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范文

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

第1篇: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范文

关键词 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成效;问题;对策;浙江云和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302-02

云和县大力推进特色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培育有文化传承、功能多样的生态精品农产品与生态休闲养生农业,走出一条 “生产标准化、产品精品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绿色化”的云和县特色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保障了云和农业发展可持续能力,促进了生态精品农业发展。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关心下,云和县农业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适应新常态,大胆实践,坚持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为发展方向,以农业“两区”建设为平台,以产业发展、高效生态、特色精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大力发展“菌茶蔬”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全面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全县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 取得的成效

1.1 粮食和经济作物平衡发展

全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 106 hm2,总产2.3万t。食用菌生产7 995.12万袋,其中花菇7 318.02万袋,普通菇359.4万袋,黑木耳217.7万袋,珍稀食用菌100万袋,建立食用菌精品农产品基地1个。特色药材种植和药材加工不断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155 hm2,创造经济收益2 000万元。水果总面积1 606 hm2,产值4 537.4万元。茶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良茶100.8 hm2,全年产量860 t,同比增长7.5%,产值10 339万元,同比增长3.4%。畜牧业产值略有回升,2015年底生猪存栏2.23万头,同比增加4.21%,其中母猪存栏0.25万头,同比增加4.17%,生猪出栏3.54万头,同比增加3.51%[1-2]。

1.2 “两区”建设成效显著

崇云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完成“两主导四精品三配套”即食用菌、水果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水果、珍稀菌、珍稀苗木、稻鱼共生精品园,配套发展稻菇轮作、粮经轮作和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的创建,面积达1 420 hm2,总投入达1.6亿元,于2015年6月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完成了670 hm2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1.3 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为理念,加强对蔬菜、茶叶、水果、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管理,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全年进行农产品省级定量检测220批次,合格率100%。狠抓农业标准化建设和“三品一标”认定,2015年“三品”新增产品1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4个,有机食品2个,全县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61.9%。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建设,县级以上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合作社、示范性家庭农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率100%,初级农产品追溯体系示范县建设通过省级验收。云和雪梨申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产品,2015年12月通过农业部专家评审。

1.4 打响生态品牌

2015年云和梯田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番茄、白茄、雪梨在浙江精品果蔬展览会上获得金奖;仙宫雪毫牌金枝玉叶在第十届浙江绿茶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新培育24家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20个生态精品农产品;组织企业参加2015年丽水(杭州)生态精品农产品博览会、浙江农业博览会,助力梯田开犁节、田西瓜节等农事节庆活动,打响了云和县生态品牌。

1.5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努力推广“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建设,启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建设,2015年建立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1个,落实生态消纳地820 hm2,新增沼液利用量5 300 t,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 700 hm2,推广商品有机肥4 000 t,病虫害统防统治任务1 570 hm2,化肥减量任务76 t,农药减量2.65 t;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利用试点工作,石塘镇规溪、朱村、小顺、西滩头开设了4个“垃圾兑换”超市。雾溪乡结合饮用水源整治,率先开展了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利用处置,全乡共回收处置农药废弃包装物500 kg[3-4]。

1.6 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发展,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通过技术改造、信息服务等方式培育壮大农业龙头组织,鼓励发展专业大户,进一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规范化建设,创建生态精品农业示范乡镇1个、示范企业3家、示范合作社3家、大学生农业创业典型4个、示范家庭农场20家。

1.7 推进农业园区农旅融合

立足云和梯田4A景区,利用崇云现代农业园区特色优势,实施“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发展战略,以“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农旅融合观光体验区、养生养老休闲区”创建为重点,按照“两区”“三基地”“六主导”“九精品”发展要求,实施现代农业园区综合示范提升工程,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十里云河”景观带和“云和梯田”景观带,构建云和库区和山区梯田精品乡村旅游线路。

1.8 增强农业服务能力

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组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3个,依托农业院校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14名。坚持“科技下乡、专家进村、服务到户”,深入开展农业“五送”服务月等活动,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大农机推广力度,推进机器换人,新增先进适用农机具800台,推广水稻机耕面积2 670 hm2,机收面积660 hm2,新建钢架大棚70 hm2,建立了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

2 存在的问题

云和县生态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许多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大力发展生态精品农业,实现生态发展任重道远。当前,云和县农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畜牧业产值持续下降

“六边三化三美”和“五水共治”带动畜禽养殖污染的整治,但是也造成大量养殖场关停,现有的养殖场也受到限养政策的限制,造成畜牧业产值持续下降。

2.2 农民增收困难

农业生产成本尤其是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使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挤压农民增收空间。

2.3 农业精深加工比重偏低

如黑木耳、雪梨、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产品销售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质优价不优。

2.4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发展,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还存在大多数生产规模较小、层次不够高、带动能力弱等问题,带动当地产业发展能力有限。

3 发展对策

2016年,面对新常态和新挑战,将紧紧抓住“高铁时代”“六边三化三美”等契机,以工业经济思维抓农业,以逆向思维促农业,从“市场要我怎么做”转变为“我要怎么做市场”,把云和县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农业强势”,将“美丽”变成财富和增长新动力,以农业“美丽经济”引领转型发展新路径。

3.1 做强农业产业

结合云和县地域特色,以农业“三区”建设为平台,坚持用工业经济新思维,做大做优雪梨基地、高山蔬菜基地、绿茶基地等山区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培龙头、聚合力、重特色,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发展。

3.2 打造农业品牌

依托云和县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继续大力推进以云和雪梨、云和黑木耳、“仙宫雪毫”茶叶等为重点的农业品牌建设工作,借助媒体平台,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打造具有云和县特色的“金名片”;鼓励农业企业通过强强联手,整合品牌;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各类农博会、名优新农产品展销会、精品农产品评比会,加快推进云和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鼓励企业参加丽水生态农产品网络展销会,提升云和县生态精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3.3 拓展农业功能

科学利用好丰富的生态资源,紧抓高铁时代机遇,借助发展“山水童话乡村”之际,把农业与云和县人文旅游文化相结合,积极举办“雪梨节”“开犁节”“田西瓜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实现一产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以3条自驾游精品线路建设为依托,深度挖掘沿线 “云和老雪梨”“石浦船帮”“红色生态革命”“畲族风情”等特色文化,扎实发展石浦花海、规溪景观农业示范园区等特色旅游到村到户项目,带动农业转型升级;抓住云和雪梨创建农产品地理标志契机,推广“观光―采摘―餐饮―休闲”一体化休闲农业模式,通过农博会、高炮广告、微博、微信等形式深入基地宣传云和高山蔬菜、云和黑木耳等云和传统农业名片,将农业产品与农业休闲有机结合。

3.4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努力推进初级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可追溯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计划培育初级农产品产地准出单位5家以上,新增二维码企业追溯10家以上。加强全县主导产业农产品质量动态监控点管理,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制度,确保农产品省级抽检合格率98%以上;突出食用菌、蔬菜、草莓、“瘦肉精”等重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推进县乡农产品检测室免费为市民开放。继续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培育3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2个以上绿色或有机食品。

3.5 全面推进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县创建

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创建为契机,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认真落实《云和县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创建实施方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工作举措,大力推进立体式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结合“六边三化三美”“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中心工作,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商品有机肥,施肥技术指导入户率达到90%以上;做好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化肥、农药减量工作;完善畜禽养殖排泄物与污水治理方案,促进全县规模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打造云和县农业美丽业态环境,依托山地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以种养结合的方式,合理规划种养业空间、产业生态化布局及功能区块,大胆探索以废菌棒再次利用为纽带的“畜禽粪便+废菌棒―有机肥―农作物”生态食用菌循环产业链模式、以标准农田为纽带的“畜禽―水稻―菌类、黑木耳―单季稻、黑木耳―单季稻/鸭、香菇―单季稻”轮作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作物”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以低山园地为纽带的畜禽立体生态养殖模式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和推广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新模式,拓展生态循环功能,加快形成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产业圈、产业带,构建起立体式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3.6 夯实农业基础

开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管理等措施,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股权等农村各类产权公开、公正、规范流转交易。规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管理,切实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5]。

4 参考文献

[1] 蓝月相.云和县农业水环境治理与生态农业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30-31.

[2] 叶柳祥,蓝月相,毛金华,等.云和县“十三五”生态精品农业发展的研究与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941-945.

[3] 蓝月相,董益坤,俞慧玲.山区梯田生物多样性种养配套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1079-1082.

第2篇: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范文

1.1绿色农产品市场需求激增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类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曝光,广大消费者对于绿色、安全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一方面,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极度敏感,一旦农产品质量被曝出问题,对农产品的销售乃至整个产业链都产生严重的打击。例如,受“速生鸡”事件影响,2013年春节期间全国范围内肉鸡价格较往年明显下降。浙江温岭草鸡批发价从往年的14元•kg-1下降到10.4元•kg-1,仅温岭草鸡合作社一家就亏损达500万元。另一方面,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价格不敏感。据万泰认证公司统计结果,尽管我国有机农产品价格远高于普通农产品的2~6倍,但是消费市场前景仍相当可观。

1.2农产品开始步入网销时代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持续升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果农、菜农或农产品经纪人开始将农产品放到各类网店出售。在浙江省遂昌县,目前已有2000多家网店出售当地生产的菌菇等农产品,2012年销售额超1.5亿元。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浙江80%以上的特色精品农产品产销主体看好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近60%的主体正在或计划涉足农产品电子商务。目前,浙江农产品网络销售主要有3种模式:一是藤桥模式,即产销主体利用知名网销平台直接销售农产品;二是农民巴巴模式,即销售主体自建网销平台销售各类农产品;三是遂昌模式,即农民网商通过第三方如网商协会等,在知名网销平台搭建的地方销售平台抱团销售当地农产品。

1.3消费者偏好悄然发生改变

人们消费农产品的观念和偏好不断发生变化,这不仅体现在消费结构方面的变化,而且还体现在对产品形态的需求和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调查发现,当前农产品消费呈现3个新的偏好:一是偏好原生态消费,“土”“野”农产品如土蜂蜜、山茶原油等更加受到欢迎;二是偏好休闲消费,2013年春节期间浙江传统食品青鱼干销售低迷,而作为休闲食品新开发的小包装醉鱼干销售却异常火爆;三是偏好体验消费,近年来农业休闲观光的发展和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使通过农业休闲和观光旅游带动本地农产品消费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一条捷径。

1.4礼品消费份额呈缩减态势

在全球市场需求复苏缓慢、欧债危机深入演化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向型经济受到牵连,并在短期内难以全面改善,浙江很多企业采取了节约成本的方式应对,再加上我国政府机关廉政建设和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产品作为礼品的销售空间受到挤压。据统计,浙江约有1/4的产销主体通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礼品订购渠道销售农产品的份额超过30%,近1/10的主体礼品销售份额超过50%,这部分主体面临着产品结构、营销策略调整的迫切要求和严峻挑战。可以预计,礼品份额的缩减将使农产品消费进一步回归市场理性。此外,特色精品农产品节庆购销井喷之势也将得到缓解,节前消费强劲、节后迅速回落的态势将逐步改变。

2特色精品农业经营的主要问题

2.1市场变化难以预测,产品价格波动巨大

由于特色精品农业经济效益较高,近年来全国各地发展速度加快。而目前农业生产“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从而造成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对于普通生产经营主体来说,很难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变化规律。如芦笋是浙江省平湖市近年来发展的一项特色新兴产业,前几年芦笋产量供不应求,市场价格也节节攀升,农户的种植热情越来越高,目前全市芦笋种植面积已达293.3hm2,而上海、江苏等省市,以及浙江省内的湖州、温岭、嵊州、建德等地也开始大面积种植芦笋。随着各地芦笋的大量上市,2013年春季芦笋价格一路下滑,售价从2012年同期的10元•kg-1跌破成本价7元•kg-1,大量种植户面临亏本的危险。从调查结果来看,“市场需求波动大,难以预测”已成为当前浙江特色精品农业经营的最大问题。

2.2销售渠道相对单一,产业市场风险较大

目前,浙江特色精品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仍然是实体店零售、卖给下一级中间商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订购这3大传统形式,近年来除了网店销售渠道发展迅猛外,其他一些新型渠道还有待于进一步开拓。高端产品、节庆产品等依赖于特定销售渠道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加大了产业发展的市场风险。据调查,2013年以来,由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订购大量减少,高端产品如浙江的乌牛早茶叶、铁皮石斛、冬笋、山茶油、生态甲鱼、鹅肝等,以及节庆产品如年宵花、青鱼干等销量大幅下滑,近1/2的产销主体受到了明显影响,几乎波及到全省各个主导产业类型。

2.3产销衔接依然不紧,销售组织成本较高

近年来,浙江在开展“农超对接”、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目前产销衔接仍然不够紧密,农产品销售组织成本较高。销售主体通常对本地的优质农产品情况较为熟悉,但对本区域以外的优质农产品却苦于没有很好的途径了解和联系,影响了销售经营主体的做大做强,也阻碍了特色精品农产品在区域外的市场拓展。问卷调查显示,目前“质优稳定的货源难以保证”已经成为特色精品农产品在组织销售环节存在的最大问题。

2.4品牌知名度普遍不高,难以开拓新的市场

在调查的特色精品农产品产销主体中,注册并使用了自有品牌的比例高达90%以上。这一结果反映出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浙江省特色精品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各类主体的品牌意识得到增强,但也暴露出特色精品农业发展存在品牌数量过多、规模偏小的问题,广大主体对品牌化的认识还停留在注册品牌层面。品牌“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现象较为突出,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导致在全国范围内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普遍不高。以浙江山茶油品牌“括苍”为例,该品牌在原产地台州地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卖到省城杭州就只能给祐康公司的“优谷大地”贴牌,在省外市场更是鲜有知晓。

2.5物流体系尚不健全,流通成本依然较大

目前,浙江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尚未健全,全省范围或更广范围的物流配送能力尚显不足,物流网络体系效率不高,导致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损耗较大,增加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农产品物流环节多,增加了农产品运输路线、装卸搬运和包装次数,加大了物流损耗和物流成本,降低了物流效益。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仍不健全,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所能提供的信息类别和质量不能满足需要,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上各节点间缺乏信息交换与协同平台。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缓慢,约有80%的水果、蔬菜、肉类和水产以传统的车厢(常温和保温车)进行运输。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专业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还很少,且规模普遍都很小,物流的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特色精品农业发展的转型思路

在信息化带来人们生产生活方式重大变革及我国经济、社会、政治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当前浙江特色精品农业发展必须实现从理念到实践、从生产到经营的一系列转型。

3.1调整发展理念,实现礼品到大众消费品的转型

新的市场形势赋予了特色精品农业发展新的内涵,当前,应在准确把握新内涵的基础上,调整浙江特色精品农业的发展理念,使特色精品农业发展走上回归之路。农产品特色精品不等于礼品、贡品和奢侈品,发展特色精品农业不能脱离大众消费。从长远来看,礼品只能占较小份额,特色精品农产品更多的是要面向大众消费者,走市场化之路才有生命力。因此,发展特色精品农业必须准确把握市场信息,迎合市场消费需求,适应大众消费变化,根据市场需求来引导生产、加工、销售。特色精品农业是集精品生产、名品销售、极品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发展特色精品农业不仅仅是指特色精品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出高品质、高营养、高安全、高科技、高创意、高效益的精品农产品。在各种技术手段使“生产什么不再成为问题”的情况下,发展特色精品农业,更重要的是强化品牌建设和现代流通。此外,提供强大的消费服务如提供营养菜单、烹调食谱等,以及满足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如开发研制半成品菜等,也应逐渐纳入特色精品农业的发展内涵。

3.2调整产品生产,实现“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转型

立足于精品农产品也是“大众消费品”的定位,精品农产品开发应认真研究大众消费的变化,从市场需求出发调整产品生产,实现“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转型。调整产品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和标准化生产,深入推进“三品”认证工作。适应于产品省外、国外市场的开拓,根据当地的饮食习惯调整产品生产,例如龙游富硒大米应随着外地市场的开发,调整籼米与粳米的生产比例。调整产品供应时间。适应于传统节庆消费回落的态势,适当压缩节庆生产比例,例如调减春节期间鸡、鸭、鱼等年货的上市,并在节后保持正常的供应量。采用技术手段延长产出期,缓解时令产品集中上市,保证较长时间的供应。开发各类休闲食品。干果、水果可以开发成休闲食品,畜产品、水产品甚至食用菌、蔬菜等也可以开发为休闲食品,特别是开发小规格、系列化的休闲食品。调整产品包装。例如,适应于大众消费需求,将礼品包装变成简包装;适应于网销要求,将蜂蜜、油脂类的包装由玻璃瓶变成塑料瓶;适应于旅游产品开发,产品包装应当融入当地文化元素等。

3.3调整产品营销,实现传统营销到现代营销的转型

随着特色精品农产品的市场定位的变化,其营销思路也应及时调整。扩大销售市场。为应对当前礼品销售份额的大幅减少,以及今后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加快开拓区外、省外乃至国外销售市场成为浙江特色精品农产品营销的当务之急。应加强前期市场研究,先从经济发达、文化同源的长三角地区入手,针对省内外、国内外不同市场的消费文化、消费规模和消费能力,匹配不同的产品组合及营销策略。拓宽销售渠道。产品销售“渠道为王”,应在发展传统渠道的同时,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农超对接、农产品连锁超市等新型渠道,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的势头下,抢占先机,重点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手段。不断创新产品概念,加强体验消费,如将特色精品农业与旅游、农业休闲观光相结合,利用旅游、农业休闲观光销售特色精品农产品,并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深度开发旅游农产品。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全国各地的农展会平台进行集中推介,提高浙江特色精品农产品在消费者中的感知度和认可度。

4特色精品农业转型发展的对策措施

4.1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重点,加快健全符合实际的农业标准体系,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扩大标准化技术应用面,促进农产品按标生产、按标上市、按标流通。健全农产品编码标准,加快建立以产地质量追溯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强化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质量安全职责。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检验检测能力,试点将农产品检测作为农业龙头企业产品上市的准入条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强化“三品一标”农产品监管,强化监管岗位责任。对农产品检测不合格的生产主体和经营主体实行“黑名单”制度,取消其申报省、市、县各级农业部门各种形式的扶持项目的资格。

4.2加大浙江土特农产品宣传力度

加强主动宣传。除了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外,还要积极主动策划宣传,制定浙江省名特优农产品推荐目录,在重点推广城市召开产品推介会、开展市民试吃活动等。组织抱团宣传。争取政府财政支持,以行业抱团或地区抱团的形式,对浙江特色精品农产品进行整体营销。依靠文化宣传。加强与文化、旅游管理等部门的合作,在对外输出浙江文化和旅游产品的同时,带动特色精品农产品的输出。如参与央视烹饪类栏目制作,从教会怎么吃甲鱼开始,启动甲鱼等水产品的北方市场销售;或通过拍摄诸如“舌尖上的浙江”之类的纪录片,对浙江特色农产品进行软宣传。重视网络宣传。利用“网络无处不在”的力量,加快建设浙江特色农产品宣传和营销的省级平台。

4.3培育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

把握当前浙江农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契机,推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农产品网络营销全新模式,迎接农产品E时代的到来。积极推进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建设。利用地域优势,争取与淘宝网等知名网购平台合作共建网络销售平台,合力打造特色精品农产品销售的“浙江馆”。制定农产品网络销售人员培训计划。针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专门人才缺乏的问题,结合农产品网络营销特点,开展专业化新型人才教育培养,定期组织生产经营主体、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等进行农产品网络营销技术的教育培训。加强农产品网络销售线下安全品质管理。应研究建设农产品网络营销标准化体系,探索并完善电商+政府+协会+网商的模式,积极消除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安全隐患。

4.4推动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

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通过行业协会,解决单个主体难以完成或完成成本过高,而又具有公共性的问题。行业协会主要功能定位:市场信息服务,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与,开展市场研究和预警;产销衔接服务,通过协会活动,加强产销主体之间的联系,降低产品供销组织成本;培训交流服务,开展技术培训,帮助会员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生产要素服务,如争取银行授信贷款,帮助会员解决融资难题,开展省内外劳动力经纪,满足农业生产环节的劳动力需求等;市场拓展服务,组织举办特色农产品推介活动,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参考国外经验,行业协会建设应从官办或半官办行业协会起步,待产业发展时机成熟,再从政府管理部门中剥离。

4.5加强特色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

继续培育农产品品牌。鼓励企业深入、持续、有效地进行品牌宣传和营销工作,培育一批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实现从商标到品牌的转变。大力整合农产品品牌。针对企业自主品牌众多但影响力普遍不高的问题,督促地方政府部门把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公共工程,以地理标志认定为依托,充分挖掘特色农产品的独特价值及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塑造品牌形象和产品故事,形成以区域公共品牌为统领、带动企业自主品牌创建的“众星捧月”式的品牌格局。依法保护农产品品牌。安排专门机构从事区域公共农产品品牌的创建、管理、维护和发展工作,通过制定区域品牌保护法规,加强品牌和标识使用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毁牌行为,促进品牌农业健康发展。

4.6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第3篇: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范文

【关键词】岱岳区;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区

岱岳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位于享有“五岳独尊”盛誉的泰山脚下,全区辖15个乡镇、3个街道、711个行政村,总人口97.5万人,总面积1750km2,耕地面积达66667hm2,盛产粮食、蔬菜、林果、蚕茧、花卉、中药材等十几类一百余种农产品。为创新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力开创农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率先发展的新局面,我区积极采取以下举措:

1 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实行功能分区

严格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科学编制了示范区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确立了“围绕一个目标、构建五大体系、建立六类园区、实现建制提升”的总体思路。从空间布局上把盛产粮食、蔬菜、林果、茶叶、中药材等多种农作物的良庄、房村、徂徕、角峪、化马湾5个乡镇定位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区,从产业格局上划分了粮食产能聚集区、高效蔬菜先导区、特色林果示范区、农业功能拓展区功能分区,深入实施科技引领、产业融合、集成投入、生态发展战略,示范带动3次产业融合发展。

2 优化发展模式,创新实行园场带动

主推“功能分区、园场带动”发展模式,以精品园场为载体,集成转化农业先进科技成果,放大优质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优势,走精品精致、集聚集约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植入“设施装备、绿色控害、集约育苗、微管灌溉、精准施肥”等现代农业要素,全区重点建立了“五大基地、六类园场”,即优质粮食、设施蔬菜、特色林果、有机茶叶和设施葡萄五大基地,培育粮食、蔬菜、畜禽等六大类精品园场50个,初步搭起了“以点带面,以园促区,建制提升,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框架。

3 延伸产业链条,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坚持把培育壮大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作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首要任务,全力打造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龙头企业集群。全区共发展粮、菜、果、畜、茶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2家,其中省级8家、市级60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10家,家庭农场30家,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为特征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逐渐形成。

4 统筹涉农资金,创新多元投入机制

遵循“资金整合,投入统筹,强化基础,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创新建立示范区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引导投向相近、目标相似、来源不同的各项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并以指挥部的形式整合投向相近、目标相似、来源不同的各类涉农资金向示范区集聚,集中财力建设重点示范项目,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精品工程。

5 实行区乡一体,创新农技服务体系

全区成立了17个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17个农民科技培训联系点和32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养了各类农村实用人才9万余人,建立了农村户用沼气池服务网点80个、测土配方示范村100个、植保专业防治队伍46支,构建起了“区、乡、村、户四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其中,岳洋农作物合作社荣获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服务组织”称号。

第4篇: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范文

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是福州的城市格局。借助资源优势,近几年福州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项目从当初低层次、功能单一的农家乐逐步向精品休闲项目拓展。在发展方式上,休闲农业从自发发展、低层次的个体经营为主,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规模化经营为主;空间布局上,从局限于景区周边和城市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布局转变;功能定位上,从单一的观光、采摘、农家餐饮向体验农事、展示教育、休闲度假、拓展健身等多类型、多业态发展,初步满足城市居民不同层次的休闲消费需求。这一新兴产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投资者与广大城乡居民的关注与青睐。

福州市农业局对外合作处处长张晓熹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末,福州市休闲农业就已萌发,“之前只是一些农户创办农民餐馆,提供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等简单服务。2013年,福州市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上升为战略任务,出台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随之,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迅猛”。截至2014年,闽侯县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福州4个乡镇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乡镇,3家企业成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

福州地处亚热带,气候宜人,山海风光兼具,地方特色明显,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山在城中、城为山拥”,具有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赏乡村美景、参与农事体验、品农家绿色美食,这是许多市民都向往的生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福州市已建成各种休闲农场163家,农家乐273家,总投资规模达190亿元,带动就业近万人,年游客量近800万人次。

记者了解到,近些年,福州的市民在周末和节假日之际,喜欢带上家人朋友去周边游玩。比起城市的车水马龙,都市尘嚣,村庄清新怡人的气息更受到市民的喜爱,在农村,可以体验农耕文化,再吃一吃正宗农家菜,投身于青山绿水间,享受来自田间地野的乐趣。正是这些需求催熟了福州的都市休闲农业。

“依山、伴水、沿江、滨海”,是福州的地理特色,依托福州市的地理特色,福州正打造四大都市休闲农业聚集带,成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排头兵。福州的闽侯、晋安、连江等县区齐发力,形成四大都市休闲农业聚焦带。都市休闲农业假日游、生态休闲农业、特色农产品采摘、DIY制作、户外亲子户外活动等纷纷涌现。“草根”休闲农业,正发展成为老少皆宜的精品休闲农业。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乡村生活体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休闲农业散发着无尽魅力。记者近日来到中国最美乡村――孔元村。从福州市区开车出城,不到一个小时,即到达闽侯县白沙镇的孔元村。早在2012年,孔元村被列为福州市精品示范村。自“精品村”创建以来,该村做特农业、做优环境、做强收入,探索了一条适合该村发展、具有该村特色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发展路子。

走进孔元村,美丽乡村映入眼帘。随处可见的别致木头指示牌,硬化的水泥路,特别的木屋,观光游览车都给这个村庄带来“精品”休闲农业的味道。福州市民吴先生告诉记者:“每年4月份,我都会带着家人来,这里的满天星花海被称为福州的普罗旺斯。除了可以观赏无限田园风光外,游客在这里还可以自行采摘当季水果,体验农活乐趣。孔元村花海风景宜人,加上配套设施齐全,适合家庭、公司团体活动,有农家土菜,有采摘乐趣,还有空旷的场地进行素质拓展。不像从前的农家乐,玩的东西少,卫生差。现在福州很多的休闲农业点都是周末的好去处。”迎着清风穿行,饱览乡野风光,大概这就是最惬意的生活。“这里没有繁华的街道,每一个角落都透露着闲适和宁静。我们要是想烧烤,方便得很,村里的农家乐提供场所和器具还有食物。”市民王女士笑着说。

此外,福州市借助第13届农交会在福州举办的契机,举办了福州都市现代农业重点项目招商暨休闲农业专场推介会。福州市农业局副局长石允淦对福州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项目与休闲农业精品线路进行了推介,部分重点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仪式。推介会上有36家企业、单位对接签约项目18个,签约总金额30.3亿元。签约项目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现代农业项目3个,总投资3.24亿元;台商投资项目6个,总投资5.79亿元。休闲农业专场推介会是福州市首次向社会推介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推介线路为:晋安区宦溪生态鼓岭清凉品香之旅、高新区南屿温泉旗山兰汤沐芳之旅、闽侯县白沙临江休闲之旅,游客可以进行特色花卉苗木观赏、采摘、品茗、烧烤、垂钓、农业科普、茶艺表演、温泉养生、丛林穿越等多种休闲娱乐活动。

链接

生态鼓岭・清凉品香之旅

彩虹小镇位于晋安区宦溪镇创新村,距市区15公里,集观光旅游、特色农产品销售、种植采摘、休闲养生为一体,具备吃、住、玩、购、教等功能,是具有高水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性多功能园区。

温泉旗山・兰汤沐芳之旅

旗山温泉度假村位于素有“东鼓西旗”全闽二绝的旗山国家森林公园脚下,距福州市中心仅20公里,系福州市打造“温泉之都”的重点项目之一。度假村以鲜明的闽式山地建筑风光、独特的森林温矿泉、别具一格的木屋别墅、丰富多彩的湖畔娱乐、生态农业为基础,让宾客感受置身世外桃源,尽享“对泉听涛,风情转世”的陶然度假意境。

第5篇: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范文

一、用科学发展理念引领世界级旅游精品建设,是桂林旅游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

2008年是不寻常、不平凡的一年。在过去的这一年里,桂林市旅游业经历了多种严重的挑战和考验。面对严峻形势桂林市旅游行业奋起抗击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审时度势,积极采取各种对策措施。以“优质服务年”工作为主线,大力提升旅游质量和旅游服务质量。精心组织系列促销活动,努力恢复振兴旅游市场。多层次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不断提高桂林旅游影响力。积极拓展国内外航线,大力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全力办好山水文化旅游节和国际旅游论坛,进一步增强桂林旅游吸引力。经过努力,全市旅游业在面临很多困难的情况下,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1626万人次,同比增长6.3%,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7.2%。全市旅游客源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产品更为丰富,旅游品质明显提升,旅游投诉大幅下降,游客满意率持续上升。

2009年,桂林旅游又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桂林旅游业要取得新的发展和突破,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桂林市委、市政府在2009年全市经济工作要求中提出:“要坚持走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之路;要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化服务业,为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建立基础和平台;要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因此,桂林旅游行业就必须要坚定“旅游兴市”的信心,进一步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培育品牌、打造精品、完善管理、优化服务,在提高旅游发展质量上下功夫。2009年桂林市旅游业以“精品建设年”为主线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就是着力提升旅游发展质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旅游设施、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和旅游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种发展趋势,旅游业不能继续以粗放经营的方式谋求生存和发展,要占领旅游市场就要不仅求新求异,而且要求精求高,这种追求才符合旅游业科学发展的要求。旅游业必须要转变增长方式,要以集约的方式提高和完善旅游软硬件设施,要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产品,要满足游客日益提高的多种需求,以“精品建设年”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旅游精品建设的力度,使桂林旅游产业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坚持用国际眼光来审视、用国际标准来描绘、用国内先进水平来打造旅游城市,用科学发展理念引领世界级旅游精品建设,是桂林市必然的选择

二、桂林旅游实施精品战略中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旅游产品构成仍然较为单一。桂林旅游产品多数仍属于较为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品,休闲度假产品、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有待增加和提高。

2.高端旅游接待设施缺乏。桂林旅游接待设施大多仍以中低端为主,高端旅游设施不足,还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国连锁旅游接待企业。

3.高端旅游市场规模较小。桂林高端客源市场开发还未形成规模,高端旅游还需强劲培育和发展。

三、深入开展桂林世界级旅游精品建设的一些思考

1.结合新一轮城市建设,积极推进新型旅游项目开发,增强桂林旅游新的核心竞争力。

高起点规划市区中部旅游、文化、商贸建设项目,加大市区沿江沿湖旅游开发建设力度,推进特色旅游街区和旅游休闲区建设,打造高效益的旅游新形式和新业态;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中心、旅游文化宣传展示中心、旅游休闲娱乐商贸中心,着力做好城区中部旅游文化商贸发展文章,加强旅游、文化、商贸的联动结合,提升城市综合经济效益;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建立桂林旅游开发项目库,召开旅游招商引资大会,以招商引资推动旅游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推动我市旅游产品和旅游设施质量提升;加强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按照满足游客进出顺畅快捷,游览轻松惬意,生活方便舒适的要求,全面改善城市旅游配套设施条件;围绕旅游产业布局,加快建设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加大与航空、铁路、交通部门以及各客源目的地城市的联系、沟通与协作,大力推动航线开通、铁路延伸、公路连通的开发建设工作,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集散顺畅。

2.实施精品发展战略,加快旅游高端化进程,促进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着力促进旅游产品的提质升级,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科学开发国际一流旅游产品,建立健全独具魅力、特色鲜明、吸引力强、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国家游客需求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增强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推进会展商务旅游发展,实现会展商务旅游新的突破。提升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培育和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市场;推进桂林旅游综合服务园区建设步伐,完善桂林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增强桂林旅游服务国际化程度,树立桂林旅游服务新形象;通过建设高端设施,提供高端产品,做好高端服务,促进高端旅游市场的开发,推动高端消费,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继续办好桂林山水文 、恭城桃花节、阳朔渔火节等一批重要节会活动,将节会活动培育成融会展与旅游、自然与人文、观赏与体验、运动与休闲、消费与投资于一体的旅游精品活动,进一步增强桂林旅游吸引力;继续推动与世界旅游组织等国际方面的合作,通过举办“国际旅游论坛”和参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博鳌亚洲论坛等组织的相关会议和各种国际活动,提升桂林旅游的国际影响力。

三、以打造精品为目标,加强旅游企业精品建设,提升桂林旅游行业整体质量

坚持贯彻实施国家、自治区、本市有关旅游质量标准,研究制定具有本地特色的桂林地方标准,建立健全本市旅游行业质量规范,为旅游企业开展精品建设提供依据,打好基础;旅游企业要结合有关质量标准的贯彻实施,加强本企业精品建设,要制定精品创建计划,不断完善本企业硬件设施,提高现有设施档次水平,在设施精致化上下功夫,并力争取得明显成效;旅游企业要根据精品服务要求,不断改进现有服务,积极开发新的服务项目,在服务精细化上下功夫,进一步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大力推动旅游企业做强做大,引导多元资本参与旅游企业的改造和重组。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大企业集团(如旅行社集团、旅游饭店集团和旅游景区集团等)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网络;制定国际航线和包机开发奖励政策,在稳定现有航线基础上,争取再开通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各1-2条。努力开通桂林至台湾包机直航航线。争取新开1-2趟始发列车,延伸拓展旅游专列和城市间、市区内旅游巴士;着力引进国际、国内著名品牌酒店管理公司进入我市,加快本市酒店与国内外知名酒店集团的合作步伐。鼓励、支持国内有实力的大型旅行社在桂林设立分社,鼓励、支持外国旅游经营者在桂林成立中外合资经营旅行社和中外合作经营旅行社,不断提高我市各项旅游业务的国际化水平;制定本地旅游精品创建标准,开展桂林市十佳旅游饭店、十佳旅游景区、十佳农业旅游示范点、十佳旅行社、十佳旅游购物店和十佳导游员、十佳旅游服务员评选,建立桂林市旅游精品体系。

四、以精品线路为导向,整合旅游资源和产业要素,优化桂林旅游产业结构

通过政府组织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和市场有效运作,加强我市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旅游主题为特色,以优质交通住宿设施为条件,以精品景区为主要载体,形成我市各具特色、多组合、多层次的旅游精品线路体系;围绕线路建设整合资源,整合产业要素,促进配套建设,发挥线路建设带动作用。通过精品线路扩大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做强做大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在大力推广我市现有精品线路基础上,鼓励、支持旅游企业设计制定更多优质特色旅游线路。开展本市优秀旅游线路评选,推出更多产品质量好、服务水平高、市场品牌响、带动作用强的主打旅游产品;按照国家旅游局提出的今年为生态旅游主题年要求,大力推出我市生态旅游环保之旅,向社会公布一批生态旅游推荐线路,使旅游和环保更好的结合。

第6篇: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范文

从2016年起梨树县将利用五年时间实施“12345”工程。“1”是坚定一个目标:作为全国的产粮大县、农业大县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到2020年,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全县未来五年农业发展的核心目标;“2”是做强两个平台。即做强“梨树黑土地论坛”、做强“中国农业大学梨树科技孵化园”;“3”是建设好三个体系。即围绕打造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打造基础、科技、综合能力一体化,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围绕打造经营主体、规模经营、社会服务一体化,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4”是集中完成四项重点任务。即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村改革工作力度、加大农民增加收入力度、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5”是强化五个支撑。即强化品牌支撑、强化科技支撑、强化机械支撑、强化金融支撑、强化创新支撑。

农业项目建设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龙头。梨树县在抓好“4・18”开工项目的同时,全力推进农业重点项目,以项目促发展,以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2016年梨树县全力推进“重点项目”: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孵化园建设项目。2016年我县将启动中国农业大学实验站主体楼建设,项目总投资为5000万元,占地面积1.56公顷,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现在征地工作已经完成,立项、环评设计已经结束,正在组织建设招标,底前可以完工。建成后,中国农大梨树实验站将升格为东北研究院,成为辐射东北三省一区的科研龙头基地。

万亩现代农业示范田建设。借鉴山东齐河经验,在梨树镇建设规模10万亩,核心示范面积1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田。项目核心区全部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以带地入社和土地流转为主要形式,重点示范展示新品种、新肥料、新技术,并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同步配备“智慧农业”和全程机械化的现代格局。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梨树县将按吉农计发字〔2015〕7号文件精神,建设高标准农田整合项目,建设面积为28.78万亩,其中国土局实施17.9万亩,农发办实施7万亩,发改局实施3.88万亩,目前正在进行前期设计,年底前全部完成。

“梨树黑土地论坛”项目。2016年9月将召开第二届黑土地论坛,争取邀请5名院士参加,同时邀请3名外国专家加入,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

昭苏太河国家湿地建设项目。昭苏太河湿地已通过省级论证批复,近期争取国家论证通过。今年启动实施生态引水工程,从十家堡三岔河引水入梨,打造南湖湿地,提升生态环境。

君汇集团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园区建设项目。与君汇能源集团达成意向,利用十家堡靠山屯服务区,建设生态休闲旅游园区,分三期建设,一期设计600公顷,主要建设绿色食品基地、生态养殖基地、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度假旅游基地和油用牡丹种植基地等。

第7篇: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打造绿色茶都,把我市建设成为世界珠茶加工出口中心、全国名优茶加工交易中心、全国茶叶科研中心和沿海茶文化交流中心”的茶叶产业发展战略为指导,通过举办*茶文化节系列活动,展示*悠久的产茶历史、雄厚的茶叶生产实力、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进一步打响“名城*·绿色茶都”品牌,着力提高*茶叶竞争力。

二、活动方式、主题和主办、承办单位

活动方式:采取“主副结合、市县联动”的方式,主场设在市区,副场设在各县(市)。

活动主题:打响“名城*·绿色茶都”品牌,提高*茶叶产业竞争力,彰显*茶文化魅力。

主办单位:*市人民政府

支持单位:浙江省农业厅

承办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举办时间、地点(主场)

举办时间:*年4月21日

举办地点:*城市广场

四、主场活动内容

(一)开幕仪式

时间:*年4月21日9:30—10:00

地点:*城市广场

内容:市领导致欢迎辞并介绍*经济社会情况和茶业发展成就,嘉宾代表致辞,部、省领导讲话并宣布开幕。

承办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农业局

联系人:周煦朝,电话:5152659

(二)精品名茶展销展示

时间:*年4月21日9:30—15:30

地点:*城市广场

内容:由各县(市、区)组织展销展示,通过图片、文字、实物以及销售等形式,以销促展,充分展现*茶叶生产大市、强市的风貌。

承办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农业局

联系人:陈锦宇,电话:5157705

(三)茶叶炒制表演

时间:*年4月21日9:30—11:15

地点:*城市广场

内容:由各县(市、区)组织选派炒茶选手,表演我市主要名优茶的炒制过程和现场成形,展示茶叶炒制的传统特色和文化内涵。

承办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农业局

联系人:陈金富,电话:

(四)茶文艺表演

时间:*年4月21日10:00—11:15

地点:*城市广场

内容:以莲花落、采茶舞曲(舞蹈)、越剧折子戏、绍剧折子戏等形式,宣扬“名城*·绿色茶都”的风貌。

承办单位:*市农业局

联系人:章宝新,电话

(五)千人品茶活动

时间:*年4月21日10:00—11:15

地点:*城市广场

内容:选择有代表性的精品名茶〈6县(市、区)各1只品牌茶〉,每一品牌茶单设品茶区,组织老干部、干部职工、武警官兵、社区群众等品茶,烘托茶文化节群众参与性,同时推介展示精品名茶。

承办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联系人:章宝新,电话:

五、副场活动内容

(一)*县御茶山庄访古品春活动

时间:*年4月22日,为期一天

地点:*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

内容:省级现代茶园观光、茶人联谊和御茶画廊开廊等活动。

承办单位:*县政府

联系人:吴顺奎,电话:

(二)诸暨市茶文化节活动

时间:*年4月中下旬

地点:诸暨市城市广场、茶叶企业和茶叶基地

内容:组织茶叶企业、茶叶合作社和茶叶专业大户进行展示展销,针形茶、龙井茶等精品名茶炒制表演,针形茶的泡制方法和茶道表演,邀请科研院校茶叶专家和茶叶界知名人士参加茶乡游,考察茶叶企业和茶叶基地。

承办单位:诸暨市政府

联系人:楼志远,电话:

(三)参观吴觉农纪念室暨上虞茶业发展恳谈会

时间:*年4月21日下午

地点:上虞丰惠、吴觉农纪念室

内容:邀请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和在虞茶界老同志参观吴觉农纪念室,召开上虞茶业发展恳谈会。

承办单位:上虞市政府

联系人:邹小华,电话:

(四)嵊州市龙井茶炒制大赛

时间:*年3月下旬

地点:嵊州市

内容:组织茶叶企业、茶叶合作社和茶叶专业大户派选手参加龙井茶炒制比赛。

承办单位:嵊州市政府

联系人:,电话:

(五)新昌县第三届大佛龙井茶王赛

时间:*年4月15日上午

地点:新昌县白云山庄

内容:在全县范围内公开征集茶样,由乡镇(街道)先进行初评,再集中进行现场评审,对获奖茶王授予奖牌与证书,并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宣传,前三名由县政府进行重奖。

承办单位:新昌县政府

联系人:,电话:

六、宣传报道

(一)媒体宣传。充分利用*本地媒体在茶文化节举办之前、之中、之后,以“名城*·绿色茶都”为主题进行全方位宣传,及时召开新闻会。同时,组委会办公室办一份简报,及时刊登筹备信息,并穿插登载有关*生产茶叶历史、规模、实力和品牌建设等情况。

(二)现场宣传。充分利用活动现场进行宣传,采用横幅(竖幅)、宣传喷绘、气拱门、升空气球、广告彩旗等宣传工具。

(三)资料宣传。画册、光碟等媒介,主要介绍*茶叶发展成就。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局

联系人:,电话:

七、安全保卫

由于茶文化节会活动集中在城市广场,又组织千人品茶活动,参与群众较多,要切实加强活动现场和邀请领导嘉宾的安全保卫工作,做好开幕式前后城市广场周边道路交通秩序维护工作。

第8篇: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2-0099-03

1.桂林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桂林市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基础,不断摸索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地方传统文化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路子,休闲农业各项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各项指标名列全区前列。

1.1.1起步早,精品多 早在2000年,桂林市就编制了《桂林市观光农业总体规划》,在全面分析全市旅游农业资源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方向、布局等进行了全面规划,为桂林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全市累计创建阳朔县世外桃源、恭城县红岩村等11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阳朔县龙潭门村、兴安县桐木冲村等28个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自治区三星级以上农家乐27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和星级农家乐的数量都名列全区第一。阳朔县、恭城县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是广西仅有的两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兴安县兴安镇、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龙脊村、阳朔县兴坪镇、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等4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创建兴安县兴安镇、阳朔县兴坪镇、灵川县大圩镇、龙胜县平安乡龙脊村、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等5个广西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在2011年全区休闲农业“三个十佳”评选中,恭城红岩村、龙胜大寨村获“十佳休闲农业名村”称号,恭城月柿、阳朔金桔被评为“十佳休闲农业名品”、恭城“桃花节”获得“十佳休闲农业名节”称号,获奖数占全区总量的六分之一。

1.1.2规模大,发展快 到2011年,全市共创建现代农业科技园、休闲农庄、农业观光采摘园、农家乐532个,比上年增加83个,增长18.49%,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接待人数663万人次,同比增加133万人,增长25.09%,实现收入7.56亿元,同比增加1.56亿元,增长26%,从业户数达到3.74万户,同比增加0.32万户,增长9.36%,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160元,增加1960元,增长17.5%;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数量逐渐增加,规模逐步扩大,部分农民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的收入占到全年收入的30%-40%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逐步成为桂林市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亮点。去年12月4~6日,“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创新发展大会”在桂林市召开,桂林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成效和做法得到了与会400多名代表的高度肯定和称赞。

1.1.3构架好,线路精 桂林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一核三区”为发展框架:以雁山区为核心(辐射七星、叠彩、秀峰、象山四个城区和临桂、灵川两县),以阳朔(辐射恭城、平乐、荔浦)、兴安(辐射资源、全州、灌阳)、龙胜(辐射永福县)为副中心构建桂南、桂北、桂西三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区。从时间布局上看,重点打造“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题的“魅力桂林乡村农业四季游"26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这26条精品线路,基本涵盖了全市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主要景点、景区,为市民及外地旅游者的休闲、旅游、度假、娱乐提供了很好选择,丰富了全市的旅游产品,促进了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1.2存在问题

桂林休闲农业在广西区内虽然处于领先地位,但和国外、以及国内其它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亟待解决和改善的问题:

1.2.1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较多 目前,桂林休闲农业尚未有完整统一规划和整体布局,各地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当地的一些资源随意发展,有的还是破坏性开发,没有形成良性循环。项目建设简单雷同,规模不大,主题突出的精品项目较少。产品结构单一,功能单一,同质化倾向严重。认知与体验项目较少,与游客互动的项目则更少,大多数停留在吃吃农家饭,或者到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观光的层面上,游客逗留时间短,淡旺季落差大,缺乏创意与文化内涵。

1.2.2政策扶持不到位 目前,国家、自治区、桂林市都出台了发展休闲农业的相关文件,制定了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具有可操作性强的政策不多,或贯彻不到位、不彻底,扶持资金无法落实,休闲农业投入多为农民或企业自发。同时由于项目的包装宣传不够,很多有创意、有前景的休闲农业项目处于无钱发展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休闲农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1.2.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大部分休闲农业位于城市郊区或经济水平较低的农村,安全、消防、应急、医疗、食宿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设备简陋,垃圾、污水的无害化处理问题严重。

1.2.4管理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桂林现有的休闲农业景区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体制。有些采取“行业协会”的组织形式对经营户进行约束和管理,如阳朔县成立“农家乐行业协会”;有些景点的经营活动则是由村委会管理,如兴安县桐木冲等,各地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看,大部分休闲农业点没有专门的经营管理团队,还没有完全形成有效的经营机制,分散的、自发的个体经营占主体,普遍存在单兵作战现象,市场竞争力较弱,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还难以适应现代消费的需求。有些景点游客可进入性较差,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令人担忧,安全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隐患,政府管理部门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还相对滞后。

休闲农业经营者大多数是个体工商老板转行或当地农民,缺乏长远的发展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意识,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教育,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较差,影响了桂林休闲农业经营和管理的水平。从业人员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总体素质较低,难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消费群体需要。

2.发展方向

2.1差异化发展

近年来,桂林制定并实施了漓江、桂江、资江、湘江四大流域现代农业规划,优势产业明显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产业的区域性特点鲜明,阳朔的金桔、恭城的月柿、荔浦的芋头和马蹄、兴安和资源的葡萄、灵川大圩的草莓、大岭山和海洋山的桃子、越城岭的罗汉果等,都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风貌改造的扎实推进,广大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交通、卫生等条件大大改善,给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同时,桂林又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有世界知名的乡村休闲目的地地――阳朔西街,有国际知名的民族文化景观――龙胜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风情和龙脊梯田文化景观;也有一大批特色乡村主题的乡村建筑群落一大圩古镇、江头洲村、渔村、兴坪古镇、秦家大院等等。桂林乡村田园风景和谐自然,有“山水田园”、“诗境家园”之美誉。因此,桂林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好农业与旅游资源和基础,把现代化的服务和设施与农业产业、农业体验、农村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紧密结合起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差异,城乡文化的差异,因地制宜地设计项目开发旅游产品。

2.2品牌化发展

随着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推进,未来桂林休闲农业的发展应着眼于“品牌化、国际化、时尚化”,彻底改变乡村旅游吃吃农家饭、住住农家院、干干农家活的低端产品定位,充分利用桂林农业产业基础好、森林生态条件佳、山水田园风光秀、国内外游客多等各种有利条件,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国外游客为主要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养生等需求,积极开发、深入挖掘、策划、包装休闲农业产品,全面推进“农家乐”、农产品采摘、农业生产体验、农村踏青赏花、新农村观光、生态休闲探险、漂流等多种形式休闲农业发展,增强亲和性、知识性、参与性,形成个性鲜明的休闲农业产品,创建休闲农业品牌。重点打造一批乡村主题酒店、乡村主题会所、主题农庄、主题度假园等,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比如,可以依托桂林农业产业基础,建设有机蔬菜观光农园、兴安葡萄大庄园、资源红提生态农庄等农业观光农庄;依托百寿镇寿文化基础和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花坪自然保护区、龙胜温泉等生态资源开发乡村休闲康体、养生保健旅游产品。

3.对策措施

3.1加强领导,统筹推进

各级政府应抓住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区域建设的有利时机,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工作,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和班子,具体负责制定全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实施计划、工作目标、奖励政策及宣传报道等日常工作。

休闲农业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各级各部门必须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工作局面。比如,发改委部门要把休闲农业项目纳入重点项目给予立项和向上申报,争取更大的扶持;农业、林业、畜牲水产部门要加快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旅游部门要做好休闲景点(景区)打造、旅游设施配套建设及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交通局、新农办负责乡村道路和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等等。部门之间要强化配合联动,发挥部门职能,加大对休闲农业建设的扶持力度,把农业、旅游、交通、新农村建设、改水改厕、农村饮水、清洁能源、城乡立面改造工程等项目充分整合到休闲农业建设工作中来,在资金使用上向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景点景区倾斜,形成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3.2因地制宜,制订规划

规划是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性文件,发展休闲农业,必须规划先行。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开发有序、持续利用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桂林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各县(区)也要根据各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自然资源和文化特性、基础设施、旅游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发展趋势等,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以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以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优良的生态条件为依托,加快发展富有文化内涵和鲜明地域特色、民族风格的休闲旅游农业,特别要重点加强26条精品线路周边乡(镇)、村休闲农业示范点、接待点的规划,认真谋划好一批休闲农业项目,切实抓好各项措施落实,促进健康有序发展。

3.3创新机制,加大投入

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开发建设机制,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业主开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项目经费打捆使用的模式,多渠道投入。各级政府要制订优惠政策,在贷款、税收、土地利用等方面给予优惠;设立休闲农业发展基金,扶持休闲农业发展壮大。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基础上,鼓励社会资金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休闲农业项目;鼓励农民集资入股或以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方式参与休闲农业投资开发;大力开展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推动休闲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3.4加强宣传,做好促销

一是建立桂林市休闲农业网站,大力宣传桂林休闲农业,为旅游者提供服务指南。二是大力兴办主题鲜明、文化内涵深厚、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节庆活动,加大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壮大。三是在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桂林电视台、《桂林日报》、《桂林晚报》、《桂林广播电视报》、其它地区主要新闻媒体及市内公交车、旅游车船上开辟休闲农业宣传专栏,播放宣传片,推介精品线路及景点、景区。四是与旅行社建立良好关系,把休闲农业景区、景点纳入桂林大旅游圈,进行休闲农业促销。五是在主要旅游景点(景区)路段、交通要道上设立休闲农业指示牌、宣传图板,引导游客消费。六是各园区、景区、景点针对性地制作小传单、小册子、图册、宣传片等宣传资料广为散发,多渠道宣传。

第9篇: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范文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业是云南省的基础性、支撑性产业,对云南省的经济转型、深化改革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基础性、稳定性、支撑性作用。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 “十三五”期间,将继续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庄园经济,打造高原特色农业跨越发展的新引擎,紧紧围绕“政府促动、市场带动、园区推动、品牌拉动”的发展思路,走生态庄园经济发展之路。

“十二五”期间,昆明市、曲靖市共同建设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带动云南省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和南亚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和特色优势农产品研发推广中心,集休闲观光体验展示为一体的精品庄园农业展示基地,引领全省绿色经济和高原特色农业大发展。通过对粮食、烤烟、果蔬、花卉、油料、山地牧业、特色水产、高效林业、都市农业等“九大产业”,以及产业优化、品牌培育等按照产业发展的横向关联,设施配套、产业优化、链条延伸、信息物流等“十大工程”的打造,最终将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成现代农业发展的区域中心。

大力围绕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十二五”期间,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基地建设项目73个、农业园区项目32个,农产品流通市场项目9个、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项目20个;重点建设100个生产基地,打造50个农业园区,提升和兴建30个精品农业庄园,扶植30个销售收入10亿元,带动农户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20个辐射面广、物流便捷、交易额超过10亿元的区域性农产品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并在示范带的16个县(市)区每个地区打造特色产业。

“十三五” 经济带地区发展再上新台阶。2016年,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农业增加值三项指标在2011年基础上增长2倍以上,2020年,三项指标在云南省总量中的比重分别由2011年的20%左右提升到30%左右。2016年,花卉园艺种植面积达50万亩,加工用花卉25万亩,鲜切花产量85亿枝,占云南省鲜切花总量的65%。2020年,示范带花卉园艺种植面积达70万亩,加工用花卉30万亩,鲜切花产量120亿枝,其中鲜切花产量占全省的68%。

麒麟区都市农业完成转型升级。“十二五”, 曲靖市麒麟区按照“农业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庄园化、庄园经济品牌化、品牌经济市场化”的思路,坚持“六有”标准,打造农业产业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四张名片,形成“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管理+规模”模式,构建“养殖―能源―种植―餐饮―观光―休闲旅游”的良性循环经济体,实现由传统粗放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的转型升级。麒麟区重点打造“十大庄园”,实现7个现代农业的突出亮点、展示平台和示范样板的打造,并实现了服务城市居民生活为导向,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打造了麒麟区标志性、导航性的大型特色乡村生态旅游基地,带动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进麒麟区农业的产业化、工业化、旅游化、一体化“四化”进程。按照农业产业化、产业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企业化、企业集群化的思路。2016年,精心打造15个优势高原特色产业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基地10万亩,把麒麟区建成国内先进、省内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马龙县都市农业处处“开花结果”。“十二五”期间,马龙县结合地处昆明、曲靖两城之间及交通便捷、区位优越的实际,抓好传统农业发展的同时,加快推进都市农业发展步伐。在全县8个乡镇分别规划建设食用菌种植园、肉牛养殖园、休闲农业园等8个园区,在通泉、王家庄、马过河等乡镇,以休闲、观光、 度假、垂钓、餐饮、摘果等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吸引游客,全县各乡镇,桃、梨、苹果、葡萄、西瓜、核桃、板栗等各种水果、干果规模发展,成了当地果农增收致富的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