率低下
山区的经济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因为在一些偏远的地区仍然存在手工耕种的模式。在一些山区由于受地形方面的条件限制。
1.2二度加工困难
因为山区的经济落后使得收成好的粮食不能够进行再次加工,因为技术的落后人们不能有效的合理利用粮食作物。
1.3市场体制僵硬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山区的地理位置也成为阻碍农业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交通的不便利,使得山区粮食走不出去。
1.4科技体系不健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山区农民对于现代化科技体系认识不到位,科技意识淡薄,不能够接受新鲜事物的更新换代。这也是山区落后的主要原因。
2促进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山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带动,山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建始县特有的科学发展观。给建始县的农产品提供有利的产品保证,山区的经济应以高效、增产、质高的发展水平促进山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1先进的政策支持
作为山区的主管部门,政府应该加大对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支持,利用优质的条件进行经济的指引,并且应加大力度投资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经济时借鉴优秀的技术,从中积累经验,同时也可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山区经济的指导发展。
2.2突破束缚,改革创新
要想从根本上带动山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从思想上改变传统观念。陈旧的思维方式成为束缚农业经济的主要因素。只有创新思维,改变种植管理模式,应做的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即把农业发展方式由依靠资源投入转变到依靠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资源利用率上来,由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投入、资金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创新经营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变到质量效益并重上来。
2.3完善科技体系的建设
完善的科学管理体制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这就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相关部门可以从外部引进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对农民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制度的完善。针对性的对山区进行战略方法实施。另外,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对于外出务工人员回乡进行资金补助。大学生下乡指导也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的农业技术已经引进我国农业经济。在农业种植方面,强化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通过和专门研究机构的有效配合,培育优良的品种,进行山区种植。在收获时可以对外加工厂进行有效的配合。建立一条龙生产、加工、出售的服务体系。从而发展山区特色食品对外贸易。
2.4服务系统完善
修建道路,提供信息服务,加强公共服务,扩大信息来源,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发展生产,以防产业发展的盲目性。在农业管理体制上尝试一定的创新,市场调节优先化,灵活有序的市场调节可以对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管理服务部门进行资产、组织和职能调整,创建服务于产加销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农产品流通体制方面也可以实现一定的创新,如可以通过加快粮食流通等重要农产品的流通来强化市场化进程,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解除地区间、行业间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封锁,建立“绿色通道”通过加快建立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调控制度,改进市场运行监测手段,建立规范的市场监管机制,确保重要农产品的安全储备和对农产品进出口的有效调控。
3结语
山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技术的带动,实现山区特色农业建设,最为关键的是发展适合县经济建设的体制。运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进行农产品加工。用现代科技和产业体系提升山区农业的发展水平,用现代化的经营模式推进农业发展,用现代化的理念引领农业的发展。
作者:朱思轩 单位:建始县官店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山区农村互联网社会道德
互联网正以很快的速度在我国农村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2007年底,农村网民数量己经达到5262万人,其中新增网民2917万,年增长率达到127.7%。据笔者实地调查,即使山区农村的经济和地理条件很差,互联网的普及速度也是比较快的。而互联网在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重要影响也日渐突出,并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
一、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影响的主要特点
从总体上看,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几个主要特点:
(一)初期性
互联网对山区农村来说,由于普及率还相当低,因而影响面较小。在道德方面,人们主要是看到了对青少年的影响,而较少看到对成年人的影响。从区域上看,目前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乡镇中心及周边少数农户,其他未开通互联网的农村基本上处于隔离状态。在农民外出打工的时代背景下,一些留守人口,特别是留守儿童,通过进城或到乡镇中心上网与农民工联络。显然,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影响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非主流性
从有关调查情况看,目前山区农村的主流媒体是电视。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取得了较大进展,部分村已经开通电话和有线电视,没有有线电视的村,用上了卫星电视接收装置。人们在劳动之余主要通过电视了解外界信息。此外,农民工外出打工本身也是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一些现代道德观念通过电视和外出打工经历逐渐传入山区农村。相比之下,互联网还是非主流的影响途径。
(三)正负混合性
人们经常将互联网比作双刃剑,就是说它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在山区农村,网络开始应用到课堂教学、远程教育、课外阅读等教育活动以及农村基层行政工作中,在义务教育、继续教育和民主法制观念的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一些青少年在课外上网,以网络游戏为主,既耽误了学业,又朝着网瘾发展,进而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如言语粗鲁、顶撞师长,产生心理障碍或疾病,乃至出现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和学校是否进行教育引导以及教育引导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受网络影响的性质。
(四)产生更大影响的潜在性
一般而言,今天的山区农村青少年中,有较大部分将成为未来的农民,他们现在受到的来自互联网的影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未来农村人口的道德价值观念.一些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树立起来的道德观念,在互联网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下,迅速地被消解或否定,形成青少年道德信仰危机,如暴力游戏导致的青少年暴力倾向、网络黄和视频导致的青少年性早熟和性犯罪倾向、网络诈骗现象导致的青少年诚信意识淡化等等。
(五)应对措施的不成熟性
从目前情况看,政府在山区农村互联网推广方面一般都持大力支持的态度,其基本出发点就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各地党政部门都启动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等,并以新农村建设试点为依托尝试了一些利用互联网对广大农民开展教育的做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客观地说,当前应对山区农村互联网推广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影响的措施还很不成熟。这主要表现在山区农村各类人口对互联网的认识模糊和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的力度不大。山区农民对互联网的认识还很不充分,有的没有看到互联网的经济价值,有的根本不了解互联网为何物,有的则简单地将互联网看做洪水猛兽。而山区农村青少年要么缺乏互联网知识,要么只看到互联网的娱乐功能,只有少数受到了学校或家长的教育引导而将互联网作为学习工具。文化监察大队等机构权力有限,人员不足,经费不足,技术条件有限,难以贯彻有关管理制度。
二、山区农村社会道德建设应对互联网影响的对策
在充分认识互联网对山区农村社会道德建设的影响的基础上,社会各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将应对互联网影响作为山区农村道德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价值,积极建设山区新农村道德价值体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以媒介宣传教育农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互联网在山区农村的普及是必然趋势,一味拒绝和隔离互联网并不是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长久之计。因此,当前最紧要的事情,就是要让广大山区农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利与弊。有的农民通过电视等渠道间接地了解到互联网的有关情况,但往往只有两个事实在他们头脑中产生了深刻印象。一个事实是,有的农民利用互联网获得了经济效益;另一个事实是,许多青少年上网导致学业无成或道德败坏。从笔者的调查情况看,许多山区农民对有网瘾的子女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要么因高压控制而导致激烈冲突,要么因自由放任而导致青少年网民越走越远,成为互联网消极作用的产品。可见,教育广大山区农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的作用是解决青少年网民道德教育难题的关键。由于山区农民文化知识水平低,很难从切身体验中掌握教育引导青少年网民的方法,所以只能通过电视等现有主流媒介教育他们如何认识互联网,如何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教育引导青少年网民。此外,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先期受益者的积极性和示范作用,做好互联网推广过程中的网络道德教育。
(二)以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正确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不会使用互联网,就谈不上对互联网的真正了解,也就难以在教育引导青少年网民方面做到得心应手。因此,对广大山区农民进行有关技术培训,既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步骤.当广大山区农民自己学会了使用互联网时,他们就能够了解青少年网民的内心世界,找到共同语言,开展有效沟通,在教育引导青少年网民正确上网上取得新进展。技术培训的形式,可以采取商业化运作,由互联网经营企业在乡、镇、村开展宣传和培训。也可以采取政府组织培训队伍,建立起农村基层信息员制度,由点及面,逐渐渗透,对乡镇及村级信息员进行道德教育培训,指定有关责任。还可以采取学校为中心的培训机制,以家长会为依托,定期对农村家长开展计算机技术、网络运用常识、网络文化与道德知识培训。在各种培训中,尤其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突出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如了解新闻、了解市场和就业信息、学农技、学法律、学政策等。
(三)以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占领山区农村精神文明阵地
从目前山区农村整体道德建设水平看,山区农村道德价值体系正处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上,崇尚劳动、诚信好客、尊敬长者、亲缘团结等传统的道德观念逐渐受到挑战,改变现状、恋爱自由、以富为荣等新的道德观念被青年农民广泛接受。与此相应,山区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当医乏,搓麻风气往往盛行.在互联网影响还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多途径地丰富山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其效果必然非常显著。工作的主要方向,应该是继承、发扬和挖掘民间艺术和传统道德营养,引进外界优秀的艺术形式和思想道德观念。以电视节目、放电影、农民艺术节、旅游文化节等形式,切实做好文化下乡工作,占领山区农村精神文明阵地。少数民族地区的节日、歌舞、民间故事、风景名胜、民族特产等民族文化更是一种值得挖掘和充分利用的资源.在此方面,湖北省巴东县等一些地方政府己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以积极主动的监管措施有效控制互联网的消极影响
缺乏有力的监控和管理措施是当前互联网在山区农村产生各种消极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及《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规文件,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的约束已经有了依据,但由于山区农村经济和地理条件限制,有关措施难以落到实处。这就要求山区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要求网吧拒绝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禁止网吧通宵营业、公安部门实施网监工作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乡镇以下的网吧容易失控,二是还没有应对网络家庭化趋势的相关准备。因此,积极主动的监管措施应以农村基层的监管为重点,加大监管队伍建设和监管技术开发的投入,解决工作人员编制问题、工作经费问题。对于网络家庭化趋势,应以行政手段要求网络运营商提供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瘾控制指导服务。
【关键词】提高;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教学质量
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教学质量低下,与县城、镇完小存在巨大差距一直以来都是不争的事实,边远山区小学的教学质量也是时时讲、天天抓,然而教学质量还是年年不及周边的兄弟学校,原因出在哪里?应该怎么办?笔者作为一名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办学点的管理者兼教师,也一直认真反思,积极寻找对策。
一、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现状
1、学校管理中面临的困境和阻力
(1)落后边远山区学生居住分散、校点多、规模小、学校经费不足,导致办学条件相对落后。思南是国家级贫困县,山区群众居住相对分散,现存学校由于受地理位置所限,大部分乡镇校点还是较多,笔者所在镇有16所校点。校点过多势必影响中心管理,影响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2)管理粗放。边远山区小学的内部管理现仍采用的是经验管理,属于粗放型,仍将管理定位于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按部就班,忽视了学校办学特色和长远发展规划的确立,制约了学校规范管理和学校发展。
2、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低下
(1)师资队伍中的许多教师已成了老年教师,有能力的年轻教师纷纷想尽办法跑出山外学校或改行。教师编制紧,工作任务重,影响山区教师的敬业乐教的积极性。笔者在的办学点,只有老师一人,三个年级。
(2)教师工作生活环境差,农村教师积极性偏低。边远山区农村教师和城镇教师收入差距较大,给农村教师带来心理上的不平衡。大多数上课时老师,下课干活,加重教师的生活负担,分散教师的教学经历。
二、整合教育资源,改变资源分散局面
点多面广、分布零散、师资紧缺、投入不足、教育教学质量差距大,这是目前农村学校的真实写照。如何让农村的孩子接受平等教育,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近年来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突破口。而撤点并校实行多年来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1、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有利于节约教育成本、整合教育资源
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这样既可以帮助政府节约教育成本,也有利于教育资源的集约化使用,撤点并校后,政府可以集中财力投入学校的硬件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增添教学设备。
2、教育资源得到了整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所在学校的师资、设备等资源优势,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学习观念,促进自主学习。因为并校后,班级学生人数多了,课堂就有了一种氛围,学生学习就有了竞争对手,如果不并校,一个班才几个学生,交流的面就窄,其他活动也无法开展。并校后不同学科都有专职的教师授课,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课程的知识。如不并校,由于师资紧缺,除语文、数学、英语外其他课程都由教师兼职来上,有的教师兼职几门课程,即使开设其他素课,也形同虚设。
3、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后,有利于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并校后每个年级班级增加,同学科的教师就有了互相商讨、沟通的机会,不并校这种机会就非常少。另外并校后,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解决教师上下班疲于奔命的问题,为教师创造了安逸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三、让远教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小学教学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犹如“信息高速公路”,让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孩子们能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农村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1、优化教学,提高效果
远程教育资源中,大量的信息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资源宝库。这里有许多同行的优秀论作,如优秀教案、论文、课件等,这些资源的合理运用,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利用远教资源,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今天的会议很重要,也很及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市建设粤东经济强市的必然选择。龙门是山区县,在山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午许书记已经作了发言。我认为,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决策中要善于实施差异战略。龙门的经济不能与其它地方攀比,但龙门有龙门的特色,而且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要继续搞好。作为一个山区县,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认为要抓住“五个两”:
一、打牢两个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到底必须发展镇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要敢于给村委施加压力,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能满足于3万元,要给他们年收入10万元、20万元的任务。每个村至少要上一个项目,农业项目也行。村集体的经济收入要在原来固本强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决不能放弃这一点去搞村容村貌建设,不能本末倒置。在农民增收方面,近几年龙门做了很多工作。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我认为还是要实施差异战略,除了发展特色农业,还可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水泥建材业。
二、树立两个观点。一是规划先行,二是抓先进示范点。要搞好县城规划、中心镇规划、其它乡镇规划。要实施分类指导,抓好自然村的规划。搞几个样板村、示范村,然后以点带面地推进。
三、解决两个热点。一是“一保五难”问题,二是社会和谐问题。解决“一保五难”问题,县里的资金要配套。社会和谐问题也很重要,你们抓赌博、促和谐就做得很好。解决这两个热点,要做到三个集中,即:集中资金、集中项目、集中出成效。[本文转载自文秘站网-]
如果说义务教育是一个木桶的话,按照木桶理论的原理,农村特别是农村山区义务教育就是其中一块短板。如何让穷孩子享受教育公平,让农村学校争取到应有的权利与地位,值得探讨。否则,城乡教育差别越来越大,“寒门出贵子”越来越少,农村教育的希望也将渺茫。
从加大教育投入到师范生免费,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给予了很多政策支持。特别是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既可以保证贫困生完成学业,又把优秀学生吸收到教师队伍里来,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输送人才。这对“求师若渴”的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来说,无疑是好事。但是贫困地区学校往往很难留住教师。
应该说,近年来,教师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有了提高,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教师的职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好。但是教师待遇还存在城乡差别、地区差异。我们看到,城市与发达地区的学校教师人满为患、超编超员;而贫困地区骨干教师不断流失,公办教师不愿意来,还在靠老教师甚至代课教师支撑着农村教育的希望。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1.村级集体经济基础仍然薄弱,支部活动经费紧张。由于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级党支部的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仍然是上级划拨,而且数量十分有限。目前,上述每个村每年的全部活动经费为9000元,这还包括人员工资,我们可以想象其中用于支部建设的经费是少之又少。
2.村级集体活动设施仍然落后,支部活动载体缺乏。设施是开展支部活动的载体。没有充足的活动经费,导致村级集体活动设施短缺。边远山区农村的支部工作有别于高校和城区的支部工作。
3.山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支部建设活力不够。由于边远山区土地条件有限,经济基础薄弱,更多的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收入。上述4个村外出打工党员的情况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中坪村外出务工的党员最多,多余该村总数的31%,奇峰关村其次,占该村党员总数的23%以上,三岔口村最少,仅占该村党员总数的8%。但数据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个现象,那就是外出务工的又以年轻党员为主,这就更加增添了支部开展活动的难度,因为年轻党员的外出务工,导致支部的活力严重不足。
二、加强农村村级党支部建设的一些建议
1.进一步建立和壮大村级经济实体。政府应该积极出台政策,鼓励村集体利用优势资源,不断引进外来投资,创造农民工就近务工的机会。从而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为更多年轻人留在家乡创业创造机会。只有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才能逐步完善支部活动设施,为党支部更好地开展活动创造条件。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支部规章制度。由于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的增加。老年人对政策的了解有限,从而也谈不上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在我们的走访中,发现老百姓对个别支部书记意见较大。尤其是对书记、主任“一肩挑”的同志,如何实施有效地监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因此,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级支部的规章制度,同时加大对这些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广大党员和百姓可以随时发挥监督作用。
3.进一步营造和丰富支部民主氛围。村级支部是最基层的党的组织。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最终都要通过村级支部传达到广大村民,因此十分重要。支部书记更多地是在履行上级旨意,而不是带领广大村民一起谋发展。如何更好地丰富和营造支部的民主氛围,取决于支部书记对民主集中制的理解和执行,也取决于广大党员同志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