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第1篇: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乡二元结构;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近些年来,统筹城乡发展已经从理论研究、方略制定进入实践探索阶段。如何统筹城乡发展、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高度关注。笔者结合平昌县的发展慨况作了一些调研和思考,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看法。

一、统筹城乡的现实意义

(一)缩小城乡贫穷差距。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过于重视城市,忽视农村,一贯依靠行政力量汲取农业剩余资源投入到工业和城市中去。所以尽管以农民、农业和农村为构成要素的乡村为国家的工业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城乡分割,农副产品价值走低,而工业产品价格却居高不下,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我县是贫困县,也由于农产品贬值及工业产品增值的剪刀差导致城乡公共品供给失衡,城乡居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差距拉大;城乡民间投资失衡,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拉越大;资源要素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失衡,城乡就业差距在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失衡,农村消费品市场份额在持续萎缩;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失衡,各种相关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减缓了城镇化进程,因此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势在必行。

(二)实现均等公共服务。山阴县县长侯元说过:“农村是被文明遗忘的角落,如果现在都给农民以市民的待遇,城市又负担不起,所以要把城市与乡村放在一块考虑。”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主体将公共服务资源集中在城市,地方用于乡村的投入严重不足,乡村水、电、路、通讯、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同时,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要解决发展的问题必须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因果关系综合起来统筹解决,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统筹城乡的具体内容

(一)统筹资源配置。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要求我们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合理分配资源,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统筹资源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确立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统筹空间发展。抓好城市定位,编制全域规划。按照“南拓、北控、东保、西优”空间发展策略,形成“一城三片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县城发展理念及产村相融,产城一体,成片连线,扩面连片,全面覆盖的乡村发展理念。充分考虑平昌城镇建成区、广大乡村以及非建设用地等发展要素的集聚,实现了全空间的转变。要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协调,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促进城镇有序发展,农民梯度转移。

(三)统筹产业布局。充分统筹平昌的经济、社会、资源、产业、生态系统性,挖掘平昌地域特色,找准旅游、物流、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爆破点,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我县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加快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使城乡有序、协调、快速发展。

三、统筹城乡的方法探究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口的聚集,人口的聚集离不开产业的支撑。统筹城乡的本质就是培育产业、形成规模效应、提升经济效益、解决就业问题。

(一)乡的效益,以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产业化促进经济发展。

1、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农业产业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着重跨行业的产业整合,我县作为山区,一贯从事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高,因此要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规模经济、加工增值相结合。第一、紧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在建立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权益,构建合作社和参与农户认同的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各环节参与主体都得到产业投入的平均利润率;第二、重构农村微观经营主体,确立农民个人、农民团体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第三、建立健全优质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和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协调、宏观指导,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

2、旅游业的产业化发展。首先,资源基础的分析。平昌县农业、资源基础、自然景观系列、乡村民俗具有可展示性。应着眼于能够突出我县特色、见效快、风险小的旅游线路,围绕“一乡两园三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格局,编制得胜、五木、灵山、镇龙、西兴、青凤乡村旅游景区规划,以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其次,市场定位分析。从目前我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其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于服务周边大中城市的居民,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然、传统、休闲的场所,因为我县地处四川、陕西交界处,交通便利、山、水、植被基础较好,适合发展旅游业。第三,目标市场、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分析。目前我县及周围县市已有相当一部分的居民具有进行旅游的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消费群体将不断扩大,消费水平也将随之提高,我县重点打造三条旅游线路,沿途景点都可以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所以,我们要依托特色资源,开发特色旅游。通过开发红色旅游,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加通过大古镇古村、古建筑、古文物等历史遗存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建设民族历史文化博物馆,实现历史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化;挖掘民间节庆、民间艺术、民族歌舞等,打造巴文化民族风情旅游品牌;通过发展会展商务旅游,培育新旅游经济增长点。从而带动和促进交通、通讯、商贸、餐饮以及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城的效益,工业的产业化发展。我县要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分析人士认为,我国东部地区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已难以满足资本增值需要,加工工业和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腾笼换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明显。因此我县要借助外资,大力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强化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形成以摩托车制造为引领的的制造产业集群,并促进该集群向星光工业园区集中,加快工业园上规模、上档次进程。 同时对现有的传统优势产业白酒生产及食品生产提速升级,因此应依托江口醇、小角楼发展白酒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白酒文化展示体验园,促进白酒生产再上新台阶。同时加大何家坪、马家坪食品工业园建设力度,积极引进食品加工企业,将我县粮食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增值,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公共服务均等化。时下,我县的公共服务的对象少,服务内容不全,服务水平低现象较为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方略:

1、公共服务平等。要实现公共服务平等,一是继续坚持基础教育的公益性质,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农村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二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三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四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毕业生、农民工、复员转业军人等各类群众的就业服务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2、教育培训平等。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没有城乡一体化。产业人口的转移再培训、再教育至关重要。但是我们又要思考城市不可能接受全部的农民,农民也并非全部都想进入城市,因此从两个方面思考如何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我县城乡居民就业技能及生存能力

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对就地转移后脱离了传统农业的作业方式的农民,一方面要加强技能培训,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改变观念。在促进农民就地变市民、农业就地变工业、农村就地变城镇的基础上,我们应针对不同群体劳动者,组织开展相应的职业培训,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在观念改变上,我们要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进行规模化经营,使农民一方面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分红,一方面在合作社或公司打工挣工资;同时提高“耕地流转”,解决农村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土地价值。把一家一户农民集聚到一块,把传统农业方式向现代农业方式转变。

(2)农民转化为市民后的新技能的培训。首先,整合现有培训资源,搞好技能培训,在培训形式上,充分思考我县产业布局,整合现有的各类教育资源,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专项资金的投入,合理布置培训项目,根据市场需要和农民就业意向选择培训内容,有的放矢的开展订单式培训和定向培训;其次,针对培训成本高支付能力低的现实,还可以采取多方渠道集资,提供免费培训等方式来调动农民工的积极性,增强新市民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再次,要增强其法律意识和市场意识。加强对新市民法律及市场意识的培养,全面提升其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提高整体素质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结束语

统筹城乡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在实际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和不足,需要深刻解剖,联系区域状况,纵深推进统筹城乡,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第2篇: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园林花卉

(1)攀西地区荚蓬属植物资源 潘天春 李佩华 梁剑 罗强

信息荟萃

(5)重庆市财政突出“五大重点”耕作美丽乡村 无

园林花卉

(6)自贡彩灯公园规划设计探析 张军昌 张建林

信息荟萃

(12)重庆市农产品将建“户口档案” 无

园林花卉

(13)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邹敏 刘奕清 先旭东

信息荟萃

(16)重庆市南川区全力打造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无

园林花卉

(17)升钟水利工程废碴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探讨 罗建碧 邱建华

(21)华北地区盐碱地白玉兰栽培技术 桂炳中 徐现杰 马晓辉 黄韬 及瑞芬

信息荟萃

(23)重庆市永川区扎实推进六大农业产业发展 无

园林花卉

(24)影响市街桂花开花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马跃 刘华敏

栽培与植保

(26)乌皮樱桃大棚避雨栽培效果初报 唐元华 张敬

(29)浅谈全膜玉米在榆林市榆阳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飞宇

(31)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示范效果初报 张亚东 胡成香 周远秀 袁文斌 谭监润 冉峰

(32)“水稻-大蒜”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许洪富 杨秀洪 郭忠印

(35)我国菠萝水肥管理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郑良永 郑龙

(38)水稻主要病虫害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杨淑兰

(41)云阳县花椒栽培技术要点 李大成 黄丙春

产业发展

(42)重庆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设对策 唐双福 史思茹 黄永东 唐维超

(46)柳江县青花梨产业现状、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 梁志全 喻忠刚 韦初举 韦启光 梁丽梅

(50)重庆市永川区粮油产业化发展思考 彭南飞

信息荟萃

(52)重庆市农委五项措施确保蔬菜供应不断档价格稳 无

产业发展

(53)梁平县黑花生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方绪彪 刘兆俊

农业经济

(56)垫江县全力推进“五点三区”特色效益农业的思考 黄晓容 周杨 王金涛 张东 黄静

(61)试论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品牌建设与保护 程勇

(65)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 樊兴丽 布海东

(68)酉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发展思路 黄修文 冉强

(

71)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及对策 喻小倩

城乡统筹

(74)巫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思考 王继平

品种推介

(77)双低杂交油菜‘种都油998'品种特性及栽培要点 石有明 邓武明 周燕 文凤君 黄华磊 唐尚同

信息荟萃

(78)第三届重庆采茶节开幕 无

品种推介

(79)杂交一代新品系‘惠丰'苦瓜栽培技术 谷九益 胡道荣 陈兴瑜

农事月历

(81)重庆市3月农事建议 无

(84)陕西扶风县瑞欣果树苗木专业合作社 无

编委/专家风采

(85)编委风采 无

(85)专家风采 无

第3篇: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31

云龙县是集山区、贫困、民族、高寒四位一体的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也是一个农业大县,云龙县国土面积4400.98km2,山区占96%以上,总耕地面积2.93万hm2,有林地面积28.2万hm2,地形地貌独特,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多样性和畜牧业、林果、水电、矿产等资源优势,云龙县辖7乡4镇86个村(居)民委会,总人口20.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97万人,占总人口的81.25%;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4.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20.344亿元,粮食产量达13.4万t;农民人均纯收入5463元;核桃种植面积达8.53万hm2,产量4.25万t,产值3.7亿元,烤烟0.208万hm2,烟农收入1.36亿元,以生猪、肉牛、黑山羊、特色禽为重点的畜牧产业总产值达8.21亿元;生态茶0.23万hm2,产值8760万元,麦地湾梨0.28万hm2,产值6800万元,中药材0.67万hm2,产值可近亿元。

1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云龙县坚持“农业富县、工业强县”的战略思想和“产业生态化、农工一体化”发展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进一步制定完善了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初步建成了粮食、林果(核桃)、茶叶、烟叶、中药材等种植产业和诺邓黑猪、云龙矮脚鸡、云龙黑山羊等生态养殖业产业基地。云龙高山生态茶、云龙天池麦地湾梨、泡核桃、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基地模初显,以“诺邓黑猪”为原料的“诺邓火腿”、“大栗树茶”等品牌享誉国内。到2015年末,全县核桃面积达8.53万hm2,高山生态茶叶种植面积达0.23万hm2,麦地湾梨0.28万hm2,烤烟0.208万hm2,收购烟叶9.41万担,实现烟农收入1.36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0.67万hm2,红豆杉基地达0.298万hm2;大小牲畜存栏75.28万头(匹、只)。目前获得有机食品认证3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获得地理标志认证5个 。

1.1 高原生态茶叶产业

茶叶产业是云龙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目前云龙县生态茶园面积达0.23万hm2,主要品种以云南大叶种国家级优良品种云抗10号、清水3号、梅占、佛香等系列品种,其中已投产的有0.15万hm2,年产量达601t,年产值8705万元。已建成8个精制厂,5个初制所,每年可解决了3000~5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支付劳务管理工资以及鲜叶收购费达3000多万元,带动全县3000多农户发展茶叶种植,茶农户均增收40000多元。大栗树茶厂是大理州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被认定为规模以上企业,“大栗树”牌云龙绿茶系列产品于2004年取得有机食品认证,”大栗树” 商标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以大栗树茶为主的云龙绿茶系列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巨大,茶农收入高、企业效益好,在省内外享有盛名。通过不断努力,云龙县茶叶产业已初具规模,面积、产量、效益都在逐年增加,特别是高原生态茶园发展良好,已经形成企业+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1.2 高原林果产业

云龙县泡核桃种植面积达8.53万hm2,涉及11个乡镇,78个村民委员会,建成团结核桃交易市场1个,核桃收购交易大户418户,形成了基地+大户+市场,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模式。2015年产量4.25万t,产值3.7亿元,成为云龙县高原林果支柱产业。麦地湾梨种植面积0.28万hm2,挂果投产面积有0.13万多hm2,产值6800万元。云龙县天池林果场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公司+协会+基地带农户连市场”的发展模式运行,并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认证,云龙麦地湾梨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县高原特色产业之一,每年销售收入近10万元的农户较为普遍,部分果农已通过种植麦地湾梨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麦地湾梨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富民产业,在发展山区特色经济中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

1.3 高原生态药材产业

云龙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造就了云龙丰富多彩的野生中药材资源,经过多年发展,目前人工种植中药材金银花、纹党参、重楼、续断、当归、天麻、秦艽、灯盏花、五味子等达10多种,种植面积在逐年增加,云龙县2015年林下中药材总面积达0.6万多hm2,其中金银花种植面积0.23万hm2,重楼种植面积189.3hm2,续断种植面积2340hm2,林下中药材年产值可达亿元以上 ,中药材产业已逐渐发展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1.4 高原山地烤烟产业

云龙县烤烟种植面积达0.208万hm2,收购烤烟叶9.4万担t,年产值达1.36亿元。

2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组织化程度底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少、规模小、不规范、实力弱,整体竞争力还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多数只是提供技术,统一种植、购销、加工等经营比率低。

2.2 农业发展基础弱

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少,60%以上耕地仍然只能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薄弱,尤其是抗旱减灾能力弱。

2.3 基地建设规模不大,带动效应有限

产业点多面广,零星分散,行政成本高,致使技术力度不足,经费困难,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力量不足,带动能力弱。

2.4 缺乏实力强劲的农业龙头企业

各类农业龙头企业较少,规模小、实力弱,带动力不足。

2.5 科技支撑能力弱

科技推广力度不大,农业科技投入有限,基层农技服务体系薄弱,专业人员不足,人员老化,科技队伍整体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农民整体科技素质较低。

2.6 经营服务体系不完善,专业市场建设滞后

县城没有专业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销售渠道还未畅通,基地产品主要依赖自产自销、外来客商外运销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还是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组织的经营规模小、带动农户的数量小。

3 推进云龙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组织、政策和资金保障

强化基地建设,扩大经营规模。抓好农业产业规划布局,进一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拓宽特色产业化发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健全土地流转制度。组建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协会组织+专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围绕特色产业的生产、加工和运销等关键环节,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现代产业模式。

3.2 狠抓市场培育,强化配套服务

加强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的认定和标识认证。

3.3 加强部门服务

农口部门强化农业科技指导服务,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农村经营管理机构为依托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质监部门要大力协助企业整合品牌资源,抓好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和“三品”认证。

3.4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加强与国内外农业科研单位的合作与交流、技术的引进、开发和创新,充分调动农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农业科研服务水平,加大对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的培训,完善农村实用型人才教育培训,提高群众的科技素质。

4 结束语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生产周期长、投入大,农民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缺乏技术,急需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和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本着“政府引导、农户参与、企业运作”的思路,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扶持具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促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不断减少特色产业科技推广部门的编制和人员,严重影响着特色产业的科技推广工作,不利于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增加特色产业科技推广部门的人员和编制,招聘特色产业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技术指导覆盖率。

第4篇: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3号文件;开放型农业;思考

国务院3号文件提出:“大力提高开放水平,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庆市是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农民要增收,农村要发展,必须瞄准市场抓农业,顺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趋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农业的国际分工和合作,以开放促加工,以加工带基地,走开放型农业发展之路。这既是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重庆市发展的“314”总体部署、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3号)精神的重要举措,又是实现重庆市农业农村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发展开放型农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在发展开放型农业过程中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巨大压力,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1) 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农产品优势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加工链条不长,特色不明显。加工流通企业发展滞后,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由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其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能力十分有限,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2)农业科技转化应用率低。全市目前仍处于人工加半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能力低,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包装等新技术应用较少,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低20个百分点。农业服务体系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从重庆市乡镇农业服务体系人员来看,专业技术人员不到20%。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奇缺外向型管理人才、外贸人才以及专业技术人员,与发展开放型农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3)招商引资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从投资方向看,引进项目大多数均为生产初级农产品,而从事精深加工、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却较少;从引资渠道看,均为国内知名度不高、规模较小的企业,缺乏知名品牌企业及境外企业入驻。(4)农产品缺乏品牌效应。全市绝大多数区域的种养业依然沿袭着传统种养模式,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名牌产品少,整体水平不高,难以面对“十一五”时期WTO保护政策放开后的激烈市场竞争。(5)生产要素制约越来越突出。由于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用地指标十分紧缺。在指标的分配上往往优先保证重点工程用地,而农业加工项目一般规模有限,很难进入重点项目的序列,往往造成有项目而无土地的现象,如大足县棠香农副产品加工园的建设至今因土地问题未得到落实而搁滞着。再加上农业存在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且抵押物不足,金融部门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较少,与工业企业相比,其难度和成本都相对较高,贷款期限短、额度小,导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二、发展开放型农业的对策措施

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以统筹城乡开放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加快重庆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层次全面提升,努力实现全市开放型农业的新跨越。

(一)与时俱进调思路,进一步提高发展开放型农业的认识

思想决定出路。在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把发展开放型农业作为推进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战略,是重庆市农业主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的现实需要。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实施“开放兴农”战略,以全球化的视野来审视重庆市农业的发展基础和存在的问题,找准自己的目标定位,立足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大力开拓两个市场,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支柱产业,全方位、广领域、多途径引进各种生产要素,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是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

(二)坚持不懈提实力,不断夯实发展开放型农业的基础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只有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实力,才能增强对外吸引力。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是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快水利工程推进力度,彻底解决工农业用水“瓶颈”问题;紧紧抓住建设森林城市的契机,以林业建设为主线,着力建设好笋竹、巨桉等优势产业集中区,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美化生活环境;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建设高标准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大力推进乡村公路硬化工程建设,整体提升全市的乡村公路等级。 大力推广农业科技。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实用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大先进品种、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以高科技含量的高附加值产品占领市场。立足提升农机投入、装备作业、农机服务水平和农机队伍素质,积极推进有条件地区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全面实施“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加强农业服务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人员随着产业发展而转移的流动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农业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中心,整合“金农”工程、“三网合一”、“村村通”、“农信通”等信息网络,及时向农户提供科技信息。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农民是推进开放型农业的重要力量。针对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科学种田水平相对不高的实际,大力实施农村人才战略。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和就业创业培训,培养和造就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承担和推进技术运用的农民技术队伍、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产品营销队伍、知识技能型专业化的农村能工巧匠队伍。特别是对外出务工多年、有一定资金积累、有一定经验、有强烈回乡创业愿望的农民工,应积极鼓励其返乡创业,带动资金、技术、市场等向农村聚集。加强农民市场知识的培训,重点引导农民树立市场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集中优势强龙头,大力培育开放型农业的市场主体

发展开放型经济,必须始终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按照“放宽政策、放活经营、大胆扶持、放手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队伍,使我市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更好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按照“扶大、扶特、扶优、扶强”的原则,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联合会的作用,借鉴工业企业在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方面的做法,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引导等有力措施,加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鼓励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资金重组等途径,提高企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水平。

3.鼓励工商业投资效益农业。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有效举措。立足现有基础,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到农业开发和农产品加工业之中。坚持以工扶农,以农促工,走发展非农产业扶助农业的基本路子,培育产加销相衔接、贸工农于一体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外向型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针对目前相当部分农业企业管理粗放、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进行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形成科学规范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和水平,有针对性地对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者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他们管理企业、开发产品、开拓市场的能力。

(四)围绕产业建园区,积极构筑开放型农业发展平台

1.建力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是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的平台,拓展农业功能的有效载体,对实现以创业带就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就近加工增值、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区县要尽量做好相关协调工作,尽快落实建设用地,并按照“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认真抓好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到加工园区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发挥园区在整合资源方面的优势,把加工园区建设同扶优、扶强、扶特农业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引进一批特色企业,形成特色企业群,使农产品加工园区真正成为龙头企业发展的新平台、农业引资主阵地、科技兴农的孵化器。 发展农业休闲园区。要围绕立足于农业、服务于城市和生产、生态、观赏、品尝、休闲、文化、教育等功能相结合的要求,建立一批功能全、档次高、设施齐、内容多的,不断提升园区的水平和档次。既让市民在周末体验农耕文化,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为旅游的亮点;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第5篇: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库前村的现状

据村民们介绍,村里土地面积约2500亩,耕地约1580亩(水田约1181亩),总人口达1348人。据历史记载族谱中有文字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宋代时期,曾有鄱湖平原地区“鱼米之乡”之美称。目前,以种植水稻、萝卜、红薯等为主,个别老乡家散养有鸡、鸭、耕牛(黄牛),以自食和役用为主,畜牧和渔业养殖目前没有规模。上个世纪90年代初,村集体曾种过橘子树,创办了一个橘园,但遗憾却没有跟上市场前进发展的步伐,最终被淘汰。唯一的亮点是村里疏松肥沃的砂壤土,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依托“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的良好灌溉条件,种出的白萝卜大、粗、甜,在周边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通过与乡亲们交流、沟通,总的说来全村农业仍以传统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为主,特色不明显,也谈不上规模,农业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比重较低,农民务农积极性不高。给人的印象是,近城无市,在乡无农,年节人聚,平日房空。这种既不象城中村因征地开发而大步转型、也不像农产品主产区搞大规模农业产业升级的城市近郊中间地带,我感觉,在农业发展中,都有类似的问题。一是随着城市化进程迅猛推进,一部分农民无心耕种,即有担心投入农业,短期见效慢,今后如土地征收将不可持续,还有的一心在外务工,等待征地拆迁;二是地处城市近郊,外出务工较其他农村更加方便,在乡务农人员更少;三是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生产虽有收入,但没有规模效益,收入占比较低。

展望库前村未来

第6篇: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一、保障措施

一要围绕都市农业

城郊农业、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来做文章。根据我们的优势,发展“畜、禽、蛋、奶、菜、果、茶、药、花、烟”十大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完成生猪出栏250万头,禽2000—3000万羽,肉牛出栏12万头,肉羊12万头,奶牛10万头;粮食要稳定产量在60万吨左右;果树种植面积达40万亩;花卉基地(含绿化苗木)5万亩,产量8亿枝(株、盆);中药材种植面积30万亩;茶叶种植面积10万亩;蔬菜基地80万亩;烟草稳定在50—60万担;水产、林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二要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体制机制创新

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经营机制、体制的改革,如何在土地流转方面进行改革,是我们实现农业倍增计划面临的突出问题。要向生产关系要生产力,向体制创新要生产力,向改革要生产力。目前农业改革还是局限于第一步,第二步要向成都、重庆学习,如何在土地流转上进行改革。要鼓励土地向种田大户、种植能手、农业专业协会、龙头企业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在我们实施整个农业倍增计划中,也要按这三个集中的原则来运行深层次的改革。首先是土地流转的问题,也就是向专业户、龙头企业、经营大户集中的问题。刚才许多龙头企业老板发言也认为这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大问题,我认为要大胆探索,像一般的养殖和种植,没有必要进行土地划拔,土地招拍挂。只要不是在土地上搞大规模的房开项目、修工厂、修企业学校,而搞适当的规模种植、规模养殖,我认为是可以的。如果说基本农田必须在上面种庄稼,你种树都是违法的;原来栽的是油菜,现在栽点桃树都不行,那么就很难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很难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破除这个障碍。其次是成立农业金融公司。可以在土地的经营体制、机制方面做文章,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如农民以承包地、宅基地作为抵押物,向金融部门融资、贷款。还可以学将农民的宅基地转为城市用地,一步到位就解决了农房抵押问题。再次,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通过上市融资、抵押融资、期货融资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比如刚才说的牧草种植的种子、化肥投入,金融公司就可以用牧草折价,帮助我们的农民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以上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市农委以前思考得不多,做得不够,可以考虑组建农村金融研究室,引进人才,专门研究“破解”办法。

三要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江同志在任总书记时讲“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以好一多为例,前几天贵州日报刊登的,企业今年带动了几千户农民种植牧草,我们政府拿出一点“小钱”扶持企业,最后农民得了大头,我们出的是“引子钱”,真正得效益的是农民,真正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还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发挥了“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要坚持,更要发扬。

第一,龙头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们的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股份制公司,力争尽快上市。当然不是简单为了上市,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对企业的健康发展也是有好处的。我们要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农业企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要积极扶持,放权、让利、松绑。比如在“一代公司”引进丹麦公司投资2000万人民币建调料生产线的事,工商、税务、商务等部门要积极给予支持,这是市食品工业的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第一条外资生产线,要把它建成一个标杆。有第一家,就会来第二家。当然我们还有其他企业,比如说韩国西杰公司,这个公司在韩国是搞食品、化妆品、机械制造的,是韩国前十位的大公司,他们在小河区有一个饲料生产线,前段时间公司中国区的老总来了,目标很明确,来收购兼并参股老干妈,老干妈肯定不干。我们领着他看了老干爹,下一步来我们可以请他看一下“一代”、“味美”,韩国人搞辣椒制品是非常厉害的,可以依靠他打开国内市。还有台农公司李总讲了环保、土地这些“瓶颈”问题。下一步,相关部门在各方面要给农业龙头企业开“绿灯”开“路条”,使我们的农业龙头企业有更宽松的发展环境。

第三,要整合资金

比如说我们的技改资金,农委的产业发展资金,科技局的科技资金,都应该优先考虑农业龙头企业。比如花的问题,现在有企业在乌当搞的出口基地,一年可以生产700—800万支鲜出口,这样的企业要重点扶持。还有要再从云南找一个实力强的企业,争取把鲜争花做好。市的玫瑰出口英国,市的康乃馨占领昆明市场,市的马蹄莲在全国小有名气,今年还是要把鲜切花搞起业,不要让这把火熄了,要把火生起、烧旺。

四要大力招商引资

我市招商引资在工业方面、房地产方面下的功夫多,但是在农业方面下的功夫不够,我们要象抓工业、抓第三产业那样来抓农业,要用抓二产、三产招商引资的劲头来抓一产的招商引资工作。前段时间帅文同志去广州推销蔬菜,我听清镇的同志讲这两天来了三批人谈蔬菜订货的问题,很快就产生效果了。一产的招商引资要加大力度,引进优强企业入驻,像“雨润”、“台农”那样的大企业。可以从台湾把养猪和屠宰企业引来几家,不行就去台湾一趟,包括茶叶、鲜花等,这方面台湾现代农业搞得比较好的。台湾有非常发达的农业科技,如何引进这些优强企业来投资、研发、建设,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五要大力发展农村旅游和乡村旅游

把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作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我市的原生态旅游、乡土特色旅游,应该说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要大力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这样我们田间地头种的瓜、果、菜就可以就近销售,养的鸡在家里就可以销售。这样一来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促进农民增收。

六要大力推进农村人才培养

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工程,解决人才支撑的问题。技校、农校要针对农民科技水平不高,科学管理、科学种养、科学加工、市场营销能力不强方面,做好培训。我们市输出的劳动力品质不高,技能不足,也要加大力度解决。另外,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管理性人才也非常缺乏,我们要积极引进能促进发展第一产业的人才队伍,为我们第一产业的倍增计划奠定人才基础,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

二、产业发展重点

一是奶业发展

农委重点扶持的好一多和三联两家公司,这两个企业前后获得财政补助资金1个多亿,现在把牛卖了也要值10多个亿。我市所有的龙头企业,只有山花、好一多两个奶牛企业有可能在第一产业中加起来产值达到100个亿,目前没有第三个企业能达到。我认为扶持这两个企业是对的,带动了好几万人致富增收,我们市里面钱出得多一点是值得的。但这两个企业体制、机制的问题还是有的,“山花”国营企业意识浓厚,在开拓产品、营销方面老一套。好一多的盒装奶有七八年时间了,就是那个品种,到现在也没有其他新的品种来丰富,要在市场开发上下点功夫。对这两个企业,我们还是要积极支持。明年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把它扶持起来,同时希望两家企业加强市场管理、市场营销,开拓创新,把奶业做大。

二是生猪产业发展。台农公司今天参会了,我希望李总能够带头闯出一条路。帅副市长准备去台湾招商,届时希望把你的好朋友以及屠宰的、加工的企业引来。如果以台湾的养殖企业为龙头,搞5个养殖场,一个20万头,5个大型养猪场就是100万头。现在我们市最大养猪场15万头,去年才建,台湾养猪场一个就有40—50万头的规模,一个养猪场一年出栏10万头也是非常轻松的事情,所以通过招商引资实现上万头养殖规模是可能的。

三是禽蛋产业发展。今天大发、温氏、南江现代农业也来参会了。我们养鸡但没有工厂、没有屠宰场,这是我们招商引资和发展的努力方向。如果南江、温氏愿意搞一个屠宰生产线,对鸡爪、鸡肠子、鸡翅膀、鸡血、羽毛能分割包装,就是非常好的事情。

四是茶叶产业发展。我市明年准备搞一个茶叶博览会,有助于开拓市场,相信会促进茶叶产业大发展。

五是花卉产业发展。现在市的苗木都要去湖南怀化购买,这样大的市场需求我们为什么不发展。下步可以连苗木一起搞一个5万亩的基地,就能达到十来个亿的产值。

六是果树产业发展。许多水果都有,但都没有规模,缺乏科技含量。如息烽、清镇的水晶葡萄能不能在春节时拿出来买,这些都应有公司,采取“公司+农户”,政府适当引导和补助。

七是蔬菜产业发展。大家都知道山东的寿光县,是全中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全是一望无际的大棚,还有比较完善的加工生产线。比如说净菜,今天下午5点上船,明天早上8点就会在韩国的超市出现。

有个老村长食品加工厂,它生产的方竹笋、荷兰豆也是一捆捆装好,放在冷藏箱里出口到,“老村长”还有火车站台。到现在没有一家现代化的蔬菜加工厂、蔬菜加工基地,都是卖的大路货。把我们农民的菜收集起来出口或到超市来卖,裕东算是走出了一步,发展了3年多,市里拿了不少的钱,但才种了1200亩。昨天我看新闻,遵义余庆县,一个广东的老板在那里种大蒜,租了1万亩农民的地,大蒜产量高,价格也高,7元钱一斤。他计划明年再租1万亩,搞2万亩的大蒜。如如果把我们市蔬菜龙头企业和遵义比比,市要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到底怎么回事,设施农业、现代农业,这些他们会比我们市好,水都往黔东南流,往遵义流了。往黔东南走,可以说离广东近,那遵义呢,遵义到广东还是要经过嘛,那广东老板在遵义搞1万亩大蒜基地,为什么呢?说明我们市的投资环境、招商环境和企业的发展环境是有问题的,包括台农李总刚刚讲的,搞一个环评要10万,验收要10万,以后我们是不是可以出台一个政策,对市龙头企业的验收,所有费用全免,市里面能不能用专项资金给予免了,也不要拿钱了。再如关于搞养猪、养鸡环评的费用,如果是市里收的我们免了,是省里面收的,我们给他贴了,象这样才能促进农业协调发展。现比有规模的就是裕东一家,但规模太小,如何引进一家上规模的来,我们进行扶持。

第7篇: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全乡以六家子村为重点,加强基地设施建设,园区内水电路基础设施初步完善,激发农户大搞立体种养,集中连片打造立体种养园区。

2建成养殖小区

为进一步将奶牛养殖业做大做强,2009年投资363万元实施奶牛小区扩建工程,在原有基础上又扩建32户,总规模达到62户,这一项目有力拉动了亚东镇奶牛产业的发展。同时,投资50万元的集中挤奶厅土建工程已完工。2010年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了肉牛养殖基地,容纳肉牛100头,小区实行统一的管理、防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明显,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亚东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3.1以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的原因

3.1.1担心赔本吃亏

不敢调整改革开放以后,亚东镇大部分农民仅仅是解决了吃饭问题,停留在“吃饭种田,种田吃饭”的低层次水平,在没有100%把握的情况下,农民不肯去冒险,宁可亏本也要种“老六样”、“老两茬”。还有的农民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抱有太高的期望值,认为农业产业结构一调就灵,一调就富,结果一遇挫折就灰心丧气。同时,一部分乡镇干部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认识不足,措施不力,怕担风险,怕负责任,一定程度上也减缓了调整进程。

3.1.2不知道如何调整

首先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市场竞争越激烈,农业对科技依赖性就越强,没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就难以把握市场变化规律,难以掌握新技术,不能很好地开展适销对路产品的营销活动。其次是部分农民市场决策水平不高。在农业生产中“跟着感觉走”,靠经验经营,农产品种植单一、质量不高,上市集中。再次是部分农民产业结构调整意识滞后,常常在根本没有把握市场总体运行趋势与规律的情况下盲目发展生产,结果是产品越多价格越低,总体效益呈现递减状态。一些乡镇干部缺乏市场观念和经济知识,对于如何调整心里没底,办法不多,甚至有些干部错误地认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农民自己的事,调整的积极性不高。

3.1.3安于现状

不愿意调整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些农民有承穷受穷的思想,不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担心调来调去没有成效。也有一些乡镇干部鉴于以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卖难”现象,求稳怕乱,宁可让农民在收入上受些损失,也不愿因调整惹出麻烦,致使一个个机遇擦肩而过。

3.2本次调整成功的经验

3.2.1紧抓机遇

在大政策环境中求发展本次调整,亚东镇抓住了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机会,积极落实旗委旗政府的决策,得到了政策的支持和倾斜,所以效果突出。

3.2.2因地制宜

培育特色经济本次调整,亚东镇跳出了以粮为主的单一圈子,着眼于大市场、大流通、大农业,不仅围着市场转,而且迎着市场干。立足市场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认清了自己身边的土地、山场、气候和人才、资金、环境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真正找到了本地与市场的结合点。把握好了本地经济的特色,在支撑本乡域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方面做文章,形成了区域特色经济。3.2.3多措并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搞好产前技术培训,把科技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每年利用农闲时节,以实施科教兴农工程为主要内容,对乡村干部和农民进行相关产业适用技术培训。搞好产中技术指导与服务,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根据各产业不同生产环节技术需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地,进行巡回技术指导和服务。政策引导推动农民自觉使用科学技术,采取优先扶持使用新技术经营新产业的农户等措施,使农民尝到甜头,看到效益,从“政府要我调整”转变为“我要调整”。3.2.4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协会,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奶牛小区的猎民村成立了猎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乡政府协调工商税务,提供场地房舍,加强科学管理,形成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浓厚氛围。

3.2.5注重典型示范

发挥农业生产致富典型的辐射作用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亚东镇培养出了一批致富典型,如东兴村种养大户王玉荣、六家子村栾久泉等,他们的致富事迹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有力推动了亚东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4.1解放思想

要破除保守思想、小农意识,使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不调整就没有出路,实现基础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同时,也要认识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种什么和种多少的问题,要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形成后发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要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特色化经营的思路加快调整,努力形成特色优势产业。

4.2树立两种意识

4.2.1树立经营意识

用工业化的思路来经营农业,牢固树立“效益观”。无论种地还是养殖,都要算经济账、效益账,以谋取最大利润作为调整的核心,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同时,要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和壮大能带动产业发展和升级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实现加工增值。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强分级分类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2.2树立风险意识

任何经营都有风险,调整农业结构也不例外。调整出效益,同样也有市场风险,高风险中蕴含的是高额的回报,要敢于面对盈亏,努力规避风险。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努力做到为“养”而种、为“加”而种、为“销”而种。要探索采取农业结构调整参保和建立“风险联营”机制的办法,降低农民投资调整的风险,调动农民调整的积极性。

4.3从简单生产和出卖资源向深加工方向发展

亚东镇奶牛养殖已具规模,但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要着力引导经济能人依托本乡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与之相关的加工业,努力实现高附加值,最大限度地使产品增值,农民增收。

4.4农业产业化由政府推动为主向

第8篇: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按照市统计局的安排,X县统计局成立了调查组,抽取省级“三变”改革试点示范村X镇x村和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X村作为调研对象,采取入户访问、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开展调研活动,调研人员与上述两个村村干部座谈并共同填报《乡村振兴相关统计指标调查表》,在每村选取x户进行问卷调查,详细了解了实施现状,梳理和汇总了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通过对X村和x村全面深入的走访了解和“解剖麻雀”,我们对于近年来农村的变化和发展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实践进行了理性思考。

一、“乡村振兴”。

x.基本情况。调研人员通过查阅X村和x村村上档案的方式,对以上两个村子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

(x)X村。全村贫困人口占x.x%,属于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覆盖率达x%。特色产业发展比较好,占总耕地面积的x.x%,主要是香菇、水果,有“三品一标”x个,“三品一标”基地面积x亩。农产品销售方式紧跟互联网发展浪潮,开展网上销售农产品农户x户,占比达x.x%。本村上学x-x岁儿童较多,占总人口比例达到x%,劳动力相对减少。在乡村治理方面,基层民主参选率达x%,有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达到x人。村干部平均年龄偏大,达到x岁。家庭医生签约率达x%。留守儿童x人,留守老人x人。通自来水农户x户,占比x%,卫生厕所改建农户数x户,占比x%。行政村公路通达率x%,通互联网农户占x%,x平方米以上村卫生室x个。脱贫人口占比x.x%,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较低,只有x%。全年村集体经济严重依赖财政投入,总收入x万元,其中经营收入x万元,财政补助资金x万元。

(x)x村。常住人口x户,常住人口x人,其中贫困户x户x人,贫困人口发生率达x%,属于贫困村。村上生活垃圾经过集中处理方面比较到位。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覆盖本村x户,覆盖率达x%。在特色产业方面规模较小,“三品一标”基地面积只有x亩粮食种植面积超过耕地总面积一半还多,农业生产依赖财政投入。使用沼气农户比例较高,达到x户,占比x%。在乡风建设方面,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比较丰富,儿童入学率达x%。在乡村治理方面,基层民主参选率达x%,有新型职业农民x人。村干部平均年龄很大,达到x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参保人数x人达x%,家庭医生签约率达x%。基础设施建设较好,通自来水农户x户,达到x%;卫生厕所改建农户数x户,达到x%;行政村公路通达率x%,通互联网农户x.x%,x平方米以上村卫生室x个。脱贫人口占比x.x%,未脱贫人口仍占大部门,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较低,只有x%。全年村集体集体收入严重依赖财政补助,没有经营性收入。

x.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乡村旅游产业链有待延伸。受限于信息、技术、资金等因素,X村和x村均没有开展乡村游的农户,村旅游产业发展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只有X村有x户开展住宿餐饮的农户,食宿等接待条件有限,游客吃、住、游、娱延伸不足,尚未形成乡村旅游的完整产业链。

二是干部后备力量比较缺乏。

总体上看,目前X村和x村村干部平均年龄偏大、年轻干部缺乏、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x村村干部平均年龄达到x岁。

三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尚在筹建之中,经营收入较低或无。

x年,X村村集体收入x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x万元,x村村集体收入x.x万元,全部为财政补助资金。村集体经济后续发展乏力。

x.几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要充分利用“能人治村”的优势,注重村年轻干部培养,通过村干部“传、帮、带”,加强村干部后备力量建设,在农村党员发展、培养、教育等环节加强规范化管理,让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二是进一步完善民生保障体系。

首先是提高农民就业技能。由政府帮助加强就业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务工技能。其次是加强社会保障兜底。当前,新农合医疗保障虽已全覆盖,但门诊报销比例低,看病住院仍然是农民的大笔开销,农村因病返贫现象还是农民最担心的事情。及时实施困难救助。一些缺乏劳动力的低保边缘户,生活上的困难还不少,需要各级多加关心,定期摸底、掌握动态,及时予以帮扶。

三是进一步坚定绿色发展路径。

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逐步把自然生态优势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发展生态旅游业,提升乡村旅游的品位和档次,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传统农业,扩大有机蔬菜和优质水果规模种植面积,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绿色品牌农产品。

四是进一步健全工作帮扶体系。

发挥政府经济部门的业务优势,帮助村里挖掘特色产业和资源潜力。帮助加强技术指导,在农业栽培、林业种植、等领域下派专业力量,帮助发展各类生产活动。有些基础相对薄弱的行政村,工作合力形不成,特别需要上级派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农村指导员,帮助化解矛盾,促进团结合作,把那些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并且认真负责的同志选派到基层一线,为乡村振兴多作贡献

二、“三变”改革工作。

x.改革实施总体情况。X县采取一系列硬措施,提早谋划、统筹部署x年脱贫攻坚和“三变”改革工作,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和“三变”改革向纵深发展。县上制定了《X县x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方案》和《X县x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县“三变”办拟定了《X县x年“三变”改革实施方案》和《X县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

按照整村推进、整流域推进、整沟域推进、连片开发思路,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壮大集体经济等重点工作,确保x年度x个贫困村x.x万人口顺利脱贫退出。x年全县“三变”改革工作在巩固x个试点村的基础上,每个镇办再发展x至x个“三变”改革村(社区),使全县“三变”改革村达到x个。将清产核资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三变”改革的基础和着力点,细化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节点和工作内容,计划x月底前完成股权量化、股份合作和项目实施工作。

x年继续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对初步具备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基础条件的区域,先行发展一批规模适度的特色产业,形成产业特色突出、市场前景较好的初级发展平台。围绕食用菌、猕猴桃、有机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坚持因地适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发挥优势,推动做强做优特色产业,激活发展资源,拓宽增收渠道。

x.试点示范工作开展情况及现状。x年全县“三变”改革工作在巩固x个试点村的基础上,每个镇办再发展x至x个“三变”改革村(社区),使全县“三变”改革村达到x个。

x.“三变”改革试点示范取得的成效。脱贫攻坚中,X县按照试点先行思路,先期选择x个村社区试点,推行“党支部+‘三变’+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大力实施“三变”改革。县上从清产核资入手,认真摸清每个村社区的土地、山林、水域、旅游等资源底数,弄清楚使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推动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激活原先闲置低效的资源。X镇X社区依托靠近X景区的区位优势,统一租用x户村民的闲置房屋,发展农家乐x家,每户每年获得租金x万元。

同时,积极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兴办专业合作社,培育能人大户和家庭农场,通过发展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实施土地流转,引导吸纳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力等入股,建设农业园区、产业基地,让农民或贫困户获得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股金分红等多重收益,加速发展农业产业、振兴村域经济。目前,X县已流转土地x.x亩,打造了万亩白茶、万亩猕猴桃等x个连片产业基地,新培育x家龙头企业、x家专业合作社、x户家庭农场。

期间,X县出台了《实物资金入股“三变”实施办法》《“三变”改革企业配股办法》等规定,强化利益分配导向,兼顾企业、集体、个人利益,明确界定了集体、合作社、农民等独立实体入股权重,企业根据规定对流转资源和入股资金分股配股实行保底,优先保障贫困群众,确保群众股权实现收益。县财政列支x万元,专项用于试点村“三变”改革;捆绑整合涉农资金,实行政策优惠,将村企合作开发、投资兴建的农业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列入规划,优先扶持发展。依托政府在制度、财力、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大力支持,X县“三变”改革进展顺利。

截至去年年底,已累计投入资金x.x亿元,x个试点村共流转土地x亩,x亩山地实现了资源变资本;财政投入和吸纳社会资本x万元资金变成股金;全县x户农户入股变成股东,其中贫困户x户x人。

第9篇: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农村产业集群;共性;形成机理

一、引言

当前,我国农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很多地方政府和学者提出了以农村产业集群来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和农产品竞争优势的发展战略。在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农业是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主要产业,在将产业集群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战略时,理应选择以本地农业产业为出发点的农业产业集群,但是,从国内外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农村产业集群大多是生产要素可以“自由落脚”型的产业,而以土地为主要要素投入的农业产业难觅踪迹。因此,在各农村地区选择发展何种产业集群时,研究农村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本文实证分析所选取的两个乡镇——戴南和丁伙,分属在历史、经济、社会及文化等方面具有众多相似之处的泰州和扬州两地,但二者在产业集群成功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却迥然不同,即在产业属性上分属于第二与第一产业,因而选择戴南镇的不锈钢产业与丁伙镇的花卉苗木产业进行实证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二、两种农村产业集群典型形式的比较

(一)戴南与丁伙的产业集群概况

1.戴南的非农产业集群

泰州兴化市戴南镇位于江苏中部泰州市域,经济上号称“苏中第一镇”,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不锈钢之乡”。该镇乡村工业起步早、基础好,1990年以来工业产值平均以32%的速度增长。区内目前已聚集工业企业1200余家,其中不锈钢企业达800多家,年产不锈钢及制品达200多万吨,产品涉及日用、化工、建筑等领域,品种多达2000多个系列,且拥有全球第三、亚洲最大的汽车轮胎钢帘线生产企业兴达公司,年成交额达48亿元的不锈钢交易城,年产不锈钢制品占全国总产量的1/7,初步形成以不锈钢产业为特色的产业集群经济体系。

2.丁伙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花木之乡”的丁伙镇,花木产业在全国花卉产业发展大潮中逐渐焕发生机,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和面向国内外市场的特色产业,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该镇过去一直以粮食种植为主,改革开放后,涌现了不少乡镇工业企业,但是企业经济规模一直没有上去。至1995年,全镇共有人口2.41万,农民人均纯收入1888元,发展速度明显偏缓,而且缺乏自己的特色产品。经过思考,丁伙镇决定从本地的资源优势入手,抛开过去传统的唯有第二产业才能带动经济发展的陈旧观念,将花木栽培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增长点来抓。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众多家庭开始养花种树,以及城市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建设改造,急需大量的花草树木对市区进行绿化。因此,该镇花木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建设刚好吻合,全镇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2000年的乡镇合并,该镇经济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经济实现了质的腾飞。到2001年底,全镇共有总人口5.01万人,有近6000人从事花木的生产、经营或服务,占农村劳动力的30%。全镇耕地面积6.2万亩,现有花木面积4万亩,占65%。花木品种有常绿地景、花灌木、彩色苗木、行道树、盆花盆景等五大类400多个品种,并远销东北、华北、西北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年销售达1.5亿万元。

(二)两种形式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共性

虽然戴南不锈钢产业、丁伙花木产业这两种典型的产业集群在产业属性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即分属于第二与第一产业,但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其在形成机理上仍然存在着共性。

1.地理区位优势。人类经济活动并不是均匀分布在地球表面的,而通常是在局部地区进行。因为不同的场所有着不同的区位条件。区位条件好的地方,意味着经济主体在获取资源能力和产品市场上具有优势。因此,地理区位条件的好坏或地理区位优势是否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经济主体竞争优势的来源。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对农村产业集群成功顺利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优势对产品市场的供给上。从产品价值实现的角度看,农业产业集群生产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和农村非农产业生产的非农产品很难通过本地的农村市场来实现产品价值,这些产品价值实现主要体现在城市和国外市场上。便利的交通运输优势为农产品占据有利的消费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并有利于农村产业集群持续稳定的发展。

江都市地处苏中平原,南临长江,西傍京杭大运河,宁通一级公路,328国道、淮江高速公路交汇于此,是苏北重要的水陆交通咽喉,交通的快速发展使得整个江都的经济版块融入了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圈中。京沪高速、扬州西北绕城公路和宁启铁路穿越丁伙镇,丁伙镇也借助于交通的快速发展,为花卉的快速运销提供了先决条件。

戴南镇隶属江苏省兴化市,地处江苏省中部,南临长江,北接淮水,水陆交通尤为便捷。境内河道纵横,水网交织,境内省级航道盐靖河直通国家级口岸泰州港。宁盐一级公路穿镇而过,宁靖盐高速公路在戴南设有互通口,经江阴大桥至上海,南京仅需两个多小时;距新(新沂)长(长兴)铁路兴化站20公里。便捷的交通为其原材料引进和产品输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独特的商业文化环境和产业传统。历史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并不在于其发生,而在于其不断的累积过程,既包括本地化的知识基础——生产工艺、市场或技术等的累积,也包括本地化的不可流动的特质劳动力和产业氛围的累积。非农产业集聚发生的地方往往具有悠久的商品经济历史,有着“走出去”的传统,历史上往往能工巧匠居多。兴化市的戴南镇,解放前该镇五匠(指金匠、银匠、铁匠、铜匠、锡匠)的足迹就走遍大江南北,世代相传的专业技能,加上头脑灵活、善于经营的个性,构成了特殊的人力资本优势,久远的工商传统孕育了当地人们的商业头脑和务实品性。这种“文化基因”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极大地推动了戴南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区域内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客观上,由于农业产业集群缺乏聚集优势、规模经济、强关联性等这些非农产业集群具备的核心因素,所以其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特定性知识、技术、劳动力和文化氛围等,主要体现在差异化比较明显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上。江都栽培花木有1300年以上的历史,境内的卉木寺、花家荡均因种花得名,该地区群众以花卉苗木为业,具有花卉盆景生产的传统习惯和丰富技艺。丁伙镇双华村340个农户家家培育花木,全村耕地及自留地全部种植花木,并跨村发展花木面积1700多亩,2005年全村花木销售收入达6000万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专业村。

3.政府的适当支持与引导。农村产业集群的发展除了内部动力外,还需要政府适当的支持。集群过程是自下而上的市场诱导过程,由于市场机制固有的缺陷和区域经济的空间特性,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很难保证区域经济始终沿着最优路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一,消除集群外部负效应。企业空间聚集的结果,在带来诸多聚集利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比如废水、废气、废渣排放的增加影响周边生态环境,必须有政府干涉、控制负外部性,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为有效解决群众长期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问题,近三四年来,戴南在治污上合计投资达到3亿元,并从基础抓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于2004年,由镇政府与上海市环保集团公司合作,在南北各建一座污水处理厂,并限期整治78家烟尘超标排放企业,取得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全镇510家污水排放企业旧池全部破除,破除率达100%。丁伙镇在不断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也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几年来,该镇先后投入400多万元,努力构筑融洽的生态环境。到目前,该镇已有9家单位达到市绿化先进单位要求,全镇绿化覆盖率达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

第二,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形成聚集的物质承载者,是控制区域聚集规模的关键因素。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服务越完善,质量越高,该区域或局部地区的聚集效应就越大;戴南政府在大力治污的同时也在努力营造优美的宜居环境。2007年,该镇投入5800万元,新增绿化面积9000亩,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1%;对96条河道进行了全面清理;投资2.3亿元分三期改扩建水厂,确保全镇群众吃上放心水;投资1500万元的镇文化中心已破土动工;投资10亿元的15个便民项目已全部实施。政府在丁伙花木产业的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一直发挥着扶持、培养、规范及服务的作用。例如:以花木科技示范园区为载体,建立花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推广基地;与南农大、南林大等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加强对花木从业人员的培训;成立市级花木研究所,建立江都花卉信息网;将全市较大的花木企业联合起来,成立一个省级花木集团,以加强全市花木产业内部的联合和协作;建立规范的花木合作社,以一定数量的花木生产户及一定面积的花木户为基础,由政府引导,适当扶持,依法登记造册,组建一批组织完善、运转高效的花木合作社,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等。

三、农村产业集群的选择原则

虽然由于农村文化与农业生产的密不可分性,在以农业文化为主要文化的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种植、加工等“特定性要素”文化理应构成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一个方面,但通过上文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特定性要素的文化根植性在农村非农产业集群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对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来讲,农业资源是农村的主导性资源,农村资源要素创新整合在农业产业集群中的作用,同样适合非农产业集群的发展。

成功的农村产业集群是区域资源要素状况、区位条件状况和区域制度背景等区域要素创新整合的结果,不可盲目复制和模仿,因为不同区域的要素禀赋引致地区间非均质特征是产业集群发展空间差异的根源。因此,在各农村地区选择何种产业发展产业集群时,应该遵循以下数条产业集群选择的一般原则。

(一)产业关联度原则

产业关联度是指社会生产中不同产业部门、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扩散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程度。从产业集群的角度看,首先需要强调区域优势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关联程度,因为产业集群的实质就是以区域优势产业为主导,按照产业链条多向延展而串联在一起的关联产业的地域集中。通过区域优势产业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具有广泛而密切的关联,带动或推动周围一系列部门进一步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入的“乘数效应”,促成整个地域经济的全面成长,并最终形成以优势产业为核心,结合各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企业集群格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经济效益比较原则

产业经济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最佳经济效益是区域优势产业选择的最终目标。企业集群是区域非均衡发展的一个增长点,要求能够较好地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比如利用区域资源条件、增加国民收入、解决劳动就业等。经济效益比较原则就是通过对各产业部门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来选择经济效益好的产业部门作为优势产业,使它们在区域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上升。

(三)市场导向原则

在波特的“钻石体系”中,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前者要考虑资源要素的供给,后者要考虑产品的需求。所以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不仅要分析供给结构状况,更重要的是预测区内、外市场需求状况,要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量和产品需求结构。巨大的市场需求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也是优势产业迅速增长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

(四)动态比较优势原则

产业发展是一个前后相因的动态过程,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某些区域现在的弱势产业,只要符合区域发展方向,着力加以培育之后也可能会成为未来区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不同阶段产业发展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企业集群由萌芽、成长、成熟、衰退直到下一轮升级这样一个不断循环进行的生命周期演变。因此,在确定区域优势产业的时候,不但要看到产业的现实表现,更应该看到产业对经济发展趋势不断跟进而具有的潜在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