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基本治疗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 目的中医药防治肾性贫血及肾性营养不良疗效肯定,但因治则及选方用药尚未达成国内统一共识,难以推广应用。该研究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旨在通过专家咨询,初步统一其中医治则及基本组方,以供临床加减应用。方法采用专家咨询法,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向全国20位资深中医专家发送问卷调查,从慢性肾衰竭慢性并发症的治疗方式、肾性贫血及肾性营养不良的基本治则、组方等方面进行咨询。结果在慢性肾衰竭的慢性并发症中肾性贫血及肾性营养不良中医药疗效肯定。通过专家咨询,肾性贫血的治则主要采用补益气血、健脾补肾、填精、活血化瘀、泻浊排毒,基本方组成:北芪、当归、党参、熟地、何首乌、菟丝子、白术、枸杞、阿胶、仙灵脾、白芍、紫河车。肾性营养不良的治则主要采用维护胃气,健脾温肾泻浊,补益气血;基本方为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熟地、山萸肉、淮山药、太子参、丹参、枸杞、仙灵脾。结论该研究初步得出肾性贫血及肾性营养不良的治则用药专家共识,有利于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为充分发挥中医治疗慢性复杂性疾病的特色及优势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慢性肾衰; 肾性贫血; 肾性营养不良; 专家咨询
慢性肾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损害和进行性恶化的结果,其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往往涉及到多个系统的损伤。多系统合并症的存在是影响慢性肾衰竭患者死亡率的主要因素。其中,肾性贫血及营养不良是慢性肾衰竭的严重并发症,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目前,促红细胞生成素和复方α-酮酸分别是治疗肾性贫血、肾性营养不良的有效药物,但由于这些药物价格昂贵,目前在我国尚难普及应用。中医中药治疗肾性贫血、肾性营养不良已有多年经验,临床上疗效肯定。但目前涉及到的中医治法治则混杂多样,所用药物亦不能统一,使得中医治疗肾性贫血、肾性营养不良的方法难以大范围推广实施,难以为西医医生所应用。通过对前期相关文献回顾,我们提取了各家治疗肾性贫血、肾性营养不良的中医治则及选方用药,采用了专家咨询法,对肾性贫血、肾性营养不良的中医治则、用药进行了两轮专家咨询,力求形成基本治则和基本方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现将咨询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问卷来源及形式第一轮咨询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慢性肾衰慢性合并症的治疗方式、肾性贫血、肾性营养不良中医治则治法。第二轮咨询问卷内容包括:肾性贫血的选方用药、肾性营养不良的选方用药。主要是以选择题、问答题等方式供专家选择或回答。第二轮咨询选方用药的备选答案均来自前期文献研究。
1.2 咨询专家的选择
1.2.1 专家要求从事本专科工作的年份在10年以上(含10年);正高级职称或肾病学术带头人或《全国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认可的名老中医;遴选专家覆盖全国五大区域(东南西北中)。
1.2.2 专家数量专家数量为20名。
1.3 咨询方式通过信函的方式,将专家咨询问卷寄出,并电话通知各位专家注意查收。回收问卷,对专家咨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方法描述性统计。
2 结果
2.1 问卷回收情况分别于2008-12和2009-02在全国范围内发出专家问卷20份,地区包括北京、上海、江苏、陕西、黑龙江、天津、四川、湖北、浙江、广东、广西、安徽。回收有效问卷20份,回收率100%。
2.2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2.2.1 治疗方式在慢性肾衰竭常见慢性并发症中,专家认为目前能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的主要为肾性营养不良、肾性贫血。肾性营养不良:75%专家认为可采用单纯中医或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治疗方式。肾性贫血:30%专家认为可采用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治疗方式。
2.2.2 肾性营养不良的中医治则总结:经统计,45%的专家同意单纯顾护胃气的治疗法则。另有专家提出温肾泻浊(6位),补益气血(2位)。
2.2.3 肾性贫血的中医治则总结:综合20位专家的意见,肾性贫血的中医治则可为温肾健脾,补益气血,填精,活血化瘀,泻浊排毒。
2.3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2.3.1 肾性营养不良选方用药通过前期文献研究,我们初步得出目前用于治疗肾性营养不良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有: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木香、生地、熟地、山茱萸、土茯苓、羊藿、丹参、炙甘草、淮山药、肉苁蓉、白豆蔻、大黄、当归、龙眼肉、女贞子、阿胶、仙灵脾、巴戟天、杜仲、紫河车、枸杞子、穿山龙、泽兰、远志、桃仁、桂枝、附子、泽泻、春砂仁。根据专家选用频率的大小,我们选取了选用频率超过50%的中药: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熟地、山萸肉、淮山药、太子参、丹参、枸杞、仙灵脾等11味药,拟定为基本方。其中药功效主要涉及补益气血、健脾补肾。见图1。
2.3.2 肾性贫血选方用药通过前期文献研究,我们初步得出目前用于治疗肾性营养不良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有:党参、北芪、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仙灵脾、红参、丹参、赤芍、红花、大黄、当归、补骨脂、鹿角胶、陈皮、六月雪、茯苓、白术、何首乌、白芍、龟板胶、熟地、紫河车、川芎、杜仲、巴戟天、肉苁蓉、灵磁石、黄精、太子参、羊藿、半夏、竹茹、土茯苓、阿胶、穿山甲、王不留行、地龙。根据专家选用频率的大小,我们选取了选用频率超过50%的中药:北芪、当归、党参、熟地、何首乌、菟丝子、白术、枸杞、阿胶、仙灵脾、白芍、紫河车12味中药,拟定为基本方。其中药功效主要涉及补益气血,健脾补肾、填精。见图2。图1 肾性营养不良用药频数图图2 肾性贫血用药频数图
3 总结及讨论
3.1 专家咨询法专家咨询法是通过有控制的反馈,为更可靠地收集专家意见的一种直观预测技术。其核心是通过匿名方式进行几轮函询征求专家的意见,由预测、评价领导小组对每一轮意见汇总整理,作为参考资料再发给每一位专家,供专家分析判断,提出新的意见。如此反复,意见逐步趋于一致,得到一个比较一致且可靠性较大的结论或方案 。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为特色的中医药“经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探讨和研究获得专家经验的方法学是中医药发展的要求和必然。因此应用专家咨询法提取专家经验具有客观性。目前,中医药治疗肾性贫血、肾性营养不良研究报道较多,其治则及选方用药均为各家经验,较难形成统一共识而予以推广。本研究采用专家咨询法的目的在于利用专家的意见,使中医治疗肾性贫血、肾性营养不良的治则治法、选方用药在国内达到一定程度的统一,以更广泛地推行中医药治疗肾性贫血和肾性营养不良的特色,使西医医生能易于掌握应用。
3.2 肾性贫血目前现代医学认为肾性贫血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肾脏产生的EPO(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因而补充EPO是目前现代医学治疗肾性贫血的主要措施。但是EPO价格相对较高,使用过程中存在使患者血压升高、增加癫痫发作风险、促进透析通路血栓形成、高钾血症发生率升高等副作用,甚至仍有部分患者即使使用EPO,肾性贫血仍未纠正。祖国医学认为肾性贫血,可归入“虚劳、关格、血虚”等范畴,中医药在协助纠正肾性贫血,减少并发症,增加患者对EPO的反应性方面疗效甚优,当代中医临床专家对肾性贫血有其独特的认识及相应的治疗方法,这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由于治则治法、选方用药的多样性,难以形成统一共识,以供临床推广实施,因此,我们采用了专家咨询的方式,力求达到初步统一,更好地发挥中医治疗肾性贫血的特色及优势。通过第一轮的专家咨询,我们初步得出肾性贫血的中医治则:温肾健脾,补益气血,填精,活血化瘀,泻浊排毒。在第二轮的专家咨询中,我们从相关文献报道中抽取出各家治疗肾性贫血经验方的药物供专家选择,采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将所用药物按频数大小重新排列。最后我们选择了选用频率超过50%的药物,作为中医治疗肾性贫血的基本方组成,以供参考加减应用。其中药功效主要涉及补益气血,健脾补肾、填精,基本与第一轮专家咨询的结果相符合。因此,通过专家咨询,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肾性贫血病位主要在肾、脾,病机主要为脾肾两虚,瘀毒互结,治则主要采用补益气血、健脾补肾、填精、活血化瘀、泻浊排毒。基本方组成:北芪、当归、党参、熟地、何首乌、菟丝子、白术、枸杞、阿胶、仙灵脾、白芍、紫河车。
3.3 肾性营养不良肾性营养不良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有研究表明,营养不良是慢性肾衰患者死亡的强烈预测因子[1]。目前,西医对肾性营养不良的治疗主要是采用复方α酮酸补充必须氨基酸。但由于该药物价格昂贵,难以普遍应用。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病人脾胃薄弱,肾精匮乏,吸收之水谷精微不能满足正常人体机能需要,则易发为营养不良。从目前有关中医治疗的肾性营养不良文献报道来看,医家多采用维护胃气、补益脾肾、泻浊排毒的治法并取得一定疗效,但选方用药均以采用经验方为主,较难推广运用。通过第一轮的专家咨询,我们可以初步确定肾性营养不良的中医基本治法为维护胃气,健脾温肾泻浊,补益气血。在第二轮专家咨询中,我们采用频数分析方法,确定中医治疗肾性营养不良的基本方为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熟地、山萸肉、淮山药、太子参、丹参、枸杞、仙灵脾,其中药功效亦与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相符。
4 展望
中医药防治肾性贫血及肾性营养不良已取得了肯定疗效。通过本研究,初步形成了中医药防治肾性贫血及肾性营养不良的基本治则和基本组方,有利于中医疗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推广应用。目前临床实践中多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少应用单纯中医疗法进行治疗,纯中医治疗的介入点尚不明确。而专家咨询在此方面的意见亦难以统一,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更多的文献报道。
西医学认为痤疮主要与雄激素过多和内分泌失调等因素相关。中医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一般是肺经风热、湿热、痰瘀蕴结和肾阴不足、天癸相火过旺等。实践证明,中医治疗痤疮疗效较好,治疗费用相对较低。而且一般来说,中医的治疗方法毒副作用较少。因此,运用中医治疗痤疮较有优势。但是,目前痤疮临床报道甚多而有严格科研设计的研究较少,辨证分型甚多而临床依据又不统一,病情判断与疗效标准等都还存在问题,由此使有关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受到质疑,临床实用性受到限制,中医治疗痤疮的临床优势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来,直接影响临床优势技术的推广运用,所以设计一个精简、通用、规范、操作性强的痤疮中医优化诊疗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1痤疮常见证型的确定
方案设计首先要确定痤疮常见的基本证型。目前,痤疮的辨证分型标准不统一,较常见的有3~8个分型,细总文献甚者有数十个分型不同。如此,怎样设计一个较为合理规范的诊疗方案,首先就需确定痤疮的基本证型。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杨柳教授依据临床观察、流行病学调查及大量文献报道研究提出肺经风热、脾胃湿热、冲任不调、痰瘀凝结四个基本证型[2],其中肺经风热、脾胃湿热又是痤疮的主要证型。杨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对这四个基本证型与近20年文献调研的结果比较,确认这四种证型能够较好地涵盖痤疮的基本证型,涵盖率达99%。其中肺经风热、脾胃湿热证型,在四个基本证型中占56%。杨教授认为优化治疗方案如果能够涵盖80%以上的病例证型,就可以被大家接受。
2痤疮中心治疗方案的确立
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及分析,湿热蕴结为痤疮的主要病因病机,所以杨教授提出一个治疗痤疮以清热祛湿法为主要原则,依此治则制定一个基本方,再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进行加减的思路。基本方抓主要病因病机,药物加减体现辨证论治精神。同时,治疗应该考虑病情的不同状况,内外治结合。作为研究方案,必须设立中西医药物治疗对照。杨教授指出:根据临床实际经验,本中心治疗方案适用纳入研究对象以轻、中度患者为宜,有囊肿、瘢痕等表现的重度痤疮患者推荐火针治疗。
3痤疮分级标准
痤疮病情轻重程度分级主要根据皮损形态、数目多少等分级,我们按pillsbury国际痤疮分类法将痤疮分为Ⅰ~Ⅳ级:Ⅰ级(轻度):主要皮损为黑头粉刺,散发或多发,炎性丘疹散发,总病灶数10~30个;Ⅱ级(轻中度):主要皮损为粉刺,并有中等数量的丘疹和浅在性脓疱,总病灶数31~50个,局限在面部;Ⅲ级(较重中度):主要皮损为深在性炎症性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50~100个,结节100个,结节/囊肿>3个。
4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方案
治疗(中医)组:疗程1个月,结束观察后随访1个月。遵照Pill Sburv分级法, I级痤疮使用复方颠倒散面膜,清水调糊状涂于皮损处;II级、III级患者则在外敷复方颠倒散面膜的基础上,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进行治疗,以所有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依据,所有中医组均以“清肺愈痤方”为基本方,再根据患者所属证型进行辨证论治加减用药。规定治疗期间不能使用其他内服或外用药物。
对照(西医)组:疗程1个月,结束观察后随访1个月。遵照Pill Sburv分级法,I级只用达芙文凝胶外涂,每晚1次;Ⅱ~Ⅲ级加用多西环素肠溶片0.1g/次,早晚各一次。
5病例随机分配方法
研究病例的随机分组主要委托数据处理中心负责承担,所有纳入病例均由专门的随机分组员通过电脑向数据处理中心申请随机号,按随机号分配为治疗组或对照组,两组按1:1随机分配。治疗组以中医方案治疗,对照组以西医方案治疗。两种方案均为临床常规治疗方案,安全性高,疗效较肯定。最终,通过对比两组的有效率进行研究。
6临床疗效观察
临床疗效观察是本次研究的核心环节,评价的准确度决定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疗效评价表(皮损观察)和患者照片。疗效评价表按数量、形态、颜色、质地、肿痛及分布范围评分,皮损的消退情况则对比治疗前后照片。综合疗效评价标准主要参照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修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临床疗效根据症状和体征改善程度(疗效指数)分为治愈、显效、进步、无效四级,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治愈:皮肤损害消退,自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皮疹明显消退,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疗效指数60%~89%;好转: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30%以上,疗效指数30%~59%;无效:皮损及症状均无变化或消退不足30%,疗效指数
7优化方案实施过程涉及的几个问题
7.1 研究药物剂型的确定:考虑到药品制作厂家、药材产地、质量级别、中药炮制及煎煮方法等的不同对药效的发挥可能会产生差异,我们研究用药的规定是所有临床研究中心用药统一配给,西药限定选用具有政府审定资质厂家的产品。内服中药剂型采用免煎剂,由合作药厂统一包装生产,外用中药也由中药厂家统一制作。这样,能够保证药物的质量及同质可比性,也相对建立了一个规范的、便于广大医务工作者操作的方案。
7.2 知情同意书的设计和签订:临床研究需要志愿者。为使志愿者个人权益给予充分保障,增加志愿者的依从性,保障课题顺利进行,研究者必须遵循国际公认的《赫尔辛基宣言》原则并保证在赫尔辛基宣言指导下进行研究。我们在项目研究开展前就按要求制定了知情同意书,向医院伦理委员会申请审议批准文号。知情同意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有:该项临床治疗研究的目的、程序和期限,受试志愿者预期可能的受益和风险,告知受试志愿者可能被分配到试验的不同组别及应该配合接受的检查等。按照规定参加本研究的志愿者,必须先认真阅读知情同意书,确定参与研究后则应该签订该同意书。
7.3 照相:患者照片是我们疗效评价中最直接的依据之一,所以照片的清晰度和多方位性非常重要。为保证照片的清晰度,我们使用数码单反相机,三角架固定,室内白墙为背景,外置闪光灯作为恒定光源。规定每位受摄者每次视访照相时先拍研究病例观察表封面以明确资料身份,然后正面整体拍摄,再局部拍摄患处,先正面、后右侧面,再左侧面,然后再对典型皮损部位进行特写。
7.4 病情与疗效判断:在病情与疗效评判时,本次研究采取责任分工负责制。我们采取第三者评价的方式对患者治疗前后痤疮症状进行标准化评估,由中医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接诊志愿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给出中西医治疗方案,填写首诊资料,由专门的统计人员根据性别与痤疮分级对患者进行编号、分组,形成给药方案表,由专门的发药组人员按给药表给药。这样就确保接诊与观察人员不了解患者的治疗分组。责任分工负责制可减少资料分析时产生的偏倚,使得到的结果更加科学客观。
[参考文献]
[1]马伟欢,黄 蕾,任建香,等.痤疮的中医外治法述要[J].现代中医药,2007,27(2):60.
【摘要】
目的了解中医心理诊断及治疗详细情况。方法搜集历代中医书籍和现代期刊中记录的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共122例,分别从案例年代、性别、年龄、疗程、致病因素、中医疾病诊断、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合并治疗方案、现代诊断、现代治疗分类以及有无违背伦理学原则等11个方面进行统计。结果案例年代从唐代以前至近现代时期均有,其中男女比例相当,年龄从0~50岁,疗程从1天至1年以上。有58例(47.54%)在治疗当天病情就获得缓解,1个月之内缓解的占68%。共有59例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其中,“忧”“思”致病为最多,分别为10.66%和11.48%。疾病诊断多为癫狂、郁证等精神科疾病以外的内科杂症(心身疾病),占55.74%。在精神疾病中,以郁证为最多,约占总数的1/5。心理治疗方法中使用最多的依次是情志相胜法(19.67%)、暗示解惑法(14.75%)、激情疗法(12.30%)、劝说开导法(9.84%)、顺情从欲法(8.20%)、和行为诱导法(9.02%)等,有31.97%的案例合并药物或针灸治疗。按现代诊断分别为神经症(16.39%)、应激相关障碍(10.66%)和癔症(8.20%)。有近一半(46.72%)的案例所使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与现代心理治疗的某些理论一致,如支持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等,另有一些属于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如情志相胜治疗。共有22例(18%)的案例中使用了有悖于伦理的方法。结论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短程心理治疗,主要适用于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癔症等精神障碍,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值得挖掘和推广。
【关键词】 中医 心理治疗 情志相胜疗法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formation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sychotherapy of TCM.MethodsThe record of 122 cases receiving psychotherapy of TCM were obtained from the literatures at ancient time and current magazines, and 11 aspects including occurring era, gender, age, course, causative factors, TCM diagnosis, TCB psychotherapy, concomitant treatment strategy, current diagnosis, current therapy classification and whether breaching ethic rules, were evaluated. ResultsThe cases occurred from Tang Dynasty to current time, with ages range from 0 to 50 years old and courses from 1 day to more than 1 year, 58% of which got relieved at the first day of treatment, and 68% relieved within 1 month. The 59 patient onsets resulted from emotional stimulation, especially “YOU (Anxiety)” and “SI (Thought)” occupying 10.66% and 11.48% respectively. The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s mainly included psychosomatic diseases except psychiatric diseases such as Dian, Kuang, Depressed syndrome, etc., occupying 55.74%. The maximum of the mental diseases was depressed syndrome, occupying 1/5. The mostly applied psychotherapies included Emotion Inter-resistance Therapy, (19.67%), Suggestive Explanation Therapy (14.75%), Intense emotion Therapy (12.30%), Persuasion and Release Therapy (9.84%), Smoothing emotion and desire Therapy (8.20%), Behavioral Induction Therapy (9.02%), etc., and 31.9% of cases were accompanied with drug or acupuncture therapy. The current diagnosis included neurosis (16.39%), stress-related disorder (10.66%) and hysteria (8.20%).Nearly half of psychotherapies applied (46.72%) were consistent with some theories of modern psychotherapy, such as Supportive Therapy, Behavioral Therapy, Cognitive Therapy, etc., and some therapies such as Emotion Inter-resistance Therapy belonged to unique treatments of TCM. Among all cases, 22 cases (18%) might breach the ethic rules. ConclusionPsychotherapy of TCM is an effective short-term psychotherapy, and is mainly applied for some mental disorders including neurosis, stress-related disorder, hysteria, etc., which has obvious Chinese culture distinctness and is worthy of development and extension.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Psychotherapy ; Emotion Inter-resistance
中医心理治疗是中医的主要特色治疗之一,早在《内经》中就有许多心理治疗方面的记载,如《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历代医家根据《内经》中的原则,创立了许多心理治疗技术,留下了众多的心理治疗医案,内容丰富,构思奇巧。为了解中医心理治疗案例中诊治的详细情况,现将收集到的历代中医心理治疗案例122例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搜集历代中医书籍和现代期刊中记录的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共122例,分别从案例年代、性别、年龄、疗程、致病因素、中医疾病诊断、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合并治疗方案、现代诊断、现代治疗分类以及有无违背伦理学原则等11个方面进行统计调查,了解诊治情况。
其中,中医疾病诊断,根据案例记载的内容进行分析,按照《中医诊疗常规》[1]中相关疾病的诊断依据进行诊断;现代诊断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进行诊断;有无违背伦理学原则,是依据现在的法律法规,以治疗的实施过程有无涉嫌违法、侵犯公民(包括患者、治疗师或他人)的权益为判定标准。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参照全国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教材《中医心理学基础》[3]中的心理治疗分类进行分类。其中情志相胜疗法是指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及情志相胜等理论指导下,医生有意识地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心理疗法;劝说开导疗法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状态采取语言交谈方式进行疏导,以消除其致病心因,纠正其不良情绪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顺情从欲疗法是顺从患者的意念、情绪,满足患者的心身需求,以释却患者心理病因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移情易性疗法是通过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通过精神转移,改变患者内心关注的指向性,从而派遣情思,改变心志,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暗示解惑疗法是指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患者“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或通过语言等方式,剖析本质,以解除患者的疑惑,从而达到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修身养性疗法是指通过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发展多种兴趣爱好及增加交往活动等方式改善心身素质,陶冶性情促进身心平衡的治疗方法;激情疗法指有意识地加以诱发,以利用随激情而出现的某些可以预期的强烈机体或行为反应,从而改善躯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目的的疗法;习以惊平法是让患者习惯于接触某些刺激因素,提高其适应能力,使之不再对该刺激因素敏感,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病症的一种心理疗法;惩罚治疗指对患者施以责打、旋转、厌恶刺激等适当的惩罚,把症状和不愉快的体验联系起来,以矫正病态行为的方法;行为诱导疗法是指用各种方法对患者施以行为诱导,以矫正变态行为的方法;音乐疗法是使人处于特定的音乐环境,感受音乐的艺术意境,娱神悦性,宣通气血,以此来产生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效应;导引吐纳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一系列功法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2 结果与结论
2.1 案例年代见表1。表1 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年代分析(略)
在122例中,有13例年代不明。能识别年代的案例中,明清时期46例;近现代案例27例;唐代至元代为24例;唐代以前8例;民国时期4例。可见,明清时期是中医心理治疗比较盛行的时期,到民国又明显减少。建国后,中医心理治疗又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应用逐渐增多。
2.2 性别构成见表2。表2 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性别构成(略)
2.3 年龄构成见表3。表3 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年龄构成(略0
0~3岁4例;3~14岁4例;14~30岁17例;30~50岁18例;>50岁8例;另有71例不能识别患者的年龄。提示心理疾病各年龄组均有分布,但中青年最多,可能是与这个年龄组压力较大,心理疾病的患病率高有关。
2.4 疗程见表4。表4 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疗程分析(略)
有58例(47.54%)在治疗当天病情就获得缓解,1个月之内缓解的占68% 。说明中医心理治疗是1种短程、有效的心理治疗,多数在1个月内使病情获得缓解。
2.5 致病因素见表5。表5 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致病因素分析(略0
共有59例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其中“忧”“思”致病为最多,分别为10.66%和11.48%。可见忧思是导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2.6 中医诊断见表6。表6 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中医疾病诊断分析(略)
疾病的诊断多为癫狂、郁证等精神科疾病以外的内科杂症(心身疾病),占55.74%。在心理疾病中,以郁证为最多,约占总数的1/5(21.31%)
2.7 心理治疗方法分类比较见表7。表7 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治疗方法分析(略)
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情志相胜法(19.67%),其它依次是暗示解惑法(14.75%)、激情疗法(12.30%)、劝说开导法(9.84%)、顺情从欲法(8.20%)、行为诱导法(9.02%)等。
2.8 合并治疗情况见表8。表8 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合并治疗情况(略)
有近1/3(31.97%)的案例合并药物或针灸治疗,说明历代中医医家很重视心理疾病的综合治疗。
2.9 现代诊断分类见表9。表9 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现代诊断分类(略)
由表9可以看出,按现代诊断分类,诊断较多的是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和癔症,与现代心理治疗的适应证是一致的。还有一部分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也使用了中医心理治疗。
转贴于
2.10 现代治疗分类见表10。表10 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现代治疗分析(略)
由表10分析,有近一半(57例,46.72%)的案例所使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与现代心理治疗的某些理论相当一致,如支持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等,但比现代心理治疗要早许多年。还有一些属于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如情志相胜等,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值得挖掘。
2.11 伦理学问题统计见表11。表11 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伦理学问题统计(略)
有22例(18%)的案例中使用了有悖于伦理的方法,对患者施以痛打等,严重的甚至因治疗引来杀身之祸。
由上可知,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短程心理治疗,主要适用于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癔症等精神障碍,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值得挖掘和推广。但有些治疗过程有悖于伦理学要求,应注意避免。
3 讨论
尽管精神科临床中,药物治疗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对社会心理因素的关注将逐渐成为精神科工作的重点, 心理治疗也将成为精神科治疗手段的主流之一,心理治疗的一些基本理念及思维方式也是临床医生不可或缺的[4]。现代心理治疗理论及操作技术大都产生于西方,而心理治疗的理论建构、价值取向和具体操作会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概念、技术在应用于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咨询时往往会产生不相容性和矛盾[5],所以研究和使用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治疗理论及操作技术是必要的[6]。
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短程心理治疗一般指不超过25次会谈的心理治疗[7],它正逐渐成为最为流行的心理治疗形式[8]。本研究显示,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疗效确切的短程心理治疗,经治疗后1个月之内缓解比例高达68%,而在治疗当天就有明显效果的达到47.54%,尽管当时的治疗师和记录者对于疗效的评价不一定准确和严格,但也至少说明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短程、有效的心理治疗。如金代张子和著的《儒门事亲》载:名医张子和采用“思胜恐”的治疗方法来治疗恐惧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这就相当于现代西方心理学的系统脱敏法,收效显著而迅速。
在中医心理治疗的适应证方面,本研究显示,多以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和癔症为主。值得一提的是,有8.21%的案例为精神分裂症的个案,当前精神分裂症的非药物治疗也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和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情志相胜治疗是使用最多的一种中医心理治疗方法也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情志相胜心理治疗中,“情志”指人的怒、喜、思、悲、恐五种基本情绪,按照五行的属性分类,它们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相胜关系,如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根据上述五行相胜的规律,情绪之间也可以互相制约,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等。因此情志相胜心理治疗是有意识地使患者产生一种情绪去克服、缓解另一种情绪,是医学家在长期临床观察及实践中,用五行原理概括出来的对情绪相互之间最佳调节的一种假说[9]。例如,成书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续名医类案》中记载的一例“怒胜思”案例,及《儒门事亲》中记载有1例“喜胜悲”案例,这些案例的成功均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
情志相胜心理治疗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其原理主要是:解除情绪刺激多余的能量、改变情绪刺激的方向、改变在引起情绪的中介——认知(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 [9],与当代被广泛认可的认知行为疗法有某些相通之处,值得我们在临床中不断实践和探索。
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最主要的是有些治疗方法有悖于伦理学原则,占18%,在现代的治疗中应当坚决避免。
另外,本研究是一个文献回顾性研究,年代跨度较大,每种心理治疗方法操作各异,缺乏对照组。所以,本研究结论有其局限性,还需要在更为严格的大规模前瞻性研究中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医诊疗常规[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62.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
[3]董湘玉,李 琳.中医心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3.
[4]唐登华.心理治疗在精神科中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5):355.
[5]Yii-Nii Lin.The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to counseling Chinese[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2002 ,56(1):46.
[6]向慧,张亚林,黄国平.中国本土化心理治疗的回顾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 (2):64.
[7]徐俊冕.短程心理治疗的意义和方法[J].上海精神医学,1999,(s1)55.
[8]Svartberg M,and Stiles T.Comparative Effectsof Short-Term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A Meta - Analysis[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2,59(5): 704.
关键词: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中西医综合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 743.34 文献标识码:A
出血性脑卒中亦即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约占所有卒中的10%~15%。脑出血有多种病因,其中高血压是最常出现的。现阶段认为,本病首选综合性治疗,消除血肿,治疗的重心在于最大程度的恢复脑功能,减轻出血造成的脑损害[1]。中医综合治疗、西医综合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是综合治疗的3种临床应用。本文就我国出血性脑卒中综合治疗的现状作一综述。
1 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综合治疗
中医综合治疗是针对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和病机,运用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推拿等)辩证施治。本病急性期内科治疗时化瘀、清热、平肝熄风、通腑、醒神、解毒、补虚诸治法多辨证合并应用[2]。各种治疗方法既可单独用于治疗,又可同时施治,然而本病急性期病情危重,综合的治疗手段往往更能取得满意疗效。
付渊博等[3]观察中医综合方案(包括推拿、针灸,中药注射剂早期介入,辨证中药汤剂,中药泡洗,中医健康教育等)早期干预本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能力。蒲正荣等[4]采用补阳还五汤和针灸、穴位注射联合治疗本病60例,疗效显著,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和死亡率。邹忆怀等[5]认为本病急性期患者病情往往不稳定,容易变化,临证时当灵活选用中医综合治疗,可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病残率及死亡率。另外,尚有研究报道[6]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是有效、经济的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方案,这是由于中医综合康复方案重视对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综合辨证调治,使得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的改善优于西医综合康复组,且中医综合康复治疗的成本和效果比西医综合康复治疗更好。
2 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综合治疗
2.1基本治疗方法 西医综合治疗方法基本上可分为内科和手术两大类:①内科疗法中出血性脑卒中的基础治疗方法有血压调控、抗脑水肿降颅内压、改善脑营养代谢、防治合并症等;②手术治疗有锥颅穿刺抽吸和(或)引流、脑室引流、开颅血肿清除术等。开颅清除术可迅速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可使半暗带神经细胞功能改善,治疗效果较好。微创血肿清除术目前在技术和治疗方法上有待改善,术前活动性出血及术中、术后再出血的判断及防治仍需加强。微创血肿清除术结合药物治疗的方法必将成为治疗本病的主要发展方向。
2.2内、外科综合治疗 吴晔等[7]回顾性分析140例高血压引起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不同治疗方式后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结果发现保守治疗适用于轻症患者,中、重症患者传统开颅手术可以提高生存率,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结合内科基础治疗,无论在生存质量和生存期限上均是最佳的治疗方案。
2.3内、外科与物理疗法的综合治疗 张俊等[8]探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比较两组术后30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术后30d、90d的生存质量评分,结果发现治疗组疗效明显提高,降低术后致死率,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生存质量的提高。丁杰等[9]治疗100例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采用基本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高压氧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明显改善,出院时身体恢复情况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
3 出血性脑卒中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3.1内科综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急性早期脑出血的方法多在西医基础治及对症处理上结合传统的中医辨证理论,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的疗效主要体现在促醒、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脑血肿吸收,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改善症状的协同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等。刘文生[10]治疗本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降化合剂治疗,疗效显著,血肿吸收快,复查脑CT无穿透性伤害,生存率明显升高,致残率明显降低。熊燕等[11]常规西药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的同时加用中药针剂及中药汤剂桃红四物汤治疗,明显提高患者疗效,改善预后。杨红琴[12]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辨证加用清开灵注射液合黄连温胆汤治疗急性期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观察疗效、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让人满意。。贾满仓[13]应用畅腑熄风汤配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72例,结果发现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血肿吸收、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血流变指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王晓玲等[14]临床观察表明,患者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同时,经中医四诊合参后辨证序贯使用中药针剂、汤剂和早期针刺康复等综合疗法有利于血肿吸收,对本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利。
3.2血肿清除术后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王健等[15]将42例本病患者经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或微创手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18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根据临床症状辨证施治,结果取得的疗效更好,大大降低了高血压引起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的痊愈率,总有效率达到87.5%。6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本患者术后加用中医药治疗比单一手术治疗更好地改善脑部微循环,促进瘀血的加速消除和缺损神经功能的恢复。
4 结语
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应用两种或多种的有效疗法,取长补短,优化组合,综合应用。中医综合治疗、西医综合治疗和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是综合治疗的三种主要临床应用治疗方法,具体治疗方法包括中西医内科疗法、外科疗法、中医药外治法、针灸、推拿疗法、各种物理疗法、心理疗法、各种康复疗法、健康教育等,内科治疗还包括不同剂型的多种给药途径(如口服或鼻饲、静脉滴注、直肠灌滴等)。面对急性脑卒中的危重患者,要想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必须采取多环节、多水平、多靶点的治疗及相应的综合措施,发挥治疗的综合效能。急性脑卒中因病机复杂多变,尚无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及药物。故临床上应该选择中西医综合治疗的方法,多种治疗方法合用,选择相应的药物通过多种给药途径进行治疗。出血性脑卒中选择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的疗效比单纯的中医治疗或者西医内科治疗或者外科治疗的疗效要更好。
参考文献:
[1]赵芳芳,徐敏,王平平,等.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中西医治疗[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4):600-601.
[2]廖辉,杨家h.中医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10,31(2):249-251.
[3]付渊博,邹忆怀,李宗衡,等.中医综合方案早期干预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5):987-989.
[4]蒲正荣,周晓,陈玺羽,等.补阳还五汤和针灸、穴注治疗出血性中风6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352-353.
[5]邹忆怀,毕齐,谢雁鸣.中医临床路径在中风病康复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10,51(1):14-16.
[6]胡跃强,刘泰,吴林.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效价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7):2432-2434.
[7]吴晔,金心.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治疗方式后患者生存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2):147-148.
[8]张俊,谢仁龙.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加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2):225-227.
[9]丁杰,张学广.高压氧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0):48-52.
[10]刘文生.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急性脑出血120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2,07(055):68.
[11]熊燕,晁卫红,周海星.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脑出血33例[J].陕西中医,2010,31(10):1309-1310.
[12]杨红琴.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出血性中风45例[J].河南中医,2012,32(8):1064-1065.
[13]贾满仓.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4):1-2.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对传统医学的需要和中医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中医学发展的基础之一是中医事业的参与者能正确理解中医的理论和方法。这不仅涉及当前的专业工作者,还包括:潜在的和将来的学习、研究者;服务的对象;对中医进行管理的公务员和其他可以影响中医发展的人群等。弥补现代人群对中国传统知识的薄弱需要巨大的经济、时间成本,因此,在传统基础上构建符合现代人习惯的科学体系有利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1传统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其理论基础
1.1传统中医学是有限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 西风东渐以来,对传统中医科学性的怀疑一直存在,也存在着科学标准不适于中医药评价的论点。1888年,达尔文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辞海》1999年版认为: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简言之,科学就是发现事实并研究其规律。传统中医理论以人体、环境等客观事实及其相互规律为研究对象。脏象、经络、病因、证和中药学等是对客观事实的发现、总结;阴阳的对立、互根,五行的生克制化,辨证施治,方剂的君臣佐使,中药的七情等是对客观事实间规律的研究;司外揣内、四诊合参是依据可辨识的客观现象,探究当时不可见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尽管形成、发展过程中解剖学、微生物学等基础科学还处于萌芽甚至空白阶段,但传统中医学以客观事物及其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性无可置疑。
1.2必须坚持的传统中医学科学理论基础
1.2.1依据独特标准的分类学 分类学是按一定的特征将对象人为地划分为不同类别,是现代科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基于长期的观察和临床实践,传统中医学提出了对客观事物独特的分类标准,并以比喻、指代等古汉语常用表达方式予以命名。例如:阴阳、五行学说是按人为标准,对整体事物中相对区分又相互影响部分进行的分类学研究,由简单的两类到比较复杂的五类,是对事物由整体到结构的研究。张景岳说:“阴由者,一分为二也”,说明了其分类的实质。
1.2.2以客观实践为基础对事物间相互关系规律的阐述 传统中医学建立了独特的分类学以后,通过大量实践总结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比如在脏腑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脏腑间关系,并以此指导对疾病的诊疗,取得了确切、独特的效果。
1.2.3分阶段、多靶点的治疗模式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核心方法。机体状况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根据病程的演变以一定的频率进行观察,调整治疗方案,即进行分阶段治疗。另一方面,传统中医学建立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治疗模式,是当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中的一个发生病变时,通过影响另一个的对靶点方式来调整病变部分的功能状态。
2现代中医学的理论构建
2.1以现代语言阐述中医理论基础 传统中医学以古汉语为表述方式,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由于文化环境的变迁,现代汉语中文字的含 义发生了许多变化,容易出现郢书燕悦式的曲解、误解。另一方面,文字常常影响到人们的思维习惯,独特的理论体系是现代中医学的基础,但语言表达方式并不是表现独立性的标准。过于强调表达方式的“原汁原味”易于造成舍本逐末。如将“阴阳学说”改称“α-β学说”似乎可以增强其科学性的感觉。不同表达方式本质上的一致性和现代人对其理解的差异性都是显而易见的。
传统中医学中还存在着经络这样尚不能用实验来证实其本质的基础理论。同样尚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的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却成为现代经典力学基本定律,而根本不存在的“经济人”概念则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这说明符合当代人思维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更能强化人们对科学理论的理解。如将经络初步地解释为“人体内相互影响的组织、器官之间的连线”有可能提高人们对这一理论的认知度(“连线”这个词语就比较符合现代人“既非物质性存在,又能显示各点之间相互联系客观存在”的思维习惯〉。以现代汉语表达方式阐述的中医理论和进而形成的现代中医学体系,将更易于被当代人接受和应用,降低人们的学习成本,为中医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条件。
2.2保持传统中医学分类标准的情况下,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纳入现代中医学的疾病分类体系,提高诊断水平 传统中医学以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为研究对象,形成了自身的病、证分类体系,具有指导疾病诊治的独特优势。源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四诊合参”和《灵枢·外揣》的“司外揣内”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在有限条件下,传统中医学将医师可以运用的诊断手段和可以观察的对象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其根本目的是收集全面的信息,探求机体的内在变化。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应充分理解和坚持这一根本目的。
当代基础学科的发展使医学收集人体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对疾病演变的规律有了更多的了解。现代中医学不必将基础科学的成就视作其他学科的专利、自身的禁地,而应充分利用一切科学成果,特别是吸收西医学诊断疾病的成果,以达到收集全面信息,探求内在变化的目的。
中、西医诊断疾病时面对的对象是唯一的,方法和结果则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现代中医学体系的构建,可在保持传统疾病分类的基础上,将西医诊断作为细分诊断,纳人自身的疾病分类体系,成为中医诊断的组成部分之一,即不再采用目前常用的单独中医诊断或中西医诊断并列,而是将西医诊断纳人入中医疾病的诊断分类体系,如诊断为“眩晕(高血压)”或“眩晕(内耳眩晕症)”。其中的“眩晕”为一级诊断,高血压、内耳眩晕症等为二级诊断。纳入西医学诊断可使中医学取得明显优势:①适应现代人的习惯。现代人群接受西医服务的仍然占有较大比例,对于西医的诊断方法、结果更为熟悉,易于理解和接受。②因条件限制,传统中医诊断方法对某些病、证内在病变的认识存在不足,如症状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吸收西医诊断体系后则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方法,大大提高现代中医学的诊断水平,避免临床的失误,使患者获得有效治疗。③保持中医自身的疾病分类体系,促进中医诊断水平的提高。由于将西医诊断作为二级诊断,既充实了中医诊断体系,又能保持中医理论的完整性、独特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级诊断下的不同疾病,其病因、病机到诊治方法、演变规律都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可根据不同的细分疾病,开展深入、细致的辨证研究,掌握不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诊治方案。例如,不仅仅对“眩晕”进行辨证施治研究,而且根据诊断结果分别研究“眩晕(高血压)”或“眩晕(内耳眩晕症)”的病因、病机、发生和发展规律,加以辨证,其结果必将提高中医诊断水平。
2.3将现代治疗手段纳入中医学的治疗理论体系,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临床效果,确定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 传统中医学不缺乏治疗方法的创新,新的方药不断出现。其原则都是在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新的手段提高治疗效果。现代中医学可在分析现代治疗手段后将其纳入自身的治疗理论体系。比如:输血、维生素K等止血药物、手术结扎、缝合断裂的血管可以纳人“血虚则补,血脱则固,出血则止”的治疗体系之中,而纤溶酶等溶栓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则符合“血瘀则行”的治疗原则。另一方面,纳入新的治疗手段后,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掌握方药等传统手段和现代治疗方法,服务对象身心状况的演变规律,特别是对预后的判断,确定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和不同病证的诊治方案。
【关键词】中医护理;中医特色;中医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289-01
一前言
我国中医药学历史悠久,5000年的岁月流传和文化积累,铸就了中医的完备体系、积累了中医的博大内涵。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健康观念出现转变,在此环境下,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越来越被重视起来。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医护不分家”,在护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的特色,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二中医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意义
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人看作一个整体来进行考量,同时将人置身于宇宙中,将人看作成是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等治则以及用药性偏颇来纠正人体偏颇的基本治疗原则,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七情配伍,相使、相须、相恶、相杀,中医用极为简单的表现形式,通过望、闻、问、切查明病因,判断病情并进行治疗。中医医法取自于自然,至简的治疗方法却可以将药物对人体的伤害降到最低,一直深受人们的重视。
中医护理是我国现代医学整体护理的重要部分,通过利用中医护理的独特优点,结合现代护理方法,有利于促进医疗工作的开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结合中医护理的优势,创新护理方法,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内在的科学护理方式,将中医的独特优势充分挖掘出来,促使护理工作能真正发挥作用,确保患者病情的治疗效果。
三中医护理的特色及应用
1.整体观念是中医护理的基本指导思想。
中医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整体,人体自身在生理上会相互协调,在病理上会相互影响。通过人体的五官、色脉和形体人体外在变化都可以反映内在脏腑的病变。中医将人体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看成一个整体,经局部的疾病放到整体的环境中来进行分析、判断、治疗。通过利用人体局部变化来推断整体反应状态,来观测患者的内脏病变。根据患者的经络变化,了解患者的体质。中医护理时对患者进行多方面观察和了解,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外部环境及疾病变化来妥善护理。将整体观念和现代护理结合起来,从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来考虑现存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
2.辩证施治是中医护理的科学方法。
中医认为:“证”和“症”是不同的概念,证是疾病的原因性质,而症是疾病的现象,是可以通过望、闻、问、切来进行判断的。中医讲究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等治疗方法,通过固本扶正、调节免疫来治疗患者的疾病,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在护理工作中,中医护理着眼于病机,按照相同病机或证采用相同护理方法,而不同的病机或证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由于并不着眼于病的异同,让护理工作更加有利于患者身体状况的改善。
3.中医护理的应用。
(1)护理观察。对患者进行全面了解,通过望闻问切等基本治疗手段来收集护理对象的病因、病情及身体状况,为辨证施治做好准备。根据护理对象发病原因,在了解病因和病位的基础上,对症下药。
(2)饮食护理。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物质,只有饮食得当,才能对身体起到补气养血和强身健骨的作用,有利于人体免疫能力的提高,能够促使患者今早痊愈。不同疾病的患者,需要不同方式的饮食护理来配合治疗。由于疾病存在航热表里不同,食物也存在辛甘酸苦咸等五味,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只有确保疾病性质和食物的性味吻合时,通过饮食护理才能真正起到辅助治疗的效果。
(3)情志护理。情志护理主要是对护理的语言、表情、行为、姿势、气质及态度等能够影响情绪的方面,让患者除去烦恼和忧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让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达到早日治愈的目的。在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要详细了解护理对象的心理状况,及时调节患者的情绪,消除消极情绪和负面思想,同患者保持沟通,让患者间相互鼓励,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促进身体状况的积极改善。
(4)生活起居护理。生活起居护理主要包括对患者衣着、卫生及生活习惯和病房布置与管理等方面。确保安静、整洁、温度适宜、光线充足及布局合理的治疗环境,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
四结束语
中医护理和中医药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治疗和护理相辅相成。中医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将中医护理和现代护理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能够提供护理效果,有力于护理对象疾病的治疗和身体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孙秋华.谈中医护理的特色及应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27(3):88-89.
[2]何滨,王丽娟,戴菲等.浅谈中医护理的特色及应用[J].吉林医学,2008,29(6):476-477.
关键词:中医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巴尔通骨折
巴尔通骨折是指桡骨下端至桡骨关节面部位所发生的骨折,有时还会伴有桡腕关节脱位症状,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创伤疾病。巴尔通骨折通常使用手法复位的方式进行治疗,但这种治疗方式一般不易保持对位,需进一步的手术治疗,并利用小四孔钢板螺钉进行内固定。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以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60例巴尔通骨折患者为实验对象,男性35例,女性25例,患者年龄范围在17岁至6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7岁,其中,开放性骨折6例,闭合性骨折54例,所有患者的骨折原因均为跌倒所致。将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人,并保证两组患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骨折临床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而实验组患者使用中医手法整复并外夹板固定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依据患者临床检测资料,并通过医生的手摸心会,将患者的前臂向前旋转至水平位置,由助手把持患者骨折部位近端,医生把持骨折手臂进行牵引拔伸,并按住桡偏和向背侧部位的骨块,通过牵引力快速尺偏。通过手摸骨折部位来抚平骨折产生的碎片,以此来确定患者的复位效果,了解掌侧和桡偏成角情况。最后进行夹板外固定处理,选择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外固定的处理方法,将骨折处手腕进行掌尺方向屈曲固定。
1.3 疗效判断标准
本次实验选择Fernandez评分体系作为疗效判断标准,评价指标包括:患手握力评定、医生骨折处腕关节旋转和屈伸活动灵活程度的评价,以及患者对患处日常活动时疼痛情况作出的主观评述等。将患者的治疗结果划分为以下四个等级:显效是指患处无畸形和疼痛问题,腕关节活动能力接近正常或完全正常,患手握力恢复到正常情况的80%以上;有效是指患处无畸形,有轻微疼痛感,腕关节活动能力受到部分限制,患手握力恢复到正常情况的70%以上;一般是指患处有轻微畸形和重度疼痛,患手握力恢复到正常情况40%以上;无效是指患手日常活动或工作过程中存在持续性的疼痛,腕关节活动能力恢复较差,患手握力恢复到正常情况40%以下。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如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Fernandez评分体系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的评价结果,实验组患者显效16例,有效7例,一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患者显效8例,有效9例,一般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一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n/%]
3 讨论
巴尔通骨折的临床复位治疗标准为:骨折复位既要保证下尺桡关节面和患处关节面不存在台阶样分离和移位,又要恢复患处正常的尺倾角、掌倾角以及桡骨远端高度。影响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复位治疗因素包括:关节的掌倾角、尺偏角、关节面平整度以及尺骨和桡骨的相对长度等,其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腕关节处的桡骨缩短,造成复位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主要因素在于患处关节面的平整度,而掌倾角对于患处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影响较小。对于情况较为复杂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在整复过程中要注意关节面平整度以及桡骨远端的高度的恢复,以满足影像学复位的最低标准,即无腕骨异常,尺骨头和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较为完整,关节面骨折块的分离或台阶在2cm以下,桡骨缩短程度在10cm以下,掌倾角大于15°且背倾角小于10°。只要治疗效果完全符合以上标准,即便手腕畸形在后期逐步愈合,也通常不会再次出现较为显著的临床症状。
本次实验的结果表明,使用中医手法整复并夹板外固定治疗巴尔通骨折能够较好地恢复患处的基本功能,完全纠正脱位现象,使骨折处良好愈合。由此可见,中医手法整复并夹板外固定治疗对于巴尔通氏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升辉.巴尔通骨折手法复位与固定方法[J].中国骨伤.2008(05):293.
[2]任德华.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联合中药内服治疗Barton骨折65例[J].江苏中医药.2011(09):55.
[3]俞宁.巴尔通氏骨折的治疗及其创伤性关节炎的预防[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06):13.
1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
许振南认为在治疗方法上,需要在定位诊断思路明确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小针刀四步进程。唐峰等[12]通过影像监控下定位操作,客服了定位差,操作难度高,松解不到位的不足。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刀治疗方法主要有[13]:(1)侧隐窝入路法;(2)椎间孔外口入路法(横突及椎间管外口松解术);(3)椎间孔内口入路法(椎间管内口松解术);(4)骶后孔入路法;(5)关节突(囊)入路法(关节突关节囊松解术);(6)神经肌肉触激术;(7)高应力点松解法;(8)棘间点松解术;(9)夹脊穴入路法(夹脊穴松解术);(10)循经取穴定位。此外段莲花[14]在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实践指南上提示,在治疗方法上,包括了施术部位的选择、选择、以及环境要求。不同部位,,环境下,针刀操作的流程有所不同。
2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2.1影响疗效的因素明确疾病的基本理论体系;明确病位,熟悉神经,肌肉的损害部位及程度;制定详细的诊疗计划都是影响疗效的因素[15]。同时穆敬平在用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实验中,发现针刀疗法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与施术者的操作熟练程度有关,也可能引起临床特异质性。不同的评判方法对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的判定也不一致。
2.2针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总体满意针刀的近期疗效好,远期疗效更佳,经得住时间的考验。黄叶等对公开发表的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现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明显优于推拿、针刺、药物等疗法。魏铭等在针刀疗效研究上得出总有效率96.67%。术后最长缓解时问6年,大部分病例随访2年无复发的结果;田平12在相同研究中同样得出较高的有效率结果,同时指出,其他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配合针刀疗效满意。杨宏斌认为针刀通过几乎无创的治疗方式松解粘连,重建机体动态平衡,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缘色疗法”。
3针刀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针刀疗法具有方法简单,痛苦小、见效快、花钱少、变不治为可治、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治为速愈等特点。因此被广泛运用于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但由于医学界对软组织损伤这一大类疾病及脊柱相关病症的诊断太笼统,无行业规范可循,学术交流和宣传管道的匮乏,针刀队伍自身素质和能力不足,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高,标准不规范等问题,限制了针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刀医学基础研究脱离针刀临床治疗,使得针刀医学理论的先进性在诊治疾病中没有得到发挥。加强对针刀医学理论基本原理的研究,是系统研究针刀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性任务,在现阶段,更需要从坚持和发展针刀医学基本原理的角度出发,去深刻领悟和掌握针刀医学。李义凯指出术前诊断不明、无菌观念不强、局部解剖不熟、适应证掌握不当是针刀治疗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都有待解决。同时针刀的发展机遇也是非常明显的,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疾病谱发生了深刻变化,除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外,急慢性创伤和软组织损伤,运动性损伤已成为发病率居高不下的病种,这些疾病业已成为中西医研究的焦点。)针刀医学已成为中医药学的新的分支学科并且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成功范例之一;随着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医、针灸的立法,针刀医学将加速在国外传播,为世界医疗事业注人新鲜血液。
4小结
关键词:压疮;中医辨证;封闭负压引流;臀部筋膜皮瓣;临床路径
普通民众护理知识匮乏、社区护理不成规模,具有专业压疮护理知识的医护人员缺少,造成老年人压疮,特别是深重度压疮发病率逐年增高。由于老年深重度压疮患者护理困难,营养状态差,基础疾患多,容易继发严重感染、治疗周期长,进而威胁患者生命,加之治疗费用高,治疗成功几率相对不高,老年患者的深重度压疮成为社会、家庭及医务人员所面临棘手问题之一[1]。在中医整体辨证理论指导下,整合中西医治疗方法与手段治疗老年患者骶尾部深重度压疮,并有意将其形成路径模式化,通过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14例老年深重度压疮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压疮模式路径构建提供一定的客观性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诊治的深重度压疮老年患者14例,其中男5例,女9例,年龄60~95岁,根据造成压疮的原因分类,单纯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粗隆骨折)2例,单纯创伤性截瘫患者1例,单纯脑梗死患者3例,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粗隆骨折)合并脑梗3例,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粗隆骨折)合并糖尿病2例,脑梗合并糖尿病3例,除外合并严重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压疮患者,除外癌性溃疡形成深重度压疮。全部病例均为Ⅳ期压疮,创面面积:(8 cm×10 cm)~(15 cm×16 cm)。
1.2 治疗方法:治疗方法以益气活血为基本治则。采用分阶段治疗。大部分深重度压疮为诊断Ⅳ期压疮—气虚两虚型。治疗方法选择益气活血为基本治则。可选用四君子汤、四物汤、或者两方的合方八珍汤等为主方,在以益气活血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程阶段与个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而选择侧重健脾益气、利湿消肿、去腐生肌、气血双补、活血行气通络等治法。阶段治疗如下:第一阶段:患者进入或转入骨科患者的早期。躯体存在大面积组织坏死、可能同时合并感染、贫血、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全身消耗大,身体条件极度虚弱,压疮创面水肿,肉芽苍白。治疗上以益气活血为治则,内治:中医药物以益气活血为根本,侧重补气养血、健脾益气,利湿消肿进行遣方用药,同时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改善营养不良,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根据创面情况、细菌培养药敏结果使用敏感抗生素。外治:该阶段患者身体条件差,如耐受手术可在手术室麻醉下行清创加VSD封闭负压引流,如果不能耐受手术,我们的经验是可在床边简单清创VSD封闭负压持续吸引,根据情况可行再次清创、VSD重置;第二阶段,经过早期的以侧重补气养血等的益气活血法治疗,全身情况得到改善,该阶段治疗仍以益气活血为治则,内治着重气血双补,强调活血。巩固第一阶段补气养血的成果及基础、同时加重活血药物使用,可继续纠正贫血、营养不良。同时患者身体条件经过前期治疗已有条件耐受手术,选择双侧臀部V-Y筋膜皮瓣推进术覆盖创面,修复皮肤缺损,术后在皮瓣远近端各留置引流膜1条,为避免粪便污染,我们多采取VSD敷料再次覆盖封闭引流。
1.3 观察项目及方法:治疗时间、封闭负压引流次数,伤口愈合分级、后续是否可进行原发损伤或基础疾病治疗等指标来评估疗效。
2 结果
14例深重度压疮老年患者,两阶段治疗总共时间17~30 d,平均25 d。其中第一阶段治疗时间5~14 d,平均10.4 d,第二阶段治疗时间12~16 d,平均13 d。除其中1例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拆线后出现短距离伤口愈合不良,经换药后1周愈合。13例患者成功对原发基础疾患进行后续治疗,达到基本痊愈,1例髋部骨折患者由于全身情况不能耐受髋部手术,未完成原发损伤治疗。患者随访3~6个月,皮瓣存活良好,无复发。详见表1。
表1 14例深度压疮患者的各项数据统计
项目
例数
第一阶段治疗时间(d)
第二阶段治疗时间(d)
VSD使用频次(次)
愈合(例)
可以进行原发损伤或基础疾病治疗(例)
(甲)
(乙)
单纯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粗隆)
2
7~8
12~14
1
2
2
单纯创伤性截瘫
1
7
12
1
1
1
单纯脑梗死
3
5~7
12
1
3
3
髋部骨折合并脑梗
3
7~12
12~14
1~2
1
2
2
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
2
10~14
12~16
1~2
2
2
脑梗死合并糖尿病
3
7~10
12~14
1~2
2
1
3
3 讨论
深重度压疮治疗是目前医疗界治疗的难题,整合存在的多种治疗手段具有必要性,中医整合治疗手段有其合理性。①一方面中医药治疗压疮有系统的理论、治疗方法及手段,另一方面封闭负压引流治疗结合皮瓣治疗软组织缺损、压疮已成为较成熟的模式,但是其对于深重度压疮治疗均存在不足。中医学受其理论形成时代限制,造成中医治疗压疮方法、手段的相对不足,深重度压疮由于创面区域大、侵袭程度深,感染机会增加,控制感染难度大;另一方面,西医治疗 的手段过于偏重局部治疗,宏观上缺少机体的整体调整,导致患者局部情况改善但全身机能下降,容易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治疗结果并不理想[2-5];②运用中医理论整合以上治疗方法与手段治疗老年深重度压疮有其必要性。中医认识、治疗疾病强调整体,运用中医理论整合治疗深重度压疮手段整合有其合理性。
中西医对压疮形成机制的认识基本相同,治疗手段在作用上有相似和互补性,深重度压疮的治疗可以进行有机有序的整合。①两者的认识大致相同。传统医学认为压疮病因病机:内因是由于久卧伤气,气虚而血行不畅,出现久病气血亏虚。外因为躯体重量对躯体着褥点的压迫,及躯体着褥点部位的摩擦挤压而致受压部位气血失于流畅,造成局部肌肤失养而坏死肉腐,形成疮疡。现代医学认为压疮是人体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形成的组织坏死;②治疗手段在作用上有相似性、互补性。深重度压疮即Ⅳ期压疮—气虚两虚型,治疗应以益气活血为基本治则,临床上亦有部分作者采取该治则取得了良好效果[6]。试验研究证实益气活血法可以明显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改善血液流变学,防止血栓形成,纠正微循环障碍,减轻组织水肿。与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减轻创周水肿、降低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作用相似,他们均能改善细胞物质能量交换、促进组织修复。两者整合,整体机能的调节及局部创面改善,效应叠加,可能会起到的加强了创面组织修复的效果。
中西医治疗深重度压疮有形成临床路径模式可能,使之发挥最佳的治疗价值。①老年深重度压疮中医辨证相对单一,纳入路径人群容易辨识;②中西医治疗压疮技术相对成熟,在中医理论下整合中西医治疗手段后,根据我们的观察项目结果显示,该治疗模式的时间、质量可控,可以预期结果;③另外我们选择的治疗方法存在明显优势,VSD治疗方式可以多次重复使用,以致临时退出路径后容易恢复再次进入路径,另外臀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大面积压疮,如手术失败,压疮再次发生,可再次应用臀大肌肌皮瓣等方法再行修复,即出现变异容易处理,最后可以进行变异分析后,可使路径优化、更加科学,发挥最佳的治疗价值[7]。
4 参考文献
[1] 赵红霞.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有效途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8(1):8.
[2] 李 琰.中医药防治压疮的文献综述[J].中医文献杂志,2009,29(1):3.
[3] 高月平,赵永辰,任景坤.压疮的中医药治疗现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1):10.
[4] 张卫红,朱 旭.联合治疗Ⅳ度压疮创面的临床体会[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9,32(1):4.
[5] 张向臣,韩雪松,韩喜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臀部大面积压疮感染[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9,30(1):2.
[6] 孙 庆,孔平凡,夏兆芳.益气活血法治疗压疮5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