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绵城市道路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道路景观对环境的改变相当重要,想要建设成为海绵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需要遵循客观的规律,有益于整个城市的发展。
1海绵城市理念和城市道路景观基本概念
海绵城市,仅仅从字面上的意思就能够猜出,作为一个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对于水的吸收能力强,也可以过滤雨水,面对自然环境时,能够应对自如。新闻报道中,屡次出现,夏季因为暴雨的原因,很多下水道来不及排泄雨水,造成大水漫灌,整个城市处在水中,也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目前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大家还很关注。海绵城市可以调节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防范突发暴雨洪水。因此,城市的排涝思维需要转变。对此,城市道路景观是可以进行这方面的调节,城市道路景观其实就是城市环境的部分,具备的高效率和安全等特点,让人觉得有舒服的感觉。
2传统城市道路雨水的处理
在过去,因为对于生态环境问题考虑不周到,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也没有清晰的概念,在传统的道路设计中,简单的机动车道和人行车道,绿化带位置偏高,下雨时,很难留存住雨水,基本全部排进下水道,这种方式只求快速排水,为了防止灾害,但是,近年来的大暴雨之后,国内的某些城市还是出现了内涝现象,但是在内涝完之后,水资源还是紧缺,可以看出这种方式不适合现在的需求。原因:首先城市的快速发展,地面越来越多的是柏油马路,地表面积越来越少,绿化和树林也很少。在下暴雨的时候,很难积蓄住水。而且地面的水很难下渗,导致排水管道压力变大,城市的绿化也没有很好地起到作为蓄水池的作用。
3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策略
3.1城市绿色景观组成模块
基于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道路景观的设计应该要做到对自然的保护和最小限度的干预,对于建筑材料的低使用,所以在设计上需要几种方式。透水人行道是设计在马路表面的一种方式,雨水可以直接渗透到地下土壤。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可以让其具有渗透和排水的功能,能够补充地下水,快速排水也不会造成内涝,不影响交通。同样的还有吸水的功能,可以减轻排水道的压力。树池的设计,在道路景观的建设中,树池可以让树木的根张开的更大更深,也是道路景观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因为,行道树需要成长,对于土壤的要求也很严格,可以选择有很好吸水和排水功能的砂石土壤。种植可以选肥沃和过滤性比较好的土层。路缘石扩展带一般是软质土壤的景观区,在街道路边扩展形成,一般的形状都根据道路实际情况决定。
3.2社区道路景观建设
道路景观设计不能仅仅注意马路边,还有社区内部的马路和街道,虽然不是那么吸引人注意,但还是需要建设和注意。减少小区街道的宽度,不是缩小道路的宽度,而是加大绿化的面积,缩小水泥或者柏油覆盖的宽度,让原本的土路出现,既能够防止暴雨出现的水涝,又加强吸水能力,街道附近的小气候环境都会变好,道路宽度缩小也会大大减少车祸的产生。利用多余的空间,可以使得雨水渗透更加快速。
3.3生态林荫道景观建设
生态林荫道设计的目的是建立起有中央绿化带的形式,可以提高雨水的处理功能。但是目前的城市为了扩大交通的便捷性,主干道的设计很宽,大面积的不渗透地面,导致雨水难以下渗,也导致了城市的内涝。中央绿化带的设计宽度不能太小,最低不小于1.5m,同样,高度也不能太高,如果太高就破坏了道路景观的连续性,对司机可能造成影响,太低也会起不到防止晕眩的功能,高度控制在1~1.5m左右最佳。设计上,也要设置多重的绿化分隔带,在发挥雨水处理方面的功能的同时,也可以协调城市快速路与生活型街道之间关系,起到很好的分隔作用。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海绵城市理论;雨水排水
中图分类号:TU992;U4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341-01
1 海绵城市理论
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人工措施与自然环境相互结合,在保障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城市雨水的汇集、渗透、净化,从而最大化的实现雨水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并做好给水、排水等各个环节的协调。
海绵城市主要目标是处理城市发展阶段中的雨水问题,包括缺水、雨水流失、雨水径流和雨水灾害的污染。 海绵城以三种方式处理各种问题
一是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 保护天然河流、湖泊、池塘、湿地、森林和草原等海绵体,使城市可以有效的储备雨水,保持水文循环的发展。
二是修复和恢复生态。 通过传统的城市建设使得海绵体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需要修复和恢复生态方式。
三是新建海绵,利用LID技术和基础设施,建立了一批海绵体,控制发展的规模,减少了城市的不透水区域,尽量减少对原有的城市水环境的破坏
2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2.1 海绵道路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
有效补充地下水资源。研究发现,在传统城市道路结构的快排理念中,需要雨水由路面汇入排水管道中,并尽快排出城市给排水管网系统中,从而流入城市湖泊、河流,使得雨水的多部分通过管道排出,导致地下水得不到有效地补充,给雨水资源得不到最大化的利用。海绵道路中的雨水可以通过路面深入到基层,且雨水经过层层的渗透,最终实现了雨水对地下水的有效补充。同时利用道路两侧的LID设施,使雨水渗透到地下,对地下水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充。
减小洪峰流量,减轻排水系统压力。在传统道路设计中,道路表面雨水主要依靠城市的排水系统实现了雨水快速排泄。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城市中不透水区域面积逐渐扩大,若发生城市暴雨将会导致城市排水管网无法承受排水需要而发生洪涝灾害。海绵道路主要可以实现对雨水的渗、滞、蓄,可以对雨水实现多途径的排泄,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政道路排泄管道雨水流量和流速,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降低雨水径流污染。雨水冲刷路面会导致雨水被道路表面的垃圾、可溶物污染物、重金属等污染,从而使得雨水行程径流污染。海绵道路的建设,可以使得雨水经路面而直接渗透到地下,从而可以减少雨水冲刷地面,同时雨水在渗透地下过程中经过路面、生态设施、土壤及内部的微生物消化、吸收等可以实现对雨水中污染物的清除,使得雨水得到了净化。
改善道路行驶安全性和舒适性。研究发现,海绵道路在雨天时,道路表面无积水,可以有效地增加车辆轮胎行驶过程中的附着力,并可减少车辆行驶后面带起的雨雾,从而提高雨天车辆行驶的安全性。此外,透水路面可以降低路表面与轮胎之间的抽吸和压缩,有效地降低轮胎噪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车辆行驶的舒适度,降低车辆噪声污染。
(2)劣势
尽管海绵道路诸多优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第一,抗剪能力差,由于海绵道路的透水性较强,结构密实程度较低,使得道路的抗剪能力要低于传统的路面结构,当重载车辆在路面转弯或者刹车时容易导致路面发生剪切破坏。第二,由于海绵道路结构孔隙率较大,在道路运营中砂砾易堵塞孔隙,为了确保道路的孔隙保持通畅,需要对路面进行经常冲洗。
2.2 海绵道路的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1)Ⅰ型:路面表层水进入上面层后进入临近排水设施,通常表面层采用PAC-13透水沥青,4 cm厚,中下面层采用厚度6~8 cm的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在上面层与中面层之间设置封层,且封层渗透系数不应大于80 mL/min的材料。基层为半刚性基层,底基层为稳定性基层。且该类型的道路主要适用于降低道路两侧噪声和减小降雨的路表径流量。
(2)Ⅱ型:路面表层水进入上面层后进入临近排水设施,通常表面层采用PAC-13透水沥青,4 cm厚,下面层采用厚度6 PAC-16或者8 cm PAC-20的透水沥青混合料,上基层采用透水沥青稳定基层,在上面层与中面层之间设置封层。基层为半刚性基层,垫层为稳定性垫层。且该类型道路主要适用于需有效地降低暴雨发生时道路积水城市道路。
2.3 海绵道路的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
研究发现,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可以分为半透水和全透水路面两种形式。半透水混凝土路面的面层采用透水混凝土设计,一般厚度控制在18~20cm,基层为半刚性基层,面层与基层之间布置不透水封层,当雨水透过面层时,从封层表面排至排水设施中,实现了对基层的保护,避免雨水侵蚀基层。由于半透水路面结构孔隙率较高,路表面的结构强度较低,多应用于非机动车道。
全透水性混凝土路面结构,其面层和基层均为透水型,一般面层的厚度控制在18~20cm之间,基层与图层之间的颗粒为垫层,一般厚度控制在15cm,由于路表雨水可直接渗入到路基中,其路面的稳定性较低,承载能力较弱,一般适用于人行道、景观道、非机动车道等。
2.4 海绵城市道路的 LID O施组合优化设计
海绵城市是集合城市雨水管渠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对雨水进行渗透、储存、调节、转输、净化工序,从而一定程度上对雨水进行径流总量、径流污染、径流峰值;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指传统排水系统,其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相互协调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运输与排放。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主要是针对超出雨水管渠系统的雨水径流,利用多功能调蓄水体、综合选择自然水体、泄洪通道、调蓄池等组建。
(1)机动车道和公交用专用车道
为了有效地缓解地下水资源匮乏现状,实现城市雨水补给地下水功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采用透水路面,可一定程度上实现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同时为了避免雨水侵蚀路基,在路面结构设计时,采用非透水基层。当雨水渗透至不透水基层时,沿着不透水基层表面排至盲沟或路侧分隔带中。
(2)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研究发现,传统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在雨水天气,路表面存有一定的积水,影响行人出行的安全性。为了避免路表面积水和实现对地下水的补给,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使得雨水直接渗透到路基中 ,既可以避免路表面积水现象,又实现了对地下水资源的补给。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以海绵城市理论的城市道路设计中,要实现对雨水的储备,补给地下水水资源,并实现雨水天气路表无积水,提供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同时海绵道路可有效地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促进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低影响;道路景观;雨水系统;设计方案
1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理念 大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建设模式――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2 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系统设计原则及目标 城市道路雨水LID系统设计原则:源头管理雨水径流、利用植物和土壤的自然过程净化雨水。城市道路雨水LID系统设计目标:水质控制(雨水设施通过过滤去除雨水径流中的沉积物和污染物)、流量削减(雨水设施通过滞留雨水来降低径流流速)、总量削减(雨水设施尽可能收集和吸收雨水径流以削减径流总量)。
3 低影响开发系统在遂宁中环线道路景观项目中的应用
3.1 项目概况
中环线位于遂宁市中心城区与城郊结合部,是遂宁市总规中“环+放射”的快速路系统中最重要的“环”状道路,环绕遂宁市中心城区,贯穿遂宁市国开区、金桥组团和河东新区。中环线对外联系高速公路,对内联系城市骨架性主干道。它的建成,将有效分流遂宁城区的过境交通量,极大缓解现有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有效提升区域路网的运输能力。
3.2 城市道路雨水系统传统排水方式及问题 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是城市排水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由建筑物的雨水管道系统和设备、居住小区或工厂雨水管渠系统、道路雨水管渠系统、排洪沟、出水口5个主要部分组成。市政排水设施设计以城市道路为主要载体,目的在于快速排除降落在路界范围内地表水、屋面雨水以及道路周边区域雨水径流,以防止道路路基、路面结构损坏以及城市内涝等灾害。现行雨水管道系统的设计思路是:为保障城市、工厂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须及时排除暴雨形成的地面径流,设计重点在“排”上,将雨水径流通过一系列道路雨水设施,如边沟、雨水口、管道等快速排入河道。 我国大多数城市仍采用基于传统“快排”为主要目标的“道路不透水汇水面――雨水口――市政管线――河湖水系”的排水方式,结果导致道路排涝压力大、路面径流污染严重、雨水资源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建设对生态和环境的要求。 结合低影响开发设计理念,将雨水径流视作一种资源,构建基于LID的可持续城市道路雨水系统,通过模拟自然水文过程实现径流污染控制和总量削减,营造宜居生活环境。
3.3 LID初步设计方案
3.3.1 中环线LID措施方案。不从城市道路交通运输的角度,而从雨水径流管理的角度出发,将LID理念及措施应用于城市道路,需综合考虑道路类型与断面形式、道路坡度与坡向、道路周边场地开发强度及可利用开放空间大小等因素,以达到削峰、减排,缓解城市内涝压力,改善景观和生态环境等多重目标。本次方案设计城市道路为城市双向6车道+2非机动车道的2幅道路断面形式,共分为2种断面形式(中间有,无绿化分隔带),道路红线内宽度40m,红线外绿化带每侧宽度30m。本工程中LID利用措施参见表1。 绿化分隔带:主要指中央分隔带和机非分隔带。植被浅沟、下凹绿地等LID措施主要在道路绿化带内设计。 人行步道:将传统的人行道行道树带改造成生态树池带,滞留、下渗来自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径流;人行道铺装采用透水砖铺装,降低产流,增强雨水下渗;按照30~40m设置机动车道雨水可以通过人行道进入红线外绿地的排水管沟。机动车道:根据机动车道的交通量大小,如低密度城市道路(居住区、风景区道路),交通负荷较低,可以考虑在道路两侧停车区域或整个道路路面敷设透水铺装(透水沥青或透水混凝土)。
道路红线外空间:当城市道路红线外有较大的可利用空间或开放绿地,可在其中设置多种形式的道路雨水LID措施及组合,如分散的雨水花园、下凹绿地、植被浅沟,集中的雨水塘、雨水湿地、多功能调蓄设施来对道路及周边雨水径流进行处理和利用,减少直接排入雨水管道或下游河道的径流量,增强下渗,改善道路周边整体环境。
3.3.2 道路红线范围外及集中调蓄LID设施的布置。结合红线范围外及集中调蓄情况,LID的利用设施可以分为:一是红线外可利用空间充分,且道路中间没有中央绿化分隔带;二是红线外可利用空间充分,且道路中间有中央绿化分隔带;三是收集利用雨水系统上游雨水。 结合本项目情况主要推荐3种LID利用措施:(1)红线外为绿地。将红线内、外径流尽量汇入绿化带的雨水设施内进行滞留与净化。机动车道路面径流在道路横纵坡度作用下经由人行步道下的排水沟汇入设计红线外的LID措施,超量径流通过穿孔排水管和溢流管排入雨水管线。(2)红线外为河道。城市道路靠近现状水系时,宜将路面径流通过LID措施后间接就近排入现状水系。为防止水体污染及河道冲蚀,宜在道路与河道之间设置人工湿地、植被缓冲带、雨水塘等措施,控制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3)收集利用雨水系统上游雨水。截流雨水设计管道中设计雨水进入雨水调蓄池,可以起到回用收集雨水、延缓洪峰、生态景观的作用。
3.3.3 主要工艺流程的确定。(1)靠近建成区情况。设计红线范围收集雨水弃流生态植草沟雨水花园渗透沟雨水塘多功能调蓄溢流进入雨水管道系统,选择合适的地段采用透水沥青路面。(2)临近现状水系附近的情况。设计红线范围收集雨水弃流生态植草沟雨水塘人工湿地或生态景观水体现状水系。(3)无法直接排入现状水体情况。设计红线范围收集雨水弃流生态植草沟雨水花园渗透沟雨水收集回用池雨水塘(局部设置多功能调蓄设施)溢流进入雨水管道系统。(4)地势起伏大的情况。设计红线范围收集雨水弃流雨水滞留带(采用堰分格样式)渗透设施雨水调蓄模块溢流进入雨水管道系统。(5)地势平坦的情况。设计红线范围收集雨水弃流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渗透设施雨水塘溢流进入雨水管道系统。(6)设计雨水管线交汇情况。设计雨水管道系统上游收集雨水弃流雨水调蓄池土壤渗滤系统中水池用户
3.3.4 部分LID设施利用实景图展示。
4 低影响开发理念实施的初步效益分析
4.1 可以利用设计范围内的雨水量 设计道路红线及红线外30m范围作为雨水主要收集范围,面积约为486hm2。本次暂按照收集20mm雨水径流量考虑,弃流按照5ram考虑,即可以利用雨水为15mm,可以收集或滞留利用的雨水量约7万m3雨水量。
4.2 可以提高城市雨水设计标准 设计雨水管道系统至少可以将重现期由3年一遇提高至5年一遇以上的城市雨水排放标准。
[关键词]海绵城市 排水 运用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248-01
1 关于海绵城市
1.1 设计理念
在建设海绵城市之前,需要建立新的设计理念而转变传统的设计观念,传统的城市建设,重视城市路面的承载能力和强度,大多数是硬化路面,如遇暴雨天气,主要依靠城市地下的排水管渠、泵站等设施来进行排水,以“快速排除”及“末端集中”两方面的控制作为主要的建设理念,但这样的建设方式通常会导致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应当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设施来组织城市排水,并以“慢排缓释”及“源头分散”作为主要的规划设计理念。
1.2 设计原则
“海绵城市”作为现代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它的建设必须遵循生态优先这一原则,应当将自然途径以及人工措施两个方面有效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洪功能保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有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1.3 海绵城市理念优势
(1)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理念,以建筑、道路以及绿地等作为载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现代的生态化技术,构建城市产生低影响的开发雨水系。(2)海绵城市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地下水资源,填补了地下水不足的空缺,同时能达到净化水质,改善微气候的效果,不仅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满足了城市现代化规模建设的要求。(3)海绵城市的建设能有效缓解雾霾天气。雾霾的产生跟水土有关,水土污染排放的各种有害物质有害气体,特别是氨氮,氨氮蒸发以后会让细菌微生物大量繁殖。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将有效缓解雾霾现象。
2 海绵城市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2.1 海绵城市看城市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是近年来发展的新名词,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打造像海绵一样的城市,从而实现了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发展,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由于传统城市过渡利用土地,使城市出现了水土流失,土地资源也在不断减少,而海绵城市是土地利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海绵城市又称为低影响设计。基于这种理念,先要对城市内部雨水收集、渗透及过滤等,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其次建立了开敞自然环境,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最后,把雨水融入到景观的设计当中,不仅会减少城市环境压力,减少了排水设施的维护成本。
2.2 海绵城市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应将保存生态资源作为景观设计的前提,实现土地资源优化,减少土地浪费,减少环境破坏,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来发挥海绵城市景观的作用。比如,建立自然排水系统,选择耐涝性的植被加强对雨水的有效过滤、渗透和利用;建立雨水花园,利用土壤和植物的过滤,下渗雨水,减少径流量,从而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利用;建立可渗透路面,减少地表水的径流。
2.3 基于海绵城市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
(1)在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中的竖向方面的设计。城市在下沉式绿地设计时应该与该城市所规划的绿地场地相结合,在已经硬化的地面周围设计出下沉式绿地,从而硬化后的地表不能吸收的雨水由下沉式绿地蓄积并自然下渗。要想实现既能使雨水成功转化为地下水,还能充分保证行人的安全的目标,就需要城市绿地设计人员合理地对下沉式绿地进行设计,尤其注意下沉式绿地的竖向设计。设计人员需要保证方向正确,坡向必须是由硬化后的地表指向下沉式绿地的。只有坡向正确,雨水才能成功通过已硬化的地表流向下沉式绿地,才能达到自然蓄水、自然下渗的目的。设计人员在设计路缘石高度时,应该要注意其高度应该与周围已硬化的地表是一样高的,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地时可能是分散进入的,如果设计人员将路缘石的高度设计的比地表高度还高时,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在路缘石上设置个缺口的方式进行补救,这样雨水可通过流入缺口的方式进入下沉式绿地。设计人员在设计雨水溢流口的位置时,既可以将溢流口设计在下沉式绿地中,也可以将溢流口设计在下沉式绿地与硬化的地表的交接处。一般情况下,雨水蓄积的高度超过了下沉式绿地的高度但没超过已硬化地表高度的时候,那超过部分的雨水可通过溢流口进入排水管道,这是溢流口的作用。
(2)在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中的景观优化方面的设计。从下沉式绿地的使用功能和它所达到的景观效果两个方面来看,目前下沉式绿地设计形式缺乏多样化,达不到美观的效果。想要实现下沉式绿地设计形式多样化,设计人员在进行下沉式绿地设计时可以将雕像、园林水景、楼阁亭台等元素添加进去。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设计下沉式绿地时和雨水花园、池塘以及湿地相结合,即可提高下沉式绿地的实用性,还能增强它的观赏价值。下沉式绿地在选择植物时,选择的植物最好是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可以选用乔木、灌木以及草混合的方式,使下沉式绿地在一年四季中都能达到美观的效果。对于一些大型的绿地设计中,由于下沉式绿地比较大,工程比较浩大,所需要的成本也很高。所以在大型绿地设计时,一般都将大化小,分成小的区域或者在各个路段进行下沉式绿地设计,利用各区域的地形特色达到很好的景观效果,使其既能达到蓄水目的,又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2.4 海绵城市理念与城市道路的融合
在市政道路的建设过程中,海绵城市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中,首先在建设材料的选择上,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选取合适的透水材料,主要是空隙性较好的材料,比如沥青磨耗层,多孔混凝土,碎石混凝土,泡沫混凝土等。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在保证使用质量的基础上,提高道路空隙性,提高道路的透水性,让道路遇到雨水时能够快速排除,防止雨水聚集引起的打滑和炫光等,还要在道路旁加强绿化,提高地下水的保持率,这样,海绵绿化建设才能做好。
2.5 城市道路建设
城市道路建设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主要是起到渗透的作用,而要起到渗透的作用,主要依靠的是“透水铺装技术”。包括: 透水沥青混凝土,透水水泥混凝土等。道路实行透水铺装后,路面十分抗滑,因为水在落到路面上后,会马上顺着通道流失,不会残留任何水汽,让道路不会因为水汽而导致摩擦力下降,同时这种道路由于不会有水汽残留,所以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夜晚灯光照亮引起的炫光,使驾驶人员不会产生过度的疲劳,提高汽车夜晚行车的安全性。同时这种路面可以减少行车时的噪音,对于行车来说也可以减低噪音。而且这种路面可以防止水漂,有很强的实用意义。
3 结束语
城市的景观设计中,将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生态平衡纳入设计理念,建立海绵城市的新型城市,这必将是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更是加大了对我国城市建设的挑战。因此,只有更好的把“海绵城市”的理念结合到我国城市建设项目中去,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城市地表水储存问题,才能够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宋芸.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1):25.
[2]阮寅.西安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雨水利用研究――以朱雀花园小区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关键词]海绵城市 城市景观 绿色交通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080-02
近年来暴雨经常会造成我国城市内涝,对居民生活造成极大不便,有时会威胁到生命安全。造成这种灾害的原因是道路过硬,绿植过少,雨水无法及时排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明确提出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近两年,全国展开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基于海绵城市的理念,绿道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的重点对象。
一、促进绿道建设
(一)生态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然而,工业和城市发展导致河流、森林和湖泊污染严重,原始自然景观和田园风光逐渐消失,城市绿色空间逐渐减少,城市居民缺乏休闲空间,增加了安全隐患和社会问题。
(二)城市空间扩张太快
城市范围的快速增长导致人口数量大于城市用地量,呈现出粗放的城市发展模式。过快增长的城市土地利用、各式各样的新式建筑遍地开花,房地产开发过于超前,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大量耕地被占用,影响农业发展,致使许多张┤嗽贝τ谖薰ぷ髯刺,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城市生态环境得不到改善,生活品质得不到提高。研究表明,大量绿色空间被蚕食,空间分布不均匀,城市遭受酸雨污染,水土流失,原生态自然被利用,生态系统被破坏,水质问题,洪水灾难,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垃圾围城、噪音,威胁着生态安全系统。
(三)居民的生活质量
2007年中国环境政策(绿皮书)指出:“中国的生态环境以及地方的环境治理在总体的恶化。”2001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列出20个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16个。在中国许多标准化城市肺癌死亡增加了8―10倍。另一项数据指出,2020年,中国将有3900亿美元支出在煤炭污染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疾病当中。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对休闲生态绿地有稳定增长的需求。
二、谈道路绿化的概念和国内外道路绿化的改革史
(一)道路绿化的概念
道路绿化是城市街区绿化里的重要因素。道路绿化最早被理解为一条路,两行树。道路绿化是指灌木、花卉、攀缘植物等等经过各种形式的布局和种植方法,装饰不同属性绿,目的是组织交通、改善环境和住所、美化市容,为观光休闲创造效应。城市绿道,就是将城市变为绿色交通城市。创建宜居城市、花园城市和生态景观,反映了人们对环境和自然的迫切需求。道路绿化的概念也随着城市化和环境内涵逐渐深入,由单个元素发展为坚持多元素、多类型、多功能、多通道综合元素。
(二)国外绿色方式改革的历史
据记载,喜马拉雅山山麓街道为最古老的绿道。18世纪下半叶,奥匈帝国有关于绿道的法令,在道路两边种植各种各样的果树作为行道树,欧洲许多国家还将这个方法作为绿道基础建设的要素延用至今。19世纪时期,欧洲把中世纪的古城墙拆毁,修筑景观大道,大道宽阔,使城市更加生动有魅力。1858年巴黎香榭丽舍大道成为现代经典,对欧洲和美国等国家有极大的影响。国外在绿道建设发展改革中,保留许多旧时期建设方法,高度重视对原始树木的储备,保留原来街道绿化的风格,有很多都是中世纪或许更古老年代保留下来的树木,到现在还保留着原来的景观大路。
(三)绿道改革在我国的历史
行道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是以街道树木种植的形式存在。秦朝以咸阳为中心建立了通向全国的大道。据《史记・始皇本纪》记载,治就是修筑的意思,驰道就是天子道,即皇帝行车的路。唐朝景观和城市绿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唐代时期的图书有系统的记录,路边的树木大部分和外国历史记载一样,种植许多果树在道路两旁,南部线道路使用木棉。清代中后期,欧洲和美国企业侵入中国一些沿海城市并有所发展,新建了许多街道,并引进许多外来树种。改革开放以来,道路绿化的功能已经开发了从单个元素到多个元素,类型多样,多功能,多通道综合元素,不仅绿化树种树木,也增加灌木和地被类。道路绿化树种需求更加丰富多样,建设绿色通道,景观大道,生态走廊,避险通道,创建安全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
(四)绿道的未来发展趋势
21世纪,人类意识到工业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难以弥补。为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美国在19世纪建设公园系统,形成大量的城市公园和保护区,20世纪掀起了绿道(Rreenway)计划,现在已经代替公园路成为公园系统的主要部分。1959年,怀特(William White)在他的论文(Seeure Open Space for Urban America)中第一次提出了“绿道”这个词,提出了建设绿道保护性空间的必要性。绿道、游步道在美国是由废弃铁路转变而成的,后发展到沿着河流、溪流、湿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统一规划,绿道、游步道作为徒步旅行和其他娱乐场所,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将绿色通道联通全国形成一个全面的林荫道路网络。绿色通道的主要功能包括:提供休闲活动和改善人们健康,调节洪水的河流绿地保护,保护生态系统,历史文物保护和利用,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平衡。未来,林荫道路将是室外空间规划的发展趋势。美化环境不是种一排树,几片草,而是“适当”和“可持续”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在紧急情况下“有效应急避难”的目的。改善生活环境是世界性主题,创造安全、漂亮的绿色环境,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是新一代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三、城市绿道的组成
(一)道路绿带
行道路绿带也叫做徒步道路绿带,功能是遮阳,调节温度、湿度、灰尘、降低噪声,改善道路环境,是一个城市绿色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隔离绿带的主要功能是区别快车和慢车的速度以及安全,对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起着重要作用。路边绿地是人行道旁红线内的绿带,目的是降低噪音,减少人流作用,相邻建筑物、墙壁、栏杆和其它绿带,功能是保持在一个连续和完整的景观效果。
(二)交通绿地
绿色交通用地,修筑设置在道路交叉口的景观,包括中心岛,安全岛,导向岛和立体交叉绿岛。中心岛(俗称转盘)呈圆形,起着回车,约束车道,限速和对街道装饰的作用,主要的功能是组织循环流量。安全岛可以让行人在街道上短暂停留,避开来往车辆,安全过马路。导向岛绿道是道路附近的十字路口直走和绿地之间的通道,功能是引导车辆减速,确保行车安全,常以草坪和花坛布置。立体交叉岛是指干道交换和斜坡环绕的绿地。
(三)广场绿地
广场绿地根据广场功能,规模和周围的绿化,有利于人流和车量分布。
(四)停车场绿地
停车场土地范围内的绿地,功能是提供车辆的停放,隔离,美化环境。
四、我国和各国的绿道建设
(一)国外绿道建设
英国绿色项链串联开敞空间。1929年,大伦敦地区规划委员会建立了伦敦开放空间规划,介绍了绿色壁垒的概念。1934年,伦敦的帕特里克・阿伯克龙丰富绿化隔离带开放空间规划的思想,介绍了“绿道”的想法又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提高和改善,通过建设城市生态网络的格林功能,有效地解决城市污染严重,生活拥挤等问题,保护了城市生态结构,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休闲环境。
德国绿道成为推动老城更新、提升土地价值的手段。德国通过推进绿道的建设,使老城区和效率低下的工业区变成了风景优美,适合居民生活的现代化城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及周边土地的价值。
(二)我国绿道建设
江门市绿道重建通过国外绿道建设成功的经验,为我国绿道重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花园式干道绿化:它的本质是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和绿地占总面积的25%以上。设计强调整体绿化效果,丰富的装饰和丰富的变化,可以充分体现江门地区强城市景观的特点,植物材料选择优雅充满异国情调的树种。
老城区道路绿化:狭窄的街道,绿化可以因地制宜,强调垂直绿化,园林小品尺度宜亲切怡人,个别大树种浓荫匝地亦具独有风貌。植物选材以遮乔木为主,少量的灌木以选用多花耐修剪植物。防护式道路绿化:强调的是防护性结构,注意遮荫和对于交通噪声和烟尘的衰减作用,保证视线通透。植物选材乔木树冠优美,外型整齐,常绿枝叶茂盛,速生,抗性强,灌木耐修剪。
五、结论
重建弹性街区绿道对于我们有着以下重大意义:
1.重建弹性街区绿道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2.增加道路庇荫,适当调节温度,合理改善气候。
3.碳封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促进碳和氧平衡。
4.有害物质的吸收。
5.降尘,过滤有害物质。
6.低噪音。
7.灭菌。
8.组织道路交通。
9.组织城市景观。城市艺术的外观往往是自然和人工,时间和空间,静态和动态的结合。城市景观的规划中,旅游公路就是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道路布局与自然地形和地貌特征、人文情况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空间组合和最佳视觉效果。
10.反映城市的文化。城市绿道文化是地区特点,当地植物是可以直接反映地域文化特色。
11.提供防灾功能。城市道路的避难所成为地震、火灾和其他城市灾害的紧急疏散路线,并且可以带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绿道建设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方案,要结合我国发展情况,宏观的调控,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绿道建设或者海绵城市带来的益处,只有全局发展,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海绵城市”就是以景观为载体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比如“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的产生就是根据这一理论。收集的雨水可以用来环卫车洗街、利用于绿化的灌溉、利用于景观用水、洗车等等。如果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很强吸水能力,很强的可塑性,下雨时通过城市的绿道所属设施,存起雨水,在需要的时候释放出来,加以利用,解决了城市“渗水”问题,避免洪水内涝,这就是街区绿道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城市化日益加剧城市生态系统问题日渐突出,建设海绵城市迫在眉睫。我们相信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我们的生存环境才会变得更美好,才能与自然更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杨淑秋,李炳发.道路系统绿化美化[J].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2]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上卷)[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CJJ75――97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规范.
[4]王莹.土地储备制度对土地价格的影响及合理储备量的预测[D].河南大学,2009.
[5]卢明慧.城市景观的价值取向与空间形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
[6]苗力.浅谈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J].中国房地产业(理论版),2012.
关键词:城市建设;森林化;雾霾;生态;内涝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222
1 建设自然生态城市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频发的雾霾天气,应客观反思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尽快将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快城乡绿化步伐,提升城乡一体化绿化建设水平。
城市园林绿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持树种的多样性,大量的多功能综合型绿地,不但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而且能防风固沙、减轻PM2.5的危害,减少扬尘和降低噪音污染,提供人类呼吸必需的氧气、缓解视觉疲劳、提供自然、健康、生态、宜居的环境。
2 自然生态城市构建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城乡一体化”应把生态建设放到首位,坚持绿色生态、健康宜居、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在公园绿地建设和养护中积极倡导海绵、自然、生态、节约理念,建设雨水花园和下凹式绿地建设,使用透水材料;营造道路绿化景观,应注重选择乡土植物,科学配置园林植物群落减少投资和后期养护成本。建设多功能苗圃型生态景观防护林带,营造碳汇林,打造“城乡一体化”景观,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森林式家园。
在城市建设中,要把园林绿化生态功能放到首位,但现在大多数城市建设,还存在着对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认识不够的问题,这样影响了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综合效果,尤其是越来越严重的雾霾问题,城市园林绿化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现在有些城市中园林绿化缺乏自然生态意识,单一注重景观效果,忽视了生态功能。而自然生态确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繁衍的重要指标之一。现在国家园林生态城市考核指标不但要考察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同时应考虑园林绿化在城市环境中的降尘除霾、净化空气的作用效果。
调整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方向,将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环境提升到首位,从传统的“景观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转变为“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制定生态远景规划,划定城市生态“红线”,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功能建设为依据,大力发展自然生态工程建设,解决建成区环境质量差、居民游憩困难的问题。
以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功能为重要抓手,推进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规划,扩大城乡森林化进程,扩展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将城市中的公园、街头绿地、水系、景观绿带、道路建设等纳入海绵城市建设生态网络,使城市建设自然生态化,材料低碳环保节能,便道、广场绿地推广吸水透水蓄水功能,建成自然、多样的绿色景观体系,形成自然生态节能环保宜居的园林空间,最大限度的发挥生态系统自身潜力,净化空气、防御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等功能。
把森林建设理念注入城市建设中,让森林的生态功能发挥到最大化,立体种植:上层有高大的乔木,中有低矮的灌木,地表有草本地被植物群落,立面有垂直绿化(藤本),屋顶阳台也要充分利用,拉伸绿化纵深,增加绿量,用以改善城市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加快旧城改造,棚户区建设,解放部分建设用地。疏通城市水脉,增加水源涵养区面积,走出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瓶颈。
3 海绵生态城的未来发展战略
以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功能为重要抓手,推进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规划,扩大城乡森林化进程,扩展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将城市中的公园、街头绿地、水系、景观绿带、道路建设等纳入海绵城市建设生态网络,使城市建设自然生态化,材料低碳环保节能,便道、广场绿地推广吸水透水蓄水功能,建成自然多样的绿色景观体系,形成自然生态节能环保宜居的园林空间,最大限度的发挥生态系统自身潜力,净化空气、防御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等功能。
海绵城市建设逐步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3大领域;投资方向有小区、城市道路、绿地、湿地、公园、城市水系等领域的生态功能的恢复和建设等。海绵城市建设会对城市建设森林化,园林绿化的生态修复,市政管网、便道、广场等蓄水、渗水环保材料的生产;公园、绿地、水系、湿地的自然生态建设;雨污风流、污水处理、中水利用、防洪排涝等相关产业要求更高,更加严格。
总之,“稳增长、保生态和惠民生”,向绿色生态,节能环保,健康宜居,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并赋予城市灵魂符号,让生活远离雾霾。把城市建在森林中,让绿化森林化成为城市绿地建设潮流。
参考文献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mopkue37”为你整理了这篇全县绿化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全县绿化工作总结
2020年,我局围绕“编规划、拉框架、补功能、提品味”的工作主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城市道路绿化水平。以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为契机,对标对表,始终坚持“创建合璧、改建相彰、养护一体”的思路,以山为背、以水为系、以路为带、以园为景,大力拓展新城区、提升老城区、美化大城区。现将我局2020年绿化建设工作做以下总结:
一、主要工作。
1.实施公园绿化。以增绿、添彩、提质为主线,完成象山公园(二期)建设任务,大大提升了广大市民舒适的休闲空间,目前公园绿地面积122.99万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1.52 %。
2.实施游园绿化。对城区主次街道交叉口处,全部进行绿化,对城区出入口环境进行整治提升,对路边破损及影响视线的房屋进行拆除迁移,新建桐山园、桂冲园等4个小游园,目前城区街头游园已达25个,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
3.实施道路绿化。按照“一路一品”、“一路一景”的要求,实施幕桥东路、财富东路、环城南路、水西大道(一期)、等道路绿化提升改造,目前幕桥东路、环城南路已完成建设。及时开展行道树补植,做到优先植绿、非硬即绿,道路绿化普及率和绿地达标率全面提升,分别达97.64%、80.42%,林荫路推广率达到63%。形成了较高的品质和绿荫浓厚的道路林荫系统。
4.点缀“花”的芬芳。每年在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我国传统节日到来前,对城区道路导头、花箱护栏、高架桥花箱等重要节点进行时令花卉种植,鲜花种植面积1200㎡,鲜花的芬芳和香艳大大增添了节日的喜庆,居民幸福满意度不断提高。
二、存在不足。
(一)绿化资质取消,招标门槛降低。园林绿化是一种边缘性很强的学科,包括建筑学、地理学、植物学、美学、工作技术等,随着绿化资质的取消,在绿化建设招投标过程中,企业门槛降低,造成施工人员把园林绿化当成“植树造林”,认为树只要载活了就合格了,缺乏最基本的园林知识,从种植土回填、种植方法、修剪技术、节点搭配等重要环节把关不严,造成绿化美观效果大大降低。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绿化执法难度大。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对于绿化管理和执法的重视程度不够。多年来一直依附于建筑或林业,绿化建设、绿化养护、绿化执法没有建立系统性的体系和规范,绿化执法没有独立体系,执法力量薄弱,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和处理,造成毁绿现场时有发生,法律敬畏意识淡薄。
(三)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绿化建设标准低。由于绿化施工的严谨性、技术性都没有建筑施工要求高,但其利润相当可观,致使绿化施工队伍如雨后春笋相继涌现。但正规专业素质人才队伍少,即懂栽培管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更是难求。部分中标企业缺乏专业水准,只重视眼前利益和施工效果,对土壤、基肥、树坑规格的规划性不强,只栽不管,导致树木生长不良,加大后期绿化养护的难度。
关键词:生态徐州;海绵城市;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TU992 文献标识码:A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是基于城市雨洪管理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已被认为是破解水生态与城市发展失衡的最佳方式。随着徐州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所带来的内涝频发、水资源流失、水生态环境恶化等现实问题,已成为制约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构建徐州海绵城市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交通发达,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徐州境内河网交错,水系复杂。大运河傍城而过,故黄河贯穿东西,河道纵横贯通,水库星罗棋布;以故黄河为界,分沂沭泗、故黄河及濉安河三个水系。历史上徐州以战场、煤场、工厂著名,水资源匮乏,洪涝旱渍灾害频发,“水多、水少、水脏”问题突出。徐州境内的故黄河就是在一百多年前因为黄河决堤冲积而成,徐州人民饱受水害之苦。
目前,徐州市城镇化率已超过50%,这标志着城镇比例已超过农村。然而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往往忽视了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和谐关系,打破了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进程的均衡态势。徐州市在水生态管理方面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城市内涝严重,一雨便成湖的现象每年都会出现,人身财产伤害事故频发;二是徐州地处三大水系下游,水资源短缺,供应严重不足。因此,要保持徐州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修复城市水生态系统。目前徐州市在构建海绵城市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组织规划不明确,考核指标没有进一步细化。徐州市政府2011年就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城市生态文明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城市总体规划中缺乏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果要求和考核细则,基层部门执行起来目标不明确,无规可循。
(二)推进力度不够,建设积极性不高。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收效缓慢,不像投入工业建设带来的回报立竿见影,因此,地方政府部门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三)建设和管理单位的责任不明确,综合示范效应有待进一步提高。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城市的规划、环保、建设、财政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作配合。目前各区县推进程度有快有慢,海绵城市、海绵社区、海绵建筑的示范效应没有显现出来。
(四)宣传力度不够。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全员参与,单单靠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推动很难完成。海绵区域、海绵城市和海绵社区的建设需要全市人民积极参与,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共同推进徐州市海绵城市的建设步伐。由于地方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力度不足。
二、徐州市构建海绵城市的对策探析
(一)科学组织规划
将海绵城市建设有关控制指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以及建设用地规划,做好规划编制。做好城市发展规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让海绵城市建设有章可依、有规可循。如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将雨水吸纳率作为城市开发项目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新建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广场和停车场等要全面评价雨水吸纳和利用程度,并以此作为项目建设是否可行的重要评判标准。
(二)加快工作推进,搞好综合示范区
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逐步推进海绵型公园、绿地、广场、道路、小区等建设,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率先推进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地铁沿线及新城区建设。如在徐州市金山东路建设的下沉式城市园林,由于绿化带比马路表面低30厘米以上,这样雨水就会被有效地收集起来,并利用其浇灌植物,具有显著的集雨功能。要在全市有序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充分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明确建设和管理单位的责任。徐州市人民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海绵城市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完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建设,抓好典型示范,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各部门、各责任单位要明确分工、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序开展。
(四)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植入海绵城市理念
传统城市建设习惯于战胜自然、超越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模式,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而海绵城市遵循的是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影响发展模式;传统城市利用土地进行高强度开发,海绵城市则实现人与自然、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和谐共处。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通过广泛宣传,让海绵城市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徐州市民的心中,从而自觉投入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
(五)分层次建设
徐州市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从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四个层次逐步展开,这四层次系统低影响开发的侧重点不同,需要上下结合推进系统创新。
1.建设海绵区域。徐州市地处沂沭泗、故黄河及濉安河三个水系的下游,要构建海绵城市仅仅依靠徐州城市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要通过广泛发动与协作,让徐州周边的城市也参与到海绵区域的建设中,从而建立起区域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系统,最终为徐州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撑;徐州附近水系发达,河流密布,微山湖、云龙湖、骆马湖等湖泊纵横交错,通过构建生态走廊,使这些分散的湖泊有机地联系到一起,为生物迁徙、水资源调节提供必要的通道和网络;徐州所在的淮海经济区重工业比较发达,空气、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因此,有必要建立区域联动机制,通过净化水体,从而使区域水生态环境逐步得到修复;徐州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煤矿的开采濒于枯竭,出现了很多采煤塌陷地,因此,徐州市应通过保护自然湿地,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从而促进徐州城市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2.建设海绵城市。徐州市应加强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徐州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借助良好的城市规划进行分层设计。第一层次是城市总体规划。强调自然水文条件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利用、紧凑式的开发等方略。第二层次是专项规划。包括城市水系统、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第三层次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分解和细化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开发控制目标及要求,最终实现把顶层设计和具体项目的建设运行管理结合在一起的城市规划设计目标。
3.建设海绵社区。社区在徐州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徐州海绵城市的建设应着眼于海绵社区建设。一是加大社区植被覆盖率,促进水源的涵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二是改变社区广场道路的设计模式,通过建设下沉式雨水调蓄池,将雨水收集起来,满足社区树木的浇灌以及喷泉的需要,促进社区水循环利用和景观化、人性化相融和,改变传统的集中绿地模式,建立分散的下凹式的绿地模式,增加地面透水性,从而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三是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让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从节约用水等细微处做起,自觉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
4.建设海绵建筑。在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中,新建小区建筑设计要推广普及绿色屋顶、透水停车场、雨水收集利用设施以及建筑中水的回用;新建小区要结合园林设计的理念,把整个园林搬到建筑上去,建设垂直园林。这种建筑整体上呈现海绵状态,能将雨水充分收集利用,通过蒸发排到自然界的水体污染物几乎为零,绿色植物不仅可以减少地面水径流量,还能固化二氧化碳,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对于老旧小区要不断投入资金加大改造力度,增强小区地面透水性以及绿地的涵养水源能力,不断发挥城市建筑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园林景观;海绵城市;理念;运用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344-01
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推进,海绵城市理念的不断实践和应用已经证明了其价值。海绵城市理念不仅适用于城市建设,对园林景观设计还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不仅能够实现对园林景观内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还有助于构建景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降低园林景观维护成本的同时,提升园林景观的自然属性和视觉效果。但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仍然需要把握好几点关键问题,并通过技术优化和设计创新,才能使其更适用于园林景观设计,实现提升园林景观设计质量的目的。
一、园林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1、做好雨水的生态利用
园林景观设计一定要注意雨水生态利用,传统城市建设改造了自然,以利用土地为主,改变了原有生态环境,粗放式建设,地表径流量大。而海绵城市建设则强调顺应自然,保护原有生态,低影响开发,地表径流量不变。园林设计及施工需考虑下渗减排,利用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方式,使用蓄水池、雨水罐、湿塘、雨水湿地等集蓄利用雨水,达到最佳“弹性指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注意渗、滞、蓄、净、用、排六个方面。
2、实现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小区建设中,可建设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沙石地面、自然地面、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等,也应建设下凹式绿地、广场、植草沟、绿地滞留设施等。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为例,园区包含雨洪收集、再生水利用、循环过滤净化、湿地净化等各种工程设施,总水系面积84.2公顷,总蓄水量130万立方米,这些工程设施的外在形式表现为公园内的景观路面、休闲绿地、下沉花园、龙形水系、森林公园等,既做到了节水养水,同时还营造了一道亮丽的景观带。据了解,整个园区的透水铺装地面约17公顷,下凹式地形17公顷,滞蓄雨水,减少灌溉量,水系滞蓄16.5公顷,雨洪集水池9个,容积7200立方米,下沉花园蓄洪沟调蓄8000立方米,渗滤、收集管网长60多公里。奥林匹克公园每年的总用水量超过1700万立方米,其中利用再生水就有800万立方米,将近全年总用水量的一半。奥林匹克公园是一个很好的“海绵体”,充分有效地利用了各种设施。
3、改造、恢复并利用好自然水系
因此,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应在保护、恢复和改造城市建成区内河湖水域、湿地并加以利用,因地制宜建设雨水收集调蓄设施等。在合理的位置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初期雨水处理设施,适当开展生态水循环及处理系统建设。在满足防洪和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可建设人工湿地,改造不透水的硬质铺砌河道,建设沿岸生态缓坡。园林景观建设应按照“集散结合、就近处理、就地循环”的原则,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综合雨水利用设施等。
4、老旧管网的改造和利用
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要求我们加大对现有排水管网和沟渠的利用效率。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应更新改造使用年限超过50年、材质落后、漏损严重的老旧管网等,并进行河道清淤,有条件的地区拓宽河道,开展城市河流湖泊整治,恢复天然河湖水系连通。城市新建地区严格实施雨污分流管网建设,老旧城区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高标准建设雨水管网,加大截流倍流,加快易涝立交桥区、低洼积水点的排水设施提标改造等。老旧管网和沟渠的翻修和重建,不仅能够提高其排水和供水效率,还能够极大的提高其景观价值,为人们创造更好的人居和景观环境。
二、 园林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
1、开放空间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开放空间必不可少,既可以提供市民娱乐、休闲、游憩的公共活动空间,也可以成为交通、排水、防灾避险等多种职能的载体,还是体现城市文化的重要方式。因此,从生态学和景观学角度在城市开放空间尺度范围内开展低影响开发规划及设计,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也提高了城市生活环境的品质。在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中要注意四大原则:安全性原则,满足城市防洪排涝标准;系统性原则,在区域范围内统筹考虑;强制性原则,在规划区内实现统一规划、按设计目标分阶段实施;功能性原则,既承担雨洪调蓄功能,又具备良好的景观效果。
2、水资源的保护和规划设计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规划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重视的另一方面,此方面的规划设计必须与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对应,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让居民体验良好城市生态。
3、雨水处理系统的设计
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在进行海绵城市改造工程,不同区域的改造有不同的注意点。居住小区海绵城市改造工程在设计方面应优先考虑雨落管断接,无绿化空间时必须有雨水调蓄池收集,平屋顶应考虑屋顶绿化,停车场、非机动车道则可改造为渗透性铺装。城市道路雨水系统海绵城市改造设计则要考虑初期雨水弃流,道路红线内绿地下凹,道路纵向坡度较大时设置挡水坎,非机动车道采用渗透性铺装材料,道路红线外的绿地利用与积水点改造等。大型公共设施雨水系统海绵城市改造设计则要求集中绿地考虑与周边场地相衔接,建议绿地设计为下沉式绿地,大型广场结合周边景观的改造。河道及湿地公园系统改造设计严格限制雨水直接排入河道,截污管道排入污水处理厂,经雨水湿地等生物滞留设施后再进入河道以及生态河道恢复、湿地构建等。多功能调蓄公园海绵城市设计应考虑公园对周边排水分区内暴雨的消纳,考虑雨季、旱季不同功能需求,不同淹没水深对设施及植物的影响,以及游人安全要求等方面。
4、对自然水系的利用
目前国内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即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三是低影响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园林景观设计质量,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已经被证明是一条可行的道路。但在应用该理念与园林景观设计中,仍然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使其与园林景观的设计宗旨和目的有效结合,才能最大化的提高海绵城市理念对园林景观设计的适用性。相信随着我国海绵城市理念的不断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园林景观设计水平将会进一步提升,在美化人居环境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