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产业发展内容范文

乡村产业发展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产业发展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产业发展内容

第1篇:乡村产业发展内容范文

一、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承德市美丽乡村建设围绕“12925”主要目标,以“六改六建”为主要内容,制定了“四新”推广方案,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以七家镇茅荆坝乡和新杖子乡两个典型片区为例,七家镇茅荆坝乡作为承德市隆华县热河皇家温泉美丽乡村片区,结合该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单式、复式产业链的深度开发,使其成为承德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承德市新杖子通过“一村一策”的实施,有效依托果品产业、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交通区位、特色文化等独特优势,打造出以“京郊花果山、祈福养生地”为主题特色项目,确定了“一心一带四板块”的布局,打造出4A级“京郊花果小镇”。承德市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两个典型片区的深入分析可见一斑,但是,美丽乡村建设一直在路上,面对建设过程中的产业升级、资源开发、政策保障等问题成为承德市美丽乡村建设新的研究课题。

二、a业支撑瓶颈分析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性有赖于产业的转型升级

承德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性有赖于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方面,承德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解决建设资金投入问题,不能仅靠政府补贴和企业反哺,必须构建乡村财源基础,而财源基础的根本在产业;另一方面,承德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农民更好分享改革开放成果,产业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更好地为美丽乡村建设争取民意支持,农民的支持是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持久深入的内在动力。

(二)美丽乡村建设缺少产业联动

产业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规划设计、建设实施与提升阶段均应高度重视其核心地位和作用。例如,在规划阶段应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建设实施中应该注重特色产业的培养 ,在产业提升阶段更要注重一二三产业联动,充分发挥产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促进承德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府对乡村产业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有待加强

目前,承德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还相对滞后,政府大力的政策支持和大量的资金投入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但是,从国家层面到社会层面,专项资金的投入还远远不能解决目前乡村产业建设的问题,承德市能争取到并加以整合、捆绑的项目和资金也不是很多。面对财政紧张、配套困难、资金不足成为制约承德市美丽乡村建设中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产业支撑对策及建议

(一)产业转型升级

首先,以优化结构为主,挖潜提升种植业。切实打破地域界限和乡村限制,建立“一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其次,明确各产业发展方向,坚持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路子,以标准化生产推动品牌建设,并加大对品牌产品的宣传力度。再次,以创新机制为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二)一二三产业联动

坚持以农为本的发展战略,跨二进三,实现“三农”跨越式发展。围绕承德市生态牧场、有机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绿色林果、淡水养殖等各个特色产区进行深入开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真正做到了农业“接二连三”,一二三产联动。同时,深入挖掘各县区地域文化,立足于文化消费的民族性、生态性和专业性,并通过不断挖掘与传承,打造体现承德文化特色的书画村、满族文化村、生态屋、野生博物馆等各具魅力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现象。

(三)强化政府对乡村产业建设的支持与引导

政府对乡村产业建设的支持与引导对全市产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要对全市产业发展格局进行整体的部署与安排,并能够因地制宜地做好产业规划与指导。其次,政府应该尽快出台乡村产业培育与发展专项计划,成立乡村产业培育专项基金,制定相应的推进措施和税收信贷政策,引导资源更多流向乡村。最后,政府应加大对各区域产业培育与发展方面的考核力度,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及奖惩措施,努力调动基层领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产业支撑作用

旅游业作为承德市的支柱产业,在支撑美丽乡村建设中拥有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和作用。一方面,要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使其发挥其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优势,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消费是一个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消费活动,这些在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旅游消费形式多种多样,能够满足各种消费人群的需求,使其发挥“一业兴”带动“百业兴”的作用。

(五)准确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

第2篇:乡村产业发展内容范文

近年来,贵州省仁怀市紧紧围绕“一心两带三区四游”旅游体系,坚持把“大旅游”作为推动“大扶贫”的突破口,采取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用“经营农村”理念全力做好“旅游+农业”、“旅游+农村”、“旅游+农民”三道加法,打造了坛厂神采八卦园、鲁班水彩隆堡、苍龙草木年华、长岗蔺田新村等一批农旅一体化脱贫示范点,走出了一条“以农兴旅、以旅强农、农旅互促”的经营乡村发展模式,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助推了全面小康建设。

“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

截至目前,全市近30个村寨发展乡村旅游,5000余名农民吃上“旅游饭”,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带动社会就业3万人。2016年,全市实现30个贫困村出列、1.4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6%;旅游接待游客607.8万人次、同比增长37.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7.7亿元、同比增长45.2%。

首先,着力抓打造,注重与本地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仁怀盐运文化、文化、酿酒文化等特色文化,按照全市60个贫困村区位合理性、产品差异性、游乐参与性、空间开放性和效益辐射性等特点,高标准规划打造了坛鲁农旅一体示范区、五马生态旅游示范区、后山民族风情旅游示范区、桐梓河水上体验示范区和15个旅游扶贫点。注重与农业产业相结合,围绕山地生态畜牧业、商品蔬菜、特色经济果林、中药材、花卉苗木等,建成一批以生态休闲、农业体验、乡村度假为主题的工农旅一体的示范园,切实增强了贫困村“造血功能”。目前,全市建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24个,发展蔬菜产业1.6万亩、精品水果产业1.2万亩、茶产业1万亩、花卉苗木产业1.5万亩、核桃产业5万亩、中药材产业6000亩,扶贫产业覆盖贫困人口2.7万人。注重与乡村资源相结合,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山地特色等自然资源,做优做特五马广东东升农场生态农业示范区、学孔“茶旅一体化”、坛鲁“工农旅一体化”,积极吸纳游客现场采摘新鲜果蔬、观赏农业风光、体验农家活,让游客记得住山水、留得住乡愁,农民收入实现倍增。比如,坛厂镇枇杷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今年一季度旅游综合收入达500余万元;鲁班镇隆堡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扶持村民开办农家乐7家、乡村客栈2家、百货经营9家,实现了农民向个体工商户转变,增加农民收入600余万元。 城乡靓 贵州省仁怀市走出了一条“以农兴旅、以旅强农、农旅互促”的经营乡村发展模式,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助推了全面小康建设。图为仁怀市国酒门。

另外,仁怀还着力抓基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景区停车场、厕所、旅游标识等设施建设,努力完善景区服务体系;坚持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载体,扎实推进小康“六项行动计划”和“交通三年攻坚”、“水利三项会战”,全面改善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乡村旅游发展基础。目前,已新建游客服务中心3个,安装游客标识标牌1000余块,建设生态停车场15个、旅游公厕30座。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属地管理、全民参与、标本兼治、疏堵结合、综合治理、注重长效”的原则,以“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为方向,采取集中重点整治、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基层基础管理、深化体制改革等综合措施,彻底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为l展乡村提供坚实基础。有效整合旅游资源,按照“文态、业态、形态、生态”和“打造点、连成线、延伸面”思路,对乡村周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整体开发,高品位建设景区景点,着力打造“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的旅游环境,使游客真正享受到“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打造出了苍龙草木年华、喜头云乐新村、后山少数民族特色乡等。

同时,着力抓培育。高位宣传,借全省“大旅游”和“遵义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东风,大力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战略,充分利用大数据,加快建设“智慧旅游云”,全面提升工业旅游和山地旅游品牌,不断提高旅游的对外形象。加强与携程网、本地网络平台、腾讯、百度、贵州数字电视等合作,及时旅游的动态信息,不断完善景区的信息服务,推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深化内涵,做大做强“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扶贫”等“旅游+”文章,不仅使直接从事休闲旅游业的农户增加了收入,还有力带动了特色农产品、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拓宽了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比如,五马镇鱼孔村借乡村旅游和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东风,通过建设生态水产基地、大型水上乐园、儿童游乐园、农家特色餐馆,解决了50余户贫困户、200余人就业。全民参与,茅台镇成功承办了贵州省第十一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有力推动了茅台示范镇建设、全景域旅游发展和旅游井喷式增长。通过举办文化节、旅游节、艺术节、展销会,鼓励和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全市“城乡靓、产业聚、环境优、百姓富、人气旺、名声响”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新画卷正在描绘。

此外,着力抓增收。该市积极通过教育、引导,使农民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自愿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收入倍增。如,学孔镇通过“茶旅一体化”,实现了既卖茶叶、也卖风景的大格局,今年一季度,实现贫困户务工收入100余万元;美酒河镇娄子坳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产业脱贫相结合,深入推进资产变资源、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模式,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7360元;坛厂镇枇杷村通过“工农旅一体化”景区建设,引进了16家企业进驻发展餐饮、客栈、坛艺等产业,推动了农民工创办黔龙山庄、海义堂等乡村旅馆,目前到该村登记经营餐饮、住宿、花卉盆景等企业已有60余家。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

乡村旅游具有经济拉动强、产业关联度高、增长速度快、就业容量大等优势,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实施精准大扶贫战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发展乡村旅游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原则,在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规划发展一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乡村旅游点,加快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积极把景区连成线路,把珍珠串成项链,不断提升经营乡村旅游竞争力。比如“坛鲁一体化”的打造。

第3篇:乡村产业发展内容范文

1.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机制

1.1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主要功能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通过扶持来改善乡村旅游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善相关地区的旅游条件和旅游环境,提升旅游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确保旅游能够解决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旅游业与当地的农业、住宿业以及餐饮业都有着紧密的关联,借助扶持旅游项目可以促进相关产业更好地发展,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最终帮助该地区人口脱贫致富。

1.2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主要内容与实施形式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贫困人口等主体共同参与,立足于帮助贫困人口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通过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来识别旅游产业发展的短板和不足,借助政府、企业的资金和政策帮助,改善当地旅游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构建旅游扶贫帮助体系,最终让贫困人口直接参与到旅游产业中,比如开展旅游接待服务、售卖土特产品、土地转让等等。借助这些方式让贫困人口能够享受到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好处和实惠,其核心内容是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实施过程中,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实施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注重扶贫目标识别和旅游项目识别,只有准确识别二者,相应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才具有长期的持续效益。

1.3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主体构成与行为逻辑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主体众多,主要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贫困人口,各个主体之间联系密切,并且遵循一定的行为逻辑。政府参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的稳定、消除社会贫困,帮助贫困人口借助旅游产业实现脱贫。基于此目的,政府会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并利用财政资源扶持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企业参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目的在于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谋取利益,同时也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为支持和提供旅游产业相关服务,制定并开发旅游资源;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目的在于服务社会,承担旅游产业中的中介功能,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际出现的问题提供帮助,主要表现为维护贫困人口利益,解决贫困人口在旅游活动中遭遇的问题;贫困人口参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为了寻找到生活资源,借助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脱贫,改善自身的生活,主要表现为经营旅游相关产业,转让旅游用地、售卖相关土特产品。以上各个主体参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目的不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有着不同的行为逻辑。在这些行为逻辑合理匹配的状态下,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良好运转。

2.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现状及面临的现实困境

2.1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现状

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国贫困人口降至5500万人,同比降低4.3%。从我国整体情况来看,贫困人口已经大幅度减少。在贫困人口减少的过程中,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产业是一个无污染的朝阳行业,以旅游产业用于扶贫代价较低、成本?^低,并且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使地区经济能够持续性发展。自2014年国务院首次提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以来,每年带动20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扶持超过6000个乡村旅游项目。预计到2020年,通过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地区,旅游年收益将突破100万元,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将成为我国扶贫中最重要的一项工程。

2.2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面临的现实困境

2.2.1政府扶持力度不足,资金相对匮乏

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资金匮乏是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注入,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旅游项目开发更是要解决周边道路、基础设施问题。政府在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由于资金来源有限,对旅游项目开发的投入也受到限制,在较高的开发成本面前资金注入显得稀少。同时,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单一的投资主体会导致政府压力过大,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等问题,从而影响旅游项目的开发效果。因此,政府扶持力度不足,资金相对匮乏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2.2.2扶贫对象认识偏差,缺乏动态管理

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需要针对贫困人口进行调查和统计,由于贫困人口数量较大,会存在对扶贫对象认识的偏差。相关部门对人口的调查和统计数据不准确,并且没有实施动态管理,所谓动态管理就是对贫困人口进行跟踪调查,及时了解贫困人口是否已经脱贫,这项工作耗时费力,容易出现扶贫对象不明确、扶贫对象不精准的问题。这就导致贫困人口没有受益,反而让其他非贫困人口获取了经济收益。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一旦扶贫对象出现偏差会造成项目偏离根本。因此,扶贫对象认识偏差,缺乏动态管理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且这个问题难以根治。

2.2.3农村地区人口流失,旅游扶贫项目落实困难

基于目前贫困地区人口分布来看,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多外出打工,剩余的贫困人口劳动力明显不足。这是由于贫困地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匮乏,造成劳动力过剩,这些劳动力只能选择外出打工。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开始建设,并无法短时间内有效吸引外出劳动力回乡,而剩余的劳动力又无法满足旅游项目建设需求,这也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农村地区人口流失,旅游扶贫项目落实困难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存在的重要问题。

2.2.4专业人才匮乏,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创新

目前,贫困地区的人才培养和供给是严峻问题,优秀的人才不愿意留在偏远的贫困地区,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由于人才匮乏,造成大量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没有特色、模式单一,在持续开发过程中竞争力不足,失去竞争地位,从而逐渐走向下滑道路。由于人才供给不足,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无法进行持续性发展,造成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运行效果不佳。因此,专业人才匮乏,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创新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中难以克服的问题。

3.我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未来发展规划路径

3.1提高政府重视程度,吸收多元主体资金注入

政府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重视是保证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多数是由政府财政支持,只有政府重视旅游项目开发,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从而完成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建设。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提高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的重视程度,并引入更多投资主体来减轻政府压力,政府应该提出更多的优惠政策来吸引社会投资主体,形成“政府出政策、企业出资金”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新局面。

3.2提升扶贫精准程度,重视真实数据调查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的关键在于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开发相应的旅游项目是为了让贫困人口能够在旅游产业中谋生,并借助旅游产业脱贫致富。目前各个地区针对贫困人口的确定主要依赖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统计,这种方式容易出现作假行为,造成扶贫对象不精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设定动态的贫困人口调查管理模式,保证相关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只有调查数据真实有效,才能准确定位贫困人口,才能借助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脱贫致富。

3.3延伸农村产业链条,实施优化产业整合

青壮年人口流失是贫困地区面临的主要现象,由于经济发展滞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数量稀少,贫困地区的青壮年不得不外出谋取生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开发应该注重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行有机融合,以旅游业带动农业、交通业、餐饮业共同发展。只有延伸贫困地区的产业链条,实现各个产业的优化整合,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才能获得持续、健康发展。

3.4注重人才培训及引入,打造创意旅游产品

人才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持续发展的关键,建立和开发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仅仅是一个开始,更需要借助人才的力量将这些项目持续性运转,让其在同质旅游项目中具有竞争力。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应该培养并吸引外来人才加入,让本地的贫困人口能够学习旅游产业发展知识,更要从外部引入相关人才,让这些人才助力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良好运转。

第4篇:乡村产业发展内容范文

为此,本刊近期将开辟专门版块,诚邀部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相关负责人,畅谈本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之道,以飨读者。

在国内外诸多媒体的眼中,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已经成为国内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去年,金州新区不仅连续四年位列大连市旅游工作综合考评榜首,并且获得了首批“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区”、“全省乡村旅游工作先进县区”等奖项,由他们承办的“国际大樱桃节”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更是与日俱增。

近日,本刊记者围绕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大连市金州新区旅游局局长杨军进行了交流。

两个概念,三分天下

记者: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乡村旅游的需求逐步上升。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有很多人甚至把乡村旅游作为缓解自身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杨军:你说的没错。当然,乡村旅游需求的增长,主要还是与整个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有关。谈到这个问题,我想首先有必要说说两个与旅游息息相关的概念:一个是国民休闲;另一个是国家休闲。休闲与旅游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当下的中国,国民休闲时代已经到来;而国家休闲时代却尚未形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统计出这样一组数据: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国民休闲指数会大幅上升;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的时候,会进入国民休闲的高峰期。国家统计局2010年底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400美元。如果考虑到人口等方面的因素,国民休闲指数上升是很正常的。而其他三个方面的原因也为乡村游、自驾游等各种旅游形式的相继出现,创造出必要条件:一是消费能力提高。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居民已经进入富裕状态,大家有足够的经济支出来满足旅游消费;二是时间更充裕。我国现行的法定假日是112天,加上带薪休假,一年基本有三分之一时间处于休息状态,消费者有充足的时间用来旅游;三是出行有保障。随着航空、高铁的发展和私家车不断增多,交通有了很大改善。而乡镇道路的畅通,更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出必要条件。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国民休闲时代已经到来,但国家休闲时代却尚未形成。所以中央才将旅游,尤其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拉内需,调结构”的重点扶植产业。按照市场化的规律来看,市场需求会导致资本向现代休闲旅游产业迅速转移。从金州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现在一些有实力的大型财团已经开始向这方面靠拢。

记者:目前,县区一级的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成为统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承担者,在您看来,如何才能建立起更为有效的工作机制,尽快形成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杨军:主要还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政策扶持,完善相关利益群体参与分配机制。从而逐步形成农民自主、政府引导、部门联动、中介参与、市场调节的发展态势。新区合并后,在旅游产业大项目方面的总投入超过1200亿元,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植政策。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致力构建起新区“一心三带”的旅游产业格局,最终实现“旅游总投资累计超千亿,年均接待游客人次超千万,年均旅游收入超百亿”的目标,使金州新区能够在大连旅游份额中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脱颖而出靠特色

记者:发展乡村旅游的直接和间接效益都是十分显著的。然而,随着各地区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新问题也逐渐显现。比如,相关产业发展不配套,总体规模大、单体规模小,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盲目建设严重,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趋同,有些则完全背离了乡土特色。如何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

杨军:正如你所说,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确面临一些问题,或者说是制约因素。我认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首先必须整合好相关资源,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并逐步向规范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品牌效应。

记者:说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品牌效应,我马上就联想到大连国际樱桃节。这是否就是你们在创新发展的一种成功尝试?

杨军:近年来,在大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大连国际樱桃节,今年的第六届樱桃节还被列入2012年大连市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十大系列工程。金州种植樱桃的历史悠久,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特色优势。我们就是要发挥好这种特色优势,来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今年,我们还将在樱桃节开幕式上推出“金州世界樱桃博物馆”这个新项目,详实反映世界樱桃种植历史与沿革、樱桃品种繁育与分布状况、农事活动场景与实物展示、樱桃文化传承与产品深加工等等,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能充分领略到金州大樱桃的魅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通过政策引导,强化规划布局;通过打造精品,提升服务水平;通过规范管理,健全管理机制,扶植一批特色休闲农庄。

“四引擎”驱动产业升级

记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旅游消费水平的提高,各地的乡村旅游现在都普遍面临升级换代的问题。金州新区已经率先完成了从第一代乡村游到第二代乡村游,再升级到第三代乡村游。您能不能和我们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杨军:这主要是从旅游项目的内容上来划分的。所谓第一代乡村游,就是以在“农家乐”吃住为主要内容;第二代乡村游,是以农事体验、文化观光为主;而第三代乡村游则是以休闲度假为代表,以康体养生、参与体验来作为旅游项目的主要内容。从金州新区的旅游产业结构来看,大致上可以分为三块,一块是滨海旅游度假型;一块是山岳历史文化型;还有一块就是都市休闲农业型。而这三大块是并行发展。

这几年,区委区政府结合新区实际,重点推进了都市农业休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全区大规划保留的农业区域内,通过片区式规划,重点打造乡村湿地、大地景观、农耕文化、渔港新村等核心项目。通过特色核心项目的牵动,打造不同文化风格的四大片区,实现与大型自驾车营地、特色休闲农业庄园、乡村旅游购物大集、乡村度假酒店等产业要素的高度聚集,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形成对旅游市场极具吸引力的都市农业休闲产业集群。通过“十里乡径”的建设,形成横贯东西,连接两海的乡村旅游大通道,实现四大产业片区的连接,构筑新区休闲农业旅游空间大格局。

记者:您刚才谈到,都市农业休闲旅游是新区旅游的特色品牌,而要放大品牌效应,除了硬件投入之外,软实力也很重要。

杨军:的确是这样。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软实力与旅游资源同等重要。面对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前景,要注重个人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更新思想观念,学习先进理念,同时要加强团队作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全面提升旅游行业的“软实力”。同时要让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产业在服务上有机对接,实现金融、保险、商业、物流、电信等服务一体化,为游客提供更多便利,从而才能使金州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得以持续提升。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旅游的宣传促销工作,要建立起一系列新的宣传平台。比如网络,还有摄影。去年,我们与大连市人居摄影学会联合举办了“魅力金州新区”摄影大赛,效果非常明显。

大手笔绘出多彩金州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新区今年和“十二五”期间,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都有哪些具体规划?

第5篇:乡村产业发展内容范文

一、方法科学,内容系统

该书整体内容系统、全面,论述方法科学得当。该书聚焦健康养生的时代背景,研究了当前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通过从音乐教育、音乐欣赏、歌唱训练和音乐表演艺术等多个领域对音乐与养生的内在关系进行论述,生动叙述了健康养生与音乐艺术的内在关联。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康养文化的价值主要表现为:第一,康养文化中蕴含了独特的情感意境和人文意境,在乡村振兴环境下,各类文化高度共享、自由开放,借助智慧媒介不断传播、交流,形成了新的文化传承体系。因此,想要破解康养文化的断层问题,就需要对不同文化理念进行合理收集、多元整合和时代转化,构建符合全新乡村振兴环境的文化传承机制。第二,我国康养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传播载体,其中汇集了浓厚的人文景观、民俗气息和文化资源,既是我国整个文化体系中的特色内容,也是见证农业文明生动变迁的有效记载。因此,在大众聚焦健康养生的时代环境下,充分挖掘康养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音乐元素,对其中所诠释、传递的情感理念进行全方位、生动展示,能更好保留乡村文化的精神本质,进而为乡村文化提供最真实的情感记忆。

二、融合性强,框架完善

该书融合性突出,通过讲述名人、老年人等不同群体与音乐养生的关系、叙述了传统八音乐器、五行与音乐养生的内在关联,并且结合音乐艺术的不同类型,生动讲述了与音乐艺术的内在关联,全面彰显了该书的论述框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将音乐元素与康养文化相融合,其背景主要表现为:首先,在现代智能设备和智慧系统助力下,挖掘康养文化中的音乐元素,使其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具备基础可能。同时,要充分发挥、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内容的多元性优势,为大众生动挖掘、全面展示康养文化的音乐元素和多元内涵。其次,乡村振兴推动康养文化进入全新发展、传承环境,尤其在现代文化体系建设影响下,康养文化的发展空间更加完善,文化形态进一步丰富。音乐对大众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积极、健康的音乐通过诠释情感、传递思想,能够积极感染听众。康养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休闲、健康的养生文化,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元素,合理发挥音乐功能,使居民及游客将音乐艺术作为重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态度。最后,在大众聚集健康养生的全新环境下,康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康养文化中凝聚了养生、旅游和文化休闲、娱乐体验等多种产业要素,形成了完善、融合的产业集群,造就了庞大的产业规模。将音乐元素与康养文化生动融合,丰富了产业价值,满足了大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三、聚焦现实,融入实践

第6篇:乡村产业发展内容范文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要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必然途径。多年来,各级政府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出台政策措施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下面,笔者结合云和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发展的实际,谈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的几点认识。

一、云和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

云和县是全省9个民族工作重点县之一,有少数民族人口1.0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10.08万人的9.68%;其中畲族人口0.8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94%。设两个民族乡(安溪、雾溪畲族乡)和26个少数民族行政村。近年来,由于实施农村大龄未婚青年“筑巢引凤”工程和引导农民从事农业异地综合开发,大批云南、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妇女在云和安家落户,成为云和外来媳妇,为云和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全县有21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县14个乡镇的56个行政村、193个自然村。

二、云和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发展的经验做法

为了解决全县民族发展工作长期以来存在推进力度不大、成效不明显等问题,自2007年开始,云和开展以民族村“五通五有五化两提高”(即:通路、电、水、电话和有线电视;有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致富带头人、特色主导产业、致富项目和公共文化娱乐设施;村寨产业特色化、村组事务透明化、民族团结制度化、畲民公德规范化和村容村貌整洁化;争取少数民族群众整体素质提高和年人均收入有较快提高)为工作目标的“创新家业、建新家园”少数民族文明新村创建活动,于2008年成立了22个部门组成活动协调小组,统一协调全县的民族发展工作力量,全力推动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该活动开展四年多来,通过实施民族发展“五大工程”,实现了全县少数民族事业的五个“较大”发展。

1.通过加强协作实施“惠民工程”,实现民族乡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大改善

云和民族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分布散、基础设施条件差等问题,是导致社会经济事业发展长期滞后的客观原因。针对这一情况,全县各部门加强协助配合,集各方之力,通过实施“惠民工程”,把有限的财力集中投入到民族村的基础设施改善上来,扭转了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四年来,累积投入畲族乡村发展建设的项目资金达到3200余万元。目前,全县26个民族村直接关系到发展条件改善的水、电、路、电视、电话等“五通”建设方面已全部完成,20个村进行了村庄整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和沼气国债项目,14个村建起村民文体活动场所,5个村建起特色门楼。今年,两个民族乡的乡际联网公路将开通。

2.通过抓住机遇实施“下山转移工程”,实现偏远乡村区位条件较大改变

高山偏远少数民族村由于发展区位条件的先天不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投入成本大、成效低,难以从根本上破解发展难的问题。近年来,云和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契机,结合 “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加强区域统筹,积极引导自然条件恶劣且严重制约发展的高山偏远民族村,有计划地通过引导村民整村搬迁向中心村和县城转移,实现转产转业。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367户1362名少数民族族群众通过实施“下山转移工程”实现下山脱贫;其中柘园、阴岩、高畲3个民族村实现“整村搬迁、整村脱贫”,7个民族村实现由分散自然村向中心村转移聚集,从根本上转变了区位劣势,破解了发展制约。

3.通过激发内因实施“培训工程”,实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技能较大提升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发展基础的长期落后,少数民族群众普遍存在守旧思想,缺乏现代的致富技能。近年来,全县各部门从实际出发,不断加强发展新理念的普及,通过大力引导民族群众破除旧观念、树立新理念,灵活开展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培训、科技培训、来料加工技能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实用技能培训工作,提升少数民族劳动力的增收致富技能,激发他们的自主创业热情。四年来,培训少数民族劳动力2000余人,其中1300多名劳动力实现向木制玩具、高山蔬菜、茶叶种植和家禽养殖等加工服务行业、高优农业产业转产;下山转移的民族群众逐渐实现“下的来、稳得住、富得起”。

4.通过因地制宜实施“致富工程”,实现民族乡村特色农业产业较大发展

调整民族乡村地区农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效益农业是加快民族乡村地区产业升级,实现民族群众快速增收的有效手段。过去几年,云和采取结对扶贫、科技扶贫和典型示范相结合的方式,立足民族乡村产业发展优势条件,引进“公司+基地+农户”等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重点发展干水果、笋竹两用林、食用菌、名优茶、农家乐等致富工程项目,大力支持民族群众兴办农业合作社,实现了民族乡村特色经济的较快发展。目前,全县民族乡村地区共发展有水干果基地6618亩,笋竹两用林基地14016亩,中药材基地近8000亩,茶叶基地2500余亩;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12个,发展生态家禽、家畜养殖集中村4个,以体验畲族生活为主题的“畲家乐”生态旅游村2个,初步建立起“一村一主导”的民族村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5.通过着眼长远实施“文化传承工程”,实现民族特色文化得到较好保护

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人文财富。过去四年,完成了少数民族古迹《畲族卷》的挖掘整理和《畲族志》的编写工作,收集整理出一批珍贵的反映畲族传统历史与风俗文化的文物、文史资料。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把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固定下来,定期举办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畲族“三月三”歌会、“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月”等地方节庆活动;建成畲族文史文物展览馆、雾溪村畲族文化广场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着手实施雾溪坪垟岗畲族风情文化村提升工程和石塘镇高畲村畲族特色民居改造项目,实现畲族文化传承保护与民族村建设的有机结合,营造繁荣畲族文化、发展畲族文化的良好氛围。

三、当前云和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发展面临问题

1.少数民族群众的增收任务较重

虽然少数民族群众收入连续四年实现了年均21%的增长,但横向比较仍旧偏低。2011年,全县少数民族农民人均收入为6166元,比全县居民人均纯收入7570元低了1404元,拓宽民族群众的增收渠道,实现快速增收的任务依旧很重。

2.少数民族乡村特色产业培育较难

全县民族乡村地区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初步建立起了“一村一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但由于基础薄弱,存在主导优势不强,规模发展效益不明显,应变市场风险弱,对民族群众增收辐射能力低等问题。除石塘镇联合村的茶叶产业外,其他民族村还未形成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的产业品牌效应。

3.民族村自主发展能力较低

全县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村都是村集体经济空白村,对政府发展扶持的依赖程度高、自主发展能力低,不仅不利于基础政权组织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及时解决民族群众“急、难、快”问题,也制约了民族村对自身优势资源的灵活开发利用。

四、云和县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发展的几点建议

1.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全县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发展的现状,科学制定发展思路和发展规划,聚全县之力,着力解决当前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要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乡的帮扶力度

要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帮助民族乡村培育支柱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和调整经济结构,建设一批对民族乡村发展带动作用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改善民生,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水平。

3.要不断寻求民族乡村发展新路子

根据民族乡村的实际,通过有效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把民族乡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着力培育和壮大民族乡村优势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从而突破目前“一村一主导”的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实现规模发展和区域发展。

4.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

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成功经验,探索和创新工作思路,不断丰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内涵、创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活动。进一步动员全社会投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成为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孙加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版.

[2]雷海章:《现代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版.

[3]毕泗生:《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前沿问题报告》,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版.

第7篇:乡村产业发展内容范文

农业旅游就是一种产业融合,它是农业与旅游业交叉而成的新型业态,是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相互延伸融合的产物。通过挖掘现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一个全新的旅游发展领域—产业部门领域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它极大地扩充了旅游产品的数量,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促进了旅游产业的优化。农业旅游以农业资源为内容,以旅游服务为表现,既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又是农业多样经营一种形式,产业融合是农业旅游的本质属性,两者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新产品、新业态以及新的增长方式。所以要研究农业旅游,产业融合是一个很好的切入角度,因此,本文就试图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入手,深入研究农业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促进农业旅游更好的发展。

2静观花卉发展概述

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位于嘉陵江东岸,地处金刀峡旅游热线要冲,静观镇幅员面积72.5km2,总人口5.6万余人,耕地面积2460.7hm2,人均耕地0.0487hm2。静观素有“花卉之乡”美称,种花历史已有500多年,是全国花卉5大流派之一川东花卉艺术的发源地,以人工造型和园林艺术见长。经过近年来的发展,静观已建起了20多个花卉精品园,花卉走廊风景秀丽,令人留恋忘返。北碚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为“建成西部一流的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这为静观花卉业及花卉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静观要争取,立足“花卉产业经济、生态观光体验旅游经济”,着力打造花卉特色产业经济,争取静观花卉产业和都市农业旅游的更大发展。

3.静观农业旅游发展多要素创新

3.1医学

(1)田园医疗、美容中心,可与中国传统的中医相结合,在园内大批种植中草药材,以花卉药性治疗疾病,也可开发各种以花为主材的药膳,让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防治疾病,强身健体。可种植有美容效果的植物,强调全天然美容的概念。

3.2艺术

爱艺坊,吸引热爱绘画、摄影、音乐等艺术活动的艺术家来田间采风,激发他们以花卉为主题的创作;改造废弃的农舍创办“爱艺坊”,供艺术爱好者们、艺术家们展示他们的作品,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也为当地的农业旅游增添一道新的美丽风景。

3.3婚庆

主题特色婚典,婚庆市场被称作是“甜蜜的宝藏”。现代年轻人越来越注重个性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打造一场与众不同的,属于自己的,难以忘怀的婚礼,因此,婚典的各种新类型层出不穷,农业旅游也可参与这一宝藏的挖掘,设计与农业相关的主题特色婚典,将婚典与郊游结合起来,让来宾在参加婚典的同时,也有机会到郊外走走看看。例如:水果、花卉主题;尝试由鲜花制成的特殊新娘礼服,将水果融入捧花之中露天礼堂以一片花海、果林为背景等等。

4.产业融合之下静观镇新形态:旅游式的田园城市

(1)特征:城市引力十乡村引力+旅游属性;旅游式的田园城市是农村现代化的一种新形态,它不等同于城市化,而是“具有城市引力的别样田园”,既具有城市引力,又具有乡村引力。它保留了田园的外在形态,自然、悠闲、生态、健康,同时又具备了城市内在的生活质量,有较多的社会机会,生活舒适。它以旅游为驱动,在发展农业旅游的过程中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并运用旅游带来的资源来实现农村硬件设施的改造以及服务系统的完善;它为旅游而服务,整旧如旧,建设中仍注重保护乡村独有的、一定的乡土特性,并进一步设计、开发丰富多彩的农业旅游活动,打造让“城市人诗意暂居的惬意田园”,形成良性循环。在这样的形态之下既能吸引市民前往休闲度假,又能留住农民积极改造家乡。

(2)实现方式—前台+后台;就是要按照游客实际的需求,将乡村生活划分为“前台”和“后台”,将游客所追求的要素置于前台,满足游客体验乡村生活及对“乡村意象”的追求;同时,将农民所追求的要素置于后台,顺应农民对一体化的要求,并在前后台之间设立相应的缓冲区。这对实现田园城市的形态十分有帮助,可在乡村中划出几块核心区域进行建设,让农民有机会享受现代化生活;而在核心区域四周则保留大片农田、传统民居,供游客体验。此外,后台也不一定就是,也可以让游客在对前后台的对比体验中,感受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伟大成果。

第8篇:乡村产业发展内容范文

根据《自治区直属党委区直机关工委关于2021年机关党员干部春节回乡开展调研活动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桂直工发〔2021〕3号)文件精神,结合2018年5月10日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桂政办发〔2018〕46号)与本人工作经历,特选取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基础设施(交通设施)作为此次调研的重点方向。

为响应国家关于疫情防控的工作需求,同时调研范围广,时间紧,在必须满足防控要求的前提下,此次选取户籍所在地-广西东兰县花香乡(重点为乡所辖下的花香村)作为此次调研的区域,主要通过采取发放电子问卷调查、电话访问、面谈访谈等方式进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花香乡基本情况概述

花香乡位于东兰县东部,东与金城江区九圩镇、北与金城江区三旺乡、南与大化县板升乡交界,西与长乐镇、大同乡、隘洞镇等乡镇接壤。乡政府所在地花香村距县城48公里,全乡面积210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1177.77公顷,其中水田790.13公顷,旱地387.64公顷。截止2020年5月,从东兰县人民政府网站获知:全乡辖11个行政村,239个村民小组,364个自然屯,年末总户数5899户,年末总人口数为21135人,居住着壮、汉、瑶、苗、侗、毛南等6个民族。花香乡地理位置优越,有东兰"门户"之誉,是东巴凤经济发展的重要交通枢纽。

花香乡农业产业情况: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红薯等,经济作物有大蒜、李果、油茶、甘蔗等,畜牧业以养猪、牛、羊为主,产业类别较多,但产量产值不高。

花香乡交通设施情况:全乡约有16条村级道路,894县道和976县道贯穿全乡,尤其894县道,原是东兰县往返河池市的必经之路,得益于此道路优势,花香乡曾跃居东兰县经济排名前列。

二、调研时间和调研对象

调研时间分为两期,第一期于春节放假前(2021年2月1日至2021年2月8日)采用电话访问和发放电子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第二期于春节放假时间(2021年2月11日至2021年2月17日)采用面谈访谈的形式开展。

为使调研资料收集更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特将调研对象分为两类:一是花香籍在外工作人员,二是非花香籍的外来工作人员。具体对象涉及农业产业和交通设施的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员工、个体户及闲散就业人员等。

三、具体调研内容

根据调研对象的不同分别制定调研的具体内容,总体包括如下:

(一)从事的行业。

(二)对农业产业与交通设施的意见与建议。

四、存在问题和建议

经过为期15个日历日的调研,发放电子问卷调查300余份,收回有效调查卷236份;电话访问50人次;回乡面谈访谈15人次。现将调研对象所反馈的材料整理汇总如下:

(一)农业产业基础薄弱,没有优势企业,特别是缺少龙头企业的进驻引领发展。农业现代化技术不普及,应对灾害气候能力不强,生产水平不高,易受市场冲击,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

(二)贯穿花香乡境内的主干道长乐镇至九圩镇二级公路还在建设,且进度较慢,极大增加了全乡人员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制约着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全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季节性缺水的顽疾未完全解决,需送水给群众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近几年的春节期间仍存在缺水现象,农村饮水问题突出。

(四)对乡贤的回流引进急需加强,让乡贤能真正回得来、住得下来,专心为家乡贡献自己的热情。

五、启发与个人建议

饮水思源,做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花香人,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历,经过此次调研,更引发了我对花香乡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

(一)要将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当前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应当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如可参照原先我曾主持或参与几个县份做的产业振兴规划项目,选择两到三个产业作为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与发展,以点带面,同时组织专家把脉会诊和外出学习“取经”,建成乡级示范样板项目,进而提升自身的产业品牌效益。

通过了解,目前花香乡有乡级业示范园3个,村级示范点8个,包括桑蚕、大蒜、山羊、油茶等产业。政府应选择优势产业,以重点企业为抓手,加快现有农业企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培育壮大一桑蚕、油茶等电子商务企业,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带动农产品销售,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和全乡农民脱贫奔小康。

(二)加强项目带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一是重点

发展产业道路交通设施。乡政府应加强与县委县政府的沟通汇报,尤其是获得发改、财政、交通、扶贫办等项目主管部门的支持,积极解决我乡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道路建设问题,尤其是解决在建二级公路项目进度缓慢,资金不到位的问题。花香乡应积极破除修路与致富难题,减少产业运输成本,进而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的保障。同时,也应当加强与农村信用社等当地金融机构的合作,为解决道路资金和农业发展瓶颈提供实惠的资金支持。二是优先发展农田水利。加快落实政府所在地和人口聚集区集中饮水工程,解决饮水难问题,进一步修整完善农田水利渠道,努力争取农村家庭水柜、田头水柜指标,大力实施水源保护和净化工程,确保人畜饮水充足安全。

(三)乡贤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以来,从花香乡出去当干部、做学问、办企业的人很多,这些人有知识、有人脉、有能力,也有家乡观念和乡愁情结,愿意为家乡发展做点事。个人认为,还是要从制度安排上做些探索和突破,要让乡贤能够回归农村作贡献。建议学习兄弟乡镇-三石镇对于乡贤回流的先进做法,重视乡贤,制定相应的回流引进方案或者制度,让乡贤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为建设花香乡的乡村振兴事业做贡献。

(四)继续加强党委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力量,推动各项工作高效落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乡党委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事项、重大项目统筹协调和指挥调度,更好地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全面落实各项任务。同时,建议切实加强党委对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建设以及对乡内年轻人的培养,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在这方面继续加大制度探索和创新。支部书记选得好,可以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一面旗帜,年轻人也是未来建设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我相信,在这样从横向到纵向的引领和发展下,我乡的乡村振兴事业会走在全县的前列,农村生活会越过越红火。

广西壮族自治区金城江公路养护中心

养护与工程管理科吴胜平

2021年2月18日星期四

附件:

1.电子问卷调查一

2.电子问卷调查二

电子问卷调查一

尊敬的女士/先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答此问卷。本问卷旨在了解您对花香乡农业产业与交通设施的一些看法。调查的结果仅用于相关的科学研究。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您所分管的部门:

£农业

£交通

£教育

£其他

您对分管部门的意见与建议:

电子问卷调查二

尊敬的女士/先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答此问卷。本问卷旨在了解您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产业与交通设施的一些看法。调查的结果仅用于相关的科学研究。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您所从事的行业:

£农业

£交通

£教育

第9篇:乡村产业发展内容范文

关键词:漳台;养老产业;合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9日

一、台湾地区养老产业基本概况

(一)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人的长期照护制度提出了挑战。台湾地区人口老龄化发生较早、老龄人口比重较高。建立一个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照护制度,对于一个老龄化社会是至关重要的。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5年台湾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以上。台湾地区的一份老年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老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正在逐年下降,老人夫妇同住及独居的比例不断升高,更加肯定了社会照顾网络与社会服务提供的重要性。为此,近十几年来,台湾当局以经济安全、健康维护、生活照料三大规划方向为主轴,对养老服务作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构建起一个社区照顾和机构安养并重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台湾现行的居家服务政策理念独具特色。在老年型社会里,如何使老年人维持尊严和有保障的生活,成为台湾地区整个社会包括老人本身、家庭、民间组织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台湾现行的居家服务政策理念可概括为:(1)服务提供以失能评估为基础;(2)重度、极重度失能者才能予以机构安置辅助,其余较轻度失能者,鼓励其使用居家养老及社区照顾;(3)持续推广“使用者付费”观念,依据经济能力来调整付费,政府不强制规范服务提供者的收费,仅参考市场机制,决定公共部门的辅助标准;(4)重视居家服务人员的工作权益,开放长时数补助、最高可达每月160小时。为减轻老人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负荷,给他们一定的休息时间,体现人性化的特征,发展“喘息服务”,为老人的亲属提供短期的代管看护。此类服务虽然也见于欧美国家,但均没有像台湾这样将其单列开来,给予足够的重视。为此,近十几年来,台湾当局以经济安全、健康维护、生活照料三大规划方向为主轴,对养老服务作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构建起一个社区照顾和机构安养并重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台湾地区养老模式的启示及借鉴

(一)我国养老模式现状。我国当前制定了以“居家养老为主”的政策,未来全国将有90%以上的老人在家养老,与台湾小区化照顾为主的概念雷同。

1、制定专项“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显示党与国家对养老事业的高度重视。目前,大部分养老机构的服务仅限于满足吃、住等基本生活需求,缺乏特色和个性化服务,对老年人身体康复、心理慰藉、精神赡养、文化娱乐等更高层次需求的供给不足。另外,部分养老机构或硬件设施投资不足或收费较高,使得老年人“望而却步”。为了解决与满足日益增加的老人照顾需要,政府积极介入与参与,并力求社会力量的全力关注,近年来经常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养老机构代表、金融保险、老人社福专家学者、民政单位以及民间团体组团积极探讨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模式、交流先进经验、研究老人建筑设计等多个议题,借以促进中国养老产业、养老地产之开发与经营管理,使老人能获得老有所养之目标。

2、建立符合国情的老年人居住环境和养老服务体系,努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我国快速老龄化虽然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同时也蕴含广阔商机。不过目前提供的服务产品种类很少,市场需求大、供给却不足,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大都未建立,养老产业尚处于“沉睡”阶段。政府已察觉养老产业与养老地产的开发必要性与发展性,除了积极主导,投入资金发展老年人系统建设、筹集土地、制定税收支持政策和产业标准,也不断采集他国经验,鼓励和支持多元化资本投入养老产业。2015年,我国城镇养老服务业产出占当年GDP的比率已达9.11%,而且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增长的加快,养老服务业产值也将快速增加,发展成国民经济中一个长期稳定的产业。

(二)启示及借鉴

1、政府应当吸引更丰富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产业发展上,避免以开发商为主导的过于功利和短视的养老地产模式。目前,大陆最大的问题是开发商在做的养老产品都是针对健康老人的,而针对非健康老人的后半段服务层级无人做。这一方面源于观念,以大陆开发商为主的养老产业开发模式,“赚快钱、赚大钱”仍是首要目标,而养老产业本身是一个更具公益性的低收益行业;另一方面在于大陆缺少专业的运营机构,难以为非健康老人提供专业、细致的服务。与台湾相比较,目前大陆地产商开发养老项目的痛点之一就是如何能够持续经营,尚未想清楚提供哪些服务内容、怎样找到服务团队、如何保证服务品质、整合何种医疗资源、配套由谁经营等问题。

2、建立全覆盖的多层级照顾服务体系。当前大陆逐步推广居家养老模式,与台湾有更广泛深入合作,体现了“汲取台湾在养生、保健、养老的优势”。政府应当对养老服务提供多层级的优惠政策,合理制定各层级养老服务产品的政府和个人出资比例,促使养老服务向低收入老人和非健康老人市场拓展,避免在当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市场化的养老服务过度集中在高端健康老人市场上。除了大型综合中医医院联手养老机构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创新外,如福建省民政厅近日亦出台《福建省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办法(试行)》,以星级制评定推动养老机构建设水平,从规模、运营情况、环境、设施设备、管理和服务六大方面,对二星级到五星级养老机构的评定标准作出明确规定。福建省内具备条件的台商投资区,正在积极引进台湾知名养老服务集团和连锁机构,主动承接台湾养老服务业转移。

3、尽快研究制定养老行业服务标准。避免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因养老服务参差不齐导致服务不到位埋下安全和纠纷隐患;政府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养老服务人员的培养、培训事业,解决养老产业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在台湾,一个养老专业运营团队要由医生、药剂师、护士、护理员、社工、心理辅导师、复健师、营养师、厨师、工务人员、财务人员、行政人员、律师共同组成。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作业流程,有助于大幅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在团队软件建设上,注重作业规范、人力招募、品质监控和信息化平台建设,但这需要长时间经验累积和摸索。

三、全面推进漳台养老产业合作探索

在漳州,“富美乡村”建设与养老产业发展互为拉动,两者既能深度融合,又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其融合发展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把漳州市建设成乡村养老的重要基地,既可以有效解决漳州市养老难题,也可以满足城里返乡养老的需求,同时又能吸引台湾、厦门、泉州、广东等周边地区老人到漳州养老,带动漳州市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跨越发展。

(一)漳台深化海峡两岸养老产业合作开发呼之欲出。借鉴台湾经验合作发展养老服务业独具“五缘”优势。闽台血脉相通,有着相同的文化、语言和便捷的大三通优势。在台湾人口中,讲闽南话的占75%,讲客家话的占13%,两种语系的人口构成了台湾族群的社会主体。血缘相亲、语言相通、民情风俗相近,为两岸养老服务业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天然纽带。在台湾同胞中,还有不少老人因为历史原因年轻时离乡赴台,有着强烈的思乡情结和落叶归根的意愿。漳州养老产业如果能够满足这些老人的愿望与需求,打造优质的养老产品,并提供完备的服务让更多台湾老人来漳养老,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服务项目。为此,通过创设漳台老龄服务业合作机制,可大大提升漳州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借鉴台湾成熟的养老产业模式,开展养老服务业合作正当其时,而文化同源性恰是漳台合作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文化基础。过去,由于各种原因,两岸养老产业所呈现的交集相对较小,人口老龄化为两岸养老产业发展及其模式借鉴提供了合作的动力基础,而不同时间序列下两岸整体养老产业在速度、质量和模式上的差异,决定了两岸养老产业在技术水平上的互补性,为漳台养老业建立合作机制提供了很大的产业空间。当前,探索适合漳州市情的养老新路径,即“富美乡村”建设与乡村养老产业的融合发展大有可为。

(二)“富美乡村”是发展漳台养老产业的最佳载体。近年来,漳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富美乡村”建设,把“富美乡村”建设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开展“双百”行动,积极推进“富美乡村”建设,农村的生活品质和环境得到大幅提升,打造出像田头、三坪等一大批“富美乡村”示范村。漳州市的“富美乡村”由于资源集中、基础良好,具有吸引大量外地人、城里人观光旅游、养老休闲的巨大潜力,无疑是发展漳台养老产业的最佳选择,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优美的生态环境。富美乡村远离城市,没有城里的喧闹,而且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越,有山有水有田园,有的甚至拥有森林、温泉等养生资源,老人可开展种植、养殖、采摘、垂钓等活动,贴近大自然,满足自己的田园梦,快活自在,丰富养老内容;二是良好的人文环境。“富美乡村”大多拥有古村落等历史古迹,文化内涵丰富,加以挖掘,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就可以打造成文化休闲、生态宜居的特色乡村,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升养老品位;三是低廉的养老成本。在乡村养老,生活成本较低,比在城里养老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而且经营灵活多样,只要加以引导,一定会吸引深受“城市病”困扰的都市退休老人以及广大追求健康长寿的人群到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乡村养老,享受美丽的“田园生活”。

(三)把“富美乡村”建设与漳台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1、科学制定规划,扩大示范效应。富美乡村是展示漳州特色和魅力的主要窗口,也是发展乡村养老产业的重要依托,它的建设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漳州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潜在养老客源的吸引力。因此,应根据乡村养老产业的特点,不断加强“富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着力营造休闲氛围,基础设施建设要体现人性化,突出生态、休闲、养老特色,尤其是要增加各种无障碍设施,创造有利于老年人生活的农村环境。可以适当开发诏安、长泰、漳浦、云霄、平和、南靖、华安及漳州港开发区的乡村养老基地。也可以选择基础较好的田头、三坪等村落作为示范点,结合“富美乡村”建设,集中资源全力打造“农家乐”式的养老示范村,以农户为基础,由村里成立养老服务中心,进行统一开发,统一营销,规范服务,为客人提供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也可以考虑整村开发的模式,将村民整体搬迁,以企业为主体,采用出让、合作、租赁、村民入股等方式进行整村开发,建成较高档次的休闲养老村,进行酒店式经营。

2、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乡村养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给力支持,所以抓紧制定出台产业扶持政策,促进社会资本有效进入,对于乡村养老产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漳州市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开发适应乡村养老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研究探索适合企业的融资授信形式,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大力推进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多元化,鼓励社会资金特别是本地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社会化养老机构,在注册资本、营业场所、投资人资格、业务范围等方面放宽条件,降低准入门槛。可以在政府指导下成立老年人事业投资公司,以乡村养老模式为基础,投资、建设、营运专业化养老服务实体,促进乡村养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减轻企业负担。可以按照建设规模、床位数量等,给予企业补助,减免相关行政性收费;建立专项发展资金,对新建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给予开办补助,对养老服务机构代养的城市老人每月给予一定标准的专项补助。出台政府资金统筹使用办法,统筹使用乡村养老产业所涉及行业的政府扶持资金,发挥政府扶持资金的最大效益。

三是保障土地供给,提高审批效率。国土部门要按产业发展规划切实做好土地预留,对生态产业项目要在用地指标上优先安排,对投资规模达1亿元以上的项目可通过一事一议确定供地方式,提高审批效率,确保土地供应不拖后腿。鼓励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和闲置的乡村学校、粮库等国有(集体)房产,兴办乡村养老机构。

3、积极拓展市场,打造养老品牌。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明确各区域发展重点,大胆设想,编制一批独具漳州特色的乡村养老项目。坚持内外并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政府网站、微信等各种公共平台,积极对外宣传推介,吸引有投资意向、有实力、有经验的企业投资乡村养老项目,积极拓展客源市场,扩大漳州乡村养老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