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

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1篇: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306-01

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作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其持续、稳定的发展,直接决定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只有真正的做到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丰富资源,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由以往提高农民收入,逐渐的加入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任务,建立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已经成为了重要战略规划。

1 生态农业的特点

1.1 生态农业兼具局限性与开放性

由于现如今,我国在生态农业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技术手段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要求。所以,我国必须要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并结合我国地广人多的现状,使得我国的土地面积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先进的技术开发土地资源的同时,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要保障生态农业的经济利益,又不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1.2 生态农业系统具有有机性

为了保证农I生态系统能够有效的运行,在生产过程中技术与管理人员就要各司其职,合理的运用生产技术,使土地资源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所谓生态农业,就是要农业生产与保护环境同步并进,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在土地上面进行农作物生产,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利用率。

2 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 可以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能够有效保护农业可再生资源并及时对环境质量进行改善,并确保更好地推动农业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农业的宗旨和理念,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及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够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2.2 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我国对农业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政策上加大了倾斜的力度,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有了较大的变化,农民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农业人口数量的增加及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这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农村水资源及耕地资源被污染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恢复,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弱病残人员,这对农业生产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地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构建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快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 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3.1 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通过深入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地处理好农业生产和资源环境间的关系,避免通过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发生。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减少化工产品的使用频率,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发展生产技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的问题。保证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发展,选择适合生态农业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降低能耗,减少对化工产品的依赖,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有效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3.2 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从生态的角度出发,了解农业生产规律,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据因地制宜的理念,调整和优化当前的农业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处理好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各部门需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经济活动,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地进行。在农村地区有效发展环保产业,并且带动其他的产业,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开发出更具有生态效益的高附加值产品,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政府出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3.3 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保证生态农业市场的平衡,政府需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生产绿色产品,并且指导农民将绿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开展规模化的农产品经营试点,转变农业生产结构,放宽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在此基础上,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严禁乱砍乱伐的行为。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我国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3.4 大力发展和优化农村地区的环保产业

在农村地区建设和发展环保产业是具有优势条件的。通过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带动农村地区其他产业的进步。并且在发展环保产业的同时,还能够与外部的生态环境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即“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开发和销售环保产品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使农业的生态化道路更加宽阔和平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与资源节约与农村环境保护相关的优惠政策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道义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动力。

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因素,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这项任务是艰巨和长久的,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还要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的法规制度约束力,保持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涂洪强.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29):249.

[2] 谢梅.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4(18):11-12.

第2篇: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

主席先生,

霍华德总理,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有机会同大家在美丽的悉尼再次相聚,我感到十分高兴。我们要讨论的“加强大家庭建设,共创可持续未来”这个主题,关系本组织各成员的发展,也关系到全人类的发展,十分重要。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生产要素流动加速,各国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失衡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能源资源压力增大,气候变化突出,这些问题给各国各地区共创可持续未来带来严峻挑战。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是必须认真思考并严肃回答的重大课题。这里,我愿就这个问题坦诚地谈谈看法。

第一,促进世界经济均衡发展,是共创可持续未来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失衡影响着全球资源合理配置、加剧着全球经济结构性矛盾,是保持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最大隐患。各国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根据自身情况,扩大国内需求,削减财政赤字,加快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相互开放市场,加强战略对话和宏观政策协调,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均衡发展,为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建立健康的多边贸易体制,是共创可持续未来的重要保障。一个公正、公开、合理、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有助于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世界贸易发展,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当前,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正处于关键时刻。我们要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消除贸易壁垒,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早日取得全面、平衡的成果。主要发达成员应该拿出更大诚意,率先在削减农业补贴和关税等关键议题上表现出灵活性,为推动谈判取得成功作出应有努力。各方应该确保实现多哈回合是发展回合的目标,让发展中成员真正受益。

第三,提供稳定的能源供给,是共创可持续未来的重要因素。保持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实现充足、安全、经济、清洁、可预期的能源供给。国际社会应该树立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共同稳定和完善国际能源市场,遏制投机行为,加强科技研发和交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使用新能源,建立合理的技术转让体制,帮助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更有效、更经济、更便捷地利用能源。

第四,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共创可持续未来的重要条件。近来,气候变化引起全球关注。这是发展和环境密切关联的深刻反映。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核心机制和主渠道地位,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通过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加以应对。应该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努力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推动绿色增长,发展循环经济,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全球环境。

第五,发展科技创新和教育,是共创可持续未来的重要动力。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说到底要依靠知识进步,特别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应该把推动科技创新摆在国际合作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扩大科技合作领域,深化科技合作内涵,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应该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育合作,大力培养人才,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具有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为世界经济发展不断注入蓬勃的生机活力。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改革开放29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增长速度平稳发展。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4%,进出口总额增长23.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2.2%。实践证明,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不但惠及13亿中国人民,而且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巨大商机,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中国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国际收支不平衡、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节能减排问题突出。要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需要继续进行艰苦努力。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国将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促进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认真履行承诺,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则,积极调整对外贸易政策。在5年过渡期内,中国平均关税大幅降低,从加入时的15.3%下降到现在的9.9%,服务贸易领域开放程度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成为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今后,中国将继续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支持建立公正、公开、合理、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在开放中谋求发展,在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中实现共同繁荣。

中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中国已经同东盟、智利、巴基斯坦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正在同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区谈判,同印度、韩国等国家开展自由贸易区研究。我们愿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同包括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在内的各国各地区发展更紧密的经贸关系。

国际贸易增长给各国都带来利益。巨大的国内需求和广阔的国内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中国不追求大额对外贸易顺差。中国将继续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扩大进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进出口贸易协调平衡发展,努力为世界贸易持续增长作出贡献。

中国高度重视出口产品质量和安全。在产品生产、流通、进出口等各个环节,在立法、执法、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我们都采取非常负责任的态度,作出认真努力,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中国愿同各方扩大产品质量和安全领域合作,加强交流和沟通,共同提高国际贸易中的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在气候变化上,中国一直采取负责任的态度。中国政府制定和公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采取了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减缓人口增长、推进法制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并确立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到2010年比2005年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由18.2%提高到20%等目标。中国愿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继续作出积极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参与亚太合作的出发点和目标。我相信,只要我们抓住机遇,深化合作,加强大家庭建设,就一定能够为亚太地区共同创造可持续未来!

第3篇: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生态经济学 经济 可持续发展

引言

中国的生态经济学是1980年由已过世的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提出建立的,至今已经有22年的发展历史了,中国的生态经济学是在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作用。如今,生态经济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的一大重要力量,本文在这里简要介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分析现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局限性对加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意见。

1、生态现状概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尤其是在经济方面,更加的是突飞猛进。过去五十多年的经济指标也显示出经济的巨大进步。世界上的许多地方,由于水和风的侵蚀,目前地表土地的流失超过了自然过程所产生的新土壤,使肥沃的土地面积逐渐减少,供应世界大部分蛋白质的牧场,也经受着过度的压力。世界性的淡水资源短缺现象也日益严重,过度的放牧、耕耘所造成的沙尘暴也十分严重……这所有的现象都让我们看到,调整全球经济使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稳定性是多迫切的任务。

2、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原则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需求与生态环境资源的供给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是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可持续发展下的经济都是很重视经济所带来的维持各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理念,例如森林、耕地等的可持续的发展与产出。生态经济,就是指既能够满足我们当代的需求而又不会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生态学家们认识到,生态系统为我们人类提供的服务有时候比为我们提供的产品更有价值。还认识到,如果想要生态系统提供的这类服务得到更好的保护,那么这类服务的价值就有必要加以计算,并体现在市场信号中。

2.1、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同生态经济一起,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经济水平的高低。在中国,封建时期主要是以铁器为生产工具,近代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则以机器的大生产为主要标志。这些都可以看出人类生活在其中的生态环境才是人类的基础。

2.2、经济学依赖生态学,生态学高于经济学

假如某一天我们所居住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以至于造成了一种不再适合人类生存的境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再谈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意义了。相反的是只有在保证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情况下,经济才能发展好,人类社会才会获得持续发展。

2.3、生态经济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生态环境应该成为经济增长中可以依赖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而不能只将其当作一个限制条件。生态环境因素在多数情况下不仅参与了经济增长的变化,而且还有可能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生态经济学下发展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3.1、是生态时代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当代指导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思想,它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是时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时代的迫切要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农业社会的发展阶段到工业社会阶段再到现在的生态阶段,都离不开社会和自然环境。在工业社会阶段,生态经济矛盾的日益尖锐化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人们也清楚的看到,在工业社会中,那种只顾经济发展不顾生态利益的错误发展模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因此,就推动产生了一种具有更高水平的、新的生产力――“绿色技术”。这种技术既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能很好的提高生产力,是当代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3.2、能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同步

随着生态与经济矛盾的日益尖锐化,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一个日益明显的向生态经济发展的趋势。这是世界经济的发展从与生态的不和谐、不持续发展必然走向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规律性反映,这种表现遍及人类经济生活和发展的各个方面。例如,现在建筑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建筑”、“生态建筑”;汽车制造业努力发展控制尾气污染和可以使资源回收再生产的“绿色汽车”;在城市建设上,也越来越重视尊重自然;产品和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强调“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这种经济生态化的现象是当代经济在发展中出现严重经济与生态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客观生态经济规律推动世界经济逐渐走向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明确反映。经济生态学这种理论的产生适应了当代解决经济与生态不平衡问题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经济生态学的产生与这一趋势的出现也是同步的。

3.3、与世界经济生态学形成同步发展

除了我们国家外,国外也有很过国家注重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生态经济学的产生是解决世界生态与经济共同矛盾的需要,是世界性的科学。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生态经济学结合各国的具体情况,在提出生态经济学方面又有各自的特点。例如,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首先使用了 “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适应了美国和世界发达国家解决已经出现的生态与经济的矛盾的需要。但从时代的整体来看,各个国家的生态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提出和形成都是来源于同一个世界上面对同一性质矛盾的实践结果。据此,我国生态经济学理论的提出和该学科理论的形成明显与世界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同步,这也是客观必然的。

3.4、为可持续发展实践服务的作用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指导实践的科学,它为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其目的也在于为实现我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3.4.1、为指导建立协调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服务。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中认为,人一切的经济活动都是在由生态和经济系统交叉渗透结合形成的生态经济系统中进行的,经济生态学是人们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实际载体。因此,它的运行要受到客观生态平衡和客观经济规律的双向制约。我国过去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生态经济问题,就是由于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只注重经济的增长需要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3.4.2、能指导建立我国资源利用的新方针。人类发展经济的实质,归根到底还是利用自然资源,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并不能正确地处理好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不平衡,从而使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变为不可能。用生态的经济学的理论来总结人们长期以来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可以看到,人类在处理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关系上,存在着两种错误的认识和做法:第一、一部分人把保护和利用资源这两种认识和做法对立起来。其中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只保护不利用”,这些是在人们已经有了必须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后,面对长期以来恶劣环境所产生的一种看法。另一种是“只利用不保护”,这种做法更加是不可取的,这些现象在我国和西方国家的过去中尤为明显,在没有经济与生态协调理论的指导下长期采用的一种做法。第二、把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彻底割裂开来。有些人认为应该“先破坏后治理”,有些人认为应该“边治理边破坏”,这两种观念显然都是不正确的。在经济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的破坏很容易但治理起来很难,有的治理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而有的是花再大的代价都不可能治理好。

3.5、可以深化我国经济的改革

经济改革后的20多年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20多年来经济改革的核心是针对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中忽视和否定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从而不能取得本有的经济效益的问题进行的。其基本内容是要改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而促进解放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的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了生态时代,目标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生态时代对我过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赋予我国经济改革的新任务。一方面,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遵循客观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要求,改革一切不适合自然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和发展被束缚的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继续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继续改革一切不适合社会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继续深化我国经济的改革,涉及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明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生态经济形式。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起新的生态经济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结语

让经济回归于生态是一个十分准确而迫切的理念,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许多人认为这种理念太不现实、太激进,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生态经济学的理念是与现实结合的最好认识。如今我们不应该考虑实现这种转变将付出多大的代价,而应考虑如果我们不实现这种新时代的转变将付出多大的代价。这种转变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公众的相互协调、支持。生态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生态经济下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与“高污染、搞投资、高损耗”的资源配置说再见,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实现走造福子孙后代而不是危害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之路。

参考文献:

[1]邝元成.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透视珠三角,2011(11).

[2]马传栋.保护生态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J].经济广角,2012(152).

[3]张东升,于小飞.基于生态经济学的林下经济探究[J].林业产业,2012(89).

第4篇: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可持续发展;计量经济学

[DOI]10.13939/ki.zgsc.2016.32.091

1 可持续发展与互联网创新

可持续发展最早在1972年被提出,其最初的含义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希望人们从注重眼前、局部、片面的利益转向长期、整体的利益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推动型的发展,从而能够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都能持续、稳定地提升。

当今,互联网正不断改变世界经济的形态,各行各业都深受影响。目前,互联网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已经从1998年的不足1%迅速增加至2014年的9%,成为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新的生命力来源。互联网创新凭借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不断改变着传统商业模式、产业经济,也赋予治理体系、管理方式以及思维方法等更多的创新内涵。

我国的互联网创新通过一批互联网企业的兴起,正在迅速地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在短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经济经就已经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互联网创新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互联网经济相比于传统经济模式,具有低资源性、高技术性的特点;政府也一直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鼓励互联网创新,如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总的来说,互联网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2 互联网创新促可进持续发展的现状

互联网创新摆脱了地域、时间等传统因素的桎梏,并逐渐演化为全球性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2014年,中国的互联网渗透率超过45%,在全球互联网渗透率中排第五名。在英国,预计到2016年互联网经济的占比将达到GDP的12.4%。可以说,互联网创新在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已成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截至2016年6月,我国的网民总数已达6.6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8%,信息经济规模超16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6%。以阿里巴巴、华为、小米、腾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互联网创新体系,并使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作为互联网经济发展大国,已经形成了独有的几种互联网经济新形式,并通过互联网经济的创新和发展对可持续发展施加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我国互联网产业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各大互联网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对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以及就业问题的解决都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互联网经济比重的不断提升,其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已经具有深远影响。从微观层面看,互联网创新也一直改变着我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不断创造出新的服务项目,使我国公民的购买力成为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原则。一方面,互联网创新不断丰富着我们传统的经济理论,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我国的互联网创新也正渗透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给自身发展发掘新的动力。可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互联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互联网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模型论证

为了定量研究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互联网创新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必须科学地选择相关数据作为解释互联网创新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互联网经济是基于“用户”的经济,用户是互联网经济得到持续创新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在此选取互联网上网人数(万人)作为衡量互联网发展状况的指标;可持续发展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步入一个高效率低消耗的阶段,所以选取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有效指标。

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水平可能和其他因素相关,参考郑音等(2015)的研究,选择个人消费水平(元)和煤炭在能源使用中的占比(%)作为控制因子参与回归。考虑到上网人数和个人消费水平数值较大,增长较快,在此采用对数处理,使数据变化较为平缓;互联网发展对可持续发展可能存在滞后效应,引入上网人数的一阶滞后变量;由于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故考察其变化量,即该年份单位GDP能耗减去上一年的值。

构造模型:

Δenergypergdpt=β0+β1lginternett+β2lginternetd1+β3lgconsumet+β4engpctgtlgini

在该模型中,lginternett、分别表示对2015年、2014年互联网上网人数取对数,一般考虑到互联网经济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认为2015年和2014年互联网上网人数越多,单位GDP能耗削减量越大,即β1、β2应为正值;lgconsumet表示对人均消费水平取对数,个人消费水平的一味提高会减缓可持续发展进程,单位GDP能耗削减量越小,即β3应为负值;engpctgt表示煤炭在能源使用中的占比,一般考虑到煤炭作为传统能源的代表,被新能源替代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即β4应为负值。

对选取变量进行OLS回归,得出结果如下表:

根据上表,本年度互联网上网人数越高,单位GDP能耗的削减量越少,并不符合预期。但这种效应在20%的水平上并不显著,说明本年度互联网的发展水平初始可能会促进基础产业的发展。去年互联网上网人数越多,单位GDP能耗的削减量越大,去年上网人数每增加1%,单位GDP能耗削减量大约增加0.28吨/万元,并且这种效应在10%的水平上是显著的,这说明去年互联网的发展水平能够有效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使单位GDP能耗得到更大幅度的降低。此外,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能够相应地减缓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而煤炭在能源使用中的占比降低对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效果,均符合预期。

综上所述,模型结果基本符合预期,能够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互联网创新发展对可持续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推动效应。互联网创新作为我国经济的新突破口,能够促进新型节能环保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积极转型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2)同时,互联网创新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只有互联网蓬勃发展,才能推动相关产业积极接入,采用“互联网+”模式进一步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化发展。

4 互联网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4.1 坚持互联互通、互惠互利的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关乎所有人的生存、发展,是全人类共同承担和享受的事业。在以互联网经济为动力的可持续发展中,加强企业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是实现双赢的唯一选择。中国拥有很大的消费市场,但技术一直是发展的短板。比尔・盖茨在退休后为了缓解全球变暖和能源枯竭的问题,创立泰拉能源,致力于核废料发电的“行波堆”技术。为了实现互利共赢,主席在2015年的访美中就专门与盖茨先生签署中核集团与泰拉能源的合作,共同进行研究。互联网时代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互联互通、互利互惠。

4.2 开创全面协调、绿色节能的发展方式

互联网本质上就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社会生活和发展中提高效率,协调各方资源,从而实现资源优化。互联网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不协调问题而不断发展的,除了互联网打车能有效解决司机与用户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有滴滴巴士、神州租车、优信二手车等,它们有着明显的协调、资源节约的特点。同样,互联网也可以通过电力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等方式在绿色节能上做出许多创举,从能源上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3 倡导线上线下、协作融合的发展路径

德国政府在2013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曾提出“工业4.0”,倡导“智慧制造”,要将信息通信技术、信息物理系统和传统工业结合起来,带来新的工业升级。2015年,总理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和“互联网+”计划,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产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能或可再生能源电力装备,等等,并且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在此背景下,海尔集团重视消费者体验,建设“海尔透明工厂”,成功地实现了转型创新,在管理上也借鉴了互联网扁平化的管理方式。

4.4 秉承共商共议、共享共建的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代人的事情,而需要几代人跨越国界的联通合作。云计算、4G通信等都存在着关乎隐私权的安全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共商共议、共享共建。其背后正是利益格局的重新布局,不仅是社会利害关系的均衡,也包括对子孙后代利益的考量。因此,无论是基于发展的现实问题,还是为了克服人类短视的天性,保持通畅的沟通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

第5篇: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

1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就其一般意义来说。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经济系统。它是从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结合上.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经济学理论为主导,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围绕着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相互发展的关系这个主题.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学不是一般地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而是研究作为整体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统一有机体运动发展的规律性。

2生态经济学的特点

生态经济学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战略性等重要特点.这些特点从不同角度又体现了生态经济学的性质。

2.1整体性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有机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内各个成分之间,都具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使生态经济系统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生态经济学具有严密的整体性。

2.2综合性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身就是综合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综合结构体系。在这个庞大的综合体系中,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是包含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并由食物链连接起来的生物网络:环境系统有各种物理、化学过程。由于生态经济学涉及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因此.它必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

2.3战略性战略问题一般是指带有全局性和长远目标的主导问题,生态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技术、社会和生态问题,一般来说都具有这一特征:如人日和资源。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技术进步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在几年以至十几年内都看不出其后果。一旦达到质变的程度.就会对整个社会和人类产生无可挽回的影响。生态经济学在着眼于长远利益的基础上.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重视研究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重视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当代人与子孙共享资源与环境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之路。

3生态经济学的产生

生态经济学是以生态经济系统及其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正是由于生态系统思想的产生,人们才有可能把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在他的重要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先正式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利用市场机制控制人口和调节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环境污染以及用国民生产总值衡量人类福利的缺陷等进行了创见性的论述。

4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

我国的生态经济学是1980年由中国已故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提出建立的.它的出现是生态时代的需要,其目标是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学在我国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建立了本身的学科理论体系,并广泛用于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践.对我国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起了很大促进作用[21。过去.由于没有经济与生态协调的思想做指导,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经济社会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推动了生态经济学的产生。生态经济学的建立,为指导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建立生态经济学的目的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建立反映了新的时代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世界和我国生态与经济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的反映。生态经济学的产生是新时期解决普遍存在的生态与经济矛盾的需要。我国的生态经济学是世界生态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生态经济学的产生表现出与世界走向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和理论潮流的三个同步:即与世界3O年来的环境与发展运动同步[3]:与世界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同步…:与世界经济生态化趋势的出现同步[。

5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5.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即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从社会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即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从经济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即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㈣。从科技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有的学者从技术选择的角度扩展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如司伯斯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5.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5.2.1公平性原则:一是当代人的公平即代内平等。二是代际问的公平即世代平等]。

5.2.2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思想是指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发展.因此发展必须有一定的限制因素]。

5.2.3共同性原则:鉴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可能是惟一的。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则是应该共同遵从的[8]。

5.3可持续发展的标准界定问题

5.3.1代际公平:这是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原则之一。所谓代际公平就是指:若某种选择或某个决策涉及多代人的利益,就存在一个代与代之间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这时就要遵循代际公平的原则,使各代人有同等的满足其需要的权利。

5.3.2最低安全标准原则:可持续的经济活动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不超过环境承载力的限度,以使得该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能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环境系统自身动态平衡得以消除。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可用最低安全标准来衡量。最低安全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3条:①社会使用可更新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资源的更新速度;②社会使用不可更新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其替代品的开发速度,且替代品必须是可更新资源:③社会排放污染物的速度不能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吸收速度。

第6篇: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

引言:所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社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第7篇: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047-02

考察一个经济战略的优劣,不仅要研究它的指导思想理论是否科学,还要看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是否代表时代经济前进方向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形成,除了具有广泛的科学理论准备外,通过实证分析,还可以得知其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的。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形成顺应了世界经济战略转型大趋势

从世界经济战略发展来看,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造就了人类300年来的辉煌,但同时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全球气候变暖等综合征。如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都在思考。“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研究,对世界118个国家进行生态现代化定量评价后认为:2004年有15个国家处于生态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37 个国家处于中等水平,40个国家处于初级水平,中国等26个国家属于较低水平。可以预料,未来20 年,世界会有更多的国家生态现代化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世界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趋势已不可阻挡。”[1]15无论从当今世界还是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在朝着生态化方向迈进,推进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与此相适应的现代经济正在向绿色转变,使绿色经济成为主导型的经济形态。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各国的现代化大都以生态现代化为主题。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大家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依赖高投入、高消耗的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这已成为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在这样的世界经济战略转型背景下的生动选择,也正是中国政府在生态经济建设中,敢于承担责任作出对世界的庄严承诺。生态经济将决定着新一轮国家竞争力,谁领先一步,谁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并成为国际市场最大赢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选择不仅决定未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发展前景,也决定着世界的未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是抢占世界生态经济发展先机的生动实践。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形成是顺势而为。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形成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态势及自身准确定位下的必然选择

我国区域广泛、生产力发展又极不平衡,因此,必须采取区域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大的区域有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工业区、中部地区等,各种特色区域发展格局呈现雨后春笋,以功能区域划分促进经济发展,成为重要战略态势。因此,把鄱阳湖作为一种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是区域发展战略的大势所趋。鄱阳湖,从所处地理位置和生态特色、流域面积等来看,具有发展区域经济的优势,承载着特殊的历史发展使命,从而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也是历史的必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对鄱阳湖经济区科学分析后,作出了“三区一平台” 的准确定位即: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它将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对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在全国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示范性。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形成是绿色经济实践基础上的有益探索

从国内经济发展实践来看,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却面临了工业发达国家同样的生态环境恶化、资源能源制约等问题,显然,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传统工业化模式必须转型。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央提出了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环境友好型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崭新理念,在其引导下,我国人民在实践中探索符合国情的绿色发展道路,取得可喜成绩和初步经验,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从全国绿色经济发展来看,呈现从发展生态农业到生态工业;从建设生态省到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与示范区;从生态城市到生态文明村的态势。“目前,我国共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13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50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00余个,遍及全国87%以上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绝大多数都实行“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使我国一些省、地区、城市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这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形成是立足江西特色的务实之举

(一)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对江西发展战略的继承与创新

江西历届政府在发展战略上进行了努力探索,紧紧抓住了生态建设这个纲,坚持了既继承又创新。1983年,针对我省山区毁林开荒、湖区盲目围垦和滥捕等短期行为,我省作出了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的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贫”这一全新的生态修复和发展模式。“经过20多年的努力,使江西的森林覆盖率由37%提升到60.05%,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近三分之二,鄱阳湖体面积增加40%,成为全球恢复植被的典范地区”[3],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高度评价和支持。进入到21世纪,继续以山江湖工程作为新世纪实现江西崛起的奠基工程,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战略。随着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新一届江西领导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提出“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认识到江西最大的优势是生态,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成为江西人自觉的理念,并采取了一系列的配套行动。2008年,江西作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决策,经过近两年的艰辛工作,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鄱阳湖迈向了生态经济建设的快车道。

(二)立足江西省情

1.生态是最大的省情。“全省五条主要河流监测断面Ⅰ~Щ类水质常年保持在80%以上,2010年要力争达到90%;有一流的空气,全省11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10年力争县以上城镇全部达标;有一流的生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居全国第四位,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0.05%,居全国第二位,鄱阳湖地区以占全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是我省经济密度最高、承载能力最强的地区,是我省最有条件、最有潜力实现重点突破、率先崛起的地区,也是最有实力、最有希望支撑中部崛起、参与全国区域竞争的地区。”[4]绿色生态成为推动江西发展的内核动力,因此,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立足江西生态特色,是更好利用自身优势的务实之举。

2.面临的现实问题。“20纪80年代,由于自然、社会、经济等原因,当时的江西,森林锐减、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全省森林覆盖率由1950年的52.7%下降到31.2%;鄱阳湖面积由1950年的5 050平方公里萎缩到3 283平方公里。”[5]因此,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成为迫切需要。江西又正处在人均GDP2 000美元向3 000美元迈进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实践表明,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资源能源压力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容易恶化的矛盾凸显期,必须探索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子。同时,江西欠发达地区的地位尚未根本转变,作为欠发达地区,最大的愿望就是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要根本转变欠发达地区的地位,必须从全局着眼、从长远出发,保护江西的青山绿水,为未来赢得更多的发展权利、更大的发展空间。综上所述,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对江西原有经济发展战略的继承、提升和创新,是立足江西特色的务实之举。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形成,是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的,是一项应时而生、顺势而为、前景光明的重大战略。它把握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代表了时代经济潮流,落实了中央指示精神,契合了江西发展实际,因而是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前瞻性的发展战略。认知到这一点,对于增强我们信心,从而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及如何去实施都是十分必要的。只要有科学的良心,探索的勇气,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变成现实行动,我们相信历史决不辜负4 400万江西人民,江西也必将迎来生态经济发展的辉煌未来,为中国乃至世界生态经济的发展做出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社科院课题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欠发达地区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模式的探索[J].江西社会科学,2008,

(8).

[2] 科技部.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授牌仪式暨工作座谈会在京举行[EB/OL].http://most.省略/tpxw/200812/t20081209

_66125.htm

[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推进纪实[EB/OL].http://jx.省略/news/2009-03/05/content_15863010.htm.

第8篇: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发展动力;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F1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004-0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着持续、平稳、高速的增长势头,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中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基本实现了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过渡,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但是,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与资源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内外经济发展失衡的现象日益严重。因此,中国能否处理好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及其特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在世界经济史上创造了又一个“奇迹”。据统计,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 645亿元人民币,占世界经济1.8%,居世界第10,提高到2009年的33.535万亿元人民币,占世界经济的份额超过6%,居世界第3位。1979―200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实际增长为9.8%,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着实是极为罕见的。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也由1978年的190美元,提高到2008年的3 266美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5 616亿美元,居世界第3位。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由1978年的0,增长到2008年的924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国家的外汇储备,也由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23 992亿美元,居世界第1位。

但是,在经济取得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也产生了经济失衡这一事关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特征。

第一,需求结构失衡。中国经济的增长严重依赖于出口需求来维系,而内需却严重不足,导致外需和内需失衡。

第二,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失衡。国内的扩大需求,主要是通过扩大投资的需求,而居民消费所占的比重却不断下降。

第三,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失衡。中国经济增长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二、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源

(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都是以粗放型为主,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这种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显然是难以持续的。据统计,1999―2003年间,投资拉动GDP从1.8%上升到6.4%;2004―2007年,也维持在4.9个百分点。2009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2.3%,拉动GDP增长8个百分点。而从1999―2006年,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74.7%快速降为38.7%。中国现在每百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6倍。而我国一吨煤所产生的效益仅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据统计,由于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的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5%。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低回收”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直接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收入分配结构失衡

当前在收入分配结构中,国民收入分配重点向垄断性资源、资本收益和政府倾斜,而劳动者报酬收入却不断降低。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垄断性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的2倍到3倍,如果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差距可能更大。在居民劳动者报酬上,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而在1990―2005年,企业的营业余额所占GDP的比重从21.9%上升到29.6%。造成这种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的原因主要是:(1)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所以城市居民的收入要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更为迅速,居民拥有更多的贸易机会,所以沿海地区居民的收入要高于内地居民的收入。(2)产业结构与劳动供给结构之间失衡。一般来说,知识性、高技术等人员的报酬要高于一般简单劳动所获得的报酬。(3)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稀缺,造成垄断性资源、资本要素报酬偏高。

(三)全球经济失衡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一是美国利用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向世界征收铸币税,不断向全球注入流动性保持逆差,导致美国国际收支中的经常性项目逆差不断加大。二是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的贸易盈余,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支撑了美国的逆差。这种全球经济失衡加剧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导致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同时对中国这种严重依赖投资、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加大了国民经济的风险。由于内需不足和对出口的过分依赖,致使经济发展依赖国际市场,而一旦国际市场出现震荡,必将造成国内经济的萧条,甚至出现经济发展停滞,严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三、中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现时期。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使中国经济真正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常规发展轨道。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这种主要依赖于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给中国资源、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必将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煤炭的消耗为例,2000年,中国的燃煤消费量占世界燃煤消费总量的27%,成为世界第一大煤炭消费国;2007年,中国消耗了21亿吨煤炭,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发展,未来10年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将在此基础上翻番,在40年内用光所有的煤炭储量。同时,大量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给环境也带来了严重破坏。据统计,在全世界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就占了16个;中国70%的河流和湖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一半的人口缺乏干净的饮用水。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切实转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理顺经济利益关系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发展的成果,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因此,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理顺各种经济利益关系是维持经济发展动力的核心所在。当前,中国的中低收入者所占比重过大,分配结构呈“金字塔”型,制约了中国国内的有效需求,使消费疲软。因此,一方面,需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政府要为社会各成员提供均等的机会和公平的结果,使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及调整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行为等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

在总需求结构中,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稳定、最长效、最为可持续的手段。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例,其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的增长贡献率普遍在70%以上。而长期以来,出口和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所占的比重远远超过60%,而消费对增长的贡献不足40%,形成了典型的投资与出口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因此,要实现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协调拉动型经济增长,需要政府采取积极引导,推动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外需驱动型增长向内需驱动型增长的转变,实现投资驱动型增长向消费驱动型增长的转变,这是拉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源和决定性力量。特别是在全球经济衰弱的背景下,中国外贸出口风险加剧,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成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

(四)坚持全面协调发展,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长期以来,中国走的是“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发展道路,显然,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难以为继。这表明,在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经济发展上,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社会发展方面,缩小城乡间、地区间贫富差距,健全和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重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保持社会的政治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环境方面,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倡导环境文化、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周明生.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高峰论坛年会综述[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8).

[2] 顾巧明,胡海鸥.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失衡新特征研究:逻辑与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6).

第9篇: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

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的产生与加剧,足以引起全世界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在此背景下一些有益于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构想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既是建立国际环境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协调国际环境关系的基本准则。本文认为其内含的国际环境关系及其共同发展的理念在于:

(一)可持续发展强调超越国界看待全球环境问题,以求在环境要素的垒球化配置中解决不利于环境要素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从而要求人类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改善生态环境对发展的制约。主张全球问题由各国共同解决,比如在环境问题上要求发达国家应承担起主要责任。

(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是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协调解决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同时,也体现出共存于一个地球的现实所决定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所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赋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强调发展不应超过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纳力,并通过重构国际经济关系,在事关经济发展与生存所需基本要素资源的协调问题上取得一致,实现环境资源、环境要素的合理配置。由于可持续发展既表明了正确对待代际环境经济关系的重要性,也强调了代内环境经济关系的解决。显然,目前的国际经济秩序还不能保证代内公平的实现,所以,需要建立国际环境保护制度,以推进环境保护的国际化进程。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包含着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要共同承担有区别的责任。例如,合理分摊环境治理费用,进行环境资源核算体系的完善。以及严格法制约束等,而可持续发展思想正是强调不同国家应根据各自的权利和职责担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改变各自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量使用资源和少污染排放为目标,在环境保护中加强协调与合作。因此,《里约宣言》提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成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基本准则。

二、环境问题的跨国性强化了环境问题国际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对国际环境问题的关注又促进了全球意识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进程。而经济全球化又会使资源和环境容量禀赋状况难以支撵自身持续发展的国家,选择通过开放程度的提高,避免和化解所面临的发展约束,从而保持和促进本国经济活动规模及实力的不断扩展和提高。因此,作为全球问题之一的全球环境问题与经济全球化同步发展。而全球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之一是由于污染具有扩散性因而具有跨国性,所引致的全球环境关系问题日渐突出。因为环境恶化会损坏国家存在的基础,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后果从长远来讲是没有国界的。长期以来发达国家面对资源使用和污染排放超出其可持续极限的现实。所做出的应对措施就是污染转移。即直接利用贸易和投资这些跨国往来形式,使对外贸易和投资行为具有不可持续性。说明在整个国际经济活动中始终存在要素使用的不可持续性,即一国可能在以其他国家的不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来保证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见,生态环境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表现为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影响因素。国际经济交往中体现出的环境烙印深嵌于国际分工格局之中,从而使环境问题国际化趋势得到加强。从目前来看,环境保护运动已经向着全球化趋势发展,各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进一步深化,深刻认识到由于环境问题的流动性,使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危机具有跨国性,导致不太可能单纯或主要依靠一国政府解决环境问题。而且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必然会增加对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容量的需求。同时,不断出现的污染转移、垃圾及各种废料的跨境倾倒现象,使国家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需要国家间的合作来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由此形成在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上,把所有国家纳入其内的国际化趋势。

三、全球环境保护要求国际环境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环境保护的全球化以及国际环境合作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环境问题国际公约的产生以及发达国家环境标准的国际化趋势加强。《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国际环境合作的开始,到以后更加专门化的《关于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合作协议》、《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国际贸易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控制危险废物的《巴塞尔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等,1992年的《里约宣言》仍然将不损害国外环境作为国际性责任准则。姑且不论全球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效果,但从这些努力的行动中,至少应当肯定的是以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行动纲领为标志,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达到空前的程度。能够充分证实这一判断的依据是1992年《里约环境宣言》和《21世纪议程》颁布的前后,全世界所签署的与环境有关的国际公约、条约和协定达180多项。这一方面说明保护环境需要规则的制定和行动的落实,另一方面也说明进行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而艰难。特别是在各国环境保护程度和环境保护能力具有一定差距的情况下,难免存在环境保护的履约程度、时间和范围等方面的不同,致使国际协调活动凸显必要。

由于任何协约的履行过程都是各自国家利益让渡或协调的过程,而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的纷争是难免的,关键在于形成妥协或一致的过程有时漫长和艰难,从而使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效果依然不是很明显。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它着重讨论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安排等问题,但由于立场上的重大差异,美国与欧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展开激烈交锋,欧盟赞成这一目标而美、日等国都反对。其结果是大会提出妥协方案,建议不再提具体减排目标。因此最终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是妥协的产物。但终究以所有发达国家《公约》缔约方都要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而将美国纳入其中就是一大问题的解决。同时“路线图”更强调了国际合作,即依照《公约》原则,特别是以“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在考虑各方社会、经济等条件差异的基础上,坚持长期合作共同行动,包括一国关于减排温室气体的全球长期目标的履行及实现。可见,每一公约与协定的通过都体现着环境保护问题上的全球意识和国家领域的政治承诺。

四、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推进了环境运动的国际化

在全球环境保护运动国际化的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在环境运动中的作用程度各异。尤其是在环境运动中非政府组织及公民的环境行动,确实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促使政府依靠强大的力量和政策法规,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并逐步形成全方位的环境保护体系。而非政府组织的保护措施更趋于理性与制度化,以替代初期的频繁发生的抗议活动。特别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及国家间政府组织虽然以其权威颁布着各项法令、法规和相关文件发挥着主导作用,但非政府保护组织从中仍然发挥着推动、敦促、协调、沟通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可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形成的环境非政府组

织,已成为全球非政府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解决环境问题单靠市场机制的局限性越加明显,同时。以各国政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垒球治理体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民间的非政府力量在推进环境问题国际化中起的作用既直接也具有影响力。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将在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上的积极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主要的表现是环境保护的组织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参与成员的跨国性特征也越明显。所做的环境保护工作内容越来越广泛而深入,既对本国有深刻的影响,也在国外有非常大的影响,其活动范围和内容都具有跨国性。另外,组织和活动的广泛联系性,使之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问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尤其是与联合国组织的多方面合作,促使全球环境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和政策的频繁出台和实施,引领着环境保护向区域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在全球环境运动中具有功不可没的作用。所以,环境非政府组织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代表着目前和今后环境运动国际化趋势将不断得到加强。

五、环境质量上的国际差距,成为中国关注国际环境问题的理由

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显示,2003年有机水污染物排放量、SO2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2005年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正式了评估世界各国或地区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估结果显示。在全球144个被评估的国家或地区中,芬兰居第一,中国位居第133位,全球倒数第12位。而不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的环境质量差距还表现在目前中国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仍然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与世界平均水平。(一)从能源消耗强度看,直接反映能源消耗的能源消耗强度指标的比较情况是,2003年按汇率计算的中国单位GDP一次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2倍,是世界能源消耗强度排名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的5-10倍。其能源利用效率在61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53位,靠后的位次说明资源消耗强度大,资源利用粗放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二)从水资源消耗强度看2003年在13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于第100位和第89位。靠后的排名同样表明中国的水资源利用水平比较粗放,与发达国家形成9―99倍的差距,是瑞士的99倍。是美国的9倍。(三)从钢材消耗强度看,中国单位GDP钢材消耗量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78和2.11倍,在96个国家和地区中,分别居第94和第93名。此外,从水泥消耗强度与有色金属消耗强度的国际比较更体现其状况的严峻性。因为中国的单位水泥消耗强度和有色金属消耗强度的指标值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在参排的国家和地区中分列倒数第三和第一,说明中国消耗强度较高。

为了切实解决环境问题,中国必须重新确定新的发展标准,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保护生存所依赖的资源与环境的支撑能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