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盐城市初级中学范文

盐城市初级中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盐城市初级中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盐城市初级中学

第1篇:盐城市初级中学范文

关键词:基础会计,实验,对策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训,会计模拟实训可以巩固学生的会计理论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会计模拟实训主要包括账簿的设立、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的填制、会计档案的保管等。

1《基础会计》课程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1.1帮助学生理解基础会计理论知识

比如,在讲解原始凭证定义(经办人填制的,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载明经济业务内容的书面证明)时,可以向同学展示实训材料中的原始凭证,来解释原始凭证的定义。比如,通过下面领料单来讲解原始凭证。领料单由领料人王立填制,也就是说,领料单并不一定由会计人员填写,而是经办人填制;该领料单是在领料时填写,也就是业务发生时填写;领料单反映了业务的内容(第一车间生成a成品领用25mm圆钢1500公斤,单价4.4元,领用10mm圆钢1000公斤,单价4.4元)。领料单符合原始凭证的定义,所以领料单属于原始凭证。通过领料单来讲解原始凭证的定义,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再比如,企业的购销合同不是原始凭证,因为没有记录业务的内容。

1.2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学生在进行实训时,实训老师要求学生进行严格按照《会计人员工作规则》的有关规定,用正式的凭证账表进行操作。如填制支票,要求学生按照银行结算办法填写;登记账簿时,要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做到数字准确、摘要清楚、登记及时。

另外,登记账簿时,文字和数字在书写时,占行距的1/2-2/3等;出现错账不能涂改,应根据错账类型采用正确的更正方法进行更正。这些基本操作技能必须通过严格训练才能掌握或提高。

1.3提高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兴趣

基础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会计模拟实验室里,分别充当出纳、会计、会计主管、稽核人员等角色,使他们感觉很新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基础会计》课程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会计理论知识。

2《基础会计》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不安排实验教学或实验教学的学时太少

据了解有些学校根本不安排基础会计实验教学,到以后安排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专科在第四或第五学期,本科在第五或第六学期,时间为一学期(32学时),实际上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根本不能代替基础会计实训。有些学校对基础会计安排了实践教学,只有8学时或更少。一般基础会计实训资料,如果业务包括全面的话,大约有20笔业务左右,根据这些业务设置账簿,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根本就没有同学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实训,如果要求同学在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就会出现抄袭现象,我们的实训就失去意义。

2.2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会计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现在高校的教师学历水平都很高,大多数是直接从学校毕业的硕士或博士生,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一般都很高,但是,他们都缺乏实践经验。现在高校教师评职称的考核条件一般是教学和科研,甚至有些高校只看科研,导致高校教师把闲暇时间都用于科研,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走向企业。好多教师好像都不知道网上税务申报怎么做,原始凭证如何粘贴在记账凭证的后面等看似简单的问题。所以,现在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看到凭证、账簿等都不知如何填写。

2.3缺乏会计模拟的环境

有些高校根本就不设会计模拟实验室,有的高校设了会计模拟实验室,但是,就实验室的配置来看,远未达到仿真的要求,实训资料大多是虚拟的,模拟资料仿而不真。并且,一般给出的资料都是某企业一个月的业务,但是为了节约用纸,减少经费开支,业务并没有通过原始凭证体现出来,而是直接用文字表述出来,所以,导致实训和实务操作差距很大。

3提高《基础会计》课程实验教学的措施

3.1重视实验教学,增加基础会计实验教学学时

学校对基础会计教学应该安排实验教学,并且提高实践教学学时。有些老师认为,基础会计实验教学放到最后,凭证、账簿和报表都讲完了,再进行实训。但是,笔者认为,应该把实验教学放到理论教学过程中,并且将实验教学学时增加至20学时左右。比如,在学习《基础会计》理论课的过程中,原始凭证讲完后,给学生大约2学时的时间让他们实训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讲完后,给学生大约5学时让学生实训如何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账簿讲完后,给学生大约8学时时间让学生实训如何根据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登时出现错误如何更正,月末如何结账等;报表讲完后,给学生3学时时间让学生实训如何根据账簿登记报表。最后,安排2学时的时间让学生上机操作。通过实训,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从最初原始凭证的取得、记账凭证的填制到有关总账、明细账登记及编制报表等一整套账务处理方法。

3.2提高会计教师的实践能力

3.2.1 建立教师实践基地。学校可以建立教师实践基地,每年可以派一部分教师到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学习。基地财务人员的实践能力很高,但是,会计理论水平不一定很高;学校教师的理论水平一般很高,但是实践能力较差,所以,基地的会计人员和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3.2.2 聘请企业、事务所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现在高校经济、管理类的都开《基础会计》,并且经济管理类学生特别多,会计专业师资缺乏,以致教师教学工作量繁重,无法走向企业,提高实践能力。聘请兼职教师不仅可以对教师进行实践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又担任会计课程教学,分担了教师的教学任务。

3.2.3 改革教师职称考核标准。教师在实践基地或企业工作的时间也作为职称评定考核的条件之一,这样就能够改变教师重科研不重实践的局面,鼓励教师走向企业,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

3.3建立良好的会计模拟环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有良好的会计模拟环境。学校应该加大投入,建设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并设置各个岗位,为实验室配备完全仿真的设备,比如说tt投影器、激光教鞭、jd928光检检伪点钞机、装订机、点钞纸、企业会计科目章、双色印台、实训用的单据、收款凭证、转账凭证、付款凭证、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账、会计报表、大头针、回形针等,实验室墙上应张贴实验室规章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的电脑上都应安装财务软件。这样可以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相结合,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总之,为《基础会计》课程安排实验课,可以使学生能够系统练习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加强学生对会计基本概念的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会计基本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毕业后上岗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滕晓梅.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改革研究.财会月刊,2010,4.

第2篇:盐城市初级中学范文

1课程的定位和目的

实验中医学基础,是我校创设的中医专业本科(七年制和五年制)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在该专业本科学生学习完普通基础课和中医、西医专业基础课程之后,为使学生于在校期间能掌握一定的进行中医学实验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树立正确的中医科研观点和思路,提升本科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学术水平而创建的一门新兴课程。因此,该课程定位为专业基础课,学科目录隶属于中医基础理论学科。

正是基于实验中医学基础的课程定位,课程在创建之初就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验技能的训练和操作,使学生能够系统了解和掌握进行中医药学实验研究的基本知识和规律,树立和端正进行中医药学研究的正确的科研思维和观点,熟悉和掌握进行中医药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了解中医现代研究的成就与进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研意识、科研水平和动手能力之目的。并希望通过该课程为培养和造就中医自己的科学实验研究人才开辟新的途径。

2课程实践

实验中医学基础在其课程实践的十年中,无论在授课的对象、授课的方式、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上都经历了一定的变革。

2.1授课对象的改变  从开课之初,实验中医学基础主要是针对中医五年制本科三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基本学习完中医的专业课程,正准备进入临床实习。但自2006年起,由于我校课程的重新调整,实验中医学由中医五年制本科的专业基础考察课,更改为七年制科研方向(理科基地班)的专业基础考试课。自此,它的授课对象也发生了改变,主要面向七年制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相对于五年制本科三年级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在一、二年级接受了较为系统的现代生物知识体系和实践操作的训练,因此,与前者相比,他们对课程中所介绍的中医科研现代研究部分的领悟要明显占有优势。

2.2授课方式的改变  实验中医学基础在设立之初由于没有固定的课程组,所以主要由参与《实验中医学基础》自编教材编写的十几位教师担任授课任务。主要方式就是,每个老师利用1次课讲授他的研究思路和成果。这种授课方式虽然生动,但却不利于保持课程讲授的连贯性和统一性。自2001年,随着实验中医学基础课程组的出现,该课改为了拥有固定教师的专职授课。这一变革无论从教师的备课还是学生的听课效果都有了长足进步。

2.3理论课和实验课比例的改变  实验中医学基础课程设制的目的中有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提高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因此,实验课始终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伴随着课程对象的改变,该课程实验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在总课时72学时没变的基础上,由之前的12学时提高到了18学时。由4次实验课,增加为6次实验课,这大大提高了实验中医学基础对学生科研动手能力的培养。

3教材及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实验中医学基础是我校新开创的一门课程,因此,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以采用。2000年刘燕池教授组织十几位在中医科研上有经验的教授编写了校内自编教材《实验中医学基础》。这本教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中医科研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下篇则主要通过对中医科研成果的介绍来向学生展示中医学实验研究的方法和途径。由于是初次编写,前无蓝本可依,所以尽管这本教材现在看来显得相对比较粗糙,但对于教材重要的是要立足于能使学生建立一个尽可能规范、比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的原则而言,这本教材基本上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所以它从2000年一直延用至今,共8届学生。在此虽然更换教材,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已经根据中医科研的发展作了很大的修改。

此外,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十年来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起初的1位专职授课教师,发展壮大为拥有4位博士的固定教师队伍。目前该课程教师的平均年龄为37岁,学历100%为博士,有1名教授,2名副教授和1名讲师。

4获得的经验

第3篇:盐城市初级中学范文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backward students, report, reason, resolution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些都阐明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而数学后进生就其个人成长来说,由于学科的基础与工具性,及将直接影响到对他们的后继教育、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与成才问题;对教育来说,关系到学科教学的平衡性与课程改革的重大战略和基础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计;对国家来说,关系到劳动者的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可见,研究数学后进生问题,成为当前教育常抓不懈的大课题。

基础课程改革已经六年多了,尽管《课程标准》和教材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数学后进生并没有减少。我所在的学校,近几年来数学成绩60分以下的人数比例逐年增加,很多教师都抱怨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要想改变这种教育质量低下的现状,后进生的转化是关键性问题。

数学学习困难学生是一个繁杂的异质群体。异质性给学困生的鉴别、诊断、干预带来很大的模糊性。为了对诺大的学困生异质群体进行准确诊断和干预,使研究更具科学性,我们将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划分成若干同质的四类亚群体。同时,由于学困生的形成原因的复杂性,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在转化学困生方面,有许多工作是教师无能为力的、爱莫能助的,如父母离异,应试教育等等,但教师在转化学困生方面起的作用又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应着重从教师教育方面来研究如何转化学困生。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聘请几位实验教师建立一个课题研究小组,明确他们的工作范围

(二)数学学困生的界定

数学学困生――指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差,不能进行独立思考,作业常常完不成或出错较多,数学测验成绩经常处于落后地位的智力正常的学生。(有智力障碍的学生不在研究范围内)

(三)确定被研究对象

确定我校实验中学,乡镇农村中学冲脉中学,东泉二中三所学校共70名数学学困生、及其家长和部分老师作为研究对象,也包括小学的30位数学老师。

(四)理论学习与研究

我们小组认真学习了布卢姆动态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既承认由于差异而出现的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又相信认知水平和各种能力的互相补偿性。充分认识学习困难学生与其他同龄学生一样所具有的人格的独立性和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只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方法,绝大多数学生可以脱困。这些理论对实验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潜能起到了积极的用。另外,课题组成员采取分工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了《新课程下数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何小亚著),《初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张丽丽主编),《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王晓春著),柳城县《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研究论文集》(1997年),以及在网络上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学困生的研究问题。通过学习和研究,实验教师对数学学困生可以转化的观点在思想上形成了共识,研究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五)本课题的研究采用的方法

(1)本课题采取同伴合作式的行动研究。参与研究的主体是本校初中数学教师,他们既是研究者又是被研究的对象。

(2)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包括:

①文献法:学习有关理论和文献。课题组成员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分工查阅国内外数学学困生问题研究的有关文献,学习有关数学学习心理研究的著作。

②访谈法:抽取几种不同类型的有代表性的后进生谈话,收集信息。

③实物分析法:如抽查后进生各个阶段的数学试卷和作业进行分析。

④问卷调查。

⑤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

(六)对数学学困生的分类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采用上海市教课所《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经验,对数学学困生这一个繁杂的异质群体,以能力和个性特征两个维度表征个体的心理特点,划分成若干同质的四类亚群体,使每一类别最大限度地同质化,最低限度地异质化。

类型 能力与个性特点

Ⅰ.暂时性困难 能力没有偏常,观察力中上水平;个性特征指标均在中上水平

Ⅱ.能力型困难 思维、言语、数理、空间能力低;个性特征指标为中等水平,坚持性较强,自我意识水平较高

Ⅲ.动力型困难 能力基本没有偏常;个性特征指标水平基本偏低(包括动机、意志、自我意识等),焦虑水平偏高

Ⅳ.整体型困难 思维、言语、数理能力低;动机、意志等水平低

1、暂时性困难学生

这类学生能力和个性特征没有偏常,但他们在学习行为上存在不少问题。他们的学习困难往往由于个人得了疾病、家庭的变故(如父母闹离婚、生病),亲子关系紧张,家庭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师生关系紧张,社会不良影响(如网瘾),交友出现问题(早恋或哥们义气)或品德滑坡等原因导致学习困难。其主要特征是:因特殊原因不能上学,或在学习中精神不振,课堂活动时缺乏积极、紧张的思维,缺乏主动、兴奋的感情投入。疲劳、懒散,有的表现为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同时带有思想品德行为上的不良倾向,心理状态不稳,闹情绪或消沉。这部分学困生比较复杂,在学习困难方面表现为阶段性或局部性的较多,还需教师作进一步亚类分析,根据不同亚类特点及时采取不同的措施。相对地说,这类学生的学习困难程度较轻,工作做得及时比较容易转变,如果错失时机,会使这些学生的学习困难继续加重,而成为稳定性学习困难。

2、能力型困难学生

能力较差是他们学习上的主要障碍,表现为:理解慢,学是死记硬背,不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无法形成知识结构,从而造成理解能力差;遇到知识的迁移题、综合运用题就难以应付,缺乏去粗取精,举一反三的能力,更不能在学习中实践中运用知识。但他们的动机,意志水平不低,这是他们身上十分宝贵的尚未开发的动力资源。如果教育者对这些学生嫌弃或一味训斥惩罚,不去帮助他们分析具体的知识障碍和技能障碍,不去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甚至把他们的学习困难归之为学习态度、动机,效果会适得其反。

3、动力型困难学生

这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他们的能力更多的是被动机不足所抑制。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懒惰,不爱动脑动手。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制力,不能坚持始终,有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求甚解,这部分学生心理脆弱,耐挫能力差。教育上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激发其学习动机是对这类学生教育的关键问题。

4、整体型困难学生

这类学生的能力差,动机、意志、自我意识等水平低,大多是由于小学阶段持续的学习困难,知识障碍积累,基本学习技能匮乏造成的。同时长期的学业失败使他们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甚至同伴的否定评价,使他们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对自己缺乏自信,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这类学生所占比例不多,但这类学生学习困难程度比较严重,教育上,除了改善课堂教学,还必须摸清他们的知识起点和障碍点,制定个别教学计划和目标,针对其知识与技能薄弱之处予以强化训练,这类学生在班级教学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常规的教学计划,内容与他们的学习水平相差甚远。个别补救教学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种过渡性教学策略。

以上四种类型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动态变化的。类型内部的同质和类与类之间的异质只具有相对意义。在一定条件下,暂时性困难会变为稳定性困难,局部型困难会变成整体型困难,反之亦然,就整体型困难学生来说,追溯他们的学习历史不是一下子什么都差的,而是有一个变化的起点和过程。

(七)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各类数学学困生进行鉴别和教育对策研究

第4篇:盐城市初级中学范文

2014年5月19~21日,盐城市中学信息技术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在阜宁县明达初级中学成功举办。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41名选手参加了大赛,其中初中组21人、高中组20人。活动期间,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金正平院长、阜宁县教育局赵永林副局长、阜宁县教研室曹志清主任、阜宁县明达初级中学刘道剑校长等领导亲临比赛现场,观摩了即兴演讲比赛。

本次基本功大赛对参赛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竞赛内容包括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通用技能比赛项目包括粉笔字、即兴演讲、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等四项;专业技能比赛项目包括专业知识测试、操作技能测试两项。分别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教学理念、教学技艺、教学设计,以及分析问题、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参赛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进行了考查。竞赛期间,各位教师认真准备、全力以赴,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教学基本功;竞赛之余,教师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

比赛即学习、过程即培训、参与即成长,竞赛虽已结束,但教师们的思考并没有结束,他们普遍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并进一步生成了专业成长意识,有一位教师在反思中写道:“也许最后的结果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但最重要的是我享受了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磨砺自己,提升自己!这是对我的挑战,也是对我的锻炼。”希望这次比赛能成为盐城市所有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起点。

(曹恒来,顾霞)

第5篇:盐城市初级中学范文

【关 键 词】新课程实施;学生问题;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29-03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本论文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从而推动新课程改革在学校的顺利进行。

一、学生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 受学习习惯的影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很大的联系,与教师观念的转变一样,需要一个过程。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学习模式、学习习惯。特别是中学生,经过了六年小学,对接受式学习已经习以为常,习惯于知识由教师灌输,习惯于从教师那里得到现成的知识,对此持认同的态度,不注意知识的建构。

2. 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这也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年龄小,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大,容易接受身边的事物,所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化为教学行为,特别是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旧的教学方式。这对教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深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中学习随时可能发现的教学意外,以适时、适当地给予引导,有效地调控教学。正如富兰所说的那样,虽然十几岁的孩子有很多很好的思想,但是没有人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而且作为教师,经常忽视学生资源——从没想过要在课堂上向学生学习。“我们总认为学生们什么都不懂,总想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告诉他们,甚至想替他们解决问题,但是事实证明孩子们能行。”

二、学生问题解决对策

1.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能够把少年拴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知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

我国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通过在学生中的调查,学生也认识到了自身出现的问题。为此,2010年6月,笔者对东北师大附中初二年级四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问卷264张,收回231张。测试结论如下:(1)学生期望达到的标准和实际历史课程的实施目标不相符。测试中有这样两道题:①我学习历史是为了:A. 应付考试;B. 培养能力。结果只有52名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是为了应付考试,约占参加测评人数的20%,其余同学都认为是要培养自己的能力,约占参加测评人数的80%。②通过初中两年的历史学习,我得到了:A. 历史知识的积累;B. 能力的提高。只有26名学生认为自己的相关能力得到了提高,约占总数的10%。(2)学生对历史课应该怎样上,应达到什么标准有自己的认识。问卷的最后设计了这样两道题:①我最希望历史课这样上,学生的回答有代表性的是:学与玩相结合,提高综合能力,通过学生来讲一些自己知道的事情,由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老师补充;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多活动,看看历史博物馆;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②我希望历史课上老师能交给我?回答是:有趣的人文地理知识;怎样与其它学科相结合;怎样与实际社会密切联系;培养我们的能力。通过问卷,发现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弊端。教育观念落后;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历史学科体系;课程实施基本仍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课程评价重视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等等。

2. 要尽快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是死记硬背的,还是大量做题练会的,还是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学会的,从试卷上看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不一样的。

第6篇:盐城市初级中学范文

关键词: 创新视角 中职 电工基础课程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前进,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发展,推动发展的原动力就是人才的补给,而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在提高。新世纪发展下,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培养人才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教育活动。由此可见,为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就必须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有效地培养全方位人才。《电工基础》作为中职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成为电工所必须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由于自身的属性,理论知识繁杂,概念性理论较多,还有很多抽象的原理,再加上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在学习这方面课程中难度很大。但是学习电工基础课程,学生如果能够将这门课程学好,就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就有必要对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活动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活动中的困难,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二、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在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明确化,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对策,促进教学活动形式的创新。

在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理论学习而轻实践操作

电工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相互结合的课程,可以说远离任何一方都是实现不了教学目标的。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很多,大部分还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明确,教师就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对难记、难懂的知识点,通过让学生背诵的形式进行记忆,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难以把握重点,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二)考评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的学习活动中,一门课程学习的好坏都是通过考试机制来决定学生学习的好坏,这一考评机制对学生学习电工基础这门课程而言是不适合的。本身这门课程实践性就很强,而考试侧重的都是理论化知识的解答,学生考试成绩高低根本体现不出实践操作能力是怎样的,因此,这一考评的机制对于促进学生电工能力的提升所起到的效果是不明显的。

(三)教学方法落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还是过于陈旧,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本身理论知识就很枯燥的电工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师的催化作用下更显得枯燥,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发挥作用的是教师,学生参与和设计的机会是很少的,这样单一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创新性方法

从上述存在于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若干个问题可以看出,对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是势在必行的。那么,如何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呢?本文就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电工基础课程,简单来讲,主要分为两大板块,分别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创新的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可以从教学内容这一角度出发,主要针对的是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这两个方面。首先对于电工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方面,在讲授过程中,针对那些理论性加强、难度系数大的知识点内容,教师要在掌握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删繁就简工作,也可以适当加入实际案例,促进学生对难懂的知识点进行更好的理解,而那些简单的、易懂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节省课堂教学实践。其次对于电工基础课程的理论实践操作方面,教师可以将理论化知识的讲解融入实践操作中,让学生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新的教育理念一直在提倡巩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职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更应该从这一教育理念出发,才能培养学生的电工能力,因此,我们就从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任务的布置,让学生之间充分发挥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针对每一个知识板块,通过启发式、诱导式、讨论式来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进行更好的电工基础课程学习。

四、结语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电工基础课程的学习,对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有必要进行创新,以此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全方位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文环.《电工基础》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创建[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3).

第7篇:盐城市初级中学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 教学模式 探索与研究

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二十一世纪,一个人如果不懂计算机操作技术,就如同不会、看不懂报纸一样寸步难行”。日新月异的 internet 网络技术、多媒体、现代通信等技术的应用,“网络”已与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信息、网络资源给人们不仅仅是学习的便捷、还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课堂教学模式中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僵硬地掌握某一个操作,而是要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初步具有收集、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但教学模式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要上好一节课,需要科学有效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模式。下面根据教学实践谈一谈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

一、网络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

网络应用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人们都知道中学生仍有好玩、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而计算机网络恰恰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求知欲,也使他们在无意识下完成了自己很不想学而又必须学的东西。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发挥班级授课的群体优势的同时,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及各种可能的手段,独立或协作完成教师设计的具有趣味性、难度适宜、有利于信息技术学习的主题活动。如让学生综合运用PowerPoint制作一份电子校刊。其操作步骤大体是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再选择研究主题,学习探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制作网页。将优秀作品、教师的课件放置于机房服务器上,作成果展示,交流评价。最后,完善作品,网上。这样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并发展了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网站的使用使学生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网络应用有利于推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模式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中心地位,以如何讲好课程大纲规定的内容为出发点。而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育模式中,让学生们占据课堂的中心地位,根据他们的学习要求及进度对他们进行不同的辅导。教师不再充当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从而有利于 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计算机网络有利扩展教学资源,比如;教师可在学校建设局域网,甚至与 internet 相连,做一些网上学校的有益尝试。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网络在短时间内展示大量的内容,在课堂展示或供学生课后查看。学生开阔了眼界,思路放开了,为创造能 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这样,网络应用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网络教学中,计算机网络应用于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动态演示等一些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功能,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具体地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生动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能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随着计算机网络教学应用的不断深入普及,它将推动着我们去不断地反思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持续学习、持续发展。以往“老师照本宣读、学生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方式,已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悄然地走到了尽头。随着网络应用到教学工作中,网络资源为我们老师提供了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方法,使我们的教学方式更具有艺 术性、挖掘性、奇特性,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富有情趣、内涵和更有吸引力。同时,网络教学走进课堂,激起了学生无尽的兴趣,学生的智慧得以极尽的展现和思维得以无限地拓展。相反,正因为网络教学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也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学习、与日俱进,才能熟知和运用这套教学工具。

三、网络协助和小组合作并行的教学模式

协助式教学模式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老师指导性,班级成员被分为几个小组,然后在同一小组的成员一起理解并完成作业。与他人协作是现代社会对每个社会成员的要求,也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按计算机技能掌握的程度来搭配分组,每组设一组长,由组长根据组员的能力进行分工,编辑、排版、美化等各司其职,群策群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还可以让学生评一评自己组和别组的作品。在评论、欣赏与交流中,学生的水平逐步提高,从而跨上一个新台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这种交流、协作包括交流、协作的精神与交流、协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建议者、倾听者和协调者的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领悟能力可以一次或多次来学习相关知识点。有能力的同学也可以学习其他知识点来帮助本小组任务不同的同学,从而打造高效的课堂,以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四、网络探究学习法(WebQuest)

网络探究学习法是依托因特网的强大信息来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信息技术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借助网络资源,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第8篇:盐城市初级中学范文

【关键词】 吸烟;饮酒;物质相关;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 (2007)08-0748-03

吸烟、饮酒及易成瘾类药物的使用是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危险行为。这些行为大部分 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其影响会一直延续到成年期,给青少年和社会带来巨大危害。为了解 目前河南省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流行情况,以便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根据《中国青 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研究方案》的要求,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4-2005年对本省4 个省辖市的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因素进行了调查,吸烟、饮酒及易成瘾类药物使用是其中的 一部分。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河南省辖市市区内普通初中和重点初 中,再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在每个年级随机选取2~3个班,所选班级所有学生均参加调 查。共调查学生5 158名,其中男生2 554名,女生2 604名;普通初中学生2 524名(男 生1 235名,女生1 289名),重点初中学生2 634名(男生1 319名,女生1 315名)。年龄在11 ~16岁。

1.2 方法 调查问卷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 关行为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影响健康的行为和不良生活方式。中学生吸烟、饮酒及易 成瘾药物使用情况是其中一部分。由经过培训的各省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专业人 员担任调查员,在学校保健教师的配合下,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调 查过程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调查现场请学校教师回避,并对学生填写资料保密。调查 时允许学生不答不愿意回答的问题。

1.3 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采用Epi Data软件进行录入,并采用双录入法对录 入数据进行核查,以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可靠。数据的统计处理采用SPSS 12.0进行。

2 结果

2.1 吸烟情况 见表1。

调查显示, 父亲的文化程度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 (或中专)、大专、大学以上的家庭 ,孩子尝试吸烟率分别为37.5%,37.2%,30.5%,25.7%,21.5%和17.7%,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χ2=60.9,P<0.01);母亲为上述文化程度的家庭孩子尝试吸烟率分别 为28.1%,32.3%,30.5%,24.0%,20.0%和19.9%,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52.6 ,P<0.01)。

2.2 饮酒情况 60.5%的学生曾经喝过酒,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χ2=91.6,P<0.01);重点初中与普通初中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1,P>0.05);一、二、三年级学生该项报告率为53.1%,63.1%和66.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P<0.01)。

33.3%的学生初次饮酒年龄小于13岁,男生比例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08.4,P<0.01)。

20.1%的学生在调查前1个月内有1 d或1 d以上喝过酒,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7.9,P<0.01)。

10.2%的学生在调查前12个月内曾经喝醉过,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2.1,P<0.01)。见表2。

2.3 不同家庭类型学生吸烟、饮酒情况 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学生尝试吸烟 率为25.7%,不和父母在一起的学生为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 P<0.01);有继父或继母的家庭孩子尝试吸烟率为34.4%,无继父或继母的为26.4% 。单亲家庭孩子尝试吸烟率为33.5%。

单亲家庭孩子尝试饮酒率为67.5%,双亲家庭为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 .8,P<0.01);有继父或继母的家庭孩子尝试饮酒率为66.7%。

2.4 使用与药物滥用情况 0.5%的初中学生曾经使用过,其中男生 为0.7%,女生为0.3%;4.1%的初中学生在没有医生指导下曾经使用过安定等镇静催眠类药 物,其中男生为4.5%,女生为3.7%。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有26.3%初中学生尝试过吸烟,有1.5%的学生在最近1个月内至少有 20 d或以上每天都吸烟,19.1%的吸烟者在13岁以前开始吸烟。该省初中生各种吸烟行为的 报告率均高于其他相关研究[1-2],喝酒行为的报告率也均高于其他相关研究 [1-2]。男生各类吸烟、饮酒行为报告率均高于女生。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容易 对吸烟等不良嗜好产生好奇,继而模仿和尝试。吸烟、饮酒对生理和心理都正在发育的青少 年来说危害很大,而且因酒后滋事的青少年犯罪率也不断上升,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13 岁前吸烟、饮酒行为与以后的其他多种危害健康行为有显著关联,早期吸烟、饮酒行为可能 是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一种表现。一种危害健康行为的出现,可能同时伴随着多种危害健康行 为的存在,因此预防和干预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应从早期开始[3]。除烟、酒这类 寻常之物,和药物滥用也已悄悄地在中学生中蔓延,使用过大麻、可卡因、海洛因等毒 品的中学生比例为0.5%,4.1%的初中学生在没有医生指导下曾经使用过安定等镇静催眠类 药物。

调查结果还显示,中学生吸烟与父母的文化程度有关,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孩子尝试吸烟的 比例越低。家庭教育是影响青少年吸烟、饮酒等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是青少年的主要 生活环境,父母的态度、行为往往成为孩子"无声"的榜样,父母对待中学生吸烟的态度对中 学生吸烟、饮酒等行为有着直接和较大的影响。

中学生尝试过吸烟、喝酒的比例从初一年级的19.5%和53.1%上升到初三年级的30.8%和66.8% ,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可能是因为随着年级升高,学生渴望交往的心理增强,但受到交 往能力和社会经验等局限,常错误地采用以烟、酒交往的方式或者因为学习压力加大,造成 学生心理压力增加,一些学生以吸烟、喝酒寻求心理慰藉或借烟酒消愁。因此,无论学校还 是家庭,对于中学生的学习、交往压力都应该及时给予关心,帮助排遣。而且,初中阶段是 开始吸烟等行为的高峰时期,也是可以通过干预来降低吸烟、饮酒率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 ,应加强健康教育,大力宣传吸烟等行为对健康的危害,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增强保健意识 。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正视河南省青少年烟草、酒精使用行为比较严重、开始使用年龄小的 特点,充分开展健康教育以及生活技能教育,帮助青少年适应青春期的新角色,形成正确的 自我概念,合理应对各种压力,掌握正确的沟通交流手段,对高危人群开展强化教育,引导 他们养成不吸烟、饮酒或使用其他成瘾性物质等行为。

4 参考文献

[1] 罗春燕,彭宁宁,朱蔚,等.上海市青少年危险行为现状研究(三):吸烟、饮酒与易 成瘾药物使用情况.中国校医,2003,17(2):100-103.

[2] 孙江平,宋逸,马迎华,等.中国5省市中学生危险行为现状(一):吸烟、饮酒与成 瘾类药物滥用情况.中国学校卫生,2001,22(5):396-398.

[3] 陶芳标,高茗,马淑芳,等.13岁前吸烟饮酒与中学生多种危害健康行为的关系.中 国学校卫生,2004,25(1):12-14.

第9篇:盐城市初级中学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 分级教学 实施 创新 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张颖淳(1967- ),女,四川乐山人,重庆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重庆 400074)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教学改革课题“以电气信息仿真中心为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项目编号:113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庆市教委教学改革课题“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0634185)的最终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60-02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面向各专业学生,覆盖面大,学生所在地域计算机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太一样,每个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涉及专业类别多,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不一致;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中小学信息课内容与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重叠较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要求和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信息化发展对大学生信息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内容更新换代频率加快;现行的教学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学到的新知识少,实训也少,特别是学生参与项目的机会很少,实际工作能力差,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为了在计算机课程教育中具体落实高等教育“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任务,使大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有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构建大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层次,为学生今后的就业与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改变与高等教育不相适应的现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善现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不适应新形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兼顾不同计算机基础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能极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势在必行。

二、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分级教学模式就是为了适应新的现实情况,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而产生的,因此分级教学必然会有效地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按照不同学生的内在潜力、能力水平和学习掌握知识的情况,科学地将学生划分为几个水平接近的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个性化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上的班级授课制,体现了因材施教的传统教学思想。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采取折中方法,这将加大计算机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难度,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计算机水平较好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不注重学习。教师对原有专业班级进行分级教学是很有好处的,采用分级教学,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具体要求,严格控制授课的速度及难度,掌握教学进度,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学习主导性得到强化,学生自信心得到培养,师生的交流与合作得到增进,学习效率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

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应用分级教学模式,是按照学生计算机水平的不同层次进行教学。由于分层次教学体系处于研究、探索中,形式可以多样,但分层次教学这种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原则。

三、分级教学模式的实施

1.学生分层。分级教学既然为分层次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对各个层次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其中如何分层、分多少个层次,以及如何组织安排各层次的教学等问题是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必须考虑的。因此,为了全面、准确了解新生对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据此组织教学过程和设置教学内容,有必要举行一次新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摸底考试。也可以利用校园教学网测验题,让学生自己进行测试,学生根据测试结果,报名学习某一个层次。最后由老师主要根据考核结果,再参照学生自愿选择的方式,将学生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或初级和高级两个层次),为了便于管理学生和安排课程,可以按系或学院将同层的学生组成新的班级。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坚持“动态分层,随时调整”的原则,对不能适应相应层次教学的学生随时可以进行微调。

2.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制定应视不同层次的学生而有所不同。大纲中涉及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应是有所差异的。

在制定高层次学生的教学大纲时,针对学生计算机知识起点高、操作能力强的特点,应拓宽课程广度、加快课程进度、加深课程难度。在制定中级层次学生的教学大纲时,针对学生已有相关的计算机使用能力,但是不够熟练、全面的特点,应从深度和熟练度下手,加强技巧和综合技能的训练,强化基本功,不适合加大广度。在制定初级层次学生的教学大纲时,针对学生起点低,过去接触计算机时间很少的特点,应着重讲解基本知识、基本技巧及基本操作,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增加上机实训。

精选范文推荐