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设计与技术范文

建筑设计与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设计与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设计与技术

第1篇:建筑设计与技术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 经济合理 优化设计 技术设计

建筑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人类智慧所掌握的科学技术,建造满足人类各种活动的人工环境,而建筑设计就是联系和综合上述各种要素,通过对功能、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要求的综合考虑,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它是一个涉及工程技术、自然资源、人类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系统工程。要有效地控制有关建筑经济方面的问题,就要把建筑经济管理的重点转移到建筑设计上来,未雨绸缪,以取得事半功倍地效果。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有效控制建筑经济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做好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主要是在对建设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技术经济论证的基础上做多方案的比选,得出结论、意见和重大措施建议,作为决策部门最终决策的依据。主要包括: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研究、场址选择、资源、原材料、燃料及公用设施情况、项目设计方案、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企业组织、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项目施工计划和进度要求、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项目的经济评价。

第二,把握好建设用地的性质及其总体布局

建设用地及其今后的建设方向是用地设计的两个基本要素,建筑师应根据用地的最佳使用要求对用地本身和设计目标进行分析,使二者得以协调和平衡。总体布局是在全面分析建筑用地条件的基础上,本着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总的思路全面综合地考察影响场地设计的各种因素,因地制宜,主次分明、经济合理地对建设用地的利用做出总体安排。场地总体布局的要点有:

1. 场地的总平面设计应以所在城市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当地政府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为依据。

2. 设计应结合工程特点,要注重节省用地、节能、节约水资源,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3. 设计应结合用地的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规划指导思想,尊重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4. 设计应保证功能分区合理,路网结构清晰,交通有序,并对建筑群体、竖向道路、环境景观等进行统筹安排。

5. 场地内建筑的布置要最大限度地争取良好的自然通风和有利的朝向。

6. 公共建筑要根据建筑的性质满足其室外场地及环境设计要求。

7. 总平面布局如考虑远期发展时,必须考虑结合近期使用及技术经济上的合理性。

第三,选好建筑设计方案

建筑设计方案阶段对方案进行评价是沟通建筑师与投资者的有效途径,而且也可以使二者的利益最大程度的趋于一致。建筑设计方案涉及的因素十分广泛,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为了提高投资效果,控制建筑总价,在建筑设计方案评价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同时,这也是建筑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首先,必须注意处理好建筑的功能与建筑形体的关系,应该追求二者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建筑形体应服从于建筑的功能。功能不当的建筑设计方案,即使形体再美,也很难为使用者及投资者接受。其次,建筑方案设计要着重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可能建筑师在考虑建筑设计方案时比较倾向于表现所设计建筑的个性,但是,在表现建筑个性的同时也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以及与已有建筑的共性。不但如此还应考虑与整个社会大环境、人文环境、整个城市的定位及发展规划相一致。第三, 建筑设计方案还要处理好其美学与经济合理性之间的协调关系。经济合理性要求在工程投资尽可能少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投资者的使用功能要求。而建筑师所追求的美学效果有时会造成投资的大幅增加或者建筑使用功能的显著降低,从而降低其价值系数。第四,建筑设计方案中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经济合理地选择建筑材料和设备,达到建筑功能合理使用而又降低建筑造价的目的,这是建筑设计中实现方案经济性的主要途径之一,建筑师应充分了解和掌握不同类型建筑材料设备的价格,以及它们在建筑中的适用部位和占总投资的比例,并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条件,以灵活合理经济实用为原则,慎重选用设备材料,从而有效地提高建筑的经济性。

第四,结构选型与经济性策略

在建筑设计中,选择结构型式不仅仅是结构工程师的任务,也是建筑师的工作。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应该是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密切合作的成果。建筑表现为空间方面的概念和形式,它是表明总体环境的。这样复杂的事物使设计既综合又具体,既有形又无形。结构是房屋的骨架,是建筑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结构形式对建筑的影响最直接,最明显。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决定着结构形式的发展。建筑师在设计思想上应强调总体而不是个别单元。因此,建筑师应对各种结构形式的基本力学特点及其应用范围很了解,并尽可能熟练掌握,只有这样,在创作建筑空间的时候,也就能主动考虑最适宜的结构体系,并使之与建筑形象融合起来,在设计领域里才能比较自由地进行创造。

第五,注重经济的建筑技术设计

合理选用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品种繁多,性能各异,价格也相差悬殊,建筑材料的质量与选用,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坚固性、实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要求。建筑材料具有能在视觉上表现自己的特性,其表现效果一方面来自材料本身的特性,另一方面来自建筑师对其合理地运用和控制。建筑的性格一般会受到建筑的功能要求、体量上的几何关系、基地的基本特征、环境状况、艺术设计理念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材料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的影响。

节约能源是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电气设计过程中必须贯彻的重要技术措施。在设计中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经过充分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合理的方案,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首先,要采用节能设备,降低设备能源损耗。比如,目前国家大力推广的S9系列节能变压器与老型号变压器相比,空载损耗下降75%―80%,负载损耗下降25%―40%,空载电流下降50%,节能效果非常显著。合理选择导线截面,减少线路损耗,推广绿色照明,采用高效少污染的光源、高效的照明灯具和光电自动控制等新技术的产品,提高照明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能源有效利用。

第六,加强经济管理和控制

1. 充分做好可行性的研究工作。根据投资限额的底线,要求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对设计方案尽量优化,在确定投资决策后,最大幅度地节约投资,降低工程造价,把建筑经济评价作为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

2. 提高设计人员的素质。加强设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知识的更新培训。同时,要强调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人员在设计中的作用。

3. 在设计中引进竞争机制。改革过去的指令性设计的方式,开展设计方案优化竞赛,以技术先进、造型新颖、安全适用、经济合理、节约投资为衡量设计方案的基本标准。

4. 采用限额设计。在保证工程功能的前提下按照标准的设计任务及投资估算来控制初步设计,并且严格按照批准的初设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将肥梁、胖柱、密钢筋、深基础等现象消灭在设计阶段。

5. 广泛运用价值工程优化设计。提倡大量采用标准设计,执行设计标准。促进构件制作和建筑施工的机械化、专业化,从而有效地缩短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造价。

总之, 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项目投资最有效的手段

第2篇:建筑设计与技术范文

关键词:技术;艺术;建筑设计;融合

在建筑行业不发展的过程中,技术与艺术相融合是社会不断发展的趋势,不但可以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还能推动建筑设计多元化发展。因此,对技术与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合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可以更好的提高建设设计的整体水平。

一、 建筑设计中的主要技术

根据建筑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建筑设计正在向着智能信息化和绿色环保两个方向发展,其中主要的技术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数字化信息技术

现展中,数字化信息技术已经在很多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使得各行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不断深入人们生活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在结合数字化信息技术后有了进一步提升,如北京的世贸天阶,通将现代人的生活特点和数字化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获得很好的设计效果,最终赢得很多年轻人的喜爱。

(二)CSCD、CAD技术

在建筑设计中,CSCD、CAD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对建筑物的平面结构、空间结构进行比较准确的分析和计算,从而为实际的建筑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随着CAD技术的不断完善,网络技术的不断推广,使得CSCD技术作为重要的协同设计技术,在提高建筑设计水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最终实现了建筑设计的远程管理和信息化发展。

(三)太阳能技术

在资源、能源不断紧缺的现展中,新能源开发已经成为当前各国高度重视的问题,而太阳能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不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能达到节能的目的,如太阳能集水灶和太阳能热水器等,对于促进建筑设计水平不断提高有着重要影响。

(四)针对太阳辐射的遮阳环保技术

在夏季高温的时候,建筑物会经受非常强烈的太阳辐射,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需要注重遮阳环保技术的合理利用,才能避免建筑物室内温度郭高强情况出现。目前,需要从新型环保材料、能源转换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以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真正实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五)保温材料的合理利用

在环保和节能政策不断实施的过程中,保温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合理运用,不断可以提高外墙的热工性能,还能有抵抗风压,以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合理调整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减少室内热量外泄,从而提高建筑物的保温性能。

二、 建筑设计中的艺术性

根据建筑设计的实际情况来看,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具有一定西方艺术气息。现代建筑设计中,中西方各种元素的不断交融,使得油画、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建筑设计中得到展示,从而缩短我国与国际水平之间的差距。其次,设计者必须具备独特的艺术眼光,较高的设计水平和审美能力,才能将实际情况与建筑设计结合在一起,以在保证建筑设计水平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各种艺术元素,如民族风俗、地方特色等。最后,

三、 技术与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合

(一)技术与艺术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

一般情况下,各种设施都可以称作为建筑,如娱乐场所、博览馆等,而建筑设计主要指的是实际施工开始前的相关准备工作,需要根据实际施工要求、建筑物的性质等来选择合适的内部结构、外部造型灯,以通过想象、绘制等方式,将其以图形的形式展示出来。因此,建筑设计中技术与艺术是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在满足建筑物使用性能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外部构造的美观,才能真正提升建筑设计水平,从而促进建设行业长远发展。

(二)技术的提高可以促进艺术水平提升

在各种建筑设计中,技术是重要的支撑,只有技术的不断提高,才能使艺术得到完成呈现,因此,技术的提高可以促进艺术水平不断提升,这是建筑设计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中,建筑设计中技术的不断提高,可以使建筑物的内部结构和外观更加合理、和谐,对于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重要影响。与此同时,通过各种建筑设计技术的合理应用,建筑物的艺术气息可以更加浓厚,从而获得更多人的喜爱,对于促进建筑设计艺术不断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艺术可以促进建筑设计技术不断发展

在建设设计师的不断构想和结合中,各种艺术作品的产生都需要技术的辅助,才能让建设设计艺术的新概念、新理念得到充分展示,从而促进建设设计艺术不断创新。在建筑施工要求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建设设计艺术必须不断创新,并注重各种元素的充分结合,此案呢过促进建设技术不断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建筑设计技术水平,真正满足建筑施工的各种实际需求。

(四)技术与艺术的不断融合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技术与艺术在建设设计中的不断融合,可以很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各种需求,是体现现代人生活特点和审美价值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是环保和节能正常不断实施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建设设计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尽可能的选择节能、环保材料,加强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应用,注重建筑物外观的舒适度,才能使技术和艺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最终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建设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需要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才能达到节能和环保的目的,以有效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真正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庞艺飞.试论新形势下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研究[J].四川水泥,2015,05:343.

[2]李振,潘浩,朱倩.新技术和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09:124.

第3篇:建筑设计与技术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节能技术

随着机械化的水平越来越高,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被大量开采使用,而地球上这些能源的储量是一定的,长期、大量甚至过度的开采肯定会造成这些能源的枯竭,这样的最终结果势必导致能源危机。特别是在我们中国,能源问题更是大问题,我国虽然地域面积比较大,但是能源却相对贫乏,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建筑能耗带来的能源问题日益突出。数据表明,在我国,建筑能耗目前约占我国所有行业能源消耗总量的30%,并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

由于建筑技术相对落后,我国目前的建筑大多数都是高耗能建筑。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建筑能耗大约是建设过程中总能耗的50%,如果再加上建筑建成后的后期处理和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其能耗会远远超过50%。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在建筑设计中引入节能技术对于减少建筑能耗,节约能源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1、绿色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从生态方面来讲,人类的建筑行为实质上就是一种破坏,它不但会消耗自然资源,而且还可能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改变和恶化,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减少建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就必须采取一系列合理的建筑设计手段来保证,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这种理念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未来建筑与设计的主导理念。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引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将建筑和周围的环境进行综合考虑,并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要综合考虑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要综合考虑建筑的个组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据调查分析,经过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建设出来的建筑,其能耗比普通建筑的能耗能够节约50―72%。这样,通过引入绿色建筑理念,既保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又使建筑物节约了能耗。

3、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⑴、对建筑的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建筑建设的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要想使建筑符合绿色节能设计的原则,必须密切关注建筑从设计、选材、建造、使用到拆除的整个过程,对整个过程实行全程监控。不但保证所选材料符合低能耗、环保的条件外,还要保证在建筑的设计、建设、使用和拆除的各个阶段符合低能耗、环保的条件。

⑵、综合利用各种资源

在建筑建设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原材料通过适当的技术加以整合,这样可以优化资源的配置,不但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而且还可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有效延长建筑物的使用时间。

⑶、节能设计

绿色建筑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节能设计。在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使用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使用各项先进的技术手段,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在设计过程中,要积极筹划各种材料、设备,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光、热、风等自然资源,在保证建筑物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使用采暖供热,空调制冷等设备。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注意使用节能材料,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三、建筑设计中的节能技术

1、建筑物的朝向

通过对建筑物的朝向设计可以节约能耗。通常状况下,相同建筑面积的建筑物,南北朝向比东西朝向能够节约能耗,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尽量把建筑物设计成南北朝向。为保证夏季的通风和冬季的采暖,在设计时可以在东西墙上增设窗户。如果一座建筑物的长度和宽度的比例关系为四比一,那么设计成东西朝向比设计成南北朝向冷负荷可以增加3/5左右。在住宅的设计中,要尽量设计成建筑面积不等的房间,以方便安装采暖炉或者空调。在安装采暖炉或者空调时,要尽量选择外表面积比较小的房间,因为外表面积越小,房间的冷负荷越小,其能耗也就越小,越能节约能耗。

2、选择合适的建筑物体形系数

建筑物的体形系数是指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外表面积中,不包括地面和不采暖楼梯间隔墙和户门的面积。 。从这个概念上可以看出,如果建筑物的体积相同,体型系数越大,单位建筑空间的能耗就越高。数据表明,体型系数如果每增大0.01,能耗就增加2.5%左右,因此,为了达到减少能耗的目的,建筑体型系数最好设计在0.3以下。

通常情况下,在选择合理的体型系数方面主要采取下列方法:调整建筑面宽、调整进深、调整建筑物的层数等。另外,建筑物的形体越复杂、越不规整,其体型系数就越大。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要对建筑物各部位的尺寸进行综合考虑,从而有效降低体型系数,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3、墙体设计

墙体节能设计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单一墙体节能设计,另一种是复合墙体节能设计。单一墙体节能设计是通过改善主体结构材料的热工性能来实现的。而复合墙体节能技术是指在墙体主体结构基础上增加一层或几层复合的绝热保温材料来改善墙体的热工性能,降低外墙传热系数。根据复合材料与主体结构的位置不同,又可以分为内保温技术、外保温技术和夹心保温技术等类型。

在建筑过程中,外墙外保温技术是一项既节约能耗,有便于施工的节能技术。在建筑外墙上使用导热系数低的加气混凝土砌块材料,这样可以降低墙体的导热系数,从而降低能耗。

4、门窗的设计

门窗是建筑能耗散失的最薄弱的部位,近几年来,由于采光的需要,许多设计师都将门窗的面积设计的比较大,但是,不恰当的比例会导致能耗增加,致使夏季室温过高,冬季室温过低,这样就会增大空调和采暖炉的能耗。综合考虑采光和降低能耗,各朝向的窗墙比不能大于下面的规定:北面朝向25%、东西朝向30%、南面朝向35%。

一般来讲,在门窗的节能设计中主要考虑减少渗透量、减少传热量、减少太阳能辐射等方面。渗透量主要是指居室内部和外部的气体流动导致能耗增大,在设计时可以使用密封材料增加门窗的气密性,尽量减少居室内外气体的流动。减少传热量是为了避免居室内外温差过大而引起的热量传递导致能耗过大,这样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减小窗户的传热系数,例如可以使用中空玻璃窗或者单框双玻璃窗等设计方法。南方地区太阳能辐射相当强烈,为避免孤独的辐射带来制冷设备的耗能,一般可以采取遮阳设备以及使用遮阳系数比较大的镶嵌材料,这样可以大大改善门窗的隔热性能,例如百叶窗、窗板或者特殊材料玻璃的使用。

另外,不同地区的门窗设计也不尽相同,在南方地区的北窗相对要大,其他朝向的窗小,而北方地区南向的窗要相对较大,其他朝向的窗小。

5、屋顶设计

普通居室的房顶主要受到太阳光的辐射,从而引起房间内过热。为了降低能耗,在设计时可以考虑在屋顶铺设隔热层,设计架空通风层,还可以采取种植隔热屋顶,建设阁楼等办法降低能耗。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引入绿色节能理念,尽可能地使用自然条件降低能耗,不但能够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以及人们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绿色节能理念必将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建筑设计之中。

参考文献:

1、王莉.浅述建筑设计中的节能技术措施.科技与生活.2010.24

2、乔欣萍 张翼.论建筑设计与节能技术.城市建设:下旬.2010.04

第4篇:建筑设计与技术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节能;设计

在世界建筑发展的大潮流中,人们可以明显看出,建筑节能是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热点,是建筑技术进步的一个重大标志,也是建筑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环节,更是当前国内外节能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西方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45%。我国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20%-25%,正逐步上升到30%。因此建筑节能是目前节能领域的当务之急。作为建筑设计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在设计中做好建筑节能设计。

1 节能建筑规划设计

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和当地的气候参数,在总体规划和单体设计中,科学合理地确定建筑朝向、平面形状、空间布局、外观体型、间距、层高、选用节能型建筑材料、保证建筑外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等热工特性及对建筑周围环境进行绿化设计,设计要有利于施工和维护,全面应用节能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建筑物能耗量,获得理想的节能效果。

1.1 建筑朝向和平面形状

同样形状的建筑物,南北朝向比东西朝向的冷负荷小,因此建筑物应尽量采用南北向。如对一个长宽比为4:1的建筑物,经测试表明:东西向比南北向的冷负荷约增加70%。在建筑物内布置空调房间时,尽量避免布置在东西朝向的房间及东西墙上有窗户的房间以及平屋顶的顶层房间。因此,选择合理的建筑物朝向是一项重要的节能措施。空调建筑的平面形状,应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采用外维护结构表面积小的建筑。因为外表面积越小,冷负荷越小,能耗越小。

1.2 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及控制体型系数

如果是依靠自然通风降温的建筑,空间布局应比较开敞,开较大的窗口以利用自然通风。而设有空调系统的建筑,其空间布局应十分紧凑,尽量减少建筑物外表面积和窗洞面积,这样可以减少空调负荷。

体形系数的定义是建筑物外表面积F与其所包围的体积V之比值。对于相同体积的建筑物,其体形系数越大,说明单位建筑空间的热散失面积越高,研究表明,体形系数每增大0.01,能耗指标约增加2.5%。因此,出于节能的考虑,在建筑设计时应尽量控制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但如果出于造型和美观的要求需要采用较大的体形系数时,应尽量增加围护结构的热阻。

1.3 绿化对节能建筑的影响

绿化对居住区气候条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调节改善气温,调节碳氧平衡,减弱温室效应,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减低噪声,遮阳隔热,是改善居住区微小气候,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节约建筑能耗的有效措施。

2 增强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改善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可以直接有效地减少建筑物的冷热负荷。据有关资料介绍,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每增大1W/m·2K。在其他工况不变条件下,空调系统设计计算负荷增加近30%。所以改善建筑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是建筑设计上的首要节能措施,我国《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42)对空调建筑外维护的传热系数作了规定,对舒适性空调的最大传热系数规定为0.9~1.3,可采用玻璃棉、聚苯乙烯板、加气混凝土等保温材料,也可采用双玻璃、顶层架空隔热层等空气间层起隔热作用。

2.1 外墙的节能措施

2.1.1 使用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

使用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可有效减少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从而减少各主要设备的容量,达到显著的节能效果。采用新型墙体材料与复合墙体围护结构。在进行经济性、可行性分析的前提下,在墙体内外侧敷设保温隔热的新材料。

2.1.2 隔离太阳辐射热

对垂直墙面可采用外廓、阳台、挑檐阳等遮阳设施和浅色墙面、反射幕墙、植物覆盖绿化等。

2.2 门窗的节能技术措施

2.2.1 尽量减少门窗的面积

门窗是建筑能耗散失的最薄弱部位,面积约占建筑外维护结构面积的30%,其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2/3,其中传热损失为1/3。所以门窗是外维护结构节能的重点。所以在保证日照、采光、通风、观景条件下,尽量减少外门窗洞口的面积。

2.2.2 设置遮阳设施

设置遮阳设施,考虑空调设备的位置。减少阳光直接辐射屋顶、墙、窗及透过窗户进入室内,可采用外廊、阳台、挑檐、遮阳板、热反射窗帘等遮阳措施。门窗的遮阳设施可选用特种玻璃、双层玻璃、窗帘或遮阳板等。

2.2.3 提高门窗的气密性

有资料表明,房间换气次数由0.8h-1降到0.5h-1。建筑物的耗冷可降低8%左右,因此设计中应采用密闭性良好的门窗。通过改进门窗产品结构(如加装密封条),提高门窗气密性。防止空气对流传热。加设密闭条是提高门窗气密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2.2.4 尽量使用新型保温节能门窗

采用热阻大、能耗低的节能材料制造的新型保温节能门窗(塑钢门窗)可大大提高热工性能。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玻璃的选材。玻璃窗的主要用途是采光,但由于玻璃窗的耗冷量占制冷机最大负荷的20-30%,冬季单层玻璃窗的耗热量占锅炉负荷的10-20%,因而控制窗墙比在30-50%范围内时,窗玻璃尽量选特性玻璃,如吸热玻璃,反射玻璃,隔热遮光薄膜。

2.2.5 合理控制窗墙比

窗墙比是窗洞口与墙的面积比值,增大这两个比值不利于空调建筑节能,应尽量减少空调房间两侧温差大的外墙面积及窗的面积。控制窗墙比、对外墙及屋顶的导热系数等提出具体要求。通过外窗的耗热量占建筑物总耗热量的35~45%。故在进行前期建筑设计时,在保证室内采光通风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窗墙比是很重要的,一般北向不大于25%:南向不大于35%:东西向不大于30%。

3 屋顶的节能技术措施

3.1 隔离太阳辐射热

隔热太阳辐射热,减少阳光直射,对屋顶可采用架空屋面,浅色屋面,种植屋面等。对屋面进行绿色覆盖,既可遮阳,又能隔热,而且通过光合作用,可消耗或转化部分能量,也起到美化环境作用。因此植物覆盖法是空调节能的较好的方法。还有设计通风屋面、蓄水屋面等节能措施。

3.2 “冷屋顶”节能

国外很多专家对“冷屋顶”(coolroofs)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其节能效果很显著。所谓“冷屋顶”(coolroofs)是指日射反射率高的屋顶,它通过对普通屋顶涂上高反射率的涂料,提高屋顶的日射反射率,减少太阳热量的吸收,从而达到减少空调冷负荷和空调节能的目的。研究表明:采用“冷屋顶”节能可使空调负荷减少约10~50%。

4 空调系统节能技术措施

4.1 降低系统的设计负荷

目前我国的多数设计人员在设计空调系统时,往往采用负荷指标进行估算,并且出于安全的考虑,指标往往取得过大,造成了系统的冷热源、能量输配设备、末端换热设备的容量都大大的超过了实际需求,形成“大马拉小车”的现象。即增加了投资,也不节能。

4.2 冷热源节能

空调系统消耗的大部分能量是在冷热源系统中消耗的。所以合理选择冷热源系统对空调系统节能至关重要。空调系统的常采用的冷热源方式是:①水冷冷水机组+锅炉;②热泵;③溴化锂吸收式+锅炉。

夏季用水冷冷水机组制冷,冬季用锅炉供热。水冷冷水机组制冷消耗电能。设计工况下的能效比(制冷量/耗电量)比较高,一般为3.7~5左右,一般空调制冷量在300RT(1RT=3.517KW)以上选用离心式压缩机,空调制冷量在150-300RT的制冷量范围内选用螺杆式压缩机比较合适,当空调制冷量小于150RT时选用活塞式压缩机较为合适。在水源比较充足的地区使用水冷冷水机组比较合适。

热泵型机组的使用对节能是很有利的,其中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在中央空调中使用的较多,这种机组一机两用,夏季制冷,冬季供热。特别适用于缺水地区。

溴化锂机组的能效比(制冷量/消耗的热能)比较低,外燃式为1.0~1.2左右,直燃式机组稍高。溴化锂机组节电不节能。外燃式溴化锂机组主要用于有废热、余热的地方,如热电厂、钢铁厂等,既利用了废热、余热,又达到了制冷的目的。对于缺电而无废热或余热的地区可考虑使用直燃式机组。

4.3 减少输送系统的动力能耗

动力能耗主要是指空调系统运行中风机和水泵所消耗的电能。采用科学合理方法使之降低,对整个空调系统的节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的技术措施有:

4.3.1 提高供回水温差

若系统中输送冷(热)量的载冷(热)介质的供回水温差采用较大值,则当它与原温差的比值为N时,从流量计算式可知,采用大温差时的流量为原来的流量1/N,而管路损耗即水泵或风机的功耗则减小为原来的1/N2,节能效果显著。故应在满足空调精度、人体舒适度和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大温差,但供回水温差一般不宜大于8℃。

4.3.2 选用低流速流体

水泵和风机的功耗与管路系统中流速的平方成正比,故采用低流速能取得较好的节能效果。且有利于提高水力工程的稳定性。

4.3.3 提高输配系统的效率

设计时合理的选择水泵的扬程,如果扬程过高时,靠减小阀门开度来调节系统的水力平衡,使得系统的能耗过多的消耗在阀门和过滤器上。适当采用二级泵系统。在送风系统中设计时应尽量维持风机工作在高效区。

4.3.4 采用变流量水系统

在设计空调水系统时,如采用定水温变流量或变水温变流量的调节方式,使供水量随空调负荷的变化而增减,不但可以减少处理过程的能耗还能节省输送能耗。

4.3.5 采用变风量系统

变风量空调(VAV)系统可以通过改变送风量的办法来控制不同房间的温湿度。同时,当各房间的负荷小于设计负荷时,变风量系统可以调节输送的风量。从而减少系统的总输送风量。这样,空调设备的容量也可以减小,既可节省设备费的投资,也进一步降低了系统的运行能耗。而风量的减少又节约了处理空气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有资料显示,采用变风量系统可节省能源达到30%,并可同时提高环境的舒适性。该系统最适合应用于楼层空间大而且房间多的建筑。尤其是办公楼,更能发挥其操作简单、舒适、节能的效果。因此,变风量系统在运行中是一种节能的空调系统。

第5篇:建筑设计与技术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节能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绿色建筑是指能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 给人们的工作和活动带来舒适空间的建筑。同时这种建筑要能够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它不仅仅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还是“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更是我国实施21 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在发展原则上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理念上贯彻绿色平衡, 在整体设计上讲究科学, 集成绿化配置、通风和采光的设计上都强调自然化, 对于围护结构采用低耗能材料, 在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的使用上, 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一、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1、节约能源

节约用电, 充分利用太阳能; 建筑围护结构采用节能型材料; 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在设置风冷系统时, 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 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 减少能源的使用。建筑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的设计过程中要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设计方案。节约资源: 在建筑设计、建造过程中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要本着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 尽量减少资源的使用, 力求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原则。节约水资源, 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2、节约资源

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3、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起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作用。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

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其对人体无害。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4、利用可再生资源:绿

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二、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

1、建筑设计

合理的建筑设计是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的重要前提条件。如当一栋建筑的功能、规模、场地确定后,建筑的朝向和外形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能耗。一般认为,建筑体形系数小,单位建筑面积对应的外表面积就小,这样有利于降低采暖空调系统的负荷。其实,这种认识只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采暖空调系统的负荷来自室内外三部分,一是室内外的温差和太阳辐射传热,二是室内人员、设备、照明产生的热量,三是向室内提供新鲜空气所需的能耗,其中前两部分的负荷,有时是相互叠加,有时又相互抵消。

住宅建筑的内部负荷基本上是稳定的,相对也比较小,外部负荷起着主要的作用,因此其外型设计应追求小的体形系数。但对于公共建筑,因内部发热量较大,夏季夜间的散热就非常重要,在特定条件下,适当增大体形系数更有利于节能。

2、建筑围护结构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优劣,是直接影响建筑使用能耗大小的重要因素。我国根据一月份和七月份的平均气温,划分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五个不同的建筑气候区,各地的气候差异很大,建筑围护结构应与建筑所处环境相适应。在严寒地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在墙体的外面增加一层保温材料是必要和非常有效的,且在一个合理的厚度范围内,保温层越厚,热工性能就越优越。而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围护结构既要考虑冬季保温性能又要考虑夏季隔热性能,而这两者有时又会产生矛盾。

近年来,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玻璃的使用面积越来越大。从绿色建筑角度考虑,透明的围护结构可以增加室内采光及冬季白天的太阳辐射量。但基于目前的技术发展条件,在一个合理的价格范围内,透明围护结构的热阻还是远远小于非透明围护结构的,更何况直接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在夏季常是空调系统的主要负荷,透明部分的外侧必须设有效的遮阳(最好是卷帘、百叶窗之类的活动遮阳),以降低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量。由于透明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比非透明围护结构差,因此从节能角度出发,控制透明围护结构的大面积使用还是很有必要的。

3、对室内环境进行系统控制

绿色建筑的一大特点就是综合利用空气处理、尽可能地多采用自然光、优化完善自然通风设

计等诸多综合系统,整体性多方位地进行优化与系统整合。将多方面的使用功能有机地进行整合与优化完善,科学系统地从整体上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在整体性综合控制当中暖通系统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一般的建筑当中暖通系统占其总能耗百分比高达50%以上。对建筑物的暖通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和有机的整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要降低暖通系统的能耗,首当其冲就是要从优化暖通系统的设计入手,其节能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对暖通系统的自动控制。而从当前的暖通空调系统优化设计方案实施效果来看,节能效率最高的基本上都是采用集散控制技术的绿色建筑系统,一般地,整个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效率最高可达30%左右。

4、引入中水系统,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及使用避免浪费

我国的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 亿m3,年平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2200m3,年平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年平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中国属于被联合国列为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之一。在正常生活中使用量占95%的洗涤及排污用水使用的都是饮用水,这就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而饮用水的处理要求极高,但是使用量只占5%。引入中水系统后95%的非饮用水(浇灌、洗涤、冲刷)将不再使用饮用水,并且经过简单处理后即可循环使用,这样极大地节约了对饮用水的浪费性使用,减少了水处理成本,从而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

5、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1)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绿色建筑强调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应用技术。例如,将太阳能集热器与建筑屋面、阳台、外墙有机结合,既丰富了建筑物形象,又避免了重复投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是未来太阳能技术发展的方向。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目前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3~4年即可收回投资,非常适用于宾馆、医院、学生公寓等公共建筑和住宅安装使用,即使是高层住宅也有多种技术系统可供选择。

(2)地源热泵技术

地源热泵是一个广义的术语,它包括了使用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作为热源和冷源的系统,即地下土壤热交换器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热泵系统、地表水(湖水、河水、海水及污水)热泵系统。地源热泵供暖(冷)系统通过吸收大地的能量,包括土壤、井水、湖泊等天然能源,冬季从大地吸收热量,夏季向大地放出热量,再由热泵机组向建筑物供冷供热,是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节能、无污染的既可供暖又可制冷的新型热泵空调供暖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商业楼宇、公共建筑、住宅公寓、学校、医院等建筑物。

统计信息表明,对公共建筑而言,在50%的节能率中,空调等设备系统占据20%~30%,建筑围护结构约为12%~16%,照明大概为6%~8%;住宅的能耗构成中,采暖空调和生活热水比例达到80%。

总之,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自然资源, 减少污染和浪费,提高建筑室内的健康、舒适水平,更好地满足今后的使用要求, 绿色节能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 节能设计最关键的问题在于采用的建筑节能技术是否符合绿色建筑理念, 其绿色节能技术施工和结构施工具有密切联系,需要做好统筹和策划。

参考文献:

[1] 刘彩萍.  浅谈绿色建筑设计[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24)

[2] 刘彩萍.  浅谈绿色建筑设计[J]. 住宅产业. 2010(06)

[3] 白雪,周佳慧.  浅谈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 山西建筑. 2008(31)

第6篇:建筑设计与技术范文

关键词: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素描课程教学改革

前言:素描课程作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的重要基础课程,既是各类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也是广泛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目前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对学生的需求主要是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设计者,素描课程作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学生将通过在素描课程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来逐渐完成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期准备。

1.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素描课程的教学现状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素描教学在建筑美术教育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素描的基础训练培养建筑设计师的造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逐步构建注重能力教育,融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世界各国建筑设计专业的设置分为两种,一是设在工科院校,依托工科院校自然科学方面的优势,侧重于理性及逻辑思维培养;二是设在美术院校或师范学院美术系,依托人文、艺术等社会科学方面的优势,侧重感性及形象思维的培养。我国的高职建筑设计专业基本上设在工科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入学前没有美术基础,人文、艺术素质低,这就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教学带来很多困难。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是艺术与技术并重,其教学组织及教学管理与美术院校和师范院校美术系素描教学分布在2年完成,每学期教学集中相比较,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美术课程计划一年内完成,且每周一段,课时少,教学分散,不利于学生在短期内掌握素描的传统技法和表现形式。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探讨现有的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素描课程的教学组织及管理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在实践中摸索一条教学组织及管高的依据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特色,开设素描课程的创新路子,以提升素描课程在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素描课程改革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民教育的深入发展,我国高职建筑素描课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一些教学上的不足,以下笔者粗浅的提出自己对建筑专业素面课程改革的建议。

2.1 建立合理的专业素描课程设置

建筑学是一种专业内容非常丰富的,由理工与艺术相结合的学术科学。而素描课程作为建筑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效果与其课程的设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高职院校应该大力改善教学课程设置上的不足,严格遵循建筑学的教学理念,于其他建筑专业紧密配合,从而达到教学上相辅相成的作用。

同时,应该改变传统教学中课程设计的不合理性,建立符合学术学习需求的全方位课程设置。首先,在课程设置中,添加建筑类的专题讲座。通过专题讲座,是学生充分了解到建筑学于美术学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建立好素描课程的开端;其次,在课程的设计方面,讲究教学的循序渐进过程,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自主走进美术设计的殿堂;再次,多增加素描的基础设计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艺术原理和美术的基本技巧,为建筑绘画的创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艺术审美基础;最后,建立素描于建筑设计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素描老师参与到建筑设计课程中,同样建筑设计老师也参与到描课程的指导工作,使两个课程的老师,相互给我建议,致使两个课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相互渗透。最终达到有针对性的提高素面基本,服务于建筑设计的课程设计理念。

2.2 改变教学方法,适应素描教学的灵活性

现代的素描教学,存在多样性于灵活性。因此,传统“教师示范,学生观摩”的高职素描教学方式,早已不能适应现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良好吸收的需求,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工作尤为重要。

2.2.1 在教学中,建立展开式教学方法。因此素描是视觉上的艺术,因此对素描的教学方式,大可以从学校的课堂延伸到博物馆、美术馆、甚至是艺术沙龙中来,增加学生视觉艺术上的经验,寓教于乐。

2.2.2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素描教学中充分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作为对传统素描教学的有力补充。同时,通过多媒体形象的图例分析,生动的开展素描教学工作。

2.2.3 在教学中,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选取有创作意识的课题进行分组讨论。激发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是每名同学都参与到课题中来,共同研究,共同实施,提高集体协作精神的同时,也为建筑设计创作埋下伏笔。

2.2.4 在教学中,开展引导式教学。在素描教学中,组织高年级的学长以身讲演,引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素描学习,是学习更有针对性,根据专业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高职建筑专业素描课程的改革道路上,任重而道远。而建筑素描图,作为建筑设计是对个人设计意图、设计灵感最直接的表达手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高职在开设建筑学专业素描课程时,既是本着对学生能够熟练表达建筑设计构思和加强绘制效果图技巧的初衷开设的。但是,目前我国素描课程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不足,遏制我国专业人才的输出。因此,对专业素描教学方式、课题设置等教学问题的改革工作尤为重要,势必成为我国培养全方位、高素质建筑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李娜. 观看的艺术――建筑美术素描教学新视角[J]. 艺术探索, 2007, (02) .

[2] 厉子强. 建筑美术素描教学的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7, (05) .

[3] 李泰山. 环境艺术设计素描教学初探[J]. 美术研究, 2007, (04) .

第7篇:建筑设计与技术范文

关键词:地铁建筑 建筑设计 地铁车站 装修设计

1 地铁建筑设计原则

地铁属大型公益交通设施,它的最直接最易被人们认识的功能是人们出行时的 代步工具。其主要表现特点是:方便、快捷、 舒适、安全等等。同时它噪音小、污染小、对 环境影响小,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它还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习惯、生活方式 相适应,能满足所有层次人群的出行需要。 基于这些,构成了人们目前倡导的绿色地 铁,人文地铁的主旋律。地铁倡导“以人为 本” ,可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它不仅需要 地铁具有完善的装备和设施(比如自动化 程度,适合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装修,满足 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各种手段和措施 等),同时,它还应有较高的服务水平,这也 需要从各个层面加以体现(比如工作人员 亲切周到的服务、温馨高雅的乘车环境、灾 害情况下的紧急疏散措施、残疾人设施的建立、一目了然的路标指引、甚至小到卫生 间和电话亭等服务设施),让人消除陌生 感、距离感;带来亲切感、安全感。简言之, 应当有家的感觉,这才是人性化、智能化的 设计,“以人为本”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2 实例分析

某站设计起点里程右线为右 CK24+810.35(结构内皮CK24+818.35);设

计终点里程为右CK25+20.35(结构内皮 CK25+19.55),车站主体长210.0 m,标准段 宽20.7 m(不含围护结构)。车站附属建筑包 括2个出入口和2组(6个)风亭。该站位于红 旗路与迎风道交口,车站中心里程为 CK24+974.000。车站共设3个出入口,2组风 亭。出入口沿红旗路布置,贴近道路红线布 置。各出入口前均留有一定集散场地。风亭布置在道路西侧,布置在规划道路红线外, 该处住宅考虑拆迁。道路两侧无规划项目, 出入口、风亭宜独立设置。出入口广场附近 沿红旗路方向设置公交站点,方便地铁与 其他地面交通方式换乘,实现公交一体化。 比较方案为车站南移50 m,跨迎风道设置, 4号口设于迎风道南侧,此方案拆迁量大, 交通导行不宜。

3 车站建筑设计

3.1 车站各层建筑布置及功能分区

(1)站厅层。车站地下一层为站厅层,站 厅层两端为设备和管理用房区,中间为公共区,公共区划分为付费区和非付费区,在 非付费区内设置有四个出入口通道,在公 共区内设置有两组楼扶梯、一组交叉扶梯 及一部垂直电梯与车站站台层连通。车站 主要的管理用房布置于站厅层北端,站厅 层北端布置车站控制室、主要的设备管理 用房、环控机房及消防楼梯;该端设备和管 理用房区设有一直通地面的消防出入口。

(2)站台层。车站地下二层为站台层,站 台形式为12.0 m岛式站台,有效站台长 118 m,站台层两端为设备和管理用房区, 中间为公共区(付费区)。站台公共区设置有 两组楼扶梯、一组交叉扶梯及一部垂直电 梯与车站站厅层连通。该区设有一内部管 理人员用楼梯间与车站站厅层北端设备及 管理用房区联系。

3.2 车站集散厅布置及客流组织

该站为地下两层岛式明挖车 站,地下一层为站厅层,两端布置车站设备 管理用房,中间公共区即为集散厅。中部由 检票机和栅栏分割成付费区和非付费区。在公共区内沿纵向共设四部1 m宽上行自 动扶梯,两部2.9 m宽楼梯和一台无障碍电 梯与岛式站台连接,售票机设在非付费区 两端通道附近,进站闸机设在付费区内东 西出入口通道的中端,出站闸机设在付费 区东西两端,票务处设在付费区、非付费区 交界处。进站客流通过出入口进入站厅层 非付费区,买票后通过进站闸机经由下行 楼梯到达站台层乘车,出站客流反向流动。 站厅层功能分区明确,动、静空间有别,进 出站客流有序,很好的满足了交通性建筑的特点。

3.3 车站站台层建筑布置

车站地下二层为站台层,站台形式为 12.0 m岛式站台,有效站台长118 m,站台 层两端为设备和管理用房区,中间为公共 区(付费区)。站台公共区设置有两组楼扶 梯、一组交叉扶梯及一部垂直电梯与车站 站厅层连通。该区设有一内部管理人员用 楼梯间与车站站厅层北端设备及管理用 房区联系。

4 地铁建筑装修设计

地铁车站的装修设计是地铁建筑设计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车站建筑设计过程的 延续深化。通过装修设计营造该站的环境 空间,简洁明快而又不失庄重,热情洋溢而 不娇柔造作;既反映建国道地区的特色,同 时又能够反映新天津蒸蒸日上的风貌。让 乘客保留一份恋恋不舍的情结,使之觉得 地铁的便捷迅速及优美环境实为城市交通 的首选。对于地铁建筑装修设计以功能要 求为主,适度装饰为辅,力求简洁、明快,体 现时代气息与地域人文特色。车站装修室 内设计将努力改善小型车站封闭、沉闷和 压抑的感觉,为乘客创造一个舒适、愉悦的 乘车环境。车站地面建筑外装修要与周边 城市环境相协调,同时具有轨道交通建筑 的特点。备用房的装修在满足各种工艺要 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做到简洁实用。

根据交通建筑及周围环境特点,本着经济、实用、简洁的原则,在装修设计中通 过光、色彩和材质的变化,在符合全线统一 要求的前提下,创造出车站的特点和个性。 站厅、站台公共区内吊顶拟采用虚实结合 的手法,将风口、灯具、扬声器等综合处理, 营造出简洁、适合的艺术效果;地面采用浅 色花岗岩,并用深色花岗岩做条块分隔; 墙、柱面采用浅色玻化砖,广告灯箱光源以 荧光灯为主,以减小地下空间的压抑和沉闷感。

对地铁建筑装修材料选取上,应符合 耐腐、不燃、防潮、易清洁、易维护、性能稳 定、价格合理的标准。地面材料选用具有耐 磨损、防滑、防静电吸尘等性能的优质建 材。装修材料的选用以人为本,采用绿色环 保产品。

地铁建筑的照明主要选用高照度、低 能耗的节能荧光灯,根据装修要求再选用其它节能灯具。车站照明灯具根据各部位 的照度标准进行布置。灯具与平板条栅、条 板结合布置,做到安装、维修灯具方便。同 时为了有效地节省能源,灯具外设散光片 等装饰面罩。

地铁建筑的路引、广告灯箱设计,应把 标志牌设置在出入口、售票机、自动扶梯、 屏蔽门等地方,设计力求醒目大方,便于记 忆,方便旅客快速、有序地进出地铁车站, 并对站内环境起到协调统一的作用。路引 的大小、高度及宽度要适合乘客的视觉要 求,造型美观、新颖,内容一目了然,并符合 国际标准。站内广告灯箱的设置与车站装 修设计和照明设计协调统一,使其成为车 站内环境的组成部分。广告灯箱要遵循规 格化、统一化的要求。

5 结语

地铁车站建筑在有限的面积上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尽量缩小车站规模,降低车站 造价,这也是设计者必须树立的观念。因为 地下空间造价高、投资大,为国家节约是我 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车站设计还有一个重 要的环节是公共区的布置,这需要设计者 充分了解乘客的行为心理,牢固树立“以人 为本”的设计理念,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 乘车环境,不仅满足现代社会还要满足未 来时代人们出行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涂宇红.城市地铁及地铁的建筑设计[J].西部交通科技,2007(5):95-182.

第8篇:建筑设计与技术范文

关键词 :自然通风设计模式烟囱效应机械通风绿色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绿色建筑”越来越成为现代建筑的主要发展趋势,它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各种先进设计策略中,自然通风的设计手法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优势。

1 自然通风: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技术措施

1.1 自然通风的必要性及优势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于1990年提出了健康建筑的概念,健康建筑首先要求室内通风。因此,通风是一种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自然通风是利用空气温差引起的热压或风力造成的风压来促使空气流动而进行的通风换气。它可以提高居住者的舒适感,排除室内污浊的空气,满足人与大自然交往的心理需求。

然而随着空调的产生,人们可以主动地控制居住环境,逐渐淡化了对自然通风的应用。在现今迫于节约能源、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的双重压力下, 把自然通风这一传统建筑技术重新引回现代建筑中,有着重要意义。

1.2 绿色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技术措施

与其它相对复杂、昂贵的生态技术相比,自然通风(或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通风方式,是当今生态建筑所普遍采取的一项比较成熟而廉价的技术措施。因此,合理充分的利用自然通风也就成为建筑节能技术的重要因素。

2 自然通风的原理与技术模式

建筑的自然通风从动力来源上可分为完全自然通风和机械辅助自然通风两种模式。

2.1 完全自然通风技术

完全自然通风技术在实现原理上有利用风压、热压以及风压与热压相结合等几种形式。它们是由来自室外风速形成的“压差”和建筑表面的洞口间位置及温度造成的“温差”形成的室内外空气流动。

2.2 机械辅助自然通风技术

机械辅助自然通风是利用温差造成的热压和机械动力相结合而形成的室内外空气对流。对于很多地区的建筑来说,完全自然通风并不是每个季节都适宜的;有些建筑受特定条件的制约,不具备低进高出的气流走廊。这时的建筑自然通风就必须借助机械装置的辅助,或者是根据不同时段、不同季节进行完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的轮换。

2.3 自然通风与太阳能利用技术

风压和热压都是不稳定的因素,太阳能在建筑通风中的应用就是利用被动式太阳能技术加强风压和热压,在建筑物中实现自然通风,其原理类似于机械辅助式通风。通过太阳能烟囱、Trombe墙以及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等结构形式,使太阳能成为强化自然通风的动力[1](图1)。

图1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

3 自然通风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1 利用风压进行自然通风

利用风压进行自然通风的典范当属伦佐・皮亚诺(RenzoPiano)设计的Tjibaou文化中心。Tjibaou文化中心位于澳大利亚东侧的南太平洋热带岛国新喀里多尼亚,这里气候炎热潮湿,常年多风,因此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来降温降湿,便成为了适应当地气候,注重生态环境的核心技术。

Tjibaou文化中心在建筑内部安装了一套十分有效的被动通风系统。其原理是采用双层结构,使空气可以自由地在内部的弓形表面与外部垂直表面之间流通,而建筑外壳上的开口则用于吸纳海风,或者用于导引建筑所需的对流[2]。

3.2 利用“烟囱效应”进行自然通风

“烟囱效应”是室内外热压及风压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建筑设计中调节室内通风常用的方法。

3.2.1 天井中庭的自然通风

进出风口高差是影响“烟囱效应”的重要因素,高差越大,热压差越大,排风口风速也越大。结合“烟囱效应”通风的建筑往往会通过拔高的通厅空间来加强上下的风压差,这样的通风设计与建筑造型可以整合于一体。

由诺谩・福斯特(Norman Foster)设计的德国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楼,堪称是高层建筑利用中庭的热压作用实现自然通风的典范。针对塔楼60层高度中庭空间的自然通风状况,福斯特及其合作者将大楼每12层作为一个单元,在每个单元内部利用热压来进行自然通风,各个单元之间通过透明玻璃相分隔(图2),避免了由于中庭过高而出现强烈紊流的不利情况[3] 。

图2 法兰克福商业银行中庭通风示意

3.2.2 太阳能烟囱

太阳能烟囱是利用太阳辐射作为动力,为空气流动提供浮升力,将热能转化为动能的热压通风系统。太阳能烟囱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一个或多个表面是由玻璃构成的透明墙体,太阳光可透过透明玻璃加热烟囱内的空气。

在建筑通风设计中,太阳能烟囱最早被安放在屋顶[4]。太阳能烟囱能否有效地提高通风效率也受外部气候、太阳辐射、烟囱尺寸的影响,因此还需要在结构和节能设计中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

迈克尔・霍普金斯设计的位于诺丁市传统街区的英国国内税务中心是利用太阳能烟囱技术实现自然通风的典范之作(图3)。他设计了一组顶帽可以升降的圆柱形玻璃风塔用作建筑的入口和楼梯间。玻璃风塔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能,提高塔内空气温度,从而进一步加强烟囱效应,带动各楼层的空气循环,实现自然通风。冬季时可将顶帽降下以封闭排气口,这样通风塔便成了一个玻璃暖房,有利于降低采暖能耗。

图3英国国内税务中心

3.2.3 环境风塔

环境风塔是一种环境调节手段。班尼斯设计的SENSCITY天堂乐园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设置环境风塔的例子(图4)。当地环境恶劣,每年有7个月的沙漠干热气候影响,高温干燥。建筑师从建筑周边环境风场情况和满足使用者的舒适性要求出发,将环境风塔设置在最靠近人们活动的位置,结合植被、地形等不同要素,通过主导风和“烟囱效应”对各个方向的气流都可以产生吸力,减小当地气候的不利影响,形成非常舒适的人工环境,同时综合利用自然资源达到高效生态的建筑标准[5]。

图4SENSCITY天堂乐园树形太阳能烟囱

3.2.4 通风塔

通风塔利用气压差为动力,辅以相应的配套设施,解决室内自然通风问题,是绿色建筑常用的技术成熟、造价低廉的建筑构件。

位于英国的考文垂弗雷德里克・兰切斯特图书馆是采用通风塔进行自然通风的成功案例。该建筑总建筑面积为9103,地上4层,地下1层,建筑主体为50m×50m的巨大体块(图5)。由于进深大、立面封闭,从建筑的一侧到另一侧不可能产生穿堂风,因此建筑平面被划分为4部分,通过区域内的4个采光井的增压室输送新风,废气则由周边的6个通风塔和中央的采光井排放掉(图6)。

该建筑采用依靠热气流上升驱动的全面置换式通风方案。冬天,进入室内的冷空气通过位于6m见方的辅助采光井底部的水平预热盘管装置加热,通过各层铺设的空气流通管道进行传输,经过埋置于楼板中的供热装置使贴近地板附近的气温上升到18℃。辅助采光井的顶部设置了可调节式半透明的水平遮阳板,阻止过多的太阳照射引起室内过热,同时增强了建筑的自然通风系统的节能效果[6]。

图5考文垂大学图书馆首层平面图

图6引进新风和排出废气的示意图

3.3 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

对于空气和噪声比较严重的的大城市,直接采用自然通风会对室内造成空气和声污染,不利于人体健康,于是常常采用机械辅助自然通风。

比如英国新议会大厦,为尽量减少伦敦污染空气和交通噪声对室内的影响,麦克尔・霍普金斯设计了一套精巧的机械辅助自然通风系统。他将整幢建筑的进口设在屋檐高度,并在风道中设置过滤器和声屏障,以最大限度的除尘、降噪。新鲜空气通过机械装置被吸入各层楼板,并从靠近走廊一侧的气孔排出,此后进入利用热压的自然通风阶段。房间内热气体通过房间上方靠近外墙的气孔进入排气通道,再从屋顶排出。冬季,冷空气在进入房间之前先与即将排出的热空气进行热交换,有利于缓解冷空气对人体的刺激,减少热损失。在夏季则利用地下水来冷却空气,有效降低建筑能耗。

4 自然通风技术的发展创新方向

4.1 发展趋势

自然通风技术作为一种与气候相适宜的生态技术,已经成为生态建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建筑师和居住者的重视。它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通风方式,但也受室外气候、建筑周围环境及建筑内部布局等因素的强烈影响,故其设计和控制都很复杂。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应该结合太阳能、建筑材料、自然采光、地下蓄冷蓄热、自动控制等技术,并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实例进行分析,定量地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自然通风技术在建筑中的设计模式还有很多发展空间。例如:建筑中设置拔风井,利用烟囱效应,造成室内外空气的对流交换;充分利用建筑楼梯间,内梯井空腔的“竖井”效应,强化通风;大力发展呼吸式双层幕墙,创造生态型表皮的建筑形式等等。这些都具有广泛的气候适应性,是具有生态设计潜力的。

4.2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主要问题

自然通风只是绿色建筑生态化设计的一部分,单靠它难以达到舒适的要求。必须把自然通风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手段,配合其他的技术措施综合考虑。

自然通风如何能正常地、成功地应用到城市或郊区的各类建筑中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1)利用自然通风时,要求室外空气质量和噪声满足相关卫生要求,而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所有的室外环境都满足这一要求,那么这就提出了新的研究内容,也即在应用自然通风时,如何与空气净化及噪声控制相结合,以及研制相对应的设备。

(2)建筑中的自然通风,仅有定性的设计是不够的,在具体建造和施工过程中,还要综合考虑建筑的功能和地理位置,真正做到因地制宜,降低建筑能耗,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动态的平衡。

(3)自然通风是人们易于接受的通风方式,但是其受室外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维护结构影响较大,所以如何根据室内外的不同热湿状况,结合楼宇自控系统,设计合理的自然通风自动控制系统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国外做了一定的尝试[7],我们可以借鉴。

(4)太阳能利用和自然通风系统密不可分,但是太阳能利用的初投资成本较高,限制了它在自然通风系统中的使用,因此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和相关设备的研发。

5 结语

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是会呼吸的建筑,是能生长的建筑,在全球能源紧缺的情形下,采用适宜的建造技术,达到“绿色”、“生态”对人类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对自然通风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模式与方法的研究,对当代建筑创作在节约环境资源和降低环境负荷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虽然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有目的地设计使用自然通风系统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发展,节能需求的日益迫切,生态、绿色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认识思想的转变,相信利用自然通风这种廉价、舒适、健康、节能的通风方式的建筑一定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郭朝福.浅谈生态建筑中的自然通风与节能[J].浙江建筑,2008(12):51-53.

[2] 孙培杰,王茹环,李玉涛.建筑中的自然通风技术[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49(3):8-11.

[3] 韩松,郭斌.建筑自然通风之温度效应[J].建筑节能,2008(9):18-22.

[4] G.S.Barozzi,M.S.E.Im babi,A.C.M.Sousa.Physicaland num ericalm odeling ofa solarchim ney-based ventilation system forbuildings[J].Build Environ,1992,27:433-442.

[5] 张建涛,王丁丁.当代建筑运用“烟囱效应”原理的设计表达[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6):125-128.

[6] 马维娜,梅洪元,俞天琦.生态美学视阈下的绿色建筑审美研究[J].华中建筑,2010(3):174-176.

[7] 陈滨,陈向阳.日本体育馆空调及其自动控制新技术[J].暖通空调,2003,32(2):48-51.

[8] 李忠民,赵秀玉.自然通风的原理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256.

[9] 王鹏,谭刚.生态建筑中的自然通风[J].世界建筑,2000(4):62-65.

作者简介:

范艳辉女,1986年生,

中国中轻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

工作单位所在地:北京

邮编:100026

第9篇:建筑设计与技术范文

【关键词】BIM技术;绿色建筑;应用

BIM技术全称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建筑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通过数字化的信息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所建立的仿真模拟模型具有真实建筑物的全部真实信息。BIM技术具有可视性、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也是五个优势。

一、BIM技术

BIM技术是一种将信息数字用于设计、管理、建造的数字化方法,这些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可以使建筑工程在整个施工进程中显著提高效率,降低风险。

二、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代表的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和概念,主要指建筑对于环境没有任何的损害,以太阳能房屋的建造为例,太阳能房屋房顶的材料具有吸收太阳光的作用,并且屋内会有将太阳光转化为热能和光能的设备,利用计算机将整座房屋的供热供暖和基本生活所需要的数据统计起来,利用太阳能板的吸附功能实现光、热、电之间的交流与转换,节约能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

三、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应用

(一)数字化建筑模型

一般来说,建筑施工时都是按照设计好的平面图纸逐步建造就可以。但是相对于一些施工和内部构造比较复杂的建筑时,如果只是单纯的按照图纸来建造,根本就不能完成任务,因为造型比较复杂的建筑往往会增加施工的难度,同时对于施工的速度和质量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施工前借助BIM技术建造的数字化建筑模型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BIM技术具有可视性和模拟性的优势,而且绿色建筑因为节约资源的考虑,建筑的整体布局比一般的建筑更为复杂,以上海世贸大厦的建筑模型进行说明。

上海世贸大厦是上海的第三座地标性建筑,正在建造过程中。在施工前,施工人员根据建筑设计师所制造出来的数字化建筑模型,很清晰的看出放大后的整个建筑的每一个细节,即使是第几层的某一扇窗户都能很清晰的分辨出来。利用数字化的模型可以放大与缩小,查看整体与细节之处的布局,这样节省了人力。同时数字化模型建立的数字都是经过精确和确定的,这样就减少了施工中的误差,即使是管线的施工排布在立体感强烈的数字化模型中都可以进行排布,保证了施工的质量和准确性。利用建筑模型将众多专业不同的建筑模型整合在同一个平台之上,对于各行业之间实现了协调,在统一的平台上,利用可视化的建筑模型解决了不同专业的问题,整座建筑的钢体结构和玻璃化外观,以及内部的雨水收集系统和能源转化系统等等都实现了合理的分配。

(二)全方位的协调处理

绿色建筑是节约资源和高科技技术的综合运用,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很好的节约资源的提议,在实施过程中总会有很多现实生活需要克服的问题。建筑在施工过程中会有各个单位之间的协调合作,在设计过程中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而且因为绿色建筑的特殊性,所以绿色建筑的设计更为复杂和繁琐,不仅是简单用材企业的协调合作。

电力等专业的施工管道在布置过程中,由于各个设计师有自己的设计图纸和设计模型,没有进行统一的整合和沟通,那么在施工过程中就会出现问题,在布置电力管道的地方正好有结构设计的基桩的构建阻碍了电力管道的布置,这就是不同专业之间的碰撞问题。利用BIM技术,将各个不同专业之间的问题进行协调,让各个设计师将自己所设计的部分在统一的三维建筑模型里进行分析和对比,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同时在同一的建筑模型里,不同专业的设计可以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处理,生成协调数据,帮助各个不同专业的设计师对自己的设计进行更改和重新计算。对于各行业设计之间的协调处理能够节省施工的时间和减少出错率的发生,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效率,比如在绿色建筑墙体厚度的设计中,参考所使用的施工材料,利用施工材料的材质和支撑度来决定绿色建筑的墙体厚度,同时在绿色建筑的墙体施工过程中节省了相对的资源,减少了材料的浪费。

(三)环保的高科技渗透

绿色建筑最大的优势和特点就是尽量不要使用合成材料,而是利用自然资源,或二次资源进行建造,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BIM技术能够分析包括绿色条件的采光、能源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材料等等有关绿色建筑性能的方方面面,对于绿色建筑能够提供的能源以及消耗有精确的分析,这样就可以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针对资源节约和消耗提供合理的建议与设计。

通过BIM技术将数据建构起来,实现数据库的统计和分析,从而对于绿色建筑的整体构造提出基本的建议与意见。比如建筑的方位要根据所处位置的光照和风向所决定,并且依照环境和气候的特点来对绿色建筑的内部构造实现模拟,这样就能节约资源。并且根据BIM数据库分析所得出的数据,对于绿色建筑设计图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整与改进,做到真正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四、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的价值

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更能体现环保的理念和节约资源的原则,同时也提高了绿色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且在建造的过程中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提高了整个绿色建筑的建造效率。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的价值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可视化模型的精确设计

利用BIM技术设计出的三维立体图形能够提供真实的细节和视觉直观感受,无论是设计人员还是施工人员都可以利用可视化的模型来对于建造的部分进行心领神会。同时在模型的设计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的设计部分,在同一个模型里进行试验和整合,减少了错误的发生,节省了施工建设的时间,同时提高了整个绿色建筑施工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对于模型进行填色处理,对于一些大型游乐园和标志性建筑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第二、数据库的合理分析

绿色建筑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实现节约资源的目的。利用BIM数据库可以将建造的数据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图,对于建筑施工中的预算提出精确的评估。BIM数据库还可以提供各个构件的准确信息,在光线和风能的使用过程中增加一些技术型设计,利用建筑的外观和顶部材料来实现整个建筑内部供热和采光的效果,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对于节能减排提出更好的建议。

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BIM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对于BIM技术和绿色建筑的相关概念作出解释,同时也揭示出先进社会三维立体化模型的普遍和运用,现代建筑设计的高科技发展已经越来越快,所以对于科技创新的应用和实践是我们紧跟时代步伐的重要准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