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柏拉图政治哲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柏拉图非诗”是柏拉图诗学思想的中心。柏拉图目睹了雅典城邦的衰弱与灭亡,并将这一切归之于“德性的沦丧”,也即“理性的沦丧”。他发现正是诗的误导使希腊人沉迷于感性的迷乱和神秘的迷狂之中不能自拔。由于柏拉图将理性知识设立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从而使“诗”这种包含非理性因素的“摹本之摹本”成为哲学家斥责的对象。诗人也就成为“理想国”中不受欢迎的人。即使对自己最心爱的荷马,也无法避免遭受被驱逐的厄运。虽然柏拉图对诗的批评言辞激烈,对诗人进行了驱逐,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已经完全摈弃了诗。他也热爱诗,也“赞美过品达,欣赏诗人厄庇卡尔莫斯的灼灼才华。对于诗和诗人,柏拉图并非只会挑剔和横加指责。”因此,柏拉图并没有完全否定诗,认为诗没有任何价值,而是在其“文艺为政治服务”思想指导下对当时的诗进行了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批判,并在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诗学思想。
柏拉图生活在公元前427年至公元前347年之间,此时的希腊文化已由文艺高峰转向了哲学高峰。在古希腊早期,希腊史诗是希腊民族的百科全书。荷马、赫西俄德作为希腊的伟大诗人,常被视为是具有非凡智慧的导师。然而,后起的哲学家们却不以为然,他们对“谁据有真理?”的回答当仁不让。“无论色诺芬对荷马的指责……还是普罗塔哥拉委婉地把荷马、俄尔普斯视为智者,以抬高自己的地位,都是哲学家与诗人发生冲突的表现。”但是柏拉图并没有采取简单指责诗歌的方式,而是希望通过建构其完整的哲学体系来进行理论说明。他并不想通过单纯的用哲学否定诗歌的方式来结束争论,而是希望在其哲学体系之内完成对诗歌的改造,从而体现出诗歌存在真正价值,这也是柏拉图诗学理论的核心。作为一位有影响的思想家,对诗的挚爱使他难以相信诗真会成为哲学的敌人,对特别是对荷马的崇敬使他即使在痛斥诗人们种种“过错”之际,仍然念念不忘他们的功绩。这种矛盾的思考使得他诸多论述都留有余地,充分体现出柏拉图进行理论探索的艰难与谨慎。
而在其文艺思想中,柏拉图这位早年曾创作过抒情诗与戏剧诗的文学挚爱者,也不时地从正面和反面表达着自己的诗学主张。首先,是他的“模仿说”。柏拉图曾以文艺是对理式世界“摹仿的摹仿”为由对文艺加以否定,他认为文艺不可能表现真实本体,因而与真理隔着三层。但是在《斐德若篇》中,柏拉图明确地指出,只要诗人们的著作是根据真理的知识写成的,那么就应被冠以“爱智慧者”或“哲人”的高贵名号。这从一个侧面表现出柏拉图是多么渴望诗与哲学的结合,希望通过哲学来拯救诗。其次,在他的“灵感说”中,柏拉图通过把文艺创作归于灵感,又把灵感归于诗,诗人也成了“神的代言人”。和哲学家一样,优秀的诗人也可以跟哲学家一样受人尊敬。然而,在柏拉图看来,非常的遗憾的是包括荷马在内的传统诗人不能把通神的灵感用于理性的思辨。因此,在柏拉图看来真正的诗文专家应该珍惜神赐的机会,把神的厚爱化作寻求新知的动力,用内容丰富,形式绚美的文字表现出人的智慧。诗歌需要知识的参与,必须包含丰富的知识内涵,使人增长知识,充分发挥诗的教育教化作用。只有这样,诗才能体现出其存在的价值,诗人才是可敬之人。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是根源于其政治理想的,所以,柏拉图主张文艺必须为他的政治理想服务,诗歌也不例外。尽管柏拉图大力声讨诗人的各种罪状,要把诗驱逐出理想国,提倡建立诗歌检查制度,但换个角度想他这正是在为诗歌建立规范,希望诗歌能够按照他的设想充分发挥其优秀诗作的引导作用。柏拉图正是在这种看似相互矛盾的主张中赋予其诗论思想以潜在的张力,努力实现着诗与哲学在深层内涵上的融汇,这为后代诗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正是由于柏拉图对诗进行了近似苛责的批评,从而引起了后世“为诗一辩”的诗学思想探索。其弟子亚里斯多德就首当其冲,对柏拉图进行了批判。然而这两种看似背道而驰的诗论,从其思维模式与立论基础上来看,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亚氏的《诗学》不过是一种修正过的柏拉图主义。亚氏以后的西方主流诗学基本上也是在他所确立的柏拉图的思维模式中展开的,即在感性与理性的冲突中,要么强调坚持理性中心,要么强调感性中心,或调和两者的矛盾。柏拉图正是以自己独特的哲学家的思维富于诗以更理性的思考,从而为诗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陈中梅:《诗与哲学的结合――柏拉图的心愿》,《外国文学评论》,1995.4。
关键词:马克思;阿伦特;哲学;政治;政治哲学;不同路径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08-01
马克思和阿伦特的政治哲学思想给现代社会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对他们哲学思想的极大关注。其中,哲学和政治的关系问题是核心和关键。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合理掌握与正确看待哲学和政治的关系问题是认识马克思与阿伦特政治哲学的关键所在。
一、西方传统政治哲学
早在古希腊开始,哲学就与政治纠缠不清。哲学真正从关注自然转到人与社会中来是在古希腊时期的智者学派。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深受这种学派的影响,他虽然对智者学派提出的一些政治评判标准持反对态度,但也积极发展了智者学派对现实问题的广泛关注。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就是依靠科学辩证法来关注人与社会中的一切事务,这也是为人类的幸福生活寻找到了坚实的根基。这之后,柏拉图继承了老师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希望通过哲学去建立一个理想的政治王国,以充分实现哲学的伟大政治抱负,以此来完成老师苏格拉底的让城市更贴近真理的政治夙愿。后来,亚里士多德虽然在一些政治问题上积极反对两位老师,但是在哲学关注人与社会的问题上,却发展与推动了老师柏拉图的思想观点。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提出人向来属于政治动物的观念,并出版发行了其第一本政治哲学思想巨著《政治学》。
对阿伦特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是诞生于苏格拉底之后。在苏格拉底死后,他的学生柏拉图对人和社会政治生活实现的可能性已经持绝望态度,他开始怀疑起苏格拉底政治学说的有效性 。正是因为柏拉图对苏格拉底学说的这一怀疑,才让苏格拉底对人和社会的关注由政治转到了哲学当中,并开辟了西方政治必须服从与哲学的传统。从这一形式来说,不管是柏拉图还是黑格尔,其政治思想都没有脱离以政治学观念来作指导的前进方向。可以说,柏拉图创设的西方传统政治学是把政治理念看作高于一切的思考生活之路,这实质上就是获得政治真理的途径是经过沉思而不是积极活动来取得。这一观念思想,在西方传统政治学中是非常有威慑力的,很少有人去突破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虽然是在西方传统政治哲学中起步并发展的,但他没有对其政治学思想进行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超越。阿伦特认为,从柏拉图开始,经历了三次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大颠覆,分别是克尔恺郭尔的存在主义、尼采的行动主义和马克思的辨证主义。在这三个哲学思想中,马克思哲学思想最具有影响力,他的思想直接对政治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决定作用。同时,阿伦特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也十分重视,他认为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就是一个反对西方传统政治哲学的理论思想。
二、哲学的政治实现
哲学的政治实现是哲学的主要思想。马克思在年轻时虽然受德国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但他没有被这种思想所左右,因此不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反对传统哲学中闭关自守的自我直观,积极强调哲学是时代的精华和文明的灵魂。在这一基础上,阿伦特注重强调马克思放弃哲学转变到研究历史和政治思想上来。早在1984年马克思在一封信中就明确阐述了自身的观点,认为费尔巴哈的政治思想过多关注自然而很少关注政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实质上是用资本主义的观点去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也是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正是通过这种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才能从传统的政治哲学中解放出来,步入到历史政治活动中 。
三、政治的哲学实现
政治的哲学实现是阿伦特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以前,阿伦特是一个对政治漠不关心的人。自从纳粹上台以后,尤其是一些哲学家与纳粹进行合作后,让阿伦特认为柏拉图的传统意义哲学是与纳粹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从哲学转到政治中来,重新来思考和看待西方传统政治哲学,重新审视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阿伦特认为,哲学与政治之间产生隔阂是开始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死对柏拉图有着很大打击,也让其对苏格拉底的学说产生了质疑,这就让柏拉图重新开始了沉思生活,哲学也开始逐渐从人类事务中一步步撤离。正是因为哲学的这种撤离,让柏拉图认为哲学就要离开政治,以后的政治行动就要服从于哲学,这种情况下,柏拉图就用哲学消融了政治,这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在这个基础上,阿伦特就开始为了政治而审判哲学,通过对哲学的重新反思来更好地实现政治。
在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基础上,阿伦特分析与总结了两层政治与哲学的关系含义,首先是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这个关系问题也是对人类事务领域中的态度问题。态度问题本身也涉及到了哲学体验与人类现实体验之间的关系,他说明了自身的哲学体验与人群中公共经验的直接关系。其次是哲学与政治的紧张关系。事实上,政治哲学本来就处于一种张力之中,要么用哲学来统领政治,要么用政治审视哲学。因此可以说,阿伦特的政治哲学追求的是政治哲学的实现,在根本上也是一种反哲学的哲学思想。
四、结语
当前,伴随着政治制度与生活方式的政治哲学再一次火热兴起,政治哲学就变得异常重要起来。阿伦特力图诉诸某种道德上的复古主义来应付现代性的基本问题,相对比之下,马克思的理论很难说已经过时,不管马克思哲学的预言是否已经实现,但他的思想对现在社会政治状态起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批判与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勇.论阿伦特哲学的时代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关键词:柏拉图;城邦;社会;和谐;正义
中图分类号:B502.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040-04
人们对“柏拉图式的恋爱”并不陌生,但对他的社会和谐知之甚少。柏拉图的正义,和谐的城邦,哲学家执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谐的社会图景,从而勾画出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色彩。
一、社会和谐的基本内涵
在柏拉图看来,和谐是一种职业秩序上的井然有序,不同的人受相同的教育,正确的爱,国家整体上的幸福,有节制,是“至善”的创造物,且追求正义。
(一)和谐是一种职业秩序上的井然有序
在柏拉图的思想里,每个人应只从事一种职业,各司其责:“鞋匠总是鞋匠,并不在做鞋匠以外,还做舵工;农夫总是农夫,并不在做农夫以外,还做法官;兵士总是兵士,并不在做兵士以外的,还做商人,如此类推……”①只有每个人都安于自己的职业,不断地精益求精,城邦才能和谐安定。
(二)和谐意味着社会充满正义
在柏拉图看来,正义就是构成社会的各阶层“各安其分,各行其是”。只有一个充满正义的社会,才有可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缺乏正义,社会永远也不可能和谐。
(三)和谐意指不同的人受过相同的教育
“真正受过音乐的教育的人,对于同道,气味相投,一见如故;但对于混身不和谐的人,他避之唯恐不远。”②受过相同教育的人,他们往往有相同的观点,在讨论和解决问题时,气氛常常融洽得多,因观点不同而争得面红耳赤的现象很少出现。这种教育是指同一等级的教育,科目相同;不同等级,教育科目不能相同。
(四)和谐还指正确的爱
“正确的爱难道不是对美的有秩序的事物的一种有节制的和谐的爱吗?”③乱爱不是正确的爱,它是在放纵自己的情感,是,坏的品行。快乐要有度,有节制,不能任性。正确的爱要有节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依法行事。柏拉图主张制定这方面的法律:“一个爱者可以亲吻、昵近、抚摸被爱者,象父亲对儿子一样;如要求被爱者做什么也一定出于正意。”④正确的爱就是要受到音乐教育,要有真正的音乐文艺教养,以达到对美的爱,对美的追求。
(五)和谐还意指国家整体上的幸福
这样才能真正导致国家的和谐稳定,绝对不是仅注意少数人的幸福。柏拉图认为:“我们的首要任务乃是铸造出一个幸福国家的模型来,但不是支离破碎地铸造一个为了少数人幸福的国家,而是铸造一个整体的幸福国家。”⑤在这里,柏拉图的和谐观实质上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体上的和谐稳定。为了达到整体的安稳,护卫者不能有私有财产,按照定量配给,不多不少。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的利益。个人的幸福是由国家的幸福来决定的。每个人都要尽力尽责,干好自己的工作,把个人的幸福原则“放在国家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⑥“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⑦
(六)和谐也有节制的意味
节制就是让优秀的哲学家去控制国家,统治国家。柏拉图在引出自己的观点之后,说:“我们刚才揣测节制象是一种和谐,并不很错吧?”⑧继而,柏拉图解释了他这样说的原因:“节制贯穿全体公民,把最强的、最弱的和中间的……都结合起来,造成和谐,就象贯穿整个音阶,把各种强弱的音符结合起来,产生一支和谐的交响乐一样。因此,我们可以正确地肯定说,节制就是天性优秀和天性低劣的部分在谁当统治,谁应当被统治――不管是在国家还是在个人身上――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一致性和协调。”⑨简而言之,就是说本性上更好的东西如果能控制本性上更坏的东西,就能达到整体的和谐。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和谐也有节制的意味。
(七)和谐就是“至善”的创造物
至善存在于精神世界中,和谐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至善是和谐的源泉,是和谐的缔造者。至善创造了万物,甚至创造了神,和谐更不例外了。在《蒂迈欧篇》这本书中,柏拉图借一个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蒂迈欧阐述自己的观点:当创造万物的至善所在看到自己的成果时,看到创造出的主宰者――神的影像时,他感到万分的喜悦……他努力使他们更相似于原本。
二、社会和谐的基本特征
在柏拉图看来,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1.和谐与国家正义
柏拉图写《理想国》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一个正义和谐的国家或城邦,在他看来,正义是理想国家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所以,柏拉图对理想国家的构想就是从探讨“什么是正义”开始的。为了探讨真正意义上的正义,柏拉图描述了一个理想的城邦,这个城邦不大也不小,居住在同一城邦的人们按自己的天赋才能进行社会分工,干一种最适合于自己的工作,这种工作必须专业化,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不能兼职,你就在你的工作上尽力干,不要干这又干那,你不是上帝,全知全能,你是人。柏拉图认为,人的天赋才能各有各的不同,每一个只有从事一种自己的工作,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最好,城邦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他在《理想国》的第三卷中就有说明:“因为我们的人既非兼才,亦非多才,每个人只能做一件事情。”⑩所以说,是天赋才能决定社会分工。在天赋才能的基础上,柏拉图把城邦中的人们分成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统治者。经过两次筛选,剩下的人要学习五年的哲学,然后从事15年的实践工作,直到50岁,他们才最后完成了承担“哲学王”任务的一切准备。他们构成这个国家即城邦的最高等级即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当统治者。
第二等级,护卫者。这些人是城邦中的中等人,他们天赋才能居中等,他们在二十岁以后要接受算术、几何学、天文学等的特殊教育,但是掌握这些知识的的目的不是为了实践需要,而是陶冶他们的心灵。他们是在生产者中挑选出来的,由他们构成这个国家即城邦的中间等级――武士。这些人擅长作战技能,负责整个城邦的安全,并辅助统治者。
第三等级,生产者。这些人是城邦中的下等人,他们天赋才能最低,20岁之前只能受到音乐和体育的教育。在柏拉图看来,音乐能培养高尚和谐的灵魂,体育能锻炼健康匀称的身体。他们是由工人、农民、商人等构成的,组成这个国家即城邦的最低等级,擅长生产技能,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负责整个社会的生活资料生产,维系着整个城邦的正常运转。
这个等级制度构成理想国的社会结构,也是城邦的基本政治制度。城邦的三个等级要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各尽其才,各得其所。怎样实现整个国家的和谐呢?“当生意人、辅助者、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了。”11 在这里可以看出,正义就是做你自己的事情,不要干涉别人的事情。正义就是和谐的基础和条件,是和谐的本质内涵和内在要求。正义强调的是严格的社会等级关系以及社会分工。一个社会的“正义”,就在于等级统属关系的确立,就在于社会成员的恪尽职守。一个理想的国家就建立在这样有序的等级基础之上。当社会各等级的成员都能够做到等级分明,职责清晰,分工有序,这个城邦就能够处在一种和谐的关系之中。这个国家的和谐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反之,就没有了国家的和谐。他在《理想国》的第四卷中说:“现有的这三种人相互干涉相互代替对于国家是有最大害处的。因此可以正确地把这称为最坏的事情。”12 这里的“三种人”就是指城邦中的三个等级。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社会和谐思想在本质上追求的是国家正义,各等级间的正义,分工明确,各司其责,互不代替。所以国家正义就是社会和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2.和谐与个人正义
什么是个人正义呢?柏拉图是从个人灵魂的角度加以论证的,他把人的灵魂分成三个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他在《理想国》中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当他将自己心灵的这三个部分合在一起加以协调,仿佛将高音、低音、中音以及其间的各音阶合在一起加以协调那样,使所有这些部分由各自分立而变成一个有节制的和和谐的整体时,于是,如果有必要做什么事的话――无论是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还是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他就会做起来;并且在做所有这些事情过程中,他都相信并称呼凡保持和符合这种和谐状态的行为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指导这种和谐状态的知识是智慧,而把只起破坏这种状态作用的行为称作不正义的行为,把指导不和谐状态的意见称作愚昧无知。”13 由此可见,个人正义就是个人灵魂的和谐。当人的灵魂的三个部分互不代替,互不干涉,各起各的作用时,就实现了个人正义。
城邦是由个人构成的,城邦正义显然也是由个人正义构成的,当然不是个人的简单相加组成的,是在国家和谐的前提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的,所以城邦的和谐大致是由个人和谐构成的。与灵魂的三个部分相对应的,是前面所说的三个等级,其中,哲学家、士兵、生产者分别是理性、激情、欲望的代表。正义的人必须让理性统治激情,由激情抑制欲望。最理想的城邦就是哲学家领导士兵,统治生产者。士兵和生产者要服从哲学家的统治,为哲学家服务。只有这样,城邦即国家才能安定和谐,长治久安。既然城邦正义是由个人正义的相互作用构成的,那么城邦和谐就是由个人和谐相互作用构成的。城邦和谐意味着社会的和谐,城邦和谐与个人和谐分不开,所以,个人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城邦有适度的规模和贫富,能力决定职业
柏拉图根据统治者与实际权力的承担者之间的关系把城邦分为:君主制的城邦、民主制的城邦、寡头制的城邦、僭主制的城邦和贵族制的城邦。这些城邦都不是他要建立的城邦,他要建立的城邦是哲学家执政的城邦,他把这种城邦的建立过程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三个阶段:健康式城邦、美的城邦和哲学家统治的城邦。在柏拉图看来,第三阶段的城邦是最为和谐的,不过第一阶段也有和谐的方面:“健康的城邦是个快乐的城邦――没有贫困、没有压迫或政府、没有战争及人吃人的现象。城邦的快乐在于每个成员都是快乐的,因为每个成员的劳动与其报酬之间有着完美和谐的一致;任何人都不侵犯他人。它之所以不需要政府是因为每个人都由自己来选择最适合他的技艺;自然的天赋与爱好之间不存在不和谐”。14 有益于个人的东西(他选择其天性最适合的技艺)与有益于城邦的东西之间也是和谐一致的,虽然这种城邦有它完美的一方面,但它也有不完美的一面,和谐容易丧失。
在柏拉图看来,和谐的城邦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和谐的城邦的规模要适度
和谐的城邦的规模要有一个不能超过的最佳限度――“国家大到还能统一”。15 在这里,城邦和国家是同一个意思。如果一个城邦为了拥有大量的疆土,就去不断地战争,一旦拥有了,却又没有能力让城邦和谐发展,结果又分裂,这样的战争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国家的疆土大小由国家是否统一和谐决定。人口要与社会资源相适应,要便于管理,特别需要注意不能让人口超过社会资源,否则就会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社会就不能实现自由平等,会出现动乱不稳。因为像游牧民族这种“生活是分散独立的个人需要宽广的活动空间。如果活动空间不足,势必会产生摩擦和冲突,导致社会动乱,但作为一个社会,空间又不能太大,人口更不能过多。希腊各城邦为了控制人口,实行持续的移民政策,移民地又发展成新的城邦,以致城邦数以百计。他们宁愿在各自孤立的小城邦中生活,而不努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国家,只在波斯反复入侵的情况下才迫不得已实行联合。这就是每个人要当自由人的考虑”。16
2.和谐的城邦的贫富要适度
和谐的城邦的贫富以不太贫和不太富为好。因为太富了“则奢侈、懒散和要求变革”。17 太穷了“则粗野、低劣,也要求变革”。18 不太贫和不太富的国家,要有策略地统治国家。要把别的国家看成是“相互敌对的两部分,一为穷人的,一为富人的,而且这两个部分各自内部还分成许多个更小的对立部分”。19 要利用别国的贫富差别,挑起他们的内部矛盾,并“把一些个的财富、权力或人口许给另一些个部分,那你就会有许多的盟友和不多的敌人”。20 比如,如果发生战争,就联合两个富有的敌对国家中的一个,去打另外一个,可以这样做:“我们派遣一名使节到两国之一去,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们:金银这东西我们是没有也不容许有的,但他们可以有,所以他们还是来帮助我们作战,虐掠另一敌国的好。听到这些话,有谁愿去和瘦而有力的狗打,而不愿意和狗在一边去攻打那肥而弱的羊呢?”21 这个不太贫和不太富国家要以不太多的剩余财富为准,要善于利用敌人的矛盾笼络人心,以本国的和谐为主题,以本国的和谐为目的。
3.能力决定职业
在一个和谐的城邦里,要做到能力决定职业。不要因为你是统治者的后代,你就有继承统治权;你变低劣时,就要把你“降入其他阶级”;22 如果农民工人这些低等阶级的后代有统治才能,就要把他们“提升为护卫者”。23
(三)哲学家执政
当时的哲学家与城邦之间矛盾重重,柏拉图认为唯有双方都彻底改变才能实现二者之间本应具有的和谐。“这种改变恰恰在于:城邦不再不愿由哲学家来统治,而哲学家不再不愿统治城邦。哲学与政权之间的这种和谐一致是难以做到的,是非常不可能的,但却并非不可能。”24 要实现二者的改变,要进行正确的劝说,必要时通过法律加以规定。
1.哲学家执政是哲学王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中,哲学家居于最高等级,是整个城邦的统治者,是城邦的关键人物。这应该说是柏拉图理想国的最具有特色的内容之一,哲学王思想是柏拉图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是柏拉图的独家创作。
哲学家执政就是指统治者既有政治权力,又有哲学理念论,二者结合于一身的哲学王思想。正如柏拉图所说:“除非哲学家变成了我们国家中的国王,或者我们叫做国王或统治者的那些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得哲学和政治这两件事情能够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人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会免于灾难。除非这件事情能够实现,否则我们提出来的这个国家理论就永远不能够在可能范围内付诸实行,得以看见天日。我踌躇了很久而不敢说出来的,就是这件事情,因为我知道如果我说出来,人们会说我又是在发怪论了。因为人们不容易看出,除掉这样做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使国家或者个人得到幸福。”25 所以,要实现城邦的稳定和谐,首要的前提就是哲学家执政。
2.哲学家执政的原因
为什么让哲学家执政而不让政治家执政呢?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有统治国家的素质,当时的政治家,只是政客而已。他们争权夺利、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不具备最高的知识,不能洞悉万物的本原,不能把握绝对的至善,不能熟悉理念世界的知识,他们不能当国王。哲学家可以当国王是因为他们热爱真理,能认识到真正的理念,掌握真正的知识,是最接近神的境界的人,能够分享神的智慧,知晓宇宙自然的奥秘,能够掌握治理国家的知识,具有治理国家的美德。柏拉图强调指出,美德本身是不能凭借感官感觉到的。“人类理智须按照所谓‘理念’去运用,从杂多的感觉―知觉出发,凭借推理,把它们统摄成一种理性的概念。这种推理作用是一种回忆,……”26 一些政治家是凭借感官感觉到的品德,不具有真正的美德,而哲学家则是凭借灵魂、理智把握这种绝对的美德。他在《法律篇》中指出,绝大多数人己丧失生前拥有的绝对美德的记忆;只有哲学家,他是有较好的记忆的,当处于迷狂状态,沉思尘世美德的原型即美德的理念时,才能观照正义、节制、智慧等美德本身。所以,他认为,造成社会分裂和混乱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品德败坏,而统治者的品德败坏也是政治败坏的根源,然而哲学家则是品德最高尚的人。
三、启示
总之,柏拉图所说的和谐是国家内部各等级,即统治者、护卫者和生产者各行其是、各安其分的和谐,从此可以看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是要看国家的结构是否合理,国家职能是否越位错位。在柏拉图看来,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没有社会正义,就不会有和谐社会。正义不仅是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而且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原则和重要保障。
我们只有了解了柏拉图的社会和谐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后,才能取长补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注 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12 13 15 17 18 19 20 21 22 23 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02,109,110,102,133,134,134,152,152,101,156, 156,172,137,135,137,127,136,102,138,473.
14 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6 陆苏拉德.柏拉图密码[M].北京: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61.
24 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4.
25 柏拉图.理想国[M].重庆:西苑出版社,2003.473.
26 柏拉图.裴得罗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49.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柏拉图.理想国[M].重庆:西苑出版社,2003.
〔3〕柏拉图.裴得罗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5〕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1980.
〔7〕陆苏拉德.柏拉图密码[M].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摘要: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系统论述教育的教育家,他对教育的政治意义与作用、教育的实施、人才的选拔等方面都作过精辟的论述,本文对此进行了简略的归纳述评.
柏拉图是古希腊屈指可数、名闻遐迩的大哲学家,他既是苏格拉底的直接继承者,又是另一位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的重要影响者.他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等领域均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近现代的几乎所有学术思想均可在柏拉图的思想中找到源头,因此,说柏拉图是古代、中古和近现代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实不为过.柏拉图思想中最有影响的恐怕是其哲学思想,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其流芳后世的《国家篇》和《法律篇》中,他关于幼儿教育、女子教育、音乐文艺教育、体育及军事教育等思想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早期教育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他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国家篇》377B)他甚至主张胎教,“我们同时应该甚至在孩子出生以前就着手这一工作:待产的妇女必须接受为了有利于未出生的孩子所需要的那种训练.”(《法律篇》789D)他认为,孩子出生后,必须确保护士甚至在他能走路之前给他有益的运动和空气,尤其不许他由于过早走路而伤害自己(《法律篇》789E).婴孩应尽可能接近于仿佛他一直在大海上那样生活;应该把他上下摆动,给他唱歌,以便使他免受惊吓(《法律篇》790C—E).这是为发展勇敢和坚定性格的首要的准备工作.当孩子3岁或更大一点,我们可以开始审慎地纠正他,让他开始玩游戏,最好让孩子发明自己的游戏;在6岁时,就要认真开始授课,随之把女孩和男孩隔离开来,应当教他们骑、射、投、掷,应该注意把孩子们训练成左右手并用(《法律篇》793D—794D).现代脑科学表明,儿童的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柏拉图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小孩的肉体和精神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而提出了早期教育的思想,我们不得不为柏拉图的睿智所折服.
二、音乐及体育教育
柏拉图特别重视对儿童的音乐文艺教育和体育教育.他认为“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教育要先教音乐后教体操,将故事包括在音乐里.”(《国家篇》376E)古代希腊重要的文化生活是听民间艺人弹着竖琴演说史诗故事,故“音乐”一词包括音乐、文学等义,相当于现在的“文化”一词.
他认为儿童阶段的文艺教育至关重要.“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国家篇》401)他认为,一切种类的音乐、诗歌和艺术的教育目的都在于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培养人的道德品格,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国家篇》403c)因为音乐诗歌由于其潜移默化的作用,自幼便会把真、善、美同假、恶、丑的区别注入人心,使儿童“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国家篇》401D)正因为他对儿童的音乐文艺教育非常重视,柏拉图主张对音乐文艺教育的内容应严加审定.“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因此我们应特别注意,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国家篇》378E)因此,“我们首先要审查故事的编者,接受他们编得好的故事,而拒绝那些编得坏的故事.”(《国家篇》377C)他提出要制定一个限制音乐、诗歌的法律,规定哪些内容的音乐、诗歌可以提倡,哪些内容的音乐、诗歌必须取缔,以“鼓励母亲和保姆给孩子讲那些已经审定的故事,用这些故事铸造他们的灵.”(《国家篇》379C)
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之后,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体育方面,我们的护卫者也必须从童年起就接受严格的训练以至一生.”(《国家篇》403D)他认为,体育训练的目的是使护卫者的身体状况能适应护卫者的工作,“他们有必要像终宵不眠的警犬;他们在战斗的生活中,各种饮水和各种食物都能下咽;烈日骄阳狂风暴雨都能处之若泰.”(《国家篇》404B)因此,他要求护卫者必须戒除酗酒,食物应当简朴,不能嗜睡.
柏拉图认为应将音乐教育与体育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专搞音乐文艺的人又不免过度软弱”(《国家篇》410D),因而应使音乐和体育良好地配合,使“音乐和体育服务于人的两部分——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国家篇》412)
三、女子教育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不仅非常重视对男子的教育,而且提倡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他是西方第一位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家,他用动物作比方,以此来证明男女应受同等教育.“我们除了把母的警犬看做较弱者,公的看做较强者以外,应当一切工作大家同干.”(《国家篇》451E)“那么,如果我们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照使用男子那样,我们一定先要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国家篇》452)他提出应该同样用音乐和体操来教育女子,并且还要给她们军事教育.他认为两性之间惟一的区别不过是生理上的区别,在一些方面如织布、烹饪、做糕点等,女人比男人更擅长,在诸如行军作战方面男人比女人更擅长,因此,没有任何一项管理国家的工作因为女人在干而专属于女性,或者因为男人在干而专属于男性.女人男人可以有同样的才能和禀赋适宜于担任国家保卫者的职务,分别只在于女人弱些男人强些罢了.
四、城邦护卫者的教育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服务的.他认为,统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个,就是教育,即通过音乐和体育培养出优秀的公民.良好的教育和培养造成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再接受良好的教育,产生出比前代更好的体质,这除了有利于别的目的外,也有利于人种的进步.在这里,柏拉图充分认识到了教育对于富国强民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的真正的善良的城邦护卫者,这一目的进一步体现了他的教育为国家政治服务的思想.
关于护卫者的学习内容,柏拉图认为应先学习五门预备性学科:数学、平面几何学、立体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他认为,治国者之所以应学习这些知识,是因为它们不仅在军事作战上有用,更重要的是能锻炼人的心灵,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这些知识的对象都是不能用感觉来触摸的,“只能用理性去把握,别的任何方法都不行.”(《国家篇》526A)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将治国者的灵魂“从变化世界转向‘真理和实在’,最终达到最高知识——‘善’”的理念.他认为,所有这些预备性科目应趁护卫者年轻时教给他们,不能用强迫的方式进行传授.
柏拉图认为,在学完预备性学科之后,要想达到“善”的境界,还必须接受“辩证法”的训练.对于为什么要学习“辩证法”,他用著名的“洞穴的比喻”加以详细的阐述.他把洞穴内的世界称为“可见世界”,把洞穴外的世界称为“可知世界”.在洞内看到洞壁上木偶的形象,相当于认识的“猜测”阶段,转身看到木偶的实物相当于认识的“相信”阶段,及至走出洞穴到光天化日之下,认识便进入“理念世界”(“知识”的阶段).而洞穴外的太阳则喻作理念世界中最高的“善”的理念.他指出,正像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就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一样,我们必须“有一种灵魂转向的技巧”,使学习的器官——整个灵魂(它类似看物的眼睛)转离变化世界的个别事物,正面观看实在世界的理念.这种“灵魂”转向的技巧或学问就是他所说的“辩证法”.
关于学习前面提到的课程的对象,柏拉图认为必须挑选出最坚定,最勇敢,在可能范围内也最有风度的人,此外,他们不仅要性格高贵严肃而且应具有适合这类教育的天赋,如必须刻苦学习,强于记忆等.
柏拉图不仅对护卫者的教育目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还就教育的时间安排及人才选拔作了详细论述.他将护卫者教育的时间安排分为六个阶段:(1)童年——青少年时期.护卫者自幼接受音乐和体育教育,目的是照看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的学习和哲学功课应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2)十七八岁——二十岁.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必要的体育训练,为哲学研究准备体力条件.(3)二十岁——三十岁.进行第一项选拔,把那些在“劳苦的身体锻炼、学习和战争恐怖中总是表现得最能干的孩子挑选出来”(《国家篇》537A),对他们施以数学、几何、天文、音乐等“辩证法”预备性学科的教育.(4)三十岁——三十五岁.进行第二次选拔,“选出其中最富这些天赋条件的青年,在他们年满三十的时候,给以更高的荣誉,并且用辩证法考试他们.”(《国家篇》537D)凡经过考试的,可让他们“用六年或者四年”(后“定为五年”)时间“专心致志地学习辩证法”(《国家篇》539DE).(5)三十五岁——五十岁.用十五年时间到实际工作中锻炼,“强迫他们负责指挥战争或其他适合青年人干的公务”,目的是“让他们在实际经验方面不低于别人”(《国家篇》539E),同时还可以在公务中继续考验他们的素质.(6)五十岁以后——去世.他们必须接受最后考验,使他们最终达到“善”本身,管理好国家、公民个人及他们自己.在剩下的岁月里用大部分时间研究哲学,在培养出国家的继承人后他们便可辞去职务,进入乐土,并安居下来.
五、柏拉图的学园
为了把自己的教育理想付诸实施,柏拉图在雅典的阿卡得穆建立了自己的学园.关于学园建立的确切日期无从查考.“从建园的纲领和柏拉图说起曾在40岁那年访问意大利和西西里时确立的信念之间的明显联系来看,我们自然应该设想建园大概是在这个时期(公元前388—387年).”[1]学园的活动以“讲学”为主,学习和研究几何学在学园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学园入口处悬挂的“不懂几何学者,请勿入我门”的名言充分说明了柏拉图对于几何学的重视.除几何学外,柏拉图学园对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宇宙学等学科也开展了广泛的学习与研究.学园除重视文、理科学习之外,最重要的,凌驾于一切学科之上的课程当属柏拉图的哲学,他将哲学之前的各门具体学科称为“预备性学科”,而将学习哲学作为通向最高知识的“善”的理念的惟一途径.阿卡得穆学园作为教育科学中心虽然以教学和科研为主,但它并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柏拉图创办学园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哲学和政治的新的结合,培养一批既精通哲学、自然科学又善于治国的政治人才,为他心目中的理想国服务.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人,其教育思想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阶段,其关于教育的许多主张与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但其教育思想如同其他思想一样,也或多或少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和保守性.
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的政治意义和作用,其教育思想是为其乌托邦式的国家政权服务的,其教育目的是培养经世致用的治国人才——城邦护卫者,因而其教育活动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过分注重教育的政治功能,而且他这种培养护卫者的教育只能是极少数人享有的教育.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提倡公共学前教育,重视女子教育,主张男女平等,提倡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但他认为对儿童的游戏故事,唱歌的内容必须加以选择,进行严格审查,原则是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忽视了儿童的个性和独立人格的发展,他关于妇女儿童社会公有的思想更是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而应加以批判的.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与他的人性论思想是密切结合的.他认为,上帝造人分为三等,即金质、银质和铁质.他认为,“一个人属于哪一种,他所生下来的子女就属于哪一种.”[2]其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实质是论证奴隶社会阶级统治的合理性.
柏拉图的教育旨在与智者教育对城邦所造成的离心力相抗衡.对柏拉图来说,教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在孩子们身上培养音乐的机敏与身体的灵巧,也不是通过在神话和诗歌中所反映的人类生活来培养政治的和实践的智慧,真正说来,它是一个人灵魂的内在和谐的塑造,即内在于人的不和谐因素的协调一致.教育是人身上难以调和的东西--野兽性与天使性--的统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形成这种统一,使人既不变成一头驯顺的绵羊(奴隶),也不变成一头贪婪的狼(僭主).[3]人变成一个政治存在的潜能依赖在他之中这种哲学本性与尚武本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并不是对某种技能的培养,而是要形成权力与爱知识的统一.
[1]〔英〕A•E•泰勒著,谢随知等译.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10(1):14-15
摘要:古代雅典崇尚政治辩论以及哲学思辨之风看来并未能影响到柏拉图,因为在他的思想中,反对言论自由是占主要位置的,他一贯主张由“哲学王”来统治国家(城邦),他总是怀疑普通劳动者的知识和智慧,甚至非常警惕民主制度,这也许是苏格拉底之死给他留下的阴影。笔者从“说服”统治方式、艺术作品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以及政治性言论有没有存在的必要等几个方面来考察柏拉图关于言论自由的思想,以期对现代的人们有所启示。
关键词:“说服”统治方式;不雅艺术的限制;政治性言论的存废
说言论自由起源于古代雅典人的政治辩论一点都不为过,正是这种政治辩论,致使人类历史中的言论自由权利得以发韧,也突显了人是政治动物的本性、更突出了言论自由的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特征、以及言论自由的自然权利属性特征。柏拉图的言论自由思想,有一部分是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一部分是苏格拉底的思想中所没有的。
首先,柏拉图继承和发扬苏格拉底“说服”的思想,他强调政府更应该采用“说服”方式进行统治。“柏拉图赞同希腊人所具有的这样一种朴素的信念,即政府最终依凭的是说服而不是强力,因而政府所建立的各种制度也是为了加强发挥说服作用而不是为了发挥强制作用。……公民的自由取决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他在与其同伴进行自由且不受限制的交往中,具有一种能够说服他人并接受他人说服的理性能力”。在这里,柏拉图为政府执政树立了一项极其重要的原则,即通过说服他人而达到治理的目的,而不是通过强力去弹压人民群众,任何暴力机构的设立都不符合辩论说服的原则,把政府视为一个工具,更是对辩论说服原则的背叛。而真正的公民自由,则只有具备能够说服他人并准备接受他人说服的理性能力的人才能真正拥有,任何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试图通过强力达到他人臣服目的的人,都不会拥有真正的自由,因为其他比他更强大的人也会通过强力迫使他臣服。所以,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人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说服别人并接受他人说服的理性能力,任何想通过暴力达到自由目的的想法都是不符合言论自由原则的。
其次,柏拉图认为,对于非政治的言论要给予限制,不符合教育青少年要求的艺术作品要予以禁止,城邦应该鼓励艺术家们应该创作优秀的作品光大美德、压倒那些道德败坏的作品。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口表达了这样的思想:“那么,问题只在诗人身上了?我们要不要监督他们,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良好品格的形象,否则我们宁可不要有什么诗篇?我们要不要同样地监督其他的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我们中间存在下去,否则我们的护卫者从小就接触罪恶的形象,耳濡目染,……不知不觉间心灵上便铸成大错了。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些艺人巨匠,用其大才美德,开辟一条道路,使我们的年轻人由此而进,如入健康之乡;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艺术作品,随处都是;使他们如坐春风……不知不觉之间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这是柏拉图对言论自由进行限制的思想,也是近现代思想自由市场理论的先驱。柏拉图限制言论自由的思想还体现在他对诗人的作用产生怀疑,“一个诗人可以传递知识吗?在柏拉图式的建国方案中,诗人是一种颇有非议的人物……柏拉图禁止他们进入理想国,理由是他们的作品相对真正的知识而言是非理性的和虚假的”。在柏拉图看来,不能传递知识的人和他的作品是不能存在思想市场里的,诗人所传递的知识就是非理性的和虚假的。然而,谁掌握和传递的知识是虚假的、非理性的,而谁传递的又是真实的和理性的呢?没有经过真假知识的辩论,又怎能区别谁真谁假呢?如果不让拉出来遛遛,谁又知道谁是驴子还是马呢?
最后,柏拉图认为,关于城邦统治的言论并没有存在的必要,即政治性的言论自由可以取消。“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弟子柏拉图于晚年创了一种理想国,在这种国里他制定了一种宗教,和当时的各种宗教大不相同,他又主张须强迫一切公民都信仰他所创的诸神,否则就处以死刑或禁锢。他设想的这套严密的制度,一切言论的自由都在排除之列。”。早年的柏拉图总是认为,“哲学王”的统治才是城邦中最好的统治,他认为“统治纯粹是一个科学知识的问题”。“如果统治者只是依凭他们卓越的知识而有资格行使权力的,那么不是舆论对他们的行为所做的判断是无足轻重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即对舆论的假装诉诸实际上只是一种狡诈的据以抑制‘群众不满’的政治伎俩而已。”如果权力就是知识、智慧和真理(后来培根提出knowledge is power的命题),那么是可以没有言论自由的,问题是掌权者、统治者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真理、甚至于是掌握了全部的真理?统治者掌握真理或者掌握了全部真理是如何得到证明的?还是无需去证明、只要位居尊荣的人就自然地拥有了真理?这样的逻辑在现代文明社会里,无疑是会让人哑然失笑的。因此,只有象苏格拉底那样——“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才能掌握更多的真理,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而放开言论无疑是获取知识、掌握真理的不二法门。柏拉图所暗含的关于言论自由(舆论影响)的思想就是:在哲人王的统治之下,君主已经深刻洞见人类之善与国家之善,何需民众的言论自由呢?除此之外,他对于城邦中的文学艺术也主张要严格限制。他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而文学艺术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文学艺术与真理的关系是“影子的影子,摹本的摹本”,因此,一切诗人、艺术家的东西是危险的、不能轻易相信的,他甚至提出要把诗人驱逐出理想国,他对文学艺术的态度是明确的:文学艺术必须对社会有用,必须服务于城邦的治理和教育,否则就应该被禁止。由此可见,柏拉图是不主张放开言论的,但从他的关于言论自由的思想中,我们也可以反思一些关于言论自由的东西。
参考文献:
[1][美] 乔治﹒萨拜因著、邓正来译:《政治学说史》(第四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6页.
[2][法]卢梭著:《 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第8页.
[3][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07页.
[4][英]韦恩﹒莫里森著,李桂林、李清伟译:《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2页.
[5]J.B.伯里著,宋桂煌译:《自由思想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6页.
[6][美]乔治﹒萨拜因著,邓正来译:《政治学说史》(第四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8--99页.
[7]参见:《柏拉图的哲学观,政治观,美学论和艺术论》,.
【关键词】理想国;城邦正义;个人正义;柏拉图;类比
一、《理想国》成书背景分析
(一)家庭背景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一个大贵族奴隶主家庭,他的父亲克里斯通和母亲克里提俄涅均出自十分显赫的家族。柏拉图幼年丧父,后母亲改嫁,继父皮里兰佩斯与建设民主政体的杰出政治家伯利克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柏拉图受过极其良好的教育,也像其他贵族子弟那样,对政治怀有浓厚的兴趣。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从小便与政治联系紧密,也是形成他后来政治观念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二)时代背景
《理想国》成书于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的二十年左右,当时的交战双方是代表贵族专制的斯巴达和代表平民民主的雅典,这场战争最终以雅典的失败收场。伯罗奔尼撒战争导致各城邦内战乱频繁,贫富矛盾难以调和,使得雅典和斯巴达均受到重创,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当时古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并不统一,政权更迭变动使柏拉图对现实政治感到失望,进而开始对社会制度、正义问题做出新的思考。
(三)苏格拉底之死与“洞穴之喻”
《理想国》一书以苏格拉底为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这对柏拉图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也彻底改变了他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看法。
在《理想国》一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假说――“洞穴之喻”。它描述了一个一直被困在洞穴之中只能看到影子的囚徒偶然被带出洞穴看到外面的世界,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之前世界的渺小和认知的贫乏,但当他是复回洞中告诉他的囚徒同伴们他所看见的一切,他的囚徒同伴却并不相信,甚至想把那个带他出洞的人杀掉。柏拉图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政治哲学理念,同时也暗喻了苏格拉底之死。
二、三种盛行的正义观
(一)克法洛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
克法洛斯是一位居住在比雷埃夫斯港的年迈且富有的商人。克法洛斯认为对于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来说,富有最大的好处在于“当他到另一世界去的时候,他就用不着为亏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债务而心惊胆战了。”于是柏拉图总结克洛法斯的正义观为“有话实说,有债照还”,继而反驳道,“如果一个朋友在头脑清醒时将武器交给你,后来他疯了,再跟你要回去,那么这时将武器交还给他倒是不正义的了。”在这种情况下,“有话实说,有债照还”便并非是正义的定义。
(二)玻勒马霍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
玻勒马霍斯是克洛法斯的儿子,在克洛法斯的观点被柏拉图驳倒以后,玻勒马霍斯就继承了这场关于正义的辩论。玻勒马霍斯将正义解释为:“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譬如,在有人生病时,医生能把善给予朋友,把恶给予敌人;在航海遇到风险时,舵手能把善给予朋友,把恶给予敌人。于是柏拉图指出,“如果正义在平时没有用处,那么正义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了。”此外,我们也并不能准确地辨别谁是友人,谁是敌人。所以,这个观点并不能成立。
(三)色拉叙马霍斯――“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色拉叙马霍斯是智者派的代表人物,而这种正义观也是当时智者派比较盛行的观念。柏拉图首先指出,正义与强者的利益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则是对立的。统治者,即强者并不能保证不犯错误,他们在立法时,既有可能立对的法,从而符合自身的利益;也有可能立错的法,从而损害自身的利益。这里正义与强者的利益便发生了冲突。其次,柏拉图也表明,“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只要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就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下属老百姓的利益。”
三、柏拉图的正义观
(一)城邦正义
柏拉图将城邦正义比作“大字”,他认为远处的“大字”更容易看清楚,因此,城邦正义是被率先拿来探讨的。柏拉图对于城邦正义的定义是构建在个人禀赋理论与社会分工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他将国家公民划分为统治阶层、武士阶层、生产阶层,同时也指出一个城邦应具有四种德性,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智慧是一种用来谋划国家大事,改进国家对内对外关系的美德,它是统治阶层应具备的美德;勇敢则是一种“关于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确信念”,它是武士阶层应具备的美德;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节制是每个阶层都应具备的美德;正义在这四种美德中处于统帅地位,它要让城邦中的公民“做自己分内的事”,只有每个阶层之间不僭越,才能维护城邦之间的另外三种美德,从而实现城邦内部的正确分工以及各部分的和谐。
(二)个人正义
柏拉图将个人正义比作“小字”。柏拉图将人的灵魂划分为理性部分、激情部分、欲望部分,而人的灵魂也应具有四种美德,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智慧会让灵魂自我反省,摆脱障碍,获得独立,它对应于人的灵魂中的理性部分。勇敢就是无论在何种情形下都敢于做理智鼓励和支持的事,它要听从理性的教导,它对应于人的灵魂中的激情部分。节制是人的理性对于欲望的一种控制,它对应于人的灵魂中的欲望部分。正义的作用就是让灵魂中三个部分和谐共处。
四、对柏拉图正义观的思考
(一)柏拉图正义观的历史价值
1.对正义问题的研究比较系统和全面。在柏拉图之前,有关正义的论题都是相当零散的、不全面的。柏拉图在《理想国》的开篇,即将“正义”的话题引入观众的视野,此后的几番精彩辩论也围绕“什么是正义?”这个问题而展开。
柏拉图在书中给出了自己对于正义的定义:一是城邦正义;二是个人正义。随后,他不仅用类比的方法论证了二者之间的一致性,而且对于“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如何实现?”的问题也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认为,柏拉图对于正义的阐述是系统的、较为全面的。
2.重视教育对国家的影响。柏拉图认为,教育是实现正义的一个有力途径。作为实现城邦正义的前提和基础,教育问题在《理想国》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正义是每个人先天就具备的,但是需要用教育来唤醒正义,从而将正义激发出来。他同时也指出,城邦内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从年幼时便接受教育,而不只是贵族。柏拉图对于教育问题的重视无疑是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这不仅对于当时的社会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是值得当今世界反复思考与研究的。
(二)柏拉图正义观所存在的问题
1.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的类比存在问题。首先,“大字”与“小字”的比喻只是柏拉图一厢情愿的说法,他并没有给这种说法一个合理的解释,对于“为什么城邦正义是‘大字’?”,“为什么个人正义是‘小字’?”这两个问题其实是含糊其词的。其次,柏拉图对于个人灵魂的三分结构的划分也并不科学,人的灵魂实际上是相当复杂的一个概念,并不能简简单单地划分为三个部分,因为在现实的情况下种种设想都是不能够成立的。
2.哲学王统治的思想存在问题。柏拉图亲眼目睹了雅典民主由“黄金时代”走向衰落,深知这种政治制度的弊端,因此他主张哲学王当政,崇尚精英治国。但是,哲学王当政的实质是与现代“法治”观念相悖的“人治”思想。实际上,柏拉图在与色拉叙马霍斯的辩论中,也曾指出,“统治者是会犯错误的。”那么,哲学王显然也会犯错误。而且,世界各国历史的经验与教训都表明,由“法治”取代“人治”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所以,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是存在问题的。
五、结语
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不变的话题,它值得人类世世代代不断探索与研究。作为西方政治学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第一个系统阐述正义问题的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是研究正义话题所必读的著作。不能忽视的是,柏拉图的一系列观点是建立在古希腊城邦统治这个条件之下的,我们应该从现实情况出发,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从而构建符合时展趋势的正义理论。
参考文献
[1] 柏拉图著,郭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理想国》的对话体写作方式让我自然而然想起了我们中国的孔子。虽然《理想国》里思想都是柏拉图本人的,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他作为苏格拉底的弟子,其思想观念受苏格拉底之深,而且以苏格拉底的口吻来写,书中一直把正义作为讨论的对象,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而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遵循着苏格拉底“助产术”的寻求智慧之路,所以我们读来常常感觉就是苏格拉底本人在辩论。同样是生活在差不多时代的伟大哲学家,一先一后,经历竟也是如此相似,孔子有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撰写的、记录其言行的《论语》,苏格拉底有其弟子借其口而使早期对古希腊哲学最初探索得以流传的《理想国》。
初中时就通过一些简单渠道听说过《理想国》,心中对“理想国”的定位如莫尔的“乌托邦”,如陶渊明的“桃花源”,真正拿到这本书才知道“Republic”的真正来源。比起充满幻想的描绘一个理想社会,这本书更是向我们展现了古希腊那个充满魅力的辩论时代。由于读的不够精细,所以不敢说真正读懂领会了多少东西,但是却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哲学家们最初一直倡导和崇拜的理性的玄冥、逻辑之曲折、言辞之诡秘。曾经中学时代在历史课上看到那些类似于智者学派的古希腊人热衷于辩论,在田间街头、小巷集市运用各种辩论法则,或谈笑风生,或面红耳赤,或洋洋得意,或灰头土脸的你说我论时,总会对那个诞生最早文明的古国之一,产生无限遐想,所以庆幸在年轻时代还能真正有机会走进书里,走进那个神秘世界。
“什么是正义,”这是柏拉图和格劳孔、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西蒙尼德在第一卷一直讨论围绕的中心,“欠债还钱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分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而后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认为一个好的城邦应该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等美德,每个人都是在国家里执行适合他天性的职务,如孔子的“性相近也”观点一样,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可以激发人性里潜在的能力和知识,而柏拉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沿袭。当城邦里的统治者、守卫者、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时,这个城邦就具有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从城邦类比到个人,认为那是“大”“小”“内”外‘的关系,正义的个人就是安排好自己的事情,自己主宰自己,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某些政治事务、私人事务上,保持和谐的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行为。
正义永远是快乐的,而不正义反之,王政最好,寡头政治、民主政体、僭主政体都不如以哲学王做统治者更符合正义的定义。针对社会,讨论还涉及了女子教育、儿童的生育与培养等问题,并且含有男女平等的民主辉光,一个国家里也能够造就出类拔萃的女人,他们也可以去守卫城邦。“理念”说也是柏拉图思想的一个重要支撑部分,他认为哲学王应该成为正义城邦的统治者,因为他可以“把握永恒不变的事物”,“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文中“苏格拉底”用船长的譬喻说明一个真正哲学家在城邦的处境。
读到中后部分,我的脑海里似乎才开始勾画出“苏格拉底”所描绘的“理想国,”可是就他自己来看,“只有在某种必然性碰巧迫使当前被称为无用的那些极少数的未腐败的哲学家,出来主管城邦,并使得公民服从他们管理时,或者,只有当当权的那些人的儿子、国王的儿子或当权者本人、国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爱上了真哲学的时候,”城市、国家才能完善,才能成为理想国。同时柏拉图还用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似乎也成为柏拉图哲学的出发点和坚持的原则。于是我也深刻的体会了所谓的“日喻”“线喻”和“洞喻,”柏拉图建构起了他的理念世界。
关键词:整体主义 方法论 社会 个人
哲学方法论是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根据的,世界观以自身对人们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指导意义而取得存在的价值。哲学方法论的类型有很多,本文主要是对整体主义方法论运用的分析。
整体主义强调的是从社会走向个人,个人可以成为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一种手段,它讲究无论是从独立、平等、还是自由问题上,都是从国家出发,抽象地强调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法国当代政治哲学家莫尼克·卡斯基若认为,政治上的整体主义指的是:“国家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整体,一个由所有社会成员构成的统一体,给予社会成员他们存在的理由和存在的意义,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对国家无条件地服从、忠诚、奉献,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自己的生命;个人首先是为了国家而活着,然后才是为了自己而活着。”[1]单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整体主义,强调整体利益高于一切,这种社会条件决定了人们缺乏个人独立性和个人自由的概念。这种整体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方法论贯穿在哲学家的著作中,体现作者的整体主义观念。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写到:“当前我认为我们的首要任务乃是铸造出一个幸福国家的模型来,但不是支离破碎地铸造一个为了少数人幸福的国家,而是铸造一个整体的幸福国家。”[2]在这里,苏格拉底声称城邦整体的幸福要远比其中任何一个阶层的幸福更重要。这说明,柏拉图关注的是城邦的幸福,而且随着他论证的逐步推进和展开,个人越来越被看作是城邦整体的一部分。个人在城邦中的地位完全根据其对城邦整体的贡献决定。柏拉图多次说明他的目的既不是城邦中某一个体的幸福,也不是城邦中某一阶层的幸福,而是城邦整体的幸福。
柏拉图认为相互帮助和合作的人聚集而居,“并把聚集的居所称作城邦”[3]。理想的社会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他反对私有财产和一夫一妻制,主张两个上等阶级(统治者和武士)实行共财产和共妻儿。由于国家论是建立在他的伦理学基础之上,所以他认为个人必须以私利服从公共福利,因为个人的真正的善同社会福利是联系在一起的。柏拉图评判道德的标准是城邦的利益,那么他的伦理学应探讨的是个人的利益如何符合并促进整体的利益。
其实柏拉图所描绘的理想国家实际上是一个权力高度集中,政府权威高高在上,个人绝对服从,由“哲学王”来统治的共和国,它充分体现了政治整体主义的特点。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柏拉图所设想的城邦并不是极端的专制主义。虽然他更关注城邦整体的幸福,但城邦整体的幸福在柏拉图那里指的是城邦全体公民的幸福,二者并不是不同的、对立的两种价值观。因为在柏拉图这里,公民为国家贡献的同时也是在谋求自己的幸福,在理想城邦这种体制中,每个人的真实利益都得到满足,没有公民受到虐待和歧视。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4]这个观点意味着个人必然带有政治属性,必然归属于城邦。人只能在社会中过群居生活,于是就成为各种社会团体,乃至城邦国家产生的原动力。城邦的形成是社会团体自然演化的结果,而城邦的形式过程足以表明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其本性上是一个政治动物。
在《政治学》一书中,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的问题看出他的整体主义的体现,他的国家起源说表明他认同的是社会共同体国家学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的形成发端于由男女关系同主奴关系相互作用所组成的“家庭”,“家庭”是延续人类满足人们正常生活所需而建立的基本社会形式。继而为了适应更为广大的生活需要,若干家庭联合起来,农村公社便应运而生,然后是若干农村公社组合为城邦,这时“社会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状态,在这种社会团体以内,人类的生活可以获得完全的自给自足。”[5]
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将整体主义具体化为国家至上的道德原则。“由于国家是客观精神,所以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6]在这里,黑格尔把国家看作普遍伦理可能达到的最高目标,它不再是个人追求私人利益的工具,而成为克服私人利益的目标和欲求。在他看来,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绝不可能最初为一个个人而获得,它只有作为一个从一个人的最初环境为起点的区别过程的结果才可能出现。而“个人权利”这一市民社会的话语,“只有在家庭开始解体” 的时候才出现。因而个人权利不可能先于社会而存在,社会也不是个人简单的集合体。所以“国家是比个人更高的东西”[7],国家不是保障个人幸福的手段,而是目的本身,个人必须尊敬国家,一切符合国家的利益,甚至是为了国家牺牲个体,只有这样人才是具有伦理性的人。
在中国儒家的伦理思想里,也体现了整体主义方法论的运用。不论中国或者西方,整体主义的方法论都在哲学史上各家言论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整体主义方法论对各种哲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多起到了一定作用。而整体主义的伦理观,对道德言论的丰富化和对政治伦理的多元化构建起到了积极作用。
最为重要的是,在个体主义成为主流价值观念,人类宏观利益被相对弃之于从属地位的今天,关于整体主义的思考,对当代主流思想的反思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强. 西方社会的变迁—从整体主义到自由主义[J]. 北方论丛,2009(2).
[2][3] 柏拉图. 理想国[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5]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小博士)
柏拉图在大约公元前427年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母亲是改革家梭伦的后裔,父亲的家谱可以追溯到古雅典王卡德鲁斯。高贵的家族使柏拉图自小就接受了最好的教育。
柏拉图在20岁时开始师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对职业教师智者派的轻视和厌恶,都深深地感染了柏拉图。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给了柏拉图沉重的打击。从此,柏拉图不愿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了,而是一心一意地要纪念苏格拉底,集中转入对哲学的研究。柏拉图随即离开雅典,从28岁至40岁这段时间,他做了一次海外漫游。这是一个自由考察和增长见闻的机会,也是形成柏拉图思想体系的重要阶段。
经过10多年的游历,大约在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纪念英雄阿加德穆的圣殿附近的园林中,创建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所固定学校――“学园”,他一边教学,一边著作。
柏拉图主持“学园”大约有40多年的时间,教师与作家的双重身份和10多年的游历给他著述作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柏拉图一生共写了36部著作,大都是关于道德和哲学的著作。其中《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之作,这本书涉及了他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和政治等内容,但主要的是讨论所谓“正义国家”的问题。
柏拉图所生活的时代,希腊城邦开始发生危机,于是他留心于探索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究竟用什么样的原则,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建立理想的国家?这种国家既可以克服某些城邦所固有的“弊病”,又可以作为一切城邦理应效仿的“典范”。大概这些就是柏拉图在殚精竭虑地构造他的国家时,所面临和考虑的主要课题。
柏拉图在着手设计他理想的国家时,首先规定公民应具有的四种品质,即智慧、勇武、节制和正义。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有三部分人:一是护国者,有担当统治者的魄力与智慧;二是卫国者,有勇有谋能保卫国家安全的能力;三是供养者,让有节俭美德的人来从事生产。前两个等级不得蓄有财产,也不许持有金银,他们的生活所需全由第三等级供养,而第三等级则可以持有财产,经营适合于他们的那种经济,但应限制其财富的膨胀,以防止贫富过度分化。这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设想而采取的措施,力求造成一个有权力者无私产,有私产者无权力的局面。这三个等级很明显地有高低之分,但柏拉图却理想地认为他们之间没有矛盾,就如同人的身体一样,上中下三个部分协调一致。只要三个等级各安其位,各从其事,在上者治国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乱,这样的国家就犹如一首完美的乐章中最和谐的地方。正义是各个等级、阶级的调和剂,实现正义是国家的主要职能,这便是柏拉图理想国的美好图景。
柏拉图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柏拉图中年开始从事教育研究活动。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他要求3~6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会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柏拉图认为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7岁以后,儿童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出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与和声学等学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柏拉图指出了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他主张未来的统治者在30岁以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经过5年后,他就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了。
此外,柏拉图在文艺、美学等方面,也有成套的理论主张。关于美的事物是美的理念的仿制品,这是柏拉图唯心主义美学观的基调。在对待文艺和文艺家的问题上,他们是曲高和寡的。
在大约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在一个弟子的婚礼上,说他要小睡一会儿,此后就长眠未醒。这一年,柏拉图80岁。
[超级链接]
柏拉图名言
在短暂的生命里寻找永恒。
尊重人不应该胜过尊重真理。
时间带走一切,长年累月会把你的名字、外貌、性格、命运都改变。
拖延时间是压制恼怒的最好方式。
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最有美德的人,是那些有美德而不从外表表现出来,仍然感到满足的人。
好人之所以好是因为他是有智慧的,坏人之所以坏是因为他是愚蠢的。
一切背离了公正的知识都应叫做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
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没有什么比健康更快乐的了,虽然他们在生病之前并不曾觉得那是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