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概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传统文化 青少年教育 短板问题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59-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复杂。在社会自身缺失和外来冲击的双重影响下,青少年以及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道德缺失、价值取向失衡、诚信缺失等不良现象。因而正视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短板问题,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尤为迫切。
1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思想、传统精神和传统技术与艺术等诸多方面。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则是以广大青少年为对象,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取其精华,并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施教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拓展青少年知识面、升华青少年艺术情操、提高青少年道德修养。
2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短板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便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到《论语》、《老子》等经典著作,下到诗词歌赋等各类文学形式,都是传统文化教育育人的典范。然而近代以来,和“”等历史事件使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受到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的趋势,如“韩流”、“日流”等外来文化又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造成巨大冲击,这使得现行传统文化教育暴露出了诸多短板。
2.1传统文化教育缺乏对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
虽然传统经典里有些价值观放在现在已显得不合时宜,但其中仍然蕴含着很多对当代人富有启发的人生智慧,启迪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在课堂上任取《论语》的一小章节便可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想必这种体验和收获对于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这便是一种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而非应试教育。在我国台湾地区,就到处弥漫着这种传统文化的氛围,在小学阶段就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古文训练,更是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在日常生活中,在高中阶段设立的课程除了国文之外,还有《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论孟选读》、《国学概要》,它们还都是台湾重要考试要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应该逐步意识到这些差异,加强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比如,学习书法是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应该要求所有中小学高度重视书法的作用,着力提升师生汉字书写能力和学校书法教育水平。
2.2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未能与青少年认知水平和成长阅历相适应
考虑到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成长阅历,过于复杂偏激的文化内容以及过于高雅另类的艺术形式往往难于消化和理解,但我国现近的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教材编写时未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选取方面以及学习次序等问题上有待商榷。现在的语文课程,自小学开始,弃《论语》、《老子》等经典不学,而先学唐诗宋词,却不知唐诗宋词的作者也都是从《论语》、《老子》学习而来的。对于道德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的中小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得到“此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情感。反观白话文运动前,古代圣贤往往从极小年龄即开始读经典,因为几乎所有大作都是文言文写的,会读经,白话文自然会懂,而读经的顺序如果先读《论语》,再读《大学》、《孟子》、《老子》等,更能开发人的智慧。而这些经典的学习,可以借鉴古代圣贤的做法,就是集体诵读,这是启蒙教育和经典传承的主要手段。
与此同时,可通过经典文化、节日文化、地域文化三种文化之间的整合学习,形成我国德育的模式,恢复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中国人。也就是说,要考虑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内容可以纳入到中小学的教育体系中,这些内容如何在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进行安排,这就需要经过科学严格的课程设计和安排,形成与各年龄段学生学习相适应的体系。
2.3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不能与时俱进
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主战场应在中小学的课堂中。在我国内地现行的中小学教材中,大多数课程中都包含传统文化的内容,因为传统文化涉及到哲学、思想、文化、科技、艺术、民俗、医学等各门各类,然而传统文化在包括语文、历史等任何一门课程中都占据不了绝对主要的位置。例如现行的语文课程中,文言诗词仅作为一种时代语文的形式进行引导教学,因此,广大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含糊不清,往往对于“什么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都说不清楚,自然无法调动学习兴趣。传统文化要进入语文课堂,并保证经典学习的有效性,就必须与考试挂钩,在中考、高考中占据相当比重。
开展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既有利于复苏我国传统文化,还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平,我们应注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掘其中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文化资源,在新时期的新社会中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雷秋云.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冯国林.传统文化教育的误区[D].四川师范大学,2012.
[3]王文静.“韩流”现象与中学传统文化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
实际上,近些年来传统文化因素在现代服装中的体现已经越来越多。而近些年来兴起的汉服风潮,已开始在不少城市风行,尤其是在一些节庆、婚礼上的应用也开始普及。
迎圣火活动中使用的汉服,它的制作者马花花就在迎圣火的人群之中。对于市民的探问,马花花不好意思说是自己做的,只是提示可以在网上找找看――其实在网上,来自厦门的汉服网店也尚只有马花花的“花花手工坊”一家。
探访“汉服制造者”
昨天,记者在禾兴路附近找到了马花花的小作坊。十多平方米的一个小店面,摆着放置成衣的衣架、缝纫机等加工设备,此外是马花花的男友廊桥(网名)的一台电脑。“这边也就是这样了,比较简陋,”廊桥介绍时还带着一些羞涩。
去年5月1日,马花花辞掉了工作,开了这个工作室。“刚开始很难做,只能靠廊桥赚钱养着,”马花花告诉记者。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马花花在厦门的汉服爱好者中已经颇有名气,还拥有了一些忠实的“花粉”。廊桥也开始专注于汉服文化的推广,马花花做服装、廊桥做文化活动策划,工作室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大。今年春节刚过,廊桥的承汉文化论坛举办了厦门首场女子成人礼――笄礼。活动过后不久,廊桥就接到泉州一户人家的电话,请他们到泉州去做一场“成丁礼”。
得到消息后,廊桥带着相关礼仪的方案便赶到了泉州。一场活动做下来,客户十分满意。虽然这次活动没有赚到什么钱,却给廊桥和马花花一个很大的激励:汉服还是有很大市场的。
厦门人也喜爱汉服
实际上,随着近年来国学热的兴起,北京、广州、重庆等地也掀起了一股“汉服风”。着汉服参加复古婚礼、男女成人礼,越来越多青年喜欢上这种带着浓郁传统特色的服装。一些企业也开始介入汉服专业制作与销售及相关礼仪策划,并涌现出一些知名企业,一个新兴产业蔚然成型。
而厦门的汉服企业还少得可怜。据记者了解,目前厦门市面上尚未有专门售卖汉服的商店,在淘宝上搜索“汉服”关键字,厦门的网店也只有“花花手工坊”一家。马花花现在每周大概要做4套汉服,在厦门本地销售不到一半。
虽然汉服的销售在厦门不尽如人意,但或许商机就孕育于此。“厦门是座慢热型城市,”厦门雕塑家贾春雷也是汉服爱好者,“大概六年前,我第一次穿对襟的衣服走在厦门大街上时,大家都像看猴子一样看我。现在,这种服装在厦门也已被广为接受了,并且厦门人对于这种服装的喜爱并不逊于任何其他城市。”
“汉服在北方的推广程度远强于南方,一些女装已经开始进入日常生活。”贾春雷认为,正如旗袍一度被人排挤但现在成为不少人喜欢的服装,汉服的前景十分光明。
首家实体店年内开张
一系列活动的策划和运作直接推动了马花花的汉服销售,也吸引了一些文化公司的注意。去年6月和8月,先后有两家传媒公司找上门,想对马花花的汉服进行包装推广。尽管当时的经济条件不如意,但是马花花和廊桥还是婉拒了这些邀请。马花花认为,自己的服装设计能力还不够,如果贸然接受包装,难免遭受“早夭”的命运。
贾春雷亦有相同的思考。“其实去年我也想过为马花花拉一些资金,”贾春雷说,“但是如果太早投资,对马花花有害无益。”
现在,贾春雷准备自己开始这项工作。“我准备到北京去拉一批汉服下来,直接开实体店销售,店面已经开始找了。”贾春雷说,对于销路他并不担心,作为一名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他的学生、朋友就是他的第一批客户。除了从专业厂家直接拉货,他准备直接参与服装的设计,而制作环节则由马花花来完成。
传统文化也可以商业化
长期以来,厦门做文化的人一直耻于谈商业,尤其推广国学的人,在金钱面前尤显 “羞涩”。然而事实上,良性运作的商业无疑是最佳的文化推广方式。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汉服无疑是可以商业化的,而且商业化的推广更有利于汉服文化的普及。
举目望去,韩菜餐馆里的侍者尽着韩服,日本餐馆的侍者亦尽着和服、木屐,民族特色浓郁。韩式婚礼、日式婚礼中,两民族的节日服装亦“各显”。由此可见,仅礼仪、高档餐饮这两个领域,便可以为汉服产业提供巨大市场空间。
一、彰显“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创办特色学校,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学校文化建设
我们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传统文化,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表现在走廊文化:从民间工艺到水墨丹青、从诗词歌赋到人物故事,处处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这些建设都是传统文化教育、文化立校理念的展示。
(二)和谐校园创建
中华传统文化讲究群体和合,既是人与自然的和合,更是人与人的和谐。年,我校就启动“创建文明和谐校园,人人行动起来”系列活动,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学校倡导:平等、礼貌、准确、高效、微笑待人。开展感恩系列活动、温暖工程爱心捐助、公德比赛活动、文明办公室、文明礼仪班评比,让师生情在校园生根,如今的校园一张张美丽的笑脸,一声声礼貌的问候,一句句真诚的关怀洋溢着春天的气息,绽放着夏天的热情。相信这所校园定会成为我们心中美丽可爱的家园。
(三)书香校园创建
教师读书工程的启动,让教师在品读古诗文、《论语》和名著中,人生得以丰富;在研读教育业务书籍中,教育理念得以提升。学生大量读写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读《金博士》、《上下五千年》、《中华古诗文》等书籍中眼界得以开阔,心灵得到净化,阅读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图书阅览室开放;
班级图书角的创建、运用;
图书漂流活动的开展;
名人读书方法介绍;
好书推荐;
读书体会交流;
读书知识竞赛;
读书之星评比……
从读书氛围的创设到过程、措施的保证,都实现一个宗旨:读书增长知识,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创书香校园。
(四)我们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课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将《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等编入教材、引入课堂,每天早自习、阅读课、教室里书声琅琅,不绝于耳,传承着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先哲圣贤的谆谆教诲。
(五)特长活动:在19个特长项目中,涵盖了大量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包括:太极拳、腰鼓、剪纸编织、面塑、国画、书法等活动项目,今后还将要开设舞龙等项目。
这里,传统文化教育在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中整合,我们将会深入下去,以凸显特色、提升办学品位、办学效益为目标而不断努力。
二、精细化管理
以安全管理为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建章立制、细化管理、明确责任、奖惩分明
1.建章立制:制度做到全面、切实、可行。
2.细化管理:每一处、每一点都有人抓、有人管。
3.明确责任:实行责任追究,主要有管理责任、经济赔偿、法律责任。
4.奖惩分明:对于大小不同的安全事故,都要与考核、奖励、经济赔偿等方面挂钩。
一年来,学校安全工作成效显著,校园内安全事故逐渐减少。
(二)安全维护日常化
由于学校大、设备老,房屋、点、教学设施等存在安全隐患多,所以学校定期大排查、进行日检查,时时处处处理安全隐患。日常保障学校每年安全维护投入都在5万元以上。
三、校本教研
学校本着“教师发展学校”的原则,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采取以年组为核心的管理方式,以教科研为核心的研究体系,校本教研在教师五认真、六保证、专业培训、业务考核和课堂教学研究等方面实现突破。
学校确定以“主题式研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注重三种内容的主题研讨:(1)为解决某一问题确定的主题研讨(2)集体备课的沙龙式研讨(3)公开课后的反思研讨。
在坚持常规,不断深入完善中,教师的整体水平在提升,全校教职工202人中有国家级劳动模范1人、辽宁省拔尖人才1人、县市级优秀教师52人、各级骨干教师81人、各级优秀课教师123人,学校的校本教研经验在铁岭市专题现场会上做交流。
四、德育工作
以“公德”为主题贯穿学期。
本学期开学第一天,由校长在国旗下讲话上对全体师生做动员引领,并宣布“公德比赛从今天开始”。而且学期国旗下讲话主题都是关于公德意识方面内容:
再通过讨论,明确和强化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强化德育工作者的职责,增进对少年德育教育的深刻认识,达到自身使命的紧迫感。通过月主题活动的开展、通过细化管理、通过评比,每月要评出10名礼仪小标兵,在月初的升旗仪式上在主席台表奖。并在学年开学典礼上对100名好孩子、100名好公民、100名好学生表奖,树立学生公德意识,做一个文明的好少年,阶段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项活动我们将继续开展下去,让一小校园里的孩子们每一个都成为健康、文明、活泼、向上的好少年。
五、校园建设
1.实现了主楼的走廊和教室的改造和系统文化建设,办学环境较好。
2.建设改造成了实验室、图书室、农远室、大会议室、多媒体室、书法室、棋室、科技室、音乐室、舞蹈室,办学条件较好。
3.自筹资金引进了120套办公桌椅,办公环境得到了改善,办公环境较好。
六、取得的成绩
关键字:传统建筑;装饰;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中国的传统建筑犹如一件件的艺术品伫立在那里,每一件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伦理、民风民俗、以及人文观念,每一件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建筑装饰则是体现这些丰富内容的最好载体。我们在研究传统建筑装饰时,不能只是研究技术,更要它与社会伦理、思想观念形态、历史性、地域性、民俗文化等相结合进行研究。
1.建筑装饰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传统的建筑装饰是建筑的灵魂,不仅反映了社会的风貌,也影响了中华民族文明的进步,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民族内涵与丰富艺术表现力。民俗文化是一种以人为载体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而作为一种艺术文化,中国的传统建筑装饰自然与民俗文化密不可分、紧紧的连在一起。例如一些传统的农舍,都会在在门户上面雕刻精美的砖雕,每一件砖雕都是艺术品,而每一件的艺术品又都蕴含着中国丰富的民俗文化。
除了上述的雕刻与摆饰外,建筑色彩也是建筑装饰的一种,中国的传统建筑物的色彩本身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性与民俗性。就像传统文化中的“五行”法则,它起源于很早的《尚书.洪范》,书中提到,所谓“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赋予了五行许多的内涵,如五脏:肝、脾、肾、肺、心;五味:酸、甜、苦、辣、咸;五音:商、角、羽、徽、宫;五方:东、南、西、北、中等等,来对应原先的金、木、水、火、土元素。而元素间的相生相克关系的说法也随之出现,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以及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等,于是,“五行”便也渐渐的被融到了传统的建筑装饰之中。就像传统建筑物中的黑瓦就是根据五行的说法来的,在人们观念里,黑色代表水元素,水克火,所以建筑物砌黑瓦是为建筑安全着想,为了克火。
2.象征手法在建筑装饰中的体现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装饰中,象征的手法体现的最为明显和广泛。例如用龙象征帝王,狮子象征力量等。在皇宫贵族的建筑中,龙最为常见,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是神兽,是天下的王,是帝王的象征。而在民宅的建筑中,狮子则最为常见,这是由于狮子外表凶猛,是威武、力量的象征,人们便将它放在门口用来驱邪镇宅。除了以上提到的动物外,植物在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中也很常见。例如莲荷,正所谓“出淤泥而不染”,所以用来象征人品高洁;再如牡丹,象征雍容华贵、高贵富丽等。另外,人们有时候也将多种植物组合在一起,或者植物和动物组在一起用到建筑中,共同起到美好的象征。例如,松与仙鹤都象征着长寿,于是将这两个形象组合在一起,组成“松鹤长寿”,寓意延年长寿、永生不死、。再如,牡丹象征高贵,桃象征长寿,而两者的形象组合到一起则象征着“高贵长寿”。
除了以形象来进行象征外,建筑装饰也采用谐音来象征。例如,狮与“事”,我们常常见到建筑装饰中有两只狮子,这象征着“事事如意”。再如,鱼与“余”,鱼含有多余之意,于是人们将鱼装饰于建筑中以象征多福、多禄、多寿。另外,鱼多子,人们还常常用鱼来象征子孙满堂。还有,公鸡的谐音为“功”与“吉”,若在石头上立公鸡则寓意着“宝上大吉”,如果供给和牡丹放到一起装饰,则是代表着“功名富贵”。
3.民俗文化在建筑部件装饰中的体现
中国的传统建筑对每个部件都有这精确的要求,以至于每个部位的装饰都十分讲究,例如屋顶、门窗、铺地等部位,无一不体现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征。就屋顶来说,在屋脊及其两端一般都会装饰两只走兽,不同的走兽体现着不同的民俗文化。用龙的形象是为了防火,因为龙可以吐水,以水克火。此外有的屋脊上则会装饰一个瓶,上面再放三把戟,预示着“平升三级”,瓶子一般是宝瓶或者葫芦。除了这些,屋顶有时还用泥塑、角兽、或者历史人物装饰。
中国的传统建筑对于门窗的装饰同样是十分讲究的。例如门窗上的格心棂花图案,就是各有各的象征意义,有的象征太阳、月亮等自然物体,有的则寓意吉祥,甚至有的则象征着整个天体。此外,中国传统建筑中对门户的装饰也是相当的有趣,用“门当”、“户对”来形容传统建筑门的装饰再合适不过了。所谓“门当”就是指大宅门前的石鼓,鼓似雷霆,民俗认为它能镇宅。而所谓“户对”则是指门楣上专雕或者木雕的圆形短柱,其一般取双数,为“二”或者“四”,所以名曰“户对”。一般“门当”、“户对”是共同存在的,所以人们常常放在一起称呼,又因为一般只有大宅门前才会有,所以慢慢的门当户对便成了门第身份的标志,并随着文化的发展成为了男女婚配中门户相当的俗语。
传统建筑中,铺地的装饰多以图形分,分为冰裂地、图案花纹地、石板地、以及乱石地等等。下面就以冰裂地为例来进行介绍,其上面的冰裂花纹不仅有视觉上的美感,还有极其深刻的寓意。它的几何花纹可以让人感受到不求名利、不被世俗束缚的古代士大夫情怀,而上面的点缀图案则点缀出某种形象,例如花卉、或者故事情节等,十分的精美。此外,还有的地面用彩色石拼出“万”、“寿”等图形,或者山水、树木、彩蝶等自然景象、或者铺出人物来还原历史故事等。
4.结束语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是民俗文化的一个具体的表现方式,它不仅直观的表达了民间文化的内涵,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民俗文化的内容极其广泛,建筑装饰作为它的载体,将它的精髓和概要都表现出来了。所以,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要重视对传统建筑装饰的保护,保留住民族特色文化,为民族设计的兴起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余继平.涪陵陈氏庄园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意蕴[J].中国名城,2011,(5):29-33.
关键词:书法 国学 传统文化
近年来,“国学”一词常常见诸报纸、杂志以及电台、电视台等各种媒体,且在日常生活中其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国学“热”起来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以我对国学的浅显的理解,中国的语言文字属于国学;《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三传》这些经传属于国学;《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史通》、《文史通义》这些史书属于国学;孔子与《论语》,孟子与《孟子》,荀子与《荀子》,墨子与《墨子》、老子与《老子》,庄子与《庄子》,韩非与《韩非子》,这些人物的思想、著作属于国学;《楚辞》与《文心雕龙》属于国学;中国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属于国学;天文历法、社会习俗属于国学。国学是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思想、精神的源泉与根基。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文化显示了它无比重要的作用。文化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乃至世界大格局的重要因素。在与强势文化的争夺中,放弃自身固有的传统文化就意味着全盘西化,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优势。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对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振兴国学,满足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需要,增强综合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孔子学院纷纷开学,昆曲也被很多国人重新拾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通过“汉语桥”学习汉语,这些足可以证明“国学热”的掀起是形势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这股“热”是否会像其他的潮流一样,有涨潮就有退潮,热过之后就会冷却?中国人的生活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国学,所以说国学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国学,它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精神源泉,就算这股“热”散去,国学如空气般存在的事实也无法改变。国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书法,是“国学热”中相当“热”的一个项目,连小品演员赵本山都勤学苦练,习得一手好字。赵先生固然不是研究国学的大家,却在这浪潮中收获颇丰,这便是“国学热”带给中国老百姓的好处。“重振国学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实现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意义巨大。”1“对于提升国人道德水准,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意义重大。”2书法是值得更多的人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练习,去体会其中包含的深刻含义的。下面我想说说中国书法的新时代性。
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影响日增,人们开始思考中国经济后面的文化因素。无论是世界要了解中国,还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书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意义。书法艺术被喻为“中国的金字塔”,它表面上似乎只是文字书写技巧问题,实际上内涵却博大精深,并且具有一种特殊的诱惑力。书法是中国文化中参与人数最多的与艺术相关的活动,广义的书法,参与者包括所有使用文字的人。谁都承认书法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却很少有人承认书法在现代中国亦具有重要意义。回顾近代以来,20世纪初期开始,日常书写的毛笔逐渐为钢笔所代替。百年不到,钢笔书写又逐渐被电脑输入代替。越来越多的人除了签名时会用到手写字,其他时间基本远离纸笔。大学生“提笔忘字”的尴尬让教育部门也很无奈,生活中原本随处可见的商店招牌、产品商标现在也大多被换成了印刷体。仿佛高科技的时代里,出现毛笔字是件稀奇的事,书法也似乎成了人们闲暇时的消遣甚至是标榜自己很有内涵的名片。好在还有各地的寺庙、名胜古迹以及一些具有特别意义的著名建筑依旧保存了比较完整健康的书迹风貌和环境,这说明在那些代表古代文明的某种整体样貌的空间中,我们的审美心理无法接受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印刷体或美术字。比起年轻的电脑和钢笔,毛笔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使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已经成为一种人文自觉的艺术标志,并出现了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书家,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灿烂的高峰,并成为后世历代书法发展的典则和规范。这一文化高峰比欧洲的文艺复兴要早将近千年。唐宋时代书法群星荟萃、名家辈出,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灿若繁星的名迹著作。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我们从西方现代审美的角度把中国书法看成一种抽象艺术的话,那么从书法作品中看到的是一种文人理想精神的再现,充满了某种近乎于道的哲学睿智。“欲为书家,首先应为大文人、大诗人,即一个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辨,且能身体力行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知晓书法的本原意义,而不仅仅是一个写字匠。”3没有思想的空躯壳,是写不出好字的。书法是一种要求精神和肉体彼此契合的艺术。古代先哲们忧国忧民、胸怀大志,才能写出传世不朽的书法作品。当代,需心怀祖国、心怀人民、心中有爱,才能写出与时俱进的好字。在倡导“和谐”的今天,不知“和”从何而来,必然无法赋予书法作品“和谐”的精神。写字,重在风骨,所谓风骨,是透过作品能够感受到的气质和灵魂。
练习书法对于一个人的素质、气质的塑造有很大的影响。通过练习书法,可以平复被现代社会里浮躁的气氛笼罩的内心,更容易使人平和、安静。这是书法这门艺术对如今这个充满浮华与诱惑的新时代的最大意义。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代表祖国瑰丽文化精粹的书法艺术终将会在这个“热”时代浴火重生,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书法与中国社会》,邱振中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2、《书法教程——简史、技法、赏析》,李建春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3、《国学概要——对国学的文化解读》,张光兴、张劲松著,科学出版社2009年2月版
4、《名家谈国学》,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版
5、《国学通论讲义》,詹杭伦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6、《国学访谈》,梁枢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注释:
1 詹杭伦:《国学通论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17页
2 詹杭伦:《国学通论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18页
关键词:高等院校;书法教育;社会变迁;教育联盟
中图分类号:J29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210-02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瑰宝,其萌生于汉字之始。原始社会陶器上留下的刻画符号与汉字息息相关,它虽不是文字,但对原始文字产生起到了引发作用。东汉时期书法就已成为自觉的艺术,经过历史的不断发展,时至现代中国书法教育的出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现代书法教育主要分两大阵营,一方阵营是社会上的书法教育培训机构,其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面对生源复杂多样。它以教授书法技法为主,也就是拿毛笔写字。而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其扎根传统文化之中,而这样的教授对学生的文化修养视而不见。培养优秀书法专业人才不仅要手上技法功夫过硬,对其文化修养也是极为重要的!另一阵营就是当今各高等院校书法专业人才教育。
中国高等书法专业教育始于1962年,但经历了一番曲折。20世纪初,使广大人民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但人们对民主科学认识不充分、不全面,甚至出现偏颇。“西风东渐”之下,多数人认为西方的思想、文化一定是好的,全面给予肯定,而对本国思想、文化信心缺乏,这样的认识实为可怕。在书法方面,西方的钢笔、圆珠笔传入,国人将毛笔搁置一旁,硬笔代替了毛笔书写,毛笔书法的实用性开始远去,而成为文化回忆。书法艺术式微,让人担忧至极!
1961年,由文化部组织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教材编写会议上,潘天寿提出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开设书法专业。次年,文化部决定,在浙江美术学院试办书法篆刻专业。从此伊始,现代高等院校书法专业人才培养提上日程,焕发出古朴光辉!
近些年,高等院校书法教育发展迅速,培养了大批书法专业人才。书法名家也多入职高校来主宰书坛风云变化。截止2014年止,全国开设书法专业学习的高校增至百所,而且还有上升之势,不禁让人想起“”一词。从而出现的生源、师资、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问题需冷静下来有所思,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注重生源,理性招生
目前我国教育现状来说,中小学为应试教育,升学考试是其主要任务,与升学考试无关的课程不会被重视甚至不开设。在中小学中,开设书法课的学校不多,从而中小学书法学习处在真空状态,中间断层,使大学书法专业生源基础薄弱。而目前看来,学习书法的学生多是文化课高考无望,才在高中开始书法的学习,甚至高三上学期才开始学习书法的人也大有人在,进行半年速成学习参加艺考。而这类学生文化课成绩较差且通过书法半年速成招进高校,其综合素养多是单薄的。更何况有些学生只是冲着大学文凭而无意于书法的深入研究。
这让我们认识到应注意中小学书法人才的培养,避免断层现象的发生。可以在中学阶段根据需要开设艺术班,如书法班、音乐班、美术班等,在这些班上学习的学生文化课和艺术都应两手抓。这样的好处在于:(1)有效的提高升学率;(2)艺术生的文化课成绩不至于过差;(3)有利于艺术专业特长的学习。这样对学生负责,也保证了高校的生源质量。
目前各高校对书法的录取标准各有不同,但不外乎三种情况。一种是注重书法考试成绩,只要文化课过线,按书法成绩由高到低录取。这样的录取方式可以招收到目前阶段书法技法水平较高的学生,但文化课成绩往往较低,学生文化素养不足。另一种是注意文化课考试成绩,只要文化课和书法成绩都通过,按文化课成绩由高到低录取。这样的方式将有一大批书法技法水平较高而文化课相对差些的学生拒之门外。最后一种是文化课和艺考成绩按百分比录取,比如文化课成绩占50%,加艺考专业成绩的50%分数,由高到低录取。相比较而言,此方式不激不厉,注重考生综合水平的考察。由于书法与高中语文知识最为关联,语文单科限定分数在各高校书法招生中也开始实施,这应是招生理性的体现。
在招生数量上,学校之间数量标准大有不同,少至几人,多至百人。对于招至百人的现象让人惊讶,其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可否跟上百余人的书法学习,像在熬大锅粥一样,鱼龙混杂。教育部门应引起重视,制定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人数标准,达到怎样的考核标准招收多少人数的考生,切勿让高校盲目招生赚取学费,而枉费大学教育之本,发霉变质。
由于多数学生是考前艺术集训后招至高校,本身的基础尚未牢固,高校书法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开设应在第一学年多普及基础理论知识,如:中国书法史、中国美术史、古代汉语、古代书体研究、中国古代书论、古文字学等。以填补基础理论知识的薄弱,然后在今后对书法深入学习中才会道路清晰,有扎实的知识理论做后盾。
二、明确专业名称,合理设置课程
在高校设置书法专业学习现已有几十年时间,但书法专业一直以来都十分尴尬,此在于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中未有书法专业的名称。
1994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艺术学为国家一级学科,在艺术学一级学科之下设二级学科,艺术心理学、音乐、戏剧、戏曲、舞蹈、电影、广播电视文艺、美术、工艺美术、书法、摄影、艺术学其他学科。此处可以看出美术和书法是平级的二级学科,属于并列关系。但另由中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经过1987年、1993年、1998年和2012年四次修订,在目录中均未出现书法专业名称。最近一次修订是2012年9月,艺术学下分艺术学理论类、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类、美术类、设计学类。其中美术类又分美术学、绘画、雕塑、摄影,也未见有“书法”字样,不得不让人感到费解,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书法”竟然没有名分!何等悲哀!高等院校招生时,因书法不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不得以将书法专业置于其它学科之下,如美术学(书法方向)、绘画(书法方向),属美术学院或艺术学院,也有隶属文学院的,如太原师范学院。这些让人感到的是书法专业一直没有自己的名分,寄人篱下,夹缝生存之状。望国家教育部门能够在众学科专业中尽快给予书法一席之地!
书法专业以上情况也必然导致各高校教学大纲及培养方案的不规范性、不完善性。专业艺术院校、师范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是目前招收书法专业学生的三类高校,各高校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专业艺术院校注重学生的专业技法水平,侧重创作能力及创新性。师范类院校注重理论及技法的讲授,其中心理学和教育学是他们必须学习的课程。而综合类院校就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与其他院相联系,培养复合型宽口径人才,提高学生对艺术的综合感悟。在大学期间,对于书法生的培养应更侧重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这对学生将来迈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过硬的文化理论基础是多数高校对本科生培养所欠缺的。应多督促学生读书,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学习书法等艺术,直接会接触或旁涉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艺术的母体是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大至儒道禅的哲学思想,小至竹石梅兰的小品趣味,皆蕴含宇宙规律,目击而道存。思考书法的存身之道和创作之源,无不要贯通‘天地人’之三才,打通彼此之间的隔阂,融合升华,互相关照,这是宋儒所谓的‘圆照’之法。若偏执一隅,株守一家,则很难透彻”①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小枝,但内涵深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容分割对立而待的。如若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学习书法此路难通,只会写字,做一个写字匠罢了。宋黄庭坚在《论书》中云:
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②
学书需要胸中有道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然后要广泛学习圣贤之学,书才可超凡脱俗。一味追求技法层面是不可取的。学书者多读书而有涵养,其书自然而然不俗气。所以,明倪后瞻在《倪氏杂著笔法》中云:
学字既成,先养其心无俗气。③
若无俗气,需先养心。心与书法的关系是微妙的。早在汉代,杨雄《法言・问神》就提出了“心画说”: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④
认为书法是作者内心的写照,通过书法作品可看出创作者内心品性及修养。这也成了后来“书如其人”说的发端。总之,广览圣哲之学是做好“书乃可贵”的重要方面。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云:
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弃也。⑤
言而总之,高等院校对书法专业学生的培养应文化和技法都要抓,其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显更为重要。应多开设传统文化或是“国学”之类的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发散思维,提升综合素养。如:中国古代哲学简史、老庄孔孟解读、书法与传统文化、禅学与诗歌美学、文学作品导读、文献学概要、艺术概论、书法美学等等。相信学生在其中会有新的领悟,这是书本中不可学到的。“道可道,非常道”,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正所谓“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关注社会变迁,训练立身之本
如今社会变迁日益加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模式已不适用于当下。书法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书法艺术招生火热,社会上艺术高考培训班层出不穷,各高等院校也是有扩招书法艺术生之势。随着多年来书法毕业生走向社会补缺书法相关工作职位后,社会对书法毕业生的需求慢慢趋向饱和,在此等情况下需引起各高等院校及书法专业学生的注意。
书法专业属于特殊门类,这就意味着口径窄,就业面窄。现书法毕业生走向社会,多在各中小学、博物馆、艺术馆、拍卖行等地方工作,选择机会甚少。所以需要我们认清形势,关注社会发展及情境变迁。
高校应积极调整教学模式及课程内容,应适当讲授与学科相关的发散性知识内容,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达到“一专多能”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那如何才能做到呢?笔者在此抛砖引玉,说明一下自己的想法。在书法专业学生学习期间,可开设与书法有关联性的选修课乃至必修课。“书画同源”是由来已久的命题,书法专业学生可开设中国绘画课程,如中国绘画史、白描、花鸟画临摹与创作、山水画临摹与创作、人物画临摹与创作、画家专题研究、中国画赏析、中国美术鉴藏史等相关课程,还可开设更为特殊的课程,如书画艺术市场概论、书画艺术市场投资、书法与瓷器、书画作品装裱与修复、书法材料与制作等,供学生选修,丰富关联学科技能与理论知识,在综合培养上迈出一步,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适应当今社会变迁。
另外,高等院校书法教育应加强之间的教学交流,建立卓有成效的高等院校书法教育联盟平台,笔者看到在“书法江湖”网设有“书法专业院校区”子版块,其中包含32所高校。在“中国书法网”设有“艺术院校”子版块,其中包含50所高校(其中含有高校的书法协会)。在“中国书法研究论坛”网中,设有“艺术院校联盟”栏,其中只有中央美术学院、聊城大学书法系、杏坛学院书法专业3所院校。各高等院校开设书法专业教育的有近百所,而现在的高等院校书法教育平台是远远不够的,且不具有独立性。应建设独立、完善的高等院校书法教育联盟平台,将现有的已开设书法专业的院校全部包含进来,以便高等院校书法教育教学交流,相互学习经验,立足于建立健全当今社会发展变迁下高等院校书法教育体制。
四、结语
总之,书法是中国“古老”的艺术,书法传承意义深远,当今高等院校是培养书法专业人才的主力军。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书法”在高校专业目录中未列及,使之处之尴尬,不禁发人深省。高校的招生、在校学习、就业是十分重要的。应注重招生生源质量,禁止非理性的盲目的招生。在校学习时,高校要注重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合理性,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授,多读多看多想,提高综合感悟。学生要关注社会变迁,调整自身以适应当下社会。拓宽就业口径,培养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如今,国家日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对书法的重视有目共睹。韩国女总统朴槿惠访华,主席赠书法作品《登鹳雀楼》。夫人参观泰戈尔国际学校时,教印度学生练习书法,用毛笔写“温故知新”。如今,高等院校对书法人才的教育可谓责任重大,书法教育事业将会不断创新和发展,培育出更为优秀的书法人才。
注释:
①祝遂之.2010杭州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集[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180.
②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355.
③崔尔平.明清书论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537.
④汪荣宝.法言义疏(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7:160.
⑤崔尔平.明清书论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196.
参考文献:
[1]崔尔平.明清书论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2]汪荣宝.法言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关键词:电影海报;书法;篆刻;字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4-0167-02
电影海报是电影宣传的重要视觉表现形式。早期电影海报多为手绘,在给受众传达电影信息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电影中表达的思想精华,侧面反映了电影的艺术审美价值。在大量电影涌现的今天,电影海报大多采用电脑制作,如何在众多的电影海报中脱颖而出,成功抓住观众的眼球,收到极好的收视效果显得极为重要。同时,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电影更好地走向世界也显得至关重要。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书法、篆刻元素在电影海报中的运用大大丰富了海报的表现形式,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完善并发展了我国电影海报设计的领域,成为传播中不可小觑的因素。
一、电影海报片名中书法篆刻元素的应用
书法按字体分可分为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种基本形态。其中,隶书、楷书和行书较为易识,因而也被多数电影选为海报中电影片名的字体。篆书由于笔形屈曲,难以辨识,因而较少用于电影海报字体中。篆书通常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即以篆刻――中国印的形式辅助主片名进行宣传。草书起源于“急就”[1],简化笔形,使书写快捷,因而形体较为简单,笔形具有符号化的特征。由于草书和主用字体相比变异度大,不易辨识,因而也很少用于电影海报字体的设计。
1.篆书特点及其应用
广义篆书指秦以前古文字的总称,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文字、小篆等。狭义的篆书单指大篆和小篆。其古老而朴厚,体现了先辈们朴素求美的精神和其创造意识。从实用文字的角度来看,篆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少,但作为一种独具特色,高古典雅的传统艺术,篆书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无论是在当代书法创作还是现代设计中,篆书仍被普遍采用,且装饰特点别具一格。在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尤其是在汉字和书法的发展史上,篆书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在电影海报字体的设计中,篆书直接出现在海报上的形式较少,但依旧有相对经典的海报设计以篆书的形式呈现,如1982年取材于敦煌壁画艺术的电影《丝路花雨》,选取婉转悠长、连绵多姿的篆书作为片名字体,以工笔画歌舞伎英娘辅助,展现了呼之欲出、婀娜多姿的飞天形象,让无数观众触摸到了魂牵梦绕的敦煌。
在海报片名字体设计过程中,“识别功能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设计准则。一个不具备识别功能的字体设计,是不能够让观者正确阅读的,因而文字的传播意义也就不复存在”[2]。篆书形体复杂,笔画较繁,在识别上存在难度,因而海报中篆书多以篆刻的形式出现,起到装饰性、辅的作用。如电影《西游降魔篇》,“降魔篇”三个字就采取了印章篆刻的形式,作为对电影片名的辅助补充。又如电影《叶问前传》的海报中,“前传”二字也采用了印章篆刻的形式。可见,海报设计中篆刻元素的出现多是对影片主片名作补充说明时采用,亦或是作为和主片名有着密切关系的元素而使用。
2.隶书特点及其应用
隶书字形多取横式扁方,布列均匀,平中寓奇,挪移生动。隶书的产生彻底改变了古文字的面貌,使汉字更加点画化、符号化。汉隶字形宽扁,中宫紧收;其笔画丰肥,波磔中呈现出“蚕头雁尾”的形象,一笔之中一波三折,两端浑厚丰满,中间纤细有力,力求多变,可以随性肆意舒展,使得简朴、直观的隶书更显得细腻婉转,变化丰富,形神兼备。隶书的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在现代社会的实用和装饰设计中,被广泛采用。电影海报中也多采用隶书作为影片片名的字体。如电影《黄土地》,用隶书的稳重与古朴,展现了一个突破封建桎梏女子的爱与愁,表现了陕北人民热爱黄土地、努力生活的积极心态,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回荡在山谷与人心。同样使用隶书作为片名字体的电影还有《菊豆》《宋家皇朝》等。
3.楷书特点及其应用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正和楷都有规范之意,因而楷书被作为主用字体沿用至今。楷书端庄沉着,结构间架平稳不欹,线条沉实稳健,整饬中不失微妙细腻的变化。用笔不轻浮、不纤巧、不薄弱,线条浑厚饱满,给人以如锥画沙,力透纸背,遒练顿挫之感。电影《山河故人》便使用了颜体来做影片片名的字体,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端庄雄伟,正与其电影的风格有着密切联系。
楷书作为主流字体,易识易认,因而也多被选为电影海报片名字体。同样用楷书作为电影海报片名字体的影片还有《大唐玄奘》《唐人街探案》等。
4.行书特点及其应用
行书是居于草书、楷书之间的字体,古人最初称为“行狎书”。“行狎”二字点明了行书特征:“行”指笔势流动连属,“狎”指形态不如正体字庄重。行书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显示出它的实用性,和其他书体相比,行书既不像楷书那样过于规范严谨,又不似草书那样草率难认,更不像篆书那样盘曲难写,亦不如隶书那样左波右磔,而是流动、自如、轻松、潇洒。行书运用到字体设计中有两个优势:一是书写简便(相对楷书),二是易于识读(相对草书)。如电影《建国大业》,以行书“建国大业”四字作为影片片名字体,体势开张,遒劲刚健,反映了指点江山的豪迈,侧面提示电影主人公及影片讲述的历史所处时代。此外,电影《英雄》《夜宴》等都采用了行书作为影片片名的字体。
5.草书特点及其应用
草书从篆、隶衍化而来,因删繁就简而使结体发生了极大的变异,与篆、隶、楷书完全不同,与行书也有很大差别。草书的形态特点主要是简约,以符号代替偏旁。草书点画线条的运动多呈圆弧形,这是行笔速度快而流畅所产生的用笔效果。草书连绵用笔,常常一字一笔或数字一笔,线条牵连不断,有时难以辨识。其形态变化极为丰富,各种俯仰、疏密、向背、迎让,参差的对比可以夸张到很强烈的地步。有些草字如果不熟悉篆、隶就无从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草书如今已基本失去了作为文字的实用功能,尤其是章草和狂草,多用于书法艺术创作,极少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书写。因而在电影海报中草书的使用并不多见。
二、书法篆刻元素在历史文化题材电影宣传中的特殊作用
“图形、文案、色彩是构成招贴海报的三大要素。……文字是招贴海报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配合图形要素来实现海报主题的创意,具有引起注意、传播信息、说服对象的作用。[3]”而电影海报特别是历史文化题材片名字体融入中国传统书法篆刻元素进行宣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效果:
1.彰显文化的厚重感。
电影海报往往都蕴藏了有关电影主题的相关信息。针对不同主题和内容,影片片名字体会采用不同形式的书法来表现。电影《⒐Α肺传记题材电影,讲述了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期间及改革开放后的故事。海报采用了启功先生清朗挺拔、气韵生动的“启体”,并附以启功先生本人的印章“启功之印”,表达对书法艺术大师启功先生的无限敬仰。又如电影《红衣小女孩》,片名字体选用红色,字体多露锋,字形纵长。这部电影题材定位是惊悚片,以此种字体设计再加深黑背景营造了一种恐怖的氛围,正好与电影主题相映照。
2.增强视觉的冲击力。
“文字在视觉传达中,作为画面的形象要素之一,具有传达感情的功能,因而它必须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人们对于作用其视觉感官的事物以美丑来衡量,已经成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标准。[4]”电影海报是影片宣传至关重要的途径之一,因而其设计必须吸引观众的眼球,使观众产生观影的冲动。汉字书法已大大超越了外象表意的功能。选择与影片相契合的书法字体进行片名设计,增加了海报的趣味性、故事性、内容性,且与海报整体画面相融,成为海报中重要的视觉信息,丰富了电影海报的视觉表现力。
3.突出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我国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民族性的基础,将代代相传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结晶与电影海报融合到一起,无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全球化的传播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是“用最现代的艺术语言来体现最传统的中国文化。[5]”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国电影往往都在海报中融入汉字书法,从而彰显电影的本土性、民族性。如电影《红高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英雄》等电影,对外传播时带给观者第一视觉信息即“这是一部中国的电影”。电影海报中融合入书法、中国印的元素,以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凸显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电影独特的标志。
三、结 语
优秀的电影海报能够在电影和观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巧用书法篆刻元素使之融入片名字体的设计无疑能为电影增彩,有效丰富了电影海报的视觉效果。反之,电影产业的发展兴盛,也能为中国书法的传播助力,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被更多人认同。
参考文献:
[1] 李洪智.汉代草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
[2] 凡鸿,荣梅娟,孙学瑛.字体设计原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3] 陈原川.字体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4] 谭璜.字体设计之美[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3.
[5] 彭吉象.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影视艺术[J].现代传播,2011(2).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物质需求不断满足的同时也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书籍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其重要性日益显著。近些年来有许多书籍装帧设计的研究,但很多是孤立地谈论中国书籍装帧设计或者是西方书籍装帧设计,没有将两者进行对比。本文就书籍装帧设计在中西方思想交汇的基础上,通过对中西方哲学思想、社会环境因素、设计现状、形式语言等进行比较,尽可能的凸显出中西方书籍装帧设计的差异性,最终希望通过比较研究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使中西方设计思想融合的更好。
关键词:中西;书籍装帧;民族文化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伦理道德、价值观、传统习俗、意识形态等都受西方文化理念的冲击发生深刻变化,文化上崇洋的现象十分严重。建立和完善一个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的书籍装帧文化系统,要在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社会组织方式以及设计形式等方面随着时代前进,不断的学习、更新,而中西书籍装帧设计的比较研究将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书籍装帧设计的概述与要素
(一)书籍装帧设计的概念。
很多人认为书籍装帧就是对书籍的封面进行设计,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从字面上看“书籍装帧”是有“书籍”和“装帧”两部分组成。“书籍”是记录知识、表达情感的作品,而“装帧”是指最早的书籍封面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可以将其理解为把一定数量的书画整理成册并进行设计。书籍的本质是一种精神产品,但是精神产品需要附着在一定的物质形式上来流通、传播,它的物质形式虽然是由内容决定,但它又反作用与内容,二者是通过书籍装帧的手段实现统一。每一本书都离不开装帧,不存在没有装帧的书籍,它们是密不可分的。确切地说通过图形、图像、文字、色彩向读者传递信息的艺术形式是书籍装帧设计,是符合时代追求创新的特性,是设计师智慧的结晶。
(二)书籍装帧设计的要素。
书籍装帧设计中根据书的不同性质、用途和读者对象,把图形、图像、版式、文字、色彩等设计元素有机的结合起来,表现书籍的丰富内涵,并以一种传递信息和美感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书籍不是一个普通的商品,而是一种文化,书籍装帧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要求设计者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在创作的过程中概括提炼书的精神本质,从而体现书籍的魅力。
二、中西书籍装帧设计根源探究
(一)中西哲学思想比较。
中西哲学的交流在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并在近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人的生存活动有多种形式,不同的形式造就不同形态的哲学,很多人认为在中西哲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哲学:在关注领域、语言性质、表达形式、目的上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所以在进行中西哲学比较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把两者的可比性提出来。中西哲学不具可比性的问题导致了关于合法性的疑虑,为了克服疑虑,中西哲学必须为找到一个一致的描述,这就是深入哲学只为哲学的根源。中西哲学是异质的,表现在西方哲学体系是本体论的体系,而中国哲学并不存在西方意义上的本体论;而在中国人和西方人从事哲学活动这个意义上中西哲学又具有可比性。中国的哲学是具有异质性,因为它满足以下条件:从印欧语系、历史影响和交流的关联脱离,找到的是一个脱离“异域”的远古思想而且具有原创性。
(二)社会环境因素。
书籍是文化底蕴的产物,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即反映传统文化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拥有着不同的文化形式和文化遗产,民族书籍正是在这样的形式下形成的。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这些背景中造就的艺术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不同的历史时期拥有不同的社会环境、物质生活情景、时代精神风貌,对作品的影响可以体现在题材、思想内涵上,即使是类似的题材,不同时期的艺术家笔下会有不同的景象。民族性格是有语言、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生活背景等因素构成的,民族性格特征总在不同地域、国度中体现。
三、中西书籍装帧设计比较
(一)中西书籍装帧设计的现状。
我国书籍装帧设计的现状:在书籍装帧设计的审美功能和文化品位不断提升,风格和生产工艺层出不穷,设计理念、方法、方向发生深刻变化,其价值越来越被认可的同时,市场经济也为设计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传播媒体的竞争态势下,传统观念的书籍装帧面临巨大挑战,设计师必须打破传统的设计思维,培养新的现代审美观,使书籍满足基本阅读功能的前提下,还具备欣赏、品味、收藏的价值。市场经济条件下,书籍装帧的设计艺术要不断服从于市场开发的需求,设计思路要以时代意识为基础,在满足丰富内涵的同时,更大程度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中国的书籍装帧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
西方书籍装帧设计的现状:国外的书籍装帧设计迈入了精细化和个性化、多元化轨道,设计师们利用计算机、光盘图库,运用不同制版印刷工艺、各种纸张材料,不同设计造型手法去表现新的视觉空间,新的观念,以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加快信息表述的传递。德国、美国和日本,它们的设计风格各具有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注重视感、质感、手感三方面,它包含着造型设计、材料运用、印装质量,注意书籍传递的广告信息、陶治情操,以增强书籍装帧设计的内涵。
(二)中西书籍装帧形式语言比较。
构思与表现完美结合的是优秀设计,好的表现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在图形表现方面:中国设计常用到线条,线条看似简单,却是创作者情感流露,是智慧的结晶,西方设计喜欢用色块表现块面感,这与他们求真、求实的性格相吻合。在色彩方面:中国画重写意,水墨画是我国绘画的代表形式,古有墨分五色之说,强调的是色彩明度的对比,西方重写实,追求情景再现,强调的是色相的对。在文字表现方面:中国书法亲切、自然、动人,西方文字是由二十六个字母组成更多的是凸显理性。
整体明快、直观、广告味较重是美国的书籍装帧设计;活泼、华丽是法国的书籍装帧设计;设计质感亲切、舒服而且价格相当便宜是英国书籍装帧设计;日本的书籍装帧设计新颖、活泼、含蓄而又不失精致,将过去的手工技巧和现代的高度自动化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引进外来现今文化技术的同时,并没有失去自己的文化,相反的更有鲜明的名族特色和强烈的现当代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而中国的书籍装帧则在东西方风格兼收并蓄的古朴、淡雅的基础上,富于内涵、见长,同时有着典型的东方审美情趣。总的来说西方追求直观、理性,东方则显得含蓄、感性。
四、中西设计文化的交融
在现代信息社会背景下,新技术、新材料、新观念、新思路不断涌现使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各个领域都显示出了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对于这些我们应按照洋为中用、取长补短的原则,借鉴国外先进的书籍艺术,从中吸取一些有用的东西,来发展我国的书籍艺术,生产出更多、更精美、更好地反映内容的书籍来吸引广大读者,使我国书籍艺术发展到一个新水平。书籍设计不能脱离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在民族文化中挖掘并发现其潜在的、代表本民族的本质要素,然后创建自己独有的风格,凭借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魅力,以真正的本土化和民主化设计语言屹立于世界设计之林,成为引领潮流的先锋。
五、结语
文章通过对中西方书籍装帧设计的比较研究,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到设计师要不断地从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吸取养分,对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的同时还要进行创新,对外来文化应努力在对方的文化中寻找互补有益的因素,把我们的文化与西方的设计思想更好的结合与再造。全球化是现代设计的一个趋势,在多元化的发展中现代设计的民族风格与人文特色随之增强,使具有中华神韵的设计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李爱红著,《书籍设计概论》,2005。
[2]丁建超著,《现代书籍设计概要》,2003。
[4]朱鄂著,《视觉语言丛书》,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
[5]邓中和著,《书籍装帧创意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一)新时期我国基层群众文化的内涵新时期我国基层群众文化,主要是指以基层群众自身活动为主体、以满足自身精神文明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文化活动。真正的基层群众文化不是一句基层领导的口号和空话,而是需要基层群众的积极参与,因此,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基层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基层群众表达喜怒哀乐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基层群众对党政方针满意度的一种直观体现。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想方设法让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其中,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
(二)新时期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新时期加强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对于基层群众自身、保护传统文化、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从基层群众的角度来看,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这是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最直接的意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就是基层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管是观看节目的观众,还是表演节目的群众,在娱乐大家的同时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积极向上的节目也有利于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从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继承、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其实拥有着十分丰富的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必然会引导这些传统文化走上舞台、走出乡村、走向全国乃至走向国际,为更多的人所熟知、所发扬。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就是要加快建设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提升基层群众的综合素质,这对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实现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二、当前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部分群众和基层干部对文化建设缺乏科学认知、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进程,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部分群众甚至基层干部对文化建设缺乏认知在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很多基层群众甚至部分基层干部依然沿袭这一观念,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而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缺乏清晰的认知。在这一偏颇思想的引导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举步维艰,甚至在一些地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被认为是“不正干”,会被人所不齿。这是基层群众文化发展十分缓慢的重要原因。在一些新农村地区,精神文化生活与物质文化生活已然出现了很大的反差,基层群众的文化匮乏严重阻碍了基层社会的进步。
(二)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与现代化城市而言,农村、乡镇等基层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这与乡镇的经济发展、资金不足有直接关系。在一些基层地区,根据要求,村中设有文化活动室、图书馆、阅报栏、老年活动室等文化设施,这些文化设施本来是用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然而却处于常年关闭状态,形同虚设。甚至在一些以农业发展为主的部分偏远乡村,整个村中也找不出几样像样的文化设施,在基础设施如此落后的情况下,基层群众又如何会有较多的文化活动呢?
(三)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单一当下,我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往往缺乏基层群众的参与,基层群众本该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却常常沦为台下观众,这大大降低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热情。再加上当前我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政府送电影下乡、政府送戏(乡村文艺汇演)、文化工作者下乡服务、政府送图书科普知识下乡、村民农业技能培训等,不少基层群众的文化水平有限,使得文化建设成为一种形式化。
三、新时期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思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基层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对滞后与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会影响到我国基层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新时期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起来,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建设问题,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和丰富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
(一)加强宣传引导,重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针对当下很多基层群众及部分基层干部对群众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的问题,乡镇基层政府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宣传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引导基层群众主动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为此,乡镇基层政府可以在普通基层群众常常关注的政府官方网站上一些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视频、照片、信息等,运用视觉冲击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进来;还可以印发一些小册子、宣传横幅等宣传资料,在一些人流量比较密集的地方发放小册子或者直接发放到基层群众手中,在乡镇一些比较显眼的地方挂上宣传标语,在潜移默化中深化群众对文化活动的认识;还可以组织基层当地一些比较活跃的、具有文化底蕴的群众开展一些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吸引其他群众积极参与进来。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层群众文化设施农村、乡镇等基层地区的群众文化发展不起来,与当地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有关系。为此,我们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文化机构建设,完善基层群众文化设施。乡镇干部要通过请求财政拨款、组织社会募捐等方式,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专门用以基层群众文化设施建设。当地政府组织建设基层文化管理部门,以街道文化和乡镇文化工作部门为重心,构建起基层图书馆、文化室,为基层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供场所和文化设施。比如,可以为基层群众划定广场舞场所,鼓励基层群众开展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广场舞活动,在闲暇时间娱乐身心;而对于部分爱看书、喜静的群众,则可通过设置基层图书馆、文化馆,给群众一个学习、交流的场所。
(三)创新文化形式,进一步丰富文化内容为此,为了使乡镇群众文化建设活动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基层文化站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与各方人力物力的积极配合下,使更多地群众能够了解文化活动,进而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例如:在篮球、象棋等传统活动基础上,扩大书画、摄影以及工艺展览、农业技术指导等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想精准抓住群众眼球,吸引群众积极参与,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这就需要活动组织者结合当地的一些实际情况,创作出能够反映当地基层群众时代风貌的文艺作品,并通过各种载体加以积极传播,鼓励群众发掘身边典型的人、事,以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方式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目的。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