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休闲农业发展前景范文

休闲农业发展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休闲农业发展前景

第1篇:休闲农业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4.015

Regional Type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SHI Jia-lin, ZHANG Lei, JIA Feng-ling

(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vided leisure agriculture into different regional types according to the resource and current situation in Tianjin rural areas,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prospect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Key words: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regional types; development prospect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兴起到规范管理的过程。2008年,天津市农委和市旅游局共同成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并提出“百千万”建设工程,即用4年时间,建设200个特色旅游村(点),发展2 000个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实现30 000人就业[1]。随着天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逐步转变,休闲农业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建成160个特色旅游村(点),形式上既有观光农业园区,又有生态农业庄园,还有农家乐、渔家乐,以及特色村等。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34家,直接从业人员2.45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67万人,占总人数的68%,带动农户3.41万户。年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年利润总额近4亿元,年利税超过3 000万元(根据2011年天津市农委转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的通知》所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调查表,收集全市各区县统计资料汇总数据)。蓟县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3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西青区水高庄园、津南区松江乡村俱乐部和塘沽诺恩渔业生态园被评为全国10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静海县西双塘村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10个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之一。

1 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划分

天津10个有农业区县根据各自不同的区域位置、资源类型以及现有休闲农业景区类型和分布情况,大致可分为4种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区域,分别为:环城休闲农业区、滨海休闲农业区、远郊休闲农业区和蓟县休闲农业区。

1.1 环城休闲农业区

包括东丽、西青、津南、北辰4区。该区在地理位置上紧紧围绕中心市区,交通路网发达,由最边缘地带到市中心的距离均不超过35 km,行车时间不超过1 h,对于吸引市区游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农业规模相对较小,第一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为1%~2%[2]。但农业产业类型多样,特色明显,已形成以花卉、观赏鱼、淡水鱼、果品、特色蔬菜以及农产品物流配送和农业休闲观光等为主导产业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

环城四区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以天嘉湖、东丽湖、鸭淀水库、永金水库等为主的生态水域资源,以小站练兵、崇文尚武、天穆清真、杨柳青年画、葛沽宝辇等为主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以众多农业园区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目前,该区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38个,类型以现代农业园区、休闲度假庄园和花卉交易市场为主,突出农业的科技展示、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应进一步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依托花卉、观赏鱼、小站稻、特色蔬菜和优质果品的产品资源,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展示、市民农事参与、休闲度假娱乐和乡村民俗文化等休闲农业模式,形成以采摘体验、休闲垂钓、花卉观赏、科普教育、文化创意、市民农园和休闲庄园为主的休闲农业体系。

1.2 滨海休闲农业区

包括滨海新区塘沽、汉沽、大港3个区域,其核心区是与天津市中心城区并列的城市发展核心。该区地处东部沿海,战略地位显要,交通路网发达,最远端距离天津市中心约75 km,行车时间不足2 h。该区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已占天津市GDP的55.2%,引领天津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该区农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16%[2],但农业资源特色鲜明,特别是海域滩涂资源丰富,为发展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该区已形成以海水养殖、耐盐碱植物、葡萄、冬枣、蔬菜、食用菌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等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农业体系。

滨海新区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以海水养殖池塘、浅海滩涂、北大港水库、北塘水库等为主的生态水域资源,以妈祖文化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以冬枣、葡萄、食用菌、蔬菜、海珍品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目前,该区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14个,类型以农业科技园区、休闲渔业园区、渔家乐型特色村为主,突出农业的科技展示、休闲观光和生态保护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将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特殊的海洋资源条件、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条件以及良好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展示、生态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娱乐(渔家乐)等休闲农业模式,形成以海上垂钓、渔家餐饮、采摘观光、创意展示、科技示范为主的休闲农业体系。

1.3 远郊休闲农业区

包括静海、武清、宝坻、宁河两区两县。该区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天津、北京与河北省的交界处,虽距天津市中心距离相对较远,但对北京和河北等地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该区目前已构建起完善的交通路网体系,距天津市中心最远约95 km,行车时间约2 h;最西部距北京市中心仅45 km,最东部距唐山市中心仅23 km,1 h车程即可抵达,对于吸引周边区域游客具有天然优势。该区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丰富多样,规模相对较大,第一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约占9%~12%[2],是天津地区大宗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和供应基地,已形成以水稻、林木、果品、蔬菜、食用菌、特色粮食作物、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等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体系。

该区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以七里海、大黄堡、团泊洼为主的生态湿地资源,以港北森林公园、静海林海、青龙湾固沙林、青南万亩生态林等为主的生态林地资源,以宁河天尊阁、《红旗谱》影视基地、宝坻玉佛宫、秦城遗址等为主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以津沽小站米、七里海河蟹、田水铺萝卜、金丝小枣、宝坻三辣、黄庄洼稻米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目前,该区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39个,类型以特色旅游村、现代农业园区和温泉度假庄园为主,突出农业的产品供给、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应进一步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和农村传统文化优势,依托湿地、林地、农田、地热等特殊资源,重点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乡村民俗文化和农家生活体验等休闲农业模式,形成以农事参与、生态观光、文化传承、农情体验为主的休闲农业体系。

1.4 蓟县休闲农业区

蓟县地处天津市最北部,是天津唯一的有山地的区县,南距天津市区110 km,西距北京65 km,东距唐山80 km,津蓟、蓟平高速以及即将启动的京秦、塘承高速使蓟县融入了京津冀1小时经济圈。蓟县有山有水,有平原有洼地,土地总面积的2/3为山区和库区,土壤肥沃,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气候宜人,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县和全国首家绿色食品示范区。同时,蓟县境内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现已形成盘山风景、黄崖关长城,翠屏湖度假、县城古文物、中上元古界标准地层剖面和八仙山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等六大旅游景区,积极打造特色中等旅游城市,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蓟县已被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3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其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六大旅游景区以及丰富的山野资源和特色农产品。目前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128个,类型以农家乐为主,还包括民俗村、生态庄园和现代农业园区,其中农家乐、民俗村和生态农庄分布在北部山区和库区,现代农业园区多集中在南部平原地区,突出农业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休闲观光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应以休闲农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努力提升水平和档次,以农家生活体验和生态旅游观光为主要发展模式,深挖文化内涵,完善公共设施,着力提升品质,推进“一家一户”式农家院旅游向全景式乡村旅游转变,形成“一村一品,一域一俗”的发展格局,开发主题农庄、乡村俱乐部、乡村营地、企业会所等休闲产品,撬动高端客源市场。

2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机遇与前景展望

随着天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逐步转变,休闲农业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3]。主要有: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为休闲农业发展搭建了平台;实施“三区”联动协调发展等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为休闲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建设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定位为休闲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为休闲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休闲农业已成为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此同时,天津休闲农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层次和水平,“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发展将力求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2.1 由资源低效利用向资源整合和要素聚集转变

休闲农业发展初期通常以对资源的消耗和低效利用为特征,由农户自发形成的以特色农产品、农家餐饮、农家住宿等为主要形式,对特色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经营理念缺乏[4]。“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应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和初级利用,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休闲农业基地等途径,将多种农业资源高度集中、统一规划、深度开发,通过挖掘农产品和资源与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文化创意、科普教育、体验参与等休闲娱乐活动的内在关联,提升原有资源的附加值,从而在资源整合、要素聚集、价值提升等方面实现突破。

2.2 由初级休闲产品结构向发展创意产品体系转变

休闲农业发展初期常常存在初级休闲产品所占比重较高、产品开发同质化严重、产品布局单体化明显、产品标准体系不完整等问题,休闲活动主要局限在“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等几个方面。“十二五”期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休闲度假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休闲农业的产品结构也必须进行调整与升级,深度挖掘景区所属地区的文化内涵,将创意的内容加入到休闲农业产品开发中,培育参与性、休闲性、体验性和学习性强的休闲项目,并通过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休闲农业产品体系[5]。

2.3 由分散化小规模经营向产业化、组织化经营转变

休闲农业发展初期多以农户自发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类型单一,重复建设情况严重,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都较低,影响了产业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6]。“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的发展将更多的依靠产业化龙头组织,通过龙头组织的带动,将农户与市场紧密联系。在具体建设中,应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特点,探索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企业集团型、龙头景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休闲农业企业,鼓励农户成立休闲农业合作社,积极扩大经营规模,从而打造休闲农业产业集群。

2.4 由单一功能开发向产业功能体系建设转变

休闲农业景点或项目在发展初期往往集中于开发某一单一功能,如餐饮住宿型、果蔬采摘型、风景游览型等,休闲活动内容单一,与其他产业的横向联系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使游客失去新鲜感,从而影响产业的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也应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与地区二、三产业紧密结合,通过建设要素聚集和产业聚集的休闲农业园区和基地等形式,拓展休闲农业在特色产品供给、生态资源保护、民俗文化传承、康体养生医疗、度假接待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功能,从而形成完善的由一产延伸至三产的产业功能体系。

2.5 由面向天津市民向打造环渤海旅游目的地转变

天津休闲农业目前主要服务于天津市区居民和极少数北京、河北省地区市民,市场潜力还未被完全开发。天津地处环渤海地区核心位置,与北京和河北省接壤,城市定位于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随着其外向度的不断提升,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也应发生改变。“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天津便捷的交通路网优势,以打造环渤海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将休闲农业融入天津旅游业整体发展中去,通过与北京、河北等地的错位发展,以独特的海洋资源和民俗文化吸引周边地区游客;以高端的服务和富有民族品味的产品吸引国际游客,从而打造天津外向型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旅游局, 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wenku.baidu.com/view/3d80b6bc960590c69ec376.ab.html.

[2] 天津市统计局. 天津统计年鉴2011[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3] 贾凤伶, 李瑾, 黄学群. 天津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 2011(5):93-97.

[4] 俞史正. 休闲农业的功能及发展前景[J]. 青海农林科技, 2001(4):37-38.

第2篇:休闲农业发展前景范文

一、重庆市休闲观光农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区位条件。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多为山地和丘陵,土地类型多样;重庆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多种动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生物资源非常丰富。2006-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由31%提高到37%,并顺利建成了58个自然保护区,其总面积约占全市的10.8%。富饶的自然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此外,重庆与川、湘、鄂、贵、陕五个省份交界,交通运输非常便利,并且汇集水、陆、空交通资源于一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

2、发达的旅游业。重庆共有自然、人文景点300余处,4A级以上的有47个,自然景色集山、水、林、泉、瀑、峡、洞于一体,文化景观熔三峡文化、巴渝文化、陪都文化等多种文化于一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据一项统计数据显示,重庆市2013年共接待过夜游客6388.13万人次,同比增长高达5.86%;接待入境游客223.63万人次,旅游创汇收入高达11.78亿美元。

(二)劣势分析

1、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匮乏。休闲观光农业主要依靠当地村民进行投资和管理,但由于农村地区长期教育水平落后,思想较为封闭,导致该产业的管理和服务人员素质偏低,经营和发展目光短浅;此外,由于该产业处于发展期,各大中专院校对该产业关注度不高,专业人才培养严重不足,导致该行业的高端人才急缺,技术支撑相对薄弱;从而对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2、模式同质化,缺乏特色。重庆目前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大同小异,主要模式集中在“住农家院,吃农家饭,看农家生活”。同质化使得经营户不仅很难培养自身客户的忠诚度,而且容易形成恶性竞争,不利于休闲农业观光的健康发展。例如:北碚区缙云山上的“农家乐”将近上百家,但娱乐方式单调,缺乏新意;像“美丽乡村嘉年华”这样能够提供垂钓、花卉观赏等集休闲度假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旅游点少之又少。

(三)机会分析

1、“假日经济”带来发展机遇。国家推出“黄金周”等各种法定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旅游提供了时间保障。据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市民周末以及黄金周更愿意到郊区去游玩。可见,城市居民渴望在节假日等闲暇时间能够回归大自然,呼吸乡土气息,释放学习、工作上的压力,并且能够亲自购买新鲜的农产品。因此,未来强劲的市场需求将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2、政策扶持和区域经济的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可以通过整合农村资源,满足人们对亲近大自然的需求;同时可以达到关注“三农”、协调“三产”、发展“三生”农业的效果,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它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也是政府大力扶持的项目。此外,随着“成渝经济区”以及“西三角经济区”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把重庆塑造成中西部地区的一个旅游集散中心。

(四)威胁分析

一方面,有些景点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超负荷接待游客,同时部分游客存在破坏环境等不文明的行为;外来游客的素质和观念会影响到当地的淳朴民风,同时由于休闲观光农业的商业性质,也可能使原本纯朴善良的居民失去原生的品格;这些都影响着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重庆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还受到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威胁,其中来自四川的影响应该是最明显的。因为四川无论是在地理、气候还是自然环境方面都和重庆非常类似, 这对重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构成的威胁不容小觑。

二、重庆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建议

(一)加大扶持和宣传力度,打造自有品牌。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制定优惠政策,有效利用现有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推动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例如,政府可以通过降低对休闲观光农业的相关税收,鼓励经营者开发特色产品。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当地特有的历史以及乡土文化的内在本质,依靠西南大学等科研单位对特定产品进行针对性的包装,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档次水平,同时利用互联网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这些特色产品的知名度。

第3篇:休闲农业发展前景范文

【论文摘要】都市农业是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通过都市农业的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互促。本文通过对郑州市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分析,提出郑州市发展都市农业的重要意义,从战略的角度给出发展郑州市都市农业的若干对策。

都市农业是当城市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时,地处都市的间隙地带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城市,以城市生态保护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出口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化农业为标志,实现农业产业化,通过规模经营满足都市的市场需求,建立集生产、服务、休闲、消费、观赏为一体的,经济、社会、生态、辐射、示范等多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模式。

都市农业是一个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通过都市农业的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互促,从而推动成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产业链延长,促进农业向第三产业的渗透,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对农业现代化、城市健康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近来,中原城市群的崛起,为促进郑州市快速发展,缩小城乡的差距,实现城乡产业全面融合成为郑州市重要的战略思路。

一、郑州市区位优势分析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地处于中华腹地,九州之中,十省通衢。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总面积7446.2km2,市区面积1010.3km2,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282km2。郑州市总人口724.3万,其中城镇人口436.3万,是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地理过渡带,有“雄峙中枢,控御险要”之称。郑州市处于从东向西区梯级发展的过渡带,各类物资资源、技术、信息再转移的位置非常明显;郑州市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境内大小河流35条,分属于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其中流经郑州段的黄河150.4公里。在郑州这里南北方的品种均可引种,农业发展条件良好。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作用。据统计,郑州市已拥有300多家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12家大型粮食、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180亿元左右,发展都市农业的市场优势明显。

二、郑州市资源优势分析

郑州市矿藏资源丰富,其中煤炭分布较广,耐火粘土品种齐全,铝土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30%,天然油石矿质优良,是全国最大的油石基地之一。郑州市还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许多有名的土特产品,譬如:新郑的大枣、黄河鲤鱼、中牟的西瓜和大蒜、广武的石榴、荥阳的柿饼等等,这些有名的特产为郑州开发特色都市农业项目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郑州市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力资源丰富,拥有雄厚的农业科技力量和综合的科技优势,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持。都市农业是一个复合性的功能系统,围绕着休闲娱乐、生态宜居、体验参与的特征,将郑州市进行规划建设。譬如:优质粮食生产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经济林果带。

三、将区位和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对策分析

1.打造都市农业观光园区和绿色生态农业产品园区

都市农业把农业与旅游观光与休闲娱乐融为一体,用旅游的理念来包装和提升农业,变农业园区为旅游景区,为市民提供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空间,同时注意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突出农业观光园区的绿色、朴实的乡土气息。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购农家物”为主要内容的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通过发展都市农业,改善都市及郊区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融合、城乡一体的城市景观。新郑奥星实业总公司,就是充分利用新郑大枣的资源优势,将一年产值不足200万元的企业,发展成一个综合性的企业,公司目前集红枣产品加工、科技示范种植为一体,年产值达1.36亿元,有效的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2.加快郑州市主导产业的发展

发挥郑州市的区域优势,调整整个区域的布局,突出发展都市农业的主导产业。优先发展郑州的农业商贸物流业、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绿色蔬菜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水产养殖业、奶产业、林果业、以及种子种苗业。实现农业结构向区域战略性的调整,培植农产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通过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构筑大市场和大流通,从而提高郑州市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以及市场占有率。

3.整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要想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都市农业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郑州市可以通过加强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一批有文化、会管理、懂经营的新型农民,以便使其更好地满足都市农业发展的需要。

4.增加发展都市农业的科技投入

都市农业是高科技农业,发展都市农业需要加大与各大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来开发都市农业资源,研究并引进都市农业所需的设备技术和新品种,用科技作为农业技术产业的孵化器,这种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加强都市农业发展的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训,都市农业的发展为高新技术提供发展平台,并且可以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示范和推广,加快都市农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

5.增加发展都市农业的多元化投资体制

都市农业是一种高产出,并且高投入的产业,要快速发展都市农业,就必须制定相关的都市农业扶持政策,逐步提高财政资金、借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比重。然而仅依赖政府的投入对于都市农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够的,应该优化都市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结构,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坚持以政府的投入为导向,以社会投入为主体。政府的财政资金重点扶持现代农业的示范园,观光、生态农业示范园和创汇农业基地的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开发能产生生态效益或者社会公益性效益的项目。

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多样化的社会资金都参与到都市农业开发与建设上来,大力鼓励个人投资都市农业发展。扩大城市对外开放的力度,通过股份制、设立基金等吸引外商独资或合资参与到都市农业的发展建设,用都市农业的特色经济发展来吸引外国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实现投资的多元化。同时,像参与合作的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也可以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对都市农业投入建设,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以高科技来武装农业,形成都市农业的科技配套工程,整体加快都市农业的建设水平和速度。

参考文献:

[1]中原楼市网.把摸郑州城市发展脉络[J/OL].2007.

第4篇:休闲农业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 唐山; 发展思路; 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175-001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充分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来服务城市游客的新型休闲模式。

一、唐山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唐山市各级政府正逐步探索将唐山的优势资源与农业活动相结合,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努力实现河北省休闲农业的行业领先水平。目前,在唐山市周边县区,一些以休闲旅游和度假为卖点的旅游区已初步具备休闲农业的雏形,如南部沿海地区以乐亭县为主,在京唐港开发了浅水湾、翔云湾海滨旅游区,在大清河开发了“三岛”旅游区,各具特色,集海上观光、垂钓娱乐、消夏避暑、品尝海鲜于一体。北部山区的迁西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潘、大”水库的渔业资源,积极发展休闲渔业,以游览、垂钓、餐饮为主,发展各种游艇、快艇、休闲渔船150多艘,每年接纳游客10多万人,收入2000多万元。其次,市区内各类观光农业类企业不断兴起,达到558家,其中规模农庄27家,2012年共接待游客320万人次,产业收入达到2.8亿元,实现利税近亿元,为农民增收1.3亿元。

二、唐山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唐山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其发展前景可观,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发展布局不尽合理,缺乏规模优势;2.档次较低,设施简陋、服务水平较低,缺乏吸引消费者的亮点;3.管理经营素质偏低;4.休闲活动缺乏文化内涵,形式相对单一;5.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分工不明确;6.科技含量不高,创新力度不够;7.休闲农业与城市休闲存在断层,缺乏客源和价值链的有效流动;8.跨区域合作不充分,外部资源利用不够。

三、唐山休闲农业发展思路及途径

(一)从政府管理角度

1.统一发展规划,促进协调发展。针对唐山市休闲农业大部分还只限于浅层次开发,规模小、档次低、经营粗放、文化内涵弱化等薄弱环节,制定和完善城乡统筹的整体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有序推进,使唐山市休闲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多极化、特色化的发展模式迈进。

2.全面实施带薪休假制度,在不改变法定节假日数量的前提下,对固定节假日的休假时间进行制度创新。

3.加大扶植力度,适当在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引导,鼓励投资,使其尽快形成规模经济,实现产业化。

4.完善监督体制,制定相关行业准则,加强市场监管,保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5.将休闲农业打造成低碳经济示范产业,着力建设好旅游观光带和休闲观光园区建设,尤其要下力搞好休闲农场建设,力争每个县市区要打造多个旅游休闲农区,为丰富休闲农业市场提供强力支撑。

(二)从行业发展角度

1.加强区域联合,打造优势品牌。一个休闲产业的资源价值的高低除了本身的资源特色外,还取决于它能否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形成点线面统一的联合区域,把大多数分散的相邻农场联系起来形成一条休闲农业产业带,使游客能享受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景观。

2.完善社会条件支持系统的配套工作。休闲农业是一个相互配套、相互融合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方面的快速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整个社会系统的支持配合,为其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加强人才培养,强化休闲农业人才支撑。建立有唐山特色的旅游休闲农业职业培养体系,鼓励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开办相关专业,或增设关于休闲农业的实用化课程,重点招收本地农村高中毕业生,并研究制定毕业生回乡从事休闲农业开发的扶持政策。

对全市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从休闲农业企业的角度

1.做好个和特色产品、休闲产品开发工作。一是不同消费时段的产品开发;二是不同消费档次的产品开发;三是不同消费内容的产品开发。如开发与休闲相关的以家庭度假、保健减压、科技教育、历史文化等不同主题的休闲服务产品系列。

唐山旅游资源很丰富,不仅拥有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还拥有深厚的五千年历史文化这个最富吸引力的卖点,因此要注重借助自然与文化的融合,在发展自然景观资源旅游的同时,挖掘其应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2.努力提高休闲农业服务及产品的知名度与口碑。宣传卖点是休闲农业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关键性环节之一,可根据需要设置公共关系部门或广告部门,配备业务熟练精明强干的人员从事宣传工作。利用如报纸、电视和网络等传统和现代的新闻媒体,结合事件,策划特色节庆,举办主题活动等。

3.营造轻松舒适的生活氛围,打造现代休闲消费理念。

4.创新多形式的活动载体,打造丰富多彩的服务项目。结合市民不同层次的精神享受需要,先吸引本地人走出来参与。可在城郊区域推出假日农夫、市民小菜果园等形式,租给城里人耕种;让消费者体验原始的水车老牛、石磨石碾、种瓜点豆,或传统的豆腐、香油、食品加工小作坊等实际操作。

第5篇:休闲农业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解放思想;扶持政策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10-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既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也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紧张、繁忙、呆板、单调的城市生活,使人们越来越向往大自然;到市郊去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活络活络筋骨,品偿无公害的农家美味佳肴,是件人生美事。这为城郊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提供了机遇,打下了基础。这对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及广泛的影响。

1 临洮县发展休闲农业的区位优势及发展现状

洮河纵贯临洮县全境,临洮也因此得名。洮河两岸全年平均气温在7℃左右,非常适宜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临洮县交通便利,是省内南下北上的必经之路,兰临高速公路开通后,临洮更成为兰州的“后花园”、“卫星城”。

临洮县立足区域特色定位,充分发挥靠近兰州的交通区位优势和洮河贯穿全境的自然条件优势,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创新,大胆探索,创意农业成效显著。

临洮县文化积淀深厚,素有“中国彩陶之乡”、“中国花卉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该县水资源丰富,花卉、水产养殖十分发达,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发展“农家乐”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该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致力打造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风情以及特色农业生产为一体的精品旅游景观,吸引了本地城区群众及周边市县的游客,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临洮是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大县,该县坚持把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作为推动临洮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来抓,把文化资源与休闲度假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统一包装策划,挖掘整合资源,组装配套开发,着力打造以辛店文化、秦长城起首、老子文化苑、岳麓山森林公园为主的洮河以东旅游线,以蝉湖、马家窑文化遗址、寺洼文化遗址、南屏山为主的洮河以西旅游线。县上在成功举办老子文化国际论坛、首届公祭老子典礼等活动的同时,切实加大民俗民间文化艺人培养力度,着力挖掘傩舞、花儿等重点民俗民间文化遗产;加大岳麓山、南屏山等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洮河风情线建设,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乡村游等,做响“临洮农家乐”休闲度假品牌,吸引兰州为主的更多游客来临洮旅游。

临洮花卉栽培历史悠久,素有“陇上花园”的美称。现有新兴花卉园、美兰花卉园、临洮苗圃等集花卉种植、培育、加工为一体的万亩花卉基地,园区集花卉观光、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为“临洮县花卉高科技园区”。

2 临洮发展休闲农业的建议

2.1 对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

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也是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更快地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是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2 将休闲农业和旅游景点紧密结合

临洮县建立示范基地、特色园区将其变为当地的旅游景点,真正实现了将休闲农业与绿色经济、民族文化和旅游景点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特点,打造品牌效应,利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展现其蕴藏的文化资源,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生产在整体形成和谐与统一。

2.3 加大科技含量,提高休闲农业的品味与档次

要认真分析市场需求,解剖消费心理,提高产品品味,体现区域特色;积极引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栽培方式,种植名花异卉,特色果蔬,养殖珍稀动物,满足猎奇心理,增加观赏性,临洮农校要根据自身的优特点,主动参与休闲农业的开发,促进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

2.4 发展休闲农业,要解放思想

改变对农业的传统认识,借鉴外地先进的经验,组织、带动和发挥农户的作用,同时要树立创新的意识和理念,从本地本区域出发,积极谋划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

2.5 增加休闲农业中文化含量,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将农业优势与旅游资源、人文资源紧密结合,让游客“入乡随俗”,了解农村生活方式、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真正地领略到本地的农业文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旅游观光农业。

2.6 积极制订扶持政策

第6篇:休闲农业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K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2-0058-02

休闲农业指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和经营、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经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功能,为游客提供观光、度假、体验、推广、示范、娱乐、健身等,以增进城市居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提高农民收益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休闲农业为传统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优化农业结构、整合农业资源、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供契机,是直接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发展休闲农业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科学保证

(一)休闲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民收入创造新的增长点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占比例较小,休闲农业的发展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供了有利契机。休闲农业把农业本身具有但未被重视的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等进行包装,把农业生产过程、农村民俗文化、农民生活状态进行加工,形成一种全新的旅游产品进行营销,拓展了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为农民的增收创造了新的增长点。同时,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也带动了餐饮服务、宾馆住宿、农副产品销售、文化传播、道路交通、水电通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二)休闲农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部分劳动力长期处于隐形失业状态,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发展休闲农业为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有效途径。休闲农业是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综合性产业,需要“一条龙”的配套设施,除直接促进农业发展外,还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商场、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服务人员。因此,休闲农业能带动农村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三)休闲农业扩大了农业生产的经营范围,减少了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附加值

休闲农业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农民可把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减少了传统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解决了部分农产品中间销售环节过多的问题。同时,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利用,使农民可以通过对旅游者提供购物、品尝、观赏、体验、娱乐等服务获得合理报酬,增加经济收入。这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而且把农业潜在的生态、文化、教育等变成无形产品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收入,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附加值,使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变为现实。

二、陕西省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一)市民农园

市民农园是经营者利用都市地区及其近郊的农地划分成若干小块供市民承租耕种,以自给为目的,且可让市民享受农耕乐趣,体验田园生活,是一种农耕体验型的休闲农业模式。市民农园适合在城市郊区发展,要求水源充足、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一般车程在30分钟内最为理想。市民农园可由村委会组织开发,也可由村成立的集体企业组织经营。村民们把一部分剩余土地存到农园,由经营者租用。同时,村民还可以到农园打工,赚取一定的工资收入。市民农园面对的是城市中对农耕、土地有感情的“城市农民”,他们可以在自己承租的土地上种菜、施肥、浇水,进行田间管理,用自己收获的农产品参加各种展评活动。同时,经营公司还可给租种亩数较大的市民提供休息娱乐的房屋,以供前来耕作的“城市农民”休息。经营公司还需提供托管服务,由前来打工的农民代为管理,以解决承租者太忙而使土地荒芜的后顾之忧。

(二)科技教育农园

科技教育农园指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将高科技手段与农业结合发展,利用农业环境与资源,让游客参与农业、了解农产品生产过程、体验农村生活,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加农业知识的平台,是一种兼具农业休闲和教育学习的休闲农业模式。具体来说,有两种发展类型:一是农业技术科普农园,即以科研设施为景点,以农业高新技术为教材,向游客普及教育农业科技,形成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和科研教育为一体的科普农业园区;二是少儿农业教育园区,即利用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生产过程、农业高新技术等,让中小学生参与农事活动,接受农业技术知识教育。

(三)民俗风情休闲农园

因为陕西是中国5000年文化的发源地,三秦大地处处可见民俗文化,如剪纸、木版年画、秦腔、皮影戏、各种面点、泥塑等。因此,可开发以下项目:其一,美食节。以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为主的特色美食节,突出三大区域本身的美食特点,吸引游客前来品尝。其二,各种农业节庆活动。结合时令水果的成熟期,举办农业节,比如草莓节、猕猴桃节等。其三,民间技艺工作室。如陕北剪纸、户县农民画、凤翔木年画和泥塑、马勺脸谱等,许多市民都对此感兴趣,并渴望参与其中,亲自体验。可在相关农村建立相关工作室,由专门老师指导,吸引游客动手制作,感受其中的乐趣。

三、陕西省休闲农业发展措施

(一)科学谋划,突出特色

一要以农为本,把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进行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分析调查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和周围环境,制定发展方向和目标。二要规模经营,集中解决园区水、电、路、交通、医疗、治安、消防等问题,减少投资成本,使休闲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紧密联系。三要完善旅游功能,景观上,精心装饰装修;项目上,坚持休闲观光与参与体验相结合;内涵上,加大休闲农业文化内涵的挖掘整合。四要因地制宜,突出主导,提高专业水准,做活、做深、做精。五要创建品牌,以科技为手段,巧妙运用文化等创意元素,逐步向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提升休闲农业产品的附加值。

(二)统筹发展,保护生态

其一,调整结构。顺应健康养生,引导有机蔬菜、优质畜禽、高档水产、花卉苗木等,让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事活动、采购菜品。其二,延伸产业。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休闲食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其三,拓展功能。发展休闲旅游度假、温泉保健、商贸流通、餐饮住宿等,满足休闲时尚化、多样需求化。其四,培育支柱。既要发展特色种养,也要发展特色休闲产品加工,推进特色资源加工转化增值。

(三)政策扶持,完善基础与设施

一要制定政策,起草和促成休闲农业地方规划、财政投入、土地流转、税收优惠等,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建设;二要出台规划,组织专家权衡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现状、发展前景,制定规划;三要招商引资,举办合作论坛暨招商引资洽谈会、农产品加工成果展示暨引资引智合作洽谈会等,引进外资;四要创新机制,建立以土地入股分红、农庄租赁土地、签订种养殖合同等利益联结的机制,既解决农民就近就业,又促进休闲农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

(四)加强管理,扩大培训

其一,规范管理。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发挥旅游、农业、文化、工商、交通等政府部门职能作用。其二,强化经营。既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也加强从业人员和基地农民培训,重点培育一批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休闲农业本土人才;同时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其三,创新管理。引进先进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内容,创新管理手段,逐步淡化家族制,构建现代新型产业制度。其四,加大培训层面。侧重服务技能、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重点是传授景观生态学、休闲旅游经济学、休闲农业概论、休闲市场预测与生态学等。

(五)强化宣传,优化服务

其一,成立协会。由休闲农业法人代表、省内外专家、大专院校教授组成休闲农业协会,规范标准,开展星级评定,打造知名品牌。其二,建立网站。及时项目信息,提供经营指导和信息服务。其三,培育中介机构。提供规划、策划、营销、管理、咨询服务。其四,与旅游业有机结合。重视休闲农业形象策划与包装,并与周边景点、景区结合,开展促销,扩大旅游市场,吸引更多游客。其五,创新营销。建立客户联系、反馈机制,研究市场消费走势,分析消费心理,改进和调整服务项目,满足游客新型消费。

[参考文献]

[1]张晓山等.农民增收问题的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余小琳.循环经济视角下的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8,(6).

[3]王亚芝,文化等.北京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农业新技术,2004,(4).

[4]谢莉.湖南观光休闲农业开发模式探析[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

[5]李勇.加快福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福州经济,2008,(2).

[6]王莹.简议休闲农业的产业升级[N].光明日报,2009-6-30.

第7篇:休闲农业发展前景范文

一、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态势

从2007年省政府召开休闲农业现场会以来,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各地相继出台扶持政策、强化要素保障,休闲观光农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效益日益扩大。

(一)发展迅速,数量效益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6月,全省各类休闲观光农业点(含部分农家乐、民俗村)达5461家,同比增长8%;带动农户数31.7万户,同比增长8.1%;营业收入83.2亿元,同比增长24.3%,远远高于GDP增速,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休闲观光农业不仅促进了旅游业发展,而且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加快了城乡统筹的建设进程。

(二)种类繁多,经营形态多样

浙江省农业历史积淀深厚,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适应休闲农业经营形态多样化。休闲观光农业形态主要有依托现代农业园区的农业观光型;有利用果园、鱼塘、水面提供农作、垂钓、烧烤等乡村休闲型;有利用乡村优美自然环境提供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避暑养生、郊野旅游的自然生态型;有“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为主题的农家度假型;有利用乡村特有的传统工艺、文物古迹、民间文艺和农耕文化的民俗风情型等,满足了不同阶层、不同人群休闲旅游观光需要。

(三)产业互动,成效日趋凸现

休闲农业作为连接城市与农村的纽带,极大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是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2013年上半年,全省休闲农业接待4864.8万人次,旅游观光总收入83.2亿元。二是拓宽了农副产品销售渠道。许多休闲农庄在特色果园内或附近而建,直接带动了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2013年上半年,全省休闲农业企业农副产品销售收入33.4亿元,利润总额约14亿元,分别占营业收入总额的40%、16.8%,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三是促进了农民就近就业。2013年上半年全省休闲农业从业人数9.6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7.8万人,占81%。宁波北仑现代农业园区内20多家企业共吸纳就业人数805人,其中多数为本地员工。农业户口从业人员人均年工资收入达3.5万元,高出2012年宁波农民人均纯收入50%以上。四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的发展吸引了城市资本、工商资本投资农业资源开发,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调整和新农村建设。据统计,2011年浙商投资休闲观光农业17.1亿元,占浙商投入农业总额的18.9%。

(四)条件优越,发展前景广阔

浙江省具有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旅游资源丰富。全省有1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量居全国前列。浙东有水乡佛国,浙西有名山名水,浙南有奇山秀水,浙北有丝乡古镇,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通达条件较好。交通发达,通信便捷,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650多公里。三是消费能力增强。2012年浙江省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5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2%、8.8%。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消费观念的转变,更加注重健康、娱乐方面的消费,休闲农庄成为亲近自然、放松自我的好去处。

二、主要做法

(一)注重依托产业,提升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内涵

按照“发展一产、带动三产”的思路,紧紧围绕培育农业主导产业来发展休闲农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结合特色优势产业强县强镇、“一村一品”等现有农业产业基础,培育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节庆、园区、产品、线路等。安吉溪龙白茶休闲观光园注重串点连线成面,建成白茶主题公园和白茶文化广场,成为产业特色鲜明、茶文化氛围浓厚的白茶村。仙居县依托8万亩油菜田,做足农业与旅游结合文章,连续举办六届油菜花节,每年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亿多元,是种植油菜收入的20多倍。

(二)注重政策引导,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发展

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在2007年、2011年两次出台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意见。各地结合产业实际,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意见,完善休闲农业发展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投入。省、市、县三级财政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安排农家乐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将“农家乐”休闲旅游村庄列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计划。二是扩大信贷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并相继推出小额信贷、创业贷款等农家乐信贷产品。三是强化引导服务。对规划选址等实行全程服务,将经营业主纳入“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将省级农家乐特色村列入交通指示牌标注内容,逐步开通农家乐专线车。四是实行优惠政策。对符合政府会议要求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列入培训会议政府采购范畴。2013年,杭州市有43家休闲观光农业区点被纳入省政府的会议培训定点单位。

(三)注重机制创新,不断提高休闲农业的创新能力

一是创新完善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股权转让、冠名权出让、经营权拍卖等方式,广泛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着力引导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到2012年底,全省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累计投入138.6亿元,其中业主自筹资金122.7亿元,占88.5%。二是创新休闲农业用地机制。在稳定、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有效方式,促进各类分散闲置土地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集中,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三是创新发展模式。建立以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以政府为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的经营模式,壮大休闲农业产业规模。兰溪市休闲观光农业杨梅示范园由10家杨梅专业合作社和1家农业企业参与建设,带动农户1700户,辐射面积约18000亩。仙居县桐桥杨梅观光园通过“基地+市场+农户”形式,带动周边121户农户投资种植杨梅1000多亩。四是创新协作机制。各级农业部门主动与旅游部门协调配合,积极争取发改、财政、交通、建设、工商等部门支持,实现休闲农业与新民居建设、沼气改造、农村清洁示范建设等工程的有效衔接,整合资源优势,共同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四)注重示范创建,推动休闲观光农业整体全面发展

近年来,浙江省农业厅联合省旅游局开展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县、示范点创建工作,提升了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水平。2012年,根据农业部部署,开展了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推荐工作,努力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示范县、示范点,不断树立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形象。目前,已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示范点15个。同时,组织开展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全国十佳农庄、全国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等评选工作,已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企业三星级30家、四星级24家、五星级17家。通过示范创建与星级评定活动,以点带面,示范带动了全省面上的健康发展。

(五)注重宣传推介,提高休闲农业知名度

各级农业部门不断创新宣传推介思路,通过在活动载体上搞创意、想点子,使休闲农业活动不断焕发新活力。一是广泛利用新闻媒体进行推介。利用互联网、报刊、电视、广播等多种新闻媒体,开发市场资源,挖掘和激发游客的消费潜力和兴趣。2011年,浙江省农业厅组织开展的媒体记者“休闲农业千里行”专题采访报道活动,当年吸引了2000多万人次对休闲农业的关注。二是借助特色产业节庆活动进行推介。全省每年举办各种特色农业节庆活动150多场次,利用节庆活动,带动吃、住、游、玩、娱、购等全方位联动,扩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三是借助与旅行社的合作进行推介。2013年,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行业协会与省旅行社协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构筑旅行社和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对接机制。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休闲观光农业园积极与旅行社衔接,开辟休闲线路,制定一系列鼓励旅行社参与休闲推介的奖励政策,提高旅行社宣传推广的积极性。如嘉兴金龙门生态休闲园2013年上半年与旅行社新签合作协议70余份,接待旅行社组团120余个,接待游客近27万余人次,旅游观光总收入达1400万元左右。四是借助省市专项活动进行推介。浙江省农业厅每年精心策划大型活动,加大休闲农业宣传推介力度。近年来,推出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12条、优秀线路8条;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最具影响力十大农事节庆”评选活动;每年联合省旅游局举办大型休闲观光农业系列推介活动,有效引导更多游客走进美丽乡村,领略田园风光,打响浙江休闲观光农业品牌。

第8篇:休闲农业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 观光农业;现状;中长期规划;问题;对策;江苏新沂;丘陵山区

中图分类号 F592.7;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06-02

观光农业是一种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国家一项长期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政策,以其特有的魅力和综合配套能力,已广泛被农村广大农民所接受,理应在观光农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1]。新沂市丘陵山区总面积4.53万hm2,占全市总面积的28%。自1997年实施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共治理丘陵岗地5 333.33 hm2,占全市丘陵山区面积的11.7%,对改善山区经济面貌,提高丘陵山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同时也为发展丘陵山区观光农业夯实了基础。

新沂市依托现有的资源条件进行合理的定位和科学的规划,结合国家对山区的整体开发,努力打造生态牌、旅游牌。截至目前,这一规划和发展已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意义重大而深远。

1 新沂市丘陵山区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新沂市地处苏北平原,交通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京沪、连霍、宿新高速,249省道、徐连公路、京杭大运河等穿境而过。古马陵山脉贯穿南北绵延逾400 km,植被覆盖率达87%,有逾1.33万hm2的骆马湖水面,休闲农业资源丰富,发展观光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更好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好的效益,将潜在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促进农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更好地发展当地服务业,近几年来提出在做好“一山(马陵山)一水(骆马湖)一古镇(窑湾镇)”旅游开发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发展丘陵山区观光农业,取得了初步成效。

1.1 山区观光农业初具规模

近年来,新沂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和徐州市丘陵山区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按照高起点规划、大规模开发、强产业带动、多部门联动的原则,积极整合山区开发功能,有效加强丘陵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山区规模高效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显著提升了丘陵山区高效、旅游观光、生态农业水平。目前,通过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资金逾7 59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007万元,自筹资金4 195万元,吸引“三资”1 300万元以上。通过开发资金的投入,共开挖土方263万m3,修建拦水坝30座、揭盖井10座、蓄水池8座,新建各种规格桥、涵、闸488座,新铺砂石路45 km。栽植各类苗木逾300万株,其中,栽植果树苗逾130万株,栽植景观树170万株。同时,新沂市委、市政府又围绕马陵山4A级风景区新修了6 m宽的水泥路逾20 km,为丘陵山区旅游观光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目前,马陵山林场、棋盘镇、马陵山镇、唐店镇、新店镇项目区和马陵山4A级风景区连成一体,相互贯通。项目区内无公害桃、梨、板粟、黑莓、特色蔬菜等果蔬品种齐全,桃花、梨花盛开时节桃园、梨园自成一景,采收季节游人进园采果。5月初,香花、槐花飘香,游客络绎不绝,观光农业已初具规模。

1.2 观光农业特色明显

近年来,马陵山4A级风景区,在重点做好景区景观质量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提升景区整体旅游品位和内涵,先后投入逾5 000万元对景区进行开发和保护,使景区景观质量不断得到提升,景区游览品位不断增强,山水风光、休闲旅游更加突出。基本形成了“四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旅游、观光、休闲景区。据了解,随着马陵山国家级旅游区的创建成功,马陵山的知名度得到迅速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地观光客慕名而来。在旅游旺季日接待量突破1万人,带动了新沂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依托马陵山风景区的优势,紧靠风景区的丘陵山区观光农业采摘园也受到游客的青睐。目前以地方特色农产品为媒,由地方各级政府搭建平台的各类农业观光节庆活动不断涌现,如马陵山镇的梨花节、马陵山的民间特色小吃节、邵店镇的板粟节等。这些各具特色的庆典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参与,对于本地区的农产品推介,吸引各类资金合作开发,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3 特色农业大量涌现

新沂市农业综合开发经过多年支持山区观光农业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特征比较明显、生命力较强的特色农业。高流镇把花木产业作为重点培植的首要产业,初步形成了产销一体的花木产业链,建成花木科技示范园5个,花圃园20个;马陵山林场依托风景区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鲜果采摘园,林果业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态势[1],建成以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采摘园3个;踢球山林场依托开发资金的扶持做大做强干鲜果基地逾200 hm2,建成了无公害鲜桃采摘园2个,杂果采摘园1个。

2 新沂市观光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一是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新沂市坚持农业开发与旅游观光相结合,高标准高起点地科学统筹规划。多次聘请专家召开论证会,实地考察科学规划。二是多方并举、齐头并进,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东方花厅文化城由4个园区组成,分别是“马陵山金土地生态园”“花厅风情园”“东方影视城”“东方养生园”,总投资规模150亿元人民币。目前,投资6.5亿元的金土地生态园一期已竣工并投入运营。投资55亿元的花厅风情园正在建设中。窑湾古镇的建设和修缮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三是突出特色。已投入运营的金土地生态园是目前苏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生态园,集生态观光、餐饮、会展、住宿为一体,日接待游客近1 000人,吸纳和拉动相关就业2 200余人。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花厅风情园依托原花厅新文化遗址进行拓展和发掘,主要是革命主题教育、大型娱乐等旅游项目建设。

3 存在的问题

新沂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刚刚起步,其旅游产品的经营方式还不成熟,发展模式还不够丰富,仍存在不少问题。

3.1 规划起点低,定位不明

新沂市10余家休闲观光企业的旅游园,大部分都是投资者自行设计,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认证。由于对建设休闲观光园没有正确的定位,建园内容仅停留在特色时鲜水果、花卉种植、水产养殖、烧烤等上,缺少对全面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挖掘。

3.2 规模小,品位不高

全市缺少功能齐全、档次高、服务好的观光园区。因缺乏宣传,在社会上知名度小、影响小,从而导致游客数量少,经济效益有限。

3.3 特色不明显

新沂市观光园游玩项目比较单一,旅游项目大同小异,服务内容缺乏特色和风味,吸引力不强。

3.4 宏观管理无序,投入偏少

目前对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加上投资者自身缺乏发展规划能力,存在随意投资决策、盲目开发现象。政府除少量的项目资金扶持外,其余投入极少,对景区的发展、壮大影响力、推动力很小。

4 发展对策

4.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与科学规划相结合

以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为主线,以农业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及农村文化习俗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2]。结合实际,重点围绕以踢球山林场为中心,建成踢球山生态、旅游、采摘、观光旅游圈;以农业综合开发支持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为主,打造瓜菜精品观光农业区;以马陵山丘陵山区开发项目为平台,整合资源,积极创建国家级森林公园,着力打造观光农业精品线路,力争实现观光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拉动消费,促进城市与丘陵山区之间生产要素的互动,积极拓展丘陵山区开发功能,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3],提升马陵山旅游“山水”品牌。把马陵山打造成为集旅游、生态、观光、休闲和餐饮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园。

4.2 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

以丘陵山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为契机,有重点的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到有发展前景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上,同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强化农业招商引资的力度[4]。政府也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做大做强景区。

4.3 突出功能开发

农业综合开发支持观光农业发展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突出文化功能,展现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挖掘乡土风情的文化积淀;突出生态功能,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辅以园林绿化,结合发展特色农业、田园景观、生态保护区、植物园等;突出科教功能,突出“农”味科普教育,展示传统农业文化遗产,展现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突出载体功能,以现有的各类农事节庆、节会为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推动经济发展[5]。

5 结语

生态观光旅游是一个新兴产业,它的发展和壮大在新沂市的传统农业中走出了一条新路,“一山一湖一古镇”的发展思路和正确区位定位得到专家的肯定。新沂市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结合农业的开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目前成效显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发展势头和前景十分光明。

6 参考文献

[1] 王浩.农业观光园规划与经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98-104.

[2] 高旺盛.中国区域农业协调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88-96.

[3] 骆高远.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76-79.

第9篇:休闲农业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建议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呼兰区立足做大做强城郊型农业,积极发展以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一、呼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呼兰是哈尔滨市农村比重较大的区,辖3乡10镇4个街道办事处168个行政村,其中农业人口46.2万,有耕地213.7万亩、水域37万亩、草原21.3万亩、林地42万亩。2009年,全区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 6 778元。目前,呼兰区农业的种植结构逐步优化,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龙头企业迅速壮大。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农村体制机制实现了突破创新。

(一)农业种植结构逐步优化,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龙头企业迅速壮大

呼兰区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通过政策牵动、项目拉动、科技推动,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全区所有粮田已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以培育寒地现代农业为目标,发展优质粮100万亩,其中绿色玉米原料基地50万亩,优质水稻24万亩。特色种植面积增加2万亩。

呼兰区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全区蔬菜、苗木花卉、“两瓜”等特色作物达34.5万亩。建成双井镇护路村休闲农业项目,松花江森林公园、呼兰河口湿地、腰堡生态渔港、团山风景区等大型农业旅游项目进入招商阶段,发展小型农家乐项目70处,旅游农业开发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绿色食品产业从零起步加速发展,绿标认证达245个。50万亩绿色玉米原料基地建设通过国家验收。

目前,呼兰区积极实施龙头牵动战略,全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规模企业58家,逐步形成了奶牛、肉鸡、苗木花卉等较大的龙型经济框架,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突破达到51%,产业化涉及农户达9.5万户,占全区总农户的90%。

(二)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体制机制实现突破创新

呼兰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新上农村公路390.8公里,自来水工程25处,沼气池514个。改造农村泥草房21万平方米,建设综合活动室9个,休闲广场11个,图书室13个。落实9处太阳能路灯应用试点。9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村容整洁的目标,沿路村屯实现净化、绿化、美化。

去年,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示范基地和专家大院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200多项(套),实验水稻无土栽培育秧技术4 000亩,被誉为水稻生产的一次革命。小机构的农业科技创新同样异彩纷呈。农民自主组建的双井农业实用技术研究所,通过外聘大院大所的专家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内联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化科研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创新产业化。其中寒地吊蔓香瓜技术属国内首创,目前正在进行推广,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呼兰区推行集体经济“三资”委托制,农村财务政务管理进一步规范。组建了农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搭建了“三农”发展新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25个,已成为呼兰农业的一大特色。以此为牵动,全年共流转土地33.4万亩,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农民分工分业不断细化,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日渐减少,农业发展呈现出向现代农业跨越迈进的新特点。

二、呼兰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呼兰区在改善农业条件,提高农业的产业层次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用现代农业的要求来衡量,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不强。农业的结构不尽合理。农业的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偏少,融资渠道狭窄。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农业的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三、对加快呼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呼兰区的农业经济目前仍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起步阶段,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目前呼兰区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围绕改变呼兰区“靠天吃饭”的农业现状,把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各种专项补贴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聚集效应,为现代农业发展集中突破提供物质保证,形成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提升农业科学化程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把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当前,呼兰区应以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农业为目标,加快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的产出率。把加快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采取项目支撑、典型带动、院地合作、承包经营等有效方式,引入先进的投资和经营管理机制,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健全苗木花卉、蔬菜、畜牧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农民讲授科技知识,传递农业信息,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着眼于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指导农民按照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强化农业的商标意识,对于颇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如呼兰大葱、呼兰韭菜等,要壮大规模,进一步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发展拳头产业和拳头产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三)加快新型农民培训,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