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利工程的前景与发展范文

水利工程的前景与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利工程的前景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利工程的前景与发展

第1篇:水利工程的前景与发展范文

关键词:

水利工程;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

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18001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水利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基础作用,水利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国民生活品质的发展,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水利工程设计对生态的影响很大,我们在修建水利工程的同时要考虑到其对原来周围生态平衡的影响,努力降低其对生态环境的刺激。现在水利人员应秉承生态保护理念,充分关注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当代水利行业发展前景是更注重水里的资源性,形成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但是随着水利工程的发展,很多的水利工程影响到了生态的稳定,因此,人们意识到了水利工程设计重点放在生态环境上,强调了生态设计的重要性。

1水利工程设计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水利工程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系统服务作用越来越大。不管在国民生活或产业生产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始逐步从单一走向综合,同时,对其利用的强度和开发的速度越来越剧烈。现代水利工程在其自身的发展完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灌溉、排涝、防洪、发电、渔业、生态与环境等水利工程体系,而且现代的水利工程也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由仅仅重视其基础功能作用转向基础功能与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并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经济的复苏繁荣、社会进步发挥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同样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必要保护,通过对水量的整合,合理使用水资源,防止河道断流,减轻水污染,提高抗御旱灾水灾的能力,减弱洪水对水域环境的不利作用,充分发挥江河的各种功能,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预防水流,洪涝灾害,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如若要实现水利工程的基础功能与生态功能协调发展,必须尊重生态环境,在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保护生态系统,特别是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考虑对质和量的关系,应该在保持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2水利工程的投入过程与对我国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如若要了解生态环境会在水利工程投入的过程中发生哪些变化,首先要对构建生态水利工程的特点进行探究,水利工程有自己的特点:(1)有很强的结构性和协调性。这也就意味着水利工程必须从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出发,考虑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不影响整体生态系统功能发挥的设计方案。(2)周围的生态环境及居民难以避免地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水利工程不仅在建设过程中对当地的经济以及社会发生影响,而且会改变水域生态环境多样性,造成水域周围动植物品种的灭绝,进而水域周围的生态环境发生动态剧烈变化。(3)水利工程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上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往往需要根据当年的气象条件以及水文状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4)水利工程往往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因而绝大部分在资金和施工期限上投入较大,因此,在修建时工程设计人员应该按照基础建设和相关标准的安排逐步进行。

3生态水利工程所存在的问题

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巨大,其在给人类带来较大福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巨大负面作用。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保障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持续稳定,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水利工程设计思想,转向兼顾基础功能与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并重的水利工程设计思想,即发展生态水利工程。然而,生态水利工程本身也不是十全十美,其从开始的设计阶段到最后的完成阶段尚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1) 水资源承载能力问题。长江流域虽然水资源宽广丰富,但也不能承受无约束无节制的开发使用。它的水资源承载力的极限在何处,仍然存在着较大疑问。生态水利工程在实际中没有一套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而目前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长期处于空白地带。因为工程力学稳定性和安全性对水利工程起着一定程度地影响作用,所以,水利工程往往按照工程力学地标准在进行建造,但其仅仅考虑地是单方面地标准,而没有涉及到从生态环境入手设计标准,因此往往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如果在考虑水承载力问题仅仅考虑到生态环境问题,而放弃对水资源的经济思考,则往往会造成水资源调节分配的不公平,同样也会导致水资源的大量浪费。我们按照市场调节机制来进行配置,一个最基础的前提条件是要明确水权。而明确初始水权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限制,比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环保节水的意识以及水资源的承受能力。

(2) 生态环境负荷能力问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第一是要维持江河本身的用水流量,这是生态系统保持健康的根本条件。而在分析水文过程的消极和积极影响机制的同时,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因为缺乏一种完整而全面的检测生态水文的资料,所以,生态系统本身的演化规律无法对未来与现状的水利工程设计理论全面的挖掘出来,现今,我国还没有对水利设计工程所需生态水文数据的资料进行更深的探索,对此的相关报道少之又少,严重的阻碍了未来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步伐。而在以前的水利工程功能战略方面,对水能资源的配置使用,人们总是毫无保留的追求最大

的利益,而开发率也达到百分之百,使大量的生态环境包括

水域与耕地面积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了解到水库区域的生态环境的负荷能力,在规划时我们应该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开发目标。

(3)缺乏合理有效的沟通交流。在水利工程设计规划中,水利工程规划者与生态环境保护者往往是单向作业,对于水利工程规划者来说,其本身并不是非常在意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生态水利设计在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规范体系和对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制度,而有关研究部门对水利工程设计过程造成的负面影响对大众进行了隐瞒,正是在这种情景下,在经济上,水利工程设计人员与生态环境科技人员之间在合作中存在一种经济收益,叫做合作收益,正是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导致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与未来的发展前景相对较差。

4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应遵循的几项原则

为了防止出现上文所论述的一些问题,在水利工程规划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理念。因此,在对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时候,我们按照这些原则理念进行规划:

(1)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安全与经济方面的原则,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规划,在设计时候,必须实事求是,做到经济性和安全性并重。水利工程设计必须按照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确保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性和持久性。

(2)在设计过程当中,将一系列的工程都要设计完善,具有系统性。遵循景观尺度与整体性原则,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充分注意对环境保护问题,在设计系统的时候,必须注意水域环境的变动性、复杂性和随易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物群落的根本生存条件。在应对河流生态治理规划与管理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将视角更多的聚集在大景观尺度以及可持续性上,不必在意细枝末节,进而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基础上对河流生态进行维护修复,其往往更具科学化、效率化和规范化。

遵循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原则。在设计的时候,由于环境的复杂性,我们不能胡乱的设计,而是要考虑周围的环境变化。我们根据周围的环境进行设计,并合理开发利用,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更好的协调或掌控天然水在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的划分,预防或减少自然灾害,如旱涝灾害和洪水等自然灾害,在水资源的调节与配置上。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工业,农业等生产上以及人们的基本生活保障上,能够提供更好的物质环境和生活条件。

从上述的论述中可得知,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地综合性工程,其设计标准和原理是将其中的每个环节与维持生态系统的长期健康与可持续紧密联系起来,以使水利工程设计更加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要求和产业生产的需求,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达到共赢的效果,使之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庞英臣.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及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0,(5).

第2篇:水利工程的前景与发展范文

【关键词】 GPS技术;水利工程测量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单位迅速发展,水利工程成为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项目之一。由于水利工程的特殊性,大多数水利工程位于地形复杂的偏远地区,使得高等级的测量控制点少之又少,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的测量工作。近年来,GPS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同样,GPS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具有高效率、低成本、高精度和不需通视等特点,极大的提升了测量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可以说GPS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测量是水利工程测量外业勘探的一项重大的技术革命,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开发前景。

一、GPS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优势

1.1数据可靠、无误差累计

GPS技术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因此可以提供实时、连续的精密时间、三维速度及三维位置。在作业范围和作业半径一定的条件下,将GPS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测量工作中,除了可以完成一般测量内容,还可以精确测量测点的三维坐标,而且,GPS技术的高程测量可以精确到厘米,精度高,数据可靠,甚至不存在误差积累问题,大大提高了测量工作的质量。

1.2测量速度快

在水利工程测量中应用GPS技术时,在四等水准精度点上架设测量基站,使流动站附于测量人员身上,测量速度快,往往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获取测点定位,最多需要十分钟就可以完成测量,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水利工程测量的效率。

1.3降低工作强度

普通水准测量时受到地形、地物等环境影响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取最为准确的测量数据,测量人员的劳动强度就很大,而相比传统的测量技术,GPS技术不受地形条件限制,也不受气候条件、空气能见度的限制,优势非常明显,因此可以实现对大面积和复杂区域的测量,满足不同类型水利工程测量的要求,因此,GPS技术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测量人员的工作强度。

1.4节约测量成本

GPS技术科精确定位三维坐标,将河道断面资料可视化、数字化,并将其显示在GIS电子地图上,实现编辑操作。由此可见,一次测量就可获取多方面的资料信息,为工程规划、建设与管理、防洪等一系列工作提供所需的资料信息,极大的降低测量成本。

二、GPS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工作中的应用

2.1GPS外业测量

2.1.1选点

在GPS外业测量中要注意选点问题,虽然GPS测量观测站之间对相互通视的要求不高,不一定要求相互之间的通视,因此相比常规测量的选点,GPS测量的选点工作更加方便,但选点是测量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保证。所以在测量前要做好收集和了解有观测区的地理位置、标架、标型等准备工作,已决定适合的点位。

2.1.2无线安装

无线安置时,在正常点位上要卡中心的上方直接对中,天线基座上的圆水准气泡必须整平;在有风天气中,应将无线进行三方向固定,雷雨天气时则注意天线底盘的接地,避免雷击天线;特殊点位时,在将天线安置在三角点标的观测台或回光台上前,先拆除标顶部,避免遮挡GPS信号。

2.1.3开机观测

开机观测的目的是捕捉、跟踪、处理和量测GPS卫星信号,从而获取需要的定位信息和观测数据。在进行开机观测前,要将GOS接收机安装在离天线适当位置的地面上,接通GPS接收机和电源、天线及控制器的联接电缆,预热和静置后,启动使用,进行观测。

2.2GPS布网工作

对像引水工程一样的线路和带状工程测量,常利用点连式或边连式的方法来组成连续发展的三角锁同步图形,在工程枢纽地区布网时要采用边连式或网连式,增强网形的几何强度,从而提高GPS控制网的精度和可靠性。

2.3GPS数据处理

在获得外业测量数据后,将数据拷贝到计算机上进行基线解算,得出观测点间的空间基线向量,并对其进行质量检核。实际测量工作中采用的是人机交互方式来进行同步环和复测基线的检核工作,由于异步环过多,因此一般对边数较多的异步环加强检核。在检核时,要注意剔除不合格的基线,并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2.4实时动态测量

实时动态测量是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可精确到厘米。实时动态测量的基本工作方式如下:在一个已知的点上设立基准站,同时安装一台GPS接收机,现场测量所有可见卫星,将观测到的数据和测站信息通过数据量和无线电传输设备传送到流动站,流动站同时接受基准站传输的数据和GPS卫星信号,基准站和流动站将接收到的数据和本身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差分解算,以此解算出流动站的位置的三维坐标,并进行实时传输和输出。

2.5数字化地形图测量

实时动态测量可以及时获取坐标和迅速定位,因此在地形测量中可以运用这项技术,在测量地行时,借助数据采集功能来进行地形点的测量,然后将所采集的地形点进行图像处理,最后将数字化管道地形图的形式呈现给工作人员。运用GPS技术在对地形点进行采集时可单人完成,从而节省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

三、GPS技术在各种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简述

3.1在水力发电机组安装测量中的应用

水力发电机组各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要求很高,需要建立高精度的施工控制网。GPS技术在建立控制网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自动化程度高、无需通视、布点灵活、可连续和全天候观测、进行三维坐标测量,极大的提高测量工作的精度和效率。在水力发电机组安装测量中,利用GPS技术建立施工控制网,再网放出建筑物主轴线和辅助轴线及各机组中线,再由中心线放出各机组位置。

3.2在堤防工程施工测量中的应用

在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中,若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堤坝工程高程测量控制,其平面和高程需要分开分级布设,平面控制点之间要求通视,分层竞速不均,误差积累大,而且由于观测的测回数多,观测精度要求高和观测环境的影响,高程测量时费时费力,有时要求返工。但若是利用实时动态测量,各平面控制点之间没有积累传递,误差传播途径也可以减少,从而提高控制点的精度。

3.3在大型水工建筑物变形观测中的应用

利用GPS技术,变形观测能够实时进行,变形观测点只要能放置仪器就可以直接测定变形体上的目标点的相对位置变化,不需要设基准点,若变形观测点由于种种原因不易设置仪器时,GPS测量可以快速便捷的校核观测基准点的稳定性,这样一来就不需要设置复杂的参考网,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工作效率。

3.4在水工隧洞的贯通中的应用

若在落差大、流量小的山区河流区域建造引水式电站,要利用施工控制网保证引水隧洞的正确贯通,从而将水库中的水通过引水隧洞引到发电站厂房。利用GPS技术建立施工控制网可以大大简化测量工作,利用GPS测量测定洞口点的相对位置,不需要像常规方法所建立的施工控制网那样还要测量过渡点,直接测定洞口点的相对位置即可,这样可以节省大量工作,测量工作简单有效,测量精度也大大提高。

四、GPS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工作中的应用前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师事业也得到了长远的发展,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就对水利工程测量工作提出了高标准和严要求。除了要求优良的硬件设施,还要求与测量作业相关的软件的改进和发展,要求软件能够实现设计、施工前、测量等所有过程管理一体化的数据链等功能,目前,我国水利工程测量工作中,已引进了电子全站仪和电子水准仪等先进仪器设备,提高了硬件设施的水平,但这是远远不够的,GPS技术是目前应用于水利工程测量工作中最适合的技术,利用GPS技术实现实时动态测量,绘制地图,在水利工程施工阶段为闸门、渠道、堤坝建立施工控制网等一系列工作,而这只是GPS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的初级应用,由此可见,GPS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前景十分广泛。

五、结语

GPS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前景十分广泛的,因此,为促进GPS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发展,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钻研,研究GPS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以扩大其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第3篇:水利工程的前景与发展范文

【关键词】GPS;GPS;水利工程测量

1. GPS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现状

全球定位系统现已转为民用,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在水利工程测量中具有具有连续性、全天候、经济性、导航定位等诸多优点,能为用户提供精密而准确的数据。如:3维坐标、速度和时间等。一般来说,相对测量定位是GPS应用的主要方面,即利用l1和l2载波相位观测值实现的高精度测量。它是通过利用裁波相位测量局域差分法,通过得出接收机之间的一次差,然后在卫星观测历元与接收机之间算出二次差。最终通过两次求差算出其待定基线需要的长度。再确立其关键技术,根据算法模型,形成了静态、快速静态以及 GPS等作业模式。静态作业模式高精度的测量应用范围相对比较大,主要用于地壳变形观测、国家大地测量、大坝变形等测量,而快速静态测量有着高效作业与厘米级精度优势,因此被广泛推崇应用于一般的水利工程测量,而GPS测量凭借快速性、实时性,厘米级精度等优势,被数据采集(如碎部测量)与工程放样中广泛应用。而目前根据GPS在我国水利工程测量应用现状,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目前采用的测量常规的方法是几何水准测量,但是这种作业方法存在一定问题,如:作业效率低,没能充分发挥GPS高效、便捷、成本低、较强实效性等优势。因此,仍需加大对GPS技术的研究开发,将GPS 观测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才能对水利工程测量达到精准要求。可采用精化大地水准面、高程拟合等方法,求解出GPS点的正常高h。现阶段,GPS技术代表着 GPS相对测地定位应用的主流。GPS系统是完全可以满足数据的采集和水利工程测量的要求的,其特殊构成是由 GPS无线电通讯设备、接收设备、电子手簿及配套设备组成,整套设备具有高效、便捷、操作简单、精准等优势。但是,由于GPS系统在轨卫星数的有限性,以至于在对空视线受阻的情况下,就不能保证对水利工程进行正常解算,影响定位的精准度和可信性。

2. GPS技术在水利测量中的应用

2.1 实时动态定位(GPS)技术简介。

2.1.1 实时动态定位(GPS)技术简介。实时动态定位(GPS)技术是一种实时差分GPS(rtdGPS)技术,目前是GPS测量技术的一个主线,以载波相位观测值为根据,属于测量方面的新突破,在水利工程测量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现阶段,由于数据处理技术的落后,静态定位和准动态定位等定位模式不能实时解算出定位结果,并且无法审核观测数据,如此一来,便不能保证所观测数据的质量,以致出现由于检测的数据质量低造成返工,重测,从而加大工程量,加重了工程的负担。所以通过延长观测时间这一方法来保证测量数据的质量、可靠性,这样一来就降低了GPS测量的工作效率。GPS系统是由基准站和流动站两方面构成的,为保证实时动态测量,需建立无线数据通讯。建立无限数据通讯的原理是以点位精度较高的首级控制点作为基本点,以一台接收机布置在流动站作为参考站,对卫星进行不断进行观测,流动站上的接收机在接收卫星信号的时候,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接收基准站上获得的观测数据,并加以解算,随机计算机根据相对定位的原理实时计算显示出流动站的3维坐标和测量精度。这样便可以实时采集待测点的数据和数据观测质量以及基线解算结果的情况。用户可根据其根据待测点的精度指标来确定其观测时间,最终实现作业的高效性,精准性。

2.1.2 应用实时动态定位(GPS)有分为两种模式:快速静态定位和动态定位。将这两种定位模式相结合,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过程中可包含水利工程测量、工程放样、监理等前端数据采集、监测等全过程。

(1)快速静态定位模式要求同时接收基准站和卫星的同步观测数据,实时解算整周未知数和用户站的三维坐标,在接收数据需要在每个流动站上有GPS接收机设备,从而静止地进行观测。要符合结束实时观测懂得要求,必须使解算结果的变化趋于稳定,使其精度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在控制测量应用中,一般采用常规测量方法,但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导致在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实施比较困难,如果采用 GPS快速静态测量,便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水利工程测量中,采用GPS快速静态测量可以代替全站仪完成导线测量等控制点加密工作。

(2)动态定位模式动态定位测量前定位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动态定位只需要在某一控制点上静止观测几分钟,有些先进的仪器只要2s~10s的时间进行初始化工作,之后流动站就可以连同基准站的同步观测数据,并可按照预定的采样间隔自动进行观测,并确定采样点的空间位置。现阶段而言,动态定位模式在水利工程测量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测量精度小,可以达到1cm~2cm,并且整个测量过程不受对空通视影响,有着常规测量仪器无法超越的优势。

2.2 GPS技术的优点。

(1)避免了返工的负担,最终实现作业的高效性,实时性。

(2)动态定位模式动态定位测量前定位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提高了精准度。

(3)作业效率高,成本低,省时、省力。GPS技术所需流动站停留时间短,所需人力少,在人力少的工作过程中仍旧可高效、精准地完成中线测量等工作,因此,其精度和效率是常规测量所无法相比的。

(4)在中线放样的同时可完成中桩抄平工作。应用范围广,可以涵盖水利工程测、工程放样,监理等前端数据采集和监测等诸多方面工作。 GPS 可与全站仪联合作业,充分发挥 GPS与全站仪各自的优势。

总之,GPS静态定位技术和动态定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高效、精准、实时地完成水利工程平面控制测量。在水利工程生产过程中采用常规方法和GP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而GPS技术的使GPS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发展,短化了初始化时间,强化了跟踪能力,精度越来越高,最终实现高度可靠性。

3. GPS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对水利工程的不断投入和重视,水利工程测量设计行业硬件设施以及软件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挑战意味着对水利工程测量设计要求更为严格。除了对硬件设施的要求更高,软件本身还要求提供地面数字化测绘产品的支持,实现设计、施工前、测量等所有过程管理一体化的数据链,避免出现返工,数据不完整等环节的出现。这是是水利工程测量内外一体化的要求,对水利工程测量起着关键作用。目前水利工程勘测中虽已采用电子全站仪和电子水准仪等先进仪器设备,但常规测量方法受环境的限制,作业难度较大,效率相对而言较低。因此,水利工程测量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应用GPS技术应当是首选。而GPS技术作为GPS的一个主流,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当前,用GPS静态或快速静态方法建立沿线总体控制测量,为勘测阶段测绘带状地形图,路线平面、纵面测量提供依据,在水利工程施工阶段为闸门、渠道、堤坝建立施工控制网,这仅仅是GPS在水利工程测量中应用的初级阶段。今后,GPS技术将被更为广阔的推广,并且在不断的应用中,其技术将会更加完善。

4. 结束语

GPS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是水利工程测量的一个新的突破,可谓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革新,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作业理念与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测量的效率和测量精度。特别是随着实时动态定位(GPS)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的广泛应用,今后我国的水利工程测量工作将会愈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徐绍铨,张华海,杨志强.GPS测量原理及应用[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第4篇:水利工程的前景与发展范文

1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基本概念

通过多年来人们对水利工程的研究和认识得知,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指的是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中,可能会破坏与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将工程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摈弃开来,注重验证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效应,从而反射出生态负效应要多于生态正效应。[1]也就是说,要将水利工程从规划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的生态环境效应给予足够重视,科学有效地进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合理看待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的正负效应,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完善。

2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体系和设计原则

(1)评价体系。水利工程评价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需要进行科学客观地进行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也要理性客观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等内容进行分析。那么,对水利工程的评价该坚持什么标准呢?笔者结合查阅文献资料得出结论,一定要客观、公正地进行生态环境效应评价,这种评价与其他的建筑工程是存在差异的,它是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包含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三项内容,根据国际惯例,对水利工程的环境效益评价也是采用成分分析和模糊评价等方法利用树状图来展开。(2)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坚持的原则。科学客观地对水利工程环境效应进行评价能够对水利工程的长远规划期待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最初进行水利工程设计和建造时,设计者的初衷是提供更多的水资源、起到防洪和排涝的作用,这就要保证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的质量,使它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以实现、使它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让它能够与自然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正是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存在,才是水利工程最大的价值所在。因此,在设计修建水利工程时,必须具有长远的眼光,考虑到当前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环境换取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利益,这样才能实现水利工程最大的效益,才能真正发挥水利工程应有的价值。

3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发展前景分析

水利工程的兴建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对其生态环境效应客观地评价才能给整个工程一个科学的定论。但是,我们毕竟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化。近年来,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也逐渐认识到科学客观地进行生态效应评价的重要意义,这就奥更加深入地研究相关理论。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指标体系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指标体系,使所确立的指标具有说服力,能够经得住现实和历史的拷问是关键。生态环境系统的发展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从中选择能较好地反映系统状态、能基本反映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累积和叠加影响的指标因子是一个较难把握的问题。[2]这就要求在进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时,准确地收集相关定量指标,合理地对分析定性的指标,只有将定性和定量指标都融入考虑,所建立的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更加科学、客观、合理,才能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吸收借鉴国外在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不断探索和使用更加有效的生态环境效益分析和评价方法,这样才能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评价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依据,才能实现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总之,科学客观地进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其水利工程对气候、水文产生的影响,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降低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风险,从而确保水利工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深入地在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益评价上下功夫,不断健全评价指标体系,对水利工程做出更加精准、科学地评价,实现水利工程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作者:梁茂营 单位:青岛新华友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第5篇:水利工程的前景与发展范文

一、生态水利工程的概念和意义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门研究如何在利用水利工程技术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同时,兼顾影响范围内水体及河流走廊的生态系统健康,保征水体的正常生态功能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的工程,是水利工程新兴的一个分支。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的理论基础是水文学和以水力学、岩石力学、结构力学为主的工程力学体系。而生态水利工程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工工程对水体的影响,因此吸收了部分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与环境工程学的技术方法,成为_厂一个具有交叉性、跨领域、综合性强等特点。生态水利工程的任务主要包括:为拟建及在建项目提供减轻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的技术方法;为已建成项目,提供恢复其造成的生态破坏的设计和方法;提供水体质量状况评价技术;提供水库等工程设施生态调度的技术方法,提供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技术等。通过上述措施,尽可能的修复已建成的人工水利设施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恢复水体自我净化、涵养水源、调节区域气候等功能,尽量减少拟建及在建项目、改扩建工程可能对环境的造成的不良影响,预防环境事故的发生,保证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实际应过程中,生态水利工程一改旧式水利工程的传统,减少工程对自然河流的渠道化与非连续化,尽量少采用混凝土等人工制品作为河床和边坡的材料,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相对开放,保证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不发生根本性改变,从而维持水环境质量状况的相对稳定,令水利设施既不降低其使用价值,也不破坏水体本身自有的状态与功能。在技术上,生态水利工程将传统的污染治理工艺与水利工程建没有机的融合起来,同时大量吸收国外的丰富经验,并结合我围的国情,最终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理论体系和实施策略,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有效的保征了水利没施的高经济报和低环境成本。

二、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

1.保证工程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的一个分支,自然也要遵守水利工程中的设计原则,而确保工程的安全性是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最根本的基础。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水对建筑物的侵蚀作用、对泥沙的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河道走势的辩证规律等,只有确保了工程的耐久性、稳定性和设施安全,才能保证建筑物的环境保护功能长久有效的运作。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该遵循资金投入最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2.保证水体内部的环境多样性

科学调查研究证明,一个地区非生物环境的多样性可以影响其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具体来、兑,就是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种类越多样,当地生物的种类就越丰富,食物链组成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变化的能力就越强而如果水利设施使得水体内部的环境趋于单一化,就会导致水生生物的种类减少、食物链结构不断简单化、生态系统趋于单一化,从而导致水体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降低,自净能力下降,逐步丧失其原本的功能。所以在水利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对河流的远期和近期水文情况进行了解,确定生态环境与生物种类的相关关系,对设计草案进行数学建模,分析其可行性,保征水利没施能够拥有足够丰富的环境多样性,把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3.保证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与传统水利工程不同,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保护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即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在这方面,人工构筑物能够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而自然因素经过长期自然选择之后形成的生态圈却能够发挥良好的效果,冈此,在工程没计时应避免绝对化人为的力量,而将人为的力量与自然的影响相结合,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设计功能.从自然界中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力的结构,这样不仅能够在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的方面取得良好收效,还能够节约成本、降低工程造价。

4.保证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不被破坏在以往的水利没施建造过程中,水体常常彼分割为功能不同、相对封闭的小区域,割裂了水体的相互联系,降低了水体内不小环境之间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速度,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则要充分掌握生态系统各要素之的相互作方式,尽可能的恢复水体的原始状态,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不被破坏,而不是单纯的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或修复河岸植被。

5.保征河流生态系统与水利设施问的反馈机制生态水利工程设汁是以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为参照,利用生态学的理论和环境工程的技术,打造出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令设施工人J部的自然冈素能够在不需要人为干预的前提下自发进行活动,维持河流的水体质最和生态环境的稳定。而这种自发活动的方向往往不是一的,这种不确定性使得生态水利工程没汁呈一种“『曼帻调整”式的设计方法即,在设计执行之后,依然要对水体的水环境状况进行长期的监测与评价,并根据评价结对坝目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

三、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未来将面临的问题

由于生态水利设汁不仅需要考虑生态_自标,也要保证水利设施的实用性,因而在保征水利没施在经济凹报和环境成本之间取得合理平衡的过程中,生态水利工程的没汁将要面对缺少恰当完备的评价标准、新的生态水利工程与原有水利设施如何协调等问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这些问题必然会得到合理的解决。

第6篇:水利工程的前景与发展范文

关键词;信息自动化;水利水电;应用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与地理环境是紧密相关的,要保障水利水电工程高效、科学、安全的供水,就需要对周围地理环境,设备有充分的把握,因此,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要促使水利水电工程顺利、高效地运行,就必须加大对信息自动化技术数据库的建设,充分发挥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功能,加大对信息自动化技术的研发力度,使信息自动化技术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更好的结合,促使工程顺利实施。

1、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概述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是将计算机、通信、光电、微电子、遥感等高科技技术普遍而又系统地应用到水利工程管理上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与发展,这些技术使我们在水利系统信息获取上能够更加便捷,在水情、雨情以及联机输水方面的工作也有了显著的进步与提高。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的发展,在防洪抗旱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已经日益突出与显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方面的建设也取得不小的成绩与进展。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大致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工程建设管理系统、水资源分析和处理系统、水环境实时监测系统、工程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工程实时运行监控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水利工程信息资料中心等。

2、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的信息自动化监控系统选用True64位计算机,在此基础上,使用Solaris9.0操作系统。监控软件:mosaic、语音报警、 数据报表、电话告警、 模拟屏、调试软件、驱动软件、大屏幕、服务器、客户端、对时。数据库:实时数据库,历史数据库。水库监控系统主要监视各闸门、流量调节阀、退水阀状态,同时,监视流量调节阀阀前、阀后压力,瞬时流量等。对各闸门设置远方操作按键,可以在站控级\调度级对其进行开\闭操作。流量调节阀设置开环、闭环控制方式。在开环调节时,可以点动开\关按键增\减流量调节阀开度;在闭环调节时,设置流量值,根据设定值对流量调节阀开度进行自动调节。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信息自动化技术具有实时性、智能性和资源共享性等显著特点。具体来说,水利信息自动化主要包括自动测报系统以及环境信息采集、水工安全自动检测、常规洪水预报、动库容动态洪水调度、闸门监控系统等及时准确地将水位等情况通过信息传输系统反映在终端系统上,这样可以便于运行人员监管运行设备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防范、纠正措施。水利工程的信息自动化具体可分为水利工程的信息自动化和水电工程的信息自动化。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治水史。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遥控设施感应仪器以及其他电子技术的发展在水利管理、防汛自动化方面重点地、逐步实行。在工程运行中采用了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储存、处理选择最优运用方案,实现经济合理的调度运用。随着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作为水利水电不可缺少的自动化工作也迅速发展起来。

3、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之中的应用

3.1、加强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的重视

必须对水利工程信息化加强注重和管理。专业的管理部门要考虑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工作的需求,制定水利工程信息化长远发展的目标与战略。要重视系统的建设以及管理保养,要对现已存在的系统进行定期的维护,使其能够具备较长的使用年限,保证最大的使用率。相关部门要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充分的利用好资源,在建设中敢于创新,要能够将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中来。在管理中要能够找到重点,节约相应的成本,并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够使得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管理变得更加的轻松和有效。

3.2切实的普及计算机应用的知识

当有了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如果没有会操作的人员那也是无济于事。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应当切实的培养计算机应用的人才,让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工作人员不仅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较为实际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通过专业培训或者是个人的业余学习的方式,普及计算机应用的知识,争取让工作人员能够掌握绘图制表、计算机处理、监测数据等与水利工程建设息息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提高计算机的应用。但是更应该注意的是,时代不断的进步,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这就必须让水利建设的人员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培养终身学习的态度,紧随时代的脚步而发展。

3.3、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起水情、水文测报系统

水情、水文测报系统能够第一时间的提供相关的水文数据,收集当地的雨水信息,水质测量,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合理的预测,从而使相关区域能够及时的做好防旱或者是防洪的准备。而这类系统得以实现,靠的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水文测报系统的相关组成此项系统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主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水文监测站、中心控制站。水文监测站的建立主要依靠的是无线网络技术,从而对水源的整体情况进行实时检测;雨量监测站主要的功能在于采集雨水量的相关数据,对其进行测量,从而计算出当地的降水量;调度中心控制站是整个系统的中心,它能够将各个输水部门同中心系统进行网络连接,通过调度中心控制站进行实时检测,之后会生成相应的数据,从而实现远程操作管理。

4、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发展前景

4.1、自动化的优势

现代通信网络保证了水利工程系统的自动化作业,广泛应用于水资源调配系统,这样可以减小人工操作的难度,提高自动化作业,提高效率。另外网络的信息化平台,可以向管理中心及时提供最切实可靠的数据信息,提高水量数据的自动化控制,提高水资源的分配。

4.2、智能与安全性广泛应用于水资源监控

基于计算机网络监控系统的调度模式应用于水资源监控中,通过向数据中心传递水资源信息,从宏观上反映了输水作业的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水利风险,便于指导人员调整输水控制方式,有利于实现整个信息的智能调配,降低水资源的浪费率。又因为网络具有大容量,能存储大量水利项目有关的数据,方便水资源调度的综合管理和设备操作功能的稳定运行。

4.3、加快其它业务领域的应用

为加快信息化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深化信息化在防汛防洪、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和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利信息化应用与建设要对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依据不同类型的业务系统有针对性地开发应用。在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建设过程中,大力推进标准化与规范化,减少重复开发,降低成本,提高综合应用水平。

4.4、有利于建设大型的水利数据中心

现代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建成先进实用、安全可靠的水利数据中心,逐步形成标准、开放的水利信息数据中心,还要建立持续稳定的数据汇集、管理、维护的运行机制,为水利业务应用提供综合信息共享和应用支撑服务。

5、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正在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就是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的转变,水利行业属于我国的重点行业,向着信息化转型成为水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关人员必须要在转化过程中不断开拓进取,注重在水利工作的各个部分加强管理与控制,采用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方式,不断推进水利行业的进步与转型。

参考文献

[1]王樱.水文信息化技术在水利防汛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29:415.

[2]肖颖,魏旭.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清河防汛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防汛抗旱,2011,S1:68-70.

第7篇:水利工程的前景与发展范文

【关键词】GPS技术;水利工程测量;应用分析

1前言

水利工程是一项巨大而又艰巨的任务,仅靠人为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借助先进的测量方法来完成。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GPS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具有高精度、低成本、高效率等优点,并被广泛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在水利工程方面的用途也是十分广泛。

2 GPS技术的发展现状

GPS全称(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它以卫星定位为基础,利用无线导航技术实现功能的使用。具有连续性、实效性和定时性等优点,为人们提高全方位、高精度的时间和空间数据。而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利用GPS测量技术,可以利用静态或是快速静态方法建立沿线总体控制量;使用RTK技术则可以在闸门、渠道、堤坝施工建设阶段实现控制,及所谓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因此,GPS的优良特性使得他在水利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3 GPS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3.1 GPS技术的工作原理

在运用GPS测量时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1)地固坐标系统。

(2)空间固定坐标系统。

我们运用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转换,以达到最佳的效果,使得测量结果更加可靠和直观。

3.2 GPS的组成

GPS由空间卫星群和地面监控系统组成,此外,拥有接收数据的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1)空间卫星群。空间卫星群是由几颗在空间轨道上均匀分布的卫星组成,大约与赤道平面成55°夹角。这样就可以保证均匀分布的卫星能够时刻接收地面上发出的信号。

(2)地面控制系统。地面控制系统主要由一个控制站、五个监测站、两个注入站组成。控制站主要用来计算卫星的的各个参数,随时更改错误或过时的数据信息。而其中更改的信息主要就是监测站所提供的。注入站接受所传来的数据,起到更改作用。监测站用来接受卫星信号。三者相互配合,共同完善数据结构的改正。

(3)卫星接收设备。卫星接收设备它主要由接收机、数据处理器、气象一等设备组成。卫星接收设备顾名思义就是接受卫星所发出的信号,并利用分析得到的数据来进行定位。这一设备是用户所需要的。

4 GPS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相应的硬件设备应该齐全。尤其在东部经济发展起来的同时要带动西部经济的有效增长,因此,随之而来的是西部大开发。而水利工程建设工程应运而生。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复杂,测量不方便,因此测量出的结果精度不高。对此,我们应该更进一步的提高测量标准,提高工程的安全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水利勘测的相关技术已经发展起来,例如:CAD技术、地面数字化测绘等,从而建立勘测、设计、施工、管理一体化的施工链。这些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使得水利勘测更加便捷、安全,也解决了数据错误和丢失的问题。目前,水利工程建设中常使用电子全站仪和电子水准仪等先进的设备,但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使得作业强度非常大,进程也很缓慢,降低了工作效率,从而延长了工作时间。因此,这些设备的使用条件还是相当有限的,这时需要我们引进GPS定位系统。

4.1 GPS外业测量

外业测量中找准测量点是关键所在。点选取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测量的准确性。因此,我们在选择点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搜集相关的资料,包括:地理位置、标架、形状等。其次,利用无线安置和开机观测实施观测工作,要注意对准要卡中心,固定好基座,使其保持整平。在有风向的地方注意方向的固定。

4.2 GPS布网工作

通常对于现状或是工程测量,需要采用点连式或边连式组成的三角锁同步图形。而对于施工网或是变形监测网通常采用边连式或是网连式布置。以增强分布形态。因此,对于不同形态的地形情况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这样才能提高GPS控制网的精确度,并最终提高效率。

4.3实时动态监测

实时动态监测是以固定一点为测量基础,并安置GPS接受仪,利用无线电波传输,将观测到的数据传到流动站,接着无线电接收设备接受传输来的数据,并与观测到的数据相比较,并进行误差分析,确定坐标位置所在。

4.4实时动态定位

实时动态定位分为两种:静态定位和动态定位。将两种定位方式相结合,并灵活地运用到水利工程的建设当中,就能够采集到所需的准确数据。

4.4.1静态定位

静态定位要求在GPS接收机上静止的观察和监测,并在观察和监测的同时计算出未知数及相关的数据。如果测得的结果变化趋于平稳,且符合要求,则此结果是真确无误并可以使用的;若测量结果变化较大时,则会存在较大的误差,需要重新测量。在一般的测量过程中,若采用普通的测量方法就会受到地形或是恶劣天气的影响,使得测量的结果误差较大。而采用静态测量的方法就会使得测量过程简单。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自动化程度不断加深,定位的精确度将不断提高,获得的数据也会更加准确。

4.4.2动态定位

动态定位就在某一定点观察几分钟后,按照最初的设计,以一定的间隔自动进行观测和采样。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精确度已经达到毫米级别。

动态定位较静态定位灵活,因而,在水利工程的测量中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完成:地图测绘、纵断面的测量、横断面的测量等,若是运用一般的仪器是很难测得的,而利用动态定位模式就能很轻松的解决。整个测量过程不需要通视,且其测量精度达到1~2厘米。因此,它具有一般仪器所没有的优点。

5 GPS技术的应用前景

5.1 在堤坝防护中的应用

在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工程中,通常需要对堤坝进行测量,根据分级情况展开布置。例如在高层测量中,误差相对较大,且测量的次数较多。若是利用动态测量就会大大减少累计传递的现象,使得控制点的精确程度得到提高。

5.2在水工隧洞贯穿中的应用

在落差和流量相对较小的地方来构建引水式电站,就需要充分利用施工控制网,使得施工能够顺畅贯穿。此外,还可以将水库中的水传输到发电站厂房,一举多得。因此,利用GPS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测量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大大缩短了工作周期。

5.3加强灾害预警

水利工程建设有着巨大的工程量,难免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此时,利用GPS进行监控,采集并传输数据,最后进行分析总结,可以有效地发现工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引发更大的危险。

6总结

总上所述,GPS在各行各业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极大的便利了水利工程的建设,且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等一些其他普通设备所没有的优点。但是我国科技发展较晚,很多技术的开发和使用还很不完全。因而GPS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使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克服。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技术使之更为完善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丁.GPS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6):1112-1113.

[2]莫家玉.GPS 技术及其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5):688-688.

第8篇:水利工程的前景与发展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存在问题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水利工程建设逐渐步进入了逐年增长的趋势,并且对于水利工程评价标准的认识我们国家也是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深入。当代,全国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趋势良好,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现代化管理相结合,使水利枢纽工程的发展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一、水利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近年来,水利工程发展速度迅猛,水利建设带来的优点有很多,水利建设的工程质量控制在我国是十分重要的,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水利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在于:其不但会影响建筑物的寿命和效益,而且会影响改建和维修的费用,更严重的是一旦失事,对国民经济及生命财产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水利工程施工必须保证施工质量。多年建设工程实践证明,明确水利工程参建各方责任、落实质量责任制、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建设各方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人员的整体素质,是保障国家财产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增强企业信誉,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管理制度等,均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1]。

二、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

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水利工程的业主单位对水利可视部分的质量验收、控制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在水利工程的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的时候,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验收要求低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利工程施工系统的风险。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业主单位所开展的工程施工管道验收对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查不严,存在擅自转包水利工程施工等问题,这就给一些不具备施工资质与能力的单位,参与到了水利工程的施工,进而存在或者出现了各种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影响了水利工程施工的质量和使用的效果。

2、施工设计科学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水利工程施工作为一项参与面广、受外界因素影响程度高的项目,对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施工人员的技术与责任心、施工原材料、施工机械的使用、施工技术、施工环境等等。上述五个影响因素并不是孤立出现的。这就要求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通过对外在影响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提升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管理与控制的系统性[2]。

三、加强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探究

1、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设计的科学性和功能实用性

水利工程施工的种类和要求是不同的。因此,这就要求在认真研读水利工程施工设计图纸的基础上,根据水利工程施工系统的功能,进行细化与专门化施工。同时要在满足现有工程施工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工程施工的科学性与实用性,避免工程施工标准落实不严、功能划分不细致等问题,给水利工程使用带来的各种隐患和缺陷的发生,为全面的提升水利工程的实用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2、水利工程施工材料选择,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实施

水利工程施工材料作为施工安装的基础,由于受到水利工程规模大,所用材料多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在工程施工系统安装的过程中,保证水利工程施工材料的一致性,以促进水利工程施工进度的顺利推进。同时,要严格的按照前期的设计与施工图纸,进行工程施工内容的布设,保证施工材料利用率的基础上,提升工程施工的实用性。对于工程施工内容交接等位置,要通过现代化的技术处理,来提升工程施工的施工质量。

3、提升水利工程安装工作的质量要求与管理水平

水利工程施工安装,作为工程施工工作的主要内容,安装工作的质量决定了水利工程施工系统的使用寿命,在工程施工管件安装的时候可能一个小部件安装不到位等,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工程施工故障。所以在水利工程施工内容等配件安装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安装要求来施工,安装完成以后要及时的进行安装质量的检验,保证水利工程施工安装工作质量符合工程施工系统的标准与要求。对于配件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认真分析成因的基础上,加大对安装人员专业能力和责任心的考核,促进工程施工配件安装质量的提升。

4、不断提升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监管的力度

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有效的现场施工监理,能够促进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升。因此,水利工程施工时一定要做好现场的监理等工作。监理人员要依照工程施工图纸等对施工的进度作出严格的监督。在工程施工之前,监理人员与施工技术员一同商定水利工程施工的具体步骤与施工计划,以实现施工与设计图纸的契合。在此基础上要按照施工的进度,做好分阶段质量验收工作,以便于能够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或者潜在的质量问题,并作出及时的整改,以满足工程质量的要求。工程施工监理人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通过严把工程施工环节的质量,来提升质量控制的有效性与全面性[3]。

5、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质量意识对控制水利工程质量至关重要。只有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相关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才能使水利工程的质量有保证。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人员,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需要在工作中从认识和理解上重视工程质量,都要自觉去提高工作和服务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要强化了在岗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必要的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技能和安全操作水平的同时,也要促进员工安全意识培养和提高,确保安全施工,促进工程质量和进度,减少工程事故发生。

四、中小型水利企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1、确定相关的企业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理念,扩大企业整体规模,走规模经营之路。中小型企业投入资金相对较少,见效慢,企业的整体发展趋势不够稳定,以各子公司业务或经营专长及技术优势确定在集团内的分工和责任,以集团公司的资金、技术、设备、服务等去参与市场竞争。要打破吃“行业饭”的陋习,创新经营模式和方式,向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或现代项目管理公司发展,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多领域经营,拓展从业领域和市场范围,依靠规模经营,向其他地区、其他行业建筑市场拓展业务空间,逐步走向国内大市场乃至国际建筑市场。

2、建立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企业体制、机制。水利施工企业首先要与主管单位或直属单位真正脱钩,“管养一体”的要借水管体制改革真正实现分离,从体制机制上真正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组织机构和经营体系。企业发展要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完全融入市场,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企业文化积极作用。企业要真正发展壮大,首先要明确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真正做到有明确的指向,同时,在拥有了自身的企业文化外,要对企业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要真正把企业文化渗透到每个人对企业建设中去,让员工知道在对企业进行建设的同时需要做什么,怎样做,前景是什么,需要向着哪一个目标前进。整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会随着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共同努力而逐渐壮大起来,只有加强了企业文化建设,真正发挥出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才能促进中小型水利企业的发展,才能做到将水利工程质量的提升与中小型水利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利结合。

参考文献:

[1]何智.中小型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J].科技致富向导,2013(17):322.

第9篇:水利工程的前景与发展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河流生态;生态大坝;植被护堤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8019501

河川径流蕴含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在目前节能减排的氛围中,水能由于其同太阳能、风能一样的可再生性而得到大量开发。同时通过建造水库,水能这种清洁能源得以积蓄存储,从而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内能被人为控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急需能源作为动力,因此一定时期内以水电站为代表的水利工程大量上马。水利工程的修建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利用河流的过程中有时片面的追求开发的最大化,而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在河流流域规划时,河流生态学越来越多的在水利工程中得到重视和体现。

1 传统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

1.1 筑坝引起的水流方向的非连续化

从生态学上讲,河流是营养物质的载体,随着水流的丰枯变化,各种物质进行交换、扩散、积累与释放。河流中的水生生物依靠这种连续性的营养物质才能够生存繁衍,形成多样的生物群落。兴修水坝后,水流在一定河段上变成相对静止的水域,流速、水深、水温以及边界条件都将发生变化。河流中营养物质输移、生物群落的连续性也随之改变,使得原有的河流生态环境发生相应变化甚至破坏。

1.2 堤防阻隔了河流侧向连通性

堤防在江河防洪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堤防主要采用水泥混凝土材料代替原生态松软的土质堤岸,将水流固定在规划的流路上。如此必然减少河流原生的近岸水域、滩地、洪泛区土地及河岸的覆盖植被,使得原先可能扩散到这些区域的水、泥沙被限制在堤防以内的河道里,鱼类也无法进入滩地产卵和觅食。

1.3 水库运行引起的河流生态胁迫

水库蓄水后,其巨大的容蓄能力,在带来发电、防洪、航运等巨大效益的同时,使得自然河流的水文周期由脉冲式变化趋于平稳。库水位的抬高,引起坝前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下泄泥沙量减少,使得坝上游淤积、下游河道冲刷,天然河流的水沙条件及河床形态的相对平衡受到破坏。

2 现代生态水利工程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2.1 生态大坝的建设

在河流的梯级开发规划中,要把体现生态价值的相关因子纳入经济比选指标。例如在坝址选择与坝高规划中,不仅考虑到防洪、发电、灌溉等效益,还要重视起与动植物息息相关的生态问题。有的河流对洄游鱼类保护有一定的要求,需要修建低坝,并加强鱼道的建设与管理,有效地再造生物的栖息环境。

大坝的结构设计、开发与运行方式要兼顾生态环境的要求。通过合理调整电站取水口位置,采取分层取水的运行模式等对下游河道的水温实施有调节,以满足生态需求;水电站调度应安排一定的机组按基荷运行,并在低部位放置引水设施,以保证在机组全停情况下也能下泄最低生态流量。

2.2 生态堤防的建设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在进行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工程,普遍采用建设生态堤防的方式。它以保护、恢复生物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为前提,建设具有一定抗洪能力的河流护堤防工程。生态堤防主要采用植被保护,保持自然堤岸特性。堤防上的植被影响水体流动、增强河岸抗冲刷强度,从而对河流的泥沙冲淤、河床稳定性和河道形态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合理分布的植被还有助于净化水体,提供景观休闲场所和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堤防把水流、河道、堤防、植被连成一体,不仅可以有效的实现其滞洪防洪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多种生物共存,构建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深刻认识到生态堤防建设的重要性,开始积极的修建生态堤防。如20世纪90年代德国对河流进行回归自然的改造,将水泥堤岸改为生态堤防,河流两岸的储水湿润区得到恢复。地下水的渗透和水的良性循环情况有效改善,河流水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亦大大提升。国内在这方面地研究和应用起步相对较晚,应用前景巨大。

3 结语

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防洪安全、水力发电、农业灌溉、水路运输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是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的更新工程理念,合理将河流生态学与水利工程学结合起来,注重工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彰显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大坝、生态堤防等生态水利工程的实施更是契合自然,实现人与河流、工程与环境和谐相融。

参考文献

[1]倪晋仁,刘元元.论河流生态修复[J].水利学报,2006,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