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范文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第1篇: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 理论 实践

当前,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在学界尚存在争议。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措施等方面的争议涉及公共危机管理的模式、战略等重大问题,但是就公共危机管理主体而言,也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格局也在发展,它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①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与一般的公共管理主体是一致的。公共管理机构主要是政府,同时还有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其他公共机构,例如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等。②

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有其合理性,公共危机管理主体理应与一般的公共管理主体一致,不能囿于传统的仅把政府作为唯一的管理主体的观念。同时,把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纳入危机管理主体,适应了时代变化,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其科学合理性。而第二种观点强调公共管理主体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这与公共管理的主体构成产生了偏差。据此,笔者认为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和完善危机应对机制,采取预警、准备、应急、恢复、评估等措施,防范化解危机,避免或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国家的安全稳定的活动。

公共危机管理的运作机制和组织模式

公共危机形成机理。危机的形成具有周期性,一般情况下,可划分为潜伏、爆发、发展、恢复等阶段的周期变化。依据我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公共危机可分为四种类型: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任何类型的公共危机都有产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

首先是潜伏期。潜伏期是指一些诱发公共危机的因素逐渐积聚但尚不足以引起危机爆发的时期。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积累具有破坏性和毁灭性的能量,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喷发而出,也就意味着公共危机的爆发。一般情况下,在潜伏阶段危机会呈现出一些征兆,但由于这些征兆具有很强的隐秘性,人们不容易察觉到,也很难进行识别和预测。即使人们察觉到这些征兆,也很难做出正确判断,甚至忽视它们。因此,危机爆发往往使人措手不及。其次是爆发期。如果在潜伏期公共危机不能被察觉或消除,那么,当危机诱因产生的危害积累到一定程度,危机就会突然爆发,释放出所聚集的破坏性能量,就会对整个社会系统或组织系统造成极大的冲击与破坏,导致组织秩序的混乱,形成巨大的压力,引起人们的恐慌。再次是发展期。危机爆发后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到社会或组织的各方面,并且危害持续不断,所造成的后果比爆发阶段更加严重。不仅如此,危机发展期时间越长,造成的危害就越大。最后是恢复期。当危机事态已受到控制,由危机爆发引发的各种显性化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组织要善于透过现象来发现危机产生的本质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种后遗症和危机的复发。

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运作机制。一是危机预警管理。在确定危机预警监测对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监测对象建立预警指标,设定预警线。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收集相关信息,通过各种方法开展风险评估,进行危机预报。二是危机准备管理。在危机预警的基础上,为遏制可能发生的危机和最大限度减少危机扩大、升级中造成的损失,制定危机管理预案,在思想、组织、制度、技术和物资等方面进行准备,并对危机准备条件进行评估。三是危机应急管理。在危机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危机管理者通过监督、监察等相关的活动,保证危机应对活动按照已制定好的应对计划采取行动,并纠正各种偏差。这一阶段就是控制或解决正在发生的危机事件,尽可能减轻危机所造成的危害。同时对危机管理中相关工作执行情况、管理措施的效能等进行评估。四是危机恢复管理。组织在危急状态得到控制、趋于平息后,通过建立危机恢复机构,评估危机管理绩效,进行合理预算,制定和实施恢复管理预案,实现组织创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沟通、利益、补偿和改善四个域限的任务体系,并进行恢复评价或脆弱性和能力评估。

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模式。应根据危机发展变化的规律、危机管理的规律和要求,立足与我国的国情,构建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模式。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系统是一个由危机管理指挥系统、信息传输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理论管理系统、前方处置系统五个系统组成复杂性系统(见图1)。其中,指挥系统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最高决策者,对危机全过程进行统一指挥,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前方处置系统具体执行指挥系统的指令。后勤保障系统危机未发生时进行资源需求评估,危机发生后为公共危机管理提供资源保障。信息传输系统负责共享信息,提供信息支持给其它系统。理论管理系统为危机管理提出建议和方案,补充和辅助指挥系统。总的来说,指挥系统是危机管理的最高决策者,其它系统服从于指挥系统,接受其他各系统的支持。为指挥系统高效、及时的决策提供保障。这一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高效,符合公共危机管理对于效率的要求。同时又体现出有限性管理的思想,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图1 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模式

完善学校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改进学校公共危机管理预案。制定危机预案是一个获得、整理和使用危机信息的过程。坚持危机预案制定的原则,制定出完备、具体、可预见和充分体现时效性的学校危机管理预案,是有效预防和化解学校公共危机基础。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制定的危机管理预案有很大雷同,属于一般性的预案。并且校园危机管理的重点是防范政治类、公共卫生类校园危机,对自然灾害类校园危机很少顾及。③这说明部分学校并没有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分析和科学的危机诊断,结合本校、当地的自然的、人文的等各方面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校、当地实际的危机管理预案。一旦危机爆发,必然影响学校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要高度重视危机预案的制定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严格遵循危机预案制定的程序和步骤,组建高效的危机管理团队,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协调各方面的关系,通过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在一般性预案的基础上,制定出具有本校本地特色的、切实有效的危机管理预案。在特殊情况下,还需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危机制定出专门的危机管理预案,以应对特殊的但又极有可能随时发生的公共危机。

加强学校公共危机管理的教育和训练。这是实现危机管理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学校应将危机教育纳入常规的教学体系并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危机教育体系,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危机教育的有效结合。同时,安排专门时间或与其它相关的课程相结合,进行必要的救护、逃生、求生技能训练及其他应对危机的实践演练,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相结合,使理性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意识和观念,在实践中转化为自觉行为。此外,还要加强对保卫人员、医生、专业咨询人员等学校专业人员的危机管理培训,不断强化他们的危机意识,提高他们防范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完善信息传递网络。在危机管理过程中,能否把信息管理工作的各项任务都得以落实,关系着能否占有尽可能多的及时、准确的信息,也就直接影响到能否在第一时间做出预警,从而保证提出的各种应对措施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以更最小的代价在最短时间内遏制危机,恢复原状。因此,加强危机信息的管理是实现有效的危机管理的关键。在学校公共危机管理中,不仅要建立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而且要注意压缩危机管理的层次,优化危机管理信息的流程,使危机管理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为危机管理的及时、正确决策提供全面、有力的依据。同时,要充分重视媒体的“稳压器”、沟通、激励等作用,在危机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及时真实、权威的信息,遏制失真或扭曲的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消除因这些信息而造成恐慌。同时,信息技术设备齐全、学生教师信息技能较高的学校应充分利用优势,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2012年计划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2400450308)

【注释】

①别于满:“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主体格局发展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5期。

②龚维斌:“公共危机的内涵及其特点”,《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第2篇: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范文

    论文关键词 城市公共危机 管理体制 政府责任

    一、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一)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城市公共危机是属于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如果政府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应急措施,就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从而影响到社会的正常运转,对国家对人民都会造成重大的损失。所以就需要对公共存在的危机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城市公共危机管理通俗点说就是指在城市范围内政府运用行政权力组织相关社会力量对城市所面对的危机事件进行一系列有效的处理,所以说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二)发达国家的危机管理机制国外相当一部分国家在经历了种种危机事件之时,为了使国家和人民的生活能够得到稳定,从而构建了一系列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1.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并设立危机管理机构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在面临公共危机时能够自然有条不紊地管理各种自然灾害和人,根本上是因为这些国家建立了健全的危机管理机制,并且在这基础上设立相应的危机管理机构。美国在应对危机时的管理模式是以总统直接领导、由专门政府部门参与的组织体系,并且美国形成了联邦紧急事务的最高管理机构,它建设了中央到地方的救灾体系,并实行单位一体化指挥,一旦遇到重大灾害即可迅速动员一切资源,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2.发达顺畅的信息沟通系统在对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之时,需要最迅速的获得事故发生的确切信息,从而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采取应急措施,争取救济的宝贵时间,为此建立一套发达顺畅的信息沟通系统至关重要。日本在建立信息沟通系统之时还建立了信息管理一体化和危机认识、处理体制,并随时通过各种媒介向群众传播最新事故状况,从而使中央到危机发生地能够及时准确传递相关信息。

    3.完备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法律将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是世界各国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普遍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现代行政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原则。

    很多国家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来应对公共危机的发生,在德国宪法中,就直接对紧急状态法律制度直接做出了规定,奠定了紧急状态法律制度的基础;此外还有专门的法律规定了如何应对城市公共危机。例如美国就制定了新的《国家应急反应计划》,并依据此计划设立一个永久性的国土安全行动中心。

    4.重视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在危机管理教育和培训方面,美国和日本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都特别重视防灾工作,并开展了对预防公共危机发生的各种培训和演练项目,并且施行相关政策和举行各种活动来调动社会对防灾工作方面的积极性。除了在国内重视社会参与,很多国家还积极与国际合作,比如在涉及国家安全保障方面的活动之时之所以没有造成更大的恐慌和破坏,绝大部分原因是世界各国政府伸出援助之手,使得危机发生国在面对公共危机发生时能够解决燃眉之急。

    二、我国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以及对不足部分的建议

    (一)我国应对城市公共危机的管理模式我国自建国以来逐步形成了分门别类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使各政府部门井然有序地利用自身职能应对危机的发生,但是这种模式只能在一般的危机事故管理中能够体现出较高的效率。但是,在面临大的危机事故时,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就显露出来了,由于部门间联系比较机械,不能灵活地处理相互之间的职能分配,所以我国可以对每种危机管理分门别类的同时,可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政府再将社会团体、媒体、民众的力量介入其中,使得在总体上不缺乏秩序但是在事故发生之时又能很好地形成活动机制,增强灵活性。

    (二)对我国城市危机管理的指导思想之解剖我国各个城市在应对危机时的指导思想还依然遵循着传统的只着重于直接救灾的指导思想,在城市发现公共危机时,还是较多以采用行政应急手段为主,依法行政的危机管理理念并不能真正落实,国际上一些前沿的科学管理方法以及高新技术还没有具体应用到城市的危机管理之中。对此,我国应当在注重应急救灾的同时,积极创新,创造出适合本国国情以及公众所能接受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理念。

    (三)对公民的危机意识的教育问题我国政府在对公民的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管理过程中,虽然也对公民危机意识的教育有所涉及,或者说也给予了重视,但是在执行力方面,并没有付诸多少力道,因此政府在加强本身防范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同时,也应该多多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到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的艰难以及个人对整个社会行政执法的重要性,这是最基础的也是必须的。

    (四)城市公共危机处理过程政府责任首先,政府在公共灾难、危机发生后,现今处理模式是升级发放救灾物资,下级去执行,这其中的监管问题有待加强。很明显,经过一层层的剥削消耗,到了人民手中救助物资可想而知,所以政府在这其中应该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宏观方面,制定相关监督处理办法,实际执行方面,可以与工商部门、公安机关等强强联合,以便灾民能得到最好的救助。

    我国政府对公共危机的管理有一层,重补救,轻防范,这倒是跟我国违宪审查模式有的一拼,虽然这种事后补救模式也有可取之处,但是为何不预防着呢?很多公共危机都是可以从国家体制到下面执法人员执行的过程中予以避免的,当真只能任其发生吗?对于如何预防公共危机的发生,首先靠国家政策的辅佐,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相信大家都明白,就是政府肩负的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了,要想执行强监督有力,这就需要有专门的机关或者规章来约束,现今纪律检查委员会倒是不错的选择,但一般为了能不混淆行政机关之间的相互职能,最好能建立单独的监督委员会或者机关。另外可以参照日本的危机管理和处理机制,一旦发生灾情,即能通过媒体报道或者网络传播等方式来向给广大人民群众做出预警。另外还缺乏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我国政府有必要予以加强。

第3篇: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公共危机 社会治理 公民意识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1、公共危机衍生的问题语境——风险社会的到来

1986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历史的发展似乎越来越印证了风险社会理论的深远洞见,使得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我们是否真的面临一个不同于传统的新社会。这种反思在诸如“非典”、禽流感的全球性爆发以及波及世界的金融风暴等一连串事件的背后,都似乎印证了风险社会正日益成为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换言之在风险社会中,不明的和无法预料的后果成为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风险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常态现象。

风险时代的到来,让人类社会在兼顾诸多发展困境与现实挑战时,亦将不得不时常面对危机式的生存状态。与人们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范畴不同,公共危机与风险社会概念上的诸多相似之处,并不能代替事实上有关这两者莫衷一是的争论,两者的同质化的区别在于:危机与化解解决、处置相对;风险与忧患意识、反思而相随。L·巴顿说:“那些能够预防的危机,只能称之为问题,只有那些无法预知的、被忽视的、具有颠覆力的意外事故,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危机。当人们不再把危机看作确定的,就意味着一个社会已经与它过去的主要特征决裂了。

当人类社会发展演变步入变幻莫测的风险时代,一切动荡与不安仿佛都源于人际之间、社会领域的利益纠葛以及维系彼此信任沟通的阻塞。风险社会亦是危机四伏,危机频发的社会,公共危机式的事件也就从单一变得不再偶然。具体到我国而言,近年来随着各种公共危机事件的不断发生,我国业已处于“公共危机事件”的高发阶段,一些公共事件呈潜伏频发的态势。因此探索如何有效的处置公共危机以期构建社会治理新模式,创新抵御风险的社会管理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意义。

2、公共危机的化解——社会管理体系的构筑与风险防范

在试图化解和降低公共危机所引发的风险的努力中,有关社会管理机制的探讨都有赖于对公民自身价值的深层挖掘。而公众的对于社会价值的高度认同则是构筑社会管理体系的基石。正由于公民的大众参与使得公共危机的管理不再局限于政府治理的视野。公民人际关系网络的广泛性,更容易促成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与协作;政治生活中的成员资格是指公民权利,这是公民参与的前提;团体层面的社会协作主要包括信任、规范和网络。高度的信任可以降低合作的成本、增加信息的传递速度、促使互惠行为的实现,公民参与中的信任表现为政府、NGO和个体公民等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社会规范为公民提供了参与规则,社会规范是指正式的规定和非正式的习俗,这能保证公民参与的有序性;社会网络是组织之外的各种联系,构成了公民参与的机制,公民参与使最广泛的利益得到了表达,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公民参与增强了公共危机管理维护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社会拥有广阔的资源,完善的公民合作网络能够调集最广泛的社会资源,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率。

除此之外对于营造树立社会核心价值理念,传递重要信息的传媒而言,新闻传媒在传播、舆论引导等方面的天然优势,自然成为化解和规避社会风险与危机的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由此看来在当前风险社会情况下,在公共危机事件处置中,新闻媒介需要积极地引导舆论,达到化解风险与危机的目的。新闻媒介正确的舆论引导有助于将危机事件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新闻媒介正确引导舆论有助于安定民心、维护社会稳定。公共危机事件由于不可预知且破坏性大,对人民的伤害大,所以容易引起混乱和恐慌,而新闻媒介在塑造公众价值观念、反映和引导舆论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新闻媒介正确引导舆论有助于防范此类危机的再次出现。公共危机事件结束后,新闻媒介对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危机应对中的经验、教训等进行及时的总结,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危机规避和防范意识,也将有助于降低再次发生类似危机的风险。

3、社会管理机制的构建——社会治理主体的介入

(1)责任政府的主体地位决定着社会治理的成效

危机管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职责之一。为了强化政府管理危机的能力, 政府有必要建立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组织体制。责任政府作为决定社会治理最终成效的主体,只有不断强化主体管控公共危机预警和预控的能力,方能使危机在大规模爆发前将其有效控制,从而避免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损失。因为如果人们没有及时发现危机信息,或者对危机信息判断错误,认为不会引发危机,自然就不会采取预控措施,就会造成危机突然爆发,或者危机迅速扩大,这时当然也就失去了进行危机预控的最佳机会,危机管理职能立即进入应急处理阶段。增强政府公共危机处理的能力危机的预防只能减少或预防危机的发生,并不能完全阻止危机的发生。一旦危机发生,原有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被破坏,整个社会处于危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根据预防危机管理程序,立即进人危机处理状态,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危机,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2)公共危机的化解与社会管理的完美契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公共危机管理,实施公共危机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政府参与下的社会治理更加注重公共危机管理。因此公共危机的化解离不开对相关制度的构建,特别是关于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性思考和探索。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11年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第4篇: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范文

一、高校危机的概念

“危机”的词源来自于西方,在英语的语言用词中,特指一种临界状态,即在矛盾和危险即将发生的边缘临界点。“危机”一词的内涵中,包括对环境的重新认识和新的机遇与挑战。而“危机管理”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和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对社会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整理,有所侧重的对危机的诱发、处置和后期处理进行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最初的危机管理集中在对政治环境下,处理国际国内政治经济事务所采取的应急手段和措施,后来被推广到高校管理等其他相关领域,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现代的高校管理学术体系中,危机管理已然成为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下,对高校的外部管理和内部规制已经成为高校发展中不可回避、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发展,我国的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已经从最初的事后补救开始向前期的风险防范、中期的及时处置和事后的总结完善的新型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模式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出民办高校在管理水平和管理经验上的提升。具体而言,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淡薄。公共卫生的安全意识是通过高校的卫生教育进行宣传的,目前民办高校普遍对公共卫生安全知识的教育工作重视不足,在这种基础上,淡薄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是民办高校发生公共卫生危机的严重隐患,一旦发生大面积的集体疫情、或者遇到严重的其他危机事件时,很难进行有效的自我救护,造成疾病疫情的大规模扩散以及群体性恐慌事件。特别是很多民办高校学生在进入高校的校园之后,失去了父母和亲人生活上的关怀,部分民办高校学生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程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他们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淡薄。

(二)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知识不足。目前民办高校的学生对公共卫生的基本常识了解的比较少,对如何防范公共卫生危机更是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知识的缺失往往给高校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带来严重的问题。所谓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是指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公共卫生是事故的必要的防范知识和基本的卫生常识。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目前在我国的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超过60%的学生认为自己只有最基础的公共卫生安全知识,对于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没有经过充分的考虑。另有64.7%的学生坦诚自己在学校中从未接受过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对民办高校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工作不了解。

(三)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未得到有效实施。所谓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是指民办高校在处理和处置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过程中,事先拟定的用以在紧急时期进行有效处置的既定方案。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能够在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的时候帮助民办高校有效的控制事态发展,保证民办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但是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的制定虽然比较完备,但是在实施方面,很多民办高校并未对现有的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进行有效的执行,造成了民办高校在公共卫生危机的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四)民办高校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不明确。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涉及多个方面,既包括公共卫生危机预案、制定和实施,也包括高校在处置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管理机构、辅助部门等设定。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普遍有公共卫生危机预案,但是在高校公共卫生管理的具体职责划分上,存在比较大的问题,高校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混乱,高校在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没有清晰的思路,造成了目前在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缺乏统一的综合管理协调机构。

三、解决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对策

(一)做好高校学生公共卫生危机教育与预防。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事先预防,预防为主的思路是管理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中心思路,加强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措施很多,其中重要的方面即是加强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教育,通过教育普及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知识,使民办高校学生在公共卫生危机发生是成为一个独立的应对个体,推动危机的尽快解决。

应急教育的教育在于普及应急处置知识,包括在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爆发时如何进行自救和他救,通过常见的应急知识教育,帮助民办高校学生树立危机应对和防范的意识,在公共卫生危机爆发时,能够冷静面对、妥善处置。通过课堂授课、课下活动等形式,对民办高校学生普及应急教育,并加强训练和演练,做到防范于未然,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应对危机的意识和能力。

(二)做好周密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

第5篇: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工程机械;管理维护;研究;机械化

一、在各个企业中可能会对工程机械管理维护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

对于目前我国各个产业的机械发展水平以及现状来看,各个企业机械化的工程机械管理正常运行关系着各个企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所能得到的效益水平,然而维护影响各个企业机械化正常的工程机械管理维护工作的主要原因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各个企业的机械设备管理维护的组织部分们力量过于薄弱,影响着各个企业机械的正常运行。在我国各个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很多生产的活动都会运用到频繁的人员调动以及机器设备的使用,这就需要比较全面地管理部门组织对其进行调配、组织。然而很多个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时不时便对机械的组织管理部门进行缩减,大量的组织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被裁减或者安排到其他的部门,导致了机械的组织管理部门变得十分薄弱,无法发挥自身所具备的职能,甚至,一些企业并没有设置自身的机械组织管理部门,使得机械无法正常运行,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行以及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二)对企业内部运行的机器使用不正确而且没有对齐进行必要的维修养护。由于很多地方企业的机械化都是近期发展起来的,所以很多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并没有掌握十分牢固的机器使用技术,尤其是很多企业比较偏向于招聘短期临时工,这些临时工不仅不具备专业的机器使用知识,而且还会出现因为过分重视工作效率,而超负荷使用或者错误使用机器的情况,使得企业内部的机器变的更容易受到损害。不仅如此,企业还不重视对机器的维修养护,很多企业中重视的都是对机器的使用而不是对他的养护,这就使得当机器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话,很多企业的工作人员都不能够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也无法了解是如何引发这些问题并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注意些什么。不仅增加了对机器维修资金使用的数量,还会对机器本身造成很大的损害,影响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为企业的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失。(三)不重视企业内部正在使用的机器的更新,使得机械生产的效率相对来说比较低。我国很多的企业都存在着对发生老化以及出现故障的机器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很多企业为了减少在机器方面的资金使用,根本就不重视对企业内部机器的更新换代,不重视机器所能带来的长远效益,使得企业内部的机器十分容易出现故障,甚至会对企业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这样不仅不能够起到节约企业资金的话费,还会对企业未来的经济效益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导致企业整体效益以及生产力下降。

二、解决在各个企业中可能会对工程机械管理维护造成影响的有效措施

伴随如今各类企业数量变得越来越多的现状,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机械化作为促进企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成为了和个企业之间竞争的重要指标。这就要求企业内部不仅要有质量高、不容易出现故障的机器,还需要企业尽可能在机器买办方面所花费的资金降到最低。只有对企业内部机器做到良好的管理维护,才能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想要对企业内部机器做到良好的管理维护,就必须采取以下的措施:(一)建立完善的企业机器设备的管理维护组织,对企业机器设备的管理维护有明确的规定。想要对企业内部机器进行良好的管理维护,就必须有一个完善、有力的企业设备管理维护的组织,只有拥有良好的组织基础,才能使企业内部机器进行良好的管理维护活动有一个有力的保障。不仅如此,还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机器设备资料的管理制度,尤其是“三定一包制度”,更是直接影响着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二)加强对企业工作人员机器使用的培训,建立较为完善的企业维修保养制度,使得企业内部的机器设备能够完好得得到运行。随着如今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个企业内部的机器设备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更新进步,企业内部的机器设备变得越来越科技化,而操作方法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然而面对企业内部工作人员无法正确使用企业机器设备的现状,我们必须对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进行一定的培训,使得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对机器设备能够进行熟练准确的操作,减少机器设备出现损害的可能,并且工作人员还能对出现问题的机器设备进行及时的处理解决,不仅如此,企业还应重视起对机器设备的保养,减少机器设备可能出现问题的可能。(三)重视起对企业内部机器设备的更新,推动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企业内部的机器设备是否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企业整体效率以及竞争力水平。因此,企业绝对不能只关注企业的眼前利益,还应考虑长远效益的提高,因此企业必须重视起对企业内部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只有保证企业内部机器设备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保证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才能提高企业在社会中的竞争力水平。

三、结束语

总之,和个企业内部机器的管理维护工程是非常具有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的,是否能够对企业内部机器设备进行良好的管理维护直接影响着企业机器设备是否能够很好得运行,而机器设备的运行状况又直接影响着企业整体效益的发展。因此,各个企业必须重视起对机器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对机器设备的维护管理制度,采取正确、先进的机器设备维护方法,使得企业机器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变得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生产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威.机器设备管理大全[M].中国教育,2012.

[2]安子军.机械原理[M].机械教育出版社,2013(4).

第6篇: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范文

一、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管理的基本情况

人人享有基本免费就医惠民服务,是我国医改的核心,也是在努力完成的目标,而基本公共卫生资金是国家各级财政部门配套资金,主要用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为了实现其资金的规范管理,我国相关部门也相继颁发了一系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其资金的筹集、使用与管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以保障资金高效运转。

( 一) 资金筹集

医疗资金筹资标准也代表着我国国民综合实力,因此资金配套会随着经济发展等因素提升,按照十二五期间医改政策的落实,当前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筹资标准,要求每年人均45 元,有些发达地区已经达到50 元/ 人/ 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医疗资金的筹集也会不断的增加,为城乡基层医疗服务提供了实际保障。

( 二) 资金拨付

当前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的拨付方法,主要以年初预拨、次年结算两种形式为主。年初会根据管辖实际情况实行部分年度项目资金的预拨,确保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顺利开展。次年初按照实际工作量、相关文件规定等,测算项目成本,并根据项目资金补助总额制定成本补助的标准,最后根据绩效考核等进行资金清算。

( 三) 资金使用

针对于资金的使用,按照相关标准规定,采取了使用对象、使用范围两手抓的对策,明确规定项目资金使用单位的性质,以及能够列支的费用范围。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使用该资金,而行政机构不能使用;县区级卫生计生和财政部门要按照《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暂行管理办法》( 财社〔2015〕255 号) 的有关要求,根据本地项目内容和任务量,合理测算各项服务补助或支付标准,按照购买服务机制,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拨付资金,在核定服务任务和补助标准、绩效评价补助的基础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获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可统筹用于经常性支出。

二、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 资金列支指导性文件问题

我国对于该资金使用的原则等进行大概性的规定,多种条文规定界限模糊,在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的绩效考核时,针对尺度的把握因人而异,甚至很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执行中感到无从下手,造成资金违规支出、按项目比例分摊等问题,尤以职工福利表现最为明显,大大的降低了资金的支出率,也会出现结余过大等现象。

( 二) 会计费核算与专项管理问题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作为经常性财政拨款实施会计核算,基于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管理角度将基本公共卫生资金,当做是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并明确规定要专账核算等专项管理,而经常性的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是不能进行专户储存的,基层医疗机构以单位基本户的形式存储资金。按照相关规定,基本公共卫生资金不能超出其使用的范围,更不能利用其弥补医疗支出亏损。目前,2011 年印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基本公共卫生资金核算办法与项目组专项管理模式存在部分冲突之处,时常混淆专项资金管理概念,这为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管理带来严峻挑战。

( 三) 项目资金支付方式问题

结合《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暂行管理办法》( 财社〔2015〕255 号),依据公共卫生服务常住人口数量、人均经费标准,采取因素法进行详细分配,做好绩效工作的审核任务。在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管理中,项目资金支付方式还有待改善,尤以绩效考核措施为典型代表,再加上财政资金的补助标准逐年提升,部分地方群众得不到相对应的优质服务,实施有效的监管制约手段显得迫在眉睫。目前,针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状,相关部门利用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个别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效益,但如何落实资金管理标准、提高服务绩效,成为当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完善服务项目资金支付体系的关键要务。

三、完善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管理的对策

( 一) 落实指导性文件

首先国家卫计委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卫生部门的联系,制定完善的资金管理办法、意见、手册等,细分并明确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的使用内容、范围、原则等,规范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统一性的公共卫生资金资金管理办法,有效的规避当前资金混乱使用或结余过大的问题。

( 二) 注重资金专项管理

从目前医疗卫生机构方面来看,做好公共卫生资金专项管理环节,在国家政府明文规定文件的基础上,以项目支出、耗材支出为关键构成,定时定量检测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预防违规操作现象( 造成结余、亏损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设计专款专用管理方案,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预算与计划,并做好具体数目核算工作,保障资金支出记录数据的可靠性;立足于财政补贴、项目投资等情况,整合各项公共卫生资金应用资源,设定财政资金支出、卫生支出核算计划,从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支出科衡量标准来考虑实际问题,调整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管理规定,完善各项公共卫生资金利用机制;基于财政部门稳固保障机制,构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科学管理制度,重点考察服务质量、绩效考核等内容,严加审批手续、项目购买管理流程,强化成本补偿、待遇水平、福利保障,激励资金专项管理优质化、科学化发展,有助于服务社会大众。

( 三) 完善项目资金支付体系

在实践工作中,为满足老百姓的生活补助需求,依据国家规范标准,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制定全面有效的资金管理体系,以资金补助、卫生服务为关键性内容,达到惠及百姓的实施目的。从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管理服务视角来考虑,做好地方财政部门、基层卫生机构联系工作,适当增加经费支出管理弥补措施,通过法律政策规定的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健全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体系;倡导竞争考核机制,参考城乡交通状况、服务数量、人口密度相关方面,并统一规定资金补助的标准内容,遵循讲求绩效,量效挂钩原则,构件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制度,避免均衡分配不合理现象;合理有效协调医疗机构公共费用占比情况,以人员支出40%、医疗补贴20%、健康教育10%、耗材支出20%、其他公用10%作为主要经费管理依据,充分发挥财政协调杠杆功能,保障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管理效益。依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预〔2015〕163 号) 内容,结合专业项目分配特点,平均分配基层单位经费支出比例,以确保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这对资金管理项目具有促进作用。

第7篇: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水利施工;围堰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为了确保水利工程顺利施工,在其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在施工场地周边修建一个临时性的挡水结构,这个临时性的挡水结构也就称之为“围堰”。水利工程中的围堰技术施工改造是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要求,同时也关乎电力、水利事业发展的前景。根据围堰的构造以及材料,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木板桩围堰、双壁钢围堰、土围堰、套箱围堰、钢板桩围堰等。根据围堰的用途,我们也可将其分为驳岸挡墙施工围堰、墩台施工围堰等。由于围堰的类型多种多样,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围堰类型,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为了促进发挥水电站的工程设计的进步优化,需要科学合理的改造水利工程的围堰技术,因地制宜的建设。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地发展与进步的时代下,落实“完善、巩固、规范、提高”总设计要求,不断的更新围堰技术设备,发展出良性循环的高效率、高水平的水利工程的开发,发挥水利工程的设备上的改造和技术上的更新,是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精神体现,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和水利、电力事业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土围堰

2.1特点及适用范围

在水利施工过程中,土围堰主要应用于水流速度不超过0.3 m/s,水深不超过2m,河床透水性小等情况。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土围堰的施工主要是凭借围堰自身的重力来提高其强度与稳定性。但是,如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河床的土质为砂土,为了避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因其稳定性不足,含水量过大而出现沉陷等现象,施工人员则需要重新考虑围堰的施工类型。

2.2施工技术

施工人员在采用土围堰技术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如果土围堰顶部的宽度在1~2m之内,施工人员可以采用相应的机械设备来开挖基础部分。第二,为了确保其后期的正常施工,保证其施工质量,施工人员应在修筑土围堰之前,将围堰底部的杂物全部清除十净。第三,在土围堰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其密实度,施工人员应选用黏性土作为筑堰材料,并且在填筑完成之后应当采用设备对其进行夯实。

3.木板桩围堰

3.1特点及适用范围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木板桩围堰一般被应用在便于采集木材的地区。由于木板桩围堰需要采用大量的木材,那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投入,确保其正常施工,在临近木材的地区可采用木板桩围堰施工。此外,施工人员还需要在选用木板桩围堰施工之前,对施工当地进行分析,如果河床透水性较大,流速为1~5m/s,水深处于3~5m之间,那么我们就可以应用木板桩围堰进行施工。

3.2施工技术

一般来说,在采用木板桩围堰施工技术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提高其施工效率,而且还要确保板缝的密实度,施工人员需要将2~3块木板拼接成一组,然后对其插打。如果在木板桩实际安装过程中木板桩过短,为了保证工程的正常施工,施工人员可以在水面或者地面上设置一道导框;如果遇到木板桩过长的情况,为了保证其施工质量,施工人员则需要在其中设置两道导框,等明确具体施工位置并进行垂自插打之后才可以安装围堰。在木板桩插打与合拢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一般会采用分块插打的方式或者先插后打的方式进行施工,分块插打的方式虽然施工效率好,但是没有明显的合拢效果,而且不能合理控制施工质量;而先插后打的方式虽然可以确保木板桩的合拢质量,但是却无法提高其施工效率。

4.双壁钢围堰

4.1特点及适用范围

当技术人员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现水过深的情况,可以采用双壁钢围堰进行施工。在采用双壁钢围堰技术进行施工的过程之前,需要技术人员根据工程具体参数如基础尺寸等来确定围堰的尺寸,然后再进行合理施工。双壁钢围堰施工技术是一种新的施工技术,而且具有节能环保、施工效率高、结构简便、安全性好等优点,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4.2施工技术

双壁钢围堰的施工要点如下:第一,为了保证清基和顺利钻孔,钢壳的刃脚应全部稳妥地支承于岩面上。第二,钻孔护筒顶面应比封底混凝土面高出0.15~1.0m,下端应与基岩面接近,并与其串联固定连成整体。当封底混凝土灌注完毕后,由潜水员在水下拆除连接螺栓并将固定支架吊出水面。第三,可以在墩身混凝土筑出水面后拆除双壁钢围堰的上部,均可在围堰内切割,外壁在灌水后在水中切割,内壁在无水的情况下切割。

5.钢板桩围堰

5.1适用范围和自身特点

当遇到水深大于5m,砂性土、碎卵石类土、半干硬性黏土及风化岩等透水性好的河床且不能用其他围堰的情况,可以采用钢板桩围堰。可根据需要修筑成构体、单层和双程式,或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钢板桩围堰可作成矩形或圆形。矩形围堰的角桩没有现成的角桩板桩,需要把一块钢板截开为两个半块并在中间加一根角钢铆接或焊接。

5.2施工技术

钢板桩围堰的施工中有以下几点应该特别注意:第一,打桩机具的选择。打桩机具的选择主要包括两部分,分别是打桩锤和打桩架。打桩锤的重量一般大于桩重,这样能保证打桩效率高,且桩尖与桩头不被打坏。第二,围囹安装。安装围囹时应对其进行测量定位。当水中围囹距离已成桥墩或岸边较远者,可采用前方交会法进行定位。第三,钢板桩插打。钢板桩可采用全围囹组插合拢后再逐步打和逐块插打两种方法。为了加快速度,可令桩架只负责打桩,另用一台吊机或者一艘吊船来承担吊桩工作。可采用外加导框的措施来保证钢板桩插打顺利合拢。第四,防渗漏措施。当在抽水发现后锁口不密发生渗漏的情况,可以在渗漏外侧水面撒布大量木屑、细煤渣或谷糠等使水将其夹带至水下漏缝处进行封堵,或用棉絮、板条等在内侧堵塞。第五,拔除板桩。一般应在板桩拔除前,先将水下或基坑中的支撑系统拆除,为了保证人身安全,拆除时应采取适当措施。

6.套箱围堰

6.1适用范围和自身特点

当遇到深水且流速为2.0m/s,平坦的岩石河床且无覆盖层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套箱围堰。套箱围堰分无底套箱和有底套箱,浅水部位可采用无底套箱,深水部位可采用有底套箱。套箱可用钢板、木材或钢筋混凝土制作,并在内部设相应材料的支撑。套箱可以根据工地移运,起吊能力和现场实际情况,制成装配式和整体式,另外,套箱的接缝必须采取防止渗漏的措施。

6.2施工技术

套箱围堰的施工步骤如下:首先,测量组放线并在钢护筒上焊接牛腿。在平台拆除以后,搭设上导梁及内支撑。对上导梁牛腿抄平,安装上导梁、并与牛腿焊接定位,安装内斜撑,并用相同的方法安装下导梁。然后,第一次下插模板并合拢,水下安装斜拉杆。进行抛填粗砂及砂袋维护并布置导管。接下来,灌注水下封底混凝土,套箱止水与封底处理。最后,割除设计桩头标高以上的钢护筒并安装下导梁内斜撑。绑扎预埋墩身钢筋、承台钢筋和接地钢筋并浇筑承台混凝土。

第8篇: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违纪行为;引导教育;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009-02

高职院校违纪学生虽然只占学生总人数的极少一部分,但如果放弃对他们的帮教管理,在校内乃至在社会上都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和影响。文章通过对某高职院校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问卷调查,对学生违纪表现情况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探索违纪学生的帮教管理措施。

一、大学生违纪行为表现情况分析

从违纪内容上划分有以下几种。

1.学习方面的违纪行为。这一类违纪行为较为常见且比例最高,表现为违反学校有关学习和考试等相关规定,经常旷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等。

2.生活方面的违纪行为。主要表现为酗酒、抽烟、打架、偷盗、赌博、晚归、外宿、未假离校、校外租房、下河游泳、违章用电、破坏公物,通宵上网、恋爱非法同居等。

3.心理方面的违纪行为。主要指学生心理人格障碍、失常,在病态心理或变态心理情况下发生的违纪行为。

根据以上三种违纪类型,我们对某高职院校学工处统计的违纪学生数据进行了分析。该校2012学年度因各种原因违反校纪校规而受到校级以上纪律处分的共有176人次,基本情况如下:和学习有关的违纪行为63人次,其中考试违纪38人次(21.6%),旷课25人次(14.2%)。和日常生活有关的违纪行为112人次,其中私自下河游泳13人次(7.4%),酗酒15人次(8.5%),盗窃4人次(2.2%),打架2人次(1.1%),校外租房14人次(7.9%),晚归37人次(21%),夜不归宿21人次(11.9%),扰乱社会秩序1人次(0.5%),寝室违纪5人次(2.8%),泄密1人次(0.5%)。违纪学生中,大一学生86人,占48.9%;大二学生81人次,占46%;大三学生9人,占5.1%。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日常生活和学习有关的违纪行为排在前位,其中学习违纪中考试作弊频率最高,一年中因考试作弊的违纪人数占违纪总人数的21.6%。其次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晚归,占违纪总人数的21%。而与心理有关的违纪行为比率最少,只占了0.5%。而此类违纪行为具有极大的隐蔽性,难以发现和查对。从年级分布情况来看,大一、大二年级违纪人数最多,大三违纪人数最少,大三违纪人数之所以少可能是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都提前下厂有关,他们一般都是完成二年半的学习。其中大一大二年级相差较少,但此阶段是违纪行为的高发阶段。

二、学生违纪的新情况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和个别谈话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存在的困难。在此过程中,发现违纪学生存在以下新情况。

(一)考试作弊出现的多样性

主要利用手机短信、隐形耳机、电子手表、夹带、替考等形式。这类违纪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心理特征:心无目标,厌学;还有一部分人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为入党、评优评先、奖助学金评定、就业而想尽各种违纪办法。

(二)酗酒、打架斗殴的突发性

当代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而且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有个性,有思想,以自我为中心,哥们义气严重,极易冲动。有些学生一旦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或者听到一句不中听的话语,就纠集同学、朋友聚在一起喝酒,酒性大发,就发生打架事件。

(三)心理问题学生的隐秘性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25%的学生认为“读书和生活是为了挣大钱”。这些学生在性格方面表现为缺乏健康的心理品质,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妄想症”、“自闭症”、“抑郁症”、“恋爱失范”等,这些学生除了性格孤僻外,平时学习认真,如果不仔细观察,是看不出他有心理疾病的,但是一旦发生违纪事件就是大事,比如,私自离校、伤害自己和他人等。

三、违纪学生帮教管理工作机制研究

(一)事前排查

1.加强学生课堂管理与考勤。开展以学生课堂管理为重点内容的作风纪律检查评比,院系书记为学生课堂管理第一责任人。学生处每周组织对学生课堂考勤抽查,辅导员每日对自己所带班级的上课现场进行检查,并向学习委员收集当日课堂情况,汇总迟到、旷课及课堂违纪同学等情况。

2.加强校外租房、夜不归宿人员清理。由学校保卫处牵头每月组织1次以上校外租房和夜不归宿情况清理,并向学生处提供被查学生名单。辅导员每周查寝不少于3次,收集白天滞留宿舍和晚上夜不归宿学生情况。

3.加强心理危机人员排查。辅导员每周对班级进行1次心理危机排查。通过心理委员、信息员、学生干部、党员等了解严重违纪、心理异常、行为异常学生情况,与疑似违纪人员本人、朋友、家人谈话并做好工作记录,初步排查并确立班级违纪人员名单。同时辅导员每2周填报1次违纪人员档案登记表和跟踪表,并向专业院系报告,专业系再汇总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教师对专业系上报违纪人员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和评估。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帮扶计划,让学生逐步走出违纪的阴霾,树立自信,健康成长。

(二)事中处理

1.违纪学生的帮教。第一,院系书记为违纪学生帮教管控与心理干预的第一责任人,辅导员为直接责任人,学生骨干为参与责任人。第二,帮教责任人与学院签订帮教责任书,定期进行帮教与心理辅导。第三,严格管理。严格按《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加大对私自校外租房、下河游泳、打架斗殴、酗酒闹事、夜不归宿、考试舞弊等严重违纪同学和长期旷课、沉迷网络且屡教不改违纪学生的惩处力度。第四,开办作风纪律培训班,实行诚信教育。对违反校纪校规学生,定期进行培训学习,并开展诚信教育,同时进行培训结业考试。只要学生接受了教育,愿意改正错误,就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让其从中学会自我教育。

案例1:王某,班干部,学习成绩优秀,工作也比较踏实,喜欢讲哥们义气,做事较冲动。因参与打群架,受到留校察看处分。在辅导员和其谈话时,他认为他只是想替朋友出口气,不是故意打人的。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老师在教育帮扶过程中要注重其思想品德的培养,让其树立正确的认识观、是非观,戒骄戒躁,提高自身自制力,遇事冷静思考,不意气用事,从而让其认识错误,重树信心。

案例2:刘某、江某同住一寝室,刘某喜欢晚回,江某性格孤独,喜欢宅寝室,二人因晚上开门的问题发生挣执,江某用手将刘某脸部抓伤。刘某打了江某一记耳光。最后二人都受到了严重警告处分。

以上案例都是因为打架,但是各自的原因却不相同。案例一中的王某各方面都比较优秀,但缺乏正确的是非观。第二个案例中的刘某和江某是因为寝室生活中的不体谅、不理解、不关心造成的。所以针对王某,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培养正确的思考能力。针对刘某和江某要帮助其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因此,面对不同的违纪教育对象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才能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

2.违纪学生的心理干预。对危机程度较轻,能在学校正常学习者,帮教责任人定期进行帮教、辅导、疏导,并成立以学生骨干与同室同学为主不少于3人的学生监护小组;对危机程度较高,但能在学校坚持学习的,要求学生家长与学院签订书面协议并在校进行陪伴监护或办理休学手续回家治疗;对有严重心理危机而造成违纪的,要通知学生家长立即来校将其接回家或送医院治疗,在与学生家长作安全责任移交前,对学生进行24小时特别监护;对心理危机特别严重者,要立即将其送医院治疗,并根据医院要求配合开展工作。

案例3:小兰,性络内向,朋友不多。在英语四级考试中作弊受到了记过处分,从此情绪十分低落,总感到别人都在背后指点她的错误行为,甚至有退学的念头。辅导员了解情况后经常找其聊天谈心,从生活上帮助她,学习上鼓励她,同时要求班上班干部主动接近她,和她交朋友,让小兰感受到了教师的真诚关爱和同学的关心,让其逐渐走出处分的阴影,学习成绩进步很快,而且还随班上干部参与了义务支教活动,毕业时,其顺利被一家国企录用。

该案例中,辅导员注重的是从情感出发和人文关怀,用自己的真诚的爱改变了这位违纪学生,让其重树信心,取得新的成绩。

(三)事后跟踪

1.违纪人员建档。加强对重点违纪人员和心理危机违纪学生的建档。通过建立事后跟踪档案,对违纪学生每一个阶段的教育情况、思想转变、现实表现,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详细记录在案,能让学校和家长及时了解和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能让不同层次的教育人员及时调整教育内容,跟踪档案的建立,将让帮教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多方教育合力。整合学校各方面资源和家庭的力量,营造积极帮助的氛围。违纪学生的教育包括心理辅导、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多个方面,除需要学生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外,还要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因此,需调动多方面的力量一起关注和参与教育: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教育、院系领导的思想教育、家庭教育、朋辈教育等,通过这种合力,使教育达到个性化与专业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彩虹.考勤制度在违纪学生再教育管理中的实效性研究[J].考试周刊,2012,(34).

第9篇: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项目;危机;危机管理

建筑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进度或是施工质量。虽然科技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建筑施工的技术也是不断提高,但是建筑危机却从来没有杜绝过。一旦疏忽大意,就会对财产,乃至生命造成重大损失。所在,要在施工建设工作中提高危机意识,做好危机项目管理工作,保证施工安全有序的进行。

1 建筑施工项目危机管理的主要内容

从一般情况来看,建筑施工项目实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的约束下,进行的建筑施工过程。建筑施工项目一般有建设方发起,并对目的、资源进行整合,再交给施工单位按照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建设。

在施工建设过程中,我们一般把一些不能提前确定的因素定义为“风险因素”。如果对这些因素缺乏足够的重视,任其继续发展下去,并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后果,我们就把它定义为“风险损失”。这就是说,如果对于工程隐患缺乏应对措施,就有可能成为发展为日后的危机。本文中所指的建筑施工项目危机,主要是指建筑施工项目中出现的危险未得到及时和妥善的处理,逐步发展成的危机,其中主要包含两种情况:1、一些不可抗力对建筑施工项目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政治变动等突况,在事前难以预测,且发生后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有效的应对措施;2、由于建筑施工本省造成的重大影响,并对项目的进度、质量产生了破坏。如重大工程失误,不但影响系施工建筑项目本身,也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较大的破坏。

通过分析上述定义,我们不难发现风险与危机的一些内在联系:首先,建筑施工项目存在的风险是导致危机的根源,危机是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其次,并不是所有的建筑施工项目风险都会演变成危机,只有一部分风险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逐步恶化,达到危机的标准,对建筑施工项目产生危害,影响项目的正常进行。

建筑施工项目危机的出现不但会影响项目进度和质量,还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建筑施工项目危机发生都是由风险开始,有小到到,由局部到整体,慢慢发展到失控状态。建筑施工项目危机直接表现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并影响了施工方人员的工作信心及士气。

建筑施工项目危机的直接表现为资金、人力、物力的浪费,投入的资源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施工过程中涉及的的因素众多,建筑结构负责,牵涉的人员多,并且一些潜在的危机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容易造成建筑施工项目危机;建筑施工项目危机的间接影响力也不容忽视,它会对施工人员的信心造成严重的打击,并在心理留下里阴影,严重影响接下来的工作,这部分损失是没法估量的,也是经济上无法进行弥补的。施工人员会在危机发生后出现烦躁、心情低沉等症状,并逐渐降低对于建筑施工项目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甚至部分人员的世界观、价值观也会随着危机的产生而发生变化。

2 建筑施工项目危机的防范措施

2.1、建筑施工项目危机意识的树立

由于建筑施工项目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产生的影响范围较大,因此施工过程中所有人员都应该提高警惕,树立起高度的危机意识,尤其是那些位置距离城市较远的建筑施工项目。由于施工人员的轻视,对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认识不深,仅对其危害性有一定的了解,并具有一定的惧怕心理。因此,要加强建筑施工人员的危机意识,这一点在一些危险系数较高的建筑施工中已经得到了体现。

在施工单位,可以采用一些简单有效的形式,来提高工人的危机意识,如设置简单的警告牌、进行定期的安全意识培训,并对一些建筑工程中出现的危机进行宣传,引起人们的注意。

2.2、建筑施工项目危机预防措施

完善建筑施工项目的危机管理,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建立健全组织规范。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施工单位的普遍认可,是对人员进行管理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进行危机防范工作的前提条件;2、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一般危机的产生,都是由于信息的传递环节出现了问题,信息传递之后或是过程中出现偏差,都会影响人们做及时、准确的判断,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可以有效的预防建筑施工项目危机的出现;3、及时处理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隐患。建筑项目危机的出现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所以应该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施工中的隐患,建立其良好的应急机制,将危机消除在萌芽阶段。

3 建筑施工项目危机的应对策略

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项目的危机管理工作。当项目危机出现时,可以采取一下的措施:

1、建筑施工项目的危机应急状态分级。各种防范手段可以降低危机发生的概率,但是一旦由于某些客观因素,导致了危机的发生,就应该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当危机发生时,应该根据发生的规模、影响范围的大小对其进行分类,并采取相应级别的补救措施。

2、制定建筑施工项目的危机应对计划。有备无患,建筑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危机发生前,做好发生各种危机的应对计划,才能在危机来临时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制定的应急计划应该有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在危机救援中发挥预期作用。

3、建筑施工项目危机应对的一般管理。为了保证危机应对速度和质量,建筑单位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定期对员工进行工程危机培训,可以采取讲座或是演习的形式;2、必须建立快速有效的应对机制,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抢救工作;3、以全局为重,当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是全局为重。公众的利益要放在首位,不能为了自身企业的利益,影响到周围群众的利益;4、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危机抢救过程中要优先考虑生命安全,而不是财产安全,并且项目组织不能够只顾及自身的利益,弃他人安危于不顾。

参考文献

[1]罗瑞韧.随身管理学院---危机管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