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金融资本深化理论;区域经济;劳动生产力;产业结构
金融资本深化理论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反应经济发展规律。相关学者指出,金融资本深化理论政府和国家适当放松对金融环境的管理,通过引导金融环境的自动发展,使各行各业的资本和政策得到协调的。另外,金融资本深化是以实现劳动生产力最大化转化为基础的,因此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金融资本深化理论分析
金融资本深化论也被称为金融自由化理论,该理论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环境、市场机制和政治环境,通过统筹分析金融资本深化理论能够使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明确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与金融资本深化相关的技术革新、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和劳动生产力等方面以适度引导取代过度干预,挖掘通货膨胀内涵,掌握通货膨胀变化规律,使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环境和经济环境得以显著改善,具备较高的发展活力和生存活力。要想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明确金融资本深化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一般来说,区域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按照地域特征、产业特征、生产结构等进行的经济产业划分,从这一角度上来看,金融资本深化的过程,也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要素进行深入影响的过程,弗里曼德的中心-外围理论、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这也为金融资本深化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金融资本深化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一)促进技术革新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市场机制不断改革和优化,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金融资本深化可以通过促进技术革新,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资本深化展现了金融资本的变化过程,通过分析金融资本变化趋势,能够进一步探究其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支持了发展中国家按照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在金融资本的不断深化基础上,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必然结果,而技术革新则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因此,金融资本深化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企业技术革新的效率。近年来,我国科技环境不断改善,5G、云计算、物联网已经在各个重要领域中得以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实质性的应用效果,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技术的革新实现了企业生产模式的革新,也带动了企业的发展步伐,提高了企业的经济产出能力,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的支持下,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将得以实现。
(二)推动产业升级我国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对金融资本深化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可以明确,金融资本深化可以通过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统计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河南省、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河北省、福建省的GDP总值分别为97277.77亿元,92595.4亿元,76469.67亿元,56197.15亿元,48055.86亿元,40678.13亿元,39366.55亿元,36425.78亿元,36010.27亿元,35804.04亿元。其中,广东省GDP同比增长6.3%左右,这与我国广东地区产业升级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金融资本深化,主要包括以证券市场主导的直接金融资本深化和以信贷市场主导的间接金融资本深化,在我国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金融环境大大改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同类型企业设定了优良的竞争氛围,企业要想持续保持稳定的经济产出态势,必须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紧紧跟随经济发展趋势,在金融资本深化的带动下,不断革新产业模式,实现创新发展,由此也实现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重建产业结构相关统计调查显示,2019年1~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分别为5.7%,5.3%,9%,5%,5%,6.3%,5%,4%,5.8%,4.7%,6%和7%,2019年,全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投资增长比例分别为37.2%和33.4%,进一步展现了我国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取得的显著成就,这与金融资本深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金融资本深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结构重建,跟随市场机制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更具稳定性和合理性。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本深化主要在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中得以体现,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企业的融资模式、财务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企业要想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必须有效地更新内部的财务格局,合理延长经济利益链条,寻求利益均衡点。
(四)提高劳动生产力在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我国有效地推进了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整合了区域产业资源、区域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金融资本的不断深化,要求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入成本进行压缩,这就使得企业希望用最低的成本引进优质人才,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实现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市场机制,可通过加大对新兴产业部门的技术投入,建立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以及实现银行资本深化在支持技术进步的同时促进先进知识产出,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协同发展意识。另外,政府也应该在金融资本深化理论的支持下,分析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律,不断地调整融资环境,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优良的发展基础,降低中小企业的创业成本,促进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力转化率。基于金融资本深化在提高劳动生产力上的明显作用,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完善劳动保障机制,避免“用工荒”现象对企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为现代化人才提供满足其心理期望的福利待遇,促进企业经济产出,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策略三明市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在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突破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瓶颈,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前提。而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命脉”,推进高质量发展更是形势所需。
1新时代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
在我国发展迈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三明市顺势而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发展特色农业,质量、品牌、效益等建设稳步提高。品牌农业亮点纷呈,泰宁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出口杂交稻种质量安全示范区”,列入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试点县;7个农产品获福建名牌产品称号;三种业、旺穗种业被认定为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乐万芳园林和尤溪沈郎油茶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挂牌。智慧农业成效显著,新增宁化、大田为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示范县;启动尤溪现代农业智慧园建设,新培育11家省、市级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带动52家企业(基地)应用了农业物联网技术。生态农业进展顺利,加大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完成规模化养殖场标准化改造116家;清理整治网箱2282个、12.4万m2;尤溪县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沙县国营综合农场获得农业部授予的“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称号。
2新时代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给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然而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是面临规模挑战。随着农业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目前三明市以小农经济特征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经营方式等不足以应对当前的竞争,一些没有条件外出打工、就业能力差的农民依靠土地维持生计,生产的农产品商品化特征不明显,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型经营方式不敏感、不主动。二是面临素质挑战。当前全市农村主要劳动力多是中老年人,文化水平和农业科技知识普遍不高,农业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三是面临需求挑战。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农产品的要求已不是“果腹”,而是向营养健康过渡,同时,农业的多功能性也得到拓展,例如观光、休闲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传统农业经营面对新时展需求应对缓慢。四是面临科技挑战。一方面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高标准水平不高;另一方面是农业技术研发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五是面临资源挑战。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在水、土地资源管理,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使用方面随意性大,提高水资源、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标准化程度任务重。
3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策略
新的起点召唤使命与担当,伟大目标凝聚信心和力量。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挑战,应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推动农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推动三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3.1创新农业业态,提高“三值”
3.1.1提高绿色值,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
重点是落实“三严”,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安全食品。一是在源头预防上“严标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投入品使用管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强化技术指导、宣传引导,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进村入户,落实生产者主体责任。二是在管理过程中“严监测”。加强绿色防控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研究,推广研发快速、精准、便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估技术和仪器设备。三是末端治理上“严追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推广应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三品一标”认证、农业项目安排、农产品品牌评定等挂钩。
3.1.2提高环保值,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当前,要破解“资源红线”与“环境黄牌”的双重制约,只有“三管齐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一是支持保护。逐步由“黄箱补贴”转为“绿箱补贴”,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直接收入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刚性严控。严格划定农业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刚性约束。三是修复治理。大力推进农业生态治理、保护和修复,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3.1.3提高附加值,增添农业产品文化创意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在未来市场大受青睐。一是着眼于创意发掘。发掘农耕文化和乡村文化,提高农业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让农产品由实用功能型消费向文化审美型消费转变。二是着眼于创意延伸。积极发展市民农园、休闲农庄、景观农业、公园农业。三是着眼于创意结合。开发农业养生度假、科学普及、环保教育等多种功能,实现文化艺术与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有机结合。
3.2培植新兴动能,推进“三化”
3.2.1推进科技化,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着眼长远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新时代农业建设。一是积极提高农业科技资金应用率。加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使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三者形成合力,有效提高农业科技资金的应用效率。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加强农科教结合,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转化机制。三是积极加大农业科技资源利用率。不断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相关科技知识培训,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
3.2.2推进规模化,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化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一是做大一批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立足于区位优势,做大一批高标准的农业作物、畜禽养殖等大型原料生产基地,从源头上保证原料供给和质量安全。二是做强一批本土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购并重组、改制上市等形式,做强一批产品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群体。三是建立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依托资源优势,建立一批与农业产业化集群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农超(批)对接,为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3.2.3推进品牌化,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
依托三明市得天独厚的资源与生态优势,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一是共打品牌。在创建品牌的同时,推动农产品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以联营、联合、特许经营等形式共打品牌。二是整合品牌。鼓励和引导名优产品生产经营企业通过产权(股权)重组的方式进行整合品牌,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品牌价值。三是推介品牌。通过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产品营销大赛等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推介三明市农产品品牌,扩大受众群体,提高知名度。
3.3延伸产业链条,注重“三性”
3.3.1注重特色性,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
从三明市资源禀赋出发,发展各种特色农产品生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是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生产布局。二是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引导企业增强协同发展意识,在基地建设、技术研发、产品营销等环节分工协作,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创建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特色品牌。三是加强特色农产品保护力度。引导龙头企业牵头成立行业商会,逐步建立健全质量监管、品牌准入、违规处罚等行业管理规则,切实加大名优特色产品的保护力度。
3.3.2注重适销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经济新常态下,农业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一是加强科学统筹。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扩大市场紧缺、潜在需求大的农产品生产,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二是促进优化升级。发挥好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三是提升智慧农业。建立健全大数据平台,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让“互联网+农业”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良方。
关键词:地质科技;产品质量;经济发展;探讨
1引言
以上研究对于探索地质科技对经济的微观作用机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笔者认为地质科技对经济的作用方式仍有其特殊性。研究地质科技对经济的作用方式一方面是研究地质科技进步对地质工作效率和地质科技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是研究地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循环作用机制。通过对这两方面的研究,探索其中涉及的地质工作效率、地质科技产品质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规律。而厘清两者的作用关系,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地质科技财政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
2地质科技、地质工作效率和
纵观整个地质行业的发展,凡是重要的发展转折点都离不开地质科技的突破。笔者认为地质科技对地质行业工作效率的影响分三个方面。
首先是由于新理论、新方法的产生,地质工作者提高了对资源、能源以及地质环境的探测或评估效率,进而提高地质工作效率。
其次,地质科技能有效地促进新工具的发明和对已有工具的改善,而工具的改善也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与第一点不同,改善工具所带来的效益大小还取决于原生产规模的大小。而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则决定了我国地质工作者的基数也较大,所以,新生产工具的投放将由于其惠及面大的缘故而有助益于整个地质行业工作效率的提高。比如,李超岭等发明了区域地质调查中的数字填图方法,加快了野外区调资料的整理和处理,为全国地质调查工作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第三,地质工作人员通过学习新的地质科技知识也将有助于地质工作效率的提高。地质科技一方面要依靠地质科技产品的推广和使用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武装地质工作者大脑的方式发挥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著作中认为,人力资本是指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形成于人体中的,通过生产劳动交换其价值的智力、技能和体力的总和,因此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商品,应该属于无形资产。根据该定义可知地质工作人员通过培训和学习掌握一定的地质科技知识是一种人力资本的积累,在劳动中通过不断地发挥该资本的作用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3地质科技、地质科技产品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
笔者认为四个环节直接决定着地质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现讨论如下:
3.1地质科技产品质量的提高对能
源或资源型产业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像矿业、石油等能源或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链是一个有机整体。从最初的矿产开发到后来的有色金属冶金化工,从原油、天然气等的开采到后来的成品油的生产都离不开地质产品,而地质产品质量的提高无疑将大大提高这一链条各个环节的效率,加速整个地质产业链的生产循环。例如,其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具体表现为缩短勘探周期,减少开发污染,矿产品深加工等。对矿业企业而言,主要表现为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综合竞争实力和延长企业生命周期,为企业转型争取时间。
3.2地质科技产品质量提高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
各种地质科技产品对经济建设的促进表现为:城市规划建设,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工程环境调查、重大工程建设,交通运输路线的选址、建设及稳定性检测等。更具体地说,影响着城市区位开发的调查、交通路线的选址调查、工程环境调查等。
首先,对城市规划建设比较突出的贡献在于有助于防止和减少地下工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地面变形、洞室围岩失稳、地下水环境变异、地质生态环境恶化等导致的事故;有助于实施高质量的隧道工程、沉井工程、基坑工程与减少工程后问题;还有利于地下工程的选址、规划、设计和施工。
其次,随着都市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地面工程建设项目不断上马,城市建设与发展对地质环境条件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搞好地质环境的调查,杜绝不良地质条件带来的隐患已经成为地面工程建设必备的环节。而高质量的地质研究报告(即科研所生产的地质科技产品)将有助于地质环境检测和评价及开展建设前的可行性分析。
再者,地质科技产品在增加就业方面表现为良好而精准的地质报告能吸引更多投资项目。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而吸引的外资企业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引进国际先进的科技和为地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助于减轻政府负担和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3.3地质科技产品质量提高对相关
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高质量的地质科技产品还有助于促进地质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地质旅游方面,高质量的地质调查报告不仅有利于地质公园景点的设置,还能为地质公园中缆车、铁索桥等设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在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中,通过完成高质量的农业地质报告便于摸清农业地质环境底数,查明土壤中重金属、残留农药、化肥污染情况,有利于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基地”,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摘要:审计师选择问题是影响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和资本市场监管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师选择动机的分析,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所有权性质对其审计师选择的影响。发现所有权性质确实会对上市公司审计师选择产生影响,上市公司国有股所占比例越大,上市公司选择十大事务所的比例越小。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引导我国上市公司提高审计质量,也为相关监管部门实施监管提供依据。
关键词 :所有权;国有企业;审计师;审计师选择
审计工作作为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重要保证程序,对财务报告的鉴证是现代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公司价值和投资者权益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制度(Black, 2000)。当前资本市场存在许多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同审计师提供的审计服务质量不同,对不同上市公司的审计结果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上市公司对审计师的选择问题成为关系到资本市场监管部门、投资者、审计师以及上市公司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我国所有权性质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按照所有权性质可以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所有权性质的不同导致了其在资本市场上表现的差异。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政府的一致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国有企业由于其资金来源为公共资源,兼具了营利性和公益性两个特征。盈利性表现为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追求,公益性是指国有企业注重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对于非国有企业,股东从其自身利益出发,最关心的是其经营者对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从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来看,我国的上市公司有许多是国有企业,国家是其主要控制人,因此对于所有权性质的区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审计师选择分析
审计工作是连接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重要桥梁,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公司经营者聘请审计师对其报表进行审计,提供审计报告,以使所有者了解公司的经营成果,从而帮助企业进行资金筹集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业绩。
关于审计师选择有三种代表性理论:一是成本理论,认为审计是一种降低公司成本的机制,成本越高,企业对独立审计的需求越高(Watts and Zimmerman,1983)。二是信号理论,认为公司选择审计师的行为就是向投资者传递公司价值的信号。如果公司拥有较多有利于公司价值的信息,则将选择高质量审计师;如果公司拥有有利于公司价值的信息不多,则将不会选择高质量审计师,这是因为选择高质量审计师支付的费用溢价将超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收益。三是保险假说,认为审计除了具有鉴证价值外,还具有保险价值,即审计能给投资者的投资损失提供某种形式的补偿(Dye,1993)。国内则主要基于两个角度研究审计师选择:一是从公司成本的角度研究审计师选择;二是从供给与需求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角度研究审计师选择。
不同的审计师对企业进行审计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与审计师个人的能力和企业的特点有关。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以事务所是否属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来划分不同的审计师,已有文献表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相对较高,而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则相对较低。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企业可能会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审计师进行审计。
三、所有权结构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
企业对于审计师选择可能会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很少有文献探究企业自身的所有权性质对其审计师选择的影响,我们将对这一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由国有股权控制的国有企业具有很多自身独有的特点,我们将从国有企业特点出发讨论其股权性质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国有企业在选择审计师时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机制。
首先,国有企业虽然存在更多的管理者问题,但是国有企业股东在与审计师合谋方面拥有比较优势。这主要是由于国有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相对很大,并且企业组织结构非常复杂,国有企业股东也相对拥有更大的权力,因此在与审计师沟通时有更多的话语权,有更大的权力迫使审计师与国有股东合谋。另一方面,低质量审计师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在审计时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对国有企业股东妥协。因此,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更容易产生合谋问题,同时小规模事务所相对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更容易与企业产生合谋问题。
此外,国有企业股东能够替代高质量审计师在资本市场上帮助公司降低融资成本的作用。外部资金筹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都会进行的活动,但是资金筹集并非任何时候都能够达到预期结果。国有企业股东在资金筹集方面相对非国有企业更有优势。国有企业由于所有权性质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利用政府关系帮助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从而节约了大量的融资成本,所以不需要高质量审计师的审计报告帮助其进行资金筹集。
再次,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上市公司本身带来政府的隐形担保,从而替代高质量审计师的鉴证或保险功能。企业进行审计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通过审计报告提供企业经营不存在问题的鉴证。国有企业相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作用更大,其经营状况的波动很容易造成国家宏观经济的波动。作为股东的政府会不希望看见因企业出现严重的经营或财务问题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因此当国有企业出现严重的经营或财务问题时,国家会采取措施对企业进行救济,从而形成一种隐形担保现象。由于政府的保障使得国有企业对于经营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降低公司对审计师鉴证或保险功能的需求。因此,国有企业自身没有选择高质量审计师的动机,倾向于选择审计质量相对较低的会计师事务所。
最后,由于我国国有股的流通受到限制,因此国有企业股票价格的涨跌对于国有股股东没有太大的刺激作用,国有股股东没有动机通过提高股票价格来增加财富,因此对于企业经营的业绩也没有太大的要求。同时由于国有股流通受限使得国有股股东不用担心其自身控制权的流失,因此股东没有动机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
国有上市公司倾向于选择低质量即非四大事务所进行审计,同时国有股比例的不同也会影响国有企业对审计师的选择。当国有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较高时,国有股东对公司的影响力越大,公司为了与审计师合谋,会更加倾向于选择低质量的审计师。公司国有权比例越高,就越有可能得到政府在融资方面的帮助,越不需要高质量审计师在融资过程中的鉴证或保险功能,进而越能替代高质量审计师在帮助公司降低融资成本中的作用。从这一角度来看,公司国有股比例越高,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的可能性也会越低。再次,审计师在面对国有股东的情况下,可能更容易妥协。这意味着国有股比例的提高能够破坏高质量审计师的公司治理作用、保险作用、在资本市场上的信号传递作用,导致高质量审计师在降低公司融资成本当中的作用将会减弱。审计师对公司融资成本的影响,是影响公司选择审计师的重要原因。由于国有股比例的提高破坏了高质量审计师在降低融资成本过程中的作用,进而会减少国有股东对高质量审计师的需求。基于以上分析,对于国有股东在资本市场的审计师选择行为,国有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比例越高,公司越倾向于选择低质量的审计师。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所有权性质与审计师选择的关系。发现我国国有企业对于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不足,倾向于选择审计质量较低的会计师事务所,并且国有企业中国有股比例越高,公司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的概率越低。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国有企业倾向选择低质量的审计师,主要是由于对于高质量审计需求的缺乏导致的。审计需求是审计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高质量的审计是促进我国企业健康稳步发展的激励因素,企业接受高质量审计来保持健康发展才能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使企业健康成长。通过我们的分析发现我国高质量审计需求相对缺乏,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需要进一步推动我国产权制度改革。我国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降低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持股比例,相应增加中小股东的持股比例,从而避免国有股股东股权过度分散的问题,使得广大中小股东通过行使表决权来进行对公司的控制,与国有股股东形成相对有效的制衡,从而增加我国企业对于高质量审计师的选择,提高我国企业的审计效果,从而有效发挥审计师的职能。
其次,提高股票的流通性。我国虽然在2005年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但许多企业最终控制人所持有股份的流通性依然不足,从而导致国有股股东没有动机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股票的流通性,使得市场产生有效的财富转移机制,提高企业对高质量审计师的需求。
最后,完善法律监管。这包括对于企业股东行为的监管和对审计师审计行为的监管。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师选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是由于政府的相关措施使得国有企业股东倾向于选择低质量的审计师。因此,需要通过相关法律监管制度的完善来提高企业对高质量审计师的选择。法律监管越严,企业进行舞弊和寻租行为的风险就会越大,企业的透明度将会提高,从而使得公众对企业行为更加敏感,造成股价波动幅度增加。企业为了保持稳定,必然会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来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可信度,传达企业健康发展的信号。
参考文献:
[1]陈俊, 陈汉文, 吴东辉. 不确定性风险、治理冲突与审计师选择———来自1998—2004年中国A股IPO市场的经验证据[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5):92-103.
[2]何晓东,余玉苗.中国IPO市场审计师选择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 (1):47-49.
人民福祉(Well-being)是人民能够享受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终端成果,是人民对于发展成果的客观享受和主观体验。经济发展本身并不一定自动带来人民福祉的提高,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并不是一回事。在过去的30年中,英国的经济成倍增长,但是人们的幸福指数却徘徊不前。
福祉是一个综合概念,以心理满足为主,同时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提高人民福祉意味着提高个人和社区的生活满意度,促进自我发展。从关注民生到转向以人民福祉为发展目标,一方面要把民生问题进一步系统化;另一方面要把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化。福祉的提出意味着要进一步理解“发展”这一概念,回答一些更基本问题,诸如,我们的体制、经济、社会真正按照我们的愿望改变了呢?还是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想,甚至偏离了我们最初的目标?历史给我们的许多教训之一就是,发展结果往往偏离发展的初衷。福祉的视角关注的是,经济发展要为那些希望得到工作的人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健康的消费;学校必须致力于有情感、有教养的学生培养、人生技能的训练和学术研究;卫生机构会更致力于预防、治疗和手术。为了当代人,我们必须致力于人民福祉。为了未来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也必须致力于高质量的经济增长,而不是追求数量的经济增长。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不会损害我们的社会和环境资本。
为了提高人民的福祉,必须建立一套全面、科学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福祉的计量应当考虑家庭劳动的贡献,建立收入不平等账户,减掉发展的社会成本(如犯罪、交通堵塞、家庭破裂),发展的环境成本(例如空气污染、资源消耗以及隐藏着的成本――全球变暖),并据此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和投资计划,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际经验,人民福祉包含了环境福祉、社会福祉和经济福祉。计量人民福祉是促进政府改进公共服务,转变职能,制定更有效政策的重要方法。
从关注民生到转向以人民福祉为发展目标,既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问题出发,解决部分社会成员面临的现实生活问题,也要从全体社会成员的福祉出发,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研究发现,下列方面可以提高人民的福祉和生活品质:完美的婚姻、好朋友相伴、收入颇丰的工作、足够的金钱、美食和体育锻炼、充足的睡眠、闲暇安逸、精神饱满、信仰。另外,乐观主义、信任、自我尊重和自立,充满感激之情和友善生活的精神,有着明确的工作目标、归属感和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也使人们更加幸福。这些幸福生活的组成部分并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选择,也决定于社会条件,以及政府的政策。一些人往往坚信强有力的、快速的经济增长是他们压倒一切的目标和责任,他们还坚信财富是高质量生活的坚实基础。但是,历史和现实也证明财富的增长并不会自动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福祉的改善。当财富占有更多幸福资源的时候,它就成为有害的东西。拥有比富有更重要。
为了科学发展,政府需要引导人民更有意义地生活。我们经常用幸福或对生活的满意度来计量福祉。对于幸福指数的研究常常由于追求快乐而困惑,福祉决不仅仅是有很好的生活,它也包括拥有生活的意义,和实现我们的潜能,感知我们生活的价值。人类个人的、主观的福祉决定于人类的基因、个人的环境、选择、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以及这些因素的组合的方式。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常州改革发展历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积极投身“三大一实干”、合力种好常州幸福树,发展的动能显著增强、质效不断提升、环境更趋优化、成果普惠共享,形成了稳中向好、稳中更优的发展态势。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工业开票销售、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双双迈上万亿元台阶,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大关,特别是重大项目、企业上市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成为全国首批全域文明城市,在全省设区市中唯一蝉联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这一年,让我们感受最为深切的是,全市上下党群一心、政企合力,精气神充分提振、好势头充分彰显,团结奋进、实干为民成为了常州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劲旋律。
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今年是开局之年;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年是关键一年。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动员全市上下以“重大项目增效年”为主题,坚定把增创发展新优势、种好常州幸福树“六大行动”引向深入。凡事都要脚踏实地,不能驰于空想、骛于虚声,必须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精神和省、市委决策部署上来,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化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实践,加强和改进民主监督工作,提高政协协商议政质效,把职责履行得更实,把作用发挥得更好,共同种好根深叶茂、硕果满枝的幸福树。
种好幸福树,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改革开放。革故鼎新、敢为人先,一直是常州发展的动力之源、活力之魂。这些年,我们高举改革开放大旗,向改革要动力,以开放拓空间,持续推动了“苏南模式”常州升级版的探索实践。但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开放也远远没有止境,我们必须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以开放倒逼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面对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带来的新任务新挑战,我们要坚持效果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发挥好全面深化改革“四梁八柱”的支撑带动作用,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步子再快一些,着力激发市场主体的更强活力和民间蕴藏的巨大潜力;要强化大开放理念,放大视野、敞开胸怀,在国家大布局中找准常州位置、拓展常州路径,集聚一切优势资源、优质资本、优秀人才为我所用。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紧紧围绕要素市场化配置、产城融合综合改革、“不见面”审批、开放型经济发展、园区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精选课题、深入调研,精准把脉、对症献策,多提一些真知灼见、多出一些实际成果,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推动全方位开放增创新优势,为常州转型发展积蓄新能量、释放新活力。
种好幸福树,我们必须坚持不懈提质增效。常州靠制造业起步,以实体经济见长,这几年,通过连续开展重大项目主题年活动,持续实施“三位一体”战略,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但我们的制造业还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转型跨越仍处在“推着石头上山、到了半山坡”的关键阶段,发展中各个方面出现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作为鲜明导向,乘势而上、尽锐出战,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的高质量。特别要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质量兴市,着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系统发力,着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迈入量质齐升的良性轨道。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围绕增强实体经济竞争力、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推进金融改革服务、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等重点,多谋良策、多出实招,议政协商、监督落实,助推常州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
种好幸福树,我们必须坚守初心为民尽责。幸福树需要由大家一起栽种,果实也应该由所有人共享。这些年,市委、市政府始终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把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头等大事”,连续五年财政支出8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三优三安两提升”等民生实事得到了群众认可。民生千钧重,责任大于天,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加快富民增收步伐、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优化生态宜居环境、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爱常州”成为全市人民的情感认同和行动自觉。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坚持为民履职、为民尽责,继续抓住老百姓最急最烦最忧的问题,反映群众所盼,参谋党政所需,助推各级各部门办好更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让年轻人成就事业、让年老者颐养天年,把所有常州人共同建设美好家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一表述中,职业教育体系的“中国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而“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体系又有哪些标准?准确理解这两个问题,是实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的关键。
从国际视野来看,近年来,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提出了建立完善职业教育或技能开发体系的目标。韩国提出,要构筑“从学校向工作岗位、从工作岗位向学校”灵活转换的、贯穿终身的、职业能力开发导向的、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英国提出,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清晰晋升路径的、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透明、灵活、世界水平的继续教育与技能开发体系。澳大利亚提出,要建立一个惠及全民、高效灵活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印度提出,要创建一个在性别、城乡、组织及现代化程度等方面高度包容化的技能开发体系。欧盟提出,要建立吸引力更强、更具适切性、生涯导向、创新性、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灵活、开放、现代、包容并有利于实现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通过对其成员国经验的系统研究认为,高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具有如下特征:适应需求、高质量、学习结果导向、具有良好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及支撑条件。
从国际社会的发展战略来看,虽然各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和重点存在差异,但如下三个方面是国际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共同强调的核心内容:一是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基础,强调职业教育体系的包容性、开放性、灵活性;二是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强调职业教育体系的劳动力市场适应性;三是从学习者的角度,以提高质量和促进流动性为核心,强调各层次职业教育间及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间的衔接沟通,为学习者提供畅通、便捷的教育转换和晋升路径。可以说,上述三方面应是“世界水平”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
在追求“世界水平”标准的同时,要立足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为引领,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制度和计划安排,解决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和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努力锤炼我国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以彻底扭转当前职业教育被视为“二流教育”的看法,使其成为所有公民有吸引力的教育选择,并同时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社会和谐与实现个人成长及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撑,这是“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旨归。
【关键词】就业方式;高质量就业;劳动力需求;人力结构
一、高质量就业面临的问题
从劳动力需求角度而言,因为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迅猛,所以导致目前整个社会对受高等教育群体的需求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会因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深度推进而不断增加。目前全球经济疲软,因为存在贸易保护情况,所以出口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较小。而且国内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各地债务逐渐增加,劳动关系日见紧张,所以严重影响了经济结构的稳定调整,这些因素都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产生影响。
人力结构和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是影响我国劳动力供给的两大重要因素。青年就业压力因为人口结构变化造成的出生人口减少而降低,而且以青少年为主的劳动主体的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教育年限逐渐延长,促进了我国的结构调整。但是目前制造业企业依然面临着招不到人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也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上升,农民工观念的更新升级导致对劳动力的招聘、保留和激励都变得更加困难。
二、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措施
(一)在保证就业数量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就业质量
切实推行就业质量和数量的双保证是非常困难的,主要是因为一旦经济增长出现阻碍,那么企业和政府就会倾向于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不去提高就业的质量,这种行为长远来看是阻碍经济发展的。目前已经有研究数据明确表示,就业质量的提高不仅可以改善劳动者的福利,还可以改善经济环境,从长远角度看是可以显著提高就业的数量的。所以就业数量和质量是相辅相成的,而且相对于就业数量而言,质量更加重要。
(二)国家应在提高就业质量方面发挥作用
国家在提高就业质量方面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缺乏足够的法律和规章保障,那么很多大量使用低技术人员的加工企业之间就会开始进行恶性竞争,不断寻找更低的技术人员,最后导致就业质量低下的恶性循环,尽管企业的利润一时间得到提升,但是长远来看严重影响企业和国家经济发展。此外,国家还需要借助政策从财税、金融、贸易、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共同提高就业质量。除此之外,国家需要研究相关政策,确保可以更加符合目前我国的就业状况,加强就业质量提升的宣传活动,为劳动者和企业灌输提高就业质量的意识。
(三)确保就业政策和管理更加精细化
传统的就业政策侧重于就业数量,忽略了工作异质性。就业政策指标仅仅是失业和就业两个指标,与就业质量完全不同,后者侧重于关注不同工作存在的差异以及从主观和客观角度对劳动者造成的影响。除了需要关注就业质量因素之外,还需要对相关的性别、区间、年龄等因素进行关注,确保就业政策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从就业质量角度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因为劳动力群体结构在不断变化,对于劳动者所期待的就业回报方向也会不断变化,在进行就业政策制定时候应当关注这些。而且企业需要注重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构建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来确保人力资源不会流失。
(四)就业群体不同对于就业质量的倾向也不同
就业存在区域、行业、制度和人力资源投资水平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就业市场面对的就业者不尽相同,所以出现的就业质量问题也不尽相同。诸如临时工、非正规就业人员等都是在劳动力市场的最底层,他们更关注如何获得就业岗位,所以对于这一群体,应当侧重于帮助其就业,并且尽量避免拖欠工资和保障就业安全;农民工群体,就业质量方面应当保证其工资和工作时间;而白领级别的技术型知识分子,职业发展和技能提升以及工作自主和挑战性是其保障其就业质量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针对该群体,应当注重进行企业培训和对工作设计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完善、构建企业文化,更好地促进企业员工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三、总结
就业质量在不同层次的劳动者群体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不同,所以在制定就业政策的时候,如果没做到全面考虑,就很可能出现冲突的情况。就业政策的制定除了要保证不同劳动者群体在核心劳动标准上的趋同,还需要将政策倾斜到那些处于弱势劳动者群体上,此外,不可忽视对于知识型劳动者的创新热情的激发,这意味着就业政策的制定非常复杂和困难。就业政策在短期内可以明显提高就业质量,但是却无法为市场带来持续的提升动力,最终还是要依赖劳动者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所以,目前而言,尽管我国的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都在不断提高,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提高就业质量的路上是任重而道远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供给侧 改革新能源汽车 提质增效
自2015年底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成为各行业“照镜子、洗洗澡”的标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理解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在“十三五”规划当中,对我国汽车行业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和“互联网+”计划,大大增强我国汽车产业内发展动力,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采用创新供给模式,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
供给侧结构改革对汽车行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契机,改革的目的在于使我国经济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增长发展。
1.新能源汽车“产品+服务”供给模式
提高产品的质量,重视材料选用。在满足车身碰撞能力的情况下,进一步研发环保型、复合型、可回收型和低成本的车身材料。提高产品创新和供给质量,为市场提供高水平供给,满足消费者对产品新需求,同时为企业拓开盈利及至生存空间,促进新能源产业结构性调整。构建新能源汽车相应配套服务设施,可以由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政策,选用发展较稳定、资金较富余的企业强强联手,在政府牵头下,统一规划并共同建设全国联网充电桩,解决目前电动汽车充电困难问题,增加城市充电站,提高电动车使用等便民服务。
2.智能汽车“互联网+技术”供给模式
目前,智能汽车发展非常快,而智能化技术已经成为汽车技术研发当中最热门的领域。无人驾驶、智能互联系统、智能科技配置等新颖技术争奇斗艳。从跨国集团到中国的自主企业,引领的智能网络概念,产出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等创新产品,也是将来汽车发展的新领域和主流技术方向。
我国汽车企业应当借助供给侧改革机遇,加强与互联网企业、供应商企业密切联系,构建众创、众筹、互助等平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创建新的合作体系模式。
3.采用“融资租赁+分时租赁”商业供给模式
融资租赁供给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企业购买新能源汽车一次性付大额资金的压力。例如:出租公司选用纯电动汽车E6作为出租车,通过与金融机构签订合同方式,由金融机构出资购车,出租公司租赁使用,大大降低出租公司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资金压力。根据企业或个人用车需求,可采用分时租赁供给模式,按小时、天数或月份来给消费者进行租赁并收取租金,既能解决客户用车需求,降低用车成本,也能对供给侧改革当中“去库存”有一定帮助。
二、借助众力平台,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步伐
1.借助网络交易平台,促销售量
目前,互联网是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平台,用户流量大、传播信息快,流通环节成本低。再加上近几年网购模式备受消费者青睐,更多商家选择建立电商促进交易。例如:北汽集团、上汽集团等不断开拓电商平台销售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该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同时起到较好宣传效果。借助网络平台发力宣传推广产品,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开拓有较大的帮助。
2.借助全球化发展平台,走进国际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国门,踏上国际化道路是中国国企成为世界级汽车企业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国家的影响力加快开拓海外市场的步伐,借助全球化发展平台,打造我国自主品牌,向跨国公司进军,提升我国品牌的影响力。
三、去短板,推进新能源汽车市场稳定发展
第一,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主要是依靠消费补贴政策培育。如果长期依赖这样政策,企业会松懈,行业会出现低水平盲目扩张,造成产量过剩。因此,应当建立能够推动新能源汽车向“市场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质量。对此短板问题,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曾提出:一是提高技术门槛;二是落实好补贴政策退坡,倒逼企业加快技术进步;三是健全监督监管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堵住骗补的漏洞。所以,补贴减少,准入门槛提高是新能源汽车将来发展趋势,激励企业快速生长,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第二,原始创新技术和核心技术匮乏。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缺乏大而强的核心零部件产业体系和关键零部件领域的配套能力,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和工艺技术研究投入较少,管理效率低,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因此,应重视人才引进与团队,建立具体创新精神、较高技术水平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方面投入;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关,将创新能力、质量水平等作为绩效考核目标当中,鼓励企业加强管理、开拓创新、补齐短板、提质增效,研制出高质量高性能的产品。
四、精益求精,打造品牌工匠精神
去年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所谓“工匠精神”,就是摒弃浮躁,精致专一对产品进行精心打造和制作。我国汽车行业当前缺乏工匠精神。我国产品品种很多,但从质量、工艺来看,还有很多地方不如德国、日本。由于在追求利益的同时,缺乏对产品研发周期长的坚持、追求和积累,往往忽略产品的核心灵魂――质量,造成我国自主品牌成长之路坎坷,创新艰难。工匠精神是对我国制造的期望,是对汽车行业创造产品的指引,也是人们对产品质量的期待。所以,我们必须要锻造出具有中国品牌特色的专注、执著的工匠精神,才能使我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走得更远、更高。
“淘尽黄沙始到金”,供给侧结构改革道路任重而道远。唯有不断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及时去产能、补短板,才能满足客户的新需求,适应新经济发展需求,迎来新能源汽车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李丹敏,宋结.供给侧改革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6(24).
[2]筱梅.高强钢运用效益显现―“提质增效、车辆产品供给侧改革”研讨会成功召开[J].专用汽车,2016(7).
[3]于永初.“供给侧”改革将对汽车产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J].汽车工艺师,2016(10).
[4]徐和谊.探寻汽车强国梦,创新是核心[J].时代汽车,2016(6).
[5]彭斐.新能源汽车“野蛮生长”之后的新格局[J].汽车与配件,2016(37).
[6]李子渝.抓住供给侧改革机遇,引领专用汽车市场需求[J].专用汽车,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